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1

全方位教学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是满足经济建设对高水平、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学习技能方面的知识,更得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全方面的学习是成为高素质人才之前的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明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以培养全面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将素质教育理念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多接触课外知识,全方位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这样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

1.2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更新滞后是很多从事中等职业教育者的通病,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已近迫在眉睫。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及时地将市场需求反映到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走出校园,利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审时度势,及时、高效地填补自身认知的空白,在全面掌握社会发展新动态的基础上,对学生们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以此来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们在学业完成之后能够迅速地寻求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3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只有在教学方法改革不断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教学事业的发展不断。所以,要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且把它作为整个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时,应以就业化为主体发展目标。同时,把市场的形势、学校自身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多样性、灵活性改革,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整体素养。

1.4改革教学体制

教学体制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倡导高质量教学的背景下,教学体制改革就成为了中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成分。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是比较落后的,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国家的做法就比较好,所以,我国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时,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篇2

在调查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认可度很差,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有些学生和家长宁愿多花钱也要上普通高中。即便收费一再降低,生源也较差。

(2)专业缺乏特点

很多的中职学校,经济基础薄弱,受实训基地限制,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比如,有些被看好的专业,比如挖掘机,数控技术等,没有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

(3)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生源中,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那些在初中学习较差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主动性较差,课堂教学质量也不高。

2、原因分析

(1)就业困难

现在,很多的企业招生都在不断的扩大学历门槛,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适合社会的专业知识,导致其就业非常困难。

(2)投资不够

国家对中职学校的资助还不够多,学校的资金不够,导致对很多专业课硬件设施的投资不到位。

(3)管理力度不够

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普遍存在散漫的现象,他们从思想上就对管理不够重视,管理力度也不够。

二、改革中职教育教学的思路和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出如下改革中职教育教学的思路和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教育的宣传力度,确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采用校企结合模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选择那些有责任心,热爱教育工作的人员。其次,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要加强培训,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另外,学校还有多关心教师的生活,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家,才会真心的付出。

2、提高中职教育的宣传力度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学校,也要不断的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改变那些错误的观念,从而选择中职教育。

3、确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任何的课程目标必须要以社会需要作为导向,只有这样,中职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才能较好的融入到社会,才能尽快适应自身的工作。因此,理论课程的开始主要是为技术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校各级领导应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责任心,做到以身作则,这种责任心从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校的管理工作。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在课堂和课下多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进行互动,要用平常心看待学生的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尽可能多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充满满足感。经常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在校期间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5、采用校企结合模式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所处位置,与当地的企业联合办学,和企业签订相关的用人合同,有针对性的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样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篇3

1.1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要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将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为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职教与普教、高教、成教等相互衔接、沟通、补充,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大到整个职业生涯,其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不再只是职业技术培训,而是把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是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

1.2 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再是狭义的职业技能,而是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领域,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具备现代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2. 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1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2.2 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

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3. 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1 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3.2 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场教学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数控专业的“数控机床编程”课程,学生在数控技术实训室,按教学要求学习编程、练习编程并当场直接上数控车床进行加工。

情景教学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如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将课堂设置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如商店购物、医院就医、车站接人等,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一、研究背景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学生个人的需求。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所有配备的设备、技术、教师都要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以保证学生个人的发展。二是社会需求。学校的教学大纲需要根据社会的总需求来安排,课程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来安排,保证学生个人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才能使中职教育更具有意义。

随着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目标,建立长远的教育规划,促进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

1.前期的管理建设

(1)对专业进行合理设置。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普通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的专业设置过程中,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且还能够进行合理预测,保证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其专业的学习还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专业设置是教学管理的首要环节,要将其放在首位,及时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进行合理设置。

(2)对课程进行开发。在对课程进行开发管理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大纲的设置。构建系统的教学模块,分阶段设置中职课程教学结构,保证课程方案的综合化、合理化以及阶段化。二是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每一学期的开始,要将这一学期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细化,保证让学生学习到理论、技能等各项方面的内容。三是对教材的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材,要做到适宜、适度、适量。

