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服务贸易行业,今年的中医药板块包括中医药展览展示、中医药主题日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大会、中医药政策会、中医药项目推介会等六大类活动。京交会期间,俄罗斯、柬埔寨、蒙古、加拿大、瑞士、比利时、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主管医药卫生负责人到场。活动不仅有中医药企业参与,还包括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等内容。
为了强化受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感受和认知,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影响力,此次中医药板块更加注重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宣传与服务体验。通过对中医养生、保健咨询和理疗推拿等项目的切身感受,增强受众对中国传统医药的感知和认识。邀请中医药养生保健专家,讲解中医药养生的知识,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导入,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展览区还设置专门区域,让参观者和市民亲身体验针灸、按摩、刮痧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宣传资料展示、仪器鲜药等实物展示、中医专家现场服务等方式,令参与者通过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上的真切体验。
主题日期间,来自全国的58家中医药医疗、教育、研发、生产机构亲身感受中医药的服务魅力。通过开展公众体验,安排参会外国嘉宾体验和媒体体验等活动,展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神奇魅力。
5月31日是京交会市民开放日,这一天,记者现场注意到,普通市民可以进行中医药服务体验,包括中医体质辨识,推拿按摩等,京交会期间,在新华网和新浪网上可随时观看中医专家的讲座直播。
支持政策
5月30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新闻会。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会上,商务部表示将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做强骨干中医药企业。
西药在研发和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难题。中医药由于疗效比较确切,用药相对安全,费用也相对较低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但是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医药服务贸易存在规模比较小、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
对此,国家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项目,以及骨干企业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骨干企业,创建若干个综合实力比较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区域。
这次的重点项目主要是要支持一批有一定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重点支持最近三年持续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并且有较好工作基础,形成规模效益和良好品牌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协调有关部门,协助落实这些企业以及重点项目,包括金融、财税、进出口政策方面的优惠,重点解决其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搭建“走出去”平台
今年京交会首次推出中医药高端旅游项目,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搭建“走出去”平台。其中北京市旅游委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共同确定的21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也全部参展本届京交会。
篇2
这里不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却展示有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遗留下来的食物;这里不是陶器艺术博物馆,却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里也不是植物园、地质馆、动物园,却收藏了各类植物、矿物标本共几千种,还有真实的老虎标本虎视眈眈……
这就是浓缩了中医药千年文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简称中医药博物馆)。
在路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侧的中医药博物馆。由于当天恰逢闭馆,所以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一件件世代流传的药用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植药标本,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名医图画,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疾病不懈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重达1公斤的马宝
在博物馆三层中药综合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块马宝,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1150克,非常的珍贵和难得。
整个展厅的总体是按教材《中药学》中所讲授的近600种常用中药,1500余份标本,根据其主要的功能主治进行分类排列。除常用中药外,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的剥制标本和保色浸制植物标本近300种。展览以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为主体,使中药综合展厅内容丰富,色彩明快,错落有致。既能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仿宋针灸铜人
步入四层的中国医学史展厅,记者立刻被门口复原的民国时期老药铺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都显得格外精致。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概括了中医对生命、疾病、诊法、治疗、药物、方剂、针灸、养生的认知与实践等内容,馆内陈列设计主要以版书、图表、绘画、照片的方式再现,并配有大量相关的文物及部分雕像、模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们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医学家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位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你绝对不能错过。这座铜像高1.8米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据医史部主任郗效介绍,这是一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按照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的铜人复制的。历史上此具铜人曾经随着国家的命运几经辗转,先后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又随同第三批文物南迁,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年又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据说这具铜人是仿制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但世事沧桑,王惟一亲手铸造的两具铜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纷飞的战火中,最终不知去向。
