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篇1

医疗卫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医疗工作培养高质量的工作者,这就要求教育质量必须满足时代特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岗位需求为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学科主要研究诱发疾病的生物及免疫因素,可以让学生对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课程而言,存在学时不衔接、专业特色缺乏等问题,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进步,提高人才质量。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责任意识

在医疗和护理服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核心。因此,护理教育在重视学生专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渗透人文素养[2]。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作为一门阐述与基础疾病相关知识的学科,在学习期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疾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使其更加了解疾病和患者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此外,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不仅会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护理工作对于疾病治疗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增强护理使命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医生了解致病因素,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效果,对促进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二)树立疾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有的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以及“三级预防”,均提示疾病重在防而非治。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着重阐述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及免疫学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疾病预防为主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群预防疾病。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

(三)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在护理工作中,无菌观念应贯彻始终。只有落实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才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分布和致病性等,强调微生物无处不在。同时,补充医院感染知识,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利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的相关原理、知识和技能等,学生可在学校初步建立起无菌操作观念。

(四)提高对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药物过敏,在于药物进入过敏体质人体之后出现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可大可小,小的可能表现为皮疹、流涕等不适,重者可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有专门的超敏反应知识,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过敏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与方法,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临床主干课程之前树立起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

(一)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现状

分析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在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可发现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学时比例不合理。总体上看,理论知识占据绝大多数的学时,而实际操作课程占有的比例非常小,最少的仅占到6个课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本身是一项操作性稍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了解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和技能,课时比例的设置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一直以来,护理专业都依附于其他医学基础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学科本身的创新和发展非常少[3]。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偏向临床医学基础专业方法,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护理专业特色。并且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没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护理专业思想的培养所起到的实质作用较少。最后,护理综合技能的衔接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对课程的创新,实用性知识的讲解也不多,导致学生了解到的知识大多是死板、独立的,没有灵活地和与其他专业相连接,使得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学科桥梁作用没有被体现出来。

(二)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措施

1.教材的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改革,提高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当前的配套教材进行改革,非常必要。当前,大多数学校护理专业应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水平,结合当前实践较少的问题,可适当增加实验模块。根据总论、各论的课程进度、难度等,循序渐进。例如,基本实验模块这一模块对临床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主要内容是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基本实验的目标在于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实验奠定基础。综合实验模块与开放性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临床专业及检验专业学生,护理专业学生如有兴趣,也可以开展相关试验[4]。

2.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应尽量实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单单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也起到桥梁的作用,其研究的感染性、免疫性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多个课程。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现状,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非常重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制定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讲授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概述及寄生虫概述等内容,将讲授的重点放在正常菌群的特点、消毒和灭菌操作的关键、条件致病菌的转换、怎样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等。各论部分的重点在于具有强传染性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化脓性球菌、破伤风杆菌及流感病毒、HIV病毒、乙肝病毒的讲解。此外,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构成、抗原与抗体、超敏反应以及免疫学防治,都是学生应当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机制与致病机制、关联性较弱的内容及发病率较低的寄生虫病等,可作为自学内容进行学习,不需要重点讲解。结合临床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例如,病原生物学部分的培养基制备试验、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细菌人工培养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实验、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部分应用设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牢牢地树立无菌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是传统讲授法,该方法与教师为主导,能够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继续应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被控制,无法发挥出个人的应用水平。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在应用传统讲授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后,可以引进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方法、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以及以方案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今后的就职道路打下基础。以某一课程内容为例,课前,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临床病例,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学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设计的方案开展实验,通过小组讨论与分析得到统一的结论,最终汇报结果后老师点评。这种结合了传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成果。

4.教学考核的改革。物理课程考核的改革通过很多年的探索,各个学校都做出了加多的尝试,最终,在加强试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对考试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予以改革。针对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开卷、闭卷、平时测验和随堂考核等;笔试而言,减少了客观题目的比例,提高了主观思考题、综合运用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让考试内容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讨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具有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机制复杂等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及掌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的特点,教学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是培养护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首要途径。因此针对传统护理学科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弊端,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应当广泛的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改革经验,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霞.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79-80.

篇2

1.1  一般资料:共收集检测病例9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57例,女36例,年龄12~93岁,平均38.5岁;发病情况:急性肝炎31例,慢性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32例。同时以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93岁,平均38.5岁。两组之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均未合并其他影响Ig的疾病。

1.3  检测方法:空腹抽取每位受检者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试剂由宁波市慈城生化试剂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M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 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g/L)

组别

 

例数

IgG

IgM

IgA

观察组

 

93

18.4±1.3

3.4±1.3

4.8±2.4

 

急性肝炎

31

14.5±1.2

6.8±2.3

4.3±2.4

 

慢性肝炎

25

18.8±5.4

2.3±1.7

3.5±1.4

 

肝硬化

22

20.3±4.1

3.6±2.8

5.2±3.7

对照组

 

25

2.5±3.4

1.5±0.7

2.8±1.1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是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病毒侵入肝脏后,肝脏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正常功能衰退。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或体液中一类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在补体的协同作用下,杀死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感染免疫中的重要防御机制[3-4]。当肝脏受到损伤或者有病毒入侵时,就会发生炎性反应,由于细胞坏死,肝脏功能发生障碍,不能有效合成与代谢蛋白质,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可因此而大量增减,因此检测免疫球蛋白可以了解抗体的免疫功能[5-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M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观察肝炎患者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对于肝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谭江宁,综  述,韩  玲.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5):308.

