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

篇1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

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

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

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

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初一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概述

初一道德与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一门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课程。它是法律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基础,它能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与道德,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它的内容感兴趣,让他们有兴趣了解它,探究它。而传统的教育就是老师“填鸭式”的教育,这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从而渐渐地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导致不会主动去探究它,只会死记硬背课本里的东西,甚至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弄懂它。但是开放式教育就不一样了,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改变为学生与老师进行讨论互动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上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进行讨论,其间学生可以就书本上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全班同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点评学生理解的内容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对学生进行鼓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的理解是错的,那么老师就要指正出来,帮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让老师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伙伴,增进了师生情谊,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会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课堂实施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方法

1.列举案例法

列举案例法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找到生活中对应的例子列举出来,比如说,老师这节课教的内容是“对社会负责”,就可以用詹天佑举例子,通过他为国不计名与利,在当时国内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因为拥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积极的爱国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用远远比外国人计划少的钱、少的时间修完了京张铁路。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探究。在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中,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脱离了死记硬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而是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在快乐中学习,而且对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2.辩论法

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自己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利用生活实际例子来授课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质化,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同时,老师在教授不同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辩论,老师在评价学生辩论的内容时,要指出学生错误的观点,并找出错误的原因;肯定正确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信,使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3.模拟教学方法

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尤其是在复习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法律咨询的事例,让学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个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询师、承担责任者,以及事件的见证者,让学生说出事件中涉及的有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同时,老师针对学生事件中没有考虑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解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放式教W的注意点

所谓的开放式教学并不是单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还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所以有时候会对一些问题及知识的理解不足或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做讲解,让学生学得正确,学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师不是开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导者,例如当一些知识点在教科书上的解释很不清晰,让学生很难理解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慢慢地将整个知识点理解透彻。如果是传统教育,当学生遇到问题,老师一般都是直接给学生诠释知识点的含义。这样做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开放式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这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开放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开放式的教育能让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老师与学生能够就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探究,进而激发学习热情,更好地巩固知识,同时能让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和谐。所以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符合初一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法之一。

篇3

①浏览。拿到文本前,先概括审察一遍,重点是序、提要、目录、正文中大小标题、图标、照片、插画、注释、书(文)后的问题等,以便对该书或文章提纲挈领,心中有数,为阅读奠定基础。

②发问。再次浏览,同时试着提出一些问题或就书(文)后的问题试行解答,提问如“本书(文)是关于什么的?作者的观点或主题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等等,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审视性的、时时注意的过程,避免阅读时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阅读答题时的失误。

③阅读。深入阅读文本,最好能做圈点或者摘记。对试题巾涉及到的语句或段落,要精研细读。

④复述。重新阅读一遍,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和记忆效果的自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文本后的习题进行解答。

⑤复习。对重点章节和段落、语句进行再研读。

这种方法看似环节众多,而运用起来却没想象中繁杂,在指导学生做习题、学习略读课文、阅读课外读物中效果十分明显。

2.速读法

“一目十行”是古人对阅读速度快的形容。对一些不需要精读而又想缩短信息流动时间的书籍和文章,速度法正好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由线式阅读演变而来的面试阅读法,是不同于朗读、超越默读的无声阅读。根据心理学观测试验,人眼正常的注视间歇是0.2-0.25秒,能感知字句的眼球停视占阅读过程的90%-95%的时间,人眼的注视范围为15度角,最大范围(含余光)为35度角,视觉广度在8-10字。只要在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视觉的感知范围,扩大视觉野。一目十行是完全可能的。以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课标推荐书目时,对书中的“有诗为证”之类打断阅读思维的地方往往不喜欢,甚至影响到对全书的阅读兴趣,我提示他们扫读或者跳读后,学生普遍反映感觉好多了。

3.厚薄法

对一本书如果只满足于被动吸收,显然是远远不足的,其收效也必定甚微。若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比照,或拓宽深化,对读物直接作出整体认识、理解、判断、评价、取舍,就一定能使理解更深,受益更多。在读厚的过程中。已经整体掌握了内容,在细读时,就能有的放矢,删繁就简,这种化繁为简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多次发现的过程。华罗庚曾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朱熹则说得更精辟:“未见道理,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这种方法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经典文章外,在阅读名著时同样可以使用。

篇4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篇5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篇6

