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

篇1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1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全称是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公约是1992年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并与该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公约,也是全球各国在应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的时间进行的范围内实现。该公约是一个框架性公约,相当于此领域的一个指导原则。也就是说其并没有实施机制,因而也缺少法律约束力。比如对于关键性的义务,公约并未规定具体的时间和数量,如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也是公约框架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作为迄今为止气候变化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公约,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公约为全球的气候谈判提供了指导方向。即在此框架和原则下,各国就具体的细节进行磋商,达成共识。此外,公约的原则一直引导着各国的节能减排事业,是我们在解决此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和遵循的“黄金条款”。

2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由于UNFCCC的各缔约国在产业调整,经济发展,资金技术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公约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不顺。为协调彼此之间的矛盾,自1995年起每年会如期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

1997年12月,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就是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迄今为止,有189个国家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在京都议定书中,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被明确化,在1998到2012年间(公约第一期承诺),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7%,日本6%)。

京都议定书还确定了四种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对各国的节能减排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1)净排放量。本国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扣除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

(2)集团方式。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内部抵消平衡,总体完成减排任务。

(3)排放权交易。在两个发达国家之间,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购买排放额。

(4)绿色开发机制。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售绿色的技术,来抵消一部分排放额。

京都议定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实施的灵活性。公约同时确立了3个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其目的是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同时协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清洁发展机制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转让资金,通过项目提高发展中国家能源的利用率,而减少排放,或通过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排放减少和增加的二氧化碳吸收计入发达国家的减排量。

对于京都议定书,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美国虽于1998年签署,但迟迟不予执行,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认为议定书会严重损害美国的经济。现今,京都议定书的二期承诺及后续问题成为气候峰会的焦点。

二、欧盟和日本相关节能减排的实践

在国际条约的指引下,许多国家已然将公约中的一些条款落实到实践中,投身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经验,这为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欧盟

欧盟作为全球气候谈判的推动者,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过程中,不但积极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促进了首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具体协议《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而且主动承担了许多义务。

欧盟是实践领域的带头人和表率者。根据京都议定书,欧盟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内部抵消平衡,但在总体上应完成减排目标。欧盟各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关的重要举措。包括:内部减排责任的分配、欧盟立法、碳交易系统、生物性燃料的政策及承诺、节能开发政策等方面。

随着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即将结束,关于二期承诺的谈判正在激烈进行中。欧盟继续在这一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游说并与各国沟通,将其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构想上升为各国所能接受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欧盟希望通过构建完善的节能减排国际合作机制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对依赖外国能源极强的欧盟来说至关重要。

篇2

一、气候变化国际法与WTO规则的冲突

WTO是从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行的,在成立WTO规则的时候就提出了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保障开放国际市场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WTO对贸易及环境做出了一系列的关系概括,参加国家为了能够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应该提高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水平的国家地位和其他相关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个条约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WTO规则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条约,受到其影响,就具备了环境保护因素。WTO规则中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文件就有许多与气候问题有关的条约,比如相同的产品由于制造工艺不同,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就会不同。如果某一个国家要求高温室气体排放征收关税,这就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WTO规则中并没有将贸易及环境单独立法,但是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本质上就存在限制贸易的因素,对于其他会员的权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也违背了WTO的反歧视原则及禁止数量原则。

二、气候变化国际法与WTO规则在贸易及环境纠纷处理中的协调

与气候问题相关的国际贸易讨论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由于没有与之相对解决讨论的机构,在此背景下的气候问题争论就不得不由WTO规则进行解决。由于WTO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组织,关于气候问题在WTO中很难进行判断,所以就要在京都议定书中创建一个气候变化国际协调机构。各国应该注重贸易及环境的关系,为了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具有法律性的减排目标,这样才能为解决贸易及环境纠纷提供解决途径。各国也应该了解到单单凭借WTO是很难快速、有效的解决与气候相关联的国际贸易问题的,尤其是在碳排放、交易及关税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可以以WTO规则为基础,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国际协调措施。以此就可以对一些由于气候变化受害的国家通过执行京都议定书解决和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对于一些不履行义务的国家可以给予相应的制裁。这样不仅保持京都议定书的权威性,还可以避免贸易及气候环境之间发生问题,缓解了气候变化和WTO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这几年的国际贸易争论中,越来越多的贸易问题中牵连环境因素,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保护环境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所以就要使气候变化措施预WTO规则缓解大气环境与追求贸易间的冲突。

