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培养多种运动能力
(1)以跑.跳.爬.步法移动为主的练习
如:(贴人,网鱼等游戏方法适用于早期训练)
(2)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形式
如:(利用信号作为条件刺激,使其做出快速反应 ,例如反应跑,报数,钟面跑等)
(3)培养模仿能力的练习形式
如:学习或模仿一段舞蹈等
(4)掌握多种项目技术能力的练习形式
如:借鉴其他项目的共通之处等
2.注意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
如:进行训练时可通过条件变化,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从而培养协调性(例如:跑道上左右交换腿跳,前后左右单脚或双脚跳,越障碍跳,摸人游戏等练习方式,注意问题:易疲劳时间不宜过长。)
二.力量训练
(重点发展速度力量练习,确保速度力量重点以动为主,注重速度)
(1)重复训练法 (力量练习初期应以发展全身肌肉系统的力量,提高肌肉协调能力的练习为主,如:变换方向跑变速跑,走跑交替等练习发展肌肉用力的协调能力。可通过接力跑,蛇形跑等调动其练习的兴趣。)
(2)超等长力量练习法 (超等长练习法是一种发展速度力量的有效方法。如:单脚跳接力游戏,单换跳,单脚或双脚跳障碍,蛙跳,跳深等练习发展腿部力量和快速用力能力,可采用游戏法来练习,另外沙地跑,上下坡跑,跳台阶,提踵,下蹲跳等都可以发展速度力量。
三.速度训练
(1)通过信号刺激发展反应速度。(如:报数游戏,听反应冲刺等)
(2)提高动作频率发展动作速度。(如:可采用田径训练中的高抬腿,15----20米疾跑,变速跑等练习,在练习时应控制动作节奏,采用快慢结合的方式完成速度练习。)
(3)变换训练条件发展快速力量.(通过发展快速力量提高速度能力。如:克服自身重量的跑,跳等。还可通过增加跑的距离如:60米,80米,100米以上的加速跑来发展速度力量。)
四.耐力练习
(也就是体力练习,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
(1)连续训练法 (以脉搏频率作为指标,运用匀速持续跑的练习来发展有氧耐力,一般认为心率在130---170次/分为适宜状态,运动结束后5分钟后恢复到120次/分为好,可采用长距离跑发展有氧耐力,也可采用各种游戏如球类游戏来实现,无氧耐力训练可采用400米冲刺或400米变速跑来实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量也要增大)
(2)间歇训练法 (训练时严格按照间歇时间进行休息,在进行练习的方法,这也是发展耐力很好的方法,练习的强度为75%,心率为170---180次/分,间歇时间由长变短,重复的次数要少。如:100米,200米,400米,800米间歇跑等)
一.柔韧训练
(8----12岁为敏感期,解剖位分为:腿,腰,肩,膝,髋等大关节及腕,踝等小关节,练习时采用动静结合,上下结合,柔韧性练习与速度力量相结合的方式。)
(1) 主动性练习 (如:主动压腿,压肩或原地进行的踢,摆,翻腰,涮腰等练习,分为动力和静力性两种练习方式。)
(2) 被动性练习 (指借助外力进行扳腿,撕腿甩腰,压叉,过肩等,也分主动性练习和被动性练习。)
(3) 混合性练习 (主动性练习和被动性练习相互交替的练习方式)
二.速度训练
(主要为动作速度,也就是组合或者套路动作的速度)
(1)单个动作系列重复法
屈伸速度
如:一拳一腿屈伸动作的速度。
摆动速度
如:轮拍或环绕动作。旋转速度。
旋转速度
如:动作或跳跃的转体动作速度。
转动速度
如:步法移动动作的速度。
(练习动作时,一般选择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精选动作以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动作,要求发力快,力点准,时间短,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若干次抡拍,拍脚,踢腿等。发展专项动作速度能力时,可采用慢----快----最快----快----慢的交替重复练习,要求队员要有较高的兴奋性,速度练习要放到训练课的前半部分,为调动积极性,可采用比赛法来刺激。)
(2)条件刺激练习法
(条件刺激练习法就是给运动员一个已知的信号,使运动员按照信号改变练习的速度或节奏,武术的动作速度还表现在组合速度上,发展组合速度,要把突出的组合动作紧凑和连贯快速的动作组合筛选出来进行速度练习,为提高训练效果,教练员要在练习时给以信号刺激,使运动员建立组合动作表象和节奏感,以获得最佳速度练习效果。)
(3)完善技术动作,提高动作速度
(武术的动作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动作技术,运动员只有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要领,建立良好的相应肌肉运动感觉,才能使能量节省化,因此可通过改进技术动作来提高武术运动员的快速能力。)
三.协调训练
(是掌握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1)培养肌肉合理用力的能力
(发展武术运动员的协调性,可先由简单的练习做起,教练员通过讲解动作路线,起点,止点,用力肌肉和示范(示范要干净利落,准确)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刚开始可用速度慢,强度小的动作来重复练习使运动员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的去体会动作。)
(2)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
(协调能力与武术队员所掌握的基础技术条件反射数量有关,队员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也有助于协调性的提高。训练中应不断给年龄小的运动员传授新的更多的动作技能,年龄大的队员可学习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技术动作来发展协调能力。)
(3)增大练习难度,增加技术复杂程度
(发展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也可通过变换速度,节奏的练习,如:改变已有组合的习惯节奏,重新对速度提出要求并改变动作频率,变换练习的条件。如:场地,器械,增加异侧肢练习次数和掌握器械能力等发展专门协调性。)
四.力量训练
(武术力量素质就是指爆发力的练习和快速重复完成动作的能力,所以发展爆发力及速度力量是练习的重要内容。)
(1)腾空跳
(武术的跳跃动作多表现为爆发式踏跳,接近武术专项技术的弹跳力练习,是发展弹跳力常用的方法,练习的方法有:击步摸高,击步冲顶吊球,击步连续直体跳,拉腿跳,收腿跳及各种转体跳等通过专门性练习。如连续腾空飞脚,双飞脚,旋风脚和摆连等完整技术的重复练习来发展武术队员弹跳力。)
(2)负重练习
(发展快速力量要求队员要克服自身的重量,所以发展速度力量可采用负重练习的方法,如:穿沙背心进行组合,分段,整套的操练,或者改变器械重量来发展速度练习。)
(3) 采用系列重复法练习
(可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动作速度,发展相应肌群力量的重复练习来发展力量。如:重复进行腕花,舞花,拦拿扎枪和云扫点棍等。练习时运动员要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快速度并逐步提高。)
在武术专项力量练习中,专门性和静力性力量可采用等长练习的方法,采用动静结合的练习来发展专门性力量。
篇2
武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少儿武术更是身兼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它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形体上的动作套路,更重要的是其蕴含有高深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养性的内在精神。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文明正在冲击着我们队传统文化,中小学体育训练已逐渐被西式的体育项目所充斥,学生们很难接触到传统武术的训练。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而武术,尤其是少儿武术,就应当在全国范围内被当做重点项目来推广。
综合来说,通过少儿武术训练,一方面能够使青少年从小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自觉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并且还能培养其自身坚韧的品格,有助于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以后人生道路中的各种拼搏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我们一再强调,中华武术是我国的一项优秀传统文化,它代表了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达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与岁月斗争,以及修身养性的过程所积累的先进经验,应该被永远传承并弘扬下去。
2 少儿武术训练应当注意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武术训练是一项艰苦的运动项目,必须长期坚持,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进行科学的训练很有必要。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和思想都还没有定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又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并且少儿武术训练对青少年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要求又非常严格,如果把握不好训练的“度”,可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少儿武术训练任务还很艰巨。
做好少儿武术训练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武术训练要考虑少儿的生理特点,第二是武术训练要考虑少儿的心理特点。
第一,生理方面。青少年在身体上还处于发育时期,过度的武术训练会对其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少儿的骨骼相比成年人,其骨质相对更加柔软,虽不易骨折,但却很容易在高负载运动时发生弯曲,并且这种弯曲会随着骨骼的快速生长,转变成终身伤害。少儿的骨骼关节连接处,具有很厚的软骨,这些软骨无法对关节产生牢固的保护,很容易在跳跃或其它冲击性动作中发生脱位,即我们所称的“脱臼”,脱臼一旦变成习惯性,则会伴随一个人的一辈子。肌肉方面,青少年的肌肉成分相比成年人来说,具有很高的水分,力量和耐力无法跟成年人相比,很容易产生疲劳感。青少年的心脏、肺等器官也没有发育完全,一般情况下心率较快、肺活量较小,在高强度训练时,极易造成心肺功能的过载,引发危险。少儿时期一般都会有相比成年人更加快速的新陈代谢,因为他们不仅要维持日常的运动消耗外还要生长发育,因此要在饮食方面增加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第二,心理方面。青少年在心理上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过度的武术训练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负面情绪。为此,要多在精神层面对青少年鼓舞和激励,激发他们刻苦训练的热情。还可以适当的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训练水平和训练成果的测评,激励少儿在武术训练中保持进取心和竞争力,从而刻苦训练。甚至,可以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们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形成榜样效应,鼓舞其他学生努力向前。中华武术是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的武德观念是值得每个人终身受用的,它包含有老祖宗在上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中所汲取的营养和智慧,因此,还可以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武术产生敬仰和崇拜之情。
3 少儿武术训练的方法
第一,少儿武术训练要体现出少儿化。少儿武术训练的方法不能跟成人的训练方法一样,因为少儿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未发育健全的阶段,因此少儿武术训练要更具有少儿化的特点。针对少儿的学习习惯,采用更加形象的教学方式训练效果会更好,因而要摈弃单纯的套路和动作的教授,教学时要更加直观,更加具有吸引力,并且,少儿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不能训练过度,要针对少儿的生理特点,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
第二,少儿武术训练要更具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少儿武术训练更是至理名言。少儿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同一件事情保持长时间的热情,更不用提反复性和重复性极多的武术训练了。如何激发学生对武术训练的兴趣,是提高少儿武术训练最关键的步骤。为此,武术老师不可对同一个武术动作的教授过长时间,当训练效果下降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其它的一些方法予以补充训练,例如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游戏环节,活跃一下训练气氛,这还可以增强之后的训练热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少儿武术训练成果的有效方法,对同一套武术动作采用多种教授方法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印象。
第三,少儿武术训练要多进行鼓励。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适当的鼓励和嘉奖会使少儿增加巨大的训练动力,奖励即代表认可,少儿们一旦在在枯燥的武术训练当中通过努力获得了认可,他们很容易就会再接再厉,越发上进;相反,本来武术训练就很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会受到惩罚或不认同,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此对武术训练丧失热情,无法全身心的投入里面去。因此,少儿武术训练要以鼓励为主,少儿在被鼓励和表扬之后会信心倍增,训练时就会投入更多的积极性。
第四,少儿武术训练要减少攀比和恶性竞争。在少儿武术训练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成果检验和测评对提高少儿武术训练的热情和竞争性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代表任何评比和分级都会有正面的效果。比如,一味地以成绩为准,将少儿武术训练班分为三六九等,虽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儿武术训练的热情以及向更加优秀的班级前进的动力,但是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别,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如果再遇上一些讲究“唯优秀学生论”的老师,只对优秀学生好,对差生态度恶劣,那就造成了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们之间如果不是靠提高武术水平来提高能力,而是靠“背后使拌”来获得好成绩,那就造成了恶性的竞争,不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
