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手术室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手术室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手术室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篇1

压疮是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到严重阻碍,皮肤及皮下组织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而导致组织发生的破损与坏死。一旦患者发生压疮,一方面会带给患者严重痛苦,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尽快康复,另一方面还可能带来医疗纠纷。因此,对手术室压疮的形成因素进行正确认知,采取有效护理方法加强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1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我院行大、中手术患者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女54例,患者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2.3±4.1岁。

2方法

2.1预防措施

预防手术室急性压疮的发生应选择相应正确的护理方法,首先应加强对患者术前访视的重视,对患者做好全面的术前评估,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其次构建及完善对术前护理及术中急性压疮的监控系统,确保患者术前取正确及舒适,对压疮易发生部位加强保护,术中密切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保证微循环灌注量;最后提高手术过程中的默契配合程度,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压疮的发生。

2.2提高对急性压疮的认识

加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教育,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一边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同时尽量降低非人为控制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导致急性压疮发生主要包括压力、摩擦力及剪切力三个物理力,因而应通过加强对手术操作细节的控制,减少剪切力与摩擦力的发生,同时由于压力一直存在于手术床上的患者,针对于压力因素,只能通过手术过程中各项辅助措施对局部压力进行缓解。

2.3缓解患者局部压力

我国当前对手术室患者局部压力的缓解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采用凝胶垫,该方法的应用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抗压性及柔韧性,与人体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可以实现患者体重均匀分布于垫,有效避免压疮发生;但该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价格太高,不宜推广普及,消毒方法不常规且较易损坏;其二就是采用垫;该方法的应用优点在于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及柔韧性,且价格适宜,适宜临床推广应用;该方法的缺点则是抗压部位有精确,不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垫表面不平整,极易形成剪切力,消毒受到一定限制。

2.4选择合理的减压手段

理想、高效的减压垫应有的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柔韧具有良好弹性,具有较强的抗压性,且通透性较好,可允许气体之间发生交换;②独特的设计可使受压部位托起,将外界环境中包括细菌微生物在内的颗粒性异物加以阻隔;③与人体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不会诱发再次机械性损伤,可以确保受压部持续温润;④经济且实用,适用于患者身体各个部位的实用。当前我国临床多将局部凝胶与泡沫辅料联合应用,可有效弥补仅采用一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可有效预防手术中患者压疮的发生。

3结果

130例患者中,术后急性压疮发生3例,其中女性1例,男性2例,压疮发生率为2.3%,其中2例患者为I期压疮,1例患者为II期压疮,经后期积极护理均痊愈出院。

4讨论

4.1压疮常见病因分析

4.1.1与局部压力 若手术中未能采取适当,除了不能充分暴露术野之外,还会造成患者受压部组织的伤害。当软组织受到过大压力时,若患者持续以一种卧位保持至少2h后,便会发生压疮。

4.1.2手术湿度及温度 若组织持续受压导致发生营养不足、缺氧以及缺血症状,当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现象,就会增加压疮的发生率。另外,皮肤潮湿、液体浸渍等原因也会提高压疮发生风险。

4.1.3由于手术属急性损伤,会引发患者的剧烈反应,提高压疮发生的可能性。

4.1.4营养因素 像肝移植类患者在手术中会出现大量失血,导致严重损伤,由于皮肤弹性不强的原因而提高易损可能。

4.1.5固体挤压太过频繁或者太牢固等因素都会诱发急性压疮。

4.2急性压疮的护理对策

4.2.1术中护理 (1)的合理放置:由于足跟部与尾骶部是人体承受压力最大的部位,因此在安排放置时应着重加强该部位的放置,防止发生局部受压。且手术放置还需与人体力学原理相符。(2)合理采用枕、放置支撑物及垫物:在进行安置时,应注意对衬垫物及支撑物的合理放置,包括放置的位置、固定点、着力点以及支撑点等内容,满足患者及手术需求,保护患者神经系统及呼吸循环功能。(3)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采用凡士林或者赛肤润将其于患者受压皮肤处进行涂抹,以此来形成油性保护层,保证皮肤正常屏障功能的发挥。

(4)减压按摩:定时对患者受压部位予以减压按摩,如若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在不会影响手术操作的基础上,于患者受压部位进行减压按摩,控制局部受压情况,恢复局部血液循环。(5)保证规范操作:确保诸多细节操作的规范性,预防对皮肤造成损伤,在进行的摆放或者其他护理操作时,应确保动作缓慢、轻柔性,尤其是对受压部位来说,应尽量避免发生拖拉或损伤动作。(6)体温护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合理调节手术室温度,将温度控制在22℃至25℃左右,并采用毛毯或者棉被等遮盖物,以此来维持患者体温正常。(7)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手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皮肤情况的密切观察,每2小时左右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4.2.2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全面检查患者皮肤情况,一旦发现有压疮发生必须及时记录相应发生位置、面积等方面内容,采取相应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护理及治疗。

综合上述,急性压疮的发生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而手术患者又是急性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患者的深入评估,总结预防举措,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手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降低手术室急性压疮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马小玲.手术室急性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105-106.

篇2

术中压疮是指在手术的特殊情况下,患者不能翻身,由于手术产生的对局部皮肤的压力,皮肤出现潮湿、硬结、水疱等[1]。手术中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术患者成为压疮的高发人群,其压疮的发生率达4.7%~66.0%[2]。如何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压疮,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4]。自2012年10月起,我院引入预见性管理理念对手术患者实施压疮预防管理,在术前、术中、术后通过循证、分析、预见问题、制定预防措施并进行全面评估,预防术中急性压疮的发生。经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实施预见性管理前)在我院手术室施行手术预报的压疮危险患者19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86例,平均年龄(52.9±24.4)岁;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手术室施行手术预报的压疮危险患者237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34例,女103例,平均年龄(54.8±24.2)岁。所有入选对象均为住院期间进行的第1次手术,术前存在压疮的患者除外。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专科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压疮预见性管理方法

1.2.1 建立科学的压疮评估体系

1.2.1.1 启用手术压疮评估表,充分作好术前皮肤评估,提高皮肤损伤的预见性 从接到手术单后,巡回护士对照手术压疮评估表筛选有手术压疮潜在风险的患者,对预计手术时间>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使用牵引床、受压部位麻醉+手术时间>3h)或Braden评分

1.2.1.2 预计放置方案,保护受压重点部位及骨突处 对预计手术时间>4h,骨突处、受压部位给予新型泡沫敷料增加支撑点的抗压性,以有效降低震动和分散压力。手术时间

1.2.1.3 正确摆放,强化重点环节的监控,护士长督导及组长负责制 以保障患者舒适安全、充分显露术野为原则,对手术时间>4h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由护士长和组长重点督查手术,如肢体处于功能位,上肢外展不超过90°,肢体远端关节要低于近端关节,约束带松紧以勉强伸进4个手指头为宜等,有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和示范,指导减压垫和敷料的正确使用。在患者手术安置后再次确认床单是否平整、清洁、干燥,患者身体与床面是否呈点状接触,防止局部皮肤受压。

1.2.2 术中加强观察和巡视,及时检查压疮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1)巡回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弹性张力,发现改变应及时纠正,切实做到预防在先。在病情许可和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对肢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醒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时要尽量避免暴力操作,以免外力造成皮肤受损。(2)巡回护士积极配合麻醉医生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尽量减少手术中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的持续时间等,有利于预防低循环灌注不足而引起的压疮。(3)严格落实术中患者保温措施:注意做好非术野部位的保暖,输液、输血可通过加温器加温至37℃,用温热冲洗液的方式冲洗术野。

1.2.3 术后及时检查和做好交班 手术结束恢复后,要求巡回护士仔细检查患者全身皮肤和软组织情况,如有急性压疮发生,手术室专科护理组长或第一助手以上的手术医生协同查对并签字确认后,填写压疮报告表,详细记录压疮发生部位、面积、分期,跟病房护士严格做好交接班,特别是对已发生压之不褪色红斑的患者进行早期、重点干预,尽量减少或避免术中受压的部位继续受压造成进一步损害,增强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强调搬运及安置的过程中,应避免病人皮肤与运送平车、手术床等之间的摩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8.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四格表x2检验进行分析,P

