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生物科学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生物科学的认识

篇1

物技术两个专业各抽查一个班,进行了词汇测试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2分,其结果令人深思。本文将调

查结果整理如下,供教育同行指正,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自行设计词汇测试题一套,普通英语词汇与专业英语词汇各50题,均为四选一选择题,公共英语词汇题为CET四级水平,专业词汇题多为在三年级专业课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词汇,抽查的班级为学风较好的两个班级,闭卷考试,统一阅卷评分。

调查表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公共英语学习情况,另外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即将开设的专

业英语课的认识和建议,让学生与词汇测试题一起完成。之后,逐项进行统计,以得出科学结论。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验成绩

两个专业的学生英语成绩普遍较差,普通英语部分得分在21.75(40%得分率);专业英语词汇则得分更少,仅10.72分(20%的得分率),总分只有34.46分,最高分仅为70分。这说明,作为一个非重点高校,受生源限制,或是可能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调动,导致专业英语课学习的起点较低,很多在名牌大学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在这里无法实施。

2.2 英语基础及公共英语学习情况

我校生物类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仍需加强, 51.6%的学生未过四级(而有些与我校地位类似的高校生物类专业的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末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为50%-60%,多数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读写听说能力[3]),86.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只有2000-4000,只有13.4%的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达到6000以上。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不过四级就可以毕业拿学位证很正常。

作为非专业英语的学生,有近6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专业服务,极个别的学生可能是想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也有25.8%的学生认为学英语用处不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其他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则较为分散,如“做高中英语教师”、“学电脑”、“不喜欢英语,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不得不学”等。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在专业课中已经接触过专业英语,已经学过文献检索课,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8.8%的学生表示“不会查英文资料”,有62.7%的学生选择了“偶而查下,从未仔细读过英文资料”,经常查阅英文资料的只占8.5%,这说明,在三年级的专业课中,对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要求过低,这将会影响以后的文献调研能力的培养。

2.3 对专业英语教与学的看法

2.3.1 对生物学专业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的认识

专业英语,也叫专门用途英语,这里所说的用途(purposes)主要有两点: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学术研究的需要[4]。调查显示对于专业英语课的概念和重要性多数学生认识不足。对专业英语的概念理解如下:学习一些专业术语;英语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术语及专业文献资料;生物专业术语及论文方面的英语;与生物学相关的非常用英语;与生物学专业关系密切的英语;生物学所需的英语知识;关于生物学的一门英语;为专业服务的英语等。多数学生还是认为主要是词汇学习。对于专业英语的作用,看法不一,如:为学习专业课服务;便于科研交流;与同行交流,与国际接轨;分享资料,能更好地阅读外文文献;查阅和阅读英文生物文献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查阅文献之用;更好地阅读英文文献;便于查阅专业英语文献;帮助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不知道,可能是应考;有助于中国生物科学研究吸取国外生物学研究成果;对一些专业术语有所了解等。也有学生答“不知道”。有72.6%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用处很大,要认真学习”,只有2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分而学专业英语课,极个别的学生表示不会选修该课程。这一切说明,尽管理解有误,但对专业英语课还是寄予一定希望,即希望通过该课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3.2 对专业英语课教学的看法

首选是选修课时间安排问题。只有14.5%的学生认为应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安排在三年级的某个时间或整个三年级。四年级安排专业英语课有一定道理,因为学生学了专业课后,有了一定专业基础,易于接受内容。目前我校安排在这个时期。但是由于大四的学生此时正值找工作和考研期,由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考研竞争也日趋激烈,可能会使学生心浮气躁,不安心于学习,使专业英语课成为“垃圾课”。有30%的学生会受考研或找工作的影响而不认真上课。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专业英语课最佳时期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同时,也没有统一强制选修专业英语课,选课自愿,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对近1/6的学生来讲,纯粹是一种痛苦,也会对其他真正选课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专业英语教材方面,有过半数(58.1%)学生认为“应有切合实际的专业英语教材”,总共只有37.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编写教材。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学院专业英语老师上课都是自寻材料,采用临时复印的国外教材资料或国外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讲课的内容,这严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统一和严整。而正式出版的生物学专业英语教材,相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则太宽泛,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应重视专业英语教材建设。

中山大学等名牌大学在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英语教学体系[2]。与我校不同,中山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是本科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教学总时数为72小时。一年的教学效果检查一般安排四次考试:两次中期考和两次期末考。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内容包括专业词汇、重点句段的理解(包括英译中、中译汉)、专业论文阅读、短文和论文摘要的写作。学年考试则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除了用英语报告本人的研究以外,还要用英语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两个问题。可见中山大学对学生在专业英语上的要求极为严格,已经形成一个完备的考核体系。学生对这种考核体系“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对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考试给予较高的评价”。反观我校学生的看法,认为“难度太大”、“难度有点高”各占1/3,认为“要求并不高”的只占1/3。比如,对于课程结束后,布置翻译综述的作业,有24.2%的学生认为“难度太大”,只有24.2%的学生认为“要求并不高”,其他半数的学生认为“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出现如此大的差距,除了生源的原因外,个人认为学风建设才是解决之道。

