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的看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网络的看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网络的看法

篇1

在大多数中学生网络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沉迷于游戏中的小学生,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甚至于如何去盗取别人的账号等,长期地不思学习,以至于成绩下滑。所以过度玩游戏将导致: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少,效率降低,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退学等。

3、诱发学生犯罪问题。

有些游戏需要买“点卡”或充Q币,有些学生则瞒着父母进网吧上网玩电脑游戏,必然会巧立名目向父母索取,要不然就东拼西凑、挖空心思地弄钱,因此而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有的学生长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长此下去,会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有大约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但中国绝大多数网络游戏运营商并没有开发能力,少数有网络游戏开发能力的商家所开发的游戏,也是以暴力刺激的内容为重点来吸引人。这些打呀、杀呀的,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许多暴力游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当学生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重复过无数次的行为没太大不同。因此引发了很多悲剧。

如,2006年2月5日,重庆市人民小学五年级一学生因沉溺网络游戏,与3个小孩在家模仿游戏场景,持真刀和棍棒上演一起“强盗劫持人质”的游戏。结果,一个孩子被刀划伤,一个被棍棒打伤。

篇2

在大多数中学生网络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沉迷于游戏中的小学生,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甚至于如何去盗取别人的账号等,长期地不思学习,以至于成绩下滑。所以过度玩游戏将导致: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少,效率降低,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退学等。

3、诱发学生犯罪问题。

有些游戏需要买“点卡”或充Q币,有些学生则瞒着父母进网吧上网玩电脑游戏,必然会巧立名目向父母索取,要不然就东拼西凑、挖空心思地弄钱,因此而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有的学生长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长此下去,会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有大约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但中国绝大多数网络游戏运营商并没有开发能力,少数有网络游戏开发能力的商家所开发的游戏,也是以暴力刺激的内容为重点来吸引人。这些打呀、杀呀的,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许多暴力游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当学生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重复过无数次的行为没太大不同。因此引发了很多悲剧。

如,2006年2月5日,重庆市人民小学五年级一学生因沉溺网络游戏,与3个小孩在家模仿游戏场景,持真刀和棍棒上演一起“强盗劫持人质”的游戏。结果,一个孩子被刀划伤,一个被棍棒打伤。

篇3

一、集中供电的简单介绍

1.集中供电原理的介绍

集中供电主要通过供电器内的变压器,将市电AC220 V降压成为AC60 V以后,运用50H z工频和射频信号频分复用的手段,依靠同轴电缆网实施传输,给网络内的有源设备进行供电[1]。

2.供电容量及供电电压的推算

依照网络内部有源设备的消耗功率总和,还要对一定的功率储备进行考虑,进而计算得出所要的供电总容量,同时据此进行供电器容量的计算。

在集中供电网络内部,供电电压是否可以满足需要,应该由有源设备端向供电器端进行逆向推算,起初进行网络末端的最低供电电压的确定,同时根据电压进行负载电流的计算,然后进行同轴电缆压降的一级级推算,最终得出供电器处的电压能否符合不大于AC60 V的要求标准。同轴电缆中的屏蔽层以及其中心导体组成了供电回路,因为它有一定的回路直流电阻存在,导致负载电流可以在其上有压降的产生[2]。根据实验可以知道,对于网络内部的有源设备,其具有比较小的功耗,即使降压传输,然而流过电缆上的电流均较小,同时电缆长度均较短,回路的直流电阻也均较小,产生的功耗与压降均很小。

二、局部网络内的集中供电正确运用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有线CATV系统,其主要运用集中60V交流供电方式,还采用220V分散供电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散供电,只需保证供电质量影响不是很大,然而集中供电方式的供电形式与设计原理器件特性在许多书刊中做了介绍。在集中供电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集中供电电源保持最优负荷的状态,应该合理进行电源工作电流的计算,此过程需要运用电路分析的方法,其原理不复杂,然而计算量比较大,需要计算很多次。多次计算结果常常和实际情况仍有较大的偏差,要么图像产生交流干扰,要么就是电源过载,要么有些放大器工作于欠压状态,有时开关电源频频间歇启动可能导致图像规律性间断。

集中供电计算的待定系数重点包括:放大器电流值以及电缆等效电阻值。放大器电流值能够根据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测得,或者进行自行测得;对于电缆的等效电阻值,常常是电缆内导体芯线电阻值与外导体编织网及管电阻值的和的电缆环路阻值,但是在实际应用里面,环阻同时包括放大器吊线电阻、接头接触电阻与放大器外壳接地电阻对其造成的影响,它们也是导致计算出现误差的重要因素。暂时不进行考虑地线作用接头电阻在网络内以串联形式体现出来,吊线电阻还以并联于网络内产生此因素,同时由于施工条件与施工工艺要求具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导致集中供电电缆网络实际运用以及计算比较大的误差,最终对传输效果产生影响[3]。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为生产厂家不一致的出厂标准,会使电缆导体电阻不相统一,为了保证设计准确以及可操作性较强,电缆在进行计算之前,需要实施电气参数与物理参数的测试,保证计算中的合理应用。

地线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即使大地是良导体,然而接地电阻会随着接地土壤电阻接地体的面积发生变化,在工程内,放大器接地往往使用单长 2.5m、Φ50cm,并要在黑泥土中埋深2m。当接地电阻为大约15Ω,地线并不明显影响供电系统。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钢绞线是作为固定器件与电缆进行设计,在有些线段上,会存在未联通的问题现象,还有机房地线,不可以忽视这些地方影响,在那些联通未良好的位置,可以加大成本,也要使回路电阻减小,更深刻的理解就是,越是挨近集中供电处,其供电电流会越大,相应的要求标准会越高,对接头与接地的要求更加严格,此种做法对扩大供电服务范围是有利的。在当今的一些电视系统,网状编织的国产电缆依然具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每个生产厂生产的电缆标准及选材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准确的理解供电设计计算过程的电缆等效电阻是有某些实际意义的,单纯以电缆环阻取代等效电阻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根据以上综述,对于供电设计计算网络的等效电阻取值,需要全面合理综合考虑下面的三大重要因素:其所要选用电缆的内/外导体电阻值;附挂电缆、器件吊线以及钢绞线的阻值;接地通路发生的影响,也就是接地电阻。在实际应用中,上面的三大因素是应该进行考虑的首要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忽略掉次要因素,此做法在工程设计中是可以的[4]。

