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能源与环境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十年,中国大陆已经形成了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产业相互连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三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打破了行政区划导致的条块分割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和统一城市规划。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对促进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转变,为增强中国综合实力起了很大作用。透视三个经济圈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消费历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指导中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现状
考虑到行政区域的相对稳定性,经济依托关系、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共生关系,也为分析研究方便,确定本研究的经济圈范围如下:
(1)泛珠三角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为广东全省范围内所有的县市。土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不足2% 。2005年底常住人口为0.9亿人,占全国7%(户籍人口总数为0.8万人,约为全国的6%)。
(2)泛长三角经济圈:“泛长三角经济圈”涵盖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土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常住人口1.4亿人,占全国11%。
(3)环渤海经济圈,为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以及河北省等三省两市。土地面积为5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5.81%。常住人口2.3亿人,占全国17%。
(一)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三大经济圈及全国总能源的消费趋势呈现出“抛物线”型扩张。能源消费曲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2000年,三经济圈消费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的能源消费量在十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5.79%、5.66%、9.6 %。第二个阶段2000―2011年间,能源总量消费呈快速增长,三个圈的能源的消费量平均年增长速度9.21%、9.7%和10.63%。
从消费总量看,环渤海经济圈消费总量最大,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2.43亿吨增长到10.39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113.07亿吨;长三角其次,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1.1亿吨增长到5.67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61.99亿吨;珠三角最小,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3 519.3万吨增长到2.85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28.95亿吨。三大经济圈是中国能源最主要的消费地的地位不断提高。2011年三个经济圈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比重为54%,而这一比例在1989年、2000年只有42%和48%。
除少数年份外,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均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从2003 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结构)①的变化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1989―2011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一直占约50%,石油比重有所下降,从35%下降到26.1%,电力的比重有所波动,从1989年的12.6%上升到2006年最高点22.1%,后又持续下降到2011年的16.2%。
(三)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强度)②的变化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除1995年环渤海、全国及三大经济圈总体消费强度有所增加外,1989年至今,全国以及三大经济圈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下降,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下降。由于能源消费构成、经济增长方式、自然条件地域产业分工等原因形成的产业结构、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导致环渤海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高于三大经济圈的平均消费强度,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消费强度较小。
(四)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化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1989―2011年间,长三角的能源消费弹性一直在0.5以下,珠三角、环渤海及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珠三角在0.42~1.19之间波动,环渤海及全国在-1.49(到)① 1.8之间波动。通常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通常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进入低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由三大经济圈及全国的消费弹性系数看,中国目前虽然工业化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目前总体上处于中期发展阶段。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大经济圈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长江三角洲其经济总量便占全国的1/5。以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人均GDP 在1990 ―2006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各区域分别为8.24%、8.10%和4.49%。以环渤海经济区为例,随着近年来国家开发渤海湾区域的力度不断加强,渤海湾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国的近30%,迅速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国家经济“第三极”。三大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并且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这便要求充足而持续的能源供应,同时中国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带来了三大经济区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二)产业结构不够稳定
三大经济区内的产业结构不够稳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发生的变化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出阶段性和不稳定性。以珠三角为例,其产业主要以国外“空降”接受国外的产业转移为主,造成产业结构的不稳定和一部分生产资料的稀缺同时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重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处于完善过程中。再以长三角舟山市为例,随着2003年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船舶制造业成为舟山市的主导工业,仅2004年其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39.73%,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了33.2%,能源效率迅速降低。同时环渤海经济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产业链短的特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三)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目前,三大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区域内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带动了钢铁、水泥、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使经济区内的重工业经济不断增长,同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发展中呈现出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仅有上海、广州等个别城市的能源效率处于生产前沿面,其余大多数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要素节约空间,节能减排政策册实施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造成了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难度,以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继续。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产业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增加新能源的使用。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过高,靠消耗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也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无污染能源的使用,例如增加对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利用等。
近些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和新能源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正逐步形成。该地区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集中了中国60%的光伏企业、20%以上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53.5%的建成核电站装机和近40%的生物质发电装机。
环渤海地区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装备制造业基础,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集聚了中国30%左右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珠三角地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0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在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应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发展电动汽车的良好环境。省政府与南方电网签署了《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地充电设施建设相继启动,截至2011年底,广东电网、中国普天公司已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累计投运充电站65座,充电桩超过2 300个。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积极投资建设LNG汽车充气设施,有力地推进了新能源汽车应用设施环境建设。
(二)积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目前三大经济圈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地区。因此必须积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发展战略则要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生物质能的有效利用,优先发展太阳能,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和潮汐能,稳步发展核能,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构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
长三角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等多个层次,重点关停和调整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线或企业。从能源消费结构维度来看,在降低能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沿海区位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以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加大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力度,提高研发水平,推进长三角地区研发产品的本土化试用,全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珠三角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占50%左右,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减少煤炭消费比重,维持石油消费比重,积极利用西南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和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利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同时针对煤炭消费比例较高的问题,调整煤炭内部消费结构,加大发电用煤的比重。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重要而迫切。
尽管目前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50%,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也已超过40%。但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长三角要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全面发展体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互补与错位发展。加快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目前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偏小,第二、三产业内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偏大。珠三角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同时,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环渤海经济圈在产业结构上,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工业化程度较高。环渤海经济圈应强化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各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我国电力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恶化,电力新能源的研究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向,逐渐成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但就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来看,诸多不完善因素给电力新能源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主要研究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我国电力新能源重要性和现状,探讨我国电力新能源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在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 电力新能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极快的,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仅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还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因此,发展电力新能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增加能源供应意义重大。总体上看,电力新能源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决能源危机。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能源的需求量一直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能源结构也是不断的完善。电力新能源作为一种能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很难占据我国主要的能源市场。但是电力新能源所呈现出的巨大优势与潜力,却是有目共睹的,电力新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煤电紧张的状态,进一步解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能源危机。
第二,有利于节能减排。电力新能源的崛起,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石化能源利用率的降低。举例来讲,电力新能源的利用,会使得非法小煤窑的开采量极大的减少,进而对于小煤窑周围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再举例来讲,电力新能源的利用,火力发电越来越少,使得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低。
第三,满足生态环保。目前,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带来影响的主要是煤炭发电以及冬季北方取暖,这是造成环境污染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中,造成大气污染最严重的要数电力生产。通过开发电力新能源不仅可以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而且还可以提高环境的质量。因此,发展电力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探讨
电力能源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电力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能源体系进行重组,促进我国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今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来看,电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
第一,我国的风电数量上看是比较多的,但是从规模上来讲,电网规模偏小,电网的顺利运行需要依靠更高电压的支持,才可以实现远距离运输。但是由于经济成本和电网技术问题,这些都给我国的电力新能源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第二,尽管我国目前在风力发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风力发电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规模的增大又使得系统调峰调频出现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系统调峰主要是依靠煤电,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使得社会对电力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我国在系统调峰调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太阳能发电缺乏社会支持。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太阳能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还没有被广大的社会人士所认识和重视,因此太阳能发电缺乏社会支持。另外,新能源核心被国外垄断,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国外技术的“代工”,仍然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
3 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在新能源开发以及利用方面的构思以及设想,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几条发展我国电力新能源的战略。
第一,开发燃煤发电技术。今后我国在发展燃煤发电技术方面应该努力做到主要以高效低排为核心,严格的按照我国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本国燃煤发电技术。
第二,大力发展水电。水力发电也是我国发展新能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水电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水电工程建设以及水库移民、周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这些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发展水电,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大力发展核电。根据中国现有的核电技术,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核电产业,要求必须达到规模化应用,保证核电的正常持续运行。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核电科技和产业体系,强化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完善科技与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我国核电开发以及利用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现状来看,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尽管我国在开展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中,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注意。为此,我国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创新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策略,为我们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坤云.论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2).