0 前言

当今社会,一味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职业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探索一条新的职业教育道路,不仅是学校办学和生存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应运而生,冠名班的建立,进一步凸显了校企合作的内涵,职业院校利用企业各类资源解决办学条件、学生就业、资金设备等问题;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以冠名班模式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冠名班模式下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心等必须经过学校严格教育培养才能逐步形成的基本素质是否也跟上了企业的脚步呢?“先做人,后做事”、“德才兼备、德技并重”等等标语深刻揭示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从全新的视角全面认识冠名班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冠名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1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学生求知的楷模,更是学生做人的表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决定了学生所能接受到的道德教育程度,“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刻不容缓,尤其是在冠名班模式下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相关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价值等,避免对企业生产和岗位技能缺乏感性认识。

如此,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一是利用业余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下到冠名企业锻炼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加可以让专业教师在日常点滴中切实把握冠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相关政策和纪律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时地灌输给学生;二是编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所用,还可以起到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教材中蕴含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冠名企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亲近感。编写冠名班校本教材可以以冠名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常用设备或具体案例为主要素材,为完成编写任务,教材编写者必须充分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一方面校企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利用,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的知识也得到了拓展,对企业的认识得到了深入,有利于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

2 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2.1 学校适当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普通班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线,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而冠名班既然是联合企业办学,那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加以变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适当引进企业的道德规范来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帮企业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才是关键,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岗位技能教育,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好吃得起苦、受得起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克服心高气傲的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职业学校学生表现出来的纪律性差、标榜个性、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缺乏实干精神等问题也值得职业道德教育者警惕,对此可以利用冠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规范作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如“甘为南国顶烈日,笑向大漠迎风雪”的胜动之歌唱出了胜动人不畏条件艰苦,势做百年胜动的决心,如果不能安下心来真刀真枪的干如何能成就百年基业?冠名企业的文化精神能够鼓励学生增强为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职业态度,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冠名班的学生毕业之后要到冠名企业工作一定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进入该企业工作,因此冠名班学生都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警戒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在职业道德、人际关系、专业技能等各方面都会努力学习,以全方位提升自己。

2.2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培养和教育学生

“学校如企业,教室如车间,学习如生产,出勤如出工”,依据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为了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工作和作息习惯、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实训基地可以实行与企业一致的作息时间,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增强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公感。

按企业的要求实施管理,将企业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工厂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凸显个性,金毛狮王、黄头发的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企业不准留长发,只要黑头发、白头发的中国人,不要黄头发的“外国人”,虽是玩笑话,学生却能按照企业要求解决头发问题;告知学生冠名企业对卫生很重视,只有工作环境好了,心情舒畅了,工作效率才会高,效率高了收入也就高了;告知学生冠名企业要打卡上班,迟到会扣钱,迟到次数多了可能会被开除,因此要求他们在学校就养成不迟到的良好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将学校德育与企业实际结合,学生不反感还易接受。

对冠名班学生的考核制度还可以采用淘汰制,淘汰的标准不仅是各门功课的排名在末位的,职业道德的评分具有“一票否决制”。每个学生的职业道德初始分数为满分,实行加/减分制,学校将冠名企业的文化要求、职业态度、职业规范等落实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随时给学生打分,学期末职业道德分数在规定分数线下者将被淘汰。若有违反有关纪律和规定者,立即取消冠名班学生资格。

2.3 校企交流互动的职业道德形成模式

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掌握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和教育职工,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浓厚的学习精神对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也大有益处。相反,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可以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引方向。企业老总可以给冠名班学生上第一堂德育教育课,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指明学生专业发展前景及具体的素质要求,如此一来学生对企业认识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信心也更加坚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劳动模范人物也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鲜活教材,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可以聘请劳动模范人物现身说法,指引学生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优秀职工在工作中认真严谨,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职业道德要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品格;企业负责人在人事管理、质量监控上的要求,也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现实案例,可以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举行讲座。

同时可以联合企业举办多种活动,如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和企业文化理念;一对一互帮互助(一个优秀的员工与一个学生结成对子)可以使每个学生真切领悟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及一名优秀员工应该具有的品质;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可以增加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荣誉感和主人公感;围绕企业文化展开的辩论赛(学生与员工)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辨别自己对企业的理解是否正确,其他人是如何理解的。

