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1

众所周知,人的活动是受情绪影响的,情绪就像“神奇果”,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有时,它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有时,它也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这就是说,人的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在积极情绪的支配下,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容易发挥自己的水平,就能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反之,当人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人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失去理智和自制力,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精神激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抑制学生的消极情绪。那么,教师应采取哪些途径进行精神激励,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一、榜样激励法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目标。正确的目标,是人生的灯塔,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生活目标,就会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目标奋进;正确的目标又是人的精神支柱,当困难、挫折来临时,因为有了正确的目标,就能激发起奋斗的勇气和巨大力量,战胜困难和挫折。例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开展“每周一星”评选活动,把那些在学习、劳动、纪律、卫生、爱护公物等方面有突出表现或者是进步特别快的学生评选出来,连同他们的事迹材料和照片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参观、学习。这样,由于榜样就在身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懒惰的变勤快了,读书声代替了吵闹声,往日随处可见的垃圾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了学生思想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

二、赏识激励法

赏识激励法,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的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

首先,赏识激励可以通过师生心灵的沟通激活学生内心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中,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挖掘、调动学生的内心需求。如,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委屈时,最需要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下错误时,做需要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当学生有某一兴趣时,最需要的是支持。教师只要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愿望,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赏识激励可以使学生内部的正因素战胜负因素。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都会表现出积极与消极,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而在别的方面暂时处于劣势;有的人由于环境条件呈现了某些优秀的品格,而有些潜在的能力和品格暂时还没有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调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利用学生的自信和内力去自我发现,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内力去激活隐藏着的潜在因素,利用学生内部的正因素去战胜负因素,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调动,学生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表扬激励法

表扬是对过去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恰如其分的表扬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以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教育学认为表扬是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受到别人的称赞,他就会感到愉快和喜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承认,一句话的赞词能使人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也都需要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赞扬、鼓励也许别人说过就忘,但听者会久记在心。有时旁人的一句话,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教师可以把一个人推上绝路,也可以从“泥潭”中拯救灵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儿童对于老师给予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老师的爱,学生被关爱的同时,也爱他们的学校,爱他们的老师,爱他们的班集体。”

表扬应是教师真情实感的流露,表扬也要讲究方法,要恰到好处。

首先,要把握表扬艺术。如在平凡、平庸中捕捉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在进步提高之中评价赏析成功的因素,强化欲望、扬长避短;在成功、卓越之中品味、赞扬其特点、优势,以促进形成个性特色;在失误、挫折之中寻找正确和有利因素,增强自信。

其次,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场合,应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

语言式:用热情的具有鼓舞性的话来表扬学生,很有直接性。这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作用很大。有的学生很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可就是上课管不住自己,说话、走神、搞小动作,但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可抓住时机,经常在课堂上等公共场合表扬其优点,引导他们慢慢改掉坏习惯,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表情、动作式: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微笑或目光的短暂交流,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抚摸一下学生的头等细微的表情动作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性格内向的学生。

文字式:对于一些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女生,采用语言示和表情动作式都不一定能触及她们的内心深处,可采用文字示表扬。把对她们的理解、赞扬用简单的语言写在作业本上,利用教师节、元旦师生联欢的机会写成赠言给她们。她们通过一张张小小的纸条、几句简短的话语,就能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自信心和自尊心倍增。

四、自我激励法

精神激励,不仅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体来自内部。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外部固然重要,但内因的作用更不可忽视的。因此,进行精神激励的另一种途径就是进行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当一个人取得成绩的时候,自我激励可以使他干劲倍增,做得更加出色;当一个人遇到困难和处于逆境时,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能从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可用“失败是成功之母”、“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等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五、设立激励机制,培养团队精神

精神激励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进步,而且对良好集体的形式也有极大的作用。

例如,在班级建设中,划分学习小组,从上课纪律、完成作业情况、每次小测成绩等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量化管理,对每一小组所得分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汇总,评选出先进小组颁发红旗进行奖励。值日组根据对扫除工具的爱护、摆放情况、扫除的干净程度以及保持情况进行综合打分,分期中、期末两次评选,这样,增强了学生们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风自然形成。

综上所述,精神激励在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时适度的精神激励,会像一张风帆,在每个学生的人生航程里产生不竭的动力,让学生充满自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二、创情感激励,促师生关系融洽民主