[2] Aktas O,Zipp F.Regulation of selfreactive T cells by human immunoglobulins implication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therapy[J].Curr Pharm Des,2003,9(3):245.

[3] 栾赤兵,汪衍民.异常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方法学探讨[J].菏泽医专学报,2002,22(1):22.

篇3

Abstract:The Education Center of Somatological Science at our college integrates the experimentatio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ural exchange and medical popular science teaching into a teaching platform of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This paper, referr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centers opening to the students, probes into its role in enhancing the students medical humanity competence.

Key words: the Education Center of Somatological Science; college students;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自建成以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对大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已建设成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广东省解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一、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对大学生医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通过服务实验教学、提高我校大学生医学专业文化素质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自建成以来,就担负起我校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它不但是我校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实习基地,而且也是医药相关专业《人体形态学》课程和《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习场所。建成至今,仅教学实习方面,该中心已经接待我校四个校区学生参观学习达到3 700余人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建设注重多功能、多层次和全方位地为本科教学报务,使得人体科学相关课程教学有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场地,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在我校2007年11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作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亮点工程之一,中心建设的定位得到了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

另外,我们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尝试,其中涉及《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人体形态学》、《基础医学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广东药学院所有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就能到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近期的实践,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讲授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有效提高了与医药相关的多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了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辐射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实现大学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大学生中开展关于人体科学和卫生健康教育的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单一的教学实验基地,它在设计和布展别注重普及医学科普教育知识的理念。尤其是“中心”综合展厅的人类胚胎发育过程和胎儿畸形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病原生物学和病理解剖学等知识的介绍,以及人体解剖学展区关于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和形态结构的介绍等,充分的向各专业的大学生展示人体结构的奥秘和与人体结构相关的医学知识。它不仅局限于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参观学习,更适合面向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众多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人体结构和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当代大学生医学素质的全面提高[1]。

在实施过程中,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规定,面向本校各个专业大学生以及大学城其他高校大学生免费开放,接受有组织的团体性参观包括各种主题活动如“世界艾滋病防治日”、“世界爱牙日”以及大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等。目前已经接待广州地区大学生组织的团体活动达到1000多人次,得到了广大参观师生的赞许,它不但为广州地区大学生党团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而且也使大学生相对匮乏的卫生健康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教育。

二、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 通过人文科学展区进行人文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中心的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展区主要通过生物链中各个进化时期的动物标本展示,揭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使参观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人体胚胎发生发育展区以人体在母体内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完整个体的发育过程为展示重点,通过系统的胚胎学标本和模型展示,使参观者了解人类生命活动的孕育与产生的全过程。同时该展区内还陈设了部分畸胎实物标本和模型,使参观者了解发育过程中畸形发生的原因。

古尸古文物展区展出了大量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人类文明遗迹和珍贵文物标本。该展区展出有第一次期间,南沙虎门 “大角山炮台保卫战”抗英阵亡将士遗骸,东莞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东莞明代状元锺雪松(官品至刑部尚书)家族墓葬出土的古尸和陪葬品,以及广州、佛山、中山等其他地区出土的多具明清时期古尸、遗骸和大批生物类文物珍品等。这些文物标本和相应的背景材料,以特有的形式刻录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印迹,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重大的见证作用。部分文物标本如第一次期间的抗英阵亡将士遗骸和东莞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骸,则分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南沙大角山“纪念园”和东莞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蚝岗遗址公园”不可再生的历史见证。通过本展厅标本的展示,大学生在参观学习生命科学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古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升华,起到了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效果[2]。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本展厅的古尸和生物类文物标本,是利用我们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文法” 和广东省科研成果“加快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古尸和生物类文物保存的推广和应用”,由本教研室科研人员和省内文博部门共同研究的成果,是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二)以基地为平台,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积极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大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发挥创新思维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素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利用自身获得的在生物塑化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和成熟的技术,成为广东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的“第二课堂”。

在中心现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依托该中心资源,我们将那些对生命科学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人体科学相关技术的培训,如生物标本与生物类文物的塑化保存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人体标本的设计与制作、人体形态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等。利用第二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生物塑化标本,而且掌握了生物类文物的保护技术,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中多次获奖,一部分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我中心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技术使得他们在相关领域有了一技之长,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向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

(三) 利用“中心”作为互动平台,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促成了我校学生与国内外相关专业大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向外界展示了我校学生的风采,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国际友人、知名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学术和科研的交流。如,我中心建成后不久就接待了日本大阪仔庆教育集团师生80多人的参观访问,并进行了交流、联欢等活动,不但增进了两国学生间的友谊,而且在医学学习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三、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建设的展望

