在线客服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

篇1

……

上面这些,是一些在古一诊所看过病的患者的反映。在古一诊所,陈古一用最传统的中医方法诊治,在常州一带名声很响。记者日前慕名专赴常州,实地探访古一诊所,同陈医生做深入交流,还为读者讨得了不少常见病的小方子。

鼻炎反复与寒邪入侵有关

陈古一诊所坐落在常州市武进区古色古香的淹城中医一条街,这里也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

流鼻涕、打喷嚏、鼻子痒……如果不是感冒,那么很可能就是过敏性鼻炎在捣鬼。“其实,无论是慢性鼻炎还是过敏性鼻炎,最初几乎都与寒邪入侵有关,简单点说就是感冒的后遗症。”陈古一说,“根治鼻炎现在依然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治疗基本都是以缓解症状为主,所以日常预防感冒以及感冒后及时诊治特别重要。”

当然,鼻炎也有轻重之分,如果在早期及时调治也是有希望治愈的,陈古一补充说,比如慢性鼻炎,临床上辨证使用古方辛耳散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若是拖到鼻炎,或是发展到鼻窦炎,甚至是鼻息肉,就要手术切除了。切除后可以服用中药扶正祛邪,以减少复发率。

轻症患者想在家里调理,可以试试熏蒸法,取石菖蒲、辛夷花各20克,石榴树皮25克,香葱10克,白芷12克,及少量生姜(5克左右),煎汤后熏鼻子就行。陈古一提醒说,药汤温度以能承受为宜,同时要注意的是,此汤药只能熏蒸使用,不能内服。

失眠难治是因为原因太多

“失眠不好治,主要是因为导致失眠的因素太多、分型太多。”陈古一说,“比如单是女性失眠便有气血亏虚、心肾功能失调、肝郁气滞、颈椎大脑缺氧等多种原因,而且这其中又有实证、虚证之分,认不准病,怎么治都没用。”

一般来说,心肾功能失调与气血运行不畅是女性失眠最为常见的病因,而这两种病因归根结底还在于女性想得太多,“心不安则睡不眠,不管工作和生活中有多少烦恼,一旦到了睡觉的时候,马上就不去想,把心思收回来,心神安静下来,人才容易睡着。”

古人说酸枣仁“熟用治不眠,生用治好眠”,不论生用或炒用,都有良好的镇静催眠的功效。所以说,如果失眠症状较轻,可以煮点酸枣仁汤喝,或是用酸枣仁与粳米煮粥吃,对缓解失眠有一定效果。陈古一还主动对读者毫不藏私地贡献了自己调理失眠的酸枣仁秘方:“炒酸枣仁20克,茯神12克,远志(去心)、麦冬(去心)各10克,一起煎汤取汁服用,严重失眠可以连续服用几个星期。”

但如果失眠时间连续1个多月,就要考虑就医,因为这个时候你自己已经不能战胜它了。

肾虚不能久拖

陈古一诊室里挂着很多锦旗,其中多数是肾病患者感谢陈古一而送的,他们中有血尿、尿蛋白三个“+”的,也有严重肾病综合征的,甚至有发展到尿毒症阶段,被认为只能靠透析维持的患者。

陈古一介绍说,肾虚一般分肾阳虚与肾阴虚两大类,肾阳虚一般就是四肢冰冷、舌苔白;肾阴虚则正好相反,表现的都是热症,如口干舌燥、大便干等。

如果你分不清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也没关系,常感觉腰酸、夜尿频多、疲乏,一般就是有些肾虚了。日常调理可以取核桃、黑芝麻各15克,盐水炒杜仲10克,枸杞子12克,打成粉,每天用开水冲服。但如果在以上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眼睑虚肿、走路脚软等,就需要就医了,可以先做一个西医常规检查,如果发现蛋白尿两个“+”,就要赶紧找中医调理;发展到肾炎,甚至是尿毒症,那就不好治了。

10个胃病9个寒

陈古一年少成名缘于他对胃病的诊治。吐酸水、胃痛、胃胀,吃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的众多“老胃病”,经他诊治后,常常两三服药就感觉好多了,一个疗程之后吐酸水、胃胀等症状明显减轻。

陈古一说,胃病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胃寒证,一种是胃热证。简单说,胃寒证的表现主要是遇寒凉疼痛,还有些人也会出现腹泻。胃热证主要是表现出一些热相,如胃部有烧灼感、大便干等,如果控制不好,易发生胃溃疡等疾病。

篇2

于是我再次走进了医院。这回我换了一个老中医,跟他说了我的具体情况后,他建议我用三味莲子粥调养,这样既能养胃又能调理妇科病。医生的话让我半信半疑,还从没听说过用粥治病的。

看着我疑惑的神情,医生笑了笑,解释说:“三味莲子粥的成分是莲子、山药、薏米。莲子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等功效,对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中医学上说‘诸带不离乎湿’,湿邪是引发带下病的主要原因,莲子能除寒湿,是治疗带下病的良药。山药具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的功效,是绝好的补养佳品,对于病后体质虚弱、妇女产后调养等都有显著的疗效,其健脾开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胃病的调养。薏米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在这个方子中,它不仅能健脾,还能帮助去除一体内多余的湿气。这样,莲子、山:药、薏米三者相配伍,对于白带异。常等妇科症状有着极好的食疗食:补作用。”

