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课题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

篇1

一、我国环境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1、巨大的经济损失。2006年我国《2004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绿皮书正式公布:2004年因环境污染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如果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的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全年GDP的6.8%左右。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拿出巨资来对环境进行治理,但依旧难觅“鸟儿水中戏、河边畜禽满”踪迹,由于地方的保护,环境污染事件依旧上演,“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环境肆虐着人类的健康。根据卫生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01~2003年出生缺陷归因于环境污染占新出生儿的25%的;有超过2.7亿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大约有2.3万人死于各种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约有3亿人每天都在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约有1.9亿人患病,每年约有3万儿童死于腹泻。另据肿瘤专家统计,每年200多万癌症患者中,70%与环境污染有关。

3、环境危害影响社会稳定。一是国内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致使企民、官民矛盾不断尖锐化。二是国际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像日本、韩国认为沙尘暴100%来源于蒙古和中国,还有东南亚一些国家抗议修水电站,破坏了他们的生态等。与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

二、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环境问题的根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创造了GDP年均增长10%以上的奇迹,然而这种增长是以资源高速损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全国高利税企业,排在前面的全是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中国不能再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处理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他们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努力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也不利于人们保持良好舒畅的心情,不利于生产的进行。另外,污染治理和资源短缺不但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3、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4、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和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就难以奏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特点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要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建立循环型社会。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必须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清洁生产指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同时也要求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影响。“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传统生产是一种孤立的、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环境的生产方式,由于它已延续很长时间,成为传统习惯,要使这种观念得以根本转变,需要不间断地施以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篇2

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根据环境和环境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贝尔格莱德》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之精神。将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如下。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环境责任感,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3.寻找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我园幼儿环保意识的现状;

2.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方式;

4.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等途径、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是: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

难点是:幼儿环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是:2.5—6岁幼儿

范围是: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小朋友群体。将在本园环境教育质量上综合一般的班级,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级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幼儿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幼儿实施环保培养程度及其影响,幼儿环保行为发展主要原因。为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行动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的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9月——.1月幼儿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a.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3月——6月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9月——.9月

a.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结题、验收

等待结题、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八、课题成果形式

篇3

教学实践表明,影响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与合作对象及教学资源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通畅、及时和有效。网络是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收集与主题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

以主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研究课题是相同背景和范围下的不同问题,涉及的对象和资源有共同点。

例如在主题为《化学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性学习课案设计中,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包括:1.利用门户网站搜索关键词,如化学污染、环境保护等,确定含所需内容的主要网站的网址及网页的路径,对不同网站网页内容的特点进行比较,建立主题研究网络资源档案和指导专家的(网络)联系档案。2.通过政府网站,确定与主题相关的机构及主要的社会资源。通过上述途径,就可以确定支持此研究主题的主要网站有:中国环境和发展信息检索、中国环境保护网、环境生活网、绿色北京、环保青年网站、萍乡市环境信息中心。

主题研究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收集是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必做的准备。一方面,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所需的课题资料,无论是时间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不允许学生通过网络漫游方式去实现。帮助学生明确网络信息搜索的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料查询的效率,尽快地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另一方面,事先聘请部分校外网络专家,保证学生及时获得专家指导。再一方面,积累主题知识教学的材料,提高老师对主题知识的认识。因此,围绕主题研究内容收集网络资源信息,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认识

以主题为中心、学生自选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利干学生全体参与、个性体现,促进学生研究活动从外部的形式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主认识。主题认识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内容进行初步认识,启发学生将主题内容与生活实际现象相联系,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研究主题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中明确研究主题的重要步骤。采用多媒体与网络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讲座是主题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仍以“环境保护”为例。

1.利用网站资源介绍主题内容和背景。通过浏览网页中的环境污染和保护等信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环境污染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与主题内容有关的一些常识性知识。

2.介绍“中国环境与发展信息检索”网站信息及相关网站的信息检索方法,提高学生网络信息搜索的技能,了解图书馆等机构网站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3.介绍本地区环境咨询部门网站及专家的联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

