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018年9月国家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所谓预算管理全覆盖,即将四本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2019年3月7日,首次分中央和地方列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四本预算全部实现分中央、地方和全国三个层面报告。作为全方位中的“一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五类,其预算绩效管理关系到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效率和运营安全,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的福祉。
二、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现状
1.预算管理作用有待发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目的是统一安排和合理规划各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活动,从而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但是,这一初衷在落实过程中的结果却差强人意。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小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空间和不断提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都让地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如何达到平衡的问题日渐凸显。就以养老保险为例,因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渐严重,且较难逆转,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又担负着过去的债务,而以省级统筹为主的调剂方式使得基本养老基金在全国层面的调剂有难度,加上人们对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期待,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越来越大。《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9)No.10》指出,2015年全国有6个省份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到2022年,入不敷出的省份将达到半数。再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例,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样,面临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支出的增幅超出收入的增幅,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在某些省份已出现,医疗基金或会“穿底”的风险逐步显现。
2.预算编制有待完善社保经办机构各部门之间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以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来说,财务、稽核、养老、退休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基础数据都是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依据。特别是当期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数,更是要综合考虑在职职工基数增减、离休和退休人员的基数增减,离退休金的增长幅度、缴费收入的基数等众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测量都要社保经办机构的相关部门遵照相应的岗位职责来安排和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财务部门单独做完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来自相关部门基础数据的支持严重缺乏。
3.预算执行力有待加强首先,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理念不够。有些经办机构“重预算轻执行”,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并未对落实预算进行监控,没有形成完整的预算执行体系。其次,单位执行力不强,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操作规程来保障预算落实,经办人员能力、经费也不匹配,存在着人员少、工作压力大、工作经费紧张等问题。最后,预算指标也缺乏约束力,预算起不到指导作用,导致预算和执行两张皮。
4.预算监管制度有待健全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编制具体预算的责任主体。但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是由省级社保机构统一负责,财政部门不直接负责编制。但各级财政部门又必须了解预算编制,因为财政负责对社会保险兜底,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基金上,如当地的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时候,地方政府要补上缺口。所以,财政部门在社保资金征收、筹集、投资运营、预算编制、决算、专户、发放过程中,都要适当参与,严格监督。但目前,两部门的合理分工和监管制度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同时,《预算法》还规定人大对政府预算具有全方位的审查监督权。对于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而言,也应接受本级人大机构的审查和监督。但实际上,本级人大机构仅行使了人代会审议,对地方社保基金预算各个环节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缺失。
三、基于PDCA循环的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最早提出PDCA循环,戴明采纳、宣传了PDCA循环。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本文就是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打造基于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闭环链条,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的全过程,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其具体内容如下:
1.绩效目标绩效目标贯穿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监督的各个环节,在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中是首屈一指的地位。绩效目标的设定是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目标就是保险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产出和效果,确保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完整和安全,防止贬值、实现保值、争取增值,并满足参保人员的给付需要。编制预算时,在明确经办机构职能职责的基础上,根据绩效目标,细化分解,具体落实到各经办机构人员配备、社会保险征缴管理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等专项资金预算,如某市确定的年度绩效目标为争取中央养老保险基金一般转移性支付资金和养老保险省级补助资金,保证全年收支平衡。
2.事前评估与审核优化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资源配置和合理使用,落实主体责任,提高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都是建立在事前绩效评估基础之上的。事前绩效评估结果可使用于预算编制,直接作用于预算资金的分配。因此,把握住关键环节,并加强顶层设计,把“预事”与“预钱”有机融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发挥作用;建立合理的分工机制,以明确责任,财政部门承担管理责任,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承担编制执行责任等;必要时引入专业第三方,支持推动与完善事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
3.绩效运行监控在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等都要跟踪监控绩效的运行情况,包括持续监控各项活动和项目,并定期收集社保基金绩效信息,及时汇总并加以分析。例如保险基金征缴的情况、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等,预算运行实际情况和原定绩效目标有出入时,要分析目标偏离原因。对于偏离严重的,要进行整改。对预算执行进度也要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对后续预算安排的合理性、业务实施的可行性、评估绩效目标完成的情况都实现了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可有效减少预算资金的损失。
4.绩效评价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可根据完成情况、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解决资金使用完成后的责任落实问题。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组织、基金预算编报、基金预算执行和决算管理、基金预算监督管理等内容。如就专项资金的资金到位、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就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性、效益性进行分析等。对部分专项资金、支出政策等重点项目或有疑义的项目组织绩效再评价。
5.绩效的反馈和应用地方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反馈,就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给人社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部门,这个过程会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形成约束。绩效反馈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绩效评估的目的达成与否,就依赖于绩效反馈的应用。从结果应用的具体方式来看,包括支持预算安排、管理整改、报送人大、信息公开以及纳入政府考核、实施绩效结果问责等。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绩效管理结果,将由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卫生计生委等联合予以公告,并与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分配挂钩,强化绩效考核工作的导向作用,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2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是“基金制”。“现收现付制”是按照一个较短的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缴费率,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因此,本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费收入仅满足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一般保留有小额的流动储备金,即所谓“以支定收,略有结余”。这种制度是下一代人供款养活上一代人的制度,属于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基金制”是指在任何时间点上累积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同代自养”。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能体现支出,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2.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效益核算,不利于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证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法律的强制规定下,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缴社会保险费,或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而集中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基本保障性、特定对象性、统筹互济性、储存性和增值性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是先征集保险费形成基金,再分配使用。社会保险费是在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逐年逐月从其创造的价值中强制扣除一部分,经过长期储存积累,在其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收入减少或中断时,从其积累的资金中为其提供补偿。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角度看,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本金及其应计利息是“负债”,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委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资金,最终是要返还给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利用时间差和数量差,努力使基金增值,以达到社会保险的保障目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运行成本,除机构本身的行政管理经费由财政拨付可不予考虑外,其真正的成本就是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的社会保险基金利息。
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益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不在同一期间时,收付实现制会计记录的收益便不能代表活动的真实结果;同样,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期间时,收付实现制会计记录的费用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关于“第301号科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说明是这样规定的:有条件的地区,年末,按养老基金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个人账户利息时,借记“统筹养老基金结余”科目,贷记“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结余”科目。这一规定是立足于当年基金利息收入总额大于个人账户应计利息额,也就是统筹基金必须盈余。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甚至养老保险基金赤字造成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困难,需要由中央财政补贴或借款的情况下,收付实现制这一核算办法掩盖了保险基金运行的真实结果。因此,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公正客观地核算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成本和反映运行结果。
3.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绩效考核
目前政策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能用于购买债券和存放银行,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效益的来源只有银行存款及国债利息。然而2000年以后,国家已经不再发行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种国债,其他种类的国债利率还略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国债投资基本上已无利可图。因而,社会保险基金效益的高低取决于银行存款办理的及时性,也就是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
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成本分析和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绩效考核,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政策、提高基金运行效益的重要手段;但在收付实现制上进行的会计核算难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成本耗费和绩效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管理的需要。并且,社会保险基金同时存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业务,若两者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核算,一方面由于现收现付制业务不核算成本,不利于节约费用和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同时进行,使得利息成本不能合理分摊、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基金管理,也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可见,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社保基金进行成本核算的要求,对社会保险基金中采用“基金制”管理业务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4.不符合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不利于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开支是否遵守授权和法律法规要求,是受托责任的首要问题。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以作为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明确依据。但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绩效最大化、信息透明度、为社会公众维护国有资产等,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能提供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相关财务信息,不能显示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全貌。
有关研究表明,对于新公共管理体制,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具有以下几项优势:第一,权责发生制会计报告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如实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促进了有效管理;第二,权责发生制为量化计划和活动的效率水平提供了一种机制,以促使政府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竞争力;第三,权责发生制给政府部门带来了一种文化的转变,使得管理者更重视政府机构的改革、效率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第四,权责发生制更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了的公众受托责任要求,增强了财务透明度;第五,全面、持续地推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在OECD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正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实际,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层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也应顺应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
二、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建议
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应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实行基金制管理的需要,对个人账户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内容相适应,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局限,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同时又能促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提高工作绩效。
1.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弊病。
如社会保险基金协议存款的核算,就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即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对协议存款进行日常核算。