篇3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世界与我国目前主要能源储量有限,今后开发利用形势严峻,增强其危机感。
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预测,世界能源消费在2001-2025年将增加54%。在本世纪内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将是不可避免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探明储量最多可使用155年。
据预测,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2.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世界能源大会上的讲话说:“在2030年前,预计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至40%。”
随着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的不断加大,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02年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2%,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中国都存在缺口,日益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3.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异常
能源消费对环境恶劣的影响。由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同时,城市机动车的增加及排污超标,以氮氧化物污染为主的石油型污染,成为城市空气污染重的新问题。
燃煤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16个城市。呼吸道疾病总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大气烟尘和汽车尾气,导致癌症发病率提高。酸雨对农作物、森林和建筑物损害极大。大量的CO2导致全球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并将导致海平面升高多达59厘米。据专家解释,如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将近4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危险;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2亿人口会因海平面升高、洪涝放弃家园。
全面了解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不仅存在于以目前科学技术探明的能源种类不足以满足快速经济发展要求;能源利用的效率较低导致环境问题严峻,威胁人类生存;更体现出人类能源意识不足,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能源意识观,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今天的这些问题,拥抱美好的明天。
二、引导学生唤醒民众,完善法律,树立主人翁的能源意识
1.宣传教育民众,倡导人人是主人
在能源利用的宣传上,广泛向公众宣传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和节约的重要性。对能源节约的认识需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学生,进行系统的能源教育;且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如国家倡导的全民参与低碳生活、全国实行节能减排的硬性任务、对小排量汽车减税等措施;还有通过全民关注的活动,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国展示的专题,像石油馆,通过震撼、感染,以及幽默的方式去引发观众的共鸣——用娱乐精神传递科普知识。又如马德里馆,低碳环保、最高可降温10℃的空气树诠释了科技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义。
2.加强立法和标准制定,强化能源责任意识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并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法律、法规的颁布,有效地提高了节能效果。但现实告诉我们还不够,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强法律建设是对过去的弥补,是明确我们能源责任的保障。用更为完善的法律强制规范企业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节能减排,对我们能可持续的发展,拥有美好的明天,负有重要的责任。
三、让学生充分理解合理利用能源,高效利用能源的意识
教育学生目前的能源现状、环境问题主要是没能充分利用、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引导学生如何充分合理高效利用能源?
针对我国能源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等特点,实行资源的调配工程,如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解决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利用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及发展清洁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从中东、中亚、俄罗斯买进石油,及加大科学勘探总量来缓解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
对于我国能源浪费和能源使用的低效率,以过度消耗有限资源为代价进行粗放式的发展,环境恶化的现状,首先要节约有限的能源资源,教育学生平时要有节点意识;依靠科技提升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
四、带领学生了解人类开发能源的历史,明确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意识
了解今天的能源开发现状,使我们引起能源和环境的担忧;看到了我们宣传力度不足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感到我们责任巨大;虽然我们通过现有科技改善了能源的利用,但我们可能还对今后能源和环境问题有点悲观。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勇敢面对今天的问题,激发形成科学的能源和环境意识的世界观。
篇4
1.1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石油占23.45%,天然气仅占3%。从能源资源条件分析,我国目前面向外需的产业结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我国的土地、环境、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破坏为代价,其中包括大量以矿产资源和高能耗为基础的产品、甚至是能源资源的直接出口,这种发展片面追求直接经营者短期利益,忽视了全社会的利益和长远利益。
1.2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趋势
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我国未来发展还需消费大量能源,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我国加大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现状积极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转型。
二、 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但却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资源赋存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
2.1 生态系统的破坏
2.1.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滥砍滥伐森林、挖树根等,使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一些基本建设也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
2.1.2土地荒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2.2 大气污染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发展,当它对大气产生的影响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普遍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氮氧化物污染呈增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多个酸雨区。
2.3 水体污染
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能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3.1提高环保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必须严格环境管理,所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经济开发建设,都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坚持防治污染设施和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e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严格禁止能源消耗大、原材料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型产品,关闭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厂。
3.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全国约有60万台工业锅炉,年耗煤约4亿t,锅炉平均热效率仅60%左右,容量小、效率低、污染大、煤耗高。国外单台工业锅炉容量一般为30~130t/h,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除尘及水处理设备好,因而热效率高,大气污染大为减轻。我国应采取热电联供、集中供热或分片供热系统以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不仅有利于降低煤耗,也有利于改善环境。
3.3 采用洁净煤技术,加强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
3.3.1 煤炭燃烧净化技术
燃烧前除去或减少原煤中所含的灰分、矸石、硫等杂质。 高硫煤成型时可加入适量的固硫剂,大大减少SO2排放。
研制新型燃烧器如低NO可减少NOx生成。流化床燃烧可少SO2排放,且燃烧温度较低,大大减少NOx生成量;采用湿式或干式脱硫工艺,效率可达90%。烟气通过催化剂,在300~400℃下加入氨可脱除NOx50%~80%。在大型电站中应采用静电除尘,除尘效率可达99%。
3.3.2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
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增加后备储量,保持石油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同时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世界上目前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3种化石燃料中,以天然气燃烧排放CO2最少,推广天然气的利用,可减少温室效应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石油并非清洁能源,但在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炉窑、化工及航空工业中还必须用石油作为原料或燃料,因此既要增加产量又要节约用油,提高利用效率。
3.4 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不断深化。未来要积极促进和扶持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的发电试点和研究工作;氢能的开发利用。氢能既能代替石油燃料方便使用又没有污染,还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热机转化为动力;煤层气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每m3煤层气发热量为35.5MJ,1000m3煤层气相当于1t石油,是一种优质洁净的新能源。
结语
能源和环境都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开发和利用活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考虑,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相协调。应该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节能,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劲松.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姚岩峰.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市场透视.中国市场》第22期.2010.
