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文明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人口调控要实现从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4个方面的考验:资源环境能源负载压力过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能受限;城市发展布局调整难度加大;公共服务没施供需矛盾凸显。北京应牢固树立人口规模综合调控的理念,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准确把握首都城市性质功能、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和首都经济特征,以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为基础,以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为重点,以改善人口发展环境为曰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改善城市功能布局,不断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围绕构建与首都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调控人口规模体系、与首都城市性质功能相协调的规划引导人口分布体系、与首善标准相匹配的服务促进人口融人体系,统筹谋划,综合设计。
3.城市化模式要从扩张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扩张型城市化模式,大量耗费了土地等自然资源,忽视了土地的节约可持续利用,而新型城市化绿色发展模式,是集约、高效、紧凑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绿色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则是高度重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特别是环境要素的时空流动性和关联性特点,更需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以推动。
二、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由单一性制度向系统性制度转变的演化时期,处于由强制性制度向选择性制度转变的关键阶段
1.单一性制度向系统性制度转变。生态文明制度的设计不再是单一的制度设计,而是越来越倾向于系统性制度设计和制度结构的设计。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不是局限于单项制度的创新,而是制度的组合,或是制度结构的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离不开法律规则的保障,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组合,需要有弹性的规则和无弹性的规则的组合,需要制度规则和实施机制的组合。总之,生态制度创新需要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的结构创新,需要生态法律制度、生态行政制度、生态经济制度和生态社会制度的系列创新。
2.强制性制度向选择性制度转变。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生态制度的强制性减弱而自觉性增加,管制性减弱而选择性增加。由于强制性制度的执行成本过于昂贵,这种制度日趋减少。生态文明制度变迁总体上呈现出以下轨迹:由管制手段向侧重于政府干预的经济手段的转变,再由政府干预的经济手段向侧重于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转变,再向社会手段逐步过渡。
三、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由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背离向两者耦合的转变阶段,处于生态经济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1.生产模式要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产业生态化模式转型、产业生态化模式转型包括:尽管北京的第一产业比重占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足1%,但其生产过程仍占有较大的土地面积,并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不断提高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比重,增加对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不断清退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源生产率高的生产业和绿色环保工业;对经济附加值高的金融产业和文化创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引入绿色生态的基本要素。
2.消费模式实现要从过度消费模式向适度和绿色消费模式转型。在新时期,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消费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奢侈性炫耀性消费逐渐为绿色有机性消费所替代。2013年尼尔森公司了《全球社会意识消费者报告》,报告显示约有66%的消贤者认为企业应当保护环境,而且消费者愿意为绿色消费承担更多成本。2014年全球绿色食品的贸易量已经达到820亿美元,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北京作为一个典型的消费型特大城市,承载巨大的资源消耗,居民对绿色消费更加迫切。2014年,北京二级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以上。
3.技术创新实现要从单项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向大规模绿色技术综合集成与创新方向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绿色技术创新,北京是全国的科技中心,但在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方面并不领先,无论是从发明专利,还是产学研结合方面,北京的绿色环保技术均落后于江苏、广东等省份。而绿色技术创新已经逐渐从单项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向更高层次的综合集成创新方面发展。以绿色建筑为例,发展绿色建筑正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谋求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北京的绿色建筑业发展较快,但仍需要完善和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平台的支撑,需要着力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系统优化及集成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风力制热技术、绿色建筑集成设计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污染物浓度检测和净化等领域进行适应性研究和系统集成创新。
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文化价值观念变革的重要时期,处于培育生态价值观转向生态文化建设的高层次阶段
1.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价值观要向生态文化价值观转型。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将人们的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价值观转向生态文化价值观。生态文化价值观包含了生态和谐和对自然的平等对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们只有从文化价值观念上进行彻底的变革才能彻底解决环境和资源危机。
2.生态文化价值观要向生态文化建设的转型生态文化价值观要引领首都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培育生态文化价值观,包括宣传口号、教育引导,要积极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其次要积极倡导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继续加大对节能环保、环境友好产晶的补贴支持力度,形成政策绿色采购文化;再次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的多种载体,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活动,搭建生态文化建设平台。
篇2
从科学发展理论看,追求不同发展特色、不同文化特点构成的和谐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基于各地的人文背景、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等的不同,各地在发展中必须扬长避短,形成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发展特色,这种由不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发展特色构成的发展均衡,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均衡,是一种我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所要追求的和谐发展的更高境界。
从生态文明的自身要求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路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重大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各地在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由于工业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组织推进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上的差异。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能追求一刀切的发展,只能在承认工业化发展差距的前提下,鼓励追求特色发展,以特色发展和比较优势,弥补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推进。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各地实践有先后,认识有差异。进程有快慢。从我省多年来的实践看,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走出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浙江生态文明的率先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然资源环境等省情特点出发,努力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发展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也是再创我省新一轮发展优势的重要保障。
建设良好生态是我省 长期不懈的发展追求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逐步深化的。从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看,浙江较早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并进行了积极探索。较鲜明地提出了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较有力地采取了推进生态建设的种种举措。我省长期不懈的实践追求。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是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建设热潮的掀起。我省工业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省委省政府敏锐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全省上下树立关心生态、重视生态的发展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都是一个严重的祸害”。到8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9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浙江秀美山川”,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强音,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思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与影响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意识,已在浙江大地深深扎根。
二是较早确立了生态发展的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从发展战略决策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同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制定了生态省建设纲要,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此前,在浙江省“八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把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浙江省“九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要求有效遏制自然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2003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战略思路的明确,有力地提升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层次,清晰了发展导向。
三是积极采取了多种举措。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与不同要求,省委省政府注重采取有效举措,推进生态建设。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省采取强硬措施推进技术更新改造,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到2002年末全省限期治理了8264个污染源,依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2567家,全省2.2万个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9.8%。同时。在全省全面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从制度建设上为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008年下半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依然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规定对选址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要求的项目,实施禁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步 形成了一些发展特色
