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促进了学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呈现出三种结局一是保留的完全中小学;二是保留部分教学班的教学点;三是调整撤并的学校。这三类学校的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完全小学,经整合后师资力量壮大,学生资源趋于合理;随着学生人数的相对稳定公用经费也随之稳中有增(国家逐渐在上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用经费),为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稳定的经费保障;资源的整合所带来的长期效应,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实验设施、音体美器材、图书等的标准化配置。)较整合以前更合理,更高效,更能发挥学校基础设施效益;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和政策支持为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一重大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迎来了个人专业成长的难得机遇。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信息闭塞和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学习资源;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三)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布局的调整后,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相对平等的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上大课间操,可以进阅览室,可以做实验,可以上信息课,可以上规范的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英语课……可以在同一片蓝天下,追求不一样的梦想。
(四)促进了家庭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空前重视。布局调整后,相对僻远、条件差的学校的学生可以到教育资源较好学校上学,较好满足了家长转校的需求;整合后的学校相继完成食堂和住宿的配套,学生可以享受国家的住宿生生活补助,加上已有的营养餐,可以说是吃、住无忧,较好满足了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家庭有了发展家庭经济,努力实现致富奔小康良好机遇。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大致有三类,将迎来新的挑战。一类是学生相对集中的学校,相继会面对食堂管理,住宿生管理,校车管理等新问题,急需提前加强相关专业有员的配备和培训;部分学校因学生少,食堂用营因所需成本高、无能力使用而闲置。二类是教学点,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留不住。学生人数少,公用经费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教育开支,学校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会形成新的教育不均衡现象,急需调研出台相关政策。三类是已经没有学生的教学点如何妥善处置,仍需有章可循,有条不絮。
(二)学生在校较布局调整后将比以往更早的迎来集体就餐、集体住宿、集体生活等相关活动,对学生活中自信、自理、合作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学点的学生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集体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是更大的挑战。
(三)随着布局调整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但是内涵更深,内容更丰富,对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心理健康教育、食品交通安全知识、文明就餐、住宿安全等。尤其教学点的教师更需进一步充电,要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教师。
篇2
首先,LULUCF、REDD以及REDD+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地区发展碳汇产业提供了政策平台。《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两种减排方案:一种是工业直接减排(包括提高能效和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两种主要方式);另一种则是通过基于LULUCF(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变和森林)计划的碳汇CDM间接减排。所谓碳汇,指的是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当工业直接减排面临技术极限和经济发展挑战的时候,通过碳汇实现间接减排的方式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林业碳汇因投资少、潜力大、易执行、对经济增长影响小、综合效益大等特点而备受青睐。2007年,《巴厘行动计划》提出了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来减少碳排放)计划,刺激了巨大的碳汇市场[2007年森林碳汇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增长,碳汇交易量相比2006年增长了228%,达到了5.1 MtCO2。2008年保持了轻微的增长,从2009年前两季度的交易量(3.7MtCO2)可以看出,森林碳汇市场在2009年保持着继续增长的趋势。]。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有效保护和管理土地和森林、形成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森林开发机制并为这类举措提供正面激励,被称为REED+计划。 目前,无论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碳汇市场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阵线,一些碳汇交易是基于商业运作的形式,一些则纯粹是公益的形式[ Katherine Hamilton, Unna Chokkalingam, and Maria Bendana. Ecosystem Marketplace, State of the forest carbon markets 2009: Taking Root & Branching Out. January 14, 2010. At 省略]。
其次,CDM项目开发热点往农林方向转移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目前,农林项目是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xecutive Broad, EB)特别青睐的方向。最近很多风电、小水电、工业能效等项目被EB所拒,而农业和林业这样的额外性强[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CDM项目必须具有额外性,即如果项目没有CDM项目资金的支持,就不可能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成了CDM项目开发的重点目标。这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外,自愿减排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2008年,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注册的自愿减排碳产品数量中,造林项目、能源效率项目和可再生能源项目都有较大增长。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有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买入碳信用的企业、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方式参与低碳发展的机构、非政府组织、个人以及一些投资和投机者,这些为农村地区实现碳融资提供了多元的融资渠道。近些年,我国也在进行基于自愿减排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探索。
而且,世界银行碳基金为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信心。目前,世界银行碳金融单位(The 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Unit, CFU)管理着碳原型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生物碳基金(BioCarbon Fund)、森林碳伙伴关系基金(Forest Carbon Partnership Facility)等12个碳基金,这些基金由OECD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募集资金成立,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提供融资[ Worldbank(2010).省略/Router.cfm?Page=Funds&ItemID=24670]。2010年12月9日的坎昆会议上,世界银行进一步展示了发展碳金融的新思路,宣布建立筹集目标为1亿美元的“市场准备伙伴基金”,以此帮助各国国内碳交易体系的能力建设,并在2013年之后将继续购买碳减排量,在“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的形势下,这对未来的碳市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反映出世行对各国内部碳市场巨大潜力的预期。
农村地区由于产业和生态的双重脆弱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不仅不利于农村的永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我国应该积极把握机遇,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
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的建议
我国已郑重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还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除了城镇工业实现低碳化之外,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对实现这些目标也将有很大的贡献。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哪些低碳产业,本文有如下几个初步的建议:
(1)开发碳汇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广泛开展农村资源禀赋考察,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发森林、草场等碳汇产业。可以引进碳汇CDM项目,也可以积极申请碳汇基金。农户可以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也同时建议农民参与项目的开发。项目业主可以采取与农户分成盈利的方式,也可以将林木、草场和农作物归属于农户,项目业主获得CERs收入。碳汇项目的开发一方面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资金,同时也能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形成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农林产业。
(2)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生物质资源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建议将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安全。我国有丰富的秸秆和农林废弃物,可以结合发展养殖业,开发沼气项目;同时,可以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开发和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逐步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改变农村用能方式,提高资源转换效率;此外,可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开展适度规模的秸秆发电。
(3)发展有机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相关研究表明,以化肥、农药为产量保障的现代农作方式比以自身循环为主的传统农作方式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大得多[ Worldbank. 2010. at 省略. ]。有机农业以农业资源的自身循环利用为特点,生产环节不涉及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目前,有机农产品在大城市已经有部分市场,因此可以引进有机农业CDM项目,这属于LULUCF计划范围,农民能够额外获取碳信用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同时也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保障农村低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
由于“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农村地区在参与碳融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和资金壁垒等问题,要保障农村地区低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
(1)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能力
碳融资项目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目前农村已经进入以“80后”、“90后”为主体劳动力的阶段,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回流趋势日渐明显,回乡创业和就近就业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新选择。很多新生代后农民受过初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建议为这些新生代农民提供系统的碳融资技术培训机会,使他们掌握开发碳融资项目的技术,并提升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
(2)为农林项目提供财政支持,促进“双边”、“单边”和“多边”等多元融资模式
