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机械化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为世界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首先是小麦产区的农民创造了小麦收获机具跨区作业的方式,在经过农户自发探索之后,199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生产省组织开展了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
联合收割机跨县、跨省转场数百公里,平均单台单季作业面积由在本地作业的400~500亩增加到1000~1500亩,作业时间由5~7天增加到30~40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作业面积达3000~4000亩。我国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及欧盟国家的1/40、美国的1/400的小规模农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小麦收获的全部机械化以及超过发达国家的农机作业高效率和高利用率。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篇2
Key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promotion; safeguar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3文件标识码:文章编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粮食安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在完成这三大任务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由产中为主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以服务粮食生产为主向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全过程伸展;由单一的机械技术为主向以综合、组装、集成为特色的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必要性
1、要实现技术的集成化和规模化,首先必须实现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通过体制创新,发挥综合功能,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推广网络和销售网络。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利益挂钩、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而决不能从养人的角度和行业保护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三是要形成分层次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应只设部、省两级,主要起组织、协调、管理、规范的作用;省以下都是基层推广机构和组织,这些机构(相当现有推广部门),但人员必须少而精,主要承担国家和当地政府下达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等以公益性推广内容为主的工作;其他大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由企业、科研部门、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农民协会、研究会)等单位通过市场化方式承担。政府推广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对所有单位一视同仁,公开竞争,平等对待。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积极探索产业化之路。农机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装备,是技术物化的重要载体,农机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农机产品的销售是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组织的推广工作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是企业进行的产品推销所无法比拟的。“推广”、“推销”仅一字之差,既有差异也有联系,推广是政府行为,是以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二者的行为目标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大都是相统一的。对于少数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技术产品国家也会通过政策调控进行调整,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是不可能做赔本买卖的。这样,推广的技术和产品都将产生经济效益,推广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推销。因此,在政府推广管理部门的指导、审查和监督下,大多数的政府推广工作都可以和企业推销工作结合起来,并逐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这样可以从企业获得较为充裕的推广费用,有利于新技术尽快普及应用,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产业化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对机械装备的要求进行技术组装配套,根据产业化特点,组织筛选最适合的技术装备,通过试验示范,形成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标准与规范。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今后的发展思路
1、技术推广项目应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决不能走形式、摆架子,为推广而推广,为机械化而机械化。同时,要站得高些,眼光放远些,看得全面些,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2、推广的技术应与农艺有机结合,农机与农艺一直很难配合,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不断变化,农艺要求也随之变化,农业机械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要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一是要吸收各行业、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行要有利于农机作业,农机作业要满足农艺质量要求;三是农机、农艺联合进行对比试验和办示范点。
3、推广的技术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不管推广哪一种技术、哪一种新机具,都需要在本地进行试验,按照试验要求,得出真实数据,用数据来说服群众。事实胜于雄辩,用示范点来增强农民的信心,以点代面,进行大面积推广。
4、搞好协调服务,促进推广工作健康发展,为了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首先需要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引起领导重视支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其次是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增强信心。第三是需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四是以乡、镇农机站为主,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对带有普通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以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篇3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机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劳动工具的改进,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是不言而喻的。
1.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
农业机械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开拓新环境的能力。农业机械的应用能够大规模改变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或者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
1.3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后能够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密切配合,形成新的技术。由于有配套的农业机械,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很快被农民接受并使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精密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能够使很多在试验条件下才能采取的复杂或者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在生产中被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者专利的阶段。因此,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重要内容[1]。
1.4促进了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农业机械化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过去依赖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劳动力消耗大,而劳动收入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在农村不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外地打工等,农田荒芜现象渐渐扩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后,人力、畜力的投入减少,精耕细作程度提高,劳动收益大大增加。同时,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有精力和资金实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多方面发展[2]。
2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老化速度较快,维护保养费用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在使用时间上相对集中,使用频率过高,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比较严重。同时,由于机械零部件价格相对较高,维护成本也高,再由于使用者在维护和保养知识欠缺,使农业机械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机械老化较快、使用寿命不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普及的进程。如何提高劳动者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知识、加强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使用效率,这也是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2.2农业结构单一,设备闲置时间较长