在长期锲而不舍的推进生态建设中,浙江人民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省的森林覆盖率、空气、水质等多项环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我省在实践中,结合浙江的省情实际,初步探索形成了若干有浙江特点的生态建设方法路径。
抓住浙江山地众多的特点,率先从绿化美化浙江突破。针对浙江国土70%是山地。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的实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要求,组织动员全省上下大规模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绿化美化浙江活动。至1994年,全省实现了消灭荒山目标。从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中,我省森林覆盖率由42.6%上升到57.4%(按国家统一口径,不计灌木林),全省有43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命名。累计创建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38个,省级生态乡镇648个,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跃居全国前列。
抓住浙江缺少资源能源的特点,率先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针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主要依赖于省外、且工业用能占了全部能源消耗75%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要坚持在节能降耗中加快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底,我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7.3%,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7540万吨。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11吨标准煤,远低于全国2.05吨的平均水平。同时,我省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自1997年以来。我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比全国同期高出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环保产业拥有单位1500多家,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位居全国第二。
抓住浙江发展空间不足的特点,率先推进集约集群发展。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可供建设用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集聚集约发展,注意引导块状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通过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目前,在全省超过10亿元产值的312个块状产业中,已有一批通过集中整治实现了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如长兴县的蓄电池产业。经过集中调整,产品升级为附加值较高的高档产品,企业数量减少2/3,去年产值达到103亿元。占据了全国同类产品的半壁江山。又如上虞市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园,通过整体改造提升。去年工业产值比2005年增加了1.5倍,而COD排放强度则比2005年下降了63.6%。
抓住生态建设需要锲而不舍长期努力的特点,率先推进治标与治本结合。针对我省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一些突出矛盾,采取出重手进行突击整治的同时,我省较早地抓住了生态建设的突出环节,采取多项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注重生态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2004年起,我省开展了一场历时3年的针对全省水系、11个重点区域的“811”环境污染系统整治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在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第二轮“811”行动的同时,着手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通过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浙江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以上的实践探索,为今后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构筑有浙江 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省委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是确保浙江在未来继续保持率先发展优势,确立在全国领先发展地位的关键。
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要求。在未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上,既要充分体现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以建设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推进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生态文化为支撑,努力开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要努力凸显具有浙江的浓厚地域特点、丰富省情特色和鲜明文化特征。充分体现浙江人民基于本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走出来的富民强省之路的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有浙江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培育形成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要把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与追求人、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浙江精神的丰富内涵,提升浙江精神的文化品位,形成推动浙江进一步发展的强大价值取向,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通过加强浸入浙江精神的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突出浙江生态经济的结构优化。加快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心任务。结合省情实际,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是建设有浙江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要针对我省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实际。加快发展旅游、金融、商贸、物流、创意、文化等“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针对我省能源资源消耗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的实际,加快发展环保、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针对我省国土绿化好、海域面积大的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型服务业和海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省从目前的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工业经济比重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型经济结构,努力形成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
篇3
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目前,我国生态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雾霭天气、水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现象特别突出。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其中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概念。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进化状态,是人类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道构成人类文明系统。[1]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克服生态危机,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文明体制、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2]三是生态文明教育。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生态文明能力的培育活动,包括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些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3]国外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1215年英国《大》内含生态文明观念。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正式提出“生态学”概念,此后,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交叉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西方生态运动兴起,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4]二是生态文明的学术流派。西方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流别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人应当服从和保护自然界。西方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赞成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5]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生态运动,如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等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除了生态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课之外,开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程。[6-7]
2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生态设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价值。推行生态设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是生态设计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开展该课题研究,可以明确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内涵,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3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研究目标。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为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效果,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2)理论依据。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论渊源;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3.2 研究内容
(1)研究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培养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指从事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和循环设计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生态设计能力等三个方面。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是指高校对设计类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品质培育和生态设计能力培训的活动过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
(2)探讨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发展生态设计的客观需要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塑造生态设计师的内在要求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调查分析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我国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4)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模块。包括两类课程:生态文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等课程;在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生态文明科学、生态文明哲学、生态文明伦理学、生态文明美学等课程。二是生态文明品质养成模块,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生态文明能力培训模块,包括两类:专业实践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并探讨三大模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该培养模式的特点:即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见图1)
(5)提出优化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环境的建议。首先,分析培养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政策、新闻媒体、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校园生态文化等;其次,探讨培养环境对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影响;最后,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提出优化环境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40-44.
