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保护的必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篇1

1 保护区概况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宁陕县境内,属秦岭大熊猫主要种群天华山种群的核心分布地。保护区总面积25485公顷。由于该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区内分布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品种全,而且保护价值高。生态群落具有南北交汇、四方杂居的分布特点,是秦岭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据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主要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618属,1528种,主要有红豆杉、云杉、冷杉、水青树、连香树等。

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制度,完成了划界立标工作,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总体规划,出版发行了《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初见规模。积极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天华山种群有效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栖息地质量明显优化,区内林政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

2 生态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主要以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为重点,修建了保护站、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在生态旅游方面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在做好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3 生态旅游优势

3.1旅游资源优势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腹地,保护区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典型性而闻名,其高山草甸、瀑布、野生动植物景观独具特色,各类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天华山峰峦叠嶂,山奇石怪,林海茫茫,云雾缭绕,保护区内有挺拔险峻的山峰、状如石海的冰缘地貌、神秘绝妙的溶洞、飞泻千仞晶莹清澈的飞瀑,纵横交错的溪流,以及高山平湖,还有景色秀丽的天然林,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因此,被游人誉为陕西的“九寨沟”,能够满足人们探索自然,了解自然,反璞归真的需求,丰富的旅游资源使保护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3.2区位优势

天华山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距西汉高速公路30余公里,驱车到西安或汉中约2小时,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交通条件大为改观,陕西省把保护区纳入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全省米字形交通主干网络,使保护区成为整个秦岭生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成员。区内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视、通公路,农村电网也已改造完成,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保护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得以展现,为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优势。

4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状况

4.1山地景观

秦岭逶迤绵亘,素以雄、奇、险、幽、俊而闻名于世,而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更是无限风光,竞显风流,是镶嵌在秦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可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别有一番天然情趣。可以说天华山的山岳景观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游人至此,大有“两山夹明镜,人在画中游”之感觉。

4.2水域景观

天华山保护区山势高大,植被茂盛,故而形成了多彩多姿、水量充沛的河、瀑、潭、溪、泉等自然景观,构成清澈秀美的水体旅游资源。区内两条河流麻河和木河,均发源于区内最高的秦岭主脊,水流湍急,水量充沛,河中怪石层叠,水击浪起,波澜回旋。河水清澈甘甜,沁人心扉。总之,天华山各种水体景观之形姿、色彩、味甘、乐音等给游人许多情趣。

4.3生物景观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其中许多珍贵植物、孑遗植物,又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调查,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有苔藓植物180种,蕨类植物111种,种子植物1528种。在这些丰富的植物种类种中,有观赏植物436种,药用植物720种,淀粉植物93种,芳香植物57种,油料植物78种,食用植物79种,纤维植物134种,鞣料植物62种,树脂橡胶植物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如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太白红杉、红豆杉、连香树、水青树、野大豆、水曲柳、香果树等。

森林景观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季相分明,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万物复苏,树木嫩叶初发,生机勃勃,山坡上百花盛开,群芳竞妍,姹紫嫣红;盛夏,郁郁葱葱,凉风习习,山上绿波起伏,青翠锁目,林内上有绿叶如盖,下有绿茵缀花;秋天层林尽染,霜染红叶,满山红遍,百果飘香;隆冬,山上松柏更加青翠挺拔,大雪初降,山如银蛇,崖挂冰帘。

雨后山中白雾弥漫,雀歌雉鸣,猴飞鹿奔,羊豹倘佯,水中鱼儿徘徊的景象,常常令游人惊叹不绝。登上鸡公梁顶,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盛开时节,沿途观赏,姹紫嫣红,灿烂夺目,似云海,似云霞。步入这斑斓动人的画卷之中,望着那鲜艳夺目的杜鹃花海,青翠欲滴的针叶林,人们漫步于草甸,你会觉得这里一切都那么舒适惬意、那么具有勃勃生机。

5 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5.1缺乏整体规划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各项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完善,生态旅游尚未进行,正在着手编制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5.2经费紧缺,基础设施落后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财力不足,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投资,保护区现有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诱惑力。

5.3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天华山保护区是在原陕西省宁西林业局蒲河林场的基础上成立的,现有技术人员大多是林业专业方面而非旅游专业,目前保护区急需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5.4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低

天华山保护区晋升国家级时间不久,加之过去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小,缺乏社会认知,也是影响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

6 生态旅游设想与规划

6.1生态旅游的原则

6.1.1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原则

保护区生态旅游必须服从于保护、立足于保护,即“保护第一、旅游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将旅游活动严格控制在规划区的旅游景点和线路上,使旅游活动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值。

6.1.2 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科学利用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的特点和优势设计旅游项目,充分体现保护区的特色,要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才具有诱惑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类型,尽量发挥资源优势。

6.1.3 加强宣传,严格法规,科学管理的原则

广泛宣传生态旅游的优点,宣传保护区的特点,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保护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生态旅游。

6.1.4 循序渐进,有控制、有秩序地开展生态旅游的原则。

生态旅游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旅游规模。应结合最佳游客容量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科学设置旅游线路,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旅游。

6.2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有计划地建设一个生态旅游特色明显、功能齐全、服务一流、典雅舒适的大自然绿色世界,满足人类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游憩需求以及回归质朴和谐的自然环境需求。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探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功能,促进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6.3环境容量分析

只有准确测算环境容量和游客数量,按照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客规模,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按线路法计算,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日环境容量为322人次/日,共5个多月(即每年的5月至10月上旬),其中有效旅游日主要集中在周未和节假日,取有效旅游系数0.4,经计算,年环境容量为20608人,按照保护区2004年旅游人数500人次,年均增长率20%计算,规划期未2014年预测旅游人数3700余人,年均人数不会超过环境容量。

6.4客源和市场分析

目前保护区的主体游客来自于周边的佛坪、户县和宁陕县等地,辐射范围较小。近期客源市场应以西安、汉中、安康为中心的省内大中城市旅游市场为重点,逐步拓宽和开辟省内其它城市和周边省、区旅游市场。

保护区生态旅游应做好动态监测,适时进行游客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游客的性质、旅游目的,以便及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计划,满足市场需求。

6.5绿化美化规划

6.5.1对保护区内的景点进行统一的绿化美化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确保绿化美化科学合理。

6.5.2绿化要突出地方特色,种植具有保护区特色的植物,配置采用自然、不规则方式,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6.5.3旅游步道或旅游线路两侧,适当配置自然或风景林带,以美化旅途环境,改善视觉效果,增添游客游览乐趣。

6.5.4对景点旅游线路附近的村庄,应进行统一规划,重点突出环境设施建设,扩大绿地面积,净化、美化环境,力求村庄建设与保护区建设相协调。

6.6三废处理

在游人聚集地、游览线路、景点等地合理设置垃圾箱,并定期清理回收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场统一处理。

根据旅游景点的规模、特征和游客数量,合理设置公共厕所,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6.7旅游项目规划

6.7.1旅游项目

6.7.1.1森林观光游:以参观保护区内乔、灌、花、草组成的多姿林相,进行森林浴、避暑休闲为主,方式为步行。

6.7.1.2瀑布观赏游:以欣赏秦岭地区少有的剑雨飞壑,银丝缕缕,跌岩百折的瀑布群为主,让人体验“凝似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境界。方式为步行。

6.7.1.3登山探险游:以登山游览为主,欣赏天华山、五女峰峰峦叠嶂,竹木相映,烟雾缭绕之美,体验留云峰、劲松峰峭壁如挂,绝处逢生之险。方式为步行。

6.7.1.4科普考察游:以参观、阅览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通过阅览有关宣传材料、声像作品以及观赏具有典型特征的珍稀动植物、地形、地貌等,最终使游人对保护区的科学研究价值有感性认识并能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6.7.1.5民俗风情游:以参观保护区周边社区农舍、寺庙、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为主,使游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陶冶游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6.7.2 旅游路线