2.4 以实习、实践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当代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和时代的要求,主要问题不在理论学习上,而在行为能力上。因为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中才得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也只有通过真刀真枪的顶岗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到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顶岗实习中“教、学、做”的统一使学生学会沟通、讲团队、服从管理的大局意识,切身感受到职责、纪律等职业规范,从而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完善良性发展态势。

然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岗位一般都是基层一线,需要他们静下心来、吃苦耐劳、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注意生产生活的安全等问题,让学生明白实习就是为就业奠定基础;再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学生加入公司社团、工会活动,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引领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最后,学校要做好跟企业的协商工作,为学生争取到实习补贴,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更加增强。

3 结论

诚然,冠名班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蕴含很多,通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等内容的交叉渗透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和提炼。但不管内容如何丰富,方法如何多样,“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永远适用,管住人不如管住心,只有学生真心的愿意做,德育工作才能做好,才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 高尚荣,陈霞.高职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33-34.

[2] 韩伟平.充实校企何须哦内涵,打造冠名班品牌[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1-23.

[3] 雷敏.中职企业冠名班语文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价值刍议[J].大众科技,2009,(1):149-150.

[4] 安霞.深化校企合作,共创育人新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153.

篇7

一、深化学生对考证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实施职业资格考证的基础

中职新生入学,学校会在校会上和专业学习介绍会上对学生说明要求所有人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并阐述考证的重要意义。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重视会议的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考证更具体的情况,因此,任课教师有必要在会后做更详细更具体的工作。

1、分班级召开专业学习座谈会,与学生个别谈话,全面了解和深化学生对职业资格考证意义的认识程度。教师以往届毕业生为例子,作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的就业、待遇等方面的对比介绍,深化学生对国家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中职学生参加考证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良好动机和产生要参加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证的冲动。

2、印发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考证的时间、种类名称和内容。印发专业教学计划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的关系;考证的时间应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前,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第一个月内。计算机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不只一种(如计算机操作员、网络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等),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报名参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意识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是成就人生的基础。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树立考证必过关的信心。

二、把学生考证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当中是实施职业资格考证的核心

1、在教学中密切联系考证内容,精心安排作业和练习。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动画设计 Flash8》及《Photoshop CS3》等课程,不是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学生考证的内容,但大多与考证内容有关。任课教师应当建有近年考证的试题库,熟悉考证的内容和题型,在备课中可以选用试题库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作为学生作业和课堂练习,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说明,让学生心中有底。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第3章“搜索网上信息”内容时,教师从计算机考证试题库中调出题目:“利用搜搜首页,进行图片高级搜索:设置搜索关键词为‘草’,图片尺寸为中图,图片格式为png的格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2、在学生考试和全校性的计算机技能比赛中渗透考证的内容。

学校组织的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和技能比赛都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的考试和比赛都应该分成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教师在组织试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将来的考证内容,把它渗透到本次的考试和比赛试题当中。

3、建立考证奖惩机制。

奖惩作为学生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学校要认真制定考证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考证的积极性。制定考证奖惩制度时既要有学生奖惩,也要有任课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奖惩。学生奖惩以精神鼓励为主,意在激励其本人和为其他同学特别是下一届同学树立榜样;教师奖惩要与年终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挂钩,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调动教师教学和辅导学生考证的积极性,提高考证的合格率。

三、精心组织和安排考证辅导是实施职业资格考证的重要环节

1、开好动员会,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考证。中职学校实行“双证”制度,学生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是获得毕业的必备条件,也是向社会证明自己技术和能力的重要凭证,能增加就业的份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市场逐步规范,一些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必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的岗位会越来越多。因此,中职生积极参加考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教育部关于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中职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有的专业课教学在第四学期已结束,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具备了参加职业资格考证的条件。但是,此时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往往还是“夹生”的,还需要再加一把“火”,需要学生特别是在操作技能上更进一步做抓差补缺工作。开动员会,不只是要求学生报名参加考证,更要激励学生利用考证辅导时间把操作技能练得精熟,帮助学生树立考证必过关的信心。作为计算机教师,要当好计算机专业学生考证报名的“参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指导学生报考“中级证”还是“高级证”,选择报考“计算机操作员”还是“网络工程师”等等。

