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能建筑能源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

篇1

(1)中央空调系统冷冻制冷系统的能耗大约有15%~20%是消耗于冷冻水的循环输配中,这主要是因为冷源水回路与负荷水分配回路的水量在部分负荷回路中存在供需矛盾,包括二次回路负荷之和大于机组制冷负荷,以及冷源侧供水量变化阶梯性与负荷侧需求量动态变化不协调性的矛盾。

(2)电梯、通风系统设备、照明设备等给建筑的电网带来大量的谐波,导致出现电网电压波动、闪变等不安全因素。

(3)智能建筑用电设备多,负荷(包括消防与平时兼用负荷)比一般民用建筑大得多;没有进行分项计量,各种设备的用电量混合在一起,不能分别显示照明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等的全年能耗。

(4)目前智能建筑大多拥有较完整的变/配电系统、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暖通系统、安防系统、BA系统等,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各个系统运行/操作方式复杂、设备种类繁多、效率不高,且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值班人员无法知晓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运行情况,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对突发的紧急状况,不能快速处理与解决,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影响正常供电;管理方的很多好的管理想法无法落实,复杂的比较分析功能无法实现,经验数据无法积累,无法做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网络与信息系统面对各种威胁不具有足够的抗攻击能力,系统数据安全性低;系统专业化,没有适合大厦的相关管理功能;系统人机界面不够友好、操作不够人性化,难以提高操作效率。

3能源管理系统架构

能源管理系统由间隔层、通信层、站控层三部分组成。间隔层即指现场监控层,实现现场数据采集和就地显示功能等。采集设备分为电量采集设备和非电量采集设备两大类。电量采集主要通过网络电力仪表进行,非电量采集主要通过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进行。采集设备通过通信接口上传数据到通信层。通信层是系统信息交换的桥梁,使系统能适应不同的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器、以太网交换机、通信介质等组成。通信层实现与间隔层各种智能设备的通信,收集各智能设备的信息;同时实现与站控层设备通信、向上级能源管理等系统上传各设备的信息等功能。站控层负责完成对整个能源管理系统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和监视功能,协助建筑管理人员对大楼能源的供应与使用,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管理,对各项能耗实行精细化分析,搭建能源使用节约化模型并进行效果预测等。

4能源管理系统架构设计能源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间隔层设备主要包括安装于0.4kV低压配电柜的网络电力仪表、水表适配器、燃气表、空调节能及计费终端、智能照明控制模块等。建筑内各区域的电源直接由各区域变电所内的0.4kV低压配电柜提供。为了保证各精密仪器的高品质用电,提高建筑运行管理水平,可考虑配置多功能网络电力仪表完成对低压系统动力、照明、插座、空调等部分的实时监控功能。网络电力仪表需具有丰富的电量测量功能,如电压、电流、功率、电度测量等,能进行需量统计、越限告警等多种数据统计和告警,还具备定时自动抄表以及上次清零后累计电能功能,方便实现大楼的电能统计管理,为未来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完整的实时数据。此外,各网络电力仪表还可选配断路器位置采集开入功能以及断路器遥控输出功能,使工作人员能在后台监控电脑上轻松完成对现场0.4kV系统运行方式的全面监视与控制。水表及燃气表需带RS485通信接口,方便各分站监控屏的数据采集及上传。空调控制模块通过与能源管理系统通信,实现与其的控制指令和采样数据交互。基于KNX/EIB的环境控制终端和传感设备完成环境参数的采样以及通断、调光等控制。

(2)通信层对于分类分项数据采用数据采集器进行采集与传输,对普通数据采用通信管理机进行采集与传输。智能控制模块各总线元件通过KNX总线组网;中央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连接到总线上的IP网关,与KNX总线系统进行通信,并通过Falcon(RS232、USB、EIBnet/IP)将信息汇总到能源管理平台。

(3)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使用的能源(水、电、气、暖等)的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分析并提供具体的节能措施,实现“数字化”的能源输配及平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使能源的计划投入和实际使用相平衡,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同时,根据现场运行情况,对运行状态进行跟踪,分析运行能耗数据,寻找最佳工况点,深度挖掘节能空间,提供最合理、最节能的运行策略。

5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能源管理系统根据BA系统、中央空调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照明等系统提供的运行策略,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依托能源管理平台,建立数据模型;在这些系统运行过程中寻找其最佳运行效率,并对其长时间的运行策略进行分析预测,以期实现最佳运行效果,进一步实现节能。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完善的能耗监测、中央空调节能控制、设备台账管理、设备性能评价、能源成本分析、数据共享与集成。

(1)完善的能耗监测建筑能耗包括电、水以及空调热/冷量,其中水和空调热/冷量通常按区域进行能量计量,而电则划分为不同的分项、子项,如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区域用电进行计量。①照明插座用电照明插座用电是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插座等室内设备用电的总称。照明插座用电包括照明和插座用电、走廊和应急照明用电两个子项。前者指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灯具和使用插座的室内设备,如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的用电;后者指建筑物公共区域的灯具,如走廊、卫生间等的公共照明设备的用电。②空调用电空调用电是为建筑物提供空调、采暖服务的设备用电的统称,包括冷热站用电、空调末端用电两个子项。冷热站主要包括冷水机组、冷冻泵(一次冷冻泵、二次冷冻泵、冷冻水加压泵等)、冷却泵、冷却塔风机等和冬季采暖循环泵(即采暖系统中输配热量的水泵。对于采用外部热源、通过板换供热的建筑,仅包括板换二次泵;对于采用自备锅炉的建筑,包括一、二次泵)。空调末端主要包括全空气机组、新风机组、空调区域的排风机组、风机盘管和分体式空调器等。③动力用电动力用电是集中提供各种动力服务(包括电梯、非空调区域通风、生活热水、自来水加压、排污等)的设备(不包括空调采暖系统设备)用电的统称。动力用电包括电梯用电、水泵用电、通风机用电三个子项。④特殊区域用电特殊区域用电是指不属于建筑物常规功能的用电设备的耗电量,包括信息中心、洗衣房、厨房、餐厅、食堂和其他特殊用电,特点是能耗密度高、所涉用电区域及设备的电耗在总电耗中占的比重大。特殊区域用电的计量需采用专用数据采集器,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能耗数据送往能源管理系统。

(2)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中央空调水系统由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制冷主机、冷却塔等环节构成,能耗较大。常见、传统的节能方式是通过对水泵进行简单的变频实现水泵的节能。但是,在整个系统中,水泵的能耗通常只占到总能耗的1/4~1/3,因此仅实现水泵的变频节能,其节能量有限;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组成中央空调水系统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果单独考虑水泵的变频,会产生由于流量的变化造成主机侧温度场发生变化,可能进而引起主机运行工作点漂移,导致主机能耗增加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泵节能,主机耗能”的情况。因此仅进行水泵侧的节能,其节能是局部的、有限的,且会对系统的总体节能带来不利影响。能源管理系统以整个中央空调水系统作为整体控制对象,在充分利用变频技术节能的同时,全面考虑主机的效率,使冷冻水和冷却水循环流量向着主机效率提高的方向改变,最终实现末端单位负荷的输出系统能耗(包括主机的耗电量、各种水泵风机的耗电量)最小。

(3)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台账管理不仅包括耗能设备基本信息的管理,还包括检测区域内所有建筑及耗能区域信息的管理。①设备台账管理涉及的信息数据包括:建筑基本信息,应包括建筑名称、建设年代、建筑高度和层数、建筑功能、建筑总面积、空调面积、采暖面积、建筑空调系统形式、建筑采暖形式、建筑体型系数、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外墙形式、建筑外墙保温形式、建筑外墙类型、建筑玻璃类型、窗框材料类型、经济指标(电价、水价、气价、热价)、节能改造时间等信息(根据江苏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的要求);耗能区域信息,包括区域名称、区域功能、区域包含范围(建筑、楼层、房间或位置)等信息;设备信息(即设备台账),包括设备编号、设备铭牌信息、投运时间、使用寿命、历次检修记录、更换记录、检修期内的平均能耗和总能耗、安装位置(建筑、楼层、房间或位置)等信息。②设备台账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实现设备信息的录入、检索和对比;自动记录设备的平均能耗和总能耗;提供设备检修情况记录;自动进行设备检修时间和设备寿命的提醒;提供灵活的耗能区域的定义。

(4)设备性能评价设备性能评价主要是针对暖通系统设备进行能效指标的分析,其主要功能是:计算耗能设备的能效比;计算中央空调的全年平均能效比;计算中央空调的配置裕量系数;计算耗能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率;对耗能设备进行评分或评级;提供同类耗能设备能效比的对比分析;提供同一耗能设备不同时间能效比的对比分析;输入新设备的额定功耗、投资成本、使用寿命等数据,计算该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率。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率按如下方式计算:寿命周期成本率=(投资成本+寿命年限总运行费用)/总寿命年限式中,投资成本包括设备成本、安装费用、机房所占的建设费用,单位为元;寿命年限总运行费用包括寿命周期内的运行电费、维护人工费、维护材料费和机房场地费。

篇2

目前,我国主要靠BAS系统,即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来实现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BAS系统通过保持对电力、空调及照明等电能设备的随时监控来检查这些设备是否具备良好的运行状态,同时运用编排好的程序(如预设的季节、时段、温湿度经验值等)对设备的各项功能进行控制并加以优化,从而实现电能的节约。