三、集中供电在局部网络内的正确运用的看法

网络中的集中供电往往都是给放大器进行正常传输提供服务的,它的优势就是安全可靠,其系统中没有强电进入,同时还与市电进行完全隔离,电缆外层可靠安全接地,可以有效地确保人身安全。同时其能够集中管理电源,确保电源的质量。另外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分散供电电源不稳定或者区域停电导致的停播以及另外的故障问题。因此在CATV网络中,需要尽量运用集中供电电源。对于集中供电电源,它的优点是很多的,但是要正确学会运用。

集中供电力求在电源流过的任一点,均不可以发生短路,不然就使集中供电电源发生损害;为了保证安全,在电缆上,不应该引入220 V交流电,因此集中供电电源装置均把市电降压到60 V,同时其稳压以后,才送进电缆上的[5];在使用交流供电器之前,需要确保各种保护绝缘是良好的,输入-输出、输入-地的绝缘电阻还应该是正常的;应该注意交流供电器不应该长时期进行空载运行,但是也不要进行超载运行,超载运行能够使稳压特性逐渐变坏;电缆直流电阻与干线放大器是集中供电电源的负载,其可以驱动的干线放大器台数,依靠于电缆直流电阻的大小及干线放大器电源输入伏安特性;对于集中供电干线放大器电源电压,其往往是30-60V,50Hz输入交流电压范围按照放大器不同的型号,其是不同的,输入电源电压的范围越是宽的,其会越好;确保机内电容器工作于大约AC500V,要是发生电容器失效,需要断电,换成为相同容量及相同耐压的电容,还要对其进行重新调试,其后才可以使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应该对集中供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重视局部网络内的集中供电的正确运用,以最终确保集中供电能够在局部网络内得到规范运用。

【参考文献】

[1]施国强,黄吴明,张万书.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谢建钢, 熊登科,董会奇. 广电宽带设备集中供电初探[J].中国有线电视, 2006 ,( 14): 76- 80.

篇4

首先从“内”的方面来说。“内”是指用户本身,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防止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损失。主要包括:(1)安装一些必要的软件,主要是防火墙、杀毒、防木马等安全软件。(2)要有一个安全的工作习惯。可以先假定几项活动是安全的,其余的活动都是不安全的,并采取防病毒措施。(3)积极备份。可采取完全备份和追加备份的方法来实现。(4)积极防范。设置好开机密码,不要让别人随便使用你的计算机,重要的文档或盘符加上密码保护。家里有小孩的要经常提醒小孩该如何安全使用计算机,告诉他如何使用杀毒软件,哪些网站不能打开,不能随便下载东西,需要下载可以让大人来完成等等,最好是小孩上机的开始几年大人始终在边上指导,一旦发现错误的操作步骤及时纠正。(5)打好补丁。因为在软件设计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和漏洞,给程序带来安全和稳定性方面的隐患。因此,经常保持对软件的更新,是保证系统安全的一种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以上几种方法只是网络安全方面常用的方法,实际上保证安全从“内”的方面来说还包括很多方面,如操作不当造成软硬件损坏等,当然,这些就不仅仅是网络安全方面的了。实际上,只要用户在以上所说的五个方面如果做得不错的话,基本上网络安全方面可以放60%以上的心了。只不过许多用户在这些方面一般不太在意或根本不在意,结果造成数据的损失。这是十分愚蠢的。那“外”又是指哪些呢?

我以为主要是指由外界而来的攻击,一般是指黑客的攻击。要防止黑客的攻击,方法是挺多的,有些方法比较复杂,一般用户由于不是专业人员,要掌握这些手段不太容易。我在这里介绍几种一般简单、容易上手,同时效果也不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隐藏IP地址

有两种隐藏IP地址的方法,一是使用服务器。服务器的原理是在客户机(用户上网的计算机)和远程服务器(如用户想访问远端www服务器)之间架设一个“中转站”,当客户机向远程服务器提出服务要求后,服务器首先截取用户的请求,然后服务器将服务请求转交远程服务器,从而实现客户机和远程服务器之间的联系。

很显然,使用服务器后,其它用户只能探测到服务器的IP地址而不是用户的IP地址,这就实现了隐藏用户IP地址的目的,保障了用户上网安全。提供免费服务器的网站有很多,你也可以自己用猎手等工具来查找。二是使用一些隐藏IP的软件,如赛门铁克公司的Norton Internet Security就有这种功能,不论黑客使用哪一个IP扫描工具或PING工具,都会告诉你根本没有这个IP地址,这样黑客就无法攻击你的计算机了。

二、检测是否有不速之客连接到我的电脑

可以利用Windows自带的文件Nbtstat来检测。操作方法如下:

在Windows系统的运行中输入Cmd,在出现的命令窗口中输入:nbtstat –s,从命令执行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机的IP地址,与你的电脑相连的其他计算机的IP地址以及本机与其他计算机、其他计算机与本机的连接情况。如果在命令窗口中输入:nbtstat –n,则显示出一个会话列表,包含你上网用的IP地址与连接使用的端口以及连接的对方IP地址与连接使用的端口。如果想了解更多的Nbtstat的使用方法,直接输Nbtstat回车即可。

