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力工业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力工业的发展

篇1

1 电力工业与空调

我国自1970年至1996年电力短缺,限制空调、电热水器等高耗电负荷。从1997年电力供求缓和后,逐步取消限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正处于空调高速发展期。空调使用时间短,使用时负荷率低,使得电力系统负荷特性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多数电网最高负荷由各季转向夏季,我国南方空调负荷多的各省,都是水电比重大的省,夏季水电站要满发,靠少数火电调峰,由于国产火电机组调峰能力差,造成系统调峰困难,甚至迫使水电站弃水调峰。

1.2 最大负荷增长率高于用电量的增长速度,结果是峰谷差增大,平均负荷率降低,1997年全国发电量增长5.08%,装机容量增长7.48%,装机容量增长率超过发电量增长率2.4个百分点,电力供求缓和;1998年相应增长率为2.07%和9.07%,增长率相差7个百分点,电力供求进一步缓和。最近几年,最大负荷超过发电量增长比较突出,1996年高1.65个百分点,1997、1998

年最大负荷增长率都比发电量高一倍。 1997年峰谷差比1996年增加1100多万千瓦,增长率达33.4%。

1.3 1995年到1998年全国高峰负荷平均增长740万千瓦,相对售电量增长量小,造成电网负荷率降低,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逐年下降。几个主要电网负荷率普遍下降, 1995年至1998年华中电网下降9.3个百分点,四川电网下降8.2个百分点;全国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由1995年5454h下降到1996年的5418h,下降36h, 1997年又下降304h, 1998年进一步下降303h,到1998年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仅4811 h。

1.4 空调负荷对负荷特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极端气候(持续高温、潮湿闷热、持续低温、持续干旱、持续洪涝)对负荷及负荷特性影响越来越显著。如1999年7月京津唐连续高温,空调负荷增加达300万KW,其中,北京空调负荷比1998年增加100多万KW(7月28日达601万KW比1998年492万KW高出109万KW),天津空调负荷比1998年增加60多万KW 。 1999年10月19日中国电力报刊登国家电力公司陆延昌副总经理在全国电力营销会议上的讲话中说:“1998有2000多万千瓦装机仅在高峰时段运行数百小时,发电资源浪费很大。”显然这与电力空调负荷有密切关系。

目前电力部门对这些总是缺乏深入研究,总认为现在电力供大于求,要鼓励发展电力空调,其实现在的电力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暂时的电力过剩。按照规划2010年我国装机容量要达到5亿KW, 2020年要达到7-8亿KW,现在才2.77亿KW,差距还很大。1998年我国人均装机容量仅0.22KW,人均用电量仅773KW h,而1996年美国已分别达到3.10kw和l2309kw h。我国这两项标仅为美国的1/14 和 1/16。我国近年电力供大于求,仅仅是由于国有企业减产、停产造成的,随着国企扭亏脱困,经济形势好转,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长,电力供求将必然再次吃紧,故对电力空调负荷的高速增长不能掉以轻心。

2 发展直燃机可使电力工业经济状态好转

2.1 我国目前尚处于空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继续大量发展电力空调,对电力负荷特性的影响还会加大,对电力工业经济影响不可低估。

2.2 空调负荷集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按我国的气候条件,年均工作时间小于800 h(北方时间短些,南方时间长些),空调使用期内平均负荷率只有40%。为电力空调供电的这部分发输配电设备一年里只利用几百个小时,利用率极低,难以用正常的电费回收来弥补其损失,导致发电成本上升,最终会使电力工业的利润率降低,或者转嫁到用户身上造成高电价。

2.3 采用直燃式空调机,可有效地降低电网高峰负荷,相应降低峰谷差,提高电网负荷率,提高发输配电设备利用率,一般减少10%的峰荷,可提高电网负荷率9个百分点,而总发电量只减少1%,可使电力工业经济状态好转。

3 发展直燃式空调机可使电力工业能耗下降

3.1 发展直燃式空调机降低电网高峰负荷,可以减少火电机组调峰造成的效率下降和供电煤耗的上升,可以减少水电站弃水调峰损失发电量,或采用抽水蓄能电站调峰造成的能量损失(抽水蓄能电站调峰要损失1/4的能量)及巨额详资。

3.2 我国现有的发电设备大多数为国产机组,调峰能力差,燃煤电站调峰有时还要燃油,火电机组频繁起停调峰会影向机组寿命。特别是我国南方最需要空调的地方,水电比重大,夏季高峰负荷时期靠少量火电调峰困难更大。

4 发展直燃式空调机可以节约电力工业基本建设投资

直燃式空调机的投资大致与电力空调机的投资相当,但电力空调机需要相应配置发电、输电和配电设施,需要增加大量电力基本建设投资,可以说用户每装一台电力空调,国家需要投入比用户购空调还要多的钱来建电厂电网以保证供电。每个用户使用1千瓦负荷的电力空调投资为3000元,国家为这台空调机供电,每千瓦发电设备投资按6000元计,输配电投资为2000元,每千瓦共需投资8000元,再加上厂用电和线损15%,共需电源投资9200元,如果增加空调负荷1500万KW,电力部门需支出电力建设资金1380亿元。如果采用直燃式空调机就可以节省这笔投资。而且直燃机不仅可以提供空调制冷,还可提供冬季采暖及日常的卫生热水,可以一机多用,寿命比电力家用空调长数倍,比电力中央空调也长许多。

5 直燃式空调机可实现能源资源的均衡利用

5.1 目前我国正在改善能源消耗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和燃气,许多大中型城市为了解决大气环境污染,纷纷划定无煤区,准备更多地利用电力、油气等优质能源。夏季是天然气、燃气使用的低谷,却是电力负荷的高峰期,直燃式空调机可降低电网夏季高峰负荷,填补天然气、燃气的低谷,实现资源的 充分和均衡利用。

5.2 直燃机可利用小型分散式发电机组(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的余热,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做到冷、热、电联产、效率可达90%以上,冷热(采暖及卫生热水)、电比例可根据负荷灵活调节、适应性极强,也是当前世界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可以实现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

6 直燃式空调机有利于环境保护

电力空调机使用氟里昂(CFC)为制冷剂,要破坏臭氧层;现在采用替代物氢氯氟烃(HCFC),虽然对臭氧层破坏能力较低,但温室效应很强,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直燃式空调机吸收剂是溴化锂,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由于节能并且采用的是天然气、轻油等清洁能源,可减少C02排放量30%-50%。采用直燃机有利于保护臭氧层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篇2

篇3

我国是世界第二电力消费国。在我国,电力行业是基础工业,它的运行受电力系统的统一调配。同时,它也是公用事业,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服务。电力企业对上游行业——   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水力资源等的依赖,及电力供应对下游行业——农业和加工工业、服务业的影响,导致电力企业面对着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同时又受国家财税政策的约束和各行政部门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电力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有关文件统计,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占全国、30家公司和12家中央企业总容量的44.57%、63.42%和79.88%。因此我们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分析中国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状况。五大发电集团分别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除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外,其他四家公司以集团上市形式上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正在资产重组,不久的将来也将以集团上市的形式上市。因此现在我们在文章中只能以分别上市的形式介绍它。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九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发电,其他几家上市的子公司并未包含发电的经营内容。所以我们在文章中选取上海电力和九龙电力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代表。

2008年开始电力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五大发电集团全年亏损约400亿元。是以我们着重分析五大发电集团近8年来的财务指标,从中了解近8年我国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为了方便,我们在下文中以公司股票名称代替其名称。

二、电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电力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成本比例等。下面我们着重分析6家上市电力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作为解读电力行业8年来的财务绩效和发展状况的依据。

1.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两个方面。

(1)短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就是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即企业能否及时偿付到期的流动负债。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材料供应单位等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1)流动比率。由表1可以看出,这6家公司的流动比率在不断波动。除了九龙电力在2008年开始有逆向回升的趋势,并且这8年的平均比率都维持在0.6以上的水平,其他公司的流动比率均在波动下降。特别是2010年,各公司都降到近8年来的较低水平。其中,上海电力在2008年更是降到0.1576,为这8年来的最低水平。尽管九龙电力有着超过0.6的流动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公司。但是,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稳健的流动比率应该是2。6家公司的比率都低于1,因此就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上海电力和国电电力,流动比率都低于0.3,偿债能力堪忧。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2)速动比率。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由图1分析知近几年各公司来速动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且降幅较大。除了九龙电力一直在0.6左右徘徊以外,华能国际,大唐发电和上海电力降幅都比较大,由2003年的超过0.8的比率跌至2010年的0.4以下。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因此,很显然,各电力企业的偿债能力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结合这两个比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九龙电力流动和速动比率都比较稳定外,其余的5家公司短期偿债能力都有逐渐变弱的趋势。