1 独立能源管理系统

统计表明,我国至少80%的智能建筑内的BAS系统只用于两方面,即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很少甚至不应用于能源管理及计量方面,因此,BAS系统运行过程中,电能浪费情况极为严重。现阶段,电能、气、水、油等是建筑能源的主要构成成分,其中,电能仍旧是能耗最大的部分。因此,在智能建筑中构建独立能耗计量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建筑能耗的监测、分项计量以及能耗数据信息共享,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在分析处理所接收到的能耗数据之后,就能选择出最佳的优化方案,从而维持系统的节能高效,实现“绿色智能建筑”。

2 智能建筑中独立能源系统的设计方案

2.1 能耗计量子系统

能耗计量系统的构成部分从上到下,依次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首先,感知层主要由电表、气表、水表、流量计等计量仪表构成,这些仪表同传输层有个接口,能够实现数字的直接输出及传输,为数据库采集各类能耗的监测数据并传输至最上层的管理平台,实现建筑能源各个管理系统之间信息的有效流通。其次,在传输层中应用集成网络和通讯管理机技术来实现各个设备层与管理平台中所有装置之间的通讯。随着通信技术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传输处理数据时可供选择的传输模式越来越多,而在独立能源计量与管理系统中,需要通讯层通过两级的传输模式来转发管理平台发出的控制命令以及从底层采集来的能耗数据。第一级是完成能耗数据由感知层至数据采集器的传输;第二级是完成数据由数据采集器至能源管理综合平台的传输。最后,应用层由数据采集软件、能耗信息软件、节能监测管理软件及SQL Server 数据库组成,其中数据采集软件能够对感知层的数据进行实时的读取,并将其存入数据库。节能监测管理软件主要是对各项能耗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及分析等操作。SQL Server数据库则发挥其存储功能。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包并分析上传来的数据,通过采取相关操作来完成设备运行状态的控制,优化建筑能源的配置,实现能源的节约。

2.2 BMS系统与能耗计量系统的结合设计

能耗计量系统虽然能够统计建筑内能源设备具体的能耗情况,然而在控制和管理能耗设备方面,却缺乏有效的手段。BMS系统虽具有控制智能建筑中各个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但是由于其高度的自动化,缺乏实际的评估数据,不能明确的判断出产生最优能源配置的具体行为和操作。因此,通过集成两种系统,可以实现计量功能与设备管理功能的结合与互补,对智能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3 电能分项计量子系统实例分析

为了使智能建筑中电能消耗的分项计量产生更好地效果,需对电能分项计量回路进行合理的设置。一般来讲,不同建筑内配备了不同形式及较多数量的配电系统支路,而对每个设备的能耗进行计量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在单独计量的外供电回路、制冷机组主供电回路、变压器低压侧出现回路、特殊区的供电回路、照明插座主回路以及电梯回路以及其它应该单独计量的用电回路[2]等主要的配电支路中配置单独的计量表。

一般来讲,新建筑中通常依靠改变建筑内的配电线路的方式来获取分项的能耗信息,这种方式最直接,同时也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但是也只能在新建的建筑中适用。为了实现已建建筑内能耗的分项计量,可以在下级支路中安装计量表,但是采用这种办法通常会产生一种极端,对建筑内所有的用电设备进行分类,然后把计量表内相应的能耗数据相加,这样一来,会产生过高的系统投资成本,包括计量设备成本、数据采集成本以及结点连接成本。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建筑的现场条件根本不能提供计量表合适的安装位置。还要一种不太提倡的分项计量方式是对每个支路的能耗进行直接的计量,再根据每个支路相应负载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拆分,最后各个负载上的用电量得到合理的分摊。然而,无论是哪种计量方式都是建立在充分获取配电系统信息的基础之上的。

实践表明,在智能建筑中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应用,就能够在投资适当的前提下,获取可靠具体的分析能耗信息。能耗大、功率大、数量少的设备适宜采取直接计量方式,确保获取较为可靠的数据,而功率小、数量多、分布广的设备适宜采取间接计量方式,即先对支路的总电耗进行计量,然后对其进行拆分计算来获取分项能耗。

4 结语

通过构建智能建筑中独立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建筑内能源更加精细的管理及能耗的动态监测,提升设备运行及管理效率,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信息也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会随着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的不同而起起落落,而“信息生命周期”则是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信息与人的生命一样都有周期,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败的不同阶段,也会随着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不同而起起落落。从新的信息产生之时的被频繁使用到达一个峰值,再到信息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至几乎不再使用为止。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信息永久地休眠,不再得到利用;而有很大一部分信息将根据人类的需要被激活,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信息就这样不断地循环运动着,在运动中新的信息随之产生,一些被时代淘汰的东西随之淘汰,新、老知识不断结合,进入一轮又一轮永无休止的循环。根据信息运动的特点,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在横向的管理阶段应包括信息的创建(产生/)、采集、组织、开发、利用、清理(销毁/回收)六个部分。

而智能建筑是以计算机为主的控制管理中心,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与各种终端,如通信终端(电话、计算机、传真和数据采集等)和传感终端(如烟雾、压力、温度、湿度传感等)相连接,“感知”建筑物内各个空间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给出相应的对策,再通过通信终端或控制终端做出相应的反应,使得该大楼好像具有“智能”。这样,大楼内的所有设施都可实行按需控制,提高了大楼的管理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能耗。

2 智能建筑节能信息的管理

智能建筑可以利用能源管理软件,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耗跟踪、节能的远程及就地控制。能源管理系统由各种计量仪表和软件程序组成,安装在设备上的计量仪表可以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并利用软件分析、处理采集信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加以控制,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

首先,由各种计量仪表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并利用软件程序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建立系统高效节能的运行数据库并集成在能源管理系统软件中,为以后的能源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然后,在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各种计量仪表采集相应的运行数据传输给中央处理器,通过软件程序的对比分析,拟合出系统的运行曲线,从而判断系统是否处于节能运行状况。若发现异常,系统软件可根据采集的适时运行数据及所拟合的运行曲线,自动确定故障部位、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故障检测程序自动排障或指示设备管理人员人工排障。

此外,能源管理软件还可自动存储或打印设备运行数据和运行曲线,为后续的系统完善提供可靠资料。各种计量仪表也可通过显示屏直接显示运行数据,提高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

在节电方面,居住小区中当然可以应用太阳能,建造成被动式太阳能系统。这里主要谈的是如何把传统的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利用智能控制网络进行统一管理,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其原理是通过控制网络把现场传感探头所采集的信号传到管理中心,在管理中心主机根据现场用电情况,自动调节每个用电器、每个配电装置的用电量。同时在管理主机上还可以监控现场设备、电力网和供配电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节热方面,主要是对供暖设备,如户式中央空调等设备进行监控。原理是通过节能控制器,对空调等供暖设备在统一平台进行管理,根据现场元件采集的信号自动调节温度和供热水量,减少热能源的不必要浪费。

3 建筑节能信息资源组织

智能建筑中的信息通常由楼宇自动化系统信息、通信自动化系统信息、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组成。

3.1 楼宇自动化系统信息。楼宇自动化系统采用传感器技术、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建筑的电力、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系统、保安监控、出入门控制等设备实行全自动的综合监控管理。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的各种传感器、监控设备会实时产生大量的信息,如各类参数的实时控制和监视、各种动力设备的起停控制与监视、各种设备运行状态显示、设备非正常状态的报警、动力设备的节能控制。

3.2 通信自动化系统信息。通信自动化系统提供建筑内外的一切信息和数据通信,主要包括:以程控交换机为核心的电话,传真等为主的通讯网络;建筑内的局域网,把建筑内的各种终端、微机、工作站、主计算机与数据库等联网,实现数据通信;与国内外建立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先进的通信自动化系统即可传输语言、数据,还可以传输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3.3 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主要指由高性能的传真机、各种终端、微机、文字处理机、主计算机、声像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与相应的软件组所产生的信息。

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节能信息资源开发

当今世界,信息是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财富和资产,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1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信息是动态的,信息也具有时效性。因此,信息的价值与信息的时效性成正比。信息的时效性,依赖于先进的传输方式。因此,建立覆盖范围广、功能先进的信息网络是提高信息时效性的有效手段。

4.2 加快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智能建筑中的各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这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较低,限制了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深层次的综合加工处理,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应认真保存这些信息资源,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库。在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4.3 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

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利用、、存储都需要信息工作人员来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素质的信息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还必须熟悉建筑及节能方面的知识。同时,信息又是可以重复利用并不断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新的信息,因此,信息内容必须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成为科学决策的根据,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潜在功能。因此,专业化、职业化的信息工作队伍,是保证信息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前提,直接关系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成败。

5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节能信息资源利用

智能建筑中的各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合理的利用这些信息。

5.1 找出设备的最佳工作参数

当室内外有温差时,会通过围护结构进行热量交换,温差越大,热交换就越多,能量损失也就越多。通过对空调的运行状态、室内外温湿度等进行监控,对监控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找出空调机的最佳运行状态。同时也能发现当室外环境温度达到多少,相应的室内温度设定是最为合理的,能够最有效的建设能量损失。

5.2 控制照明系统

可以根据室外自然光的亮度对室内的照明系统进行控制,室外光线强时,减弱或关闭室内照明;室外光线弱时,增强或开启室内照明。既可以保证正常使用所需的光照度,又可以减少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张旭.建筑节能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2]涂逢祥.21世纪建筑节能展望.建筑节能(33).