6.7.2.1麻房子—十里河—留云峰—兰花湖旅游线路。游览劲松峰、留云峰、北亚热带及暖温带森林植被带谱、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等。

6.7.2.2萝卜峪—大青沟—天华山旅游线路。游览天华山秀峰高耸、烟雾缭绕、怪石林立的山岳景观和蔚为壮观的天华山飞瀑。

6.7.3旅游设施规划

由于保护区生态旅游尚未正常开展,缺乏一定的基础设施,加上可利用部分设施较少,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目前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本期规划主要利用保护区原有道路并加以适当的改造形成旅游步道,对景点设施进行完善和加强旅游促销宣传。

6.7.3.1修建兰花湖旅游步道7.5公里,天华山旅游步道3.1公里。

6.7.3.2麻房子—兰花湖旅游道路增设观景亭2处,萝卜峪—天华山旅游步道增设观景亭1处。

6.7.3.3麻房子修建200平方米停车场1处。

6.7.3.4购置中巴旅游车1辆。

6.7.3.5完善供电、供水及环卫设施。

6.7.3.6提高导游的业务素质,定期举办导游培训班,培训内容侧重生态旅游、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科普教育。规划培训社区及保护区相关人员20人,按人均每年1次,共计200人次。

6.7.3.7旅游宣传

今后的主要促销手段有:参加各种旅游网络,积极参与全国或区域性的促销会议,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促销,编印旅游手册,制作旅游纪念品等。规划每年投资5万元。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科生进行访谈。纳入标准为:(1)各院校在读本科生;(2)知情同意,自愿参加;(3)语言能力较强,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信息饱和、不再有新观点出现时停止访谈。共有20名受访者参与访谈,其年龄、性别、专业类别等一般情况见表1。

1.2方法

1.2.1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者对提纲上的问题理解透彻,在访谈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遇到问题及时追问、澄清。1.2.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初步制定访谈提纲,然后进行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修改访谈提纲。最终确定的访谈提纲如下:①对生态保护的认识;②从何时开始接触生态保护教育;③在社会生活中获取该方面的信息情况;④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自我约束情况;⑤哪些教育方式对您生态保护意识的养成影响最大;⑥身边同龄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您有何影响;⑦对生态保护的教育感受。1.2.3资料收集通过面对面形式,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向受访者做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目的,保证会完全遵守保密原则,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访谈。1.2.4资料分析在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后,开始访谈。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在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文件逐字逐句转为文本模式。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信息加以处理、分析。

2结果

2.1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现状

2.1.1生态保护意识较强,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较好调查发现,大部分本科生自律性较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习惯,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5]。从访谈结果可知,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自述其生态保护意识较强,尤其体现在与自身生活相关的行为方面。当谈到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义时,5号受访者说:“在平时会少使用一些一次性筷子,注意空调的使用时间,环境好了传染病就会少一点。”6号受访者说:“生态保护对我们十分重要,如果生态保护做得好,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好,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18号受访者说:“能做到一些基本的环保行为,不踩踏草坪、不乱扔垃圾等,这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谁也不希望生活在糟糕的环境里。”2.1.2习惯已经固定,不会轻易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科生会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且习惯养成之后很难改变。本科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养成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教师和家长的模范作用、身边同学的行为习惯等。当问到“你认为做些什么能增强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时,4号受访者说:“感觉改变还是挺难的,学校开设大班课的作用可能不大,习惯已经养成20多年了,几节课也改变不了什么。”16号受访者说:“我觉得还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应该在各方面都加大力度,而且要采用强制性措施,否则很难轻易改变。”

2.2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来源

2.2.1以口头教育为主的家庭、学校教育大多数环保宣传停留在口头上[6]。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长辈、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对其进行的生态保护教育以口头教育为主。在问到“你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接受生态保护相关的教育”时,1号、3号、4号、5号、6号、8号、10号、15号、18号受访者均表示:“家庭方面的教育从记事起就已经开始,渗透在平时生活中。”9号受访者表示:“家里没有专门教育过,就是口头教育,尤其我是和老人一起长大的,他们也不是很注重这些;老师也会口头教育,如不能随地扔垃圾、节约用水之类;小学也会有那种乱扔垃圾会给班级扣分的强制约束性措施。”2.2.2学校在各学科中渗透相关教育很多学校会将生态保护的内容渗透到文化课中[7]。20位受访者中,仅有6号受访者表示学校开设过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必修课。在问到学校方面的教育时,6号受访者说:“在小学阶段,学校开设一些科学百科类的科目,涉及生态保护教育;但从初高中开始,因为文化课开始紧凑起来,相关课程就变得很少了。”2号、3号、7号、17号、19号受访者均表示:“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过生态保护相关课程,不过会在语文、生物、地理、化学中渗透生态保护教育,还有一部分课程与生态保护有关。”8号、20号受访者表示:“学校这方面还是挺缺乏的,在课堂上老师不会给我们具体地讲关于保护环境的问题,更没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2.2.3通过手机或广告获取有关生态保护的知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和广告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态保护知识的主要途径[8]。对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态保护信息的具体情况”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通过社会途径接触生态保护信息最多。13号受访者说:“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比较多,网络上经常有一些有关生态保护的公益广告,比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10号、15号受访者表示:“我经常在自媒体上看到一些和生态保护相关的视频,微博和视频类APP也会自动推送这些知识。”

2.3影响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的因素

2.3.1生态保护意识受同情心影响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培养青少年的同情心,有利于培养其仁爱之心,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10],对促进生态保护也有帮助。有学生表示,在看到一些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恶劣后果时,会激发自己的同情心,进而促使自己产生保护生态的行为。4号受访者说:“电视上的一些新闻会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感觉多接触那些比较恶劣的环境,就会激发你想保护生态的欲望。”7号受访者说:“当自己在微博上看到南极北极冰川融化,企鹅、北极熊那么可怜时,就会想去进行生态保护,对于我自己而言,多看看这方面的新闻,就会影响我很长一段时间。”2.3.2生态保护意识受身边同龄人影响通过访谈了解到,当身边的同学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时,受访者会主动向他们学习;而对于生态保护意识较差的同学,受访者表示不会受他们影响。6号受访者说:“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对生态保护都有很深层次的认识,我会主动向他们学习。”8号受访者说:“身边同学的生态保护意识都挺强的,对我也会有很大影响,比如他们都那么做,我要是没有做到,就会有一种愧疚感,也会督促我去进行生态保护。”3号、10号受访者说:“身边的同龄人还是有差异的,毕竟大家的教育环境不同,对我来说,我会选择学习好的行为,纠正那些对生态保护不利的行为。”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环境保护的效果、生态建设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刑法对于生态法益的保护存在这样一种矛盾,即在对于生态法益保护的过程中存在执法严格却没有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前段时间,一则“大学生掏鸟”而被判十年重刑的新闻使得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事情的缘由是河南的一名大学生在暑期,因与他人共同猎捕16只鹰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判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而被一审法院判处十年有期徒刑。①该案是因为本案是否刑罚过于太重而引起热议,认为就是因为捕猎了16只鹰隼就判处10年徒刑,但是该案却引发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刑法对生态法益的有效保护,如何有效的利用刑法保护生态法益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二、生态法益概述