漫步在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厅里,你会感悟到中医药文化的恢弘和深邃。也许汉代画像石上扁鹊行医图带有传说的色彩,但那些沙盘模型、仿宋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器具,以及各种医药书籍,则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崛起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当你还在为这些馆藏珍品啧啧称奇的时候,你也许还不知道,中医药博物馆已经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博物馆。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移动鼠标和敲击键盘就能轻而易举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百科全书――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弘扬中医药文化,以实物见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为文物爱好者和中医药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借鉴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目睹再现的清代御生堂药铺景观,欣赏御生堂珍藏的数千件珍贵中医药文物,了解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以及历代医药名人,一览中华医药文化宝库的精华。从药具药械、医书医案到中药标本,上溯战国、近至现代,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藏品,向我们讲述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走进大厅,高大的门楼映入记者眼帘,中间匾额上书“御生堂”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据博物馆馆长柏杨介绍,这就是清乾隆皇帝御赐的匾额,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 此外,馆内还藏有御生堂御医给皇帝开的御药方、御医专用的呈匣、包针筒的刺绣手帕以及清代朝廷为御生堂医师赠送的贺锦。
绕过门楼,迎面是复原了的御生堂老药铺。红色棋格门窗衬着乾隆亲笔题写的黑底金字“御生堂”匾额。门前挂着木色斑驳的幌子,幌子以三角形和方形木块组成,木块上有圆形和半圆形图案,据说代表的是丸散膏丹四大中药类型。挂幌子的铁钩状似仙鹤,意为长寿。幌子最下方坠着鱼形木饰,取其谐音为“愈”。
“御生堂”鼎盛时期分号达百余家,遍及京、津、晋、冀、内蒙古等地,地方官员曾把御生堂的杏林美德作为地方吏治的政绩上报朝廷。在博物馆内,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民间赠送和官方嘉奖御生堂的各种牌匾,如“妙手回春”、“神医扁鹊”、“杏林在望”“医人医国”、“功同良相”等。透过笨重的老药柜、精致的金银药器和厚厚的老账本,依稀可见御生堂当年声誉良好、生意红火的景象。展厅的醒目位置还放置着一座线条简练却生动传神的明代石质神农雕像,神农手持灵芝作品尝状。经专家鉴定,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的神农像。
篇3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形式具有时效性、广泛性、非线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易班网上互动社区与以实体性为特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叠加效应可以体现在网络专业特色显著、网络服务学习、传播网络元素表征等方面产生新的形式。
1为易班网络注入了专业特色中医药文化历来同中医疗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文化与易班结合最直接的成果是将中医药相关信息直接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体,紧密同社会大众健康需求联系,使得中医药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项目或者社会上较为流行且具有一定疗效的知识成为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网络关注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蕴含中医药文化精神的现代新媒体作品,如影视剧、网上博物馆等,越发受到推崇,成为中医药文化网络推广传播的一个亮点。
2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专业知识交流易班网络脱胎于大学校园生活,因而作为一个网络虚拟群体,承载了实体班级日常网络学习的几乎全部功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部“记事本”。因而,其在服务大学生学习功能上具有公益性、非商业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际间专业知识和课程学习的交流平台,产生一定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价值。
3网络元素表征呈现多元化和信息化随着中医药文化多元化传播的深入,中医药文化在易班网络表征元素呈现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总体特征,以西方文化为外在形式的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在不断进行,但其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内敛性、大众性依旧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表征主体元素存在。
递进式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涵盖“软件”和“硬件”不同方面,需要兼顾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主体的能动性,分阶段循序渐进推进。
1打造中医药文化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首先强调树立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的正确理念。提出增强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易班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应当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易班所承载的中医药文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学生的需求,面向学生,及时把最新成果传递给学生,消除认知误区,准确引导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其次,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再到教研室,逐级制订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内涵规划,打造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发展源于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实现信息的联动机制,建立易班网络实体服务体系,探索面向不同层次实体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为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转,我们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教师网络传播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氛围,打造通向社会、基层的渠道,以及校园生活服务的适宜方法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整合各种校园媒体资源,定期协调整合中医药宣传资源,加强对易班中医药文化发展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不同参与主体间竞争规则,不断提高易班中医药文化水平。
2加强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特色内涵易班网络的内涵决定其传播质量,因而加强易班网络内容中医药文化特色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在易班多视野、多维度、多角度交流与融合的先决条件。
在易班建设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特色网络语言是中医药文化易班传播基本要素,也是中医文化易班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在传统中医标准语言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组织学生发烧友开发推广特定的中医基本网络用语,以特定符号、笔名、网上绰号、网名等各种新颖的组合方式进行中医语言创新来吸引青年大学生,赋予中医药文化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应当体现易班版块项目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建立在网络文化、青年文化、虚拟文化等亚文化类型基础上,因而需要通过易班以网络语言的方式促进中医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聚焦青年成为易班网络平台“流行”的源动力者。例如:在看似平常的养生网络文化中融入青年所关心和偏爱的元素,如人际沟通等,将青年人所关注的健康保健与处世哲学联系起来,并在易班网络中借助网络语言来构筑虚拟的语境,以青年所热衷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重视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应用的现代化和实用性特征,积极拓展功能平台,加快与3G和Wi-Fi网络的同步,并保持与基础应用程序的同步更新。
3不断推进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丰富的网络虚拟活动和实体活动挖掘整合中医教育资源,打造通畅迅捷、平等交融的网上师生交流平台。
3.1构建易班发展平台,形成易班基本用户群围绕打造易班大学生校园网络第一平台的目标,着力发展易班基本用户群,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了“一份导航,一份简报,一个推广月”系列活动。“一份导航”是指易班建设初期,普及易班理念和技术制作并印刷的一套《易班使用手册》,分学生版和教师版,内容涵盖易班使用的基本技巧和常见问题;“一份简报”是指易班建设中期推出的一份名为“医在易班”的易班简报,以网罗易班建设大事小事、分享易班建设趣事轶事为办报理念;“一个推广月”是指学生工作部在设计全年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月时,专设每年的四月份为“易班推广月”,意在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易班工作。同时,大力打造精品社团与易班网络社团,重点培植特色易班社团和品牌社团,逐步使易班客户群扩大并形成特色。
