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境卫生心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卫生心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卫生心得

篇1

二、市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横向来讲,我市城市管理机构城市管理职责不清楚,任务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多。从纵向来讲,“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责任是责任区和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责任区和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好,政府对其不履行职责的行为缺少硬性措施和刚性的手段。齐抓共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相关机构齐抓共管意识不强,工作起来往往各自为战。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2.宣传教育不到位,市民素质不高。部分居民的城市意识不强,公德意识较差,荣辱观念淡薄,陈规陋习较多,甚至还有随地便溺现象,恶意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也经常出现。

3.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相关机构的事,没有认识到管好城市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没有处理好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投入不到位,设施不配套。目前,一些街道的市容环境卫生设施的投入数量和质量都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一些次要街路没有市容环境卫生设施。

三、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市容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参考一些城市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应采取以下途径:

1.城市管理责任要明确。按照管理主体唯一、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城市管理责任,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由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管理工作牵头拿总,政府向一个机构问责。从城市管理实践和兄弟城市的做法看,鉴于市容管理和执法联系紧密,二者很难分开,应该将市容管理和执法交由一个机构,由一个机构履行市容管理和执法职能。把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权限交给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真正体现城市管理的重心在区。

篇2

将平台分为现有业务系统和新业务系统,其目的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二次开发:归纳和总结现有业务系统,有利于对现有业务的应用进行整合。由于现有业务系统是基于WEB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PC用户,特点是业务全面、功能强大,但对用户的电脑配置及网络传输速度要求比较高,现有业务系统一般不能被手机移动用户使用,因此有必要将现有业务系统的常用功能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手机移动用户的使用需求。2、可重用性:每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都可能会使用到自定义菜单、消息推送、自动回复等功能,因此需要针对新的功能开发一个新的业务系统,当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微信公众平台时,只需要重用新业务系统即可,从而提高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效率。3、易于扩展:当现有业务系统或者新业务系统的需求发生改变时,只需要单对某个业务系统进行扩展,新的功能扩展并不会影响到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正常运行。

(二)平台总体架构

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架构通过微信服务器与业务系统的每个应用功能进行信息交互,如图1所示。

二、?P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一)业务管理器实现

1、业务管理器整体功能。业务管理器是服务集成器的核心,包括业务分发器和业务注册器两个部分,作用是负责接收微信服务器的业务请求并调用应用服务器的业务。业务分发器主要包括:(1)接收业务:接收来自微信的业务请求,业务的请求应该包括应用业务的编号;(2)验证业务:通过请求业务的编号查询业务所在的应用服务器;(3)调用业务:根据验证业务活的应用服务器地址,调用应用服务器的业务;(4)回复业务:对应用服务器的返回数据进行解析打包成XML格式,并调用微信API接口,回复至微信服务器。业务注册器的作用是对现有的业务系统的应用服务进行注册,包括增加业务、删除业务和更新业务等功能;(1)加业务:增加应用服务器中的一个具体业务,包括业务的地址、名称、所需参数等信息;(2)删除业务:负责删除某个应用业务;(3)更新业务:当某个应用业务改变时,使用更新业务功能对其进行更新。

2、业务分发器设计。业务分发器的目的是接收来自微信服务器的业务请求,并根据请求调用所业务系统中对应的某个具体业务功能,业务分发器接收响应的业务种类主要有两种:WAP请求业务和信息查询业务,对于这两种业务,业务分发器的处理有所不同:(1)WAP请求业务;WAP请求业务是指通过微信内部浏览器访问一个WAP业务,业务分发器需要根据请求使用微信内部浏览器打开该请求对应的业务服务的WAP页面。(2)信息查询业务:信息查询业务根据请求查询应用业务中的数据,将查询结果解析成XML格式并回复至微信服务器。

(二)微信业务接口

1、微信业务接口设计思想。微信业务接口的主要目的是为新业务系统提供接口,包括消息推送、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等。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通讯就是一个消息的发送与接收的过程,消息通讯包括主动消息通讯和被动消息通讯。主动消息通讯是消息主动推送,被动消息通讯包括了消息被动推送及自动回复。无论是主动或者被动消息,微信平台发送及接收的消息都是基于XML格式的。

篇3

篇4

一、新医改环境卫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以往的卫生管理制度中,我国的卫生管理属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革新,而推行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而以往的体制和观念仍然对现有的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影响。现阶段的卫生经济中,卫生的管理体制出现很多的干预手段,使医院卫生管理中缺乏相应的自由性和主导权,更使医院无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对医院的卫生运行效率以及服务管理水平都造成相应的阻碍。另外,我国部分医院中,未设有相应的激励制度或者激励制度不完善,造成医护人员工作死板、不到位,甚至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造成较多的医疗纠纷事件,形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医院卫生管理体制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混乱