核算方法为:(1)转存协议存款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活期存款;(2)按照协议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贷记:待结转利息;(3)按照承诺利率给个人账户计算利息时,借记:待结转利息,贷记: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4)年终将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结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5)协议存款到期转回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活期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待结转利息的贷方余额,表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盈余,利息可用于按一定比例提取计息准备金和给个人账户增记利息;借方余额则表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亏损。这种核算方式不仅能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成本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的真实内容,而且又能克服单一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弊病。
2.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助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成本正确计量,真实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财务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又能有效地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促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从“保征收、保发放”向“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迈进,为深化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3.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现在和未来隐性债务的信息,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也能正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持续能力,为政府规避基金风险、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4.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降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难度,有助于将政府会计对象由现金流扩展为受托责任,更好地反映政府活动和履行这一受托责任的连续性;同时能把社会保险基金运动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提供全面、连续、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符合政府部门实行绩效管理的现实需要。
当然,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转变,不仅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修改,还需在立法、人员培训、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协调配套;更需要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以保证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正常有序,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和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
篇3
1.强化学习培训。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把针对新预算法的学习培训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工作方案,举办专题培训班。
(1)人大系统的学习培训。市人大共举办两次集中培训:一是2014年11月中旬,市人大在__城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贯彻新《预算法》培训班。邀请自治区人大、广西财经学院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市人大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县(区)人大主任,分管财经工作的副主任,财经工委主任、副主任以及财政、审计、国资、人社等部门领导和业务科室人员等百余人。二是借助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专题培训。2015年6月下旬,组织市人大机关相关委室、市财政、审计、国资、人社等部门以及12个县(区)人大机关54名领导干部,赴江西财经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也非常重视预算法的学习培训工作,通过加强领导,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保学习宣传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所有县(市、区)都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专题培训。如那坡、田林等县人大常委会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开展专题培训。参加人员包含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府分管领导、两院主要领导、人大机关全体干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股室负责人,乡镇长,乡镇人大主席等。
(2)政府及财政部门的学习培训。市领导高度重视,把学习新预算法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学习培训。各级财政部门利用召开会议、普法宣传、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重点向领导干部、全体财税干部、全市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目前为止,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均举办过新预算法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增强了各级各部门贯彻实施预算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广泛开展宣传。一是各县(市、区)都积极地通过报纸、网络、板报,宣传标语等媒体大力宣传学习贯彻新预算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二是将新《预算法》全文,新旧对照,权威解读等学习资料汇总整理,编印成册,辑印成册,并人手一册,发送给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科室人员,掀起了学习贯彻新预算法的热潮,强化了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了依法理财的水平。
(二)贯彻实施预算法所取得的成效
1.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各级政府都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编制预算,建立了包含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的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并注重各本预算之间的衔接,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2.预算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2015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
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支出细化编列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其中将部门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细化到相关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各县(市、区)在编制2015年预算时支出按功能分类全部编列到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经济分类将基本支出编列到款。3.预决算草案报审程序逐步规范化。全市各县(市、区)各级部门编制的预算、决算和预算调整方案等基本上都能够及时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送审查,同时将需向人大备案的事项都能按规定报人大备案。一是财政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按程序将本级预算草案提交本级人大财经委初审,并根据初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二是政府将预算草案按照法定程序报送人大审查;三是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预算的,按新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报本级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2015年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分两次进行预算调整,均严格按照规定报市人大审查批准;四是在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复的预算后,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在20日内下达批复文件至各预算单位。
4.预决算信息公开有序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做到了及时公开预决算报告和“三公”经费预决算。目前市、县两级已在本级人大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基础上,在批准的20日内在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各自的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2015年,市本级还公开了政府新增债券情况,举债原因等;市、县两级2014年“三公”经费总决算、各预算单位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决算以及2014年决算报告等等。此外,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财政政策、财政工作、工作流程等也按规定进行了公开。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得到了有序推进。
5.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政府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从2015年起,市一级不再强制下达收入任务,在征求各县(市、区)意见基础上,以年初当地人大审议通过的财政收入预算计划作为全年收入预期目标。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加大力度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依法进行预算调整,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科目之间调剂。严格规范财政专户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和绩效意识,强化重点项目支出、专项资金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资金统筹使用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6.各项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一是为了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整合各项财政资金,各级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财政部门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支出预算执行通报和考核,加强了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强化国库资金管理,根据“一级政府,一级机构,一级国库”的原则,加强国库组织建设,设立市中心支库和县(市、区)支库两级国库机构,建立规范的人员岗位职责分工机制。三是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设立了预算绩效管理专门机构,2015年成立__市预算绩效管理局,部分县(市、区)也相应成立预算绩效管理股,制定了有效的工作管理规程,开展预算绩效项目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项目金额不断增多。
7.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按照新预算法规定,公共财政预算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从2015年起,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中有超收收入的,当年不安排支出,只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二是试编财政中期规划工作。目前,根据自治区财政厅的工作部署,选取我市平果县作为全区和全市编制财政中期规划的试点县,为全市下一步开展财政中期规划积累经验。
8.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根据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严格规范举债程序,禁止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政府债务,确需举借债务时,经同级人大批准,向自治区政府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代为举借。将政府债务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且暂时存在资金短缺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严格限制用于竞争性项目、经常性支出,杜绝用债务资金搞中央规定不能建设的政府性项目。
9.重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一是扩大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在每年开展的市本级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中,将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等全部列入审计范围。二是抓好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对财政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的跟踪,开展好财政存量资金、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促进财政资金用好用活。三是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四是认真完成好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问题不局限于一个年度内审计发现的问题,而是反映上年度审计报告后至当年工作报告前所有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不局限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除了揭示市本级上年度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外,还包括了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内容。
(三)各级人大依法加强和改进财经监督工作
一是把预算审查监督的关口前移。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基本上都能够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对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出意见和建议,预算审查监督的超前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
二是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不断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推动全口径预算编制作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督促政府健立健全预决算体系,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预决算审查监督方式不断丰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在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中成立了预决算审查专家组,借助外力提高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水平;在预算执行监督中,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听取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的汇报,相关的工作机制逐步规范和完善;部分县(市、区)积极探索,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各级人大常委会把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定期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从2015年起,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题听取了审计部门对上一年度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的报告,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强化人大对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
(一)新预算法的学习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些单位学习新预算法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个别单位存在“与己无关”的态度,缺乏对实施预算法重要性的认识,对预算法的主要内容了解不深不透;一些单位预算法制观念不强,预算管理意识谈薄;社会公众对新预算法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社会监督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支平衡压力大
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普遍存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政收入质量不够高,非税收入占比过大,上级给予的转移支付有限;另一方面,涉及民生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刚性支出不断增加,重大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造成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支平衡压力大。此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进度偏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三)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全口径预算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目前,除市本级和部分县(市、区)完整编制四本预算外,还有部分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编制不够完善。一些县(市、区)由于当地国有企业存在少、小、弱等客观情况,多数没有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本预算之间的统筹衔接关系不够明晰。全口径预算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些单位对预决算信息公开透明认识不足,预决算公开内容不够完整。少数单位“三公”经费预决算没有公开。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所公开的预决算信息过于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支出用途,存在财政专项支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完整的现象。
(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滞后,绩效评价质量有待提高
预算绩效评价是一项新的业务工作,工作人员少,业务量大,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难度较大。绩效评价对各部门预算单位的约束力不强,成果的运用不够完善,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效果不佳。
(六)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全市政府性债务陆续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据统计,仅市本级2015年应由政府偿还的债务本息高达41.2亿元。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主要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土地出让金收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七)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市国有资产总量不大,国有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比较多,负债较高,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至2015年末,全市145家国有企业中有112家企业正常经营,有33家企业已经停产。企业内部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还不够健全,业绩考核等绩效考评制度不够完善。