篇3
德国邮政敦豪(DHL)首席执行官安澎先生表示:“我们希望在降低碳排放上取得更显著的进步,尽己所能帮助实现低碳经济,而这份报告就非常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洞察和建议。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德国邮政敦豪日常商业运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世界各地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这也恰好说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德国邮政敦豪曾在行业内率先提出明确的应对全球变暖、提高碳能效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达到碳排放比2007年降低30%。
本次的研究报告称,物流业的特性及其在供应链中的定位决定了该产业对实现多数领域的全面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3%的商业客户认为,物流将成为减少碳排放的战略手段之一。此外,物流在推动整个经济产业的碳减排上也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物流服务公司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环保、社会以及管理方面优秀的公司,其股价表现要比在可持续发展上做得较差的公司好8%。此外,物流将不再被等同于价廉制胜的商品。未来,行业领先的物流公司将是那些擅长于提供可持续服务的公司。报告还指出,即使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物流业仍有空间实现显著的碳减排。
“通过优化分发网、采用合理的运输模式以及更有效地规划承载能力与线路等手段,物流业也能在减少碳排放上取得显著成就。”安澎先生表示,“我们此项研究旨在激发业界更热烈的讨论,而这份报告则展现了商业创新和环保需求将如何引领我们逐步提高能效,实现低碳经济。”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碳定价机制将推动市场促成更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一旦碳排放真正引入价格标签,环境因素的考量将成为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一环。报告指出亚洲客户尤为甘心为环保买单。例如,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84%的受访消费者愿意购买价格略高的绿色环保产品,而在西方国家该比例仅为50%。在亚洲(中国、印度)等国家,人们对气候变化最为关注,70%的受访消费者视其为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过去几年内,德国邮政敦豪明显感觉到以上两个因素对其业务的影响。2008至2009年间,集团旗下的Go Green碳中和运输业务量呈五倍增长――由1.45亿激增至7.04亿。
链接
有关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数据
在环保、社会以及管理方面优秀的公司,其股价表现要比在可持续发展上做得较差的公司好8%。
63%的客户相信物流将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8年到2009年间,我们的GO GREEN碳中和运输业务量从1.45亿激增至7.04亿,几乎是原来的五倍。
消费品行业每年所使用的包装材料达2.53亿吨――纸张、塑料各占一半。生产这些纸张需要砍伐700万颗树。
仓库80%的能源消耗来自于照明。
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内,84%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接受价格更高的绿色环保产品,而西方国家这一比例仅为50%。
2012年1月,航空业将成为第一个进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输行业。此外,欧洲航空一体化II系列措施预计最多可以使碳排放量减少12%。
在欧洲地区,卡车的碳排放量为16.2亿吨,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由空载卡车造成的(通常与法律规定有关)。
虽然卡车在德国邮政敦豪车队中仅占20%的量,但其碳排放却占集团道路排放总量的80%。
重型卡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空气阻力所造成的燃油消耗是总消耗量的40%。
38%的风险经理认为,燃油的供应情况以及供应价格是公司未来所面临的几大风险之一。
瞬息万变,携手共建未来
9月20日,联邦快递在上海世博会美国馆主办了一场名为“瞬息万变,携手共建未来”的论坛,关注货物和信息的连通性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联邦快递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黄赓博士和博斯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分别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入手,剖析了全球经济当前正经历的变化,以及中国对商业世界所带来的影响。
黄赓博士认为,新兴市场的强势增长与出口导向型经济正在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且影响力日益增强,其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篇4
为适应这种变革,跨国公司就必须积极主动求变,适时调整和转变经营发展战略,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技术成新宠
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环境管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
随着国际市场对碳排放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禁止,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开征环境税、实施碳排放管制和发展碳交易,在这种前提下,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除了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外,更可以降低企业在全球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报告显示,2009年仅流向三大低碳商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和低碳技术制造)的低碳外商直接投资就达到了900亿美元。《斯特恩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场可达5000亿美元。显然,抓住战略机遇,提早布局低碳领域,根据自身技术优势,独自或通过协作开展清洁能源的相关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成为清洁能源领域的系统集成者,对跨国公司占据未来低碳产业链的至高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基于此,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将低碳清洁能源作为了未来的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在汽车领域,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企业投入巨资用于优化内燃发动机和变速箱,发展混合动力系统和电动系统,并各有侧重。在电子信息领域,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把提供节能产品作为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或者为节能减排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从跨国公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效来看,率先实施低碳发展,掌握了低碳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较快地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并在后金融危机之后竞争力较强。
偏重新兴市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要素成本,以增强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已经为成为市场潜力和增长最快的地区,跨国公司开始把新兴市场作为抢占市场的重要地区。在一些重要产品市场上,新兴国家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如中国汽车销售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受到国际汽车生产商关注的重点潜在市场。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下降44%,而发展中国家仅下降27%。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史以来第一次占了全球总量的近一半。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都位于对跨国公司投资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前5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地区格局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
局部优化重组不可避免
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制造组装中心、财务中心和服务中心等形成了全球产业链,通过控制研发、品牌、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而成为整个产业链的“系统集成者”,从而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中牢牢占据制高点。在“十二五”期间,由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跨国公司局部的调整和优化重组将不可避免。
整合全球资源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未来的发展先机。跨国公司作为全球产业链的获利者,会竭力维护这一产业链,但对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和贸易体系进行调整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改变的一个新动向。
首先,“十二五”期间,源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并购成长趋势加快。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严重,其从危机中恢复的速度要慢于新兴市场国家,也因此,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成长的速度将慢于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甚至不得不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在汽车领域,北汽就先后对海外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起了四起海外并购。
其次,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进程将加快。服务业最初进行跨国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已经从事跨国生产经营的顾客提供服务,留住原来的顾客,占住已有的市场份额。同时,一些从事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为了推动产品在国外的销售,建立了相应的服务业子公司,比如,汽车制造商建立服务业子公司提供信贷、维修服务等。“十二五”期间,面临全球通胀的背景,跨国公司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降低成本,服务外包的意愿将进一步强化,把更多地咨询、设计、财务管理、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
再次,“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程度将提升。金融危机导致许多跨国公司经营不佳甚至破产,现在跨国公司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在投资时更多地考虑当地市场、人才技能等因素,提高本土化程度,在新增投资的管理上也开始从主要着眼于特定的国外市场到争取尽可能地与当地市场紧密融合在一起,寻求简化供应链,使其更贴近终端市场。
最后,“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的组织管理架构将调整。随着跨国公司加强本土化程度,以及新兴市场地位的日益突出,跨国公司将对重要新兴市场的组织管理架构进行重新设置,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大对当地管理层的授权,以提升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
中国引资新思路
无论机遇多好,最终还是要看能否落在实处。对中国的招商引资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在于如何清晰而准确地抓住跨国公司“十二五”期间投资战略调整趋势,让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机会和成果。
篇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处于全球经济再平衡大背景下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过程中,市场动机更为突出。“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目标中,寻求效率和寻求资源的目标地位将有所下降,寻求市场的目标地位将快速上升,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更多地面向国内市场进行生产。同时,“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内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例如,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销量在全球销售总量中的占比将继续上升。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企业竞相追逐的市场,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成为决定汽车企业的全球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跨国汽车企业在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投资更加针对中国市场需求。
