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

篇1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部分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不切合学校实际,制定过高。有些中职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是水平达到中级会计师,工作目标则以大中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为主,这些培养目标不仅与中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不符,也与市场需求不符,致使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趋向一致,衔接之间出现“断层”。

(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现象普遍

培养目标语课程开设往往是挂钩,由于部门中职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出现重复现象,部门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教学中甚至直接对高职教材加以采用。此外,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内容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因此课程设置比较混乱。

(三)会计技能培养存在“倒挂”现象

在2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中职院校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会计专业课程方面不管设备、师资还是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实力。而一些高职院校发展可能还不如中职院校时间长,师资等方面都不如好的中职院校,使其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开设得不到有力保障,导致高职与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产生“倒挂”现象。

(四)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类似

中、高职会计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都是先理论后案例、经济业务通过文字来进行表述、登记账簿用丁字账户表示等;教学过程则基本都为理论。在考核方式上,中、高职的考核方式多为期末闭卷考试,试卷内容通常都是理论与操作各占一半。

二、加强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建议

(一)培养目标应坚持“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

中、高职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应坚持“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中职教育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都会在学习毕业后就走进社会,开始会计工作,少数的毕业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计划再走进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因此,中职院校办学目标应在以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同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高职院校则应该立足中职基础,对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深刻了解的同时牢牢把握才能与中职院校办学目标和原则以及方向更好、更合理地实现对接。

(二)加强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统筹

教育部应该根据中、高职教材设置和内容的调查,加强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统筹。在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上对相关专家学者加以组织,对不同的教学单元科学组织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单元设计不同学习层级,使中、高职院校明确哪些是彼此必授或选修的单元,试点成功后再将其统编至全国或各省市,在提高教材开发效率的同时能避免中、高职教材重复或混乱。当然,也可以鼓励教师了解区域经济的不同特点基础上对本校教材进行编撰,开发不同类型的教材,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当地需求。

(三)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强交流合作

针对会计技能培养 “倒挂”现象,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强交流合作。高职院校应对中职院校有更多的了解,对中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量了解和掌握,一些新办的高职院校可以派教师到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优秀中职学校听课;对中职会计教学改革密切关注,在此情况下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出相应地调整,与中职教育主动对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将自己会计专业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广泛地宣传和通报给中职院校,让中职院校能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情况有更多了解。

(四)实施学分制管理、全面沟通课程考核

中、高职课程系统衔接另一个表现在课程考核评价的沟通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科学分标准和教学单元学分标准加以统一,不同学历对应的学分总数也应有区分,并使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对统一的学科学分相互认可,为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营造统一的通道。此外,必须严格规范和操作学分制管理及课程考核。

我国教育领域中的职业教育分为不同层次,除了包括中职教育外,还包括高职教育,两者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当前的热点问题。面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的各种问题,中、高职院校只有正确认识、全面解决,才能促进中、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

篇2

一、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智力类型对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的序化标准重构了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国内外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出不少成功的范例,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广大职教领域里的教师、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推崇,该模式由七个步骤及其涵盖的两个系统组成,具体见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分析,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化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全真化的顶岗实习基地,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厂家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合理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态度,通过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转化为个人从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取自我构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的行为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笔者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建设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组建了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了会计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和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课程结构与工作体系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课程定位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是依据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合理设计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单元所需传授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劳动态度,整合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学习领域的名称和总学时、学习情境的名称和学时、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和媒体、学习知识和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和评价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货币资金核算的学习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2。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进行,其中:资讯是指获取信息,计划是指制定行动步骤,决策是指选择方式,实施是指付诸行动,检查是指审视过程,评估是指评价结果。主要内容应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场地、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库存现金核算的二级学习子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具体见表3。

三、结束语

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依据高等职业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3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从业者也与高职学校其它科目教师一样,积极地探索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教育目的,注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李怡雯发表于2013年《职业技术》的《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一文;张瑞芳和左桂云发表于《经济研究导刊》的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等。这些研究文章都比较关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其次,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关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如张志华发表于2013年《经济研究导刊》的《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等文章。关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不仅事关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型,而且也事关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研究。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转型也好,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也罢,都得以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基础。所以说研究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也是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的研究。

最后,上边所举论文虽然数量有限,但这些论文都是最新发表且在知网上关注度较高,再加之自己长时间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问题的思考,可以得出当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焦点是这样的结论。