三、结语

虽然WTO规则中有了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要中和气候变化与WTO规则间的矛盾,基于气候变化与京都协议订书之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各国应该了解到不管是贸易问题还是气候问题,都已经跨国界成为了国际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各国之间共同面对,以大局为重,在今后的人类发展中,讨论并制定全新的制度,以来缓解气候变化与WTO间的冲突,使两者可以协调贸易及环境间的纠纷关系。

[参考文献]

[1]杨雯.试论WTO规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2(14).

[2]李靖文.论WTO体制下的贸易与环境法律规则[J].现代商业,2010(12).

[3]边永民.含贸易措施的多边环境协议与WTO之间的关系[J].当代法学,2010(01).

[4]陆燕,付丽.WTO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国际经济合作,2010(10).

篇3

1 现阶段国内研究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近些年来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在收获成功的同时我们也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现阶段用来研究水资源影响的资料无论是从数量角度分析还是从质量角度分析,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的真实有效难以保障。另外,因为资料数量过少,认识不够全面,相关部门更没有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很多存在分歧的资料被应用进研究的过程,研究质量很难保证。第二,虽然相关者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敏感区域水资源响应气候变化的机理,但是对于大尺度区域气候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还难以清楚的描述,水文变化无法科学的、及时的反馈气候。另外,在研究过程中,人们从历史资料或是国外参考文献中获取水文模型,但是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系统,因此历史资料有可能与实际不相符,且水文过程具备一定的区域性,国外的水文模型也不一定适合用来研究我国的具体水文问题。第三,全球气候模式无法准确预估未来人为气候变化情景,虽然GCMs可以相对准确的预估人为强迫下我国气温变化的模拟,且差异极小,然而在对降水和极端气候变化模拟进行预估的时候,差异却很大。在我国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还无法科学的开展多模式集成模拟研究,更缺乏先进的技术科学评价各个模拟效果。因此,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增强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划定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比较紧迫且重要的任务。第四,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还比较薄弱,现阶段还不存在与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不确定性相匹配的适应性研究成果,继而导致现阶段所采用的水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立足于“无悔原则”,因为没有合理的引入风险管理方法和概念,“无悔原则”的落实,导致相关者在考虑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时候有一定的欠缺性。此外,在开发独立知识产权的综合评估模式、整合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数据、指标体系和方法评价等方面,我国现有的技术手段、措施和政策的适用性以及成本效益定量评估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这也就导致我国水循环响应机理与水资源变异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联系,积极的开展相关的研究,多样化合作方式,全面的提升我国的水资源研究水平。

新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都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在资源问题方面,尤其是水资源方面,人们亟需加大研究的力度,以积极的迎接机遇与挑战。

2 水资源影响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水资源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水资源的安全性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并使之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国家水资源安全的目标在于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用水危机。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水资源影响研究是时下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事情,我们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亦遭遇了挑战。

首先,通过有效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的影响,并揭示气候变化和下垫面的驱动机制,加大研究多模式情景水文预估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科学的预估未来的气候变化,并根据气候变化的情况分析出水资源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不利影响,落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当下国际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前沿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宽,不仅包含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与归因还包括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未来降水预测的不确定性和降水量等问题。检测系统变化的过程是立足于其他已经给定了的统计意义上的;而归因则是通过分析某个已经观测到的系统变化,判断“变化”这种现象与人为因素是否相关,如果相关,还需要利用有效的数据资料评估非气候因素的贡献份额,甄别人为强迫变化与自然变异所占的不同的比例。