二、低碳投资趋势
“十二五”期间,中国内部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外部还承担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十二五”规划为节能减排制定了一系列约束性目标,明确提出到2015年能源消耗的强度比2010年要下降16%,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要下降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下降8-10%。在较高的排放标准要求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低碳经济拥有较好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与中国“十32”期间的发展目标高度吻合,在中国进行低碳投资会得到政策支持。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企业实施低碳战略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2/3是发生在建筑和交通等公共消费领域,而中国超过70%的碳排放是在工业生产领域。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低碳投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实施低碳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低碳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在实施低碳战略中积极研发低碳核心技术,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汽车、新能源,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的节能减排。二是注重减少碳足迹,在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及废弃物处置等环节全面减少碳排放。例如,扩大低碳能源和节能产品采购比重,注重减少物流环节碳排放等。
三、高附加值投资趋势
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主要是因为加工制造环节在发达国家成本较高,不具备竞争力,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劳动供给数量大,加工制造环节利润相当大,所以把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中国。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跨国公司开始全产业链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全产业链进入中国的标志是跨国公司在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加工制造环节的同时,开始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加工制造布局中将承担多重责任,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市场地位的提升,二是中国生产成本的上升。相比周边地区的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等国家,跨国公司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布局方面面临更多选择,虽然中国可以把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维持五到十年的成本优势,但总体上看中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低成本优势还是面临着威胁。
“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加工制造环节的投资有进有退。由于中国在加工制造环节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威胁,跨国公司的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将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国内陆和周边国家转移。中国现在依然拥有国内市场容量大、基础设施良好、人才资源丰富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沿海地区将吸引更多高端投资,它们主要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四、服务业投资趋势
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在中国主要投资于制造业,这是由中国对外商投资开放的次序决定的。从整体上看,服务业对外商投资开放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也低于制造业。1995年之前,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服务于制造业吸收外商投资。之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履行承诺的需要,中国服务业的开放领域逐渐增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目前中国已经全面履行了开放服务业的承诺。
“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在2011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现代服务业是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租赁和商务服务、创业投资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都被纳入了鼓励类的范围。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比重开始迅速上升。2008年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占同期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1-3%,2009年占42.6%。而2010年,外商投资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显著的亮点,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6.1%。跨国公司中的银行、保险、证券、零售、物流等服务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仅在北京的CBD地区,截至2010年底就聚集了252家外资金融机构。
五、并购投资趋势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投资比重严重偏低。目前,全球80%以上的跨国投资是通过并购实现的,2004年到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约4900亿美元,其中外资并购总额仅为90亿美元,外资并购还不到外商投资总量的2%。
“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绿地投资的困难增加,并购投资将快速增长。中国已摆脱了短缺经济,现在中国市场已经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在中国,绿地投资将面临更高的成本,以及国内企业的市场挤压,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10%,它们积极“走出去”,主动整合全球资源。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外资并购。中国建立了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
度,规定了并购安全审查的范围,主要针对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2010年国务院出台题为--《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的9号文件,明确“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并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十二五”期间,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振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将会越来越多。
六、内陆投资趋势
由于内陆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跨国公司一度对投资内陆地区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出海通道、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内陆地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较小,内陆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通过贸易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地点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占全国非金融类外商投资的82.52%。但这一趋势目前正在改变,跨国公司在内陆地区的投资逐渐增多,开始初具规模。2010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8.5%,比2009年上升0.6个百分点,许多跨国公司在内陆的投资开始呈加速趋势。
“十二五”期间,内陆地区开放步伐加快,内陆地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优势将逐渐显现。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因素的改变也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投资内陆地区,市场因素在吸收跨国公司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中国幅员辽阔,中西部市场与东部市场距离较远,并且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相对独立,出于市场因素考虑对内陆地区投资的跨国公司将增加。同时中国政府出于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考虑,将大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跨国公司对地理限制不敏感的产业转移中将大有作为。
七、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议
(一)把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投资的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要素成本.以增强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全球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已经为成为市场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地区,跨国公司开始把投资新兴市场作为抢占全球市场的关键。2009年,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占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一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地区格局出现了历史性变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下降44%,发展中国家仅仅下降27%。在对跨国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五大投资目的地中,有四个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未来还会有更多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转移到这些新兴经济体。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中最重要的国家,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业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跨国公司应把在全球调整的重点放在中国,在中国进行系统化投资,建立地区总部,设置高层级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效率。
(二)把低碳战略延伸到中国
目前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实施了低碳战略,这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环境管制和抢占未来市场而主动采取的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实施低碳战略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随着化石能源价格上涨,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的节能效益不断增加。在一些国家开征碳税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可以直接降低税收成本。例如,挪威从1991年开始对超过60%的碳排放征收每吨50美元的碳税。随着碳排放管制和碳交易的发展,区域性碳价格已经形成,在一定的碳价格下可进行碳交易,减少碳排放为企业直接带来收益。
2.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顺应市场需求。市场对碳排放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一些产品由于不符合碳排放标准被禁止市场准入。美国在2007年立法规定,到2020年新出售的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燃油经济性要提高31%,欧盟要求轿车的排放到2012年降低至120克/公里,同时,低碳消费意识的兴起促使跨国公司主动通过实施低碳战略树立低碳品牌。
篇6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总规模不断扩大。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碳排放权交易量和交易额将分别达到100亿吨和1500亿欧元。低碳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据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海南2005―2009年低碳竞争力连续5年高居全国首位[1]。为此,本文建议在海南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能提升海南的产业机构,进一步增强低碳竞争力,而且可以将海南的低碳优势转化为资金,进一步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经验