篇5
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传统化石能源消耗严重而面临枯竭,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等又导致环境严重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节能减排也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主题。大力发展低/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能够带动150多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然而,在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作为能耗大户的交通运输领域在全球总能耗及对空气污染的分担率均超过60%。
就国内而言,作为世界第二能耗大国,我国油气资源消耗量逐年上升,且本国资源相对匮乏,油气资源进口依赖度高,且主要的油气资源进口通道无法100%保证,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环境污染方面,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我国有7个城市赫然在列,调查显示汽车尾气无疑是导致雾霾和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舆论看来,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勇于担负起一个大国对世界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责任是成为一个强国的必要因素。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对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将国内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降低到2005年的45%,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指标降低到百公里5.0L,压力巨大。
从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私家车总量超过1.24亿量。而且,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群众购车刚性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将导致交通领域导致的能耗和环境问题愈加严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在传统化石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了电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实现低/零排放的新型车辆,目前主要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自面世以来就因其低能耗、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瞩目。我国自“八五”(1991-1995)以来即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在“九五”至“十三五”计划中推出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并相继实施了“十城千辆”运营工程、北京奥运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推广计划。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工信部的《节能与新能源推荐车型目录1-76》统计,共计有1162款新能源车型入选。在技术方面,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E6、上汽荣威E50、北汽E150等,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市场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在2014年实现飞跃,销量高达7.47万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15年销量超过34万辆,同比增长3.4倍。
但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表面繁荣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推广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尽管2014和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形势喜人,但与科技部规定的目标却差距很大。与国家政策推动的公务用车相比,个人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事物大多仍持观望态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利用新能源汽车骗补而伪造销售数据的恶性事件。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国家也在价格和上牌照等发面给予了适度的政策倾斜,但目前的推广难度仍然很大,效果差强人意。总体而言,目前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续驶里程短:目前除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以结合燃油和电两种能源,实现较高的燃油经济性、较低排放和较长的续驶里程外,其余的新能源汽车均依靠纯电驱动。然而,纯电驱动虽然具有零排放的优点,但受制于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其续驶里程和动力性与传统汽车均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成本高: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买实行了政策倾斜,提供了惠民补贴,然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仍然较高。国家为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了5万元左右的补贴,对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提供补贴3万元左右,然而去除补贴后其销售价格一般也为同款传统汽车的2-3倍。尽管新能源汽车后期运行和维护(基本免维护)成本远低于传统汽车,但一次购买价格高企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安全性差: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差别是采用了电驱动模式,因而也引入了电池这类重要的新型能量源。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一般是通过成千上万快小的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这对电池成组和电池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组精度低将直接导致电池组的不匹配,管理不当会导致电池组不均衡甚至失控,从而引发安全事故,譬如近年来频发的电动汽车电池组自燃和爆炸事故。
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远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充电难成为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尽管京沪高速依托高速服务区全程开通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平均每50建设一个快速充电站,但单次充电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某些城市市区内的示范型充电站多处于缺乏维护的半弃置状态。充电难成为一直困扰着大量消费者,并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一大问题。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已经使节能减排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新能源汽车能有效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对改善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意义重大。毋庸置疑,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新兴事物,国内外在技术和服务各方面差距较小,这对我国汽车工业也是一次重大机遇,有望借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打破发达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垄断,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0.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0.
[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4.
[3]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http://.
篇6
1.能源与西北地区的能源状况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并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西北地区的能源资源极其丰富,质量优秀,综合优势显著,是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关键地区。西北地区可以将煤炭资源、水力资源、油气资源等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和利用,将能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然而,自然优势并不是综合优势,只有将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综合优势,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能源。
二、西北地区能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经济大发展、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科学政策的领导下,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发展速度惊人,依托西北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使本区域的经济迅猛发展,个别能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引领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能源的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资源浪费严重
首先,资源的回采率低。在陕北地区,由于初期管理混乱,小煤矿众多。这些小煤矿投入小,设施差,科技人员缺乏,科技水平低下,危险性高,资源浪费率高,给有限的能源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其次,资源的超设计能力开采。由于科技水平低下和不合理的开采,导致资源巨大浪费,严重的会导致资源的枯竭。
2.安全隐患突出
随着资源的开发,大量安全生产事故出现,反映了煤炭等资源在开采中的危险性非常高,存在很高的安全隐患。瓦斯爆炸、矿洞塌方等事件的频发,也体现了开采资源的过程中安全形势的不容乐观。
3.缺乏法律保护
首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过于简单。我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明确了“谁破坏、谁治理、谁赔偿”的基本原则,但是对灾害的具体损失范围、责任承担、赔偿标准等没有具体的规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分配比例不合理。我国的资源税率过低,使能源资源的开采者生产成本低,导致开采者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不关注潜在的灾害,另一方面,过低的生产成本使政府无力支付起进行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所应采取的措施。
第三,《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未能全面适用1。《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是在能源开发的行业,不仅进行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要对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却忽略了整体评价的环境评价,必将给以后的施工和开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障碍。
三、西北地区能源保护的法律对策
能源的大力发展促使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也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过度的开发和不合理的开采,会导致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会导致其他的严重后果。只有在法律的规制和保护下,以法律为保障,走出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能源资源、发展经济的道路,才能确保西北地区的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开采和有效地利用。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北地区的能源开发2。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想实现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以破坏资源、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然而在实践中,各个矿山主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全面,肆意的开采开发能源,只为实现眼前的利益。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开发与科学发展当中来。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的法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能源资源的具体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缺乏相关规定,操作性相对较差,很多法律、法规无法实施。各级立法机关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省的具体实际情况,尽快制定适合本省能源资源开发保护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使能源开发和保护都尽快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中,确保依法开采、依法保护。
3.进一步完善能源开发的经济补偿机制3
首先,可以适当提高资源税收标准。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者的成本,增加矿区所在地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杜绝掠夺性开采。其次,提高环境保护费征收标准。提高环境保护费,就间接增加了生产者的成本,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政府用来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充沛,生产者也迫于资金压力尽量高的利用能源。