老中医的解释打消了我的疑:惑。看着我频频点头,他进一步解释说:“附件炎、盆腔炎、宫颈炎引起的小腹痛,多反复发作,其实真正的病因是肾虚、肾寒以及小腹部周围的经络不通,如果有以上炎症首先不要吃寒凉的食物,不喝凉的饮料和水,因为凉性的食物很容易伤及我们的脾胃和肾脏,使身体内寒湿加重,经络极易堵塞。建议你回去后在每天坚持喝三味莲子粥的同时,用6根艾条直接熏小腹到肚脐,一个星期两次,一次30~40分钟,能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室内的温度,不要受凉了。另外,在坚持用艾条熏小腹的同时,还可以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分钟,泡完之后按摩脚后跟内侧和外侧的子宫和卵巢的反射区,从下往上按摩,对于各种炎症是有一定帮助的。这样内外结合,就能让受伤的子宫尽快得到修复。”

回家后我按照老中医说的方法进行调理。本来对于治愈没抱什么希望,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这样坚持调养了一年多后,妇科方面的病症渐渐好转,到了今年的春天,白带渐渐变得正常,附件的炎症消失了,腹部也不再痛了。

篇3

胃痛的时候,最好是可以找个地方平躺着,然后轻轻按摩腹部,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

2、吃点东西

胃痛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家里或工作的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3、给点温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的,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4、穴位疗法

(1)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2)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5、运动疗法

(1)跪姿前倾: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2)伏地挺身:俯卧(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松,前额触碰地面,双腿伸直,双手弯曲与肩平放,手肘靠近身体,掌心向下。双手支撑,抬起头、胸部,双腿仍接触地面,直到感觉胸腹完全展开。保持该姿势约10秒钟。重复做3~5次。这能消除胀气、解除便秘、锻炼背肌,对脊椎矫正有一定的帮助。

(3)站立弯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轻放膝上,身体微向前弯。深吸一口气,吐气时缓慢收缩腹部肌肉,让腹部肌肉呈凹陷状,但不要勉强用力,否则会感到不舒服。保持该姿势5~20秒,不要憋气,然后顺势将肺部气体排出,放松肌肉。重复4~7次。这个动作对缓解消化不良与便秘很有帮助。

6、药物治疗效

值得提醒的是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遵医嘱用药,以免自己调整用药产生不良后果。

胃病有哪些症状

1)疼痛。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隐痛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2)气胀。这也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

3)食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肠胃蠕动过慢,都会导致食胀。

4)舌淡无味。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导致脾虚,都会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5)口苦。这是肝胆受热产生的典型症状,是胆气上泛的表现。西医检查规类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6)面色。胃病患者病史过长,面色容易萎黄、黯淡无光。

中医治疗胃病的好处

1、中医认为胃脾各为表里,互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中药制剂不仅对脾胃有综合治疗补益作用,而且能调和肝胃,因果皆治。

2、中药治疗胃病,具有治疗与调理双层作用。独到组方能够直击病灶,驱除病气。中药天然成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能修复破损的胃粘膜,消除胃病反复发作根源,因而复发率低,疗效持久。

3、中药取之于天然,避免了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4、中药不致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人体也不会对中药产生依耐性;患者选用中药治疗胃病的关键,是持续治疗。

猜您感兴趣:

1.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2.胃溃疡怎么治疗最好

3.胃病吃什么菜好

4.胃痛怎么缓解

篇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1-01

1 太阳脾胃病的治疗特点

太阳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资助汗源、顾护胃气、助正祛邪。如《伤寒论》172条中所阐述的“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苓汤;若呕者,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主要表述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造成肠胃功能混乱,且必自下利、呕吐的证治。其临床适应症主要表现为:口苦、发热、腹部疼痛、脉弦数、伴热臭气、小便短赤、大便灼肛。确立和胃降逆法合并清热止利,代表方为黄苓汤,黄苓汤中加用半夏汤,代表方中黄苓寒苦,治肠热下利,清泻里热;芍药酸寒坚阴治疗下痢,缓解疼痛症状;大枣、甘草、益气和中,补充正气。如果在黄苓汤治疗过程中,患者由于胃气上逆出现呕吐现象,加用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治疗呕吐状况。临床治疗中,这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胃炎、黄疸、崩漏、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面部痤疮、经期发热、胎漏、胆囊炎、肺炎、急慢性肠炎、腹痛下重、热痹、大便不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带状疱疹以及闭经溢乳症等邪热内陷者。

2 少阳脾胃病的治疗特点

少阳脾胃病在中医理论中病位属于半表半里,在少阳脾胃病发作时,症状主要反映为恶寒发热交替、食欲不振、心烦焦虑、呕吐不止、头晕等,可以使用柴胡、黄岑、人参、半夏清、甘草炙、生姜切、大枣擘制成小柴胡汤,缓解少阳脾胃病症,在张仲景的药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伤寒中风”和“胸满胁痛而呕”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小柴胡汤治疗,在治疗中如果出现病症的小幅度差异,治法可据实际调整,改变药方用量。黄岑汤清热止利兼顾和胃降逆;黄岑半夏汤,黄岑苦寒特性可清热下利;甘草、大枣可调中益气、平衡正气;生姜、半夏可和胃止呕;人参、甘草可补脾胃虚弱、畅通气机。《伤寒论》149条中“若心下满面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可和解慢性肠胃病,在临床治疗中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总之少阳脾胃病治疗中,应以柴胡汤为本加减化裁调气养胃、平和中气。