在现阶段的医疗卫生机构中,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常将其有所忽略,其认为只要财务部分负责审计和预算就可以实现医院财务经济的正常运行,无需进行干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导致对财务部门的预算工作未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同时对其监督也有一定的松懈,致使医院财务内部审混乱,经常出现财务管理的预算与医院实际所需有很大的差入的问题。新医改制度下,要求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财务预算需要运用零基预算的模式来进行预算医院所需,该预算模式包含的预算管理项目比较复杂,而且不同的管理项目具有不同的预算方式的计算方式和计算特点,给财务人员也造成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医院往往仅仅是采用这种预算模式,造成预算方式的单一化,不能如实的反应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情况使预算信息反应出现错误。另外,医疗卫生机构一直是进行单一的内部融资,融资途径有限且融资资金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是却未能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开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看病方,而对卫生管理建设投入的资金项目相对减少。

二、在新医改背景下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医疗卫生经济的制度

针对目前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需要加强预算的科学性的和实用性性。其中科学性预算的工作原则是:量入为出、收支兼管、不偏不倚;在预算管理体制中,需要将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管理进行统筹兼顾,并纳入到该管理体制内。同时,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由此来制订详细的资金收支预算、分配计划、医院的效益统计等制度。结合并医院的相关规定和发展规划,并根据医院的收支情况制订本年度财务预算。确保与本年度的医疗收费准则、医疗器械和药品价格变动单、国家经济变动等问题相结合,使最终预算结果准确、可靠、实用。医院的每一个部门需要依据本年度财务资金预算标准来采购对应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采购中禁止超出预算标准,所购买的医疗卫生物品或者器械必须在实际的医疗卫生服务必须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因此,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实施标准,能够使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加强财务内部审计管理

想要提高财务内部设计的管理,就必须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转换为财务内部审计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特别要加强医院内部领导层对审计管理意识的提高和重视。其次是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以及财务操作的专业水平。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并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而是对医院内部的各种项目的开支和预算作科学的评估和有效地控制;不仅有利于为医院的风险管理运行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使医院的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也更有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必须要重视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审计内部管理的操作方式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创新,应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与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传递系统,使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断地更加完善。医院应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管理平时的审计工作,并对医院的财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对应的数据模型。通过利用计算机管理财务数据,有助于合理地进行配置医院资源,进而提高医院财务审计的管理。

(三)加强对卫生经济的监督

为促进卫生经济的发展,就要对卫生经济进行合理的监控,可以利用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对医院费用进行合理的监督,随时掌握医院费用的支出情况。对此,医院可以利用一些费用软件,对一些纠纷事件进行设置自动提醒,加强管理。同时也可以在费用软件上根据医院的情况增设一些项目板块,使医院费用更加详细。其次还要对业务的操作进行监督,对业务操作的运行可以对医院的财务有全面的了解。接着,要建立医院的评估系统,并与利用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加强对医院各方面的评估,并实现评估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一方面能够对医院的运行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另一方面则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更能提高医院员工的成本意识。

三、结束语

在新医改背景下,要加强医院的有效管理,使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同时要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成本和效益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卫生经济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更能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_怡. 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14(01):106-108.

篇5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进入了网络时代。作为新的网络社交工具,微博微信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方法单一

目前,传统的、局限于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而在新时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方法显然是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先进的新鲜事物的追求需要的[1]。因此,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落后的教育模式,减少或消除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质疑心理。

(二)教育内容不足

我们知道,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所接触的思想内容更是五花八门、纷繁芜杂。因此,在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够很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微博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方面,微博微信增加了高校学生的信息来源,拓宽了高校学生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是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微博微信可以使每一位用户快速的获得最新的时政消息和资讯。二是微博微信的使用,使高校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的广泛。高校学生通过微博微信不仅可以参与朋友交流,还能够了解并把握社会文化、政治、旅游、财经和体育等资讯。三是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心怀天下的人生发展阶段,微博微信的广泛传播更有利于其关心时政热点和社会新闻等,并能够积极的参与网络讨论,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2]。

另一方面,微博微信有利于满足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随着高校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高校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高校学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而微博微信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排解苦闷和释放压力的情感交流平台。在高校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很好的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网友(包括朋友与他人)的留言反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其舒缓压力并解决困扰。高校学生正处于渴望实现自我的年龄阶段,微博微信的使用能够为其赢得尊重和关注,有利于提高其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满足其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消极影响

