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的发展方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的发展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的发展方向

篇1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2009年,我国的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各地普遍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据教育统计显示,“十五”以来,全国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4.13亿人次,2008—2010年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6亿人次,有效的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然而,由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滞后,而且教育基础薄弱,其知识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投入等方面发展缓慢,这些方面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投入、师资、培训、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健全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体制、制度的建立逐渐纳入正规轨道,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建立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政策的指导。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来控制、监督和调节。在长期的发展中,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仍然比较薄弱,多头管理、部门所有、重复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甚至还没有某些发展中国家高。据统计,国家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不超过教育总经费的5%,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则更少,甚至连2%的比例也不能保证,导致我国各地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缺乏,随意性较大。

同时,各地对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渠道单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没有了来源,一些地方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即使有经费安排的地区也仅为人头经费,缺乏制度性的保障。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在队伍建设、办学条件、评估体系等整体环境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公共教育、民办教育。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进行机构调整、编制压缩之后,从事农村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大量减少,大部分由全日制小学的一名或几名教师兼职农民教育。由于这些兼职教师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法单一,教学质量也不尽人意,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内容传统陈旧,很难结合农村实际,教学针对性也不强,缺乏有效性,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四是培训内容和形式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民已经意识到知识和技术对家庭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获得对生产起真正推动作用的实用知识技术。而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多以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营销知识,以及外出务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现有的培训规模和实用性不能满足劳工者的要求,并且培训的形式仍然仅限于书本授课式的组织形式,很难提升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趣味性,没有体现现代农业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很难与农村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强调要“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 “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农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的要求。作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正确认识,大胆创新,实施新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战略。

1.建设所有农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

要实现上述目标,落实党和政府发展农村教育的要求,我们需要有法律法规的保证,通过立法,将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变成全国人民的意志,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变成全社会的行动。

此外还需要在政策层面上的跟进,如推进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开辟多员的农民入学渠道、建立非正规学习成绩认证制度、发展学习型组织、建立农民继续教育制度等;我们需要明确职责,即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应积极制定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下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计划及活动。同时我们还需要有加大的舆论宣传,将党和政府的关于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下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措施告诉给广大群众,使广大农民成为终身教育理念的接受者,终身学习的参与者,终身学习的受益者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

篇3

顾名思义,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区别而衍生开来的新型农业。但就现阶段的研究来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融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于一体,从而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新型产业。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发展的,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2)多要素投入、多产业配合、多学科融合是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体现在一个“多”字上,而非传统农业的单一投入,其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组织的社会化,最终形成的农业产业足以与其他产业相竞争。所以现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上。(3)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功能的大农业概念。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能力上,现代农业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农业,所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如: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除了生产外,还具有环境保护、弘扬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 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关注,诸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小等。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所依靠的必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农业发展方式,这与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

2.2 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基础的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现已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在这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资源短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难以负荷如此大的压力。所以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为关注的焦点。

2.3 保证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必须加以重视。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还存在增速缓慢、差距大、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单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从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决良策。

3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受制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无法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突破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广泛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

3.2 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使农业发展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不仅如此,水资源和劳动力都随之减少。具体来讲,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多数地区可耕地面积小并且分散,地形复杂,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很难广泛应用,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水资源上,我国农业用水量不断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数量多,损失严重。劳动力上,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新生代的农民不甘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到城市务工,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不足。

3.3 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我国农业的目前发展来看,农业投资量还无法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资金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少农业科技人员,难以将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无法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3)具有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长期的生态效益,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道。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要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上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撑,使其能够实现良性运转,持久发展。还要引导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自身,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还要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参与应有的合作和竞争。(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差异大,所具有的主体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形成各地区的鲜明特色,从而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哲学上讲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也不例外。现代农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单纯靠自身产业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配合。可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纳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加大农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信息化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他部门的配合,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现代农业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农业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邮政利用信誉优势和“三流合一”的网络优势进军农村物流市场既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邮政物流的现状入手,试图分析其主要特点,并力求能够提出实现其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对策性建议。