篇4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过程,它要受到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设计、地形、天气、机械设备、人力资源水平、施工人员态度等诸多因素制约,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对工程管理增加难度。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管理人员无法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的了解。很多质量变化难以察觉,例如建筑材料如过有人用不合格产品代替不合格产品,一旦未被发现,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必然会给建筑工程埋下隐患。工程是有单一性复杂性的项目。每一个工程的建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并不像流水线一样所有产品一成不变。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功用,都会造成质量要求的不同,这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建筑工程不光要限于施工工艺,投资人财力,等主体因素约束,还要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工地地形,当地气候,法律政策,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甚至一些地区的等等都会成为限制工程质量的因素。管理人员必须要综合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拿出最合理的方案。

2、建筑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知识素质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在工程中承担工程管理任务,实现工程的目标,要解决工程中国的问题,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首先,具备较强的技术素质,必须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当前大部分建筑管理人员都能具备这一素质。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经济素质,许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认为有经验就行,但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各种经济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这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造诣和管理学修养。

2.2能力素质

仅仅只有知识却不会运用于实践的管理者也不是合格的管理人员,社会所期望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由于建筑工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建筑工程管理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观点:“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贤人,无才无德是废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当前工程管理人员存在着工程道德缺失问题,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经营管理道德品质。因此应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乐岗敬业、诚信、合作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

3、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3.1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我国国家人事部与建设部一起,相继在建设工程领域建立了多种执业资格制度,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还设立了众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虽然当前已经有这一整套的执业资格制度,但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挂靠”现象,很多年轻人考执业资格证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挂靠”获得相应的收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执业人员和实际的在岗管理人员并不是同一个人,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所以要想真正提高素质首先必须禁止“挂靠”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审查持证人和管理人资料,并在执业过程中不定期抽查,确保持有资格证者和在岗者是同一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执业资格制度真正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3.2优化执业资格考试方法

目前各种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在教材上,很多内容都需要记忆,对实践经验要求并不严格,虽然对工作年限有要求,但没有要求具体是在什么岗位上的工作年限,这样很多年轻人的记忆力很好可以一个人考很多个证,但一些年纪大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由于记忆力较差所以很难通过考试,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职业者既有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使得取得执业资格的大部分人最终并不能达到合格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因此,建筑类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应严格专业要求,所报执业资格考试应与所从事岗位相一致,考试内容中应加大实际管理问题分析内容的比例,既要满足知识面的要求也要满足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具备执业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经常性更新的社会,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要认清自身素质与形势要求的差距,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抓紧进行知识更新,增强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通过实际工作中感悟和领会、继续教育、讨论会和讲座等。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除了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外,对于取得执业资格后的实际管理水平也要有一个公正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对已经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有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从各方面了解各执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对那些不具备素质要求的执业人员应取消其执业资格,以此激励建筑管理人员在取得执业资格后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结束语

以上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较严重的现象提出的,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远不止这些,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员队伍在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篇5

Yang Meizhu1, Zhou Hebing2

1.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he weak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d the reason. In 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need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the adaptable and pointed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achanism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work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and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achanism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活力的实验技术队伍,是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3]。近年来,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关注本科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以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技术人员在主观能动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职业思想不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高校内部,对实验技术队伍存在偏见,许多高校把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视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流,而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教学科研辅助队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产生自卑心理[3]。不少高校“重物、轻人”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在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方面出手阔绰,而在相关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方面却舍不得投入。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为解决人事问题,常常将学历低、能力弱、重点引进人才的家属等闲杂人员安排在实验室工作,造成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实验技术队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重要作用和地位的正确认识。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高校部分实验技术人员人心不稳,有的人浮于事,而工作出色、业务精湛的技术骨干常常通过其他途径跳出实验室技术系列,高层次、高学历人员又不愿从事此项工作,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对工作心生怨言,导致实验技术队伍存在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1.2 发展前景暗淡,缺乏工作动力

不少高校将实验技术队伍定位于教辅人员,在职称评聘方面,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实行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大环境下,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明显不具竞争力,名额少、比例低。在学习培训、进修深造、发展提高方面机会少、空间小,造成知识陈旧,无法紧跟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手段快速更新的新形势,在面对跨学科专业、深层次、高难度的教学科研任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使他们感觉职业发展前景渺茫。此外,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待遇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动力严重不足。

1.3 考评体系不合理,缺乏工作激情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技术性高、专业性强,同时担负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保障、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实验技术手段更新等任务,但现有的考评制度缺乏科学依据,考核标准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弱,难以做到奖惩分明[4],工作出色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专业技能差、不思进取的人也能蒙混过关。有些学校的考核过于强调科研,出现导向性偏差,使得实验技术人员只注重写论文、争获奖名次,对本职工作敷衍应付。这种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起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工作激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 构建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是一种抽象的劳动[5],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完全依赖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它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有认真、负责的品质。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意志消沉,工作动力不足,激情不够,工作马虎应付。基于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亟待提高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实验技术人员关心的具体问题,构建以激励为主、约束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内因上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2.1 完善业绩分配机制

高校都有一套工作业绩分配方案,但普遍向科研和教学倾斜,造成“重科研教学、轻实验教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存在同一高校同一学院内实验技术人员的平均薪酬远远低于科研和教学教师平均薪酬的现象,这使教辅人员感觉被学校轻视,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教辅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针对经济杠杆向科研教学倾斜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投入不够、工作热情不高这一现象,学校需通盘考虑教学科研系列队伍和教辅系列队伍薪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能过分厚此薄彼,要适当提高全校教辅系列人员的薪酬,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在业绩分配时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设立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各高校也开展了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由于覆盖面和受益面较窄,实验技术人员参与教改项目较少。与此同时,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和实验技术手段更新却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他们的奉献,实验技术人员评职称也需要教改项目,因此,学校应鼓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针对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方法与手段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研究,汇聚智慧,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添砖加瓦。学校可在教改项目中增设实验教材类、实验教学方法类、实验室管理类、实验信息技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类、实验项目开发类、实验成绩评定类等诸多子项目,大幅度提高立项项目数量,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一方面让实验技术人员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提高他们自身主人翁的认同感,另外一方面为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吸引他们投入实验教学改革,同时增加他们在工作方面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借此提高人们对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实验技术人员也通过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不断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加以运用,提升他们在学校工作中积极和正面的形象。

2.3 设立专项实验系列成果奖

为发挥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他们为学校教学科研所做的贡献,应设立实验系列成果奖励,一方面,表彰长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并且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实验技术方式和手段更新以及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另外一方面,鼓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潜心本职工作。专项实验系列成果奖的设立方法可参考教学成果奖的设立方式,但时间可调整为两年评选一次,同时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的优秀实验教学论文奖,两者隔年交替举办,保证每年均有实验系列类成果奖励,提高获奖率和获奖金额,以此激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潜心本职工作。

2.4 采取措施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很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一入职就身份固化,无论多努力,都是教辅系列人员。由于学校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关注甚少,他们普遍感觉职业发展受限,时常产生没有奔头和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想法,久而久之就会把这种消极态度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成效。对此,高校领导不能无动于衷,应当有所作为。首先,需要在人事制度方面打破常规,为实验技术人员铺设一条充满希望的出路,如每隔一定时间允许一定比例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转岗,出台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转岗方案和实施办法,成立考核工作小组,对申请转岗的技术人员予以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核,达到要求者可转到教学岗或科研岗。其次,在学历教育、进修、出国留学等方面也要给他们留出一定指标,以奖励先进。再次,针对实验系列人员最高职称为副高的情况,尝试设立“正高级实验师”的技术职称,并出台相关评聘方法,以激励实验技术人员不断超越,在实验技术这条战线上同样做出成绩。

2.5 开展“评先推优、树立教师典型”等活动

当前,高校“重科研教学、轻实验教辅”的现象愈演愈烈,很多长期潜心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手段更新的实验系列人员颇有失落感,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认同和肯定。为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本职工作,也对长期扎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予以肯定,弘扬他们敬业爱岗、孜孜不倦的精神,很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评先推优活动,提升他们的精气神儿,让业务过硬、技术扎实、工作效果好、受学生喜爱的实验技术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增加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动力。评先推优可结合各校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客观公平、公信力强、得到广大实验技术人员认可的评选活动,并且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力争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评先推优活动可从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安全、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手段和技术更新等方面开展,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设立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实验技术能手、实验室安全建设标兵、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和默默耕耘奖等,逐步建立和完善评选机制。

2.6 建立适度的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配合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呼应,如天平的两端,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甚至可以发挥协同效应。

约束机制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具有广泛性,对所有实验技术人员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和职称评审方面。如明文规定不同技术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学年应当完成多少工作量,其教学工作量可以用工作任务、教学业绩等换算,但要有合适的比例限制,工作任务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实验准备、实验指导等,教学业绩主要指科研以及教学、教改成果,如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指导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获奖情况、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成果奖等。在职称评审时,实行一票否决制,达不到基本工作量要求者,一律不予评审。二是特殊性,针对特殊群体的约束,主要是对新参加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的约束。当前,各高校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较多,他们工作能力不强,工作经验尤为欠缺,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规律把握不透,应建立岗前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实验准备、设备维护、实验技术手段、实验室安全建设、实验室管理以及学生实验指导等各个环节,只有当好“学徒”方能上岗。

以上举措旨在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激励和鞭策他们专心本职工作,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助推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学校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的价值。

3 结束语

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随着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只有以人为本,从内因上掌握关键和核心,通过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的杠杆予以平衡协调,才能稳定实验系列队伍的人心,才有可能切实提高实验系列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否则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将沦为空谈。

参考文献

[1] 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20-422.

