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新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环境治理新技术

篇1

2.1从水环境的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

水环境是一个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对水环境进行生态处理时就必须要从整体入手。虽然治理和改善水环境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程,但过去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并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处理,通常都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水循环系统建设,通过对水源的循环处理争取实现水源的净化,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却常常是毫无效率的,甚至会加剧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新时期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要求人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

2.2确保水环境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下

水是一种可以再生与循环使用的重要资源,主要涉及自然与社会循环2种形式。其中,社会循环指的是人类通过开挖利用产生的水进入的循环;而自然循环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两者相互交织,社会循环需要建立在自然循环基础上,同时,还会对自然循环造成影响。若在社会循环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循环基本规律,加强污水处理,保证排放至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满足环境要求,则会使自然循环良好维持,保证淡水资源可以被人们持续应用。以雨水为例,通过渗透与贮存,对其循环途径进行修复,控制暴雨的自然径流,减小洪峰流量,避免灾害的发生[2]。

3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建立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区别,但人工湿地切切实实是在全面分析天然湿地的相关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湿地主要是在相关技术的应用下借助一定的地理优势和水环境形成与天然湿地相类似的湿地环境,从而对受污染或者破坏的水环境进行相应的修复和改善,这样的修复、改进作用主要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人工湿地的建立虽然总是缺少一定的天然性,但成熟后的人工湿地拥有与天然湿地类似的稳定生物膜,受到污染或者破坏的水源在经过这一稳定生物膜时,有害物质就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过滤出来,其他污染物质也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自觉的消化与吸收。例如,深圳市的燕罗湿地,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应用案例。

3.2建立湖滨带

湖滨带是由陆地向水域过渡的特殊地带,它可同时具有水域和陆域2种生态系统,而且具有其他水域带或陆域带所不具有的特殊生物群种,能够在水源的保持、净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建立湖滨带可以将净化水源与涵养水源的微生物进行大量的存储和培养,使有问题的水环境系统在经过这一生态系统时能够得到充分的净化和改善。湖滨带除了具有净化好改善水源的作用之外,其观赏效果也是极佳的。湖滨带具有层次性和过渡性,因此,水生物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于改善水环境[3]。

3.3建立人工浮岛

所谓人工浮岛,是利用人工技术在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或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水生生物培植,从而使得这些植物能够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吸取大量的水域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过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使该区域内的水环境达到一个较为正常和稳定的水平。人工浮岛的建立和应用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水域生物种类以及水量多少的影响,完全根据该水域的受破坏程度来决定水生生物的养殖规模和面积。

3.4吸收利用雨水地表径流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规模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表植被覆盖率及类型受到了较大影响。建设中对土表硬化处理后的土地不仅会破坏浅层地表的水文,并阻碍地表径流的正常渗透,使得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型水环境深受迫害。除此之外,植被的减少使得建设区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土表的渗透力受到影响,发生降雨时,大量的地表径流被浪费,甚至引起该区域内的积水或洪涝灾害。因此,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严格要求下,必须要对地表进行改造,以增加地表雨水的渗透量。最为常见的措施就是要更换硬化地表的材料,改为透水性较好的砾石或者透水板砖,并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4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新技术的尝试与应用

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当前水环境治理技术存在诸多的弊端这2种情况,我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在“十五”重大科技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步。在原位型水生态修复方面,我国武汉的月湖、桂林的桃花溪、苏州的拙政园等水系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修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向社会证明了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还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为大自然留足自由发展和自我修复的空间。因此,我国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方面大力推进新技术的尝试与应用:(1)对环保部门的工作进行调整和重新部署,要求其不仅要想尽办法遏制水源的污染恶化程度,还应该尽最大努力对水源的受污染情况进行缓解。大力尝试和应用新型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尽快完成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更新换代或者改进。(2)城市或农村规划部门也必须要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工作。无论是规划城区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型水环境的建设问题,必须要为生态型水环境留足空间,而且是原位型的生态空间。同时,在兴建城市居民小区或农村建筑时,都要充分考虑排水问题,设置性能优越的排水系统和排水设施,同时在绿化城市或者农村的环境时,天然的水系环境不可破坏,必要时可以为其设置保护等级,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

篇2

很少有哪个行业像城市水务一样,短短数年间不断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呵护与扶持,成为新兴产业投融资热点。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此后,海绵城市从倡议逐渐发展为试点项目,考核指标、配套财政政策、建设方针甚至建设指导细则陆续出台。而时下最为炙手可热的PPP项目中,有媒体估算,财政部三批示范项目中约40%与环保产业相关,项目规模最大、对环保产业格局最富冲击力的,便是市政和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市场。

2015年4月,环保部牵头编写、国务院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等阶段性目标及金融与环保融合、开发经营权益捆绑、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细化内容。

2015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全面开展治水提质攻坚战。2016年4月,深圳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扶持、行业利好、地方发力三者叠加,本届高交会的“治水提质主题展”俨然是深圳交出的一张完美“期中考试答卷”。

展会期间,围绕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电建、中建水务环保、深圳水务集团、法国苏伊士集团、北控水务、碧水源等一批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国内龙头企业全面展示了水净化、污水污泥处理、防洪排涝、材料设备等一流技术与产品,在高交会这一展示、交易、交流平台上,展现了水务行业发展前景及服务于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相关应用。