3.2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整合中医学习资源借助易班的各项活动实现科学研究与易班发展的衔接。利用易班平台成为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方式。深入老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访谈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了解师生对易班服务科学研究传播交流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和调整,呈现易班的交互与人性化设计理念,让易班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同时,打造易班的课件资源与学习讨论平台,结合专业学习的活动更好地展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魅力,带动各学院以及各行政班同学上易班学习和发帖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易班阵地可互动、可便捷获取资料、可参与趣味投票、获取积分和奖励等各种充满文化魅力的网上特色活动。
如:我校推出了“扛着易班上天目”、“方剂课进易班”等活动,通过网络接龙的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要积极整合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积极推进各类讲座课程视频易班公开化,形成易班内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氛围和科普积累,做到实体班级与虚拟班级、线上课堂与线下自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将中医教育和中医药思想贯穿课堂内外和世界各地。
3.3以易班为载体,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的转变着力打造两支易班发展工作队伍,一支为通过网络遴选得出的人气选手———“中医易班形象大使”。由这些形象、口才俱佳的中医网络推手肩负起易班宣传推广的重任,从拉横幅、设摊点、做宣讲到进课堂、进教研室,让易班真正走进了校园、走近了师生;另一支为教师和学生易班骨干、实体班专职易班干部。在学工部易班发展中心推动下,各个专业教师则把自己研究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成果传输进来,各行政班成立易班班委维护易班和发送资料,分享成果;学校还开展了易班LOGO设计评比、易班注册人数以及活跃度评比、师生易班博客评比等各种特色活动,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重,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虚拟向心力到实体向心力的转变。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结合机制,增强凝聚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以易班为载体开展“中医文化节”,整合我校各类学生活动,推进易班线上与线下传播方式;打造如“中医周热点”、“中医精品贴”、“中医名师空间”等板块作为品牌单元,结合易班社区,开展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创办上海中医药大学各系科的“教师之家”栏目,鼓励各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进驻易班社区,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与答疑,形成师生互动机制等。
4加强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建设的愿景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上融合与推广的最终目标是弘扬国医国粹,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为其他院校提供中医药相关学科乃至传统文化的专业信息和多方面服务。通过易班的有机融合,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达到涵养大学生心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我们目前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期的建设性工作,为使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后还当不断充实和丰富易班的建设。例如:
①开设中医知识网络兴趣班。将大学生较感兴趣和喜闻乐见的中医药实用知识和热点话题定期整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美容、康复、营养、保健、养生类文章,滚动播放中医药视频,如介绍中医知识和中药用法,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名医在线咨询,增进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②建立易班中医名医名师库。整合我校的教学资源与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网络共享,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上的推广和宣传。充分响应国家大力扶持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辟中医名师讲座,构建与名师交流的便捷通道,学习名医名师的为人、为学、为医之道。
篇4
文化营销,是企业从消费者的文化环境、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入手,营造科学的、人情的、艺术的销售环境和产品,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促使其消费的营销管理过程。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的是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入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交融活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过程。
2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2.1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现状
(1)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根本立足点。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其诊断方法、中草药使用等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有力支撑。我国于1997年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目标,之后“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八部委制定并颁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使中医药现代化进入快速实施阶段。
(2)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模式。文化营销的模式,是指企业如何借助或适应不同特色的环境文化开展营销活动。文化营销的方式主要有文化适应模式、文化支持模式、文化产品模式和混合模式等。目前,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文化产品模式、文化支援模式和混合模式。文化产品模式是指企业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产品结合起来,把产品作为文化营销的载体;文化支持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资助中医药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来贡献社会、服务社会,即通过开展间接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而非直接宣传企业的产品;混合模式是指企业综合以上模式开展文化营销。
(3)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途径。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途径主要有:在品牌上渗透文化,即在品牌上体现中医药文化,如河南宛西制药的“仲景”品牌;利用营销渠道开展文化营销,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医药销售公司或是与经销商合作进行宣传;承办文化和学术活动,如中医药研讨会、文化节等。
2.2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文化营销重视不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从“重生产、轻研发”转向“研、产、销”并重,管理者对营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是,有部分企业仍然只重产品不重营销,或者把营销仅仅理解为销售,对产品的上市推广、营销策划重视不够,更不用说文化营销了。而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对文化营销的认识不完整、不充分,所以在营销中对文化层次的内容如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或根本没有。