(一) 继续加强“中心”在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将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方向,不断加强中心展览的内容的内涵建设,增加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作为中心的展览内容,并计划每年在大学城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的前沿介绍”等相关大型展览和讲座。中心还计划在丰富布展的同时,增加和完善多媒体互动系统,使参观的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同时,在普及生命科学知识中,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真正提高[3]。

(二) 将“中心”建设成为大学生的“通识”素质教育基地

本中心将更加广泛的面向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大学城乃至全国大学生开放,不仅仅局限于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而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从而更加适应我国当前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通过接受大学生团体组织的参观和交流活动,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主题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还计划设立专职大学生课外辅导员制度,调用相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接待参观大学生,并对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第三,不定期的邀请国内外知名人体科学和医学专家,组织相关专题讲座和座谈,使得大学生有机会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

(三) 将“中心”建设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将继续依托现有的科研优势和科技创新平台,更加广泛的接纳大学生利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并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相关技术指导大学生,通过施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制度,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逐步完善“中心”的 互动式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国际交流

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加强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网站建设,丰富网站的内涵,提高网站的服务的水平,完善网上的互动教学。同时加强国际间大学生的科研交流,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将更好的依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契机,不定期的组织开展国际间大学生科学文化交流,丰富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

总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对外开放,不断完善中心的硬件建设,提高运行管理质量,充分发挥中心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4

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目光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呢?

首先,教师的目光既不能呆滞,也不能闪烁不定。

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喊起立致敬词,他都只顾翻课本,找教案,目光仅仅停留在三尺讲桌上,或虽抬头,要么平视,目光仅仅习惯于停留在某一狭小的角落;要么仰视,目光呆滞于天花板或吊灯之上。也有的教师一进教室,看似其目光游离于教室前前后后,却因其闪烁不定弄得学生要么十分尴尬,要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各自心中直犯嘀咕:我今天怎么啦?他今天怎么啦?这自然很不利于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堂教学中来。

恰恰相反,例如,刚刚走上讲台,面向学生起立致敬语时,教师视线就应从左向右,然后再从右向左进行一下环视,这表现出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课堂局面也有控制能力,同时,其亲切关注的目光还可很快缩短师生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满怀希望和信心投入到你所组织的这堂课的教学中来。 转贴于

其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的不同,恰如其分地运用和变化目光调整学生的心理情绪。

我是教小学语文的,小学的语文课大多生动活泼,溶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所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如其分地运用和变化自己的目光,若简单机械地要么只是板起面孔,以毫无表情的目光对待学生,既不利用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更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不分内容地要么一味地使用喜悦的目光,要么一味地使用愤怒的、或忧郁的、或恐惧、或哀怨的目光,都会对教学不利,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感、疲倦之感而分散其学习注意力。小学生思想情绪极不稳定,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如其分地运用变化的目光把学生带入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七种表情之中去,让其思绪围绕着教师这根“指挥棒”转,让他们在变化的感情中去领悟、去感知、去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三位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便自然集中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小儿骨科、骨科门诊在2011年7月-2012年9月间采集的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与30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并将前者定为观察组,后者定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在7~12岁,平均年龄为(13.1±2.3)岁;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在8~12岁,平均年龄为(12.2±2.2)岁。所有受检儿童均没有其他的遗传性疾病、部分器官组织炎症病变或是部分器官组织感染,均得到了受检者的监护人的同意。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试剂选择 选择的试剂主要有异硫氰酸荧光素所标记的CD69单抗、美国BD公司所生产的藻红蛋白标记的CD4与CD8单抗,上海试剂二厂所生产的淋巴细胞分离液[1]。

1.2.2 分离方法 抽取两组受检者的外周血3 mL,将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分离,需要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已经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将细胞稀释成1×106/mL的浓度[2]。

1.2.3 C69水平分析法 将已经分离出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用生理盐水清洗两次,之后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对所有的单抗进行染色[3]。并将其放置在温度为4℃左右避光的位置上30 min。30 min后,用生理盐水对未结合的抗体进行清洗。对细胞采用0.5 mL 3%的多聚甲醛进行固定,并在固定结束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进行检测,也就是CD69+CD4、CD69+CD8+T细胞的含量情况进行检测。为了对样本的中阳性率的高低进行计算,需要采用CellQuest软件进行计算[3]。