第一,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判断能力、道德能力和政治信仰等。微博微信每天在产生大量的正面的或中性的信息同时,一些虚假的负面信息也在大行其道。因为高校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尚未定型,所以在参与网络信息中,高校学生很难区分信息的真假性,很可能参与到别人精心策划的谣言传播中。此外,由于国外一些价值观念的输入,使得高校学生十分缺乏政治判断能力和政治信仰。

第二,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自控能力的提高。随着微博微信时代的到来,多数高校学生整日沉溺与微博微信中,使其产生了在虚拟世界里异常活跃和在现实世界中冷漠无情的双面人格。总之,高校学生对于微博微信的不良使用,不仅威胁到了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还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微博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作为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微博微信由于其多元化的信息以及其丰富的信息共享功能,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微博微信传播信息的速度很快并且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生动的传达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合理利用微博微信,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其了解并掌握与其教育内容有关的丰富信息与资料,还有利于克服其在教育过程中单调乏味的缺点[3]。

(二)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通过正确判断和评估媒体信息中的作用和意义[2],从而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但是,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要靠后天养成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学生所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真假判别能力和理解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微博微信的存在,使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可能。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

在微博微信环境下,高校若要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必须有相对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做保障。因为一位教师的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教授的学生的素质水平。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了解并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真正的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传播,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加强微博微信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做好并落实其在微博微信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将通过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微博微信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微博微信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措施。

参考文献:

[1] 戚佳锐.“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微博、微信为例[J].华夏地理,2014,(8):23-24,25.

篇6

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素质的人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创新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治校是指在学校管理、教学及行政等各方面要用法治,从而维护学校、师生的权益,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及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校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中职学校创新教育需要良好的法治化管理环境

依法治校是建立现代学校的基本标志,学校只有认真做好依法治校工作,才能在学校内创设一个文明而且有序、安全又稳定的育人环境,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良好的法治对于创新的环境作用和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法治提供了稳定的秩序环境。学校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进步程度受到社会环境状况的直接影响,而法治又是构成创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部分之一,法治对创新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在一个有良好法治的学校中,法治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也对学校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当然也影响学校的创新活动秩序。在社会上,一种良好的秩序可以使人获得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能够使生产得到良好的保障,同样地在学校里,良好的秩序也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混乱的秩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创新教育的主体之一学生来说,如果内在缺乏安全感觉,外在缺乏安全保障,就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

2.法治对创新制度进行了保障。一所学校要有良好运行的规则体系,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制度做保障。离开了制度,学校的管理就会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在学校法治的过程中,制度也是先导,它也是学校法治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另一方面,如果离开了法治,学校发展提供的制度基础和规则保证也会动摇。对于创新更是如此,首先用制度将创新的原则、方针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创新的指导思想,然后再用法治将创新的权利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法治对创新制度的保障作用。法治可以通过对学校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创新的奖励与激励的制度等进行设定,强化学校的创新观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在法治化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创新教育中,主要强调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注重对个人的潜能的全面开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学生已经不存在什么升学的压力了,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是最主要的任务和使命。在良好的法治化环境中,中职学校应该更加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创新。由于法治提供了稳定的秩序环境,保障了创新制度,也保护了学生创新的合法权益。对于创新的主体之一学生来说,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他们会感觉到安全,在学校有保障,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学生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学校可以在校内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宣传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定期举办以“依法治国,执政为民”为主题的法制讲座,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可以通过法治管理制度将创新的权利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并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可以通过法治对学生的创新确立一些相关的奖励与激励制度,一方面强化了学校的创新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2.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特长、才能,往往从他们的兴趣开始发现的,而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某一种能力。按照“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创新活动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总体思路,学校在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督促学生履行法律义务的前提下,多组织一些创新活动,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有效作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来选择想上的课程。第二课堂的形式需要多样化,既要有文化基础课,又要有专业技能课,可以办专题讲座,也可以办兴趣班等。同时,在学校开展大型的“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科技创新节”等活动,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多参加全国各种技能大赛和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使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特长,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3.重视社会实践与毕业顶岗实习的作用,保障学生权益。在中职学校中,社会实践活动与毕业顶岗实习活动也是一个发现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目前,全国大力提倡的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可以整合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促进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培养,使素质教育更加完整。中职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社会实践以及毕业时的顶岗实习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与社会人员接触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会构建人际关系,塑造自身人格,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性地思考、积极地生活,能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学生是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承担者,0是教育最具体的实践者,因此学校必然重视学生学习期间的每一个学习与实践环节,学校要尽可能通过法治保障,制定相关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的制度,如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条例、顶岗实习协议书等,在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社会实践与实习,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勇于开拓、持续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加强创新教育成果展示,增强学生信心。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教育者如何挖掘和培养。中职学生在前进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不断鼓励,如果学生的创新活动比较成功,学校可以充分发挥黑板报、广播站、校报和宣传橱窗的主阵地作用,在全校进行大力宣传与报道,激发其他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影响力。此外,还要利用多媒体、电视、网络等,加强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宣传报道,多宣传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班级和学生,树立榜样,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树立学生在社会在家庭中的良好形象,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总之,中职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法治化管理环境,才可能使创新教育实现其真正目标,才能培养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强调“个体的潜能”、“个人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目前,一种依法治校、创新进取的优良学风和校风已经在各个学校逐渐形成。在保障学生创新的合法权益下,加强创新教育的力度,是每个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创新思维起着先导性作用,创新思维在知识转化为智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能保证学生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1]。大学校园因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学术氛围,是启发创新思想、塑造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天然载体和重要基石。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形式,它的产生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2]在创新思维的触发阶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创新校园环境氛围才能使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需要的基本环境