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略显“新颖”的是在课堂上,抽时间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特定的文章,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讲、更正,最后由教师总结[5]。文献作者是高职教师。但在我校好像行不太通。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而有14.5%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放弃自己的职责,老师应付我课酬”,还有43.5%的学生自认为“自己水平有限,可能讲不来”。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语言上,多数同学(72.4%)可能还是希望以英语为主,辅以汉语的,全用英语,除了对专业课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外,其实多数学生可能不易接受。在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中,读写听说译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但也有个轻重问题。

关于自由填写的其他建议和意见,仅有6位学生(不到10%)写了几句,如“本人英语太烂,而且兴趣不大,专业英语开为选修课,为考研者而设!”;再如“不要要求太高,我不太喜欢英语,同时英语成绩也蛮差”,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很高,“最好采用趣味教学,教学方式可采用多种”;再如“要从大一开始就开设这门课,现在感觉学起来太晚了,除了考研的同学已经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了”,抱着这种心态,无论教师如何卖力教,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另外从一年级起学专业英语不现实。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应用的过渡, 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学完之后[4]。另有一未过CET四级学生的话却饱含哲理:“专业英语着重应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而非为考试而专设,应用广泛,应向学生具体阐述内容,可介绍具体应用后考察学生反映,完成具体的对应的教学设计,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但试想如果基础都不牢,专业词汇都认不全,如何“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过程重要,但人们考查一门课的教学效果,更着重于“结果”的,如何实现“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当然也有学生真诚地希望“能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点东西”。有学生认为:“要学习专业英语,重点不能在词汇,我们只要认得,能理解其含义即可”,看似很有哲理,实际上较难实现。掌握专业词汇是进行专业外语学习的基础,优秀的专业英语教师无不重视专业词汇的教学,每两三次课就进行一次词汇测试[6],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这个在我校似乎很难行得通,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思想压力,但是文献作者所在高校是一所市属高校而已。市属高校学生可以办到的,作为一所省级高校的学生如果难办,是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当然,专业英语不单单是词汇,而是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训练,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这与CE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偏重阅读理解是一致的。也有学生建议“多读,多听,多练”,很有道理,但这主要是从“学”的角度上讲的。

随着专业英语的日益重要,目前已经有近百所高校纷纷进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3,7―8],多以双语教学为主,甚至不惜请外教上专业课。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一般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专业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双语、双文、双能”的素养,这对提高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3]。但是双语教学学生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效果也不同。双语教学也会有受学生基础不能适应双语教学、学时相对不足、适用教材缺乏等问题。尤其是学生听说能力不高增加了授课难度,相当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的情绪,极大妨碍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9]。非重点院校,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上,不能盲目跟风。在我校,个人认为不宜盲目推广双语教学,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起点较低,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结,既影响了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双语教学或全英语专业课教学,更适合在学生起点高(比如四六级通过率80%以上)的重点本科院校[6],或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实施,否则只应小范围内尝试,而不是大规模地在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同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06,3(中旬):79-80.

[2]张润杰,周昌清,张文庆.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88-90.

[3]刘建忠,周卫,吕早生.《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86-88.

[4]岳升彩.专业英语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7,27:77-78.

[5]陆健.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国轻工业教育,2002,3:41-42.

[6]戚晓利.浅谈《生物专业外语》教学体会.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5):77-78.

篇2

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如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该学科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学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问题”指引着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状态,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问题是引子,带着问题学习,可以使学习具有目标指引,目的性相当明确,可以作为学习的一种动力;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存在的问题,学生要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并加以分析,最后通过自己的力量、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合作,最终解决问题,收获知识。

1.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生物教学的目标展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不必求多,但是一定要精练。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学生经过一定的思维过程才可以思考出来的;问题的深度是逐渐增加的,需要学生思考,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问题的设计要具体也要开放,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

2.提问讲究技巧

首先,提问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参考标准;第二,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第三,要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喜欢提问,是积极学习的表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并适当地对提问技巧进行提点,培养爱问问题的学生。

4.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都是思维的呈现,教师要善于倾听,理解学生的提问角度和答题的特点,发现学生思维的局限,找到症结以便对症下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

二、 提倡先自学,后教学的教学方式

将现成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惰性,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先进行自学。所谓自学不是学生孤立地进行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干预下进行主动学习,整个自学的过程包括学生了解教材、进行思考、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调控和监督,发现自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后教学”收集资料。

在自学的过程中,首先是阅读教材。教材中的生物基本概念往往用黑体字标注,教师要指导学生有侧重地进行阅读;在高中生物的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图表,比如结构图、曲线图、模式图和示意图等,其中包含着许多课文中没有给出的知识点。因此,发掘图表中的信息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读图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过滤掉次要的信息,而获取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压缩,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表达,使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并将分散的信息做一个归纳总结,使通过图表获得信息系统化。