2 结果

两组患者Ⅰ期压疮与Ⅱ期压疮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总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积极评估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是预防术中压疮的关键[5-6]。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对照组中发生的3例Ⅱ期压疮患者手术时间都超过5h以上,并且是特殊卧位的患者,Braden评分在18~21分。手术时间>2.5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如手术时间超过4h,即使患者体质很好也有组织损伤的风险,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危险性增加约33%,手术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由此可见,Braden量表在手术患者中的预测效度也并不理想,相关研究[7-8]也证实了这一点。针对以上情况,为了使护士全面、正确做好患者术前、术中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在制定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分表时,我们着重将Braden评分量表中未包含的手术时间及手术特殊这2项压疮危险因素纳入评估表中,即预计手术时间>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使用牵引床、受压部位麻醉+手术时间>3h)或Braden评分

我们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压疮知识的常规性培训及学习外,还制定各种手术安置标准和技巧手册,人手1册,强化手术安置的规范化培训。及时添置某品牌喱垫用于手术的摆放,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压性,分为大小不同的头圈、足踝垫等垫,如当病人仰卧时,头下放软枕或头圈,保护后枕部,能有效地缓解受压部位的压力,对局部皮肤减压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结合垫角色互换,练习并掌握标准手术的安置和技巧,使每位手术室护士对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等特殊手术安置能熟练掌握。有效的培训可提高手术室护士术中压疮相关知识水平,促进其形成预防术中压疮的护理安全行为模式[9-10]。

对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的压疮管理,强调对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环节进行质控,对可能发生的压疮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廖冰野,韦南莱,陈柳云.预防术中压疮形成的方法和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72-73.

[2] 瞿永华,柴颖,刘琳.术中患者急性压疮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0):50-51.

[3] 姚美蓉,兰晓娥,吴雪华,等.预防压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88-90.

[4] 王俊杰,刘红梅,杨贤云,等.手术患者压疮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5): 864-865.

[5] 徐青.手术室老年患者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护理人员压疮认知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0):15-17.

[6] 钱维明,黄立峰,项海燕,等.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6(8):24-27.

[7] B Halfens RJ,Van Achterberg T,Bal RM.Valic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raden Scale and the influence of other risk factors:a multi centre prospective study[J].lnt J Nurs Stud,2003,37(4):313.

[8] Langemo D,Baranoski S.Key points on caring for pressure ulcers in home care[J].Home Health Nurse,2003,21(5):309.

篇3

1 术中引发急性压疮的相关因素

1.1生理因素

1.1.1年龄与性别 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组织再生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减退, 70 岁及以上老年人术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了3 倍。

1.1.2体型因素 体型对术中压疮发生的影响也是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认为消瘦者较肥胖者压疮发生率高,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体重< 58 kg 皮下无组织保护,易发生压疮,而体型过度肥胖患者也易发生压疮及组织拉伤[4]。

1.2客观因素

1.2.1物理因素 压力:是造成压疮最主要的力,其中垂直压力是术中压疮最主要的因素。摩擦力: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手术时操作振动过大对受压部位有明显的摩擦力。剪切力:亦称切应力,是由两层相邻组织表面间滑行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力。剪切力是导致压疮的另一个危险因素,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手术:因引起的压疮占手术室安全隐患的第4 位,手术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俯卧位比仰卧位者更易发生术中压疮。

1.2.2手术室特异性因素

1.2.2.1麻醉因素 由于物的阻滞作用, 受压组织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 血流变慢, 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 使患者反应迟钝或暂时丧失了身体某些部位的不适反应, 使患者皮肤组织缺氧, 无氧代谢物无法及时排除, 导致急性压疮的危险性增加[5]。

1.2.2.2 手术人员不良习惯 安置不当使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阻;铺巾不平整打皱导致局部皮肤受力;血液、冲洗液或腰麻、硬膜外麻醉消毒液没有干透即平卧位使皮肤潮湿,皮肤保护能力下降,细菌繁殖,皮肤容易发生破损和感染;导管、电线放置不规范;手术人员随意压靠患者肢体等均可引起压疮的发生。

1.3患者个体因素

1.3.1特殊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神经组织能量供给不足,出现多种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这样的皮肤容易破溃和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急性压疮且不易痊愈。同时肺部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风湿性疾病,因氧供减少,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等均会增加手术中压疮发生的危险性。

1.3.2精神心理因素、环境温度等由于神经压抑、焦虑恐惧、情绪打击而引起淋巴管阻塞,导致无氧代谢产物聚集诱发组织损伤[6],意识障碍程度越深越易发生压疮。

2护理对策

2.1术前充分评估 在术前1d,利用术前访视采用Waterlow 危险因素评估法进行压疮危险评分。Waterlow 评估表包括性别和年龄、体形、体重与身高、皮肤类型、控便能力、运动能力、食欲、心血管及全身情况、营养缺乏及药物治疗,累计评分< 10 分为无危险, ≥10 分为有危险,其中10 分~14 分为轻度危险,15 分~19 分为高度危险, ≥20 分为极度危险。

2.2合理放置手术患者平卧时,足跟部和骶尾部承受的压力最大,最易发生压疮,要在这两个部位放置厚薄适宜的海棉或棉垫,侧卧位时,两膝之间要放置棉垫,同时为避免由于下肢压力增加,脚踝部骨隆突处发生压疮,在脚踝处也要放置厚海绵垫,距腋下10cm 处放置腑枕,俯卧位时,要避免耳廓放置不当造成压疮,截石位时,要在骶尾部放置海绵垫,避免骶尾部脂肪层较薄而受压。

2.3 保护受压皮肤避免潮湿 术前根据手术摆放要求规范相似的摆放方法,将患者的前突处、关节处、受压处皮肤擦拭凡士林使皮肤湿润柔软,保持皮肤的正常屏蔽功能。

2.4 改进护理器具 ①加厚手术床垫: 在手术床上垫1 层6cm 厚的减压海绵垫,大小与手术床一致,有利于防止手术床中后部1 个圆10 洞边缘对身高1. 75m 以上患者侧卧位时髂嵴的损伤,同时加厚手术床垫能分散重力,减轻接触面的压力。②应用新型垫: Defloor 等分析了泡沫样垫和胶冻样垫、聚合醚样垫、聚烷样垫后,认为聚合醚样垫和聚烷样垫对减压作用较小,可降低压疮的发生率,但没有一种垫能达到预防压疮的作用。

3结论

术中压疮防治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术中护理难点。正确认识术中急性压疮的形成因素, 选择正确的护理措施, 采取合理的护理对策, 减少术中压疮的产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积极预防积极处理可提高手术室优质护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秦柳青, 郑艳花, 莫慧珠, 等. 护理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河北医学, 2011, 17(4): 519-520.

[2] 姜安丽. 新编护理学基础[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782282.

[3] 陈蕾, 张育森, 蔡坤和. 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0, 17(6A): 32-33.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12月我院收治8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压疮。男40例,女40例;年龄18~83岁,平均(43.8±2.41)岁;手术时间3~6h,平均手术时间(4.13±0.37)h;手术类型神经外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0例,普外科手术30例;胸外科手术5例,妇科手术5例。术中患者取平卧位50例,侧卧位15例,俯卧位5例。截石位10例。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无压疮发生。

1.2护理对策

1.2.1术前访视评估 手术前访视患者,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向患者宣讲术中配合知识,进行心理疏导,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患者实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1.2.2及防护 术中患者的应便于手术操作,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必要时在患者的受压处、骨隆突及关节等部位涂上湿润烧伤膏或使用垫,以改善局部血供,减少刺激及局部压迫症状。

1.2.3规范操作 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应严格规范操作流程。手术台上的手术巾要铺平整,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患者等消毒液干透后再调整患者,手术切口处的引流袋要连接好,防止血液、体液及冲洗液外流引起皮肤潮湿刺激。

1.2.4注意保暖 保持干燥:压疮的发生和低温、潮湿密切相关。术中注意为患者保暖,减少皮肤在外,肢体末端注意覆盖,防止低温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继发压疮;手术医师及时用吸引器吸净术野处的血液和体液,减少体液外渗,减少潮湿刺激皮肤引发压疮。

1.2.5做好交接 手术后将患者送回病房,现场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告之麻醉方式、术式,观察患者皮肤并记录,对潜在的压疮,尽早处理和防范。