(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连年下降。由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和技术成本的提高等,使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连年下降,2015年统筹基金结余可支付能力仅为5个月,处于预警线以下。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加大,支撑能力下降。我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不断扩大,2015年全年养老金基金缺口3.77亿元。年末含各级财政缺口分担补助后的基金滚存结余为9.47亿元,基金支付能力仅为7个月。三是参保企业欠费严重。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有518个参保单位累计欠费2.43亿元,其中个别企业累计欠费达1.39亿元,追缴难度大。
(九)审计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部分县(市、区)的审计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一些县(市、区)的审计工作质量不够高,提供的审计工作报告过于简单,有的甚至反映不出任何问题。二是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重视不够,整改不力,问责力度不够。一些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个别问题甚至屡查屡犯。一些县(市、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审计整改落实报告制度,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形成向人大报告的常态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
(十)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有待加强
随着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及财政、养老保险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入,相关预算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的各项新的工作要求。
(十一)一些乡镇人大未能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尚未建立。
(一)进一步加强预算法的学习宣传培训,增强预算法法治意识
各级政府及其财政、审计等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新预算法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尤其要重视针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把新预算法作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一项法律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部门财务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准确掌握新预算法的具体规定,切实增强学习贯彻实施新预算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新预算法,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深入贯彻实施新预算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挖潜增效,开源节流
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广辟财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强实体经济,做大旅游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稳增长。依法强化组织收入,确保应收尽收。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尤其加强对“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
(三)加强对中央、自治区政策的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加强对中央、自治区有关政策的研究,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扶持资金的投向,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提高项目争取工作的成效。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跟踪服务,加快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积极推进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明确各类预算的功能定位,提升预算的完整性和统筹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算报告。对于提交人大审议的决算报告,要完善类别条目,细化相关报表,增加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内容,使其全面、真实、综合地反映出年度收支情况。三是在预算草案中应对人大关于预算决议的落实情况和预算年度中需要落实的重大政策措施等予以说明。四是按照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做好细化预算编制工作,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细化水平。
(五)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增强预算公开透明,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支出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尤其要控制行政性支出的增长。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严格执行预算。在预算执行中确有必要进行预算调整的,按新预算法的规定,及时做好预算调整方案的报批等相关工作。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加强超收收入、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加大对财政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完善预算公开工作机制,增强预算公开透明。依法逐步推进部门预算、民生重点支出和“三公经费”公开,主动接受公众媒体监督。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强化支出责任和绩效意识,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六)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向本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报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七)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八)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水平,严格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范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管理。加大征缴力度,规范征缴程序,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核尽核、应收尽收。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专户和结余管理,确保社保基金专款专用,运行安全。
(九)健全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篇4
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构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无论是从审计发展的外在动力,还是从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内在需求来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保基金不断成长,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审计署2012年第34号审计结果公告显示,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资金30303.72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4.34倍,其安全问题和保值增值问题不但关系到国泰民安,影响社保体系的健康发展,亦成为人民群众聚焦的热点。因此,社会呼吁独立审计机构,如政府审计部门发挥监督管理的功能,对社保基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独立评价,提出宏观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另一方面,随着国家财经法规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健全、公众法制意识的普遍增强,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发挥作用的空间大大缩减,绩效审计日益成为审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其中,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的审计工具,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是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二、构建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一个系统目标的统领下,由相互关联的子项目或尺度构成,各有着明显的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价社保基金运营和管理的绩效水平。
(一)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搭建
本文站在政府审计监督的角度,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三个层面搭建社保基金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分别是公共管理层面、内部控制层面和可持续发展层面。
1.公共管理的层面。社保基金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是联系社保基金管理的效率效果、内部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层面的纽带。
(1)经济性是指组织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2)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保基金的效率性要关注缴费比例和支出范围的调节给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带来的影响,社保基金专业管理机构是否采用了适当的管理程序而避免了重复工作、资源闲置和人员过剩等。
(3)效果性是指社会保障目标完成情况,社保资金的投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绩效成果。该项评价体现其保民生、保增长的特点,是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4)公平性。公平性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属性,社会保障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面向全体公民,着力于维护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及优抚群体的最起码的生活诉求和基本权益,保证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壮有所为、残有所济”, 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公众参与度。公众参与度是责任政府的一项重要属性。责任政府表现为对公民与社会的需求能迅速且有效地回应,具有良好的公共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能力。
2.内部控制层面。内部控制通常指管理控制,包括被审计单位为达到控制目标采用的方法和程序,同时还包括评价、报告和监控项目绩效的体系,被看作是保护资产、预防和发现错误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机制设计得科学合理,那么它就能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效预防浪费和违法违纪的问题的发生;反之,体内的“顽症”随时会爆发,带来更大的损失和危害。
3.可持续发展层面。有别于上述两个静态评价的层面,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动态描绘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为追求当前利益或目前的政绩而忽视甚至牺牲长远利益。因此,绩效评价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放长远目光,注重长期绩效分析,维护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所设置的具体指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鉴于社保基金管理内容纷繁复杂,涉及面广,本文在三个层面搭建社保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说明。
1.反映经济性的指标。(1)社会保险支出占GDP的比率=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险的支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2)基金管理成本:指基金正常运行的管理费用,可通过当期管理费用占社保基金总额的比率来衡量。(3)社会保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险的支出/财政资金总额。(4)医疗保险统筹费率=医疗保险统筹费用/总医疗费支出,该比例的相对稳定是对医疗保险精算的一个有效的检验。
2.反映效率性的指标。(1)社会保险支出效益=当期社会保险收益/当期社会保险成本。(2)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当期社保基金收益/基金资金总额。(3)风险系数,指在社保基金投资过程中,造成投资收益率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该指标越小说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运作的规范程度越好,社保基金投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越强。(4)社保基金投资损失率=社保基金投资损失金额/社保基金投资总额。
3.反映效果性的指标。(1)实征率=(社保基金实际征集额/社保基金计划征集额)×100%,这是衡量社保机构工作成绩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如果大于100%,说明社保基金超额征收。(2)企业参保率=实际参保企业数量/应参保险企业数量。(3)职工参保率=实际参加社保职工数/应参加社保职工数。(4)社保基金收缴率=本期社保基金实收数/本期社保基金应收数。(5)社保金实支率=社会保险金实际支付额/社会保险金计划支付额。
4.反映公平性的指标。(1)社会保险覆盖率=参保人数/一定地区常住居民人数。(2)社保对象的真实合法性,是指领取社会保险金的人员是否符合享受条件,是否存在冒领骗领社保金的行为。(3)社保待遇一致性,指支付社保费时是否按照统一的标准,有无任意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有无多领保险金的行为。(4)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平均水平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以2011年全国平均数据为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平均水平1516.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每月1817.50元),该水平为60-80%较为合理。
5.反映公众参与度的指标。(1)公众满意度或满意人群比例。(2)公众投诉率=投诉人次/参加社会保险人数。(3)社保信息系统点击率,一定期间登录社保服务信息系统的人次。(4)咨询窗口服务次数,一定期间咨询窗口解决社保疑难问题的次数。此类指标多用于环比或趋势比较。
6.反映内部控制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指标。(1)纠错率=社会保险监督体系自查纠正错误的次数。(2)资金纠错率=自行纠正错误资金总额/社保基金总额。(3)投资(使用)违规率=基金投资(使用)违规金额/社保基金投资总额。此类指标多用于环比或纵向比较。
7.反映可持续发展性的指标。(1)社保基金结余率指社保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占当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比率,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2)社保基金收入增长系数=(当期社保基金收入量-基期社保基金收入量)/基期社保基金收入量,体现社保基金发展速度。(3)社保基金支出增长系数=(当期社保基金支出量-基期社保基金支出量)/基期社保基金支出量。此类指标多用于定基比较。
(三)权重系数的赋值
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科学确定权重系数非常重要,它体现决策者的引导目标和价值观念,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各个评价指标间的权重数值相互制约,权重系数发生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重要性顺序的变动及评价项目的优劣,从而影响了决策过程和结果。
实际操作中,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主要有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评价法等。主观赋值法是评估主体按照指标的重要性而赋予权重或比例的方法,有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评价法是根据指标自身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多元分析方法等。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没有权威的操作准则和实务指南可供参考,本文作者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几个问题有待研究。
1.如何建立评价体系的动态模型。这是通过建立模型动态跟踪和分析经济效益发展趋向及变化规律,反映社保基金管理过程和成果绩效的分析方法,大都采用定基比和环比两种计算方法。目前,有的社保部门正在探索的基金收支预警模型,依据GDP指标、财政收支、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水平、失业率、一定区域年龄结构及基金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建立预警系统,随时公布财务预警信息。如何借鉴并建立动态的分析模型,对社保基金的管理绩效和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审计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何为绩效管理服务。绩效审计必须与绩效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成效,脱离绩效管理的绩效审计是没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评价指标体系须考虑以上领域。其次,要明确绩效评价起点是行业战略规划。最后,绩效审计必须贯通整个管理过程。当前我国的绩效审计多为事后评价,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时应考虑对社保基金的实时监控、如何为绩效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3.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利用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它促使审计思路和组织方式发生演变。社保基金运行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数据量不断扩充和膨胀,如2011年全国社保基金的收支金额达到45264亿元。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实现海量数据的核对分析功能,为此,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深入财务系统,还要探究业务数据系统,通过多系统数据对碰或关联来分析比较,揭示趋势性、风险性的问题,探索联网跟踪审计的新路子。
4.如何建立评价的标准体系。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是评价的依据,是衡量绩效高低的“尺子”。目前审计标准不确定,社保基金的管理涉及人保、地税、财政等部门,如何判断绩效高低或优劣,每个管理部门都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主要运用经验赋值法,但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因此,在总结绩效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兼顾各种评价依据的互补性,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12年第34号审计结果公告.