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是为满足减排目标而设立,自愿交易市场是自愿进行碳减排交易(为社会责任、品牌)。其中,配额交易市场又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两类。
(一)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欧盟于2005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法拘束力的实施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mission Trading Scheme,简称ETS)。目前,ETS已覆盖30个国家11000多个企业。该体系是典型的基于配额的市场,即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管理者制定排放配额并负责分配,参与者买卖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排放配额(EUA)。其核心内容是:各个企业被规定二氧化碳的排放上限,若超过上限,则可以购买相应指标的排放权;而企业如果排放量低于规定的限度,那么可将节余的排放指标出售。在初始分配时,欧盟将不少于总数95%的排放指标免费分配给企业,剩余5%实行拍卖。如果企业一年以内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过其得到的数额,将受到经济惩罚: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40欧元/吨,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2年)100欧元/吨,罚款远高于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2]。
欧洲气候交易所是ETS最主要的交易中心。截至2011年9月末,其交易额已占全球碳排放交易的91.66%。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基于EUA的期货、期权,也包括基于CER的期货、期权。
(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自愿碳减排交易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创建于2000年,碳排放权交易涉及航空、电力、环境、汽车、交通等行业,是自愿交易市场的典型代表。2003―2010年,加入CCX的会员必须做出减排的承诺,该承诺出于自愿但具有法律约束力。CCX的交易机制是根据配额和交易机制进行设计的,其减排额的分配是根据成员的排放基线和减排时间表确定的。如果会员减排量超过了本身的减排额,它可以将超出的量交易或存进账户;如果未达到承诺减排额就需要购买碳金融工具合约。
CCX会员碳减排承诺分为两期:2003―2006年为减排的第一个承诺期,要求每年排放量比上一年降低1%,至2006年比基准年(1998―2001年平均排放量)降低4%。2007―2010年为第二个承诺期,减排量最终达到基准年(1998―2001年平均排放量或2000年)的6%[3]。2011年CCX推出了碳中和注册计划,对经核验的碳排放减排量进行注册。所有碳中和注册计划的项目必须遵守标准、透明的规则以及严格、独立的核验。
(三)联合国推行的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并据此获得所生产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以帮助其遵守在议定书中所承担的减排义务。该机制属于基于项目的交易,即基准管制与交易制度,卖方以低于基准排放水平项目经过认证后可获得碳减排单位,买方向该项目购买减排额。
CDM项目过程包括:寻找国外合作伙伴准备技术文件进行交易商务谈判国内审批联合国注册项目实施的监测减排量核定减排量登记和过户转让收益提成。截至2011年11月23日,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共计3597个,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538,929,973吨。我国已经有1666个项目获得联合国注册,占全球总数的46.32%,居全球首位。
二、海南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优势
(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为海南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赋予海南“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要求海南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国际经验表明,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举措。为此,海南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抓住机遇,大力争取中央支持海南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二)海南拥有丰富的碳汇①和可再生能源
森林是陆地最主要的碳汇。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海南森林面积达20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2%。同时,海南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20%~35%。丰富的碳汇资源可以用来中和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建立碳排放权市场后,将成为企业争夺的减排资源。
海南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目前,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在海南省东方市建设投产了年产量为6万吨的国家级生物柴油项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海南企业降低碳排放提供了扎实了能源基础。同时,新能源自身也可节约大量的碳排放权,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能够产生巨额经济效益。
(三)海南拥有节能减排的优良基础
“十一五”期间,海南已经实现火电机组百分百脱硫,全省18个市县都建成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国控重点源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2010年,海南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海南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后,可以通过市场把节能减排形成的碳排放权利转化为资金,进一步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CDM市场,利用国际资金节能减排
海南自然资源和碳汇资源丰富,CDM项目发展空间巨大。但目前海南的CDM项目数量与项目带来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都排名全国靠后。截至2011年11月23日,海南在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数只有11个,估计二氧化碳年减排量仅为770,191tCO2e。因此,政府应加大指导力度,大力发展CDM项目,在改善经济结构的同时获得额外发展资金。
(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考虑先行先试碳排放总量控制
海南应先借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经验,本着企业“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以企业自愿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方式,通过交易所市场平台组织实施碳排放交易。在条件成熟后,海南应考虑在一些行业先行先试碳排放总量控制。如房地产业是海南的优势产业,但其发展对环境易造成损坏。如果对房地产业实行碳排放总量控制,并允许企业之间就部分企业节余下来的碳排放权进行交易,不仅减少海南房地产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可以鼓励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建筑,利用节余下来的碳排放权赚取发展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规章制度和配套设施,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运行
一是建立包括准入制度、管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监督制度在内的规章制度,规范相关主体行为,使碳排放权交易有章可循。二是建立碳排放检测和认证制度。建立有关标准和方法,以检测和计算每个企业、每台机器或设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同时,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检测机构,应注意多元化,以保证公平公正。
(四)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开展金融创新
通过税收减免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CDM财务顾问业务的积极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CERs质押贷款及碳排放配额信贷产品,加大国内企业碳融资支持力度;发展低碳保险业务;尝试发展低碳投资业务,投资于气候变化领域资产或开发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例如开发天气衍生品与巨灾债券、建立碳基金等。
参考文献:
篇7
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确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最后关口,制订出一项新协定,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外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以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
在脱钩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O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脱钩弹性”(decoupling elasticity)的概念,进一步将脱钩指标由原有的初级脱钩(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即能源与GDP的脱钩)、次级脱钩(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即CO2与能源的脱钩)、和双重脱钩(同时达到初级脱钩和刺激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和负脱钩三种状态,再依据不同弹性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类,使得脱钩指标进入新阶段。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本国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Panayotou(2003)认同对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呈倒“U”型关系的论断,并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角度解释了原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4]。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与评价研究为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家差异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尚无法直接套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
三、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方式。三是资源禀赋。四是贸易结构。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
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赵一平(2006)根据“脱钩”和“复钩”的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和“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脱钩指标研究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儿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现有低碳经济理论和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近年来(下转第9 页)
(上接第 4页)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正悄然兴起,但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有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则鲜有见到;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对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而并没有应用指标体系对区域或者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与实践应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三是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多限于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缺乏对多个城市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没有体现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
[2] Stern 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
[4]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8(3):14-19.