3 阳明脾胃病的治疗特点

阳明脾胃病的主要病理为腑实燥结与气分大热,对于气分大热伤及胃津或者在胃,口中燥渴或者大渴、大热,再或口干舌燥患者,以白虎汤为主要的医治方法,直清阳明里热。对于阳明腑实燥结患者,主要给予患者调胃承气汤,对胃气进行调节。“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条)。综上所述,人体胃肠是一个囊性器官,主要作用是装盛食物、消化食物,由于一些因素影响受损之后产生邪气,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因此,胃肠病病理的主要特点为“滞”,治疗的关键在于以通为顺、以通为用,治疗胃肠病的方法主要为通降。

4 太阴脾胃病的治疗特点

太阴脾胃病属脾胃虚寒,在治疗时以理中汤(丸)为主,祛寒温中、回阳救逆。《伤寒论》中“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227条)“大病痊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条)。临床症状为腹胀呕吐、腹寒腹痛、脉象虚弱。以人参、白术、甘草、干姜为主制理中汤温热去寒。表证重,先解表;里证重,先治里。自利中气不足腹痛加木香;呕吐则加半夏、生姜,去白术;心悸则加茯苓;冷秘、阴结、大便不通者加枳实;口渴缺水则白术倍量;腹满腹胀去除甘草。仲景采用健脾燥湿治寒,强健脾胃,病症可愈。

5 厥阴脾胃病的治疗特点

《伤寒论》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284条)。厥阴脾胃病治疗的代表方为乌梅丸,属于六经病寒热错杂、阴阳胜复的证情。治疗时要重视清上温下以及乌梅的使用,不仅能够泄肝,还能够滋肝,甘合酸时滋阴,苦合酸时泄热,甘合辛时温阳,苦合辛时通降,因此主要用于厥阴病木火内炽、阴阳两伤。

6 少阴脾胃病的治疗特点

少阴脾胃病位在里,心肾少阳虚寒,脾胃功能下降,手足冰冷,小便不利。《伤寒论》中“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少阴病在六经脾胃病中属病症最重阶段,病症影响心肾。治法应以四逆散为主,方中炙甘草益气、柴胡升阳、枳实下气、芍药养血,药效配合壮阳抑阴。湿寒之症也可用附子汤,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所制,温经回阳,化湿止痛。

7 结语

《伤寒论》六经辩证在我国中医辩证论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张仲景六经辨治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使中医辨证疾病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脾胃病六经治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治疗太阳脾胃病时,应当发表怯邪、鼓邪外出;②治疗少阳脾胃病时,应当以和解为主;③治疗阳明脾胃病时,应当通下怯邪;④治疗厥阴脾胃病时,应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⑤治疗少阴脾胃病时,应当扶阳益阴;⑥治疗太阴脾胃病时,应当以调理中气为主。《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有利于脾胃病患者的治疗,帮助脾胃病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5

神养:平心静养

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密切相关,过度的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种胃病的发生或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疗胃肠病,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避免患得患失、焦虑、恐惧、紧张、忧伤、愤怒等情绪刺激,注意劳逸结合。所以,调养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寄托于习书学画,种花养鸟。特别是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深秋更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很多人常因此产生凄凉、垂暮、忧郁、烦躁等情绪,此时更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萧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动养:运动健养

秋季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节,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一些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时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的活动,可以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并对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有积极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运动都不能在饭后立刻进行。

除了一般的力所能及的体能锻炼外,腹部自我按摩也是防治胃肠病最简单、最卓有成效的选择。通过自我按摩胃腹部,能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方法是: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以胸骨柄剑突下为中心,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然后同法在神厥穴(即肚脐)周围揉摩各30-50次。此外,追加揉摩两腿足三里(膝盖骨外侧下3寸,胫骨外侧上凹陷处)50-100次。每天早晚两次。

药养:谨药保养

通常来说药疗不如食疗,但如果您的胃病比较严重的话,到了秋季还是应该适量服用一些中药来调养。中药一般都是脾胃同时调理的,因为脾胃相表里。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薏米、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养胃丸、温胃舒颗粒、舒肝健胃丸、健胃消食片等。不过胃病有很多种,需要先区分阴阳、虚实、寒热,不要自行随便买养胃的中药来服用,应先请中医师经过辨证,然后开出方子才能对症,一种养胃的中药并非对每个胃病患者都适合。

篇6

Key words:spleen stomach theory;Zhou Hengde;famous doctors’experience

周亨德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擅长运用脾胃学说治疗消化系统多种疾病,笔者于2004年进修期间及此后本院专科建设过程中得到周师悉心指导,随师抄方逾千人次,获益良多,现将周师部分经验总结如下。

1 溯源求本,医理贯通

周师主张在临床中反复温习、体会、活用经典原文,他的脉案中载有大量“先哲云”、“内经曰”等形式的引文,常常起到画龙点睛或拨雾见日的作用。周师分析指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等相关论述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六经理论”、“八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构建了脾胃学说辨证施治的基础。金元时期李杲著述《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较完整地阐述了甘温升发以治脾的理论。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李氏提出初、中、末三期分期论治的原则至今仍为临床借鉴。清代叶天士提倡脾胃分治,叶氏的“养胃阴说”补充了李杲“补脾阳”的不足。脾胃学说经历代医家相互补充、验证、发挥,由先秦至近代内容渐趋完备,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周师师古而不泥古,因为古籍所载未必全部适用于当代,饮食结构西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社会竞争激烈、情志因素普遍导致现代疾病谱系发生较大变化,现代医学模式正在调整,中医也应跟上发展的步伐。周师认为:诊治慢性胃炎时把电子胃镜视为舌苔望诊的延伸,防治消化道癌前病变常选用补肾之品以期“治未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把云母超微颗粒作为胃肠黏膜保护剂。可谓中西医学合参,思维活跃且治验甚丰,给同道很多启示。