(2)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少、形式较为单一。任何文化都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载体。一般来说,物质载体越丰富,说明文化发展得越繁荣,文化的传播和应用更广泛。中医药企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时,其物质载体多为产品包装、产品介绍、企业文化介绍等企业常用的宣传载体。这些载体主要仍是围绕企业自身,所以形式单一,而且规模较小,没有把企业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大系统中去。因此,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企业文化营销更多地是停留在概念上,缺乏实践支撑。
(3)文化营销的途径少,模式不够丰富。文化营销,是将文化育于营销之中,但并不是说文化营销只能通过产品营销途径来进行。大多数的中医药企业仍然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只是在产品销售渠道上附属宣传中医药文化,很少有企业举办单独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活动,途径较为单一。
(4)文化营销与区域特色文化的结合不到位。区域特色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影响较大,与其他区域有明显区别或者为该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也是企业文化营销的宝贵资源。而多数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时,没有将企业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有机地加以整合。这实质上是对其他特色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束缚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文化营销的延伸。
3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思路与对策
3.1整合企业文化
(1)建立以中医药文化为平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道德操守和职业习惯。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企业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过程中的智慧张扬和价值取向。中医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围绕中医药文化,把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统一到中医药文化这个平台上来。(2)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中医药企业应立足中医药文化平台,充分发掘区域特色文化,领会其精髓,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创新,提炼出既具有自身特色、又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底蕴,同时与时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鼓舞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成为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基础。
3.2拓展文化营销渠道
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医药企业进行文化营销,不能只注重口头宣传,还应该不断拓展文化营销渠道,对其注入文化元素,使之更加具备文化营销的特征。
(1)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就是救死扶伤,中医药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于此。但是,作为中医药企业,更应该把自己放到社会经济系统中去,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形象。通过开展向灾区捐赠药品、向贫困学生提供奖助学金等活动,在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同时,宣传中医药文化,拓展文化营销的渠道。
(2)开拓新的文化营销渠道。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农业和工业旅游项目,让人们免费参观中草药种植基地和中成药生产车间,使更多的人了解中草药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获得知识。
3.3增加品牌文化内涵
品牌代表着生产者对产品特征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性能是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物质基础,而凝结着产品文化内涵和魅力的品牌带给消费者的超值享受,正是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付出的超额价值。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吸引力和想象力,自然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
(1)注重品牌建设,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企业可以导入CI设计,通过品牌策划重新赋予品牌新的文化内涵,获得自身品牌文化的渗透力,重塑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名人手迹、名人形象等作为品牌标志。在品牌的推广上,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活动,注重在内涵上建设品牌。
(2)提升品牌价值,争创名牌。在品牌设计和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名牌战略,把争创名牌作为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的奋斗目标。名牌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而且能够使消费者产生“价高质优”的印象,增加销量,获取高附加值。
3.4加快中医药创新
(1)加大产学研一体化投入,培养中医药人才。围绕建设一流科技、管理、经营队伍的总体目标,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启动中医药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安排经费对杰出科技人才予以专项资助,重点加强中医药产业领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沟通、协作,开展人才培育计划,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专项培养基金,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医药创新型实用人才。
篇5
篇6
医疗没有国界,第一次去到那个陌生的国度,魏雅君等专家就用中医药的理论方法给哈萨克斯坦的官员、科学家等治病、会诊,不论是胃病、糖尿病、高血脂、乳腺增生还是肿瘤,中医药的疗效都让哈萨克斯坦的患者喜出望外。
夸特就是其中一位。夸特是拥有16个油井的企业家,2005年因患肾癌到德国进行手术并切除了右肾。魏雅君第一次为夸特诊治就为他开了膏方调理,并配合针灸治疗,此后每年魏雅君都会为夸特把脉开方调养身体。夸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自己也从此成了中医迷,一旦身体不适夸特便会打“飞的”从阿拉木图飞到北京找魏雅君为他诊治。夸特的姐姐患有子宫肌瘤,在魏雅君教授的悉心调养下肌瘤变小了,这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神奇。
从此,慕名邀请魏雅君诊治的患者越来越多。回到北京后,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一家专程到魏雅君的门诊求诊。
因中医结缘,魏雅君从此成为这个热情好客的国家尊贵的客人、朋友,每年政府高层官员都会邀请魏雅君到哈萨克斯坦进行医疗交流,直到近两年魏雅君因身体原因不能应邀前往。而在北京,每逢哈萨克斯坦大使馆举行庆典、纪念仪式等活动时,都会邀请魏雅君作为贵宾出席,大使和夫人与她亲切叙谈,合影留念。
跨国情谊背后的中医药魅力
近10年的时间里,魏雅君在哈萨克斯坦参观访问、医学交流,进行“高端会诊”,诊治了该国很多患者,并和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朋友。好客、热情的哈萨克斯坦人民为魏雅君制作了羊毛披肩、羊毛毡鞋还有哈萨克民族服装等,以表达他们的敬意。被这样真切情谊感动的魏雅君明白,令他们折服的并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医术和人格魅力,更是传承千年祖国医学的独特魅力。
2009年4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行前,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为配合总统的访华活动,专程来到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对魏雅君进行专访,制作了介绍中哈友谊以及魏雅君工作的专题纪录片,并在该国黄金时段播出,再次引发中医药的热潮。
“哈萨克人民很热情好客,但对自己的身体不是很了解。”魏雅君说,每次在哈出诊询问病人血脂、血压等情况时,大多数人都不清楚。此外,由于爱吃马肉,因此哈萨克斯坦为心脑血管疾病、子宫肌瘤、肿瘤等疾病多发区,却没有特别好的预防治疗手段,因此很多人一旦生病往往跑到欧洲寻求手术治疗。