2、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的教师作相应的考证辅导。计算机考证辅导与平时教学是有区别的。一种计算机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往往是几门计算机课程的综合,这就要求考证辅导教师对计算机的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全面,对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证的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懂得计算机各知识点和技能操作在考证当中所占的权重,能正确对待学生和区别对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教师在考证辅导过程中才能轻车熟路,有针对性,提高效率。经验丰富的考证辅导教师是从长期的实践磨练培养出来的,提高考证合格率更需要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学校在安排考证辅导教师时考虑“以老带新”,这样能让学校在考证辅导方面的人才辈出。

3、处理好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的关系。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和侧重不同,各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不同,因此学生报考的职业资格的层次和种类也不尽相同。有报考高级的,更多的可能是报考中级的;有报考“计算机操作员操作机”的,也有报考“网络工程师”和其它的。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按种类和层次编班:把报考“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证)”的编在一个班,报考“网络工程师(中级证)”的编在另一个班等等,然后派相应的教师跟班辅导。即使是报考相同层次相同种类的职业资格的学生,其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也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对所带班级的每个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水平要了解,要安排时间对个别学生“开小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考证过关把握性不大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有侧重地强化训练。合理分配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时间,在辅导内容上既全面又有所侧重,是提高考证合格率的重要方法。

4、分阶段进行辅导。第一阶段:全面辅导。安排2周约60个课时的时间对考证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对每个要求掌握的技能安排作业和练习。在此阶段,让学生了解和复习考证要掌握的计算机操作的全部技能,教师可以了解各个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水平情况,为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做准备。第二阶段:强化训练。安排1周的时间进行3~4次的模拟考证强化训练。教师根据计算机相关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结合往年考证的内容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组织模拟考证试题让学生强化训练。在此阶段,学生不但要训练计算机技能操作的方法,更要训练提高技能操作的速度。每次模拟训练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评讲,要个别辅导学生。这一阶段工作量极大,涉及到计算机组装、网络布线、软件安装等现场布置方面的工作量更大,一个辅导教师忙不过来,要安排其他计算机教师进行协助。第三阶段:组织1~2次考证模拟训练。与第二阶段不同,此阶段训练的重点是考证的组织,安排考场和监考教师,宣布考证的规则等。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证的程序,遵守考证时间制度和考场纪律,记住要带的考试工具和材料,在心理上适应考证。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上稳扎稳打,防止“为考证而教学”的现象发生。正常教学的时候,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运用逐一组织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而不是自认为考证不会考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学和不组织教学。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如果只是“为考证而教学”,培养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全面的,从而会影响学生今后在岗位上的发展。

2、辅导上讲练结合,防止用“模拟考”来包办代替。计算机考证辅导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讲解与练习,既是针对知识与技能,又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而辅导效率高,学生进步快。一味地只进行“模拟考”训练,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得不到有效的辅导和训练,这样学生的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从而影响考证。

总之,要抓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在思想上要激发师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考证的内容,在辅导上要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方法和训练。考证辅导是常规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密切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篇8

根据百度百科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解释,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这种修养是对自我进行锻炼和改造,要想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依靠社会的培养,还要依靠主观努力。国际贸易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精确的说就是国际贸易人员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处理与政府、顾客、供应商等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职业亲情感、态度、观念、理想、技能和职业作风等几方面。

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的意义

职业道德修养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国家角度来讲,注重培养各行各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落实国家“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表现,从国际贸易企业和国际贸易人员的角度来讲,企业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国际贸易人员的工作也就是为企业创造收益,但是如果国际贸易人员失去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人有可能坐地起价,有可能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极差,这都会给企业的信誉带来损失,间接给企业的成本带来损失。同时,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通常是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易,国际贸易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坐在企业的声誉,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和道德品质,所以必须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系到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也关系着员工自身的个人发展。

三、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国际贸易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竭诚服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和文明礼貌六个方面[1],然而目前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国际贸易技巧,忽略了对学生六种素质的培养,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问题:

(一)职业道德意识缺失

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缺少引导,甚至有些教师都不知道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有些学校对老师进行考核评定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2],致使教师更加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

(二)团队协作、奉献精神薄弱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都是被家长宠爱的独生子女,这样的成长背景使他们本身就缺少团队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无法与同学和老师合作,缺乏团队感,将来走到工作岗位上又怎能更好的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效益呢?

