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科学的发展

篇1

一、当代生物科学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新的启蒙运动的方法论特征很可能是以整体生成和经验原则支起的方法论构架。而这样的新科学启蒙思想核心正适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成长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科学源于哲学。科学不仅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理论是人们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不可能摆脱科学的影响。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课程理论的构建。在牛顿和笛卡儿的世界观中,宇宙是机械性的封闭的宇宙,地球被视为巨大的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众多行星被视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组,其运动可以钟表的精确来测量。“这些机械喻不仅为现代科学――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角度来考查――而且为我们称之为‘可测量的’机械的与科学的课程奠定基础。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是外在的,而且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目标一旦设定,便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这种机械喻阻碍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关课程目标与规划的有意义的交流。”这就使得课程学者难以理解杜威关于目标和目的来自于而非先于教学活动的观念,使教学成为教导的、指导的。

篇2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学论课堂来学习,但同时每一位任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组织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走进中学调研等。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试讲环节和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践学习一个多月就要准备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充分的锻炼,造成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来锻炼,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讲课等,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多设计思考环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胆量小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锻炼。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技能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新课程的链接。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并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学中应突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鉴参考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申请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举办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012年5月,生物科学专业举办了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初赛,专业复赛和决赛,虽然多数学生没有取得最终的成绩,但是此次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比赛,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经验。今后还要不断增加创新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教学、实验、标本制作、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3

一、总体思路

榆林学院生物科学属于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广博知识和扎实教学技能,能够适应中学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合格本科毕业生。基于专业的特色,该专业的总体思路是:师范教育为主,通才教育为辅,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不论其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选择生物科学专业,学校首先会向合格教师的方向去培养,希望通过4年的教育,使学生开始喜欢教师职业,或者更爱教师职业;使将来愿意从事或有机会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使将来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能够胜任其他工作,因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很多也是其他行业所需要的。

二、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具体思考

(一)强化课堂管理,量化考核制度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文化知识、传递人类文明的神圣殿堂,而且是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因此,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教师努力争取的,更应该是学生由衷期盼的。

强化课堂管理,其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制度,且必须严格考勤,学生不无故缺勤是课堂管理的第一步。而且考勤要每课必做,这样学生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缺课率会大大的降低。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考勤会占用太多上课时间,其实不然,考勤不仅仅只有点名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清点人数判断是否缺人,然后再核实未到学生的情况,会节约很多的时间。

(二)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学论课堂来学习,但同时每一位任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组织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走进中学调研等。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试讲环节和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践学习一个多月就要准备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充分的锻炼,造成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来锻炼,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讲课等,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多设计思考环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胆量小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锻炼。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技能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新课程的链接。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并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学中应突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鉴参考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

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申请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举办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012年5月,生物科学专业举办了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初赛,专业复赛和决赛,虽然多数学生没有取得最终的成绩,但是此次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比赛,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经验。今后还要不断增加创新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教学、实验、标本制作、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重视教育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教育实习时,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专业培养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也是综合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成功的教育实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迅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重视教育实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可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2)由于现有实习基地相对不能满足所有实习,故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所以应加强对分散实习的检查;(3)在进校实习前两周的集中试讲环节,指导教师需认真听取学生讲课并点评,学校应加强管理,不能流于形式;(4)对集中试讲成绩差和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和专业合理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我校生物科学专业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瞄准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使榆林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生物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勇.高校强化课堂管理探讨.管理教育,2008,(6).