目前,农业机械的功能比较单一,限制了机械的使用范围。今后的发展中,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和范围有待拓展。比如收割机只在收割季节能配上用场,其他时节闲置,犁地机只在春耕和秋收后使用,之后也无用武之地,闲置时间越长,农机保养费用越高,成本加大。这种情况限制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普及,因此要加大农机化水平,还要加大研究,提高农机功能。
2.3管理手段欠缺,农机作用发挥不够
农业机械存在保养费用高、成本大、闲置时间长、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机管理手段欠缺,使农机作用发挥不够。要充分发挥农机效率,提高农机的使用率还需要农村党支部发挥集体协调统筹作用,加强农业机械在使用上的协调统筹及监管,不必家家户户将各样农机设备都齐全购置,应划分小组,相互协作,每户只购置一种农机设备,小组协作使用,这样可降低成本,提高农机的使用时间和利用效率。
3实现农机高效使用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农机疲劳使用
由于农业行业的特点,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集中,使用强度较大,容易出现疲劳的现象,缩短农机寿命,增加维修次数和花费。因此,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要在农忙季节采取间歇作业和轮值作业的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使用计划,科学安排使用时间[4]。
3.2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机设备
为了减少农机设备的闲置时间,提高使用范围和使用效率,农机科技部门应根据农村生产的实际,创新研究,增加农机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开发多功能的农机设备既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又减少了机械的存放空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3创新农机管理手段,加强农机综合利用
加强对农机的管理,是保证农机设备和使用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农机设备管理制度。从农业机械的特点出发,合理制定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计划。严格管理,按章办事,才能确保农业机械的安全、高效使用。
3.4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建立农机保障机制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投入还有很大的空白。要提高农业机械化,还需政府加大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有的农村条件艰苦,无法进行农机作业,没有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和现代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进村入户,进行科技宣传,面对面指导。
3.5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的素质。要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科技素质。目前,在广大农村靠天吃饭的思想依然存在,对农业科技的怀疑与排斥,对农业机械的漠视普遍存在,科学意识还被传统思想拒之门外。因此,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党支部和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篇4
目前,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维修服务点发展虽然已有一定数量,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低、服务弱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力不深、带动性不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基层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扶持措施不够,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这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中,有一定规模的仅7家,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面积有限、功能单一、能力不强。21家农机维修服务点中,现对外正常开展维修经营服务的仅6家,他们在农机备耕、农忙作业、保管保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用户维修和配件供应需求,特别是在遇到新型或者高技术农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和指导时,很多农机人员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农机生产企业或者经销商派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处理,现场服务严重迟后,一定程度地弱化了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功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跟不上农机化发展需要。
3发展认识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1农机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其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综观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是通过机械作业来完成。我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3.2农机化发展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加快转变我区农业发展方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大力推广精量播种、配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机械化作业。另一方面,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也需要机械作业来支撑。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农机化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机械化实现了人力和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传统粮食作物的耕、种、收和设施农业的深松整地、育苗播种、冷藏加工、病虫害防治以及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借助机械作业的优势才能实现,特别是随着我区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集成生物、工程、信息等多种手段,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4农机化发展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手段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机手缺乏农机新知识、新技能的系统培训,同时农机管理、推广、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亟待充实提高。因此,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农机“阳光工程”、农民(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实施,并依托农机科技项目和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操作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功底扎实、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人才队伍。
3.5农机化发展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区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农业生产成本攀升,正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推广农机化生产,有效提高农机利用率,让农业机械更多地参与农作物耕种收以及农产品分级、贮藏、加工等环节的作业活动,是破解当前农业劳动力紧缺难题的重要路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增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拓展农机发展空间,加速和助推锡山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对策思考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针对当前我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为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设施、作业服务、科技推广和安全管理水平,加快锡山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必须加强以下几点。
4.1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把农业机械化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机化事业的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农机化发展动态,一切从实际出发,确定本地区农机化发展重点,完善和优化农机化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确保农机化工作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快速推进。强化农机化工作组织保障机制,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部门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继续坚持“政府补贴引导,农民主体投入”的方针,加大农机化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区政府引导投入、镇村配套投入、农民主体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多元投入机制。认真贯彻各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大农机科技创新和农机项目对上争取,有效整合涉农资源,全力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4.2加强农机装备体系建设加快调优农机装备结构,以功能集成、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更新换代步伐,实现大中型与小型、动力与配套、常规与高性能、粮油与高效农业等农机的协调发展。稳定提高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推广育秧流水线和高性能插秧机、收割机,实现育秧工厂化、机插高速化、收割高效化、还田机械化。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重点向高效设施农业转移,以无锡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精品蔬菜园、斗山农业生态园等农业园区、示范基地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水产、茶叶、蔬菜、果品、花卉苗木、食用菌和畜禽“七大业态”为突破,重点推广田园管理、蔬菜播种、智能灌溉、物联网等农机装备。围绕全区农业产业的主要生产环节,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创新,制定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模式和农艺标准,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