[2] 孟昭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86-188.

篇6

我国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新、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能耗占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的较大份额,而其中建筑信息系统、建筑设备(空调、照明、电梯等)、建筑安防系统是建筑能源消耗中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的增强,舒适、节能及安全的智能建筑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趋势。新兴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一种可以适应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与建筑信息、设备、安防系统相融合的技术手段,能够大幅提高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目标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提高建筑通信系统、建筑设备(空调、照明、电梯等)、建筑安防系统的能源消耗水平,通过自动控制,将不必要运行的设备、通道、线路及时置于休眠状态,并提高现有运行设备的运行效率。而智能建筑与以往的旧有建筑相比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系统将以往各自为战、互不相同的通信、设备、安防系统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共有的平台,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建筑内的各系统的远程操控。互联网技术在此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计算及处理功能,打通了传统的不同自动控制系统间信息交流和集成的诸多障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集成节能特点具体体现在对智能建筑BAS控制方案的优化与融合,目标是为了对建筑的能耗实现精确的计量,进行能耗分类归纳汇总,计算单位平均能耗,查找高耗能点和挖掘节能潜力。对于智能建筑能耗集成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1)对能源消耗信息的集中采集与监测;(2)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建筑中各系统的集中的远程监控,在保证建筑功能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智能建筑能耗水平。在能源消耗信息的集中采集与监测方面,通过采用与互联网兼容的数据收集单元全面采集对室内外的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信息。在远程监控方面,在考虑了收集上来的不断变化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系统的确定变量的控制,寻找最小的能耗输入,远程地控制照明、风机、水泵、空调机组,从而来满足室内舒适度和健康环境。

3智能建筑节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中通常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主要就是完成采集数据的任务。通过各种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装置自动采集物体的各种信息,实现物体识别、信息采集、数据上传的功能。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手段,借助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完成各个子系统的关键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这类代表性的信息比如设备用电信息、环境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从而建立智能建筑较完整的系统运行数据库,为下一步的设备运行管理分析和能源管理分析作数据储备。网络层主要就是实现数据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控制。网络层作为互联网体系架构的中间层,是互联网的中心环节,包括Internet,3G/4G,WiFi等有线和无线的通信网络,同时还有基于以太网TCP/IP等的通信控制网络。应用层的主要任务是对于已经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数据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功能。应用层对于基础的数据分析是根据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完成设备查询分析。应用层软件将基于数据模型,并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能源消耗数据与用能结构,通过对能量消耗状况的掌握,能准确找到建筑物中能耗可能的控制点。根据事先建立的全国的同类建筑运行状态和行业规定标准的能耗数据库,建立标准的数据节能特征数模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能耗偏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一套基本的优化节能管理方案,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互联网技术除了可以收集、分析能耗情况、远程控制高能耗设备,还可以进行建筑设备的故障诊断、维护管理及自动调试。传统的设备维护管理是按照维护计划进行执行,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备无故障时也浪费了人力。而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到的设备数据信息,可以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对可能产生问题数据的设备及时地进行维护,大幅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水平,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对于由于设备故障产生的高能耗问题预先进行解决。通过互联网系统采集到的基础数据也可以用于对智能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际能耗情况和节能计划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实际的节能效果。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用能单位后期更加详细地制定能源消耗指标,并实时地加以监督,及时地制定改进措施。最终通过节能分析,可以记录并各项节能措施的节能量,并能够清晰了解、展示节能改造的实际效果。

4智能建筑节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实例

互联网系统应用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能够让建筑内的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在全自动状态。智能控制方式可以预先设定若干基本工作状态,根据天气情况、房间内的人员情况,自动地调整房间内的供热、供冷及通风量。例如,在上班时间到来前,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提前开启通风空调系统,使建筑物内的污染物(如甲醛、CO2,Rn等)提前稀释,达到人能够正常工作的安全状态。在下班后或人变少后能够自动地降低通风量或关闭通风系统。再如,互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时时控制房间内的温度、湿度,使房间内的环境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地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方式,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除此之外,互联网系统的加入,能够使房间内的环境信息及时地传递给远程的控制室,通过对于房间环境的掌握,从而可以远程地对房间环境做出精准调节。当采用精确调节方式后,智能建筑的空调系统可以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外界自然的冷暖空气,减少机组的运行时间及负荷,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可以提高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减少建筑的维护费用。智能建筑智能通风空调控制系统将普通通风空调人为地控制空调系统转换为智能化管理,不仅使大楼的管理者提高其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而且将大大减少大楼的运行维护费用,并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篇7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人们对智能化住宅楼更加情有独钟,这无疑使智能化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智能化楼宇的核心,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控制着智能建筑中的空调系统、制冷机组、给排水系统和变电设备系统,还控制着公共区域的灯光——如果自然光变暗,那么光感就会自动进行泛光照明。如果出现了消防报警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利用自动发出的强光启动紧急照明装置,从而实现了对楼宇智能化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同时也达到了自动管理、分散控制、节约能源等目的。如今,许多商业建筑,尤其是一些高级酒店,已经实现了多功能服务。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商户,在一些高档区域,还要求从客户的角度进行规划,通过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提高建筑多方面设施的智能化应用,从而实现更大的效益。

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特点

首先,智能化建筑其实是以建筑物自身为操作平台,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等,兼备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施和方便通信系统,将建筑打造成集结构、管理、服务和个性化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建筑,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个更加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其次,在智能化建筑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控制和管理整个建筑的照明控制系统、配电系统、电梯系统和空调系统等,而且这种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可以集中优化管理建筑中的各个系统,还可以节省建筑的设备能耗,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的自动化管理能力,为人们创造安全、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最后,在智能建筑中运用现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还表现在能够使建筑物的各项功能更加齐全,并全面、高效地控制建筑中的各个系统和设备。通过实时的数字化监控系统,随时调整系统的运行,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完善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所发出的一切指令都能及时传送到系统当中,并随时接收系统反馈回来的信息,实现实时监控和实时管理的目的。由此可知,在智能建筑中应用现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能完善建筑中整个系统的联动机制,还能提高智能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

4电气自动化控制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4.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两个关键系统电气自动化有两个很关键的系统,分别是TN-S系统和TN-C系统。在TN-S系统中,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分开的;而在TN-C系统中,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TN-S系统中有5根线,这5线包括3根火线(A,B,C)、1根保护零线(PE)和1根工作零线(N);TN-C系统有4根线,包括3根火线(A,B,C)和1根工作零线(N)。这两个关键系统可以满足智能建筑内部因单相设备较多、用电负荷较大而产生的不平衡等波动情况的需求。

4.2交、直流接地工作对智能建筑而言,交流和直流接地工作特别重要——能够提高智能建筑中不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降低电磁干扰。在智能建筑控制电气自动化体系中,多选择中性点接地方法使接地继电保护一直处于使用状态。智能建筑是将建筑、控制、计算机、通信等多种技术密切组合,建筑物内随时要进行输入、传输、处理信息等工作,其全部运用微电流或微电位高速运行,所以建筑物不但需要稳定的电源,还需要建立稳定、安全的基准电位。

4.3智能建筑的照明系统智能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的优越性在于其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照明,既提升了工作质量,也优化了工作环境,还能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维护费用。它采用先进的电磁调压和电子感应技术,可以全天候对所有供电系统实施监控与跟踪,从而达到优化供电的目的。中央监控装置在工作时能够体现出最有效的监控效果,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照明效果,其主流技术包括通信、计算机、安全防范、空调、消防等各个子系统。

4.4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利用最新的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合理集成建筑内的智能化子系统,从而形成一个高品质的数据库,并以此建立客观的能源消耗评估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消耗内容及时调整方案,制订新的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使能源管理平台能有效控制能源,使能源管理智能化得到充分利用。