4.提出参考研究课题方向和课题。介绍网络资源档案和指导专家档案。

主题认识的效果对学生研究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与主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知识介绍,使学生认识了主题研究的意义,并学习了相关知识及主题研究方向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课题,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三、建立网络信息交流渠道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课题研究是在与活动对象、研究资源等的信息交流中进行和实现的。信息的交流是给予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互动过程。研究课题的方案论证及资料的获取、实践收获等应该及时地传递给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便讨论,开展研究性活动。

因特网信息高速传递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网页和电子邮件方式,可进行信息的高效传递。学生的课题研究依托校园网站或建立课题研究的专用电子信箱,定时与导师交流、咨询问题、展示阶段性成果,接受辅导、评价和帮助,实现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流网站主要有:环保青年网站、环境与健康问答,地区环境信息中心。

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促进研究性学习

学生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是学生主动认识问题的过程。网络信息交流具有传递信息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且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能有效地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1.建立校园研究性学习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要立足学校,加强与校外的联系,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开放教学的互动性。校园网站可设置研究性学习社区,每个研究课题有其主页空间。主页中有课题方案、研究计划、调查计划和报告、实验计划和报告、研究论文及成果等栏目,以便及时上传。研究活动阶段材料的公开,有利于网上课题研究讨论,克服交流的障碍,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研究课题材料的电子化传递、贮存是经济高效的方式,适应学生课题研究中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展示不同阶段的课题内容及成果的需要。

依托校园网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重视网络管理与学生指导相结合,课题网络空间信息分对内公开和对外公开两级。对内公开的对象是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可进入查看,但不能随意删去;对外公开是将内容上传到主页,供校内外人员观看,参与讨论或评价。网络管理要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干扰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的网络沟通和处理能力应与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品质的发展同步进行。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研究课题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养成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优良品德。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应要求学生的网络身份要真实,联系名称可用“代号”,信息交流中尊重对方、讲究礼貌、分享合作成果。学生的课题成果中,要求注明网络信息资料的来源及网络交流的内容和对象。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通过交流、合作和创新,使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合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

3.网络信息交流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交流渠道。应将其与面对面交流及电话、信函交流形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多种交流渠道获取信息。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指导专家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阶段性成果汇报讲演、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进行实验等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转为电子信息形式贮存,既展示了学生研究成果,又可以使其成为共享资源进行交流。同时,强化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满足研究性学习对高效信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能实现校外优势资源与校内资源互补,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篇4

一、要在科学教材中挖掘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与特征来说,小学科学课和环保教育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其中内容丰富、知识面很广

(1)智能教育内容。科学课的教材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情况,还有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等,对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起因和解决的策略都有介绍,揭示了人和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一些要吸取的经验与教训。例如,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些内容。

(2)道德教育的内容。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讲述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没有节制地进行掠夺开采,将过多的废弃物扔到环境中,不计后果地肆意破坏与污染环境,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会产生较大的威胁。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要树立正确、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念。

(3)行为教育内容。告诉学生要自觉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平时要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主动捡起垃圾等,自觉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中。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小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1)要把科学知识和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2)在课堂上要巧妙地穿插一些环保知识、较好地渗透环保意识。科学课不是环保课,还有许多别的内容要讲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不要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知识。老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将环保内容巧妙地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领悟、体会环保知识,并主动地投身到实际中。

(3)结合实践操作,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加,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地利用当前社会上高涨的环保氛围,大力地宣传环保意义

1.与环保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国在所有的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规定,要想使用塑料袋必须是有偿的,这样就使许多人重拾菜篮或者是应用其他的环保节约品来替代塑料袋。这些与我们有较大联系的事情使学生觉得非常亲切,既能思考又能理解,还提升了环保教育的效率。