开展探究式教学,并不是将教师的讲课排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将自主探究式教学和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结合起来,因为高中生物学习的难度较高,只靠自学是不够的。教师的教学要把握一个“度”,什么时候进行教学点拨、点拨的程度如何都需要一定的规划。比如,当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做辅助时,教师应该讲解这些背景知识;当原来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应该做好新旧知识结构的过渡教学工作;当学生遇到难题,教师应该进行思维的提示,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找到解题思路;当学生的学习过于死板而缺乏灵活性时,教师应该提点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综上所述,学生在进行自学、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时,教师的适当提点能够起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功效。

篇4

一、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甚至连学生都已知道的一条原则。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注意到了课堂上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师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根据课堂现场记录发现,目前高中生物课堂的师生互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互动形式单一,大多数都是“控制―服从”型的单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组互动等形式极为少见;(2)互动内容单调,多以强调知识为目的,对学生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关注较少;(3)互动对象存在差异,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更多关注优等生,“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实现有困难。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师生间、生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确实也实现了“议论纷纷”的“热闹”气氛,但很快教师就会接着问题:“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等等,根本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一番“热闹”之后,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抽几个学生来回答。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只是“合”而未“作”;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合作学习和讨论中的角色定位。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信任学生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或是教师本身对“互动”教学理论理解得不够,以为多问几个问题,抽一些学生回答就行了,殊不知这远远不够;或者是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平等、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缺少民主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动”不起来。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呢?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实现有效互动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包括情感情境、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突出问题性,使学生经过思维和探究才能实现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提出问题,那么说明他是真正地理解了知识,学会了知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教师要想办法设置有效的问题情景。当然,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两点:首先,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否使学生感兴趣。教师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渗透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用盐腌萝卜、青菜时坛子里的水为什么会变多?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为什么会萎蔫或者向学生展示一些教学道具,如,渗透作用装置,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验过程、原理,由于这些东西要么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具体生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问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判断型的问题比较简单,此类问题的提问对象最好是知识层次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而类似于分析性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想法来阐述其独特的见解,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参与发言、讨论,然后由小组选派代表阐述集体讨论的意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自主探究,学有所获。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互动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生物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例如,在观察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中,学生看到漏斗内液面不断上升,教师可以提问:“漏斗内液面上升是因为烧杯中的水分进入漏斗了,那么漏斗内部的水分有没有进入烧杯呢?”这种情况很自然地会引发学生的疑问:“如果没有进入烧杯,则说明水分不能透过半透膜,如果有进入,那么漏斗液面为什么还会上升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果,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神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有效互动

篇5

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厚德载物”出自《坤卦・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命题的提出,浓缩了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和君子典范的追求,而“厚德载物”这一美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故步自封,应与时俱进,不断地赋予新的阐释,使其对现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发挥积极的影响,达成孔子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厚德载物”美育观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一)借“厚德载物”美育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接纳力

在经济、文化、国际关系日益复杂、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面临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由于多种文化、思想的交融互通,那么当众多有着不同社会背景、文化结构的人聚合在一起,怎么和平共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怎样平息?“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1]78。《周易》在强调人要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创新进取的同时,指出一个社会能正常运转,政治清明,国强民富,更提倡社会公民应效法“地”道的博怀、恬静、诚信宽厚,像大地一样滋养万物,承载世界,心怀敦厚,无所不包,会通万物,才能福泽无边。引导大学生认知到这一观念,正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各自为政的言论和立场时,面对同学间各异的性格与观点时,可以以如大地般宽厚的胸襟和情怀,怀徕四方,包容各方面的人和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声,各安其道。

(二)借“厚德载物”美育观化育大学生谦恭之心

在社会关系的调节中,大学生们往往急于去表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的重要性,缺失了化育他人优秀品质的契机和见贤思齐的自觉性。在厚德美育中,要使群体中的优秀品质得到化育,就必须先树立一种思想,人不宜贸然前驱、高调张扬自我,而应该谦虚谦厚,这样才能达到《象辞》中所说的亨通无碍,最后必定得吉。通过厚德美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一个品德高尚、素质均衡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全面、正确认识诸多事务和处理各种关系的人,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中感悟生活,寻求真理,能从失衡的状态中权衡出最优化的平衡点,协调好关系。同时,一个品行完善的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表现为既能和谐处理,又能使事情快速解决,也能在群体中利用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做好群体成员的表率和榜样。一个社会只有培养出这种品德厚实的青年和人才,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正常地运行。是否能够在社会中化育出优秀品质的关键是在于能不能谦虚地接受优秀的思想,谦虚地接受批评和意见。