(2)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据统计,由于电力企业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在负债结构中,长期负债占到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超过总负债的60%。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不可能依靠变卖资产还债,而只能依靠实现利润来偿还长期债务。因此,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是和企业的获利能力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下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这一比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现在,我们就站在债权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对长期负债还本与付息的能力。

很显然,在这8年当中,6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华能国际上升的幅度最大。这几家公司2010年资产负债率都在80%左右。其中上海电力和华能国际2003年这个比率在30%左右,是这6家公司中最低的,同时,也是这8年中资产负债率增幅最大的2家公司。一般情况下,对债权人来说,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而这6家电力公司的高资产负债率说明股东提供的资本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只占较小的比例,那么,企业的风险将主要由债权人负担,贷款给企业就会有较大的风险。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2.盈利能力分析

(1)净利润率。各大电力企业的净利润率普遍下降。由表2很容易看出,2007~2008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波动特别大。尤其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力、九龙电力,以及华电国际和华能国际,都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大唐电力虽还有2.2336%的净利润率,较2007年来看,却也达到大约8%的降幅。国电电力也勉强维持了1.088%的净利润率,较上年降了接近9%。除国电电力和大唐发电仍有微小的净利润率外,其他各电力企业的净利润率都转成负数,并且降幅增大。可见各电力企业经营业绩在2008年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3.成长能力分析

由图2、图3表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九龙电力主营收入增长率波动十分大,在2005年达到高点后于2008年降至负数,虽然后两年有所回升,但总体仍是下降趋势。而国电电力和大唐发电下降幅度虽然不及九龙电力,但是总体趋势也在下降。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其他3家电力公司从2007年开始主营收入增长率都在逆向增长中。

因此,对于主营收入增长率逆向增长的3家电力公司来说,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是在下降的,这对其成长能力造成不利影响,说明其成长能力受到很大的威胁。

4.成本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各家公司的主营成本比例虽然波动不大,但是每年都有小幅上升。而从2008年开始的增幅有较明显的加大,这和现今居高不下的煤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中九龙电力和上海电力的比例已经接近100%。可见主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经过分庞大,足够影响到电力公司的盈利和成长能力。所以,重新优化成本结构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图3 2003—2010年6家公司主营成本比重(%)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三、影响电力上市公司发展的因素

鉴于上面几项财务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几大电力集团公司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强,借长期负债还债,获利能力逐渐减弱,同时成本结构亟待优化等几个共同问题。而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国内环境

(1)国家对电价的管制政策。我国对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实行政府管制,“市场煤、计划电”使得煤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调整价格,但发电企业在政府定价的基础上只能忍受亏损。自2010年8月20日起,发改委等部门发函,适当提高火力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水平。按照批准的电价调整方案,公司火电机组平均批复上网电价(含税)比调整前上升22.51元/兆瓦时,增幅5.67%,但这个幅度的调价对深陷亏损泥潭的广大火电企业来说仍属杯水车薪。

(2)煤价起伏跌宕,价格变化滞后效应明显。目前火电仍是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电源,发电比重占82.86%,因而煤炭价格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电力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2004年~2007年煤价稳步上涨,系由需求增长、供应结构调节以及成本推动所致,其中年度最大涨幅在13~22%。2008年至2009年,除国际油价和国际煤价大幅上涨的带动因素外,其他影响煤价上涨的因素未发生改变,但煤价在半年内涨幅超过100%。在此期间,电力行业受煤价上涨、煤电联动短期无望等不利因素影响,行业陷入困境。一般来说,若电煤价格上涨10%,电价需上涨4%左右才能消化成本。

(3)国家推动节能环保政策。不可否认,国家推动电力企业走新能源路线的优惠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五大发电集团均有涉及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资。而节能环保项目的前期投资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电力企业举债投资造成的资产负债率过高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了。

(4)过度扩张,遭遇两大风险。根据上文对几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尤其是偿债能力指标过低,不仅说明了电力企业负债比重增加,还暗示我们,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有可能存在过度扩张的现象。事实上,如下表3所示,在2004年到2010年之间全国装机容量每年都以11.39%的增长速度增加,虽然我国的用电量的增长速度也是以14.41%的增长速度发展,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用电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降到了5.23%,与同年的装机容量增长速度10.34%相比,可以看出,我国从2008年起已经开始进入电力过剩时期。虽然2010年的用电量增长速度有了突破性增长,但还是难挡此趋势。

数据来源:由上海万得资讯、产业政策司子站、中国科技信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世华财讯信息部网站数据整理而成

电力企业过度扩张存在的一定的风险。主要有两类风险:1)市场风险。电力企业的市场风险侧重表现在对市场运载力及其走势预测不足,风险征兆信息反馈把握不准,对潜在的新市场开拓不力,加之受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制约,导致市场需求力不旺,营销萎缩,产值锐减,效益滑坡。2)财务风险。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投入与产出变换、对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偏差的出现不能作出准确敏捷反应。部分企业未经周密的科学论证、咨询评估,就盲目追求速度,无限制、不加区别地上项目,开源与节流得不到有效控制。

2.国际环境影响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放缓,导致用电需求减少。中国在国内紧缩的金融政策和全球经济危机双重作用之下,已出现经济增长减缓。

四、对电力上市公司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财务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政策方面

(1)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电能高速公路,大力发展智能电网。针对上次南方大雪灾引发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电能的高速公路,实现变输煤为输电,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来改善我们的用电环境。

本世纪初智能电网在欧美的发展,为全世界电力工业在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2)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电价改革。如果电力企业要扭亏,则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出台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一是必须要合理调控电煤价格,不能无序增长;二是在电价政策上要合理调整,充分考虑电企的生存经营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这显示出国务院对电价改革的空前重视。

2.加强经营管理

随着各地区电力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在争取上网电量、控制煤价、组织回收电热费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加速从低层次资源依赖型向高层次创新驱动型转变;在经营管理上,加速从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变。

3.适度放缓扩张脚步,科学整合电力板块

由于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用电需求,电力供需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适度放缓电力产业扩张的速度。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电力行业兴起整合热潮。在这股热潮中,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力板块进行评估,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完善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的号召,坚持以科技促进生产,用创新体系开发项目。

5.优化成本结构,走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优化电源结构,降低煤耗量,增加燃煤效率高的单机发电机组容量;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对现有老机组的主辅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电厂优化运行及检修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节能、节水潜力。合理利用节能环保政策带来的税收、电价等优惠,提高现代电力集团公司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电力企业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但是从2009年起经济开始复苏的情况看,电力企业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仍大有可为。国家对电力行业重视程度加深,以及即将进行的电力体制改革,预示着我国的电力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吴大器.现代电力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邓小卫.浅谈供电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5,(5).

[3]卢小广.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布拉德福德·D·乔丹.公司理财[M].第7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牛东晓,孟明,刘华光.价格竞争与制度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

[6]张国宝.走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之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5).