一、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现状考察

从1999年在农村地区开展邮政连锁配送业务,到2003年成立专门的邮政物流公司――中邮物流公司,短短几年的时间,中邮物流不仅形成了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个县(区)的“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农户”的流通模式,还不断拓展业务范围,重点开发了农资类、快速消费类和公共服务三大市场,内容涉及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代订送火车票、代送单证照等。[1]同时,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下,2006年邮政系统又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开始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推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到2007年,中国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邮政连锁配送网点已达30万处,覆盖全国40%以上的行政村,成为农资销售的重要流通渠道。而对中国邮政而言,也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邮政物流已成为继邮政储蓄之后的第二大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

二、当前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主要特点分析

当前,中国农村邮政物流从整体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分散性: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分散性是由农村消费主体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行政村落和自然村屯星罗棋布,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差异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及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的存在,造成农村物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非均衡性。由此可见,要满足农民小规模、大范围、多样化但总量庞大的物流需求,就必然会使农村邮政物流体系在整体上呈现出极大的分散性,具有服务规模小、数量庞大、经营灵活的特点。

2.单向性:所谓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单向性,主要是针对其流通模式而言的。目前,农村邮政物流所形成的“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农户”运转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着力于把生产企业生产的农业产生资料和农民日常生活用品通过配送环节直接运到农村、卖给农户,是一种单向性的流动。虽然这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正常进行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要想真正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更关键的还是要把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运出去卖个好价钱。

3.落后性:首先,邮政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受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在道路交通、物流设备、网络通讯、仓储能力等方面都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80%的货运量是由人力或畜力来完成的,邮政物流的技术水平也很低,产品运送多是使用敞蓬卡车、小型货车,缺少冷冻设备和技术。“据统计,我国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每年有总价值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变质的损耗”。[2]同时,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也不完善,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农村邮政分支机构只设立到乡镇,无法及时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加之农村集体经济日渐势微、经济合作组织尚不完善,使得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物流需求,造成农村邮政物流统一作业服务的种类有限,专业化和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很低。

三、未来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发展方向思考

结合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现状及特点,本人认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

1.物流体系的现代化:第一,健全组织网络,实现信息系统的现代化。中国邮政在充分发挥覆盖全国农村的5.9万个邮政支局 (所)、7万余名乡邮员和数十万名农村邮政代办员的服务力量的同时,还要积极实施“村邮工程”扩大农村组织网络,打造一个“三级三线”的农村邮政物流组织网络体系;同时,还要进行机制创新,大胆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与供销社、大型流通企业携手,加快农村经营网点的发展,从而构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克服分散性的存在。当然,还要有国家对农村邮政物流配套设施的财政支持,早日完成农村公路、电话、电视、宽带网络等硬件建设,才能真正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共享系统。第二,加强农村邮政员工队伍建设,实现经营服务理念现代化。目前,农村邮政物流的快速发展急需一批素质高、基础好、技术硬的专业人才,这是提高其技术服务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加紧对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和人才的选调、引进,以提高整体服务质量,赢得良好信誉。同时,要把先进的物流经营理念引入农村,重点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思想观念,改革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专业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2.流通渠道的双向化:构建农村邮政双向物流系统是其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中国农村邮政物流必须走联合发展、连锁经营之路,改变相对单一的业务范围,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医药、电信、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和部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宽物流经营领域。要在已经开展的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物流配送的基础上,通过投递网、金融网和信息网三网合一的强大优势,依托乡镇邮政所、农村营递员及各类委托代办点,向农民采购农产品,并“供销给国家、省、地区物流公司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流通企业、城市居民”,最终建立起“以委托代办点为桥梁、乡镇邮政所为基层单位、县市物流中心为基本物流组织机构”的新型双向农村邮政物流运行模式,[3]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84-02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业态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产业,被誉为最具活力和成长潜力的行业。大量研究文献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创新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创意经济理论存在较大联系。国外学者通过研究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已经超越其生产文化产品或者创造就业的范畴,它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甚至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文化变革。”因此,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等理论。同时,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找出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制约因素作为,是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措施的重要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提升。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强调文化、创意和科技三者的有机结合,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征即低消耗、无污染性、高创造性、高附加值性、高风险性和强融合性。而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和政府决策影响性的特点。