(三)借“厚德载物”美育观警醒大学生遵从大局

大学生处于青春焕发的时期,往往有小部分学生喜欢自行其是,不太愿遵从学校与班级的管理,展现出另类行为,实施厚德美育,则有助于对这类行为予以一定的警醒与化育。在“天行健”与“地势坤”的关系中,《乾》是纯阳卦,意味着纯刚、至健,天即是这样的特点,自强不息,刚强向上。如果在社会伦理学的范围里来讲,乾可以代表君主、家长、领导等主导的角色。而坤卦“地势坤”重点在地的顺从比辅,地厚承天,体现出《坤》卦的顺从和比辅的含义。王充《论衡・问孔》曾曰:“忠者,厚也。”[2]140这也是顺从比辅忠厚特点的概述。引导学生深刻体味厚德美育中的这一观念,能够警醒学生为自己与集体的角色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理解遵从集体管理与意愿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二、基于“厚德载物”美育观进行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

上文探讨了传统厚德美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必要性,如何用传统厚德载物美育思想化育当代大学生,是当代美育的一个重要论题,笔者就个人认识尝试提出以下化育的思路与方法。

(一)解读经典,去芜存菁

厚德美育思想是一座历久弥新,充满无数珍藏的宝库,但当代大学生多数不甚了解,对相关经典的阅读也认为干涩难懂而持排斥心理。因此,美育学科的教师应当在呈现与推介经典的同时,以通俗易懂之言语对经典进行深刻解读。例如,关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解读:远古以来,人类对土地的膜拜早有记载,所有的生命和成长都在大地上开始和结束,大地孕育了万物,承载万物的生长,最后也化育了万物死去的残骸;大地带着母亲般的情怀,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博大能量来造化神奇多样的万物生灵。古往今来,人们对厚地养育的恩情充满敬仰和赞叹,以大地的博厚之德比拟君子,提出君子应秉承“厚”的概念。“厚”的实质是厚道,因此,在这一点上,“厚”更强调一种君子自修的涵养,带有厚道、沉静、睿智、包容、淡泊、安详等特征。当然,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存在都是瑕瑜互见、菁芜并存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判断,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具体形式,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扬长避短,尤其是某些存在等级偏见、封建迷信等的理论也是在摒弃之列。因此,对于传统的厚德美育中的一些瑕疵我们应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扬清激浊,这也是当代厚德美育人格构建的必由之路。

(二)小组研讨,关联时势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聆听只是一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形式,但真正的思想意识建构却需要经历自身的反刍、贯通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厚德载物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一味的解读与讲授上,而可以围绕所述主题,适时设立若干需要一定思考深度的研讨话题,分设小组展开自由研讨。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研讨的兴趣,话题的选取尽量贴近生活,关联社会动态与时势。例如,2006年9月,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53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心胸和修养,该新闻便可成为课堂分组探讨的特别话题:同志所引用的这句话,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你是如何理解的?作为大学生又应当以怎样的形式展示这句话之精神?再如,针对抵制日货出现的最新时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深入研讨:厚德载物思想与抵制日货是否是相矛盾的?应当如何正确地看待抵制日货的行为?大学生的思想在小组研讨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三)以身作则,学科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厚德载物美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言行是最为直接、具体的榜样形象。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以厚德载物作为自己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厚德的包容性集中体现为待人宽、待物宽;容人,容物;成人,成物,因此,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平等善待不同的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给予所有学生发展、向上的机会。大学生从教师的外显的一言一行中,能够真实地体悟到厚德载物的内涵与表现,在教师魅力的感染下往正确的方向成长。另一方面,厚德载物美育观不仅仅也不应当只是在相关的美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中呈现,在其他各门课程中,都应当借助不同的内容载体形式予以渗透。例如,大学物理学科课程,便可以在讲到相关物理知识时,以故事的形式插入讲述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之间的学术相助与坦诚交流,讲述物理学家们如爱因斯坦等对世界和平的奔走呼吁与努力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厚德载物的美育观在各学科中的运用与发扬。

(四)潜默化育,润物无声

开展厚德载物美育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在日常学生管理、学生活动中都应当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名人名言、板报、塑像等展示与传递厚德载物的观念,使学生在校园穿梭步行、运动游乐中,都能受到一种无形的文化浸染,这样的缄默学习,往往起到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学生管理方面,教师应当以博爱之心,关心学生的学习、住宿、生活,从细微处现温情,带头建设温馨的班级文化,同时也为不同特长、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体现出宽广载物的管理风貌,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熏陶、感悟、成长,逐渐形成健康人格。在学生活动设计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征文、辩论、演讲、文艺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围绕厚德载物的思想开展形式灵活的活动,例如,可以开设辩论赛,辨析该如何正确地秉承“厚德”的坤厚之道,是顺从领导的一切决定,还是加以思考辅佐灵活变通?通过类似相关主题外显化的学生活动,使参与的学生开展厚德载物美育观的自我教育,从而达成不教而教。