中医药的方法和手段打开了哈萨克斯坦患者的一扇全新窗户:生精丸让70多岁的老者成功有了一个孩子;用中医传统的膏方调养月经不调;通过针灸手段让腰椎、颈椎疾病得到很好的缓解……哈萨克斯坦人民对中医的信任,就是这样从中医确切疗效的点滴中建立起来的。
中医药文化还将走得更远
哈萨克斯坦不仅派了很多留学生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学习中医,而且早在几年前就表达了希望在哈萨克斯坦开办一所中医医院的想法,并热情邀请魏雅君教授等前往出诊、带教、指导,甚至都已经建好了医院的大楼,但由于国家政策、资金、个人精力等问题,迟迟没有实现。
“后来哈方希望在北京建设一个中哈医院,也派人考察了几次,他们对中医药的需求十分诚恳、迫切。”魏雅君说。
可喜的是,魏雅君出诊所在的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已相继在国内创办了多家连锁机构,为广泛服务百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当地中医药服务水平探索了有益经验。哈萨克斯坦正与其洽谈合办连锁中医机构的项目目前也已取得初步进展。
“通过我在哈萨克斯坦10年来的交流,证明中医药在‘一带一路’上很受欢迎,在新的政策推动下,中医药肯定能更好地‘走出去’。”魏雅君可谓中哈两国中医药交流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对于未来她更是充满期望。
除哈萨克斯坦外,魏雅君带着中医药技术与文化还去过英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每到一处都能看到中医药的需求和影响非常大。
作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中医药大学生,平时工作就一丝不苟的魏雅君在国外工作时更加注重自己的医德医术。在她看来,自己的医术言行代表着国家形象和中医人的形象。而每当收获外国患者的肯定,遇到外国慕名前来找她的患者时,她的心里都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虽然现在没有力量出去宣传中医药了,但年过七旬的魏雅君表示自己一直在毫无保留地带教学生,尤其是包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内的留学生,希望还能为中医药国际交流和传播继续贡献力量。
“现在政府部门特别重视中医药工作,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激励和鼓舞。”魏雅君笑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她要继续发光发热,教育好下一代,培养更多合格的中医药学生,让祖国医学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篇7
一、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古代那些具有高尚医德的名医,总是能够受到人们的赞扬,名传四方。中医药学发展到现代,医德依旧是人们衡量医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总体来说,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呈现出来的态势是良好的。大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涌现出了一大批舍己为人,不计功利的优秀中医工作者。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现代社会之中,还存在着一小部分道德败坏的医务人员的情况。近年来,医患纠纷的话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折射出当今个别医务人员的医德确实存在问题。
出现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德败坏的状况绝非偶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因为职业的重要性,面临的诱惑更大,一些从业人员面对诱惑的抵制力不够,出现了医德败坏的现象。通过上述中医药从业者的医德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开展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的重要性
医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关注,关键在于医生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所承担的是救死扶伤的重任。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能够让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医患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事件,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
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他们接受医德教育,能够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事医务工作的“神圣使命”,从而更加热爱这个职业,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也会更加地投入。而对于已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来说,具备良好的医德,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到更多的快乐。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对中医药人才进行医德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潜能,能够确保医务人员获取竞争优势。
三、现代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的举措
一是要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学习科目之中。学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培养,可以从各高校着手,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的学习科目之中,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科目的同时,直接接受医德教育。医德教育的相关科目不应该过于死板,要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医务人员的先进工作事迹,让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医德教育相关科目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受到医德的魅力,立志将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医务人员。
二是要注重医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可以跟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的理念都是与医德相契合的,在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名著,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内容都可以贯穿到医德教育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习者。
三是要加强医德宣传力度。对于从事中医药的医务人员来说,医院相关的部门,可以适时的展开医德宣传活动,组织相关的医德教育,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学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警戒心理,暗示自己要遵守医德,能够让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中,抵制住不良诱惑,在诱惑面前,坚持说“不”。
四、结语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于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始终不变,对中医药人才开展医德的培养,对于个人、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8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Key words: psych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05-02
0 引言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系统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中医药高校不仅要培养中医人才,更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今后中医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现代中医药类大学的功能应该担负起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1 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要靠师生共同努力,落实到人这个行为主体上。而文化正是人们思想、信念及行为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又会对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由此,在中医药高校重视中医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在知识层面传授给中医药高校学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医药高校生在思想、信念上对中医药文化信仰,在中医药高校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首先要让中医药高校的学生自己要树立起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传承中医精神的中医药工作者。