篇5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为农民办实事,逐步实行“以机代牛”防治血吸虫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则。
2.坚持以服务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及高产农田建设为主的原则。
3.坚持以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为重点,加快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原则。
4.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投入为主,政府扶持发展的原则。
5.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发展目标
到 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具体目标是:
1.以蔬菜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及高产农田建设区域机耕机整面积达到85%以上。
2.提高畜牧、水产养殖和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水平。牧草种植、收获打捆,池塘清淤,饲料投饵,保鲜运输,香菇和双孢菇的原料粉碎、拌料、装袋,以及重点奶牛饲养基地的青贮饲料加工和挤奶等基本实现机械化。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收割及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引导、扶持机械化插秧并逐步扩大其面积。
4.主要经济作物(油菜、花生)的耕整、抗旱、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逐步推广油菜收割机械化。
5.参与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疫区做到“以机代牛”,实现“无牛耕”村。
三、完善体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一)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壮大农机产业。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制定农机大户服务公约和章程,不断规范农机服务行为,促进农机大户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将分散的个体农机户引导到农机合作社或农机协会中来,形成优势互补或联户购机作业,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资源利用率。要用市场化和规模经营的方式引导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农机租赁服务机构,尤其要发展专业性较强、单家独户难以购置的大中型农机具租赁服务公司。同时要引导和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机作业(包括机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组织,实行机具租赁与直接作业相结合的服务方式,逐步扩大作业服务领域。
(二)积极探索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及运行机制,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实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机化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区应建立农机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或示范点。
(三)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机手及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以各级培训机构和推广部门为依托,加强对农民机手的培训,并将培训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绿色证书培训结合起来,让有农机的农民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农机使用技术。要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
四、多元投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扶持
(一)建立市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农业机械大户、农场职工、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适当补贴和贷款贴息,以及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型农机技术。各区应从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对本区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或扶持。同时,在安排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投资时,要充分考虑农业机械化作业设施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市、区两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实现“无牛耕”村、农机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在农机具研发、制造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三)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更新大中型农业机械装备及服务设施应给予贷款支持,尤其是要重点支持发展地方农机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工厂化育苗、育秧)、农机科技产品科研开发的扶持力度。
五、统筹兼顾,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篇6
近几年,在中央和地方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在拥有农业机械的品种、数量及动力总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笔者根据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以“农机富民工程”为主纲,明确农机化发展目标
农机化发展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农机富民工程”为总抓手,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富民工程的总体要求是“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五大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完成六大任务”。农机化发展的目标就是农机拥有量不断增长,装备结构不断改善,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农机经营收入不断增长[1-2]。
2 加强和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升农机服务质量和水平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建立以农机协会为龙头,以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农机大户为主体,以农机户为基础,逐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培训、供修、作业服务为一体的农机行业服务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农机作业、技术服务、销售、维修、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构造为农业生产服务和农业机械化自身服务的运行网络,积极推进跨区作业、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承包等新型农机服务方式,走有特色的农机化服务发展之路[3]。
2.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机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有效地整合农机全系统技术资源,建立创新型推广型队伍,服务“三农”,促进“三增”,通过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试验、推广,引导农机化发展的方向,通过整合项目、集中资金、选择重点、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通过一项新技术、一款新机具、一个新项目的实施,拉动一个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收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效果,推动农机化的良性发展。
2.2 做好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普及工作
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培训思路,多渠道、多层次办培训,立足农机,跳出农机,既要干农机的事,更要创新思路、广开办学,只要农民需要、农业需要的技术培训,就去开展,一切围绕农民需求、农村发展去拓展农机培训的生存发展空间。围绕农机富民工程,突出特色技术普及,只有让农民农机手掌握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学会使用新机具,进而用农机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使农机手靠农机达到富裕,才能更大地激发其办农机化的热情,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机化的发展。要积极参与“阳光工程”计划,“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这就要求农机培训要发挥其自身优势。
2.3 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把农机服务推向市场,由市场决定农机服务的形式、内容,对全社会开放,只要农民需要、市场需要,改变过去找政府不找市场的状况,安全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模式,以寻求对农机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投入,政府只进行规划、引导、鼓励、支持,以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3 发挥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
在主攻主要粮食作物的同时,对服务等整个农机行业来说,可以借鉴小麦跨区机收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大力开展农机化各项工作[4]。开展市场化作业服务和跨区机收,可以解决部分农民买不起、用得起的问题。如果善于培育和开拓市场,有良好的组织机制和优质高效服务,成本可以降低,费用可以接受。例如1合收割机1年作业面积能达到66.67 hm2以上,对机收服务户、对农民都是有利可图的。政府辅之以政策导向鼓励、组织、宣传工作,农机化的局面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 发挥后发优势,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