二、本次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进行研究必须涉及到哪些问题呢?结合自己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和毕业学生的反馈,参考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进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实践一定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进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研究的实践首先要涉及到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传统的高职会计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界定的: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企事业单位,能在经营管理第一线中从事企事业单位出纳、银行柜面服务等会计及其相关岗位的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对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研究的目的就是跟上这种新的变化形势。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形式的日新月异,对我们转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研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比较同意下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观点。

厦门远华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的杨雄在其论文《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模式的探讨》中,把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中小企业会计及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可以这样说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目标的转变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势必引起高职课程设置的变化。围绕新形势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具备传统会计专业的系列课程。目的是使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应有的、从事会计工作必有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必备知识基础。

其次,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发展需求,设置选修性课程。如果某些毕业生在毕业后想继续考研深造,我们应该结合考研所必须的专业的要求,为其开设相对较深的会计专业课程,为其继续求学做准备;根据某些会计专业毕业生是为了直接就业的需求,我们应该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增加设置更为恰当的实用性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在求职中的优势和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才能满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

最后,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一定要有实践性课程。无论对准备继续深造的考研学生而言,还是对准备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说,实践能力都是其从事会计工作的可靠保障。因为,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实践及反思

根据多年的高职会计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并对自己的相关实践进行如下反思: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即,一类直接面对中小企业直接参加会计工作,一类学生面对考研,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的分类,分别阐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

1、面对中小企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

这一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直接面对的是中小企业的会计实践,因此,他们在高职学校里一定要熟练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会计专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熟练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软件的操作能力、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做账核算、纳税筹划、会计的内部审计等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在学生的能力方面,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纳税实际操作能力、会计专业的开发创新能力。

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我们注重了以下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工作。第一,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和毕业生直接面对会计工作的需求,我们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是在课程设置中,延长了学生的实践时间。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有专门的实习时间,还有到中小企业参加真实的会计工作时间,即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与顶岗实习的时间加起来与其在高职学校学习会计理论的时间几乎相等,即学习与实习所用时间相等。

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出口贸易的现实,在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加强了与会计专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前者是为其以后的会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后者是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打基础。

根据学生的反馈,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没有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实践中(实习和顶岗)既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专业学习的兴趣。

2、面对考研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

虽然都是高职学生,但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与前者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为其设置了选修形式的专业课程。这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因为考研需要这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具有相对熟练的会计实践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对较深的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学校为其增加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研究等知识内容的强化教学工作。

会计专业的考研不仅涉及到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涉及到英语学科的学习。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转型与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还加强了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虽然高职的大部分学生不准备考研,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英语在未来的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一定是会计从业者不可或缺的语言技能。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尤为重要,值得我们高职会计专业老师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篇4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必要载体,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主要资料。教材选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纵观各个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基础会计”类教材,一种是选择“会计学”类教材,大多摆脱不了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主要表现为:①编写指导思想未变,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打小闹,并未根据其学生本专业要求进行;基本上是会计专业的教材的减缩本,其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所占篇幅较大,过分注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介绍,而涉及会计信息分析及应用的内容很少。在教材的难度深度上,以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非会计专业,偏难,不太适宜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②编写体系未变,还是按照传统的“管理活动论”的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少有是按“信息系统论”编写的,均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教材的选用没有体现专业特色,不能体现出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对开设这门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目前的教材更注重介绍“如何做会计”,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不利于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环境的变化较快,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惯例接轨,会计相关法规、制度、知识也随之加速更新,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不断推出,知识更新的周期相对缩短,这些都应在使用的教材中及时反映,而会计教材的编写远远落后于其更新速度。选择教材时,应本着课程体系科学、教学内容充实、反映最新学科内容、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原则,选用与非会计各专业密切相关的,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完整的新的教材和权威的教材。

3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雷同于会计专业。传统的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教育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没有根据各专业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会计教师对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出非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要求,缺乏特色和创新,针对性不强,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照搬会计专业的内容,讲一个简化版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过于侧重会计核算,课程教学内容狭窄,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处处蜻蜓点水,致使教学内容相对肤浅。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立足于他们是未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突出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的教学重点。