充分利用观测数据,确定不同因素影响水循环各分量的力度,了解各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水文的原理过程,不仅可以帮助相关者认识气候变化与水循环作用的机理,更能够增加相关者预测未来水资源情况的真实、可靠性。降水输入的不确定性是引发水资源影响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现阶段相关者已经开始积极的探索不确定性新途径,以实现在多气候模式集合的方法下增加降水模拟的准确性。通过全面的分析各水文、水循环站点的资料和模型,确定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在水资源影响方面的作用力度,在贝叶斯理论和其他方法的支撑下降低未来降水预估的不确定性,增加降水预估的可信度。

其次,揭示自然地理和不同气候分区的人类资源与活动之间的作用机理,推动人们加大认识水文-气候双向耦合机理的力度,并大力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极大,干旱、水灾频繁交替,对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季风气候的变异性。我国的环境极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为了发展经济,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强度人类活动从未停止过,这给自然的水文循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制约我国水文水资源的三大因素(不利的人为气候变化、较大的自然气候变异、高强度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他们对我国水资源评估影响的不确定性,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水文模拟测量的能力与精度,推动水循环与气候双向耦合,并在全面认识其机理的基础上发展这种全新的模式。

最后,相关者还需要分析出在气候变化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系统的适应性和脆弱性,分析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性体系,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产生的不利影响,以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需求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者需要对我国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的了解水资源研究的挑战性、必要性和复杂性,开展多方交流,积极的联系气象、生态、地理、社会、水文等相关部门,加大合作研究的力度,继而合理的应对机遇和挑战,提升我国水资源研究的实效性,保证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多年多地区的相关观测数据来看,地球上的气候正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等等,这些气候现象的出现是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平衡的全球气候破坏的结果,人们开始面临各种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尝试各种途径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包括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环境法律制度完善以及科学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的内容上去积极探索,寻求人类前进发展的新方向。其中依靠法律制度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气候问题出现后,试图依靠法律手段对其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一种方式。但是环境气候问题错综复杂,又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依靠法律来实现对气候问题的解决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在气候问题下实现法律制度的完善应对,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

气候变化对环境法的影响

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与气候变化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尤其是在如今环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对立,当针对气候问题所产生的议题逐渐规范化的情况下,法律虽然可以满足其所要达到的规范性要求,但是也会随着气候问题相关议题的不断深入而产生更高程度的挑战和冲击。一方面,环境法作为一个决策性内容,可以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相关的决策性意见,同时也会将所有引起气候变化的相关因素以制度的方式加以考量,并寻求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是气候变化对法律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法律存在意义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法律带动着气候变化相关议题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同时与之相对应地提出决策性意见的法律在实质内容上也会出现变化。微观意义上来说会带动所有国家自身环境法的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宏观意义上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以及国家环境法改革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当法律开始成为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应对策略时,它所要面对的肯定不是静止不变的问题,所要面对的冲击和挑战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需要不断的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在气候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做出自身的完善和调整;如何在解决气候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规范化,并最终形成有效的气候治理模式。这都是法律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环境法所必须要成长的部分。

