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世界贸易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业出口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1960―1970年服务出口总额翻了一番,1970―1980年服务出口总额增长了5倍以上,1980至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已经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其间增长了5.8倍。服务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在70、80年代约占1/5,进入90年代后则增至1/4。
据WTO统计,1990-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快于货物贸易出口,前者为7%,后者为6%。2001―2004年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已达9%,明显快于货物贸易出口。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地区差距不平衡
根据WTO《2004年国际贸易统计》中1990-2003年世界主要地区服务贸易出口的数据,西欧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地区,其次是亚洲和北美,再次是中东欧和拉美,最后是非洲和中东。西欧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其服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虽然过去10多年间该地区的出口份额略有下降,但仍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大的出口地区。2003年,该地区出口贸易额为91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1%。而同一年度,亚洲和北美的出口贸易额分别为3520亿美元和330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9.6%和18.4%;中东欧和拉美的出口贸易额分别为690亿美元和61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8%和3.4%;而非洲和中东的出口贸易额分别为39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仅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2%和1.7%。可见,一个地区的服务贸易额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服务贸易结构的技术含量正在提升
在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中,1970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占38.5%,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占28.2%,其他电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利或许可等服务贸易仅占30.8%。到1996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比重下降到27.3%,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比重略有上升,而电信等其他服务贸易的比重则上升至40.8%。至2004年,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特许权使用和许可、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的贸易已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将近一半。这些服务部门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当今世界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明显,世界服务贸易更依赖于高新技术,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服务业的跨国外包不断升温
宽带技术的发展完善、使用成本的降低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专业服务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2000年以来,服务业的跨国外包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并大有不断升温之势,这一浪潮大多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积极从低成本区寻找专业合作伙伴。例如,2003年ICT业和BP业的服务外包估计数额就在400亿美元至450亿美元之间,占当年商业服务出口的1/10。导致跨国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是国际贸易中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和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后,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只有46.1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不足0.6%,到2004年,该比重则提高到2.8%。1982―2004年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6.6%,跟这一阶段的中国外贸正好具有同样的增长幅度。但是,中国现阶段仍然只是一个服务贸易大国而非服务贸易强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程度很低
衡量一国服务贸易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服务出口依程度。通常而言,一个国家的服务出口依程度越高,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就越强,市场化程度就越高。从1997―200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依程度情况来看,与近年来高达70%的货物贸易出口依程度相比,服务贸易出口依程度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而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7年间仅增长了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服务出口产品种类少、竞争力弱,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二)服务贸易慢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以服务贸易为主、商品贸易为辅”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然而在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严重不对称,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偏低。以2004年为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5%,明显低于19.1%的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再从出口发展历史来看,1997年以前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但1998年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速度逐渐超过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快于服务贸易出口。当然,这与我国服务业开放进程相对较慢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像重视货物贸易那样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转变我国贸易增长的方式。
(三)服务贸易逆差继续维持
自1995年来,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96.99亿美元,较2003年逆差扩大13%。从服务贸易逆差的来源构成看,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特许费和咨询等项目,且这些主要逆差项目短期内仍将继续维持逆差状况。
诚然,服务贸易的逆差可以用货物贸易的顺差去抵消,以求得国际贸易总体上的平衡。但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两个逆差并存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应利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大好契机,立足于服务贸易的发展,以服务贸易的发展来带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变,最终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四)服务贸易结构尚不合理
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很低,这显然不符合当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向技术、知识密集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以2004年为例,服务贸易中的11个 项目虽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旅游、其它商业服务、运输项目依旧是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额分别为 257 亿美元、160 亿美元和 121 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 41%、26% 和 19%,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 86%。其中,旅游和运输收入的占比分别上升 4 个和2个百分点,其它商业服务收入的占比则下降 6 个百分点。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广告宣传、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项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 121%、75%、67%和 49%,这表明中国服务行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外资进入后的替代效应,2004 年中国金融和通信服务收入有所下降,分别减少 38%和 31%。上述情况表明,随着中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境内服务企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将面临来自境内外的双重挑战。
三、主要结论和对策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加速,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仍相对落后。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提升为40.3%,这个数字依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60%-80%,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5.55%)。因此,如要更多地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并且分享DDA(多哈发展议程)的成果,我国就必须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履行WTO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十一五”期间,我国WTO谈判中有关服务业开放的承诺将全部到位,扩大开放的领域不但包括外资已经进入较多的贸易、保险、零售、房地产等行业,而且还包括旅游、通信、专业商务服务等许多以往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要充分认识市场开放对服务业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外资进入我国服务领域,必然带来新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和新业务,具有溢出效应,国内企业应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服务贸易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参加WTO安排的各类服务贸易会议和双边或多边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同时,要给国内服务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平等地位,使国内企业有动力、有能力在开放性竞争中提高和发展。
(三)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力量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
例如:可以从创办高技术开发试验区入手,使之成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摇篮。还可以利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在试验区采取一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技术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我国高技术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打开通道,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服务贸易过多依赖于旅游业、运输业的现状。
(四)加快推进和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
对金融、电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垄断行业,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都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改革措施。改革的重点是将放宽市场准入和引入竞争机制相并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原有的国有企业“分拆”之后的企业之间开展竞争,要准许新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以上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