具体来说就是强调财务会计为决策提供信息的功能,以及会计控制的功能;应让学生以会计规范为基础,以会计报表为目的理解会计原则和实质,增强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内容上也应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主要讲授簿记方法不同,重点应是讲授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循环、会计报表等内容,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色,从优化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讲授财务会计,使学生理解会计策略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可以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同时应强调综合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管理和决策的实际能力,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针对非会计专业各专业的特点,结合师资等情况采用适合各专业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头脑”,可实行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相互融合、师生“互动的”、注重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思路和能力的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就必须在会计教学中增加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会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用或自行设计能配合理论教学的相关案例,通过剖析会计案例,通过案例的呈现和教师对真实、生动、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可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会计教学的实用性。

篇5

一、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以及主要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社会上的重要行业之一,其教学意义不言而喻。同时,会计教学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与实践,熟练地适应会计计算步骤。然而普遍专业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中,许多都无法均匀分布专业教学内容。对于会计教师而言,在设计教学步骤的过程中,需要设计整个专业教学阶段所涉及的会计教学内容,并将整个训练步骤与目标进行梳理,并且要落实到每一个阶段、每一堂课的训练要点与重点中。许多教师在会计专业初期所涉及的教学计划只是笼统的定制了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对于会计教学意义而言,更是一点而过,少数甚至没有提及。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会涉及到会计内容,造成会计练习无法充斥学生的生活。除此之外,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资金的低投入,都是导致会计教育质量不足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领导都普遍对会计专业重视度较低,教学设备、实训资源缺乏,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热情

现在中职生课堂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在活跃课堂氛围之后,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更好的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会计学习积极性是提升会计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其好奇心普遍较为旺盛,此时,教师便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可以是经济论坛、会计期刊以及和会计有关的新闻等。如此便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课堂

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实用性较大,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中的会计教育必须有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是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会计教学,只能够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创造课堂,设计课堂,构建高效的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社会经济的成长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会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学习效果,对此,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优化会计教学目标,创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必须要依据优化课堂进行设计,在课程的设计上,必须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相关,既需要保障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还需要持续、稳定的提升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与综合使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实践性、创新性。除此之外,会计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相关专业的课程以及上岗证考试内容相结合,从而保障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上岗证考试。在课程的设计时,需要提高实训上岗课程的比例,适当的降低理论知识的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上岗能力。在中职教育中,学生虽然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仍然会存在一些其他的基础课程。对此,学校与教师方面可以适当的协调会计专业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也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课程提升会计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用能力。

(三)提高对会计专业资金投入,补全会计实训资源

中职院校当中的所有教育内容都需要以社会发展需求或行业需求的现状作为教学依据,教学实训内容能够直接反应行业、企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等。对此,中职学校应当使企业也加入到教学实训当中。

当前学校轻视会计专业是影响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对此,学校方面需要提高对会计专业的支持,依据会计专业的教学需求,持续的完善会计专业的实训设备、教学材料。就校内实训培训而言,需要建立相关的手工会计实训室,补全多样化的手工实训材料,完善会计软件以及电算化实训室等。对于校外实训培训方面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加大资金力度的投入,招聘一些经验丰富,会计行业中的老资格人士对实训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提升学生实训内容的有效性、实用性。除此之外,学校与企业之间还可以签订合作协议,将实训学生安排到企业当中直接进行顶岗实习,提升教师与校外行业专业人员的交流与沟通,给学生提供基础坚实的实训内容以及实训辅导。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间接地提升了教师的技能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会计专业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全新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向。学校应当加大对会计专业的成本投入,完善会计专业的实训项目,丰富教育资源,从而有效的提升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阳,黄洁玲,周阳.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金融和贸易等从事与经济相关的非会计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专业,更好地做出经济管理的决策。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感到吃力、学习兴趣不高,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对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改革。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自身觉得会计学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干,对于学习会计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的将其视为一种选修课对待。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以致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影响授课的情绪和质量,教与学之间没有达成良好的默契,导致会计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使其在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感觉比较难适应,造成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学过程比较被动。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区分,两者的学习内容差不多,略有不同也只是在内容掌握的难易程度和课时上进行简单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许多教师自身对会计知识与这些非会计学专业其中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在各非会计专业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采用的仍然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一套老方法,实行无差别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内容按顺序讲,从会计基本理论着手,逐步学习会计知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枯燥而乏味的,教学中不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实验教材和实验课件,会计模拟实验课使用的软件和教材都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设计的,实验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也没有吸引力。