篇8

一、领衔智能建筑技术

在西塔智能化设计中,耿望阳突破了常规楼层智能化设计的思路,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建筑的安全、通讯等问题的考虑。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上首次使用了能源管理系统,这是超高层建筑智能化和普通建筑的区别。因为建筑节能是永恒的追求,超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不是普通的砖混建筑形式,而是采用玻璃幕墙的形式,因此,保温效果不如传统的普通建筑好。所以,超高层建筑不能单纯从围护结构上讲节能,从智能化的角度看,还要考虑怎样从管理的手段上实现节能。而所谓的能源管理系统,就是对设备能耗数据进行后期管理和服务,对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建筑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果建筑设备的运行不正常,就要分析其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可以说,耿望阳设计的能源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收集,还拥有判断、评估这样的能耗智能识别的功能。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但是楼层越高,管理起来就越麻烦,如机房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等;另一方面就是功能区的划分,楼层增高后,建筑的功能或业态就不再是单一的。如西塔划分了办公、商业、套间式公寓、酒店等功能区;由于业态不同、功能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针对这些问题,耿望阳创新性地给出了自己的完美答案。管理方面,耿望阳首先做的是分类管理,他将所有的楼层分为酒店、写字楼、套间式公寓、裙楼和地下室等4个管理区域,相对应地设计了3个管理中心,分别管理酒店、公寓、办公(含裙楼、地下室)区域,同时为了在发生火警、恐怖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时,做好人员的疏散和诱导等工作,耿望阳还设置一个中央控制中心(办公)和两个分控中心机房(酒店、公寓)和应急指挥中心;通讯方面,耿望阳将统一通讯的概念和无线城市的概念引入到智能系统设计中,实现建筑物里的客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语音、数据和视频通讯的统一协调问题;节能方面,以往的智能系统设计中,水、电、气、热量是分别计量的,综合计量并没有成熟的系统来做支持,对此,耿望阳创新性地增加了能源管理系统,对能耗实现分类分项计量和统计。另外,在西塔智能系统设计中,耿望阳还结合其他专业的特点进行考虑,例如,根据不同的暖通系统形式设计不同的计量方法,分别采用电量计量和能量计量。在不同区域的智能化系统分开设置后,需要实现数据共享和报警联动时,则重点考虑了数据传输的互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除了超高层智能建筑外,建筑群智能建筑方面耿望阳的造诣也比较深厚,地铁广州二号线就是其中最经典的。地铁广州二号线属于建筑群,其智能化设计和一般建筑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它需要远程监控,而且其开放性和可靠性相对比一般的建筑要求都要高,针对这个特点,耿望阳在建筑智能化要求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工业智能化技术;其次是集成和通讯方面,必须保证不中断,而如何来保障一旦出现故障时的备份,就需要集成商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对硬件和软件新的开发达到一定的需求;最后是节能方面,耿望阳在地铁广州二号线全国首次采用集中供冷的技术方式,当然这也从无形之中满足了地铁无需在每个地方都要建站的低成本要求。在博览建筑方面,典型的建筑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馆包含了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该建筑的功能在国内没有同类建筑可以参照。其特点是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可用16个字表达中国馆的主题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师法自然”。展览内容包含了国宝《清明上河图》和城市发展的科学技术,涵盖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当代、过去和未来,日接待游客量突破了6万人次。因此,智能化专业设计贯彻安全至上、以人为本、节能环保、运行高效、技术领先的设计理念,将人员、展品安全以及防灾、减灾放在首位,设计了建筑设备集成管理等六类20多个子系统,达到了整合系统资源、优化系统结构、重塑系统功能、引入领先技术的目标,使设计理念得到了充分展现。首先,采用智能化集成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报警联动和集中管理的功能,有效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其次,智能化机房的设计引入了“集约化”设计的理念,以有效地降低机房的占用面积、提高机房的使用效率,降低机房能耗和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宗旨,融合了多种使用功能。包括了消防、安全、智能化、计算机网络和应急指挥中心等控制、管理、指挥功能的建设。再者,通过能耗分类分区的计量统计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实时监测,建立科学的能源管理和能耗评估体系,及时掌握能耗水平,实现能源使用合理、杜绝能源浪费。同时,建立可靠的安全预警机制和技术防范体系,运用全局安保的理念,采用智能的人流统计、虚拟周界、物体跟随和行为分析技术,实现对周界、出入口和重要区域的安全监控管理。系统高度集成的视频安全监控、全局安保、智能卡出入管理和入侵报警等系统功能确保中国馆区域内外的安全监控。并引入极早期预警的安全理念,采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和联动控制装置,根据不同区域(高大空间、人流集中)的特点配合采用不同的探测报警手段,配合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普通烟、温感,结合极早期空气采样预警系统和自动扫描消防报警系统,实现智能型的火灾自动报警功能。语音、数据和信息通讯系统采用了新一代呼叫中心技术,允许客户以各种联络方式请求呼叫中心,并且呼叫中心能够像管理电话一样管理这些联络方式,实现统一协同办公。

二、创新建筑智能化理念

如今,智能建筑的概念虽然已经被人们接受,但由于智能建筑兴起的时间比较短,其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例如空调控制方面,现今人们对节能的意识不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夏天上班时,为了让室内温度尽快达到舒适的环境温度,会将温度调到很低,希望会很快冷下来。调完后,很少有人会去重新设定温度,一直都维持在那个温度,甚至加多衣服也在所不惜。智能化系统对室内温度的控制策略是通过对冷源的群控,以及对空调设备末端的控制策略适当配置来实现。例如:对温度的控制,华南地区每个智能系统集成商在工程中一般都采用了空调节能控制,但是节能的效果好不好却是有天壤之别。因为,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的处理是关键,那是要靠集成商来完成的。不过,由于需要为这种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在国内,人们不太认可这种服务的价值,从而使得用户方与集成商之间的结合找不到平衡点。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人们不能直接感受到智能建筑带来的好处。智能楼宇管理师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正式向社会的第五批新职业,但是目前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工薪不高,岗位留不住人,人员流动性强,使用方也没有体会到智能楼宇管理师的重要性,导致许多智能化大楼的物业中心都缺少这方面的人员。正因为没有这样的专业智能楼宇管理,才导致今天出现许多智能楼宇运行水平不高的局面,智能功能形同虚设。为了研究建筑智能化技术,耿望阳申请搭建了广州市智能建筑研究中心这么一个平台,希望通过地方上的力量,把智能建筑行业规范起来。拿节能来说,中心有专门这方面的研究,节能措施比较侧重于监测手段,可以对一栋建筑进行评估,看是否可以在节能状态下正常运行,如果不行,又需要通过什么方法来改进、改进的效果是否明显等等。在超高层建筑中首次应用的“能源管理系统”就是在智能建筑研究中心诞生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行业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尽管国家在节能设计标准里有对应的概念和要求,但是那个主要侧重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上要选用什么样的节能产品、节能材料,真正涉及到管理方面则是一片空白。对于建筑节能,各地都有相关的提法,比如暖通、建筑、电力,它们都有各自的节能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最终效果如何,却很难知道,只有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才能知道节能的效果。而能源管理系统则能为我们提供比较权威的数据,尽管还处于摸索阶段,但至少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现在要做的就是向业主传递这种信息。因为超高层建筑目前大多采用玻璃幕墙,因此,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在围护结构上和非玻璃幕墙建筑相比实现节能并不容易,但建立起能源管理系统以后能在管理上实现节能。有研究机构证明,通过管理可以实现8%的节能。在耿望阳的带领下,他的设计团队在设计理念和技术储备上都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对行业的发展看得比较远,考虑的技术在两三年后会在工程项目上得到应用。耿望阳认为:“智能化做得好与不好,首先取决于发展商的投资理念以及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如果设计单位没有这个专业,完全委托给工程商或产品供应商去做,由于工程商或产品供应商的趋利性,其功能的完整性、建设的经济性、系统的实用性,以及整体技术含量就被弱化了。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可以通过这种劳动去解决以上的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可以通过对设计的投资去解决建设的投资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20年的技术吸收和消化,我国智能化设计的水平比国外进步得快,而耿望阳能在这强手如林的智能化建筑领域脱颖而出,凭借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领先,更重要的是他的理念,他时刻更新着人们对智能建筑的认知、对建筑节能的认知。先认识再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作者:孟珍

篇9

0 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依赖性高但利用率低的问题,节能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建筑耗能约占我国社会能耗的1/3,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建筑设备中的节能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节能”已成为楼宇建筑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后的第四代计算模式,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实现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它的应用将涉及未来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建筑设备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智能建筑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的结合,能够实现建筑群能耗的统筹管理,符合当代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要求,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系统构架

1.1 物联网介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集成了多种感知、通信与计算技术,不仅使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还使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可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与人的联系。网络化、物联化、互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还未统一。一般可将物联网以DCM模型(Devices, Connect, Manage)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物联网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控制模块、网络通信模块以及用于连接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智能网关构成,实现物体的识别与环境的感知以及各类数据的采集。

(2)网络层囊括了服务于物联网信息汇聚、传输和初步处理的网络设备和平台,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将感知层获取的各种不同数据信息传递到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包括核心网、接入网和延伸网。

(3)应用层主要由各种应用系统组成,实现对采集数据的汇聚、转换、分析与共享,并为用户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对象名称解析服务、云计算、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技术、物联网业务平台及安全等技术,其中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其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1.2 系统构架

系统架构由前端到管理中心分别包括终端计量层、网络接入层、网络传输层、管理中心层几个部分。

(1)终端计量层主要是前端的各种能源数据采集设备,用于采集能耗数据并上传至通讯层,它是构建该能耗管理系统必要的基本组成元素。不仅肩负着采集数据的重任,同时也是执行后台控制命令的终端元件。

(2)网络接入层主要由数据采集网关及总线网络等组成。该层是数据信息交换的桥梁,数据采集网关提供了RS 232、RS 422、RS 485、SPABUS及以太网等各种接口,组网方式灵活,支持点对点通讯、现场总线网络、以太网等类型的组态网络。

(3)网络传输层是将前端采集到的各类能源数据信息以IP网络的方式传输至管理中心进行相应处理,为具体功能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4)管理中心层针对该系统的管理人员,该层直接面向用户。管理中心层是系统的最上层部分,主要由能耗管理系统软件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其中软件部分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数据传输协议读取前端采集的现场各类数据信息,经自动计算处理,以图形、数显、声音等方式反映现场的运行状况,并可接受管理员的操作命令,实时发送并检测操作的执行状况,保证使用单位正常工作。

能耗计量管理功能设计各种符合用户的报表格式,报表内数据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进行计量,用户只需查找打印即可,极大地方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图如图2所示。

2.1 用户管理

系统软件设置多达几百种密码分区和密码设置,为系统管理员、后勤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提供分级密码,并对所有操作自动进行带时标事件记录,建立良好的反事故措施。