2.教学过程管理

(1)对于生源的监控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生源监控。首先,如果所招收的人数少于计划招收的人数,学校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以保证生源的充足。其次,要注意与本地区的同类学校进行对比,根据生源的数量、质量以及以后的就业率来进行合理监控。最后,要进行本校学生自身的生源监控,分析历届学生与现在校生的区别,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2)理论课程学习管理。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需要建立硬性的考查指标,在出现40%不合格学生比例的情况时,要进行预警处理。学校应该组织教师以及学生代表探讨学生成绩改进的措施,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技能课程学习管理。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技能的培训,所以技能课程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校主要通过技能课程学习、实习岗位培训以及技能培训等形式实施管理,对于技能考查不合格的学生,需要进行重修教育,重修的学生需要达到各项考核标准才能毕业。

3.毕业与就业管理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成绩均已及格,准许毕业。在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学校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此来判断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并根据这一结果及时地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

4.资源管理

(1)师资力量。对师资力量的管理主要是分析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然后根据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决定教师现有知识水平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符合要求者,学校也要鼓励其提高自身技能;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学校需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并进行考查,以保证师资的质量。

(2)经费管理。学校的经费主要包括科研费用、财政拨款、学生学费、社会资助、专项费用等,对这些费用的管理,学校需要建立透明的费用流向系统,以方便教育部门的检查,杜绝资产腐败的现象。

(3)设施管理。首先要保证学生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都能够接触到学校的教学资源。设施一般包括硬件与软件设施,所以在进行设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硬件设施的保护和软件设施的合理使用。

三、小结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需要根据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这几十年来,我国的教学质量飞速提高,源源不断为社会各界输出各类人才。我国采用九年义务教育,大部分的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升入高中,然后考入大学。进入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被这样的机制“淘汰”下来的劣势群体,当今环境下,学校之间竞争优质生源的花样也层出不穷,对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也是一大考验。现代教育迅猛发展,不断改革,不断给中等职业学校提出新的问题。这些年来,国家的相关部门也长期开展会议,体现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为适应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质量,掀起另一股改革热潮。作为一名技校教师,我将从教学的实用性、教学的灵活性、做好产学合作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就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做以下分析讨论。

二、教学的实用性

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用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我国当今教育的严重过失。我们一直强调实践实用,而很多时候却是围着书本转圈,学生失去了动手能力。在此环境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了社会便失去了竞争能力。那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功的练习,书本是基本,不能丢弃。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的实际应用还有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社会实践环节和生产实习的进行。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有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另外,学校要重视学校的环境设施和教学设备设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另外,结合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开展辅助专业的学习。如今,能掌握两种专业及多种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何在将来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就得看你有什么地方更优越,更值得社会将你吸收。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变革,劳动力市场也不断变化,技校生从毕业开始,可能会面临多次转换工作。因此,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为满足就业需求及个人兴趣爱好,逐渐加大选修课的课时,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并根据社会预测的需求大的专业,增加其选修课的课时。

三、教学的灵活性

为满足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顺应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在教学计划上要更灵活多变。将社会这门学科融入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知识碰撞训练,互动式学习、主动式学习、个别指导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言论、演讲、辩论,让形式多样化。课余时间,让学生主动积极去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习,丰富其社会经验,并壮大其胆识。从另一方面着手看,把教学分为三部分,即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从教学大纲上来看,要将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实践作为中心点。加大实践类课程,不一味在教室里学习,而是要走出去。从课程设置上来讲,同样的,增加实践类课程,另外辅助专业课程不能少,兼顾德智体美的发展。从教学计划上来看,要将快乐学习、实用学习融入其中。在现在的课堂上,存在不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讲小话、看小说等现象,这严重违背了教学的理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师的纵容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教学计划首先要合理规范学习的课程时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理论人才更是实践人才,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的人才。