纵深发展的市场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点在于系统复杂,需要有效集成的技术,各地情况不同、治理方案差异大。随着多地试点推进,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断深化。

在“治水提质和海绵型城市建设院士论坛”交流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表示,最初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逢雨必涝,然而这一思路有其局限性,“城市暴雨内涝治理是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改善同样也是非常大的问题,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统筹考虑城市治水的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强化功能,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最终目的将是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水务环保领域的行业发展空间,正在从单一的市政、水务、废水废固项目,向包括环境修复在内的综合性领域扩张。

围绕水务行业的纵深发展需求,“治水提质主题展”展示了“综合化、系统化”的行业动向。在市政工程与环境修复相结合的思路下,借助示意图、沙盘模型、VR参观体验等,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综合技术、项目成为多数参展企业的展示重点。此外,展品中不乏为整体打包方案“量身定制”的业内高新技术成果。

深圳市水务局重点展示介绍深圳河湾流域、茅洲河流域、东部海湾、大空港新城区、龙岗河流域、观澜河流域、坪山河流域等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治理方案与成果,深圳水务集团展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散式集约化污水处理设备等新技术。

中电建水环境公司集中展示水环境治理技术和水生态修复技术,中建水务展出无干扰精准清淤、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等高度集成化的流域治理集成技术,苏伊士水务工程展出污泥热干化和焚烧、污水处理、水处理及海绵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碧水源展出用于市政污水处理、提标升级改造、高品质再生水处理的大型膜生物反应器MBRU生物膜反应器,以及采用“MBR+DF”双膜工艺的双膜新水厂,北控水务展出兼氧膜分离深度处理技术,中广核环保展出电子束辐照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等。此外,会场还展出了高强度透水路面建材、微型动物监测预警技术、智能消火栓在线监控系统、无干扰精准清淤工艺等最新材料、工艺。

参展商之一中电建水环境公司表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是中国电建的新兴主营业务,已成为中国电建的三大核心战略业务之一。2015年12月,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集合中电建全集团治水、治污和环境专家之力,参与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这一参展项目是目前国内城市水环境治理第一大项目,对全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示范意义。

国际环保产业巨头苏伊士水务工程,其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与资源化项目、扬州污泥干化厂项目展示了特有的专利技术和应用案例,整体布展也体现了国际环保巨头在诸多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储备。苏伊士水务工程亚洲中国区总裁张军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本次参展,苏伊士带来了治水机制方面的众多新技术,包括污水一般性处理、污水深度处理、海绵城市、河道治理等,“苏伊士是综合性公司,业务模式、技术路线、技术方案、运营能力都有相应的综合性配套经验。本次参展,既是对公司实力的展示,也希望就业内高新技术有所交流。”

PPP的风口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高达1亿元-1.5亿元,面对巨额资金需求,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有限,融资渠道亟待拓宽。对此,多项政策均提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PPP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公共部门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带来“海绵城市”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相关的管理经验,有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过,任南琪院士也针对前期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这一过程应当加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完善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机制,提高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明晰责任人,便于政府监管,对于投融资模式,则应当根据具体城市的总体经济状况,提出发展方向。

篇3

前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和创新环境监测技术,以及时反映出环境污染情况,为环境保护和质量提供重要依据。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具有的应用优势,其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使得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2.遥感监测技术

2.1技术类型

遥感监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物体电磁波辐射或者反射效应,并物体未直接与电磁波接触,只是对监测对象进行远距离目测和辨识。遥感监测技术根据不同的波段可分为:热红外线遥感监测技术、能反射且见光红外线遥感监测技术及微波遥感监测技术。

2.2适用范围

随着遥感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主要有:地质水文、海洋及气象等监测;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监测;城乡规划和设计、资源勘察、土地利用等监测。而目前,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及固态污染物等监测中也得到很大的应用,水环境监测包括水温、叶绿素、水色及泥沙量等,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有害气体等[1]。

2.3技术特征

(1)应用范围广。遥感监测技术的信息采集范围较为广泛,小至10km高度的遥感飞机,大至1000km高度的遥感卫星,信息采集范围十分的广泛,能对监测对象进行全面的监测。(2)限制性较小。遥感监测技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条件相对较少,不会受到高山或者大海的影响,能够灵活的对监测对象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对收集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3)检测速率高。遥感监测技术集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存储、数据整理剂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简化操作工序,提高了检测的速率。(4)采集样式较多。在实际信息采集过程中,由于采集对象的不同,使用仪器的不同及波段的不同,其采集样式也不同。

3.遥感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的运用

3.1遥感监测技术在大气环境中的运用

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对大气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有害气体、臭氧层等进行有效的监测,对大气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利用遥感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并通过遥感影像来分析大气环境主要污染源、分布规律及扩散情况,对大气环境进行适实时监测,以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意思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气环境[2]。

3.2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运用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及气候状况等均具有直接影响,促进环境污染的发生,对经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测。通过遥感监测技术,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有:监测范围、监测区域、监测面积及土地利用前后变化情况等,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遥感监测技术并未与监测对象进行直接的接触,是通过远距离的勘测,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对土地细微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掌握,为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作为明确的导向[3]。

3.3遥感监测技术在固态废物污染中的运用

固态废物污染是我国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及混合性垃圾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监测人员可以通过光谱数据信息来明确固态废物的位置、范围、分布等情况,并利用 全球定位仪 GPS 进行空间定位,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明确固态废物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改善其堆放场地,减少固态废物对环境的污染[4]。