[2]蔡春,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郭士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一、医疗保险基金特征
医疗保险基金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其自身的运行规律除了具有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管理等一般基金所具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广泛性、强制性、专项性、社会性,以及确保收支平衡,笔者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广泛性与强制性
医疗保险基金具有一定广泛性与强制性,其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基金主要来源于参保企业或个人的缴费,并且还受到财政部门的支持,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出公助与自助的相结合。
(二)支出具有专项性
医疗保险基金还具有专项性,所谓专项性实际上是指,医疗保险基金只能应用在劳动者医疗保险项目支出,不能用于其他,更不能用来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三)运行具有社会性
医疗保险本身属于社会制度的一种,基金的筹集是在社会范围内进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筹集范围已经得到了一定扩大,因此具有一定社会性,与企业相比影响力更大。这主要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会受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在实际运行中会对社会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社会生产、消费以及国家财政产生重大影响。
(四)目的是保证收支平衡
医疗保险基金旨在保证收支平衡,从而确保劳动者基本需求,不为国家增加负担,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又包含短期平衡,还包括长期平衡。医疗保险基金在实际运行中必须遵循“以收定支、收支相抵、略有结余”的原则,从而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
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概述
(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Accrual Basis)也称为应计制,凡是当期己经产生的收入和支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均要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但凡不归于当期的收入和支出不管,即便在当期实际收支资金,也不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很明显,它强调权责的相互配比,要求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要能配比,适合政府把公共资源及其变动作为管理焦点。采用应计制的核算基础,收入支出与资金实际收支二者的时间存在差异,由此产生了非资金的资产和负债,能更好地反映会计主体当期的资产负债信息和营运业绩信息。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重点在于反映会计主体在一个期间内经济资源的收益与耗费差额的财务信息。权责发生制中对政府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能力要求较高,我国政府会计人员大多学历低,掌握政府会计知识也少,因此其素质和能力也不高,引用权责发生制后的后续工作很繁重;我国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部门中的分级制度较复杂,开展管理与改革需要投入的资金多,其改革成本就高。
(二)收付实现制
虽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Cash Basis)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它们实质基本是一致的。收付实现制对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是资金的实际收支时点。也就是说,所有当期实际收到的资金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所有当期实际支出的资金都确认为当期的支出,而不管资金收入和支出的事项所发生的时间。同时,收付实现制也无需实现收入和支出的配比。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资金的来源,侧重于反映对资金的控制、利用及结余状况,重点反映这一期间的资金余额的财务信息情况。如果政府管理的重点聚焦于对资金的变化控制上,那么收付实现制是正确的选择。
三、医疗保险基金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利弊分析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第四条的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采用此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如实反映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支出情况,避免虚收、虚支问题的出现。从这些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满足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已不再是简单的收支核算,对于医疗保险基金财务信息全面性、真实性、透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都希望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财务信息。由此,有必要对两个核算基础进行分析。首先:从总体进行利弊分析,详情见表1。
(一)收入与支出配比方面
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只关注医疗保险基金主体资金流量的信息,不能反映收支配比信息,不能真实列式政府履行职责的资源消耗,对绩效预算没有太大作用,不利于分配公共受托资源。比如说居民在当年年末前缴纳下个参保年度居民保险费,按现行核算方式财务上只能当年收入全部计入当年账中,这就造成财务数据和居民医保政策在时间上的不匹配。相比之下,权责发生制能够明确区别收支的时间归属,突出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收支配比,以突出政府、医保管理机构及定点机构等各方的职责、促进全面的绩效管理改革。
(二)负债披露方面
收付实现制下支出只包含当期已经实际对外支付的部分,而对相关的“隐性债务”(如本月应拨给定点机构的以往未结算款)是不确认的。如此处理会隐藏医疗保险基金财务风险,虚增基金资源,不利于评估医疗保险基金的持久性。而权责发生制对所有满足负债要素定义的事项都进行核算,大大降低了隐性负债藏而不露的可能性,真正意义上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进行预算决策。
(三)反映受托责任的真实履行情况
收付实现制的实质是对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总量信息的比较,因这些信息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从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获取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管理、控制方面的信息,更无法评价医保管理部门的履行情况。而权责发生制对属于医疗保险基金资产、负债、收入、支出进行了正确无误的计量,并分摊配比。这样能够使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从而真实反映公共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收付实现制的做账依据明确,会计事项的记录简单客观,可以很好地控制资金收支的合规性;而权责发生制则更加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医疗保险基金信息,能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良好的依据。因此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改革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医保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四、医疗保险基金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可行性
为促进医疗保险基金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结合于一体,就必须将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相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在改革的初始阶段,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中心,在一些领域可以引用权责发生制;随着不断深化改革,可以逐渐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及深度,使权责发生制为中心、收付实现制为辅助。
相关人员须根据权责发生制或修改后的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核算,政府预算会计人员须根据收付实现制或修改后的收付实现制进行财务核算,从而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
最后,取“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确认基础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现在和未来隐性债务信息,为规避基金风险、制定基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五、结束语
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确认基础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本文对医疗保险基金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利弊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中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对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及财务制度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邓沛琦,黄菱子.论权责发生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0(21):114- 116.
[2] 朱美琴.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256.
篇6
根据会计主体的不同,政府会计是区别于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一个会计类别,反映的是政府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担负的现时义务以及开展的经济业务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非常多的内容。按照组织经济资源的来源来进行划分,政府会计的主体应该包含所有依靠财政拨款并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组织,不仅包括行政单位,还应包括部分未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因此,政府会计体系涵盖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会计。
二、政府会计的现状
(一)核算范围不全面
现行的政府会计非常注重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重点强调的是核算财务收支,从而导致忽略了其他的一些重要内容,政府的某些资产负债状况和成本信息没有得到客观、充分地反映。如政府会计对政府投资情况的反映通常将其作为支出进行处理,而不是进行投资资产的核算,将会造成少计资产,严重者甚至导致投资管理失误、国有资产流失。政府会计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存在不计提折旧、提取固定基金等问题,从而导致虚增资产和净资产的问题。此外,政府会计对负债的核算范围也不够全面、成本信息未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受益期内均衡分配,都将导致核算结果达不到客观合理。
(二)会计体系结构不合理
政府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虽然同属一个体系却分别按照不同要求设置了不同的会计科目和不同格式的财务报表,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这就会导致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下拨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也就无法有效控制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三)无法满足多元的信息需求
政府会计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形成的财务报表及信息多侧重于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满足的多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政府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却无法通过政府会计提供的报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构建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贯穿会计理论体系的始终,反映的是会计行为的基本价值;具体目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即会计信息提供给谁、包含什么内容以及提供的目的是什么。构建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应首先解决好这两个目标的明确工作。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基本目标应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并兼顾决策有用观。
政府行为是非营利性的,与企业不同的是并不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因此政府会计目标以政府职能为基础,首先应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资产债务,其次还应反映政府调用资源的利用情况,最高层次应反映资源投入的效率和效益以及政府运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二)会计主体
确定会计主体是构建会计体系的核心,我国原有的政府会计主体只体现了组织主体,不仅包括行政单位还包括事业单位,不同的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同,容易造成混乱。构建新的会计体系应引入基金会计主体,即按照财务资源用途的不同来分别进行核算和报告其收支情况及运营结果。
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在确定组织主体时应分别考虑核算和报告的需要。核算主体的确定可继续使用原有的做法,即只包含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政府性基金,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应作为政府的一项资产进行核算和披露。报告主体的确定应以受托责任为基础,考虑其是否承担公共的受托责任以及是否存在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因此各级政府以及行政单位、接受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应作为报告主体,而与各级政府财务报告相关的非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政府控股企业的信息应以附注或附表的形式列入政府财务报告。
确定基金会计主体应首先按照资金用途的不同分别设立基金,以基金为单位组织财务收支并进行会计核算,不同的基金应分别单独进行核算和报告。具体来说,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专用资金以及大型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基金核算和报告方式,更好地对其进行绩效评价。
(三)会计核算基础
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通过直接记录货币收支可以精确地衡量预算对经济的影响,为国家选择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一定的便利性,而且操作简单易理解,数据处理也较为容易和快速。但是,收付实现制与受托责任制的要求不符,产生的会计信息没有较好的相关性,不能为部门考核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且不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面临的风险等,对于绩效管理所能起到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权责发生制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如实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通过正确反映各期成本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政府绩效的改进,对于政府绩效管理来说能提供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但由于其核算原理较为复杂,在实际操作时非常繁琐,因此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也就意味着成本的大幅提升。
(四)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化,也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设置会计科目的基础就是明确界定会计要素,构建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合理界定会计要素的组成,以及明确各会计要素的定义。
资产应定义为过去的事项或交易引起的、由政府控制的可以为政府提供未来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应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尽可能确认和披露更广泛的政府资产。负债应定义为政府承担的付出资源或未来资源的现时义务,不仅包括显性负债还应包括隐性负债,比如做出的某些承诺或环境负债等。净资产的定义是以资产和负债为基准的,由资产减去负债的净额为净资产,政府净资产反映的是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持续能力,只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符合对称性原则要求时才能正确反映政府绩效。收入是指能够实际为政府带来的可支配经济资源,不仅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还应包括预算外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对收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分类,并分e采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核算系统,才能更好地满足政府会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要求。政府的支出是指政府在履行公共责任时付出的经济资源,应与其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匹配,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全面确认政府的支出,即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才能正确反映政府总的耗费的经济资源。
(作者单位为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鲍国昀.透明政府、绩效政府的会计改革发展研究[J]. 2014(5).