四、加强与企业间联系,做好产学合作制

为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就联系相关企业做好实习培训工作。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劳动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处具有创新能力、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实践类课程安排得很少,为适应社会发展,我国职业学校要在今后的课程中适量地加入实践课程。从就业角度来看,要加强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不断为企业输出其所需的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企业所需人才,以及企业提供的一些教学内容,做相应的教学设计,完善学习理论知识的空白。当然,其他的辅助课程亦不可抛弃,这样即使该企业你不愿意去你还有其他发展空间。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好专业知识,也能通过企业的需求了解更多的社会需求,提早一步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专业的职业技能,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另外在开设课程的时候,以往都是教育专家参与组织,极少有社会企业人事参与。因此,常常会出现课程偏离实用这一需要,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应邀请教育专家以及企业人士共同参与,完善课程安排,编制出适应社会企业的有用书籍,这样能够充分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特色。如某公路技师学院在2013年10月份在对山东省公路行业的“金蓝领”技师培训中,邀请被培训的学员参加教学改革座谈会,会上各地市公路一线人员对当前所需什么样的人员进行了深度讨论,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程度。职业教育师资要通过专业技能考核以及是否具有实践能力、是否能把自身的知识以最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采取教师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的措施,使理论教师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以及更加丰富其专业领域的知识。另外,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使理论教师通过培训能够顺应社会需求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完善教育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到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同时要吸收企业具有熟练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或者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来校授课兼职教师,即实习导师。还要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定期考核、定期培训。加强教师的素质的建设,不忘党的科学理论做指导思想。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辛工作。像某市技工学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数学改革,在四年的改革中,该学校取得了多方面成就。首先,满足了学校“合作办学”的需要,也就是为更高平台的院校输送了优质的生源。其次,加强了文化课的教育,让学生更具社会竞争力。再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终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

六、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时代早已登上历史舞台,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强劲的竞争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要因社会需要而因地制宜,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从教学的实用性、教学的灵活性、做好产学合作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为适应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质量,掀起另一股改革热潮,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添砖添瓦。

篇6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1科学合理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中、专科院校毕业或从企业半路出家改行而来,文化课老师多,专业课老师缺乏,而且好多教师身兼数值,成为“全能”型教师。其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远远达不到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针对现状中职学校应优先扩大师范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通过实行培训、进修、继续教育、优化骨干教师努力提高学历低和转型的青年教师理论素质和专业素质。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职教师还必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相关知识的知识性人才。

1.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具有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重要是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即“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引导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④向社会聘用一线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老师。

1.3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进一步完善“名师工程”,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培养,要加大扶持力度,激励机制,为中、青年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老教师带动新教师,选拔评比活动,学术交流,层层评价来提高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使他们承担起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教学研究的主力军,并成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2.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作为教育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课程设置应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灵活作出安排,不能强求一律。在达到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开设有利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

2.1根据职业教育特征,遵循“两个规律”

根据职业教育特征,遵循“两个规律”,即: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一方面职业教育实际就是就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础比较差,学生学习及自主性差,自制力低等特点,应开设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全面素质的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开设尤为重要。

2.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现代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不断推进,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并且企业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工艺,以往的课程体系已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那么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改进,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应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社会企业需求为原则,针对性适应性原则来设置专业,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设计要与其企业需求相适应,实践教学比例应不断增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比较差,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为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学习兴趣为前提。

3.1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以事物演示法、分角色表演法、实践体验、多媒体运用等方法展开教学,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以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涵盖大量信息等优点在学校教学中广受青睐。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各种形象化、动感的画面来调动学生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2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7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就是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构建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一、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需要改革教学方法

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立后,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是解决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教学方法是连接知识、技能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解决如何教得更好、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有效的问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2. 职业教育教学现状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不仅文化基础水平低、而且个体差异大;教师在教学中又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状。课堂教学中一些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中做”的诸如行为导向教学之类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显得十分迫切。

3.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要求教学过程按职业岗位能力组织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教学工厂、实习车间”转变。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然而,改革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的因素。

二、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因素分析

1. 教师的质量意识不强

一是,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了组织教学的困难,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采取的质量评价方式仍然沿用普通教育,评价范围重视教学秩序,忽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对理论教学监控,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

2. 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实践

(1)教学条件的制约。由于专业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难以进行。

(2)师资条件的制约。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许多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均达不到要求,影响教学方法的改革。

(3)课程体系的制约。由于中职课程体系在结构上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材编写仍然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需要的考虑,制约了以学生探究为主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推行。

