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动化专业的优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篇2
(1)实践经验是短板。我国现阶段要求中职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即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现行阶段中职校的多数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大部分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更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许多院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都在自己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来实现教师的培训和考核。这些教师虽然取得了技师证书,符合理论上的“双师型”,但他们实践操作水平却和技师相差甚远,这样不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和教学。
(2)教学经验是硬伤。目前,有的院校为了实现教学多元化,聘请了很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来源多样,例如:企业、研究所等,但他们很多都没有教学经历,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同时精力也有限。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导致课堂交流出现问题,学生逃课,课堂纪律比较差,听课效果不理想等普遍现象。同时,兼职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开展,没有、也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在教学上,多种因素的交织,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偏低。
二、中职校企人才互动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决中职校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中职校提出了校企人才互动联合办学的策略。围绕着这个策略,未来中职校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为了使本校在中职校中具有竞争优势,各个中职校的专任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各个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所以,就必须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使本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职校中具有一席之地。
(2)利用校企互动资源扩大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相互交流,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互动,引进一批专业技术过硬,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老师和这些兼职教师定期进行教学交流,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开阔学校教师的视野,使兼职教师队伍在实践中成长,达到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3)“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体系建立与完善。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同时,强化“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训、资格审查及职称评审,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三、校企互动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途径
(1)学校鼓励支持、正确引导。学校应加强对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输送有潜质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学习交流,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教师的实验教学,突出专业技术,专注技术细节,完善实验、实训设备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总之,学校作为载体应该千方百计地为教师提供机会,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而努力。
(2)提升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专业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因为,企业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他们长时间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比较熟悉生产的全过程,掌握实训仪器的操作,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企业实习实训设备都比较先进,可以供教师使用,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同时,企业有最新最适用的技术和信息。这三者都是企业的优势,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效地构建了以指导学生实训为目的的师资队伍。
(3)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为企业人员在教学一线、教育科研、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设立岗位,通过结构互补,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上的“双师型”素质。同时,建立健全兼职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和有效考核,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一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4)强化双专业负责人制。双专业负责人主要由校内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专家两方面共同组成。企业专家主要是作为专业的兼职负责人,与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制订专业师资培训计划,互派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共同规划、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共同开发、建设专业教材,尤其是专业实践教材,从而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引领专业现代化建设。
总之,目前中职校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的专任教师队伍,二是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两者是中职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实现校企人才的有效互动,才能使这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优化中职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中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促进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校企合作机制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
国校外教育,2011(12).
[2]许淑燕,王颖,郑小飞.校企协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途径与
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3]王宇.关于校企共建教师教学团队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
篇3
0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在原来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之上与多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它主要涵盖了机械制造、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它可以解决现代工程中见到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业生产难题。这门学科对于当今我国的工业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也是非常依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所以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是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的,让我们的经济建设实现智能化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我国政府在近些年加大了对于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投入,积极鼓励高校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也将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 概论我国当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将经济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业发展飞速,工业化大生产有着很大的突破。但是我们的机械设计还是有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我们的很多工业设计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简单直白的说就是缺少我们自己的特色。很多机械设计课程的理论不能跟上实际工业对于机械设计的要求。是一套脱离实际生产的理论。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在企业中做出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工业设计。
(2)我们的机械设计制造有很多是仿造国外的设计,不能切实有效的为企业生产带来实际的收效。国外发达的工业发展是领先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的,但是国外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要求与我国的实际生产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出入,它们有的设计并使用与我国的工业生产。所以即使我们做出了国外机械设计的高仿版,但是并不能真正的运用于我国的工业生产之中。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很多真正的机械设计师的作品得不到真正的法律保护。从而使得这些作者的实际劳动成果没有得到承认和保护。让那些热衷于山寨做仿版的人不劳而获。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下真正愿意做机械设计的骨干人物越来越少,它们会缺乏做设计的热情。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自身特点和存在的优势
2.1 我国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特点
我们国家的机械设计制造业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家政策是鼓励经济发展,支持人才培养。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机械设计自动化改变了传统的依赖人力去操作的机械,使得机械产品中渗透了新的技术。机械自动化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与传统的机械设计相比较,新技术要求我们的机械设计里面有更多的智能化的东西。多种元素的融合让我们的机械设备能面对更多的工业生产方面的问题。自动化背景下的机械生产的功能性更加的强大。我们的机械设计自动化不是单方面的将各种技术累加在一起,而是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做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机械设计。
2.2 我国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存在的优势
与其它的专业相比较,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有着自身的优势。首先是该专业有很强大的技术性。通过我们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可以提高我们的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的生产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利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最大的优势就是掌握的是实际改善企业生产状况的核心技术。近年来不论是国企还是外企或者是民营企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是求贤若渴的。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发展前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是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等等。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还是偏重于重工业的。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1)高校要积极培养专业的机械设计人才。很多高等院校甚至是高职高专都开设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良莠不齐的。真正能够为企业所用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很多。但是社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需要量是越来越大的。我们需要积极的培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机械设计人才。