篇4

当前在工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效除尘器是电除尘器。电除尘器在我国电力行业已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含尘气体流经除尘器内部的高压电场时,粉尘获得荷电粒子,荷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集尘极移动并吸附在集尘极上,从而完成气固分离。电除尘器的优点是阻力损失小,通常只有200 ~ 300Pa;除尘效率较高,可达到99. 5% 左右。

电除尘器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

电除尘器在中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国内出现了以兰州电力修造厂、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宣化冶金环保设备厂为代表的电除尘器本体制造厂;以大连电子研究所、全华电子设备厂、龙岩净化设备厂为代表的电源及控制设备制造厂以及其它电除尘器配套生产厂家。尤其龙岩净化设备厂,在生产电源及控制设备的基础上,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为电除尘器综合性制造厂。同时国内电力、冶金等行业都有从事电除尘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如西安热工研究所、南京电力环保研究所等。电除尘器从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性能测试,已能完全由国内力量完成,这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电除尘器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当前电除尘器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

电除尘器的特点

1、电除尘器的优点

(1)除尘效率高:电除尘器可以用通过加长电场长度的办法提高捕集效率。烟气中粉尘处于一般状态时,其捕集效率可达99%以上;如使用4个、5个电场除尘器效率还能提高。当电除尘器运行若干年后,因电极腐蚀等原因,除尘效率会有所下降。

(2)设备阻力小,能耗低:电除尘器的能耗主要包括设备阻力损失、供电装置、加热保温和振打电动机等。电除尘器的阻力一般在200~300Pa,约为袋式除尘器的1/5。由于能耗较小,很少更换易损件,所以运行费用比袋式除尘器要低得多。

(3)处理风量大:由于结构上易于模块化,可以实现装置大型化。目前单台电除尘器烟气处理量已达200X104m3/h。这样大的烟气量用袋式除尘器或旋风除尘器来处理都是不容易、不经济的。

(4)适用范围广:电除尘器可捕集粒径小于0.1um的粒子、300~400摄氏度的高温烟气。当烟气的各项参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电除尘器仍能保持良好的捕集性能。烟气中粉尘的比电阻对电除尘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当比电阻小于104n・cm或大于1011n・cm时,电除尘器的正常过程受到干扰。

2、电除尘器的缺点

电除尘器的缺点:

(1)设备比较复杂,要求设备调运和安装以及维护管理水平高。

(2)对粉尘比电阻有一定要求,所以对粉尘有一定的选择性,不能使所有粉尘都的获得很高的净化效率。

(3)受气体温、温度等的操作条件影响较大,同是一种粉尘如在不同温度、湿度下操作,所得的效果不同,有的粉尘在某一个温度、湿度下使用效果很好,而在另一个温度、湿度下由于粉尘电阻的变化几乎不能使用电除尘器了。

(4)对制造、安装和运行水平要求较高。由于电除尘器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所以其对制造质量、安装精度和运行水平都有严格要求,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除尘效果。

(5)易受工况条件的影响。虽然电除尘器对烟气性质和粉尘特性有较宽的适应范围,但当某些工况参数偏离设计值较多时,电除尘器性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电除尘器对粉尘比电阻最为敏感,当粉尘比电阻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引起除尘效率降低。

三、电除尘器在电力工业中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以满足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的要求。随着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排放标准将会越来越严格。因此,电厂只能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同时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如采取间歇性供电,以适应残酷的能源竞争;减少电除尘器基建投资和现有设备改造费用。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宽间距不但能改善电除尘器的性能,而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对电除尘器进行优化设计,是减少基建投资的重要手段。

1、反电晕工况下的节能控制

电除尘器的除尘性能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其采用常规直流电供电,电气控制特性差。该供电方式易产生反电晕现象,除尘率低,不能适应各种工况的要求。在正常工况条件下,二次电流越大,携带粉尘的电子或离子越多,收尘效果越好减少反电晕对电除尘器的影响,主要是降低运行参数,或利用最高平均电源供电方式,避免出现二次电压下降,二次电流增大。其中间歇性供电技术主要利用常规电源的控制线路,对原有的全波整流输出进行调控,周期性地阻断某些供电波,达到间歇性输出的目的。

间歇性供电在使电流大幅度下降的同时,还可以保留较高的电压,这对电除尘器性能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具有脉冲供电的特征,减少充电时间,减小平均电流,破坏了反电晕的产生的条件,抑制了电晕发生。(2)形成有脉冲形状的电压波,提高了花击穿电压和运行电源峰值。(3)收尘板反电晕正离子的产生受到抑制,提高粒子的荷电比,提高了收尘效率。(4)大幅度节省能耗。在维持同样除尘效果的前提下,间歇供电的节能效率可稳定达到60%以上。

2、高频开关电源的节能技术

电除尘器主要电能消耗是高压电源。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环保领域电除尘器所使用的高压供电电源基本上都是采用输入为两相的晶闸管工频相控电源,这样就消耗了巨大的电能。随着高频电源技术的不断成熟,高频电源在电除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频电源是一个与线路频率无关的可变脉动电源,它能提供给除尘器一个接近纯直流电压波形或脉动幅度很大的各种电压波形,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电压波形,从而提高除尘效率。由于高频电源采用了串并联混合谐振拓扑结构的逆变器,功率器件关断损耗为零,降低了器件的关断应力,提高了效率,减少电磁干扰。同时有恒流特性,在输出短路时有很好的限流能力,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适合火花冲击、短路频繁的现场工况条件。

高频电源同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通常只有常规工频电源的几分之一,而且占地空间小,便于安装。由于高频电源采用三相电源平衡输入,对电网无污染,无缺相损耗,属于绿色电源,而且效率与功率因数高,效率通常大于93%,功率因数也大于93%,比工频电源节能20%以上。节电收益相当可观。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除尘器在我国电力行业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大量的工程业绩。而电除尘器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效率除尘设备,具有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及电耗低等优点,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火力发电厂、钢铁、冶金、造纸、水泥、轻纺、化工等领域都是除尘的主要手段。随着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电除尘技术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峰。 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J]. 湖北电力. 2007(03)

[2] 李洪涛,李城林。 关于水泥回转窑电除尘器主要参数确定的探讨[J]. 煤炭技术. 2003(06)

[3] 陈志炜,姚群,陈隆枢。 火电厂锅炉烟气电除尘与袋式除尘技术经济比较[J]. 电力环境保护. 2007(04)

篇5

篇6

现在四川省电力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由电力建设施工单位分流成立的监理公司,这些公司以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而著称;另一类由电力设计院、电科研究院分流成立的监理公司,这些公司以技术专长、业务水平高而著称;再就是以省电力公司牵头,各地区县市供电公司分流的人员成立的监理公司,这些公司着重以输变电工程为主要对象。目前上述三大类监理公司的发展极不均衡,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其他监理企业也较难切入电力行业;但企业的劣势也明显存在:监理企业不容易组合,也不容易跨地区发展,监理企业很难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公司。

二、电力工程建设监理企业面各种挑战

(1)我国已向全世界放开市场,国外监理企业已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这将使我们的监理企业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一是企业品牌和信誉的挑战。国外的同行企业经过上百年的市场经济洗礼,无论经验和能力还是企业实力均比我们的监理企业强大,他们的品牌和信誉是国际上好多国家认可的。而我省电力工程行业实施监理制度是从1995年才开始的,至今也仅有不足20年的历史,与国外同行相比,可见实力相差之悬殊。二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监理行业是一种高智能的智力服务,人才是监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目前我国监理现状是监理收费不高,而且存在不平等的恶意竞争,工作条件艰苦,加上业主以及社会的误解,使监理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所得到报酬,导致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监理行业。而国外大企业普遍实行本土化战略,其收入将比国内高出好几倍,人才易得。三是专业化分工不足。监理行业是一种专业化智力服务,我们没有专门一套专业流水线来实施管理工程项目。我们的监理企业往往一个专业监理工程师既要负责质量,又要负责安全、技经等等一揽子都要负责。这必将导致我国企业与国外同行间的差距拉的更大。(2)市场竞争加剧,电力工程监理市场是有限的,而目前各地、市供电公司纷纷成立自己的电力工程监理公司或挂靠有监理资质的单位。电力市场的竞争对手增加很多。另外工程监理费无理智打压,谁低谁中标,这将导致谁也吃不饱,谁也壮大不了!企业无法考虑未来的发展,企业的前途无法预测。(3)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人员素质和监理设备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单位要求现场监理不仅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保证施工质量,而且对工程的进度、投资以及安全控制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合同专用条款中明确增加了“发生因施工图引起的质量事故,扣减合同总额的1%~2%;发生因施工原因造成的永久性质量缺陷,扣减合同总额的1%~1.5%;对其他质量问题酌情扣减。”等内容;建设单位还不论工程规模的大小,一律强调现场监理必须配备相应的监理设备,实现对工程的综合管理。

三、监理企业发展应对措施

篇7

1 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1 供电企业价格策略不合理

在我国现行的政策体制之下,电力市场是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其经营模式也非常的特殊,市场占有率为百分之百,几乎不存在任何的竞争。因此,供电企业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很少,因为他们觉得只要制定的价格能够让企业获利,无论制定出什么样的价格客户都必须接受,客户没的选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正在逐渐地打破这种电力市场垄断的局面,新的技术设备能够代替电力来完成很多居民的日常需求,燃煤、天然气等设备的出现,不但可以代替电力,有时候甚至比电力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根据经济性分析,进行比较后作出选择,这就给供电企业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作为供电企业改变其价格策略迫在眉睫。