篇4

“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生物科学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探究性的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探究过程,学习生物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精神。我从生物教学入手,把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中的感想和教学策略的领悟总结如下,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些积弊其实使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有问题时怕问不好导致同学笑话、老师责怪而不敢问;或是受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提问方法,不善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若是老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问题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问题提出后的成就感是学生求知探索欲望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可笑的,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我们都不能随意否定他们,而是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提出问题的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假设和猜想

猜想与假设就是尝试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从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科学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假说开始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引力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黑洞说等等。提出假说的能力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个能够不断提出假设的学生,他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假设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借助提问鼓励学生作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假设或猜想。学生则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逻辑,提出假设。当然学生能提出的假设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作出初步的判断,在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推理,尽量能自圆其说。通过分析,学生会逐渐形成并稳定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思辨的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联想旧经验来进行推论,使学生无论想到什么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愿望。

三、加强训练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在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素材,引导学生选择取得证据的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合适的范围与要求,以及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并拟定相应的计划,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所谓的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角度地使探究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四、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事实和证据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引导学生经历了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材料的过程,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描述中,选择更合适的说法,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结论。对学生的说法,重在内容是否全面,表达是否合理,不必把学生的说法硬搬到某种固定的表述上去。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得以延续,才能从探究中体验成功。

五、要重视学生的交流和总结

交流和总结是学生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交流使个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转变成集体共享的成果,例如某个学生觉得别的同学的方法比自己要好,那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冲也很有可能使用相同的方法,这就提升了该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当然,一个“安全”的能够让学生无所顾忌表达自己思想的环境,不代表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是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保证交流和总结的有效性。学生的交流不能仅限于要求描述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描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这对于造就和培养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同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时展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要呼吁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它反映了一个人应该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于是,新课程标准还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

首先,我们要关注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教学过程和评价策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三)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可利用实验操作检核表等工具。利用检核表评价操作行为时,要依次列出需要检核的项目及操作行为要点,然后,观察被检核者是否表现了这种行为,并予以记录。检核表的制作以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为依据。

(四)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应根据探究活动的类型来设计。例如,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可包括完成以下工作的情况。1. 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确定一个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回答的问题,说出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作出一种可检验的假设。2. 制定实验计划、明确实验目的。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描述观察或测量的方法,列出重要的步骤和材料器具。3. 执行实验计划、实施实验计划中规定的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重复收集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4. 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其次,我们也要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反思性教学方式。关于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评价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各个学校的评价标准有倾向性地对学生及老师进行评价和评分。这种忽视学生评价的评价方式,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教师是评价的主人之一,在新课程中,教师在评价领域被赋予主人的权利,拥有自我阐释、自我审查、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权利。将教师们作为评价的主体,运用教学方式的同时进行反思,将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的主体性被充分激活,使评价与课程改革关联起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和课程反思,对学习伙伴、课程资源、教学实践等活动进行自我诊断。只有基于教师主体性的评价,才能激活教师的多元成功智能,创造出更好的课程实施方案,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6

本研究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就生物学科涉及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程序)和一些具体科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归纳与演绎、假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献综述工作,了解研究现状,开阔研究思路

课题组通过文献分析,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为本研究选择视角和研究定位提供依据,为理解科学方法的概念、内涵,建立科学方法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奠定基础。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梳理了生物课程所涉及的具体科学方法的种类,并对每一种科学方法做出简单阐述,有利于研究教师把握每种方法的特征,形成统一的认识。

2.研制工具,开展调查研究

在梳理中学生物教学所涉及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课题组结合生物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列出中学水平涉及的具体科学方法,选择了其中的13种,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比较与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推理法、模型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参考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课题组初步确立了科学方法的5个认知水平层级――知道、理解、应用、评价和创造,并对每个维度的含义做出了解释(见表1),用于确立各种科学方法的认知维度的调查研究。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选择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在高中/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科学方法的培养?高中/初中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课程学习,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应达到什么程度?第二部分为开放题:请列举几个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调查问卷得到了大学哲学专业的教师、海淀区教研员的指导,使问卷结构更加科学、可信。

3.选择调查对象

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确立科学方法的认知内容和认知水平层次,课题组综合多方人员的观点,选取一线生物教师、生物学科的市区级教研员、大学教师和生物教材的编写人员等与生物和科学课程相关的人员为被试,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提高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和权威性。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4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6%。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科学方法认知内容的研究

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哪些科学方法作为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课题组预计通过调研的方法了解中学生物教育相关人员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针对初中学段科学方法认知内容的研究