3.4遥感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运用

在利用遥感监测技术监测水环境时,主要是通过清洁水及污染水形成的反射光谱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由于清洁水反射率比较低,对光吸收性却较强,从遥感影像上观察时,清洁水显示的是暗红色的,其在红外谱监测下更加明显。因此,在监测水环境时,可以水体颜色、水体光谱特点作为监测依据。由于遥感监测技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对在水环境中监测到污染物的分布位置、排放源头、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等,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水环境污染源有很多,从遥感监测角度来看,可分为废水污染、石油污染及热污染等。(1)废水污染。废水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化工废水等,其含有大量悬浮物质,颜色与净水颜色相差很大,在监测曲线上的波动现象较大,因此可采取多光谱图像来监测,或者依据废水温度与净水温度存在的差异,采取热红外线来监测,对废水污染来源、污染情况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为废水污染治理提供重要依据。(2)石油污染。石油污染主要是石油在运输的过程中,对港口、海洋等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治理对象。通过对石油污染进行遥感监测,可以明确石油污染区域、污染来源及石油含量,为石油污染治理提供重要依据。由于石油和海水光谱特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光谱段来对石油污染进行监测和治理。(3)热污染。通过红外装置可对水体存在的热污染进行监测,主要是因为水体受到热污染时,会产生热效应现象,这时红外装置就能依据水体产生的热效应差异来对热污染情况和主要来源进行监测,并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数据分析,获取相应的水体等温线,对水体热污染量进行确定[5]。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前景

遥感监测技术与常规监测技术相比,具有监测范围广、检测速率高、成本较低等优点,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为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随着研究人员对遥感监测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光谱率高、分辨率高、多极化高等三高遥感监测技术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发展趋势。再者,随着遥感监测技术和3s技术(全球定位仪、专家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遥感监测技术监测功能和监测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为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结语

随着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具有的应用优势,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固态废物污染及土地利用等监测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明确污染范围、污染来源及污染分布规律等数据信息,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监测人员对遥感监测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高其监测能力,以发挥其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环境科技,2011,9(S1):89-90.

[2]杨婉平.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民营科技,2011,12(06):67-68.

篇4

1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1.1 水体污染

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水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可以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进而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1.2 大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气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1.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简而言之就是“垃圾”。目前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这些垃圾不但可以污染大气,而且还会对土壤、水体都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为了创建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我们要积极研究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如在环境治理时采用比较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2 生物技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

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现代高新技术,它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内容涵盖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初期仅仅局限应用于农作物的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加工工程等方面,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逐渐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方面运用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生物技术不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而是以以生物为对象,着眼于环境污染中再生资源的利用;生物技术打破传统的高温高压处理技术,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连续性的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可以开辟生产高纯度、优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径,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有力的保障;生物技术可解决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3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探讨

3.1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制约人类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对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分析当前的水处理技术,我们可以得知生物处理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手段,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目前常见的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生物技术有生物膜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法和土地处理系统法等等。其中突出表现在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

3.2 生物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在大气污染处理中的应用历史非常短,还不够成熟。目前在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术法与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比较,具有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3.3 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固体废弃物也迅速增多,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固体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填埋、堆肥、焚烧。其中填埋和堆肥技术属于利用了生物的处理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后,可作为作物生长的优质肥料,实现生活垃圾的部分资源化,这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废物资源的二次利用。

4结论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前景。作为一项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也会不断出现,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原有的技术阶段,我们要不断探索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新理论、新方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毅.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

[2]许云峰,杨涛,兰微.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3]刘艳丽.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9(4).

篇5

一,背景: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人口:从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所增加的人口等于人类直立行走以来400万年中增加的总量,目前全球有60亿人,到2050年将达到90亿。

生物:4600种哺乳动物的25%,9700种鸟类的11%,1万种鱼类的20%在近十年间濒临灭绝。

森林:在过去十年间1.4亿公顷的森林消失了,总面积等于法、德、意、荷、奥、比等国家面积的总和。

水:用水的消耗量每年增加3%,致使地下水位下降,10亿人口缺水,24亿人口饮水不卫生。

沙漠: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增大。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半个世纪以来,人类采取大量生产,无度消费,大量废弃的方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消耗越来越快。地球表面有40%的地区为干旱地区,世界上25%的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地区,到2025年将增加到65%,人类生存发展受到威胁。

三,20世纪的发展观和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集中、末端治理模式

20世纪以发展经济为前提,生产和治污是分离的,生产归生产,治污归治污,是以产品为前提的末端排放达标治理污染的方式。其结果是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治理费用越来越高,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水环境状况依然严峻。这其实是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

四,21世纪的发展观和水环境治理新趋势——全寿命周期模式,从末端走向起始,从集中

走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1世纪,人的生存发展观念由单纯对自然索取转变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恢复和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题。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上开始从末端走向起始,从集中走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全寿命周期模式。

何为全寿命周期模式,我把它简化成A+B=C这样一个概念。A代表商品生产过程的投入。如自来水厂,从建厂到送水,包括管网等,如果认为水也是商品的话,A就表示在水厂建设过程中人、财、物的消耗。B代表商品使用过程中的投入。水生产出来之后,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包括运行管理,污染治理等等。这之中污染治理很大部分分摊到所生产的商品中去,比如它的排污、管道修建等成本都算在B中。