2 多法并举,进退有序

周师认为《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以平为期”是治疗的目的,脾胃病治疗也是通过“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而达到平调阴阳的目的。脾胃病很多时候是全身(包括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整体病理反应在局部的集中表现。临证不能“见胃单治胃,见脾纯治脾”。需要审察细微,照顾全局。或补或泻,或正治,或反治,均须依具体情况而定。任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离不开时机的把握,周师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虚实而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如大量吐血迅速发生气随血脱,急者治其标,果断予大剂参附益气固脱,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又如“嘈杂”“嗳气”貌似轻浅之疾,实际上与饮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且不易根治,周师缓图补脾治本而收佳效。脾胃病常为多因素致病,“痰、瘀、郁、虚”证候兼夹并不少见,又因脾胃处于枢纽地位,易被他脏所累,多数需要标本同治。周师指出治疗应当针对病机各个环节,权衡缓急,数法并举。传统八法中“清法、下法、消法、补法、温法”等可以两法或多法配合运用,其要点是随症加减、进退有序。常用方式有:补泻并用,温清并用,消补并用。例如阴虚便秘,则补阴与攻下并用,药用火麻仁、玉竹、石斛、桃仁等奏功。寒热交结之痞满,屡以黄连、吴茱萸(1∶1)辛开苦降而取效。治疗积聚常以消痞与补脾二法合用,始获正复邪去之转机。

3 优化组方,丝丝入

篇7

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将这些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挂在门口。做香囊选用的中药,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并且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纯正、持久,多数中药的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蛇虫闻之远遁,可以减少传染源。而吸入或通过肌肤、穴位经络等途径“渗入”人体,可起到开泄腠理、活血化瘀、宣畅肺卫、平衡阴阳的作用。不仅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的作用,还可避瘟、防病。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中国古代,用“香”治病的例子比比皆是。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部疾病。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佩“绎囊”“避疫气,令人不染”的记载。

丁香是各种香囊配方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药材。对于胃病患者,这里推荐几个制香囊小方子。取丁香、木香、砂仁、高良姜、藿香、干姜各等量,研成细面,装入布袋制成香囊,固定在脐部,可起到理气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寒凝气滞腹痛等。

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炎患者,可用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白芷,花椒等分制成香袋,放置在中脘(位于脐上4寸处)穴处即可。

对于食欲缺乏的患者,也可以在身边放个香囊。因为香囊里中药的香气被人体吸收以后,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能够增强食欲。

香囊的适用人群很广,老人随身佩戴香囊,香囊中的芳香气味被人体吸入后,能起到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作用。使用香囊时要注意防水、防潮,孕妇慎用。若直接接触皮肤而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可取下香囊,将其挂于室内空气流通处,局部皮肤外搽皮炎平或氟轻松(肤轻松)软膏即可。

妈妈传给我的饮食秘方――何香猪肚汤调理胃病效果好

文/陈允斌

得了慢性胃病是个很麻烦的事,吃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有时候发作起来还很痛苦。妈妈教给我一个调理慢性胃病很灵的药膳方,一般的胃病吃几次就会觉得有效果。

妈妈用这个方子给人调理过。其中一位中年女性特别典型,她的胃病是从小得的。每年秋天,天气转凉时,必然发作,几十年来,年年如此。发作时胃痛不止,有时吐酸水,有时又恶心呕吐,茶饭不思,十分痛苦。吃了这个药膳一个月后,困扰了她半辈子的胃病减轻不少,加之特别注意养胃,从此以后到换季的时候再也不用受罪了。平时偶尔有几次有胃不舒服的现象,让她喝点热热的糖醋水下去,马上就没事了。

这个药膳是用何首乌茴香炖猪肚,我们称之为何香猪肚汤。

原料:小茴香籽30克,生首乌60克,猪肚一只。

做法:把小茴香籽与生首乌放入猪肚内,用棉线把猪肚缝合起来。加冷水下锅,用大火烧开后,再转小火炖熟。切记不要放任何调料。

服法:吃肚喝汤,如果不怕苦,连首乌一起吃更好。小茴香籽不用吃。炖一只猪肚分两天吃完。一个星期炖一次,身体感到舒适为止。一般的胃病连吃三个星期,身体就会感觉很舒服了。

注意,要用砂锅炖,因为何首乌忌铁器。另外,调理期间不要吃萝卜,以免影响效果。

胃病有不同的种类和表现。有的是胃酸分泌过多,有的是分泌过少,还有的是分泌失调,时多时少。但除了胃火炽盛的类型之外,只要是慢性的胃病,这个药方基本上可以通用。因为它的调节机理是激发胃的自愈能力。

胃喜温恶寒,小茴香散寒暖胃,大补肾阳,能从根本上改善虚寒体质。

生首乌能去毒消肿,促进溃疡愈合,又能补虚补血,调节胃的功能。

猪肚的作用也很重要。一是提供营养,补益中气;二是调和药性,保护肠胃;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引药归经,猪肚是入胃经的,使茴香和首乌的药性能够直达病灶。