二、建议

(一)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会计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学和其所学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会计学知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解决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态度上的怠慢,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授课教师知识面,了解其他相关管理学科的内容,立体思考会计学与各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更新,提高业务素质。

(二)明确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及营销等方面知识,具有一定创新和分析能力的人才,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的一般会计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会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服务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他们是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兼营”而不是“专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

(三)丰富教学内容,体现专业需求。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高深的会计理论,而是把会计作为一种工具,利用相关会计知识进行科学决策。教学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涵盖面要广,笔者认为应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核算,目的是使学生看得懂基本的会计账簿,明白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密切关系,能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分析和利用财务报告的能力,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其中重点应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其次是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出纳知识,了解有关现金和银行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等;税收基本知识,理解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为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意识打好基础。学习这些课中最基础的部分,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重要的是要分不同的非会计专业进行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会计学教学内容上应设计到银行会计学等。

(四)改进教学方法。在目前的非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以及设备等的局限性,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可能按照会计专业学生的模拟实习一样进行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实习。但是,非会计专业会计的教学内容应强调与授课学生所在专业的相关性,强调如何理解和使用会计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会计案例,使学生置身其中,扮演适合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利用会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我们要从提高他们对会计学重要性认识入手,使其了解会计学对于其所在专业的内在关系,激发他们的兴趣,改变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的会计教学,使非会计学生喜欢学习会计知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一、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为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教学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为四点:1、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不明确。很多职业学校为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是过度的重视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传授,对于教授会计实操、培养学生分析和会计应用能力的方面并不完善;2、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重视度低。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安排大约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40-50课时左右,课时量少导致学生对学习基础会计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其他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抱有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基础会计教材没有贴合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与会计专业的教材相同,理论过多,实践课较少,导致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缺乏针对性。4、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互动性较差,教师重理论、轻实训,单纯的重复性训练,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利影响。

二、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举措

(一)根据非会计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必须要明确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定位和目标,面对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理解会计信息,从而在未来实际经营管理决策工作上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中职学校在教授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时,要将教学定位强调为实用性和应用性上,不仅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的会计工作规范流程,以及与本专业有关联的会计学常识,从而达到让经贸管理非会计专业学生成为通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优选教材内容,合理设置课时

职业学校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上,要区别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教材的选择要符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做到有侧重、有重点结合了专业实际,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坚持以会计规范的原则,全面理解会计的原则和实质,利用会计理论知识辅助本专业的相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时上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非会计专业学生特点,适当的增加基础会计课程的课时,其中实训课课时要多于理论课课时,这样更加便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习方面的应用理解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

篇8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会计学在旅游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可,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把会计学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然而,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对逻辑性要求较高,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吃力等诸多问题,学生不能明确掌握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在课程开设的目的。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并学会获取会计信息,树立会计思维方式,运用会计课程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应用会计信息帮助旅游组织进行决策。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均开设了会计课程,虽然会计课程教材种类较多,但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较缺乏,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为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师自编讲义,理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借贷复式记账的应用等。此外,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也与会计专业一样,注重会计账务处理过程。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也是如此,由于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的会计教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方式和内容,忽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缺乏积极性,难以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当改进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为会计主体,教授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与旅游行业财务工作实务相结合。目前较少可供选择的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材,教师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结合旅游行业实务,合理编制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所有专业均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外,突出在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中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其专业的联系,运用会计知识分析并解决旅游管理的实务问题。结合专业特点,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等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师大多是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他们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担任,较少有在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虽然这些教师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学科专业性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对旅游行业知识欠缺,教授过程中难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实务结合教学,仅按照会计专业一样的授课方法,将直接影响旅游管理2017年第24期教改•教研专业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因此,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应响应湖南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号召,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特别是到旅行社、饭店等单位进行会计方面的观摩,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并运用实务经验到教学中,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会计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务的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