法益(Legal Interest,德文Rechtsgut),即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和价值;刑法法益,是受刑法规范保护的利益和价值。②法益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界定,一是现有法律条文有哪些? 二是这些法律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三是保护的利益是什么?③只有从这三方面去解释,才能得出法益的科学内涵。因此对于生态法益的界定我们需要从上诉三个方面对生态法益进行限定。对于保护法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资源环境为例,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保护环境资源。所以在保护资源环境中我国法律是有对该法益的保护的。对于保护的对象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首先要明确法律法规保护的对象,对于上述法律来说保护的对象就是环境资源,如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最后法益利益的内涵。在使用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时,首先要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是什么。以环境资源为例,我们保护的利益就是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上述分析,生态环境法益是受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的利益,保护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大气、水和土壤等生态本身,保护的利益是维护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和承载”三维尺度上的自然规律免遭破坏。

三、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一)生态法益刑事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刑法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将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迈出了生态法益保护的重要一步,但与日益严重的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比,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诸多侵害与威胁生态法益的行为还没有受到刑法的规制。生态遭受破坏与责任主体的责任还没有形成一个平衡,并且随着生态法益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除“污染环境”外,其它类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也将凸显出来,比如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严重虐待或侵害动物的行为、严重破坏气候的行为等。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正在或已经建立起来的以“污染环境”行为规制为主、其它侵害生态法益行为的规制相配合的立体化生态法益刑事立法体系值得我们关注,也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对于生态法益受侵害后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二)生态法益刑事立法的效果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法益也处于变动之中,新的法益不断生成。对于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正当性越来越得到法律的认可,公民在生态环境领域享有的利益应被法律所保护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公民个人的法益中不仅包括财产法益、人身法益等传统法益,也还应包括生态法益。而刑法作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其在保护生态法益中有着独特的效果。

刑法的目的是在于保护法益其本质就是法益保护法,并且刑法保护生态法益主要是对人的正当利益的保护。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种属性,能满足其多种需要。但不同的利益或需求在实现时往往针对同一种环境要素或环境要素的同一种功能,致使环境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生态功能相互之间发生冲突。而刑法以保护人之权益为首要出发,在法益保护上也以保护人的法益为主要目的,通过刑法手段保护生态法益是对人在生态领域的正当利益的保护,这既是刑法在法益保护上的正常逻辑,也是生态文明先进国家刑法已经或正在承担的使命。充分体现了刑法对生态法益保护的成效。④

四、完善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

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加强生态法益的刑事保护,促进刑事立法的生态化是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起点,也是生态法益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支点。

(一)完善生态保护的刑事立法

虽然我国刑法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将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制,迈出了生态法益保护的重要一步,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诸多侵害与威胁生态法益的行为还有待刑法规制。

(二)优化保护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规制

生态法益与其它类型法益既存在紧密联系也存在重大差别。作为一种新型法益,生态法益与传统的人身法益与财产法益具有紧密联系。⑤以上述“大学生掏鸟”案为例,刑法对非法捕猎、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刑罚设置过重。刑法忽视了破坏动物资源的犯罪侵犯的动物法益具有可修复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犯罪,不能一味注重严厉的人身罚,而要注重添加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罚,并把这些财产用于动物法益的修复。”因此,在生态法益保护的法律资源配置上,我国刑法还存在着较大的优化空间。

(三)加强生态法益的刑法司法保护

我们知道刑法目的的实现不仅包括刑事立法对相关利益保护的法律设定,还包括通过有效的刑事司法使法益保护得以实现,因此有效的刑事司法对于生态法益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生态法益的刑法司法保护也是生态法益刑事保护的重要一环。(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注解:

①参见(2014)辉刑初字第409号刑事判决书

②参见杨春洗 苗生明:《论刑罚法益》,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第12页。

③参见陈珊利子平:《生态环境法益探微》,载《求索》2015年第5期,第82页。

④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91页。

⑤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94页。

参考文献:

[1]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J],法学评论,2013(3).

篇4

一、“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奠基

”美丽中国”代表着绿色的、生态的生活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重要生活保障。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更优美的环境”如同丰衣足食、人身自由、知书达理、公平公道、安居乐业、和平和谐一样,不需要什么高深莫测的说教,当山川秀美、山清水秀离人们渐行渐远,甚至连呼吸安全都成为一种奢求的时候,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不难理解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不难理解无人能置身于美丽中国建设之外的道理。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的声音,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如此紧张的大背景之下,呼吁”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的重中之重。转变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应首先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民。

在伦理学领域,道德是改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际关系建立和改善的重要标杆。建设”美丽中国”将道德关系延伸至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认为当下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相对立的后果,应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道德关系,坚决反对以自然为手段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改变不合理的唯利论观念,注重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平等共赢、和谐共生的道德关系,在和谐关系中逐渐改善生态危机的现状。因此,应做到关怀自然,理解自然,明晰自然的收获就是人类的收获。建设”美丽中国”即建立美丽生态,更是为人们建立美丽人生的舞台。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观现状

每个中华儿女都有为建设美丽中国尽心尽力的责任,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大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积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其言行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整体后备力量的文明程度,并且在现实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标榜作用。观念决定行动,在生态建设的进程中,不容忽视大学生的基本生态观念,掌握大学生对生态建设的基本看法,明晰大学生存在的不合理生态文明观念,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生态理念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所在。

(1)生态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一部分,也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明白了进行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是缺乏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生态理论主要指的是区别于专业生态学知识、更为普通非专业人群所接受的常识性生态学知识。尽管是常识性知识,很多大学生依然了解的不清楚,比如有关生态保护的节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等的日期和节日要求均不详,以及关于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也不清楚,还有类似废电池、白色垃圾的处理及消化也不甚解等,诸多现象表明,大学生虽然属于高等教育的接收者,却对基本生态保护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对生态系统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生态责任感薄弱。当代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言语上充分表明进行生态保护的决心,但同时,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瑕疵不会影响生态全局,无形之中造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现象,对他人违反环境保护的做法也无心去劝阻,或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矛盾选择无视和逃避。由此看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较强的责任感,以人为主的思想观念指导着其日常行为,面对环境污染,只想到自我所受伤害,忽略了自我作为环境问题的制造者,这就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进行日常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较弱,缺乏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

(3)知行转化能力较弱。绿色生态梦的实现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去实践,将具有的生态保护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态实践行动,切实做好生态保护的各项工作。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为了省事,随手丢弃垃圾;看到校园内的废弃物,绕开代替了捡起;出于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碗筷等。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在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环节是断裂的状态,没有很好的运用生态理论知识约束自我,没有真正的将所学只是转化为实践。这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的生态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应逐渐改善较弱的知行转化能力。

三、“美丽中国”建设下大学生生态观教育路径

美丽中国的创建离不开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则需要依靠生态文明教育。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生态建设方面,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修养,倡导大学生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引导其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中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1)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基础课有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历史重任。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实现开设生态文明公共必修课,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短时间实现,但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加强其与专业课知识的联系,是较为可取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使学生了解在与自然环境的摩擦中的是非善恶,正确调整个人言行。

篇5

近年来,生态补偿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词的诞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现阶段的生态补偿制度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虽然我国的生态补偿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林木业、自然保护区、遏制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为此,建立和完善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制度仍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以此来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对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实际意义。

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之概况

贵阳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项目,对于爽爽的贵阳而言,湿地公园的建设很是重要。目前,在贵阳市主要建设了两大湿地公园:花溪湿地公园和小车河湿地公园。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贵阳市中心仅十二公里,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在环境上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以喀什特地貌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适宜的气候和多种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花溪河水资源充足,年平均径流量9.84亿立方米。另外,花溪河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达到Ⅱ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点。其次,小车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处贵阳市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该湿地公园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多样性的优势,突出海拔落差和梯次植被特色,彰显良好的河谷生态,在公园内建设有公用配套设施,并配有完善的垃圾处理、排污治理、慢性系统等功能,是展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小车河湿地公园的建设直接惠及城市西部、南部的60多万居民 。