慢性胃病,从西医的角度解释,多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茴香和首乌,都有杀灭病菌的作用。

从中医的角度看,长期的慢性胃病多由寒凉伤胃、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茴香既发散寒气,又温煦脾胃,而首乌入肝经,祛肝风,补肝血。

篇8

酸性胃病是最多的。浅表性胃炎几乎人人有份,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也很普遍,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也不少。近年来,反流性消化病发病率节节攀升,过去少见的胃食管反流呈大众化趋势。

反复 胃病另一特点是其病情的反复性。现在胃药相当多,西药有拉唑类、胃动力类、黏膜保护剂类等,中成药有温胃类、清胃类和疏肝理气类等。体检发现有幽门螺杆菌,用三联法杀菌预防胃病也有科学依据。不过既然是慢性病,没有一种药或治疗是一劳永逸的,要彻底根除当然困难,长年累月地吃药也实在没有必要,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活动期需要积极用药、足够疗程外,一般胃病或略有轻微症状的,平时完全可多注意胃的保养使之稳定。

胃病靠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养身养心自然泰”。民间一直有“胃病靠养”的说法。那么我们平时该怎样养胃呢?

科学饮食 少食多餐、按时进餐,煮熟烧透,生冷不吃,避免过饱,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应该足量。平时吃一些山药、扁豆类对健脾养胃有一定的帮助。

但养胃的内容不局限在就胃论胃上,特别要注意全身调理。

篇9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极富特色的重要方法之一,乃根据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原则,“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本,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也就是说春夏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体内寒凝之气呈现易解的状态,对体弱者用补虚助阳、或内寒者用祛寒疗法,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作用,同时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取其同气相求之机理,使人体阳气振奋,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以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并且夏季肌肤腠理开泄,此时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有效成分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所在。

二、“冬病”主要包括哪些?

“冬病”一般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常伴有手足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阳气不足的症状,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疾病或情况。

1.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小儿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小儿及成人脾肾气虚导致消化不良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3.骨伤科类疾病,包括颈肩腰腿疼、骨关节炎、风湿及类风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其他像一些平素易患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畏冷、畏风属虚寒体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适合进行冬病夏治调理。

三、“夏治”疗法的具体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补肺固表、健脾化痰、温阳益气、益肾纳气类的中药等,但以贴敷疗法应用最为广泛。

贴敷疗法一般选择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于三伏各敷1次,连贴3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篇10

2、脾胃湿热型。患者胃脘疼痛,伴有灼热感、泛酸嘈杂、烦躁不安、口渴、小便黄赤或便秘等现象,多见于溃疡病急性发作期。

3、脾胃虚寒型,患者胃部隐隐作痛、脘部觉冷,进食后痛减、呕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严重者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多见于溃疡病缓解期或久治不愈者。

4、淤血停滞型。患者胃痛如刺如割,进食后疼痛加剧,痛处不移,拒按,或见呕血、黑便,常见于溃疡病并发出血者。

秋冬是胃病的高发季节,脾胃虚寒型胃溃疡者此时发病更为常见。根据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对于虚寒型胃溃疡当然要用温胃补脾之法,既可以用温里之中药,也可用具有温热之性的某些食物进行调养。著名中医专家樊正伦先生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时有过如下的论述:中医学在整个治病过程中强调的是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不仅药物如此,食物也是如此。很多脾胃虚寒的胃溃疡患者有体会,不敢吃米饭,一吃米饭胃就痛,因为大米是从水里长出来的,其性偏寒,胃溃疡患者本来体内就寒,吃大米饭就难受。这样的患者我建议他回家吃烤馒头片。因为小麦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其性偏温,冬小麦是6月份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收割。这种作物本身所具有的火热之性很旺,再加上烤制的过程,使其性更温热,用在虚寒性胃溃疡患者的身上正好符合“寒者温之”的治疗原则。吃一年烤馒头片,虚寒性胃溃疡就会好。

篇11

而阙呢,则是指宫阙,古代皇帝会在宫殿的门外建起两座观望的台基,宫廷外面有什么事情,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所以岳飞诗句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个台基之间的道路就是阙。

那么神阙,就是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阚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我们知道,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

而且,神阙穴在肚脐眼上,是腹部的核心,所以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调理五更泻、慢性腹泻、产后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现代研究也表明,刺激神阙穴,可以很好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任脉上的穴位,艾灸是最好的途径,尤其是神阙穴,更是我们中医做脐疗的重要部位。这个穴有一个艾灸方法叫隔盐灸,就是将一小把粗盐填在肚脐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灸到最后,肚脐上填满了黄黄的盐姜水,这样对于身体的保健效果相当好。上了年纪的同志如果经常感到身体冷痛,或者腹部不适的话,可以隔段时间做一个神阙穴隔盐灸,对于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好的。

上中下脘――胃病最无毒副作用的“药品”

在腹部,肚脐上方五寸、四寸、二寸的地方有三个穴,分别叫做上中下脘。上中下是依据位置的高低来分的,就好像桃园结义三兄弟的年龄似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脘”字,脘指的是胃,古人说“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太仓是什么呢?一个官名,古时候有太仓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粮食的官。

中医根据脾胃的作用,也将其命为仓廪之官,也就是人体的后厨房。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管,是食物进人胃的通道。上脘穴在这个位置,对于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现代研究也发现,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变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对食物进行粗略的加工,就好比我们榨果汁,先要用刀将水果切成大块,再放到搅拌机当中。胃就相当于这把刀,只做一部分简单的工作,真正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中完成的。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篇12