[2] 颜晔锋.论绩效管理视域下的政府会计改革[J].时代金融,2015(11).
篇7
二、严格预算执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省人代会审查批准的预算,积极组织各项收支的执行和实施,按照法定要求,及时下达预算,改变年底集中拨付和预算支出执行率偏低的现象,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均衡性。压缩和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追加,规范超收收入安排使用,强化预算刚性约束。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篇8
7644亿元不能反映医保结余
2013年的一次卫生会议上,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一句“到2012年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结余现象公之于众。
关乎大众利益的7644亿元就此引来热议
“我国医疗保险结余过多由来已久。”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99年至今,除2010年外,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都在20%以上,其中2001年的结余率最高达到35%。
在郭凡礼看来,出现长时间的医保基金结余,反映出我国医保制度存在缺陷,由于结余量较高,不仅不能使这笔基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反而容易被挪用,滋生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认为,分析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切不可笼统来看,更不能简单的以结余的钱多钱少来评价。
褚福灵告诉记者,对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来说,要把医保基金的统筹基金累计和个人账户积累分开看待。统筹账户基金是采取现支现用方式,因此这一部分基金的结余应该适中,要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然而,个人账户是公民随时取用的,如果参保人没有生病,个人账户就处于积累状态;如果一旦生病的话,个人账户有可能随时花完。
“个人账户这一部分比较复杂,到底是花得差不多了,还是大量结余了,与一定时期的人口结构有关,也与当时当地的疾病发生率有关,7644亿元的结余到底多还是少,还是要进行一定的科学测算。”褚福灵表示。
事实上,按照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目前的结余规模并不算过多。《意见》明确表示,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原则上应控制在6—9个月平均支付水平。当累计结余超过15个月平均支付水平时,为结余过多状态。
据悉,2012年年末,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5544亿元,月平均支付462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4947亿元,相当于10.7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稍微超过9个月的规定,不算“结余过多”。
国际医保结余标准不一
在这场争辩中,业内人士多认为,国内城镇医疗保险结余比例高于发达国家控制在10%以下的水平。
对此,郭凡礼认为,对于结余比例的控制,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和制度,各国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缩小结余量。
褚福灵也认为,发达国家结余比例只是一个数据,并不能拿来比照我国的医疗保险结余标准。他说,由于各个国家的医保基金制度各不相同,彼此必然存在差异,那么也就有各自的医保结余标准。
他举例,在一些国家,医保基金是必须要花空的,不允许有结余,有些国家医保基金甚至要呈现赤字才符合制度,但对我国而言,一定的医保基金结余是符合实际的。
“我国医保制度统筹层次低,地区又十分广泛,包括了30多个省区市、2800多个县,各地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比如医保基金的类型、地区发展情况、生活水平等都要考虑,不能一概而论。”褚福灵表示,必须统筹看待我国医保基金的结余状况。
此外,就个人账户积累而言,所有人的结余是交错在一起的,相比较,年轻人的账户是累积的,而老年人的账户可能已经空了,因此,不能简单的从一个方面比较不同制度下的医保基金。
在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卫生经济学教授吴明看来,7644亿元的结余看上去非常大,但这个数据却不能清晰地表明不同地区间和制度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其只在总量数据上具有纵向比对的作用,而缺乏有效的横向对比。
吴明认为,不仅不同地区之间的城镇基本医保基金结余率差距较大,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3种基本医保之间的基金结余率也存在差距。
一边医保结余,一边看病因支付费用较高而看病难。该如何化解中间的矛盾?
郭凡礼认为,可以根据当前结余情况,适度提高报销比例,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基金结余等问题,但是他强调,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避免潜在风险。
医保转移续接仍是难题
采访中,一些专家告诉记者医保转移难续接的问题也是造成医保结余的原因之一。
张美珍这一次没有要求公司给她办理社保。
河北籍姑娘张美珍曾在南方几个城市工作,今年年初,她来到北京投奔姐姐成为了北漂。与其他同事不同的是,张美珍执意要求公司不要给她上社保。因为张美珍认为对于像她这种将来还要漂到其他城市的人,转移续接手续太麻烦了。
“医疗保险是最让我头疼的。”回想此前的经历,张美珍说,在换城市工作的过程中,医疗保险的转移续接让她“煞费苦心”,以至于,在各项社会保障中,她首先“放弃”的便是医疗保险。
几年前,张美珍从南京换到江苏另外一座城市工作,但由于省内各地政策不同,在新的工作城市,用人单位不能接收张美珍以前的医保个人账户,直接影响了她个人入职新单位的进度。为了尽快办理入职,张美珍只能忍痛舍弃原来的医保个人账户,在新城市又开立了她的新个人医保账户。她苦笑着告诉《经济》记者,幸好工作年限不长。
此次来到北京工作,张美珍下定决心不上医保了,当然也只能放弃了其他社保项目,“反正我以后还得换城市工作,每个地方政策都不一样,担心再次白交这些钱。”张美珍说。
张美珍绝非个例。
对于我国大量流动性务工人员来说,转移医疗保险的确成为不小的难题。就全国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多为县级统筹,收支医疗保险费的行政区域之间的政策各不相同,缴费年限不能直接叠加,导致流动务工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难以接续。
这就造成一个局面,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频繁,其在某个城市办理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却不能轻易跟着他走,并且个人医疗保险属于个人所有、不能作为他人医疗支付所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沉淀下来。
对此情况,褚福灵认为,目前,这种不同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能叠加的制度模式,非但严重弱化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常流动和合理配置。应打破“户籍”限制,消除“城乡”分割,以“劳动”为标准实现基本保险关系的跨地区转移接续“一卡通”。
医保报销的“门槛”过“高”,也是医保结余的原因。
以北京地区规定为例,参加基本医保的在职人员纳入门诊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报销范围的费用标准,为累计超过1800元,超出的部分报销比例为70%。
此规定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年内很难累积到1800元。此外,关于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以及覆盖的医疗项目还较少,比如看牙基本不在报销范围等。对此,接受采访的参保者多认为比例仍可提高而报销的医疗项目也希望增加。
而对于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覆盖范围的问题,郭凡礼认为,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制度存在着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作用。
郭凡礼说,在当前形势下,提高报销比例,既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能缩小结余量,但是,扩大覆盖范围,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容易滋生政策性风险,难以保证下一年结余量继续为正。
王虎峰:应建立医保绩效评价体制
当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结余超过7600亿元的消息公布后,参保者的质疑声音响起,为何存在大量结余的基金,参保者的医疗报销比例却不高呢?