[2] 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54-57.
[3] 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1(4):66-68.
[4] 伯克特.马克思和自然:一种红色和绿色的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篇4
1.2陆水流域水系发育、干流不长但流域面积大陆水水系东南面以幕阜山与鄱阳湖水系修水分界,西南面与洞庭湖水系相邻,干流全长183km,流域面积3950km2。陆水水系发育,总体呈羽状分布,河长大于5km的支流有98条,比较长的有6条。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西北低,中上游多山岳、丘陵,下游多湖泊、洼地,一般高程在25~800m。
1.3河流特性相对稳定,水质有很好的潜质1)陆水流域内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无大型控制性工程建设,河流特性相对稳定。2)流域内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植被良好,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仅0.137kg/m3,属少沙河流。古人曾以“酒旗翻野色,渔棹弄秋光”的诗句,描绘陆水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景象。3)目前流域内无大型污染性企业,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本较低。
1.4近年来水生态治理效果显著造成赤壁市20多万人城区人口饮水告急的陆水河,经过咸宁市4县市联手治理,水质现已明显好转,干流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之后,上世纪末因企业和城镇大量排污,使陆水河水体污染严重。2004年一项环保调查结果表明:陆水河流域共有排污企业45家,年排放工业污水量达1275t,占咸宁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3%,从而导致陆水河流域污染严重。为改变过去受流域分割之限,破解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难题,2005年初,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水和谐共处”的理念,责成市环保、水利、城建等部门拟订一个长效的水污染防治方案。2007年,咸宁市政府出台了《陆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几年来,4县(市)轮流召开联席会议,商订治理对策,关闭了小炼矾厂、小造纸厂等排污企业数十家,加强旅游、餐饮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目前,整个陆水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水质不断提高。
1.5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较强2005年元月,通城、崇阳、赤壁、嘉鱼等4县(市)政府共同签订了湖北省第一个市辖区流域的规范性文件———《保护陆水河流域协议》,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陆水流域环境保护,通报各地落实情况。
1.6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较丰富陆水流域内除市县级水利、环保部门外,区域内还有国内水资源管理的权威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下属的几个单位,水利人才丰富。长江水利水电学校在境内办学多年,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水利人才。
1.7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时机较成熟由于流域内已建设了陆水水库、青山水库等大型控制性工程,对堤防和护岸也进行了整治,防洪压力大为减轻。可以认为陆水河已经度过了“除害”阶段,正式进入“兴利”阶段,陆水河正逐步变为咸宁市的聚宝盆。
2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的措施
2.1存在的问题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发展经济的压力和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较差,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①法制贯彻不够;②资源整合不够;③基础工作不足;④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体系。
2.2措施根据陆水流域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治水平国家关于水资源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期更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宏观上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实施需要基层单位和组织大量的工作和投入,将它们付诸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1)组织相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对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充分研讨,结合陆水流域的具体特点,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2)坚持把培育水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根据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仅仅把水生态文明理解为“保护水生态”是不全面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当陆水流域内的干部甚至普通村民都具有了很高的水生态文明意识时,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必定事半功倍。
2.2.2进行资源整合,完善管理机制依照陆水流域的整治方案,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情况,参照水利部门洪水调度的模式,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规程并严格执行。陆水流域的各管理单位互相配合,使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及管理工作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而且通过工作规程这种法制化的管理,采用追溯、问责等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2.2.3加强基础工作1)加强社会监管体系和宣传体系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村级监督员和宣传员努力使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2)增加监测点,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监控体系。整合各部门的监测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陆水水生态实时监控体系,是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3)增设标志牌,尽量使纸面上的红线实物化,有利于流域内民众的行为规范化。4)增设宣传牌,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将职能部门联系方式公示于众,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家更好地参与到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2.4建立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逐步建立起陆水流域水生态的数字模型,使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水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子体系:①防洪排涝体系;②水质保护体系;③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陆水流域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如陆水流域水量充沛,从取水量指标考核不能很好地体现周边企业对陆水水生态文明的影响,但从周边企业排污影响水量指标考核反而能更客观地反映其对水生态文明的影响。相应地,将企业对生态影响相关指标与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建立相应的数字联系,以此考核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也将更客观。
2.2.5合理分配投入比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应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生态系统保护,而是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设等硬手段,也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法制、监管、科技、宣传、教育等软手段。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要使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和谐发展,共同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性手段具有直观、见效快、对GDP贡献直接的特点,但真正能对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根本性和长期性作用的,能衡量其真正水平的还是软手段的水平。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流域区内民众的水生态文明层次等。这些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投入,而且其投入具有长期性,缓进性、反复性。