三、关闭不必要的端口

黑客在入侵时常常会扫描你的计算机端口,如果安装了端口监视程序(比如Netwatch),该监视程序则会有警告提示。如果遇到这种入侵,可用工具软件关闭用不到的端口,比如用“Norton Internet Security”关闭用来提供网页服务的80和443端口,其他一些不常用的端口也可关闭。

四、更换管理员帐户

Administrator帐户拥有最高的系统权限,一旦该帐户被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黑客入侵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试图获得Administrator帐户的密码,所以我们要重新配置Administrator帐号。首先是为Administrator帐户设置一个强大复杂的密码,然后我们重命名Administrator帐户,再创建一个没有管理员权限的Administrator帐户欺骗入侵者。这样一来,入侵者就很难搞清哪个帐户真正拥有管理员权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危险性。

五、取消文件夹隐藏共享

如果你使用了Windows XP系统,打开从“控制面板/性能维护/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窗口下选择”系统工具/共享文件夹/共享”,就可以看到硬盘上的每个分区名后面都加了一个“$”,在后面说明部分也可以看到默认共享。只要键入“\\计算机名或者IP\C$”,系统就会询问用户名和密码,遗憾的是大多数个人用户系统Administrator的密码都为空,入侵者可以轻易看到C盘的内容,这就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需要取消文件夹隐藏共享。怎么来消除默认共享呢?(下转第192页)

方法很简单,打开注册表编辑器,进入“HKEY_LOCAL_M

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vices\Lanmanworkstation\parameters”,新建一个名为“AutoShareWKs”的双字节值,并将其值设为“0”,然后重新启动电脑,这样共享就取消了。

六、拒绝恶意代码

恶意网页成了宽带的最大威胁之一。一般恶意网页都是因为加入了用编写的恶意代码才有破坏力的。这些恶意代码就相当于一些小程序,只要打开该网页就会被运行。所以要避免恶意网页的攻击只要禁止这些恶意代码的运行就可以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使用工具软件,如YAHOO助手里面有“安全防护”功能,可以屏蔽恶意代码,还可使用“反间谍专家”提供的超强系统免疫功能,确保操作系统不再受到任何以知的侵扰,并且能够快速恢复被恶意代码篡改的IE浏览器。(2)运行IE浏览器,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自定义级别”,将安全级别定义为“安全级-高”,对“ActiveX控件和插件”中第2、3项设置为“禁用”,其它项设置为“提示”,之后点击“确定”。这样设置后,当你使用IE浏览网页时,也可有效避免恶意网页中恶意代码的攻击。

七、把Guest账号禁用

篇5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产生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模式产生了冲击

 

虽然传统会计模式建立在历史成本、借贷记账法以及权责发生制条件下,而且以有形资产的记录、确认以及计量和报告为中心,但是却未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特点和新要求。在当前网络经济背景下,因在经济发展中的物质资产难以发挥其作用,知识资产作用凸显,企业资产以及财务的增值、增加的作用并非物质资产,受知识资产的影响较大。在此情况下,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关注的焦点并非“现金流转”,更多时候关注的是“知识增进”。在企业财富增长以及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资产。随着所有者地位的不断变化,使得会计目标也随之变革,计量主体资源、收益形成以及权益变动和人力资源控制,成为主要的会计目标。总之,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传统会计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冲击。

 

2.对会计假设产生了冲击

 

对于会计理论而言,其建立在诸多假设基础上,提出会计假设以后,对理论研究以及实务等,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会计主体、分期以及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等假设产生较大的冲击,而且会计主体假设对核算范围进行空间界定,仅在该假设基础上,负债、资产以及所有者的权益等要素,方可形成空间归属。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企业较之于传统企业组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某大型建设项目为例,在建设过程中组建一个虚拟企业,在此基础上,会计主体将有别于传统模式下的主体,形成的联盟体也相对稳定;即临时组建的联盟而言,会计主体的意义并不明显。对于持续经营假设而言,其主要是以主体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不存在破产或者清算可能。对于那些随时存在解散可能的虚拟企业来说,假设其持续经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速网络基础之上的,交易活动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虚拟企业存在解散的可能性,此时会计分期假设形势严峻。

 

3.对会计要素理论产生了冲击

 

在现代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占比日益升高,传统会计模式下的计量与核算明显滞后,而且在计算无形资产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实践来看,无形资产的计量及其范围相对狭窄,而且网络经济下的无形资产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比如,专利权、商标以及专用技术和商誉等无形资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知识、人力资源等纳入到企业资产范畴,实际上就是对会计观念产生了冲击。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出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大小,出资人享有剩余索取权;然而,网络经济下的知识资本逐渐演变成了企业现金流量的决定因素,这要求对知识资本的决定性地位进行明确,并且消除传统理论中的资本中心主义弊端,从而使利用和创新知识成为分配依据,这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网络经济对会计要素理论中的利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传统意义上,利润产生于实体资本,属于出资者;网络经济下,要求重新对利润内涵进行明确,并且对员工的劳动报酬以及智力资本回报进行重新的换分和界限,对智力资本产生的利润进行确定和计量,即新时期会计要素理论需要进一步修正。

 

4.对会计理论产生了冲击

 

在现代网络经济下,会计原则和理论必须重新组合和分化。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历史成本原则对新会计事项似乎束手无策、捉襟见肘。知识资本是企业的资本源泉,创新知识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在计价知识资本时,以传统计价基本原则为基础,可能会歪曲其价值,网络经济下理想的计量资产基础首推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中也应当体现谨慎性原则,然而该原则的使用范围受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误解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成果。然而,在当前网络经济下,其发展快速性以及高风险性等,导致市场风险增大,需谨慎处置。此外,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无形性,使得企业收入确认及其收益计算更加的困难,为此需采取权责结合的原则。网络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原则理论阐述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无形性特点,使得企业资产未能得以有效的确认和计量,以致于会计信息标准模糊。