贵阳市中这两大的罕见湿地公园,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不甚枚举。为此,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笔者认为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生态补偿制度,促使人类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保护生态环境,以此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 建设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下天然湿地的生态补偿更是毋庸置疑。曾经学者们甚是担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已上升为了重要的法律问题,在201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时候,首次将公益诉讼列入法律规范之中,这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某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上已有实践。众所周知,生态补偿制度适用于环境破坏甚是严重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对于湿地公园的运用却是几乎没有先例可寻。为此,免不了在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采取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会有缺失,或者是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根本就不健全,导致在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的时候出现漏洞,以至于给那些损害湿地环境的人以可乘之机。在此情况下,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就会陷入很危险的境地,从而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如此看来,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湿地公园生态补偿不到位,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生态补偿制度是偏主观判断的制度范畴,其在被有关部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生态补偿中,生态补偿标准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如果判断不到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判断标准误差较大,就会对被补偿人产生不公平。这样不公平很可能会导致对于生态建设付出的人、对环境保护付出的人而言,他们以牺牲自己的固有利益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产生利益不均衡。而由此产生的利益不均衡、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就会导致生态保护与建设者之间存在的心理落差,进而滋生不满情绪,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三)湿地公园生态破坏严重,引发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公民早已远离了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现如今每天都是和现代化的设备打交道,这固然就免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建设不安全,很有可能就此引发生态危机,从而触发生态威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就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结果。贵阳市具有“凉都”之称,“爽爽的贵阳”也是家喻户晓,这些称号来源于贵阳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气候条件。笔者认为,如若我们不对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那生态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建立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生态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三、 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这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经济法这一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湿地公园而言更是对至关重要。现笔者就从外部性、公共物品供给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所需的理论基础。

(一)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经济法这门学科里一个独有的概念,其含义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环境造成非自愿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人的成本降低收益增加或者是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的效用,由此外部性就可以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法学科里的一个分支,也具有经济法学科应有的基本特征,外部性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外部性理论是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中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有力理论支撑。“鼓励和保护正外部性,预防和制止负外部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规制外部性方面,行政法主要从明确政府的职权和职责、强化正当行政程序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着眼,发挥重要作用。” 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定会造成外部性的影响,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对此,对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予以付出的人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奖励;相反,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而言,则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经济法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个人或企业,通过授权政府采取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使私人的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的部分得到补偿,以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的现象。”

(二)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公共物品,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公用的物品,当人们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时候,因为人的本性,会导致人类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共物品,由此损害他人的利益。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当人类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因为目光短浅或者利益使然,就会促使有的人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因为一己之私而损害生态。诸如很多人在享受环境的时候故意破坏环境,他们认为这种破坏暂时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利,至于会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他们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希望享用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相反对环境建设投资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就会出现资源浪费殆尽、生态逐渐恶化的后果。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制度,给予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损害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一定的补偿,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予以惩罚,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致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实现社会与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多元目标相互协调的新型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代人有权使用资源和享受生态环境并从中受益,当然地也有责任为后代人保护有限资源和避免环境受到破坏,当代人同后代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代人都应当对后代人负责。“可见,为了防止当代人为有利自己、以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滥用自然资源,在法律上承认代与代之间的权利和当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义务是至关重要的。”

四、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

(一)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

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第二大法律体系,其重要地位是举足轻重。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只有明确湿地公园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才能顺利地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对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规定,是其重要依据。在应对生态危机的法律对策中,希望国家能将生态补偿列入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款中。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明确对生态补偿的规定

篇6

篇7

环境保护税是国家为了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实现特定的资源与环境保护而对造成环境污染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征收的一种特定税。它是利用税收杠杆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环境税可以溯源到英国“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税纷纷在欧美等国家实施,在诸多环境保护的措施中,环境税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我国理论界对环境税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展开了研究,环境税的立法完善也提上议事日程。但作为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税的核心价值应是环境正义。

二、环境税立法的原则

1、生态保护原则

生态保护原则意指环境税法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自然资源和生态演变的规律,以地

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作为立法原则。环境税法应符合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如持续性、协调性、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等,体现环境时代对税法制度变革的客观要求,即将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融入环境税法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在环境税设计上体现生态保护原则,就是要赋予税收以生态保护的功能,使税种和税收措施具有“环境友好”的属性,在判断税种与税收措施的取舍上要以是否具有生态保护功能为标准。

2、公平原则

朴素意义上的公平是指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等对待,反映到人类社会上就是同样的人同等对待,不同样的人不同等对待,反映到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上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在三个层次上实现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不适用人类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应当立足于对人类和自然的公平保护。环境税设计时应坚持,当自然环境的基本利益与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冲突时,若二者不相容,则禁止为满足人类的非基本利益而牺牲自然环境的基本利益。

三、环境税立法的框架设想

征收环境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但作为一种税,其构架应与普通的税结构相同,由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等要素构成,只是具体的要素与普通的税有所差异。

1、纳税主体

环境税的纳税人,是指开发、使用环境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具体包括:(1)开发和使用特定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环境资源是一种财富,虽不能为其定价,但使用就应付费。(2)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对环境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支付相应的费用。

2、征税范围

国际通行的环境税征税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结合我国现状,首先应将不可再生的、存量较少的自然资源作为征税对象。资源税中虽对其已有规范,但如前所述,我国对具有巨大生态环境价值的水、森林、地热资源等缺乏税收调控,造成以上资源过度消耗。其次,向生产中对环境产生污染的行为征税,如对在生产中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及噪音等行为征税。再次,对过度耗费自然资源的消费品,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如采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在使用中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又有相关的绿色产品可以替代的包装物品等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4、税收征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环境税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是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也是提供环境保护资金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开征环境税,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重演。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税收制度建设,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观条件。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环境税法律制度能够建立和完善,并在我国整个税法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国. 环境税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 涉外税务,1998 (6).

[2]雷新华. 关于开征环境税的理论思考[ J ]. 经济问题探索,2002 (8).

篇8

流域水循环系统的整体性、河流水系的流动性、以及流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相互分割性,决定了流域的上游地区在经济发展和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对下游地区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外部效益。为有效解决流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建立一个流域间、区域间的上下游的补偿机制非常重要。

目前,人们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生态补偿提升为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是确立生态补偿量的关键,也是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中的重点和难点。闽江流域在良好的生态保护下拥有非常好的环境,其流域生态补偿问题仅涉及福建省,比其他流域相对简单。因此本文选择闽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确立该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模型。

二、生态补偿理论基础的应用

1.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造成了生态建设投入的外部性,这是生态补偿问题产生的根源。

2.生态与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理论决定了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3.效率与公平理论为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并由政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依据。

4.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是测算生态补偿标准并确保其实施的理论基础。

三、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补偿模型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本文从生态建设的总成本入手对生态补偿量进行测算。

1.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总成本分析

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补偿成本由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构成。通过调查收集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一年内的各项直接成本(DCt)和间接成本(ICt),直接成本包括水源涵养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投入(DFCt),水土流失治理投入(DSCt)和污染防治投入(DPCt)等,即:DCt=DFCt+DSCt+DPCt;间接成本包括水源涵养区发展节水的投入(ISCt),水库区生态移民安置投人(IICt),水源涵养区限制产业发展而遭受的经济损失量(IECt)等,即ICt=ISCt+IICt+IECt。公式(1)即为年总成本的计算公式:Ct=DCt+ICt (1)

2.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补偿模型

根据前述理论,上游水源涵养区内的生态建设投入应得到下游地区的补偿。本文引人水量分摊系数KVt、水质修正系数KQt和效益修正系数KEt,测算上游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外部性所需的补偿量。

①将年总成本Ct乘以KVt,作为下游地区对上游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本按水量进行的分摊。基于水资源利用状况,确定水量分摊系数KVt为下游地区利用上游水量W下占上游总水量W总的比例,即: ,0

则下游因利用上游水量而需承担上游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本C的分担量为CtKVt。