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问题是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其中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医药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文化形象。由此,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心理方法塑造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以中t药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为载体,以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中医药时代特点和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完善中医药产业产学研体系,制定运作程序,形成“中医药教学质量立校、以中医药精神育校、中医药科研兴校、中医药文化强校”的局面。可见,建设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2 着眼于现代中医药高校的功能,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
2.1 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要过硬,更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心理素养要高。中医药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任,因此人格和谐,有稳定、健全且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对事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医药高校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首先是要培养中医药高校生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并且坚信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只表现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日常点滴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所谓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就是能胜任自己的医务工作,能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这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救死扶伤,完成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让病人信任中医,在治病中对中医产生热爱之情,这就需要中医药工作者自身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自身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情,才能用这份热情去感染病人。所以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绝不是仅仅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人格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结合心理发展,在中医药专业课中穿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的典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树立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能发自内心的从老师要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要学好转变成学生自己认识到的必须学好,以此热爱自己的专业找到人生的目标。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发挥个性教育的作用。每个个体具有下列发自的独特表现,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可照搬,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入手,塑造适合其个性的和谐人格。这就需要不仅密切关注每位学生,更要关注每位教师,了解师生各自的特点,在针对性的教育中,也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传播。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落在学生自己身上,一个人格的塑造过程的一点一滴造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手把手教会的,必须通过师生互动中自己体验、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三是要重视情感手段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关爱当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中医人才的期望,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神圣感,这样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觉自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更有保障。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和中医药方面的宣传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跟广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综上,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在与中医药高校中t文化的构建,中医药高校中医文化的构建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和谐,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2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要利用各种实体,中医药院所、中医药工厂和中医药公司以及中医医院,调动各界力量与中医药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达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医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和课堂外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并以社团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传播中医药教育的功能,发挥师生和朋辈之间互动影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中医药高校文化与各中医实体文化的契合与提升,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3 扩大中医药社会服务
中医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中医药高校师生队伍服务社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广泛开展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的中医药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中医药高校师生的专业素养,反过来以中医药社会服务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4 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倡导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同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并重,健康和谐的人才能在思想行为方面建构出高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可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正确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用心理学方法塑造人,不仅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创新理念,不仅重视中医药文化现象,更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主体,以此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8.