篇8
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思前·食后·厉行节约”,该主题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中国的主题为“同呼吸 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低碳减排的巨大潜力。下面就先说说我们企业在低碳减排方面的可取之处。
企业从管理提升和技术改进两个方面均有低碳减排的措施,管理措施有状态巡视检修、工区回迁公司园区集中办公、齐抓共管小组和绩效管理提升等,技术措施有无人机巡视、在线监测设备、QC、五小等。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下两个例子。
首先,让我们从一则新闻说起。北京卫视在新闻联播期间报道了无人机巡线,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北京供电的事情。为什么把无人机巡线和保证供电拿到一起说呢?这是因为无人机巡线开拓了新型巡视工作模式,以科技创新方式提高了七成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各项成本支出,侧面达到了低碳减排的效果。那无人机巡视具体是怎么开展的呢?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由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机上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无人机巡检通过悬停、定点拍照,将设备状况、线路通道等画面实时传送至地面控制台。它可对输电线路本体缺陷、通道隐患进行快速探测,不受灾害天气影响,做到及时、准确、高效获取现场资料。无人机控制操作过程简单可靠、运行稳定。
近期,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协同试点工作开始展开,公司加快推进无人机项目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试点任务。无人机巡检工作于2010年开始立项,至今先后研究开发出电动固定翼无人机和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其中,电动固定翼无人机主要应用于电网高速巡航、线路走廊高频次监控、检修现场地形勘察、灾情普查等作业内容。而电动多旋翼无人机项目正处于研究阶段,已经实现了对导地线、金具的零死角巡视。
刚才说了移动的眼睛-直升机,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下固定的卫士-在线监测设备。从2007年开始,运行维护的输电线路上,就开始逐步加装各种在线监测设备。例如远程可视监测,微气象监测和导线微风震动等等。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完成开通后,我们可以通过铁塔上这些默默无闻工作的新工具,轻松了解线路的即时天气状态和周边环境,从而可以对各种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外部状况做到了然于胸。
我们也常常想象,以后不用每天去巡线,也不用顶着狂风暴雪去监控覆冰威胁,更不用在烈日暴雨中,跋涉着寻找雷击点,这些工作都可以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完成。幻想是美好的,但目前来讲在线监测设备还仅仅能够完成简单的视频监控和传感器数据收集工作,数据分析报警工作还不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寻求更加先进成熟的传感器,部署在了我们铁塔上的每一个角落。线路走廊,设备本体的情况,都将通过传感器即时,有效的传递给我们。而发展成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或后台管理系统,将帮助我们过滤掉了大部分的无用信息,专注于将线路运行的缺陷和隐患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的工作能够增加效率,有的放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联网时代的缩影。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低碳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我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我们应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使党的十提出的“低碳减排”、“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
下面我们就说说小举动带来大变化的低碳生活方式:
1、少吹电扇1小时,减少0.045kg碳排放;
2、少看电视1小时,减少0.096kg碳排放;
3、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碳排放减少4倍;
4、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显示器,碳排放减少1/3;
5、少开车1公里,减少0.22kg碳排放;
6、少乘1次电梯,减少0.218kg碳排放;
7、附近公园中慢跑代替跑步机45分钟锻炼,减少1kg的碳排放。
8、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每分钟节省10kg水, 3分钟热水澡的碳排放削减一半。
9、少吃1kg牛肉,减少13kg碳排放;
10、少丢1kg垃圾,减少2.06kg碳排放;
11、晾晒衣物,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减少2.3kg的碳排放;
12、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减少2.5千克的碳排放。
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 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下面总结一段低碳口诀:
低碳生活,人人需要。精细用水,时时做到。科学用电,学问不小。
巧用燃气,节能有招。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一次物品,不用为妙。
禁烟制度,自觉遵照。合理用纸,替代木耗。绿色采购,时尚环保。
厉行节俭,消费别高。科学饮食,定当记牢。建筑节能,积极倡导。
篇9
一般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寿命是25年,而据研究估算,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期仅为1.3年,也就是说,光伏发电在之后的近24年中都是零碳排放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的碳排放为33~50g/kWh,而煤电的碳排放为796.7g/kWh,燃油发电的碳排放量为525g/kWh,燃气发电的碳排放量为377g/kWh。光伏发电仅为化石能源发电碳排放量排放的1/10到1/20,是真正的低碳能源。
但总的来看,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清洁生产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以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环节为例,目前中国的多晶硅企业有70多家,只有20家达到2011年颁布的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说明只有不到1/3的中国多晶硅企业能耗和环保达标能够满足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这20家企业规模也参差不齐,有的生产规模达到了万吨级,有的规模较小,有的还在建设中没有实际生产,能够继续生产的企业不到10家。
除了多晶硅环节,国内下游的组件企业多达700~800家,只有少数几家上市企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企业的能耗水平和“三废”排放情况。现在看起来,这是唯一披露光伏企业环境信息的渠道,这暴露出中国光伏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还多停留于口号和形式上。由此产生的违法、违规隐患,比如在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很多漏洞。
技术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硅环节在能耗和“三废”排放方面首当其冲,因而也具有最大的污染物减排以及降低能耗的空间,且其成本下降的潜力也最大。处在这个生产环节中的企业应该努力创新,将清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年底,国家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行业标准的出台提高了行业门槛,有助于淘汰那些落后产能。
多晶硅生产要求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相当规模的启动现金成本,国家对多晶硅的准入限制又提高了产能准入门槛,多晶硅产业开始进入理性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降低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上有很大提高,平均综合能耗和还原能耗分别由2006-2007年的300kWh/kg以上和200kWh/kg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60kWh/kg和80kWh/kg左右,能耗降幅近50%。而生产成本也由最初的70美元/kg降至目前的30~40美元/kg左右,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已降至20~25美元/kg,可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竞争。
总之,作为一种成熟的能源转化技术,光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是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解决的。比如,在多晶硅的生产环节中四氯化硅这种危险化学品的排放,实际可以通过冷氢化技术提高四氯化硅的转化率,再通过使用闭路循环来有效解决。闭路循环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四氯化硅以及三氯氢硅的排放问题,并达到回收并重复利用目的。而“晶科能源”事故中出现的氢氟酸污染事故,可以通过使用碱中和的措施,将氟离子完全沉淀再作处理。同时,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环节,废弃物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交由有资质的部门或单位处理。这些措施和技术在国内已经有企业实施,说明技术并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可期待的清洁生产
在光伏行业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但能使企业达到国家各项环保标准,还有助于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在行业中取得更强的竞争力,具有环保和经济双重效益。
篇10
为什么低碳不可避免?撇开环保和生存压力来回答,答案也很简单。
如果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管辖范围内企业制定了严厉的气候变化政策,那么这些国家的企业经营成本会普遍提高,国际竞争力将会相对削弱;而为了维护本辖区内企业利益,欧美政府必将在涉及到国际竞争的领域,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重重障碍。而要避免和wTO相关贸易规则冲突,技术和环保壁垒将会是行之有效的工具。这些可能使用的工具包括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
事实上,这并非纯属臆测,相似的剧情已经在不断上演。