 

二、网络经济下的会计理论和模式创新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网络经济对会计理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分析,笔者认为要想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会计理论与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会计模式和基本假设

 

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传统会计模式与现代网络经济格格不入,这就迫切要求对会计目标、观念、管理体制以及规范体系和技术方法与组成要素等进行创新,并且赋予其新的意义。同时,还要紧跟时展的部分,对符合网络经济的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在当前网络经济下,社会经济发生变化非常的大,会计假设也应针对网络经济特点进行调整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主体。网络经济下的会计主体外延正在发生着变化,功能与结构不稳定性,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将无数个个体联系在一起,完成业务以后即可立即解除该种关系。第二,持续经营。对于网络经济而言,其即分即合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的假设不成立,建议采用破产清算与期间假设。在此过程中,还要按照公允价值,解决现阶段财产费用以及估价分配问题,这有利于控制风险。第三,会计期间。现阶段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正在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化方向发展,而且对前瞻性信息有迫切的要求。基于交易期间的会计分期更为合理,会计报表的编制可以满足信息利用者的需求。第四,货币计量。因网络经济下的经营期非常的短,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以观念货币量业已成为交易累赘,并且用电子货币交易方便快捷,这实际上就是货币计量假设创新。

 

2.无形资产计量与会计报告创新

 

网络经济下的无形资产,逐渐成为决定现金流量以及市场价值的动力。面对当前的网络经济发展现状,传统会计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其范围应当包含资产定义、权责发生制以及历史成本原则和财务报告内容与结构等,从而使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核算的重心,通过详细反映无形资产组成、获取以及利用和摊销,构建无形资产会计。网络经济下的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满足会计信息利用需求,需及时创新会计报告编制的充分性与及时性。

 

3.人力资源研究创新与网络财务构建

 

在当前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成本会计以及价值会计等层面。在该理论探究过程中,应当理顺其中所包含的产权关系,并且明确主体地位,合理分配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成本纳入到财会系统中统一核算。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财务管理体系构建,这主要是基于网络经济对现代会计理论及其实务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对于网络财务软件而言,应当提供适合现代网络经济的各项功能,而且还应当具备有别于传统会计软件的全功能。比如,管理模式上,必须进行业务协同、在线管理以及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工作方式上应当具有在线办公以及移动办公等功能,可有效处理电子单据、网页数据以及电子货币等介质。

 

三、结束语

 

篇6

二、访谈对象

上海部分在校大学生

三、确定访谈对象的方法

包括:①访谈员自己所在学校或邻近学校的在校大学生

      ②过去同学及亲朋好友中年龄相仿的在校大学生

四、访问前的准备工作

①访谈员在访谈进行前必须熟悉访谈提纲中的问题。

②事先预约或通过别人引荐来寻找受访人员。

③在访问前向受访人员说明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对受访人员没有任何不利之处,试着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访谈氛围。请受访人员消除顾虑。

④准备好纸笔在访问过程中做好笔录。

五、访谈提纲

1、同学您好!我们是华东理工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我们本次主要想就目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情感交流这一主题对您进行访谈。正如我们所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迅速架构起的网络社会在当今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想倾听一下您对此的想法以及您所认为的它对您生活的影响。请您放心,我们本次的访谈只是想了解一下基本情况,我们保证不会向外界公开您的姓名,请不要担心您的资料会被泄露。谢谢配合!

2、请先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就读学校、就读专业)

3、您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是多少?

4、您一般上网浏览的网站?

5、您一般上网会比较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6、您是否会登陆和使用社交网站?

7、您在网上接触人群的年龄段以及职业?

8、您在网络社会中进行交流采用的方式手段?

9、您一般在网上同别人交流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10、您一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情感交流时涉及的人群规模?

11、您在网络社会中是否结识有不同国籍的人群?

12、若您在网络上有相识的国际友人,在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的态度以及所涉及的话题和您同本国友人的交流是否存在差别?

13、您在网络社会中进行情感交流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

14、您是否怀疑他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

15、您对网络社会情感交流的可靠性的看法?

16、您身边是否有通过网络结成情侣的朋友?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17、您认为上一问题中的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在您自己身上?

18、有人认为,“网络人际交往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沟通”,对此您自己持何看法?

19、你认为在网络上需要道德的约束么?

20、如果您因为某些原因一段时间无法上网,无法与网络社会中的人群进行情感交流,您是否会因此感到不适?

21、您认为进行网络交流对您的现实生活究竟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请具体阐述一下。

22、您认为您在网络社会交流中信息接收和传播之间是否平衡?

23、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看待与您在网络社会中进行情感交流的人群的?

篇7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舆情也不断调整,使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就本质而言,网络舆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

2.3 网络舆情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系统自我调节,随着主流信息的不断增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信息本身是通过人机交互多向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在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下,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式发展的。通过网络舆情系统内信息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一种或几种观点从无序到有序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倾向。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竞争与协同,是推动和加强网络舆情消涨演化的内在动力。

2.4 网络舆情的涨落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进化到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用虚拟符号代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态度。随着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关注度的更替,从而远离平衡态时,便会产生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由此可见,涨落性是网络舆情变化的内在诱因。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3.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保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6%。另据统计,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8.9%。互联网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带动下,互联网必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态。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接受力,还增强了师生对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识别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极易在网络中发表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加之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高校对网络中存在信息难以监控,极易形成网络舆论危机,引发为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外,网络舆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适时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加以监控,等到各种小道信息蔓延时才予以关注,往往会使群体认为是故意隐瞒或心虚所致。此时,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动网络舆论,则可能激发师生群体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绪化反抗,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提高思维辨别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网络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陈旧和匮乏等缺陷,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信息观。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意味着学生不仅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动网络舆论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变化。当然,自身参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和增加积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服务部门之间引发的。在网络中,学生和教职工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自由发表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视,了解事态发展,最终使事件得以解决。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和正向引导,能指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以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心态,学会自主思考,推动正能量的传播,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