(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并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内服务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篇2
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需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参与世界经济的必修课程。相应地,培养能够掌握并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法分析、处理复杂多变的涉外贸易关系的专业法律人才就成为各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世界贸易组织法与其他法律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范围广泛、内容繁杂。作为管理国际贸易的多边体制,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法律规则是成员国政府谈判的产物,它是由一系列谈判协议组成的法律文件群。其范围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法、贸易协议、争端解决、贸易政策审议等内容。其中仅贸易协议部分就包括大约30项协定和各成员方在特定领域(如降低关税及开放服务市场等)做出的单方承诺(即减让表)共约3万页的文件。二是规则条文晦涩难懂。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本以这三种语言为正式文本。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过来的条文规则冗长拗口,学生很难理解。三是内容具有开放性。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既有的特定协议,成员国政府通常还可以谈判其他新的议题,并达成协议。
针对世界贸易组织法的特殊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在世界贸易组织法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施。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一套适合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
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是案例教学法的创立者,他指出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导学生通过阅读法官对于案件的合理判决来学习法律推理。在法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法律探究。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启发思考,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
世界贸易组织法是规范成员政府的贸易规则,构成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各项协定条文晦涩抽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同时,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世界贸易组织法实际问题的能力。曾经在多个世界贸易组织案件中担任专家小组成员的约瑟夫・怀勒教授表示,日本在“日本―酒精饮料税收案”中并不是没有胜诉的可能,但其律师回应不当,故最终败诉。在国外的一些著名法学院中,所开设的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相关的课程也基本上是以如何进行相关律师为授课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首要的实践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的责任
1.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世界贸易组织法所涉规则条文内容庞杂,在本科阶段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的课时又往往有限,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是不切实际的。货物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货物贸易领域的争议也最多,可将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放在货物贸易协定领域。具体方面可包括:国际贸易待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等。
2.选取适合的案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截至2013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达到159个,解决的争端案例已超过400个。贸易纠纷几乎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各主要协定,每一个案例争议的事项又往往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各协定的多个条款,争端解决报告包括申诉方与应诉方的诉求与抗辩、专家组及上诉机构的分析,一份报告书动辄就几十页乃至上百页。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就成为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即能够突出地反映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内容。例如在讲授国民待遇原则时,日本酒税案就是典型。该案的争端解决报告书对于“同类产品”及“直接竞争和可替代产品”的认定作了详尽的阐述,被争端解决机构在之后的相关争议中多次援引。其次,优先选取与我国有关联的争端案例。我国自入世以来以当事人身份参与的争端解决案例已有41件(其中以申诉方参与的案例达到11件),作为第三方的争端解决案例达到98件,关注这些案例,可以使同学们加深理解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法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3.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世界贸易组织解决的每一个争端案的材料,都可谓卷帙浩繁,教师应当将所选取的案例材料进行精简,做成案情介绍页,课前分发给学生。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4.组织案例的课堂讨论。围绕预先设置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环节不仅能加深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学生之间更能通过相互观摩讨论中的表现,学习思考的角度与辩论的方法,提升其法律思维、法律语言、法律意识等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案例的课堂讨论要特别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学生人数较少的课堂,比较容易实施。目前,在多数法学本科院校,世界贸易组织法的课程性质多设置为任选或限选课程,选修的同学如果较多,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元参与案例讨论,发表小组意见。
(二)学生的责任
案例教学比之传统的课堂讲授侧重关注的是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地思辨、能否充分地参与案例讨论,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对于教师分发的课堂讨论案例,学生应认真阅读,围绕预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分析推理,初步形成自己的意见,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课堂上,学生应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辩论中发现问题,启迪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法律运用的能力。
(三)应注意的问题
在世界贸易组织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结合授课内容,简单的列举相关案例为学生作案情与结论的介绍。这些教师仅仅把案例作为讲授知识的媒介,把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能实现案例教学的功效,即并未将学生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不能仅是问题的结论本身,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法律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要能指出学生在讨论问题和分析推理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模拟教学法
世界贸易组织近20年运转的实践证明,其争端解决机制在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方面是有效和有力的,它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最重要的争端解决制度。我国是对外贸易大国,入世12年来屡遭美国、日本等国及欧盟的贸易申诉,为了在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中更好地维护我国权益,急需培养一批熟悉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的专业法律人才。
模拟教学法就是通过模拟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法律实践,在检验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获得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世界贸易组织法的主要内容由组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三部分构成,通过模拟审议贸易争端,学生既可以掌握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又能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同时也锻炼了运用实体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此外,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民商法、国际法的基础,因而多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全面的法学理论知识,即将迈入社会,正是培养学生沟通协商、起草法律文书、有效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等法律职业技能的好时机,模拟教学法则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选定模拟教学的案例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自设立以来已审理贸易纠纷超过400件,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投资法等众多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法课时有限,而一次模拟教学的开展用时较多,因而不可能对所有的贸易争端审议实施模拟。世界贸易组织法模拟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我国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因而模拟教学的内容可以定位在我国经常被申诉和调查的领域,比如倾销与反倾销,这也是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多发性案件,同时也是涉外律师经常遭遇的棘手案件。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当事人身份参与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的倾销与反倾销贸易纠纷已达到12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2~3件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争端解决。
(二)组织实施模拟教学
1.分配角色。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结合选定的模拟案例,在学生中分配角色,包括申诉方、被诉方、专家组成员、上诉机构成员、争端解决机构成员。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配模拟角色。
2.程序模拟。按照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要求,进行程序演练。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基本程序包括申诉方与被诉方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学生按照程序要求,对指定的模拟案例进行审议,最终形成裁决书。
3.总结优化。富有成效的工作应有科学的总结,这样才能使实践更多地变成知识和经验。每个争端解决模拟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各环节上的表现,做出点评,并对整个模拟过程做全面性的启示性的总结。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法属于国际法范畴,国际法规则相较于国内法规则来说其含义的确定性较差,而利益牵涉国家的立场声明与态度阐释,以及有管辖权的司法机构的具体运用都可以作为解释国际法规则的有效依据,因此针对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具体规则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读。在对世界贸易组织审议完成的争端解决进行模拟时,应注意不要局限于指定案例中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结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裁决,敢于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结论提出质疑。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的开展,能应对世界贸易组织法内容繁杂、规则条文晦涩难懂等特点,能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实际运用,培养其推理分析和独立处理涉外贸易纠纷的职业技能,以期能适应我国急需世界贸易组织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玉军,王斐斐.韩德培法学教育理念及其方法研究[J].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11(第十四卷):514-546.