三、小结

上文探讨了厚德载物美育观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开展厚德载物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思路。应当看到,人格培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只有以时代的观点,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美育思想进行取精去粗地梳耙和整理,以传统的美育化育之道,来加强传统美育与当前人格构建,提取出适应当代社会的美育思想,才能更好地构建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大学生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6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LICC范式的高职院校专业化听课工作实施研究――以南京X学院60门专业课听课实践为例”(编号:ZCZ63),主持人:张文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82-04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过程中,无合作的任务,无明确的分工;评课过程中,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评课过程中,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课堂观察正在取代传统的听评课。课堂观察,一般是指除课堂教、学双方外的第三方,在课堂现场通过观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2]。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总结出四个要素,分别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在此基础上崔允t等提出专业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3]。本文基于这一范式,通过观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的行动导向教学课堂,对行动导向中任务单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确定本次课堂观察的研究问题。本观察量表研究的问题是:采用行动导向的任盏バ问降慕萄Хㄊ欠衲芄惶岣咧耙到逃(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专注性?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学科模式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课程门类。一味按照学科结构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有违职业教育的性质。从实际的角度看,容易使学生学习许多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并且由于他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把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不利于在工作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意义,最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学科模式不同,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分类。其基本假设是:(1)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2)工作知识是以与工作任务密切结合的方式存在的;(3)以工作任务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院校普遍面对的一个困难[5]。有学者归纳了能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的六个理论上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例如应用与实践,贴近实际等);(2)授课质量;(3)教师对课业内容感兴趣;(4)集体团队型的社会联系;(5)对能力培养的支持(信息反馈,针对性的指导);(6)对自主能力培养的支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选择)[6]。

任课教师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该门课程既可以考虑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任务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已有知识储备较少。如果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单模式进行教学,将本门课程基于学科专业组织的知识点打散,重新面向职业特点。任课教师设计开发了三个主要的项目,并将知识点按照任务的需求分别归入不同的项目。每节课完成一个小的任务,通过设计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由任课老师自行开发的任务单形式,通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并针对学情对其做了校本化设计。通过该任务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学生更加科学的评价。

在任务单形式的课堂中,学生被分为5人小组。每节课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节课的开始,由授课老师先对本节课的任务进行简要讲解和引入。该阶段完成后,由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自行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单的内容。授课老师在学生自主完成阶段,随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引导。

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可将任务单形式课堂中学生行为态度粗略的分为表1中的六种。

将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编号,如第一阶段行为态度1,编号为P1B1;第一阶段行为态度2,编号为P1B2。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分类,可以将P1B1、P1B2、P2B1、P2B2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正面的表现。P1B3及P2B3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负面表现。其中,尽管P1B1和P2B1的实质内容为一致,为了保证不同阶段的对比,仍将其标记为不同的行为态度。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表2的第一版观察量表: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观察量较大,将观察两名学生更改为观察一名学生。同时,对于时间的计算也进行修改,只记录行为开始的时间点,中间行为持续的长度可在课后进行计算。修改后的观察量表提高了记录的效率。修改后的观察量表如表3:

其中表3的观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师引入任务单阶段和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阶段。通过记录学生行为态度所花的时间来量化表现学生在任务单形式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其中,假设引入讲解阶段作为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完成阶段作为面向职业和情境的任务教学模式。

课堂中需要听课老师随机抽取一名组长或组员。课后,听课老师需要记录该学生的名字,并向任课教师询问后,将该学生归为学优生、中等生或学差生。

课堂记录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记录,对于听课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听课老师集中注意力,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听课教师随机坐在课堂中的不同位置,对其附近的小组进行观察。

二、职业教育课堂观察实证案例

本次课堂观察的假设为:

第一,不同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主动性有显著的差异。不过,由于本课程对比阶段包含在一节课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差异。

第二,通过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录,可对整节课中不同阶段所占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学生行为态度的统计,为任务单的完善设计提供建议。

通过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10:00开始的第三节课听课记录,P1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34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1%。P1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0秒,占总课时长度为2%。P2B1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6分02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4%。P2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25分44秒,占总课时长度为62%。P2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48秒,占总课时长度为11%。

所观察的同学为某一小组的小组长,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后通过询问教师,其学习能力为中等水平。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P1的入阶段,老师并未要求拿出教材。P2阶段中P2B1的行为较少是由于在小组讨论中,给同学走出自己的座位,加入前两排的小组成员中进行讨论。该名同学没有回自己的座位拿取自己的任务单级课本。在任务一完成后,该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拿出了自己的课本。

若我们可以粗略的将P1B1、P1B2、P2B1和P2B2行为态度归为是期望的有效教学行为态度,其余的行为态度则归为对教学没有帮助的行为态度。那么,本节课中以记录到的总有效时间41分48秒为基准,有效教学时间达到36分20秒,无效教学时间仅为5分28秒。总体来看,总有效教学时间达到87%。可以说这堂课对该名学生的效果非常好。如图1所示。

经过对其态度行为的观察。下图以时间为x轴,将有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无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如图2,可在图中直观的看出学生整节课中的态度行为转变。