3. 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滞后,影响了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而对于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形成。如有多少种适用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等,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再次,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缺少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行为导向为特征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较为先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应用不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操作模式。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上的滞后,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推进。

三、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 把职业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职业学校要正确处理规模、质量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 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要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先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3. 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

篇8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界定。

所谓以就业为方向的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岗位、工作或是职业为基本的依据来设计的职业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就业为向导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将就业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在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将工作岗位与职业要求相对接的包括:

1.专业的结构和职业的分类相互对接,根据职业的分类来确定专业,学校对专业的设置要和现如今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相对接,依据劳动力的市场来及时的调整学校里的专业设置以及招生的人数;

2.工作的任务和课程的设置相互对接,就是说课程的体系结构必须要跟工作的的体系结构相互匹配,按照工作的任务的相关性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

3.教学的内容要和职业的能力相互对接,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有关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态度要求来设置。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理论。

将课程体系重组和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核心,开发大类的专业教学的标准。主要的专业的教学标准的开发是导向教学模式形成的第二个核心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职业的能力标准开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对教师的资格的要求、实验的实训的装备等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开发技术。

在当前,职业教育的有关人士已经针对教学改革的有关思路达成了一致的共识,然而,开发技术的完善工作是影响教育教学改革有关实践的进程的最大阻力。不管是多么优秀的理念,一旦开发技术空缺,就很难将其转化为实践。在这一个方面,我们没有多少能够借鉴的国际经验。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努力地去完善、去探讨,将开发的技术变得更加的严密、合理以及可操作。

(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区域合作。

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模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在这个工程建设中,需要很大一部分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现如今,虽然很多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涌现了了很高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浪潮,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重复开发专业的现象,对于那些同一专业,重复的进行开发的现象,是一种浪费。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开发技术的条件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都存在了比较大的差异,但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的心态来发展教育,那么我相信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将会发生非常大变化,教育的改革将会进展的非常顺利。所以说,我们给教育部的有关领导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发挥好民众的组织的作用,建立一个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能顺利的、有序的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

(三)建立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要想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以就业为主要的向导,必须要有企业和公司的参与,这一条规律是职业教育改革具有的特殊性条件,也是所有经历过职业教育改革的国家所获取的经验。所以说,在改革时要使学校和企业建立联系,建立起一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人才的发展机制,这样的教育机制能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丰富,另外学习的情境也会较为真实,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了学校里一些学习设备的短缺问题,还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单位工作的心理上的以及技术上的过渡,从而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但是,目前要想是学校能够大规模的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但是我们为了能够发展我们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工作,必须要克服这些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政府就要赋予实质性的行动,不能单单只靠要求和知道来进行改革,因为这种表面上的要求与指导只会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停留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国家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国家的大层面来建立校企的合作平台。就例如说:国家可以对每年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企业进行评选,建立一个排行榜,并针对排行对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企业给予奖励和鼓励。这样,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职业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的变革,职业教育教学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变革的必要本质。这种职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它存在了两种基本的形式,其中一个是为了工作的任务来进行知识的储备,另一种则是把工作的任务作为中心来进行知识的组织。这种学习的性质和职业的知识结论表明了一个现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将工作任务作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如果我们想要将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开发顺利的进行,我们就要懂得去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并且采用那种逐步推进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娜;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2]赵喜鹏;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Z1期;

篇9

该教学法是由教师或学生在黑板或者展示版面上贴上填写的有关教学内容的纸片或其他表现形式的卡片,每个卡片上仅写上关键词,通过对卡片进行移动、分类、添加、去除或更换不同内容等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的教学法。评价: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主持、组织、引导、咨询、服务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教案中应该准备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的材料与讲法,重要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非教师擅长的技术。学习应该是学生用脑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仅教师工作的过程。通过长期的用脑训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更能适应社会。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让学生对教学问题或教学情景通过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习惯提问,让学生举手回答而往往仅有几个能干的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不良局面。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必须要"培养",通过系统训练来达到。角色扮演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体验,教师也可通过这种方式探索学生情感,洞察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需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通过这项活动教师可以实际考察到学生真实掌握的程度,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才能牢固深刻。