国际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经验

欧盟国家节能减排新标准的建立。一直以来欧盟国家在气候问题都是相关领域的领导者,很多成员国在应对气候问题以及国际气候合作方面都相对成熟,在治理气候问题上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这里最为突出的就是节能减排,各个成员国在对气体排放问题上一直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从法律层面上,2005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了欧盟气体排放机制,依照该机制的规定,每个国家首先都要在欧盟委员会针对气体排放问题提交相关的计划,并需要得到欧盟委员会的批准①。在该计划中需要对自己国家内发电厂、炼钢厂等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气体排放量进行限定,如果低于最高排放量,可以将剩余的排放量卖给那些高于最高排放量的企业。并且国家整体的气体排放量必须要符合《京都协议书》的相关规定,这种气体排放量的控制以及交易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榜样②。不仅如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欧盟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包括未来十年之内的气体减排任务,在2020年至少要减二十个百分点,同时要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并针成员国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环境气候问题制定了不同的计划,依靠情景评估以及科学模型的建立,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英国通过制定法案来解决气候问题。在过去的十年内,英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往年减少了百分之十六,是目前仅次于德国的国家,也是目前少数完成《京都协议书》中对发达国家关于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国家之一。英国在2001年开始在税种中加入气候变化税,并以此来满足低碳科技研发以及降低节能成本的相关研究,并在2002年4月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该制度在2005年和欧盟所实施的气体排放交易制度实现了合作,在欧洲大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007年英国在气候变化方面制定了相关法案,这也是第一个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法案,英国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依靠法案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家。《气候变化法案》中重点是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法律控制,以国家强制力以及法律约束力的手段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对于气候变化国际相关立法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我国环境法的调整和完善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国环境法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从哥本哈根会议针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我国就开始针对气候变化实施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气候问题改善,在节能减排以及温室气体量的减少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实现了第二次修正,并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别制定了《清洁生产法》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些法律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减少固体废物对气候环境的污染,从而做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在温室气体减排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标本兼治,我国开始在立法上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和利用,2006年我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将减排和节能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环境问题治理以及气候问题应对方面都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立法内容和法律依据,并初步建立起我国环境法的立法体系。但这只是环境法体系形成的雏形,需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在环境法治建设以及执法效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还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问题随时对现有的环境法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这都是我国目前环境立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上所存在的问题。第一,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的缺失。我国整体来说从1995年开始已经针对气候环境问题制定了多个单行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多个法律内容,这些单行的法律规范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上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导致现行的各个单行法律内容上要么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要么存在重复或者是空白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缺乏一个可以贯穿引导所有相关单行法律的综合性法律内容,这对于进一步实现环境问题治理以及预防方面都是十分不利的。环境基本法在环境立法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可以给单行法律在制定以及修改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会对单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漏洞以及空白进行弥补。

第二,法律责任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虽然存在环境立法,试图依靠法律的手段来缓解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成效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法律责任体系规定的不明确,因此在违法处罚上缺乏必要的威慑力。比如我国《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用能单位必须要大力加强节能管理,依靠节能用能的原则来对本单位的节能技术措施进行组织并实施,确保能耗降低③;《电力法》第三十四条要求供电企业以及相关用户必须要做好节能用电、安全用电以及计划用电,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九条要求企业应该优先使用污染物排放量少,能源利用率高的新型清洁生产工艺,更好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这些规定都是义务性条款,并没有相应的责任性条款,只有义务没有处罚,这些规定就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此外,在环境法的相关执法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严格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往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该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如果排放超标还需要缴纳一定的超标排污费。但是我国很多小地方的政府或者是领导,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往往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不仅不缴纳排污费,甚至还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这都是目前在执法上所存在的问题④。

气候变化下我国环境法应对模式完善

制定综合环境基本法,完善立法体系。笔者在上文中就已经提到过,欧洲国家在应对环境气候问题上,除了制定相关的气候环境单行法律之外,还要制定综合性环境基本法,对当前的环境治理过程进行指导和修正,以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的方式强制企业和政府来实现环境保护。在环境法立法上欧美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形成,并在80年代后拓展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环境保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确定和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基本法一方面可以将单行的环境立法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也可以起到指导、引导和规划的作用。制定环境基本法首先必须要充分建立在环境保护科学基础上来实现,并且要在立法中加强其法律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对相关部门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管理制度、相关目标等等都要明确规定,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对其主体的监督工作。

依靠法律建立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过程,而要建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框架,要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来支撑,也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观道路上必须要寻求正确的途径和载体。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要求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节能减排,并依靠技术创新,综合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充分结合市场价格机制,最终形成污染少、低能耗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依靠法律手段来促进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已经是我国当前必然的经济发展计划。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立足点,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上所取得的先进经验,结合目前我国所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新型能源利用等法律法规,制定循环经济相关立法、法律法规等,建立起实现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整体的立法体系。