第五,少儿武术训练要将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有机效结合。少儿武术训练的对象一般都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基本功,因此要将武术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功训练是技术训练的基础,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体能训练、速度敏捷性训练、弹跳和柔韧性训练以及平衡性训练等。这些基础训练要抓在平时,并与专项技术训练进行穿插,有助于身体的协调性联系,进而帮助专项技术的训练。
总之,少儿武术训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盲目,合理的训练要综合考虑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少儿武术训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制定,以保证最终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1武术套路中提高柔韧性的原则
单调、枯燥、酸痛是柔韧性练习的必经过程。只有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大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的同时也要遵循如下原则:
1.1练习的安全因素原则
学生在练习柔韧性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练习过程中要保持正常的呼吸状态,不要憋气或屏气,在拉伸产生紧绷感和不舒服时要即刻停止该练习,适当的加强松弛肌肉的力量练习。例如大学生在练习武术套路动作过程中由于基础动作过多柔韧性要求较高,练习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效调整正常的呼吸以便配合武术套路动作的完成。
1.2重视训练后的整理、放松原则
学生在结束练习柔韧素质后要进行身体放松训练,同时也要端正思想态度和明确训练目的,培养勇于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样取得的训练成效就会更加明显。例如大学生在练习武术套路动作后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放松活动,否则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1.3柔韧性练习与力量训练结合的原则
柔韧性与肌肉力量是相辅相成的,但也互为影响,如果学生只注意发展柔韧性而忽略肌肉力量的发展就会直接影响柔韧素质动作的完成。例如大学生在练习武术套路提膝穿掌中提膝动作时,要求提膝的高度过腰,支撑腿部肌肉用力绷直,两者必须配合同时完成。
2武术套路中提高柔韧性的方法
2.1柔韧性基础练习方法
可通过人为手段对身体肩、臂、腰、腿、胯施加一种外力刺激的活动,从而使关节、肌肉、肌腱、韧带获得一定的活动幅度和伸展能力,并具弹性。柔韧性练习即是一项单调、枯燥而又较为疼痛的练习,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毅力。
2.2武术套路基本功柔韧性练习方法
可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动”即是结合动作,进行翻、涮、摆、踢等各种形式的练习。“静”主要是以压、耗、控、拉等形式,缓慢地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增强肌肉纤维韧带的伸展能力。
2.3武术套路动作柔韧性练习方法
大学生在练习武术套路时,每段均有难度较大且对柔韧性要求较高的动作。对此,可在练习新段之前,先将动作组合之中的单个动作分解开,对其中要求较高的柔韧性动作单个提取出来,有意识地加以练习。待到初步掌握后,再将其余部分组合于其中做系统的练习。
3武术套路中柔韧性练习的生理学基础及应注意的问题
3.1武术套路中柔韧性练习的生理学基础
柔韧性是练习武术套路的大学生必备的最根本专项素质之一。柔是指肌肉韧带扩大的范围。韧是指肌肉韧带发挥的力量,控制发挥的能力称为柔韧素质,通过关节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表现出来。柔韧性是掌握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和提高技术水平的身体基础。武术套路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它不仅要求练习者要有饱满的精神,还要求动作的幅度要做到位,既要表现套路运动动作的美感,还要体现出套路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
3.2武术套路中柔韧性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大学生在练习武术套路运动之前要充分加强准备活动,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各关节韧带都能活动开,避免在柔韧性练习中产生运动损伤。
(2)根据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大学生发展柔韧性必须在骨结构和肌肉、韧带、结缔组织正常伸展的范围内提高,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关节周围的伸展能力,逐渐扩大关节的活动幅度。
参考文献
篇4
一、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训练方法
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均衡协调发展身体的各项机能,才能够实现往复良性循环,只有真正做到全方位的素质训练,才可以确保学生的身体各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有效的全面身体练习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的人体将大量的条件反射建立起来,从而进一步奠定掌握专项技术的良好基础,最终能够有效地提升体育舞蹈学生的运动水平。在具体的全面身体训练中,必须重视采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多样的联系,对练习的方式进行经常变换,从而使体育舞蹈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首先,必须要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安排,要以学生的训练任务、训练水平为根据,区别对待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同时还要以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不同的训练时期为基础对专项身体训练和一般身体训练的比例予以合理的调节和安排。其次,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的情况开展训练,严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训练的目标,选择训练的方法,以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为根据安排科学合理的运动量和练习手段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如果具有过高的要求以及过大的难度,就会导致运动负荷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或者没有选择合理的训练方式,最终大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水平,这样除了无法将正常的训练任务完成之外,同时也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运动损伤事故。与此同时,如果具有过低的要求或者较小的运动量强度,就无法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所以在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之前,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制订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训练效果。
二、学生的专项素质训练方法
1.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体育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也具有较高的身体柔韧要求,特别是具有较高的腰髋和腿部的韧性要求。在本文中主要对腰部和髋部的柔韧性训练方法进行介绍。从形式上来说,柔韧性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被动训练法,还有一种是主动训练法。所谓主动训练法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练习者采用自己的力量拉长肌肉,并且使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得以加大,而所谓的被动训练法就是练习者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力量拉长自身的肌肉,从而增大自身的关节活动范围。
2.音乐素质的训练方法
在学生对音乐具有越来越深的感悟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掌握好良好的乐理知识。乐理知识一般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和弦和调式等。学生在对乐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比较枯燥。为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得以提升。
三、学生的意识训练方法
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训练教师必须要将学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语言简单地评价其动作,帮助学生对各种动作进行分化和强化,从而能够使学生具备一个正确的目标或者一个详细的对照。随后要求学生将练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抽象思维的利用对自己的意识进行不断地总结,就能够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从而能够积极地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错误,并且将纠正错误的方式寻找出来。除此之外,训练教师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训练、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更为关键的是,要对学生在体育舞蹈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不断培养,最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育舞蹈训练水平。
要想提升体育舞蹈高考生艺术考试成绩,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日常训练工作。首先,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训练中,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并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训练。其次,在学生的专项素质训练中,要对学生的柔韧素质的训练和音乐素质的训练予以高度重视。最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意识训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确保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篇5
传统武术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传统武术技击具有拳无空出手无空回、犯了招架便有十下、动即生法有感皆应、声东击西贵在知变、用腿打人全凭连环、撞身靠打挨肘膝胯等六大特征。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不仅多样,而且各个拳种之间又有符合自身训练特点与规律的辅助训练器械,比如木人桩作为咏春拳独有的辅助训练器械之一,通过系统训练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搏击中的本能反应。散打作为现代比较常见的武术技击运动,它兼具武术的内在特质。我国的传统武术发展的主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但是在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中更注重竞技性,缺乏武术特质的体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现在很多学校在散打教学中融入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散打教学体系,而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探寻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教学的契合点
中华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光拳法就有太极拳、形意拳、螳螂拳、咏春拳、意拳、少林拳等等,虽然同为拳法,但是不同拳法训练方法差别很大,并不是每一种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都适用于散打的教学和训练中。因此,在进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实践前,教师一定要先大量搜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并类比散打实战对抗技术,找出与散打训练、教学最接近的拳种和训练方法。为了更能全面、直观地了解传统武术拳法的训练方法,教师可采用电话访谈或走访等方式,对传统武术拳派专家或拳师以及部分高校的散打老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传统武术和散打的训练方法,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融合入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当中。相关资料表明,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这5种传统武术拳种的训练方法与散打的实战对抗技术的契合度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散打训练和教学中,可以结合这几种传统武术的部分训练方法。
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与单一散打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比
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中的部分训练方法,进行“力量”、“防守”、“踢”、“抗击打”、“摔”、“打”、“放松”、“反应”这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单一的散打教学模式则采用散打常规教学方法和常见的练习方法进行以上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两种教学模式教学练习内容对比:①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教学模式,力量:武术训练中的力量是传统训练方法(涉及部位: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比如矮子步、铁牛拱地;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散打腿法技术训练(戳脚功力练习方法:踢桩);抗击打:八极拳靠桩、撞桩;摔:摔法对练练习;打:拳法(意拳);反应:意拳;放松:结合太极拳养生桩与意念放松。②常规散打教学模式,力量:现代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定量定时训练(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腿法打靶、沙袋;抗击打:排打;摔:摔法配合练习;打:拳法打靶、沙袋;反应:打反应;放松:按摩式放松。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