情感激励靠的是感情的力量,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它从思想方面入手,以情理的疏导,达到尊重和信任,从而实现在思想上的融通和对问题的共识。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精神上激发和激励学生去努力克服学习中碰到的曲折和困难,从而激起他们自觉学习的热情,我们应该关怀和尊重每个学生和承认学生每一点成绩,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和价值得到承认。同时要善于运用课堂氛围和各种激励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教师的情绪、眼神、手势等手段来诱导学生的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创群体激励,促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群体激励是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受群体关系的影响所形成的激励。在一个人人进取向上和充满温馨之情的群体中,个人受到群体力量的激励鼓舞而不甘落后,从众一致,积极追干,使课堂创造“爱”的气氛,“美”的环境,真正把课堂变成“乐园”。为此,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讨论、环境等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紧张和恐惧等,让学生放松自己、主动求证、大胆展示;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的热情,让其在自我思考、自我决断和自我展示中树立自信,并在自信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欣慰和喜悦。这样就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促其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人人争先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

四、创目标激励,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篇3

一、适度激励,树立自信

什么是激励性语言?它是教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赞美、激将、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语言,是教师语言艺术形式中最富有激情、最具教育效果、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

什么是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语言?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语言艺术形式。教师应该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活动技能的难易程度等进行科学的激励。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上的可塑性很大,教师只有善于“长善救失”,才能使学生积极上进。激励的作用主要是“长善”。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的每一个进步、学业上的每一次成功,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获得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是在不断激励、不断成功中树立起来的。例如,在身体综合素质的协调性与柔韧性练习过程中,有位学生在“原地高抬腿”和“原地小步跑”两个项目中由于上、下肢不协调,完不成动作,练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笔者经过观察发现他缺乏持久的练习热情,于是在他练习的时候,我边指导边鼓励他说:“其实这个动作不难,你可以做得更好的,只不过有点不自信,缺少点毅力。现在的你需要加强练习,让上肢和下肢更加协调的配合,就能够非常漂亮地完成动作。”接着,我又给他做了几个示范动作,对他说:“你可以比我做的好,成功是属于有毅力而善于思考、学习的人,我相信你一定能练好。”经过不失时机的鼓励和帮助,这位学生增强了练习的决心和信心,练习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熟练协调。如果教师的语言倨傲使气、咄咄逼人,或者刻薄挖苦、冷嘲热讽,就只能造成学生感情上的对立,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注意观察,发现学生的优点就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应该充满情感,富有诚意,使学生觉得老师是由衷地为自己的优点而高兴,为自己的进步而赞赏,从而进一步地激起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二、亲近学生,激发潜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发挥激励性语言的作用,才能够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运用肢体语言,还能帮助自己提高形象,强化说话的感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例如,课上让学生练习的时候,有的学生完不成练习动作,如果教师这时候走到学生的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在练习几次,很快会就会完成动作,这个事情难不倒你。来,跟着老师的动作再练习几次。”这样的语言形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他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篇4

一、环境暗示熏陶人

好的环境能使人身心舒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四面徒壁,那么学生的心里也会感到一片空白,找寻不到进取的方向。因此,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以下几种环境:

1.制订班训,张贴公约

班主任要结合本班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简明扼要的班训置于黑板上方,其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督导作用。如,“静、敬、净”“真诚、求知、勤俭、创新”等等。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能够使学生时刻接受教育,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班内配置《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学生管理条例》等,积极利用教室内黑板报、墙报等,提出班内近期奋斗目标,给学生创设积极、向上、奋斗的暗示环境。

2.悬挂画像,展示风采

在教室内悬挂名人画像,如,竺可桢、牛顿、富兰克林、邓稼先、鲁迅等等。这些在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都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能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克服缺点、战胜困难的力量。同时,还开辟了学生的才艺展示平台,如,优秀的绘画、书法、习作等学生作品的展示。

3.评比擂台,力争上游

班级还设立个人评比栏和小组评比台,这些评比栏目的设计力求生动、有个性,避免刻板、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喜欢属于他们的这个进步家园,爱上这个成长进步的乐园。

二、语言暗示鼓舞人

用语言作为暗示手段,可以理解为平时所说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等意思。即暗示者虽然没有清楚地说明,但他的意思已经含蓄地有所表示了。教师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就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1.鼓舞激励

教师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暗示学生,使每个学生在班里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上课时发现学生有不专心听讲、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我就经常委婉地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这道难题我想你们一定会攻克的”等积极的暗示语言,如,告诉学生“你能”“你行”“你可以”“你会”“我相信你”等等鼓励之语。

2.赏识教育

赏识,是对他人言谈举止的欣赏。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赏识他人会给对方的工作和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的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或闪光点。他还善于用犯错学生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而不是靠校长的威严与职权从外在因素迫使学生改变错误。这是一种尊重、信任、赏识的暗示教育,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暗示下进行自育,收到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效果。