对“在初中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科学方法的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物教师、大学教师、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80%以上的调查人员认同观察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和调查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得到了100%的高度认同。70%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归纳法、分析和综合、模拟法也应该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得到证据,利用数学方法等多种方式分析和整理数据,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表述结果,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归纳和判断。这些过程均离不开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逻辑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也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的能力目标之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做出假设,需要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

综合调查结果和对教材及课标的解读,我们认为,在初中阶段,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与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演绎、模拟法、模型法、假说法、数学方法都应该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

(2)针对高中学段科学方法认知内容的研究

被调查者在回答“在高中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科学方法的培养”时,结果显示,观察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调查法、归纳法、分析和综合、模拟法、类比推理法、模型法、假说法、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均得到88%以上的高度认同。分析和综合、假说法和数学方法三种科学方法得到100%的认同。

2.对科学方法认知水平层级定位的调查研究

(1)针对初中学段科学方法认知水平层级定位的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比较与分类,约占50%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些方法应该定位于应用水平,约有35%的受调查者则认为应该定位于评价水平或创造水平。对于分析与综合和归纳法,约占50%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些方法应该定位于应用水平,约有15%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知道水平,约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理解水平。对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方法的认知维度定位比较分散,定位于知道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的各占到约25%。对模拟法和模型法的认知维度定位比较分散,认为定位在知道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的各占到20%~25%。对假说法和数学方法的目标定位在知道水平的约占40%,而在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的各占到20%左右。

综上,以“认同度最高频度”作为标准来定位认知水平,表明在初中阶段,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逻辑方法定位于应用水平;模型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定位于知道水平;模拟方法定位于理解水平。

调查结果还显示,对同一种科学方法的认知水平层级的定位,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对初中学生科学方法认知水平层级的定位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科学方法差异不同。对于实验法,约有50%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都倾向定位在应用水平,有近一半的中学教师定位于评价和创造水平,定位于理解水平的不到10%,而在大学教师中把观察法定位于理解水平的占了1/3,定位于评价水平的占了17%。对于观察法,64%的一线教师倾向定位在应用水平,22%定位于创造水平,定位在理解水平的只有2%,而50%的大学教师将之定位于评价水平,30%定位于应用水平,17%定位于理解水平。对于调查法,约有50%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都倾向定位在应用水平,但有近一半的中学教师定位于评价和创造水平,定位在理解水平的不到10%。

(2)针对高中学段科学方法认知水平层级定位的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观察法,55%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创造水平,约有27%认为应该定位于应用水平,15%认为应该定位于评价水平,与初中阶段相比,受调查者对高中阶段的定位更加倾向于创造水平。对于实验法,约5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评价水平和创造水平。对于调查法,45%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创造水平,35%认为应该定位于应用水平,24%认为应该定位于评价水平。对于比较与分类和分析与综合法,定位比较分散,基本倾向于定位在应用水平、评价水平和创造水平上,创造水平略显优势。对于归纳法,约占5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评价水平,有27%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创造水平。对于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方法,约占5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应用水平,而定位于理解水平、评价水平和创造水平的各占10%~20%。对模拟方法认知维度的定位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水平是应用水平和创造水平,分别约占到1/3。对于数学方法,55%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定位于评价水平,各有18%认为应该定位于理解水平和创造水平。对于模型法和假说方法,64%受调查者的观点是将这些方法定位于应用水平,定位理解水平、评价水平和创造水平的也各占10%左右。对于系统方法,比较集中的定位水平是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但也都各占到1/3。

综上,以“认同度最高频度”作为标准来定位认知水平,表明在高中阶段,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定位于创造水平;归纳法定位于评价水平;模拟法、模型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定位于应用水平。

四、研究结论

1.对科学方法认知内容的研究

综合调查结果和对教材及生物课程课标的解读,我们认为,在初中阶段,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与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推理、模拟法、模型法和数学方法都应该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学段的科学方法认知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假说法和系统方法。