1.2.6保护好受压部位皮肤 术前可先试验一次,该手术要求摆放规范,画出手术时受压部位的范围,然后在画出的范围内的皮肤涂抹凡士林等滑润剂,在骨凸处、关节处再重点保护,如在骨凸处加软圈,在骨凸高处正好是软圈中心,保持皮肤的正常屏蔽功能。对解除压力约30~40min时,需观察皮肤是否已恢复正常,若已恢复正常,说明发红属皮肤正常保护性反应,若40min后发红持续不褪,则说明皮肤等软组织已有损伤,应重新做好皮肤保护,同时可用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但一般不采取按摩,考虑按摩有可能加重局部损伤。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压疮患者与非压疮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疾病、体质指数、手术时间、卧位、麻醉方式之间的差异。

2 发生压疮原因分析

80例手术室患者中,其中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水肿,体质指数≥25,手术时间≥2h,俯卧位,侧卧位、硬脊膜外腔麻醉,皮肤压红现象明显高于

3 讨论

临床实践中,压疮发生不可能避免。本文研究表明,手术压疮与患者自身状态有关,年龄≥70岁患者手术压疮发生率(1.59%)明显高于

麻醉及手术时间:主要起阻滞作用,麻醉范围内血流减慢,局部血液循环运行减速,导致该处的皮肤缺血缺氧,形成压疮[3]。大手术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动辄4~6h,术中为了手术的需要,患者长时间保持一种和姿势,局部受压时间较久,加上麻醉的作用,患者知觉暂时障碍,引起局部皮肤发生压疮。本文研究表明,手术时间≥2.5h患者皮肤压红发生率(1.73%)远高于

经过分析手术室压疮相关因素后,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及评估,评估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术中协作患者取适宜的的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骨隆突和关节部位,减少局部的受压情况,术中提醒手术者及时清理血液及体液,减少低温及潮湿对皮肤的影响。

综上所述,手术患者压疮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及手术特异性因素密切相关,加强对术前风险因素的评估,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5

1.1与患者相关的内源性危险因素

1.1.1年龄 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ey Panel ,NPUAP)研究证实表明,压疮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据统计40岁以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40岁以下患者的6~7倍[5],老年人发生术后压疮的危险性增加2倍[6],而目前手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1.1.2体型及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在压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营养的供应是任何压疮预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极易发生压疮。研究表明,当血清蛋白低于30g/L时,压疮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加强营养补充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可减少压疮的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肥胖者体表皮肤承受的压力增加,也是导致压疮的危险因素。

1.1.3疾病因素 氧供减少,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加快可能使增加压疮发病的机制。另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恶病质、负氮平衡、免疫系统疾病、神经丧失感觉和风湿性疾病等疾病因素也使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增高。

1.2与患者相关的外源性危险因素

1.2.1压力 即重力是受力面上的垂直作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并与受压时间密切相关[7]。高压形成的溃疡比低压快,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平均压时会使皮肤及皮下组织血液供给减少或停止而使局部缺血缺氧发生组织坏死[8]。压力超过正常毛细血管界面压(16~32mmHg)的外源性压力可引起毛细血管血流闭塞和组织缺血,而压力、缺血缺氧的时间对压疮发生的影响很重要。

1.2.2摩擦力 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皮肤在固定的粗糙面(如床单、约束带等)上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的摩擦性损伤可比较表浅,亦可累积深部组织[9]。

1.2.3剪切力 正常的皮肤以疏松的皮下组织与肌肉或骨骼相连,当患者斜躺或半坐卧位时,骨处皮肤被绷紧而成为剪切力,将供应皮肤的血管扯扁,如此也可能导致皮肤的缺氧及坏死[7,9]。临床上常见的是床单、衣服未拉平整所形成的纹路与皮肤接触面,也可能造成这种状态[10]。实验证明,剪切力只要持续存在30min,即可造成深部组织不可逆的损害。

1.3与手术室相关的特异性危险因素

1.3.1手术时间及类型的因素 颅脑、脊柱、心脏、血管、肝脏等手术,由于及手术时间关系,是术中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压疮的形成与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手术进行的时间越长,机体局部受压组织处于缺血状态或低灌注的时间越长,导致受压部位的表皮温度越低,患者长时间固定于一种,损伤的发生率也就越高。Hoshowsky 等认为手术时间>2.5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Schoohoven等发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发生率增加33%[11],在9.3Kpa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压疮。

1.3.2手术因素 手术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不合理的手术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等,还会使患者受压部位的压力增高,而俯卧位比仰卧位更易发生术中压疮,极大地提高了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1.3.3麻醉因素 由于物的阻滞作用,患者处于麻醉状态,肌肉松弛,各种感觉丧失,保护性反射作用消失[12],使受阻部位的血液循环发生异常受阻。此外,由于的影响,患者机体会发生反应迟钝甚至暂时丧失知觉的反应,这些都会加重机体组织的缺氧,导致无氧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除,极易形成压疮。

1.3.4湿度和温度因素 体温的变化也是发生术中压疮的重要因素,体温每升高1°C,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可大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而体温过低时,外周血运不良,末梢血运循环障碍,导致受压区域血供减少也容易发生皮肤压疮[13,14]。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大量冲洗液引起患者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致使皮肤更易受到压迫和摩擦的影响,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单上,增加了剪切力。过度潮湿还会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皮肤压疮的发生率较正常皮肤高出5倍。

1.3.5急性应激反应对压力敏感性增高和外伤因素 急性损伤的患者应对反应显著增高,压疮发生率高,而手术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强烈的应激原。某些急诊重症外伤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皮肤有严重的损伤,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还来不及对损伤处皮肤进行处理就行急诊手术,加上手术过程中对损伤处皮肤的压力、摩擦等,更诱发了压疮的发生。

1.3.6护理因素和术中对皮肤的意外损伤 不当的护理也造成了术中压疮的发生,比如移动患者时动作粗暴;备皮时引起的皮肤划伤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诱发压疮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医生的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压疮的发生,例如消毒时对皮肤脱碘的不彻底;碘伏烧伤;电刀灼伤等,都对皮肤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也是术中压疮的诱发因素。

2 术中压疮的预防

2.1加强术前访视和全面评估 压疮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首先加强术前访视,术前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可采用Braden评分表对患者进行压疮评分,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评估,特别是手术时间长、患者体质差及老年患者,对高分值的高危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术中进行严密的护理和观察。近年国内报道了针对不同压疮高危人群实施的危险评估和护理预防,结果表明压疮预防能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15-17]。

2.2正确放置及合理使用垫 要以既符合手术操作需要又不过分妨碍患者生理功能为原则。术前注意患者压疮的好发部位,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合理放置衬垫物和支撑物,安置应着重注意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的放置位置、支撑点、着力点和固定点,要满足手术和患者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功能不受损害。定时改变重量支撑部位,以减少压迫,注意足部不宜覆盖重被褥,也勿将器械桌压及肢体、足部等处,窝处用软垫垫高。术中加强巡视,检查患者是否改变;枕是否移动变位;并检查受压部位,如果局部皮肤受压发红,应立即将局部悬空,解除受压,避免在骨骼突出部位进行按摩。

2.3避免摩擦力及剪切力的产生 对将要进行手术的有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术中不宜使用普通床垫,应使用接触面压力较低的特殊床垫如高密度泡沫床垫和一些可以自动调节接触面压力的充气床垫,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率[18]。因为摩擦力和剪切力是发生压疮的两大危险因素,为起到预防作用,可适当抬高床头,以5°为宜[19],患者不宜滑动,减少局部剪切力,床单上平整无碎屑,保持清洁、干燥,床单潮湿要随时更换[20],更有效避免压疮发生。

2.5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 将凡士林预先涂于患者受压的皮肤处,使之在受压皮肤上形成一层油性保护膜,保持皮肤正常屏障功能;或者使用减压泡沫敷料对局部皮肤进行保护,并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可增加皮肤的抗摩擦力。

2.6定时给受压部位进行减压 解除压迫是最有效地预防方法[21]。当手术超过1h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受压部位进行减压,以减轻局部受压;约束带束缚松紧适宜,以护士通过一手指为宜,在使用约束带时也要加衬垫,术中每隔15~30min观察末梢血运情况和肢端温度、皮肤颜色等;术中加强对患者皮肤的观察,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每2h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提醒手术操作者术中勿将手压放在患者身上,防止增加外来的重力和压力。