4 构建“时、度、效”的三维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也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4.1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时间维度

在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变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信息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舆情及时和适时进行引导。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高校舆情引导的各项工作。如果信息突变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应及时引导并创造条件强化其影响;反之,则应尽量淡化或避免突变对舆情的影响。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应被动、消极地观望、等待,而应看准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涨落”及时干预,扬长避短,加强和推动良性信息的发展,淡化和降低负性信息的关注度,直至消失,以此达到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理性发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程度维度

自组织和他组织都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高校网络舆情的他组织引导是外界强行干预网络舆情信息,采用“围堵”、“拦截”、“删除”等权力手段进行信息封杀。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的控制和监管,反而可能会使舆情信息迅速膨胀,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情的自组织要求,在遵循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网络舆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采用符合网络舆情自组织特性的方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正面引导网络舆情消融在自然涨落之中,从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效果维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联动的,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网络技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这些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经验,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次,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环境。在高校师生中,应大力宣传普及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治角度,营造和谐、健康、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宜强行控制信息动向,而应及时公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正确信息,减少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网络舆情向极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玲.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53-154.

[2]张治国,罗建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项目:

篇8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02-1.5

一、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要素构成

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的“五W”信息传播模式认为,传播的过程包括五大因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接受者可角色互通,因此,其要素构成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反馈)四个方面做出分析即可。

(一)传播者

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是思想活跃、有着丰富知识背景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且他们高频率的接触网络,观察力、洞察力敏锐,对各个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传播信息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信息主要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者于大学生自身利益有关事件的意见、情绪、观念等,例如就业问题、食堂问题、学生自杀及被杀事件、突发社会事件等的情绪宣泄。

(三)传播渠道

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渠道主要为互联网,可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维客、电子邮件及网络新闻组等形式表现出来。

(四)传播效果(反馈)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出的是大学生的意见、情绪、态度;这些意见、情绪、态度又反作用于线下的,使得其通过网络发酵,做大、做强,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从而达到一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以上的四个方面是从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来进行分析的,这六个方面又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

二、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分析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大学生网民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一方面他们作为传播主体传播出各自的意见、看法;另一方面作为接受者时会对其他主体传播的内容进行接收并选择、加工。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具体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传播者(C)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维客等渠道针对某件事,(此事与大学生利益相关或是社会热点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这些意见、看法经由互联网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接受者(R)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的个人价值、个人经验对传播者的意见、看法选择性的接收并对其进行加工,然后表达出来,传播给接受者R’。然后,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此过程中,传播者C是传播原始信息的核心,接受者R将加工后的信息传播开来即为传播者C’,接受者R’接收了传播者C’再传播开来的信息,即完成了信息循环传播的一个环节。

意见的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呈现波浪式的传播,从C到R’呈现波浪式,传播者和接受者在网络平台中相互交流、相互博弈,最终意见趋向平稳、趋向稳定,传播者与接受者意见达成一致、不再分歧。

三、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传播角色的双重性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的角色是两者可兼之。大学生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为信息的传递者。大学生传播者A通过网络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情绪、态度等;接受者B对这些意见、情绪、态度予以加工,传播出来;传播者A对接收者的意见予以再加工、在传播,如此循环往复,角色交替化。

(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目前,高校网络舆论大多通过大学生网民“高校BBS论坛发贴或跟帖,QQ在线聊天、新闻跟帖、个人博客(包括人人网、个人微博)”等多种途径形成及传播,他们也会借助这些方式广泛地参与到新闻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务去。特别是随着博客和微博的兴起,高校网络舆论得到了更快速、更时效的传播,也把网络媒体的平民化和便捷化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与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正是通过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多种平台,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也更趋多样化。

(三)信息反馈的实时性

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便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迅速蔓延。只要网络允许,高校网络学生群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信息,并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整个过程非常迅速。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并加工再度传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上了网民本身情感态度,这也是反馈信息的产生过程。

(四)传播持续的短暂性

作为传播主体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考试压力,生活落差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这些现实问题一时之间无法得到解决,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故一旦大学生发生,便得到了发泄的机会,情绪便集中在网络中爆发出来。学生的积怨,或者说压力得到了发泄以后即告平静,整个舆情便多呈现出一哄而散、转瞬即逝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郭华光.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毛欣娟,曹鸿.高校特点及成因分析[J].

篇9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以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为基本诉求。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态度,以及应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二、调查过程

首先,确定调查的具体方法。为了从开放的视角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让学者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本调查采用访谈的方法,即主要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

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本调查是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主体状况的一个把握,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我们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工作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为了扩大调查对象范围,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我们选取了四省人员。我们选取的学者,长期从事社科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且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本次调查具有一定说服力。由此,我们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三十位学者进行了调查。从年龄构成看,访谈者以中青年学者(35—49岁)为主,所占比重为87%,50岁以上学者所占比重为13%。从学科构成看,访谈者的具体学科涵盖哲学、历史、中文、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领域。这些领域是和传统文化及网络文化相关的领域。从学历职称构成看,访谈者中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高达80%,本科学历所占比重为20%。职称全部为副高职及以上。所以,无论从年龄、专业,还是职称上看,我们的选择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对我们所调查的问题进行有效和充分说明。

再次,设计调查问题。现实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网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先从学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切入,进而深入到对网络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问题的认识。由此,围绕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看法、对网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状况等方面展开,具体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2.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3.网络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网络能否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4.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情况。