任课老师本节课程采用了经典的小组教学法方法。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学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的授课班级规模进行了缩减。通过小组的形式,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任课老师分别在11分47秒至12分34秒,17分49秒至17分54秒,32分23秒至32分55秒,39分45秒至39分50秒,到达所观测的小组,参与讨论并对他们进行评分。共计时长达1分20秒。尽管绝对时长并不长,但是由于分别在课程总进度的28%、43%、77%和95%不同结点处,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

所观察的学生在第二个任务开始后,至最后一个任务开始前,也即21分52秒至35分25秒,为该学生的主动性反复阶段。该时间段总计13分33秒,分别跨越第二个任务的操作阶段、第二个任务的总结讲解和第三个任务的引导。其中包含多次短暂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并且在30分57秒至34分45秒之间发生了本节课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达到了3分48秒。试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由于这段时间该名学生未参与前排的讨论,而是坐在自己的座位,偶尔同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而其前两排的同学在该时间段内积极讨论,表现同所观察的同学明显不同。第二,该时间段处于课程总时长的中后期,可能达到了该名同学的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或该名学生认为内容已经掌握,可以放松。非常有趣的是,按照传统经验推论,该名同学在剩下的课时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的时间可能会逐渐缩短。但是在任务三开始操作后,该名同学能够立即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任务三的完成中。这一现象表明教师需要在课程的中后程,加大对部分学生的提示力度。或者要求组员间在这一时间段加强互相的督促。并且尽量采取动手操作性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

三、反思与总结

(一)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7]。职业类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筛选,大都是可以被假设为不是十分适合纯粹动脑的学习方式。而行动导向教学中,提出动手与动脑的平衡[7]。在本次课堂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尽管学生的主动性开始下降,但是通过任务三的动手操作,实现了学生课堂主动性的戏剧性逆转。因此,职业类院校中课程,应当坚持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向,在课堂中逐渐针对性的加大动手环节的比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关系

尽管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课教师仅仅采用了幻灯片演示、轴承实物演示等方式,并未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如慕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仅仅是在教学方法有所转变,而其自创的类似行动教学法的引导文教学法的任务单教学方法,该方法也并不是多么时髦的教学方法。舒茨・沃夫冈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在选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框架也就被确定了。”[8]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的教学技术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教学技术的应用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特点、学生背景、师生关系等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及选择。可以想见,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未来也应当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间断的交融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t.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4-8.

[2]张荣胜.课堂观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45-47.

[3]崔允t.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4]徐国庆,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二OO一级本科应届毕业生160人。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操、游泳、武术、体育舞蹈12个项目,其中男生133人,女生27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与年级工作管理学生干部的交流,阅读、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实习单位的文献资料,获取了有关教育实习的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就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二OO一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毕业工作愿望和教育实习收获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93.7%。

1.2.3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部分学校参与实习工作的有关领导、老师20人。访问了部分实习带队教师、实习领导小组成员12人。

1.2.4对比分析法

对访问调查意见和教育实习收集的有关数据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相关理论按演绎与归纳推理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的实习动机影响着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现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大三见习一周,大四上学期实习8-10周,实习中通过教学、课外体活等工作环节,检验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能否与实践有机结合,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从而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和效果,检验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方法、手段。学生的教育实习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素质的能力。但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究竟把实习的动机和任务放在何处,通过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32%的实习生的实习动机是检验专业知识,教育实习是一门专业实践课,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更具有时间集中、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等特点。而46%的实习生将教育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选择更多的是与学生的就业去向挂钩。我们不否认教育实习会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些经验,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

2.2学生的择业心理影响着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难免会考虑到毕业分配,与毕业分配发生关联。体育院校多数系科是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形势发展,社会需要等原因,不少毕业生没有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而是到了其它的行业就业,如公安、部队、大专院校和金融单位。据调查,有80%的人热爱体育事业,毕业后愿意从事体育工作。从社会需求信息反映来看,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却越来越少。不少单位是安排一个热心体育活动的人管体育或安排其他的工作人员兼管体育,不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有的中、小学,特别是基层和边远地区,由于编制和经费等多种原因,也是找一个喜欢体育活动的年轻教师兼上体育课即可;各级体委也多是由退役运动员或其它人员充实,而不能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县(市)撤消了体委,与文化局合并为文体局。以上种种原因,就使得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不得不另寻它路。对工作意愿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系学生的就业心理依次表现为:64%的学生想从事教师工作、22.7%的学生想从事教练员工作、其它占15.3%。因此,这就势必造成学生教育实习多层选择的心理。学生的这种选择符合现在体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运动系现有的学生就业形势,但却不能保证与办学方向相符。通过表1与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运动训练系学生选择教育实习单位与学生的择业心理基本上是相符的。