2.7加强工作责任心 规范护理操作,避免损伤皮肤,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特别是受压部位,避免拖拉等动作造成皮肤表皮的损失,同时还应避免受压部位皮肤的意外损伤。术中加强巡视,检查患者是否改变;枕是否移动变位;并检查受压部位,如果局部皮肤受压发红,应立即将局部悬空,解除受压,避免在骨骼突出部位进行按摩。

2.8保暖及防潮 手术中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C~24°C,可以再手术室中放置加温器;酌情使用棉被和毛毯等遮盖物或者使用温毯机保持患者的体温;在冲洗胸腹腔时使用温冲洗液,同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干燥。

2.9完善的交接班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巡回护士查体,检查患者是否有皮肤损伤,及时做好护理记录,手术结束后与医生共同进行查体,检查皮肤受压情况,并与外科护士认真交班。

3 小结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行为和能力受到限制,许多问题无法感知和发现,故所有的手术患者都是是发生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手术室护士是患者的保护者,术中应仔细巡视,细心观察、护理,对各种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每个细节做起,仔细评估术中重点受压部位情况,通过术前对患者全面详细的评估,制定预防护理计划,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做好手术患者的术中压疮预防工作,降低围手术前并发症,切实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手术质量。同时,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压疮预防意识及管理意识,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股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6.

[2]何晓珍,樊翌明.术中褥疮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7.

[3]胡莉蓉.手术中压疮的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05.

[4]余小萍.压疮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7,7(3):76-78.

[5]冯聪勤.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03:197-198.

[6]Aronovitch SA .Intraoperatively acquired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anational study [J].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1,26(3)130.

[7]王翠茹.压疮的临床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6,14(2):58-59.

[8]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0.

[9]张水兰.压疮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60-61.

[10]陈筱云.压疮的治疗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9.

[11]杨英华,戴宝珍,顾沛,等.实用症状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52-62.

[12]王静,吴以平,丁启方.1379例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防范[J].河北医学,2006,11.

[13]MAKLEBUSTJ.Pressure ulcers :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J]. Nurs Clin North Am ,1987,22(2):359-377.

[14]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伦理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5.

[15]邵月萍,陈文英,戴云珍.压疮预防及护理单研制和临床使用[J].护理研究,2005,19(5A):831-832.

[16]薛晓玲,刘慧,景秀琛,等.3种评估表预测压疮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1.

[17]谢小燕,刘雪萍,周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杂志,2008,25(1):22-24.

[18]王英,蒙张敏,黄丹莉.压疮评估和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37-39.

篇6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

错误的手术部位:对称性的部位核对不全,病历或通知单上书写不清楚。

器械、敷料等异物遗留体腔:清点制度执行不到位或清点马虎,操作中不当致器械损伤或缝针丢失,外来器械清点、管理不严。

器械、用物准备不全:手术前器械准备不充分,打包消毒前未仔细检查器械的性能。

发生压疮:手术放置不妥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压疮发生。

标本管理不当:标本丢失,未及时固定标本而影响取材,标本名称与标本不符。

术中体温过低:皮肤消毒、大量冲洗液、输入大量液体、手术时间长。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漏项、漏签名,与麻醉医疗记录单不吻合,字迹不清楚。

护理责任缺陷:由于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

岗位设置方面:由于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易发生疲倦及厌烦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进行违规操作,极易发生隐患和差错。

防范措施

术前1日访视病人时,详细察看病人的资料,确定手术部位,术日晨巡回护士再次详细核对(三方:患者、病历、通知单)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所带物品(X线片、CT片)。手术医生上台前再次查对,和巡回护士一同确认手术部位,尤其是对称性的器官(左或右侧)。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警示语,提醒医生和护士要认真查对手术部位。

严格执行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对手术室的重点制度如查对制度、物品清点制度、交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标本管理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等,要求认真学习执行,做到一丝不苟,杜绝违规操作。外来器械的管理,手术室护士要认真清点检查,确保完整性和正常使用。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监督检查作用,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全面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加强对一些易出差错的环节、易出差错的人检查,在检查中做到奖赏分明,使护士的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使护理安全得到保证。

制定防压疮措施[1]:术前访视评估手术病人,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病人发生压疮的几率,尤其是对手术时间长,病人自身条件差的手术病人应采取有效的防压疮措施,如采用泡沫垫或医用高分子手术垫。同时,加强术中的巡视、观察,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受压部位。定期组织新上岗护士学习掌握手术的摆放方法,注意事项,手术的摆放目标是:让患者感觉舒适。

标本管理存放送检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器械护士妥善保管手术取下的标本,术毕督促主管医生填写申请单并与标本核对,尤其是小标本确认是否保存,不能随便丢弃,巡回护士将标本放于标本袋中,及时用10%甲醛固定并登记。送检标本时,三方查对(病理单、标本、标本登记本),专人送检标本,送检人员送至病理科与工作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字。术中冰冻切片标本,巡回护士在标本袋上贴上标签,注明科室、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及采集部位,防止出错。

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应采用保温措施[2]:术中注意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维持室温在22~24℃。术前皮肤消毒,控制室内温度;术中采用保暖措施(如暖水袋、保温毯或压力气体加温盖被等);术中体腔冲洗时,应注意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术中可采用加温设备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加温至37℃,预防低体温发生。

强化手术室护士法律知识的学习,依法行事,在维护患者权力的同时,学会用法律约束自己,保护自己,把法律作为工作责任,确保护理安全。护士正确认真、客观真实地填写术中护理记录单,详细填写与患者有关的信息资料,包括入室前的一般资料、手术区备皮、手术时间、手术名称、术中输血输液、手术者、麻醉者及麻醉方式,使用止血带的压力及时间等应与麻醉记录单相吻合一致,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重新修订护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分析手术室现有和潜在不安全的护理问题,重新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护士素质教育,重视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积极选派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外;还要对新开展的手术,组织学习并参加外科术前讨论,了解手术配合要求,适应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新仪器、新设备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科理论技能及应急能力。

篇7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5月随机选择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200例,女100例,年龄12~75岁,平均55岁;手术时间3~6小时,平均4.5小时;平卧位患者180例,侧卧位患者92例,俯卧位患者26例,坐卧位患者2例,采取压疮预防措施后,无1例因手术原因发生压疮。

压疮的发生机制

力学因素: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1]。研究提示若外界施与局部的压强超过终末毛细血管压的2倍,即9.3kPa,且持续在1~2小时之间,即可阻断毛细血管对组织的灌流,引起组织缺氧,若受压超过2小时以上,组织则会发生不可逆损害,从而发生压疮。摩擦力可直接损伤皮肤角质层,使皮肤抵抗力下降,同时摩擦产生的应力可拉长或缩短到皮肤的肌肉穿支血管导致继发性局部缺血坏死,进一步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剪切力是由两层相邻组织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的,可使组织中的血管拉长、扭曲、断裂,形成血栓和真皮损害,进而发生深部坏死。

血液灌注缺陷或血液动力学改变:有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在压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

影响因素

有55%的患者在手术麻醉期间发生低氧血症,而且由于物的阻滞作用,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这些因素都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极易形成压疮[3]。同时,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低灌注或缺血状态的时间越长,受压部位表皮温度降低程度越大,损伤发生率越高[4]。皮肤潮湿,过多的液体引起患者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致使皮肤更易受到压迫和摩擦的影响。另外,患者自身的体重、疾病、年龄等因素也可引发压疮。

不合理手术的放置:不合理的手术不但会影响术中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还会造成受压部位的压力增加,大大提高术中压疮的发生几率。

不当的护理:移动患者的动作粗暴、备皮造成的皮肤划伤等原因都可能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诱发压疮的发生。

吸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危险因素:现时吸烟者压疮的危险性显著升高。吸烟者足跟部压疮是非吸烟者的4倍,吸烟量与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

压疮的护理对策

端正护理态度,提高对压疮的认识:护士应加强学习,提高对压疮发生的干预能力。研究认为压疮大部分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护士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加之及时有效的护理工作,完全能够降低压疮的发生率[6]。