2.对科学方法认知水平层级定位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员认为在初中阶段,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逻辑方法最高的认同度处于应用水平;模型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最高的认同度处于知道水平。模拟方法最高的认同度处于理解水平。在高中阶段,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最高的认同度处于创造水平;归纳法最高的认同度处于评价水平;模拟法、模型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最高的认同度处于应用水平。

文献研究表明,科学过程技能分为基本过程技能和综合过程技能,初中阶段应该定位于发展基本的过程技能,包括观察、分类、实验测量、变量的识别和控制等,高中阶段应该发展学生的综合过程技能,包括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逻辑推理和建立模型等。

每种科学方法都需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反复学习,其中的内容和要求应该是逐级上升的。例如对于模型法,可以要求初中生利用细胞模型来认识和描述细胞结构。但发展到高中阶段,要拓展到模型的解释功能,要求学生能够建立和使用模型来阐明细胞的结构及其特点。基于以上各种观点,我们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对科学方法的认知水平层级作了以下定位。(见表2)

篇7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31—02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序号76号)(粤教高函[2013]-113号)资助。

收稿日期:2014—11—22

作者简介:金冶(1984— ),男,湖北大冶人。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很多学者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四个类别。其中,研究型大学主要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其他类型的大学则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现行的资源分配体制是一个引导趋同和诱发攀高的体制。因为学校所需的资源几乎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或者受政府控制,谁能挤进政府认可的重点,谁就能比“非重点”得到更多的资源。 [1]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作为一个老牌专业,攀高求大,过于求全,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造成大量毕业生难以就业。

(二)教学单一,实践乏力。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过分强调课堂讲授,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导致教师教得痛心,学生学得难受。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地方院校虽然也宣称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经费、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分散,缺乏集中的专业综合实验,多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再者,形式效果甚微,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体会。

(三)服务地方能力不足。地方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胜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造成地方院校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也制约着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许多地方院校存在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许多年轻教师都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学科结构与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匹配。

在师资引进方面,一是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忽视了对能力、品行、实践阅历的要求,有些教师学历很高,但教学能力较差,教学效果一般;二是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的中心地位没有真正体现,使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2]

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地方高校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当前制度的瓶颈致使该类人才很难引进或者引进后受评定职称等方面的影响压力很大,以至于花费大量的精力搞学术研究,失去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色。[3]

二、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动因

(一)转型发展是专业安身立命之本。生物科学是传统的师范专业,国家教师资格证的改革打破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研究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系统中受到了欢迎,分割了师范生的就业市场份额;一批在职低学历教师通过进修,巩固了其市场地位,加剧了生物师范生就业的压力。[4]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30%,入学后想转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

这些年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严峻形势也倒逼地方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因此,为了专业的长远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二)转型发展是适应地方经济升级的需要,是国家的战略要求。地方院校一般都位于中小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生物科学专业与当地的农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加工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农业已经进入到数字化、自动化阶段,所以迫切需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本科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此外,食品加工、化妆品等上下游企业也急需生物科学复合型人才。为此,生物科学专业的适时转型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正在回归实体经济,产业升级也需要大量掌握技术的人才。

三、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院系层面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作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地方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正如著名学者胡瑞文所言,目前,毕业与就业的供求已经出现了新格局,新格局要求高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5]

地方院校只有真正厘清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少走弯路,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紧密对接。

2.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的关键所在。具体做法为:一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敢破敢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学的资深教师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全职或兼职教师,促进生产与教学的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三是在制度上要求生物科学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和中小学挂职,获取一线行情,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3.夯实实践基础。实践教学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3]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要转型,尤其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把应用性环节应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地方高校缺乏重点大学“顶天”的学术优势,但却具有“立地”的便利。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只有利用“立地”的优势去弥补自身“顶天”的不足,依托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才能使校企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创新培养方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或者“3+1培养模式”(三年在学校,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使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毕业后能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缓解生物专业人才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消除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政府层面