1.抗击打能力对比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通过学生自我感知对同等力量同部位抗击打的感知度进行测试,我们发现,接受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训练的学生抗击打能力明显高于只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并且全身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均显著提高,说明八极拳的靠桩练习的训练强度与力度高于常规的排打练习。
2.身体素质对比
实践表明,武术训练中矮子步、控腿等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两种教学模式的训练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进行武术训练时,还融入了对传统武术精神的理解。
3.学生对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训练的对比
在没有接受武术训练之前,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武术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武术套路的教学,与对抗性较强的散打、跆拳道相比,很多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武术缺乏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对传统武术有了新的认识。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课后会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不熟悉拳种的训练方法,在无形中加深了他们的武术内涵和武术文化修养。
4.教学效果对比
篇6
武术套路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高、难、美、新、稳”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总趋势。武术套路的动作形式主要以腰部为枢纽来协调和支配四肢运动。武术谚语讲“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充分说明了腰部对整个武术的重要作用。作为传统项目的武术所认为的“腰部训练理论”,与现代的核心力量训练在功能上应该是相通的。武术套路传统的力量训练是经过数代人上百年实践、提炼出的训练方法精华,其成就了我国武术的辉煌。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几年在运动训练中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在人体运动链、本体感觉训练、神经肌肉系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力量训练理念的深入认识和再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那么,核心力量训练能否取代传统的力量训练呢?答案是否定的。韩春远等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和方法[1]。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No.3 2013 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早期应用于医疗康复训练中的力量训练[1],1992年,PANJABI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2]。2006 年,KIBLER首次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引入人体运动链中核心稳定性的概念[3]。近几年,我国体育界在竞技体育中进行深入研究,是竞技体育训练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黎涌明、陈小平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是在人体链中通过核心部位建立稳定支点,维持身体静态、动态姿态和肢体力量的传导创造条件[4]。CORDO[5]和ZATTARA[6]研究证明,维持身体的稳定性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条件[7]。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人体核心区域大肌群、小肌群和深层肌群进行的躯干平衡、稳定、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速度、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的基础保障[8]。
核心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维持身体躯干核心稳定性,更多是为专项力量提供稳定支撑,作为支点为动量的传导奠定基础[1]。传统的力量训练有负重抗阻、对抗性、克服弹性物体、克服外部环境阻力、克服自身体重等 7 种主要训练手段[9],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其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有显著的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肌和小肌群力量难以实现,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衡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的力量作用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地发挥[10]。相对于传统腰腹肌训练而言,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运用平衡盘、瑞士球、悬吊带等辅助器械,在运动方向上重视两维和三维运动,加强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的支配能力,补充了传统腰腹肌力量训练中没有被重视的小肌群肌肉力量的训练。将二者结合,可能会使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起到1加1大于二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拟将两种训练的方法结合,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以探索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的特点,进一步拓宽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丰富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提供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实施传统力量训练和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借助中国知网、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平台,检索并阅读关于力量训练理论、力量训练方法和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理论的文献资料40余篇,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试验方法提供依据和支撑。
1.2.2专家访谈法
就传统力量训练、现代核心力量训练和武术套路力量训练等问题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对河北省武术队教练、高校武术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对武术套路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的可行性和训练内容、强度等问题进行论证。
1.2.3实验法
1.2.3.1实验对象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一线队员18名,其中男子8名,女子10名;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二线队员10名,其中男子5名,女子5名。28名研究对象(武术队长拳类项目全样本)中武英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18人,二级运动员8人。测试对象包括2010年亚运会冠军、2011年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阚文聪和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赵杰、刘霞。
1.2.3.2实验设计实验前对所有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下的核心最大力量,按照测试数据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本研究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各组的纵向对比的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横向对比的实验研究设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2.4数理统计法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过程
实验组(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实验组运动员在原有的传统腰腹肌训练的基础上实施以“核心力量”为理论指导的新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悬吊训练法、瑞士球训练法、平衡盘训练法,补充原来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对照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为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对原有训练计划中的腰腹肌训练方法,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侧起、背起、悬垂举腿等。
2.5.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的组间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进行差值比较,结果显示(表6):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分析其结果如下:人体的平衡受三方面的力学因素影响:支撑面积、重心高度、体重。鹤立平衡属于下支撑平衡,平衡盘为不稳定的支撑面,运动员要想站在平衡盘上保持平衡,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运动员重心必须稳定在重力的作用线上,为下肢平衡创造稳定条件。而人体的重心在人体的核心区域内,因此,人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又成为控制人体重心的关键所在。人体核心稳定性可以用Panjabi在1992年提出的“三亚系模型”理论来解释:核心稳定性就是神经系统、关节和脊柱韧带、肌肉系统相互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保证脊柱的中立区域在一定的生理范围之内。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够很好地刺激控制系统,调控被动系统参与到运动当中,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改善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功能。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提高了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为上下肢的力量传递提供稳定的平台,从而提高了运动员身体的稳定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配对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屈肌功率较实验前都有显著性提高,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的训练手段均对核心力量和核心爆发力的增长效果显著,即传统的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训练方法均能对核心力量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
3.1.2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屈、伸肌峰矩和屈、伸肌功率的前后变化差值进行比较,即对增加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功率上实验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
3.1.3平衡盘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核心稳定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帮助,同时为肢体的发力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2建议
3.2.1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核心力量训练是在身体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静力性或动力性力量训练,其强调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兼顾核心部位的深层肌群和小肌群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稳定状态下发展力量的不足。建议武术套路运动员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入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增强运动员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能力和核心部位肌肉协调性,对快速、协调完成武术技术动作、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效率均有现实的训练意义。
3.2.2如何将现代核心力量训练融入传统力量训练中,使之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有待量化和实践论证的课题,本研究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核心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结合的实验论证,但对于它们之间如何结合,建议有关同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今后武术科学化训练提供新的训练理论和实际参考依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优化训练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等. 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117-120.