篇5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平方米;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公顷。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篇6
3.试点示范,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展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试点引路、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摸清兵团连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要在每个团场选出1至2个具有代表性的连队,对其长远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统筹部署,建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在具体实施中,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促进试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试点期间,要及时对试点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归类,供其他连队借鉴、学习,以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确保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健康进行。
4.自主管理,建立连队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兵团2000多个连队,量大面广,完全依靠上级或间断式的管理是不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应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各方参与、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形成合力。
5.抓好重点,切实解决连队职工的实际问题。兵团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结合国家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重点解决群众在饮水、排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给群众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帮助群众采取措施,处理好垃圾、污水;本着节约的原则,量力而行地对现有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扎实稳步地推进连队治理。
篇7
十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正如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所言:“西方失去了成为生态文明领头羊的机会,而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无缘享受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拥有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我国正以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向工业化迈进。因此,经济发展不能以触及生态环境底线为代价,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学校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有调查表明:我国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初见成效,尤其是青少年环境意识明显高于成人,年龄增长与环保知识总体成反比。青少年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青少年70.3%的环保知识有来自于学校课堂。所有这些,充分表现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加强文明生态教育的主要方面涉及: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加强环境教育、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二、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各方面
单纯说教不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作用非常有限;单独地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也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专业课教学紧密联系生态文明的特点,把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思索中体会、在启发中感悟,能起到终身难忘的显著作用。
目前,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总体目标。同时,一些与生态文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具体的内容,比如在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例。因此,让生态文明教育走进专业教学,就显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生态文明教育走进中学专业教学的三步曲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开展活动。这要求教师紧扣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把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与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在初中化学关于“空气”“水”和“碳及碳的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可以进行“空气污染”“三废”“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讨论。高中化学在进行“硫和硫的化合物”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二氧化硫、硫酸等化学知识的讲解介绍“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大气污染及防治,水污染及防治等环保知识。
(二)在化学、生物实验过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化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本中大约有60%的知识要通过实验引入。实验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实验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严谨科学的行为践行生态文明意识。这要求改变以往在实验教学细节上的不足之处:如较普遍地存在实验准备中环境污染严重、课堂演示实验中毒气大量泄漏、实验用水任意排放、实验废弃物没有得到较好处理等现象,师生对此习以为常。这既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毒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因此,在中学实验的各环节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本着厉行节约、减少污染的准则进行,尽量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在实验中要做好毒气泄漏的处理及吸收的方法设计、实验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的方法设计。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使他们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三)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在专业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光靠课堂渗透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
1.宣传教育活动。专业教师可利用全社会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保护臭氧层日等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举办环保知识及环保法律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问卷调查等,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还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宣传并开展清除“白色污染”等义务劳动。以此来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中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是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以大自然为课堂,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或实习。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以带领学生到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去参观和教学,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的具体举措等。三是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环境污染区进行实地考查。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探究,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一、通过传统纸质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意识