1.2.4 治疗方法 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时,根据患儿的体重合理的控制。如患儿的体重在25 kg,每日服用的药物含量在80~100 mg;患儿的体重在25 kg以上,每日服用的药物在3.6 g,每日分4次服用。治疗的时间控制在8周,在8周后重新抽取患儿的外周血进行检测,观察血液中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比较 观察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明显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小儿RA基本情况 在上文已经了解到小儿RA是一种因为自身免疫引发的一种关节炎。该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缓慢引起的疾病,只有少数是急性起病的[5]。RA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的特征是对称性,一旦发病,将会对患儿周围的关节造成影响,其可表现在关节、关节外上。(1)关节表现出一种对称性、持续性的关节肿胀或是疼痛[6]。并且患儿在早晨起床时,肢体还会伴有僵硬的情况。中期或是晚期的患儿的手指还会出现天鹅颈或是纽扣花等畸形状态;(2)在关节外的表现还会影响到患儿的血管、心脏、胸腔、肺部、肾部或是神经系统[7]。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关节滑膜组织内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都与关节滑膜炎真的病变有所联系,在已经有炎症的关节化膜组织内,已经被激活的T细胞核巨噬细胞是关节滑膜炎真的主要助推器,在对关节炎症的破坏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RA患儿的免疫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炎症关节滑膜组织内部聚集着大量已经被激活的淋巴细胞,并且通过淋巴细胞表面的高水平的免疫激活分子与辅助信号分子,例如CD25、CD28、CD154等,通过这些分子分泌出大量的促进炎症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例如IL-1B、IL-6、TNF-A、IL-8等等,高水平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可溶性的免疫粘附因子都能够在关节滑液中检测出来。且已经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增强RA患者全身以及关节滑膜的局部免疫应答功能,通过该种功能,分泌出大量的Thl细胞因子,促使树突状细胞的激活,进一步的增强抗原递呈的能力,从而造成关节化膜组织的损伤。

3.2 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表达 本次主要是对小儿RA外周血中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表达进行研究,通过观察组在表1与表2治疗前的表达情况,其是影响患儿发病的主要因素[8]。在上文了解到小儿RA在当前的临床研究中,其病理有一种说法是受到了遗传影响,所以CD4+、CD8+T细胞是受到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所引起的,因为该细胞在表面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关节滑膜内胶原蛋白成分,该种成分会诱使该细胞分泌出一些促进炎症发作的细胞因子[9]。且这两种细胞通过自身的抗原受体,会引起抗原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应答,从而激活外周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并增殖,造成组织的损伤。CD4+T细胞能够分泌出纱帘的Th1细胞因子,激活树突状细胞,增强该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上调自身免疫的应答;CD8+T细胞能够进行变异,转变成CTL细胞,从而导致患儿的关节滑膜组织出现炎症损伤[10]。

3.3 治疗方法体会 本次在治疗观察组患儿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西医,所采用的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该种药物是一种具有解热[11]。镇痛、抗炎以及抗风湿的药物。但是在选择该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不能够随意选择,因为儿童对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比较敏感。并且在选择剂量的时候要慎重,否则将会对患儿的胃肠道或是肾脏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过多的副作用,还可选择中医进行治疗,选择清热凉血,祛风通络的药方也可[12-15]。

3.4 预防措施 小儿患上了RA时,应当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当加强自身的功能锻炼、配合理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家长也可在家中对患儿进行按摩、推拿等能够保持患儿关节功能的方法预防RA。

参考文献

[1]李素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TNF-α水平分析及意义[J]. 河南医学研究,2007,8(1):55-56.

[2]张瑛.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滑液CD4+和CD8+T细胞CD25表达及意义[J].中外医疗,2009,8(16):69-70.

[3]兴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IL-21受体表达及意义[J]. 现代预防医学,2008,9(14):44-43.

[4]童向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趋化因子的测定及其意义[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3(9):58-59.

[5]郑虹.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0(10):93-94.

[6]黄峰.抗类风湿活性药物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3,2(6):59-60.

[7]兴华,黄贺梅.检测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IL-21受体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探讨[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4):11-12.

[8]曾学军.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10(8):81-82.

[9]李庆.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检测[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9(2):55-56.

[10]董中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关节滑液和外周血上皮嗜中性粒细胞激活肽水平变化[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8(21):69-70.

[11]杜娟.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9例临床分析[J]. 广西医学,2007,10(4):11-12

[12]张瑛.小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CD69表达及意义[J]. 中国热带医学,2007,7(4):26-27.

[13]董淑红.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28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3(21):37-38.

篇6

1.使医学免疫学中的内容变得直观

多媒体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更多地是运用教师的语言形容或者板书来教学,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甚至是踊等多种方式来授课,这样就可以将医学免疫学中一些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视频图片表现出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医学免疫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挂医学图片以及更换医学图片时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如果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法,教师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各种图片的切换,节省时间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图片知识的连贯性。另外,医学免疫学相比其他学科会比较晦涩难懂,而且还包含很多的免疫过程和反应变化,这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地去感受具体的反应变化,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还可以重复播放,从而加深他们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讲述学生听为主,这样会很容易限制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积极性,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运用大屏幕播放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例如,在医学免疫课堂上,讲解补体的溶细胞时,可以将靶细胞溶解的具体过程制作成一个小动画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复习时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开展新知识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视频,及时复习,避免学生忘记。在一节课结束时还可以播放一个与下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下思考,方便下节课程更好地展开。

二、运用多媒体更好地展开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建议

1.认真地制作教学要用的课件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时,首先需要教师提前制作好适合教学的课件,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需要明确医学免疫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要保证每张幻灯片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方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医学免疫学的知识。