篇3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 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 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 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 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
篇4
(一)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994年4月15日124个乌拉圭回合参加方的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的代表于摩洛哥马拉喀什(Marraksh)最后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最终文本。这个回合的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了更加明确的法律框架,设置了更为有效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一步全面降低关税,制定了关于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多边规则,加强了农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的多边规则,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前身的关贸总协定(GATT1947)成立于二战以后。1947年4月在美国的倡议下,23个国家在双边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100多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以解决当时进出口中关税过多而严重干扰国际贸易的迫切问题。1947年10月30日,上述23个国家中的8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并宣布从1948年1月1日起临时生效。待国际贸易组织成立后,以国际贸易组织中的相关内容取代。由于国际贸易组织未能生效,上述议定书(简称关贸总协定)一直处于适用状态,并在以后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直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再次成为各国关心的议题之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86年9月在乌拉圭埃勘探特角城拉开帷幕(也称乌拉圭回合)。该轮回合先后有125不国家或地区参加,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生效以来议题最多、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回合,历经8年多时间。基于此,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各参加方就再次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总体达成了协议草案。1994年4月15日,参加谈判的代表完成了对乌拉圭回合最后文本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签署,世界贸易组织从此取代了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经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依照《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以下简称《世贸组织协定》)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或WTO)是一个常设性的负责全面落实《世贸组织协定》的行政机构,它的职能除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关贸总协定)所具有的监督协定的执行以外,还负责审核各成员方的政策,解决贸易争端。
其次,世贸组织的一揽子协议不仅包括关贸总协定调整的货物贸易规则,并把过去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纺织品贸易何题.也纳人了调整范围。世贾组织不仅扩大了货物贸易的调整范围,而且将调整的领域扩大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再次,原先的关贸总协定是依照1947年10月30日《关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而生效的。按照这个协定书,参加国同意临时适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在不违背各参加国现行立法的最大限度内临时适用该协定的第二部分。而《世贸组织协定》规定,世贸组织应为其成员之间与该协定有联系的贸易关系和在该协定各附录中有联系的法律文件,提供普遍适用的框架,不再是“在不违背各参加国现行立法的最大限度内临时适用”。《世贸组织协定》还改变了各缔约国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历次多边贸易谈判所形成的协议的做法,把包括在该协定附录1、2、3中的协议以及与其有联系的法律文件,都规定为该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都具有拘束力。只有附录4中的四个协议,成员方才可以选择参加。世贸组织进一步强化并澄清了关贸总协定中不很明确、易被误解的规则,同时,把这些规则普遍适用于所有世贸组织的成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
主要有部长级会议、常务理事会、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国际收支限制委员会、预算和财务及管理委员会等,若干单项贸易下的工作组、秘书处等。部长级会议由所有参加方的代表组成,它有权对各多边贸易协议的事项作出决定。部长级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由所参加方代表组成,在适当时召开会议,负责在部长级会议休会期间执行部长级会议的各项职能以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授予的职能,如争端解决职能、贸易政策评审职能。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在常务理事会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分别负责各相关协议的执行监督工作。上述理事会的成员从所有参加方代表中产生。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国际收支限制委员会、预算和财务及管理委员会在部长级会议下设立,从所有参加方代表中产牛,分别负责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中所赋予的职责。若干单项贸易下的工作组负责各单项贸易协议赋予的职责,并向常务理事会报告工作。秘书处由总干事领导,总干事由部长级会议任命。总干事和秘书处根据部长级会议的规定履行职责。
二、世界贸易组织法中的竞争法体系
在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并存1年后,世界贸易组织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承担了关贸总协定的一切权利义务及法律体系,故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除了原关贸总协定的法律体系外,还包括:1994年4月5日签署的《马拉喀什宣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成果最后文本》、《部长会议决议与宣言》、部长会议通过的决定以及有关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书协议。其中,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成果最后文本包括:附录4《关于多边货物贸易协定》、(关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农产品协议)、《关于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申请协议》、《关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关于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关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关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执行协议》、《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7条执行协议》、《关于装运前检验协议》、(关于原产地规则协议》、《关于进口许可证程序协议》、《关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关于保护措施协议》;附录1B《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各附录》;附录1C《关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附录2《关于对争端处理管理规则和程序谅解》;附录3《关于贸易政策评审机构》;附件4《关于若干单项贸易协议)即(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国际牛乳协议》、《关于牛肉协议》等。
篇5
二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外贸均增长迅速美国2010年1~10月出口增长15.1%,进口增长19.3%;欧盟分别增长22%和23%;日本增长28.4%和18.1%。
三是金砖四国依然是世界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从2010年前三季度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5.4%、35.4%、37.6%和37.9%。特别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口增长均超过了40%,为世界贸易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亚太地区FTA向无税化方向迈进
篇6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条件和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经济越来越外向化,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在统计数据上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二、对外贸易战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比较优势理论是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做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而该理论无法来解释当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仍然能够获得发展的现象。这一问题由大卫·李嘉图通过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后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波特对竞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企业和产业层次向国家层次、从参与国内竞争向参与国际竞争演进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三、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及影响
1.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轻纺产品加工贸易。在198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达到了1116.8亿美元,这一增长水平既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长,也高于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2.中国迈向贸易大国的发展阶段
“八五”是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阶段,“八五”期问,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平均增长19.5%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高速增长水平推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7%,上升到1995年的2.9%,在五年的时间罩,我国外贸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
3.中国作为贸易大国而崛起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从而使对外贸易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中国的供求已经能够左右国际市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表明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4.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将不可避免地在许多领域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并且,中国的需求大大拉动了东亚各国的出口复苏,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及原因分析
1.中国GDP总量大,但人均GDP很低。而中国虽然在世界上已经成为GDP大国,但是人均GDP不论是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大,但是人均贸易量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的贸易总量以及人均贸易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3.对外贸易结构的差距。当前世界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是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也是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贸易强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
4.对外贸易条件的差距。贸易条件指数(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随着中国作为对外贸易大国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具有了大国规模,这使得我国出口扩张难度增加,因其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其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明显恶化。
五、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战略选择
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不高的工业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工业品生产为主的先进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这是发展的重点。