1、以报刊、杂志作为传播载体
印刷术的成熟使得报纸成为曾经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纸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发行数量直线上升,新闻学的一个新的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宣告到来。虽然如今新的传播形式对传统的报纸、报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权威的老牌报社以其强大的公信力、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文化思想仍然留住了大量的受众。
报纸具有发行量大、传播面广的优势,不管是繁华的市中心还是偏远的乡镇都能看到当期报纸售卖,而且报纸不受电力和信号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不被任何不确定因素所困扰。在宣传生态文明意识的时候,应尽量选择权威性高、发行量大、受众面广的报纸期刊与之合作;在排版上,占用主要版面直接刊文宣传似乎并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受众购买报纸的目的在于获取新闻资讯,所以可以放在靠后的版面。
[1]在不影响报刊发行的基础上,可以选择通过以下方法宣传生态文明意识:方法一:将生态文明的意识融合到与之相关的新闻内容中,用醒目的字体写出一句总结性的语句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方法二:插入环境污染的照片,选取最具震撼力的照片刊登,用醒目且吸引人眼球的少量文字阐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法三:充分利用报纸的中缝区域,用简短的文字宣传生态文明意识,字体最好放大到刚好占满整个中缝。
2、利用平面广告的传播媒介进行宣传
说到新闻就不得不提起广告,作为新闻出现后的附带产物,广告对新闻的盈利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形式。平面广告的传播媒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车站、公交车的外部和内部、写字楼的大型广告牌、路灯杆上的广告牌等都是平面广告的载体。
因此可以以公益广告的形式,略微占用一点点平面广告的媒介资源,将生态文明意识贴在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这样,不管是正在干什么的人,只要一出门,就很有可能接收到生态文明意识的相关讯息,虽然没有人会主动关注这一讯息,但是就如同满街的广告一样,看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用这种方法传播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它能根植于受众的潜意识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唯一的问题是,它不同于报纸,建设一个平面广告媒介需要耗费较多资源(资金及有限的空间),这种方法会产生不太容易被接受的高额成本。
二、通过光影、电波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意识
1、以广播电台作为传播载体
广播主要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信息,其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的特点使之相比于纸质媒体具有明显优势,广播能够随时将新鲜的新闻资讯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的接收形式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现在已经不需要功能单一的收音机了,手机、车载广播甚至掌上游戏机都具备了接收电波信号的功能。
鉴于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2]可以开设一个专题栏目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这档栏目最好安排在交通或者养生频道中,因为这两类频道拥有广播媒介中最广泛的受众:司机和老人。
根据不同的频道选择不同的风格进行栏目制作,能够更好的为受众所接受;选择收听人数尽可能多的时段播放,能够更广泛的宣传生态文明意识;一天多次播放该栏目,既能“捕捉”到“漏网之鱼”,还能强化听众的印象。
2、以电视作为传播载体
电视是如今重要的新闻传播道具,它和广播一样具有单向接收的特性,但它比广播多了影响信息的传播能力。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组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是所有媒介中最具魅力、最具表达力、最完善的传播方式。
环保工作者可以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例如开设专题栏目详细讲解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用通俗简洁的语言阐述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最好能够图文并茂,或者用动漫特效的形式结合语言呈现出来,保证老少皆宜;
再例如反复播出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反面教材,将各种由于环境污染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展示出来,着重表现生活在被破坏环境下的居民的健康状况,以此惊醒电视机前的观众;还可以以广告或者短语的形式播放出来,生动明了地讲解生态文明意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引导,让观众都能欣然接受生态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受众极大的广泛性(几乎任何社会阶层和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会看电视),大力宣导生态文明意识。
3、以街头的大银幕作为传播载体
如今是个高度城市化的时代,有些城市的主要街口会有一个巨大的LED屏幕,它们主要被用来播放广告或新闻,以便让走在大街上的人也能立即观看到最新资讯。在街头的LED显示屏上播放生态文明意识栏目有一个独到的好处:如果你走在路上,正要购买用一次性塑料袋包装的商品,这时播放一段宣传生态文明意识的视频,一定会对你购买一次性塑料袋包装的商品的主观意愿产生影响,这样就达到了让广大受众接受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
当然,除此之外,大型LED屏幕也具有同电视一样的传播特性,它能起到和电视传播差不多的效果,但有一点要注意,在这种载体上播放的视频,尽量不要追求细腻的声音效果和复杂的语言讲解,因为街上的人最多边走边看,很少有人会停下来仔细看完。
三、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意识1、以计算机为终端进行传播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普及,人们通过电脑和网络接收信息的速度和数量越来越惊人。把这一新兴媒介高效利用起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网页、客户端推送生态文明意识的短消息,人们只要打开电脑就能接收到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短语。
互联网传播生态文明的巨大优势在于,它不用像电视那样只能在某些时间段播放,也不用像报纸那样只能在某些版块,互联网可以随时推送生态文明意识的宣导内容,几乎不会受到限制。除了直接推送相关内容,还可以利用电脑的娱乐功能,用类似于植入广告的方式插入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容,比如影音播放器、电脑游戏、各种客户端等等,让人们在上网的时候总能接收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讯。
2、以手机为终端进行传播
手机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上网习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真正做到了任何时候,只要不关闭手机,就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新闻资讯。现在的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是惊人的,除了吃饭、睡觉,手机就几乎没离开过自己的手。
试想一下,在这种媒介上宣传生态文明意识,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能传播给多少受众。新闻讲求新近、快速,生态文明也可以学习新闻的特点,并且有效利用好手机传播信息的广泛与快速,[3]经常更新环保资讯:哪里成为了生态示范基地,哪里的生态环境因为被破坏而濒临崩溃,有多少人正在受到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等等。现在智能手机大量的应用软件更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能更廉价、更广泛的把生态文明意识传播出去。
四、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意识