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使用实践设施和场所。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会计手工实训室,实训内容主要是针对纸质版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注重的是会计实务的账务处理过程。另有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会计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会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这些会计实践教学适用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灵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实现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目前,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相关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时采用的是手工记账,与会计专业实训内容相同,学生在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缺乏积极性,不能掌握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也不能理解会计信息和自身专业的联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经建成金融工程专业ERP实训室,可以采用ERP实训室进行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用ERP实训教学,让学生模拟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会计知识和会计信息,不仅仅限于传统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而是全面的认识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帮助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了解会计知识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联系,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然而目前ERP实训室尚在测试阶段,主要满足金融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训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还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12日,是湖南科技学院全资校办企业,获得过“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永州市旅游行业“十年零投诉”单位等荣誉,是湖南科技学院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为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湖南科技学院校长办公会议专门探讨和改变了公司管理模式,2016年由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姚先林老师任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实训与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山花旅行社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见习实操的承办单位,每年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日常培训并组织见习,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以及实操认识,导游业务知识、景区讲解等课程的实操见习。虽然山花旅行社设置了财务办公室,但公司的财务业务外包给学院财务部完成。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这一实训平台。在公司内部设置财务部门,提供会计课程实践工作岗位,这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可在山花旅行社内开展实践教学。对经管学院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而言,借助山花旅行社熟悉旅行社会计实务,提高自身实践经验,为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实务案例。同时,也方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旅行社为会计主体,熟悉旅游行业的会计实务和操作,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联系,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析并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此外,学生在旅行社实训中切身感受创业过程,增强他们的创业动力,也为旅行社建立了人才储备力量,学校和山花旅行社实现互惠双赢。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是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要区别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各个专业量身制定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修改注重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程序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改进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各经管类专业的联系,树立会计思维方式,学会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欧阳仪臻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1.教学内容的问题

经济法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现有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过于宏观,还不满足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不少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实用性不突出,教材内容主要针对的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没能体现出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内容较少涉及会计专业学生需要的物权法、票据法、破产法等内容,而且现有教学内容的授课时限制较大,有限的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少经济法专业课程内容缺少重点,存在着详略不得当的问题,现有教学内容没能围绕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进行有效的取舍,导致有的章节内容重复,还有些章节的教学内容过于复杂和难度过大。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还没能与其它专业课程形成有校互动性,因此影响了经济法教学效率。

2.教师方面的问题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从实践出发,需要在经济法教学中围绕典型案例进行法理剖析。但是,不少经济法教师没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限的教学时间集中在理论讲授上。经济法教师现有的教学方法没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教学效率。而且当前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师往往还兼任着其它课程的教师,有些教师精通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对经济内容涉猎的不深入,而专职从事法律研究的教师又较少能够从会计专业角度进行案例分析。跨学科专业教学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法课程推广的重要问题。由于经济法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功底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有效教学。经济法课程与会计专业缺乏有机联系,经济法教师不掌握学生需求,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经济法教学缺乏深度,学生不能深入掌握相关知识。

3.教学评价的问题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由于教师对经济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理论把握的不准确,因此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下,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偏重理论教学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不能有效的围绕着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没能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经济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特殊性

1.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当中,经济法主要从围绕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开展会计活动的法律依据,帮助学生在法律思想与科学精神的指导下自主开展会计活动,其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尊重经济法,把经济法应用于是日常会计实践,用经济法指导开展具体的会计活动。

2.学科设置的差异

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作为基础专业课程,是在会计专业低年级开设的课程,经济法课程以一般法学课程为前提,但是学生的法律常识较为缺乏,不少学生没能形成明确的法律思想体系,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以浅显易懂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在经济法教学中贯彻一般法学常识。

3.学科侧重点特殊性

法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是门宏观且庞大的课程体系,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面临的案例也较为复杂。而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主要内容与消费者、竞争、市场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经济法的会计专业教学的内容相对更集中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商法中的企业法等内容,这进一步明确了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内容,提高了经济法教学的指向性。

4.教材结构的特殊性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引导下,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教材设计与一般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不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材更具有实践应用性,强调实际能力的训练,注重围绕典型案例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但是目前还缺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编写的权威会计专业经济法教材,还没能围绕着贸易、票据、涉外等相关会计领域的经济法内容包含其中。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使经济法教学满足会计专业人才的成长需求,必须根据十三五时期会计人才培养的计划,切实解决经济法教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注重围绕着我国会计人才的专业综合素质需求,合理的改革经济法教学的内容,注重围绕着会计专业的实用需求适当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大幅度增加关于物权法、票据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内容,并且从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角度有效渗透相关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除了讲授基本的经济理论外,还应当适当的增加破产法、证券法、合同法、会计法等方面的内容,使经济法教学自成体系。