以住宅为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A代表住宅的建造过程,B代表住宅的使用过程(一般是70年的生命周期)的投入,C是A和B之和,代表全寿命过程的总投入。国外现在做设计,尤其是设计院做设计,它称作从摇篮到坟墓这样的设计。

日本东京大学AGS(世界上研究全寿命周期模式最权威的组织)对全世界各种产业进行了关于全寿命周期模式的测算,结果如下:

传统的发展模式:A为336,B为340,C为676。B与环境治理有关,空气污染、水污染都在其中。

全寿命发展模式:A为390,B为23,C为413。即长期运行费用、治理污染费用会降低,导致B降低的原因,是因为A投入的增加。

从676减至413,这一部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A和B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做A时不考虑B,不能割裂开来。传统行业以产品为中心,而忽视了生产产品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并往往用B来弥补A造成的许多不该造成的污染,使我们不堪重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B的下降应该是最基本的变化。据全世界各个行业综合计算,会增加资金成本的5%到10%,用于新技术、新产品,那么将节约长期运行成本50%--90%。如住宅问题,如果精心打造住宅,增加建安造价8%或10%以下,同时严格控制长期运行费用,节水节电节能,节约土地,就能达到建筑节能50%以上。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水的问题也是一样,现在水污染这样严重,我们不应把责任全部担在肩上,这是一种末端的做法,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行各业都应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那么从340降到23,我们再去解决23的问题就好办多了。目前世界上十分重视全寿命周期设计,主要是指产生污染的源,你要把它卡住,这样就会带来设计、开发模式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美国、加拿大,如果不会做全寿命周期模式的设计,人家就不接受你的图纸。所以说对我们的设计院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国清华大学一直致力于全寿命周期模式的研究,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设计,我觉得这方面在我国是要推开的。

全寿命周期模式,从末端回到起始,是现展途径的一个很大变化,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如果中国不这么做,那么WTO解禁以后,会自然地大量利用国外这样的技术,将对我们传统技术形成非常大的冲击。

此外,由集中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必定使集中系统走向分散。如从有线通讯,发展到卫星通讯,过去我们装一部电话多难,因为它是有线路的。现在我们在座90%的人都有手机,手机就是一个分散的系统,靠卫星传输,就不需要线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散。通讯系统原来是最集中的,国家严格控制,现在已经放开了。

篇6

2.1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对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较为重视,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个别县(市、区)存在“等、靠、要”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投入不积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河道面貌改观不明显。

2.2部分河道排污问题仍然严重

河道排污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所在。目前,由于对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县(市、区)建成区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雨污混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河流排污现象严重,向河道排放污水等问题亟待解决。

2.3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普遍迟缓

截至目前,多数县(市、区)禁养区划定工作尚未启动,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缓慢。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实施初期,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等进行了排查梳理、登记造册。对一些规模小、易拆除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关停取缔,但由于禁养区划定不到位、拆迁补偿费用较高等原因,对于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清理取缔工作进展不利,管控力度有待增强。

2.4建筑与生活垃圾治理反弹现象严重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两大顽疾,虽然多数县(市、区)已推行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但很多地方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还没有走上正轨,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仍普遍存在。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期间,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组织人力、机械等对饮用水源地周边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垃圾成堆成片现象明显减少,但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河段反弹现象严重。

2.5宣传工作不到位

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已经全面开展一年多,但市、县两级受理的投诉案件数量较少,实际日常生活中非法排污、随意丢弃垃圾等污染水环境的事件较多,说明群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不高,广泛参与、举报投诉渠道还没有很好运行起来。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若仅靠政府系统效能的提高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缺少生命力和持久力,尽管短期内可以消除河流的黑臭污染,但难以换来河流长期健康的生命。

3建议

3.1以治污为重点,加快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建议以治污为重点,强化对工业及生活污染源防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配套,提高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尽快研究出台长效措施,着力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

3.2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

建议未划定禁养区的县(市、区),尽快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分期分批实施关停取缔和改造措施,按期完成清理取缔任务。大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和达标排放率,减少畜禽粪污对重点流域的污染。

3.3加快垃圾一体化处理设施建设

建议尚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地方,特别是沿库沿河村居,要尽快纳入一体化处理,实现村居配备保洁员、乡镇设有转运站、县(市、区)建有无害化处理场。对于建筑垃圾,建议在县(市、区)城区及镇街建设一批适当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尽快解决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

3.4加大阻水障碍物清理力度

对于清淤清障不彻底的河段,特别是农村小支流、小沟渠等,建议抓住秋冬水少的有利时机,尽快清除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同时解决人为阻断河道、围河圈养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采砂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系畅通、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篇7

这些年,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恶化现象严重,由于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发生事故层出不穷,不仅使工厂生产,农业生产面临困难甚至难以为继,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危机人类的生存。分析目前的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一类和二类的河段只占32.2%,符合三类标准的28.9%,其余的均只达到四类甚至五类标准,按照污染物指标看,我国的河流有三分之二的河流遭受污染。