发挥后发优势,就是要研究国情、省情、县情,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5],要把加大政府对农机化投入、支持力度与引导、激励农户和对农机化投入结合起来,只要对农机化发展有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组织管理经验,有利于通过引进、应用、消化、吸收后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推进农机化发展,都可以在成本效益比较原则下有选择地大胆引进、应用。这就可以缩小差距,节省时间和成本,加快发展,取得“后发性效益”。把善于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5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和农产品机械化
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形势以及整个大农业发展的环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须扩大开放,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就是把自己的特色牌打出去,例如跨区作业。只要出与进双向流动,整个农机化就有了活力,双向就能双赢,要研究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着力点、主攻方向,闯出自己的发展路子。农机化发展必须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扩大农机化的服务对象,拓宽农机化的领域和市场。农机化的发展也要与自己的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发展效益农业,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作用,促进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2] 张福俊,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16-17.
篇7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篇8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在耕地减少、人口增长及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亟需变化的前提下,农业机械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之一,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模式,更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根基。自2004年国家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依然很低,机械设备配套措施更为落后。所以,对下一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较之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而言,还比较落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域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根基厚的地区成为农业机械化改革的先锋,开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先河,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而言,形成了一整套与区域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理论体系,并能在实践中强化,促进理论的创新,丰富实践经验。但就我国整体而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仍不尽如人意。首先,区域发展差异性加大。以我国版图为基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落后。这样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是密不可分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有资金投入,同时能接受更先进的思想理念,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尚无大量资金投入,造成发展缓慢。其次,城乡地区差异化加大。以城市规模较大的省会城市、地级市为中心的辐射圈内,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县、区级城市的辐射力度小,周边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在山区、土壤贫瘠的地区,机械化发展更为落后。最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这是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模式和农民传统耕作思维导致的,大面积土地被分割为小块,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的开展。这样的现状也为下一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空间和潜力,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
2.1 农业机械化投资的变化
农业机械投资主要体现在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上,如果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不足,那么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低,但是如果单位面积农田投入动力过高,也会造成投资浪费,效率低下。据统计,在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9.48%,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为0.38kW/亩。其中位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第1、2位的黑龙江和新疆,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分别为0.25kW/亩和0.26kW/亩,分别位列全国第23、21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列第6位的山东,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达到0.67kW/亩,位列全国第1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列第22位的湖南,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达到0.68kW/亩,位列全国第3位。”①这样的投入变化是因为不同区域内地貌、土地整治和作物品种、种植方式等不同,所以需要的单位面积投入不同。长久以来,我国将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进行一刀切式的划分,没有考虑到以上因素,所以单位面积内动力投入有的不足,有的过剩。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由单纯动力投资数量统计升级为高效、优质的投资,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特点,科学认识农业机械化投资的变化。
2.2 农业机械化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我国针对农业机械化出台了专项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比例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2004年制定的法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体现出不适应的情况,例如其中第28条规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②但这一法律条文在实践中一直得不到落实,农民和相关组织并未得到燃油补贴。在油价上涨、税费高涨的当下,如何将法条落地,落实燃油补贴和税费减免,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法律和战略并行,更是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的期盼。
2.3 农业机械化配套扶持政策的完善
农业机械化配套扶持政策包括农业生产作业补贴、企业――合作社共建模式和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人员的培养。当前我国针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的补贴形式只有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并无其他补贴。相关部门可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区域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推行其他农机生产补贴项目进行试点,试点时间可选择5到8年,再大面积推广。企业――合作社共建模式是指农机生产企业与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合作,对品牌销售相对集中的农机,企业提供资源,对合作社中的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整机和零部件等设备,对所销售的农机具进行调试、维修和保养。最后,农村地区受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去经济发达地区谋生,在村镇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机械维修专职人员难度大。所以要结合农村发展,通过下派、驻村和培养等方式使农机人员真正为农村服务。
2.4 农机装备的升级
农机装备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基础,其性能和数量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随着农业生产精细化,在不同农作物生产中,需要不同的农业机械。例如甘蔗种植、棉花种植,当前配套农机功能尚不成熟,仍主要以人工劳作为主。而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高端机具还是以日美品牌为主,国产品牌农业机械处于中低端。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产农机的精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2.5 农业机械化大面积应用的开展
农业机械化大面积应用的领域一是指产业领域扩展,由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产业领域延伸。二是实现各区域机械化生产协调发展,协同共进,在粮食主产区、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南方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民收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对农业经济升级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应总结经验,从法律法规落实入手,将农业机械投资、农机设备更新换代、相关配套设施和扶植政策推行到基层,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大面积地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注释
①杨敏丽.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5(3):4-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S].