1 2 供电企业缺乏明确的营销管理定位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供电企业的地位虽然非常的稳固,但是对于居民日常的生活与工作却没有起到它应该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供电企业对于电力营销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企业没有目标,任其向各个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供电企业都得不到较大的发展。从现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供电企业还不能对电力营销管理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么将严重地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让我国的供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强有力的竞争能力。因此,作为供电企业,我们不能够再坐以待毙,必须积极地行动起来,加强对营销管理的定位,制定明确的目标,发挥企业的团体力量,为企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1 3 供电企业的人员素质比较低

在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的供电企业中,大型的供电企业一般都分布于我国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的高。然而,在二线以下的城市的供电企业对与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相对比较低,他们不重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也使得我国不发达城市供电企业得不到高速发展。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进步,对于人才的定义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传统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了,在现代社会中,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中需要的不仅是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必须有综合的能力;另一方面素质偏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因此,供电企业的员工必须要注重自身各个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

1 4 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管理中服务的意识淡薄

电力是一种无形的商品,供电企业为居民提供电力其实就是在为居民提供一种服务,其服务的质量好,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然而,在现阶段,由于其供电企业的垄断地位,很多企业内部的员工非常地缺乏这种服务意识,供电企业的员工认为,无论我的服务态度好还是坏,居民都必须用我们公司的电力,因此我们不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造成了我国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维修的及时性都非常的差。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

2 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中的创新发展战略

2 1 实行新型的价格战略

现阶段,我国的供电企业对工矿企业开始执行二部制电价,居民用电则主要采取分时电价的政策。如果我国的供电企业能够在工矿企业在施行二部制电价的基础上,同时也采取对电度电价执行分时电价的政策,那么电力企业不但保持了二部制电价对于鼓励用电要求,还提倡了节约用电的理念,这种政策能够很好地吸引大型工矿企业使用供电企业的电力,从根本上有利于供电企业的电力销售。另外,供电企业还应该灵活地运用价格政策,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企业中的大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价,从而稳定用电市场;不断地拉大分时电价的差距,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的用电;对不同的用电客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让价格战略很好地服务企业的营销管理,提高供电企业的市场份额。

2 2 制定统一的内部营销管理目标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供电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内部营销管理机构的改革力度,从管理机构方面不断创新,建立起符合客户要求的营销管理部门,制定一个符合供电企业发展的营销管理的目标,不能让企业的员工没有统一目标,盲目工作,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这将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于供电企业营销管理非常的不利。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就需要明确企业的目标,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想要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就必须建立营销管理的同一目标。企业所有员工同心协力才能保证营销管理的顺利进行,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3 培养针对电力营销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得到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供电企业想要不断提高营销管理方面的水平,增加供电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培养一支不但专业素质高,而且其他综合素质也非常高的人才队伍。首先,供电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的需求对员工进行培训,让企业的员工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地鼓励员工去参加一些函授及自修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学习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供电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4 提高电力营销管理中的服务意识

供电企业想要提高其营销管理水平就必须要首先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服务为主导的社会,在其产品质量都一样的情况下,谁的服务更周到、更贴心,就更能够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作为供电企业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服务观念,高度重视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力度,让为客户服务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企业还要制定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员工对客户的服务,对于那些对客户服务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供电企业还应该对电力市场进行细分,这样有助于企业在销售电力的过程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差别服务,从而确保电力营销的全面性。

3 结 论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居民对于供电企业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尤其是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的不断瓦解,其垄断优势已经不能维持供电企业的发展了。因此作为供电企业必须要认清形势,根据自身的不足,尽快地作出改善不足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电企业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被击退。供电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电力价格,不断地加强内部营销管理机构的创新,提高内部营销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工作人员对于电力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管理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进而保证我国供电企业的长足稳定的发展。否则,供电企业不是被其他的电力企业超越,就是被其他能源供应企业所代替,只有持续不断地改善,电力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建华,高德岐,赵勇 电力营销稽查监控平台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

[2]赵育华 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3(12)

[3]李臣毅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科技,2013(16)

篇8

一、当前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世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机组容量的快速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和完善,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一方面作为机组主要控制系统的DCS,已在控制结构和控制范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厂级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SIS)、现场总线技术和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技术的应用,给热工自动化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DCS的应用与发展。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变化,在二十世纪给人耳目一新的是DCS的应用,而当今则是DCS的应用范围和功能的迅速扩展。

1. DCS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

20世纪末,DCS在国内燃煤机组上应用时,其监控功能覆盖范围还仅限DAS、MCS、FSSS和SCS四项。即使在2004年的Q/DG1-K401-2004《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规范书》中,DCS应用的主要功能子系统仍然还是以上四项,但实际上近几年DCS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除了一大批高参数、大容量、不同控制结构的燃煤火电机组的各个控制子系统全面应用外,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等新工艺上都成功应用。可以说只要工艺上能够实现的系统,DCS都能实现对其进行可靠控制。

2.单元机组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崛起

随着一些电厂将电气发变组和厂用电系统的控制(ECS)功能纳入DCS的SCS控制功能范围,ETS控制功能改由DCS模件构成,DEH与DCS的软硬件合二为一,以及一些机组的烟气湿法脱硫控制直接进入单元机组DCS控制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控制系统一体化,在DCS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而走向成熟。

由于一体化减少了信号间的连接接口以及因接口及线路异常带来的传递过程故障,减少了备品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及费用,所以近几年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不同容量的新建机组中逐渐得到应用。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是电力行业DCS应用功能快速发展的体现。排除人为因素外,控制系统一体化将为越来越多的电厂所采用。

3.DCS结构变化,应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年来DCS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过去强调的是控制功能尽可能分散,由此带来的是使用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但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不一定能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相反到有可能导致故障停机的概率增加。何况单元机组各个控制系统间的信号联系千丝万缕,互相牵连,一对控制器故障就可能导致机组停机,即使没有直接导致停机,也会影响其它控制器因失去正确的信号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随着控制器功能与容量的成倍增加、更多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控制器)、冗余技术的采用(有的DCS的核心部件CPU,采用2×2冗余方式)以及速度与可靠性的提高,目前DCS正在转向适度集中,将相互联系密切的多个控制系统和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集中在一对控制器中,以及上述所说的单元机组采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正成为DCS应用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但减少了故障环节,还因内部信息交换方便和信息传递途径的减少而提高了可靠性。此外,随着近几年DCS应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通用化的硬件平台,独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标准化的通讯协议,PLC控制器的融入,FCS功能的实现,一键启动技术的成功应用等,都为DCS增添了新的活力,功能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宽广。

二、全厂辅控系统走向集中监控

一个火电厂有10多个辅助车间,国内过去通常都是由PLC和上位机构成各自的网络,在各车间控制室内单独控制,因此得配备大量的运行人员。为了提高设备控制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随着DCS技术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提高,目前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已趋向适度集中,整合成一个辅控网(简称BOP 即Balance Of Plant的缩写)方向发展,即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辅助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全厂IT系统上进行运行状况监控,实现控制少人值班或无人值班。

三、变频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展

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机、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速的控制等。

因为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可以预见随着高压变频器可靠性的提高、一次性投资降低和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减少,更多机组的风机、水泵上的大电机会走向变频调速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变频技术将继续在火电厂节能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局部系统应用现场总线

篇9

工会即工人联合会或者劳工总会,指的是某一行业生产领域、雇主相同的职工群众,出于可与雇主谈判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等条件的出发点,以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而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保障我国电力资源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充分发挥工会的重要作用,对促进企业发展以及国家能源的稳定十分重要。