2.合理地安排教学课件的形式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课件的布局要合理,避免大片文字的直接出现,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很压抑,宜采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同时注意在字体字号的选择上让每个学生能够看清,具体的教课中需要控制好可见播放的速度,对于学生能很快理解的内容可以快速进入下一张进行学习,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要耐心讲解。

3.突出教师的作用

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重点还是在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内容的讲解。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注意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使用电脑上面,而是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经常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知识讲出来,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哪些知识不会,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对教学的重复以及教学重点的遗漏,真正地提升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4.注重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真正提升教学效率

尽管在医学免疫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技术,而是要注重多媒体技术教学同传统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地提升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加快医学免疫学的教学速度,与此同时教师再运用板书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将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很多的免疫过程都比较抽象,不方便学生理解,而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使医学免疫学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多媒体技术教学对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性,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提升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水平。

篇7

临床医学和免疫学通过临床免疫学连接起来,免疫学原理是免疫学检验的根本。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免疫学检验的多年经验,阐述一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知识。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在免疫学中,临床免疫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当前,在临床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患者本身和临床医生也都已离不开临床检验,对其具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其迅速全面发展,与医疗科技发展同步,满足临床应用,开创临床免疫学技术的新篇章。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DNA的双螺旋是分子克隆和PCR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些技术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免疫学抗体理论和抗原推动了凝集和沉淀以及标记等,这些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对免疫学的渗透,再加上免疫学的自身发展,免疫学理论有所创新。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数据多且复杂是免疫学检测的特征,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对结果的正确应用,是最关键所在。因此说,加强临床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在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中,以它们为基础上,广泛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将是充分发挥免疫学检测作用的关键环节。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同步化是临床免疫学检测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以及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等,这些免疫新技术远远先进于传统手工操作,而在整个检验医学检测中,生物芯片技术的运用使高通量和平行化以及大规模成为现实。

4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4.1 定位 目前,在一部分医疗单位中,免疫学检验专业还没有设立,因此,就更谈不上实验室和专业检验设备了,而专业的检验人员也没有固定,在生化和微生物实验室分散进行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从而影响到免疫学检验专业的发展。

4.2 质量管理分析 在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中,各大医学中的免疫学检验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参加,但控制室内质量仍处于薄弱状态。国内还没有彻底的做到有效统一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的质控品和标准品,所供应的部分,存在项目不全和价格昂贵的弊端。这是造成大多数试验室达不到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质量出现波动的原因所在。当前,缺乏充足的试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内容与临床也没有实现有效结合,这些是造成免疫学检验在诊治疾病中,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5 发展建议

医院领导和检验科应充分的认识到免疫检验的重要性,设置免疫学检验专业,积极引进设备,展开定位项目,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把室内质量控制健全起来,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负责分析相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强化管理参考品和质控品,竭力把检验效果提高上来,真正发挥出临床免疫学的作用。

6 小 结

在临床免疫学中,临床检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所研发的各项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临床检验学的发展,并使检测时间被缩短,样本用量也被节约,从而在诊断上实现了无创和快速以及准确。但也存在困难,我们应该予以正视,即需要有效合理的把复杂的数据应用起来,从而能够把患者负担减轻,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同时为达到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需要强化交流和合作基础研究项目,调动在岗员工学习各种技术的积极性,努力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2]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篇8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多层次性,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随着对许多疾病了解的逐渐深入,其相关的免疫学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医学免疫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成为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对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必要。因而,有效地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任务就摆在每一个从事医学免疫学专业的教师面前。笔者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整体分析解读教材、重视实验实施过程、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1 建立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

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认识、了解并研究教育对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体验,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观里教师是一个演员,现代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师应该变成导演,从而让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教师在教学中的显性地位逐渐弱化,教案从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完成这一转变强调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及整体把握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把相关的科研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与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从中慢慢体会其所包含的原理,这样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处于主动地位,体现出首创精神。当然,教师从旁边加以点拨,所起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讲述超敏反应时,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进行皮试?皮试要检测什么物质?如果青霉素试敏阳性,受试者体内有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试敏部位出现红肿的机制是什么?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免疫学知识的实用意义,这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产生学习动力。

2 整体分析解读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和学习的辅助工具,为教学服务。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教材、利用教材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解读和剖析,对知识线索和结构进行整理和浓缩。比如在第一次授课中,对免疫学主要内容,如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功能、免疫学应用以图表的形式串联起来作一个概括性讲解,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并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教学内容这一基本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后续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清晰系统的知识脉络。再比如免疫学检测技术可分为细胞、分子和相关基因三个水平的检测,同时检测方法众多,如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免疫亲和层析试验、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等。面对如此多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如何选择更为实用、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之一。根据免疫学应用技术与各学科的相关性出发,在坚持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操作技能是创新的基础的原则上,对免疫学应用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减,从细胞、分子免疫水平各选取一个检测指标以多种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取了部分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作为主讲内容。