2.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拥有自主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采用的都是贴牌生产,形成了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当前“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状,必须积极培育和创建自主品牌。这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必然要求。
3.加大政府支持,加快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4.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力争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动权。国际标准制定权之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至高点和焦点之一。而我国标准整体水平偏低,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竞争力。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不得不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为中国产业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取得新的“话语权"。
5.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在低端环节,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益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篇7
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波动较大。国际经济贸易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成长的速度也在逐渐的加快,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2000年达到了增长的最高点,此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就达到了64560亿美元,增长率就达到了12.5%,但是在2001年的时候,“911”事件的发生严重后果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导致世界贸易数额极具下降,比2000年减少了2650亿美元,增长率变为了负值,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911”事件的淡化,世界贸易又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04年有达到了一个至高点,世界贸易额达到了92181亿元,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又使得世界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波动,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就下降了22.3%,之后世界贸易额又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来越缓慢,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美、日、欧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占整个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但是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就逐渐变得缓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3.5%,欧洲为2.2%,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为1.3%;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为2.5%,欧洲的晶晶增长率为2%,日本为1.5%。很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主体的降级增长速度就变得十分缓慢。像美、欧日等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高,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出金融化、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高福利和需求不足等状况,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但在此时,一些新兴的经济体正在崛起,例如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35%左右。
(三)多边贸易的发展缓慢。世界经济贸易逐渐向自由化的趋势发展,但是以往的贸易形势都是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两种政策,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贸易政策之间的冲突在不断的加剧,新兴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也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很缓慢,但是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还在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也在不断的协调各国的立场,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当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已经加入了区域经济组织,那么在亚洲像这样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欧盟、还有南部非洲共同体,并且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加,合作的方式和深度也在不断的扩展。
(四)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较为迅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纪就是年代,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就为7%,而商品贸易的增长率仅仅为5.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达到了9.5%,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的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贸易形式越来越自由化,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贸易战略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在199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性结合的对外贸易战略,但是在1994年,由于“大经贸”战略的提出,更加加快了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大经贸”战略指的就是商品贸易与劳务、资金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我国在加入了WTO之后,对外贸易业务发展更加迅速,并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适合发展的综合战略,以及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贸易策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那么在201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了36000亿美元左右,在世界中居于第二的位置,仅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一位,进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了22.5%,显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大国。因此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形势下,就应该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以及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出符合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等实际情况的对外贸易战略,将我国的对外贸易推向自由化、全球化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增加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进口贸易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进口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还能够不断的促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出口业务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增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就要不断的扩大进口业务,并且调节进口的结构,采用先进的技术,完善政策、设备和各种部件,应特别重视我国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进口资源的多元化,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调整出口贸易的方式和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导向,改革开放之后,出口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业务一直是以规模取胜的,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并且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也是比较低的,这就导致出口的市场比较单一,因此市场竞争力就较差。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再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应该调整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方式,改变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改造和完善重要出口部门的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从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为主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的出口给予一定的税收倾斜,不断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三)将比较优势逐渐转变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那些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谋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优势就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出口产业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但是这种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与国内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密切,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这样就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正在不断的推动者市场结构的转变,使得原有的粗矿型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较高的方式,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国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展,那么在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了劣势,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必须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从而将比较优势转变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具体的措施主要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调整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占据对外贸易的优势和制高点、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四)发展双边、多变等贸易。我国贸易合作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俄罗斯,但是近几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以及发展中国家不断兴起,中国的合作伙伴也逐渐发展为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韩国等,尤其是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再依靠于发达国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我国也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对外贸易要掌握世界贸易发展的整体方向,不断推进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变化,逐渐开阔出广阔的国际市场,并且及时的推进贸易与投资的结合,多参加国际谈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际贸易的风险,大大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业务法发展,存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荣.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发展研究,2013,01:19-23.
[2]董涛.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3,10:209-210.