1 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相关的管理制度松懈,执法力度不够,一些水污染的执法单位执法不到位,致使一些公司一直排放未达标甚至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的污水,这种现象存在证明了我们管理系统的缺陷,虽然政府也一直通过改革来解决制度上的缺失,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执法不力,相关企业排污不达标,违法成本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2)运转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可否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运行费用一般由药剂费用、劳动力、电力、设备折旧成本以及维护费用构成,费用的多少反映设备和技术可靠度,直接影响到对水污染的治理效果。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运行成本高,对于目前我国大多经济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造成水污染的治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我国常用的混凝沉淀法为例,例如COD200mg/L纺织印染废水,用硫酸亚铁对cod200mg/L的污水处理,综合设备处理以及水电等投资每吨费用就需要0.7到0.8元,而且对废水中氨氮超标指标需要进一步加入生化处理工艺。对于codl200mg/L的高浓度印染废水,处理成本甚至会超过2元每吨。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运营成本甚至超过污水治理前的排污费用。已经成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企业的严重负担。

(3)设备使用寿命短。产品使用周期过短,是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常见问题,许多设备投入甚多却只能用十年不到的时间甚至更短。还有的设备由于在设备的设计、生产存在问题,还没有联调完毕正式运行就问题不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质恶劣。污水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甚至有的还含有铰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很大的腐蚀性,若设计时候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很可能造成设备寿命不长的弊端。

2)工艺选择不合理。不合理的工艺选择是设备寿命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废水的处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水污染物浓度太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会迅速饱和,丧失活性,若要继续使用,必须进行反冲洗活化,随着次数的增多,使得活性炭和交换树脂饱和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设备运营环境,采用适当方式延长使用时间。

2 对污水处理对策思考

纵观我国目前水处理现状和相关工程的总体目标,水环境的前景依旧不是很好,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我们的水环境,笔者结合工作和实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对污染水的治理现状进行改观:

2.1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经验表明:只注重对污染水的治理工作,不断研发和投入更多的新技术和资金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治理污染重要的是对于源头上的疏导,污染水的产生原因是生产工艺的陈旧和设备的老化,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生产的废料没有二次回收使用的工艺不但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于一些生产用水量大的企业,不断探索提高生产工艺,升级设备,这样一方面会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污染谁治理的同时,监管单位也要建立好相关责任制,积极引导企业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工艺改革提高效率,也要多为企业在资金上给与支持,鼓励他们多进行污水处理和防治项目上的资金倾斜。

2.2 加强对相关技术服务市场的管理力度

我国的环境工程发展较慢,在环保技术这个市场上尚未有较为完整的体制,各个企业独自为营,没有合理的竞争机制。环保部门应该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环保企业的技术概况、施工能力、人员资质以及服务水准和运营水平上的把关。还要积极去促进相关企业在信息上的联系,对大的水污染环境治理项目做好竞标工作,让企业展开公平的竞争,建立严格的门槛准入制度,精心的选出一些投资较少,运行是的费用较低,在设计方案上最好的企业来确保工程的质量。

2.3 计划性的抓好污染源治理工作

要改善一个地域的水环境,需要首先对重点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对于大的污染源来说,治理起来绝非易事,任务重,工期长,要制定好施工计划,保证质量,对于治理难度大的企业,要从源头的工艺上入手减少其排污量。对于那些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关停,不能因为眼下的蝇头小利,而牺牲了环境。

3 结语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必须看到的是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治污工作开展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这不得不令我们的环境工程人员足够思考,找准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积极投入新的环境治理工艺,只有基于长久的发展理念为出发点,从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观点考虑,我国的水污染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篇8

小秦岭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是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长期以来, 由于大规模的不计环境后果的矿产资源开发, 造成了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废矿渣泥石流,,弃渣堆滑塌 ,矿山开采 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统计资料显示,灵宝、卢氏、洛宁3县存在的滑坡体总数约占河南全省总数的85. 5% ; 卢氏、栾川、鲁山、洛宁、南召存在的泥石流沟,约占全省泥石流沟总数的72% 。[1]小秦岭地区矿山地质灾害无论是数量,还是造成的危害都是河南省矿山中最大和最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矿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小秦岭地区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

1、矿渣泥石流 小秦岭地区矿渣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区,以灵宝、卢氏等地较为集中。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特点,常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矿产开发过程中的废石、弃土不合理堆排构成了矿山型泥石流的主要物质,主要表现为废渣块度较大,抗风化能力强,结构松散,孔隙度大,渣量丰富且持续堆积,地点集中,加上矿渣型泥石流沟一般沟谷深切,沟床纵坡比降大,因而矿渣泥石流具有人为性、易发性、频发性、危害集中性及可控性等特点;加之矿山开采活动频繁, 甚至是无序开采,废渣散乱堆放于沟坡,河床上大多数渣堆未修建任何防护工程, 稳定性较差, 挤占河道,抬高河床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河流的泄洪能力,采矿废渣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满足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因此极易发生大型泥石流.