4、案例教学法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设备设施和可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了充分的资源选择权,可以利用学校的所有资源。笔者认为,在这一有利条件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掌握已有的信息资源,在课堂中巧妙运用。

一、巧妙利用PPT进行教学

现在每个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更加便捷快速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内容,节约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PPT来进行讲授,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要点制作成PPT,然后展示给学生。不过在制作PPT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方式方法。课件的展示需要生动形象,观点要鲜活有趣,整体要一目了然、简洁明快,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内容并产生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神贯注地去接收这些知识要点。

有些教师在制作PPT的时候,将课本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上面,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展示的时候,学生只看到满屏和课本一模一样文字,顿时就会失去兴趣,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了。还有一些教师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不注重画面的整洁和整体布局,在同一个画面中,标题和内容的字体混乱、颜色乱七八糟、配图和主题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对于PPT课件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平时可以多看一些PPT制作的书籍,以增强自己的PPT课件展示能力,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合理借助学习软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一般都依靠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和归纳,把重要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能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但是学生通过纸笔做笔记,速度比较慢,效率也比较低;在做完笔记之后,想要重新延伸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就无法将笔记再添在上面;在日后寻找知识点的时候,也比较麻烦。学生们如果能够通过学习软件来进行知识点的记录和总结,就会事半功倍。比如道云笔记,学生可以直接用这个软件进行笔记,最后点击完成。这个软件还有云技术,能够实现云存储,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学生们的笔记内容。日后学生如果要找寻相关知识要点,可以在搜索一栏输入需要的内容,然后就会出现当时做的笔记内容。这样既节省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还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查询自己需要的笔记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通讯软件进行教学

现在基本上每一位中职学生都有手机。人们使用最多的通讯工具是QQ、微信和微博了,QQ一般都会出现在手机里面,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会操作这类通讯软件。教师可以建立一个班级群,群成员为全体学生,每当有学校或者班级活动,教师就可以统一在群公告里面信息,学生们都能够看到,可以节省不必要的通知程序。另外,每一科的教师都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群,让学生们进行学习讨论和问题解决。比如一个学生无法解决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就可以上学习交流群里面提问,让同学们来解答和分析,最终学会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和思路。而当所有学生都不会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整个班级在群里面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交流沟通的时候,产生意见分歧,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也能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如果最终还是无法解答出这道题目,任课教师就可以出来,结合学生之前的观点进行回答和修改,最终全班一起合力完成这道题目。教师还可以每天安排班级学习10分钟,给学生们布置一个课本以外的讨论题目,然后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肯定会去查阅资料,记录相关的书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学生还能够学习到新的课外知识。10分钟的互动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长期积累下来,学生们可以收获不少的知识。

另外,教师还可以加学生家长的QQ,建立家长交流群,定期学校的相关规定和信息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表现,让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虽然这样的通讯方式大大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但是学校一定要严格规定,学生不能在上课的时候使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软件,否则肯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如果有违反规定者,教师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以避免学生手机上瘾等问题产生。

四、应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互联网真正实现了跨越地区、时间、种族的交流和沟通,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包罗万象。而网上的相关视频教学课程也非常多,有需要交费的,也有免费的,教师和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下载。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认为课本上的知识论点不够充分,文字表述也比较枯燥无味,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资源的下载,然后截取有用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对于学生感官的冲击力是很强大的,通过视频上生动有趣的讲解,学生们可以更快地接受这些内容,加深记忆。教师还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图片或者课外知识进行拓展,运用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放假之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几个常用的课堂视频教学内容下载链接,让学生们回家之后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学习内容,进行观看和学习。无论是观看与课本有关的内容,还是课外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都是一种学习,都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存储量,让他们的学习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课本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容易吸收和掌握课堂内容要点,在较为轻松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时候,还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要让学生依赖互联网,否则时间久了,教师一旦没有借助互联网开展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不适应,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降低学习热情。

五、小结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内容的展示;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带来的劣势,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能太过频繁和盲目,让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产生依赖或者厌烦。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变通,学会结合时下热点创新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时刻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群.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探究[D].2013.