3 重视实验实施过程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医学学科,它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抽象枯燥的基础理论只有密切联系实践实际才能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影响着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实验指导教师除掌握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外,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远期备课收集丰富相关信息。在进行基础性实验中,我们可以回顾、加强理解在课堂讲授的重要基本理论:比如一种抗原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其结合力的大小与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相关;合适的外界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可增强分子间引力,促进分子的最佳结合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结果;由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一般有多种抗原决定基,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相应抗体,强化学生理解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抗”、“二抗”、“多抗”的的基本概念;通过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的图示讲解,诱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临床检验诊断中多使用单克隆抗体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根据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强化学生建立在进行以检测抗原、抗体为主要对象的实验中必须准备电解质溶液为其提供“活动场所”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免疫学主要实验原理和结果。

4 积极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等特点。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优势,避免其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时,可以使用动画方式,将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后导致FcR发生交联,细胞释放活性介质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等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需注意以下问题:(1)要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教学中,如果多媒体使用量过大、频率太高,学生同样会觉得疲劳、乏味,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教师切忌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在电脑前单纯地操纵机器,而应携带随身麦克风、激光笔,适当走动,尽量用肢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2)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使所讲内容更具灵活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使双边活动更具及时性、互动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

5 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免疫学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重视质的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平时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关注在各种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表达、想象、思维能力,实验课上的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以及卷面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最后进行全面评价。否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如此,评价才能客观、公正,对教学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我们决定增加一次期中理论笔试。这样医学免疫学总成绩就由平常表现、期中、期末理论课笔试成绩和实验成绩构成,平常表现占5%,期中理论笔试成绩占30%,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15%。

以上是我多年免疫学教学中的几点浅显体会,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命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8-199.

[2] 丁建中,边藏丽,龚权,等.试论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J].医学与社会,2007,29(2):63-64.

篇9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对一些事物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因此,从第一堂课绪论开始就应引入故事,医学免疫学从发现到证实的每个知识点,都有一段感人的科学故事,比如将预防天花的“痘苗”的发现作为铺垫,将抽象的“免疫”具体化为学生们碰触过的事件,使学生们对“免疫的感念”有个初步的认知,在故事的背景下再阐明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等抽象的知识就顺理成章了。免疫学其他的概念同样有相关的故事,比如德国科学家贝林用白喉抗血清拯救白喉患儿故事,从而得出了抗体这章知识的学习。因而,在同学们学习的每一新章里,老师们都必须用心设计,耐心引导,同学们对相关章节的知识产生浓密的学习乐趣,以带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教学的重视

吸引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有学好免疫学的决心,所以,将以下几点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纳入诺贝尔奖的教学

向学生们介绍关于医学免疫学在诺贝尔奖中所取得的主要业绩,提高学生们了解免疫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例如,早在1908年,俄国科学家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与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发现的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取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随后,奥地利的Karl Landsteiner 在1900 年发现了 A、B、O血型以及 1913 年法国的Charles Robert Richet对超敏反应的研究,分别获取了的生理学医学奖。到2000 年以后,仍然有关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而获奖。其中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Luc Montagnier 和 Francoise Barre Sinoussi两位科学家因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此类科学家们的故事讲解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课格外生动,引起学生对免疫学的重视性。

2、结合实验课教学

在讲授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课的教学可验证其基础知识,能协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4]常见的免疫学试验分如凝集反应、ELISA、吞噬实验及单核细胞的分离及过敏原检测等。即可以提高学生科研操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操作及其发生原理的讲解,引起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重视。

篇10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卓越医师计划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免疫学已成为一门前沿学科和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已经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医学、动物、植物等)。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这与其实验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实验教学是该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扩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得出与理论相符合的实验结论,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3]。笔者根据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除加强理论教育外,注重实验教学,保证教育质量,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现就对实验课教学改革介绍如下:

一、在实验教学中,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教研室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传统项目是静脉采血、细胞抗原片制备、淋巴细胞分离、血清分离、免疫酶技术(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免疫荧光技术(B淋巴细胞荧光标记试验)、ABO血型鉴定。增加了抗原的制备、免疫血清的制备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免疫血清的制备称为完整综合实验,从第一次到第五次实验都包含有它的内容;流式细胞仪在临床上应用是比较前沿的。这样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充实和完善。