在梳理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问的是,超过7600亿元的结余到底“余”在了哪儿?我们又该如何衡量“结余”的水平?这对今后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整又有何意义呢?
王虎峰,中国人民人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这位曾在地方社会保险局任要职、后又在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任职的公共卫生政策专家,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表示,调整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前提是,要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参考,从而对医疗保险结余、医保筹资标准、报销比例等关键问题进行有效调整。
三部分结余
《经济》: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存7644亿元,您如何评价这样的“结余”?
王虎峰:社会上的认识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这个钱是不是可以马上花掉,去提高医保待遇呢?我认为,国内统筹的层次比较低、多数是以县为单位,这么多的基金平均下来就没有多少钱了。而更关键的是,这笔钱是不能平均的,因为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筹资比例、医疗消费水平都不同,所以不能简单来看钱是多是少。
《经济》:结余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具体组成部分有哪些?
王虎峰: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要做具体分析,一是职工医保基金累计中近40%为个人账户资金结存。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归参保者个人所有,不参与统筹调剂,因此不能做结余统计(2012年个人账户累计结存资金2697亿元,占职工医保基金结存总量的39.2%)。
二是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存中包括了一次性趸拨资金。2009年以来,为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等历史遗留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安排了约1300亿元资金,占累计结存额的20%左右。这笔资金要保障相关群体今后二三十年的医疗支出。
三是基金结余在地区间分布很不平衡。一些劳动力流入大省由于参保人员结构的原因结存较多;一些老龄化突出的地方如北京、天津等地基本持平;还有一些省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
其中,对趸交资金来说,当时是我国改制高峰,这笔钱未来还是会慢慢消化的,当年只是一次性缴费,二三十年这部分基金就会用完,有可能还需要往里“填”。
《经济》:在您看来,医疗保险基金产生结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虎峰:一是医保基金收入增幅较大。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较快,职工工资增长也较快,居民医保制度建立初期,财政补助增长率也快速提高。二是医疗保险有效管理减少了浪费,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以来,医疗保险通过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滥用医疗资源现象,由此节约下来的资金形成结存,仍将用于参保人员。三是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和预算水平还比较低。城镇医保刚实行地市级统筹不久,资金“蓄水池”小,一些地区存在多预留资金的情况。
“花钱”不是出路
《经济》:针对目前医疗保险的运行情况,今后调整的大方向是什么?
王虎峰:针对当前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在坚持保基本、守底线、促稳定、可持续的原则下,要加强分类指导。一是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大病保险,把基本医保结存资金作为大病保险的筹资来源之一,以困难群体为重点,加大大病保障力度,承担更多“守住底线”的责任。
二是对于基金结余过多的地方,在保障基本待遇的前提下,通过降低缴费率等方式,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减轻企业负担,将结余控制在合理水平。
三是全面实行和完善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省级统筹和省级调剂金制度,做大资金“蓄水池”,提高预算水平,减少冗余的结存资金。
《经济》:在加强分类管理过程中,如何对一次性趸交资金和个人账户分类管理?
王虎峰:我们的出路不是简单地把钱给花了,而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在的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医保基金存量应该进行制度调整和优化。
首先,过去趸交的那部分钱,有关部门应该靠出台特殊政策,保障这部分基金最大限度保值增值。因为趸交资金的周期比较长,应该作为单独的数据来统计、单独处理,可剔除出来衡量每年的实际收支情况,以便有效观察基金的变动趋势。
其次,医保个人账户的设置要适时而变、进行政策调整。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个人账户积累不同、有多有少,而使用效率不是很高,监管也很高。既然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也要适时而变,可以制定政策促进个人账户功能的转变、促进资金高效率使用。
比如,未来对补充医疗保险的支付,可考虑选择个人账户支付,建立多层次的保险制度,鼓励转化、不要呆滞。另外,个人账户在现有基本医保范围内不能支付的医疗项目,根据个人账户积累较多的人群的医疗需求,在卫生技术评估的基础上,可以研究用个人账户来支付。
总之,就是实现多渠道转化个人账户基金,逐步解决基金沉淀,尤其是在当前没有好的增值保值方法的前提下。
提高统筹层次要慎重
《经济》:在明确调整方向后,您认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虎峰:建议参考公立医疗机构建立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的方法,建立相适应的医保绩效管理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据我们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医保待遇差距还是很大的,简单的靠是否有结余来评判医保管理好坏是不科学的,也是很难持续的,医保的绩效特别需要横向的评价,因此不能用一个统筹地区差不差钱来衡量医保管理情况。
其中,我们要引入一些客观科学的指标来衡量、考评各项情况,从而得出什么样的收支情况,该怎样管理更加有效。这样,很多问题就能一目了然,避免盲目的通过调整报销比例、提高筹资标准来维持医保制度运行。
《经济》:在这样一个评价体系上,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该如何提高?
篇9
一要建立全口径预算体系,规范预算编制。政府应建立以部门为反映主体的预算科目体系,以此为基础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建立按部门、经济性质和功能为衡量标准的政府收支指标体系,逐步缩小未纳入预算的政府性收支项目,合理界定公共财政事权范围,形成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推动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促进政府预算的统一和完整。
二要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全口径预算。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内容,细化部门预算科目,扩大编制范围,力争将全部政府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做到“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即同一级政府所有部门的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纵向到底即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要把所有政府资金分别纳入到各个预算来管理,并按收入性质建立各类预算,明确功能定位,划分收支范围,加大征管力度,将政府预算管理覆盖到政府全部公共服务活动。
三要加强预算绩效考评,推进预决算公开。绩效预算,是指政府部门先确定需要履行的以及为履行职能需要消耗的资源、资金,在此基础上制定绩效目标,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每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的情况,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通过推行绩效预算,有效控制行政成本、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投入”转向“注重效果”的管理。这种新的预算理念要求政府在编制预算时先明确追求的“结果”,根据“结果”来编制预算,投入资金。同时要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全面反映政府各部门的财政状况和收支活动结果,全方位披露政府部门的资金收支活动信息。公开不仅要把经批准的预算、决算向社会公开,而且要贯穿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二、各级人大要替人民看好“钱袋子”
人大是国家和地方的权力机关,其拥有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法定职权。财政监督可以说既是政府监督的重要内容,又是监督政府的重要方式。对政府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尤其重要的方面。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及其调整方案、决算进行审查、批准,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是让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要纳入人大审查监督的范围。因此,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必须替人民看好“钱袋子”。
一要严把收入口径。全口径收入是全口径预算的基础。地方人大常委会审查预算,关键要看政府编制预算收入时是否“全口径”纳入,重点是要审查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各类收入,尤其是在监督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重点审查部门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不同渠道取得的各种收入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
二要严管预算执行。预算执行贯穿于整个预算年度始终,涉及每个预算管理和执行部门及每一笔预算收支活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政府实现预算目标而实施的组织收入、保证支出方面的收支运行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在收入预算的执行方面,重点是要了解收入缴库情况、退库情况和收入的划分、报解情况以及国库现金管理情况;支出预算的执行方面,重点是要掌握预算拨款遵循的原则、资金支付程序、预算执行中的调整和预算执行报告制度情况以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情况。
三要严查政府债务。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重视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工作,把政府债务纳入财政预决算的“全口径”的主要内容,加强对政府债务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听取政府债务管理使用情况专题报告,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好预决算审查批准权,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要严格决算审查。地方人大常委会审查政府决算,除重点审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和本级人大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外,还应当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预算外资金收入和使用情况以及预算结余、结转情况进行重点审查,同时要加强对部门决算的审查,重点审查部门决算在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决议的情况、执行中追加减少的情况和执行的公平公正合理性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全面了解政府决算是否客观、真实反映财政收支情况,这样才能做到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决算内容的审查基本做到“全口径”。
三、必须强化预算绩效监督
长期以来,政府预算编制不够完整,人大审查监督过于简单,多停留在程序性监督的层次上,结果只能是“政府报什么,人大就批什么”。至于财政预算是否科学合理,财税收支是否全部纳入了政府预算,预算决算资金使用“正确不正确”、钱花得“值得不值得”“效果好不好”?普遍缺乏综合考评和绩效评价。所以,如何把预算口径由政府公共预算扩展到包括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中,以优化支出结果为导向,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监督,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是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地方政府在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可用财力增长不快,支出增幅较大,预算约束力不强,债务负担较重,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的问题,地方人大应充分发挥财政监督主导作用。
一要顺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和预决算审查监督实施办法。从财政预决算编制、方案制定,到提交人大审查批准、监督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落实审查监督责任、追踪问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规范预算行为,促使人大审查监督财政预决算由程序性向实质性、由秘密到公开、由不完整向全口径转变。
篇10
(一)坚持以财源建设为中心,确保完成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加强财源建设,支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推进企业发展。狠抓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个别税种的清理清查,扎实推进依法治税。强化收入质量考核,完善市镇(区)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镇、各部门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支持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齐头并进,支持“三重一大”项目和“五城”建设,重点保障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支出需要。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加大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农业环保等方面投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篇11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宏观层面政策的推动和落实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提出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2018年出台的意见中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战略高度再次提升。因此,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动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对国家顶层设计工作部署的响应和贯彻落实。只有按照政策要求形成一套规范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并有效贯彻执行落实才能符合国务院工作要求。