4.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的取得是处于一个突出地位的。但是,要想提高生态效益,还需获得经济效益。治理环境污染时,应当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关注长远利益,也要关注短期的效益,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给相关人员带来双赢。
四、结语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许多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从地上到地下的最大破坏行为,要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保护,力求解决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将能源保护的意识贯穿于能源开发的始终,走一条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委党校课题组,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新西部,2009.12
[2]刘志仁,陕北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
篇7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物质。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会持续增大,导致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环保压力增大。
虽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能源消费增长模式不同、消费结构地域差异也很大[1]。我国是世界能源市场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呈现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衡特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2-3]。贵州省能源资源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地热能、太阳能拥有大量开发潜力。但贵州省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GDP总量和经济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影响当下环境和资源浪费现状,与我国提倡的能源发展方向有较大差异。贵州能源消费存在着三大问题:能源使用效率低 、工业耗能比重大、煤炭消耗比重大[4]。
1.地热能源
地热能源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即开发太阳能、风能后一种备受青睐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源具备数量巨大、可再生和不污染环境三大要素和清洁、环保、就地取用等优势。地热能利用分为高于150℃用于发电地热和低于150℃直接利用地热,包括地热水直接利用(如地热采暖、洗浴、养殖等)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分布具有地区性[5]。
2.地热能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我国地热资源占全球7. 9%,是地热资源丰富国家,而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藏南川西等地, 中低温资源遍布全国[7]。目前在羊八井热田已建起装机容量为25.18MW地热电站,在朗久和那曲已建成装机容量较小的地热电站,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温泉地热水疗养院200余处,地热温室133万m2,热地养殖场300处,地热供暖1100万m2[6]。
贵州地热资源为水热型,资源储量较丰富,主要以低温及中低温地热为主,全部属板内地热,温度较高的地热水资源分布在黔北、黔东北、黔中和黔南地区,目前全省共发现的温泉有100多个,地热钻孔40余个。地热水资源一般蕴藏在地下1000-2000米处,水质优良,出水量大,富含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硫、锌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水中还含有硫化氢、氡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成分。地热资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同时在旅游、医疗保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再加开发成本较低,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3.贵州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趋势渐热,勘探开采盲目性和无序性的问题凸显,地热资源形成条件有限,埋藏深,再生能力弱,需合理计划保持长期连续稳定开发利用,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枯竭。同时贵州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区,地势高、地形破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常常有暗河、溶洞,如果钻探的位置稍有偏差就可能前功尽弃。
人们对于地热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利用意义仍认识不足,将地热资源同于一般矿产资源或水资源混淆,同时没有很好建立拥有自己特点地热产业链,使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层次低、效益低、浪费现象严重问题。有的开发商对地热资源特点认识片面,造成地热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4.地热资源在贵州省应用前景
对全省重点地区进行地热资源普查,进一步查清全省地热水资源的和贮存情况,拓展地热水利用空间,为贵州生态立省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地质科学研究,研究地热资源利用途径,如建立地热供暖站、洗浴、疗养、养殖等一系列可循环利用地热资源产业,促进贵州省建设,获取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1 饮用天然矿泉水
随着对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认识日益普及和深化,人们对天然矿泉水崇尚心里日益增长。贵州热矿泉多具有历史久远深循环过程,用同位素研究表明,如在石阡地区热矿泉水年龄多为5000-10000年,超低钠、低矿化度,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微量元素,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建议分类研究开发,建厂装瓶销售,开发为各种类型的饮料。宣传销售得当,确保产品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的,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4.2 医疗、洗浴等旅游开发
贵州地热为水热型资源储量较丰富,由于热矿泉拥有特殊水温、化学组成和优美自然环境对人体保健作用和对疾病治疗作用,热矿泉开发成为浴池、游泳池、疗养院和自然风景区会吸引大量游客,尤其是外地游客,增加当地旅游财政收入,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4.3. 农业、水产业提高
贵州是一个经济发展后进省,不少地区还处于贫困县上,开发热矿泉水应用于农业,对于发展农业,扶贫脱困具有重要意义。热矿泉水育秧具有水温适度、水源丰富、稳定可靠、经济实惠优点,在热矿水产地建立集中的热矿水育秧基地或工厂,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工厂化育秧,用地利、抢天时,充分利用地下热水资源,满足广大农民对早秧的需求。
贵州水产业、渔业较为落后。在温度较高、流量较大热矿水产地建立温泉鱼类保种越冬基地、鱼苗繁殖基地,既可满足本地对鱼苗需求和成活率,又可减少购进人力、物力、财力损失,降本增效。利用热矿水、采用网箱养鱼取得了优质高产经验和用热矿水养殖冬眠优质经济水产动物成功经验,将热矿水资源优势和现代网箱养鱼、科学养殖经济水产等结合起来,肯定产生很好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将育种养鱼、特种水产养殖与育秧、育苗、农田灌溉相结合,创造鱼肥粮丰的良性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热矿水利用就是更加充分合理的了。
4.4环保效益
传统可提供热量资源在燃烧时都会排除各种气体,由于大量的排放,对环境带来了不可估计破坏,如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气候异常。现在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带来污染取用方便,会节省很多用于设备改进和治理环境资金。
参考文献:
[1]郭金瑞,许华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12(1):28-32.
[2]刘宏杰,李维哲.中国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J].能源资源,2006,12:39-44.
[3]徐茂森,张新生.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J].河南化工,2012,30(8):1157-1162.
[4]平风.贵州能源消费存在三大问题[N].中国电力报,2005/10/18(5).
篇8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策体系与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问题,不能有效确保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关政策与激励制度不完善。目前,除了我国的太阳能与水电等新能源有实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很多新能源在开发与利用上都需要高额成本,再加上生产连续性差、规模小、资源分散等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政策制度还不健全,政策的协调性与稳定性还比较差,尚未形成确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二,市场需求量小,缺乏保障机制。一直以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都不具备明确的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不具备稳定、连续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市场发展空间,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具备强有力的发展源动力。
第三,行业素质低下,频遇瓶颈。除了沼气、太阳能热水器、水电之外,其他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含量都十分低下,不具备技术研发实力,先进设备的研发能力很低,设备与技术都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都和国际领衔水平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人才培养速度远远低于市场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尚不具备支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服务与技术体系。
二、促使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探究了几个促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第一,制定有效的经济激励与市场政策。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缺乏政策强有力政策的扶持,新能源产业很难获得快速、健康发展。其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就是发展新技术,但是新技术的研发还处于成长阶段,必须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才能获得更快速度的发展与壮大。新能源产业的优点,是在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高效能源的前提下,对自然环境没有破坏,但是市场调节对自然环境是没有作用的,所以只有政府机构足够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其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第二,制定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制度。很多国家在发展新能源产业初期都是优先发展新技术,然后是技术示范,在新技术发展成熟之后就可随之降低成本。只有新能源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市场需求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其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近年来,那些计划大批量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国家,都角逐法律形式,强制电力企业购买或者供应再生电力,如果这些企业没有完成购买计划的话,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只有这样,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才能不用沿袭以往创立市场的程序,可专心研发新技术,以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来降低成本。只要政府立法保护、扶持新能源产业,就能较为容易地吸引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新能源产业融资,进而不断增强新能源产业开发企业的信心。
第三,借助先进技术,提升行业素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新进技术。为提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促进引进及自创核心技术与新能源的有机结合,提升新进设备元件的升级效率,不断降低新设备的生产成本,增强系统的兼容性与稳定性。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机构出台的相关政策,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可归纳为:环境友好、结构优化、节能优先。
第一,环境友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中,应始终坚持“能源节约与开发病句,将节约放在第一位”的基本方针。制定节约能源的有效激励政策,建立能源使用设备能效标识与标准体系,推进政府部门节能,实施政府采购、资源协议、能源服务企业等节能新方案。
第二,结构优化。优化与调整能源结构,主要是增加新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以传统能源变成电能的比例。有关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的消耗量可能会突破1600亿m3,风能、核能、水电的装机容量有可能依次达到20GW、36GW、240GW。