在术前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广泛使用的Waterlow、Norton和Braden等评分表对手术患者进行压疮评分,对高分值的高危患者进行严密的护理和加强观察,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7]。

合理放置手术:在放置手术时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合理放置衬垫物和支撑物:安置应着重注意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的放置位置,保证着力点在增加接触面积和改善衬垫物和支撑物的情况下将压力降至最低,减少压疮的发生。同时在应用约束带时也要加衬垫,且松紧适宜,防止自行拉紧造成局部皮肤的损伤。

改进护理器具:①加厚手术床垫:在手术床上垫1层6cm厚的减压海绵垫,大小与手术床一致,有利于防止手术床中后部1个圆10洞边缘对身高1.75m以上患者侧卧位时髂嵴的损伤[8],同时加厚手术床垫能分散重力,减轻接触面的压力。②应用新型垫:Defloor等[9]分析了泡沫样垫和胶冻样垫、聚合醚样垫、聚烷样垫后,认为聚合醚样垫和聚烷样垫对减压作用较小,可降低压疮的发生率,但没有一种垫能达到预防压疮的作用。

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使用安普贴或透明敷贴保护,将安普贴或透明敷贴预先贴于患者受压的皮肤处,两者都能在受压皮肤上形成一层柔软的保护膜,保护皮肤不直接受压,又可直接阻碍外界水分和渗透液接触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同时两者都有较好的透气性,能有效地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其中透明敷贴的价格较为低廉,在临床上能广泛使用[10]。

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

加强术中对患者皮肤情况的观察:巡回护士在术中加强对患者皮肤颜色、皮温等的观察,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每2小时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局部受压部位出现的早期压疮反应,也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应用0.25%奴夫卡因进行局部注射[11],局部75%乙醇纱布湿敷等,避免压疮进一步加重。

讨 论

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手术患者由于强迫性、麻醉、自身因素等原因容易成为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术中发生压疮既增加了术后护理的难度,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又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给予高度重视,只要及早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现通过对300例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压疮发生的各项护理措施后,有效地降低了术中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沈洁.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8.

2 Tsuji S,Lchioka S,Sekiya N,et al.Analysis of isc 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a microcirculatory model of pressure ulcers[J].Wound Repair Regen,2005,13(2):209.

3 严秀英.术中压疮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5):425-426.

4 王静.预防压疮用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3,20(8):44.

5 张世民.脊髓损伤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8.

6 房民,段姚尧,杨学谨,等.压疮的预防及临床护理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4):359-360.

7 Bergstrom N,Braden B,Kemp M,et al.Predicting pressure ulcer risk a multisite study of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Bradenscale[J].Nurs Res,1998,47(5):261.

8 余让碧,鄢杰.YQ2P型压疮垫在预防压疮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1,16(5):275.

篇8

1 临床治疗

1.1 2011年8月10日,患者女性,63岁,体重75公斤,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一次性电极片黏贴于右侧臀大肌处,手术时间为4小时。与病房护士交接时发现患者骶尾部皮肤发红,面积约3*4cm2,立即给予30°侧卧,避免局部受压。术后二天随访皮肤恢复正常。

1.2 2011年9月27日,患者男性,71岁,体重64公斤,在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输尿管重建术,臀部垫有垫,手术时间为5小时。手术结束检查皮肤发现骶尾部皮肤发红,面积约4*5cm2。返回病房,与病房护士检查交接后给予压疮常规护理。术后4天随访,皮肤恢复正常。

2 原因分析

2.1 手术室的特异性因素

2.1.1 手术时间 二位患者腹腔内粘连严重手术比较复杂,手术时间≥4小时。Schoomhoven等发现时间>4小时,没延长30min会使压疮增加33%的发生率[3]。

2.1.2 手术 手术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仰卧位和膀胱截石位最易压迫骶尾部的皮肤,是术中压疮的好发部位。

2.1.3 麻醉 患者经全身麻醉后,暂时丧失了身体某些部位不适的反应,自身防御能力降低。术中应用的物,可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形成压疮。

2.1.4 不当的护理 膀胱结石位患者臀部的垫较硬,加重了局部皮肤的受压,高频电刀附件电极片的黏贴位置不合理,臀部皮肤的接触面不平整。会消毒时过多的消毒液造成臀部皮肤潮湿,诸多因素提高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2.2 患者的自身因素

2.2.1 体重 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当患者体重增加时,皮肤的受压程度也相应增加,压疮的发生率提高,而直肠癌患者身体极度虚弱和消瘦,皮下缺少脂肪组织的保护,也促进压疮的发生。

2.2.2 年龄 老年患者末梢循环功能减退,局部受压后更易发生皮肤及皮下组织缺缺氧,因此老年人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

3 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尽可能对所有的择期手术进行术前访视,重大手术、疑难手术等必须在术前一日访视患者,掌握患者的综合状况。对年老体弱、长期卧床休息、骨科骨牵引患者的皮肤进行检查,遇有异常情况,应与病房护士沟通确认,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避免因紧张和恐惧心理出现身体僵持等现象,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

3.2 术中护理

3.2.1 合理放置 骶尾部是人体承受压力最大的部位,放置要着重注意这些部位的合理放置,避免局部受压。膀胱结石位臀部抬高垫中号软垫为宜,避免放置过硬垫。

3.2.2 注意保护受压部位皮肤 放置完成后应再次确认床单是否平整干燥,患者身体与床面是否呈点状接触,避免患者局部受压导致压疮的发生。手术应注意患者皮肤干燥,防止消毒液、渗液、冲洗液、汗液等浸湿床单,导致压疮及意外烧伤。

3.2.3 避免不适当的手术姿势 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和护士无意间会把患者的身体的某个部位作为支撑点,以便于手术或器械的传递,而患者局部受压骨骼隆突处的压力也增加,压疮的风险提高,因此手术医生和护士应保持恰当的姿势,相互提醒,相互督促,以最好的手术过程换取病人的安全。

3.2.4 正确使用电极片 黏贴电极片的位置要合理,膀胱结石位、仰卧位等放置后应避免在臀部黏贴,可选择肌肉较丰富的其他位置,减少受压部位皮肤的摩擦力,也便于术中观察,揭除电极片时动作要轻柔,防止人为对皮肤意外损伤的发生,减少术中压疮发生的影响因素。

3.2.5 加强术中对患者皮肤的观察 巡回护士在手术加强对患者皮肤颜色、温度的观察。了解患者的皮肤受压情况,尽可能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3 术后护理

3.3.1 手术结束后应仔细检查受压部位、骨骼隆突处,估计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若有异常,巡回护士应护送患者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以使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护理和治疗。

3.3.2 术后三天内回访 手术护士应详细询问术中发生压疮的患者,仔细检查压疮部位的状况,掌握压疮的进展,与病房床位护士友好沟通,使患者的护理得到延续,促进压疮的尽快愈合。

4 体会

手术室作为医院特殊的职能部门,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给病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也降低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为了防患于未然,除了加强责任心,对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预防术中压疮的各种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良因素,降低围手术期的发生率,确保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准确、高效。

参考文献

[1] Schoomhoven L.Defloor T.Gryrpdonck.MH.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due to surgery[J]. J Clin Nurs.2002.11(4)479-487.