(二)可以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规范性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一个全流程监督,通过全流程监督可以确保所有财政预算资金按照规定用途进行使用,不存在浪费或者是随意乱花的情况。只有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才会对所有不合规或者是不规范行为进行严厉的问责处罚和约束,进而对大家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杜绝一切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从而推动整体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性和效率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能和治理能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衡量政府部门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所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是在对政府各单位工作进行监督约束,强化他们关注并治理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中低效无效问题的主体责任,进而促进各部门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规范自身行为,夯实主体责任,加快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和工作职能的提升。
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多层面的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之中,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但是在整体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调整的事项,尤其基层工作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一)绩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在部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也实实在在开展,但不同程度仍存在一种走过场的现象,没有横到边竖到底,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完全深入到有关工作的各个维度和角落,也就没法触及到工作中的痛点,导致工作执行效果不佳。不仅工作的深度不够,绩效管理广度也不够,覆盖面没有包含所有的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情况,也未覆盖全部财政预算单位。
(二)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还有待深化和牢固尽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被强调,但是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刻,相关工作理念未能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去,进而导致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并没有将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规范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或者说是这种理念还不够牢固,没有在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这也就使得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对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原因可能是绩效管理的约束力度不足或者是绩效管理的方法不对,并没有起到激励约束作用。
(三)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成效还是需要通过有效的考评体系来予以支持,但实际工作中整体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不仅体现在对财政预算执行方面,还存在信息不全或失真等情况,这样也就会造成财政部门的工作量大,还会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财政部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要确保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对财政资金治理能力的推动,首先就要体现出“全面”这个关键词。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管理过程等方面都要做到“全面”,以此为基础构建工作体系,确保能够真正对实际工作起到管理约束作用,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1)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财政部门需要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覆盖到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只要是使用财政预算资金的都要纳入到绩效管理体系当中,工作面覆盖到所有有关单位,不搞特殊化,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2)要建立一个全过程的绩效管理评估体系。是指工作体系惯出财政预算资金的工作全过程,从预算的编制、执行、事后评价,实现对所涉及工作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和考核。(3)要确定对所有财政预算资金的覆盖。也就是说绩效管理内容需要包括所有财政资金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同时也要做到重点突出,对于社会关注度高、投入资金多跨度大的项目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重点关注。
(二)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节点前移国务院出台预算绩效管理意见中也提到要将绩效管理的关口进行前移,这样可以更好地从源头上来防控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能。因为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单的事后管理,如果只针对历史数据来进行分析和管理考评,对于整个工作的触动作用不是特别明显。所以需要将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节点向前移,开展对于重大政策或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而财政部门就需要加强对重大政策和项目的预算审核,将此作为财政资金预算安排的一个参考依据,提前谋划,做好早期财政预算下达的科学合理性。
(三)健全完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体系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财政部门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来进行考虑,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评体系。(1)要科学合理选取设定绩效指标框架。绩效考评指标以及计量标准的设置,要分行业、分领域分别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绩效考评指标和体系的层次性和区分性。同时也要保证考评指标中定量和定性的和谐比例关系,两者相结合,确保考评体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另外还要保障绩效考评结果的可比较性,提高绩效考评结果的参考价值,用于评价各个单位预算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2)要建立层次丰富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相结合,可以采用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丰富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财政部门还有财政预算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同时也能够确保整个绩效管理成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价。(3)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实现考核管理结果对工作的促进作用。财政部门应该将预算绩效考评结果与对应预算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配置和调整相挂钩,对于整体预算考核较好的单位或项目优先配置资源,对低效无效的资金予以取消或削减,对表现一般的可以督促整改或是予以调整,切实发挥考评工作对整个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推动。
篇12
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历经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已从项目支出绩效事后评价转入项目支出事中和事后两端评价再迈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阶段。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提出和实施,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革命性突破。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把预算管理改革带入新阶段的主导力量。具体分析,有如下三方面表现:
首先,促使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现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规定申报项目支出预算时首先要阐明项目的绩效目标,时间角度涉及年度和长期两个维度,运行角度涉及投入、产出、效益、服务对象四个维度。如果这一要求逐步得到落实的话,那么,项目预算编制也就打破了只说明项目概况和资金需求的格局,从而也就真正做到了项目支出目标明确、政策意图清晰、结果层次清晰、监督评价有据。
其次,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平衡财政收支矛盾,既要卡掉不合理支出,更要约束支出水平的不合理上移。因此,财政支出标准化体系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预算有结果、结果有评价、评价有反馈、反馈有应用。这种管理模式的操作必然要以支出标准为依据,比如预算目标的设定不可能没有标准。而这种标准势必又是评价的根据。可见,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将对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强劲压力。
再次,助推财政信息公开完善。目前财政信息公开已制度化,显现出了及时性、系统性特征。但仍有较大完善空间,突出的问题是仍未说明财政支出究竟目的何在、效果如何。对此,社会公众疑虑重重。特别是2013年公共预算支出已突破13万亿,如把政府性基金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加进来,政府总支出已近20万亿,占GDP比重高达30%。显然,不说明支出绩效,财政信息公开就不完整,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覆盖所有政府资金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项目支出申报必须说明产出和社会效益,恰恰可以细化地回应社会公众对财政支出结果的诘问。
营改增是维护市场统一的关键
财税制度是决定市场统一性程度的基本制度。前期我国财税改革成就的突出点就是有效维护了市场统一。
通过税制改革维护市场统一关键是加快推进营改增。“营改增”试点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试点期间一些试点企业出现了税负上升情况。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改革还没有到位。这表明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而且一定程度上要加快推进,这样才能使整个抵扣链条完整,才能够为其他的税制改革创造条件。
继续推进营改增应该坚持什么原则?我以为,营改增不是一个简单的税负变化问题,税负变化只是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宏观价值,所以说推进营改增更多地要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怎么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税制的公平创造一个长效机制,这是问题的核心。从这个理念出发,继续推进营改增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现在正处于结构转换期,这种结构转换是市场内生的,进一步说是需求拉动的。近些年经济结构中地位上升、规模扩张产业,比如通讯业,是市场对手机的需求、对信息网络的需求拉动了这个产业的增长。再比如说快递业,每年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长率,是市场需求所导致的。政府应该做的是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这种结构转换。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的发展与我国提高城镇化率、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有密切关系。加快推进这些领域的营改增,可以实现全部产业抵扣链条完整型的行业税负均衡,这会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助推就业结构调整。我国营业税应税产业均为就业增长支撑点。总的来看,营业税应税产业就业人数目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从今后发展趋势来看,就业增长空间仍很大。法国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营改增,此间产业结构发生转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而且到了70年代末期建筑业就业人员相比50年代还增长了80万人。这说明现在进行的营改增与就业结构转换是关联在一起的,我们要通过这种政策手段来推动就业结构的转换。
第三,助推整体税制改革。任何一个税种的改革都不是孤立的,与整体改革都是扣在一起的。加快推进营改增涉及到整体税制改革所要形成的行业之间税负均衡,只有加快推进营改增才能实现行业之间的税负均衡。行业之间的税负均衡是十所说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税制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加快推进营改增,才能够为整个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让出空间。房产税改革、资源税改革、环境税改革属于增税性改革,继续推进营改增就是要与增税性的改革建立一种平衡。
通过财政体制改革维护市场统一,关键是运用好转移支付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缩小全国各地的投资和消费水平的差距。1994年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及至2013年已突破4万亿,对平衡各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差距起到了奠基性作用。目前中、西部人均财力与东部的差距已大大缩小,部分省份甚至已超过东部省份,如陕西、甘肃已超过广东,再如宁夏、新疆已超过江苏、浙江。今后继续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整合资金、调整结构。
财税改革应确保居民人均收入倍增
党的十报告提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的蕴意有三点:一是中国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二是历时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的财富规模急剧扩张,但增长带来的利益,各阶层享用不均衡。现在有必要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力争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经济增长福利的占有比例;三是在前期基数放大的条件下,居民人均收入倍增困难加大,因而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来确保居民人均收入倍增。具体财政政策可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通过再分配托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为此,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种粮补助规模,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二是要保持城乡低保补助和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两者与物价上涨率挂钩政策的连续性;三是适度提高对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职业教育生活补助水平和普通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贴息水平;四是继续加大就业培训投入、保持针对弱势群体自我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此,应加快推广职工工资集体谈判制,同时进一步优化证券投资税制,简并房产流转环节税费,真正激活房产流转市场。此外,还应进一步减轻各种非税负担。