[2] Manohar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 [J].Spine,1992,5(4):383-389.
[3] 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 [J]. Spine,2006(36):189- 198.
[4]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 29.
[5] Cordo P J,Nashner L M. properties of postural adjustments associated with rapid arm movements [J].Neurophysiology ,1982(47):287-398.
[6] ZATTARA, BOUISSET S. Posture- kinetic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voluntary upper limb movement,1:normal subjects [J]. Neurosurgery Psychiatry,1988(51):956-965.
[7] 于红妍. 优秀 20 公里竞走运动员功能性力量的特征及其对技术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8]Paul J.Goodman, Ms, Cscs.The“Core”of the Workout Should Be on the Ball [J].Nav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1,2003,2(5):9-25.
[9] 裴春燕,蒋琴华,王均铭.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21.
[10] 关亚军,马忠权. 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7-108.
[11] 刘爱杰,李少丹.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4-6
[12] 张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8).
[13]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09-511
[14]向新建,杨峰.浅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J].内江科技,2007(8):79-81
[15]程会娜.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测试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3):74-78.
[16]张成.对男子100米短跑运动员实施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实验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7]李文霞,吕洪.投掷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手段与方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5):128-129.
篇7
1.中西方身体哲学的差异
人类对身体认识比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要更早,不同人类文明,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世界上各个民族五彩缤纷的灿烂文化,其根源应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同。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身体观,不同的身体观造就了身体训练哲学。身体训练哲学是指关于身体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探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身体训练哲学也是研究和指导身体训练的重要理论。
1.1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圈。由于中西方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几近截然相反的自然观。何裕民先生指出,应当从哲学和医学的视角论述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另q: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在认识自然世界视角方面,双方的出发点已经出现偏差。吕韶钧教授等从认识基础上深刻剖析: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分别以“元气论”和“原子论”为自然观的基础,形成了以“整体论”和“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在形成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方面,完全不同,可见,中西方对于自然的解释与认识是2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自然观。
1.2中西方身体观的差异
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载体,人类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交互过程,由于地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及历史的叠加,人们对身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会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一直在无形中被重视并且“敬身为大”。在儒家思想中,“孝”始于对生命身体的珍重,因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老子也有“贵以身为天下“以身观身”的观点。儒家的积极人世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从不同层面对“身心一元论”的格局进行了印证。
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与精神产生了对立,身体阻碍人类智慧提升。柏拉图把身体与灵魂相分离,认为离开灵魂的指引,身体本身是无法接近真理的;奥占斯则认为身体障碍了人类接近上帝;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不可信赖的因素,是获取知识、寻求真理、正义和美德的障碍。传统的西方视角偏袒灵魂,而有意贬低身体。笛卡儿把身体解释为机器,可以被机械地理解并被灵魂所控制,这强化了身体作为纯粹物质的经验主义身体观。可见,西方传统将灵魂凌驾于身体之上,并始终将身体置于“身心二元论”的格局。
中西方对身体的认识方式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直接由人自身启发对宇宙思考,中国讲究“顺应天命,天人合一”;而西方古代的思想家则是始于探索自然,最后回到人自身,崇尚“挑战极限,征服自然”。中西方身体观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理解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的区别。中国依据“阴阳论”,逐步发展定型为。元气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精气神学说”;西方则摹霸素论”起步,然后定型为“原子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细胞学说”。
1.3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对身体认知的偏差,促使中西方对身体运动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由此而形成的身体文化,中西方身体运动形式截然不同,身体运动形式决定了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特点。在2种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身体观,即中国的“精气神学说”和西方“细胞学说”,促使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同时也是训练的对象,分别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对立”的自然观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会相同。这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形成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还原论的“科学”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身体与内心互为表里,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身体始终与外界的环境和内心相互融通。身体感知外界的信息,同时身体表达了内心世界。身体是沟通自我与外界的渠道,认为身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同时也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和对身体的尊重。在身体营养方面,孔子追求“食不厌精”;在身体的尊重方面,韩信视为“跨下之辱”;在身体的功能方面,王阳明则认为“万事皆备于我”。中国人对待身体从来都以身为本。可见,身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修炼的过程,注重对人格的塑造,注重对身体的规训。在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主要依靠主观的感知与体会进行训练和传习,例如武术中的桩功要求心静、体松、气沉、凝神等练功要领,并都有阶段划分,功夫程序中要求由静入定、由定入空的功力层级划分,这些练功要领都是以主观感知来判断。虽然这些技术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层级划分,但是这些划分阶段、层级都是依据主观经验的提炼,在客观方面,无法对其主要标准身体指标上进行量化;因此,训练的技术动作和竞技结果方面很难有可操作的标准。例如传统的太极拳推手,并不只是比武竞技的项目,而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而存在,主要感受双方劲力的变化。这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哲学思维催生了“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朴素哲学思想决定了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的基准,西医为西方身体训练理论解释范式上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使其趋向“科学”。其中,被公认为西方运动训练理论先驱的有3位,即运动医学之父赫罗狄库、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这3位古代学者是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奠基人,他们的理论构建了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主题框架。同样,古希腊奥运会则从身体实践方面总结出成熟的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体系。直至今天,西方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依然较广泛地借鉴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运动训练理论,其方法包括合理饮食、系统训练、充足睡眠,其中清洗肠道、出汗、放血是平衡体液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的引领下,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进入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中,这种人为的身心二元分离奠定了西方世界对于身体的理性思维,并促使对身体与性灵的认识,分属于不同的现代学科,进而建立了直观分解为基础的“身体观”,使身体成为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心灵的问题则隶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这种分解的“身体观”为西方现代体育学科范式的形成和理论认识奠定了学科基础。今天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仍然存有西方身w哲学的缩影,高度、速度、远度、重量、分数、点数等成为竞技体育量化评判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其优点是这种量化的思维和评判方式促进了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公平和公正;但这种身体哲学却把西方体育引入了“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2.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2种文化背景下,身体训练哲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身体训练方法,它们相安无事、并行不悖地存在了近千年。随着近代世界格局的变迁,二者得以谋面,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在与西方身体训练比较时,我们自身存在优势;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被排斥在世界主流文化之外,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能被世界所认知,就不可能被认同,更不能像西方体育的各种训练方法那样,被全世界所推崇。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不可能由别人来开发整理,必须认识到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任重道远,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者,每一个人都该担负这样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然而,在近些年,运动训练理论不断更新,国外的新理论不断被引入国内,例如核心训练理论、悬吊训练法(SET)、肌筋膜训练理论、动力链理论、身体功能训练理论,这些新的训练方法被国内运动训练专家们顶礼膜拜。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优势,发现依托西方的现代体育科学的训练理论正在不自觉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靠拢、转化、融合。可见,这些被国人引进的西方训练方法似乎可以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找到影子。当中国教练员与中国学者对西方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津津乐道时,这也在倒逼我们去反思如何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优势基因,挖掘整理中国武术和养生项目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现代体育训练服务。这也正是吕韶钧先生呼吁的,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身体训练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在内容上坚持传统观点,在理念上坚持国际语境,建立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