3.节奏调控

这里主要是讲用变换教学语言的节奏方式加以暗示的手段。在讲课时,如发现学生思想出岔或不守纪律,我又会针对情况有意识地将教学语言的节奏说得快一些、强一些,或者说得慢一些、重一些,并辅之以表情、眼神,这样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常受到启发。

三、表情暗示激励人

篇5

激励,从字面上理解为激发鼓励之意。在心理学上,激励指利用诱因来诱发和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具体说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活化其相应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推动力,它所强调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拓展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使人们在学习上、工作上取得成就。

激励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成才的愿望和需要,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激励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革,建立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品行、学业和个性都获得全面发展。

所以,激励教育就是教师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动力为主要目的,积极调整教学环境和对学生的教学态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激励的两个要点

(一)激励目标明确

目标是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完成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也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的教育过程。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可以从注意、贴切性、自信心和满足等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见图1。

在给学生定下合理的目标之后,目标就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首先,它是学生努力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鞭策。目标给了学生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其次,随着目标实现,为学生提供了成就感。如果目标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

学生的积极性。

(二)正面引导的教学过程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包括“激励”和“保健”两类因素。“激励因素”指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

的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必须意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而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另一方面,斯金纳所提出的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中也指出正面强化的重要性。正面强化就是指提供个人需要及期望的某些东西。它是影响个人或团体行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想使一个人以某种方式行动并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要给予所期望的行动相应的激励,这样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自我尊重的实现,并且会将这种荣誉感带入自己之后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更积极主动。激励教育对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影响,可从图2看出:

从图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于学生个体或班级集体的积极行为,运用表扬、奖励、鼓励等激励方法可以强化其行为,从而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这种方法是正强化激励。负强化主要是引导学生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如在布置作业后,告诉他们如果作业不合格,将会被退回重写,这样学生会很认真的完成作业。惩罚消除主要指教师通过批评、警告等方法,帮助学生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发生。

三、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通过吸引人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目标激励的作用可以分为: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努力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持久性;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各时期的目标,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可以把基础课程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以后继续学习的保障;对于大二的学生,鼓励其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可以通过实践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后,可以加强综合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二)情感激励

人是身心统一的有机体,具有体力、智力、感情、情绪等丰富内涵的个性。先决情感特点提到: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对所学课程持有的态度、兴趣、情意、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简言之,这些因素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喜好。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三)行为激励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学院的《教师行为规范》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五个方面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热爱教育,尽职尽责,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四)角色暗示激励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更会在心中有自己的偶像或者说崇拜的人物,这种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人物,也可能是虚拟的。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有两个要点: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偶像,这时候,教师应该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将学生往正确的偶像引导。第二,教师在选择偶像的时候,必须掌握贴近学生的原则。如果设置的偶像与学生相距太远,学生产生距离感,这时偶像的激励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五)兴趣激励

有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方法。但兴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引导绝非一蹴而就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持续的肯定引导,使其保持一种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进而由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兴趣。

(六)“无关式”激励

“无关式”激励并非与教学过程完全无关,而是通过教学环境或是过程以外的一些因素影响学生,达到激励的效果。心理学中有一个辐射定律,体现事物的关联性:即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这在教学过程中看,就是教学过程以外的一些人或事,实质上也会对教学产生一种辐射影响。

(七)奖惩激励

奖励是正面的激励方式,可以通过表扬、奖励、鼓励等形式进行。惩罚是与奖励相反的负激励方式,可以通过批评、处罚等形式进行。主要在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错误问题时,从负面角度加以约束,帮助其纠正,自觉改正。

四、激励的误区

(一)滥用激励

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个度的原则。不然激励非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更可能会带来反作用。

这个度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置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超过学生能够承受的能力。另一点是激励使用的频率的问题。激励必须注意公平性与竞争性兼顾的原则。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公平,滥用激励,那么学生会把激励看成一种福利,从而使激励丧失了原有的效用。而教师如果有过于强调竞争性的激励,只表扬少数优秀的学生,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学生为了激励而学习,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就得不偿失了。

(二)没有针对性地激励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人的心理更是千变万化。个性化教学中强调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要求强制管理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激励,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另外,对于具体的问题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或含糊其辞。例如,教师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学生按时按要求完成,而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点评,侧重点就卷面整洁和字体端正等方面进行表扬,激励的效果会很差。

(三)教师凭个人喜好随意性激励

激励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公平性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应避免加入个人的喜好和偏见,或轻易对学生下结论。教师也是人,有自己的喜好。但如果教师一味对符合自己性格或是偏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而对其他普通学生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吝惜褒扬之词,那么这样激励的反作用是相当大的。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对学生采取了激励教育,但必须注意,激励针对的是整个学生班集体,如果偏重于教师个人喜好的激励,那样的激励只会损伤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激励教育鼓励学生发挥最大积极性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四)重才轻德式的激励。

