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的经济效应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的经济效应

篇1

民贸民品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民族性。民族特色可以说是民贸民品企业一项潜在的无形资产,通过将民族特色融合在产业中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民贸民品企业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

例如,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誉,其粮食、蔬菜、水果等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并且富硒绿色食品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拥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因此恩施州应该充分利用该民族地区的特色,大力发展富硒绿色特色食品产业。[1]然而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产业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27.2万元,通过和下图比较不难发现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的总产值只占恩施州生产总值的0.6%。并且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不仅整体规模过小,其发展速度也远远低于矿产、建筑以及能源行业,可以说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见图1)。

为了加快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建立特色产业,湖北省政府给予生产富硒绿色食品的企业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补贴、以及贷款优惠利率的扶持,将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来对待,并且恩施州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扶持富硒绿色食品企业。通过近年来各优惠政策对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以及倾斜,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为恩施州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极大的推动了恩施州的经济发展,并且成为了恩施州第三大支柱产业。截止到2008年10月,恩施市从事富硒绿色产业的企业高达400多家,其年总产值已超过8亿元人民币,与图中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恩施州生产总值的3%,与2006年的0.6%相比翻了5倍,由此可见民贸民品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的民贸民品企业也是充分利用了优惠政策来发展土家族各项传统工艺来生产和加工土家特色食品。地处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的长阳土家嫂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家认定的民族特许用品生产企业,据统计该公司2009年贷款规模达300万元,而享受贷款优惠金额超过1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该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了“木瓜醋”系列的产品,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可以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嫂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和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见表1)。

二、壮大民贸民品企业队伍

民贸民品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优惠利差的补贴资金按季足额补贴到位则缓解了其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同时国家给予民贸企业网点建设和民品企业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贸民品企业的队伍的壮大。

例如,恩施州八峰药化2006年面临资金问题导致公司发展陷入瓶颈,在八峰药化最困难的时候,恩施州政府同意拨付其工业项目专项资金200万元。正是由于这200万的专项资金的注入,八峰药化才有足够的资金进行L-丝氨酸的研究开发,L-丝氨酸投产后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并实现了出口创汇。现如今,八峰药化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净利润2亿元左右,成为了中国氨基酸行业的领头羊。可以说民贸民品企业队伍的壮大和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下表可以看到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享受的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见表2)。

三、促进了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民贸民品企业根据生产内容的不同分为食品、纺织、医药、茶叶、农业开发、建筑及装饰、运输以及旅游开发等种类。国家给予民贸民品企业的优惠政策近年来给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改变,实质上这是因为将优惠政策中的各项补贴以及专项资金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形成的。

例如恩施州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重心被转移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方面,具体倾向于特色林果产业以及特色蔬菜产业等。通过下表不难看恩施州农业总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不断的增加(见表3)。

同时,恩施州的茶叶行业也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就是富硒有机茶,多年来优惠政策在扶持茶叶行业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茶叶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壮大,占据了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边销茶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近年来也得到了有利的资助。2009年湖北省边销茶企业享受了177.6万的储备贴息,而民族贸易企业中的大小茶叶公司也享受到了33万元的贷款贴息。

此外,恩施州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传统的民间文化以及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抗战遗存,可以说恩施州的旅游开发产业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应该将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更多的用于旅游开发相关的产业,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民族地区工程建设产业、交通运输产业以及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恩施州归为民族贸易企业中食品行业的总产值达4.8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63.6万;医药行业的总产值约为4.4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112.7万;茶叶类企业的生产总值约1.2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24.3万;农业开发企业生产总值约1.4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21.3万。而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恩施州归为民族贸易企业中食品行业的总产值约达5.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86.6万;医药行业的总产值约为4.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134.7万;茶叶类企业的生产总值约1.5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3.3万;农业开发企业生产总值约1.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3.5万。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自实施以来确实起到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左右,通过下面2个图形可以更清晰的反映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见图2、图3)。

对比2个图像不难看出恩施州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食品行业、农林业开发业、旅游开发产业以及纺织行业的规模较2008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虽然幅度并不大,但是可以说明随着相关政策的扶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湖北省民族贸易县内的产业正向着特色食品、旅游开发的相关行业在偏向

篇2

关键词:企业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效应 经济均衡增长

问题的提出

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随后一百多年里,斯密所提出的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微观经济理论。总体来说,微观经济理论是在最大化的假设条件下,通过边际分析和供需均衡分析,得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也能够决定合理的价格,即完美市场理论,如图1所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得微观经济理论所推崇的完美市场受到人们的质疑。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试图解释和摆脱经济危机,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针对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总是处于供过应求的状态,继而导致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因此,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有效需求水平,实现供需均衡,继而实现充分就业。面对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经济“滞胀”现象,有效需求理论变得束手无策,而各种新兴的学派及其理论则应运而生。供给主义学派认为,在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的总需求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增长起不了作用。政府只有通过调控措施增加社会的总供给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抑制通货膨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主张实施“单一规则”,即根据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制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使得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同步增长,以保证价格稳定和高就业水平。还有其他各种经济理论如制度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也都独树一帜。总之,如图2所示,宏观经济理论是依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通过政府对财政领域包括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和货币领域包括货币供应、利率等的调控,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继而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又尽量避免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理论。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所有制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机理和解决方法,提出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改革生产关系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可以看出,经济理论总是针对经济问题而存在和发展,它是经济理论基本的发展规律。图3揭示了主流经济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指引着世界经济不断前行,然而,经济问题依旧存在,各国周期性的经济问题以及伴随着的大量失业时有发生。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等问题都有待解决。以往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问题的文献主要探讨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否会阻碍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又是否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而很少探讨收入分配本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围绕企业这一经济体中最为核心的主体及其收入分配这一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通过分析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来解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直接内在的联系,并依此探讨上述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政策建议。

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企业是一个宏观经济体最为核心的主体。一方面,企业是产品和劳务供给的主体;另一方面,企业是收入产生的主要来源。企业收入分配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一方面,产品和劳务的供给由企业的投资生产来决定,继而由企业投资生产积极性来决定,最终由企业从所能得到的收入来决定,这使得企业的收入分配决定了社会的总供给;另一方面,收入决定了支付能力,这使得企业的收入分配决定了经济体中各个群体的支付能力,继而决定了各个群体的有效需求水平,最终决定了经济体的整体有效需求水平。企业的收入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更关系到经济效率,同时决定了总供给和有效需求,继而决定一个经济体能否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

在一个由许多企业所组成的宏观经济体中,企业提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收入在扣除投入成本后的部分会以一定的比例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分配,员工以工资的形式获得他们所分配到的收入,企业以利润的形式获得他们所分配到的收入,一定的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对应了一定的收入分配比例。不同的收入分配比例会产生不同的宏观经济效应,使得整个宏观经济体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收入分配比例过低会导致经济过剩,收入分配比例过高则会导致经济短缺。

(一)宏观经济中的生产过剩

自发状态下,生产资料由企业家提供,企业提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收入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分配会由企业家来主导。对于员工来说,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是该工资水平能够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他们总是在这一工资水平上到能提供最高工资水平的企业工作;对于企业家来说,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总是会使自己尽可能地分配更多的收入。两方面的博弈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最终保持在能满足员工基本生活的水平上,这种工资水平就对应了一个很低的收入分配比例。在这一分配比例下,有效需求相对于供给而言会出现不足。一方面,企业家分配到了企业收入中的大部分,这会激励他们继续进行企业投资并扩大生产,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务。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同时,企业家的收入也大幅增加,支付能力也相应大幅增加。但是,作为自然人,企业家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他们在整个社会中也只占极少部分,这就使得企业家为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有效需求局限在了其有限的消费需求上。另一方面,员工在整个社会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有着很旺盛的消费需求,然而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却始终只能得到满足自身基本生活水平的收入,因而支付能力也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员工为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有效需求局限在了他们有限的支付能力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必然使得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相对于不断增加的供给而言出现不足,产生生产过剩的矛盾。这种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便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大量企业因产品销售困难导致生产难以持续,企业库存产品堆积如山,失业就会增加,社会大多数成员因为缺乏支付能力而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宏观经济中的生产短缺

企业的收入分配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干预,使得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相对于自发状态下大幅提高,即企业家得到的收入大幅降低而员工得到的收入大幅提高,这可使得经济陷入短缺的困境。受外界因素的强制干预,如果企业家分配的收入大幅降低,企业家投资生产的积极性将会受到严重打击,生产投资也会大幅缩减。一方面,企业家为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和资金,这些资本都包含着隐性成本即企业家原本可以用这些资本去进行其他投资而可以获得的收入。企业家用这些资本进行企业投资,无形之中就放弃了那部分原本可以获得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家从开创企业到经营企业,从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销售,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家还要为企业的投资承担风险。企业家投资的积极性并不是由实际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期望收入决定的,因为投资总会伴随风险,投资所能产生的实际收入投资前并不能确定,投资前所能确定的只是根据风险水平确定的期望收入。如果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大幅提高,那么企业家的期望收入将会大幅减少甚至可能为负,这样由期望收入决定的投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受到打击甚至失去投资动机,企业家会减少生产甚至退出生产,使得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大幅减少。而与此同时,员工由于收入分配比例的提高获得了较多的收入,支付能力也得到增强,加之他们在整个社会中占绝大多数,有着很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就使得员工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旺盛的有效需求。这样必然使得整个社会不断减少的供给相对于旺盛的有效需求而言出现不足,产生生产短缺的矛盾。这种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便会造成生产短缺的经济问题,企业不断缩减生产,整个社会的产品和劳务出现匮乏,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又有着较强的需求,并且也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可是却无法得到满足。