第三,节能优先。能源问题是引起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环境又是决策能源问题的核心因素。对那些不易破坏环境的能源战略,应采取公众参与、排污交易、总量控制、洁净高效、政府驱动等政策督促其落实。给予到2020年我国煤炭能源仍将在一次能源中占据大约60%,所以当前重点发展燃煤新技术十分必要。从当前的洁净煤发电技术来看,从2000年到2020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物2300Mt,节约煤资源近16%。
总之,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的最有效手段。因此,政府部门应从政策上给予新能源产业更大的支持与扶持,使得新能源企业能以更大的信心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当中,不断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并有效降低新能源使用成本,确保新能源产业能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对于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处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煤炭能源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基础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随着煤矿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的煤炭产量也远远超出了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大量煤炭能源的投入和使用已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矛盾。由于我国煤矿产业的工作现状大多数还处于粗犷开采的阶段,既没有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没有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管理理念,这就导致其产业对环境造成了很多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煤矿事故的数量也是节节攀高,这些日益凸显的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
1 煤炭能源的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
1.1 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首先,无论是机械还是人力,在井下的挖掘开采工作都会形成导水裂隙带,这会对煤矿周边的生态环境会造成连锁性的破坏。由于导水裂隙带的出现,地下水位会急速下降,从而影响地面植物的生长,最后造成当地农业产量的损失。其次,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产生的矿井废水、矸石淋溶水以及筛选煤炭时产生的洗煤水等,都是有毒、有害的水源,而废水排放监管的疲软就会导致整个煤矿周边健康水源遭受污染,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1.2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无论是井下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我国因煤炭开采而导致的地面坍塌面积已经超过了55万公顷,每一次的煤矿开采还会造成新的地表塌陷,这表明其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破坏还在不断的发生和扩大。而开采工作产生的矸石也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进行堆放,就我国目前大大小小的煤矿企业来说,几千座矸石堆的堆放量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也让人感到悲观。
1.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破坏
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硫化物、甲烷包括粉尘等等,带给整个大气环境的污染是巨大的。比如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直接原因,而大量散布于大气中的粉尘不光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再加上硫化物、一氧化碳这样的有毒气体污染,对整个大气环境都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2 绿色开采对我国能源环境的积极作用
2.1 广泛实行绿色开采的策略
广泛实行绿色开采的策略能够有效的提升煤炭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开采频率和产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针对我国目煤矿产业的现状以及一些适用资源,绿色开采的策略应该首先应用于煤矿、地下水与煤层周围矿产的生产工作中。既要保证能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2.2 积极推进绿色开采
通过对环境状况的整体考虑和对企业收益的综合评估,积极推进绿色开采。在对煤炭能源的开发过程中施行绿色开采,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找到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将这一条件作为工作的指导基础和奋斗目标,让企业的经济工作与绿色开采的思路相互融合,以此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绿色开采能够带来积极收益
绿色开采给人民群众及生产工作所带来的积极收益,能够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在满足社会需求,助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3 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策略应用及分析
3.1 锁水开采策略
锁水开采的目的就在于预防断层突水现象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水资源的效果。通过锁水开采确保矿区的水资源储量,将开采过程中对水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裂隙带是由于地面的关键层在煤层开采中受到了破坏,从而使对上覆岩层产生断裂,进而导致整个隔水层遭受破坏,最后整个煤矿区域周边的土地就会下陷,形成漏斗,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一旦造成这样的后果,地下水位就很难再次回复。
3.2 煤炭瓦斯共同开采的策略
为了提高开采的效率,避免多次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将井下的煤层开采与瓦斯开采同时进行,以达到两种资源共同开采的目的。作为实现煤炭能源绿色开采的一个重要步骤,矿中瓦斯的抽取是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改善矿下作业的安全性。根据目前所使用的采前预抽的方式,对于煤炭、瓦斯共同开采的工作来说还是不够理想。其具体的工作方式是在煤层开采前,现将瓦斯抽出,再进行煤层的挖掘,虽然这样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矿下作业的安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煤层透气性差,瓦斯的抽取难度是比较大的。
3.3 矿下气化技术的应用
对于煤矿地下气体技术而言,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将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找成的损害降到最低,这也是目前煤炭能源开发工作中最具成效的绿色开采技术。所谓的煤矿地下气化技术就是直接将煤层中的煤炭能源进行热化学处理,将得到的气态燃料经过专用管孔汲取到地表进行收集使用的过程。
4 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目前煤炭能源开采工作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煤矿产业不仅对其所在区域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促进着该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些不是以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发展的借口。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还是要落实,必须努力将煤炭能源的开采引向绿色开采的轨道,这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是对后代子孙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篇10
0 前言
船舶是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经济资源交流与互通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随着近年来海运业的发展,船舶的需求也不断增高。但与此同时,由船舶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相关法律和公约的约束,并从未来船舶需要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角度考虑,绿色船舶已经成为未来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于“绿色船舶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的研究,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船舶的标准与发展现状
绿色船舶,有着自身的标准,从设计、建造、运营,再到今后的拆解,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运用“绿色技术”实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高能效、安全健康等目标。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两大海事支柱性公约体系:SOLAS和MARPOL。国际上“绿色船舶”的标准是在这两大海事支柱性公约体系的基础上延展出来的。绿色船舶的绿色规则也都是来自于这两大海事支柱公约体系中,其中MARPOL公约以及与环保相关的公约规则更使绿色要素的重要部分得以体现。另外,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际海事组织专业组的报告表明,航运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这也仅是从空气污染方面体现出船舶及航运业对环境的影响[1]。
2 绿色船舶的研发现状
2.1 无压载水船舶
传统船舶,需要通过对一定量的压载水进行装卸,来维持船舶的吃水程度,进而保证航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但压载水的随意排放,却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有着严重的影响。被列为海洋面临的“四大危害”之一。针对此类问题,日本和美国先后研制出一种不采用压载水进行调节的船舶,称为:无压载水船舶。日本的设计理念表现为:设计横向倾斜的船底,使船舶在无压载水的情况下能保证船舶进行足够的吃水,并通过加宽船体来解决船舶排水量减少的问题,以确保船舶在航行中的安全;美国的设计理念表现为:用可进行海水在舱内流动的大型管道水流箱取代压载水箱,空船时,打开大型管道让海水流入;航行时,海水在管道内来回流动,使船舶平衡;载货时,将管道中海水排出,关闭管道箱体,使船舶继续保持平衡。同时,美国的无压载水船舶不仅环保,还能够减少船舶航行时的燃料消耗,使船舶起到了更好的环保节能功效[2]。
2.2 LNG燃料船舶
LNG燃料,即为液化天然气燃料。LNG具有无色、无味、无毒、无腐蚀性、安全性能高等特点,而且其体积仅为同量气态天然气的1/600,,重量为同体积水的45%,使得船舶不仅在燃料储存量上大大提高,还对降低船舶自身载重上有很大帮助。在此方面的研究,挪威一直处于先进水平领域,据LNG燃料船舶的船员介绍,LNG燃料船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传统燃料船舶减少近九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两成,这可使每艘LNG燃料船每年节省100万美元的燃料开支。目前,LNG燃料船还衍生出LNG燃料运出船,据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一艘常规LNG船成本约为1.9亿美元,这表明,如果美国想取代欧盟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则会产生至少380亿美元的造船订单,相当于一年的天然气收入总和。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LNG燃料是世界新形势下,为节约能源、提高环境的保护,所重点采用的能源燃料[3]。
3 绿色船舶的发展趋势
首先,绿色船舶中使用到的材料应运用可再生能源,将能量消耗通过特有装置,直接转化成热能和纯净的水蒸气。通过热能进行设备的采暖、将纯净的水蒸气再通过设备转化成可供饮用的水源,这样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够对产生的“废物”进行能源再生和合理的利用;利用燃料电池作为绿色船舶的主要能源燃料,不仅可以节约传统能源、提高船舶在航行时的灵活性,并且可以消除传统燃料在转化成能量时对船舶产生的噪音;改变船体的结构,也能够减少船舶压载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4]。其次,绿色船舶在可再生能源的选取上应表现出多样性,太阳能、波浪能、风能等都是绿色船舶能够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其中,通过在船帆上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能,可以调节船舶行进的方向,并且可以将剩余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船舶照明设备供电;通过轻质、环保的合成材料制作船帆来收集风能,将风能转化成可供船舶运行的电能或其他能源;通过科学的设置减摇鳍,将波浪、减摇鳍和船舶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生成波浪能,使波浪能转变为机械能或电能,带动船舶的运行。最后,绿色船舶应选用轻质、耐腐蚀、抗氧化、无污染的材料建造。将铝和热塑性塑料有机的合成新型的船体材料,这种材料比传统型碳钢材料抗张力更强、更易成型、维护费用更低,同时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运用此种材料进行传播的建造,不仅可以提升传播的运输效率,还能在船舶拆解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船舶是船舶业发展的方向,绿色船舶不仅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包含了节能、环保的积极理念。我国在绿色船舶制造与应用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我国已认清船舶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并积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积极营造着船舶业的绿色大环境,作为航运大国的中国,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船舶业所处的行业地位,才能更好的运用绿色船舶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有效的推动。
参考文献:
[1]陈刚,孝建伟.绿色船舶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06(12):3-4.