许多教师只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或是在某些才艺方面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或是鼓励激励。奖优罚劣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教育”的德育功能。换句话说,对学校而言,并不是只要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对社会完成了贡献,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管理大师杜拉克曾说过:“人的品德本身不一定能成大事,但品德有缺陷却足以败事”。学生无才有德,对社会也许并没有坏处;但若培养出的学生有才无德,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的效果了。而教师在学校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在实施激励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德育的导向。

(五)马太效应式的激励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名的马太福音效应。即在人们潜意识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好的人或事给予更多的欣赏和赞扬,而对原先不好的事物,人们则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其不好,即使其有了转变却也视而不见。简言之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些教师在进行激励时,总是局限在那几位优秀学生身上,各种荣誉的光环都往他们头上戴。这种让“越是有的人得到的更多”的精神激励往往使得那些在某一阶段突出的学生一下子就成了“全能”。这种做法的可能使他们感觉应付各种场合时身不由己,时间精力也不够。同时还会激起周围同学的不平,从而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所以,对学生进行激励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各个方面,不能只顾到几个优秀学生。

(六)激励手段过于单一

一提起激励,有的教师所想到的方式无非就是给荣誉、表扬、戴红花、发奖状等。其实激励的内涵非常丰富,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并且得到认可,并激发起学学习热情的方式都是一种好的激励手段。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一些特别比赛。包括作文、猜谜等,这些竞赛通过有趣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激励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表扬不是激励的全部。在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适度的批评实质上也是一种激励。而这种激励最大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在不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期望得到别人肯定和鼓励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更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激励教学法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可以为师生互动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为达到教学目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用鼓励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恰当地使用激励策略,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教师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创设一种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教学就会充满活力,学生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学习,并且会乐此不疲。

一、用目标激励,为学生明确方向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具体明确的目标,点燃他们心中的明灯,树立人生的航标,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让他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竭尽全力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目标的实现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标的发展目标是学会阅读、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表达。 教师将语文的各个目标落实在教学中,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把握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用榜样激励,为学生提供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他们容易受到激励,学习榜样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勉励自己。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联系现实的榜样来激励学生。如在上九年级上册季羡林老先生写的《成功》一课时,里面提到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典故,我不惜花很多的时间来给同学们讲这四个故事,并结合当今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如钢琴王子朗朗,篮球巨星姚明等等,告诉学生:只有浸透着勤奋的汗水,我们才能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评选学习明星,学习能手和进取者,学生之间形成竞争,相互激励,促进成长。以优异学生的模范行为去引导和激励其他学生,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因为这种榜样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容易引起共鸣。可以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感受到身边的激励力量。此外教师自身也是学生最为信服的榜样,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事物巨细,我都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无声的熏陶和激励。

三、用活动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成功体验,进而主动地探求知识和掌握知识。例如我在上文言文《陈涉世家》时,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来设计四组对话,分别是:陈胜在给人当帮佣在垄上与其他帮佣对话的情境;陈胜,吴广占卜鬼神以及把帛书放在鱼肚子里的情境;吴广激怒都尉并杀死都尉的情境和攻破大泽乡,陈胜召集三老准备称王的情境,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课堂的一个小,等每组学生都完成对话后,我又让他们派代表到台前表演情景剧,台上的学生把动作、神情、话语演绎的都非常到位,形成了课堂上的大。表演角色,先将台词背下来,加上自己对剧本的深入理解,才能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内容,重点不是看他们的演技,学生表演的目的是能体验人物的感情,表演之前的准备就是预习,只有对课文认真阅读思考才能演出来,只有演出来才能对文字有深入的理解。

四、用质疑激励,捕捉思想的火花

篇7

一、备课环节渗透激励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激励机制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去,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首先,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订稍高于该程度的目标,让目标成为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苹果”,将学生的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规律,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进步、再挑战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中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的过渡期,此时,学生对外界处于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接受阶段,因此,这一层次目标的制订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引领意义。

二、课堂教学环节运用激励机制

1.质疑激励

质疑激励,就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环节设计多种思考题,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接受、消化、质疑、解决的过程,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品质。

2.竞争激励

适当的竞争氛围,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适时地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把握好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单词记忆比赛等,不仅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更能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合作激励

竞争与合作并存,学生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合作。合作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在甄别中“为我所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渴望肯定的评价与渴望成功的心理入手,激励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竞争氛围。

三、与学生交流使用激励机制

情感教育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帮助,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课堂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教师、对课程产生好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激励机制注意的问题