(三)经济常态与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自发状态下,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总是偏低,它决定了生产过剩是经济的常态。在生产过剩的状态下,过度刺激出口和金融创新能缓解生产过剩的矛盾,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它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从长期来看,它们也会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并使其以一种破坏力更大的形式爆发出来或者引发其他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表面上看,次贷危机是一场金融体系的危机,但实质上是美国房地产经济在过剩的状态下由过度金融创新而引发的经济危机,金融在整个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发状态下,企业收入分配比例总是偏低,它决定了生产过剩是经济的常态,美国房地产经济亦是如此。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同时也是在利益的诱导下,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房地产次级贷款,给那些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提供住房贷款,同时又帮助贷款银行将这些等级不高的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并衍生出更多资产,然后出售给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银行、基金、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机构。这样,在金融的促进作用下,就形成了一条规模极其庞大的信用链条,而这一切又全建立在房地产经济这一薄弱的基本面上。短期内,次级贷款一方面能帮助没有支付能力的购房者购房,另一方面能促进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更多房产,这将很大程度上缓解房地产的供需矛盾,同时也促进房地产经济的繁荣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及其衍生证券这些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然而,长期内,这只会使房地产经济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的积聚,并以一种破坏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的危机形式爆发出来。贷款购房者不仅要归还本金,还要归还利息,这将使得他们原本就不足的支付能力更加脆弱,并使得房地产经济原本就不足的有效需求被进一步地削弱。同时,在次贷的拉动作用下,房地产开发商不断开发地产,这又进一步地加剧了原本就已过剩的供给状况。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供需矛盾不断积聚。由于以资产支持证券及其衍生证券形式存在的巨额财富遍布全球,美国房地产经济供需矛盾如果爆发,经济如果陷入危机,那么这些财富将随之缩水,这将造成全球财富的损失并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积聚已久的危机最终被美联储连续多次调高利息变为现实。

中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内需不足的问题,为了缓解内需不足的状态保持经济增长会大力刺激出口;同时,产品和劳务在国内找不到销路,企业也会竭力争取出口。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出口会不断增长。由于内需不足,进口偏少。这造成了长期性的贸易顺差,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的压力。另外,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并考虑到结售汇制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长。1994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516.2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持续增长到了8188.7亿美元,在2011年3月份则突破了3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规模使得资产缩水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构成外汇储备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贬值,那么以外汇储备形式存在的财富也将随之缩水,由于规模巨大,这种账面损失也会较大。经过出口的长期刺激,国内经济逐渐形成了出口型的增长模式,它进一步加剧了贸易失衡,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在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国内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的拉动,而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那么国内经济也将随之受到影响。依靠出口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容易受到汇率的影响。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8.11左右,而到2011年底已经升值到6.33附近,升值幅度超过20%,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将通过影响出口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内经济的增长。

经济均衡增长的政策建议

根据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经济的运行状态与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当经济处于均衡增长的状态中,既没有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经济过剩,又没有因为有效需求过剩而出现经济短缺,企业积极生产,经济稳定增长。令此时的收入分配比例为Mf,如果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偏低,小于Mf,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出现不足,产生过剩的经济困境;如果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偏高,大于Mf,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出现过剩,产生短缺的经济困境。

继续主动调节企业收入分配是实现经济均衡增长最根本的方式。自发状态下,企业收入比例总是偏低,经济自发地走向过剩。此时,可以提高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来改变经济过剩的状态。随着企业收入分配的提高,员工收入增加,支付能力也会增强,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将增加,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可以顺利地找到销路。对于企业家而言,初始提高收入分配比例时,他们的收入会随之下降,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企业销售产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企业家收入又会随之提高,这也将促进企业家进行投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过剩状态逐渐得到扭转,同时又不会因为挫伤企业家投资积极性而造成产出的下降,从而实现经济由过剩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良性转移。如果收入分配比例的不断提高使其超过了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比例,经济就会陷入到短缺的困境中。一方面,员工的收入随着分配比例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将随之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过剩状况的逐步缓解,企业家收入由企业整体收入提高而提高的部分已经无法再弥补由收入分配比例提高而降低的部分,企业家的收入最终会不断减少,投资生产的积极性也会不断受挫并因此而减少生产,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就会不断减少。两个方面共同的作用最终将使得经济出现短缺。此时,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就应该降低,使得经济回到均衡增长的状态之中。

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常态下,企业家提高自己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只能提高少数员工的支付能力,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显得微不足道,企业产品和劳务的销售难以增加,企业的整体收入难以提高,这样企业家的收入并不会因收入分配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最终导致企业家不会提高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因此,从企业家的角度而言,经济难以从生产过剩的困境中自发地摆脱出来。政府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部门,可以依据所掌握的宏观经济信息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状态,并根据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调节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比例,对处于过剩或短缺中的经济施以与之状态相反的作用力,使得经济摆脱生产过剩的困境,同时又不至于陷入生产短缺的泥潭,最终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创新和刺激出口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提高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摆脱生产过剩的困境,就可以化解房地产经济的供需矛盾,继而避免金融对供需矛盾的积聚作用,最终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继续提高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增加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支付能力,继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就可以逐步改变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减少巨额的外汇储备;从长期来看,就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继而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由出口型增长模式向内需型增长模式的良性转变,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并为提高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打好基础,最终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均衡增长。

参考文献

1.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J].管理世界,2010(6)

2.齐美东,闫春英.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1(6)

3.郑秉文.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4.刘福寿.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学动态,2010(9)

5.刘明远.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J].研究,2008(11)

6.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7.斯密,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篇3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1日

2014年初,中国大量三四线城市房价下滑信息充斥着整个房地产市场,很多人坚定认为三四线城市房价会进一步下降。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从而引发了国内对房企、商业银行甚至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担忧。

一、浙江兴润置业事件概述

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浙江兴润置业前身为奉化市城镇建设开发公司,1987年成立,于2005年更名为浙江兴润置业,并获得国家房地产壹级资质。1998年以来,该公司相继开发了十多个楼盘,为当地最大房企,可以说兴润置业是一个典型的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公司。在辉煌时期,该公司营业收入高达25亿元。近几年,国内政府大力打压房地产市场,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较大跌幅,如兴润置业2010年1月11日拍下桃源府邸项目所在地块,楼面价是7,853元/平方米。而世茂集团旗下子公司昆山世茂蝶湖湾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12月11日拍下同地段的地块,楼面价只有3,204元/平方米,跌幅达59.2%。如果按照自身拿地价格销售房屋,很难吸引消费者;如果紧随市场价格,又很难收回成本。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最终由于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5亿元,其资产总额约为27~30亿元,负债额约为5~7亿元。其中,24亿元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共有19家商业银行涉及此案,贷款额度最大的是中国建设银行,约12亿元资金。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危机

浙江兴润置业房地产企业代表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状况。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预计,未来3年内至少有30%的内地房企被淘汰,企业总数将由目前约5万家减至3.5万家。与此同时,房企的市场集中度逐渐加强。《2013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50》显示,2013年上半年,在上榜企业销售金额集中度方面,全国TOP10企业市场份额为15.21%,较上年全年增加了2.45个百分点;销售面积集中度方面,TOP10企业市场份额从上年的9.10%上升至9.85%。除此之外,近些年中国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很多房地产企业预期房价会进一步上升,宁愿高价拿地建房。但十后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较为紧密,由于一二线城市的房屋需求仍然很大,其房价还在上升,但是三四线城市房屋需求有限,国家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抑制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曾经高价地皮正在建设中,还没完工就开始遭遇降价贬值的风险,甚至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40%,已完工的房屋价格竟低于地皮价格,成本很难收回。三四线城市房价正在逐步下降,未来下降预期更为强烈,众多投机资金快速撤离三四线城市,引发中国众多鬼城相继出现,如鄂尔多斯、唐山。

三、房企破产的经济效应分析

面对目前的个别三四线房地产企业破产,我们不难预测随着国家对房价的调控,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如下:

1、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房价快速上升,房地产企业利润高涨,整个行业利润率较高,加上未来房价上涨预期,房企利润空间持续看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企成了商业银行最大客户,和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贷款占到商业银行所有贷款的大部分。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有20家银行涉及房地产类贷款达20.9万亿元,约占2013年末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3%。2013年9月末,20家主要银行房地产贷款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高达37.9%。所以,社会有种说法是,商业银行被房地产企业绑架。正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比重较高,依赖较强,一旦房企由于房价下跌破产,银行会直接遭受牵连,带来不良资产增加,资金回收缓慢甚至无法回收。如,浙江的兴润置业破产后,涉及19家商业银行的24亿元贷款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损失,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2、对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冲击。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压缩了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触碰了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线,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或者无价无市导致房企资金无法按期回收,资金链断裂导致其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相关款项资金也无法正常收回。同时,未来开工建设的房产数量减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品需求下降,企业利润下滑,从2014年前两月数据看,中国房地产增速放缓,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0.1%和3.7%,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达27.4%。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减少钢材需求2万吨,减少门窗需求8万套,减少卫生洁具需求2万套。再加上正建或已经完工的房地产相关费用不能按期回收,导致房地产上下游行业也面临资金困境。

3、对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的冲击。随着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一二线城市房价下跌预期更为强烈,越来越多的资金会选择观望等待。在经历了19个月的连续上涨后,全国重点城市房价涨幅出现大幅回落。2014年1月1日,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城市住房(一手房)价格为1,088.9点,较上月上升5.6点,环比上涨0.37%,涨幅较上月缩小了0.40个百分点。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减缓甚至停滞,房企资金回笼过慢,或者最终资金链断裂破产。中小型房产公司的破产倒闭终会牵连到大型房产公司。

4、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相互恶性影响。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促使银行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谨慎、看紧对房企的贷款,加剧房企的资金周转,从而进一步加大其破产风险。同时,由于房企破产,影响相关行业业绩,加剧其生存的空间,也使得商业银行同样对相关行业惜贷。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资金紧张,拖累地方经济。2013年,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占GDP的16%,固定资产投资的33%,贷款余额的20%,新增贷款的26%,政府收入的39%。如果房地产急剧放缓,很难找到替代方式支持经济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今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正在夹缝中生存,自身筹集资金困难,资金回笼较慢,宏观经济形势又不利于其发展,所以破产风险在2014年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整个国家经济风险发生概率增大。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所谓的品牌,指的是使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品牌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的设计。品牌可以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包含更多的元素。品牌效应是当今各大烟草企业的主要战略指标之一,优化品牌结构,培育重点品牌,切实提升品牌的竞争力,稳固烟草企业的市场地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一个商业公司,选择和培育优势品牌,是配合烟草企业品牌策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实现品牌作用和功效的最大化及最优化,是烟章商业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责。

二、品牌效应的应用原则

1、满足需求原则

满足需求指的是烟草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品牌组合,分析不同收入档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结构的市场需求,以便于提出对产品不同口味、不同产地、不同品牌认同的需要。为此,烟草公司在发展品牌效应时,要尽能做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并挖掘市场潜在需求。

2、成长性原则

根据我国烟草总局提出的实现名优卷烟品牌扩张的要求,要重点加强对名优卷烟品牌的扶持力度,优先准许行业名优卷烟进入本地市场。具体到各地方性的烟草企业时,在扶持行业名优卷烟的基础上还需要挖掘符合本地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有较好市场前景和较大潜力的品牌重点培育,为未来抗风险及实现利润增长打好基础。

3、竞争原则

在市场环境中,企业时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烟草业营销实施中,在选择品牌时要注意品牌组合在数量上的均衡和适度。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品牌投放,在同一品类或细分中,投放品牌既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会造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品牌培育,损害厂商利益;太少则会一家独大,降低商业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也不利于提升品牌市场竞争能力。

4、效益最大化原则

烟草企业开展品牌效应,要在满足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高忠诚度、高配合度、高贡献度合理选择品牌,讲求效益最大化,总的原则是既要有利于企业获得持续平稳发展的效益,又要克服盲目追求高毛利的倾向。

三、基于品牌效应的烟草企业经济发展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外烟草巨头涌入、禁烟运动和整体消费环境及消费者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压力,中国烟草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培育,努力将品牌做大做强。烟草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构建品牌效应,具体的对策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明确烟草品牌定位

篇5

以信息化为最大特点的网络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环境,使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再是面对面的、单一的交流,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高效、互动式的交流。企业获取、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网络经济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产品更新速度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企业需要更加复杂的知识结构来应对创新的需要。技术创新的风险加大,资源投入的风险也加大,企业为了共担风险,合作解决技术知识的匹配问题,往往采取合作技术创新的模式来适应动态发展的竞争环境。由此,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技术联盟“确实使成员能够分担生产前研究和标准设定的高成本,分散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的风险,大大缩短技术创新的时间,实现了把稀缺的资源集中于提高联盟成员竞争力的努力上。”在传统经济时代,技术联盟也是存在的,网络化战略下的技术联盟是企业合作战略的深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面对技术生命周期缩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压力,市场竞争不再是终端产品的竞争,而是核心竞争能力之间的竞争。企业联盟将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来实现联盟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部进行网络建设,关注创造价值的联盟企业间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出发点。

二、企业基于古诺模型选择技术创新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将通过建立古诺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企业在不同经济形势下选择技术创新方式的成本、产量和利润,从而验证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建立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为了构建模型的需要,本文利用了谭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假设前提:(1)为了研究方便,本文简化为两个企业进行博弈,同时不考虑企业间生产产品的替代性;(2)p为产品价格,qi为企业i的产量,a为需求函数的参数(a>0);(3)企业的单位成本为c,且0

(二)比较分析

本文考虑两阶段即研发阶段和产出阶段的过程,在研发阶段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或是结成技术创新联盟。首先采用逆向分析求出产出阶段的均衡结果。

产出阶段:企业的利润πi=pqi- ciqi-Ii =(a-qi-qj)qi-(c-xi-βxj) qi-1/2bxi2

qi=1/2(a- qj-c+ xi+βxj) (3.1)

对应的,得到

qj=1/2(a- qi-c+ xj+βxi) (3.2)

联立公式(3.1)(3.2)求解:

qi=1/3a-c+(2β-1) xj+(2-β) xi(3.3)

qj=1/3a-c+(2-β) xj+(2β-1) xi(3.4)

将(3.3)(3.4)代人πi中,可得:

πi=1/9a-c+(2β-1) xj+(2-β) xi2-1/2bxi2

研发阶段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第二种是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结为技术联盟。

第一种情况:企业在传统经济中,假设β=0,即为企业可以完全保护自己的技术秘密,防止溢出效应的产生,此时企业间的信息不共享。

由πi=1/9a-c+(2β-1)xj+(2-β)xi2-1/2bxi2

得到xi=4/(8-9b)*(xj-a+c)

对应的,得到xj=4/(8-9b)*(xi-a+c)

考虑到企业的对称性,可以得出下列均衡结果:

xz=4(a-c)/(9b-4),此时有Xz=xz

qz=3b(a-c)/(9b-4),πz=(9b2-8b)(a-c)2/(9b-4)2

第二种情况: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建立技术联盟,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了技术溢出的程度,为了简化计算得出较为明显的结果这里假设β=1,即企业间的技术溢出达到了最大值1。由于企业i和企业j是对称的,此时两企业共同决定xij=xjj,

企业的利润为πj=1/9(a-c+(2β-1)xj+(2-β) xi2-1/2bxi2

令dπi j/dxij=0,dπj j/dxjj=0,得出均衡的结果:

Xj=8(a-c)/ (9b-8),qj= 3b(a-c)/ (9b-8),πj=b(a-c)2/(9b-8),

根据求出的均衡结果,当β=0和β=1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比较:

Xz= xz< Xj, qz< qj,πz

由此,可以得出比较分析的结论:(1)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的成本降低幅度小于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结成技术联盟的成本降低幅度。技术联盟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间可以协调研发投资,优势互补,同时由于技术共享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避免重复研发。(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联盟可以提高产品产量,降低产品价格,可以提高消费者剩余和厂商剩余,为总社会福利的提高做出贡献。(3)在利润方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联盟的均衡利润大于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均衡利润,这样就能够激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交互共享结成技术联盟来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三、网络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

1.企业需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具体表现为消费者需求和替代效应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在网络经济环境中,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增长,这对企业的响应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其次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的主要要素投入,由于这种生产要素的共享性和再生性,使得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专业知识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

2.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技术环境。首先技术生命周期和研究开发周期的不确定性加强。新兴的科技革命带动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有技术和产品遭到迅速淘汰,技术的生命周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中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很难准确预测出新兴技术的研发周期。

3.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网络的出现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得全球企业处于同一个信息网中,这表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

四、网络经济条件下建立企业技术联盟的效应分析

1.加强对国外大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获取。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信息的流动与扩散大大加强,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为技术联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外大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信息网络的背景下加快了技术扩散的进程,通过合作研发强化了知识和技术交流的平台。通过与国外大公司建立技术联盟,能吸取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中国企业研发管理水平的提高,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创新体制。

2.改善中小企业联盟的竞争形势。传统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资源投入、规模经济等原因受到了限制。在全球化信息网络的背景下,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处于同一个交易平台之上,打破了原有的限制,使企业面临同样的机遇,可以平等地接收相关技术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了解最先进的技术趋势。