2.结合有关的环境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开展一些环境方面的活动,使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地增强。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属于一种实践性活动,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发现、探索、研究等更深入地学习知识。我们可以在各中队组织开展一些环保小课题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在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动手实践,这样就能很好地获取直接的经验,让学生养成较好的科学精神与谨慎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嘣銮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环保的小课题研究,例如,乱丢垃圾的危害;铅笔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树木的本领有什么;马路上废气的危害;如何巧妙地节约水资源;我家附近的河流;校园里的绿化氛围;影响校园美的行为知多少;废弃垃圾的处理;预防废电池污染;白色污染的不利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有关环保的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都能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就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通过对一系列环境保护系列小课题的研究,达到了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那就是关心、知识、态度、责任。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和环境保护教育的紧密关系,从小抓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使小学生在小时候就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做到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篇5

二、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领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结合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地理高考大纲中新增设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可作为选题参考。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他们自选的课题必须经教师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审批学生的选题时必须结合实际,如学校软硬件条件、资料的来源、学生的素质、是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等。

学生的选题和课题报告、论文写作都需要教师的辅导。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受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选题的一个通病就是选题过大,这使得接下来的研究难以具体操作,无法深入展开,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因此,选题要强调贴近当地实际生活,如:外出务工人员创收、农村能源改造、家乡河流的治理、超市经营探讨、城乡道路规划、煤矿资源开发现状、农村秸秆利用调查、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2.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根据四川省米易县当地地理环境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

(1)课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特色农业生产

第一,学生设计一张“气候与农作物类型调查表”,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和到气象局进行气候调查,从气温、积温、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异)的气候特点。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积温不同、降水量的差异将米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实际调查出来的内容反映的是三个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海拔高低将其分为:安宁河谷及雅砻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季风气候)、低山区(海拔1400m~2000m,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中山区(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第三,学生通过获得的气候资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气候差异使三个地区农作物的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其气候成因及气候对农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当地发展立体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乡土实际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课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第一,学生设计了“米易县旅游经济调查问卷表”,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米易县旅游资源种类及旅游业现状。

第二,选择具体的旅游景点――国家AA级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从游客分布、游客量、宣传力度、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旅游价位、游客对米易龙潭溶洞旅游业前景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米易龙潭溶洞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第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米易县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势与劣势。许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

第一,学生通过对米易县矿产及矿山、加工厂现状调查,初步了解到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利用已学知识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第二,通过实地调查,明确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认识,提出本地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资源。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第三,通过对矿山、加工厂现状实地调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植物生态的影响)方面来研究,提出保护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方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日程、调查对象、成果要求等项目。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材料。材料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可通过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种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篇6

学科渗透式教育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模式。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教育来渗透水保意识。

2.校本课程式

水保校本课程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最专业的模式。应在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活动中,开设《水土保持》校本课程,并把“水土保持”列入选修课之一,组织人员编写水保教育校本课程纲要,开发水保教育校本课程。在编写好水保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水保教育课。在水保教育课中,合理渗透水保理念,使水土保持校园教育活动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3.水保竞赛式

水土保持类竞赛,是学校开展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常见模式之一。为了让中小学生牢固树立水土保持观念,切实感受身边的水保教育,可开展水土保持进校园系列活动。如举办水土保持科普知识类竞赛、水保故事比赛、水保演讲比赛、水保征文比赛、绿色格言警句标语征集比赛、水保杯手抄报比赛、乡土地理小论文比赛、水保主题作品比赛、“转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水保黑板报评比活动等。

4.水保宣传式

一是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以“保护水土,保护生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活动,在校内设立水土保持宣传专栏,宣传水土保持基本知识;张贴水土保持的宣传画和在我校开展的水保报活动的照片,向学生宣传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知识。二是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形式加大校园宣传力度,推广水土保持知识。三是可以以电教室为平台,利用福建省水土保持教育网站,创造性地开展水土保持网络宣传,大力宣传水保的重要性,使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5.课题研究式

开设兴趣小组,以研究性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为契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水土保持类课题研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不同的水土保持课题研究: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设简单的课题研究;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体系上,开设专业性的课题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水土保持研究性课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自主探究、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参与水土保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6.科考调研式