(三)投机取巧倾向性强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临近考试时靠“突击”,或者是作弊,有的学生甚至会向老师行贿,这是相当多大学生都存在的问题,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如果不扼杀在摇篮里,将来走向国际贸易岗位,就有可能为取得业绩投机取巧,受贿行贿,这些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代表着国家贸易整体素质,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国际商法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国际商法》教学改革中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中,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其次,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设计和建设中,应当将职业道德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驾齐驱。再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案例的选取中,注重选择既能培养职业技能的,又能融入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案例、视频等教学材料。

(二)利用国际商事法律制度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增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法律与道德既相互独立,又可互相转换,法律以道德为基础,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样的规范也存在于国际商事法律制度,应抓住@样的法律规定适时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如:诚实守信是国际贸易人员在职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其应当以不损害客户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以及行业的声誉为从业基本原则。倘若打破了该原则,不仅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而且也会损害企业、行业的发展。在合同相关法律规定中,诚实信用原则是国际贸易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我国《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德国民法典》专为合同设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等。在合同法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国际贸易学生诚实信用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养成“重合同、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在国际贸易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及至合同关系终止后,都遵循“讲诚实,守信用”基本准则,相互协作配合,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又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要引导学生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在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时,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去打扰消费者的生活,这是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当前的种种国际贸易行为为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将一些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贸易案例纳入教学中,教师加强引导、为了利益不惜违法、不顾道德评价的贸易行为进行评判,向学生讲述这些国际贸易人员的最终后果,帮助学生尊重消费者权益的观念。

(三)教师应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国际商法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肩负起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教师要淡泊名利,对于向老师行贿以求通过考试的学生,教师要严格对其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3],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防止学生片面看待社会中的问题,不要因为看到社会中的消极方面而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国际贸易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娟.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10(31):41-43.

[2] 胡秀锦.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3):78-82.

篇9

例如,在让学生进行铁生锈实验时,教师要告知学生这个实验要用到的器材主要有铁钉、蒸馏水、试管和塑料瓶,实验的目的是弄清铁钉生锈的影响因素,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有些安全注意事项,并敦促学生及时进行实验记录,强调在实验结束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和小论文。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形成过度的依赖心理,在明确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或小组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此外,教师有必要在进行实验辅导之前,以实际教学情况和需要为依据制定好实验研究计划,适当增减实验次数,合理挑选实验器材,以充分保证化学厨房小实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安排有趣实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做好化学厨房小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做好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有趣的化学厨房小实验。

例如,“铁树开花”实验:选择几条长度相等或者相近的细铁丝,把它们的下端都拧到一起,然后插到木制暖壶塞中,并将其一起放到表面光滑的玻璃中间,再把铁丝的上端分开,使之变成类似树枝的样子,然后选取若干棉花团,并将其蘸上酚酞试液、绑到铁丝上面,等到简易的“花树”制成后,将浓氨水滴入玻璃,迅速盖好玻璃杯,不用多久,棉花团就会渐渐由白变红,仿佛之前那株平平无奇的“铁树”开满了红花。实验原理:浓氨水呈碱性,也有挥发性,而酚酞是一种重要的酸碱指示剂,当挥发的氨气和棉花团蘸上的酚酞试剂相遇,酚酞会变红。涉及初中化学知识的有趣化学厨房小实验还有很多,如“焰色反应”、“番茄电池”、“喷雾作画”和“白糖变黑雪”等实验,这些小实验有较强的趣味性,加上操作步骤十分简单,学生基本上都很有参与热情,愿意自己在家动手进行实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化学理论。

三、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中开展化学实验时,都是教师在讲堂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坐在座位上观看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同时,即使有学生自主实验环节,学生也基本都是直接按照教师教授的步骤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知道如何通过个人努力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因此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化学厨房小实验是一种探究式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如何借助专用的化学药品、器材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化学厨房小实验。同样都是制取二氧化碳,但是,将实验材料更换成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汽水瓶、食醋和鸡蛋壳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认真观看、仔细记录、全面分析,以便既能够充分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要点,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出全新的制取方法和操作步骤。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巩固、深化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科学探究能力。

四、充分运用厨房材料,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篇10

一、课题背景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深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开发具有本省特点、科学实用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同时,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要与最新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岗位规范相对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教学开发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专业定位要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设置要支撑培养目标实现;课程内容要突出针对性与适应性;教学活动要融“做学教”为一体;教学达成目标要以职业标准、行业规范为参照;教学资源要丰富多彩;教学评价要科学多元;促进中高职有机衔接。