3.进一步提高联盟组织的竞争力。网络经济的创新性意味着网络经济环境中的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弱化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防止新竞争者的进入。技术联盟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联盟的核心竞争力。当联盟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份额,联盟就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来设置进入壁垒,从而维护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

4.使卖方和买方的议价能力下降。全球化信息网络的形成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得联盟企业可以在世界各地平等地接触供应商,降低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为联盟企业节约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联盟的规模效应,产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提高了联盟产品的性价比,降低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5.通过长期合作一定程度上规避替代品的威胁。成功的技术联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长期的合作来强化其竞争优势,长期的紧密合作可以增强联盟的学习能力,使联盟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研究开发新产品的速度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联盟的核心竞争力和其规模效应可以提高联盟产品的性价比,联盟如果能够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主流化程度,缩小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并且增强其消费的便利性,联盟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其替代品的威胁,维护其市场优势地位。

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信息传递的方式,实现了企业间高效、互动式的交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获得持续的核心的竞争能力,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适合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对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应该调整其竞争战略树立国际化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于企业技术联盟,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1]程海.技术联盟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大学.2004

[2]谭锋.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07:30~38

篇6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 经济学 家索洛,斯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批评和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7年,索洛-斯旺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给出一个总量生产函数:

y=akalb (1)

其中,a就是被肯德里克(j.w.kendr ick) 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因子,它是促进生产函数变动的力量。由(1)式可以得出增长方程:

y/y=a/a+ak/k+bl/l (2)

于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a/a为:

a/a= y/y-ak/k-bl/l

由以上公式可知,如果扣除资本和劳动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ak/k+bl/l),一国的经济没有其它增长率,则该国属于要素投入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有其它经济增长率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则该国属于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区域生产周期取决于区域内主导产业的生命周期,在区域经济中起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的发展与衰退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兴衰。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则这个区域经济处于兴旺期,而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处于衰老期则这个区域经济出现衰退或停滞。因此,区域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在现行的主导产业部门出现衰退迹象时,改造原有的传统产业或通过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部门,成为第二代主导产业从而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产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 投资 和 国际贸易 》一文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工业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会下降,且随着产品技术密集度的变化,产品的生产会发生区间转移,产品在生命周期内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创新阶段,扩展阶段,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

二、企业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的驱动效应

(一)企业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区域 经济 转型的重中之重,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进而驱动区域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主要表现在:由于技术创新,使投入传统产业的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变化,如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降低 成本 ,增加产出。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通过产业间或内部的流动来实现的。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但会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会通过自主创新增加新产品,提高生产率,这就会在产业内带动其他不部门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适应 市场 新需求,以及不同需求层次;同时,也会带动产业链的延长,从而就会产生一些相关的新兴部门,进而会产生一些新兴产业。

三、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1.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由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承担巨大的 财务 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2.建立健全 法律 保护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技术实行法律保护,健全专利制度并减少 申请 专利手续和费用,使创新者在国家的法律保护下,合法地拥有自己创新成果的权利,以取得应有的利益。

3.搭建产学研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主体创新意识。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式,树立危机意识,认识自己就是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提高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建立创新激励体制。一方面,企业要充分的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 环境 和营造充满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从物质上,加大对创新人员的奖励力度,从而激励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篇7

一、口红效应与企业营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产生口红效应。该理论阐述了在经济危机期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该理论指出,在经济危机中,尽管大宗商品的消费销量大减,但以口红为代表的廉价非必须消费品销售量却大增。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再次验证了口红效应。韩国LG生活健康公司报告显示,口红在2008年10月份销量比前年同期上升15%;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品牌口红在2008年头9个月销量猛增44%, 那么口红效应为何出现的呢?口红效应带来哪些营销机会呢?口红效应主要是基于如下消费心理:

1. 舍大取小的消费心理。英国的经济学家T•图克在《通货原理研究》(1844)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他认为:用于消费支出的货币总收入是需求的决定性和限制性条件。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因此人们不敢进行大额商品的消费,但这时人们的消费欲望没有减弱,于是只能购买廉价的非生活必需品。

2. “安慰”消费心理。失业、降薪等给人们极大心理创伤,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安慰,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安慰”的作用变发生了;据说在看电影时,人们随着电影的情节喜怒哀乐,精神慰藉也远胜于同类消费,这便是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了好莱坞繁荣;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韩流滚滚”的原因。

3. 放松消费心理。在金融危机中人们的生活压力的加重,消费者中自然产生了减轻紧张压力的需要,这便促使了娱乐、放松等相关行业的增长。比如,在日本,金融危机带动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行业繁荣;2008年10月韩国烧酒销量比2007年同期上升13.9%;在英国,金融危机让带动了安全套的销量,杜蕾斯安全套销量在2008年9月30日前的6个月中猛增了10%;在线零售商Ocado的安全套销量更是增长了60%。

4. 消磨时光心理。金融危机带来了众多的人员失业,失业人群为了消磨时间、迫切需要一些消磨时光的产品,玩游戏则是他们消磨时间较好的方式,因此经济危机并没有使游戏厂商破产,反倒给他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总之口红效应促使非必须廉价非生活必需品、娱乐、放松等相关行业、消费时光等相关行业的繁荣,抓住口红效应所产生商机是经济危机时企业营销的有利法宝。企业应利用商机开发适应危机的产品。

二、节俭消费与企业营销

“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是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瑞瑟对这场金融海啸的评语。金融危机结束了华尔街用泡沫支撑起的奢侈消费,勤俭持家正逐渐被各国的消费者所接受,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80%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购物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和46%的人不再购买whisky和杂志。由节俭消费产生机会具体表现为:

1. 家务劳动社会化比重下降,部分家居用品上升。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在家做饭、带饭到单位的人逐渐增多,促进了部分家居用品销售量的上升。2008年10月,格兰仕在美国的微波炉销售增长了18%。但于此同时,餐饮业严重受到威胁,特别是一些高端餐饮业,2008年纽约新开张的餐馆数量自2003年来首次下跌,从2007年的163家减少至119家,而三年前则为187家。

2. 价值购物兴起,租赁经济突显商机。金融危机期间,不少人的购物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如由过去注重品牌而转向注重实用,由过去自己想拥有某种消费品而改为不必拥有、但要随时可以使用。

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 6%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在购物时商品的价格成为她们首先考虑的因素;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价格成为消费者唯一选择的因素。人们不仅注重商品的价格,还更加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

当经济资源缺乏时,为了更好地消费,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拥有;而资源丰富后,占有消费的弊病就更加突出。特别是经济危机,“较少拥有,更好使用”则是很多人提倡的消费理念,金融危机,促使了租赁经济繁荣。巴黎路边的自行车自动出租业越来越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就是典型的例子。法国前财政总监德保尼耶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这种经济模式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在医疗、交通、银行及娱乐领域都可以大胆尝试这种新的“更好使用”型经济的发展。

节俭型消费为企业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商品设计时应考虑产品的多功能性,使消费者利用同等的价格享受到更多的利益,同时应在注重商品质量时,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如保修范围扩大,保修期延长等;价格策略制定上应更加注重折扣、心理价格策略、以旧换新的使用、小包装定价的使用,要让消费者感觉到商品价格的实惠和自己支出的减少;在促销策略上应注重理性的表达,宣传更加注重的是商品性能的介绍,对于有奖销售和赠品销售等促销措施应减少使用。因为有奖销售加大不确定的因素,赠品加大了商品价值,这些都是危机状态下人们难以接受的。

三、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

与其他行业不同,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在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具体表现为:

1. 网购核心优势凸显、商家和消费者青睐有加

艾瑞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时期,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而言,网络购物的优势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因此一方面消费者对网购的热情不减反增,另一方面又不断有各类企业持续进入网购市场。网络购物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

(1)对用户:价格+便捷。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网购最基本的优势就是价格相对便宜、以及方便快捷,省去了逛街的时间精力,以较低的价格便可购买到质量可靠的商品。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时期,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压力有所加大,消费则会相对压缩。网购则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节省开支和精力。正因为这样,即使在金融危机中,电子商务仍在稳步前行。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4000亿元,同比增值达到41.2%。从整体市场及细分市场的发展看,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4278亿元,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未来10年,中国将有70%的贸易额将通过电子交易完成。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增长潜力巨大。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向行业的渗透将更加深入,加之B2C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加强,B2C市场的份额将在2009年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其中IT数码、家居建材领域B2C市场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热点领域。

(2)对企业:渠道+成本+品牌。从企业即商家的立场出发,危机时期成本压缩是必然的,市场拓展更是不可或缺,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反而扩大销量,渠道的选择至关重要。网络渠道性价比高,既可以节省传统的渠道、店面及人员成本,又可以借助互联网渗透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同时还可与消费者分享渠道利润并了解用户实际需求,已成为各类企业争相布局的渠道。