2.3学生性别、运动项目影响着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教育实习中暴露出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如实习生知识面比较窄,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材教法的运用与处理不当,教师职业技能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普通话水平较低,专业术语欠缺,板书水平较差,把握不住教学语言的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相当数量的实习生体育专业外的教育能力较差,因此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实习生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所学的教材内容,很多到基层并不适用,应注意加强同基层学校的联系,及时从教育实习的信息反馈中总结经验,根据实习需要、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课程建设,从而实现由“我会学”到“我会教”的转变。针对实习单位和从事教练员工作分配情况统计结果见表3、表4。

通过表3和表4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系二OO一级从事教练员岗位的人数总体偏低,不能很好地完成运动训练系实习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另外各项目从事教练员岗位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田径、游泳项目所占比重较大。相同项目男女比例也相差不等,总体男同学明显高于女同学。

2.4实习模式和管理条件影响着学生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目前运动训练系是采用以自己联系实习地点为主,实习基地占少数,但多数学生采用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实习的单位较分散,再加上实习经费的不足等各方面因素,使得实习指导教师只能单纯的通过学生的教案、回信、文件材料等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从而产生一定的弊端,一部分实习生存在“放羊”实习的现象,应付了事。教育实习不像其他物质生产的实习,有定型的物质条件,创造有形的效益,它基本上是精神生产的精神活动,它所带来的财富是无形的、潜在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运动系学生的实习动机与教育实习任务要求不符,学生实习动机有的是与就业相联系,有的是锻炼专业以外的能力,还有的是检验专业知识,另有学生在选择教育实习单位时,是把住宿、关系等放在首位,而忽视了能否完成实习任务。因此,学生实习动机的多样性,不能使学生按统一的要求来完成实习任务。

(2)学生择业心理对教育实习单位的确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调查表明:学生想从事教师工作,从事教练员工作,从事其它工作的比例不同,这就造成学生教育实习多层选择的心理,同时也符合体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和现在的就业形式,但却与教育实习任务不符,也不能保证与办学方向一致。

(3)学生的性别、运动项目对实习单位的确定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事教练员岗位的人数总体偏低,田径、游泳所占比重较大。同项目男女比例也相差不等,总体是男同学较女同学从事教练员岗位的要多。这也是影响教育实习任务完成的一个原因。

(4)目前实习模式及管理条件影响学生实习任务完成,与就业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导致学生实习单位较分散,而学校由于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实习指导教师只能通过教案、回信、文件材料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3.2建议

(1)做好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应着力加强学生对实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实习的管理模式,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与效果。

(2)改革现有的实习形式,势在必行,有必要向“集中实习为主,单兵实习为辅”的实习方式转变。

(3)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全面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运动训练系能够按照其专业方向办学是其办学生命所在。

篇8

一、研究方案

选择两个在水平上相当的两个班级做对照实验,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材并同为一名授课教师,区别在于实验班使用STS教学法组织教学,而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其他方面严格控制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并尽量避免无关因素对于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前测,对两个班级的同学进行生物学检测及生物学兴趣态度问卷调查,检测试题需署名以确认两个班级同学的生物水平与试验后做对照,态度兴趣无需署名,仅用于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情况。(2)实验班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对实验班学生合理编组,以5到7个人最佳,男女比例相当,然后教师通过对生物科学史及生物科学进展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课堂问题及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实现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小组高效学习。整个过程需严格要求纪律,以具备融洽的学习氛围。(3)实验班采用STS教学方法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实验班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及安排相应的调查研究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形成调查资料进行交流并得出结构,而对照班则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教与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最终由教师进行课程总结。(4)检测实验效果,通过实验教师设定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目标检测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后测,比较两个班学生对科学概念、过程技能、知识应用以及创造性领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然后进行对应的兴趣和态度问卷调查,从对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学习喜恶、生物科学的了解等方面对两个班同学进行调查。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合取得的数据及答案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以下结果:(1)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STS的教育方法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并通过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即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同时也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生物科学的素养和品质。

四、结论

通过实验的设定和实施能够正面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课程是可行且有效的,在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用STS教学法能够将素质教育真正的发挥出来,并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素质和思想,与此同时也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五、建议

虽然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结果,但是通过反思我们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生物学教学中的STS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课程的内容深度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把控,另外对于BTS教育的切入点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社会生存及生活健康的密切程度,并且对STS教育的效果需要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但因为有的方面很难合适评价所以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在BST教育教学中的指导方法,同时针对STS教育中的教育活动也需要学校及社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防范安全问题的出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发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进行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带动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同时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必须改正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深入的研究并吸取国内外优质的教学经验,另外要求生物教师具备适应能力及解决各项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机的进行结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篇9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平台。生物学原理科学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中心特点是,理解重要的科学观念,懂得科学技术潜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备科学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个人决策或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之中 。生物学原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呈现了生物科学的事实观念和特点,而且还呈现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造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