为了使实时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护措施,所有的系统操作员能够根据权限大小赋予某项特性,这些特性规定了各操作员对系统及各种活动的适用范围,如用户名、口令字、操作权限及操作范围等,可保证系统中用户信息的一致性,降低用户账号管理的复杂度及账号滥用风险,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 能耗分类分项统计

对每个部门或者每栋建筑的能源都进行分类分项分析,包括各能源能耗、同比环比分析、成本分析、各能源用能趋势分析,并通过折线图、柱状图、堆积图等方式灵活切换展示。

2.3 能耗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主要是对比任意两个部门或者两栋建筑之间的能耗对比,可选择对比成本、总能耗、各能源能耗等,并选择任意一段时间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建筑或部门间的能耗差异。

2.4 自动生成能耗统计报告

对整体能耗进行全面的能源审计,通过审计对某部门或某建筑按能源类别、建筑类别等维度的能源使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异常用能情况等进行客观审计与定量分析,从而发现部门或建筑节能的潜力并提出改造意见,给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报告。

2.5 系统监测报警

监测报警功能是整个系统的报警中心,主要包括线损监测、漏损监测、仪表故障监测、能耗超标监测等,通过该模块可清楚的知道目前各部门能耗是否良好。

(1)系统具有强大的报警系统,能够对实时、历史的报警和事件进行显示、存储、查询等,能够及时通知操作人员,帮助用户进行故障监控和决策制定。支持多种报警显示窗口,包括实时报警窗口、历史报警窗口和查询窗口。

(2)实时报警窗口显示最新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被确认或恢复后,报警信息随之消失。

(3)历史报警窗口显示历史报警事件,包括以往的历史报警信息、报警确认信息和恢复信息,报警事件的来源是报警缓存区。

(4)查询窗口能够查询报警库中的报警事件,报警事件的来源是报警库。支持多种报警查询条件,可以按报警时间查询、报警类型查询、按记录类型查询等方式查询报警信息。

(5)系统支持自动语音告警、短信告警提示及邮件报警等方式通知管理员。

2.6 报表管理

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报表以供用户查询,还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定制,所有的报表都可以导出、打印,方便用户使用。

部门或建筑能耗报表主要展示各部门或各建筑的逐日、逐月、逐年或任意时间段的能耗数据。

设备运行报表可查询重点设备的运行报表,包括设备能耗、设备功率、运行时长、平均功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信息。

2.7 数据手工录入

对于不具备自动采集条件的能源类型以及暂时不便实现自动监测的能源消耗点如煤、油等,系统需预留手动录入接口,用户可手工录入,系统自动汇总录入数据。

2.8 能耗数据上报

系统通过定时任务调度自动从管理中心的数据库中提取有效能耗数据,按照定义的数据交换格式包(参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进行合并整理打包,发送到上级数据中心,方便上级统一管理。

3 关键技术

3.1 硬件技术

3.1.1 设备改进

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进行改进,每台设备具有全球唯一身份识别的IP地址码,便于身份识别。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除具有应有的数据发送和传输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分层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便于能源管理平台做数据校验和核准,可保证数据的准确度。

3.1.2 智能网关

针对使用Lonwork/BACnet/Modbus等现场总线协议的设备,使用智能网关完成现场总线协议与IP协议的转换、广播、管理等功能。智能网关直接连接在现场总线网络与Inernet网络之间,实现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统一,解决协议异构带来的互联问题。

3.2 软件技术

3.2.1 Web Services技术

Web Services的主要目标是在现有的异构平台基础上构筑一个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不同平台之上的应用依靠该技术层来实施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 Services是分布式计算领域一种最新的开发成果,它基于一些开放的IT标准XML,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SOAP),通用发现描述与集成 (Universal Discovery Description and Integration, UDDI)等构建,具有更好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安全性。它具备平立、用户透明和轻松穿透防火墙等特点,是实现异构系统集成的理想计算模型,引入Web Services技术实现建筑设备各子系统之间和企业应用之间以及采用不同通信协议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及时集成。

3.2.2 中间件技术

物联网的中间件是网络的应用程序和底层采集数据设备之间的桥梁,它通过封装和固化很多通用功能来降低整个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进而缩短开发周期。能源管理系统的中间件能够屏蔽底层传感器设备、网络平台的差异,将感知层的多样数据转化为通用的对象类型。

3.2.3 云计算

能源管理平台软件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云计算技术是构建物联网运营平台的关键技术,“云”是一种提供资源的平台,为用户提供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为建筑设备的实时动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确保了建立实用、可靠和高效的智能化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实现了对各类设备设施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

4 系统特点

4.1 系统操作简单实用

系统具备良好的易学习易操作性,并对能耗情况通过折线图、柱状图、堆积图进行直观显示,方便理解操作,使具备电脑初级操作水平的相关管理人员能通过简单培训就掌握系统的操作要领,达到正常操作水平。

4.2 对各类能源设备实时监测

运行系统中的能耗数据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超负荷、不平衡等因素将会对配电设备造成巨大的损害,然而这些因素的产生并不是预期的,所以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非常关键,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实时性监测,还应对一些必要的事件进行记录存储。如果出现设备损坏、能源浪费等非正常现象,可自动报警通知管理人员,保证用户对所有能耗设备运行情况及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实时性。

4.3 系统具备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后可根据需要对工程进行扩建、改造或者与其他系统兼容、并入等,可以利用系统的预留通讯接口与其他系统实现对接,例如与上级调度系统如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BAS)、管理信息系统(MIS)、消防控制系统(FCS)等对接运行时可实现系统扩展。

4.4 系统稳定、易维护

系统具备高可靠性,可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同时也要考虑到遭遇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发生问题时,能保证数据的方便保存和快速恢复,并保证紧急时能迅速打开通道,因此系统具备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进一步提供了保障。

5 结 语

“智能”和“绿色”已成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将促进智能建筑纵向的深入发展,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之中,提升智能建筑的功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31(11):2-9.

[2] 张红.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 王皓,董杰.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对建筑能源管理的思路[J].能源与节能,2012(8):1-2.

[4] 白建波,张小松.基于Web Services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和集成技术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5,35(11):27-34.

[5] 邢智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J].物联网技术,2012,2(9):82-84.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儿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电力产业、机电产业、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智能建筑是现代化建筑的必然产物,智能建筑系统的内容广泛,性能繁复,通过建筑物的内在联系、优秀的设计理念,供应了一套投资合理化、效率高效化的优雅惬意、方便迅速、安保健全的环境,这是大量的技术人员长期共同努力下的结晶。智能建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也使很多人得到了保障。

一、智能建筑管理系统

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由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建筑安防系统、生命支持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是经过计算机运程和控制网络技术,将楼宇自控、办公自动化、通讯与网络这三大子系统构成智能建筑系统,而在这三大子系统中,楼宇自控系统占其主导地位,为客户提供安心、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的环境,是楼宇自控系统的重要责任,还要保障系统在运行中的经济、科学。应以楼宇的智动化管理为奋斗目标,将信息充分的做到资源共享,真正的实现正规化、合理化、安全化、绿色化的目标。

二、能源管理及控制系统

能源管理及控制系统具有监测、集成、操纵、图像、警示、记录等功能,监测功能主要具有计算机房内所需的温度、锅炉的运行、泵的参数值、水位等等。室外空气质量的优劣、不同地域的温差、电力需要、水的开始温度和流量等都能表明操作监控的好坏。集成功能的设备具有预先设定功能,并通过此功能随意进行程序的打开及闭合。它还具备了在保证不影响智能建筑用户的使用和运转时,可以具体控制时间的停止及停止时间的长度。操纵功能是障整套提供热源、通风、空调等的智能建筑系统的集中控制和调试。依据标准数值之外的影响所产生的波动进行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可以促使系统回归到最佳状态。图像功能是对空气管理系统、泵循环管理系统、建筑区域等的划分及描述的具有色彩的图像监控,这对于大多数的监控系统是可行的。例如可探访式图像演示,不仅可以帮助使用者详细了解系统,更加对新的操控者具有训练价值。警示功能与网络的控制点是相连的,大部分监测系统可以为每一个关键控制点便利的加设高限和低限的警示界限,一旦测到报警值大于事先设定的警戒线,操控人员就会接到需要确认现场的通知,这样的情况通常指火情、烟雾、安全防控系统的警示。记录功能是打印和系统相关的数据及警报记录的重要备案,当某个程序加载到系统中进行工作指令时,持续维护工作的指令和报告可以被打印出来,并根据历史记录的数据及其解析用于提高系统运转功能是极其有效的。

三、智能建筑安全防护系统

智能建筑安全防护系统具有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的区分,室内部分是指红外线监控、紧急救援、煤气漏气、门阀系统等,将这些信息传导至室内的智能系统中,当智能系统采集并分析好数据,再将这些数据结果传导至小区管理处,经过管理处的电子系统进行处理、显示、打印,再通报给值班人员或110报警中心。室外部分是指围墙处要设立红外线照射系统,这样有不法分子翻越围墙时,信号会传导至计算机上,进行报警。智能建筑安全防护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内含、自动化程度和自动安防系统都是十分新颖的,智能建筑安全防护系统可以提供对周边、区域、物体等的保护工作。在其保护范围内的人员可以通过磁卡、钥匙、制定鉴别身份的设备来控制建筑或限制区域的人口,只要身份被确认,系统可以自动给予通行。而针对不法分子的举动,系统不但可以打印报告,还可以勘测到其侵人保护范围内的图像显示,这样的防护系统大大的提升了保护区域内的安全。