科考调研式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最为直观的模式。因为,只有通过实地观察、亲身感受,才能真正触动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例如,实地参观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晋江市水土保持展览馆,不仅可以了解水保科普知识,还可以动手模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实验如模拟径流场,通过科考调研式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水土保持的感性认识,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7.主题班会式

篇7

一、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筹备启动编制工作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全省“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川发改规划〔2019〕227号)文件和市发改委工作安排,县政府于2019年8月20日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和省、市安排的前期工作配合落实会议,正式启动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落实意见征求征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发改局立即启动规划编制的前期重大课题和行业规划意见征求征集工作,向全县各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征集征求意见。及时召开班子会,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确定编制内容,印发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参考全市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内容,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内容已全面确认,县人民政府已于2019年10月10日印发了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方案别明确了本次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政策研究中心(室)、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部门和重点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同时,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编制工作专班,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协调服务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四、珙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前期课题和专项规划情况    

本次规划,县政府确定了12个重大前期课题和19个专项规划。重大前期课题涵盖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产业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研究,重大项目谋划包装、高效推进研究,深化区域合作、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县域副中心建设研究,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课题研究等方面;专项规划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水利发展,林竹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交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应急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

12个重大前期课题计划采取分类打包方式,以竞争性磋商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招标落实,目前,具体招标方案正在起草中。计划在2019年底前重大前期课题拿出成果,指导“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同步在2019年年底形成。2020年,将全面铺开“十四五”规划编制,2021年两会时印发。19个专项规划,在县“十四五”规划印发后一年内完成编制印发。

五、存在问题

篇8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2.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1)课题选题的指导;(2)研究思路的指导;(3)研究方法的指导;(4)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通过课后的研究,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以及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这两种艺术形式联系了起来,我们在学习时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建立研究性课题,让学生成立了课题组,并作具体分工安排,让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以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

篇9

“积累经验”

说实话,现在环保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在实习中通过与一些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交流后发现其主要症结在于:虽说我们是所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实我们并没有掌握好能胜任这个行业的必要技能,一提到环境工程就是水处理,一提到环境科学就是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这种经验缺失其实就是知识的片面和技能的单一。通过实习我就发现环评工程师真是一个知识面要求广泛的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环评理论,此外化学知识、建筑学知识都要有所涉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文字功底不强,也不太能胜任这个行业。所以说,如果不在学习中多掌握点技能,很容易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在我接手的两个项目中就遇见过上述问题,有个项目单位在申报时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他们的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甚至还想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做点文章。通过向单位工程师学习咨询,我对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其实企业是想逃避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当然最终我得按章办事。我想如果没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帮助,我是不会认清企业这类行为的本质的。

“体察现状”

篇10

“积累经验”

说实话,现在环保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在实习中通过与一些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交流后发现其主要症结在于:虽说我们是所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实我们并没有掌握好能胜任这个行业的必要技能,一提到环境工程就是水处理,一提到环境科学就是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这种经验缺失其实就是知识的片面和技能的单一。通过实习我就发现环评工程师真是一个知识面要求广泛的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环评理论,此外化学知识、建筑学知识都要有所涉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文字功底不强,也不太能胜任这个行业。所以说,如果不在学习中多掌握点技能,很容易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在我接手的两个项目中就遇见过上述问题,有个项目单位在申报时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他们的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甚至还想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做点文章。通过向单位工程师学习咨询,我对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其实企业是想逃避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当然最终我得按章办事。我想如果没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帮助,我是不会认清企业这类行为的本质的。

“体察现状”