大学生的生活起居主要是在校园内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可具体分为三大类:校园人际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

(一)校园人际环境。

校园人际环境是指在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之间,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创设和形成的。它具有动态性、渗透性和可塑性等鲜明特征,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宽松、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可使大学生心情愉悦,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得到增强,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能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良好的校风、学分、作风与和谐的人际氛围,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创造思考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世界著名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通过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包括观念型文化、智能型文化、素质型文化[4]和制度型文化。这四种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的指导、思维的开拓、学习的熏陶和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三)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和必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灵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图书资料、园林绿化这些以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可称为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一个学校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学校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师生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整洁幽静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校园环境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

二、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取决于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校园环境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关系密切,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育人环境,只有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合格人才。

(一)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在求知寻真中体会崇高的精神美、探索美和创造美。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在求知寻真中体会崇高的精神美、探索美和创造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的质量。现实生活中许多伟人的教诲以及甘于寂寞的学者的现实行为都是极好的教材。他们的经历和言行告诉大家:真正的人生乐趣不能够用金钱买得。学校要重新审视理想教育的现状,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到各种评价制度的制定,都要突出褒扬脚踏实地的探索者,鼓励敢于吃螃蟹创新者,让自由、理性、科学创新回归知识分子,让他们在民主朴实、自由奋进中各显个性,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要积极鼓励。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亚文化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环境既有依赖性,也有其显著的独立性[5]。

(二)建立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6]

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运用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7]。

(三)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创建信息化校园环境。

学校需要改善硬件设施,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息化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必备的物质条件,学校应当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上的投资,鼓励教师的创新教学和学生的创新学习。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里科·博克曾说过:大学的进步除了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研究设施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授们能够在一个不受约束和外界干扰的自由环境中展开工作”[8]。大学内部管理要为创新主体提供一个透明、公开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创新主体与环境制度的密切交融,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制度支持。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网络将不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可以开拓创新者的眼界。因此,学校建设投资的重点应落实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校园网建设上,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将来虚拟校园成为信息指导中心和科研中心准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培,贺淑曼. 创新素养与人才培养[M]. 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3]李晓娟. 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与优化[J]. 中国青年研究,2011

[4]袁培.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5]王任. 略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17):73-75.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0-02

1 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的常见模式

自17世纪初班级授课制施行以来,“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便成为教室布局的一个特点.这种传统的座位编排模式便于教师观察课堂,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相对于中小学课堂座位编排由教师指定而言,我国大学生一般为自由选择座位,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课堂环境的宽松性和对大学生渴望自由的满足性.通过笔者多次观察,大学生自由选择座位时并不是简单的随机而坐,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众所周知,大学教室一般都有前后两个大门,大多数学生喜欢从后面进入教室,且多数倾向于从教室后排开始选择座位,选择结果呈梯形结构,最后排是底;反之,如果课堂吸引力极强,则呈现倒梯形的形状.探测大学生心理不难发现:从教室后门进入即便迟到也不易被老师发现,同时也方便上课途中偷偷离开.这些现象足以映射出大学生自由选择座位时一定的心理过程.如恋人易选择教室角落,可能是想更好的享受他们独立的空间.被迫上课的同学(害怕老师点名,影响考试成绩)通常选择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可“自由”游离于课堂与外界之间.