篇8
1.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6年9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别将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4.9%和4.7%上调为5.1%和4.9%,均上调了0.2个百分点。照此计算,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连续五年达到4%以上,平均增速接近4.7%。
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来,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在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促进下,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美国、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为世界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其进口的迅速扩大也拉动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对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例如,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冲击的影响、对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影响,以及SARS、海啸、飓风等突发事件的影响等。
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出现迅速下降的可能性,比2001年恐怖袭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同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收益和全球资源的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等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此外,国际安全问题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因此,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强劲增长之后,2007年增长将明显放缓的风险加大。但从总体来看,虽然受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迹象,却不会出现衰退,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从1988年至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得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地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10月初落至每桶60美元以下。2006年前八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年均价上涨21.1%和21.3%;然而2006年9月现货和期货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年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关注的是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热点问题
1.利率全面上升。2006年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是最早进入此轮升息周期者。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基础日益稳固,而通胀率却长期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的上限。因此,欧洲央行连续五次加息25个基点至基准利率3.25%。日本央行于2006年3月9日宣布结束实行了五年之久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于7月14日将基准利率提高到0.25%,结束了零利率政策。
美国经济从2006年4月中旬到6月初仍保持较快扩张,但随后增速减缓,同时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更为重要的是,通胀始终保持在温和可控的状态下和失业持续保持在低位是此轮美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因素,然而,在利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目前美国利率调整已经达到前期确定的5%~5.5%的中性目标,在私人投资率持续过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低增长与通胀风险依旧,使美联储处于困难的决策阶段。过度紧缩有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也会使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房地产市场降温。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许多国家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开始出现下跌。房地产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繁荣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例如美国,其房地产业规模超过两万亿美元,占全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已成为美国金融、零售和建筑等诸多行业最重要的“晴雨表”。
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更趋明显。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长期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逐渐上升,使消费者贷款发放速度下降。在货币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以使房地产业许多已达到历史高水平的指标下降,挤出其泡沫成分。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社会财富巨大,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财富效应增加,是许多国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实际住房价格下跌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而后者正是美国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3.通胀水平依然较高。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逾期上升,是当前对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之一。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为2.6%和2.3%,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0.3和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通胀预期上调较大。2006年和2007年美国通胀率预测分别从3.2%和2.5%上调为3.6%和2.9%;欧元区通胀率预测则分别从2.1%和2.2%上调为2.3%和2.4%。
篇9
我国国际物流拓展
1、我国国际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国际物流是指货物(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及物品(包括邮品、展品、捐赠物资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和转移,是跨越国境的物流活动方式。国际物流具体表现为进出口商品转关、进境运输货物、加工装配业务进口的料件设备、国际展品等暂时进口物资、捐赠、援助物资以及邮品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所作的物理性移动。狭义而言,国际物流仅指为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而进行的物流活动,包括货物包装、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报关、商检、国际货运保险和国际物流单证制作等。
物流规模是从量的角度反映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的作业量。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真正实现产品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输送量和输送能力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是最接近实际的。我国的国际物流量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二者均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翻两番作为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将达2万亿美元,这一贸易额相当于现在世界上最大贸易国的贸易规模,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年增长率应达到7.2%以上。
代表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量近十几年以两位数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97年首次突破千万标箱,达到1076万标箱。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初步形成。在2002年底,我国沿海和内河共有生产性泊位33450个,主要港口生产性泊位比1989年增长了1.1倍。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6.8亿吨,比1989年增长了3.6倍。
有7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港行列,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两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多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02年完成3700万标箱,比1989年增长了31.4倍,上海和深圳两港已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十强行列。2010年,远洋集装箱直达率达到70%;大型专业化原油、铁矿石等码头建设布局基本形成,采用大型泊位接卸原油的比重达到95%,接卸矿石的比重达到90%。我国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30亿吨,集装箱码头总吞吐能力到1亿标箱,基本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
到2020年,远洋运输集装箱直达率将达到80%,主枢纽港航道基本满足大型船舶到港的要求[6]。我国物流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技术装备落后;管理较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为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也为境外企业和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创造了条件。我国遵守WTO规则,已经对约2300项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获得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强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和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扩大,我国的物流产业必将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互联网经济化的潮流。这对我国贸易和产业的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布局将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口关税的下降、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的逐步取消以及海关管理、商品检验、卫生及动植物检验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改善,都大大降低了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费用。