四、网络生命支持系统

网络生命支持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定要保证畅通的运行,如果网络生命支持系统和建筑信息网络绑定时,网络生命支持系统必须提供能量和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做到建筑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比如说,运行的电源突然断电,会导致计算机系统暂停并无法使用,这样的损失是相当庞大的,智能建筑的研发部门必须做到使用客户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不断电系统是指当停电时能够快速顶替市电,将电力提供给设备,就如同紧急照明设备一般。但不断电系统的设计更为精密,能使市电与电池或变流器之互换时间缩短,弥补发电机或其它紧急电源断电时间过长之缺点,不断电系统并不是停电时才可以运转,如遇到电压下陷、尖波、电压突波、噪声干扰、高(低)电压时,足以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电力质量出现问题时,不断电系统都会自动稳压滤除噪声,提供设备稳定且干净的电源环境。由于不断电系统的功能及价格较其它紧急电源供应设备高,所以一般只用在保护重要设备,例如计算机设备、监控仪器、消防设备、医疗仪器等,以保证计算机及各种精密仪器对电力质量之严格要求。目前不断电系统已被各界认定为真正能彻底解决电源问题的必要设备。电源调节器可以不断的调整能量流动,将电压保持在正常水平值范围内,因为市区电力系统的波动范围值较高,所以在调整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值的制度,只有这样运转,才可以在高温天气下,均衡电压值,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全。

五、结束语

就建筑管理的自动化讨论,建筑师更加侧重于高效节能和使用空间的弹性设定.而物业管理人员的侧重点却在于高效的管理和仪器自动化控制的精准度上,可用户却对人体功效学氛围具有更严格的要求。用户的要求包含了用户在工作区域内的温湿度、空气新鲜值的设定和安全系统的准确度等。以上这些都是根据系统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做到的,所以,只有真正明白用户的所要,才能更加合理的运用先进技术、推陈出新,将好的方案运用在新的智能建筑上,给人们提供一个真正高科技、安全、可靠、惬意、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腊梅 . 连轧机力能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研制开发 [D]. 中南大学 ,2005.

[2]孙明革,朱喜林.基于组态王软件下的 SQL 数据库技术 [J].微计算机信息,2006(7).

篇11

节能管理控制系统,是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建筑内所有智能化节能系统一管理起来,在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网络,将建筑内的所有智能化耗能系统,由管理平台实时自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自动比对能源消耗定额和能耗控制指标,反馈至IP物联网闭环控制系统,调节和控制智能化节能系统达到节能和舒适的运行状态,实现智能大厦节能目的。

一、节能管理控制平台实现节能检测和节能控制功能。

1、基础信息管理:为建筑物管理人员提供详实的能源使用情况信息。包括建筑整体、各用能单位、用能设备、用能类型、节能改造情况等,通过科学的台帐管理,提升节能工作效率。

2、能耗数据统计:对能耗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包括分类、分项、能源耗用量、能源耗用费用统计等,选择日报、月报、年报等作为统计时段,生成用户需要的统计报表,及时、准确掌握本企业耗能情况,提高管理透明度。

3、能耗数据分析:对能耗统计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包括:建筑能耗数据的分类、分项、年、月、日的对比、分析,从而清晰展示能耗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研判能源管理的不足,为节能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4、能耗动态监测:提供能耗数据的预警监控功能。通过设置能耗总量或单量的预警值,当能耗值超过此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而且把预警信息通过邮件、短信等多种形式发送给管理者,以便及时了解能耗超标动态,调整用能状况。

5、能耗系统集成:在同一平台下集成和兼容目前所有主流节能产品和节能系统,包括:楼宇自控、智能照明、景观照明、变配电、视频监控、入侵报警、LED大屏、门禁、停车场、电梯、消防、地源热泵、太阳能、给排水、中水等耗能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6、远程指挥调度:平台基于云架构技术,方便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远程指导,通过网络视频和音频远程指挥调度,快速解决节能问题,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7、能源调动功能: 对不同能源供应类型,根据用能状况,进行节能经济分析,合理使用提高能效,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包括:地源热泵、蓄冷系统、制冷系统、市政供热、市政供水、太阳能系统、中水系统等供能系统的调度控制策略。

8、用户权限管理:用户配置、用户登录、认证、管理等各种管理功能;对角色的分级、分节能设备、分节能功能、分节能系统、报警接收处理等权限的管理,同一用户角色可设置不同控制权限;查询所有用户的权限、状态、操作的历史记录;用户的多点登录;组织结构等管理功能。

9、节能预案管理:提供节能预案解析、状态监控、规则管理等功能,通过图形化的直观编辑界面对各类用能设备、节能系统及用能事件报警进行逻辑化的编程,实现应急情况下的自动执行预案规则,直接交互式的用户界面,便于确认异常用能报警的实际状况,及时干预和阻止异常浪费能源事件。

10、运行日志管理:包括系统运行日志、操作日志和告警日志。针对各种告警信息提供统计报表,基于报表,提供基于告警类型和告警时间等的查询功能。

节能管理控制平台功能原理:

二、智能大厦IP化节能集成

智能大厦的节能系统集成化是区别其它传统的建筑弱电系统的一个最重要标志,也是当今智能建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和评判节能智能化的最高标准,智能大厦节能集成化的技术核心是建立在节能系统集成、节能设备集成、节能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技术集成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型高科技技术。智能大厦的节能智能化实质就是节能IP化集成,就是节能信息资源和节能目标的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通过节能系统集成实现能源综合管理,提高节能质量和能源管理的效率, 使物业管理透明化合理化,降低智能大厦总体运行费用。这项技术难度相对高而初始投入相对少,因而成为人们追求节能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措施。

节能管理平台通过对智能化节能系统的集成,/ w& f2 _: Q$ L. u; a8 l实现直接对每个智能化节能系统内部进行操作以及数据采集,包括以下数据的采集、检测和控制:冷热源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综合安防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变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中水系统、雨水回收系统、太阳能系统、电梯系统及其它节能子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互控的信息处理。信息内容包括了节能系统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温度、湿度、流量、压力、液位、电流、电压、用电量、用水量等现场参数及变化量。

对于空调、通风节能系统,通过6 p8 {) H( F1 F: h4 e7 _' y监测系统内各监测点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监测手/自动转换状态,确认机组是否处于节能管理系统控制之下,系统用能设备出现异常状况时,系统产生报警提示信息。3 M* y- b% c" |& N3 n' _" k. ]0 {8 t+&^&E3 D& {1 a3 e通过编程设定空调机组的启停时段,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根据能耗数据统计,分布于建筑内的耗能设备,仅HVAC(供热、通风、 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占到了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0%以上,通过节能管理控制系统,可使 HVAC系统节能率达30%以上。

对于* c1 @+ Q+ Z( D2 W+ U4 k8 g0 k' N! `; o3 y# Q8 K) S5 O( i) K  Y; j$ i: {2 N% I智能照明节能控制系统,与传统照明控制系统相比,在控制方式、照明方式、管理方式以及节能方面优势明显。首先在控制方式和照明方式上,传统照明控制采用手动开关,只有开和关,而且只能一路一路地开和关,而智能照明控制采用调光模块,通过灯光的调光在不同使用场合产生不同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舒适的视觉氛围,在控制上采用低压二次小信号控制,控制方式多,功能强,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其次,智能照明节能控制系统,由于使用了节能自动化照明控制,利用智能光照度传感器以及通过IP网络,只需一台上位机就可对整个智能大厦的照明实现合理的能源自动化管理,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耗电开支,同时也降低了业主的运行维护费用;另外,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由于系统设置电压限制,可以避免或降低电网电压以及浪涌电压对灯具的冲击,从而起到保护灯具,延长灯具使用寿命的作用;智能照明节能控制系统,通过协议网关接入智能大厦节能管理控制平台,实现智能大厦的能源综合管理。

对智能大厦中的地下车库区域、大厅、走廊、电梯、公共区域、办公区域、餐厅、多功能厅、会议室、景观亮化等照明系统的电源,根据照明回路分布、运行和控制特点、照明需求等对这些系统电源进行多样化控制,包括:对灯光回路电源进行单独开关、分组开关、分区域开关、总开总关控制;对灯光回路电源供电进行定时控制;对灯光回路电源状态进行监控;利用智能传感器,在有人时开启灯光,无人时延时关闭灯光。据实例统计,实施智能照明节能控制系统,可节约30%以上的电能消耗。

三、智能化节能系统集成解决的其中一个难题是不同厂家不同协议的设备、系统互联,即解决通用协议网关问题。

随着智能大厦节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系统集成要求越来越高,节能系统产品的通信协议、应用程序接口、数据描述等越来越多,由于节能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标准和规范尚不统一,各节能系统使用的网络通信协议通常互不兼容,为保证设备与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就必须在同一平台下,既兼容所有公开的TCP/IP、BACnet、LonWorks、Modbus等标准协议,又兼容主流品牌节能控制系统私有协议,建立开放的动态实时数据库,处理不断更新的快速变化的数据及事件,组态简化节能系统中异种协议的转换和系统组网集成,实现节能系统以下技术特性:

(1)实现各智能化节能系统在节能管理平台下的统一集成。将各个分离的节能系统、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节能管理平台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能源管理。