(2)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我们需要加强对于该专业的重视。因为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机械设计专业的教育。高校应该提出一套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的教育体系。重视关于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规划。真正的为我国的工业发展输送专业的人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它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并且可以与实际相结合。它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培养目标非常的明确就是培养出能够将机械设备与自动化通过计算机方式结合起来的人才。该专业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工业领域中还是很缺乏技术性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机械设计人才还是有很好的施展舞台的。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的基础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派生能力,如今的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是从电气工程专业派生或再派生而形成,这些专业统称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而它们和电气工程专业一起又被统称为电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是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母体,而这些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又大大推动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不能仅局限于电气工程自身而应兼顾整个电类专业,基于上述思想我们认为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希腊学者米利都是最早对电有认识的人,他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是最早对静电有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则是从17世纪开始的。17世纪的英国医生吉尔伯特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 “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随后,英国人格雷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在众多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相互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相互排斥。
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证明了电的存在。19世纪上半叶,安培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
1908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一个世纪。1920年,东南大学设置了电机工程系。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1949年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1958年,在北京电力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力学院,当时的电力工程系设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高压电技术专业”等,它们就是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教研室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充实了该专业的力量。1961至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有发电、高压和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部分学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改为“电气工程系”。1986年,国务院批准“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8年,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将电工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类”,专业数大大减少,专业口径大大拓宽。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的优势
1、安全性
随着国家制度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身安全的重视程度了逐渐凸显。由于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较低,使得一些较为危险的机器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人工操作的,一旦操作失误或者机器出现故障,容易带来极大的人身安全隐患。而自动化控制技术利用终端系统的操作,建立了选择程序,通过自动识别操作规范问题,及时停止电气操作或者切断电源,能极大程度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2、效率高
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产物,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处理数据信息的高速性和准确度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其运行模式是由接收特殊指令的应用设备来完成最终的执行指令。对于不同的设备自动生成不同的指令,减少了错误率,加之传输速度很快,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反馈校验功能,机器运行的高效以及精准度就越发明显,确保了运作的及时有效。
四、电气自动化教学成果特点
1、便捷性
电气自动化产品主要是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集于一个产品上,达到产品的功能自动化,这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广泛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自动化产品的市场很大,这个从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此类产品可见一斑,比如人们每天所坐的公交车的车门、市民经常使用的电梯等,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自动化产品所带来的便利,这也使此类产品占据着很大的消费市场。
3、发展性
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发展一般都与计算机的发展相配套,这是因为自动化的过程需要计算机来操作,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发展会更加智能化,也就是自动化程度会更高,所能完成的任务量及速度也会更大和更快捷。
五、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网络控制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专业技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学科,能够适应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该专业属于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相当迅速,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是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总的形势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及需求不断提高,催生了自动化产品的大量普及,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品逐渐进入老百姓的家庭,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海蛟.《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
篇5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该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篇6
Analysis and reform of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training
JIA Hua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utomation special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Combine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for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with features of autonomous regions and this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is summed up. Meanwhile, it puts forwards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reform.
KeyWords: automation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0.引言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以自动化或控制工程(技术)作为其专业名称的专业共有8种,“自动化”类专业无疑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大的学科专业之一[1]
我国的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首批设立的专业之一“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名称、专业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合并,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将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与原电子信息类的“自动控制”专业合并为新电子信息类的“自动化”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在全国设有自动化专业的高等院校已发展到200余所。但在专业培养目标上,一直坚持宽口径“通才”,从而使自动化成为我国工科专业中为数极少的没有对口行业的专业之一。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自动化专业教育经过不断地调整、改革,其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完全符合整个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自动化专业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包含目前许多专业的大专业,成为真正的“跨行业的专业”,在新的专业体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2]。
1. 自动化专业现状与特色分析
我国的自动化专业是伴随着我国工业从电气化一步一步向自动化发展而稳健发展的,是结合我国的国情(以满足国家需求为主要目标)创新发展出来的具有“跨行业的专业”特征的专业,在专业方向与主要内容上,始终抓住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的最主要的发展问题,伴随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及时作不断的调整,走“跨行业”的专业发展之路;在专业培养的目标上,一开始就不是行业性的,逐步拓宽专业口径发展到目前宽口径的“通才”[3] 。
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步形成了我国自动化专业一些鲜明的特点,主要有:
(1)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特点;自动化是当代高技术的集中体现与应用[3] ,自动化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学科[4] ,不仅覆盖的面非常宽广,而且在自动化学科的结构体系中,还包含了其他学科的一些交叉分支。这就要求自动化学科与专业的基础和知识面要宽、要扎实,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综合复合型人才,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宽,各行业都需求。
(2)得益于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方法;突出系统与集成的思想、方法。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与系统。控制的最基本问题是如何对系统施加控制作用使其表现出预定的行为,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更用原意是“舵手”与“统治者”的英文名词Cybernetics来命名他的“控制论”;而系统指的是由若干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所组成的完整综合体[5] ,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各子系统间的配合与协调,还依赖于环境与系统的互动。