一、协调好劳资和谐关系,依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工会是具有合法社会地位的群众性组织,其成立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企业的员工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持企业同员工间的有效沟通与和谐关系,对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市场改革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职工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以及分配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均不断深化,以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同职工间的劳动关系更加紧张复杂化,两者间的矛盾日愈凸显、不断激化。尤其是电力企业,因其工作性质较为特殊并且复杂,比如24小时值班连续性工作、三班倒以及休假日的排班与休假制度不规范,加班费与福利不合理等问题均是引起企业与员工间产生矛盾与纠纷的原因。这时工会可代表员工同企业管理者进行谈判,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好企业职工与电力企业的劳资关系,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强化安全生产的监察,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工会能够强化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监察等工作重点,确保电力企业运营发展的安全可靠性,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首先,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工作,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定期组织工会人员以及干部进行培训教育,学习企业制度、劳动法等相关内容,提升工会人员的素质,保障工会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织地位;另一方面,提高电力企业整体员工素质,加强展业知识、信息技术、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电力企业中高素质员工的比重,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其次,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定期在部门内、部门之间展开职业能力竞赛、技术创新大赛等丰富的创新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电力企业职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凝聚力。最后,加强安全监管工作的力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加强对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安全教育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与配备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岗管理制度等落实情况的检查与监督,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三、促进企业与员工间的沟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有效的沟通是保持企业与职工间联系主要方式,也是企业职工参与到企业管理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工会同电力企业的管理层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将企业员工的心声以及对管理制度的意见与建议等反映给管理层,使后者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作出合理地改进,在稳定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员工的权益。因为企业职工人数较大,并且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管理层人员不可能一一同每位职工对话,同时员工的意见与建议也不全是合理的,这时可以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性,先由工会收集员工提出的建议与建议,并进行相应的分类归纳整理,然后再将整合后的信息资料上交至管理层。另一方面,工会也为企业服务,将企业的决策传达给员工,同时协助企业进行各类教育培训等活动,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一是组织开展员工聚餐、员工出游、文体活动等有利于增加员工团结凝聚力、增强且有和谐氛围的企业活动;二是协助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教育培训活动,比如文化知识的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培训、技能培训与比赛等活动,既可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企业的文化建设。由此可见,工会扮演者沟通纽带与桥梁的重要角色,在企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10

电费管理是整个电力营销工作的核心。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抄、核、收3个环节相互关联, 但由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所限,常常出现脱节现象。体现在“业务分级管理,资金分层归集”的电费管理方式,各支公司自行抄表、计费、统计之后通过报表汇总到分公司营销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电费职能分散,管理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差,业务流程不统一;政策执行不易跟踪检查,存在人为调整报表数据的可能,不能真实反映各供电单位的电力销售情况。

2.电费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集约化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实现电费的集约化管理,国网公司组建了“一部三中心”,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结合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按照“数据集中,分级负责”的管理要求,建立一套新的电费与收费账务管理模式。实现了营销数据集中、算费集中、抄核分开,收费实时冲欠,客户账目统一化,提高了应收电费的准确性。电费管理中心职能在营销部监督指导下对全局电费业务进行管理,核心业务是对全局电费核算、发行、账务处理、资金归集等实行集中处理;以核心业务为基础,对抄表质量进行监督、统计分析,对电费回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供电单位催费提供准确数据,电费风险预警信息,为营销部提供电费回收考核依据、抄表质量考核依据等。

3.实现电费集约化管理过程

3.1整理基础信息,加强系统应用,实现全局电费统一

利用国网SG186营销系统平台①清理客户资料,完善基础信息确保关键参数在控。②整理计算模块,规范计费标准,以利于电费计算过程的可控。③扩大系统容量,提高运行速度,确保业务与数据集中后支撑平台可靠。

3.2人力资源整合,提高电费业务处理的质量与效率

通过考试与考核,整合电费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将基层供电单位既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专业基础又有多年营销岗位工作经历、对营销信息系统功能了如指掌的电费管理专业骨干人才聘到中心,确保中心业务正常开展。

3.3整章建制,实现规范化的电费管理

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整章建制,实现规范化的电费管理。在业务流程上重点对抄表质量管理、电量电费退补、电费回收等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监控。基层供电单位负责现场基本信息在营销系统的初始录入,电费管理中心则利用营销系统信息、负荷管理系统信息、合同资料等对电费进行复核。通过电量波动核查及营业差错的考核对供电单位抄表工作起到可控与在控作用;通过严格退补流程设置,真实还原了营销数据;通过及时准确电费账务数据对电费回收与催缴起到了督促作用;通过对抄表例日、抄表线路的固化并通过客户现场调查为营销部提供基层供电单位的抄表到位率、准确率的考核依据,同时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在优化业务流程的同时,强调了复核业务的规范管理,编写《复核步骤》来规范电费管理中心电费复核员的操作过程;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使中心业务处理按标准化运行,如《抄表管理制度》、《应收电费核算管理制度》、《电量电费差错报告、统计、分析制度》、《电量电费退补管理制度》、《电量电费退费管理制度》、《账务管理制度》等;根据管理制度对中心各岗位设计了《岗位工作标准》、《岗位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将各项工作分解细化到每个岗位,强化了抄核收的内控能力,使电费监管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4.电费管理愿景

4.1实现集中报表统计分析

以电费管理中心核算人员转账数据为准,负责对核算人员提交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真实的汇总。负责营销指标分析管理,掌握全局、各基层供电单位电价电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准变化,及时向营销部提供相关信息,为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4.2实现电费账务集中管理

①负责核实全局电费发行数、实收电费、余额数,其电费账务平衡,与财务、银行账务相符,对账务余额发生不符的及时组织人员查明原因,确保电费账务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②维护全局账务系统科目,及时录入凭证。③按周期记录总账和明细账。

4.3实现业务全面监控

复核是营销内控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营销成果最终实现的关键环节。旧体制下的复核,由于其岗位角色处于最基层,“独立性”缺失,其功能被弱化。成立电费管理中心后,使复核具备了“独立性”,真正成为一道堵住营销各环节“跑、冒、滴、漏”的关。

4.4营销管理全面提升

新的核算模式以“倒逼”的方式,逆向推动各单位基础资料、流程的健全与规范。电费管理实行1个中心,1个出口,从而与计费有关的合同、计量方式、抄表质量、业务变更都会受到专业的审核与监督,因而这道最后的关口能逆向推动基层营销管理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基层供电单位的业务处理精细化程度要求,如原来各单位自己抄表、自己核算、自己收费,有的业务资料不齐,有的抄录信息不全,按容量计算基本电费的就不抄需量、按需量计算基本电费的就不比较容量限额,造成基本电费的流失时有发生。

4.5指标考核标准化、规范化

将电费核算业务集中后,各供电支公司除输入表码外,其他所有数据变动都需要经过规定的审核流程,虚增电量做线损指标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少报电量提均价的办法也行不通,指标数据已无法随意调整,数据真实性从机制上有了保证,促使各基层单位只有在强化管理上下工夫。电费账务集中后,电费管理中心对指标真实性控制作用更加明显:①杜绝了供电单位用客户预交款冲抵应收账款,遏制了基层单位截留收入的现象;②防止了供电单位随意调整营业外收入。

5.电费管理中心运作优势

5.1实现精细化的电费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监测客户的用电量曲线,对客户逐月的用电量趋势分析,与去年同期对比分析,结合客户业务变更的信息,即可发现客户用电量是否出现突变,因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客户的用电量变化进行监视,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所有在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中结合业务变更情况设定阀值,如净变化量、同比变化率等,变化幅度超过阀值,即可认为该客户进入了预警范围,将所有进入预警范围的客户列入专用的数据表中,客户服务中心、稽查中心、营销部及相关管理共享该数据,随时查阅进入预警范围内客户的名单,从而迅速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市场负荷的萎缩和电量的流失。

5.2实时监测电费动态,预防电费风险

通过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实时监视全局电费数据、收费数据即应实收的数据的动态变化(包括预购电和磁卡表售电的方式),采用集中统一的营销数据中心,因此所有收费网点和代收电费的银行收取的每一笔电费的数据都实时地进入数据中心,通过综合查询和分析系统,查询每天的电费收费数据,包括实收总额、回收率,以天为单位,以月为周期,分析月电费实收、回收率趋势,通过与上月与去年同期对比的变化量和变化率的分析,及时掌握分析全局电费动态数据,及时发现隐藏的电费风险,同样分析客户的每个月的交费日期、交费规律,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出可能出现电费风险的客户,并将其列入预警范围,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启动电费催缴程序,通过“95598”呼叫中心发送欠费提示,欠费通知的传真、电话以及人工进行催缴,加大欠费处理的力度,减少、预防电费风险。