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开展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注重对经济法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才能满足当前经济法教学的需求。围绕着经济法与会计专业整合的复杂性、边缘性和应用性要求,应当培养教师形成在会计专业理念关照下的经济法教学的思路,注重推动提高经济法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使经济法教师具备在边缘交叉学科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为此,应当注重使经济法教师掌握会计专业领域的前沿内容,能够把会计专业领域的经济法问题渗透在日常教学当中。

3.全面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促进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蓬勃开展,还必须全面创新经济法教学方法,注重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能够在课堂上使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索相关知识。为此,教师还要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创新使用科学的考评方式,能够实现学生课上课下紧密相联,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注重运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经济法的现象和问题。

四、结语

应用型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下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在高校会计专业中构建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对高校会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和社会实践模式,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而言,“混合教学”模式是在实践环节、方法、评价监督环节、教学方法、内容、理念等环节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

一、高校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校应该对国内外会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构建科学、有效的会计“混合教学”模式,使其在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内容、理念以及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对传统高校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有机结合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构建高校会计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会计专业的教学理念,使本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微型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所以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应该设置实践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通识课以及理论课等,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课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国际化。高校专业的选修课中,学校要开设一些关于国家报表分析、国际税收、国家会计的课程,使学生对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会计模式以及会计国际前沿制度和理论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强化会计专业中的外语教育,尽量使用原版教材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2)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尽量是和金融类以及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3)兼顾科学和人文教育。在会计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要精选自然科学、哲学、历史、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精神价值、社会责任感、智力以及身心的多元化发展。

三、构建高校会计网络学习平台

(一)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内涵

高校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是为辅助教学或者自主学习而开发的应用型教学软件,采用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硬件环境和计算机局域网环境下,搭建一个虚拟的辅助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会计实验课程和核心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课件的开发,主要分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的内容和特色

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的界面主要分为实验软件、师生在线交流、下载服务、轻松时刻、模拟测试、习题和答案、政策信息、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以及网站首页等十个功能模块。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试验课程学习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是对课件搭建成会计类实验课程体系、单一实验课程教材的开发,不仅可以对很多实验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还可以对实验课程配备实验软件,从而方便学生进行试验。此外,还可以使计算机实验和手工模拟试验在网络上形成一体化。(2)形成多系列实验课程体系数字化教学资源,使之成为一种虚拟的会计教学实验基地。

四、结语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新型的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将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理论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促进会计教学的发展,实现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一、对高职类会计专业的课程定位

高职类会计专业的课程定位,是由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其分别有不同的定位,传统高职会计课程的定位是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的功能,而将“面向中小企业”作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考证的要求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专业基础课以《基础会计》为主,专业课以《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珠算》《成本会计》、《经济法》《税收基础》、《统计学基础》、《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几门课程, 形成专业主干课程框架并以《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为核心课程。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能很快找到岗位,这此基础上增加《连锁经济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会计》、《餐饮业会计》作为学生选修课程。

二、增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量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从业资格证的获证率,首先增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本专业后续课程《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课程,《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入门课程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一般安排108学时不够,由于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建议128学时,如课时允许,甚至可考虑增加到150 学时,授课做到理论课与实践紧密结合,至少实践课要占50%。《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放在第一学期授课,该门课程课时量为每周6 节,刨去学生军训及节假日放假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15周,也就是总课时量只有80 学时。针对学校实际,课时量偏少。学生底子薄,得加大课时量,将基本技能反复的讲解训练,结合配套模拟实训教材和考证的知识点,加大实训的教学。其次,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时量。该门课程放在第二学期授课,课时量一般为每周4 节,实际授课时间约16 周,总课时量约为64 学时。可考虑增加到每周6 节,总课时量为96 学时。原因之一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该门课程又属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得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其他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也是考证课程,在业余时间增加课时量,让学生在机房训练习老师作指导,这就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合就业情况确定专业课程授课的重点