历史表明,我国的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不但符合我国的国情,而且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创新。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国情,而且本科自动化专业和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名称相一致,有利于同步发展我国的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和本科自动化专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自动化人才。
2. 我国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2.1 自动化专业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自动化专业发展趋势应该按学科办专业,应该是“理论的应用、应用的理论”。应突出含机、含电、含计算机、含通信网络的大系统、复杂系统与人机系统的概念,向真正的“跨行业的专业”方向努力,以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出能处理各行各业复杂的系统问题的“系统集成者”。
目前,我国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自动化专业教育应该有多种类型和多个层次,既要培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型人才,也要培养从事设计和研发的工程型人才,同时还要培养技术维护、维修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我国自动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多样化。
2.2 自动化专业前景的分析
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采用设备集成和信息集成,实现了从规划设计、生产制造、管理销售等功能的自动化控制。
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应用还比较落后,工业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我国传统工业的落后现状,国家将加大技术改造的步伐,使我国工业技术朝着多样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自动化技术的采用是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诸多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对传统产业实现技术改造、建立自动化工业体系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应用技术。用自动化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任务繁重,自动化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内将具有相当的需求量。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巨大、市场广阔[6] 。
3.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分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亦应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作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专业,自动化专业如何建设,如何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如何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使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始终结合自治区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适应性强的高技术人才,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3.1 适应社会建设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是钢铁院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已发展成为以冶金、采矿、煤炭、稀土为特色。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投身于自治区的经济建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走访了大量校友和各类型企业,从反馈与分析的结果看,自治区的经济建设需要我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具备以下素质:
1)基础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社会需要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还必须要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2)创新意思的运用;社会需要的学生要针对于实际问题,准确找出问题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提出解决和改进方案,能对当前代表性的新的设计理念、装备、装置有直观的了解,要有创新精神。
3.2 本专业学科建设方向的设置
围绕自动化学科发展规划,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办学方针,按照“强优支重,以重带新,包容整合,互促共进”的原则,强化优势学科,支持重点学科,培植新兴特色学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于自动化专业,形成了“风力发电技术及运动控制技术”、“智能系统与信息处理”、“流程工业自动化技术”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技术队伍规模逐渐壮大,研究水平逐渐提高,在西部地区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影响和地位,为本学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风力发电技术及运动控制技术”方向是针对于内蒙古地区风能储备量占全国总量的40%。开展大型并网风力发电装备及控制系统研究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一项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前沿性和战略性的高技术研究。本方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长期致力于风电机组整机、控制系统、变流装置及其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术梯队组成合理。多项成果实现了技术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智能系统与信息处理”长期致力于智能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医学图像配准与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传输与存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将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将有力推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在远程咨询、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远程放射学等领域的应用。队伍整体年青、思想活跃,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最新研究动向,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潜力。
“流程工业自动化技术”立足于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借助学校冶金行业背景的优势,紧密结合流程综合工业自动化系统向扁平化发展趋势,基于三层模式、高效集成的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整体架构体系,在控制层(PCS层),结合控制领域的先进控制手段 (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使控制达到最优,开展PCS级网络化智能控制器研究;在MES(制造执行系统)层,生产计划在流程工业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计划优化的巨大作用。队伍成员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研发集成能力,在产品研制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高校的优势。
4. 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
为培养出更多“优而精”的大学生,我院十分重视在科技创新方面培养学生,一方面建立了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室;另一方面实施专业实验室开放制度;学院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经费上予以支持,条件上予以保证,派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并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和做学术讲座。大力扶持学生科技团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提高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为广大同学提高动手能力创造条件,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学院经常组织并积极支持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活动开展有计划,有组织,专业特色明显,活动效果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毕业设计暨创新设计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届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第三届全国就业技能大赛等中获奖不计其数。
5. 结论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既是高校教育的天职,也是社会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继续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制度、加强研究室、学术队伍、实验室建设,不断探讨适合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并通过实践加以改革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宋健.1998中国科学技术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戴先中,我国自动化专业的特色、特点分析与发展前景初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3):1-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自动化科学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5] 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62-02
1 引言
电气自动化是高校开设的应用性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为电气自动化行业提供高端技术性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该具备熟练的自动化操作和应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才能够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拓宽学生的技术应用范围,许多高校根据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进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建立了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帮助学生进行实地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科特点,并结合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现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具体策略。
2 建设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和自动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都在推进自动化进程,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越来越多,PLC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变频技术、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DCS)、微电子技术等新知识在各行各业别是在工业中应用得越来越多,这必然需要掌握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高层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