2015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意见》,填补了省级层面在开发三年制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方面的空白,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根据省教育厅工作统一安排,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负责牵头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

课程指导方案开发的主要目的有三个:(1)建章立制,为全省的高职专业教学提供教学规范。(2)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提高教师对专业的把握能力,同时,通过广泛调研,熟悉全省专业发展的现状,了解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掌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3)促进高职和中职、普通高中的衔接,解决课程重复开设的问题。

二、调研设计与实践

开展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调研是为了查找分析当前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学习省内外高职名校专业课程改革经验,为开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奠定基础。为使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既普遍适用,又特色鲜明,开发过程必须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同时还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向服务学生就业、服务学生发展的转变,并将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项目组对调研对象、调研问题、调研目的、调研方法等反复论证,形成了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

1.组建开发团队。为保障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的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了由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资深本科院校、专业院校、高职院校,山东省(市)级电(视)台、山东省(市)级报社、省内知名传媒公司人力资源部、网络新媒体单位一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本院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开发工作团队。由于省内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4所,因此,特别邀请省外部分高职院校参加团队开发。同时,成立专家小M,对开发全过程进行指导。

2.确定调研对象。为使调研结果更加具有代表性,个体更广泛,项目组共设置学校组、企业组、行业组、学生组等4个小组,分头开展调研工作。各小组根据分工和教育厅文件要求,提交本组的调研方案、调研问卷、访谈纲要和座谈会纲要,经过项目组讨论、论证,专家审阅后,形成调研定稿。(1)学校组。主要对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校开展调研,调研问卷分为专业教师版和专业负责人版。调研的学校本科院校2所:山东师范大学、山西传媒学院;专业院校2所:山东女子学院、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高职院校4所:山东传媒体职业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青岛校区、山东艺术职业学院;省外高职院校4所: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学院。(2)企业组。主要对招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和现场访谈。调研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包括传媒公司、传媒集团、网站、传统媒体的记者站和新媒体部门、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主要包括齐鲁网、新浪网、济南名声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山东常青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济南策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阳光海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3)行业组。主要对省级、市级、县级的传媒行业开展问卷调研。主要包括山东卫视、山东卫视新闻中心、山东卫视齐鲁频道、山东卫视生活频道、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手机台事业部、济南电视台、临沂电视台、聊城电视台、聊城日报、济宁晚报、临沂沂水电视台、潍坊高密电视台、青岛平度电视台、东营胜利油田宣传部、德州宁津县文广新局等。(4)学生组。主要对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09级(该级学生为该专业所招收的第一级学生)至2015级的学生展开调研。调研问卷分实习生、毕业生版和在校生版,座谈会主要组织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参加。

3.落实调研方法。为使调研结果更加客观、全面、有效,调研以深入走访、现场座谈会、问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辅以电话访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网上调查、邮箱调查等方式进行,并充分利用“问卷星”开展网上调研及数据汇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市、山西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北省以及省内济南、青岛、日照、威海、德州、泰安、临沂等地市的学校、行业企业等。

4.确定调研目的。项目组通过研读政策文件,在充分学习其他高职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将调研目的确定为:(1)掌握省内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现状,发现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能力培养、校外顶岗实习等方面存在问题。(2)掌握省内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定的过程、依据,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3)了解省内传媒行业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职业岗位、岗位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情况,与最新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相对接。(4)了解省内外传媒行业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了解学生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实习实训环节等各方面的认知、意见与建议。

三、{研结果分析

各小组根据调研方案开展广泛的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在充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行业企业牵头,学校重视。院校应将有一定规模的、管理规范的私营企业作为主要校企合作对象,紧贴行业发展需要,积极与一线接轨,开发与传媒前沿相关的新课程。(2)新闻类课程内容以文字功底为主,专业技术为辅;注重实训,多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同时完善该专业毕业技能考核标准和体系,强化技能培训训练。(3)定期派相关教师去行业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加强实训训练,同时获得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并将一线经验用于教学中。(4)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与实践技能要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态度,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以及新闻人的传统品德,即使命感与责任感。

总之,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是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开发任务,我校必须要结合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并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以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为落脚点,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唐正玲,郭月兰.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需求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14,(34).