同时,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将得到金融服务业、基础电信服务业和专业服务市场准入的支持,这必将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贸易运输费用。运输费用以及克服贸易壁垒费用的贸易转运费用的下降将推动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加速增长。
可见,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短期内,由克服贸易壁垒费用的下降所推动的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从长远看,物流业的发展能降低贸易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同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加速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最终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展的市场空间。
同时,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如三菱物流中心建立了上海菱华仓储服务公司,其主要服务功能是对进入到我国的日资企业产品提供保管、运输,并对有关企业提供面向我国国内的货物运输服务。总统轮船公司在我国开通了第一条公路-远洋多式联运专线,连接南京和世界各地,还开辟了哈尔滨大连的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
该公司的集运子公司美集物流(中国)有限公司率先取得许可证,在我国提供全套仓储和集散服务。日通与日本国际货物铁路公司从事以日本至我国的海陆多式联运为主的国际多式联运。该公司利用我国的多式联运、国内铁路运输和新亚欧大陆桥,开展面向我国周边国家的运输服务。
3、我国发展国际物流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物流业面对拥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外国物流企业的挑战,应凭借现代物流理念和采用先进的运作方式,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以应对物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这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为了加大我国物流业的开放力度,加快企业资源整合,提倡国内外物流企业携手合作,积极支持国外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同时鼓励我国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实现国内外物流市场服务的一体化。除了应对物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外,我国发展国际物流还需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搞好规划和协调,合理设置国内外的物流网点,促进我国物流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形成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推动我国发达、配套的物流体系。
第二,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和欧亚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国际物流多式联运具有运送迅速、安全准确、手续简便的特点,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站。在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形成与国际物流相关、保证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的功能体系。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流,防止货物在途滞留,以节约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提高国际物流效率。推动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与国际电子商务的结合。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加快建立我国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连接国际互联网,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研究改进国内外的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包装的材料、尺寸,以提高单位包装的载货量和降低成本;更新和扩建港口设施,改进管理,提高装卸率,减少船舶停靠时间和港杂费;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物流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构筑高效便捷的大通关体系,提高口岸的工作效率,深化大通关服务改革;在大通关的各个环节体现对企业的服务,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加快口岸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口岸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第四,扩大开放的力度,加强国际物流合作。国际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今经济竞争中的一个焦点。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的繁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关于限制外商投资的壁垒将逐渐被打破。这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敞开了大门,而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国内传统物流业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些跨国公司把物料采购、物流配送外包给合作伙伴,同时也特别强调对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这给中国的物流与分销服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篇10
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粮食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大于弊”,但从局部和近期看,有的行业和地区将受到冲击。目前,我国粮食仍是一个弱质产业,主要品种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粮食是面临冲击最为严峻的产业之一,粮食主产区也将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地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我国粮食主产区将直接与强劲对手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区域界限将被冲破,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更加清晰。在这形势下,国外粮食进口量增加,必然对国内产生冲击。从全国看,这种冲击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并不大。因为我国粮食的自给性强,粮食的商品率只有35%,65%自产自用部分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小;南方的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明显,其出口的扩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进口增加的压力。但主产区不同,从吉林省的情况看,正常年份粮食的商品率为62.8%,其中玉米的商品率在75%以上,大豆的商品率更高,已达85%。而玉米、大豆也是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优势产品,国门一旦打开,将形成硬碰硬的竞争。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大豆出口国。1998年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1.8%;而同年我国玉米产量仅为美国的一半。1998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60.9%,居世界首位;而同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不足美国的10%。
二是出口补贴取消,进入国际市场难度进一步加大。1999年国家实行玉米出口补贴后,我国粮食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有效地缓解了国内粮食连年丰收造成的收储压力。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我国的承诺,将取消全部出口补贴。这对玉米主产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补贴,对外出口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是进口关税降低,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粮食进口的管理将取消非关税性措施,实行关税率配额制度。按照这个制度要求,玉米的配额由基期的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大米的配额由基期的250万吨增加到530万吨;大豆将取消配额,关税为3%。关税降低后国际市场的粮食将对我国粮食市场形成强劲的整合压力。从玉米市场看,南方销区距国际市场近,是国际粮食登陆中国市场的首选地区,早在几年前东北玉米就已经退出;中原人口密集,产品自用的比例大,且在地理上靠近销区,产销矛盾并不大。这样国外玉米进口的增加,其冲击经次第传播,最后会全部挤占东北产区的份额。入世前是国内主产区之间的竞争,入世后则是主产区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玉米出口国的竞争。
四是种粮收益下滑,保护农民积极性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农民将成为受损较重的社会群体之一。吉林省农民收入中,粮食收入一直占60%以上,粮价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增减影响较大。1999年仅保护价下调一项,就使全省农民人均减收几百元。近几年,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持续走低,有些品种进入十几年来的最低点,而且由于供大于求,短期内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将成为国内市场粮价的上限,使提价增收的传统方式失去存在的基础。同时,由于我省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非农就业门路狭窄,而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省的支柱产业也都是遭受冲击较重的产业,农民收入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2 我国具有提高粮食竞争力的潜力和优势
一是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从大的区域看,世界粮食的销区主要在亚洲,我国位于亚洲的核心位置,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是世界销区中的主产区。亚洲粮食缺口在7大洲中排在首位。因此,我们具有“本土做战”的优势,面对这样大的市场,我们决不能轻言退让。