生物学原理的重要特点生物学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生命活动中的本质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 。生命性生物学原理重要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生命活动规律重要表现在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化、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生物学原理是围绕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综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样性,生命系统具有少层次性,而且是高度组织化的,如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上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原理,但每一具体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许少原理不仅超越了生物科学单一学科分支的范畴,涉及到各种生物类群,而且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近代生物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更加注重了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因此,生物学原理的综合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和空间 。

加强生物学中心观念的教学生物学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学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生物学知识,它反映了生物学事实或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形成生物学观念和掌握生物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学观念是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基础,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生物学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从生命活动变化中去进一步地理解巩固生物学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观念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就无从谈起 。加强观念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创设便于理解观念的良好环境,提供探索生物学观念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素质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接合,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的教育形式下,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相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实践相互脱节,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技术、技能等能力极其低下,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现在每个初中生毕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使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领悟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将有助于生物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生物课培养学生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笔者根据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经验,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利用生物学原理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微生物、实验等五个方面。例如实验教学方面,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样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协作精神。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实验课和理论课、活动课、课外实习、野外考察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教学开放空间向课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学实验中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以野外的植物为材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花及果实的类型,植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植物生活环境适应性,使学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问题,开阔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和思想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成“主动吸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能力、信息收集鉴别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1]。

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以及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学新课程开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作为生物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TS教育的效果。课堂上若选择一些学生感谢到亲切、实在、能接触到相关问题或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篇10

新课程改革至今,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有效复习,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就生物学科,谈一下高三生物复习的三个重要环节。

1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要落到实处,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融会贯通。高三生物复习中不能脱离课本和考纲,要正确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针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目标入手:

1.1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3 能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

1.4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2 穿珠结网,构建网络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J.S.Brunner)认为,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而加强知识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

2.1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三生物复习时,更容易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因为高三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可能是凌乱的、分散的,而此时若引导学生抓住主干,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那么复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例如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发育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系统,这四大系统共同构成全书的知识系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2.2 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就生物本身的复习而言,先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之后再整合知识网络系统进行专题复习。

(1)按知识分专题--体系专题,利用知识辐射法和概念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按实验分专题--实验专题,如: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

(3)按题型分专题--题型专题,如:曲线坐标和图形图表能力的培养,遗传规律题的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

(4)按热点分专题--热点专题,如:基因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当然各专题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形成一个整体,并运用自如。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3 调整心态,激发潜能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高三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针对这些特点有目的的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篇11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篇12

二、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1.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本质

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依然很浅显,对于深层的含义还不能触及到.而生物科学史正是从源头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科学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增添从没有过的学科亲近感,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使学生真正爱上生物科学,了解到生物研究的方方面面,就像了解一个老朋友的过去一般,使生物从原来无血肉的枯燥知识中升华出来,成为活灵活现的现代科学.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本质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科学史在各项生物科学知识中起到贯通作用,对于知识的由来有大致的了解,不致学生盲目学习,有利于生物知识的整体建构.以“光合作用”的研究发展史为例,鲁宾、卡尔文、卡门、恩格尔曼等多位科学家都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而最终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生条件、因素及产物,整个过程清晰地摆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具体学习,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氛围,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

(2)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结论的得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位科学家在研究科学现象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不是不负责任的寥寥数句就将科学现象定格了的,而是经过研究立意确定发现问题后进行一般假设并反复实验证实,对问题不断的提出假设和质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疑虑打消之后还要进行社会的证实和之后的学术探讨.生物科学史的全盘呈现有利于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步伐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学习探究的形式和态度.同时在效仿中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和人文精神

篇13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要在“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针对生物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几个层面,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对生物教学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但并非教得越多、越难越好。新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知识和观念,不求全面,减少重复,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点。认真研究新教材会发现,初中生物教材选取的是初中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化科学知识,以利于以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摈弃过去那种拼命给学生灌输全、高、深、难的知识和题海战术的做法。

二、加强观察和实验训练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观察常常是满足于新奇的现象,这种出于好奇心的观察,其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较差。所以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图、结构图和示意图等各结构的名称、组成、特点和功能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要求弄清楚实验仪器和各部件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等。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如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等)。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指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在学生做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目的、正确选择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等。在学生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正确使用仪器,仔细观察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加强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制作等。

三、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

加强知识应用是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强知识应用训练最重要的方法是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体验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如“生物特征”一节的学习,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树叶、石头、鸡毛、蚂蚁、菜豆种子、马铃薯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实物进行分类: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让学生讨论并说出分类原因。这种把学生熟悉的东西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

2.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否违反了《婚姻法》?宝玉和黛玉能结婚吗?

3.结合生物学知识介绍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域十分广阔,联系生物学教学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和渗透,如结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介绍“基因世纪”、选择和培育新品种等知识。

四、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初中生物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交流、了解现象、取得数据或资料、发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最后应用知识来说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深入领会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按照“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分析与结论―应用与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章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特征,并尝试着对常见植物、动物进行分类。

五、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技资料,培养科学态度,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教师要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不敷衍了事,在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