篇11
1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概况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银川市东南部,范围覆盖灵武市、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等4个县市(区)。东以鸳鸯湖、马家滩、萌城矿区的边界为限;西与白芨滩东界接壤,延伸到积家井、韦州矿区西界;南至韦州矿区和萌城矿区的最南端;北邻鄂托克前旗,总面积约3500km2。宁东基地是依托宁东煤田建立的以煤炭、电力、煤化工和循环经济产业为主导的区域性大型工业化基地。
(1)煤炭基地是在宁东煤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宁东煤田是国家重点发展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宁东含煤区位于灵武、盐池和同心境内,煤田探明储量272.4×108t,保有储量为271×108t,远景储量1394.3×108t,是一个全国罕见的储量大、煤质好、地质构造简单的整装煤田;主要煤种为不黏结煤、炼焦煤和无烟煤,是优质化工用煤和动力用煤。基地在建设初期规划建设八个现代化的煤矿,即羊肠湾煤矿、灵新煤矿、磁窑煤矿、石沟驿煤矿、梅花井煤矿、清水营煤矿、枣泉煤矿、石槽沟煤矿,其中现已建成的有羊肠湾煤矿、灵新煤矿、磁窑煤矿和石沟驿煤矿。
(2)煤电基
宁东含煤区特别是灵武煤田的不黏结煤(又名香砟子),具有低灰、特低硫、低磷、中发热量、高化学活性等特点,被誉为“环保煤”,是用于发电、采暖及工业锅炉和民用的理想煤种,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正是利用了宁东煤种的这一特性规划建设电厂,即马莲台电厂、大坝电厂、方家庄电厂、鸳鸯湖电厂、灵武电厂、水洞沟电厂、枣泉电厂、永利电厂,这八个大型的现代化电厂将形成2000万千瓦级的火电基地,主要用于宁夏区内用电和外送。现已建成的电厂有:马莲台电厂、大坝电厂、灵武电厂、水洞沟电厂和枣泉电厂。
(3)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化工项目区位于银川市东南约43km处,是整个基地的中心,它西邻黎家新庄,东邻鸳鸯湖矿区,南为灵新井田北界,南北边界与银古高速公路平行,紧邻银川—青岛高速公路古窑子出口,规划面积13.57km2。
煤化工项目区基本构成包括: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区、煤基二甲醚项目区、煤基甲醇项目区、煤化工深加工区、液化产品加工区、自由投资区、公用和公共设施区。煤化工基地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煤基二甲醇、煤炭间接液化产品、煤基二甲醚、聚丙烯等。现已投产的有320t规模的煤炭间接液化、83×104t规模的煤基二甲醚和40×104t规模的煤基二甲醚的生产。
2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本部分借鉴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衡量指标和检测指标,通过实地调研,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2006—2008年期间的节能减排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并重点对不足之处详细地分析原因。
2.1节能减排评价指标的选取
(1)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选取指标,以便真实、有效地反映宁东煤电基地的节能减排成效。
②实用性原则。符合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的衡量指标,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
③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生态环境中,人是最终被承载的对象,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应以居民的适宜程度为标准,尤其应以有利于居民的健康为原则。
④可比性原则。每一条指标都应该是确定的、可以比较的。其含义是同一评价指标可在不同煤电基地范围内进行比较,以便于使所建立的指标具有通用性。
⑤定量性原则。即每一个指标都可以定量化,以便于与国家统计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指标的选取
根据节能减排指标的选取原则以及国家制定的节能减排检测指标,再结合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以煤炭、煤电、煤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主要是煤燃烧和煤炭液化、气化等造成的环境污染,本文确定以下几项指标作为本文对宁东煤电基地节能减排现状研究的指标即:万元GDP能耗、SO2排放量、COD、废弃物排放量、烟尘排放量。
2.2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现状
(1)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节能减排指标,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收集相关的一手资料,如表1、表2。由下表可以看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万元GDP能耗、SO2排放量在2007年、2008年均有下降,2008年烟尘排放量下降较为明显,说明基地近几年在节能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为今后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创了良好的开端。但是,COD、固体废弃物和烟尘的排放量都在增加,并且增长的幅度较大,这无疑将对基地周围的水质、大气以及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与全国工业节能减排状况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现状,在此特调查了全国2006—2008年工业节能减排变化状况(如表3)。通过表2和表3的对比可以看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SO2的排放量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相比,下降幅度较大,且下降的比率要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是,相比之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万元GDP能耗、COD的排放量以及废弃物、烟尘的排放量仍高于全国工业节能减排的水平,并且有的还有大幅度的上升,可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在节能、控制粉煤灰、高炉渣等废弃物和烟尘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成效诱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3.1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成效的诱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宁东基地的万元GDP能耗、SO2的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发展态势良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在规划初期就特别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坚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重视园区内部的能量循环利用,也注意拓宽生态产业链,这样就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2)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规划区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边缘及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地区,远离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城镇,广阔的沙漠地域具有消释污染物质的能力。同时,宁东在抓生产与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建立多处绿化网点,提高森林的覆盖率,这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使用了先进的脱硫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在源头很好的控制了污染物进入生产过程,减少了SO2排放带来的进一步污染。
3.2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的制约因素分析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在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以上基地节能减排的总体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宁东基地在COD、废弃物排放、烟尘排放的控制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原因有:
(1)对节能减排工作思想认识有欠缺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许多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清楚节能减排的具体实践过程,有些甚至不知道节能减排有哪些指标,这样就使节能减排工作与基地的运作脱节。此外,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规划过程中,虽然已经建立了节能减排参考体系,但是还不够完善。
(2)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低
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节能减排现状来看,废弃物和粉尘的排放量远高于全国水平,废弃物主要有高炉渣、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煤渣、废石膏,粉尘主要有Ni、Pb、Mn、As、Cd、Fe、Ca等重金属成分,如果利用高技术的提炼技术和净化技术,不但可以减少这些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中,而且可以重新利用这些污染物质当中的可利用成分,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目前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3)采煤机械率有
待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煤矿开采技术迅速发展,大功率、高性能的开采技术装备、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矿井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矿井的高产高效及集约化生产,这种高效高产及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大量的减少在开采煤炭过程中造成的煤炭损失。但是宁东的煤炭产业,目前仍然存在开采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业生产并存的情况,机械率更是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4)基地管理工作与节能减排工作脱节
我国的煤炭企业一直以粗放式管理为主,这种长期形成的管理方式影响深远,短时间内很难将节能减排工作与基地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而融为一体,如何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管理节能减排工作,或者通过节能减排工作来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人去认真地系统地研究,即使有少数人去研究也无法落实到实际。
4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的路径选择