一、区域性特点

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区域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细分为文化环境资源,经济水平,人力资源三方面的特点。

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文化创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以文化底蕴为创作动机,使地域文化和经济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创意品牌的竞争力。说到文化资源,不妨让我们想起广西的“刘三姐”文化,它以广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华和民族舞整合重构。演出服也以广西少数民族服装为原型,舞蹈中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广西民族元素,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风情,使该剧大受好评、风靡海内外。

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较大,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在资金投入上的难题。从人力资源的方面来看,任何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文化创意产业,其高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发展崛起。在文化、创意、科技三者中,创意是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依赖个体人脑和人的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是近年来最为知名的文化产业公司,以《清明上河图》为篮本建造的宋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经营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从而成功跻身中国旅游企业亿元俱乐部。该公司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成为展示宋文化魅力的印象画卷和“夜游开封”的重要载体。2011年,《大宋?东京梦华》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游客量和门票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35%,这就是典型的品牌文化的经济价值,而创意人才和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的正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民族性特点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主要民族组成,现在国内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状况正是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多民族的存在,就会产生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我们不在拘泥去谈美学界一直讨论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而谈谈有关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篇6

要在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加大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都来重视、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尊重、关心艺术教师,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指出了农村的教育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农村音乐教育在这一形式下要积极面对,尽快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一、首先要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二、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就我区而言,有22所学校(中学所,小学所),共有音乐教师18名,其中大来中学、望江联校没有音乐教师,有些学校只配备一名音乐教师,根本无法开满音乐课时,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没有教师的学校也无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音乐对人的一生影响及其重要,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课是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多数农村的学校,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音乐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综合能力差,教师的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甚至只唱流行歌曲,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做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能完成教育大纲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区的音乐教师只有三分之二达到了学历要求,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学器乐的,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不能用钢琴或电子琴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说不称职为合格音乐教师,因此很难达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大重视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篇7

一、县级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功能

县级图书馆大多数分布在县城区域,由于县城区域内的网络系统比较先进,查找各种信息材料相对于农村来说比较便利。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最广泛的读者群还应该在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含量,图书馆的职能凸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具有提升农村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三)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的和谐和安宁,为农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四)提高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生活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民,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

二、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方向

(一)依托文献资源优势,积极为农村提供致富信息

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不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有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服务农民。馆员可收集、整理、开发有关科技新技术、致富信息等资料,编辑专刊、制作光盘等多种载体的信息,为农民解决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服务党政机关。要及时了解各级党政领导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等数据库,做好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三是服务科技人员和乡镇企业。要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析、资料提供等跟踪服务,推动农业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提供高效、实用的情报信息服务。

(二)依托职能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县级城市中的欠发达地区多,图书馆要突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这个重点,因地制宜地实施文化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主自强、崇尚科学、知法守法意识。在帮助农村加快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营造农村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求知氛围,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依托服务网络优势,增强图书馆辐射作用