篇9

1 病例的选择

病例的选择:选自2009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在我院外科住院择期行腰椎间盘摘除手术40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5~73岁,年龄中位数为43岁。全部手术均采用全麻俯卧位,手术部位为腰2~骶1;手术时间1~8.5 h。

2 手术前准备

在手术前护士需做好以下准备:①准备好所需物品:有马蹄形头托、头架、软垫、棉垫及约束带等。②访视患者:手术室护士需在术前到外科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身体能否担负起全麻手术的打击,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外科主管医师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仔细观察患者全身皮肤情况,防止手术中发生压疮。对睡眠不佳的患者可建议主管医师睡前给予适量的安眠药。③术前30 min准备:巡回护士要在洗手护士做好准备后到病房接手术患者,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核对患者住院号、床位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等基础项目后,再着重检查是否已完成术前用药(包括注射药和口服药),还需检查义齿是否已摘掉、衣服是否已更换、备皮情况等项均符合手术要求后,才能将患者接到手术室上手术台;洗手护士连接并调试各种仪器,准备手术所用各种无菌器械和物品,以避免术中出现故障。

3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

3.1 建立静脉通路

手术室巡回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并协助麻醉师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①巡回护士要时刻陪患者身旁,用拉家常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多听取患者当时的心理状况,较为常见心理是怕手术不成功、怕手术中自己承担不起而发生意外等。手术室护士要以关心、爱护的心态用实例说明说明这些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无论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水平做这样的手术是有把握的等,树立患者信心。②做好静脉穿刺护理。巡回护士要协助麻醉医师建立静脉通道,便于顺利实施麻醉。注意选择大隐静脉等较粗的静脉血管,便于在术中麻醉和快速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静脉穿刺成功后,还要配合麻醉医师进行静脉复合麻醉插管。

3.2 俯卧位手术的护理

手术是手术能否做好的重要环节,一般需要在制订手术方案时,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手术方式、患者的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经充分讨论演示决定。对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几乎都采用俯卧位,采用该做腰椎间盘摘除手术过程中,展现给手术医师的视野最广,操作最方便。采用俯卧位手术由于不是正常生理,护理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护眼部:在俯卧前,嘱患者将眼睛闭合,给患者双眼涂金霉素眼药膏,也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眼部。用胶布将眼睑贴紧,可防止患者俯卧位引起眼球外凸、发生角膜干燥及消毒液流入眼内[2]。②改变:巡回护士站在患者的脚侧,保护好患者的下肢静脉,麻醉医师站在患者的头侧,保护好患者的气管插管,手术医师分别站在患者的头颈部、胸部、腰和下肢处,使患者头颈部、胸部、腰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注意在给患者翻身时,必须先抱起患者才能翻身,密切注意患者的皮肤不能与床垫产生摩擦,以免皮肤擦伤引起压疮。③头部、双上肢的摆放:俯卧位的患者脊椎需固定牢靠,以免术中因脊椎任何部位晃动引起损伤。头颈部可用马蹄形头托固定,并需略前倾,将颈部固定在中立位,双臂自然弯曲放置头两侧的托臂板上,双臂腋下加垫软枕,以免臂丛神经受压而损伤。双上肢向前自然弯曲平放,外展90°以上,以免压迫尺神经。巡回护士每小时检查1次患者眼睛,前额和双侧颧骨受压情况,预防眼部受压导致视网膜受损而失明,必要时征得手术医师同意并配合下调整受力点,预防压疮发生。④胸腹部呼吸活动的保护措施:胸廓部及髂部用大软垫垫至腹部悬空,便于膈肌活动有利于呼吸。俯卧位常引起血压下降,这是由于当胸廓受压时胸廓活动受限,胸廓容积缩小,膈肌升高,肺泡受压萎缩,肺顺应性降低,下腔静脉受压所致。因此,保持腹壁呈悬挂状态,除有利于呼吸功能。保持腹部悬空外,还可防止因胸廓压迫时间过长,引起的下半身静脉血通过椎旁静脉网经奇静脉回流入心脏而出现的脊椎手术野渗血增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⑤保护下肢与关节:患者双大腿和小腿用软垫垫好,使膝关节悬空,同时使双小腿上翘与大腿呈30°角,即可避免脚趾受压;大腿与背部呈20°角,凹陷部位要垫以软垫保持着力均匀,避免手术中发生压疮或(和)神经损伤;双膝关节与踝部等与床面着力的骨突部位,必须要用海绵垫垫好,巡诊护士常需检查受压情况和程度,做好压疮的防护;同时用大小合适的敷料膜贴封会,保护术中不受损伤,手术完毕即将除掉。

3.3 全麻手术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人体处于全麻状态下,自身的保护功能几乎全部损失,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全麻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保护,完全依靠医护人员,尤其是手术室的巡回护士责任重大。巡回护士要随时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生命体征外,还需监测瞳孔大小、是否对称,每15~30 min需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特别是血压、瞳孔的变化不可马虎,一旦发现变化就应立即向手术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另外,对患者的尿液量、颜色及性状也要注意观察并记录;手术室的气温应控制在22~24℃并做好对患者的保暖性覆盖,避免患者受凉;检查并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若有异常应立即仔细检查原因,如支撑点是否滑脱、管道是否受压等,原因一旦发现就要想法尽快排除,保持管道畅通[3]。

4 手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后,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共同配合将患者平稳翻身成仰卧位,因背部有手术伤,需特别加以保护,并将患者移至推车上,以确保在还原患者时不导致身体扭伤、擦伤或导管滑脱等问题。配合麻醉医师清理呼吸道泌物,待清醒后拔去气管插管,保持患者各种引流管通畅。然后详细记录好各种护理记录单,将患者护送回病房,并向病房护士交待需注意的事项。

5 结语

俯卧位是全麻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最常用的,因为该暴露在手术医师面前范围广,清晰,又符合医师操作的要领。然而,俯卧位不是正常的生理卧位,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护士的职责是要尽量减少俯卧位带来的不良影响,预防不良情况的发生。因此,手术室护士要严格按照操作要领标准进行操作,尤其要注意避免受力点直接与床位垫接触,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完成。

参 考 文 献

篇10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坏和坏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及局部潮湿等。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增加负担,有的还会引起护理纠纷[1]。因此,压疮的预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我院2013年上半年对压疮防治实施早期管理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 把好入院压疮评估关。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发生的早起关键,要求护士对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采用norton评分法,评分范围在5―20分,分值越小表示发生压疮危险性越高;15―19分说明有发生压疮的可能,但可能性较小;13―14分为中度危险;12分以下为高度危险病人。评分小于14粉的病人及院前压疮,护士长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1.2 严格压疮预报和压疮报告工作

护理部将压疮预报和报告工作作为考核护士长工作的指标之一,将之纳入每月质量控制内容。如发现因迟报、漏报、瞒报导致压疮加重,护理部将该科当月的基础护理质量分记为零分,并于当月护士长的奖金挂钩。

1.3 压疮的监控与跟踪工作

护理部收到压疮预报和报告表后,及时记录,使护理部掌握全院各科病人的皮肤情况,并每天有重点的进行监控和跟踪,督查已预报的病人预防措施及已经发生压疮病人的治疗措施是否到位,根据病人的痊愈情况解释跟踪。

1.4 实行24小时连续监控

白班由责任组长检查病人的皮肤及压疮防治措施到位情况,以监控责任护士的工作;护士长通过晨晚间护理检查压疮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以监控责任组长的工作,夜间由夜班护士长根据护理部的交班重点,有目的监控高危病人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不断改进防治措施。

1.5 手术病人压疮的预防工作

控制手术病人在术中发生压疮也是预防压疮的一个重点。护理部要求手术室护士认真做好术前注视工作,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及手术制定手术病人术中压疮预防的方案,预防压疮的发生,严格要求手术室与手术科室对手术病人的皮肤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交接工作,并做好记录。

1.6 强化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对压疮的早期预防的意识

1.6.1 加强培训提高压疮的预防措施。有研究显示,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相当缺乏,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采取科室小讲座与护理业务学习,压疮会诊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强化护士对压疮的早期预防的意识,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压疮的评估及导致压疮的因素,压疮的防治措施等知识,将压疮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护士上岗前的常规培训内容[2]。

1.6.2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早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让病人积极配合压疮的预防和治疗;入院后护士尽早教会病人及家属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采取多种方法避免压疮的发生,对预防或减少压疮的发生很关键。

1.6.3压疮防治措施。如有院外带来或可疑压疮可积极采取措施落实。轻者用:气圈、气垫床、局部减压、定时翻身、红花酒精帖服、按摩、温和灸、温水擦身、红外线照射、换药、清洁床单元、指甲护理等,及时填写压疮转归表[3]。

2 结果

2013年1-6月压疮预报500例中,除高危13例有1例发生压疮外,其余均为发生压疮。院前压疮17例及院内发生压疮1例中,17例治愈,1例压疮疮面明显好转,未发生因压疮而引起的投诉和护理纠纷。

3 讨论

3.1 前馈控制

压疮防治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作为护理管理者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压疮防治的管理办法。