胃是人体受纳、腐熟水谷的重要脏器,具有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共同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中医学认为,胃病的发生,与人体各种内外因素和人体整体情况密切相关。胃病初起,胃腑气化失调,运化无力,升降失调;进而功能受损,气血阻滞;最后发生器质性病变,人体气血阴阳受损。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演变。

2 辨证分型

胃病初起,气化失调,运化失司,症见胃脘部胀闷不舒,嘈杂泛酸,口爰气,矢气少,胃纳欠佳,或伴口苦,苔薄白,脉平和或弦。伴胸胁部胀痛不舒,牵及背部,多与情绪变化有关,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失降,治拟疏肝理气和胃,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或伴口苦口臭,大便干结或不消化物,苔腻或黄腻,发病前有饮酒过度,嗜食膏粱厚味,为胃气壅滞,郁而化热,再复进寒凉生冷,或外感寒邪,郁闭气机,脾气不得升,胃气不得降,治拟消食和胃,予保和丸加减;平时性情抑郁,易怒,烦躁,易哭,夜睡欠佳,伴胃脘部胀闷,嗳气,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治拟疏肝解郁,予百合地黄汤加减。

胃病初起失治,病情加重。或病愈后反复发作,功能受损,升降失调,运化无力,气血阻滞,病情较气化失调更重。症见胃脘定时疼痛,痛引及背;或饥饿时疼痛明显,或食后疼痛尤甚,食欲不佳,口爰气泛酸,治拟标本兼治,疏补并行。气滞型疏肝理气,温胃止痛,四逆散加减;燥热型清胃润燥,和中止痛,左金丸加减;气陷型补中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或升阳益胃汤加减。

胃病迁延日久,胃腑发生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人体气血阴阳受到损害,症见胃脘部胀痛,不易缓解,食量减少或食入即吐,面黄肌瘦,疲倦乏力,舌质胖,苔白腻或舌质红瘦,苔少。治法补虚扶正为主,或佐以降逆止血,或温中行气,或清热润下。

3 诊治经验

张老师在治疗胃病过程中,十分注重疏肝气以调理脾胃之气机,气机舒畅,脾胃自安。但肝气不条有郁结、横逆之分,辨证有虚实之不同。因此在临证时或疏肝,或抑肝,或平肝,或柔肝,或清肝,当证权宜而应变。肝郁土壅,胸胁胀满,用疏肝解郁和胃,方以四逆散加减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肝气横逆犯胃,恶心、呕吐,用平肝降逆,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肝阴不足,胃阴亏虚,用柔肝养阴和胃,方用一贯煎加减;脾虚木乘,大便稀溏,用抑肝扶脾,方以痛泻要方加减;肝火犯胃,胃脘灼热,用清肝和胃,方以左金丸加减。总之,以肝气条达,脾胃升降复常为根本。

张老师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病患者中多见嗜食膏粱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生热,这与虚寒证显然不同。如果不辨证分型,妄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故凡热证者,通腑泻热,效果颇佳;寒热错杂者,可温清并用。如上热下寒者,用辛开苦降;湿热蕴结者,用清热化湿;痰热互结者,用清热化痰。胃病以寒热错杂最为多见。故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用以调其升降。

张老师临床上治疗胃病用药以轻灵流畅见长。治疗胃病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最忌呆补、壅补。胃气实者,宜消积导滞,祛邪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而夹滞,宜补虚行滞,不可壅补;久病由气入络,此为气滞血瘀,宜活血化瘀;久病脾虚,湿浊不化,为脾虚湿困,在补气中加枳壳、佛手、大腹皮之类,使之升中有降;脾阳已伤,湿热未净,正虚邪恋,常用藿香、佩兰、半夏、米仁、滑石芳香化湿,湿去则脾运;胃气不充,食滞不化,为脾虚食结,常用鸡内金、陈皮、莱菔子、制大黄、谷麦芽消导化积,食化则纳自振。

4 病案举例

例1:患者郭某,女性,40岁,工人。患者平素性格内向,烦躁易怒。患者反复上腹部胀满2年余。今胃脘部饱胀,嗳气,早饱,弥漫性烧灼样疼痛,时有恶心、呕吐或厌食,情绪波动后明显。大便成形,欠畅,苔薄黄舌质胖,脉弦细。曾去多家医院就诊,B超、胃镜、食道吞钡检查均正常。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疏肝解郁。处方:黄芪30g,党参、白术、枳实、芍药各12g,甘草3g,柴胡、川朴、苏梗、香附、九香虫各10g。服用7剂后自觉症状好转,前方加减,服药3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此例属现代医学功能性消化不良(FD)。FD发病机制复杂,但与胃的运动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目前临床上应用促动力药有肯定的疗效,但有不少副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抓住主症,兼顾他症,取得更好疗效。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心下痞”、“胃脘痛”等范畴。为胃、肝、脾功能失调,气机逆乱。病位在胃,其最根本的病机是脾虚。脾属脏,胃属腑,两者相表里。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叶天士提出:“纳食者运动者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功能,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调理是关键。根据升降理论,本方用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健脾和胃;柴胡、香附疏转气机,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柴胡升清降浊;芍药、甘草益气养阴,调和中气,两者合用能缓急舒挛,治疗胃痉挛、肠胃疼痛不适。九香虫温运脾阳、理气止痛并有杀灭Hp作用;茯苓、川朴、苏梗健脾化湿,醒脾宽中。诸药合用健脾和胃,疏肝解郁,使之气血和调,脾气健运,升降有度。