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2).
[2]王图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以重庆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3(3).
篇9
(二)年。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2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0%特色经济作物、林牧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各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小麦耕播机械化、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加大油菜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积极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同时,要围绕我市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推广轻便、实用、低耗、适合我市山区特点的中小型机械。各地要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茶叶、魔芋、柑橘、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园艺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等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年,力争在每个县市建设2-5个高效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
(四)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重点扶持、多元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优先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5-8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年,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00个以上。引导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开发和新技术推广项目。培育和规范各类农机协会、农机作业经纪人(公司)等农机中介组织,建设一批农业机械维修示范网点,满足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加强抗旱排涝和抢收抢种的机械化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和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抗灾能力和应急水平。形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农机销售、维修综合服务企业为保障,多种组织形式并存、高效便捷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农业机械化项目建设。进一步突出项目争取工作。联合相关单位,包装实施项目,共同争取和实施农业和农机化项目,特别是研发一批适应山区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机械。围绕保护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主题,实施“机牛替代”等工程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等科技项目申报工作。
(七)积极促进农机农艺协调推进和地方农机工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有针对性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融合的工作机制。各地要依托我市汽车制造工业的优势,紧密结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和本地农机工业发展的实际,组织适应山区特色农机具研发工作,积极发展适合当地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和特色农机,促进地方农机工业发展。
四、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八)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长。用于农机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对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项目、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农机具创新示范等进行重点支持。对农机企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扶持。
(九)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加强购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发挥购机补贴的示范引导、带动拉动作用,对农业生产急需、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和替代劳动力作用明显的农机进行重点补贴,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
(十)加强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贷款种类、额度、利率、期限、担保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优惠,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和我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扶持发展农机互助合作保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农机保险和服务方式。
(十一)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农业机耕、排灌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营业税;企业从事灌溉、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务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发改、农业、国土、水利、扶贫、规划部门要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统筹组织实施。符合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农机具停放的场库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要把区域性农机销售维修市场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立重要农时农机加油“优先、优质、优惠”制度,支持流动加油车等设备发展,保障农机作业用油。
篇10
玉树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和对策
玉树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该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差,农业机械投放不足,农业机械专业人员匮乏,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农业机械的发展。截止2015年,玉树州有拖把机8595台,其中14.7KW及以上的有4183台,占48.67%;拖拉机配套农具6997部,其中小型的5077部;播种机69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台,全部为柴油机;农用运输车376台;农用基本建设机械14台。虽然比地震前提高了许多,但对于农业机械化玉树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2015年底,玉树州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达8万多人,耕地面积1.41万hm2。全州有拖把机8595台,其中中小型(14.7KW及以上)有4183台,占48.67%;拖拉机配套农具6997部,其中小型的5077部;播种机69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台,全部为柴油机;农用运输车376台;农用基本建设机械14台。虽然比地震前提高了许多,但对于农业机械化玉树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2玉树农业机械化面临的问题
2.1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玉树地区的农民普遍没文化或文化水平低,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使用,都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在使用农机产品时不会操作或操作不当,从而影响了农业机械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加快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但却忽视了农机的操作人员和技术维修人员等专项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农机的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不能到位。
2.2缺乏农机经费,推广难度大