篇11

一、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演变

国企员工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群体,其职业发展导向不仅与国企自身改革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又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来看,国企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营经济部门建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以前。随着国营经济部门全面形成,国企员工是工人阶级主要组成部分,强调又红又专的职业价值。国企员工是“社会主义的砖,哪有需要哪里搬”,倡导革命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价值评价体现为工作有分工、身份无高低,价值分配上重资历、重奉献。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前后。随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作为国企改革主要承担者,经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时期,国企员工职业发展价值导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效率至上等市场机制和契约观念逐步引入,推行以职务(岗位)为主的价值(包括薪酬、职权、晋升等)分配、评价导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不断深化,知识分子获得更多尊重,技能工人职业导向出现衰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技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重新找到土壤。90年代后期国企深化改革,减员、下岗等措施,也对国企员工职业发展造成了影响。

第三个阶段,2000年至200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遵循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人才分类管理原则,市场化、契约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企员工多元化职业发展追求逐步显现出来。一方面,国企深化改革对员工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员工市场择业和流动观念进一步加强,人才向外资、民营企业流动趋势增加;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企逐步调整价值评价和分配激励导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各类人才的平衡发展开始受到重视,逐步探索多通道职业发展模式,员工职业发展管理重新引起重视。

第四个阶段,2008年至现在。国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不稳定,国有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国企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背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挑战

2008年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入深水期,国际社会将进入更加复杂、更加不稳定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这对国企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对国企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跻身全球最开放经济体之一,国内市场已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深水期,国内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争议不断增加。从近年来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来看,国际社会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包围圈,从科技、资源、知识产权、贸易规则、人才、关税、文化等不同方面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阻击。国内部分舆论漠视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抓住个别企业管理问题大做文章,把国有企业推向了民营经济、民众的对立面,使国有企业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环境。这种情况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广大员工,企业实施什么样的激励政策,树立什么样的职业导向,决定员工怎样看待国企的发展,影响着国企的未来。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主线,对国企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是不少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果的总结,但近年来劳动力资源、物力资源都出现短缺,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紧,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家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方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主线。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个转变并不容易,资源依赖、路径依赖深入肌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国有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国家竞争力的代表,要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必须带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领军作用,这是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发大油田、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相媲美的创业行动。这既是国有企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历史机遇,更是一面挺立国家脊梁的旗帜。

三是知识劳动加快资本化步伐,对国企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数量、素质、成本组合最优的人力资源群体,无论跨国公司、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分享了这一好处。但是,今天这项政策同样构成了企业(不管是外资、民营还是国企)最大的管理挑战之一。一方面,累积财富资本化不断扩大,对全部经济剩余价值追索权比重日益增加,作为知识劳动拥有者的员工占有剩余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员工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和参与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个人发展和收入分配更加关注、更加期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学生后备军快速增加,不断加剧管理和专业职位的拥挤,大学生就业难;而由于改革进程中职业发展价值导向的部分异化,职业技能教育严重萎缩,技工荒成为一个问题。国企员工是高水平就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各种矛盾突发期的阶段,国企最不能成为矛盾焦点,而要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这与通用等汽车巨头之于美国社会、三井物产等大型综合商社之于日本社会一样。

三、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建议

国有企业的特别责任和地位,决定了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不仅是自身需要,同时将产生强大社会效应。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国有企业应当把员工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主体,全面推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多元职业发展模式和职业成长理念,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全面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的一流人才,为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强大动力。

(一)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发展管理本质上是多大程度、多大范围给予员工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统筹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凝聚和激励员工队伍有效手段,多元职业发展通道就是打破“官本位”怪圈,推动员工发展从管理晋升为主的模式向多元职业晋升的模式转变,实现人企共赢。国企在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管理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员工分类管理模式,但多数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政策,经营管理人员是干部选拔,专业技术人员是职称评审,技能操作人员是技能鉴定,员工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国有企业针对每类人员设立单独职位序列,对员工多元职业发展管理进行了成功探索。如上海宝钢设置了首席研究员、首席工程师、首席管理师、首席会计师、首席操作维护岗;航天科技集团针对工艺技术人员实施首席专家制度、针对技能人员实施工艺技术带头人制度;中国石化构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个序列四个层级的职位序列,设置了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直属单位首席专家等领军专家职位、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直属单位首席技师、主任技师等拔尖技能职位,三个职位序列相当层级的职位荣誉、待遇、责任等大体对应,形成了多元职业发展模式。多元职业发展模式重新定位了各类员工与国企的关系、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员工作为国企改革发展主体的理念,特别是全球化竞争时代,国企员工作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那是一种责任、荣誉和担当,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职业价值。

(二)完善任职资格管理机制

任职资格管理是有效推进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标尺和牵引系统,是塑造职业化、专业化员工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促进技能社会化和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石。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国有企业普遍面临标准化、流程化、复合型等职业化不够的问题,脱胎于计划经济体系的国有企业在精细化管理、组织化程度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但相伴而生的是岗位分工过细、专业技能碎片化、经验化的不足。对于管理人员,国企基本沿用统一的干部选拔管理工作规定,有一套严格选拔程序和德才标准,但一般企业层面把德才标准具体为干部成长行为、知识、经验等标尺还不够明确;对于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员的评价政策,也因其长期以来在资格评价还是选拔评价、能力管理还是贡献管理上的定位不够清晰,使得员工在成长过程中更多依赖自身努力和师传帮教,组织牵引的职业化训练缺乏。国企肩负特殊使命,很难通过完全市场化获取员工和淘汰技能老化员工,而通过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够牵引和激励国企员工的持续自我提升,从而有效避免国企冗员过渡沉淀。具体而言,推进建设基于职业发展管理的任职资格体系,应立足于主营业务核心专业和社会通用职业相结合的职业分类,总结各类职业优秀员工的知识结构、行为经验、业绩表现等,形成专业化、分层级、体系化、可学习、可复制的任职资格标准,提高员工任职资格评价过程的参与程度和能力自我开发水平,推进任职资格评价与职位晋升、培训开发、规划配置、绩效管理、薪酬分配的一体化,形成员工职业发展的闭环机制。

(三)建立开放的流动配置机制

篇12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13

1.1 DCS的应用与发展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变化,在二十世纪给人耳目一新的是DCS的应用,而当今则是DCS的应用范围和功能的迅速扩展。

1.1.1 DCS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

20世纪末,DCS在国内燃煤机组上应用时,其监控功能覆盖范围还仅限DAS、MCS、FSSS和SCS四项。即使在2004年的Q/DG1-K401-2004《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规范书》中,DCS应用的主要功能子系统仍然还是以上四项,但实际上近几年DCS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除了一大批高参数、大容量、不同控制结构的燃煤火电机组(如浙江玉环电厂1000MW机组)的各个控制子系统全面应用外,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等新工艺上都成功应用。可以说只要工艺上能够实现的系统,DCS都能实现对其进行可靠控制。

1.1.2 单元机组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崛起

随着一些电厂将电气发变组和厂用电系统的控制(ECS)功能纳入DCS的SCS控制功能范围,ETS控制功能改由DCS模件构成,DEH与DCS的软硬件合二为一,以及一些机组的烟气湿法脱硫控制直接进入单元机组DCS控制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控制系统一体化,在DCS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而走向成熟。

由于一体化减少了信号间的连接接口以及因接口及线路异常带来的传递过程故障,减少了备品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及费用,所以近几年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不同容量的新建机组中逐渐得到应用,如浙江华能玉环电厂4×1000MW机组、台州电厂2×300MW机组和安徽凤台电厂4×600MW机组均全厂采用西屋Ovation系统,国华浙能宁海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西门子公司的T-XP系统,大唐乌沙山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I/A系统,浙江乐清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ABB公司的SYMPHONY系统等。

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是电力行业DCS应用功能快速发展的体现。排除人为因素外,控制系统一体化将为越来越多的电厂所采用。

1.1.3 DCS结构变化,应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年来DCS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过去强调的是控制功能尽可能分散,由此带来的是使用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但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不一定能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相反到有可能导致故障停机的概率增加。何况单元机组各个控制系统间的信号联系千丝万缕,互相牵连,一对控制器故障就可能导致机组停机,即使没有直接导致停机,也会影响其它控制器因失去正确的信号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随着控制器功能与容量的成倍增加、更多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控制器)、冗余技术的采用(有的DCS的核心部件CPU,采用2×2冗余方式)以及速度与可靠性的提高,目前DCS正在转向适度集中,将相互联系密切的多个控制系统和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集中在一对控制器中,以及上述所说的单元机组采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正成为DCS应用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但减少了故障环节,还因内部信息交换方便和信息传递途径的减少而提高了可靠性。