三、调查概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与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份三十位学者[1]进行了沟通交流,最终形成调查样本二十五份。针对这些样本,我们来进行分析。

1.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

学者普遍表示传统文化当前传承发展的现状不理想。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学者认为,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开始重视,但存在虚化的倾向。河北历史研究学者姜教授认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过。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也很多,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存在虚热。”黑龙江科技教育学者闫教授表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和国外差距很大。韩国、新加坡从骨子里尊重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的是认同西方文化,源于对教学体制建设的忽视。教学缺位,体制机制的缺乏,使传统文化遗失。”黑龙江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从自身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感到,“目前人们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精髓,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从学者们的回答可见,学者们认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很不理想。

2.学者对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的见解

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黑龙江闫教授提出“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的判断,应该辩证看待。现代我们认为的糟粕,对当时有积极作用,就是精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要有重点。当然,传统文化中包含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但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时代。”学者还从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提出传统文化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应该抛弃。北京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很多,值得继承,比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念;刚劲有为的人生理想;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家国一体的国家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应该抛弃的是:滑头哲学;混世观念;等级意识;专制文化。”黑龙江高教授认为,“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积极入世的精神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以及责任意识有积极作用。道家对生命本性的尊重,以及人回归自然,融于大自然之中的生命体悟,对现代人的浮躁心态,紧张节奏下的心理压力,有疏导作用。而尊卑、官本位、专制应该抛弃。”从调查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但对于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了不同解答。

3.学者对网络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用的态度

大多学者表示网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积极意义。江苏文化研究学者林副教授表示“文化如果是观念或思想,或是涉及关联观念或思想,那就当然可以;网络只是信息手段而已,能传播思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等。”河北姜教授表示网络在推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很大。并进一步指出博客效果最好。因为“网站只代表网站的或办网站个人的观点,我们只能接受。博客可以让人们进行争论,能够深化。”黑龙江闫教授认为,“网络是最好的载体。能够推荐、介绍传统文化。”指出“文化本质是追求自由,网络是自由的最大体现。网络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最好的结合。而且深受青年人喜爱。应该创建大型的、好的网站,形成样板,让人们普遍接受。从实际看,要扩大传统文化网站的影响。总之,要有高层进行统一部署,加强系统工程建设,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学者在肯定网络对传播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提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河北姜教授指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多。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比比可见,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感到很担忧,呼吁国家管理部门加强高校教师管理,加强网上文化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应该对网络加强监管,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太认可。黑龙江某中医药大学方副院长认为“网络更多是负面,要加强监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是国家要重视,要做好引导。”从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更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在传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张应该利用网络载体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4.学者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

学者普遍表示尚未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我们的访谈中看,学者们经常使用网络,网络在其工作中不可缺少。但在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大多学者表示没有为之付出实践,北京高教授表示,“目前主要通过课堂和讲座传播传统文化,建立网络论坛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主要是时间不允许,另外这种传播的自觉性还不够。我可能会再退休之后,设立网站或开启博客传播传统文化。”河北姜教授表示,“不会在网上发表观点。网上的东西太多,太杂。网络舆论压力也很大,如果观点不符合网友口味,会遭到网友的群攻。不愿和一些偏见者进行争论,觉得很难争论清楚。”也有学者表示进行着实践,林教授在论坛、博客中发表见解,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四、结论

学者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中青年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新技术的高应用群体。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应用网络情况,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学者普遍表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理想,认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学者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3.在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实际之中,多数学者并未为之付出实践,极少数学者正在借助网络传播传统文化。

篇10

讯:随著广告主将越来越多的预算投入到网络视频营销领域,对网络营销评估指标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网络视频的新颖性,以及测量指标的缺乏这都给营销人员造成挑战。

视频广告网络Brightroll的2012年4月的调研发现,在如何评估网络视频营销上面,美国广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26%的人认为收视量是最重要的评估因素,而23%和22%的人则分别认为品牌提升和销售影响最为重要。

而根据广告反馈的广告客户的看法来看,广告客户的看法同样差异甚远。33.3%的广告客户认为独立受众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25.7%的人则认为是针对目标受众的展示量,24.8%的人则认为是GRP和TRP。

另外广告主对于能够解释线上活动影响线下销售的指标非常渴望。大约有3/10的人希望了解网络视频如何影响线下销售,将近1/4的受访者想要了解网络视频广告与传统电视广告的对比。而对于收视点(GRP)跟线上网络视频的购买的联系在2011年到2012年间也增长了6%。

eMarketer估计美国网络视频广告市场将从2011年的31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93亿美元。而营销人员则要想想怎么用指标去评估他们的效果。(来源:199IT )

篇11

从表面上看,他们所讨论的客体无所不包,小社区里每个成员的出差旅行与情绪变化都可能在同社区成员界面上显示。但是,宏观来看,在社交网络与微博客中最受关注的客体跟在传统媒介中最受关注的客体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比如新浪微博关注“北京车展”、“《叶问2》”、“青海地震”、“世博会”等客体。这些主题与传统媒介议程相差无几。在这方面,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些新的平台在提出新议题方面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决定人们“想什么”方面(客体),在对客体重要性的排序方面,新兴媒介平台跟传统媒介经常拥有相似的选择,当前并没有突破传统媒介的关注范畴。然而,在影响人们“怎么想”方面(属性)社交网络与微博客经常体现出跟传统媒介之间的差异,倾向于选择独到的、有时过于片面的角度来解读某个客体。

例如,对于“波兰总统专机坠毁”事件来说,Twitter网上一些中国网民从“节俭”、“民主”、“亲民”等特殊的角度来进行解读,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某种舆论趋势。这些言论不仅仅跟传统媒介迥然不同,甚至跟天涯网等新媒体平台存在极大差异。后者倾向从“灾难”、“安全”等视角进行解读。