②在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水质的优劣同样能够影响用水效益,上游地区供给下游水量的水质越好,其发挥的效益越大。因而,应引入水质修正系数KQt对下游分摊的成本CtKVt进行修正。以常用的水质指标COD浓度作为上下游交界断面处的代表性指标,假设上下游交界断面所要求的水质标准为S(mg/L),即上游地区有责任保证上下游交界断面处的水质达到S,以保证下游地区的正常用水。

当交界断面处水质Qt等于S时,下游地区只需因利用上游水量而分摊成CtKVt。当交界断面处水质Qt低于S时,下游地区除需分摊成本CtKVt外,还需要对水质为Qt情况下比水质为S下所少排放的COD量Pt(t)进行补偿,采用上游地区环境保护中年削减单位COD排放量的投资为Mt(万元/t)估算,则上游地区因向下游提供比标准水质更优的水量而获得的补贴为PtMt。当交界断面处水质Qt高于S时,即上游来水的水质不达标的情况,上游地区得到下游地区分摊成本CtKVt之外,需要对水质为Qt情况下比水质为S下所多排放的COD量进行赔偿,即上游地区因为向下游提供劣于标准水质的水量而赔偿PtMt。

根据以上讨论可得考虑水量分摊和水质修正后下游对上游地区生态建设的补偿量,那么 (3)对于公式(3)进行讨论:Qt=S时,Pt=0,KQt=l,下游地区只需因利用上游水量而分摊成本CtKVt;

Qt0,KQt>1,下游地区除需分摊成本CtKVt外,因享用优于标准水质的水量而对上游地区补贴PtMt;

Qt=S时,Pt

③ 在生态建设产生正效益的情况下,投资效益大于成本,以保持投资的积极性,应使引入的效益修正系数KEt>1,对下游承担的生态建设与保护补偿量进一步修正。不同部门KEt的取值应不同。在实际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应对KEt值有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使之满足下文中所述的边界条件。

至此,得到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年补偿量的计算公式为:Cdt=CtKVtKQtKEt (4)

公式(4)即为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补偿模型的基本公式,将由公式(1)、(2)、(3)代入上式,即得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年补偿量。

3.上下游生态建设效益分享和成本补偿需满足的边界约束条件

从下游受益地区考虑,假定某一年度的国民经济用水净效益为Bd,各部门分享的效益系数分别为α1,α2,……αn;分担的生态建设的年补偿量为Cd,则第i个受益部门分享的效益为aiBd,分担的补偿量为aiCd,其效益投入比,为保持投资驱动力,使Kd>1。

另一方面,从上游地区生态建设角度考虑,将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总成本C划分为用于维护上游地区生态和国民经济效益B上的成本C上,和用于带给下游地区生态和国民经济效益的成本C下,那么应满足上游分享效益与成本的比值,同时应满足下游补偿值与成本之间的比值,以保证上游生态建设投资的驱动力,所以Ku=(B上十Cd)/C至少应大于2。由于上游发展滞后,目前Ku应略大于Kd。

四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补偿量测算

闽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河,也是福建人民的母亲河,流域面积约60992km2,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境内,是水系相对独立的区域性河流。由于区位特点与生态功能定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平市始终是闽江流域的天然屏障,是福建省生态保护的重要功能区,同时也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2008年南平市辖区10个市、县(区)总人口为289万人,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59.14亿元,同年闽江下游福州段相关行政区总人口为683万人,国民生产总值却达2284.16亿元,后者国民生产总值是前者的4.1倍。经济发展的滞后严重削弱了上游地区对保护和建设成本的承受能力,与长期维持优良生态系统的需求差距很大。

根据公式(1)将上游地区南平市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成本进行汇总,作为补偿计算的依据表1。结果显示上游地区近年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本保持增加的趋势,历年总计成本13.75亿元。运用公式(4),测算2004-2008年闽江流域下游受益区对上游南平市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的补偿量。水量分摊系数的计算中,上游地区的总水量用于上游和下游部分的经济和生态用水,故取为上游地区的年降水资源量;闽江流域允许水质标准为Ⅲ类水,而在上游地区长期以来的生态保护作用下,其水质长年处于Ⅰ类到Ⅱ类之间,计算得到的水质修正系数较高;效益修正系数取经验值1.2,测算结果见表2。2004-2008年间,下游地区共分担上游生态建设与保护投入5.26亿元。

五、结语

闽江流域的南平市、福州市之间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了妥善解决水生态与环境效益的外部性问题,必须以流域水系为单元,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区域为主体,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在上下游各行政区域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全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规划目标,明确界定各方的责、权、利,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流域生态共建、经济共赢的长效机制,实现流域生态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补偿原理与应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

篇9

民间故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大的传承价值。民间故事的传承作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需要遵循活态传承的原则,将群众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政府的引导管理结合起来,贯彻“保护中利用”的原则。为了使活态传承具备更深厚的受众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价值,需要积极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寻找与产业嫁接的可能性,发挥“非遗”项目在文化产业与商业营销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拟研究民间故事活态传承的必要性和传承的路径,以闽南民间故事为例,探讨民间故事中创意元素产业价值实现的方法和路径等问题。

一、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的现状

(一)闽南民间故事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闽南民间故事在民族文化共同体中有着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用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进行故事类型与口头程式研究,还能看出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域外文化的影响印记,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典范代表之一。故事以民间的立场宣扬传统文化和美德,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如妈祖、神医大道公吴、何氏九仙等神话形象和相关故事程式,作为孝道、忠义、乐善好施、保境安民等传统道德的化身,千百年来感化形塑着闽南人的精神空间,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辐射东南亚乃至全球。闽南文化兼具内陆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有对田园生活与和谐家庭关系的推崇,又有以航海和远洋渔业生活为语境的外向型文化的特征。

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闽南文化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土壤正逐渐缩小,活态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持闽南文化的生命力和鲜活度,是文化生态保护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保护的特殊性和相对优势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相比,民间故事以日常语言讲述日常故事,经过文字的整理和保存,具有较少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接受障碍,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受众认可接受;又具有亲产业性,民间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素材能够成为创意元素,变身为品牌形象代言以及影视作品。民间故事多具有长久积累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辨识度,具备在当代传播的可能性,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意素材资源和激发灵感的源泉,具有潜在的产业化应用价值。

民间故事是一种叙事文学,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化生态构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往具有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的态度和观念,并内化为民族文化心理传统的一部分。一些经典形象和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能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将之嫁接、转化和重新阐释,通过与特定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结合,成为文化标识乃至文化品牌,这将是民间故事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活态传承的一种可行而高效的途径。

二、活态传承的原则和路径

活态传承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方式,区别于以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展览馆式的场所展示型保护,以及用音像、视频、汇演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献记录式保护,也与旅游休闲、演艺等商业开发式的利用有明显区别。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原则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保证传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活态传承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传承保护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使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载体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通过活态形式获得传承和发扬、保护文化多样性,活态传承的成果体现为传承项目的日常化和鲜活性。

首先是活态传承的对象选择。文化成果要能经受文化传承主体的考验,受众接受又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动。技术进步和娱乐方式的更新使得手工艺类和表演类等项目仅能依赖特定人群的怀旧和复古心态支撑。民间故事如果延续口耳相传、茶馆讲古等传统方式,无法吸引当代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不能算是真正的活态传承,若借助传媒的号召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边际效应延伸,营造一种时尚风潮,则有可能成为活态传承的典范。

文化活态传承的价值和命运取决于它的效用和价值,活态传承意味着变革和适应,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来源是契合时代需求和精神风貌。随着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如果不能积极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远离了受众需求,将会被无情淘汰、被人们所舍弃。而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正是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