篇11

3 校园环保警示较关注。在关于环保警示牌的调查中,表示“从来不会注意警示牌”的同学仅占4.3%,绝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注意警示牌的警示。然警示牌是否发挥了作用呢?我们进而调查了“警示牌对受访者的影响”。结果显示,明确表示“从来不受影响”的仅占5.2%,而“经常受警示牌影响”高达36.5%,这说明警示牌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当问及“安置警示牌是否有用”时,54.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只有6.1%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可见,诸如“假如踏上一步,美丽变成丑陋”类警示牌,会对环保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环境保护活动较支持。在全球呼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同时,人们是否只是把环境保护挂在嘴边而眼高手低呢?为此,问卷专门设计了“您如何看待环保活动”问题。在受访者中,认为环保活动“没意义”的占7.8%,认为“有意义”的占67.0%,大部分同学对于环保行动持肯定态度。同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如果需要,他们也会参与到环保行动之中。例如,该校环保协会组织的“爱护绿地、爱护草坪”行动,吸引了许多同学的加入,“从身边做起,从爱护草坪开始”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该校大学生环保积极性。

5.对破坏环境行为自责。破坏环境时的心理状况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个人的环保意识,为此,问卷设计了一道关于“破坏环境时心理感受如何”的问题。被调查的115位同学中,除18位弃选外,其余97位同学都做了回答。其中,41%的同学表示会“愧疚”,10%的同学表示会“紧张、担心被看到”,28%的同学表示“无所谓”,9%的同学表示有“其他”感受,而11%的同学选择了“轻松自在”。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把关于环境保护的标尺,只有不到 半同学在破坏环境时会表示白责,可见,该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不强。

二、原因分析

1 学生环保意识差。从抽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基本环保知识虽有定了解,但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环保行为有待加强。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差强人意的因素众多,学校教育、新闻舆论、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定的问题。本次受访学生受教育水平相当,生活条件也相似,但其环保意识强度却不尽相同,这与他们的环保经历与知识相关。那些不热衷于环境保护的同学,急需高校开展必要的环保教育,同时,还应进行环保价值观的培养。

2 学校绿地分布广。现代大学城建设的结果,导致了一所所面积庞大新校园的出现,这些面积庞大的新校园既给环境绿化带来难处,也给大学生上下课带来不便。很多校园中,寝室与教室之间隔着面积庞大的绿地,而为了美观,穿越绿地的是条条蜿蜒曲折的小道,原本直线穿越很近的距离,在经由蜿蜒曲折的小道后增加了近一倍的路程,这让那些习惯晚起又急于赶到教室的同学很不适应,只要无人注意时,他们便横穿草坪“抄小道”。由此,各大学校园绿地上的“小道”比比皆是。

3 环境保护责任泛。虽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就学校绿化的维护,85.2%的同学认为学校所有人都有责任。然而,绿地保护责任不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其后果是:人人有责,人人又都推卸责任,最后的结果便是无人管理。从校园绿地保护现状就可发现,凡是没有明确责任人的绿地,受到破坏程度就较高,而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如某个班级或是学院的,受到破坏程度就较低。因此,关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应该明确环境的责任主体,落实具体环境保护负责人,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环保问题。

4,绿地规划布局差。调查显示,有24.3%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绿地“布局不合理”,有53.9%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绿地“布局一般”。学校绿地布局到底应该体现自然之美,还是体现以人为本呢?对此,问卷设计了道多项选择题。其中,有56.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注重便捷性,有80.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美观性,有34.8%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经济性。可见,绿地规划不仅要体现美,还应体现人本意识。事实证明,单纯强调校园布局的整体性而忽视便捷性,往往成为绿地遭破坏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及出路 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社会方面。(1)全民环保教育。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严格执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告别不文明、不卫生”社区文艺演出等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引导公众重视环保、参与环保,感染和强化大学生环保意识。(2)社会舆论推动。通过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环境保护氛围,引导年轻人参加环保行动,重视青年人在绿色环境创建中的作用,呼吁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植树、义务扫街等活动。