篇12

《公共舆论》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政论作家李普曼,对“舆论”生成的复杂性有精细地阐述,同时也对真实“舆论”的形成并不抱乐观态度。比如,公众对各种问题有“刻板印象”,未必能理性地表达意见;传媒呈现的是“拟态环境”,而非真实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舆论”的形成。

其实,舆论既是一个“过程”(公众针对社会议题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再汇聚成舆论),也是一个“结果”(大多数公众对这些社会议题总体一致的看法)。

如果从“过程”的角度看舆论,则必须要有充分自由、开放的空间和渠道,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否则,就不会有“公其”的舆论,而只有被代表、被建构、被引导的舆论。如果从“结果”的角度看舆论,那么,多少才算“大多数”、怎么才知道“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态度,这在统计和分析上都是不太可能的事。

因此,要认识“舆论”,首先就是要意识到它的复杂性,它的公共性,它的难以测量甚至虚幻。回到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先生曾提出过“两个舆论场”的概念: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介舆论场”。如果媒介舆论跟口头舆论差异太大,所谓的“舆论引导”,其实是百姓的“口头舆论场”被“媒介舆论场”(背后是政府利益)代表了。

如果以“网络舆论”为例子,理论上应该是大多数网民对社会公共议题相对一致的看法。但实际情况呢,却面临一连串的问题:

1、谁是“大多数”?5000万活跃的微博网友,不代表3亿微博用户,3亿微博用户,不能代表5亿多网民;5亿多网民也无法代表10几亿中国人。何况,我们看到的“网民”还可能是“网络推手”或者“网络水军”。

2、有没有“社会议题”?西方国家的舆论更多围绕政治选举、堕胎、持枪等公共议题展开,我们国家的网络舆论却更多围绕一起又一起的公共事件所激发。这种“事件频发、议题缺乏”的舆论格局,其实比较碎片、表面,很难看出网民对社会的真正态度。

3、能不能理性、充分的“自由表达”?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公众不是大众,其公共表达应该相对理性。但是,受“结构性怨恨”和“普遍不信任”心理的影响,不少网民的表达可能是情绪化、非理性甚至群体极化的。

何况,还有一个最要命的问题是,能否自由、充分的表达。理想的角度看,舆论应该是表达、对话、协商和其识的过程,其基本前提是“自由的说真话的环境”。如果网络表达受到压制、甚至稍有不慎还可能以“传谣制谣”或者“寻衅滋事”为名遭到拘捕,这种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则无疑要大打折扣。

可见,网络舆论很难代表中国社会真正的舆论,但是,它又是相对最真实、具体、鲜活的舆论。如果说,政府设置的是想要“引导”的舆论,媒介呈现的是被“建构”的舆论,那么,相比较之下,网络舆论则无疑是当下中国唯一接近真实的舆论。第二,怎样分析和理解网络舆论

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网络舆论的监测、分析和研究,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也相继推出“舆情监测”服务。研究中国的网络舆论,是具有挑战性的,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其复杂性。具体来说,研究的角度可以包括:

1、第一个层面,研究网络舆论的纵向层次。理论上,舆论可以做研究的三个层次:一是所谓公众的意见,但调研所有人对公共议题的看法,基本是不可能的,相对比较可能的是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二是积极的公众舆论。积极的网络舆论,就是研究比较活跃的网民对公共事务的看法;三是潜在的网络舆论,没有活跃表达的网民及他们潜在的真实心理和想法。做网络舆论研究,从纵向的层面看,比较可行的是做积极的网络舆论研究和潜在的网络舆论研究。

2、第二个层面,研究网络舆论的横向格局。第一个格局,墙内舆论和墙外舆论。因为我们现在有防火墙,以社交媒体为例,可以研究微博和推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既关注内部防火墙的舆论场,还要关注到防火墙外的舆论场,看这两个舆论场的重叠和互动。第二个格局,不同网络空间的舆论。我们的网络空间有社区网站,如凯迪、天涯等为代表;有微博,以腾讯、新浪为代表;还有新闻媒体的网站,如人民网、南方网、奥一网等。不同空间的网络舆论,可以进行图景式的研究和梳理。第三个格局,民间舆论、网络舆论、媒体舆论的互动关系。

3、第三个层面,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和传播规律。可以通过一系列热点事件、热点话题的分析,总结和寻找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特点和内在规律。其中,特别需要注意区分真舆论(网民)和假舆论(水军)。第三,网络舆论和社会管理的关系

舆论有多种功能:1、预警功能,通过对舆论的监测发现问题和隐患;2、疏导功能,通过一定的舆论引导可以疏通情绪;3、宣泄功能,可以释放公众的情绪和意见,很大程度上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舆论最应该发挥的是其民主和监督作用。政府官员对舆论的态度,必须要谦卑,要顺应和听从民意。一方面,要重视和研究舆论,另一方面,也要倡导和建立一种共识:网络舆论本身并不能解决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但一定能积极推动社会改革。我们要强调的是政府对网络舆论中包含的真实民意的尊重,让民意真正影响决策和改革。

政府一定要转变过去危机管理中对网络舆论的理解,更多地把危机公关转变成风险管理。当下,危机管理的主体还只是政府,背后的舆情处置和应对机制依然是控制思维,而不是对话、沟通和互动思维。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的不是舆论的应对,而是对舆论的敬畏,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让网民参与公共治理、公共决策的机制。

篇13

(3)狄仁杰:昨夜家家烟花爆竹,此起彼伏,扰得大人我彻夜未眠。元芳,你怎么看?李元芳:我趴窗户看。②

上述各例因包含了“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而被称为“元芳体”。事实上,“元芳体”源于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对其副手“李元芳”反复(据说不下百遍)说过的那句“元芳,你怎么看?”由于该话的重复率极高,所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分网民创造性地将之用于多种场合,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元芳体”。

在“元芳体”话语中,“元芳,你怎么看?”的用法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元芳”的本义消失,“你怎么看?”的本义尚存,用来询问听话人或读者的看法。除例(1)外,还有:

(4)“江南style”又出动画版,元芳,你怎么看?