2.1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处惊人地相似。例如风靡一时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在深入对比之后发现,“核心力量”与中国人的“气存丹田”具有异曲同工的妙用,“以不动之腰脊运动之”中,腰脊的“不动”,反映了在运动中核心区的稳定作用,“催”手足的运动则反映了核心力量提高运动效能的作用。中国人的训练关注于身体内在训练的“写意性”,而西方的“核心力量”更注重训练手段的“写实性”。
传统身体训练中对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理念随处可见,特别是武术的功法中有静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例如平衡动作功法、铁板桥功法、睡罗汉功等功法;有动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鲤鱼打挺、龙穿虎坐、端腹、栽碑、抢背等动作。与“核心力量”理论相比较,传统武术所强调的“整劲”“丹田”“以气催力”等概念确实有殊途同归的效果,确实反映了武术前辈们的“先知先觉”,这些认知与理念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传统武术功法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相比较,二者运动原理相同,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就是要求腰部力量的稳定性,胯部的松活,身体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太极拳“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理中说的腰,包含腹前的丹田、腰后的命门所在的关键部位。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运动员,这说明武术的身体训练早已经具备西方训练新发明的“核心力量”,从武术理论上不难发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有学者从现代体能训练的角度将武术功法中腰功的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进行对比,认为2种训练都是针对脐下的臀、髋周围的核心区。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特征将其训练方法归为3大类:调整自身肢置使核心区肌肉受力的训练法、身体应对不稳定条件下维持核心稳定力的训练法、增强核心区稳定性与核心区肌肉作为主动肌时的训练方法。通过以上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对于核心力量的分析与总结,然后对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进行梳理,该学者引入了“腰马合一”理论、“丹田”理论和“三节”理论3个与核心力量有关的传统武术功法训练理论。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手段中归纳了3大类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是以调整自身肢置而训练核心区肌肉力量的卧虎功和面壁功;二是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提高稳定性的水中抗阻训练、一线穿、梅花桩等;三是变化外力使核心区稳定性与动力性增强的抖大杆、扎大枪等3套训练手段。当我们对核心力量进行整体认识之后,我们再回归到传统武术中去寻找我们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发现129个拳种中无穷无尽的身体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对于现代竞技体育身体训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动力链理论
人体运动动力链理论认为参与完成人体动作的组织结构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链条式结构,每一条完整的动力链由肌肉链、骨关节链和神经肌肉链3种次级结构构成,肌肉链在神经肌肉链的控制和调节下收缩和舒张,为骨关节链提供机械运动的动力,3条链相互协同配合而完成目标动作。目前,在功能性力量训练理念基础上形成了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悬吊训练等具体的训练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中的“弱链接”现象。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中国武术“内三合,外三合”。因为武术更多地讲究的是劲,劲在身体内有清晰的劲路。“劲”就是动力的传导,“路”就是动力传导的路径。劲路与动力链理论有一种中西方身体训练的不谋而合。例如,武术的劈挂拳讲究大合大开、猛起硬落、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的动作特点,这些技术动作对现代体育项目的许多“鞭打”“蓄劲”有很强的启示,对于加发力的训练,提高动作效能,增强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都有积极的意义。其实用动力链理论就是巩固神经肌肉链对于动作模式、增强肌肉链的动力、提高骨关节链做功效能。又如太极拳拳谚说道:“劲起于根,顺于腰,达于稍,腰一发力,力达四稍。”其实质是要求人体各部位的发力顺序正确,实现力量顺达,这“动力链”理论强调的动作模式极为相似。对于传统的太极拳的发劲,老拳师们一般不讲发的大与小,而讲发劲发的整。这里的整就是整体,不是注重局部的快慢,而是整体的协调与配合。集全身之力发于一点,才会显得威力无比。太极拳讲究“一身备五弓”,太极拳平时对于“弓”的训练,就是改善动力“弱链接”的方法。
2.3中国传统身体训练中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关注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追求动力链的高效、动作模式稳定、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传递的效率与经济性、训练产生的身体素质长效性。笔者在张英波教授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中亲身经历了专家们对运动员进行从前链到后链、从侧链到旋转链、从短链到长链的训练过程。中国武术注重整体。例如,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动作是三体式站桩,动作外形简单;但是讲究的是桩功的内劲,特别强调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通过意念反复地内视身体,理顺劲路(动作模式训练),达到出拳发劲时动力链的稳定与高效。这就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理念:在不利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成为上下肢运动的支点,从而提供发力的动力,并使得其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优异的运动功能效益。不论是体能方面还是技能方面,竞技体育中都有传统身体训练的身影。摔柔项目都把“听”劲作为其核心的技术训练,就引进了太极拳站桩功法,且效果显著。我们还可以将桩功、拍打功、靠桩、太极推手、太极拳听劲等功法训练作为专项体能训练,为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的训练寻求突破点。此外,传统功法中的眼功训练方法、泅水术的训练方法、硬功训练方法、轻功训练方法、导引养生功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现代运动项目特点和规律与射击眼力训练、水上项目体能训练、格斗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从而极大地完善训练方法与手段,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做出贡献。
康复训练在对运动损伤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干预作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康复训练始终贯穿于人体的康复过程。打破以往的先治疗再康复的理念,在损伤治疗于康复之前、之中、之后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中国传统武术经典著作中有着丰富康复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人身穴道并治疗法》《拳经》《少林寺伤科妙方》等著作,其中有大量阐述经络、穴位、脏腑、气血、导引等方面理论,对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治疗运动员损伤时,传统正骨理筋的手法来处理肌肉和韧带的局部撕裂、整治脱臼错位显得更便捷、更有效;因为传统正骨理筋手法,可以消除肌腱与健鞘、肌肉与筋膜的粘连,分解人体组织中产生的结块,增强营养的输人与代谢废物的排出,达到活血化淤的作用。这样可以促进组织的新旧交替,加快变性组织修复,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应该成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新的技术资源。
当今多赛制的竞技体育,已经让运动员在面对训练与比赛的矛盾时,难堪重负,许多运动员的损伤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比赛的机会。预康复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受伤的部位与因子,进行提前训练以达到预防的作用,不至于等到亡羊再去补牢;而是通过提高固定肌的稳定性作用,提高协同协调作用,提高拮抗肌的放松作用,来巩固正解的动作模式,避免了运动的代偿与动作效能的流失,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运动损伤。这似乎与中医养生理念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不谋而合。从身体功能训练与中国传统武术比较发现,科学水平越高,越是发现东西方的人体科学惊人地相似,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是逐渐的弥合、趋近。目前,在运动损伤的诊疗中,己经引入了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火罐、针刺等多种手段,但对武术伤科、气功、药功、按摩、正骨的认识还不够。这也是许多学者慨叹的:懂传统武术的人不懂现代竞技体育,懂现代竞技体育的人不会传统武术。复合型人才可能会在体育领域中的创新力取得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些需要这2个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结合。
3.结束语
篇8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精粹,其主要包括了技击散打和套路两种最为主要的运动形式。其中,武术套路指的是以技击动作作为素材,遵循攻守进退、动静疾徐以及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创编而成的一种演练形式。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是非常细腻和复杂的,再加上,如今随着现代武术套路竞赛“高、难、美、新”的发展特点,现代武术套路中的技术动作开始更加的复杂多变、快速灵活、跌宕起伏。所以,如何在武术套路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提升教学训练的效率就成为了武术套路教学训练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念动训练法在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能够借此为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活动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念动训练法的概念及内涵
念动训练法,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教练员利用心理暗示和表象训练的有机结合,让受训者通过大脑活动对所感知过的声音、动作以及情境等反复进行再现,并通过反复再现不断加以强化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其具体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由于受训者之前已经做过的动作练习,会以痕迹的形式保留在自己的大脑之中,这些痕迹在遇到了一定的诱因时,如,语言暗示,大脑就会重新将这些做过的动作练习重现出来,而念动训练法,就是利用通过这些诱因来不断的让受训者中枢神经系统将已经感知过的动作演练过程,通过思维在大脑中重新呈现出来,做出反复的思维表象,从而引起受训者自身相应的神经肌肉系统发生变化,并进而达到强化所学习的技术动作的训练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念动训练法在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中的应用流程
首先,通过教练员口述技术动作的要领,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动作印象之后,教练员就要进行准确的动作示范或者是有针对性的放映相关的动作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口述的动作要领进行认真的观察,同时还要注意通过语言暗示等方法来让学生关注和分析动作演练时的技巧,例如:在采用念动训练法开展旋子转体360度接竖叉的训练活动时,在这一环节教练员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助跑和起跳时脚下重心的位置、身体摆动的方向以及空中转体的技巧和转体后的落点等等,以确保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正确的动作影像。
其次,引导学生完成视觉神经的反射到大脑中枢神经的加工这一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成来让学生形成技术动作认知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教练员应该让学生在安静的状态之下,闭上双眼来重现刚刚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并且在教练员的语言引导之下,在大脑中重现所学习的动作影像的同时来进一步分析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以促进学生对于动作要领的领悟和掌握。
第三,组织开展原地模拟练习,形成动作定型。在完成了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教练员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原地模拟练习。而在经过了原地模拟练习之后,教练员就可以辅助学生完成整个动作,以形成完整的动作定型。
第四,在反复进行了多次练习,形成了完整的动作定型之后,教练员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休息放松,让学生放松身体,将身体机能恢复到平静状态。而在学生的身心恢复到了平静状态之后,教练员就应及时的再次利用语言暗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集中意识,进行再一次的念动练习,让学生将刚刚学习的标准技术动作在头脑之中进行回放,并与自己所做的动作影像进行比较,以及时的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结合教练员的语言暗示进行有针对性的动作重组,以提高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在大脑中形成更为准确和完善的动作表象过程。