新闻传播最早的也是一直以来最常用的形式就是最简单的口口相传,几乎所有人都做过这样的事:当你接收到一则新闻之后,你会把这则新闻说给其他还没有接收到这则新闻的人听。口口相传一般发生在认识的人之间,用自身的发声系统把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别人,别小看它,有些时候,口口相传甚至能引起不小的轰动,产生巨大影响力。
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意识,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人将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环保工作者上街采访路人,并根据不同的回答作不同的宣导;生态文明建设者以游行或者演讲的形式宣传生态文明意识。
也许口口相传不能最快、最广泛的传达给受众,但口头语言比文字的优势在于通俗易懂和能够随机应变,其它所有的媒介,受众都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只有口口相传,受众可以提问、质疑、详细询问,使传播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性达到最高。
五、结语
篇9
一、生态文明观
所谓生态文明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概念,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而进行不断地变化从而得到适应。生态文明观是由多个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态价值观念一起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政治观、生态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协调,从而不断地减轻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可能造成的破坏问题。生态文明观也是立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发展,它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层次上的统一,并且提倡将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落实到人类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来。
二、两者的联系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它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学科,它比建筑更加的巨大,比工程更加的富有感情。环境艺术的精神就是把“景”和“情”进行很好的融合。环境艺术中的艺术主要是通过以美术为骨架,以建筑为主要的载体来实现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建立在对于自然环境有一定破坏的前提下的,而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对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是根据环境艺术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来决定的,而这也是人们内心深处从本质上对于美的一种追求的体现。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相似的宗旨,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因此能够把生态文明的观念很好的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来。
三、生态文明观具体指导作用
对与生态文明观念下指导的现代环境建设,主要有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
1、室内环境改善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对于室内环境的设计渐渐地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态建设则很高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营造室内氛围。所谓的生态建设,就是指在建筑所在的地点,依据本地的生态环境的特点,将生态学、建筑学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对于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分析将其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其内部的气候条件更加的适合人们的居住且能够对于温度有着很好的调节方案,能够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的舒适。现在对于我国的生态建筑的设计,主要有这些特点:通过使用非粘土的砖墙体来尽量的减少对于土壤的破坏;通过大量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通过将生态建设的这些特点很好的应用到室内设计中,不但能够使得室内装修的内容变得更加的舒适,而且能够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第二,节约材料用量。在传统的室内装修中,经常使用材料堆砌的方案,这不仅使得室内环境过于复杂失去了美感,而且消耗了大量的材料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并且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装修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很多的粘合剂、油漆等材料,会产生很多对人们的身体不利的有害气体,这对于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困扰。而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室内设计,以简约的造型、较少的用材来构建较为舒适的室内环境,这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不会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能够满足长时间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还能够节省材料,间接地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且这种装修多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念正是时代的发展所要求的。第三,增加自然气息。在对于室内的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自然的光线以及空气环境、绿色植物灯来营造室内的环境,不仅能够增加室内的自然气息,而且对于室内的空气净化也有着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对于室内环境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建筑物的自身的朝向,通过大面积的透明玻璃来达到自然光引入室内的目的,而且对于窗子的设计应该注意通风的问题。并且,对于室内的设计应该将建筑墙体的材质与窗子的设计结合起来,使得室内的环境接近自然环境,能够保持合理的室内外温度差。还可以在室内空间适当的种植一些绿色的植物,这样对于改善室内空气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2、室外环境改善
第一,合理利用土地。在对于室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尤其应该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而服务。第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不能对其进行破坏。应该使当地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避免一些大规模的工程改造,尽量的避免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现代景观的设计目的之一,就是使得人们能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而为了景观的设计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遭到破坏,这是不对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该地景观的本来样貌,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小型的施工,适当的增加一部分人工景观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第三,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植被的多样性。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以及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营造出来的绿地的综合生态服务的功能都不是很好,因此在对于绿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植被的多样性问题。利用植被品种的多样性,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来促进物种对于生态环境的共同改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物种多样是要在本土化的前提下进行的,避免引入外来的植物,防止生物入侵的现象发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现代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去,不仅能使得设计出的景观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郭琳 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参考文献
[1]符浩彬.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才智,2013,13:228-229.