此外,随着近几年DCS应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通用化的硬件平台,独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标准化的通讯协议,PLC控制器的融入,FCS功能的实现,一键启动技术的成功应用等,都为DCS增添了新的活力,功能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宽广。

1.2 全厂辅控系统走向集中监控

一个火电厂有10多个辅助车间,国内过去通常都是由PLC和上位机构成各自的网络,在各车间控制室内单独控制,因此得配备大量的运行人员。为了提高外围设备控制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随着DCS技术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提高,目前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已趋向适度集中,整合成一个辅控网(简称BOP 即Balance Of Plant的缩写)方向发展,即将相互独立的各个外围辅助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全厂IT系统上进行运行状况监控,实现外围控制少人值班或无人值班。

近几年新建工程迅速向这个方向发展。如国华浙能宁海电厂一期工程(4×600MW)燃煤机组BOP覆盖了水、煤、灰等共13个辅助车间子系统的监控,下设水、煤、灰三个监控点,集中监控点设在四机一控室里,打破了传统的全厂辅助车间运行管理模式,不但比常规减员30%,还提升了全厂运行管理水平。整个辅控网的硬件和软件的统一,减少了库存备品备件及日常管理维护费用[1]。由于取消了多个就地控制室,使得基建费用和今后的维护费用都减少。一些老厂的辅助车间也在进行BOP改造,其中浙江省第一家完成改造的是嘉兴发电厂2×300MW机组,取得较好效果。

1.3 变频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展

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机、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速的控制等。

因为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可以预见随着高压变频器可靠性的提高、一次性投资降低和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减少,更多机组的风机、水泵上的大电机会走向变频调速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变频技术将继续在火电厂节能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1.4 局部系统应用现场总线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型自动化仪表的涌现,现场总线系统(FCS)是其中一种,它和DCS紧密结合,是提高控制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实时性、快速性和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解决现场设备的现代化管理,以及降低工程投资等的一项先进的和有效的组合。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场总线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最典型的是德国尼德豪森电厂2×950MW机组的控制系统,采用的就是PROFIBUS现场总线。

我国政府从“九五”起,开始投资支持现场总线的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HART仪表、FF仪表开始生产。但电厂控制由于其高可靠性的要求,目前缺乏大型示范工程,缺乏现场总线对电厂的设计、安装、调试、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因此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近二年我国有十多个工程应用了现场总线,但都是在局部系统上,其中: 国华浙能宁海电厂,在单元机组的开、闭式水系统中的电动门控制采用Profibus DP总线技术,电动执行机构采用原装进口德国欧玛公司的一体化智能型产品Puma Matic,带有双通道Profibus-DP冗余总线接口作为DP从站挂在总线上。为了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总线光纤、作为总线上的第一类DP主站的AP和相应的光电转换装置都采用了冗余结构,这是国内首家在过程控制中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的火力发电厂。

华能玉环电厂的补给水处理系统和废水系统[2],采用了二层通讯网络结构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其链路设备和主站级网络采用冗余配置。控制系统人机终端与主控制器之间采用工业以太网通讯,以太网交换机采用ITP形式接口,四台交换机构成光纤高速路网。现场设备层之间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通讯。主环网采用光缆,分支现场总线通讯选用总线电缆。配置二套冗余的主控制器,分别用于锅炉补给水系统和废水系统,且各自有两条由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现场总线环形光缆网构成冗余配置,所有现场仪表和气动阀门定位器(均采用带PA总线接口),通过DP/PA耦合器连接到现场总线上。中低压电器设备(MCC)采用具有现场总线通信接口功能的智能电机控制器。加药泵的电动机采用带总线的变频器。锅炉补给水的阴阳离子床气动隔膜阀的电磁控制阀,采用具有总线接口的阀岛来控制,阀岛与现场总线连接。这是国内在局部过程控制中全面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的首个火电厂,其应用实践表明,辅控网全面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已成熟。

1.5 热工控制优化技术的应用发展

随着过程生产领域对控制系统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控制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火电厂热力流程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最优化方面的要求,汽温超标已经成为制约机组负荷变化响应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障碍之一(燃烧优化主要是锅炉专业在进行,本文不作讨论)。由此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些现代控制系统逐步在火电厂过程控制领域中得到应用。如基于过程模型并在线动态求解优化问题的模型预测控制(简称MPC)法、让自动装置模拟人工操作的经验和规律来实现复杂被控对象自动控制的模糊控制法、利用熟练操作员手动成功操作的经验数据,在常规的串级PID调节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前馈控制作用等,在提高热工控制系统(尤其是汽温控制系统)品质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

如宁海发电厂使用的西门子公司PROFI系统,充分使用了基于模型的现代控制理论,其中汽温控制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机组汽温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1中,用基于状态空间算法的状态观测器解决汽温这种大滞后对象的延迟造成的控制滞后,焓值变增益控制器解决蒸汽压力的变化对温度控制的影响,基于模型的Smith预估器对导前温度的变化进行提前控制;通过自学习功能块实时补偿减温水阀门特性的变化;而对再热汽温控制,尽量以烟道挡板作为调节手段,不采用或少采用减温水作为控制手段,以提高机组效率;在机组协调控制模块中,采用非最小化形式描述的离散卷积和模型,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根据控制品质的二次型性能指标连续对预测输出进行优化计算,实时对模型失配、时变和干扰等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补偿,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PROFI投入后,AGC状态下以2% Pe /min负荷率变化时的响应时间为57秒,压力最大偏差0.208MPa,汽包水位变化最高和最低之差为-38.86mm,炉膛负压变化曲线最高值和最低值差-145Pa,主蒸汽温度偏差稳态基本控制在2℃以内,动态基本控制在5℃以内。

1.6 SIS系统的应用发展

SIS系统是实现电厂管理信息系统与各种分散控制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实时信息共享的桥梁,其功能包括厂级实时数据采集与监视,厂级性能计算与分析。在电网明确调度方式有非直调方式且应用软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设置负荷调度分配功能。设备故障诊断功能、寿命管理功能、系统优化功能以及其它功能(根据电厂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设置)[3]。自从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总院在2000年提出这一概念和规划后,至今估计有200家多电厂建立了SIS系统,可谓发展相当迅速。

但是自从SIS系统投运以来,其所起的作用只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和可打印各类生产报表,能够真正把SIS的应用功能尽情发挥出来的很少,其面向统计/生产管理的数据分析工具,基于热经济性分析的运行优化,以品质经济性为目标的控制优化,以提高可靠性为目的的设备故障诊断等功能基本多数都未能付绪实施。其原因主要有设计不够完善,多数SIS厂家并没有完全吃透专业性极强的后台程序及算法,使其在生产实际中未能发挥作用,加上与现场生产脱节,因此SIS商所能做的只是利用网络技术,边搭建一个基本的SIS 架构边进行摸索。此外SIS应涵盖哪些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缓慢了其功能的应用。

但从大的方向上看,SIS系统的建设符合技术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将给发电厂特别是大型的现代化发电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向及前景

随着国家法律对环保日益严格的要求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未来热工系统将围绕 “节能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向智能化、网络化、透明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新的测量控制原理和方法不断得以应用,将使机组的运行操作和故障处理,象操作普通计算机一样方便。

2.1 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是热工自动化系统发展方向

单元机组DCS的普及应用,使得机组的监控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它的监控智能化程度在电力行业却没有多大提高。虽然许多智能化的监视、控制软件在国内化工、冶金行业中都有较好的应用并取得效益,可在我国电力行业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所起步。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电厂单元机组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将是一种趋势,因此未来数年里,实现信息智能化的仪表与软件将会在火电厂得到发展与应用,如:

仪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现场智能传感器进行在线远程组态和参数设置、对因安装位置和高静压造成的零位飘移进行远程修正,精度自动进行标定,计算各类误差, 并生成标定曲线和报告;自动跟踪并记录仪表运行过程中综合的状态变化,如掉电、高低限报警、取压管路是否有堵或零位是否有飘移等。

阀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智能化阀门进行在线组态、调试、自动标定和开度阶跃测试,判断阀门阀杆是否卡涩, 阀芯是否有磨损等,通过阀门性能状况的全面评估,为实现预测性维护提供决策。