1.真正落实“合理定位,分类发展,各具特色”的办学思路,对于地方转型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办学经费拨款、社会捐赠方面做好超前性设计。职称评聘应突出实践能力和成果的转化,而不是饱受诟病的以论文数量、课题多少来确定职称的晋级。

2.借鉴德国同类学校的做法,促进企业与高校师资的合理流通,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3.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2]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篇9

寄宿学生,周一至周五全天候在校园中过着集体生活,没有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自然而然地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课程,是以“第二家庭”教育模式引领,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生活理念,提高学生自觉、自护的生活能力。其重点在于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积极自立的生活态度的培养。而生活课程的研究,就是为落实这一培养目标而开发、完善相应课程载体的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年段课程重点

小学阶段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段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能力水平,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课程目标、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

1.低年级——注重自理能力的提高

低年级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只有六七岁,我们会对他们进行生活训练,让孩子尽快熟悉学校,适应住校生活。对于他们的训练不仅包括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洗漱等生活技能的指导,还包括了团结友爱的品德教育、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劳动教育、不做危险动作的安全自护教育、盐水漱口饭前洗手的防病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生活技能的传授课程化,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年级——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自幼年就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中年级的孩子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有研究显示,从中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开始独立地自我评价,并出现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自制力和坚持性呈下降趋势。此时,积极处事、理解合作、珍惜时间、勤劳节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待人接物有礼貌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强化就成为了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于细化和坚持,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

3.高年级——注重心理生理的辅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骤变期,易产生烦恼和焦虑情绪。此阶段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和及时的心理调适,通过心理课程和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赏识、师爱、信任,引导学生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抱怨,帮助学生建立群体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年段也是多数女生和少部分男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一些变化,也会使他们产生焦虑、自责、恐惧等反应。适时开设生理卫生课,由校医老师对男、女生分别讲授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常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看待身体的变化,对于消除紧张心理,放松心态,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非常有益。

除了按不同年龄安排不同的课程,我们也会安排通识课程。营养健康课程就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校医有针对性地主讲膳食营养,意在帮助较胖和较瘦的学生消除挑食、浪费的不良习惯,合理搭配膳食。

采用多种有效途径,推进预期目标达成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生活课程既可以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在指导中给学生讲清要领,也并不拘泥于这种单一的模式。

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在学生实际操作和活动中完成,低年级的“快乐贝贝”穿衣比赛、叠被子比赛、整理床铺比赛,中高年级内务评比,“好棒餐厅”的评选等体验活动都是生活课程实施的平台。

篇10

1.引导学生观察,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力是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生物学来说,观察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渗透在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懂得如何观察,是否具有认真的观察习惯、良好的观察品质,将很大程度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以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如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在认真的观察后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那就更好了。在演示“斐林试剂验证还原性糖”的实验中,我让他们观察了每一步的操作和实验现象,操作中用水浴加热至煮沸1min,结果得不到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而得到的是黑色氧化铜沉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并相互讨论积极寻找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氧化亚铜极不稳定,在缓慢的水浴加热过程中被氧化生成CuO;再有,Cu(OH)2在缓慢水浴加热过程中分解也生成CuO而失去与还原性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不仅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观察,更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和方法,同时还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必须求真,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拓展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真会”和“真能”。生物学新教材,在引言和正文中都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到“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时,让学生观察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然后思考:①有一种贫血症叫缺铁性贫血症,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②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为什么?象这种思考题,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从而得出无机盐的功能之一是构成细胞中化合物的重要成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设计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豚鼠胰腺细胞分泌物形成过程”时,我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①这里用3H标记亮氨酸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用3H标记?还可以用其他元素标记吗? ②为什么注射氨基酸,而不是核苷酸?氨基酸与蛋白质是什么关系? ③3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上说明了什么? 17min和117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相继出现在哪些部位? ④与此分泌物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有哪些?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能量吗? ⑤这些分泌物的合成和运输的方向怎样?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分泌蛋白,为什么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不是直接运输到细胞膜?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起到什么作用?这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更激发了学生思维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新教材中编排的学生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探究、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但每种活动中,都有讨论这一项。当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当然,课堂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讨论,如:在讲到光合作用的应用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要想提高‘大棚’农作物的产量,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了解农民采取的增产措施,但有的不知其原理,而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根本没见过大棚,这样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增加光照强度,有的说增加光照时间,有的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增施农家肥,也可以在大棚内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等等,有的说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但要适当降低晚上的温度,以减少夜间有机物的消耗,有的说可以合理密植……学生热烈的讨论再加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调控,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非常牢固,而且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课后我还了解到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自发组织参观了一位同学家的“蔬菜大棚”,向当地农民了解了更多书本上没有实践经验,真正将理论和实践联系了起来,我想这就是课堂上的合作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真实体现吧。