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技能和兴趣的培养

实验课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操作有条理。开设的实验都是学生自己操作。他们通过鸡心脏采血、人静脉采血、家兔静脉注射抗原及心脏采血的具体操作,初步掌握了采血的基本要领,获取合格的标本(血液、组织),是进行免疫学检测的基本保证;从第二次实验到第五次实验,上课先随机分别叫同学介绍不同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步骤,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补充,然后进行示教,并告知实验的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巡回指导,以便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每次实验要进行结果分析讨论,要求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以上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操作技能,建立了学生实验课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在实验教学中,加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与临床结合进行分析讨论。如做ABO血型鉴定,同时介绍交互配血试验,有时同型血交互配血也不符合,说明原因,注重讲解输血不符引起Ⅱ型超敏反应最终导致溶血反应,病人输血时要重点观察。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我们要介绍乙型肝炎的基本情况,对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化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当抗HBs阳性时,说明机体不再会被乙肝病毒感染,当五项均为阴性时,最好接种乙肝疫苗,当大三阳时必须进行治疗。B淋巴细胞荧光标记试验在加荧光抗体37℃孵育1h,向同学重点介绍三大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荧光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技术)与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都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准确的特点,但标记技术敏感性极高可精确到pg-ng级水平,而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只能精确到mg-ug,敏感性相差106-109倍,正因为标记技术的敏感性极高,在很多的疾病检测中基本取代了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而广泛用于临床,特别在一些标记物的检测中,达到疾病早期诊断的目的。

四、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医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非卓越医师计划培养开设的实验内容均为本次完成,除此之外,卓越医师计划培养还增加了免疫血清的制备,把它称为完整综合实验,包含了(抗原制备、免疫程序制订、动物免疫、免疫血清提取、抗体效价测定)。五次实验都有免疫血清制备的内容:如抗原的制备必须注意无菌观念的建立并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排出具体的时间、免疫的剂量和部位;免疫动物为家兔,每组2只,选择重量在2Kg以上的健康家兔进行免疫,免疫接种后要观察动物的情况并注意喂养;免疫到时间应先试血检测抗体水平,达到要求进行免疫血清提取;抗体效价测定用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溶血反应检测。通过系统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免疫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检测已成为生物学实验和医学检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免疫学教师必然站在该学科发展的前沿,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诊断疾病,研究病因的方法及免疫学新技术,在卓越医师教改班教研室把开展科学研究的流式细胞仪用于教学来检测同学自己外周血中的CD4、CD8数量,充实了实验内容。通过实验,把教研室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实验内容相结合进行讲解,把教研室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课题的情况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以及教研室宣传栏悬挂了从1901年以来18幅荣获医学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他们获奖的研究内容的宣传介绍,使很多同学产生了好奇心,对科学研究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在我校卓越医师计划的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使同学对免疫学在医学上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知道了免疫学在医学上已广泛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并对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器官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为培养合格的医学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宏伟,运晨霞.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2).

[2]代荣琴,张金彪,王磊,刘玉枝.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在免疫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应用中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3(17).

[3]王希君,田飞,姚旌旗.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

[4]吕昌龙,李一,任欢.医学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牛志国,黄青松,郭继强,宋向凤.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9).

篇11

一、理论教学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具体的临床医学背景,免疫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为了学生能在该门课程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微生物知识紧密结合,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在免疫学教学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的开端-绪论是非常重要的。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程的首次接触,对于没有医学临床背景的学生,教师第一次授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会对改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绪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良好的开端,会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讲解绪论这一章时,首先,是对免疫教材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其次,是以生活常识中的问题导出免疫学中的核心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以免医学的发展简史结合临床知识诱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时,可以采用小故事形式,如11世纪中国宋真宗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吸入天花脓疱的结痂可以预防天花。用小银管取天花康复后的结痂接种到鼻子里,男左女右,以此诱导对天花的预防,并在免疫学发展史中第一次出现疫苗(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疫苗)。在学生惊叹之时,可以刺激学生听课的兴奋性,再将一些历史事实进一步强化。例如,1798年,英国一位医学院学生Edward Jenner发表了他的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他是从挤奶人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他把牛痘的脓疱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然而,当时对于为什么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并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在免疫科学建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牛痘疫苗成为预防天花的重要武器,并且成为了免疫学科学的开端。

在后续的各章节教学中,应注意免疫学各种概念是来自于生活常识但是有高于生活常识,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相关知识缺乏临床的感性认识,对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所引发的病理过程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设问,如“乙肝疫苗接种到机体后是怎样产生保护作用的?”“伤口感染了为什么会化脓?”“艾滋病为什么到目前还没有有效地疫苗?”“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出血热是什么病原体导致的?”等由此引出免疫学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设问频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微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次接触会感到免疫学的概念多且抽象、理论多且不易掌握,这就需要授课的教师运用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开阔的思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免疫学繁多的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用联想的记忆方法,如可将抗原抗体的关系比喻为“锁”和“钥匙”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并穿插免疫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日常生活知识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篇12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依据免疫学原理,抗原与抗体反应原理,利用各种敏感的标记、示踪技术,超微量地、特异地分析检测各种生理和病理的免疫学指标,进行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一组医学检验项目。而实验课教学是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知识本身的抽象性、深奥性及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适应当代临床免疫学检验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的关键。