[2]林诚.浅谈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

[3]宫怡杨.浅谈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华章,2013(22).

篇11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纵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忽视市场发展环境,学生未来发展受到限制以及评价方式比较片面,阻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问题。

(一)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师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然而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的“黑板+粉笔” “黑板+PPT”组合的教学模式,借助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张黑板、一节PPT而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难以得到激发。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较差,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忽视市场发展环境,学生未来发展受到限制

市场变化速度很快,教师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指导。然而当前很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忽视市场发展环境的问题,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很多学生存在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够理想。因此,创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三)评价方式比较片面,阻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多采用终结性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期末考试测评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这种课堂教W评价方式下,忽视了学生情感与综合素质的发展,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职院校可以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设置,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用这些手段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中职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改革课程教学设置,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设置,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1]。中等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学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设置。

比如中等职业院校可以适当缩小理论课程教学所占有的比例,融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专业技能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中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时展的需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适当整合人际沟通、礼仪修养以及心理健康等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各类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

同时,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将现代教育观念融入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单一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存在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全面创新中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做合一”。

例如在中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出适当的操作项目,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或者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再如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实际工作能力。

(三)创设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院校传统的实践教学活动多在课堂中完成,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在新课程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可以开创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4]。

比如中等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可以加强对建筑施工、装饰施工、招标投标以及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等相关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训实操需要,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满足实践实训教学的需求[5]。

同时,中等职业院校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实现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的三方共赢。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一次成绩而认定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活动。

1. 实践与理论结合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模式下,可以将考试比例进行协调划分,比如学生总成绩的30%为理论课程考试成绩,70%成绩为学生各项实践检测成绩以及综合实践应用检测成绩等。

2. 仿真与现场结合

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下所得的成绩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得的成绩相结合。

3. 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既要有新产品尺寸合格、功能正常的操作性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的修正性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

三、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中等职业院校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设置,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改善传统中等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为中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关注中职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 新阶段 新起点 新思路――我们眼中的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视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20):33-38.

[2]席东梅. 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1(10):15-27.

篇12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果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科技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目前在国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具有系统性,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开设的课时不足,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每个中职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职业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育。

二、注重职后培训

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如果不及时进行更新,将无法适应社会和工作要求。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培训。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注重讲求实效,学以致用,根据培训目的以及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和学习基础,设计各种“菜单式”课程,在培训方式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要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职后培训,对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比较单调乏味,教师只是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21世纪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从而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为此,我们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即应加深面向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创造精神,获得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智力水平和全面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并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教师应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为此,教师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教学的水平。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教育规律,深入实践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使中等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茂辉,孙勇.国外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启示[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1.

[2]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3]洪燕,中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篇13

1.2 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侧重于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更加侧重于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其培养目标严密贴合。因此,学校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实践课程的安排融入常规教学之中,使技能大赛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得以体现,同时也使学校的教育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所占的比例,同时提升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

1.3 促进师资力量的提升 技能大赛不仅是对学生选手的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学校老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而无论何种学校中,人才能力水平的高低,与师资力量的强弱具有直接的关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准要高。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不熟悉相关岗位的实践需求,因此,在教师岗位上,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实践训练,进行反复观摩和学习,并进行自我总结,与此同时,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也应有一定的扩充和更新,才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结合实践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要高。正如技能大赛所考核的内容一样,不仅考核某一特定专业的技能,其相关专业,甚至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均需有一定的涉猎。而作为老师,只有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在实践中才能运用得当,不至于拘泥于一种学科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其创新意识和职业素质甚至道德水平也是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促进校企合作的落实 技能大赛是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因此对中职院校在实践中与企业的合作也有重要意义。中职院校相关的专业的实操性均比较强,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理应向“校企一体化”的模式靠拢。而技能大赛进行过程中,学校就应该积极寻找与相关企业合作的机会,使其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并对理论学习的不足进行专业性的弥补。同时,在技能大赛之外,学校也应与当地企业形成良性的关系往来,并且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相对成熟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可以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科学的安排,更重要的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还能使优秀学生直接进入到相关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