2 影响大学生座位选择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2.1 心理因素

2.1.1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学习态度、成绩的相关

许多年来,教育者和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对座位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感兴趣.1921年,格里菲思(C. R. Griffith)对学生的分数和座位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经过研究得出了座位与分数之间的一条变化曲线.也就是说,在教室居中位置的学生倾向得高分,随着座位离中心位置的远离,学生的分数也逐渐下降,所以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倾斜曲线.[1]对大学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离教师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分数相对越高.通过了解,大多数成绩好者比稍差者更乐意选择教室前排及中间位置.因为他们渴望与教师有更多交流和互动,对教师和课堂教学呈现出较大的兴趣.Farnsworth, P. R.(1933)发现:男女生在教室座位选择上有显著不同,较男生来说,更多女生喜欢坐在前排.而教室的座位偏好于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偏爱后排的学生相比,喜欢坐前排的学生成绩更好.[2]

2.1.2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性别关系

观察中发现女生多是两两结伴,关系密切者往往坐到一起,她们往往更愿意选择前排或中间位置,以获得较好视野并认真听讲,而男生多是四五成群或单独一一入座.从落座情况来看,女生似乎有意与男生群隔开一定的空间.吴建平等考察大学生教室座位的物理性偏好问卷表明:男女生在异性熟悉且关系要好的情况下显示出显著的男女差异.当女生面对与自己较为熟悉且关系较为要好的男生时仍会很在意对方与自己的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而选择坐得稍远一些.对于男生,这种顾虑相对少.这一点与我们刻板印象中男女生对于异性与自己座位距离的不同偏好相吻合.[3]

大学生座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空间关系的本质.霍尔(1966)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与霍尔互动距离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是个人空间概念.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环绕一个人身体四周的区域,当他人侵入时便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L. A. Hayduk, 1983).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指个人身体周围存在着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贾云希等,1993),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焦虑和不安.[4]费希尔和伯恩(J. D. Fisher & D. Byrne, 1975)选择在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女性对侧面的空间受侵感到困扰.因此,女性更可能防卫两边的空间,并会采取一些姿态,如双手交叉于胸前.毫无疑问,这与女生偏好并排就坐的方式有关.

2.1.3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性格因素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体要比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个体较近地接近他人.也就是说,性格外向的个体所需要的人际空间距离小,性格外向的个体需要的人际空间距离大.观察发现,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偏爱靠后和角落位置.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靠窗的座位往往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位置.因为这里冬日有暖阳,夏日有清风,还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另外教师较少地关注室内靠窗的边际位置.费希尔等人(1984)的研究发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反映了他们的安全需要.维持一定的个人空间是个体实施自我保护、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性格内向的人愿意选择角落或靠窗的位置而坐,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构筑自己安全的个人空间,可以放飞思绪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入侵,这里便是他们安全放松的小天地.

2.1.4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受欢迎程度和活动参与性等方面自我评价高的学生趋向于选择教室的中前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把控全局,乐意与教师互动、渴望与周边的同学有言语或情感上的交流.而这种有利于其身心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其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

2.2 外在因素

2.2.1 与课程性质关系

调查表明,专业课上选择中前排座位的学生明显多于公共课和选修课.因为更多同学认为专业课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要靠所学专业安身立命,而公共课和选修课只要应付过眼前的考试似乎就没什么太大意义了,所以,专业课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要明显高于后两者.

2..2.2 与教师关系

实践表明,知识渊博并具有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个性的老师,其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风趣幽默,表达能力好的老师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多倾向于选择接近教师的座位.另外尊重学生,平易近人等人格魅力也是学生愿意主动接近老师的重要因素.

2.2.3 与教室物理环境关系

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有通过视觉听觉感知信息.因此,座位的光线情况、与黑板的距离、桌面的整洁度、多媒体设备的好坏情况必然是学生选择座位时关注的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3.1 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全面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其他课程的学习,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做好准备.针对大学生轻视公共课这一问题,学校或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是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时代不断前进,学习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千万不可自视过高、自我满足,而要谦虚、务实,不断学习,永不懈怠,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技术上不断开拓创新,求知上进,并要做到:(1)加强对党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融会贯通地而不是相互割裂地去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和思想.(2)着眼于党的事业和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学习科学发展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既要学习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新做法,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3)持之以恒,努力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之则有,不挤则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合理安排好时间学习,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不断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用实践来检验和提高学习的成效,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3.2 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改善教学方式

教师教课风格、个人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授课方式相结合;及时发现课堂问题,如发现前排座位长期闲置等情况时要及时找学生了解原因,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3.3 改善教室的物理环境