例2:患者王某,男,43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年余,于2003年2月17日就诊。患者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刺痛为主,多与饮食无关,不为抗酸剂缓解,腹胀、频繁恶心、呕吐或仅泛苦水,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胃纳欠佳,苔黄脉弦。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曾去多家医院就诊,予H2受体阻滞剂或达喜治疗,效果不肯定。中医认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拟疏肝行气,和胃降逆,泄热化瘀,予和胃汤加减。黄连6g,吴茱萸2g,柴胡10g,郁金12g,川楝子12g,百合10g,乌药15g,枳壳12g,丹参30g。1天1剂,每剂2煎取汁200ml,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后l周复查胃镜。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按语: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证”等范畴。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症状、胃镜观察,认为肝脾不调,胃失和降,日久致肝胃郁热夹有血瘀为其病机。肝主疏泄,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若肝胆气滞,疏泄失职,则胃失和降,胆汁上逆,日久化热伤及胃络。治拟疏肝行气,和胃降逆,泄热化瘀。和胃汤方中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泄胆和胃,制酸降逆;柴胡、郁金、川楝子疏肝解郁,配合枳壳疏肝行气:丹参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可使肝气条达,胆胃谐和,从而达到胆汁自止,黏膜修复的目的。研究表明,柴胡、枳壳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增加幽门括约肌紧张度,防止胆汁的反流;丹参能扩张血管,增加胃黏膜的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促进胃黏膜炎症的消除及糜烂的愈合;川楝子可抗溃疡,松弛奥迪氏括约肌,并具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张老师临床发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适当应用百合、乌药养阴清热,有良好的效果。

例3:患者沈某,男,41岁,工人。患者素嗜酒辛辣;胃脘部胀满2年余,食入胀满加剧,嗳气,无泛酸,口干苦,大便时结时溏,苔薄黄舌质红边光,脉弦细。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管溃疡;病理检查:胃窦部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II级,建议定期复查。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久食辛辣,胃阴被劫,肝强乘胃,胃阴亏虚。治拟酸甘化阴,清热和中。处方:炒白芍15g,乌梅15g,木瓜15g,炙甘草6g,太子参30g,白术1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佛手片12g,绿梅花10g,米仁30g,藤梨根30g。前方加减服用十余剂后自觉症状好转,服药5个月后复查胃镜,病理检查诊断为轻度浅表性胃炎。

按语:萎缩性胃炎的确诊完全依赖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病理活检提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即可确诊。中医学无此病名,而依据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原则。本病成因多由饮食不节,邪热伤胃,胃阴被劫;情志失调,肝强乘胃,胃阴被耗;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气滞血涩,中焦失养等原因造成胃络受阻,营血不足,胃黏膜枯萎而成病。

此例属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导致气机不畅。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肝胃失和,气滞血瘀,郁而化火,耗伤胃阴。治疗以柔肝养阴、清热和中;基本方中芍药、乌梅、木瓜等酸味柔肝生津敛阴,补充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太子参、甘草益胃补气资化源;蒲公英、蛇舌草、藤梨根清胃中之邪热而不伤阴;佛手片、绿梅花疏肝理气而不伤阴;米仁健脾化湿,防止胃细胞癌变。

例4:患者俞某,女性,43岁。患者上腹部胀满疼痛3年余,空腹加剧,嗳气无泛酸,胃纳欠佳;腹胀,大便溏薄,1天3~4次;苔薄质淡胖有瘀点,脉细涩。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胃窦、胃体部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肠化分型为中度不完全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气滞血涩,中焦失养,治以益气健脾化滞和中。处方:黄芪、党参各15g,白术、淮山药、刺猬皮、香附各10g,天仙藤、天花粉、白花蛇舌草、炒米仁各30g,1天1剂,水煎服。服药14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服药6个月后胃镜复查为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为胃窦、胃体部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语:此例属脾虚气滞型,“纳食主胃,运化主脾,太阴湿土,脾阳始运……脾气香燥。”故脾虚气滞者用健脾理气化滞法。方用黄芪、太子参、淮山药、白术健脾益气,培土生源;枳壳、香附理气化滞;米仁化湿健脾,白花蛇舌草清热,鸡血藤养血和络,刺猬皮理气止痛;重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加天仙藤、栝楼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萎缩性胃炎的形成除外界因素外,还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和胃黏膜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有关。所以治本的方法是改善胃黏膜内在环境,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在益气养阴、清热化湿、理气活血的中药中存在着大量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药物。如黄芪、太子参、白术、淮山药等益气药物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芍、木瓜、乌梅等养阴药物能改变胃黏膜内环境,并增加微量元素;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米仁等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枳壳、香附、鸡血藤等理气活血药物能扩张血管、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促使胃黏膜细胞再生,加快黏膜恢复正常。

例5:患者张某,女性,40岁。患者黑便2天,1周前上腹部疼痛,饥饿时明显,进食后好转,夜间时有痛醒。2天前,上腹部疼痛症状缓解,出现柏油样黑便,1天2次,成形,量约300g,伴头晕乏力。胃镜示: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伴出血。西医予洛赛克(通用名: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治疗。患者同时来中医科就诊。自诉大便色黑,胃脘部隐痛,嘈杂,泛酸无嗳气,纳可,大便1天未解,舌淡胖,苔黄,脉细,证属肝虚胃实。治拟健脾和中清化。方药:吴茱萸3g,川连6g,蒲公英、赤芍各15g,生草3g,白及15g,龙胆草3g,党参、白术、茯苓各12g,佛手片、川朴花、香附、元胡各10g。服药7剂后,大便色黄,胃脘部隐痛好转,时有嗳气、泛酸,予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2个月,2个月后胃镜复查正常。