针对一些县级图书馆只藏不用,造成资源闲置和农村图书资源紧缺的问题,县级图书馆应依托分布全市的文化馆站,对县级馆内的设备、人员、活动和经费作统一调整,将信息服务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根据农村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镇、村图书室选配图书,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采取流动图书站或流动图书箱的方式,定期输送给镇村、图书室,组织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图书定期轮换,使图书在农村有效地运转起来,提高图书利用率。要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整合镇、村图书馆,建立县、乡、村三级图书馆网络,实现与国家农业文献信息体系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最新、最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四)依托教育培训优势,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图书馆要突出抓好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的教育培训。要优化读书环境,合理调整配置书报知识结构,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将农民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培养其读书兴趣,积极开展馆内借阅活动。要加强对镇、村图书站的业务辅导,坚持开展正常的图书借阅活动,方便当地农民就近获取所需知识和技术。对书报资料短缺、难以维持开展借阅活动的,可以送书下乡,开展巡回借阅活动,与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理论培训以录像传播为主,专业内容以面授辅导、现场实习为主,实用新技术采用专题讲座为主,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结合读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致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迫切需求,讲授实用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五)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优势,积极传播先进文化信息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倡导的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信息能源广,内容新,传播快,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协调并制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抓好设备的配套、资金的筹措、分布点的设置、设备和资源的购置及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落实,利用活动、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使共享工程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共享文化成果的行列中来,形成市、乡、村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扎扎实实开展共享工程活动,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篇8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我区地处西北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区用水量的84%,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种植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约为40%~50%,机井灌溉区约为7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区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单方水效益为1.10 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2~3 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1.2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三是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政府注重灌区建设,农业部门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协调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从整体上看,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内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农业节水需求,是摆在我区节水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

1.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1.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

1.6节水农业投资力度不足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这几年我区尽管建设了一些农业示范区,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正在实施中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6年度工程,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着节水农业的发展。

2今后我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区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区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区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将灌区已有的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2.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发展,是目前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一要建立科学的农业水权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水权的同时,也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权水价政策;二要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三要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四要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2.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且是涉及到全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应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到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我区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篇9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身边的人和事。为此,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等,一批以“校本”为特色的名词不断映入教师的眼帘。就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如何实现校本的专业发展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理念

“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以及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就农村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指由农村学校教师发起的,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与条件,为解决具体的实践中的难题,由教师所在学校进行的专业方面的计划或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态度,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其基本特征有: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经验、教师群体的参与和分享,具有一定的可发展性和连续性等。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很多,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有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两类。

(一)校本培训

1. 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换句话说,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性。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的。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的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灵活性。校本培训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要由具体的工作日程规范其运行,但却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而调整,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另外,校本培训的内容要针对学校实际,并可以随学校的实际而定,不排除一些内容临时性地进入培训进程。

(3)多样性。校本培训摒弃纯教学的方式,在培训形式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师徒制等,都在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1)校长重视是校本培训的前提条件

首先,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提高需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最有实效的培训形式。其次,校长要研究校本培训的有关问题。第三,校长要全面规划本校的校本培训。第四,校长要领导实施校本培训: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向实施部门、教研组等提供指导。

(2)建立领导小组是校本培训的关健环节

首先,为了保障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应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制定好每年的培训计划。其次,组织指导好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培训活动的开展有年级组、教研组、学校和教师个人各种层面。第三,要制订、贯彻落实有关制度。第四,要建立教师个人业务培训档案和学校校本培训档案。

(3)教师培训机构是校本培训的专业保障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广泛采用,源自于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源自于对院校培训形式的反思。具体来说,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开展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培训,为学校培养业务骨干;第二,制订县区教师培训规划、年度计划以及指导意见与要求;第三,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指导与支持。

(二)校本教研

1. 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普遍意义上,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2]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核心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整个教师群体,主阵地是学校。其方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种基本方式。其基本特点有: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但并不排斥校外专家与教师的参与与支持。本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能够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研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并提出的。

(2)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学校。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对于活动组织者来说,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因为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都存在于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

(3)校本教研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校本教研中研究的问题是学校教师自主发现的,问题产生于学校内部,校本教研始终是在不断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这也恰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

(4)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校本教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把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作为活动的终极目的。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和反思习惯,形成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实现经验共享与共同发展。

2.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1)从关注教师生存状况着手,精心选择教研内容。关注农村校本教研,首先要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也就是要关注教师的需求。“没有任何人比教师自己更清楚教师的生活世界,也没有人比教师自己更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除非教师能够改变自己,愿意改变自己,否则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根本改变教师的价值、信念和教师的实践方式。”[3]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突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围绕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科研问题邓选择教研内容。