三、念动训练法在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中的应用建议
首先,要注意念动训练法只是一种辅助的训练方法,在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实践中进行应用时,一方面,必须要与“体练”密切的结合起来,如果仅仅依靠念动训练法,只“想”不“练”是无法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的;另一方面,还必须要与其它的训练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念动训练法的最大功效。
其次,在利用念动训练法开展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教练员示范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教练员所给出的示范动作是学生念动训练的参照动作,一旦出现了偏差,那么学生念动训练的最终结果也必然会相应的出现偏差,从而影响训练的成效。所以,在采用念动训练法开展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活动时,教练员给出的示范动作一定要准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影像,也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最后,在采用念动训练法开展青少年武术套路训练方法时,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理解能力,教练员的语言暗示应尽量的简明易懂,否则,晦涩不明的语言将会降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注意力水平,并因此影响到念动训练法的应用成效。
篇9
运动表象训练法
运动表象训练法就是通过自我暗示和大脑的想象能力把动作表象重复演练,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技术战术目的的训练方法。这种暗示和想象应该是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以及其它有关感觉形式的综合。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强化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学习,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加深和巩固动作的记忆效果。同时,在提高对焦虑、兴奋度、注意力的控制能力方面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以说,这种训练方法具有一举两得的作用,而且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宜于普通学生运动员,容易被学生运动员掌握运用。
在进行运动表象训练时,一定要抓住以下两个关键环节,即必须是在形成准确的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暗示必须根据将要完成动作的要求选用一些简单而明确的字或词进行描述。这种训练方法在不同训练阶段运用时的侧重点不同,在学习技术和战术阶段,其重点是在掌握和提高学习效果上;在竞赛期的侧重点则是在训练提高学生运动员对焦虑、兴奋度,以及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上。
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就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命令等方式,对自己的心理施加良性影响,从而调节运动员兴奋性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就是自我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爱好、意志过程和工作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暗示的作用不仅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影响到他们的生理机能,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而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
根据学生武术训练和比赛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适时运用暗示、默念的方法,把运动员对比赛结果及其它方面的焦虑和担忧,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战术和提高自信心上,这样就会大大缓解学生运动员比赛时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比赛成绩。在运用自我暗示的同时,要注意接受教练员的提示和暗示,将教练员的指导和暗示同自我暗示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充实运动员的自信心,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学生运动员在进行赛前心理训练时,一定要多做积极性的自我暗示训练,而且教练员要对学生的训练表现出高度的信任,指导和暗示学生一定会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比赛作好充分的、必胜的心理。
系统脱敏训练法
系统脱敏法是生物反馈训练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减弱或者消除因不良刺激而产生的恐惧、焦虑以及紧张心理,具有良好的作用。针对运动员对训练或比赛中不良刺激产生的恐惧、焦虑以及紧张心理,制定实施逐步减轻或者消除上述心理的训练方法,即为系统脱敏训练法。这种方法可在想象的情境和真实的训练情景中运用,而且效果良好。
在武术训练或比赛中造成不良刺激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对难度较大动作的屡屡失误、器械的折断、对练时被对手不小心创伤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后,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刺激,有相当一部分队员会担心出现同样的问题而产生心理障碍,以至于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和比赛的成绩。因此,针对具体情况,相应地采用系统脱敏训练法,逐步克服运动员的恐惧、焦虑和紧张心理,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造成学生运动员心理障碍的程度不同,对于深度患者就要进行多次逐步脱敏,在保证每一步效果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消除运动员心理障碍的目的。一定要注意,采用系统脱敏训练法进行训练时,必须对症下药,循序渐进,逐步从根本上消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游戏转移训练法
篇10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运动训练学是讲什么的?
告诉大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的。
这个“普遍规律”,包括技术训练的普遍规律,身体训练的普遍规律,心理训练的普遍规律,战术训练的普遍规律等等。
当然,在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里,不同的运动,譬如拳击、散打、足球等等,其训练,又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小规律。
说到武术,它在训练“拳、腿技术,功力(即身体素质),胆量、心理、战术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小规律。不过,如同拳击、散打、足球一样,武术训练的小规律,跳不出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
话说到这里,我要跟大家透个底,我所提倡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对武术训练这个小规律的研究,因此带有一些“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至于我管它叫“逆思维”,不过是因为它跟“流行的传统”大相径庭罢了。若换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逆思维”一点不逆。不但不逆,它还顺得很、正得很。
武术――训练要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
看过我“逆思维格斗训练”文章的人,恐怕都会有一个印象,我爱反复强调“训练围着实战转”、“用实战指挥训练”、“用实战检测训练”之类的观点,这种不同于“流行传统”的观点,既出自我二十几年的探索,也有暗合运动训练学之处。了解运动训练学的读者知道,运动训练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它在训练上的任何一项原则和方法,都直指比赛(实战)这一目的,从不允许有些许的偏离。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比赛(实战),《运动训练学》这门学问就没有必要搞了。谁想搞,他也只能出于个人兴趣。
只有“用实战监督训练”,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尤其武术爱好者,大家都是业余在练,每天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但越是时间有限,大家越要“把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起来,尽量让训练一点不浪费地为实战服务”,因为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浪费嘛。
要想使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块,需要有一套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的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不用说,武术爱好者自己是难以搞出来的。何况,它也不是爱好者的任务,它属于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制订一套能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刘翔能夺奥运金牌,一靠他本人超乎寻常的天赋,二靠教练孙海平的高水平训练。说到教练的价值,可以说,假如孙海平不掌握一套极有效、极先进的训练方法,刘翔纵然再具天赋,他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辉煌。因为平庸的教练――不管是教跨栏的还是教武术的,他们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云亦云,跟在“流行的练法”后头亦步亦趋,而绝不会像孙海平那样,在训练方法上追求“实用、求新”(孙海平的口头禅)。如果说平庸的教练连一个运动天才都能毁掉,那么,绝大多数天资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假如不幸遇上这样的教练,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武术爱好者普遍不能打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首先要追究教武术的人。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指导训练”等等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当然,如果爱好者身体极弱、胆量极小,或者每天练习不到一个小时、每周训练少于五次、持续练习坚持不了一年,责任则不在教练。
在武术训练上,教师要制订的“训练计划”,其核心部分就是训练方法。这套方法用到爱好者身上,起码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一般的身体素质,提高专项的身体素质(或曰:一般功力,专项功力),增进有机体的机能。
(二)使爱好者掌握武术技击所需要的拳腿技术、战术,使拳腿技术及战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强调一点,拳腿技术的掌握,指的是能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不能光会练、不能打。
(三)改善心理素质,提高爱好者应对实战对抗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大家所知,格斗,也即武术技击,若离开“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这三方面的素质,那是绝对玩不转的。
但是,提高“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的能力,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难。因为怎么安排训练是有讲究的,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一门学问――别看武术技击本身是一门技能,但是教武术,搞训练,却是大学问。
教武术绝不是个简单事。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各项运动的教练员要明白很多学问,仅是“必须掌握”的学问就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专项运动理论、运动营养学等(见《运动训练学基础》,马冬梅著)。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标准高了,那么我告诉你,此外还有“应掌握”的学问呢,诸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等。够武术教师学几年的。笔者对于这些学问均有涉猎。至于我为什么要先结合运动训练学来谈逆思维(或武术技击训练),一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直接指导训练的学问,二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整个运动理论的核心”,所有的运动理论都在运动训练学中有所反映。
下面,我由运动训练学的两个概念――“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入手,来展开我的话题――武术的技击训练(逆思维格斗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缺一不可
“一般训练”指的是什么?拿武术来说,就是在练习中“使用非武术动作”,对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器官机能进行全面地提高。对这个“一般训练”,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素质训练。
“专项训练”呢?就是在练习中“使用武术本身的拳脚动作”,来增进武术技击所需要的专项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拳脚技术(包括战术、心理等等)。譬如:拳脚空击,拳脚对抗,踢打沙袋、拳脚靶等等。
我所以要引进“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武林中:
(一)普遍漠视一般身体训练。普遍漠视专项训练(踢打沙袋、拳脚靶等)。