1.避免泛泛而谈,以一概全

这方面主要涉及对学生的口头的或书面的鼓励,不能只泛泛而谈,套用一成不变的话语。比如,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有“很好”“很棒”等口头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表现,给予具体的评价,比如“你这道题做得非常好,能看出来课下努力了”等,能让学生既得到肯定的评价,又能知道教师的评价说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所有人都这么说。

2.避免激励不当,起反作用

篇8

一、激励性评价在课堂生根

1.应坚持艺术性原则

评价当然也要讲究形式和方法,注意艺术性,以增强鼓励的教育效果。如果课堂提问或者课堂练习时不是单纯地判断对或错,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就要根据学生的动态发展和个性特点给其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对于出色的学生不必总是表扬,有时还可以采用激将法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对于出错的学生则要先肯定其正确的地方,再指出错误的地方,鼓励其树立改正的信心。

2.应坚持因材而激的原则

评价针对性要强,因材施“激”。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教学的包容性,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激励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肯定、积极的评价语。在认知领域,激励性评价要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面向全体有机结合起来,在为学生指点迷津的同时,减少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教师要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充分、深入的了解,对于所教的课程要有透彻、正确的认识。

3.应坚持即时激励的原则

当学生大声复述出一个英语句子时,当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游戏活动时,当学生回答出了一个英语问题时,当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对话或短剧表演时……如此种种,只要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笔者都会及时而热情地进行表扬和鼓励,或眼神赞许,或恳切地轻轻颔首,或伸出大拇指夸奖,或微笑,或真诚而热情地说声“Well done!”等。这时,受到奖励的学生总是大受鼓舞,喜笑颜开,其他的同学也艳羡不已,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英语课上,笔者还让每个组的学生之间展开竞赛,随时观察每个组的纪律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及时给表现认真而积极的组以鼓励,获胜的组便意味着是组织纪律性最强,发言最积极、准确率最高、活动参与面最广的一个小集体。在课堂上,适当、及时地给学生以热情而中肯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积极期望,能进一步激发其坚持进步的热情。

二、激励性评价在作业中开花

1.作业设计有层次

作业的设计要和本节课的内容相符,难易度要适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难点的突破要遵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原则。作业的布置还要有灵活性,对于尖子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提高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以基础题为主,要让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英语作业不是太难,能很好地完成。

2.作业批改有点评

对于作业的批改和纠错,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少责备,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作业按正确和整洁分两个等级,正确、整洁的作业为优,其余都为良。还要经常在作业中加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他们自身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批你的作业对老师是一种美的享受”“老师发现你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你近来进步很大”“相信你会超过别人的”“如果你在书写上再多下一点工夫就更好了”等。让学生在激励中认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作业中经常使用“不认真”“不用心”“重做”此类评语,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篇9

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很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难度适中,特别是针对学生基础不一,要分层次布置,让各自都能独立完成,让那些对数学失去信心的人重树自信。在批改作业时,常常写上批语,当然也是激励语句,从学生解题的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作业中激励批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作业的书写、格式、算理以及推理思维的过程中。运用批注和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让学生及时加以改正。一方面及时提醒学生要细心,另一方面使其改正不良倾向,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解题的良好习惯。

二、作业中激励批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的评语不但能给学生亲切的感受,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学习的动机。带有感彩的语句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学习充满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中激励批语能提示自主学习的解题方法

当学生作业出现计算、观察、分析的错误时,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不明确而产生错误时,批上“先找准哪个地方的等量关系”“采用逆推法试试看”“下步该怎么做”“理论依据是什么”等评语,实际上是在指导学生解题的思维步骤,在评语的引导下,学生有的能很快明白自己失误在什么地方,从而改正过来。

四、作业中激励批语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批改作业时,如果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用上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拨,能激起学生数学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特别是“一题多解”。在作业中有的学生利用了这种思维方法,教师写上“解法多,方法好,思路宽”,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对只用一种方法解题的作业加上“掌握了一种方法很不错了,你爱动脑筋的话肯定还有高招”“如果你能多观察理解,将会有更大的收获!试试好吗?”。这样学生思维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真正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动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找准最佳时机,才能适当使用一下“批评”。如果你能灵活运用“激励”这一法宝,相信你的教学会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篇10

只要是我带的班级,我都给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告诉他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什么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班主任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态度。作为班主任,我告诫学生,每项活动、每件事情大家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对于班级,我告诉他们,我们一定要做全年级组、全校最好的班级,创最优的集体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在这种精神号召下,班级的每个同学都以最高的目标要求自己,集体荣誉感特强。例如:对于流动红旗的评比,学生对红旗的渴望超出我的想象。第一个学期中,我们真的做到了让流动红旗不流动,但是第二个学期中最后一个月,当我们丢失综合流动红旗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很伤心,尤其班级扣分的同学更是羞愧不已。学生对那面红旗有了更深刻的渴望,也把它当做了激励自己的旗帜。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班级完成了很多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获得了很多令人羡慕的成绩。