[2]王子玮.关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3-4.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76-0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贯彻党的十精神关于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2013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根据中央关于推动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部署,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该通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领会党的十精神,把十中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中一门,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在此基础上,充实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崭新的人类社会文明观,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公德,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具有较高的生态伦理道德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德育主阵地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就业观婚恋观教育、法律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章节,但在很多内容中都有所渗透。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章节中,教材提到,爱国主义首要的基本要求是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要建设美丽的家园,实现山清水秀,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第三章第三节人生环境的内容中,也谈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要求人们善待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第五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指出了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在第五章的“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这一内容中,还以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让学生认识到自觉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不仅是当今全世界的公共道德要求,也是国家法律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科学理性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可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潜在着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发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举措
如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也潜在着许多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针对如何根据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开发和利用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笔者建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生态法律法规教育,还要开展灵活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率。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人类道德,它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道德观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顺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生态道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教育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倾向。这种生态价值观与生态伦理,其实是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相一致的,是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的拓展。只有在理论上让学生对生态道德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树立生态道德观。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法律法规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遵守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合理消费等生态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法律教育。法律与道德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强调的是“应该与不应该”,而法律则是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规定着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法律的知识,但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的知识却比较少,只有在第五章第三节中讲到“公共领域中的法律规范”时,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第七、八章的法律教育中,也很少有系统的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挖掘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资源,进行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重视对资源环境领域进行立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对生态法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律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的一些知识,包括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律法规等,通过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样,都要经过知、情、意、行等几个环节,所以,除了理论课教学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总课时中,有四分之一的实践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1.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内实践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连续的严寒天气,有些同学开始疑惑“地球是变冷了还是变暖了”,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数据对比,展开讨论。还可以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展开讨论,比如近两年来,广西多地发生地陷灾害,这些地陷灾害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通过设计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2.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应注意,活动前要拟好主题,精心准备,明确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另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还可以借助党团活动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一些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如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可以以“地球日”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还有“地球一小时”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这些全球性的环保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暑期环保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学校还应加强生态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海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10)
[2]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6)
[3]刘江毅.付文杰.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5(11)
篇11
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
国际航运海盗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的管理优化研究
地震后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中国经济崛起对东盟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我国低碳绿色港口目标系统构成分析
完善燃油税改革的探讨
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的煤炭产业链自组织演化过程与仿真——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例
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系统构建
“媒介”、“媒体”及其延伸概念的辨析与规范
宋代小报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失明”与“黑白民间”——帕慕克的视觉策略对当代视觉美学的启示
电影视觉空间美学形态的演进
“客观性”与科学本体论
科技哲学视阈中的幸福
论G.E.摩尔的自然主义的谬误
陈漓公共艺术作品选登
生态文明的未来:马克思和无为生态
生态文明呼唤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后现代科学
放大的人类中心尺度:从实践美学看生态观念
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的构建——生态学的视域分析
论后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与重构
欧盟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移动商务客户管理策略研究
智力资本三维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与机理分析
工作要求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工作情感为中介变量
《新资本协议》再思考:质疑、辨析与改革前瞻
《鹿特丹规则》对提单制度的影响
论我国公共信任期待下的立法听证制度
“比较热”下的冷沉思——中西比较法在法律史研究中运用状况之评析
社会责任传播模型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网络民意促进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
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与路径选择
新生代无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陈彬室内设计作品
治理语义的“食品安全文明”——风险社会的视界
转型风险社会的特点及风险控制
我们可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升华
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生态与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
法治对文明转型的回应
民国的发展路径及其启示
《观察》周刊指摘美国的几个维度
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
国家间博弈中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探析