[2]卓勇良,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M].今日浙江,2012(14):36-37.
[3]王志刚,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4):111-115.
[4]郑磊,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28-33.
[5]康德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探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0):1449-1552.
[6]高月,关于大学内涵发展的思考[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6):62-64.
[7]罗莎,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J].学理论,2014(6):175-177.
[8]王廷云,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79.
[9]石云山,让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2015(15):53.
[10]田飞达,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和实现方式[J].考试周刊,2014(47):159.
篇10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篇11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扩大到现今甘肃省的东南部(天水、陇南一带),因此甘肃省中药材里的秦蘅、秦归、秦皮、秦艽、秦椒等皆以“秦”字开头。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甘肃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博物志》云:(红花)“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红花、大蒜、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均是由中西亚引进到中国的。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肃州境内有不少城镇和城堡。山上出产一种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到这里来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甘州出产最优良和价值高昂的麝香,再传入中亚和欧洲各国[3]。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书《武威汉代医简》里记载的骆苏,即为骆驼奶制成的酥油,是甘肃少数民族喜爱的日常食品,又是现蒙古族传统食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驼奶能解热毒、解散发利;止烦渴热闷、润燥利肠等。
3影响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3.1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主要从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中成药的技术改造等方面来研究。但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缺乏通过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研究;另一方面,对优秀地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
3.2对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弘扬不够
中医药文化历来讲求的就是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精髓,它们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外,还具有地域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5]。然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甘肃省中医药优秀文化和道地中药材还没能充分地得到挖掘、整理,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这已成为影响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3对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研究不深和对地
域中医药品牌的培养不力因为缺乏对地域特色中医药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的系统、深入研究,导致从悠久历史和长期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甘肃省优秀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善于发掘和弘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从而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另外,尚未有意识地全方位塑造甘肃中药材品牌产品形象,即对道地药材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整合不够,没有有效地凸显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特色和竞争优势,从而无法提高本地区特色中医药的知名度[5]。
3.4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由于中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所以让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然而,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体现在3个方面。①由于中医外语缺乏统一标准,且翻译人员因不懂中医中药,相关翻译只能让外国人不知所云。②虽然有国外学者研究中医,但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使其传播到国外的中医药文化并不完全准确。③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医药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外语翻译教学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因此,如何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是当前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促进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加快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
4.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政策的组织和安排上应该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来进行。以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为起点,对民间医籍、古方、验方、秘方重点挖掘、收集,探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道地中医药内涵,如掌握历史和秘方中对道地药材植气候、温度控制的要求和药物生产炮制的规律;归纳和整理出特定人群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遗传谱系等因素在使用道地药材中的历史经验、忌讳等人文特点,最终形成甘肃省地域特色道地中药材的相关规律及标准,并将该省地域中医药精华弘扬海内外,创造性地开辟一条中医药文化强省之路。
4.2突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地域特色
我国中医临床中常有药物疗效不稳定、甚至下降的现象发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名异物”的中药混用。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孙红梅等人提出:造成当归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时的混乱,而甘肃省岷县的当归在外观形态、商品类型和化合物数量占优势,作为传统地道药材其质量较优[6]。因此,应突出具有特定疗效和功效的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特色,大力宣传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的该省道地中药材内涵,文化和经济属性,进而促进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4.3树立甘肃省中医药特色品牌
弘扬特色中医药文化,使消费者对产品有认同感,从而赢得良好的市场效益。中国驰名品牌佛慈制药秉持“国药佛慈,慈心好药”的理念,树立佛慈“安全、专业、健康、关怀、温暖”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中外消费者的喜爱,从而推动着佛慈不断地发展壮大。奇正藏药发展的核心优势是“纯净药源”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上奇正藏药立足于“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快速发展。佛慈、奇正藏药的企业发展充分显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所产生出的巨大作用,体现了消费者在选购它们产品时的文化认同心理。所以,甘肃省要把中医药原产地保护作为品牌创建的突破口,通过开发特色品牌产品,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得品牌效应。为此,要抓住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建设如医祖岐伯、皇甫谧文化遗迹、甘肃中医药展览馆等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甘肃中医药的重要名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赢得消费者认同,走出一条以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的路子。
4.4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甘肃省特色中医药已有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应该加强如道地中药材炮制、种植技术、中医处方、中药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和弘扬。同时,还要加强甘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庆阳香包和甘南藏医药等甘肃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4.5提高中医药外语翻译教学与科研水平