2. 网上创业增加

有人认为2009年经得起考验项目应具有:投入小,利润高;销售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销售前景;最小的风险――零库存的运营模式;初次创业小本经营、上班簇兼职的首选项目。网上开店正具备了上述特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5.8元 ,月均收入为1148.8。截至2007年6月30日,淘宝网会员数达到3990万,每天登陆淘宝购物的不重复访问者超过600万,日均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目前淘宝卖家当中,月利润在2000元以上的已经超过10万家。 这意味着仅一家淘宝已为社会提供了超过10万的直接就业岗位。截至2008年底,已经有57万人通过在淘宝开店实现了就业(国内第三方机构艾瑞统计),带动的物流、支付、营销等产业链上间接就业机会达到162万个(国际第三方机构IDC统计)。

3. 快递业在“ 经济”中迅速增长

由于网上购物的增加,金融危机出现后,快递公司的业务量反而上涨。 南昌物流行业协统管的30家物流公司,2008年的经营状况总体都比2007年好,“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流是实现所有生产环节的前提。”

四、消费钢性与营销机会

消费者收入减少之后,力图保持某种已经达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不变,这叫做消费的刚性。 受消费刚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例如国内的康师傅集团在09年4月21日年报中披露,其销售额同比增长32.86%达42.72亿美元;纯利增长33.65%达2.6亿美元。 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 %和97 % ,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金融危机带来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对失业的恐怖,面对危机,多数人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寻求职业的稳定。为此,用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文化性消费进一步增加。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学识和修养,人们会自动寻找学习和进修机会,以不断给自己充电。另外,金融危机使一部分人失业,为了寻找更多的机会,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2009年看化妆品突围金融危机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2]丁刚《 金融危机教我们学会消费》 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0日.

篇8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将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上。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工业集中在城市,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是进入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每个农业国家转向现代化时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它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西蒙,库兹涅兹(1989)就曾指出,工业化过程并不表现为劳动力以向工业转移为主,相反。是以向服务业转移为主。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即产业结构的变迁。随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

当社会发展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城市化的内涵不再是人口转移,而是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即要素集聚,集聚经济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的集聚是激发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工业的发展和在特定区位的集聚,又带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即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源。

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基础上的城市化。在现代经济中。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的载体。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先进生产要素,如高科技和高科技人才。这些先进的生产要素首先流向城市,并通过城市集散: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聚集在城市:外资进入的方向正在向银行、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转变,城市是首选之地。先进生产要素、市场、公司、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趋势。这种城市化不再是过去的农村人口进城,而是先进生产要素、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衡量城市化的指标不再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应是服务业比重。

二、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

吉昱华等人(2004)对中国城市的集聚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但二三产业加总则存在明显的集聚效益。也就是说,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会显著地导致工业部门效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其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显著提高。这就是说,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效应更为明显。

(一)城市是服务业集聚的首选之地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它集中了大部分的服务业劳动力,提供了大部分的服务业产值。

1,服务的特性决定了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开,其发展不依赖于本地的市场消费容量,为了寻求较低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就可能出现制造业基地进入郊区或农村而产品销售却是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状况。服务具有不可分离性,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同时服务又具有不可储存性,没有库存,它必须在生产中被消费掉。因此,服务不可能像货物那样集中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如果不能及时消费就将不可弥补地失去。也就是说,服务业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服务业基地需要聚集于城市,城市容量越大,市场容量越大,服务业规模越大。越能实现规模效益。

2,城市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城市是服务业需求特别旺盛的区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将越来越多地用来购买高层次服务产品,服务业也将因此获得迅速发展的需求动力。由于城市的服务需求相近。信息流通迅速。交通便捷。如果各个城市服务成本、品质和服务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客户更有可能跨越地域寻求更佳的服务。这意味着一个城市服务业越发达,对客户越有吸引力。这个城市的功能及竞争力越强。

3,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优势。古典经济学只注意到企业集中布局(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却忽视了同时可能导致的交易成本的增加。而交易成本的增加有可能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的城市,也是为了节约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城市化既是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引起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又是人类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过程。前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后两者则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企业集聚于城市并不必然导致效益的提高,只有当城市制度的建立使交易成本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才会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专业化程度提高所节约的生产成本超过由于分工合作的复杂化所增加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在城市集中方可带来效益的提高。城市使同类企业可以建立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协作,不同企业之间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在地理上的优势效益。使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取得主动;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在环境上的外部效益,使企业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许多的企业活动得以外置化。

(二)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

1,消费者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直接面对最终客户的消费者服务(Consumer Services)具有满足居民日趋丰富的生活需要的功能,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有效消费这些消费型服务产品来实现的。消费者服务业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性部门,是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推动力。

不仅要求产业运行主体和产业物质手段的集中,而且要求产业服务对象的集中,这是服务业的更高层次的聚集要求。离开了密集的城市消费者群体,大型零售商业、餐饮娱乐业、文化体育业、宾馆旅游业等服务业就如离水之鱼难以生存。俗话说:“店多拢市”,只有在人群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频繁的城市中。才会形成大量各种不同类型层次与风格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从而为商业、文化、服务、科技、教育、信息、娱乐、大众传播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与条件。

2,生产者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

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这一投入不断出现在生产的各个阶段。D.Keeble和LNacham(2001)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属于新经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制造业从需求和供应等角度来探寻集聚利益,生产者服务业更应该从集聚学和创新环境等角度来探寻集聚利益。

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集聚能增强集聚效应。因为在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大量集聚,使得信息更容易获得:在城市集聚的服务提供者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城市具有丰富的、较熟练的人力资源。同行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到一定规模后,内部专业化程度会增强。为专业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进而引致人才向该区域流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就在当地招募优秀人才。节约了搜寻成本。

另外,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集聚也与企业需要获得进入全球网络的资格有关。因为许多生产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需要进行全球化经营。而这些企业一旦能够位于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集聚区,就会获得发展全球化联系的额外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大都市通常被作为首选地,成为大多数服务业跨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如华尔街的金融贸易业、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三、服务业城市集聚的发展路径

产业集聚不仅要考虑产业功能,同时也要考虑城市功能。在城市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大量聚集,信息交换便利。技术扩散迅速等。各种行为的关联度与依赖性增强。外部性特征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市场效率往往比较高。因此,产业集聚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外部性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另一方面。只有将产业集聚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

任何城市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从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极考虑,在城市聚集的要素只能是先进的生产要素。聚集的产业只能是主导产业。在城市发展的服务业应该着重于生产者服务,金融服务、贸易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应成为发展主体,使城市具有较大的生产服务功能,并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随着城市地价的提高。留在城市的只能是具有更高价值、有能力偿付较高租金的要素和产业。

(二)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各类要素的集聚

许多城市虽然都很重视集聚效应,但却只是依靠企业、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形成的空间规模效应。而不是靠城市本身所发生的城市化效应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效应。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效应是城市的外部效应,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作用,正是取决于这样的外部效应。经验表明。增强城市的这种外部效应。主要并不是依靠城市规模的外延扩张,而是城市品质的提升,包括打造城市的个性、形成城市的特色、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等。

从提升现代城市的品质出发,以服务要素的集聚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但要促进人口的集聚、生活的集聚、产业的集聚。更要促进人才的集聚、技术的集聚、资金的集聚、信息的集聚。聚集有利于商业、金融、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城市化发展。

篇9

通过上述对营销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要素,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同时,管理理论的权变观点认为,管理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是外部环境的函数,为确保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管理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公司营销环境的动态演化会显著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由此,本文提出另一个假设:假设二:公司营销环境的发展演化将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实现。

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公司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公司规模满足对中小上市公司界定的要求:截止2010年12月31日仍满足总资产在4亿元以下、主营业务收入小于3亿元和员工人数小于3000人这三个条件任意一个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ST公司;(3)剔除2010年年报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4)剔除财务信息披露不足和数据异常的公司。依据以上条件,经过对沪深两市2010年所有上市公司仔细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公司200家,其中沪市70家,深市130家。

(二)变量的选取

(1)公司营销环境变量公司营销环境及其演化是本研究的两个治理环境变量。与国内学者的惯常做法类似,本文公司营销环境各测量指标以2010年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作为替代变量。另一个治理环境变量公司营销环境变化的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取2008年至2010年各地区市场化指数的三年加权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公司营销环境变化各观察变量的三年加权增长率=(2008年增长率×0.2)+(2009年增长率×0.3)+(2010年增长率×0.5)。(2)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即单维测量和多维测量。单维指标测量时,国内学者常采用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S)和托宾Q(Tobin’sQ)等单一财务指标,但这些单一指标受会计数据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受到人为操控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绩效。为客观、全面、综合测量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本文采用多维指标的测量方法。这里共选择17个企业绩效的原始测量指标(一级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取现金流能力(获现能力)五个角度来全面度量样本企业绩效,如表3:

(三)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本质是协方差结构分析,是一种验证性(confirmatory)的模型分析,就是比较研究者所提出的假设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输入的样本数据所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如果两个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就认为预设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吻合,研究者就可以接受所假设的模型。一个完整的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两个次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Model)与结构模型(StructuralModel),测量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如何被相对应的显性指标所测量或概念化;结构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或路径关系,以及模型中其他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异部分。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即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度,同时,也为了给下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打好企业绩效变量测量模型的基础,这里就有必要对企业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图1是运用AMOS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对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果较优。模型基本适配指数,如卡方统计量(CMIN)、适配度指数(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等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获现能力在营业收入现金含量上的因子负荷不显著外,其余所有因子载荷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了t检验。

17个一级财务指标测量5个二级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33、0.928、0.534、0.656和0.88,均达到了大于0.60标准。除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3外,其余因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3,且统计检验不显著,可以认为5个因子间相关性不显著,从而表明5个因子不具有多重共线性,它们作为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次级财务测量指标效果较好。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作为测量企业绩效的二阶变量,它们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94、0.68、0.81、074和0.79,组合信度为0.900.6,充分说明用这5个因子变量测量企业绩效的有效性,能够综合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绩效实现情况。其中,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的因子载荷要高于其他3个因子,且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这表明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最能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或治理绩效。图1显示,偿债能力与成长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这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稳健运营和发展壮大是以牺牲其对债务的偿还能力为代价的

(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原理以及理论假设,本文假定营销环境及其发展变化与企业绩效存在图2所示的结构关系。预计营销环境的变化到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正,而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符号无法预判,并假定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助于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即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的路径图中起到了中介和传导作用。(2)模型的检验及结果分析经分析,样本数据基本符合多变量正态分布,这里采用Amos7.0结构方程专用分析软件的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Likelihood,ML)进行图2假设模型的适配检验。借助软件经过一系列的数据输入、模型评鉴和修正等技术性操作,得到了模型的各参数标准化估计解(如图3所示)。

软件分析的最终输出结果显示,模型整体适配情况良好。卡方值CMIN的p值等于0.081>0.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统计量不显著,从而接受虚无假设———理论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样本数据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没有差异。检验模型与数据整体匹配情况的两个主要统计量即整体适配度指数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分别为0.903和0.050,分别大于0.90和小于0.80的适配标准,显示了模型有较良好的适配度。另外,鉴别模型契合度的衍生性指标即增值适配度指数NFI、RFI、IFI、TLI和CFI等均超过了0.90标准,衡量模型精简程度的简约适配指数PGFI、PCFI、AIC和卡方自由度比CMIN/DF等也都达到了相应的标准。企业绩效的5个二级测量指标因子负荷的共同组合信度为0.674,大于0.60标准,说明企业绩效的二阶测量模型内在质量较好。详细的模型检验统计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各参数估计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参见表4和表5。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市场化进程可以很好地反映营销环境的综合情况,采用中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作为中小上市公司营销环境测量指标的替代变量是可行的。治理环境变量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显示,在5个显性测量指标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以及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6、0.89和085,这表明以上3个变量是测量公司营销环境最有效的指标,亦即表明这3个因素构成了我国中小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5个营销环境的显性度量指标的组合信度为0.847,说明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内在质量很好,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重要因素。

2.从静态角度来看,中小上市公司的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假设假设一成立。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目前我国的公司营销环境总体比较良好,至少对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人们普遍存在政府对公司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水平低下、市场环境恶劣等成见,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多有诟病,对公司经营、成长和治理的外部环境也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3.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公司营销环境在2008年至2010年度三年间的变化情况与2010年的营销环境状况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对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没有帮助,反而对企业绩效的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显著),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影响路径的中介或传导作用不明显,假设假设二未通过检验。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可能的解释:其一,市场化指数各年变化不是很大,用各指标的增长率作为营销环境的改善程度的替代变量可能不是很精确,模型中潜在变量营销环境变化的组合信度为0.545,没有满足0.60的理想标准。其二,营销环境的发展水平可能还取决于其他方面的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情况,比如,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繁荣等。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软环境外,营销环境的优化也会与我国硬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比如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等。其三,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和壮大速度更是迅猛,但与此同时,经济、市场和法律等软环境的建立和完善速度却跟不上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从而严重制约着公司价值的实现,在实证结果中就表现出了营销环境的演进与企业绩效的微弱负相关。

4.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为正,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数越高,表明政府对公司的行政干预程度越低,企业绩效水平也越高,这就证实了减少政府对公司行政干预的必要性。另外,潜变量营销环境变化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0,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提升水平是衡量我国公司营销环境改善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

(二)启示

篇10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主体中重要组成部分。从作用来看,中小企业不仅占企业总数的95.8%以上,占60%的生产能力,而且吸纳75%以上的就业人口;从功能上来看,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那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假如中小企业破产倒闭,那么,政府会失去财政收入,劳动者会失去就业岗位。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到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规模小、底子薄,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能力弱。于是在这场“金融海啸”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抵御而退出市场。由此,与之密切相关的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也受其所累,大量农民工失业。故寻求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已成当务之急。

二、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济危机同时影响外向型和内向型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往往依附于国有或大型企业,其业务大多受制于大型企业,多年来的发展,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经济危机导致大型企业业务下滑,效益滑坡,必然影响到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以服装、机械、化工、轻工等出口外贸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另外,在国际业务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在各个国家只求自保建立起贸易堡垒的情况下,这些大的企业必然因为生存会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国内,所以一直以国内市场为主要业务来源的中小企业必然会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相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的上游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

2、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

中小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载体,担负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小企业的用工增长明显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一些外向型出口企业甚至面临破产的威胁,而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中小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由此导致中小企业用工量锐减,据统计,2008年中小企业用工净增加7.6个百分点,比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低2.3个百分点(2007年前者比后者高12.8个百分点)。从企业2009年的用工计划看,用工净增加11.9个百分点,比2007年和2006年所做的计划数均低20个百分点以上(“净增加”指的是用工“增加”的企业数比用工“减少”的企业数多的百分点)。用工量的减少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而这些突然闲置的劳动力势必会带来诸如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之类更为深远的问题。

3、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直接表现为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资金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虽然近几年政府及银行管理部门都逐步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环境。但受益者也仅仅是为数不多的优质中小企业,有近90%的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资金缺口,从银行筹集资金存在着较多的障碍。当世界金融风暴来临时,银行业实行更加谨慎的放贷政策,虽然贷款规划放宽,但银行放贷的门槛并没有降低,使中小企业在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不断萎缩、新的渠道尚未打开的时候,难以得到更多的银行资金支撑。银行放贷额度减少促使中小企业或转向社会高成本集资,或企业内部高息募集,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况且,在经济危机时期社会资本市场低迷,大众投资信心受挫,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加之企业资金回笼慢,应收款变“难收款”,相当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是在资金的压力下被迫关停。

三、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1、进一步寻求融资途径

当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如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但是,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中央政府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由国家直接控股的大型央企,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也主要面向央企。虽然,人民银行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也出台了一系列适合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信贷政策,但其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的基本政策并没有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起到多大的缓解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济优惠政策,争取政府的扶持的基础上,仍需主动出击寻求自己的融资之路,在目前经济危机条件下,可以考虑以下途径。

第一,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在资金方面的紧密合作。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相应推出了许多金融产品。例如,保理业务、物流金融、仓单质押、厂商银、国内信用证等。这些新业务主要是针对上下游用户开展合作而量身定做的,这为上下游客户的资金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进入发展期的各企业已逐步认识到企业间在融资领域合作是增强自身资金实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快资金运转节奏,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途径。目前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很少企业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小企业走向联合成为了必然选择。企业之间进行资金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各方都有收益,并且能对自身所得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进行控制:存在业务关系的上下游客户之间容易在各方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更因为有了金融机构的介入,使得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障。而金融机构也已经认识到传统的抵押信贷业务的抵押方式单一,操作复杂,具体执行起来困难等因素,为了拓展新业务,降低信贷风险,愿意为企业间的信贷合作提供支持。现阶段比较流行的融资方式有保理业务、厂商银业务等。

第二,推行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推出的网络互助联保实证检验了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内生性互助联保模式,是由需要向银行贷款融资的企业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并结成联盟,集体向银行贷款的一种行为。在模式中,任何一家企业都由联盟内其他企业共同为其担保,如到期无法归还贷款,则需他们共同为其还款。这种融资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融资担保体系的缺陷,并且降低了融资成本,也可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途径。这种担保机制的操作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控制仍是重点,并且要加强违约后的惩罚。

第三,提高企业自身的可信任度,迫使信息透明。中小企业融资难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信任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小企业自己首先要百分百的全身心投入,只有百分百的说服自己,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另外,中小企业还要学会记账,让自己的财务公开,让借来的钱有所交待,最后更要争取第三方来查账,迫使自己的信息透明。