篇13
政府会计目标定位不准。我国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二条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可见,我国总预算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总预算会计信息要满足各级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主要关注上级财政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现行政府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通过职能的转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意识的确立以及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措施,使得政府资金运动的范围得到了拓展,但现行的政府会计对于一些政府性资金运动无法全面反映,如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虽然行政单位会计要对其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是国家的财政并不反映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这意味着用于购置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退出了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不再对其进行有效的追踪和监管,从而失去了对政府资产的监控。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将政府参股列为“一般预算支出”,不反映投资形成的产权。国有资产出售、转让所得款列为“一般预算收入”,不反映投资资产的减少,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
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并提供政府部门当期财政支出的真实状况。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编制的财务信息在反映当期财政支出规模和实际可用财力资源上存在着误差。在收付实现制下,对当期业务已发生而资金尚未支付的经济活动,虽然没有发生现金支出行为,但近期或远期支付承诺行为已经成立,事实上已形成政府机关的一种隐性负债,但由于这种负债是隐性负债,没有在会计报表中得到体现,因此,会计资料使用者就无法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也不利于政府宏观决策的制定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不高。政府提供的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层面的综合财务状况与收支情况,预算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预决算形式来间接地传递给立法机关与公众的。由于预决算的主要使用者是广大纳税人、捐赠人以及社会公众,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从而使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不透明、不公开。
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如何建立一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政府及其下属部门运营活动和报告其结果的方法与机制,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在不遗余力地探索者改革,这对推进我国的政府会计和预算管理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西兰的改革实践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国家,其改革较为全面和彻底,成效也十分显著。20世纪80年代,由于长期的财政扩张政策造成的负效应,新西兰的经济陷入低谷。在凯恩斯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造成了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债务不断膨胀,财政赤字也在不断攀升。到1984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9%,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府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转变还源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改革前,新西兰政府管理对投入过分关注,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存在管理僵化、服务效率低下问题。因此,新西兰政府提出了“以绩效管理为框架,预算以全部成本为依据,投入和产出绩效并重”的改革思路,同时将权力和责任下放,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这种试图将预算与业绩、责任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框架,是进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澳大利亚的改革实践
澳大利亚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改革是较为彻底的,在改革的方式、范围以及深度上都与新西兰有很大的共性。澳大利亚公共管理改革最初集中在改进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它对政府和议会的受托责任上,改革的重点是改进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方法,这就要求政府会计报告能够提供全面的收入和费用、资产和负债的信息,在促进更有效管理的同时,提供更全面的受托责任。在收付实现制无法提供这些信息的情况下,权责发生制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改革的背景与动因是1980年末,澳大利亚各州政府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同时两个主要的州立银行宣布倒闭。这些因素引发了对公共部门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大讨论。澳大利亚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增加财政政策的透明度,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整套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和报告框架。
(三)经验借鉴
1.法律保障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新西兰在1989年的《公共财政法》中就提出政府和政府部门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英国在2000年议会通过了《政府资源与会计法案》,确认了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地位。另外,澳大利亚在1997年实施了《1997财务管理与会计责任法案》,该法案要求权责发生制应作为政府预算、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基础。美国先后颁布了《首席财务长官法案》和《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要求政府机构提供充分反映联邦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体系。
2.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是改革成功的思想保障。新西兰权责发生制改革是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入手,将改革紧密结合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和理念中,从而使改革在民众的支持中推进。新的政府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在公共管理部门中树立“企业化管理”思想,即以成本-效益原则管理和配置资源,强调管理责任和控制,并以结果和增加财富价值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把公众视为顾客,将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可以说,这一“政府管理文化”的变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思想保障。
3.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道路是改革的根本原则。改革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各国由于总体环境的不同,改革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必须在改革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新西兰是一个“彻底改革派”,经历了七年改革-探索-改革的迂回前进的改革过程。就我国而言,改革范围可由在某些政府科目中采用向全部科目推进,可由政府会计向预算编制推进等,改革进程可采取一步到位式改革,也可采取分步渐进式改革。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一)构建政府会计目标
我国《会计法》和有关会计制度没有明确提出受托责任,应该引进政府受托责任的概念,从会计目标上开始转变,只要目标定位好,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政府机关是代表国家意志执行公共财政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就必然要受到资源提供者的监督。政府部门必须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负责,政府有义务向委托人公开呈报有关信息,以便监督和评价政府的忠诚与效率。因此,政府会计目标的设计应能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把目标建立在强调公共受托责任的逻辑起点之上。
(二)政府会计的记账基础应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够完整,而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收入支出方面更全面、准确的信息,能够对政府资产、负债进行全面地反映,还可以使管理者清楚地了解财政成本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对资产的持续管理。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下,可通过资产的摊销和计提折旧来反映资产的使用状况及更新要求。这些信息对于资产管理及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权责发生制下政府对资产的管理不仅是增购资产问题,而更应重视如何对现有资产进行养护、改良以及延长其使用年限;权责发生制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权责发生制能揭示社会保险、雇员养老金等政府长期承诺形成的负债,避免了隐性负债藏而不露的问题。机构管理者也难以将其自身应承担的当期成本转嫁给继任者,有利于政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政府对其负债全面地加以揭示,有利于政府预算决定和制定正确的融资决策。
引用权责发生制有以下几点构想: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如: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金;政府采购中跨年度资本性支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等。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范围,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三)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并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与西方国家的预算会计相比,我国的预算会计还不够完整,可以说我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因此,从预算会计拓展为政府会计,不仅是改变名称的问题,而首先是转变整个预算会计观念的问题。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和完善,其会计规范必将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并制定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先后有序、概念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
(四)逐步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
增加政府层面财务报表和基金层面财务报表。利用基金层面财务报表着重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预算执行情况,即政府是否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将财政资金用于预算限定的用途,专款专用;国有资产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产权结构及国有资产保值 增值的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信息。另外还应将各类基金财务报表的数字汇总,合并为政府部门、各级政府的财务报告,以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增加管理层的阐述与说明。管理层的阐述与说明就是由政府部门对财务报表进行介绍,政府对管理业绩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强化管理业绩的观念和形成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政治文化,可以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增加现金流量表。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果,发挥预算会计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优势,编制我国政府会计的《现金流量表》,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在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短缺现象。
(五)引入基金会计模式
引入基金会计模式时,应当分类管理,设置不同的基金记账主体,以便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按照政府管理职能的特点和法律法规的限定,可以将政府受托管理的资金划分为政务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政务基金是指用于政府职能方面开支的各项基金,包括日常经费的普通基金、专项拨款的特种基金、资本项目基金、偿债基金、政务基金。以政务基金为记账主体的记录和报告,必须反映当期可以支用的财务资源,并将当期不可支用的财务资源和当期不需要偿还的债务与当期可支用的财务资源和当期应偿还的债务区分开,将形成的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分别设置一个单独的账户群、普通固定资产账户群和普通长期负债账户群。权益类基金反映经营收益净资产的变动、成本的补偿等,主要是指政府作为出资者或者投资者身份,为社会提供服务收取相应费用而设置的基金,包括政府出资购建医院、新闻媒体、公园等发展社会事业而设置的事业基金和政府作为投资者投资企业的企业基金。受托基金是指政府接受个人机构、其他单位的委托保管和监管而设置的基金,如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障基金等。受托基金会计反映政府以托管人的身份持有和管理这些财务资源的情况,包括本金,收益及其使用等。
参考文献:
1.王瑞卿.浅谈我国政府会计改革[J].决策信息(下半月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