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5%,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缺口正不断扩大。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任务就是推进技能型、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进而满足社会需求。然而就该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培养的人才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电气自动化行业的人才和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对该专业进行深入的改革。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求具有系统的、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综合利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在高校教学过程的始终。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就满足了这一需求,提出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开展专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课程、教室和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能训练。
3 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现状
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实训需求 目前,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力量比较薄弱,而且综合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实训能力比较差。一方面,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结合我国电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割开来,过多地关注于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严重忽略了对于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作为传统的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都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校自动化专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目前,该专业教师本身欠缺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进行过具体的操作训练,也就没办法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
实训设备不完善 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欠缺完善的实训设备,一方面是因为其起步比较晚,而且国家没有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只能依靠高校自己自制一些实训设备或是靠校企联合的方式;另一方面,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更新也越来越快,而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设备配备、更新不及时,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严重落后于电气行业的发展需求,没办法让学生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实训设备不完善也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欠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中,项目的设置并不科学,没有对接学生,对接学校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社会服务的优势。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训项目训练时,由于顾虑学生可能对实训设备造成损害,一般都很少允许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具体操练,只是进行理论讲解或者是示范演练,这样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4 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措施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否拥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除了校企携手,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做兼职教师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此,一方面,高校应该鼓励、选派教师到指定的企业去实践,教师可以积累实践经验,拓宽专业口径,丰富社会知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专业性大赛,也是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举措。通过组织和指导竞赛活动,让教师把科研创新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加强具体实训项目教材的开发 在实训室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应该重视相关的项目教材的开发,如电机变频调速技术项目教材、PLC应用技术项目教材、逻辑控制器技术项目教材、电机与继电控制项目教材以及供配电技术项目教材等。项目教材的编写过程应该结合实际,符合电气行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凸显应用性、技术性和系统性。这样就能够将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从而获得较好的实践训练。
分类建设实训室,自制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可以分类建设下列实训室,即“机床故障维修项目实训室”“PLC项目实训室”“继电控制项目实训室”“供配电项目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这五种实训室在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自制实验实训设备,不仅改善了教学条件,也使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应该鼓励教师、学生自制一些实验教学装置来装备上述几种实训室,如继电控制综合实训装置、供配统合实训装置、模拟通用机床电气故障维修实训装置、PLC综合实训装置等。而且,这些装置应该具有超前性、直观性、适用性、经济性等特点。
以行业需求为指引,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专业性的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在电气自动化行业中更是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和适应不断增长新技术的需要。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该以该专业的行业需求为指导,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需要,突出“实用、技术”两大特点,依照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
篇8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工业发展中,为一线制造领域内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提供相应的人才。在融入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以后,该专业的主要任务在于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工程中遇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能够用智能化、自动化的设计与制造进行解决。
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不断应用,对于现代机械产品而言,从性能、结构、应用水平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机械制造的水平更高,速度更快,质量更好。对于这种变化而言,很多相关的专业也在不断的调整,更加注重这门学科与智能化的结合,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服务地方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就业现状的影响,也使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遇到的困难增大。在该学科的研究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时代环境下已经有些跟不上步伐,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足够的创新机制,阻碍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的针对性不强,专业综合性不强,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竞争力下降,就业困难的现象,此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当前新兴科学技术的融合不够紧密,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面方面比较窄,存在技术落后等现象。基于该专业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进行解决,才能增强该专业的竞争能力。
2、机械设计制造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应该进行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更具竞争力,更具综合性。因此,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与行业及产业要密切结合,对紧缺人才要加快培养步伐。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建立起适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建设入手,这也是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应该立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向综合优化的专业群建设方向发展,发挥出专业群结构的整体功能。首先,构建点线面体的专业结构,根据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特点,确定专业主干,然后构成主要专业群,最后再建立专业体系。在优化原则、系统原则及整体原则的基础上,对该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充实,使之更加的科学合理,符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规律。其次,对于本专业而言,应该重视实践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实践强度,从而不断的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及能力。例如,某高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只针对石油石化行业来培养自己的机械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非常强,因此也增强了人才的竞争能力。
3、机械设计制造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改革方向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而言,其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共同构成了人才需求的方向。所以,摆在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在现代机械工程中,几乎每一个工程都是跨多个学科的综合,因此在人才的要求方面,也越来越苛刻,要求是必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对于机械类专业的人才而言,首先应该具备宏观的思想,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基础,除此以外,还要具备宽泛的基本知识。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所谓扎实的业务基础,是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专业所需的科学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通过一系列的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培养、教育基础课程培养、专业方面选修课程培养等,最终使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某专业院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实践教学系统、课外调研系统相结合,构成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平台,使得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在专业知识方面非常扎实,并且对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也非常熟悉,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为用人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会更广泛。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全方位的把握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具针对性的人才。而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式,分析自身专业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社会需求,提升个人素养,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也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不断的适应社会需求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4).
[2]胡克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3(3).