(2)实现全组态的系统维护和调试特性,使现场设备、通信管理及控制功能实现多进程通讯特性,进而提高节能管理系统的通讯效率。

(3)实现通用协议网关的通讯协议转换功能,解决智能大厦节能系统通讯标准化。

能源管理是智能大厦管理的重要内容,节能新技术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节能管理控制系统是依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节能降耗原则,通过智能大厦的节能技术的实施与节能系统管理,实现科学与合理的能源消费,降低耗能设备的能耗和维护成本,降低管理与运营费用,实现最大限度节约能源的目的,正是符合目前政府主管部门正在大力推动智能大厦节能示范项目的建设要求,对于缓解能源紧缺的危机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12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能源的消耗量增大,地球上碳的排放量也愈发升高,导致地球气候的改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条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1]。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筑及其使用的过程中消耗了获得能源的50%左右[2]。就我国而言,每年建筑耗能的数值都是非常巨大的,建筑节能的潜力也非常巨大。

1建筑能耗的组成

建筑能耗一般理解为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建筑物的建设施工,一直到建筑物使用全过程,包括报废拆除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3]。本文中取其狭义理解建筑使用能耗,即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一般的商业建筑中,照明系统的能耗大概占10%-20%,空调系统耗能40%-60%,其他能耗占30-40%[4]。

2建筑节能技术的分类

建筑节能技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主动式节能,即建筑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建筑内设备的节能。第二类是被动式节能,即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职务等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的设计来降低建筑能耗。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主动式节能技术。

3智能建筑主动式节能探讨

相对普通建筑而言,智能建筑想要实现其功能必须安装大量的传感器,并且进行连续不断的运行,从这点上来看,智能建筑相对普通建筑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不过,这部分的能源消耗可以通过智能建筑的设备运行改良以及管理提升抵消,进而减少能源的消耗。本文选择了“耗电大户”空调、照明运行节能技术以及管理节能技术进行探讨。

3.1空调节能技术

在现有的智能建筑中,一般都会在空调系统中安装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通过数据采集可以随时读取各个关键点的实时数据。空调系统的DDC(直接数字控制器)跟据各种传感器上传的数据对建筑负荷进行预测来控制空调的开关、启停,从而调节室内温湿度、空气品质以及热源的制冷、制热量。空调节能技术中,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冷量来替代人工冷源达到节能目的,即空气侧节能器使用非常广泛。空调DDC控制系统根据室外新风的状态来判断空气节能器模式的开启和关闭。开启或关闭的条件有四个办法,一是焓差法,即当室外新风比焓比回风比焓小的时候,启动空气节能器,反之关闭。二是固定焓法,即将室外新风比焓与某个固定的比焓相比,来决定是否启动或者关闭空气节能器模式。三是温差法,即新风温度大于回风温度的时候,关闭空气节能器模式,反之开启。四是固定温度法,即新风温度24度以上关闭空气节能器模式[5]。以上四种方法中焓差控制法技能效果好于温差控制法,但是设备价格和维护成本高,综合来看固定温差法较好。空调系统中泵和风机的能源消耗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数值和现有建筑环境的情况和经验得到预热和预冷以及散热和散冷所需要的时间,将该时间加入风机的启动和停止控制中,保证了风机节能的效果和室内温度的舒适度。水泵的变频控制和死区设置对水泵的保养和节能有重要意义。至于多台机组的联调节能问题,通过保证各台机组的工作时间基本一致以及根据需求的制冷量来控制机组运行的数量,节约空调系统的能耗。

3.2照明节能技术

在非商业化建筑中(如学校,住宅),建筑能耗中,照明能耗占据很高比例。照明系统采用最优设计方案以及先进的控制系统既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也能提高灯具的寿命和维保费用。智能照明系统中,主要的传感器是光照度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分别采集室内的照度信息和是否有人。通过无线网或者有线网络将数字信号传输给单片机,单片机根据事先设定的控制逻辑对灯具的驱动电源pwm波的占空比进行调节,从而调节灯具的亮度。控制逻辑包括采集室内外的照度与设定的照度进行比较,再加上红外线传感器确定的室内人员的信息,来决定灯具调亮或者调暗甚至关闭,保持室内照度环境的稳定。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的控制,杜绝长明灯的现象,从而降低照明所需的能耗。

3.3管理节能

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对能源消耗的减少有积极作用。能源管理系统是管理节能一个最有力的武器。能源管理系统首先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冷战系统等建筑设备运行的各种数据,通过信息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与电脑连接后,电脑将读出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形成建筑运行的原始数据库。然后通过专业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首先可以通过实时获取在线的数据,判断建筑的设备运行是否合理节能,通过自动故障定位、声光报警的方式提醒不正常工作的区域,甚至通过控制器参与设备的运行。其次离线的数据为事后的分析,计算提供强大的一线数据支持。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生成曲线全面了解建设设备的运行状态,掌握建筑运行能耗的分配、构成,找到能耗大户和能耗的关键点,为进行精准的控制策略提供支持,从而实现水电气等能源合理的消费,降低各种设备的维护成本和寿命。管理节能中,节能政策、节能意识甚至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都对节能效果产生影响。所以组织相关专家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培养具有节能意识,技术过硬的运行管理人员对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具有显著作用[6]。

4结语

智能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广泛,需要对整个建筑的运行有相当的了解,通过节能意识的普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发展等来共同提高建筑节能的技术。

参考文献:

篇13

一、智能建筑的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真正的智能建筑,应该是能够感知各种需求,并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少的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但一些所谓“智能建筑”由于种种原因在环境能源管理中的问题较多,甚至某些“智能建筑”成了高耗能建筑的代名词。

1.建设期间施工不规范导致智能建筑先天缺陷

在部分智能建筑建造期间,某些开发商为控制短期的成本支出,忽视建筑的节能因素,为日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过渡耗费留下隐患。为弥补较高的地价对利润的影响,一些开发商采取提高建筑容积率的做法,过高的建筑密度导致“热岛效应”频频发生,增加了空调等设备的使用。此外,即使在设计环节考虑到建筑节能的要求,但出于控制建造成本的短期行为,一些开发商不愿采用节能新技术,而采用普通材料代替节能环保建材,造成建筑实际使用时的更多能源消耗。

2.智能建筑采暖、照明等方面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智能建筑的许多监控设备和OA机器24小时运转,目前智能建筑的耗电要比普通建筑增加30%。在采暖方面,为保证室内气候的舒适,智能建筑均采用中央空调调节室温,空调温度过低,空调装机冷量过大,大型设备的散热等都增加了空调的负荷;在照明方面,“室外阳光灿烂,室内灯火通明”的现象已日益普遍;此外,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广泛使用,也加大了环境光污染和空调负荷。

3.智能建筑工程技术问题颇多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内部安装的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尽管我们已经有从设计、产品、安装到维护的相关专业人员,但是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许多智能化设备依然依靠进口,导致设备从引进到安装、操作、培训、保养、修理都要请国外公司来承担。一旦要控制成本支出,改由国内人员操作,会使一些设备运行达不到预定的设计目标而造成浪费。

4.对智能建筑节能的系统性认识不足

智能建筑的节能除了涉及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也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等问题。而目前智能建筑节能的重点主要局限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水、电、气、设备等方面,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当中的节能问题比较忽视。主要表现为:很多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高、技术也先进,但在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低,实际应用程度也不高,系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设备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的相关措施

1.做好建筑智能化节能规划

经验证明,规划设计决定了工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阶段,紧紧围绕节能要求,做好节能规划,在系统设计中集中体现节能思路和建筑运行管理模式,是做好设计的关键。应该认识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为管理和节能服务的,在此基础上来确定系统的监控范围、监控内容、监控要求,才能使系统建成后真正为管理者所用。主要可从能耗计量、能耗分析、能耗预测、能源利用优化等方面着手考虑。

2.推广终端节能在智能建筑建造中应用

终端节能是能源需求端管理(D S M)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指将有限的资金投入能耗终端(需求端)的节能,其所产生的效益要远高于投资能源产生的效益。节约与生产等量的能源投入之比为1∶5~1∶10。政府应出台促使开发商关心建筑节能的政策,使终端节能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保证物业环境品质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大量节省一次性能源和开发资源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与建设成本。同时,政府还需设立措施鼓励建筑终端节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3.进行建筑设备改造,以主动式节能模式减少能耗

这是智能建筑实现节能的重要环节。被动式节能是指在建筑的外型及外装修材料上着手,尽量获取自然能源,减少自身能源散失。而主动式节能是指整个建筑的节能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包括自动调温、自动调光、自动通风换气、自动开关、太阳能利用、节水器具、能量回收等。对于采暖、照明等方面能耗较大的智能建筑,开发商或物业应运用主动式节能模式,改造基础设备,通过各种传感器将末端数据输送到中央电脑,经过与外界气温、光照等对比处理后,再由电脑将命令发送至调节系统,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外界的阳光、气温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调节室内环境的目的。这样即可降低能耗,节省资金,又能保持室内环境的最佳状态。

4.大力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以高效的运行管理促进节能

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管理不善,导致智能建筑能耗高、自控效果差、设备损耗加速、智能化系统开通率低等问题,需要加强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后续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讲授、设备制造商与系统集成商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人员,组建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建筑管理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效管理人才,充实到物业管理与节能改造的实际工作之中,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节能水平。

三、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节能需要多部门的努力,通过执行节能标准、建立终端节能优先的观念、加强管理、精确与优化控制、引进节能设备,实现主动式节能。在技术运用方面要注意克服“短板效应”,工程技术人员也应树立全方位节能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体现智能建筑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