3.2 规范管理、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护士、护士长、病人及家属了解压疮防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压疮的防治,对已发生的压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病区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夜班护士长、护理部之间加强沟通采取有效监控手段,及时修正防治措施,环环相扣,预防压疮的发生及促进压疮的愈合,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总之压疮的防治要求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压疮防治管理路径从评估、预报、监控、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操作模式,使临床压疮管理更规范更科学。

参考文献

篇11

1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1.1规范访视程序 提供个性化护理根据各专科手术的特点,编写了访视指南以供患者阅读[9],制定访视流程,流程要简洁且便于护士操作,并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培训,指导护士进行规范的术前访视。

1.2资料准备 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动脑筋,将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编织成图文并茂的《术前访视宣教手册》、DVD(将手术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手术、麻醉部位等制成图片或多媒体,并加以相应的文字说明)[10]。

1.3制定并完善各种评估表 有报道[11]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可高达66%,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专用量表,对手术患者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2],以减少压疮的发生;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是手术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完善手术风险评估表,对手术切口清洁度进行分类,麻醉风险进行分级,手术时间进行预估,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1.4优化访视内容 手术室护士总结以往访视工作中患者提出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患者及家属,再最后汇总出"患者术前最想了解的问题",优化访视内容,以指导护士访视时使用,患者常规术前准备宣教属病房护士职责,无需重复宣教[3]。

2 术前访视的实施

2.1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

2.1.1访视时先进行核查 术前1d巡回护士到病房,了解手术患者身份及手术相关信息,必要检查结果,交叉配血情况、有无特殊感染、过敏史及手术史等[13]。

2.1.2到患者床旁,根据患者的需求介绍手术室环境,让患者翻阅《术前访视宣教手册》,同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各种仪器设备、技术等。与患者共同确认手术部位及侧别,并教会患者手术的正确摆放姿势[14],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2.1.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利用专业知识讲解患者提出的问题,使其产生安全感与依赖感,对医务人员感到亲切与信任,以减少患者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2.1.4评估手术风险和手术压疮风险 按照评估表内容对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并认真填写风险评估表,记录各种风险因素,以便次日手术时做好预防性的护理工作,将各种风险降至最低。

2.2专职护士到病房访视 选拔设立专职护士,由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手术室护士担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及丰富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5],再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专职访视护士,能调动护士对访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缩短了访视时间,节省了手术室人力成本。

2.3多媒体集中访视 集中访视适用于手术较多的手术科室,先将同一病区的患者,集中到示教室或会议室,进行集体宣教,多媒体集中访视内容的多样化,集图文像为一体,直观生动具体的把相关手术知识,在有限地时间内向患者解释清楚[15],让患者比较全面地了解手术过程,心理应激反应可大大减轻,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 小结

综上所述,术前访视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提高访视效果,做好术前访视可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顺利的接受麻醉和手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可降低手术中可以出现的各种风险,并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业.手术室安全护理初探[J].医学信息,2010,7:1814-1815.

[2]钱玉秀.中日两国手术护理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17-18.

[3]张颖,周立.手术室护士实施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61-363.

[4]李静.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7):95-96.

[5]赖英桃,何惠芬,彭玉红,等.专职护士术前访视新模式的实施[J].天津护理学报,2011,18(7A):37-3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EB/OL].(2010-06-17)[2010-10-09].

[7]张颖,李玉翠,周立.上海市护士实施术前访视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091-1094.

[8]刘萍,黄敏贞,辜雄军.手术室医护人员使用正性暗示语言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82-484.

[9]宋辉,王莉.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缺陷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2,20(3):165-166.

[10]蔡连艳.术前访视内容与形式概述[J].天津护理,2013,21(5):467-468.

[11]韩旭,范里莉,曹颖俐.4831例患者手术中压疮危险评估及防护[J].护理研究,2009,23(30):2757-2758.

[12]魏革,胡玲,祝发梅.手术患者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79-580.

篇1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一2012年10月在我院手术术前无压疮的病人3 600例,年龄22岁~ 88岁(50岁±14岁)。经积极的预防与护理,术后仅有31例发生压疮。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BMI异常(24.0 kg/m2)、合并疾病、不良心理反应、手术时间长短、不合理、体温下降、局部潮湿等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年龄(58.67±14.03)岁、BMI异常比例48.00%、合并其他疾病38.00%、存在不良心理反应32.00%、手术时间平均(133.59±35.18)min、手术不合理24.00%、体温下降20.00%、局部潮湿58.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12±13.23)岁、22.00%、15.00%、1 5.00%、(98.43±20.43)min、10.00%、4.00%、21.00%(P

3护理对策

3.1手术前护理

①做好术前评估: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评估压疮危险因素,特别是对合并其他疾病、高龄、BMI异常患者重点评估,在定性、定量分析后,对高危患者实行重点预防,从而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减少工作盲目性,避免预防压疮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状况,同时加强对合并疾病的治疗,指导患者加强营养;

②实施心理支持:患者由于对病情、手术等多方面的担心,会有紧张和恐惧心理,手术前应给予患者抚摩、安慰、鼓励,加强心理支持,使患者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

③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手术室护理专科培训,提高配合质量,使医护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

3.2手术中护理

①正确放置患者、选用合理的护理器

②调整适宜的室温:注意为患者肢体保暖,除了对患者躯体进行保暖外,应对输注入患者体内的液体和冲洗液进行提前预热,输注的液体及血液应接近体温[1];

③巡回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和局部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危险因素;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可能第2 h给受压部位按摩;

④保持受压局部皮肤干燥:受压部位皮肤使用安普贴或透明敷贴,可使皮肤不直接受压,又可直接阻碍外界水分和渗透液接触皮肤,保持皮肤干燥;也可使用赛肤润或凡士林,两者都能在受压皮肤上形成1层油性保护膜,从而保持皮肤正常屏障功能。同时,手术中要时刻保持手术巾的干燥,潮湿手术巾要及时更换。

3.3手术后护理

严格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班,压疮的防护是个持续的过程,手术结束后仔细检查受压部位、骨骼隆突处,评估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若有异常,巡回护士应护送患者回病房,并就手术过程中的皮肤受压情况及相应护理措施与病房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以使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护理和治疗,确保整个护理过程的延续性。同时,术后进行回访,对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原因分析,以促使压疮预防措施的持续质量改进。

4讨论

压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本身并不是手术过程中急性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原发疾病,而是因大多数原发疾病未经良好护理而造成的损伤,临床上多认为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患者易发生压疮,然而手术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加上重力学作用及组织再灌注障碍,故手术过程中急性压疮的发生也比较多见。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范围扩大,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随之升高,为4.7%~66.0%,显著高于综合医院1.0%~11.0%的压疮发生率,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本研究分析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年龄大。压疮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由于皮下脂肪和皮脂腺减少,表皮细胞再生缓慢,皮肤的营养供给不足和功能减退,血管硬化,末梢循环功能减退,局部受压后易发生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缺氧[2];

②合并疾病。患者因患有其他疾病而手术时,氧供减少、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

加快、神经丧失感觉、蛋白质合成不足等会引起压疮的发生;

③心理因素。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强烈的应激源,当患者处于负性心理状态时,易情绪低落,抑制免疫系统,增加压疮发生机会;

④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常采用一定的被动,使身体与手术床面呈点状接触,压力分布集中,大大增加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⑤手术不科学。固定器压迫骨突处皮肤,手术床垫过硬,垫物安置不当,升降式器械台固定不紧,横杆下滑,对烦躁患者使用约束带过紧等情况都会使患者所承受的压力过大,造成局部皮肤缺氧[3],易于发生压疮;

⑥体温下降。低体温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影响组织灌注,不利于组织供氧,使机体整体抵抗力下降,导致产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增加;

⑦皮肤潮湿。潮湿可使皮肤处于异常脆弱的状态,浸渍状态下皮肤松软,弹性和光泽度下降,易受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所伤;

⑧BMI过高。BMI过高时可致压力增加,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质量,患者体质量与压疮受压程度成正比,而当患者BMI过低时皮下缺少脂肪组织的有效保护,也易发生压疮。

总之,压疮是手术中常见并发症,会影响疾病恢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护理质量,不过虽然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但只要解除诱发因素、认真做好相应护理,是可以减少或避免压疮发生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有高度的技术水平,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在围术期针对压疮的形成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13