篇9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采矿冶炼、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军事技术、航空航天、办公服务以及家庭生活等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正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水平、拉动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正是大幅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的现代工业基础性支撑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技术服务与应用开发,电气设备或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这些职位正是就业市场非常紧缺的职位。
另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名列“2012就业率最高50大专业”;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就业率持续走高;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薪资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对口率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较低。[1]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大量的数据表明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但是我们仍然要不骄不躁,总结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办法,不仅要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而且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收入期待较高、有短期离职的现象
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收入和工作状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承受加班、出差、压力大等工作要求,期待得到一份付出少、收入高的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这种期待在毕业之初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后认为薪资福利较低或者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离职。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当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2.专业对口率有待提升
专业对口率反映了毕业生的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在主动选择方面,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并不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具体情况,录取后发现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距甚远,毕业时会主动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跨专业就业。在被动选择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挑选个人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的学生录用,基本能力素质相对较弱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跨专业就业。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对口率。
3.加强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另外,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是销售,销售与营销是重要的知识,却满足度最低。因此在培养高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进一步改善就业现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严把培养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为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1]一是严把培养质量关、改进培养全过程,落实好“三个对接”,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二是优化紧扣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根据典型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与生产现场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其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亲临现场,既能够节省学时、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避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说教。四是在技能培养方面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双证书制度;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拓展能力培养视野;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创造能力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学生的就业做积极准备,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胜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从就业市场上看,电气自动化用工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具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企业涉及的领域专项性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学量的专项性内容;有的企业需要电气自动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而一般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并不会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其他学科;而通用型技术企业则希望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毕业即能上岗。面对这样的市场要求,做好“严把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具备自动化行业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远远不够,还应当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共育;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
(1)实施“行业企业订单”培养。选择与本专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组建“订单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2)实施“专项专业方向”培养。选择区域经济中份额较大、用人缺口较大的行业企业,开设与企业方向紧密联系的专业方向。例如可以开设电气自动化的煤矿机电专业方向、铁路电气专业方向、建筑电气专业方向、化工设备与仪表专业方向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
3.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学生的就业广度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销售,2007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中热门的也是销售。[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有本专业背景的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工作。在这些行业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是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学期间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这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首先,可开设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其次,可通过图书馆、校园网把各个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学;最后,毕业设计时可由学生自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型的设计题目。
4.其他应注意的地方
(1)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就业指导不仅要开好职业指导课,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使学生对就业薪资待遇不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不频繁离职,能够放平心态踏踏实实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2)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除了教委规定的基础课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上课余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质。
(3)鼓励帮助学生自主创业。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课讲授创业教育相关知识,邀请知名专家、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创业大赛等方式启迪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创业,帮助学生创业。
篇10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分析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向社会输送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等,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子技术、电路理论、控制理论、电机拖动理论、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等;掌握本专业相关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标准,如能够独立完成对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工业过程控制等相关实践内容的操作与应用。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类专业,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结构分析
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在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推行“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以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独立设计能力为中心,以创新研究能力为目标,展开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其中,实践教学共包括三层,分别为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以及研究创新型实验三部分。在基本型实验中,主要涉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实验课程或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有基本实验与选修实验两类;在提高型实验中,主要涉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实习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实验中心的不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由学生自主拟定研究课题,并建立基金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一)基本型实验
基本型实验通常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相关学科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以培养学生实验基础技能为目标,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原理以及理论验证两种类型。以“电力电子技术”基本型实验为例,为体现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色,坚持自制与外购相结合,对相关实验设备进行自主研制与生产,积极改进实验条件。实验基础平台由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实验挂箱则由高校自主研发。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为本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大量课题支持。此外,在开发各类自制仪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资料收集、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以及调试安装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提高型实验
提高型实验以基本型实验为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层次较高的综合型实验内容。开展此类实验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根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类别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实验内容包括专业实习型实验(如电力电子、电机学习实习实验,电机开放性实验,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等),综合设计实验(飞行控制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导航测控实验等)。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为例,本专业实验平台采取积木式结构,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可扩展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本单元模块完成基础性实验内容,也可以在开放式实验平台中完成电路设计。提高型实验的开展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开关电源、电机学、自动控制、现代调速等多项课程专业知识的交叉,以促进相关专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变为实验教学内容。
(三)研究创新型实验
此类实验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核心。通过构建创新型实验研究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环境支持。学生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申请创新型项目,或在教师科研课题中分解小项目,也可直接参与创新基金项目,以提升实验能力。以“航空航天应用”为例,多数高校建设了面向本专业学生的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工程中心,实验室内主要由二次电能变换装置、配电系统、航空电源发电系统等平台构成,本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工程中心,开展有关电力电子功率变化、发电机等相关创新型知识的研究。
三、实践教学体系优势分析
“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充分突显了行业特色。该教学体系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本行业标准规范。此外,通过真实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训平台,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具有大型工程的特点,该体系教学目标与“大工程”的概念相吻合,即强调根据学生培养阶段的不同,逐步渗透“工程概念”,以模拟的方式还原“工程师”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该体系通过分散工程设计环节,借助专业性的训练环节将其贯穿起来,从而有效打破了课程界限,一方面能够使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构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树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专业课程的进一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也需进行相应调整。本文通过分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构建“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并对该体系中的主要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探讨了应用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势,以期进一步完善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锋.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12):192.