篇11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创设和提供的教学情境应恰到好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二要注意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但也未必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要联系生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所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

二、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先发给学生一些画圆的工具:铅笔、线绳和图钉等,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圆,体会画圆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接着让学生选一个圆剪下来,自己通过折叠、测量等手段研究圆的特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圆的本质特征,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数学学习并不是要让学生模仿数学家发现或创造数学的过程,而应成为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再发现”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自主探索、猜想交流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感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现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地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以小组为单位,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几次的实验后反思:每对是否都一样呢?再如: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推导,学生沿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就发现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底面周长,宽(或高)是圆柱的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探究、建构,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2

1.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不少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七年级生物学(上)教材中就有“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其中“认识生物”一章,就要“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将调查校内、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记录在调查表中的统计格内,其中一项就是生物的生活环境,学生就会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环境条件填入。教师将适时地展出或评讲提出生物不同,其生活环境有异同吗?若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能生存吗?学生根据讨论、分析后了解环境对生物生存影响的重要性。教师在总结时再强调:我们人类也是生物中的一种,人类生存的环境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我们人的正常生活,所以要保护和爱护好我们生活环境。在“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五个节的内容中,就进一步阐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以后的教学内容中还多,如:七年级下册中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八年级上册中的“保护哺乳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八年级(下)册中“生物的进化”,高中生物二册中“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生物圈”等都渗透环境教育,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在教学中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能力、情感等环境教育目标,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拟出结合生活实际的习题训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积累环境知识”活动中,教师安排学生调查家庭每天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数目,若统计每户城镇人口每天丢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包装盒(或袋)的数量,每户一年丢多少在环境中?一年我们县城按15000户,要丢多少在环境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调查餐厅或早点部每天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数量,抽取10家至20家作样本,按每年350天营业,这10家至20家丢一次性筷子数,若每双筷子6克,要丢木材多少?盐源县城的餐厅或早点部300户,一年需要木材多少?也可以要求学生调查每户每天将生活污水排在水体中的量,按一年365天计算,县城15000户,一年要污染的水的量是多少?这样不统计则已,一旦统计,数量惊人,学生才会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从自己做起,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在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初、高中的教学中是常常有的,要完成所安排的实验,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环境教育。

(1)材料、药品要节约。发给学生用的材料、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可,尽量推行微型实验,这样可以减少污染和缩短实验时间,也能降低水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在做实验前,事先和实验室的老师和同级同学科其他各科老师联系好,在统一时间内进行本级的多班实验,从而节约资源,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准备要细致,操作要规范。由于各学校条件有差异,不管是新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会影响环境。因此,①进实验室前强调不要踩赃物后进实验室;②注意实验桌上放的物品及位置,实验完后,要放回原来放的位置,其中用一样取一样,不用的物品要马上归位,这样既可保持环境整洁,又能避免损坏物品;③将实验完成后的废材料收好放到垃圾桶内,不许乱丢;④不准在物品面、桌面乱写乱画,否则和损坏公物一样论处。这样能保持环境的整洁,又能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实验教学中要精心准备,规范操作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实验中按自觉规范操作,做到言行一致,有问题及时解决,就会使学生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下节课开始时,简言小结表扬实验规范的班、组或个人。