关于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中作用的思想
境外打击海盗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航运反垄断豁免管制机构和豁免程序
间接正犯若干问题探讨
篇12
在社会经济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下,现代社会艺术设计与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型。将当前的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一些具体关系情况相结合,不难发现,环保、生态等一些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和人类生产的发展中成了主导观念,也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主流观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推广。
一、生态文明观概述
生态文明观就是指社会发展与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观念,而且是一种动态的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变,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发展进行指导。生态文明观始于可持续发展观,并同各种生态价值观念之间都存在联系。其主要包括生态经济观、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科技观,这些观念的前提都是尊重自然价值,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加以强调,进而使环境破坏的情况减少,将目标放在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国家的经济、制度由于精神。
二、生态文明观下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在生态文明观这一基础下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遵守正确的方法与指导。应当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令其理念能够回归自然,并重视文化精神生态化这一原则。首先,由于我国不断加快的工业化步伐,使得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人们处于环境保护意识下,提出越来越多的回归自然的要求。所以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注意“回归自然”,将自然化的手法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使人们能够激发出对自然的联想,以至放松心灵。其次,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在注重文静精神生态化这一原则下,应当更加注重对表达出作品的人文内涵。设计师在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多元化这一思想,并与当地的特点相结合,挖掘出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将个性与共性、现代与古典进行完美的结合与统一,进而将人文精神与艺术品位散发出来,引领大众自然与艺术之间的美。
三、生态文明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一)室内方面的环境艺术设计
1.生态空间环境的构建。现代环境艺术在室内的设计上,需要充分的应用一些绿色植物、自然光线以及空气环境构建出一个生态化的室内空间环境,并在装修过程中采用生态环保型的原材料,以保证拥有一个的健康的空间环境。在进行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增添一些绿色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还能为空间营造出自然的气息;利用透明的玻璃窗以及建筑自身的朝向面,将自然光线充分的引入到室内,并进行合理的通风,使室内的空气流通得到保障,以便及时的将室内的废气排出。
2.营造舒适、简洁的居住环境。材料堆砌是传统室内设计与装修中经常采用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过于繁琐,设计出的空间也比较复杂。并且传统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简洁与大方的审美观,而且还会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资源、过多的使用油漆以及胶合板材,进而产生很多有毒气体,使人们的健康承受了威胁。所以,在对现代室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强调简洁与大方的风格,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用简洁与雅致的造型和细节使人们在审美需求上得到满足,避免产生大众审美疲劳现象,并且通过简约主义的风格将生态文明精神进行展现。
(二)室外方面的环境艺术设计
1.景观形式的合理规划。景观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合理对景观形式进行规划,对于一些体量大、能耗多、成本高的景观形式应避免采用。例如在设计喷泉时,不应采用占地广、成本高、耗水量大的喷泉,而是应当根据当地的人流状况以及环境特点对喷泉的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进而对土地资源与水电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资源损耗。
2.自然属性与植物生态功能的重视。应当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对设计区域环境中的自然特点以及气栖息着予以尊重,对较大规模的工程应当减少实施,避免破坏自然资源。在基地的建设中,会包括水体、植被等自然条件,改造这些自然条件就会使基地生物链与微气候遭到破坏,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所以,应当将出发点放在生态文明上并与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结合来设计,使自然景观原貌得以保留,以此为基础适当的增添人工景观。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信只要正确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观下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并在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等一些地方进行合理的应用,就一定能使生态文明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得到更好的推进与发展。
篇13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对社会接触较少,很多事情的处理由家长代庖。绝大部分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但缺乏生态文明主人翁精神,主要防范涉及“自我保护”层面的生态问题,很少上升至国家层面,生态文明主体意识较弱。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与应当具备和承担的生态责任不匹配,凡是关乎自身的生态文明问题强烈呼吁,而对于那些有间接利害关系的生态文明问题较少过问,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有待提高。三是生态文明知识素养方面,掌握得不够全面和精确。校园举办专场生态文明报告会少,缺乏共享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社会及媒体宣传、对问题的解读不充分,全社会关注程度远未达到全民对生态文明的清楚和正确的理解等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1]。高等学校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之一,增加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是必要的。生态、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开设生态文明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例如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学、环境法等,增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认识,奠定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另外,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齐头并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3]。在线开放课程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平台。慕课的本质诠释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全面依托互联网平台生产并传播学习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学习管理、大规模互动性、开放性的在线课程模式。学生从原先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问题,重塑师生的教学关系,激发了教师“教”的创造力和学生“学”的驱动力。因此,在线开放课程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如何建成慕课背景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操作、可实施的模式,对于生态文明的普及,更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有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1.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模式的原则
首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要突出,其次须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的引导性,同时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2.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1)“慕课模式”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教学影响。大数据的发展为高校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容存储、传播和使用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用户信息获得已经变为多向传播的自主搜索,高校生态文明类的名师课堂、综合生态文明素质的课程资源等,变成了随时可取的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极大地解决了学生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却受困于地域、时间限制的问题。其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慕课模式涵盖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增大了教育的时间、空间和效能,利用视频、声频、文字、图像等,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自由开放的“新世界”。第三,师生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发生转变,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激发了教师及学生的潜力。(2)慕课模式能够实现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学无止境、因材施教等,在科学技术发展到几乎能够模拟人类意识的今天,返璞归真的理念需要普及。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存储和获取变得简单,把教育教学变成信息同样是越来越简单,学生自主、自助的信息使用习惯,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学习,最大化实现了“因材施教”。另外,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能力,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4]。(3)为学习者提供优质资源。建设师生交流平台,提升校园网速,将新资源及时推送给学生。此外,国内外不同的慕课平台优势不同,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对慕课平台进行选择。(4)国内外高校生态环境专业课教师已开设多门生态相关课程,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哲学等课程讲授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不同学科积极渗透生态文明思想等措施,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丰富。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探索
1.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模式中主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