二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较大。生产成本是决定粮食竞争力重要因素,近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攀升。据农业部门调查,吉林省玉米斤粮生产比美国高出40%以上。但全省各地的生产成本并不一致,生产条件好的地方斤粮成本低很多。
三是降低流通成本的潜力较大。流通费用大是造成我国粮食市场价格高、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粮食储运设施落后,中间流通环节多,储存、流通的费用居高不下。据调查,吉林省粮食收储企业每吨玉米储存一年的费用是103.91元。储运费用占销售价格的30%以上。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粮食储运设施先进,采取散装散运,中间环节少,入库以后的储存流通费用仅占销售价格的20%。
篇11
一、技术壁垒的内涵
一般来说,技术壁垒属于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它主要是以技术为支撑条件,也就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的时候,利用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手段,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达到增加进口难度的目的,最终实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技术壁垒通常具备下面几个主要特征:一、合理性。国际上普遍认可这种方式,也就是人们通过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目的主要是保护国家安全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这其中体现了合理的一面。因此,在WTO已经存在的有关技术壁垒的协议,实际上也没有否认世界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现状,而是在其它方面提出了要求,比如要求技术壁垒不能阻碍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不准出现歧视性问题。二、复杂性。世界经济范围的问题大多具备复杂性特征,这固然源于各个国家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存在很大不同,当然也不能排除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矛盾的影响因素。作为技术壁垒,广泛存在于世界贸易之中。它所涉及的技术以及适用范围存在广泛性的特点,这样就使它的比配额、许可证等等相关的非关税壁垒形式表现出更为复杂特点。另一方面,即使是证明技术标准有没有阻碍正常的国际贸易本身也是个难题,又怎么对技术壁垒做出恰如其分的界定。三、隐蔽性。除了上面两个基本特征之外,隐蔽性也是一大特征。因为一旦技术标准设置过高,就会出现检验程序过严的情况,如此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实际上,如果要有效区别一项技术标准或者检验程序是否合理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过程也是相当困难。其次,技术壁垒作为一项国际上基本认可的贸易保护原则,一般来说,不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和指责。
二、辨证地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
在实际的处理技术壁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壁垒的各种特征,实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我们需要通过充分了解技术壁垒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结合技术壁垒对中国的外贸交易的实际影响,运用积极的态度,主动采取恰当的对策,努力应对各种技术壁垒。我们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通过限制技术壁垒不利的一面,努力减少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损害;积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变挑战为机遇,持续快速推进中国的环保和检疫工作,为技术壁垒的应对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确保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众所周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这一现状不会发生改变。当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WTO,这可以为中国应对技术壁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可以充分利用WTO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避开不利的技术壁垒。因为WTO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不利地位,《WTO协定》里许多规定都明确表示给予发展中缔约方特殊的和差别的待遇。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世界贸易的规定,保护自身利益。
2、中国需要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各国(比如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努力寻求他们在技术上的相关帮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制度,来适应各缔约方的各种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中国同时需要在交流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适当的相互认证制度,实现降低贸易成本的目的。我们知道,《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第11条规定,各成员方有义务向其他成员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拟订技术法规、建立标准化机构、合格评定等方面的技术援助。这样,通过交流和合作,实现对外贸易的主动性。
3、通过充分分析现有国际标准,逐步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制定广泛使用的标准体系。在世界贸易的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被动地接受他国的各种技术壁垒,而是应该主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主动出击。就实际而言,中国资金和技术存在很多瓶颈限制,这就需要我们抓住重点,努力制定出各种事关中国对外贸易生命线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公平,这些领域比如家电、纺织品、茶叶等等。
4、作为世界贸易的执法者,WTO充当了重要角色。作为世界贸易的主体,需要充分利用好WTO相关规则,那些相关法律,各种国际贸易条约以及国际惯例深刻影响这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需依据WTO有关规定,努力借助外交途径与进口国开展相关谈判,或者也可以向世贸组织的争端机构(DSB)作相关,寻求世界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郭从彭. 关于“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的由来、发展和影响[J]标准化报道, 2001, (05)
篇12
集体备课由政治组骨干教师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本次备课由工作坊坊主引领,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思路:学生课前自主查阅并收集资料—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合作展示(世界贸易组织简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师生合作探究(如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反馈评价。全体备课教师建议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工作坊成员备课组长杜鹃老师解读了教材,提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针对学生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方丽老师就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要求教师精讲,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尊重学生的表达。陈智悦老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了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设计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等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设计了“列举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的综合性问题,促使其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加以综合并概括整合,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尖子生设计了“为我国提高开放经济水平建言献策”等思辨性较强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比自己更高的水平发展,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充分展现自己,得到发展。尊重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进步,是新课改的实质。陆昭蓉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撰写“导学案”,经过共同讨论形成教学执行方案。骨干教师的引领,让集体备课有了目标(解决什么)和方法(如何完成),并将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意见整理成为操作方案,实现了人尽己长,智慧互补,成果共享。
导学案:打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门
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关键环节)、课堂合作探究(核心环节)、课堂检测和课后拓展等,教学活动根据导学案推进。
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既是完成任务的单元,也是学生找到归属和自尊的起点,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形式。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间的搭配,以小组间水平大致相当为原则。每个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开展交流、讨论,进行归纳、展示。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归纳总结,有的负责发言,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各小组的任务分别是:第1、2小组从不同方面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第3、4小组从不同侧面介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第5、6小组介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和启示。小组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看哪个小组收集到的材料更有说服力,看哪个小组合作更有效、表达更精彩。小组合作让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1组8名同学围绕“你对世界贸易组织了解多少”这一问题,收集世界贸易组织发展的过程、目标、作用及其基本原则、现任总干事等知识,既充分解读了教材,又捕捉到了大量教材外的相关知识,开拓了视野;第2小组另辟蹊径,以数字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语言简练,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第3小组围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收集相关信息,还走访了部分企业和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及问卷调查数据,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第6小组收集中国知名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以课件形式展示他们提出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十条建议’”,其余小组进行补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研究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以及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彩导入:激活自主、合作、探究之兴趣