(2)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之一。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教师培养制度中,教师职后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校本教研与教师培训在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将校本教研比做学校内部的“造血系统”,那么教师培训就是将来自学校外部的营养成分进行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统”。只有当“消化系统”运转良好时,机体的“造血系统”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造血功能才能得到不断增强。

(3)以制度建设为支持性条件。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根本保证。以往的校本教研为什么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改变。因此,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不教研”或“偶尔教研”的现状,促使他们“坚持教研”或“定期教研”,必须有制度的支撑与保障。

(4)以校际合作为平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教研组、学科组的缺失与交通的不便给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以乡中心校为核心,将周边几所薄弱学校联合起来,通过送教“下乡”、送课下校、观摩教学、听课、说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建立校际校本教研机制,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开展互助研究,这样既不偏离校本教研的本意,又联系了农村实际,可以更好地让校本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趋向

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是英国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改革的新思路,其核心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强调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提高;支持真正产生影响和具有决策权的角色;融于复杂的、变化的课堂情境中;包含个人价值、教育的合理因素和社会的公平性;参与反思性的、相互作用的和革新性的学习经验。[4]从英国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模式五要素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这种真正能够把权力的杠杆转向教师与学生,把教师的发展浸入课堂实践的尝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其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教师通过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二)“一课三上”模式

“一课三上”指的是同一个教师负责平行三个班的同一课的教学。后来也被引申到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打磨行为。形成一个教师对“一课三上”的认识与体会。

(三)“送课到校”模式

“送课到校”是“送教下乡”基础上聚焦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是城市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以农村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并组织研讨交流的一种教研模式。通过“送课到校”的教研形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同事合作”模式

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活动。实践证明,一所好的中小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良好的教师集体会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是保证学校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保证。因此,关心教师集体,把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在集体中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觉维护教师集体利益,是教师在处理与其他教师互相关系时必须遵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篇10

一、 湖口县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现状

本文从湖口县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采用的接收终端、落户情况、时间、维护情况等方面了解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发展的现状。

1、 采用接收的终端现状及问题

1.1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采用双顺达提供的预警语音、LED显示屏,实现信息语音、显示双。所有接收模块,功放卡,控制卡都内置在屏体内。通信实时性高,操作方便灵活,语音播放清晰,语速可调,文字识别率高,具有警报提示,具有定时信息语音播报和紧急信息语音播报等功能。

(1).方式多样化:支持通过各种方式(短信息、固定电话、手机及应急平台)信息;支持国家气象DAB应急系统,避免重复投资。支持远程管理,湖口县一般采用双顺达平台预报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短信进行远程管理,监控接受终端是否通畅。

(2).传输方式多样化:支持通过各种方式(卫星DAB,微波,CDMA,GSM/GPRS等无线传输方式)信息。我们采用中国移动通信卡号接受信息,信号可覆盖大部分地区,三区也可以接受信息。

(3).可外接各种4W-50W扬声器和号角喇叭:有利于地势偏远、观看信息不方便乡村、城镇的对外信息广播。一般我们大喇叭采用三个号角喇叭。

1.2接收终端存在的问题

(1).供应电源采用的是市电,电源保障较为困难。现存在情况大多数自然村及行政村已安装村大喇叭接收终端的村民认为耗电,而村名比较节省,基本不开机,我们平台显示不信息接收不到,下去维修只是单纯的电源问题。50%以上出现故障的终端问题都是电源问题。电源不解决,我们工作的力度大大的加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接收终端简单的维护得不到保障。接收终端得不到一个简单地维护,终端机到处放,灰尘、雨水,导致很多问题。接收卡一般采用的是移动卡片,而移动卡受潮湿,容易接受不到信息,只需将卡从新插。像这类简单问题存在也较为多。