(二)树立正确舆论,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目的,我将平时的每一项班级工作都以小组形式与集体竞赛挂钩。每一天的班级活动,从作业的收交到卫生的打扫,从运动会到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我都要求按竞赛小组的表现评分,通过干部自己管理进行量化,评出每周的最优和最差学生及小组。到了期末总结评比也完全按每周的评比结果来确定各小组的优秀学生比例。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及小组每天的情况就格外关注,时间一长,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慢慢地,学生的是非观念明确了,班上出现的好人好事多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也更自觉了,学生真正做到了“维护集体为荣,损害集体为耻”,能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小组竞赛联系起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

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一般来说,现在最能调动学生情感的就是大的体育竞赛活动,那就是校运会了,我班缺乏体育人才,进不了前三名是意料中的事情,但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对校运会态度敷衍。我要求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因素,组成了“竞赛组”“后勤服务组”“宣传摄影组”,提出尽力取得好成绩,并且一定要取得精神文明奖的目标。在进行报名工作时,我和同学们一起通过比赛选拔出一些同学,最后我们竟然取得了年级第二,还获得了精神文明奖和组织奖。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学生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提高超越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建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支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我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的好学生选出来为同学服务。此外,还让学生主持主题班会、组织班级文体活动等,以培养其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所有这些活动都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自己评价,全员参与。我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自我设计的班会很富有新意,如辩论赛:“常立志,立长志”;“感恩的心”;“理想离我有多远”等。各种事实证明,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舞台,在活动中学生不但表现了自己的才干,培养了创新能力,而且增强了合作能力、自制能力。

当然,班上也有集体荣誉感不强、合作意识淡漠的个别学生,班主任更应该关心他,爱护他,用心去教育、感化他,使他觉得他也是班级的一员,愿意努力为班集体做事,即使他做的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要不失时机地表扬他、鼓励他,使之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使他们知道,集体的荣誉与成功是靠每个集体成员的努力;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也离不开集体的帮助。这样不断地反复训练、强化,学生就会越来越觉得集体离不开他,而他也离不开集体了。

在进行集体荣誉感思想教育时还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在教育中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会感到道理讲了几大车学生无动于衷,出了力收效却很少,学生不听,不懂得道理。这主要是因为采取的教育形式或方法不能让学生接受,也就是没有抓住学生的要害,不能使自己的说法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像给人挠痒痒,你挠到他的痒处,他就舒心,也就接受你;你挠到他的痛处,他就会极力反对,这就要求班主任对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有清楚的认识。

(二)思想教育要找准教育时机。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应注意适当的时机,只有时机恰当了教育效果才能更加明显。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体会到以下几个时机更适合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每学期开学时,刚开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都有一个好的打算,都想有一个好的老师,此时因势力导,通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心情最佳,信心倍增,有利于学生整体气势与自信心的增强,同时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安于现状的心理,此时教师应在肯定成绩时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3.学生碰到困难而落后时。当学生碰到困难,情绪不稳定,心灰意冷,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需要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时,班主任应迅速找机会通过个别谈话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奋进。

4.在出现问题时。无论是班集体出现了问题或不良思想倾向,还是个别学生出现错误,不管学生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都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感情,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学生吸取教训渐渐地成熟起来。

5.学生情感受到伤害时。学生与家长、同学、老师出现纠葛或交往中出现矛盾时,学生内心渴望有人支持正义,维护公道。教师要以关怀爱护的态度抚慰学生,帮助他们挽回局面,给他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慰藉,这时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三)思想教育要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

学生思想教育应以班会、晨谈为主阵地,以活动、家访、个别谈话为辅助,以周记为补充,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有时即使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学生我也会随机地进行适当的教育。

班会、晨谈是一种较为正规的、有整体性的、有规划的思想教育过程,可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可能进行的教育有时不彻底或没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个别谈话或家访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深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11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积极的激励理论推动了社会向人性方向的良性发展,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 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等。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西方激励理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一定程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Theory of Equality)