借助现代技术和营销手段,依托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力量,可降低文化项目传承的难度。有些项目的传承要求较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去学习和掌握,要想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标,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进,以降低传承的成本和准入门槛,使其重新获得简便快捷而又喜闻乐见的优势,迅速获得受众支持从而避免被边缘化乃至消亡的命运。

其次是活态传承的路径选择。保护与利用民间故事不能仅仅以遗产保护的形式进行标本式的陈列,尤其是一些表演性质较强的综合艺术门类,不能完全以静态的形式保存,不仅需要有传承人延续其生命,还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并将之重新鲜活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传承主体的规模要求和受众认可程度较低,仅仅是在一些代表性传承人那里获得单线的延续,这样保护对象就仅具备标本意义,徒具典籍价值,成为一种见证和象征。目前,对闽南民间故事的研究仍然是闽南“非遗”保护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上均不如南音、舞蹈和戏曲等,亟需加强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并在文化生态保护和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层面上展开研究,以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进行活态传承。

闽南民间故事创意元素产业化应用的具体领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闽南民间故事包含的创意元素适用于广告创意产业、影视动漫产业等对故事性需求强烈、注重鉴识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产业部门;还可将创意元素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与服装、鞋帽等产业品牌有机结合,形成独具泉州特色的品牌文化,这不仅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发展动力,还可为泉州产业经济转型和社会文化全面发展提供契机。

闽南民间故事包含多种优秀元素,其蕴含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因而对其保护和利用的路径也应是多层次的。

一是突出社会效益,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同时突出闽南文化特色,通过传承和保护助推闽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二是闽南文化的品牌化,一些著名的民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高美誉度和知名度,从中萃取和提炼创意元素并打造成文化品牌,用于广告制作、助力产业品牌构建,并制作成动漫作品和影视作品,将有助于闽南文化产业的兴盛和文化品牌的崛起。三是经典传承的活态化,一些经典民间故事的受众群体已经开始萎缩,面临传承的考验,原因并不是其自身的艺术品质发生了变化,而是缺乏媒介因素的支持。民间文学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在于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面向最广泛受众的亲和力,如果单纯凭借政府层面的保护,或者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将之进行保护和传承,则无异于失去了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以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形式,扩大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成为特色鲜明的标识物乃至于树立为文化品牌时,打造产业品牌和为文化产业部门提供创意自然会水到渠成。因此,积极利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和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为闽南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渠道。

三、结语

活态传承意味着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良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保持鲜活性和话语权。闽南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一是要保护传承人,作为口头表述和表演性的文化门类,需要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式来进行归类和整理;二是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整体生态的全面系统保护,为活态传承创造良好环境;三是要明确传承和保护的目标及其路径,以保护传统文化原生态为目标,以产业性保护开发为途径,并注重受众群体的培养。

只有通过活态传承才能真正保护文化遗产并发挥其时代价值,使文化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民间故事在众多“非遗”项目中具有亲和力和易传播性,与传统民俗、曲艺、民间音乐和舞蹈等门类相比,因其娱乐性和通俗性强,在当代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所受的传承阻力相对较少。因其故事性强、情节明白晓畅、人物生动突出,尤其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和部门。

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立足于文化对象的特征及价值来考虑,使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具有一席之地,并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闽南民间故事的优秀创意元素应用于相关产业,如:与泉州的轻纺制造等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借助故事创意元素的知名度增进产品的品牌认同和美誉度;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将创意元素提升为文化品牌,使其与产业品牌相互促进,形成泉州的特色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Julian Steward,潘 艳,陈洪波译.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2):34-36.

[2]林枫,范正义.闽南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4]黄少萍.闽南文化研究[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马建华.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与方法[J].福建艺术,2011,(5).

[6]杨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学透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0).

[7]郑渺渺.民间叙事与精神追求――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民间信仰[J].文艺争鸣,2006,(5).

[8]马建华.闽南文化述略[J].艺苑,2012,(2).

篇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10-03

1规划区基本情况

鹿寨县地处桂中腹地、广西中部偏北,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14′~24°50′、东经109°28′~110°12′之间。鹿寨县地理多样,东北部为架桥岭余脉,约占鹿寨县面积的1/5,西北部为峰林谷地。鹿寨县域总面积3389km2。鹿寨县地处低纬,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带,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38℃,冬季最低气温0℃。该县土壤质地较好,土壤酸碱度适中,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自然分布种和栽培种维管束植物186科657属1078种(含变种和亚种)。现有林地面积为193645.90hm2,森林覆盖率为57.91%,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778.04万m3。

2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技术方法,遵循“生态环境功能优先,保护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确保乡村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依托鹿寨县乡村森林资源,发掘生态资源要素,彰显城乡生态保护,打造高效生态功能”为规划理念,贯彻“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种植、逐步调整”的方针,对区域进行林业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规划凸现用地范围内现有森林资源类型和资源现状,实行树种限种与改种相结合、珍贵树种与乡土树种齐发展,以良好的生态布局,培育树种丰富、结构优化、品质优良、林相美丽、质效显著的多功能森林,为鹿寨县生态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生态基础和条件,将鹿寨县建设成柳州市区域性林业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县域。

3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实践

3.1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

根据规划区森林植被现状及生态功能要求,按照保护地生态基质、生态适宜度及生态敏感度将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定性为“一核一环二带二片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一核”即鹿寨镇城区生态保护核;“一环”就是“鹿寨县沿周边区域生态保护环”;“二带”指“洛古河道生态保护带”和“黄盘石洲河道生态保护带”;“二片”就是鹿寨行政区划中以323国道划分成北片与南片;“三轴”即铁路高速公路生态保护轴、普通公路(含县道)生态保护轴及自然山水生态景观保护轴。

此生态安全格局充分体现了鹿寨县森林生态资源特点,彰显了该县生态功能布局的规划要求,突出了“依托鹿寨县森林资源,发掘生态资源要素,彰显城乡生态保护,打造高效生态功能”的规划理念。

3.2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法

3.2.1划分生态功能区

依托该县森林生态资源类型与特点,围绕保护地生态基质、生态适宜度及生态敏感度差异,吸收既有的区划成果,将区域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拉沟黄冕自然生态水源功能保护区、中渡平山自然生态景观功能保护区、寨沙鹿寨人居生态拓展功能保护区和江口导江四排休闲生态延伸功能保护区。对每个功能区进行资源分析,找出各区特点,归纳特色。

例如,对拉沟黄冕自然生态水源功能保护区的分析,描述为:区域土地面积684km2,区域人口4.50万人。以北片两乡镇拉沟、黄冕为片区基础,拉沟全乡及黄冕西北东北都是重要的生态林培育区,林地面积大,植被资源丰富。该区是古尝河、洛清江、大洲河等水源地,是柳州市已规划的水源饮用地。区内分布有拉沟自然保护区、拉沟原始森林,林地森林覆盖率70%以上。

3.2.2划定各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生态保护及建设方向是规划的重点内容,各功能区因其资源、用地、产业等有差异,必须根据差别性采取措施,找准其保护与生态建设方向,从而采取相应技术方法。生态保护方向的定位多从生态功能、生态经济及特别保护这几个方面加以确定措施。

如针对中渡平山自然生态景观功能保护区所提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从功能方向看,该区为鹿寨县精心打造的生态旅游景区,功能上以响水河两岸峰峦为界面,形成丰富的立面景观。布局沿河生态林保护功能,片状上以中渡-香桥旅游度假区为基面做好风景生态保护,联贯平山生态乡村点、果林形成面上的保护。同时突出喀斯特地形石山的生态安全,严格保护石山森林生态环境。