2、崩塌滑坡 采矿造成的高陡边坡,形成悬空危岩体 ,采空塌陷形成的山体开裂都极易形成崩塌滑坡 ,尤其采用"崩落法" 采矿, 在暴雨及矿山排水不当的情况下易引发山体崩塌或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 ,发生岩质崩塌或者土质崩塌。以三门峡市为例 , 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卢氏、灵宝、渑池、陕县等地 ,岩质 崩塌一般发育于自然沟谷侧壁, 矿区采场边缘, 居民 房前屋后及交通线路两侧 ;土质崩塌集中发育于黄土塬边缘和山地丘陵区的厚层黄土覆盖区 ,尤其是道路两侧和居民房前屋后切坡处。[2]

3、“三废”增多 矿山对水资源、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矿业开发过程中,大量抽排矿坑水,破坏地下水均衡,导致原有的水井干枯,影响了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矿山企业废水污染物排放后污染了水库、河流等。采矿破坏了人居环境、自然景观。由于部分矿山开采不规范,技术落后,矿山露天开采占用土地面积多,对植被和原有地貌破坏程度大,岩石和水土流失严重;没有进行回填的矿坑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大部分废矿石随意堆放占用了大量的林地、耕地;产生的“三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小秦岭地区矿山地质问题的有效治理举措

矿山地质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矿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矿山的地质问题治理刻不容缓。笔者以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督促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地质环境的责任。

1、严格矿山准入条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原则,严格制定矿山准入、准出条件,实行严格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土地复垦和地质环境治理“三同时”制度,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实行矿山面积和服务年限统一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提高准入门槛,对矿山环境破坏大、治理恢复难度大的开采项目不设置采矿权,不发采矿许可证。对关闭或停办矿山一律实行闭坑制度。

2、强化领导,落实治理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十分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要认识到地质环境治理的持久性和长期性,保证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同步投入、同步见效。积极发挥国土、环保、林业、财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到分工负责,协同作战,齐抓共管。把土地整理、地质找矿、地质环境治理并列,高度重视,整体推进。要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列入各级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以此提高各级职能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度和积极性。

3、监测系统信息化,全过程监管 积极建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管理部门动态掌握矿山信息,分析矿山现状,加强宏观管理和正确决策。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法令,责权利明确和统一,落实矿山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边生产、边恢复、边治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修建挡渣墙、地下充填、塌陷坑充填,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加大投入,确保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解决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问题,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从矿产资源采矿权价款和补偿费中拿出一定比例进行矿山治理恢复,解决“老账”;矿山开发时间较长或已接近闭坑,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矿山企业经济困难的,由政府协助企业共同治理;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要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3]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确保新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治理。

5、科技创新 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搞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新路子。以废弃矿山治理推进土地开发,以地生财,在消除废弃矿山的安全隐患并进行绿化后,把平整后的土地作为工业、农业开发用地,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筹措资金;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科技攻关研究,拓宽应用领域,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科技水平,带动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矿山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

6、严把验收关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对各矿山企业的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严把环境治理关,办理备用金的抵扣转存或退付手续;实行多部门会审制;实行专家评审备案制度,从专业的角度把握验收关键。

篇9

中图分类号: 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优美的河道水环境,不仅使城市品位得到提升,还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2、东丽区河道的现状与水环境问题

东丽区南靠海河、北临金钟河,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流相互贯通。全区共有一级河道4条,分别为海河、金钟河、新开河、永定新河,长度62.343千米;二级河道6条,分别为东减河、西减河、东河、西河、月西河、新地河,长度79.900千米;除此之外,还有外环河、北塘排水河、务本河、六线河、四号桥小河等骨干渠道31条,长度131.768千米;坑塘湿地散布全区,总面积约2578.030公顷。

如何发挥东丽区的“水域”特色功能,让东丽区丰富的水资源为全区的发展和建设服务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东丽区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导致河道水体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近几年开展的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水环境整治工作,使得河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河道治理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工程建设,忽略水生态需求,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对水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河道淤塞严重

近年来,东丽区的河道淤塞严重。根据调研勘测结果,全区河道普遍淤积1~2m,还有不少村落的骨干渠道由于倾倒生活垃圾造成堵塞,农村的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道淤塞不仅降低了对涝水的滞蓄能力和防洪减灾的能力,造成河道行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功能的失衡,并对水体生物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2.2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截污治污难度大

近年来,东丽区经济快速发展,大批企业入驻,大量超标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网,严重污染了河体水质。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河道成为纳污场所,大部分河道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质为劣于Ⅴ类,而非汛期水质状况略好于汛期,但仍以劣于Ⅴ类水质为主。另外,农业的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河道水质污染的因素之一,面源污染的治理则需要通过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等措施得以实现,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3河岸硬化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过多地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实现,大量采用浆砌块石和混凝土对河岸进行硬化,虽然达到了河岸稳定和洪涝水归槽的目的,但割裂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彻底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

2.4河道截弯取直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不利

除河岸硬化以外,以往的河道治理还强调“岸线顺直”、“减少排水路径”,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但现代生态学提出弯曲的水流更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并且尽显自然形态之美,截弯取直的工程措施却将河道变成顺直,水流直泻而下,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要求,但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2.5大部分河道两岸无植保和景观措施

东丽区大部分河道的河堤和边坡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加上耕作和人为影响,水土流失也较严重。造成耕地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影响了河堤陆生生物的生长。

3、河道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处处体现“兼顾、和谐”的原则。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单一措施与多项功能相结合,防洪安全兼顾景观、生态、水环境功能,多项措施并举,最终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共生”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3.1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性的传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要求,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东丽区先后编制了《东丽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天津市东丽区水系景观规划》和《东丽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城市建设中还需制定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为近、远期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3.2 实施清淤

篇10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矿山开采时所产生的环境破坏因素也越来越被重视。矿山开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科学发展的辅助支撑,在矿山开采中,对地质环境因素的破坏不仅仅影响了生态环境,更关系到采矿地区地质环境整体。面对矿山开采后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影响,国家政府部门也制订了很多方案,同时相关部门也进行改善监督。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现状。