针对当前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突出问题,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通过国家专项重点社科项目立项研究,制定出中医药外文翻译标准,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中医药翻译专业,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翻译人才,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篇12
(二)大力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争取2009年通过中医立法
加强与市法制办和市人大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通过立法,以解决*经济特区中医药事业有法可依,规范中医药行业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使用中医中药安全有效,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中医立法还要体现公益性质,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三)认真实施“三名三进”战略,加快“*”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
在名院建设方面,以建设市中医院为重点,带动区级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将市中医院发展成为特色专科治疗、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康复“三位一体”的龙头医院。同时,积极筹建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和中医肝病专科医院。宝安区要加大对区中医院的投入,落实规划项目,为创造名院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名科建设方面,加大对各中医院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投入,发挥专科优势,做强做大。重视中医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技术骨干的引进。针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注重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要引进学科带头人的这支团队,形成起点高,起步快,重点突出,成效显著的业务发展态势。同时,注意已有人才的培养使用,逐步在全市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病专科群,营造临床、科研、教学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市、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加强临床与科研结合,抓好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着重提升重点专科特色技术规范和水平,加强建设单位间协作,分析主攻病种中医治疗现状,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工作。
在名医建设方面,启动*名中医“师带徒”工作以及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交流工作。今年年底将完成第二批名中医的评选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名中医馆的建设,尤其是第二人民医院的名中医馆的建设要纳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扩建项目工程,一并投入使用。
大力推进“*”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目前,*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进展缓慢。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龙岗区中医院新建项目、福田区中医院改扩建工程的二期建设、罗湖区中医院新建项目、宝安区中医院的改扩建项目的筹建步伐。
(四)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基层、进家庭
建立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区中医院为骨干,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诊所及中医“坐堂医”诊所为网络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宝安区卫生局和宝安区中医院要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的试点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全市乃至于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加大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力度,高度重视中医药社区人才的建设。以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科普知识讲习团进社区为抓手,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注重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做好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科普知识进社区,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启动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工作。积极构建覆盖社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防治结合中医服务体系。
罗湖区中医院提出“办无围墙医院”,成立了“服务联络部”,在社区办起3处中医工作站,每周定期派出中医专家坐诊,免费为患者看病、体检,得到市民普遍赞许,也多次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铺开中医“坐堂医”试点工作。
(五)大力推进中医师承工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尽快启动名中医的师承工作,强化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成为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师承的有关要求遴选出*首批指导老师和中医学术继承人,出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在*年*市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中医药4个竞赛项目中获奖的中医药人才将作为我市名老中医“师带徒”的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管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和水平,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中医四大经典”高级研修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实力
篇13
2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彰显中医院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中医院发展受到了西医的竞争,甚至是否定,有些中医院出现了萧条的状况。中医院要想在现阶段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中医院文化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提炼、形象和创新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中医院应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实践建设,发挥其优势。
首先在价值体系上,要根植于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使得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要走不同于西医发展的道路,进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弘扬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传统医药的主体特征和特色,保持发扬其精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拥有脑病、骨伤、肿瘤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脑病、心病、眼病、消化科、肛肠、针灸、肾病等7个省级重点专、学科;1个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各重点专科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中医推拿、按摩、火罐、艾灸、针刺等传统浓厚的中医特色,广泛应用研制的中药特色制剂,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术、专药的专科建设新格局,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其次在医院规范管理上,要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为患者提供合理舒心的医院布局、方面快捷的服务、优美宁静的诊疗环境,使得患者和医院职工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医院环境建设进行优化,在医院门前有药王孙思邈雕像巍然耸立,并建设具有特色的综合病区外景、中医文化专栏、中医药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整个医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患者和医院职工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在医院管理上,医院通过大胆创新,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管理。通过落实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病员数量也大幅上升,病人满意度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