从保护方面分析,该区产业发展应以自然生态游憩及民俗民风、古建筑等文化展示为龙头,因此,首先应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对新上项目要严格环评制度,防止石山荒漠化;其次,加大森林原生植被的保护及封禁力度,在风景名胜区点严禁新上木材大量消耗型项目;第三,结合乡镇及生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强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第四,高度重视香桥―中渡古镇的森林风貌与响水河水土保持,严格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和相关的水土保持配套措施,任何项目必须提供环评报告;第五,该片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沿路、沿江河、湖塘周边速生桉树种调整,适当选用软阔树种或风景树种,从林相上改变森林景观。

生态经济建设方向突出片区内各发展核心要素,比如香桥-中渡古镇景区、响水河沿江带、平山生态乡村等。平山生态乡村是美丽乡村的综合建设展示,许多村屯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构一大亮点。后续要通过中渡景区建设引领区域生态发展,加快乡村环境建设,要筛选基本具备条件的村屯做好整体规划,建立群众参与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乡村建设效益,围绕生态农家乐、生态果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专类@(荷园、竹园、药园、花海等)项目引入,形成生态体验与生态科普区域。

3.3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规划

3.3.1生态保护规划基本流程

确定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明晰功能区核心功能筛选出功能区结构性优势树种按林业用地情况进行生态造林与树种调整提出重要的生态保护技术措施提出功能区生态与经济发展建议成图全套方案。

3.3.2生态保护规划措施

根据生态的适宜度、敏感度,结合生态功能区区划情况,依据“一核一环二带二片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结合各功能区生态基质情况,提出各功能生态保护技术措施。并从不同林分类型制定详细措施。为此,划定了水源涵养林、水体护坡林、路网防护林、乔木景观林、田园景观林、村寨风景林、生态果林等11种类型。

例如对村寨风景林的保护,具体技术措施为:一是要结合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同步开展,对已选点建设的村屯要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做好林木保护及管理,必须建立村屯风景林档案;二是没有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的现有风景林木要划定保护范围,先进行古树名木调查,建档建章,通过村约守则加强保护;三是凡具有宗教意义的古树名木、片状林(多在村头村尾、社稷、宗祠、寺庙处)要按宗教文化加以保护,同时挂牌说明树种科属种、树龄、功能、来源、传说;四是已确定的风景林木含古树要采取适当措施如建设护栏、护坡石、护框架等加以保护,除根部外,整枝部分要做好支撑(竹、木、铁管、PVC管),注意病虫害观测与防治,特别是星天牛、白蚁、白粉病等的危害;五是村屯四旁树,尤其是果树是协调烘托村落风貌的生态基质,必须加强保护,要对村民加强自然生态及人居环境教育,提升家园保护意识,严格奖惩制度,保护管理得好者奖,破坏者惩,在村规民约中予以规定,形成约束制度。

4生态单元基本规划

4.1生态单元划分

生态单元是指根据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定的有基础功能的生态保护点,例如生态林地、生态路网、生态河道、生态农业片区、生态村屯、生态湿地、生态旅游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根据鹿寨县林业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之要求,特别是重点生态源(生态基质)保护问题,对核心生态单元归纳为生态林地、生态路网、生态河道、生态农业片区、生态村屯、生态旅游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镇绿化地等八类。

4.2生态单元规划理论导入

生态单元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论理学、生态环境地理学、区域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森林地,而最终形成的系统是围绕这一核心,再结合环境支撑系统与物源系统共同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具有特别指导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资源的延续性问题,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指既能够满足当下各类产业开发的需求,达到设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较好的保护,使人类生存资源得以延续。

生态伦理学应用于生态基质保护规划中,就是要强调人与自然如何建立道德规范,防止人类行为破坏自然。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探索优良的居住环境条件已成人类所需,由此通过生态环境地理学分析居住空间,能否从山、水、气、温、风、植物等多方面满足生态居所的营造。理论的本位是关注人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定性为人与自然的融洽程度。生态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寻求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来提升产业效益,解决的本质问题是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扩大经济收益面,因此区域生态经济学,就是在特定区域内如何体现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不是矛盾的,保护不是严封不准,开发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有利于地方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4.3生态单元规划要点

按照鹿寨县生态单元划分的类型以及各单元具体构成要素(如水系、河道、山体、林分、田园、村屯等)对生态单元提出保护规划意见,拟定应采取的措施和技术,保证各单元在整体生态功能区规划之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生态单元的保护规划更加突出重点类型的保护,其措施更能与相应生态单元协调。

以生态河道为例,鹿寨县主要河流有洛清江、古赏河、石榴河、大洲河、响水河、盘龙河、洛江等。因此,生态河道的保护措施如下。

(1)鹿寨县河道基本上都是水源性河道,整体按水原地河道进行保护,特别是水质、水量的保护。靠近城镇的河道要注意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严格做好排污,保证污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2)水源地、水源头的生态林木属于自然保护的水源涵养林,严格划分后按公益林保护。生态河道的风景林、点缀林是提升风景质量的要素,必须重点保护。对于成片的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等要建立保护区域,竖牌从严管护。

(3)因蓄水建库河道提升河面扩大,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必须严格规划按段控制,沿岸杂木林划为水源林。洪水季节常出现水土流失的河段要建立洪水挡岸,选择深根植物造林,同时选取工程措施综合整治。

(4)在生态河道沿线村点建设的生态山庄、农庄按规划建设,保证周边林木得到保护,生活污水得到治理。沿河村屯中现有的荷塘、古井、潭池、溪流等水景,村屯后山、侧山、前山一般为风景林、要建档加强管护。

(5)生态水体沿周的坡地、河道两侧80~100m的林地原有速生桉要进行改造调整,凡已进入采伐期的林分采伐后改种其他树种,不再种速生桉;中龄林(2~3年)的桉树可继续保留,到采伐期时必须采伐,采伐迹地改种其他树种;新造的速生桉林地保留至第一轮代期,采代后不得再种桉树。同时,河道水体等护岸树种多选择枫杨、水杨梅、撑篙竹、枫香、樟树、白腊树、榆树、柳树、柿子等,重视水系重要节点的风景营造。

5结语

乡村绿色生态功能区的区划及生态保护规划比较复杂,编制出的方案在实施中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地方文化的发展,会导致用地的变化,实际工作中要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方案,但整体上要保证方案的连续性、可续性。生态功能区规划项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全面渗透到人居环境的构建中,人们渴望优美的生态居所,这利于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同时必须认识到生态保护不是将资源全封闭,而是通过生态功能区保护来提高环境质量,在保护之基础上适当开发资源,让资源发挥其基本效益。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注意当前经济需要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参考文献:

篇1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广告生态系统是以广告产品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相关要素的组合。广告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并有着复杂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广告的生态资源之间、生态资源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协调发展。

广告生态系统主要由广告生产者、广告传播者、消费者及反馈者以及这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媒介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广告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广告制度与政策环境;广告公司与广告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广告行业的生态环境;媒介与广告主、广告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

广告信息生态作为广告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在维持广告生态系统的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广告传播中的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是关于信息、信息环境、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信息、人、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研究的三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生态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生态系统。

广告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由广告信息—人—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广告信息生态系统中,广告信息生产者、广告信息传播者、广告信息分解者、广告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的循环。

对于广告生态系统而言,系统内一切要素相互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都离不开信息的驾驭作用,而广告系统功能的发挥,又必须以信息为主导。

在广告生态系统中,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受众资源、媒介资源、财力资源等各种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是各种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各种资源中以信息资源为主导,它的状况以及发展变化,制约着其他资源乃至整个广告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发展变化。

广告传播中一旦出现信息生态失调现象,将使整个广告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的状况。

在当代信息社会,广告信息生态失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形形的虚假广告信息、广告信息超载、广告信息拉圾、广告信息污染、广告信息失真、污秽广告信息等等,给人们对广告信息的吸收与利用带来妨碍,甚至危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目前广告的公信力状况却并不乐观,调查结果显示,不相信广告内容的消费者(56.1%)群体比例比相信广告内容(38.9%)的群体比例高17.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广告信息生态失衡关系密切。