2、走中小企业集群化之路

产业集群也就是地理位置集中的网络化企业。产业集群化具有如下功能:第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构成网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有助于建立和增强信任关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积累社会资本,进而增强获得各种成长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促进学习,从而引发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出现了集群化的趋势,但是这种产业集群化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对外联系较多的东南沿海地区,涉及的产业也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或手工业上。其中,海宁的皮革业、慈溪的小家电业及绍兴的纺织业就是典型的代表。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正因为这种产业集群才刚起步,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化的优势,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很弱,所以在本次的“金融风暴”中浙江的产业集群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本次“金融海啸”给中小企业集群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首先,“金融海啸”打破了市场原有的竞争壁垒和结构体系,使得原本由于资源稀缺性处于市场食物链低端的中小企业有了重新“洗牌”的机会,给了中小企业重新思考自己市场定位的契机,也向它们提出对自己和市场评价体系再造的课题,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收缩其经营范围并寻找其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中小企业只有充分发挥集群化的缩减成本、集中优势和规模化的特点,才可能在这场“经济海啸”中谋生存,求发展。

3、加强营销,控制成本,发展自我创新

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市场急剧萎缩,致使企业产品滞销,库存增加,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企业利润萎缩,资金回笼慢,资金链紧绷,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企业一方面必须改善营销环境,加强营销力度,降低库存,减少积压损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还必须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是出口拉动型企业,这些出口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主要是靠价格低廉的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其实是建立在一些并不完全合理的现实基础上的。为了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包括能源原材料价格和人才资源特殊保护政策。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赖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使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我国特殊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独立核算的财政体系,使得东南沿海地区获取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又不需要承担培养成本,支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这样的要素配置结构,是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指导下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这种不平衡状况将逐渐被打破。中小企业须加紧进行产品升级换代,一方面要大力开发适应我国城乡普通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打开内需市场的瓶颈,另一方面应该研发自主创新产品,用高端产品巩固和占领国际市场,走自我创新之路。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发展,外力部分政府还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支持,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但是,绝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物种进化的不二法则,即在危机中只有适应能力强,面临危机灵活求变的物种才得以生存,进而繁衍生息。作为企业也正是在竞争的法则中变得强大或遭淘汰,面对危机优秀的企业懂得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外部资源,寻求转型或升级,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而危机中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企业,只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消亡。

【参考文献】

[1] 董和玉:浅谈中小企业如何利用金融政策度过危机[J].财会论坛,2009(6).

[2] 巴曙松:2006年度中国担保业监管研究[A].2006中国担保论坛[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篇11

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变成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竞争。如何以最少投资获得最广泛、最有效的注意力已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这就是一个经济问题--注意力经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注意力成为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资源。在信息爆炸和产品丰富的网络虚拟经济和信息社会中,"好酒也怕巷子深",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这种稀缺的商业资源,便成为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

注意力经济概念的出现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策略,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营销不仅要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更要重视信息资产的积累。在网络虚拟经济中,产品与服务质量是网络营销成功的基础与关键,因为它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础,而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与服务的信任及忠诚是厂商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由于网络虚拟经济中有大量噪音风险,即过量干扰信息的存在,即使有上乘的质量和优良的服务,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引起客户的注意力,依然会"门庭冷落车马稀",不能给厂商带来丰厚的利润。

信息资产主要是指品牌和心灵占有率等无形资产。在网络经济中,信息大量的过剩给客户无所适从的感觉,而对品牌的选择是客户摆脱噪音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客户相信:品牌是厂商为了使消费者相信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而进行了大量投资产生的,而且,经久不衰的品牌也是厂商对其产品与服务质量长期自我约束的结果,所以,选择了著名的品牌,产品与服务的选择就得到了保证。心灵占有率也是信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厂商来说,它是一种随时可以兑现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潜在的市场,因为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预期消费,也是规避噪音风险的良方之一。所以,网络营销既要注重产品与服务质量,也要积累信息资产。

2、网络营销要针对目标市场建立信息银行,推行个性化的数据库营销。据一项调查表明,国际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年龄为35岁,大多数使用者都有大专以上的高等学历,高中以下学历的只占3%,而且都是高收入阶层。它们消费欲望强烈,购买力强,在追求时尚的同时又不忽视个性的追求,有冒险探索的精神。因此,网络营销要针对这一消费群体仔细分析目标市场,设计富于个性化特征的产品与服务,建立客户信息银行,推行按数据库信息进行的心贴心营销。如通过网络,厂商可以设计问题,请客户输入性别、生日、收入、娱乐、喜欢的读物、运动、爱好等基本的资料,在信息银行中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再针对客户的特性与需求,提供给客户个性化的与厂商线上互动的服务。

3、网络营销要注重与客户信息的双向沟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网络的优势就在于其信息的流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网络营销只有发挥这一优势,加强与客户信息双向交流,才能取得消费者的认同与注意。在网络经济中,客户的需求广泛而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对欲购的产品需要更多的分析资料,对产品本身要求更多的发放权和售后服务,因此,网络营销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互动功能,鼓励客户参与产品的决策,如让他们选择产品及其装运方式,自己下订单,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的兴趣。因此,在制定销售过程中,客户参与得越多,销售产品的机会就越多。此外,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除了交互功能以外,更应该提供增值服务,如信息的搜索、分类、加工、整理等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4、在产品促销方面,网络营销的营销手段要多样化。因为知道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越多,购买你的产品的人就可能越多。因此,要在网站推广方面多做文章。首先,将与产品有关的热门词汇作为网站首页的关键词是一个最简便的方式。另外,友情链接、博客营销等都是不错的推广方法。

其次,网络营销要在知名网站上或用模特做广告。利用知名网站访问量大的特点,在知名网站上做广告,以提升注意力。利用网络模特做广告也是一个扩大知名度的重要方法。如曾经捧红世界超级名模的Elite模特公司,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推出的第一代网上虚拟模特,完全按照美女的标准设计,具备当今名模各种优点,还富有生态环保观念。她从不迟到和疲倦,可以在成千上万的地方同时进行表演,在网络世界中红极一时。因此,利用网络模特做广告,也可以吸引广大的网民的注意力。

第三,网络营销还要综合运用各种传媒优势,进行"概念"营销。"概念"营销指的是企业以某种有形或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技术,以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为中心,以企业、企业产品或其主要经营者为对象制造热点事件或新闻,创造新奇概念,从而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赋予企业或产品以丰富想象内涵或特定的品味或社会定位,迅速取得市场份额,实现资产的快速增值,取得该行业的丰厚利润。"概念"一旦深入人心,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无法估量的。此外,网络营销还要运用名人的示范效应,增加产品或服务的社会知名度。

当然,"注意力经济"强调的注意力只是一种虚拟资产,要想使之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仍需要取得客户长期的、足够的信任,并以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前提。

【参考文献】

篇12

1 引言

企业集群优势研究已成为我国近几年来集群研究热点,包括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信用优势、营销优势等研究。多数学者关注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侧重探讨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等。而关注企业集群营销优势的文献相对较少。魏守华、石碧华在研究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中提及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优势,并认为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优势包括区位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集群内企业不仅通过传统途径如建立“区位品牌”、加强营销网络等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而且可以依靠现代科技,利用“区位品牌”从事电子商务,改善营销方式,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陶金国研究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因其弹性专精生产方式和所具备的机构稠密性、学习创新性、根植性这三个特征,造就了它的营销优势。集群的营销优势体现在集群为满足共同市场目标而形成的营销组合优势,包括市场和产品优势、价格优势、渠道优势和促销优势。这种营销优势体现集群整体强劲的竞争力,有助于推进以集群为基础的区域营销,建立区位品牌。

本文在企业集群优势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形成机理以及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的培育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本项研究运用资源观的分析方法,并结合中小企业集群的特性及相关理论,揭示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的一般规律,重点探讨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的形成机理及其培育。

2 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通过独占自身培育与开发的供给有限的(相对于其他企业)异质性资源获得了优势。虽然基于资源的观点都是以个体企业为研究对象,但是,企业的资源观本质上没有任何阻止将其运用于企业集群的特性。集群作为一个界于个体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新的营销主体,基于资源的分析方法完全可以在集群营销研究中得到扩展和运用。因此,据资源观,企业集群营销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集群特性和集群共享资源的异质性,从而维持和提升了集群的营销优势。企业集群营销优势形成机理如下图1所示。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出现了中小企业集群现象,尤其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省涌现了很多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作为营销主体,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展开市场竞争。中小企业集群营销出现和流行的根源在于,与分散的中小企业营销相比,中小企业集群营销形成了一系列优势。主要体现在集群整体为满足共同目标市场而形成的市场适应优势、品牌优势和营销组合优势。

2.1 市场适应优势

企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弹性专精,因此企业集群又被称为弹性生产综合体。所谓弹性专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因此,集群的内在机制形成了集群的市场适应优势,包括适应内部配套市场和满足高度个性化、多样化的集群外部需求。前者是指集群内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创造了巨大的内部配套市场,地理上接近,存在前后向联系的企业之间通过正式协议或非正式默契,员工之间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接触与交流,更容易发现中间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缺口,及时捕捉到市场机会。后者是指集群内集中大量吸引来的客户,需求信息集中,可以快速吸收新技术、市场信息及其流行趋势,保证及时对投入供应进行反馈,以及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培训、分配和使用。这样中小企业就能做到迅速地在不同的产品或生产过程之间转移,在不损害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在短期内调整产品设计、产量等。