在2009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航空业作为唯一的带来了行业整体减排目标的行业,获得世界的广泛关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理事长乔瓦尼・比西尼亚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到2020年,国际航空业年均燃效将提高1.5%;从2020年开始,做到稳定碳排放,达到碳中和增长;到2050年,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净减少50%。
乔瓦尼・比西尼亚尼认为,这些目标清楚地表明,航空业在处理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做法甚至超过了监管机构。
这一目标的提出,以及乔瓦尼・比西尼亚尼口中“监管机构”的暗示,被航空业观察人士视为IATA对欧盟此前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计划(EUETS)的应对方案。
在2009年8月份的一份包括2000多家航空公司的名单中,欧盟明确提出将航空业纳入EUETS之中。自2012年起,所有进出欧盟或运营欧盟内部航线的航空公司将被分配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排放总量低于限额的航空公司可出售其限额剩余部分,而排放总量超标的则必须购买超出限额的部分。根据欧盟的计划,分配给每家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额将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一规定也涉及到了中国国内――包括国航、东航、南航、春秋航空和深航等33家航空公司在进入欧洲时都不可避免地被这一规则约束,并承担相应的成本。
而按照IATA预测,仅仅是被纳入EUETS后的第一年,2012年全球航空业成本就会增加24亿欧元,并且这一数字将逐年递增。乔瓦尼・比西尼亚尼认为在航空业面临亏损的今天,这是航空业不能承受之重。这也促使了IATA提出了自己的减排计划。
虽然欧盟面临着来自IATA和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做出姿态表示对于任何其他能降低航空业排放的方案表示欢迎,但由于欧盟对航空业减排的整体目标不会改变,最终极有可能只是在减排细节上作出调整。
据悉,除欧盟之外,另有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等国也计划将航空业纳入自身的ETS之中。一旦这些区域性ETS全部落实,中国航空公司将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
目前,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航、东航等公司已经成立了应对欧盟排放交易计划的工作小组,对碳排放配额交易计划进行研究应对。
专家认为,只有持续、充分关注各国相关政策细则,并及时作出应对,同时参与到相应减排规则的制定之中,中国民航企业才能争取到可以争取的优惠,降低损失。
航空业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无论是在运输业还是在制造业领域。与低碳相挂钩的一套新的经济游戏规则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行业的行为准则,影响着更多企业的生存方式。
电动汽车开道
让我们将目光从天空移到地面。
中国政府关于减排的承诺正在汽车产业发酵。虽然汽车生产商依然受困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高昂的成本,但他们仍在努力将电动汽车转变为大众化产品。
2009年12月18日,上海汽车宣布将与美国电池生产商A123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用电池。这一行动也再次证明了中国的“全球绿色汽车梦想”。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今后将向在中国销售的上海汽车提供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所需的锂离子电池。
而对此次合资,上海汽车的相关人士表示,上海汽车旨在掌握绿色能源车的核心――电池技术。而此举将有助于上海汽车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在电池这一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上形成突破,为低碳经济时代做好准备。
上海汽车总裁陈虹此前称,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开拓者,上汽明确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标,在未来三年里,除了节能型的混合动力车将不断被推出以外;2012年,上海汽车的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要推向市场,真正实现零排放。同时上汽将在国内率先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陈虹表示,世界范围内汽车驱动电力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为了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占全部汽车的1/2。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刚刚在2009年12月宣布了将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补助。此前,比亚迪和其他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一直在寻求政府出台这一政策,以便让他们得以在国内启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作为低碳经济实践的代表之一,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而比亚迪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其以电池大佬的家底,投身汽车业。并成功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双模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成为目前中国电动车的标杆。
目前,国内正掀起电动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热潮。奇瑞汽车也计划在中国台湾建立全球电动车研发中心;而长安汽车也已推出了国内第一辆纯电动汽车――“奔奔”电动汽车;而其他国内车企,如吉利等汽车企业也纷纷酝酿推出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
根据科尼尔汽车资讯公司预测,2020年,中国市场纯电动车将占到市场40%强,加上20%的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比例将占市场2/3。电动车将成为汽车工业迈入“低碳”行列的重要功臣。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公司正在研究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销售下一代绿色能源汽车的可行性方案。
此前,戴姆勒公司就曾宣布,计划2010年在中国实施一项试点计划,推出Smart迷你汽车的电动版本。日产公司也计划在2011年向中国试销Leaf电动汽车;而通用汽车则表示将于2011年在中国推出可插入式(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而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汽车此前也在日本宣布,开始限量出租插入充电式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并计划在两年内将其推广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汽车市场。
业内专家表示,尽管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但从未来中国汽车的发展格局来看,汽车行业的低碳化已不可避免。通过政策主导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方式。而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面对国际汽车厂商的竞争中,不但要尽快占领市场份额,更要以新能源汽车为拐点,加快汽车产业在低碳化技术上的开发,利用低碳化加快汽车产品结构转型,这样中国的自主品牌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中国制造低碳化创富
可回收的纯天然亚麻籽制作的地板,环保且能净化空气的雾屏,低耗能的纸质SIM卡……
在2009年的广州国际设计周上。驻足各项新奇设计前的观众意外地发现,尽管事先没有任何宣传和提倡,低碳的概念却已经渗透在设计理念其中。而工业设计作为制造业的先锋,它的悄然转型意味着中国制造也正在逐步走向低碳之路。
达利公司位于杭州萧山,是一家服装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其生产的丝绸女装出口连续几年在全国服装企业排名第一。
2009年11月,受金融危机累积影响,公司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07%,然而利润却同比增长了107.76%。
达利公司利润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是进行了全方位成本控制。在能源消耗方面,达利公司通过开发利用太阳能、在园区建地下保温蓄水池、开发余热回收系统,总能耗同比下降31.11%。总计节约1700多吨标准煤。
达利公司通过建设超过总面积为95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组,改变了传统采用燃煤和蒸汽加热的方式。这个项目被国家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家住建部科学技术司联合确定为国家“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获得每平方米示范面积50元的经济补助。
经过2008年底以来的低碳改造,2009年1~10月,达利三项成本已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917.6万元,利润实现大幅增长,达到创纪录的4412万元,而公司的总能耗反而下降了25%。
达利公司的例子让我们发现,企业减排在经济意义不但可以实现省钱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是创造财富,从绿变金的过程。
企业通过降低产品生产过程能耗来实践“低碳”概念是一种方式,而以降低产品能耗和碳排放则是另外一种低碳方式。
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在2009年12月表示,万科从2010年将全面开展精装修住宅,到2014年完全实现住宅产业化,并把住宅产业化作为推广绿色住宅的平台,加大低碳地产与绿色建筑的投资建设力度。王石表示,到2014年,万科将完全实现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万科不会再用传统的施工方法。
业内专家认为,住宅产业化实施后,对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提高,能使建筑垃圾约减少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建筑节能达50%以上。低能耗、低污染的住宅生产方式将是今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
而根据麦肯锡的预测,现有的某些节能技术可以通过未来节约的能源收回成本。而仅应用这些节能技术,到2020年,企业与消费者即可节约6000亿美元。
低碳化倒逼中国制造转型
企业生产过程的减排,并不仅仅是省钱或者赚钱,在不久的将来更可能上升为一种市场强制措施。