2、 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落户乡村及重点区域,湖口县落户基本落户在自然村、行政村、农技站、各村委会、乡(镇)政府、中小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建设了广覆盖的农村气象信息网络,使气象信息在广大农村得到广泛传播,广大农民基本上能做到灾害天气提前预知,提前预防,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民朋友还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大喇叭等得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非常的方便。现存的问题,很多已落户的乡村,存在终端无人管理,乱推放,已建立的联系人,不管理。

3、 预报预警时间

预报预警LED电子显示屏设置“早间气象、农业气象站、晚间气象、天气实况、气象预警”五个栏目,并从早晨8点起,分时间段滚动。农村大喇叭为早间气象、晚间气象、气象预警。LED电子显示屏避免长时间运行,结合上下班时间,设定休眠时间,一般设定8点开始12点结束,下午2点开始5点结束,合理时间气象信息。大喇叭设定每次信息播放3次,时间时间与LED电子显示屏基本,突发预警及时。针对学校天气预报,避免上课时间播放,在早上8点上课前白天预报,及下午下课完5点钟晚上预报。农技站增加田间小气候等一些农业气象方面的信息服务。

4、 终端维护及专业平台管理

终端主要维护都要靠双顺达公司下派技术人员为主,结合本单位主要负责三农服务技术人员下乡维修,属地化、专业化的技术保障队伍没有建立。专业平台管理人才队伍没有建立,业务、平台不熟练,预警信息不及时。缺乏专业的维护保障人员,设备的维修维护将成问题。

二、 农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未来的发展设想

1、加大投入,科学规划。

(1)、建立稳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政策及机制,统筹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

(2)、购买更好的接收终端,接收终端的电源采用太阳能蓄电,利用太阳能更好的解决电源问题。

(3)、要因地制宜建设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落户乡村及重点区域短信预警覆盖县乡村三级领导及重点大户,建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和短信预警信息平台,将县乡村三级领导、种养殖大户、气象灾害责任人、气象助理员和信息员、公共气象服务联系人等相关人员信息建成了重大气象服务对象信息库,与他们建立了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平台管理、设备保障制度。

(1)、合理设置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使用好现有业务人才。发挥高校和各级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农业气象一线业务服务人员,着力解决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短缺问题。

(2)、按照维护属地化、维修专业化的原则制定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实施细则和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调整相关装备保障业务流程,建立社会资源参与装备保障的各类业务流程、质量监督考核办法,推进维护维修保障社会化。建立技术装备维修由仪器设备供应商全寿命保障机制,逐步做到维修专业化。建立由气象信息员、农户、居民等承担技术装备维护的辅助保障机制,增强本地区更大范围灾害性天气信息的获取能力。

篇11

一.前言

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正在蓬勃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更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新的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更应该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作要求。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并且还要善于研究和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当然,我们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把握到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这样才具有水利建设的前瞻性思维,从而对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的新的成就打好基础。这是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

二.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水资源的匮乏

我们从地图上或者是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我们知道,我国农村的水资源十分的缺乏,农村的水资源极度的分布不均。很多农村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也有一些农村的水资源极度的稀少,例如西部地区的农村就是这样。同时,由于农村的降水不均,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就更加造成了农村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出现了季节性缺水和季节性雨水偏多的现象。而且农业的用水量在不断的减少,这对于广大农村的农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水资源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极度的缺乏,而且这些设施极度的落后,大部分水利建筑物年久老化失修,有的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损毁严重,根本无法正常运行。诸多原因导致农田灌不上,排不出,田难种、路难行,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较低,同时亦大大加重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早日达小康的重要制约因素。加之当前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太少,田间工程末级渠系配套率太低,有的还是实心田块,根本无法抵御一般的旱、涝、渍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农村节水灌溉的工程效果不佳

农村水利灌溉是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灌溉的功效并不是很明显,对水利工程灌溉的利用较少。现代高效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以及相关的技术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同时,水利灌溉也是重要的节水措施,这对缓解农村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农村的水利灌溉的认识不够,对节水的意识也不是很高。而且现在农村的水利灌溉所用的工程设施也是比较陈旧的,基本上不能达到灌溉的目的,这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不够民主