(二)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区别,认识模糊。
(三)因为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理不清,在每天、每一周、每一阶段的训练安排上,缺少对这两种训练的合理调控。
说起来,在真正的传统武术里,本来是存在一般训练的,只不过没有使用“一般训练”这个词罢了。比如:八极拳用“兔子蹦”(近似一般训练中的连续跳高、跳远)来提高下肢爆发力,用“压胳膊蹲起”(类似一般训练中的'深蹲')来增进腿部力量,用“顶拳头”来提高上肢及胳膊的力量,用“纵跳摸高”来提高脚下的弹跳力,用“不定向移动”来练反应速度和灵敏性。等等不一而足。
“专项训练”在真正的传统训练里也是常见的,比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用八极拳的拳脚技术来踢树桩、打沙袋,在提高拳脚力量的同时掌握拳脚技术。再比如八极拳的对抗训练――用来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及熟悉拳脚技术在实战中的使用。至于“踢打拳脚靶”,虽然在真正的传统训练中也是没有的,不过,一旦引进,它就属于武术技击训练中的“专项训练”了。
其实,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尽管没听说过“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术语,但对它们所练的内容,往往并不陌生(对上述八极拳的那些训练,有谁不多少了解一些呢?)。在这个时候,教武术的人就应该顺水推舟,在给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同时,进一步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讲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关系――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是绝不可漠视的,否则,教师就是瞎教,学生就是瞎练。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原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存在如下的两种关系:
(一)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就是说,一般训练一定要认真搞,不重视一般训练,专项训练的水平绝对上不去。所以,武术教师在训练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练专项的踢打沙袋,而放弃基础性的一般训练。
(二)专项训练代表一个人的训练水平。一般训练虽然重要,但它不是最终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对于武术来说,只搞一般训练而远离专项训练,则不叫练武术(因为各项运动的一般训练,尽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说明一点,专项训练是有副作用的,像踢打沙袋,髋、膝、踝关节和肩、肘、腕关节和四肢的肌肉要承受很大的负荷,天长日久,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疲劳,造成运动损伤。好在副作用并非不可避免,在练习中穿插一些一般训练,即可有效地调节。
篇11
中学武术训练始终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在训练中,应向学生强调武术健身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他们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再加上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武打片。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容易产生错觉,练好武术,可以去打架。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消除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项目的热爱,通过介绍武术的内容和分类,使学生了解我国武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让学生对武术这一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中学武术训练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选材
任何一个项目选材是至关重要的,武术也不例外。然而选材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其内容包罗万象,由于笔者知识粗浅只简述如下。
武术选材,首先要从体型上来考虑,所选的苗子不宜太胖,个子不宜太高,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这两项指标较难确定。其次,所选的苗子柔韧性和协调性要好,当然这两项指标通过后天的训练会有所改进。最后,所选的苗子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恒心和耐性,否则将前功尽弃。
二、训练内容
中学武术的训练内容应着重于基本功训练,武术的基本功有臂功、腰功等,具体来讲,发展柔韧性的有压肩、压腿、踢腿、下腰等练习;发展速度的有踢腿、步法等练习;发展力量的有顶功、桩功和其他辅助练习;发展弹跳力的有各种武术的跳跃动作练习;发展灵敏的有各种武术的组合练习。
我们在给中学生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不能蛮干,要防止运动员受伤,训练要有科学性
2.基本功训练要有系统性,要订出训练计划,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3.要注意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偏重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4.基本功练习时,负荷量的安排应适时,在时间、数量、质量上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5.在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套路技术训练,其中尤以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练习为主。同时,武术套路是由许多单个动作组成的,因此套路技术训练之前,要注重单个动作的练习。
三、训练手段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训练,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武术训练时,不仅要善于继承传统的训练方法,也要吸取现代的训练新成就。在中学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
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武术训练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乎学生训练的较好的方法。
1.重复训练法
武术的重复训练,是通过对某一动作段落和套路的反复练习,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
武术中的重复训练法,大多作为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受其自身生长发育的限制,在练习的数量和负荷量上不宜提过高要求。当然,训练中向学生强调动作的节奏、平衡和造型稳定性以及全套动作的速度等是必要的。
重复训练法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尤其对中学生较适用,不论是哪一套动作,学生只有通过重复练习,才能达到定量的要求。
2.比赛训练法
这是针对中学生好胜心较强的心理,通过运动员之间的相互比赛,并不是代表学校比赛。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激励运动员通过比赛找出差距,找出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积极改进,而且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小养成不甘落后于人的意志。
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对比赛成绩较差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帮助其改正完善其技术动作,切忌不闻不问,甚至批评,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使他们对训练丧失信心。
3.想象训练法
这要求学生在学完一段套路练习或整套动作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过电影”的方法,将动作经常在头脑中重现,并且想象出每个动作的重点和关键以及应该注意什么。这样通过不断的想象和回忆,能使动作在其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形象,在训练时就能提高训练效果。
中学武术的教学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以上仅是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同行指出。
参考文献:
篇12
武术散打训练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结合现代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对武术散打训练者进行指导,使受训者能够充分的掌握散打技能,同时在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心智等方面的素质得以提升,在竞技场上能够灵活运用攻防技法制胜对方。
一、对人体的运动机理的研究不够
散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的运行项目,在比赛过程中灵活通灵活踢、打、摔、拿等技法致胜对方,比赛结果与运动员的力量、速度、反映时间等基本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人产生的各种运动是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的协同工作的结果,可以于借助一些高速摄影机、光电计时器、测力台、加速度仪等实验仪器,通过实验的方法测量获取运动员的打击力量、打击速度、反映时间等基础数据,量化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参数,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人体所能展现出的外在机械运动规律和能力,这个可以作为散打运动员实战技术诊断和改进训练方法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些研究也可以为运动员的创伤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所以对人体的运动机理的研究是武术散打运动理论的基础,运用力学原理,制制作人体运动仿真模型,分析运动员的最佳运动技术,将运动的优势和潜能发挥出来。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体育从业者长期经验和实验的积累。
二、对散打人员的心理训练不够
竞技场上运动员的实力主导了比赛的胜负,但是往往比赛的双方实力不相上下,这个时候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状态对比赛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实力的发挥,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充分调动生理机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励的竞争。而目前我国的散打训练往往忽视了心理的训练,运动员的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赛场上受到打击后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胆怯畏惧,过渡紧张,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运动员的能力就不能重复的发挥出来,影响比赛结果。
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可以借鉴一般体育心理训练的方法,比如:放松训练方法,让运动员想象一些轻松休闲的情景达到放松的目的;也可采用让运动员收紧某一肌肉群,让其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然后充分放松,让运动员体会放松的过程;还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暗示自己消除紧张状态。另外,对于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出现的诸多不良的心理反应,比较好的一个训练方法就是模拟训练,模拟实战场地、温湿度环境、器材设施、灯光照射、观众和声响环境、比赛对手等,使运动员逐渐熟悉这种环境和氛围,这样在实战中就不至于受到一些陌生因素的影响,这种训练方法在比赛前进行模拟,对运动员真实水平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的模拟训练环境,也可以采用一些语言、视频等手段让运动员提前进入比赛状态,比如可以让让其观看一些之前自身发挥较好的散打比赛,让运动员感受比赛气氛的同时,也能够增加自信心。
三、对散打人员的特长深度发掘不够
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并且有80%以上的个性特征来自于遗传因素,这些因素有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倾向等,主要还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每个运动员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的速度快、有的力量大、有的身体灵活,在武术散打训练中应该认清运动员有别于其他人的身体特点。即使是成绩相同的运动员在散打的表现上也是不可能一致的,都有明显的个人特点,他们的训练水平也不是均衡的,这些特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展现出来,只有运动员特长的充分发挥才能获得最佳的成绩。而现实训练中教练员往往把重点放在缺点的克服上,而不是个性的发挥上,这种舍本取末的做法限制了个性的发挥,运动自身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施展,而针对缺点着重训练的部分又没有竞争优势,所以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境地。所以,在散打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运动员的天赋条件,将遗传性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重点进行相关的攻击训练,当然对于自身的不足也要补短,重点进行防守训练,不至于让对手找到或是击打到致命的缺点。事实研究也证明,在竞技场上只有长处得到充分的施展,使对手忙于应对自身的特长技术时,自己的短处的影响才能降到最低。
以上是本人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训练实际总结的几个在武术散打中科学训练的方法,其实,武术散打科学训练所涉及理论和方法还有很多,实际训练中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力量训练、速度训练、体能训练、灵活性训练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吕晓健,于海兰.徒手格斗类项目(散打)竞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07).