(5)臭臭小美:这种早高峰时,一个屁股占俩坑的罪人该当何罪,元芳,你怎么看?

第二,“元芳”和“你怎么看?”的本义都已基本消失,“元芳,你怎么看?”作为一个整体用来表示提醒或强调,相当于一个提醒或强调标记。这种情况常用于倾诉或宣泄情感的语句中。除例(2)外,还有:

(6)该死的毛囊炎,我要毁容了。元芳,你怎么看?

(7)今天为何不发工资啊!元芳,你怎么看?

正是因为这里的“元芳,你怎么看?”可以用来表示提醒或强调,所以被很多商家拿来做广告。如:

(8)某酒业公司:最近×××推出了××系列酒,据说很受市场关注,元芳,你怎么看?

(9)某电台:今晚星光剧场《灰姑娘的姐姐》继续播出,文根英的演技超级给力,元芳,你怎么看?

第三,“元芳,你怎么看?”中的某些成分被故意歧解。如例(3),在该例中,“你怎么看?”本来是“问看法”的,但是被故意歧解为“问方式”。类似的例子还有:

(10)央视:元芳,你对幸福怎么看?元芳:我姓李。

在此例中,听者“元芳”故意将“幸福”歧解为“姓福”。

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三种类型和前两种类型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前两种类型属于语言变异和语义引申现象;而第三种类型则为歧解修辞现象。在网络上,人们将此种类型也归入“元芳体”之列,主要是因为该用法也是从“元芳,你怎么看?”发展而来的③。

如果将第三种形式排除在“元芳体”之外的话,我们便会发现,“元芳,你怎么看?”这一结构形式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演化过程:一是从询问“元芳”的看法到被作为一个整体用来询问“读者或听话人”的看法,其中的“元芳”不再表示实在意义,该结构被重新分析④(原结构本为包含称呼语和问话两个部分的可分解结构,现在被作为一个内部不太能分解的整体来使用);二是从询问“读者或听话人”看法进一步虚化为一个提醒或强调标记。“元芳体”的走红是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⑤,“元芳,你怎么看?”这一结构在短时间内被重新分析,语义也在短时间内迅速虚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该结构的演化过程是语言虚化过程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典型例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元芳,你怎么看?”的迅速虚化?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元芳体”的一夜爆红呢?

我们认为,导致“元芳,你怎么看?”迅速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现代汉语中,“XX,你怎么看?”是一种极为普通、常见的句子,常被放在句子的末尾,用来询问他人对前述内容的看法,其本身与前述内容并不在同一个叙事平面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很容易被拿来嫁接到其他话语之上;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环境十分宽松,给了网民极大的创造空间,它允许——甚至是纵容此类嫁接现象的发生;此外,“元芳,你怎么看?”在被嫁接的过程中,网民为了保持其原初形态⑥,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从而导致该话语的结构被“重新分析”,而“重新分析”往往伴随着语义的虚化;最后,“元芳,你怎么看?”被网民的高频使用也为其虚化创造了条件,因为按照语法化理论,高频使用是语言成分虚化的重要诱因。可以说,“元芳,你怎么看?”迅速虚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元芳体”的流行同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互联网是“元芳体”迅速走红的物质基础。互联网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超出了时空的限制,为语言现象在较大范围内迅速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网络这一“快车”,“元芳体”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迅速、广泛传播的。其次,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热播是“元芳,你怎么看?”走红的关键诱因。每当有电视剧或电影热播的时候,其中的某些特色场景或特色台词便常常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显然,在《神探狄仁杰》一剧中,“元芳,你怎么看?”便是这种最富特色的台词之一!也因此,它被人们广为传诵!所以,我们可以说,“元芳,你怎么看?”是借着《神探狄仁杰》这一“东风”迅速走红的。再次,在《神探狄仁杰》一剧中,“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也为其走红创造了条件。传播学上有句名言叫“谎言说了一万遍便成了真理”,也许我们还可以说,“一句话说上一万遍便成了口头禅”。在《神探狄仁杰》剧中,“元芳,你怎么看?”被狄仁杰念叨了上百遍,俨然成了他的口头禅!网民朋友“照葫芦画瓢”,也事事皆“元芳,你怎么看?”于是个人的口头禅便迅速成了大众的口头禅!最后,“元芳体”的流行显然与网民们的现代娱乐心理以及公众的跟风心理、关注热点的心理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网络上,网民们时不时地总想找出一些特别的“乐子”来娱乐一下——这一次,网民们找到的是被“狄仁杰”啰嗦了上百遍的“元芳,你怎么看?”而这一语体一经网上传播,便引来了众多跟风者!当然,网民们在跟风的同时,也用其表达了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

“元芳体”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形式,目前还主要存在于网络语言中,其生命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也许很快我们便会发现它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但网络上的类似现象并不少见,它是网络中某种现象的一个代表,其本身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为广西大学博士启动项目“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发展及社会接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 释:

①本文所引语例均源自网络,不一一说明其具体来源。

②例(3)和下文中的例(10)均为网民模拟元芳与他人对话的情

景而创造出来的话语。

③需要说明的是,前两种形式的“元芳体”的能产性很高,可以用

于多种语言环境中,而此种形式的“元芳体”的能产性不高。

④“重新分析”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改变句法结构内

在关系的机制,一般不会立刻引起表层形式的变化”。(参见Harris &Campbell.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⑤据相关资料(http://.cn/s/m/2012-10-18/125937666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