如在《基础会计》能力上: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①能够填制原始凭证;②编制记账凭证;③能够熟练登记丁字型账、编制试算平衡表和各种账簿;《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大部分内容与《基础会计》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进行简单学习。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按照助理会计师考试的要求和分模块实训为重点内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重点的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支付结算办法”等这些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会计电算化》课程结合考证和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以用友U872和金蝶KS软件为授课内容,相应增加会计电算化实务主要是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专业的电算化软件应用方面的系统培训,让学生熟练掌握二至三种常用的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并重点掌握会计实务与各种核算软件的关系,如自动转帐凭证的设计、会计报表的处理方法等。《经济法》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为重点授课内容;《珠算》课程,根据考证的要求按照珠算协会的规定作为授课的重点,并邀请珠算协会到学校给学生订级;《统计学基础》课程,以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重点。在全部会计课程和相关课程开设之后可进行综合实践;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以真实的工作目标为项目,完成项目的典型工作过程作为任务,配备相对应的全真实训材料,便于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熟练处理会计业务,提高综合分析、应用等能力。

篇12

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贴近生产活动的实际技能,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加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以下提出目前会计教学别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第一、课程设置上偏理论教学仍然较大

职业学校会计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往往要求可以直接上岗,而现在会计教学课堂多是老师的黑板板书和书面讲解完成专业授课,这迫切需要会计课程设置中增加开设会计实操课程数量,增强会计实训内容,让学生们在校内就可以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

第二、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仍较保守

会计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理解,课堂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所以对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适度调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课堂教学手段可以多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教学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少讲些难懂的理论。

第三、企业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需要继续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指定教学计划中适度安排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校企合作讲坛、企业实践等教学模式来提高会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中职生的学历提升意识日渐增强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不断增强了中职生在3年中职学习后能继续提升学历的需求。但是,如何保证中高职的3+2衔接在学生文化课程的无缝对接及专业课程的平稳过渡提升的设定仍然需要提前调整和探讨。

第五、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企业对会计学生专业能力新的界定方法

2017年全面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这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影响巨大,不仅企业在招聘会计学生中失去一个专业技能判断依据,而且这对于会计学生就业中如何证明会计专业能力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出新的会计专业技能判断标杆亦是本文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二、开展实地调研及网络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

为了使会计专业课程体制更好贴合市场要求,更好优化课程体系,使得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发挥自身优势。会计专业同时开展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调查方法。(包括200名本校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及毕业生,40家聘用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10名召开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计专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统计报表。

三、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若干建议

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查和回访活动,根据以上实地调查和网络回收问卷情况分析结果,我们仍然欣慰看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是广阔的;依据调查分析数据反映的情况,提出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若干建议,将中职学生的校内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和进行适度课程改革,我们深信会计专业的发展将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继续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提高实操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在调研中企业关注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执行力。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专门开设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还应渗透到会计专业教学中。在大量的企业调研回访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反馈对招聘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强调。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职业院校,企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可以直接进行实务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实操训练是课程设置的重点,也需要加大实操课程的内容。

(二)发展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和多变的教?W方法

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传统、古老的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指挥棒,增强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实务操作技能成为更大的需求。因此,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变得尤为关键。

(三)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计划的课程内容必须按照当今市场对会计专业需求来制定。从大量实地调研和问卷回收分析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

第一,我们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企业90%是私营企业,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会计专业课程必须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及制度作为指导来开展会计业务实操内容;第二,企业对就业学生的办公软件能力,尤其是EXCEL财务应用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相关课程需要加大授课时量;第三,由于需要进行毕业生的就业职业指导,在实习前的一个学期,也就是第五个学期应该增开相关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商务礼仪等课程,使得学生可以从中提高就业综合能力。

(四)加强和发展校企合作,开发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企业调研中多次与企业面谈校企合作事宜,同时在召开的会计专家座谈会中也都有企业专家表示愿意和会计专业有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是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财会相关主题讲座;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也可以安排老师在企业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如果可以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长期会计专业实习基地,那是很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规模可大可小,只要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最直接接触企业实践场所及实习内容,迈开的每一步都是进步!