[2]陈志华.如何培养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中的水电复合型人才[J].电子世界,2012,(17):108-109.
[3]杨午.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进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实践及思考[J].电子测试,2015,(21):140-141.
[4]宋金莲,吴捷文.高职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之“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改革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4,(8):62-63.
[5]张俊权.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223.
[6]汤菁.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实践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926.
篇11
1 21世纪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行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装备制造业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该专业的专业背景是装备制造业,加强该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已不仅仅局限于拖拉机和耕耙播收等田间作业机械,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的总称。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任何先进的农业技术要大面积推广、高效率规范化实施,都必须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农机服务业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并呈快速发展态势。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性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设计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普及应用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几十年。在农机行业中,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偏低,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接续困难。此外,专业不对口,知识老化,学历层次低等现象也很严重。许多农机企业迫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前去工作。
2 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优势,突出机械学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牢牢把握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有机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机电结合为核心,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CAD、CAPP、CAM、CAT、CG有机交叉模块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凸现出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色。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现有的学科水平、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农机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可以看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基础在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科优势也在农业机械。因此,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仍应坚持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高质量的、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柔性专业方向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等。课内总学时为2520。实践性教学环节37周,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优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中,以机为主,机、电、液、气、材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核心,是从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工作的知识基础。专业课时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既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体现淡化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
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有关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适度拓宽专业面,体现专业特色。这种适度扩大选修课种类和数量,适度放宽柔性专业方向选择权的做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增强素质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仍保留2周的农业机械生产实习,为农业机械及其装备的使用、维护、性能及结构设计奠定实践基础。尤其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可根据学生所选柔性专业方向,分农业机械、农用运输机械、通用机械和其他一般机械进行设计与实践。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发挥了办学优势,又突出了专业特色,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改变了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千人一面的状况。
总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和较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及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人类的发展繁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 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 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81):17-19.
[4] 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 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060206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51-03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而出台的一项重要举措。特色专业建设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是体现自身价值、凝炼培育自身特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凝练特色。目前,“特色”专业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校而异。高校根据自身优势、专业和学科背景、地理环境、科研实力、行业特点等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发现和培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提升专业、学科实力。“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生命力,是有别于同类专业独具匠心的同质竞争力,也是一所高校能否办出品牌专业的关键,因此必须在突出“特色”和“质量”上下功夫。
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3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08年成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尽管本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但由于学校十分重视和着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增强专业创新实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
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具备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适应行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着力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凸显特色,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树立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结构优化、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体现国家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当展最迅速、应用广泛、最引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推动新技术和产业革命、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技术。因此,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与自动化科学特点紧密联系的,自动化科学是控制理论与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最典型的交叉学科。因此,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既通过服务于行业突出专业特色,但又不局限于行业,而是将自动化最新技术、信息科学及发展融入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引领专业建设。
二、依托行业和学校优势,以学科凝炼专业特色,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
根据行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犹如“近水楼台”。行业本身就是自然形成的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与行业以及学校优势密切结合,将会事半功倍。华北科技学院是隶属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唯一直属的行业院校,以安全生产为第一服务方向,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高校。因此,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以“安全科技”为特色是必由之路,通过依托学校的资源与环境优势,打造自动化专业品牌,使专业为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切实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
在特色专业建设的诸多因素中,师资队伍是实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专业形成特色的基石,“教授即大学”的提法体现了高校发展的基本点。近年来,华北科技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由教授、博士后、博士为核心形成了较强的学历和科研优势,使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其次,重视学科建设规划,凝炼学科方向,使之进入特色学科行列,以学科建设作为专业“特色”的重要支撑。
本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10人。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以“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基础,以“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为科研平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专业教师在电力电子学科方向积累了多年的产品研发经验,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凸显和凝炼专业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丰富的专业特色内涵