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只有通过科学论证、长远规划,使其在规划调整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合理控制煤炭的开采规模和速度,采用合理的煤炭开采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从而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双丰收。
4.1实现采煤过程节煤
宁东煤田均为煤层群,并且矿区总资源量的60%的煤层平均厚度在3m左右或不足3m,这部分煤层的倾角也较大,由于目前国内的开采技术很难保证这部分煤层的生产能力,如果采用传统的采煤方式,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宁东矿区的厚煤层厚度为8m左右,属中硬煤层,节理不发育、煤层硬度高、韧性大,如果采用大采高一次采全高技术,就会产生丢煤、回采率低的问题。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煤层采用相应的开采技术,将会大大减少开采过程中煤炭的损失。
4.2大力发展先进的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CCT)是指在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总称,是使煤炭资源达到最大限度潜能的利用,而释放的污染物控制在最低水平,达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的技术。目前的洁净煤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烧洁净煤技术,二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宁东目前采用的是直接烧洁净煤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而第二种洁净煤技术则是将煤气化、液化,并将煤气化用于发电和热电联产,这种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不仅能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而且能大量的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而目前包括宁东在内的我国整个煤电行业都缺乏这种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引进先进的洁净煤技术、煤深加工技术,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
4.3开辟煤—电—生态复垦一体化产业链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属于典型的煤电联产基地,具有充足的和廉价的煤电资源,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条件来开展生态复垦。可以将煤矸石、粉煤灰回填废弃矿井、塌陷土地,在这些废弃的土地上进行养殖或者种植植物等。如利用荒废塌陷土地,净化后的矿井水进行水产养殖;利用回填土地做企业建设用地等,既治理了荒废的土地、矿井,又减少了煤矸石、煤灰等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4延伸煤炭产业的产业链
下图展示的是理想的煤电工业园区,它将污染严重、废气物排放多的煤炭业,设计成了一个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最终实现煤炭生产污染的零排放的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现在虽然已经具备了煤炭—电力、煤炭—煤化工等产业链,但是实现如图所示的零排放、低污染、能源循环利用尚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宁东基地不妨借鉴如图所示的发展模式,尽量将煤炭、电力、建材、化工接合成一整套的生产链,增加煤炭的多重附加值,回收利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能耗降到最低,污染物排放也降到最低点,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处。
4.5建立基地的环境恢复机制
篇12
今年入冬以来,雾霾多次笼罩我国大部分地区,各地建筑物隐入白雾中。有数据显示,最有害的污染物之一PM2.5的浓度为比世卫组织规定的24小时安全水平高20多倍。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面对如此严峻的雾霾情况,必须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解决雾霾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二、雾霾天气的现状及危害
9月以来,我国中东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环保部门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到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雾、煤烟、汽车尾气、建筑粉尘以及工业排放的有毒混合物滞留空中。城市的天空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近在咫尺的人和物变得朦朦胧胧。一些人因此感到喉咙痛、眼睛刺痛、头痛等不适,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全国多地出现的雾霾天气还让一些航班停飞、剧组停拍外景、污染企业停产。
由此可见,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已经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想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非常困难。因此,解决雾霾问题,缓解空气状况已迫在眉睫。
三、针对雾霾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1. 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的建设。
2.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供需。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环境的重视程度,排点减排企业,要求重污染企业停产,切断污染源,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
3. 加强监管力度。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2、欧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将监管落到实处,加强监管力度,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二)社会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社会方面应对雾霾问题,可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提倡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能减排,呼吁减少露天烧烤等。号召群众真正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发自觉地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人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1. 雾霾天气少开窗。
2. 外出戴口罩。外出戴上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的肌肤。
3. 适量补充维生素D。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4. 饮食清淡多喝水、补充维生素。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
5. 最好不出门或晨练。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四、环境治理措施――调节能源结构
为探寻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一些环境学者将矛头指向以化石燃料、尤其燃煤为主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要求加快经济转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不绝于耳。
调整能源结构能有效改善环境,治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目标,应当并且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如何做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极大,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极低。调整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传统能源消费的比重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也是其重中之重。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1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煤炭一头独重,天然气无足轻重”的特点;而同期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石油稍重”的格局。在能源结构调整中,我国应当逐渐减轻对煤的依赖程度,大力推进天然气的利用。
(二)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减少森林过度开采和植被破坏的现象出现。同时,中国还应大力推进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的开发,扩大能源的利用范围。
(三)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实现低碳消费。
保护环境、治理雾霾,重要的是增强个人的环保意识。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将环保节能的思想带到生活中,从小事着手,如随手关灯、废物利用等。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实现低碳消费。
五、结语