按语:该例属中医“便血”范畴。胃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主要与“虚”、“热”有关。虚者为脾虚,饮食不节,日久伤脾,脾失健运或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外溢,下注为便血。热者为胃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胃火炽热。《景岳全书》所说“血本,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此外病久入络,以致瘀血阻滞脉络,流行不畅,便血不循经,亦可便血,本例为脾虚胃实,故治疗标本兼顾,泻补共用,调气活血,开清降浊。方中芍药有泻肝安脾、缓中止痛、散恶血消肿痛之作用。佛手片、川朴花促进胃排空,避免胃潴留,杀灭和抑制幽门螺杆菌,修补局部组织,促进溃疡愈合。

5 胃病的预防

篇13

对于胃病,消化内科专家解释说,胃病是一种很笼统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反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如果要细分,则大致可分为两种:器质性胃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等)和功能性胃病(如胃动力不足等)。

专家表示,“三联疗法”是胃痛的常规用药方法。先应消炎抗菌,比如联合服用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用于消灭幽门螺旋杆菌。胃酸分泌过高时,会造成胃痛、胃反酸等,可服用有抑制胃酸分泌,修复胃黏膜作用的奥美拉唑肠溶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由于造成胃部不适的原因很多,如果服用了一些治疗胃病的药物,效果不是很理想时,建议及时到专科医院就医,做胃镜等各项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吃药讲究“四时五类”

常见的器质性胃病一般以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为常见,治疗的方法就是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而功能性胃病,通常是由于精神性因素,使胃里的东西不能正常排到小肠,这就是胃蠕动不良,也叫胃动力不足。功能性胃病不能单单靠吃药治疗,还需要找心理医生咨询,放松心情,自然就容易康复,但器质性胃病就得要合理用药了。“目前胃病都不能根治,但却能够通过合理的用药,良好的饮食习惯使胃病尽量少复发。”消化内科专家说。

据专家介绍,服用胃药要讲究“四时五类”。所谓“四时”是指餐前、餐中、餐后以及餐间(即两顿餐之间)四个服药时间,而“五类”则是指抗酸药、抑酸药、抗幽门螺杆菌药、胃黏膜保护药、促胃动力药五种不同类型的胃药。

一、抗酸药

如氢氧化铝、碳酸钙、氧化镁等。此类药物多为弱碱性无机盐,通过中和过多的胃酸来缓解贫血胃痛。须在胃内容物排进小肠后,胃内较空时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抗酸作用,故餐后及临睡前服用最佳。但由于抗酸药易被排空,作用时间短、副作用较多,近年临床应用较少。

二、抑酸药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甲氰咪胍等。主要作用于胃的泌酸细胞,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虽然起效不如抗酸药快速,但是作用时间长(长达20小时有效)、副作用少、疗效明显,故目前是治疗胃病的主要药物。其中奥美拉唑类药物的吸收,容易受到胃内食物预防的干扰,故应在餐前空腹状态下服用。而其他药物在餐前、餐后服用均可。建议患者在餐前15分钟至半小时内服用,让抑酸药通过血液进入胃壁起作用,会比较好。

三、抗幽门螺杆菌药

如胶体铋(丽珠得乐等),多与抗生素联合,因此,服用该类药物时要将就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例如,甲硝唑等应在餐后服用,以避免出现胃肠刺激感染症状;食物预防会延缓克拉霉素的吸收,因此在餐前空腹服用效果最佳;而阿莫西林不受食物预防影响,服用时间无限制。相应的,一同服用的胃药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四、胃黏膜保护药

如思密达、硫糖铝、德诺、米索前列醇等。影响此类药物疗效的关键在于胃内药物的浓度,以及药物与胃黏膜接触的时间。如果胃里有食物预防,会降低药物浓度,减弱药效;而另一方面,食物预防能减慢胃排空药物的速度,延长药物与黏膜的接触时间,因此在两餐之间服用效果最佳。

五、促胃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舒丽启能等。能增强胃肠道蠕动,对泛酸、嗳气和胃胀等有较好的疗效。通常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当进食时,老年人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能恰好达到高峰,从而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中药治胃病,例如黄连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田七具有止血修复胃黏膜的作用,而白芨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很大,海螵蛸具有碱性,可以中和胃酸,给胃部营造酸碱平衡的和谐环境。将几味药混合在一起磨成粉,每天2次,每次3克,在医师或者药师指导下长期服用,对治疗慢性胃溃疡有一定的作用;每天3次,每次3克对治疗急性胃溃疡也有一定的效果。

B.七分养

胃病不发得养胃

治疗胃病的原则就是三分治七分养。在治疗上,中药也可以治疗胃病,但是需要长期服药。在养护上,需要坚持良好的休息,正常的饮食和作息,同时保证有愉悦的心情。

(一)中医:中药煲汤+五谷杂粮粉

中医师建议大家,有空多煲汤多喝汤。胃气不足者,可以放点黄芪、党参、西洋参、虫草子实体,每次一共放5~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