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依托三个平台: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是华北科技学院首批成立的教学团队之一,团队负责人由校级教学名师担任,教学团队成员同时也是科研团队的主体。本专业的科研团队由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后、博士及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自动化专业依托华北科技学院河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目前本专业已建成“自动控制原理”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示范中心在满足本科基本教学基础上成为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实现创新设计与研究的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优良的软硬件平台。目前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有三个实验、实训平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安全监控实训基地”为突出专业安全科技特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中心所属“创新实验室”为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搭建了平台,学生在各类创新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以科研促进教学,科教研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术和学科建设水平
科研是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形成科研、教学的良性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以此为科研平台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是由自动化专业教师组成的校级科研单位,目前拥有多项前沿核心技术,如DSP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变频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具有为企业研发项目和产品的实力。2007年与华北电网北京新鸿信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项目:MW级风力发电机组DC/AC变流器主电路的研制;2008年与同煤集团联合开发研制采煤机牵引变频器及电控系统维护检修平台;2009年为中国海洋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海洋油田FET-1机械节功能模拟测试验台;2010年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海洋油田FET-1型井下交流电机控制系统,已走出国门,销往利比里亚、缅甸等国家。2010年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测井马达电机供电电源,已出口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2010年与外企(日本)松下电工有限公司合作,研发NCT8000功能测试系统,并为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和技术交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等。科研项目的进展为申报“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通过双赢策略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自动化专业致力于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项目和产品研发工作,面向安全生产第一线,为煤矿电气技术装备的改造与升级、安全生产信息监测与管理、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应用领域解决技术问题。如工矿轨道机车牵引传动及其控制、矿井高压电机提升变流器及其控制、井下防爆蓄电池智能充电设备、矿用高压电机参数辨识及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矿井瓦斯涌出量检测与智能预警系统等项研究,以彰显自动化专业安全科技特色。
现代工程教育的实施,建立与企业稳固的合作关系是必要的。[4]企业需求的核心技术是与企业融合的桥梁与纽带,而且高校教师具有理论性强的优势,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与成果转让,因此,这种合作是牢固和持久的。其意义在于: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在企业的控制设备或系统,通过科研实现教学的彻底改革;共享企业设备资源,弥补高校现场设备的不足;为课程教学提供现场实例;建立在企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面向企业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快速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等。
研究所以科研课题为依托,与行业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取得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遵从市场发展原则,通过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依托特色行业,通过产品的销售及核心技术成果的转让积累资金持续创新,形成了滚动发展的态势。
本专业教师开展科研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专业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通过科研促进学科建设,获得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将科研实践渗透到教学过程,为专业课程教学注入活力,而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师真正拥有“一桶活水”,从而可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研究所在研发过程中,每个项目都吸收本科生积极参与,并以小课题形式制作了各种装置,如:小功率交流电机变频调速器的研制、多路开关电源的研制、异步电机输出变量观测器的研制、矿用铅酸蓄电池组状态检测及管理系统的研制等。本科生对科研兴趣浓厚,通过参与科研开阔视野,实践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强化了工程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感触到实际工程技术,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既支持了科研工作又使学生获得了将理论联系实际极好的锻炼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科研能力、适应市场、熟悉企业、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在各类创新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通过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一些企业通过研究所招聘毕业生,也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途径。
五、教学改革
本专业教学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培育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等。
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表明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需要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并举。近年来,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实践,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如突出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PLC、系统仿真技术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课程教学真正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自动化发展前沿,学会运用MATLAB、Protel等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辅助分析设计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1.教学方法的改革侧重多媒体教学改革为主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师已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授者。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形成海量信息资源的全球环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迅速,可以与教师同步接受新知识,教学时空观已发生变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掌握各种信息技术,与时俱进。但不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法发展的基石和根本,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当代教育升华。
2.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向学科课程渗透
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使抽象的理论平面化、立体化。针对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以Eda、MATLAB、Protel等更贴近学科课程的软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实现与学科课程的广义“整合”,对当代大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对自动化学科课程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向前推进一步,即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融合。如“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MATLAB或工业组态软件的友好界面使控制原理的根轨迹、频率特性、过程控制系统的状态可以具体测试,采集波形及参数,有助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科课程内容的传授力度和透明度。
3.实践教学改革
利用已完成的《信号与系统EDA仿真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了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编写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实用教程》规划教材,使学生掌握从计算机仿真、电子电路板制作到控制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与实际系统开发之间以仿真技术作为桥梁,实现无缝过渡。
利用河北省“十一五”教研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及新的实践平台突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工程训练。该项目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及新的实践平台,突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工程训练。整合现有的实验内容,独立开设为专业方向服务的工程训练项目。如单片机控制系设计工程训练、PLC工程实训项目等。以模块化的设计制作为主要方式,配有专门指导教师,从而保证工程训练的效果。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0年专业教师根据产品研发经验编写了《煤矿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系统》规划教材,在校内作为安全、电子、自动化、通信等专业“安全监控系统”课程教材使用。
六、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学术交流
建在华北科技学院的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具有煤矿和安全生产两个国家一级培训资质。“培训中心”为自动化专业参与企业技术培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专业教师通过在厦门、大同等地进行企业技术培训,同时引进了多项科研项目,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既服务于行业又与企业资源共享,依托企业的设备资源、实验室环境进行试验调试,扩大了专业和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高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学术。本专业把学术研究与交流作为工作重点,推出了“自动化专业学术论坛”,为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促进科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七、结论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需要通过长期的积淀和不断探索、创新。但是,发现和培育自身优势、亮点和闪光点,并以此作为特色发展的契机加以发扬,从系统的观点进行科学规划可以大大缩短特色专业建设周期,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66-68.