当前广告信息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广告信息超载和广告信息污染等。

1.广告信息超载

广告信息超载即个人或系统所接受的广告信息超过其处理能力或有效应用的情况。广告信息超载主要表现为:受传者对广告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广告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广告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广告信息严重于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广告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广告信息超载不仅成为获取广告信息的个人或机构的沉重负担,而且还带来了难以计算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上的浪费。

2.广告信息污染

广告信息污染,是指在广告信息流中混人了虚假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广告信息污染是由广告信息的激增、广告信息传递的无序性造成的,它不仅阻碍社会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造成严重后果。

广告信息的污染可划分为无意识的污染和有意识的污染两种形式:

(1)有意识的广告信息污染。也称之为人为的广告信息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主要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为了牟取非法利益,有意识、故意制造虚假信息而导致的信息失真。这是我国当前广告信息污染最主要的形式。

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①虚夸。有的广告有意夸大商品的优点或用途来欺骗消费者购买。②说谎。有的广告把质量低劣商品说成优质商品以吸引消费者购买。③隐瞒。有的广告隐瞒商品的缺陷,甚至隐瞒对人体有害方面的问题。④伪造。有的广告假借他人言论或者其他带欺骗性的证据宣传商品和质量、功能等。⑤低毁。有的广告对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进行不公正的评价,低毁他人的商业信誉,以削弱其竞争能力。⑥虚假许诺。有的广告进行不能实现的或根本不准备实现的许诺。

(2)无意识的广告信息污染。也可以称之为被动的广告信息污染,主要是指由于广告主的素质、广告制作手段、方式、消费者的理解能力、信道质量等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信息失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广告主或者广告制作人员本身缺乏商品的有关知识,而造成信息失真。②由于低水平的广告制作而导致广告信息失真。③由于广告主缺乏对市场调查和同类产品的调查,对自己的商品过分自信而导致广告信息失真。④由于语言表达不当,宣传不全面而导致广告信息失真。⑤由于某些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广告信息失真。⑥由于理解上的差异,而导致广告信息失真。一方面,广告主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及其广告表现可能有理解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广告主与广告制作者,广告制作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理解上的差异。这两种情况都与广告艺术表现和消费者的心理及其理解力有关。⑦由于广告主忽视或根本不了解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害而导致广告信息失真。⑧由于广告信息的传播信道质量较低,而导致广告信息失真等等。

三、广告传播中进行信息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信息资源是广告生态系统的“神经中枢”,如果信息资源的流量过大或流动中断,广告生产或再生产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协调和混乱。

在广告传播中,对广告信息生态进行保护,使广告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广告传播效果弱化的原因,“一是广告信息量过大、过滥,影响目标受众的到达率;二是不实的、甚至虚假的广告信息充斥市场,造成广告的信誉度降低;三是社会产品丰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开始趋于理性;四是消费者对广告的欣赏性提高;五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的自身素质不高,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够稳定。

2、有利于广告传播中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

3、和谐的广告生态能够保障广告信息的及时准确传播。

4、有利于促进广告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6、有利于引导消费者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四、如何实现广告传播中的信息生态保护

首先,要合理控制广告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量。对循环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加强对广告信息生产的监控。广告信息生产者是主要的广告信息超载的制造者。强化广告信息的生产管理和广告信息传播过程的管理,势在必行。为此各级工商部门应设立广告信息质量监控机构,负责对流通广告信息的审查。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从源头上制止广告信息污染的发生。

其次,要采用先进的广告传播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广告信息传递速度,缩短广告信息从生产到利用的周期,降低噪音干扰,提高广告信息传递保真度,使得广告信息能够完整准确地到达消费者。

第三,不断提高广告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广大消费者的广告素养。广告从业人员(主要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素质如何,是决定广告业兴衰的关键。广告从业人员的广告素质,直接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发挥。只有当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时,才能提高广告信息生产和服务的质量,才能将广告信息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程度,才能更好的维护广告系统的生态环境,维护广告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篇12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是改变生态环境现状的需要

一是从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多,森林被乱砍滥伐,大量矿产资源被过度地开采殆尽,淡水资源被污染,酸雨现象日益严重,我们人类唯一的生态家园——地球已经是伤痕累累、千疮百孔。我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我们把本该后由后代人享受的资源提前进行了透支,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与研学。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所以说环境保护是改变生态环境现状的需要。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的责任意识的培养

环境保护与我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环保卫士。譬如,当我们看到有人践踏青草时,我们可以善意劝阻,当看到草地上白色垃圾时,可以把它捡起来;当我们看到水龙头没有关好时,我们应该拧紧水龙头。当我们用完电池后,应该分类送给回收处处理,而不能随手扔掉。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我们的举手之劳都是环保行动,都是环保意识的体现。通过点点滴滴的环保行动,能够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强化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环保法制建设,为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一是尽快完善有关水资源、土壤、化学物质等污染方面的预防与防治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与臭氧层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建设,构建核安全法律法规,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建设。二是环保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工厂的环境监管,从源头上减少工业污染的发生,对于严重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必须责令其限期整改。三是不断加强污染受害追责和法律援助机制,完善环境民事法律诉讼制度。加强城市汽车废气排放,噪声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后的执法追责力度。

(二)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完善从国家监察到地方监管再到单位负责三级环境监管运行模式。作为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监察力度。作为地方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各个责任单位履行环保责任的监督管理力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追责原则,坚决按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严惩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不作为行为,坚决严打肆意破坏环境的恶劣行径。二是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本辖区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按照国家环保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切实做好污染预防与治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切实完成好各项生态保护工作。三是各个法人单位应该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职责,确保本单位的行为符合环保要求,承担起污染治理的重要责任,以促进生态的恢复。

(三)构建环境保护的良性机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一是将地方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单位,应该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资金的投入,切实将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主要领导升迁的必查项目。二是不断拓宽环境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环保建设中来,对从事环境保护行业的经营行为予以税费减免的优惠待遇。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业中来,不断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以确保环保工作的高效运转。

(四)注重环境科技工作,提高环保队伍素养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五)增强社会环境意识,发挥环保影响效应

第一,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第二,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此外,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在引导环保节能新风尚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语

总之,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实际行动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不断完善环保法制建设,为环境保护保驾护航,完善环境管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构建环境保护的良性机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以助推我国环保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促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践行环境保护理念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J].腐植酸,2008,(04)

篇13

一、森林生态功能价值与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一)森林生态功能价值。森林具有天然的生态功能价值,其对周围环境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森林在土地荒漠化地带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平衡的作用,在干旱的地带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气候严峻的地带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等等。

(二)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森林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具有森林生态的效益。例如,比如利用农田防护林来对周围环境进行调节能够实现农田增产,增产的量就是农田防护林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标准水平的23%,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三、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存在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具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400多种的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的状态,濒临灭绝。更不要说是世界上的所有野生动物了。野生动物的身上一般会带有很多的传染病,人类食用之后会出现生命的危险,并且,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威胁,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之上,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大肆迫害,不能够随意的捕食与杀害。而禁止违法捕杀以及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安全的维护。

四、增生态保护意识的意义

(一)保护生态系统完整和多样性。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植物、动物、微生物为主的生物因素以及包括阳光、水、土等生态系统构成的非生物因素两部分,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表现出多样性,一般来说,当生物的种类越呈现多样性的时候,生态系统就越具有稳定性,能够获得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被人为地进行破坏,出现种类减少,将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引起整个生态圈的崩溃。

(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之上的,这就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紧张。为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促进我国的发展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生产开发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维持在平衡状态,尽量使得利用少于开发,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状态。

(三)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人类能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大自然的被破坏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而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