在循环经济立法上,德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立法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法条、制度和指南三个部分。依靠法律的手段在循环经济框架中纳入经济活动部分,并初步建立可循环的经济社会,然后依靠制度来对其漏洞以及问题进行弥补和完善,最终依靠指南完成具体法律制度的操作和应用。在德国建立循环经济立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基本法律制度的建立,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就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第一,建立《循环经济促进法》,初步形成基本法律制度;第二,对现有的《矿产资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内容进行修正,和基本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进行对接,形成完整的体系⑤;第三,相关的规章制度或者是条例中对具体操作性和实践性问题进行规定,在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对现有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对高能耗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严格的量化控制,重视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结合,实现政府、企业以及相关公会之间的交流、协作和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建立并完善法律责任体系。依靠法律来实现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综合性很强,仅仅依靠制度本身来实现自我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制度之外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如果在法律权责规定上过于宽泛和理论化,在实际操作中就难免会缺乏实践性,导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对违法行为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我国目前在法律责任方面虽然在单行法律上有所规定,但都是一些理论性的概念,需要首先对各环保部门所要担负的职能实现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对相关的设施建设以及配套机制进行完善,加强法律监管的力度。对所有相关行政单位的职能划分进行明确,充分考虑各自地区的发展实际,确定本地区的法律监管区域和环境保护范围,形成上行下效综合性的法律监管体系。并且依靠相关立法对各地区各部门所要承担的义务责任以及监管程序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可以在各部门有效展开。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将传统的粗放制约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实行对法律监管力度以及模式的调整,从而实现对环境法相关法律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对职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评估法律制度以及风险预防机制的构建;对环境标准模式、评定标准、技术标准的建立;对事故处理应急措施的完善;对环境许可管理制度以及标准差别对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综上所述,环境破坏带来一系列需要面对的问题,气候变化已经在多个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不利因素,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机制也在不断的调整、变化和完善当中,这个过程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和协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充当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在日后国际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上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应对和防范,从科学技术、环境法完善等多方面寻求全球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平衡点,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注释】

①秦天宝:“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2期。

②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任亚宁:“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法律问题研究”,《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第4期。

篇5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主要通过流域的选择、模型的研究、气候情景三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在预测与现实的双重环境中完成的。气候的变化不仅与自然规律相关,同时也与客观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水文水资源中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不仅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同时更与气候的变化密不可分。对于不同区域的水文水资源的流量有着地区的差异性,但在气候的影响下,将导致水文水资源的正常径流。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1 气候变化影响径流区域分配的变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为季风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各区域的年径流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程度不同,各地区的年径流量的分配也有所不同。年径流量递减幅度最大的时段为温度增高和降水开始减少的时期,此时的径流量与降水时的径流量相比,减少了4倍。相反,径流量递增幅度最大的时间为每年的6、7、8三个月,此时各地区也即将进入汛期。可见,对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而与该地区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半干旱地区,其径流量的多少主要由降水量决定的。因此,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文水资源的分配有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

1.2 气候变化影响年径流量的变化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主要分为七个流域,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南北方的径流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北方径流量与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交替进行,但整体的水文水资源径流量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受气候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淮河以北,年径流量的递减幅度最大的地区为京津唐地区,而递增幅度最大的地区是辽河一带。对于降水量小的黄河地区,由于受气候的影响,降雨量逐渐递减,进而导致了黄河地区的年径流量随之减少。

1.3 气候变化影响西北山川的径流量 在我国的西北高寒山区,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冰川补给,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不仅导致了我国西北高寒山区的骤减,同时也加快了相应流域的变湿或变干。随着各流域水文情势的转变,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敏感度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1.4 气候变化影响径流系数的变化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直接影响着不同区域的干旱与湿润情况,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水文情势也会随之有着相应的变化。若该地区的径流系数增加,则表明湿润的指数随之加大,该流域的水文情况为进一步变湿。相反,当径流系数递减时,则该地区的干旱指数增大,该流域的水文情况为进一步变干。可见,在气候不同的影响下,水文水资源的径流数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2 气候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水文水资源的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可见,气候的变化不仅与水文水资源的天然径流有关,同时也与水文水资源的用水供求息息相关。气候的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也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在其影响下水文水资源的用水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气候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气候变暖影响水文水资源的质量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增加了各地区的降水量,同时也加大了各地区的平均温度。可见,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全球温度的升高也降低了河水污染物的分解,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质量,而且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由于气候的变化与人为活动的破坏密切相关,因此,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应注重环境的保护。