2009年4月,沃尔玛宣布在5年内,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同时根据供应商的执行情况。将其商品分成不同等级。此外,国际上几家大的电子商城如Best Buy等也正在考虑跟进沃尔玛的做法。沃尔玛强制减排认证的举措,直接影响到全球500万家工厂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中国。沃尔玛表示,希望其在中国最大的200家供应商在2012年之前把能源效率提升20%。这意味着,中国大量原材料企业、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都必须承担减排责任,否则跨国公司的订单将与你无缘。
篇11
一、引言
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低碳,着眼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要防止低碳不经济现象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统而观之,虽然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随之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不容小视。工业化、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温室效应越发严重,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优。气候条件恶化,危害越加严重,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独善其身绝非可能。对此,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几年的发展证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与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狭义的理解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低碳经济从宏观上确立了低碳发展的方向,中观层面结合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在微观层面上利用碳中和技术。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实质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驱动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就预言,按照著名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经济长波理论或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率革命为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毋庸置疑,全球经济正处在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序幕,驱动这种新工业革命的是对能源和气候安全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能源资源禀赋不可回收的天然属性、价格与供给的巨大波动性也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模式的主流。针对这一新的现实,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开始调整在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过真正推动这种决策调整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展望关乎向低碳未来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不是转型的成本考虑。
中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当中,能源资源的天然不可再生性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1世纪前50年内,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会逐渐提升。根据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如图1、图2所示。
显而易见,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基本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本质特征,这也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这种以低热值的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负外部性对环境影响较为重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始终是一个焦点话题。国际能源署(1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显示:2005--2030年问,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3%和2.2%,中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此同时,粗放式发展长期处于主流的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必须实施低碳经济转型,推广清洁碳排放技术,扩展新能源生产结构,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赢。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1)法律规范低碳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低碳经济法律和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如制定《低碳转换计划》,并制定出诸如《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通过立法、修改法律以及采取实际行动来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发展可再生能源
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
首先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计划,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其次,以政策调节手段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再次,加强国际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并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借鉴日本的做法,每年投入巨资发展低碳技术,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4)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重工业降碳。择机推出碳税、排放贸易机制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极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工业能效以及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此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篇12
第一种借用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全过程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第二种顾名思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活动所释放的“碳”。
二、上海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
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在较低的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顺应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举措,也是帮助上海都市旅游转型的有利契机。
上海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树立了都市旅游的鲜明形象,但是上海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比较明显的是:自然环境质量不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严重超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3-9倍;交通拥堵情况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旅游客流量的增加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入使得交通系统更加窘迫。可以说,上海的环境承载力已经不堪重负,所以,上海亟需发展低碳旅游来解救自己,实现其旅游业从数量扩张战略向质量扩张战略的转型。
三、实施低碳旅游的措施
现在人们对低碳旅游谈得很多,这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但我们一定要慎防从概念出发,无论是低碳旅游还是生态旅游,不管冠以何种名目,首先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试点,找到适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低碳模式,然后再进行推广。
就上海低碳旅游而言,可以选择崇明岛作为试点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低碳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业内外部以及区域之间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难度较大。而低碳旅游景区相当于一个低碳旅游系统的微缩版,能很好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化繁为简。
(二)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倾向有利于崇明岛的低碳旅游发展。上海选择崇明岛和临港新城作为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崇明岛上的东滩生态城预计2040年竣工,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上海市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定位使得崇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可能,并带动旅游产业的低碳化。
(三)崇明岛自身的优势。崇明岛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密度低,土地资源丰富,受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较少,有望设计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低碳交通