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智能管理软件将对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如送风机,引风机,给水泵等,综合采用基于可靠性的状态监测多种技术,通过振动、油的分析以及电机诊断,快速分析(是否存在平衡不好,基础松动, 冲击负荷,轴承磨损)等现象和识别故障隐患, 在隐患尚未扩展之前发出报警,为停机检修提供指导和帮助。

智能化报警软件将对报警信号进行汇类统计、分析和预测,对机组运行趋势和状态作出分析、判断,用以指导运行人员的操作;故障预测、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维修等专用软件,将在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机组潜力中发挥作用。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将带来机组检修方式的转变,以往定期的、被动式维护将向预测性、主动式为主的维护方式过渡,检修计划将根据机组实际状况安排。

2.2 过程控制优化软件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进一步提高模拟量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和品质指标,是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虽然目前有关自适应、状态预测、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在电厂控制系统优化应用的报道有不少,但据笔者了解真正运行效果好的不多。随着电力行业竞争的加剧,安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通用性强、安装调试方便的优化控制专用软件(尤其是燃烧和蒸汽温度优化、性能分析软件、)将会在电厂得到亲睐、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目前机组的AGC均为单机方式(由调度直接把负荷指令发给投入AGC的机组)。由于电网负荷变化频繁,使投入AGC的机组始终处于相应的变负荷状态,锅炉的蒸汽压力和温度波动幅度大,辅机、阀门、挡板等设备动作频繁,这种方式对机组和设备的寿命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发电成本的提高,发电企业需从各个角度考虑如何切实降低电厂运行成本,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因此配置全厂负荷分配系统(即电网调度向电厂发一个全厂负荷指令,由电厂的全厂负荷分配系统,以机组的煤耗成本特性为基础,在机组允许的变化范围内,经济合理地选择安排机组的负荷或变负荷任务,使全厂发电的煤耗成本最低,降低电厂的发电成本)将是发电企业必然的要求,相信不久的将来,单机AGC方式将会向全厂负荷分配方式转变。转贴于

SIS系统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促进自身应用技术走向成熟,在确保火电厂安全、环保、高效益及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发挥作用。

2.3 现场总线与DCS相互依存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里,现场总线将与DCS、PLC相互依存发展,现场总线借助于DCS和PLC平台发展自身的应用空间,DCS和PLC则借助于现场总线完善自身的功能。

2.3.1 现场总线与DCS的关系

现场总线作为一个完整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目前还难以迅速应用到整个电厂中,而DCS虽然是电厂目前在线运行机组的主流控制系统,但由于其检测和执行等现场仪表信号仍采用模拟量信号,无法满足工程师站上对现场仪表进行诊断、维护和管理的要求,限制了控制过程视野,因此DCS通过容入通信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现场总线和适合现场总线连接的智能化仪表、阀门,并将自身的输出驱动功能分离移到现场或由现场智能驱动器代替,功能简单且相对集中的控制系统下放到采用FCS控制和处理功能的现场智能仪表中,然后由少量的几根同轴电缆(或光缆)和紧急停炉停机控制用电缆,通过全数字化通信与控制室连接。将有助于降低电厂造价,提高自身的可靠性,拓宽各自的功能,推动各自的发展。除新建电厂将会更多的采用现场总线的智能设备外,也会成为运行多年的机组下一步的改造计划。

2.3.2 现场总线与PLC的关系

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将借助于PLC,这不但因为PLC已广泛应用于电厂辅助设备的控制,将现场总线技术和产品溶合到PLC系统中,成为PLC系统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PLC系统的延伸部分,在辅助设备的控制中将直接明显地体现其经济效益。还因为现场总线和PLC的制造商间关系密切,如Contr01.Net、ProfiBus等本身就是由PLC的主要生产供货商支持开发。

由于电厂现场的环境恶劣,温度高、灰尘多、湿度变化大,因此现场总线在电厂应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自身质量。

2.4 辅助车间(系统)集控将得到全面推广

随着发电厂对减员增效的要求和运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辅助车间(系统)通过辅控网集控将会得到进一步全面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目前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辅控系统I/O点数量大(浙江宁海电厂已达到10000点),各辅助车间物理位置分散,存在远距离通信、信号衰减和网络干扰问题,因此监控系统主干通信网宜采用多模光缆以确保通信信号的可靠性。

(2)各辅助控制系统采用不同的控制设备,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协议不同,甚至不同的物理接口,因此须解决网络通信协议的转换问题,选型时应事先规定好各系统间的接口连接协议。

(3)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为不同的厂商供货,由于使用的软件不同,其操作员站的人机界面很有可能不一致。因此选型时应注意上位机软件,设计统一的人机界面,采用统一的风格及操作方式,以便方便各系统画面接入BOP网络。

辅助车间集控系统能否实现设计目标,除了自身的技术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助系统本身的自动投入情况。因此高可靠性的执行机构、动作灵活可靠的限位开关、智能化的变送器将会得到应用;

2.5 单元机组监控系统的物理配置趋向集中布置

过去一个集控室的概念,通常为一台单元机组独用或为二台机组合用,电子室分成若干个小型的电子设备间,分别布置在锅炉、汽轮机房或其它主设备附近。其优点是节省了电缆。但随着机组容量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深化,近几年集控室的概念扩大,出现了全厂单元机组集中于一个控制室,单元机组的电子设备间集中,现场一般的监视信号大量采用远程I/O柜的配置方式趋势,如浙江省国华浙能宁海发电厂(获国家金奖),一期工程四台机组一个控制室集中监控,单元机组电子室集中,提高了机组运行管理水平。

2.6 APS技术应用

APS是机组级顺序控制系统的代名词。在机组启动中,仅需按下一个启动控制键,整个机组就将按照设计的先后顺序、规定的时间和各控制子系统的工作情况,自动启停过程中的相关设备,协调机炉电各系统的控制,在少量人工干预甚至完全不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整台机组的启停。但由于设备自身的可控性和可用率不满足自动化要求,加上一些工艺和技术上还存在问题,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和改进,所以目前燃煤机组实施APS系统的还不多见。

由于APS系统的实质是电厂运行规程的程序化,其优势在于可以大大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人为操作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缩短机组启停时间。作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机组整体自动化水平,增强在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会成为未来机组控制发展的方向之一,引导设计、控制系统厂商和电厂人员更多地去深入研究,设计和完善功能,并付绪实施。

2.7 无线测量技术应用

无线测量技术能监视和控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更多情况,获得关键的工艺信息,整合进入DCS。除节省大量安装成本以外,还将推动基本过程和自动化技术的改善。如供热、供油和煤计量,酸碱、污水区域测量等,都可能通过无线测量技术实现远程监控。

2.8 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研究将深入

由于热控系统硬软件的性能与质量、控制逻辑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保护信号的取信方式和配置、保护连锁信号的定值和延迟时间设置,以及热控人员的检修和维护水平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此使得热控保护系统误动作引起机组跳闸事件还时有发生。在电力生产企业面临安全考核风险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本着电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及效益优先原则,从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着手,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是热工自动化系统近期的一项急需进行的工作。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工作,包括控制软硬件的合理配置,采集信号的可靠性、干扰信号的抑制,控制逻辑的优化、控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完善等。随着机组控制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重要控制子系统的硬件配置中,将会采用安全型控制器、安全型PLC系统或者它们的整合,保护采集信号将会更多的采用三选二判断逻辑。独立的测量装置需要设计干扰信号抑制功能。此外基建机组一味以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也应得到扭转(最低价中标,迫使厂商通过减少配置来降低投标价,导致控制系统可靠性下降)。

2.9 火电厂机组检修运行维护方式将改变

随着电力市场的竞争,发电企业将趋向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结构扁平化,为提高经济效益,发电企业在多发电,以提高机组利用小时的同时,将会通过减少生产人员的配备,密切与外包检修企业之间的联系,让专业检修队伍取替本厂检修队伍的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检修维修工作社会化将是一种趋势。此外DCS的一体化及其向各功能领域渗透,提高电厂整体协调和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将会使电厂原专业间及专业内的分工重新调整,比如热工与电气二次回路的专业划分打通。为了降低成本,电厂不再保持大批的检修维修人员,因此检修维护方式也将因此而改变,比如让生产厂家和公司承担DCS和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