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1962年提出“公平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其相对量,即报酬是否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当等。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公平和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英语的学习集“听、说、读、写、译”于一身,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其重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面对学生们的公平性。对于那些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和学习悟性较差而产生强烈自卑感的学生,教师们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为之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并给予适当的语言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并促使他们保持一种心理均衡的状态。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成绩较好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而忽略了一部分弱势学生的想法甚至他们的存在,没有给予每一位学生公平表现的机会,使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大大损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在今后的学习中“优者更优,弱者更弱”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的出现和恶化。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Maslow)在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的激励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理论,分为从下至上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这一金字塔形的图示,由下至上清晰地表明了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以自我实现为最高需求层次的马洛斯激励理论的精髓和升华。满足自我现实的需求就要求一个个体在竭尽全力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之后,成为了自己所期待的人物,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

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学习类型,是一个学习者需要相对较多地暴露于公众环境之中,学习表达自己语言能力和与人沟通技巧的过程,所以学习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即刻关系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与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语言鼓励将非常重要,因为 人从外部得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感转化。同时,英语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也会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使之更加充分和活跃地体验学习过程,加速自我实现的进程。

3.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 理论(Theory of Expectancy)

北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Victor H.Vroom)的“期望” 理论提出,每个人要求做某项工作是认为这项工作的完成会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获得的成功将会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求。同时,完成工作之后的奖励也要根据个体的期待和差异进行具体的处理和对待。另外,激励者要采用适用大多数人的激励措施,使期望概率不能过大或过小,受益大多数人,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者的动力。

大学英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薄弱不一,因此在完成同样难度的工作后,对参与者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应该是适合他的心理需求的,这样,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者得到的是合理的奖励,将会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大学英语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也会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巧的完善。通过与学习者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学习的不同结果的表现形式,教师们要掌握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英语基础的不同,过往学习经历对现在的影响及内在的对学习需求得到不同的满足的程度。另外,教师们不能仅仅采取一般的奖励措施,而是要采取适合大多数人认为的最合理的措施。当然对于期望值大小的界定,弗鲁姆认为要加强心理疏导,使得实际的结果稍大于平均的期望值,这样不会使学习者由于期望值落空而产生挫败感,也不会是学习者因为期望值落空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将非常重要,要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学习者“眼高手低”导致的期望值过大。

4.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Theory of Achievement)

美国的权威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教授(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提出人有多种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 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权利需要(need for authority and power, 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和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战胜困难,将事情做得更加完美,他们追求的是过程中奋斗的乐趣。不同于 “期望理论”的是,拥有成就需求的个体并不看重成功为之带来的物质奖励,而是成功之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拥有成就需要的英语学习者有更强烈的内在的追求成功的动力和动机,尤其是对于有成败各半机会的学习任务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那些成功机会很大或很小的挑战,因为机会太小,成功就有很强的偶然性,而机会太大,轻而易举的成功会使得学习者的成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一般而言,拥有强烈成就需要的英语学习者已拥有相当的语言知识基础,对自身也非常有自信心,他们喜欢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达到设定的学习目标,并从自身努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样的一个团体,并依据他们先前的基础给予他们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和更高的学习目标,满足他们内在的成就需要,使之在原有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并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动力。

以上的四种西方激励理论的阐述以及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法,尊重和激励每一个学习个体,最大程度地促进自我实现的完成和内心的成就需要的满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励理论也可促使教师在心理层面和人文层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创洁,《激励的学问》(一)。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2

一、中学教育与青少年

在中国,中等教育也称中学教育,通常包括从14岁开始的六年的学校教育。起初,应试教育占了很大比例,“当今的中学教育,一味地应试考试只会给教育形成阻碍而不是促进。”“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中学教育阶段正值青少年的青春期,而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从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特点是情绪、情感有明显的两极性,这种情绪多变的不稳定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有关,也与经验不足有关。因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危机、社会适应危机、情绪发展危机、个性发展危机等,因此这一阶段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非智力因素

1.智力因素

从智力的定义,如binet和simeon认为智力是正确地进行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而wechsler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能力。

亚契洛克斯把智力划成两派:一是整体派,把一切智能都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主要智能作用都是大脑的总体性能;二是定位派,认为智能碎裂成好多成分,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操作,认为神经不同的部位传递出不同的智能。

总的来看,智力因素通常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性,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2.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等方面。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很多的成就。相反,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1984年,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发表了一次研究,他把钢琴家、数学家、奥运会运动员等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这些人能够创造惊人的成绩,发挥很高水平。而且让人意外的是:这本文由收集整理些人最初的时候成绩一般,是经过一个长期和深入的学习,才获得好成绩的。

同时包达列夫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特性上留下痕迹。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就会阻碍他的活动潜能的发展。他们认为成功的取得与热烈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冷漠无情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创造者的。