篇13
SET(全名sling exercise therapy)悬吊训练又名吊索康复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康复治疗,20世纪60年代挪威康复工作者提出了SET运动治疗理念与原则,是目前全球运动康复医学领域和体育运动领域应用较广的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力量训练方法和肌肉功能性康复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SET训练技术已在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的田径、足球、游泳、健身等项目中推广使用。于2001年由北京体育大学首次引进吊索康复训练技术。SET技术目前在我国体育训练中是一种前沿的训练技术,悬吊训练是一种本体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通过利用仪器使人体在高度不平稳状态下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国家跆拳道队奥运会冠军陈中、罗微、吴静钰为备战29届北京奥运会,在训练中曾尝试运用SET技术进行辅助训练,以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动作质量、本体控制力以及核心稳定性。其产生的显著效果,逐步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认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与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传承至今。其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还在以不同的形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武术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被列入非正式比赛项目,其标志着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完善的武术体制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前提,科学的训练技术方法是中国武术发展基础。因此武术作为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目,强调专项力量素质、专项基本功、完成高难跳跃动作的落地平衡稳定性。人体的核心部位(脊柱、盆骨以及周围肌肉群)是人体运动链的枢纽,核心力量是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武术运动员在练习武术时所有技术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保障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稳定和支持作用。通常单纯的武术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易忽略对人体某部位整体肌力中深层的小肌群和腰髋的衔接处的刺激力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是各个高水平武术训练队在辅助训练中苦于寻找以及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近年来,SET训练技术逐渐被业内专家和教练员认为是运动员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和身体平衡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法。但通过SET技术针对武术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核心力量的研究方法训练的具体试验研究还不多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武术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10名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悬吊核心力量训练,对比运动员训练前后的体能变化。
1.2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对研究对象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P
1.3 悬吊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对10名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进行为期12周以躯干、腰、上肢力量、下肢力量为主的SET训练,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针对不同身体部位进行不稳定的悬吊练习,通过增加臂部支撑力和不稳定性逐步增加练习难度。主要练习方法有:悬吊单双侧支撑、悬吊与瑞士球俯卧撑、悬吊与瑞士球俯推收训练、悬吊与平衡板结合训练等。
2 结果与分析
2.1武术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析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SET训练时能同时募集和动用到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I型肌纤维、IIa型肌纤维、IIb型肌纤维这三种肌纤维在悬吊训练过程中中央躯干部位深层肌肉力量得到发展,在不稳定训练状态下进行的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提高在高度不稳定状态下的运动能力。所以科学有效的利用肌纤维的性质和供能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2.2 改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核心稳定性
悬吊训练对触发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生理反应,保持直立和安全的反射,能起到调动深层肌肉群的作用。非稳定条件下的力量训练是悬吊训练的主要练习方式,通过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的方式更加突出肌肉收缩与放松、身体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快速转化以及机体内在的用力感觉,这可有效地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提高神经募集肌肉的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最大肌力和爆发力。针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下肢力量、腰腹力量不足制定体能训练计划,训练方案为传统核心力量训练结合核心控制训练(吊索练习、平衡球、实心球控制练习)。运动员在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下可以全面改善肌群的用力,可以极大的增强循环,营养物质的运输,淋巴回流和代谢产物的清除。通过不同的训练动作,不仅可以提高核心部位肌群力量与四肢关节稳定性。
2.3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核心爆发力
核心力量在不稳定状态中被加强,因为更多的负责身体核心稳定性的肌肉被动员,同时改善了整个身体的协同。在人体任何运动之前,核心区的肌肉必须持续性的处于激活状态,因为核心区承担者动用深层肌群,传导和重新分配力的作用,不稳定重力是对核心区最大的刺激因素。
2.4悬吊法体能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表2 前后两次纵跳高度比较表
前后两次纵跳高度比较表
指标 训练前/cm 训练后/cm
纵跳高度 30.9±2.1 38.8±1.7
由表2可以看出,10名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经过为期3个月的SET技术辅助训练,纵跳的平均高度由30.9cm提高到38.8cm,平均增加了7.9cm。结果显示,通过悬吊测试对比武术运动员训练前、后纵跳的高度有着显著变化,并且非常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SET训练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提升有明显和显著的作用;另外通过3个月的SET技术辅助训练的过程中与教练员、运动的沟通与交流中发现,武术运动员在难度技术训练时,起跳高度明显提高,这样为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较高得分的技术动作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于此同时,也对其在完成空中难度动作时落地后的动作控制能力也有所改善。
2.5 SET康复训练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SET康复训练主要是利用高速运动中的身体平衡和控制能力对躯干肌肉、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等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强化提高,巩固和加强力量在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进行肢体快速发力动作时,通过强有力的核心肌群来保持肢体在动作过程中正常的运动轨迹和准确位置,但深层小肌肉群对武术运动员的核心稳定功能起着关键的保护作用。此外,提高武术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力量水平和避免运动损伤,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通过加强核心力量,为改善运动肢体末端的发力而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是增强平衡能力的手段。通过加强核心力量,还能够解决了如:皮划艇运动员的腰痛、武术运动员肩痛等一系列问题。欧美田径、健身运动员经常在比赛期间携带此器材作为牵拉放松和力量辅助训练手段。
3 结论与建议
3.1 悬吊训练作为发展核心力量具有时效性的一种训练方法,对改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高专项素质方面可以利用平衡板、平衡球和悬吊绳等多种训练器械提高运动员武术专项力量质、专项基本功、完成高难跳跃动作的落地稳定性。
3.2 通过SET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员的伤病或损伤后的治疗。
有针对性的在训练中采取SET训练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提高运动能力,悬吊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能与康复训练方法用于辅助武术训练还处于探索阶段。
3.3核心力量是武术运动员的主要动力来源,通过运用不稳定的支撑平面加大了在不稳定情况下的支撑训练的难度,提高了核心区域深层小肌群参与工作肌肉的投入,进而才能提高和刺激武术运动员核心枢纽的使用能力,对稳定和强化髋部及躯干在力量转换时提供能量输出,有利于提高速度,整合与传递整体用力,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红妍.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6
[2]王兴泽.交变负荷与传统杠铃负荷对肌肉训练效果的影响及交变频率调控的实验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3]武术编写组.武术,北京:人民休育出版社,1985.02
[4]王冬月.核心力量训练与人体形态美的塑造.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6
[5]魏永敬,赵焕彬.悬吊训练法功能及其应用现状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4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划课题,课题编号1306017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