2 政府方面。(1)健全国家环境政策。政府应重视环境问题,建立并健全相关环境政策,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公众行动方向。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项长期的、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和课题,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增进公众环保行为。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推动力度不断加大,但缺少公众的广泛响应。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参与度低,使得环境政策实施的成本相对提高。因此,政府应通过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增进公众环保行为,使环保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3 学校方面。(1)开设环保公共课程。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在环境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高校应开设生态环保公共课程,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2)组织各类环保活动。通过组织环保类活动,使大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并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3)实施环保课题研究。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施课题方案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收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研究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环保行列。

篇12

(二)根据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和热情是行动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有趣的小课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索、积极探求的欲望。心理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多依靠意志维持,兴趣也发挥一定作用;而初中生的学习行为主要依靠兴趣维持,如果研究课题是初中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内容,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对旅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围绕熟悉地区的旅游现状展开讨论,由学生了解的名山大川、深山绝谷、古墓石刻等不同自然和人文风光延伸到旅游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而引出“不文明旅游的危害”小课题,由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联系热点时事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4]。国内外的很多热点、焦点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热点时事中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天堂岛国”马尔代夫面临消亡、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引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小课题。

(四)围绕教材内容选题

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利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任何教材中都蕴含着大量可用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发挥潜在功能[5]。围绕教材内容及其拓展内容进行小课题选题能降低确立小课题选题的难度,是初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一个途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一课为例,学生从中仅仅认识到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针对长江的水运、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小课题研究,通过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撰写小报告、相互交流等环节达成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二、小课题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切入点”,避免选题“抽象化”

选题“抽象化”指学生确定的小课题研究对象太过宽泛、不明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国的民族”相关知识后,学生在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时常会列出“对我国民族的研究”这样过于抽象的选题,导致后续研究无从下手,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展开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我国的民族展开具体讨论,进而确定从某一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的具体课题;此外,教师在修改课题时要尽量保留学生原来的意图,只是将过于抽象的课题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把“对我国民族的研究”改为更加具体的“对造成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边缘化原因的研究”。只有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才会避免选题的“抽象化”,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二)结合学生的学识水平,避免选题超出“最近发展区”

初中生性格活泼,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所选的课题往往好高骛远,忽视了开展课题研究的现实条件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小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的常见课题有:关于环境防护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这些课题都不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小的角度和范围去思考问题并展开研究。具体来说,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有限,不适合研究太过复杂的课题,且选题过大和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导致研究活动的失败,增加了学习挫败感,导致学生打消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以“学生居住小区的绿化调查”课题为例,学生可以从调查居住小区的植物名称、种类、分布状况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并就“提高小区绿化质量”提出科学的建议,这样才是符合初中生学识水平的合理化问题。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避免缺乏创新意识的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时间不长、了解不多,在确定课题时往往是已经被研究透彻的问题,不仅缺乏新意,而且已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学生若完成报告也只需下载拼凑,白白浪费了资源和精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多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或采取新的研究方法确定课题,也可以多关注时事焦点或新鲜事物,从而确立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学生以此为主题成立小组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如“还我晴朗天空”、“雾霾和雾的差异分析”、“防护口罩是否有效”等创意课题。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应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细节和新鲜事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富有创新性的课题。

篇13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进程中,当涉及到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兴趣,如:在学完九年级课本第三课的活动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后,(1)让学生考察本地一个主要污染源。(2)对此污染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加以分析。(3)提出整改方案,向有关部门反映。(4)举出身边随处可见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具体例子。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二)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在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启发、互相帮助、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1、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具有“领导才能”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给小组长一定的职权(如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等)。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

2、每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组间展开竞争。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由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

3、教师点拨小结。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点拨,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发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

为了学生更好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中,“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框题时,可用多媒体教学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对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出提问: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由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这样即可以创设一种氛围,又可以增强实效性。然后再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辅助。

二、结合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能力。

(一) 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可以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开展活动课学习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教育的最佳途径。以政治知识与环境内容的结合点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环保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活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而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有兴趣的素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环保意识。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课题,引导学生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及方向。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选题时,课题不要求过大,要结合身边的、细小的,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如:“关于身边的白色垃圾的调查”,“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某一方面)的具体建议。”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