精彩的情境导入,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为了创设课堂情境,笔者三次更改导入新课的情境视频,最终选取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高层论坛”视频。这段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知识,掌握今后中国提高开放水平的基本方略,内容紧扣教材,画面精彩,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参与感知和理解文本,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热点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时代特征。
课堂反思:拓展自主、合作、探究之空间
首先,研究高中课改,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大课堂教学思想,教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上,教学过程重认识,更重方法;重智力,更重素质;重应试,更重应用;重定论,更重反思;重分数,更重能力;重结果,更重过程。
其次,坚持教学资源开放性,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可能。把课堂放大,从教学资源来看,教师选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高层论坛”视频,课前指导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绕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作用、原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以及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的想法和建议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搜集资料,走访本地企业和部分群众,共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回收问卷290多份,搜集学习资料310多份,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了15条建议。这个过程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及师生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第三,坚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现实。把课堂放大,坚持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课前,指导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课中,让学生自主分析、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时,第3组的小李和小东同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利与弊,两人代表小组发言,配合密切,一人讲正面观点,一人讲负面观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从形式上看,这节课既有课内活动,也有课外活动,如开展问卷调查;既有班级活动,也有个人、小组活动,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问题结论的开放性特点。
篇13
第一是有关国际贸易的行政规章和一般援用的行政决定,必须实行透明度原则予以公布,而不管行政封闭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和多么重要的地位。世界贸易组织的许多协议都有贸易政策透明度条款,要求在成员国全国水平上实行贸易管制规则和实际管理作法的公开化,在官方出版物上或者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或者在多边水平上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以便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缔约方政府和贸易商了解和监督。1994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政策审查机制,是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国内贸易政策进行经常性监督的制度,用于鼓励、支持和维持在国内和多边水平上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行政公开是一个当代性的行政法基本规则,历史并不长。行政公开和意义上的政务公开并不完全一样。即使实行了宪法制度,但是出于行政效率需要的理由,行政秘密原则仍然在许多国家和许多领域得以延续。就是在实行了行政公开制度的国家,实行公开的领域和方式并不完全一样,行政当局对行政公开例外的确定仍然有裁量权力。世界贸易组织从国际自由贸易的角度抛开国家行政制度差异所要求的行政公开,在公开制度意义上只有更大程度的普遍性和彻底性,涵盖了行政规章和其他形式的行政决定。这将使行政公开的行政法制度和原则至少在国际贸易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建立和实行。
第二是成员国政府有义务采取一切可能的“合理措施”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统一实施,而不管成员国的国家结构制度是什么类型。例如美国联邦制下的联邦政府有权处理国际贸易和州际贸易事务,可以直接行使权力保障世界贸易组织规范在美国的统一实施。同样实行联邦制度的加拿大,联邦政府却没有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在执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方面,还要建立新的处理联邦和州政府关系的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政府管理统一性的要求,对一国行政权限的分配和政府体制与贸易发展的一致性方面有重要影响。在20世纪后期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法发展中,中央与领土单位上其他行政机构权限的划分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从贸易自由和市场统一的方面,为国家结构形式的设计、改进和实际运作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决定条件。只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中断,这一制约条件就会发生作用。
第三是要求保留或者建立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和纠正机制,并使其达到“事实上的客观和公正”,而不管各国国内的具体制度有什么不同。行政决定应当接受诉讼式审查,受到行政冤屈的当事人应当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例如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等。至于这些审查和救济制度的实际效果和公正程度,只有国内的评价。因为各国内部行政与司法、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和实际力量对比各不相同,行政诉讼机制也并不一样,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一个可谓美妙绝伦的评价标准“事实上的客观和公正”。这将推动行政决定的司法审查制度在各成员国中得到真正的事实上的发展。
这样一来,体现市场需要和自由贸易要求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就无可避免和无可选择地会出现在成员国中,这种发展过程在新世纪会继续走强。世界经济一体化造成的竞争压力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力量,会使有利于保证公平竞争和发展的行政法制度在世界范围传播和引进。
二、政府职能下卸和放松管制促成行政法形式的变化发展
以调整政府与公民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当代行政法,其主要根源是为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缓和社会矛盾而赋予政府的庞大职能。体现二战后现代政府特征的职能集中于市场管制、社会管制、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方面。二战后有代表性的美国行政法,特别是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范对象,主要是执行上述两类管制职能的政府机构特别是联邦政府的独立机构。美国的这种政策管制职能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达到。支撑西欧发达国家行政法发展的政府福利职能、社会职能和市场管制职能的作用也在那时达到高峰。当代行政法上所谓从特惠到权利的制度(美国)和主体公法权利的制度(德国)主要是体现战后这一时期政府与公民关系新内容的行政法制度。
时至8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松政府管制加大市场调节作用,将一些政府垄断项目转到市场竞争领域,利用社会力量分担政府职责,或者引入市场因素到公共领域适用。例如政府鼓励支持非政府层次的社区建立和发展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等公益事业,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义务性基础教育,照顾低收入的适用型住房建设开发,以招标投标方式将政府负责的公共建设或者其他任务承包给私人单位完成并支付报酬,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收取费用等等。
上述行政管理的变化在法律上反映为一些新的法律形式或者原来在行政法中不甚重要的法律形式已经在或者将在行政中发挥新的或者重要的作用。例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补助、行政私法等。正像国家行政、社会公共行政的结合和对私人力量的利用是新世纪实现行政任务的力量结构特征,公法和私法因素互相融通结合,将是新世纪行政法制度发展法律结构的特征。但是要将在行政中出现的法律形式制度化普遍化需要一个过程,以便形成一个独立制度所需要的各种原则规范和其他要素,并发展为相对于其他制度的完整体系。在此之前,只能是作为其他制度的特例适用行政法的最一般原则。例如德国行政法上的行政计划,虽然人们承认它有不同于其他法律形式的特殊性,但是在行政法总则的体系中一直不能获得独立制度的地位。在具体事项的法律处理上,是将其割裂开来按照其特征分别纳入行政法令、行政行为和行政合同制度中进行。因循守旧蔑视新法律形式的情形终将得到改变。美国公共合同制度的崛起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它有不同于普通法一般合同制度的特殊规则,有相对独立的法律救济渠道,甚至在美国律师协会中也有单独设立的公共合同法组织。只要各国行政改革的总趋势和总方向不改变,与行政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法律形式势必会在新世纪中成长起来并取得独立地位。
三、为提高行政效率改革公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