从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室物理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因此建议学校对教室座位进行科学化布局,尽量保持前后排座位与黑板的适当距离,合理安排座位数量;定期检查教室的照明和多媒体设备;定期组织学生打扫教室,营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医学微生物学》对医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其无菌观念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专科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科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自学能力差,不善于思考,但其实践能力较强,兴趣广泛,同样具有发展潜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走进日常生活,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更为教育教学的飞跃提供了平台。笔者依托信息化环境从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更新、网络平台运用和课程教学设计四个方面,对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平台,提高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1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知识形象化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灵活、立体的优势,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多媒体课件链接了许多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元素,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直观。例如,在讲授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病毒时,通常只能在实验课上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看到,一些特征只能靠教师口述,而画图又费时费力,容易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同时缺乏立体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把这些微生物的镜下形态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直接展示给学生,加之以设问等方式,不仅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科研进程,使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量提出了挑战。而信息技术在对教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扩充知识,学习他人教学经验提供了平台。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国内外期刊文献,可及时了解国内外对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动态,对于新理念、新技术、新发现可及时补充到教学材料中,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网、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国际微生物分类进化学杂志等都提供了相应的全文。在我国多种数据库的庞大资源里,有大量的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及教学改革方面提出的独到见解,帮助年轻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在借鉴、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启迪、教会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判断、选择、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在教学中更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所以我们初步建设了《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将课程标准、授课教案、学习辅导、习题等到网上,供学生和同行使用和借鉴;开发利用在线考试系统,让学生随时随地完成相关章节的自测和练习,通过E-mail、QQ、微博等通讯手段将课内学习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实现了网络上的自主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重视单元教学设计,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1 课程的单元设计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依据能力目标来设计。单元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均围绕职业活动来确定。其中能力目标是主要的,知识目标可包含其中。

4.2 教学过程的设计

篇10

“媒介生态”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个构成要素、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媒介-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在经济领域中渐居主导地位。我国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随着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相应的要素开始了变化。媒介制度和媒介政策环境的改善;媒介的日益发展和媒介间的竞争造成了媒介行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媒介受众生态环境的改善。例如,电视广告的出现使得电视媒体具有商业属性,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纸媒为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注入竞争因素,优胜劣汰的法则日渐生效等等。由于以上各要素的改变,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整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市场利益和商业逻辑的驱动下,某些媒体日益商业化,它们为追求巨额利润置社会责任于不顾,最终导致媒介行为的异化,使整个媒介生态出现了失衡、失准的恶化倾向。

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目前正处于一种不断优化组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的媒介生态各要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出现了一些失衡、失准的倾向,但总体上媒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法治建设的完备和细化,市场经济和媒介运作逐渐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动调节、合理控制的轨道,媒介生态系统的自控、自净能力正在提高,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将确立。

二、新闻发言人机制的缺失

1.传统宣传方式不适应媒介商业化

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我国突发事件、重要会议或其他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政府是通过看得见的一只手来调控的。各级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是宣传方式的一种实现形式。在传统宣传方式中,各种媒介是宣传领域的一部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直接听命于宣传部门的指示和要求。

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下,部分媒体所进行的活动已经陷入围绕资本与权力集团所展开的形形交换行为之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广告商与企业主成为媒体资本的主要提供者,同时也试图取得对媒介内容的支配权。

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政府对媒介实现有效引导,保证媒介报道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在媒介生态环境已改变的情况下,媒介的诉求已经市场化,新闻发言人通过传统的宣传方式实现舆论引导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议程设置能力不适应媒介全球化

新时期的媒介生态环境所潜藏的危机还远不止国内的商业化风潮,还有来自跨国媒介集团的强力挑战。媒介全球化的阴影正通过跨国媒体的力量,利用议程设置的功能,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使西方的立场和价值观逐步渗透、甚至侵蚀中国社会的信仰基础。在全球性媒体充斥的国际传播中,如果不决然采取对策,中国政府对媒体的议程设置力量必然会被弱化,甚至难以实施其议程。新闻发言人如果不改变固有的宣传角色定位,将会越来越丧失对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我国新闻发言人必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善于应对各种媒介,提升议程设置能力,这将是对新闻发言人本身素质的严峻考验。

三、新闻发言人角色的明晰定位

面对媒介生态环境不断的发展变化,新闻发言人机制出现了难以适应的症状,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也出现了定位缺失。因此,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面临着调整定位,还原新闻发言人本身的应有之义。综述业界观点,笔者拟提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重新定位的三重角色:“政府信息者”、“新闻第一定义者”和“新闻记者对弈者”。

1.政府信息者

政府信息者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第一个角色定位,具有上情下达的重要作用。新闻发言人作为信息者,意味着媒体报道政府新闻时有了积极的信息渠道,信源由消极变为积极。

信息的流动是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流动的过程包括媒体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受众接受信息。仅就媒体采集信息阶段来看,新闻发言人定位于政府信息者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下,对政府信息的,如果没有政府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物正式发言,一般来讲,新闻界是没有权力根据想象和猜测报道政府信息的,因为政府部门是这类新闻来源的主要责任者。部分追逐商业利益的市场化媒体或者捕风捉影,或者“客里空”式报道政府新闻,这对政府的威信和社会舆论的导向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2.新闻第一定义者