雾霾天气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出行与生活,甚至已进一步影响到了我们的健康。雾霾治理如今已上升为环境治理层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环境治理现状的不足。因此,应积极关注雾霾等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总的来说,环境治理不应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而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顾及到我们安身立命的环境,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篇1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巨大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下。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制约我国能源问题的瓶颈。无论是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还是解决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加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都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秸秆、柴薪等生物质能,能源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农民生活水平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农村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我国农村地区商品能源使用量较少,石油、煤炭和电力等常规商品能源在农村的能源消费比例中不足20%,而同期非商品化能源(如:薪柴秸秆)消费量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商品能源逐渐在农村地区普及。截至2005年止,商品能源在家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了46.05%。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将有利于缓解商品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浙江省宁波市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之一。据宁波市发改委统计,2008年基本实现农业增加值16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250元,增长12%;而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4140元。宁波市新农村建设是较为成功的。能源结构是东部沿海发达农村的典型代表,对其农村新能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为其他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 调研对象及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在宁波市周边农村选取了4个考察对象:位于鄞州区下应镇的尚未进行新农村改造的姜村村,与其毗邻但新农村建设较为完善的湾底村,宁波市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一春光牧场,以及位于宁海县的青珠农场。各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其中人均年收入的数据为实际调研所得。
2.2 方法
整个调研过程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访谈、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其中,走访了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姜村村及湾底村村委;现场踏勘了鄞州区春光牧场及宁海县青珠农场的沼气设施;并对湾底村、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的村民进行了经济水平、年龄、学历、能源使用种类及费用、新能源使用情况及意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
对于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主要采用的是MicrosoftAccess和Microsoft Excel等软件。
3 农村沼气利用现状与问题
3.1 沼气使用调研结果与分析
3.1.1 沼气使用现状
沼气池在农村建设中是政府力推的,但是调研发现宁波地区普通农村未建设沼气池,部分新农村已建的秸杆沼气池也多因来料不稳定、季节供应不平衡,技术不成熟、维护管理难度大,沼气池异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等问
题而废弃。虽然秸杆沼气在宁波地区无人问津,但是畜牧业的沼气建设却带给了当地人很好的经济效益。
浙江省对已建畜牧场实行生态化改造时,主要通过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模式。所调研的春光牧场及青珠农场也是通过该模式,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但是对于所产出的沼气处理方式却有不同,仅青珠农场在示范建设中将沼气供给了周边部分居民使用。其资源化循环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目前,青珠农场的居民并非全部使用沼气。农场仅将沼气提供给与沼气罐位于河同岸的居民试用,后期将由试用效果再定是否扩建。在通有沼气的区域,沼气的使用率达到100%。
3.1.2 沼气使用满意度分析
对沼气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沼气用户对目前沼气使用的满意度是100%。主要原因是沼气管道建设、沼气灶及沼气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在使用沼气过程中若出现故障,农场会有专人上门免费维修。该沼气项目建成后,附近90%居民普遍反映生活的环境质量改善了。
在用户对管道沼气认可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其中81.8%的沼气户觉得使用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之前更换液化气瓶的麻烦;9.1%的沼气户认为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钱,免费的沼气使他们节省了一笔家用能源费用;剩下9.1%的用户认为使用沼气较液化气干净是对沼气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3.1.3 沼气使用意愿分析
由于青珠农场对附近村民的沼气供应是免费的,但在后期深入推广上,经济性不十分合理。为此展开了用户使用沼气的意愿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18.2%的用户认为即使沼气费用略高于液化气费用,他们依然会选择沼气,因为使用沼气方便而且干净,但这部分用户基本属于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用户。81.8%的用户表示会经过价格的比较选择使用的能源类型,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液化气和沼气价格相同,还是会选择沼气。以上说明目前农村的沼气收费还存在可操作的空间的。适当的收费可以反哺到沼气的运行维护中。
3.2 沼气推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制约沼气在农村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3.2.1 重环境治理,轻能源利用
目前,宁波农村地区大部分牧场对于沼气池的利用还仅停留于其污染治理的功能,改善了以往猪圈“脏、乱、差”的现象。但产生的沼气利用率普遍较低。大多仅将沼气用于牧场内部使用,其余沼气直接点燃排放。
3.2.2 沼气配给系统建设不利
由于牧场选址一般往往与村庄有一定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管网配送建设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沼气配输系统的扶植力度不够;同时,爆炸、泄漏等安全隐患责任方不明确造成了沼气输配建设的瓶颈。
3.2.3 气味、气量上的缺憾
户用沼气有一定的异味,这主要是由于沼气中掺有 少量的如硫化氢气体等。沼气管道破裂也偶有发生,大量沼气外溢,短时间内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冬季由于温度等气候原因导致沼气的产量较其他时期有所减少。
上述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加大普及农村沼气使用的可行性。
4 太阳能利用现状与问题
4.1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现状
太阳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能源,其利用主要是通过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光热转换的应用之一。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在宁波地区的农村使用面较为广泛。
4.1.1 太阳能使用现状
调研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普及率为38%,各村的普及率如表3所示。
从农户选择的太阳能品牌来看,皇明、四季沐歌、华扬等国内有名的牌子占到近50%,其余多为宁波地区生产的太阳能品牌。太阳能平均价格为2500元左右,国内名牌的价格为4000~5000元不等,各村购买的太阳能平均价格见表3。而在购买太阳能设备时,当地政府并无相应的补助措施,因此对于农民而言,相对的富裕程度与购买的品牌及价格间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从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来说,近50%的用户遇到过故障,但厂家都能很好地提供售后服务。由于地区的特点,出现的故障主要是冬天水管冻裂、和雷雨天气容易遭电击。但所有的受访农户均表示,即使是冬天,太阳能也可以满足家庭的热水使用。
可见。从商业化角度来说,农村的太阳能热水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了,但其热水器的质量方面还有待全面提高。
4.1.2 太阳能使用意愿分析
对未使用太阳能的原因进行探讨,见表4可知,对于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所居住的人群相对年纪较大,大多数人并不选择太阳能。而在湾底村,新农村改造后,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好,农民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多数人表示住房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法使用太阳能。
由上分析发现,家庭经济问题是不购买太阳能的一大原因。实质上,在发达地区农村并非家庭负担不起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对于在经济条件相对稍差的村庄,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收入有限,对于他们而言使用太阳能的经济性不高。传统农村有锅炉热水供应点,仅需0.1元每瓶,夏天热水的需求量低;在其他季节以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瓶热水计,一年8个月则需48元左右,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费用为144元。相较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锅炉热水在传统农村更为合理。但由于烧锅炉存在一定的污染,而新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太阳能是更受欢迎的。
综上所述,对于宁波近郊农村,农民选择太阳能的主要因素是由生活环境,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所决定的。
4.2 太阳能利用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后发现,相对于宁波周边地区的农户来说,影响太阳能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传统农村里流行的锅炉热水较为廉价,相较之下太阳能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
中老年农民平时生活节俭,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环保意识较弱,因此缺乏购买太阳能的意愿;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建造别墅和公寓楼提供给农户居住,而目前仅居住在顶层的居民可安装热水器,且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寓楼一般为6层,不具备电梯,因此农户一般不选择顶层,造成顶层闲置。致使太阳能又少了一部分使用者。
5 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农村应用较多的两种新能源-沼气、太阳能的现状分析,可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建议。
有大量秸杆产生的村庄可以转建造沼气池为气化室,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目标;对于未使用的畜牧沼气,牧场及各级单位可以扶植沼气商品化产业,包括对其除臭、提纯等等。已建成和将建的管道沼气应确保管道及链接处的质量。以防泄漏。
当地政府应鼓励扶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改进,确保产品的质量。新农村建设时也应注重商品房建设的结构,预留各层太阳能的搁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