[2]马亿前,吴学峰.教学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J].职教论坛,2016,(04).

[3]姜大源.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9).

Practice of the Research fo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ing Guidance Progra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IU Ying-xia

篇11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导致了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方式,进入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中。当然,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只有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保证的教学,才能被称为是有效的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就当前整个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持续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早些时候的初中阶段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叫做《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程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把它视为副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完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度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基本快被教师、学生和家长将其排除在了初中阶段的教学之外,这样就不用去讨论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了。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极具修养、品德高尚及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因而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名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道德与法治》进行替代,使得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课程名称上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对法治与道德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道德和法治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将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并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使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将这一影响扩散开来,使得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更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篇12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其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极好地克服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和学习不适应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舞蹈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这么多的优势,我们教育者该如何实施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呢?笔者就自己的心得谈谈体会:

一、掌握心理,明确授课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由于他们处于由依赖转向独立的起点,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弱使他们的挫折感比成年人更强,焦虑体验范围更广。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初中学科增多,知识内容加深,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产生这种现象,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由此又产生自责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弄的整日精神萎靡、神请恍惚,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教师要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稳定性及可塑性等。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之多,作为中学生的老师,都应在自己教学的领域实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通过努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和呵护下快乐充实地走过这困难重重的“青春期”。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快乐充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投其所好,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教育对象目前正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叛逆”“自我”等所谓的“不良”历程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可,接受他们的这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并且要抓住这些“不良”加以利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宽容、积极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上,我就抓住初中生爱表现自己的这一心理特征,用他们喜欢,感兴趣的舞种来吸引他们。从而赢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所以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我放弃了传统的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而是选择了目前在青少年中非常盛行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街舞之所以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种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街舞的随意性、挑战性、娱乐性, 表达并满足了年轻一代勇于挑战自我、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崇尚自由的一种心理。所以,表达自我,创造人所不能,勇于接受挑战,这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街舞,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喜爱,并且他们乐意相互交流,推广传博。

三、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一)街舞的特点和种类:

街舞是以身体各部分的绕环、屈伸、跳跃、展体等动作为手段,把姿态、造型、表现力等因素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增强心智,强健体魄的有氧运动。大体上来说街舞可分为;健身街舞、竞技街舞、和表演街舞。

1、健身街舞

健身街舞是以街舞动作为基础,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素质和技巧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健身街舞的成套动作设计和编排注重简单、活泼、流畅,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健身强体、防病减脂有明显作用。

2、竞技街舞

竞技街舞是以竞技为目的,是根据街舞特定的风格特征和特殊要求编排的一套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比赛的形式来体现水平高低的竞技套路。

3、表演街舞

表演街舞是为了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出活动。它的形式多样.没有严格的规定,强度可大可小,技巧可高可低,时间可长可短,一切都不拘于形式。能够使大家赏心悦目的、满意且喜欢的,就是一段好的街舞表演。

由于街舞形式随意,有些动作要求技巧性较强。如果练习不当,对于身体某些部位可能造成伤害,为了达到科学安全的效果,目前国内的普及街舞课程一般选择健身街舞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健身街舞避免了高难度动作,突出的是健身性与娱乐性,还有对舞蹈的欣赏性。

(二)街舞教学的注意事项:

1、充分准备:健身街舞是一项小肌肉、小关节运动为主的舞蹈,它强调全身协调尤其是头、胸、腰、髓、膝及手臂等部位小动作的配合,既注意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各部分的独立运动。其动作张弛自如、快慢有度、流畅中有停顿、身体弹动中有节奏。从而非常强调身体的爆发力和控制力,所以在街舞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以免跳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循序渐进:在练习当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必一味追求动作的高难度和高技巧,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应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街舞的基本步伐:踏步、侧并步、侧交叉步、开合跳等动作;基本身体动作:肩、胸、腰、臂、髋、膝等部位的动作及手臂与身体的波浪练习,大致接触地面技巧动作(地面技巧简单动作,如头手倒立、手倒立等)。