2.2 集群品牌优势

集群品牌是一种抽象品牌,是某个企业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形成了该集群在某行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集群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通力合作努力的结果,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因为集群内单个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竞争规则,其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只要不是由于技术重大突破或自然资源枯竭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或转轨,集群品牌效应更易持久。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在同一个集群内,众多企业著名品牌必然构筑起一个著名的集群品牌形象,而许多欺骗消费者的伪劣品牌最终会严重地破坏该集群的品牌形象。集群品牌为企业品牌背书,集群品牌对企业品牌具有外部性,一个良好的集群品牌具有正外部性,有助于集群内企业品牌的成长和成功。集群品牌可以依靠集群具有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建立,或者依靠不断创新等优势建立。

2.3 营销组合优势

(1)产品创新、差异化和质量优势

集群内企业之间员工频繁接触和交流,促进了新的研究思路、设计理念的出现,加速了创新的培育、产生和扩散。由于集群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存在较多按专业化分工原则设置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信息较对称,因此竞争较充分和激烈,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各企业不得不进行产品创新和质量提高等。从知识学习与创新的角度看,各家企业只专注于某一生产环节的技术进步,再加上当地集聚着众多的同行业的技术人员,人们对这一行业的知识具有共同的认知结构,容易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容易实现这一环节上的技术创新。

(2)渠道优势

集群内制造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和顾客之间建立了动态稳定的前后向联系,为了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企业之间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交换,出现了专业市场,即生产综合体系伴随发达的专业市场体系,弥补了群内中小企业单独建立销售体系实力不足的劣势。中小企业依托专业市场这种渠道体系不出集群即可销售产品,利用集群可以吸引大量集群客户与集群发生交易,也可去广泛的销售区域分设专业市场,集群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

(3)促销优势

集群一般可以由当地政府、专业市场或行业协会等机构为集群整体策划实施强有力的促销活动,如共同举办博览会、商业文化节、广告宣传、公关等,塑造集群品牌,为集群整体开拓国内外市场。

(4)价格优势

地理位置集中性缩短了资源(资金、信息、技

术、人力资本、知识等)传递的空间距离,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知识与信息的低成本快速流动。集群内企业利用地理接近,通过合作、合资或建立联盟等方式进行共同采购和销售,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节约运输费用;通过协同开发市场,共担市场开发成本;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特别是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导致专门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集群的弹性专精生产体系使得企业可以适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减少库存费用,降低盲目生产导致成品滞销风险;集群内企业因根植于当地的社会制度安排,成员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为成员提供有关信息,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并提升成员间的信任水平,使得集群内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内部企业及相关机构作为信任网络上的结点,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搀有较大的情感与关系成份。因此,企业集群内部相互关联的社会化关系网络,促进了集群企业间资源流动顺利进行,并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

3 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的培养

中小企业集群的营销优势具有自发形成的性质,但主动有意和有效培养,将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的孕育和快速形成。中小企业集群情景下,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及机构通过一定组织方式形成有机整体,共享集群资源,联合进行市场营销,以集群的强大力量共同开拓市场,即中小企业集群情景下的市场营销实质上是跨组织的合作营销。比较单个企业营销和中小企业集群营销,可以发现单个企业营销是一种私人物品,具有排斥性和竞争性。而中小企业集群营销则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遇到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是“搭便车”现象,即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而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中小企业企业集群营销也是如此,若某中小企业集群有一定的集群营销优势,则该集群内的企业都可以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分享该集群营销优势,这样就会导致没有那个企业愿意投资或提升整个企业集群营销优势。相反,某些企业可能存有侥幸心理,利用集群营销优势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致使企业集群整体形象遭到破坏。因此,中小企业集群营销的公共物品属性使集群内企业缺乏主动培育集群营销优势的动力机制,而“搭便车”成为集群内企业分享免费“大餐”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优势不可能由单个的群内企业主动培育,一般由集群公共管理机构组织培育。依靠设置一些公共管理机构可以弥补单个企业无能力直接从事集群营销的不足,整合集群营销资源,组织制定和实施集群营销规划,获取持续的集群营销优势。

作为中小企业集群营销主体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关联企业及机构(如表1所示)。中小企业集群营销是一项多主体营销活动,因此,培养集群营销优势有赖于各营销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集群营销各项职能如何在各营销主体之间进行配置,取决于各个营销主体的实力、具备的资源优势和特长。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以制定游戏规则、营造优质的集群营销环境为主;地方行业协会以组织制定和实施集群营销策略为主;专业市场和企业联盟以开展具体集群营销活动为主。

3.1 地方政府营造合作营销环境、制定集群营销战略,培育集群品牌优势

地方政府拥有人才、技术、资金、土地、信息等培育集群营销优势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具有其它组织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地方政府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更好地行使宏观调控的职能,具备为企业集群营造良好环境的能力和条件,在为企业集群解决各种营销难题时有了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地方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影响力,使其有能力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集群营销战略。

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集群营销优势培育所需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具体包括:(1)加快交通、通信、运输、水电、互联网、城建、生活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2)建立开发区。使存在着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形成高效低成本的完整产业链,使水平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管理、技术,共同面对市场;(3)投资设立并完善专业市场,形成合作营销平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户,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广告效应;(4)针对合作营销战略欠缺,由地方政府牵头,制定集群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若干因素对集群进行定位,明确集群在产业链中的战略环节、集群整体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战略、集群品牌建设等;(5)支持当地企业创名牌,从而支撑集群品牌;(6)为宣传集群整体形象,每年主办大型展览会、博览会,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路牌等媒体展示地方集群整体形象,直接组织、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世界性博览会;(7)兴建特色商品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地文化内涵和推广集群品牌;(8)将集群品牌注册为集体商标,有效保护集群品牌。

但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的角色更多地要从直接参与转变为间接参与。这主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过度参与会使集群对其依赖性不断增加,导致企业集群本身缺乏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走人政企不分的歧途,导致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可能会对市场的自由竞争产生负面影响;地方政府毕竟不是面向市场的第一线机构,其营销意识和营销能力制约了地方政府进行营销活动的效果。因此,地方政府应把营销管理的重点放在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上,着重抓好集群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运用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集群营销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地方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社会中介去完成。

3.2 地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职能,培育营销组合优势

伴随着中小企业集群成长起来的地方行业协会,作为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既能自发地采取集体行动,提供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不能提供的集体和产品,又能通过向政府游说或获得政府授权来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公共品和基础设施,成为沟通企业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桥梁。行业协会弥补了市场失灵的职能,也弥补了政府失灵的职能。地方行业协会凭借信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承担为企业服务、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组织制定和实施集群营销策略、协调集群内企业的营销合作活动等职能。并且具有灵活高效、成本较低的特点。

篇13

一、安徽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给安徽经济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长江三角州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安徽省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发展。据资料统计,2009年,全省的GDP生产总值达到10052.9亿元。其中,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分布,最上面的为大型企业,中间和下面的是中型和小型企业,其中中小型企业数量约占全部注册数的99%,已成为本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效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创新积极性,不能长久坚持下去;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各自为营,缺乏整合意识,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2.政符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外贸经营权且融资困难。本省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融资、税收、政策优惠待遇方法,不如外来企业优惠措施多。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外贸经营权,依附一些国有外贸公司就会使价格优势受到影响,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

3.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人才。中小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存在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大、管理松散的现象,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能具备丰富的知识,驾驭国际经营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管理水平低下,信息资源不足,不能全面了解国际市场新动态,开展国际经营。

二、探索国际化经营之路

目前,虽然我省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实力、产业集中度、技术结构、对外投资能力等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省的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呈现在蓬勃发展的活力,在产权结构、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上都具有相对优势,比较接近国际化企业的行为和组织特征,在确定我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上,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战略,发挥其优势,尽量避免和注意其劣势,综合分析经营性和经济性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我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将发展当地经济的重点转向中小型企业,在资金、保险、市场拓展、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人,使中小企业能快速便捷的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其次,优化贸易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大力整顿外经贸市场秩序,改善贸易环境,为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便利条件。再次,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预算,改善外贸发展基金的投入状况,提供金融支持、信贷担保和信用风险担保。最后,还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拓展政策服务措施,为中小型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渠道,并借鉴和推广成功地方和企业的经验,更好的为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服务。

2,加强产业集聚与企业间合作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市场营销投入低,而产业集聚能使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起来,在某一区域形成区域优势和效应,以弥补品牌效应不足。通过联合及联盟的方式实现集群化,拓宽国际市场,能为中小型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并能快捷获取信息、技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更具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另外,中小企业在由产业技术、生产和销售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条中,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寻求发展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寻找与大型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竞争的关系,摆脱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企业组织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会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但更能获取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3.科技创新,提高竞争优势

首先,针对企业来讲,创新是企业不断提升和发展的动力,有战略性的地位。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既是投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想做大做强,必需要积极主动的去创新,做好长期性和持续性,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引进创新型技术人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