一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往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介绍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直至实验结束。此种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第二,临床免疫学检验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和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临床免疫学检验在检验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的发展,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知识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涉及感染、肿瘤、移植、自身免疫病等,并由此衍生了许多学科,已发展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项目,其与检验医学各分支学科既广泛联系,又相互交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 在实验课教学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引入PBL教学法。教学中,首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起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学习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PBL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较明显的优势:(1)学生与现实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2)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围绕问题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4)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提高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第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学堂平台并举。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信息具体化,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除了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网络学堂教学平台。通过校园网建立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介绍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提供参考资料、复习题、专业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理解课堂上的内容,也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情况,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三,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外,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等条件,向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学生仅靠课堂教学时间来学习并掌握医学检验实验技术是不够的,开放实验室可在多方面及深层次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开放实验室。通过开放实验室不仅缓解了学生实验时间不足的矛盾,也确保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第四,整合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要。目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较陈旧,滞后于临床免疫检验发展的需要,一些实验项目临床上早就淘汰或为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所代替,而实验课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检测方法的传授上,未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结合我校实际和未来临床检验的需要,我们开设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提纯、双向琼脂免疫扩散实验、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实验项目,以求更紧密地联系实际。另外,针对免疫学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更新快的特点,我们与附属医院检验科取得联系,不定期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以了解临床免疫检验动态及最新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从而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临床脱节,使学生熟悉、了解临床免疫检验常用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实验步骤,为今后免疫检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1.1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经典验证实验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理论来自于实践。结合免疫学实验教材以及医学免疫学理论教材,纳入实验教学内容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免疫器官组织及细胞,另一部分针对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技术。对免疫器官及组织的认知是免疫学最基本的要求,实验动物免疫器官的解剖定位是免疫学实验的入手点。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是体外检测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的基础,教学实验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其中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重点介绍密度梯度离心法的原理,此方法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中同样适用。将免疫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建立的免疫学技术中,很多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可以定性或定量的检测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检测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实现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能力。结合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临床检测技术开设以下教学实验:试管凝集反应、双向琼脂扩散(沉淀反应)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实验(免疫标记技术),即包括经典的理论验证实验,又兼顾了免疫学技术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2综合性实验

在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经典基础性实验紧密衔接,从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到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再到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结合免疫学基础理论内容,综合实验涵盖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T、B细胞)以及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功能和活性的检测。综合性实验的主要内容见图1:淋巴细胞表型分析主要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和操作;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内容包括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ELISPOT检测细胞分泌活性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分析以及NK细胞杀伤实验。此外,根据学生兴趣可以开展病毒表位鉴定的实验。此部分各项实验均涉及了免疫细胞的分离和纯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功能试验的开展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免疫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

1.3应用性实验

结合笔者所在科室的科研特色,我们开设了免疫预防及疫苗设计的应用性实验。采用实验手段介绍疫苗设计的一般规律,介绍佐剂的概念和应用、疫苗接种的途径及效果影响,让学生初步体验免疫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在经典免疫学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综合性实验。这些教学实验的选择是根据整个免疫学基础理论体系以及科研工作中的常规免疫学实验,集本教研室多数工作者的意见而设定。从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逐渐深入到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即涵盖了适应性免疫应答又包括了固有免疫应答的诱导以及检测,与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接。内容上不仅包括基础理论实验同时增加了应用性实验的开设。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无论参与临床工作还是基础科学研究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教学实施安排的改革

通常免疫学实验多是在理论课结束后才逐渐展开的,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极其不妥的教学实施安排,免疫学实验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教学结束后,学生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如何通过理论考核上面,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降,甚至免疫学实验教学逐渐变成一种形式教学。故实验教学实施时间应当紧随理论教学进度安排。影响实验教学实施的因素还包括教学实施地点的影响,通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多数集中于公共教学实验室开展,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免疫学特色实验的开展,例如流式细胞仪的操作、ELISPOT读板仪等,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公共实验室资源与科室资源结合的方式开展免疫学实验教学,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实施的成本,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逐步接触免疫学的科研工作,激发其参与科研创新的兴趣。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要求合理安排各个教学实验的实施时间,例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抗原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要孵育72h,要顺利完成此实验的教学需要将其分为2次实验,首先做淋巴细胞分离纯化以及抗原刺激操作,72h后再安排染色或者WTS法检测增殖实验。为了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教学组不仅需要安排实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本专业的实验课教学,还应当为每个实验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材料准备以及前期预实验的操作准备。

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的成绩通常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一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而存在,多是基于实验操作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随着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认为应当同时完善医学免疫学实验考核程序。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考查学生平时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外,增加免疫学实验考试制度。以经典免疫学实验为主,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或者ELISA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免疫学基本实验中关键步骤的掌握程度。通过免疫学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免疫学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确保在今后参与临床实践或者科研工作时能够顺利开展。

4改革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及灵活性

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从经典实验到综合实验,从简单的细胞分离到其功能或活性的检测,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应答,从免疫学基础理论的验证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医学免疫学理论相辅相成。其内容由浅入深,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这里免疫学实验课的内容主要由经典实验、综合实验、应用性实验三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学校可以此为模板,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增减和改变。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分离纯化实验可以改为或再增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实验,而应用性实验部分可以改为设计性实验等。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不仅可以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实验部分进行实施,同时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展。目前在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已开设了以此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免疫学技术课程,对上述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初步尝试,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医学免疫实验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