矿山采矿易诱发地质灾害、影响大气环境,造成酸雨等,使土地和水均遭到破坏,产生“三废”污染等。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对矿山治理中,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十一五”建设中,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被列入重点工程之中。近些年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对各省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摸底,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规划,开展矿山公园的建设工作,保护矿业的遗迹,同时也加大了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力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推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矿山治理缺乏经验参考,缺乏技术指导。

我国开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大型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则是在近些年来才得以重视。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由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影响区域也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长期战役。通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规范和调控,在总体上看来,有所改善,但由于治理工作巨大,问题相对比较突出,这对矿山地质环境后期治理工作增加了压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治理中很难借鉴以往的经验,需要通过分析检讨,制定治理方案。由于无治理经验可以借鉴,在对矿山环境治理中导致缺乏技术性指导,不利于治理工作的开展。

2.2传统矿山环境治理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体制不健全,其治理手段受到制约,在治理中缺乏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治理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对环境治理的整体性控制。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一直以来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更是在治理方法上研究出了比较多的经验。譬如依据工程类型来决定其治理的主要内容,再通过合理的治理方式来达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目的。前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加固工程、植物工程、护坡(主要依据矿山滑坡、崩塌来确定治理方案)、依据矿区塌陷所总结出来的方法主要是:地下加固工程、回填采空区工程等。

在目前的矿山环境治理中,地面塌陷、地裂缝处理、滑坡和崩塌以及泥石流处理和治理方式不合理。实际治理中,未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和地理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只单纯追求治理结果的表象,忽视了治理手段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留的方寸土,但与子孙耕”。在现代社会来讲,不仅仅是要保证以后有地耕、有田种,这更多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矿山地质环境复杂多变,通过前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要灵活变通,总结经验科学创新。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要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监管机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组织以省为单位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调查、评价和规划,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矿山施工单位要进行机制建设,要开展引导恢复和环境治理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既要进行预防,又要进行治理,在治理的同时更要注意预防。

将环境治理法规和治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要研究和探索一条新思路和新技术。要针对不同矿山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实施不同的治理技术。同时,可适当借鉴国外机构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要提升,方法要改进。

矿山环境治理要从传统的“线性开发”转换为生态保护性的“循环经济保护开发”,通过治理模式的转换,实现矿山环境保护、恢复治理、资源开发和再利用的生态循环。

2.1露天开采矿山治理方法。

对新建的露天开采矿山,要求制定包含矿山环境治理的保护预案并列入开采方案中,对非矿岩土的转移、尾矿的排放、矿渣的堆放和剥离土层的存储都要进行规定。对正在开采的露天矿,要加强对噪声、粉尘的监控,同时要针对已经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提出治理的方案,并根据能够预测的问题制定预防的措施。对有松散覆盖层的矿山,要对剥离表层土的堆放、存储和再利用等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如果表层土中含有适合生产的植被,要单独存储,避免与废弃矿渣混合。对废弃的岩石、矿渣等废弃物,要注意对可利用成份的合理利用,并要分开存放,单独处理。对采矿场的梯级开拓,要加强对稳定的保护,必要时要对边坡进行再造,要根据开采场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坡角范围,避免出现滑坡、地裂缝和崩塌现象。

2.2.闭坑矿山治理措施。

在闭坑矿山环境治理中,要保证矿区内的人畜解决用水的基本问题,同时要致力于对耕地面积的恢复,其资源开发利用要达到利用方案的标准和要求。要保存好地下井巷采空区矿柱的设计资料,毕业时要进行填充说明,对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或滑坡、地裂缝等要进行划定和治理。合理选择尾矿、渣石、剥离表层土等废弃物的堆放,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设置安全可靠的矿坝进行堆放,并清除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安全隐患。闭坑矿山的井巷要进行妥善封闭,对废弃的水井等地面设施要及时进行回填。

2.3井工开采矿山环境治理技术。

井工开采矿山治理主要是对尾矿、废水的处理。由于开采量大,产生大量的废弃尾矿和矿渣,需要占用较大面积土地进行堆放。在治理时,要根据尾矿的再利用进行开发,可采取填埋沟谷的方式,进行造田复垦。对泵送的地下矿井水要经过过滤,提供材料清洗用水和矿区生活中洁净度要求不高的用水。同时要保护地下矿区内的地下水,避免出现枯竭和水水环境恶化。开采中对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液要设置专用的贮存池和沉淀池,并做好防渗漏工作。

2.4矿山开采沉陷治理。

质量开采沉陷问题时,要考虑地裂缝和开采沉陷的关联性,采取防治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对地下坑硐已经废弃的采空区如出现地裂缝时,要采取地下废渣回填的方式,来缓解地面沉降速度和减少沉降区域,采取地面裂缝灌注水泥砂浆的方式来制止地面塌陷。对地面废渣回填时,要在中上部采用表土填充,并在表层土上设置绿化。对塌陷区内原来为耕地的,要进行回填造地,并在表层设置植被。

五.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较多的问题,对环境治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进行环境治理时,既要改善又要预防,既要纠正又要控制。因地制宜,对造成环境破坏的因素经过分析评估后,结合实际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 刘慧芬; 危接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期刊论文]《科技风》, 2010年15期

[2] 邸克强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期刊论文] 《西部资源》, 2012年06期