3、能力培养:街舞的动作变化极为丰富,连贯动作的节奏非常的快,充分显示了对身体全面的协调配合能力的锻炼,极大地体现出身体动作的均衡性、协调性和灵敏性。故经常参加适量的街舞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另外,街舞是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种积极手段。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大胆创新,只要符合音乐节奏,可以任意组合动作,或是即兴想象发挥,长期坚持必然会对参与个体的智力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结语:舞蹈是肢体的语言,是有形的音乐。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人们的耐受力,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中学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心智和体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度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已成为学校音乐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文艺活动 ,不仅不妨碍学习 ,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多方面才能 ,让他们能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其有益。在中学实施舞蹈教育,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教育者一定要做到使舞蹈教育既是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

篇13

一、掌握心理,明确授课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由于他们处于由依赖转向独立的起点,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弱使他们的挫折感比成年人更强,焦虑体验范围更广。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初中学科增多,知识内容加深,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产生这种现象,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由此又产生自责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弄的整日精神萎靡、神请恍惚,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教师要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稳定性及可塑性等。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之多,作为中学生的老师,都应在自己教学的领域实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通过努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和呵护下快乐充实地走过这困难重重的“青春期”。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快乐充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投其所好,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教育对象目前正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叛逆”“自我”等所谓的“不良”历程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可,接受他们的这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并且要抓住这些“不良”加以利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宽容、积极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上,我就抓住初中生爱表现自己的这一心理特征,用他们喜欢,感兴趣的舞种来吸引他们。从而赢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所以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我放弃了传统的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而是选择了目前在青少年中非常盛行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街舞之所以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种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街舞的随意性、挑战性、娱乐性, 表达并满足了年轻一代勇于挑战自我、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崇尚自由的一种心理。所以,表达自我,创造人所不能,勇于接受挑战,这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街舞,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喜爱,并且他们乐意相互交流,推广传博。

三、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一)街舞的特点和种类:

街舞是以身体各部分的绕环、屈伸、跳跃、展体等动作为手段,把姿态、造型、表现力等因素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增强心智,强健体魄的有氧运动。大体上来说街舞可分为;健身街舞、竞技街舞、和表演街舞。

1、健身街舞

健身街舞是以街舞动作为基础,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素质和技巧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健身街舞的成套动作设计和编排注重简单、活泼、流畅,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健身强体、防病减脂有明显作用。

2、竞技街舞

竞技街舞是以竞技为目的,是根据街舞特定的风格特征和特殊要求编排的一套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比赛的形式来体现水平高低的竞技套路。

3、表演街舞

表演街舞是为了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出活动。它的形式多样.没有严格的规定,强度可大可小,技巧可高可低,时间可长可短,一切都不拘于形式。能够使大家赏心悦目的、满意且喜欢的,就是一段好的街舞表演。

由于街舞形式随意,有些动作要求技巧性较强。如果练习不当,对于身体某些部位可能造成伤害,为了达到科学安全的效果,目前国内的普及街舞课程一般选择健身街舞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健身街舞避免了高难度动作,突出的是健身性与娱乐性,还有对舞蹈的欣赏性。

(二)街舞教学的注意事项:

1、充分准备:健身街舞是一项小肌肉、小关节运动为主的舞蹈,它强调全身协调尤其是头、胸、腰、髓、膝及手臂等部位小动作的配合,既注意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各部分的独立运动。其动作张弛自如、快慢有度、流畅中有停顿、身体弹动中有节奏。从而非常强调身体的爆发力和控制力,所以在街舞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以免跳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循序渐进:在练习当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必一味追求动作的高难度和高技巧,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应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街舞的基本步伐:踏步、侧并步、侧交叉步、开合跳等动作;基本身体动作:肩、胸、腰、臂、髋、膝等部位的动作及手臂与身体的波浪练习,大致接触地面技巧动作(地面技巧简单动作,如头手倒立、手倒立等)。

3、能力培养:街舞的动作变化极为丰富,连贯动作的节奏非常的快,充分显示了对身体全面的协调配合能力的锻炼,极大地体现出身体动作的均衡性、协调性和灵敏性。故经常参加适量的街舞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另外,街舞是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种积极手段。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大胆创新,只要符合音乐节奏,可以任意组合动作,或是即兴想象发挥,长期坚持必然会对参与个体的智力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结语:舞蹈是肢体的语言,是有形的音乐。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人们的耐受力,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中学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心智和体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度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已成为学校音乐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文艺活动 ,不仅不妨碍学习 ,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多方面才能 ,让他们能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其有益。在中学实施舞蹈教育,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教育者一定要做到使舞蹈教育既是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