换句话说,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重要基石的作用。

三、非智力因素的中学教育的作用

韦克斯勒,美国心理学家、韦氏智力测验的编制者。经过早年的研究,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在现实世界中引起产生行为。有效的学习对每个教育阶段都很重要,特别是在中学教育中,学生经历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同时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形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出于这个原因,教育在这六年是特别重要的,在这个教育阶段,我们将讨论非智力因素中的四个重要因素:动机、情感、信心和毅力。

1.动机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它有三种类型的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学习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它能够激励学生更愿意进行这项任务并且在任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外在动机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其中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2.情感

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认知心理学家伯纳德·维纳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和动机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受到父母和老师双方面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的时候,他们会反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表现出很乐意去学习,并且对学习非常感兴趣。

3.信心

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而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讽刺挖苦,而是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及时表扬,力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4.毅力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所以持久性“毅力”对创造者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抱着一份对学习坚持的态度,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会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四、在中学教育中培养非智力因素

转贴于

中学时期,学生经历着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在这阶段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他们形成做事认真、善于独立思考、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品格。说到中学生的培养,从两个主体入手——老师与家长,因为教师和家庭对中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我来探讨教师和家庭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学生的热情;反之,则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加强老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同时会使得学生热爱学习,并且积极参与活动。和谐师生关系,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去诱发,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协调一致,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2.采用课堂管理策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有效的课堂管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近年来,许多教育家和学者提出,课堂学习管理应该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教学环境,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所以在课堂管理中我提出几点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了解学生的所要。第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第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第四,建立教学常规。第五,学校管理者对班级规模的控制。

3.使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研究发现,善于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乐意学,勇于学。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老师的鼓励,这样的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会很优秀,而且学习效果非常好。所以教师积极使用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所以在中学教育中使用的教学方法:第一,创设问题情境。第二,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第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四,引导学生拓展问题。

篇13

1.教师的外在激励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积极性的调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在成人教育课堂学习中教师的外在激励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积极性的调动非常重要,33%的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为重要,没有一人认为不需要激励。可见,尽管是成人大学生,但渴求激励的意愿并没有减弱。

调杏结果还显示,在对激励作用的认同程度上,三个年级的学生的反映存在区别,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为:大一54%、大二56%、大三65%,说明年龄越高越重视,与我们常人认为的越低年级越需要的观念有出入。对此问题的反应男女生的区别并不明显,分别占50%和49%。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尊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1%的学生认为能经常感受到教师的尊重,认为总是能受到教师尊重的学生占11%。此结果说明大学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还是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尊重的,体现了教师的良好的修养及职业道德。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信任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认为能经常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有45%学生认为只偶尔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认为总能感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只占5%。说明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不高,不排除学生对此问题认识上的偏差,但也从侧面说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高级保姆现象。

在对待此问题上,三个年级的感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大一的学生中,有36%的学生认为偶尔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中有此感受的则分别占40%、54%,说明越高年级的学生越愿意教师给与较多的自,否则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关爱和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0%的学生认为能经常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认为总是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的仅占3%,而有58%的学生则认为偶尔能感受到关爱和期望。可见,我们的教师尽管能给学生较多的尊重和一定的信任,但在这两点上却显得明显不足,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出身较多,对爱的要求可能比较苛刻,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需要在此方面努力,从内心深处真正关爱学生。

在对待此问题上,大一的学生有37%的人认为能够经常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大二的学生只有18%的人认为能够经常感受到这一点,而大三的学生能够经常感受到的比例有上升到了36%。这种结果与我们教师的一些日常做法基本吻合,因为大一的学生作为新生刚入学,面对一个全新的大学生活,教师往往会比较耐心的在教学过程传输一些大学学习的方法及对他们进行鼓励及提出期望;对大三的大多数人是边学习、边工作,在繁鼋的工作压力之下学生,因为面临毕业问题,老师作为师长,也必然会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可谓学习的主动性很高,原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传授一些应聘及社会工作动力很强,但再积极的人的心理也会受到环境的影经验,并会对学生提出一些祝福及期望;而大二的学响,如果在身体疲惫的情况下投入学习,得到的却总生恰巧处于不新不老的年级,所以老师可祝福及关是教师的批评和抱怨,再好的学生恐怕也会产生厌爱的内容就可能就少些。但就这一问题,教师的整体学心理。

5.实现教学过程动态化,并使活动富于激励6.学生对待表扬和激励的态度性。改变课堂教学“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本转”的局在问及“受到表扬和激励使你的态度”,76%的面,改变学生静止被动学习的方式。成人学习有自身学生选择了高兴,17%的选择了感激,只有7%的学的规律和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利生选择了无所谓,没人反感。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从用成人学习的特点,不逼迫学生就范于教师的教学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喜欢受到表扬和激励的。思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讨论和争论,允许学生在受过表扬和激励后,学生不但高兴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