[3] 王永生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南方国土资源》, 2009年12期

篇11

城市污水处理,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其实施效果已经成为了评价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污水处理的效果不仅仅关系到城市所在地周边的环境保护,更关系到下游城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经济发展。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实施,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

一、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着重要考验,现有污水处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量。而工业废水、日常生活排放污水在城市内部的流向对流经城市的河流以及浅层地下水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也使得舟曲县多处水源受到污染,加大了生活用水处理的费用,加剧了废水污染程度。近年来为了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保护环境,我们已经开始了对城市内污水流向的治理,减少污水在城市内流向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大力应用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加快污水处理建设,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线路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促进污水处理的实施

舟曲县原有城市排水管网是通过在城市中铺设一套排水管网用来排泄污水和径流雨水。这样的排水管网导致后期在进行污水时加大了处理量,增加了污水处理费用。而目前较为先进的分流制排水管网,是在城市中设两套独立的的排水管网,分别排泄污水和径流雨水。这就使得在后期进行污水处理过程中,可以不对径流雨水进行处理,只针对污水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费用。铺设分流制排水管网的费用与合流制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费用相比,分流制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是综合比较可以发现,其在管网运行多年后,总体费用只占合流制管网污水处理的42.7%。因此,加快舟曲县新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改造,在建设新城市时积极采用分流制排水管网设计是污水处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城市污水处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及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无磷清洁用品的广泛使用,减少有害污水的产生,为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的是,导致水污染的关键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尽管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但由于制约城市污水处理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城市污水处理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对水环境保护贡献率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虽然国家逐渐加大环保投入,但发挥效益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水污染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的逆转,长久以来对环境总体判断的“局部有好转,整体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的格局并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我县水环境未来不容乐观,必须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

三、积极应对水污染的措施

水既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生产性资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环境资源,它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需求加大和污染物处理不力,水环境质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水污染直接威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人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

篇12

正文:农村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发展速度,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地政府遵循这一政策,并将相关环境保护条例落实到工作中。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怎样对症下药,怎样将农村环境问题真正地解决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讨的。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的环境污染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一直不太重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且带有农村的特点。

首先,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大部分是由农业种植过程带来的农药等化学污染。农村的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是经济作物以及粮食的种植,在进行作物耕种过程中,农民需要针对不同的作物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选择相应的农药来帮助杀虫或者施肥等,这些农药在喷洒过后,会随着雨水或者直接流入土壤里面,导致化学物污染。

其次,农村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到农业大棚,农业大棚的塑料薄膜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中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农业大棚是农民用来培育一些经济作物的场所,而农业大棚中使用最多的是白色薄膜,这些白色薄膜能够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确保作物在棚内的正常生长,但是由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另外,在处理这些薄膜时,农民没有固定的处理场所,因此,在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白色垃圾。

最后,农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量的养殖牲畜,牲畜养殖过程中会带来废水、粪便的污染。牲畜养殖是农民发展经济的一项举措,一方面,牲畜能够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在进行牲畜养殖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就业。但牲畜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就笔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一头牛所能产生的废水量超过二十几个成年人排放废水的总量,另外,牲畜的粪便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与工业废弃物相比,牲畜粪便的年产量是工业废弃物的两倍还多。这些牲畜带来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污染的严重性。

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活垃圾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日常的废弃物处理时,农村居民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垃圾处理站,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的废弃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到位

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地方进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能够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确保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不重视,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我国农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以及所能收到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并没有过大的投入和重视。另外,我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在近几年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到目前的集约式,同时,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一方面,乡镇企业并没有对废水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另一方面,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进行使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受创。

(三)城市的环境污染逐渐地向农村蔓延

城市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城市废水等都会随着大气运动等直接影响到乡村,其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破坏乡村耕地,使农村的环境承受能力变差,从而导致后期农村环境治理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比较落后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中,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农业垃圾较多,同时,农业垃圾的处理也没有适当的技术来进行,导致农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需要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状况的环境治理政策。环境治理的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环境状况来看,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政府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能够带动乡镇部门相关工作措施的出台,并且在进行政策的落实时,工作人员能够依据有关政策对不合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并处以罚款。

第二,政府需要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促进农民增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需要农村居民发挥主体作用,环境污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的,因此,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的培训能够促使农村村民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同时,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控制乡镇企业废弃物的排放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四,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来。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因此,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较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不仅能够更好的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更能够将农村环境压力适当的降低,另外,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对于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十分有利。

第五,政府需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体系。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减少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仅需要相关机构建立起一支合格的管理队伍,更加需要相关机构能够结合农村的特点对环境污染的产生源头进行针对性的治理。

第六,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制措施。农村的环境污染不仅需要体系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更加离不开法律的监管。环境污染治理法和相应的保护法等都能够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从而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虽然没有城市环境污染那样严重,但是从具体的环境污染境况来看,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原则,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的治理进程,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3)

[2] 苏玉,蔡佳亮,汪杰,李国富.黄艺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

[3] 吴晓磊,余晓泓.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4)

[4] 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

篇13

1、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二是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三是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四是应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如果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许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较强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一工程性质划分的误区,导致了农村水利投入主体不明的缺陷。对农民来说,有了这一划分,都把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的治理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圩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农田灌排工程应该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其受益范围和受益者也非常明显,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相反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2、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二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要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四要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台风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

五要提高农村供水能力。目前,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村工业用水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出现了农村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故必须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敷设,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顺利推进地下水深井的封填工作。同时,在生产力布局上应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环境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