篇13

不少教师仍照搬高职会计专业本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技能为出发点,不分析非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惯性地将账务处理作为教学重点传授给非专业学生,导致学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做账和做分录的学习,最终却因难度大、兴趣衰减而收效甚微,甚至放弃学习。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初次接触《基础会计》课程时,由于专业差异和对会计的不了解,急需专业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给与其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定位是否精准,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基础薄弱、重视不够

同是基础会计课程,同样的教师,同样零起点的学生,往往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较会计专业学生有较大差异,其中原因,值得深思。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财务知识、会计信息知之甚少,甚至主观认为会计与其所学专业并无联系,以后也不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学而无用,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本课程的学习,自然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如若对这种现状听之任之,教师在教学中的安排设计,互动效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

(三)课时紧张,缺乏后续课程支持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大多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2节或4节,学期总课时32或48课时,相比较一般专业课的64课时,有限的时间里要使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专业术语深入理解,的确让部分学生感觉吃力。而且很多专业后续基本不再开设其他相关的会计类课程,致使学生学习带着走马观花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和后劲。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上述提及的专业,大多是32课时,只有市场营销等个别专业是48课时。后续安排相关课程的只有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酒店财务管理和休闲管理专业开设了会计报表分析。课时紧张、课程孤立的局面,让会计思维指导学生自身专业学习的作用发挥有限,也使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陷入困境。

(四)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没有结合到各专业特色,教师对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入门教材基本一致,所以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大体一样。专业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给进入高校后首次遇到会计专业知识的非专业学生不小的压力。教师对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分录处理、凭证账簿等内容讲解过细,反倒因课时有限,到了最后的报表环节匆匆带过,有关财务信息分析内容根本不提。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认为会计就是编会计分录,忽略了阅读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数据等内容,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

会计本身理论性较强,同时受到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制约,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非会计专业本课程的教学中还屡见不鲜。加之在有限的多媒体教室资源分配中,属于公共专业课的基础会计可利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受限,不能有效充分地运用好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极易出现以黑板和粉笔为载体、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局面。单一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都无利于调动学生对会计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进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优化教师队伍,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者,教师对保证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不是其专业主干课,随便上上就行的想法。端正教学态度,树立爱岗敬业的师德风尚,从自身重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同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研究所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将教学经验和企业研修实践经验,创新地融汇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研究教学、教法。学院可以从开展优秀课竞赛和师资培训投入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非会计专业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包括:1.理解本专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在会计核算中表现。2.能通过阅读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有一定的评价分析能力。这也就指明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刻把握这一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并正确引导非会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升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

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系认识不清,对课程认同度低,加之入门原理比较枯燥,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对课程建立初印象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把握好第一次课,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身边优秀毕业生、创业者实例,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不同工作岗位往届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拿往届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凭证、账簿等实物,给非专业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采用联想启发的方式将会计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如讲到企业固定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的房屋、家具、家电;讲到无形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成员的学历、绝活儿;讲到原材料,就可以联系维持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学生对专业术语产生了亲近感,自然就更容易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使学生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三)合理安排课时,因材施教,建立后续课程有效支持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需求逐渐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一部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理解力好,甚至想通过努力考取会计岗位准入的敲门砖——会计从业资格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越深入学习越觉得困难。最终出现一些人“吃不饱”,而另一些人又“吃不了”的局面。最好的办法是因材施教,进行同专业分层次教学,对于想学会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量增加课时,多讲授会计专业知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提供给他们选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等更多学习会计知识的机会,建立后续课程有效的支持,给他们创造取得第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对理解力有限、学习吃力的学生,教师则可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论学习,增加动手技能的训练,满足岗位认知要求。总之,教师应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出发,合理安排,使学生各取所需。

(四)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非会计专业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形成教学特色。会计教师在了解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针对专业需求,合理地整合添加设计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处理特色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也不应该再放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的内容上,而是要让学生熟悉基础地位的会计规范,着重分析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增强学生借助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打破传统章节结构,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模块一:解析会计学基础原理。介绍会计基本前提的工作规则后,直接进入六大会计要素,解释各要素间的勾稽关系,引出两大会计等式,提前引入以六大要素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模块二:简要掌握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全世界通用的记账方法,要理解会计实务,必须明白借贷记账法。本着“够用”原则,将初学者认为非常难学的借贷符号结合不同会计科目的变化部分进行简化教学,围绕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环节做基本的业务介绍。模块三:凭证、账簿技能模块。让学生着重理解凭证、账簿的处理流程,以及其与报表编制之间的关系。运用实务票据加操作业务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会计岗位实操技巧。模块四:把握财务报表分析。首先是财务报表编制,注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主表结构的把握;其次是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报表案例展示,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