1.1.1压力 压力是指支持平面对受压部位的力,对局部组织的压力主要由重力引起。以往认为压疮只发生于长期卧床者,但现在已经证实,只要施加足够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溃疡。在皮肤受到持续压力达9.33kPa(70mmHg)2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改变,而且皮肤若长期持续受到较低的压力,所产生的伤害要大于高压在短时间所造成的伤害[4]。患者局部组织压力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重、手术及受力皮肤接触面积等。

1.1.2摩擦力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可去除外层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皮肤对压疮的敏感性。所以要搬移处在高危险产生压疮的患者应该将之抬起来或者使用转移板或转移床等工具以减少摩擦产生。

1.1.3剪切力 剪切力是与组织表面平行的外力。由于剪力可以使血管发生扭曲,甚至完全关闭,从而影响局部组织血供而引起组织坏死。由于表皮的牵拉,皮下组织和比较深层的血管也会受到牵扯,使得此处血液循环减少,造成肌肉层、皮下组织、和表皮的缺血反应。

1.1.4潮湿 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造成受压部位的皮肤潮湿度增加,造成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降低了皮肤的保护作用,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单上,增加了剪切力[6],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的产生。

1.1.5温度 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温度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要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7]。因此不合理使用热水袋、冰袋等也将影响局部代谢或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供而起到有害的作用。

1.2内源性因素

1.2.1年龄 老年人手术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老年人软组织弹性降低,感觉功能衰退,保护性反射迟钝,皮肤松弛、干燥,皮下组织萎缩变薄,极易出现压疮。

1.2.2体重 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患者的体重与压疮的受压程度成正比,当患者体重大导致压力增加,易发生压疮,而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皮肤着力点小相对压强变大也易发生压疮。

1.2.3疾病因素 糖尿病、心血管病、贫血、瘫痪、恶性肿瘤、发热等。如:贫血、恶性肿瘤等造成的营养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组织官器应激代谢的调节能力减弱,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再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者大约高出3倍,这是因为在组织受压期间,皮肤和肌肉的氧气不足引起缺血性损伤,从而导致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细胞和微血管损伤,可能是增加压疮发病率的重要原因[8]。

1.2.4心理因素

1.2.4.1应激 研究发现,急性应激使机体应对压力的敏感性增高,压疮发生率增高,急性应激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应对反应强烈且处在严重的消耗紊乱状态下,具备发生压疮的物质基础[9]。

1.2.4.2情绪低落 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对手术治疗的不了解或是因意外损伤导致终身残疾,使患者身心倍受痛苦,产生悲观无望心理。而些心理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力下降而延迟创口愈合。

1.3手术相关因素 在临床手术中存在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术患者成为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正确认识术中压疮的形成因素,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是预防和治疗压疮的必备条件。

1.3.1手术 由于手术需要手术过程中患者需保持一种被动,这样就使局部皮肤受压得不到缓解而增加压疮危险,合理放置,放置手术时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松紧适宜,同时充分暴露术野,避免由于放置不当引起急性压疮[10]。比如:90°正侧卧位着力点是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这些部位均为骨隆突处,肌肉脂肪较薄,长时间受压已引起皮肤压疮[11],我们使用适合于各个受压部位的垫即降低压疮发生的可能。

1.3.2手术时间 压疮的发生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手术时间>2.5h是压疮危险指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发生增加33%[12]。手术时间较长并且手术为侧卧位和俯卧位的患者,是压疮好发的高危人群。

1.3.3麻醉因素 由于物对神经的阻滞作用,使受阻部位及以下的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13],身体全部或部分知觉已消失,肌肉失去了自主调节能力,摆置手术后负重点和支点发生变化,增加了剪切力和摩擦力由此引起皮肤、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损伤,极易形成压疮。

1.3.4心理因素 手术患者多数心理紧张,处于应激状态,使代谢紊乱内环境失衡也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2术中压疮危险性评估

2.1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 压疮的预防是术中护理工作的难点. 目前,国内外对压疮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有4种较为成熟和实用的量表,即Braden评分表、Norton评分表、Waterlow危险因素评估表、Anderson危险指标记分法,它们主要用于评估住院卧床患者、老年人,缺乏对手术患者术中危险因素的专用量化评分工具。 Waterlow量表中虽然涉及手术时间、大手术(腰以下创伤、脊柱创伤)两个手术要素,但评估内容显得笼统,对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预测性不强[11]。Norton量表该量表是由一项针对老年患者的研究发展而来。Barden评估量表是1987年以来美国健康保健政策研究机构(AHCPR)推荐使用的一种预测压疮危险的工具。包括患者的知觉感觉、移动、活动能力和影响皮肤耐受力的因素(皮肤潮湿、营养状况、摩擦和剪切力)共6个因素来进行评估。

2.2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采用阳性预报率较高的评估工具去预测压疮发生的危险,并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预防护理的有效性,评估工具只能用于预测压疮发成的危险程度,并不能说明压疮的严重程度。各种评估工具各自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应综合考虑量表的信用度、效度及适用人群。

3预防术中压疮形成的方法

3.1术前访视 术前进行访视,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做好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方法、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是否输血等,尽可能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3.2手术患者皮肤情况与病房护士仔细交接,详细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皮肤情况,对存在问题的皮肤要进行详细的描写,术中的防护措施、术中观察的具体情况都应仔细描述,术后皮肤有压红或其他异常情况的要和病房护士仔细说明,避免继续受压。

3.3将护理经验、护理理论知识及手术医生的要求相结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舒适为原则,制订出规范舒适的手术摆置方案及压疮预防措施,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垫,术中摆置要正确舒适,尽可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分散身体各部位的压力,有效地递减了压力强度,减弱剪切力及摩擦力的伤害作用,起到保护骨突部位的作用,充分达到了预防压疮的目的。

3.4摆放手术前先判断患者身体哪些部位为术中的受压部位,将患者的骨隆突处、骨关节处及受压处的皮肤擦拭剂或使用减压贴,减少与手术床,垫产生的摩擦力。摆置过程中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摆放时动作轻巧柔和,协调一致,避免对固定点和着力点的压迫,既要保持所摆放的牢固性,还要保持的舒适性,既不妨碍患者呼吸和血液回流,更要注意避免对神经及组织的压迫和牵拉,充分暴露手术术野,利于术者操作。

3.5手术中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液循环情况,在发现不当时及时纠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病情允许和手术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对术中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3.6手术中除手术需要的降温应尽量注意保暖,防止患者体温过低引起血液循环减慢,皮肤抵抗力下降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因此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时,应先将血液自然复温,接近室温后再输入,术野应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3.7手术床上的床单要保持平整、干燥、床单干净无细小异物,减少与皮肤摩擦力以达到防压疮的目的。

4结论

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分析压疮形成的因素,从多层面、多角度的全面认识压疮,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在术中出现压疮的护理问题上,先找出手术中压疮方生的原因:如休克、贫血、心衰或机械通气、物的作用等,均可能改变血流,从而降低皮肤的抵抗力,使皮肤变干易裂,同时体温的变化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床单上的浸渍和与皮肤产生的摩擦使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增加。以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摆放手术所产生的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以及潮湿等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形成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术中压疮的发生,且内在因素的作用使机体丧失了活动这种防御机制,是术中压疮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各种因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用合适的垫,缓解身体局部所承受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保持受压部位皮肤的干燥,利用评估量表仔细评估压疮发生的风险,分析术中的重点受压部分,经常巡视,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让患者平安度过手术期,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董桂福,李建华.术中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96-498.

[2]胡小琴,张金莲.手术中诱发压疮的原因及预防方[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1):92-93.

[3]赵艳丽,赵玉梅.术中压疮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临床医学,2012,11:4354-4355.

[4]陈俊华.预防压疮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8):1558-1560.

[5]陈碧贤,陈雪红.压疮的预防护理[J].北方药学,2010,7(5):41-43.

[6]鲁为凤,李福宣.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2,10(9):2436-2437.

[7]石梅春,李莉.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J].健康大视野,2009,7(11):283转317.

[8]刘迎春.手术中压疮的影响因素及防护进展[J].当代护士,2013,1(中):6-7.

[9]胡军,王秀锋.压疮分期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及预防进展[J].上海护 理,2011,11(2):69-72.

[10]马小玲.手术室急性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