[2]刘岚,论特色专业的“特色”及其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
28(5):50-52.
篇13
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教学始于1985年,至今已32年,是河南省高校设置最早的专业之一。在长期的专业教学中,形成了既强调通识教育又重视专门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传统,积淀了丰厚的教学底蕴。自动化专业有高级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仪表与检测、嵌入式系统等10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自动化开放与创新实验室、1个嵌入式系统实训室,各种教学、科研设备价值3000多万元,直接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创新、竞赛等实践活动。专业涵盖了自动控制、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自动化专业是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支撑之一,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等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 专业建设目标
结合河南大学办学定位、自动化学科特色和服务方向,明确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即立足河南、服务河南、辐射全国,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国际化”人才为发展目标,优化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以下3大特色。
充分利用本专业博士比例高(92%)、高职称比例高(75%)、高水平项目多的“三高”优势,开展开放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学科前沿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推出教师高标准上岗制、项目经理遴选制、课程小组负责制、导师负责制的“四制”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项目研发能力、课程体系规划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国际化”人才提供师资保证;
利用自动化“跨行业”的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到学生科研小组组建,通过参加各类横/纵项目和高水平竞赛,培养跨专业、跨行业、跨区域的“三跨”人才。
以3个专业特色建设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自主设计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构筑基础性、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拓展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理念,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以期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的渗透,促进工业自动化领域创新型、高素质、跨行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形成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内知名的自动化人才培养基地,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及同类型高校自动化专业的改革建设。
2 专业建设定位
2.1 围绕学校特色,对本专业进行准确定位
与河南省其他高校自动化专业“侧重行业性”的特点不同,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将以“宽口径、厚基础”为特色,立足河南和全国工业化背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后现代工业化特色为宗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重构专业教学体系,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抓好精品课程建O,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从而把专业教学提高到业界前沿水平,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经对我省其他高校自动化专业设置分析,并结合河南大学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在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开展“跨行业的专业”的综合培养工作,形成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一大特色,并极大提升本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影响力。
2.2 实施持续过程改进,积累项目案例
在建设工作中,既要稳步进行尝试和创新,又要不断积累经验,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从而把自动化“跨行业的专业”理念真正落实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为此,常设由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改进工作小组,每年根据教学和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过程改进目标,维护实验环境,调整实践活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每年选取1~2个教学和实践项目,按照改革要求进行实施,从而持续积累可用于专业教学的案例。
3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针对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化特色与创新特征,以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理顺和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1 实施案例式教学,加强教学案例建设
案例建设的重点是形成一系列跨越课程边界、贯彻自动化学科核心知识领域的实际案例,并且要求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全员参与相关案例的改造和开发[1]。案例主要来源于实验平台和工程实践的积累以及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由专任教师进行教学适用性裁剪;还可针对不同课程教学需求自主开发,形成完整的案例式教学资源。基于形成的项目案例库,确定教学重点;以课程组为单位,确定可定制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案例实践过程中严格实施质量和资源配置管理,形成完整的质量评估数据库。
3.2 开展项目实践教学法
“项目实践教学法”用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既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开放式课题,又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型或研究型课题,需要学生完成需求分析,系统架构构建,系统软硬件设计、综合测试评估等研究任务[2]。通过此类课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开发自主性研究能力。
3.3 推广“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其活动特点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并定期举行比赛性质的活动[3]。通过“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思维更加活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4 建立本科生参加科研团队的机制
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全面提升科研素质。目前,本专业在科研梯队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经验,从人员选拔方式、学生自主管理方法、阶梯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机制。团队总负责人负责全团队教师的工作管理,每个教师分管验收自己本组内的任务情况,负责本组内研究生的任务分配与验收,研究生分管负责本科生的工作任务,并定时定量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依据相应奖惩方法激励团队合作。
3.5 实施专业导师制
榍炕学生个性化发展,仿照高校中的辅导员制度,实施专业导师指导制。学生入校后就分配导师,便于得到专业指导。导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彻导师制,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实践”课程,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项目实践或学术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交相应总结报告,最后由导师给出总体评价。
3.6 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原则,形成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采用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特长和创造性、培养其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和个体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4 教学管理改革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重视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不断对已有教学文件进行修订完善。按照“坚持有效的、完善不足的、补充急需的”思路,重新审视以往建立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对执行不力的及时予以纠正,对需要调整的及时予以修改,对有所疏漏的及时予以补充,对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予以制度化,参与重新修订《教师教学水平高标准上岗考核实施办法》《优秀教师遴选暂行办法》和《专业竞赛奖励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实行听课、学生评教、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等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考核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对教学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教师管理、教研室日常工作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形成对教学进行全程化、配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5 结语
该文以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该专业在专业目标定位,特色建设以及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措施。经过近3年的实践,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有效贯彻了项目实践教学法,强化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考研和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