虽然政府对于农机补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受当地财政的限制,能够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民比例仍然比较低。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制约着对新型农机的推广、示范、培训和维护工作,从而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投放、推广和普及。
2.3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低
在玉树的农业发展中,中小型的拖拉机比较多,高性能动力机构少,并且拖拉机作业项目单一,且大部分的机械已经老旧,耗能高污染重,利用率作业率都不高,缺乏适应玉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用机械。
3玉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政府就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由于玉树农民靠天吃饭,缺乏副业,农民们收入单一且不高,所以严重缺乏购买农机的资金。为此要努力倡导政府资金的扶持,加大购机的补贴力度;也可加强贷款的扶持。通过银行的一些信贷服务为购买农机的农民提供免息或低息等贷款方式,刺激农民购买,从而加快农机的发展。
3.2加强农业机械的宣传力度
由于玉树农民居住比较分散,信息闭塞,文化程度低,对新事物认知能力差,为此加强农机的宣传工作尤其重要。在宣传方式上,采用当地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座和培训;在宣传渠道上,利用他们的大型节日、宗教活动等发放传单和实地演示。同时对于农机工作人员,则需定期进行培训,或向农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观摩学习、交流、从而累积经验,与时俱进。并且让农机工作人员到农民中去走访,发现问题现场指导解决,从而加快农民对农机的认知、使用、推广和普及。
3.3加快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
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和研发适合玉树区域作业的农用机械。根据玉树的地理特点,应选用操作简便、机动性灵活、安全性能高、用途广的高质量农业机械,从而推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进程。
3.4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玉树农业机械若想长足发展,必须要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培养专业农机队伍,同时整合新的农机发展信息,以科技的力量,解决农机创新滞后的问题。同时加强各区域服务部门的联系,形成农业机械服务网络化,以保证农民遇到问题时有处可询,有人可解决。
4结论
在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农技人员的努力下,在农民的素养提高下,玉树的农业机械化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 单位:玉树州农机管理站
篇11
3)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县、乡机构改革后,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并,农机推广网络出现断层,使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站缺乏服务力度,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2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否获得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经济能否取得发展,我国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等重大问题,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进一步推广农业机械化,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机制,真正使农机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为机械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使机械化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佳。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
2.2提高农机设备的科技含量“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都是用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技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全面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大型农机具的发展速度,科技含量,使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同时,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努力实现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大宗作物农机具向兼顾经济作物农机具转变。
2.3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首先国家要加大农机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的培植力度,使其设备在行业领先,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加大我国农机设备的话语权。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拓宽服务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各级作用;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三是要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四是要加强农机设备技术服务力度,使农机设备在使用中能够及时得到维修服务。
2.4加大对农机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设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的认识,并能熟练操作机械设备进行农机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篇12
1土地流转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地发展
1.1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土地流转可以将分散的农村土地连片,集中经营,使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发挥作用,高效率运作。土地流转为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因此不断地提高。土地的规模扩大之后,具备农业土地经营管理能力的承包户就会凭借自己经营实力以及所要达到的经营目标对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的结构,使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1.2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机械合作发展速度
农村实施土地流转之后,农业机械化运行的过程中还会结合农业技艺,使农业种植不再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而是运行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农业机械设备也会根据土地流转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也会相应地提高。目前中国的很多地区农业机械大户以及专业的专业合作社已成立,当地的农民都看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成效,就会对农业机械合作社产生积极意识,农业机械合作社扩大规模,就会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2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2.1农村土地基础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
农村土地基础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农业土地被分割为小块之后分给农民种植,使得土地的地块比较分散。土地上所种植的农作物也是农民根据各自的需要穿插种植,并没有实现统一化,中国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需要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和中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分散的地块无法使用这种农业机械设备。中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在技术上存在滞后性,运行中就会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而且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也会降低。
2.2土地流转没有具体落实且发挥引导作用