(3)末端处理。在实验中会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废物,这些废物不易清除完的。但不能忽视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尽量无害化处理。故在实验完成的课间,留下相邻两桌的组长,快速地将能收回的物品收到讲桌指定物品盆中,有害物不管是桌面的,还是地面都清理进垃圾桶中,保证让下一个班进实验室时有整洁的环境,也能将教学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4)要有创新构思。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改造,争取达到无害化实验又同样达到实验目的方向设计,这就要多从选实验材料和实验药品上下工夫,如做昆虫标本时,为防虫、防腐,可选松香煮成液体(温度不要高,又不凝固为止),可以用大头针插到一定部位的昆虫放进松香液浸没后提起,冷却放进标本盒内,从而减少用毒药防腐的污染。

4.学校日常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

单一的课堂教育对后进生作用不大,还需课堂外的环境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日常清洁卫生的管理方法有:

(1)清洁卫生要评分和奖励。每班教室、楼道、行道每天要清扫,由值周教师不定时检查评分,当场公布评分,并指出还未做到位的地方,值周完时,上报存在的问题,建议解决的方法,如需要班主任做的,就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处理,需要学生会、团委会办的就报年级组长或学生处解决,还可以报总务处找人维修解决。学生寝室要保持清洁,采用生活管理员评分和上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每期期末,学校总结,给好的班、学生寝室发一定奖励,给该获奖的班主任也发奖。这样能培养学生保持环境卫生和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2)建立卫生值周班。规模大的学校,每年级每周安排一个班进行,规模小的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进行即可,专门清理运动场、广场上的废弃物。一天用早、中、晚三次进行,尽量做到每班、每人都参加,班主任和值周教师监督,使学生鄙视不讲卫生、不爱卫生的人和行为,养成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操。

(3)轮流管理厕所卫生。以学校规模定,每班管理一、女厕所,要求每班、每生在每学期都有做厕所卫生的机会。安排班时,每周一换或每月一换或几周换一次,使学生懂得爱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篇13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条件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传统教育忽视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尊重,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只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受体,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创新教育认为只有当学生被尊重时,学生的潜能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学生才有可能激发出创造性的火化。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包括对学生的个人独立的观点、个人的评价,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的尊重。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机会,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1.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学”的关系

在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层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相适应,并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相应材料。例如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时,我设计了血液循环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已有的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知识、知道红蓝色代表不同血液的基础上,设计出用小球代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情况,以小球颜色的改变(红、蓝)代表血液成分的变化。同时提出观察思考题:血液是怎样循环流动的?有什么规律?血液成分发生了几次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变化的结果如何?通过课件的演示,把静态变成动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我适时的启发下,学生探究出了几个问题。实践证明,教师的“导”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导”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导”的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突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因为:第一,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浓厚兴趣,使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第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的;第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经过思考、探索、操作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具体措施如下:

(1)增强学生实验观念。将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如《观察关节的结构》、《观察细菌的形态》、《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等。

(2)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实验内容。例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实验中,同时准备萝卜幼根和小麦根让学生探究,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明确根尖由四部分组成。而根尖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这要从根尖的内部结构找原因。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纵切面和横切面,探究出这四部分的细胞形态结构不同,从而归纳出每部分细胞的特点及功能。再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除按教材内容做之外,增加银边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再让学生加深理解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这一原理。

(3)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获得新知识。由于实验结果是未知的,需要去探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应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观察叶芽的结构》,《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等》实验。

(4)增加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家或在学校做些小实验、小观察、小制作,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中的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尽管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但只要给其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我始终格外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热心帮助他们,用诚心去感化他们。教师决不能歧视他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认知规律,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并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三、建立宽容合作的教学关系,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本保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半成熟与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活泼热情,好奇好胜,求知欲旺盛。因此他们往往会有一些天真直率的想法,不加深思就表达出来,而且他们也有从事实验研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对于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理解、宽容,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想法和愿望。又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差异,学生回答问题很有可能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要在理解宽容的同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形成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