新闻发言人的第二重角色定位是新闻的第一定义者。新闻官通常能成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先决条件是新闻发言人必须主动出击。有统计显示,白宫平均每天要6条新闻稿,关于政府任免、政策等,而每天却有不止一场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新闻会。来自政府的消息都有着天生的权威性,是民众最想知道的,只要主动出击就能占得引导舆论的先机。

在当前这种全球化的新闻传播环境下,任何试图隐瞒、迟报、漏报真实情况的行为最终都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政府信源缺失,取而代之的必定是各种小道消息甚至敌对消息。丧失了先机,再想引导舆论,不仅要花费更高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

时至今日,在政府的日常事务中,新闻发言人对外的频次愈来愈多,信息及信息的传播媒介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愈发彰显其重要性,掌握最适当的时机将政府正面的形象与信息传递给媒体,实施正确的媒体战略,进而得到正面的传播效果理应成为政府沟通战略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闻记者对弈者

将新闻发言人的第三重角色定位于记者的对弈者,注重发言人和记者之间在新闻中两者的双赢。发言人需要借助媒体广泛的传播传达政府的声音;记者需要发言人权威的信息源获得新闻。在智慧的对弈下,记者获得新闻,新闻发言人也达到了新闻执政的软权力之策,最终达到双赢。

新闻发言人就是代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就是政府的代言人,是政府的喉舌。发言人是代表政府立场的,试图传播对政府和国家有利的信息,同时加强对有害信息的控制。从这个角度看,回答记者的提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记者的提问将政府想要传达的信息用新闻的方式出去,通过媒体的传播为大众所接受。

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已经高度市场化,政府对媒介的控制也逐步放开,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自由度和独立感都有所提升。记者对政府的质疑可以更好地推动政府的工作,防止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保证信息有效地公开。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把新闻发言人和记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为“记者既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下属,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挑战者”。这是对“新闻记者对弈者”角色定位的最好阐释。

新闻发言人为媒体和公众提供了与政府对话的机制。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或群体,而是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征,是民主、政策信息公开的产物。尽管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现有新闻发言人及其机制存在一些瑕疵,新闻发言人的定位不能完全适应媒介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新闻发言人本身就是随着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即将陆续召开,新闻发言人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我国政府政务信息公开、传播政治文明形象的重要标志。眼下的任务是进一步明晰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准确定位,促进这一新闻机制的发展成熟。

篇11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篇12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教育要面向时代,历史性地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伟大使命,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1],如何让学生拥有创新应用能力成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

全国目前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 ;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4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教育界对工程教育非常关注,从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等多方位进行积极的探讨改进。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工程措施上的综合学科,是环境保护产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3],将来能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4],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的技术人才。目前很多院校在环境工程教育中上存在诸多不足,实践教育弱化趋势尤其明显,与企业联系不紧密,重“学”轻“术”,造成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为此,以环境工程学科为例探讨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社会背景

在科本生培养过程中,当前高等学校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改革面临多方面的压力。

1.工程教育认证。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使得一直强调的“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次有了明确合理的参照标准,几乎所有相关院校都对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高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环境工程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估,由专门职业学会会同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出发点,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以提高工程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推进创业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强国之策[5]。这相应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4.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压力巨大[6],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们已经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极大,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起来,国家已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中[7]。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环保产业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技术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未来发展潜力巨大[8],亟需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鉴于上述社会背景,基于社会需求和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以提升工程能力为目标,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许多学科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环境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本土性等特征日益突出,覆盖面也不断扩展。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工程毕业生应当具有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工程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体来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3.具有环境工程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能力。

4.熟悉国家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5.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理论及技术前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试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的能力;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我校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核心,在课程建设方面按照“加强基础、深化实践”的原则来改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如下。

1.学科基础课的构成。除跨学科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课外,重点以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为基础课,凸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化学污染物监测治理方向基础雄厚的特色,各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此外,设置了生物生态类(包括环境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生物化学)及工程类基础课程(电工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流体力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构成。主干课程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水、气、土壤、固废、噪声分别设置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专门课程。理论教学成为系统传授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9]。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本科生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重点改革内容,新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学化工类基础课程实验;(2)课程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课程设计;(3)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该类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实验;(4)集中实践课程,利用三周进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主要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讲义与学生方案设计相结合,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生活废水处理、水质综合监测评价和数据的质量控制;(5)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在二、三、四年级开设;(6)毕业论文(设计),利用第八学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实验或工程项目方案设计。

上述各实践环节层层递进,形成了课程设计、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现场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能力五级培养模式,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通过从模拟验证,到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最后完成独立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实验室工作的适岗时间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从创新能力形成的原理来看,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近年来,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依托环保行业企业、面向社会的培养新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应用型课题的科研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提高大学生工程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通过上述一系列课程建设手段,逐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学科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邱荣富,唐方利,李相林,周剑.对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08,(7):131-132.