1. 在岛内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所谓快速公交系统,是指利用特制改良型的公交车辆,快速运营在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上,保持轨道交通的特性并且具备常规公交灵活性的、便利快速的一种公共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的优点可简单归纳为以下3点:(1)环保,主要体现在使用的是绿色燃料,噪音极低,这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2)建设成本低且周期短,与轨道建设项目相比可以节省80%的费用,一般情况下,新建一条20km的快速公交线路仅需1年时间。(3)在线路调整和改造上,快速公交系统非常灵活,其交通网络便于扩大,也便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快捷换乘。这样就能将崇明岛与上海主城区连接起来,不仅使两地之间的往来更加便利,也能有效缓解市区的人口压力。
2.实施交通管制。在景区内不允许使用机动车,鼓励游客步行或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锻炼身体,景区还可提供电瓶车用于换乘。通过这些方式,将因交通运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最低。
目前,崇明岛的旅游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其发展潜力无疑应该被看好,所以做好当地的交通设施建设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为未来崇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上海其他区域旅游业的低碳化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二)低碳信息化
低碳信息化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在线旅游服务。通过庞大的用户量和快速的信息服务方式,帮助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提高服务效率,间接降低损耗。比如,某些酒店凭借强大的搜索技术平台及实时的信息服务,就直接或间接降低了纸张和能源损耗,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的碳排放量并实现增值收入。在线旅游服务还有益于旅游者低碳出游计划的实现,旅游者通过旅游搜索不仅节省时间,也降低了出游费用。
未来上海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重点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具体到崇明岛的信息化建设,就旅游住宿业而言,应实现内部办公智能化和自动化,以及与相关部门如旅游管理部门、银行网络的互联;旅游交通部门应完善电脑预订系统,同时开发多路联机订票系统;旅行社要实现管理、营运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和提高外联网的水平;另外,还应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环境保护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等。同时注重加强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工作,重点培训网站建设的专业技术、图片处理技术、电脑维护等专业知识。最后一点需要依托上海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三)低碳建筑
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低碳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旅游景区内宾馆、酒店建筑的低碳化建设尤为复杂和重要,具体来说,根据低碳建筑的概念对其提出以下建议:
1.建筑物紧凑相邻,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楼层不要太高,以节约电梯的成本并减少使用电梯带来的能耗; 楼顶、外墙和楼板都采用300毫米厚的超级绝热外层,以减少表面热损失;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3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设计屋顶花园,减少热辐射,蓄积雨水,改善环境。
2.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灶,节能灯等;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重视结合本地能源优势,利用自然能,如开发崇明岛上的风能和太阳能来发电和加热;使用生物燃料,如可以使用修剪的树枝和废木料发电,一来不产生碳排放,二来减少垃圾的产生。
篇13
1.低碳经济政策调整现状评析。当今,我国关于促进和保障低碳经济发展而出台的政策数目较多,国务院在2007年、2008年分别发表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根本性作用。此外,地方相关部门针对地方现状制定了地方性的产业政策,对国务院办公厅的具体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的工作通知》,随后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及深圳、厦门、南昌、贵阳、杭州、天津、保定等“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工作,并且明确指出积极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可以说,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机遇。当今,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统筹建构,依照科技进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推广,努力构建低碳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及消费模式。“五省八市”这一试点城市依据自身状况,编制低碳经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2.低碳经济法律调整现状。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为基本的关键是碳排放量的减少,我国减少碳排放方面的相关法律主要集中在环保立法、能源立法及生态立法中。2002年,国内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这一法律中淘汰落后的产能,促进产能过程中的低碳化及清洁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009年,修正案的通过,加强开发管理可再生能源,挖掘资源潜力,如:对非化石燃料进行挖掘。《节能能源法》对能耗降低、节能加强提出了详细意见,并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能源排放,提出了新的见解。《循环经济促进法》高效化、减量化的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出台关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相关的法律。其中,2009年《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中表明中国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观点、主张及立场,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说,这些法律的颁布最终形成了我国低碳经济的法律框架体系。
三、我国亟需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积极使用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可以说,当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国内外当今所处的现实情况也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性。我国当前能源消耗严重,效率低下,环境能源问题的突出已经不能够持续支持我国可持续进程的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产量居世界第三,能源消费位居世界第二。我们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煤炭消耗总量近全球的一半。2008年,中国环境和发展合作委员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报告指出,资源已经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够提供能源的两倍以上。针对我国高速度经济的发展而言,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高投入,高消耗。我国整个社会可持续意义较为薄弱,市场信号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因此导致众多市场主体追求会误导或者相对短视的事务,其中自由市场就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当今,我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产能机构水平低,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不高。经过调查显示,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期,高耗能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较大比重,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当今,我国能源利用大力能源消耗会引起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就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媒体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给社会环境带来不少问题,使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我国主要的大气环境污染,多数悬浮颗粒来自煤炭。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下,生态破坏范围扩大。当今的现实表明,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极大推进低碳经济形势发展。我国想要实现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面临诸多转变。可以说,从我国能源结构而言,我国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它对能源技术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变化都提出较大挑战。此外,城镇化、现代化及工业化推动中国发展,使得我国能源需求加快增长的发展阶段。当今,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停止,这使的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又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为谋求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老路。我国当今经济主体是工业,因此,能源消费主义聚集在工业领域,我国工业生产水平落后,加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当今,低碳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公民必须具备的责任担当,同时也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