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并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使得土地流转并没有切实地发挥作用。其一,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在运行中不断地完善,虽然政府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利好,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很多农户对土地流转没有认识到位,也不会对土地流转持有支持的态度。其二,土地流转政策并没有发挥引导作用。承包者对具体的扶持措施不够充分了解,对于土地资源以及土地质量并不了解,也无法对投入大量的资金回收率进行预计,就会持有怀疑的态度,对土地流转的发展非常不利。其三,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到具体实施中不够规范化。承包户参与土地流转,是其自主参与,而且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定,特别是流转合同和有关实施细则内容都没有规范,使得土地承包普遍没有落实到协议中,而是采用口头约定的方法居多,土地承包者的利益就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2.3农业机械设备缺乏合理配置
农业机械设备缺乏合理配置,主要体现为小型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利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和中型农业设备使用效率地低。小型农业机械设备在运行中,不仅其性能单一,而且需要消耗的油量大,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必然会降低,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结构的优化非常不利。
3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
3.1根据农业机械化情况要求对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化情况不同,土地流转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土地流转运行中,对相关的机制不断健全,由此使得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具体落实到位。流转土地的承包户要从政策上获得支持,还要得到一定的扶持,以使得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规模化的同时,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包括农业机械承包户、农业企业等等都要接受扶持。所以,要加大扶持力度。土地流转中通过农田对调,就可以使得分散的农耕地经过兼并之后连成片,一些弃耕的土地经过合理兼并和划分之后流转给土地承包者。为了鼓励粮食种植承包户和农业机械承包户,需要在落实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就从农业优惠政策上予以倾斜,特别要将相关的补贴落实到位,诸如机械设备的燃油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维修等等,都直接关乎到承包者的利益。
3.2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要予以完善
其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增加,是确保农业机械化顺利展开的关键,从政策的层面予以优惠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各项补贴资金要严格落实,并专款专用,不可以擅自挪用。农业机械化运行中,各项配套服务要落实,改善农业机械化服务条件。
其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农村的土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机械设备运输和使用中的耕地道路、排水渠道、灌水渠道等等,都要强化建设工作,这是保证农业机械设备运行的关键。目前中国农村田园化方向发展,将分散的土地合并,使得原有的小田成为大田,就可以进行机械化操作,不仅改善了农业环境,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
其三,农田连片种植,还要进行合理规划。特别是对于农作物种植,连片种植需要种植相同的农作物,而且种植方式上要保持一致。包括农业耕种、农业播种以及农作物的采收等等都要规范化,保持一致,在机械化设备的运行环境下,创造良好运行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其四,农业机械化要满足农业环境保护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根据农业需要积极地引进新技术设备、采用具有节能效能的设备,以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同时提高其使用效率,机械运行中也会降低成本。农业机械设备的科技成分越来越多,其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运行中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结束语
中国的农业经济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业机械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给农工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与土地流转之间所存在着相关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需要机械化全程作业,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对扩大农业经济规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建国.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J].广东合作经济,2017(1):23-30.
[2]许北鸥,习羽.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7):16-16.
篇13
(3)随着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不断的扩大,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比如,水稻插秧机、食用菌生产机械、薯类收获机、药材挖掘机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类等。这些农业机械的运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发展,为实现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4)随着现代化机械技术的发展,为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制造,农机科研机构专门成立了从农机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善体系。重点还是粮食经济作物方面的技术装备的完善,对于其它优势经济作物也积极开发。目前我过生产的农业机械类产品种类繁多,对于河南省内的农机产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共有12大类、38小类、104个品目。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对于我国总的农机产品种类目前有3000多种,这些种类繁多的产品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能力,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农机产品种类和技术还有待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今后农业机械化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产品,目前小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还要开发产品,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为此要在粮食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要注重产品后期的烘干、精深度加工等机械设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于技术不够完善的设备,要积极开发研制,像玉米收割机,有些只能把玉米棒收下来,有些只能收剥过皮的,近两年的才能收玉米粒。应该在前两种不完善的基础上研发一种产品直接收玉米粒。这样可以节约资源。
(2)对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像移栽机具、土壤消毒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都将会较快的发展。畜牧业的机械发展,利用粉碎机把秸秆打碎作物牲畜的饲料;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有: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等比较先进的机械。畜牧业方面的机械产品也将有很大的发展,
(3)中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倡导走节约型、绿色化的道路。保护环境也要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大力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械设备。要注重农业机械的再利用,因此,环保的农业机械技术应大力增加。农业机械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将是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样农业机械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4)随着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缺乏的是大规模的实用性很强的机械,像小型机械非常多。但是,随着人们生产要求的提高,那些小型设备以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对于那些不利于生产的设备要坚决淘汰。大家需要的是实用性更强、科技含量更高、操作更方便的机械。这些要求将会促进农业机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