[2]黄丽坤,王鑫,夏至,黎晨晨,徐忠,吴春.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7-98.

[3]孙红文,戴树桂,徐建,马小东,汪磊,张彦峰.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南开大学环境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7):11-13.

[4]胡庆昊,韩照祥,马卫兴,陈文宾.浅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0,26(11):176-177.

[5]于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3):263.

[6]杨明,贾向桐.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和谐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3,(7):55-59.

篇13

1、微信的概念。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及时通信软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微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人中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

2、微信的特点

(1)使用广泛、通信成本低。微信是一款同时支持ymbian、BlackBerry、Windows Phone、Android以及iO平台的即时通信软件,不受电信运营商的限制。在2G/3G/4G环境下,进行语音或者文字传送仅消耗极少量的网络流量,如果在WIFI环境下,使用微信不会产生任何运营商网络流量费用。跨平台、多种系统兼容、低成本成为它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2)更加便捷、鲜活的沟通方式。微信革命性的首次推出了语音消息功能,丰富了被传输的多媒体形式。用户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其他多媒体形式发送语音消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对话显得更加立体鲜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信息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微信中的群聊功能支持多人同时语音聊天,这为建立班级群提供了方便。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不仅可以一对一的推送实时消息,还可以满足学生一些功能性的需求,例如课表查询、失物招领等,通过关键字回复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4)功能众多,方便生活。微信不仅可以聊天交流、信息传递,如今还可以刷卡、转账、发红包、手机充值、生活缴费等。微信支付更加安全便捷,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二、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2010年5月微信添加的语音对讲功能是网络沟通的一次革命。用户只需要按住语音按钮进行实时录音,松开手指的时候语音消息就进行了发送,它省去了输入文字信息时眼睛的注视和手指的点击,从而使沟通不再那么受行动的限制,提高了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时的沟通效率。除此之外,语音对讲功能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实时的语音对讲可以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语境,另沟通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互动性也大大提升。综上所述,语音对讲功能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向他人发送语音信息,具有真实性的同时不失趣味性,符合年青一代具有朝气的特点。

2、朋友圈对大学生的影响。朋友圈的功能与微博相类似,都是允许用户通过发送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媒体形式来展示自我,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是一对一推送,而微博中是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将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较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而弱关系则与之相反。朋友圈通过发送图片、文字、小视频等媒体形式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留言互动巩固了强关系,使弱关系也得到了强化。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双方发现共同的兴趣点,帮助加深相互之间了解,为日后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其他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微信中“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相类似,都是与陌生人产生联系。不同点是“附近的人”会受到距离的限制,它允许用户看到一千米以内同时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摇一摇”是一种较强随机性的交友功能,它允许用户通过摇动手机筛选出来同一时间使用该功能的用户。相比之下,“附近的人”更适合大学生使用,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周围充斥着互不相识的同学,使用“附近的人”这个功能安全系数更高。

这两种功能不但拓宽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范围,而且对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这为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可能,在满足学生们新奇刺激的心理之余,也提高了他们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其次,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需要沟通交流来缩短的,学生不需要考虑任何身份背景带来的负担,容易得到倾诉与发泄,而这种坦诚的沟通,对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具有积极作用。

三、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1、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

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不沉溺于微信中,不被微信中的不良信息所干扰,不利用微信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解读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防止手机媒体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从日常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入大学生的课堂当中,提起学生们的重视,同时可以举办各种学生活动或讲座来让学生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慢慢转换为主动筛选信息,以此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微信使用观。

2、努力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师队伍

在微信环境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立一支适应新环境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政教育队伍能力两方面着手。首先,教育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尊重大学生的主题地位,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当今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多媒体技术,对于出现的新媒体形式要及时学习和了解,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利用微信平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利用微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特点,第一时间关注到学生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语音聊天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其次,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建立班级群。一来可以更加便捷的完成日常行政工作,比如发送通知,温馨提醒等;二来可以利用微信群建立第二课堂,相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微信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最后,利用微信公共账号来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微信具有一个公众平台,通过微信的此功能,可以图文并茂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来系内最新教学动态和学生活动,对学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同时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并拉进学生与学校管理层的距离。

4、建立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监理机制

建立学校与运营商的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制度。学校可以主动提出与运营商进行合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需求反馈,以便于软件用体验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微信使用信息,有利于提高对微信的管理水平,同时更加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方合作,学校和运营商各有所获。

总之,微信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种形式,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多方面研究对策,做出改革回应,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辛玲玲.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D],2014-6-20.

[2]赵昕.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