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农村水利建设意义重大,然而,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的意识缺乏,力度不够,方法不到位,致使我国农村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导致部分工程建设缓慢,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一些老工程年久失修,过早的失去了其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工程规划不合理,以及工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严重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水利工程的质量很差,对一些水利设备的利用不够,这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还阻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水利建设缺少民众的参与,无法做到水利建设的质量的效益。

三.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

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始终要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同时还要处理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的防洪、环保、灌溉体系,提高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要注意推广许多的节水措施,发展节水项目。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是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今后的农村水利工作要朝着节水灌溉的方向发展,这才符合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发展节水灌溉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农村水资源。同时,发展节水灌溉,还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哦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要把水利建设的节水灌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农村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方法,引进喷灌、滴管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同时还要完善水资源的渗漏防护措施,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合理利用。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新时期,随着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技术工程性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后的农田水利的建设要适应农业发展的转型的需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对灌溉、排涝的技术和标准要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从而提高农田的排涝能力。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使其适应逐步提高的灌排标准,从而使水利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新时期,农村水资源的污染比较大严重,因此应该建设农村的水利建设要朝着污水处理的方向发展。农村污水对于鱼类、虾类和其他的农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不是很好。同时农村的水土流失比较大的严重,要兴建大型的农村水利工程,保持农村水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台风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而且目前苏州市一般小城镇防洪标准仅为lo年一遇,甚至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篇12

1目前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

实际上一些传统的观念一直束缚着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作用,我们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得不到迅速的发展。对此,还因为我们国家农村居民经济管理以及发展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能够及时地在农村得到利用,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始终进行的比较缓慢,而且与之前的理想状况等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1.2环境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纰漏

篇13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从农业化,逐渐转向工业化、产业化等,导致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符。目前农村水利工作存在防洪能力较差,灌溉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注重改进。

1.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的要求

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传统的农村农业生产中,主要注重粮食作物的种植,即水稻、大豆和玉米,因此农村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符合粮食作物的生长需求。如今随着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村开始注重经济作物种植,因此传统粮食作物农村水利工程的标准不符合经济作物水利灌溉要求,而且经济作物对水利工程标准和设施的要求都不一样。目前农村还是采用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不利于农村水利工作的规划和调整。

1.2水质要求较高

如今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对水质的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因为如果水源出现污染、或水质遭到破坏,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也会对农产的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因为工业的发展及其他因素,水质条件越来越难以保证,进一步影响了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缴纳情况。

1.3宏观环境变化协调

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逐渐转变为村民自主,政府组织的作用也从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因此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1.4水利产业政策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公益性较强的项目,该种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是以社会效益为主,主要包括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这些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全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种则是经济效益较强的项目,主要是指农田灌溉、水面养殖等水利工程。根据该种划分方式,可以明确我国很多农村水利工程都属于第一种项目,即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因此需要政府提供资金用作水利工程的建设。然而该种划分方式使资金投入主体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农村都会将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工程等,以政府提供资金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根据实际情况而言,防洪除涝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可以作为公益性项目,农田灌排工程的作用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且受益方也属于农民,因此该工程不应当以政府提供资金作为主体。

2.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

2.1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注重节水灌溉,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对于农业面的污染问题,也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同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完善防渗渠系的配套。农村应该对主干渠道进行衬砌化。

2.2注重灌排标准的提高

随着农业水利工作的发展,如今水利工程对农田灌溉,防洪防涝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首先需要保证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达到相应的标准,并需要注重农业产品结构的规划研究。

2.3注重水环境的治理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发展及其他因素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农村水产养殖业,其需要水质保持较高的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常出现死鱼、死虾的现象。为了农村环境即水环境得到保障,需要加强农村水环境的治理,采用一定的措施实现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从而起到创造良好水环境的作用。

2.4提高农村供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