2.2 气候变暖影响水文水资源的用水供求 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样不仅影响了区域的降水量,同时也制约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运转。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有着相当大的用水量,随着气候的变暖,逐渐递减的降水不仅制约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在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这种情况则更为严重。可见,气候变化对供水需求的影响大于对降水量的影响,因此,应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遏制全球变暖的发展趋势。

2.3 气候变暖影响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敏感性 在气候变化影响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前基础上,气候变化也与各地区的干湿度息息相关。在湿润地区,径流对气候的敏感性较强,相反,在干旱地区则相对较弱。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全球温度骤增的影响下,不仅我国的主要七个流域的径流量有所变化,同时,水文水资源的用水需求也随着发生了转变。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发展,同时也限制经济的正常运转。在水文水资源中,气候的变化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区的降水量与温度。水文水资源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气候变化对它的影响也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可见,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环境问题,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稳步、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涛,陈永勤,陈俊和等.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2(39).

篇6

因此,能源行业不仅要继续探索节能减碳的技术进步路径;也要重视能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更要在投资和布局时,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纳入思考。

减排努力已成“鸡肋”

由京都议定书界定的现行气候变化管理和谈判框架,一直讲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首要议题,而视应对气候变化为较为次要的话题。这是基于1990年代末,研究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其负面后果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才会显著呈现。

相应而言,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及早控制,等到负面后果呈现后,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不仅成本昂贵而且社会损失巨大。因此,当时学界普遍认为,除农业外,在短期内尚无大规模推进和研发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需要,但降低排放却迫在眉睫。

依据此判断,过去十余年,世界各国的政策焦点都集中在到了鼓励新能源发展上。京都议定书签订后,以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被寄予厚望。相较之下,保证能源系统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挑战的相关技术和策略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能源产业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产业,既是现有气候变化框架管制的重点对象,也是技术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由于对减排技术的认知不足,政策设计的失误使减排技术发展速度快、但减排效果不理想。

更为严峻的是,过去十余年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对放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效果极为有限。最新的研究指出,基于过去十余年的国际数据分析,不可调控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电——和传统能源并非替代关系。

相反的,一些证据还显示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更类似于互补品。即更多的太阳能和风电补贴,激励了更多的传统能源投资而非鼓励储能等清洁技术的发展。这就导致过去十余年的大规模新能源投资,带来的减排效果远远不及预期。而中长期内,这种鼓励新能源却减排效果堪虞的局面也难以得到改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的后果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呈现,气候变化后果呈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人们早期的预计。从去年印度因为雨季的异常高温和干旱,造成电力供求出现了巨大不平衡,最后导致大面积停电;到美国桑迪飓风冬天袭击高纬度的纽约等地区,造成数十万居民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停电的严峻后果;再到中国西南四年降水时空分布高度不均,造成对水力发电的挑战。

这些都显示,能源系统不仅需要减排,更迫切的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策略框架。现行的国际气候管理框架亟需调整;而中国作为有大面积气候变化脆弱地区的过渡,更需及早的重视能源系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应对之道

由于能源系统不同行业特点各异,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行业的可能影响是有差异的。但是,总结起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能源系统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极端天候(如突发性强降水)频发对能源基础设施(如输配电设备)和系统安全的威胁。

其次,气温反常频发造成的能源消费总量、地理和时间分布的异常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基础设施(如输电线)的损害。

再次,反常气候频发造成的能源生产和供给能力下降(如干旱频发导致水电发电能力下降、水资源稀缺导致的煤电发电紧张和石化用水不足等)。

这些影响不仅仅会让各个能源行业面临更高的事故风险,还会造成能源系统、水资源供应系统和全社会能源、水资源消费之间的混乱。

面对这些可能的挑战,需要政策制定者设计完整和合理的政策,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对电网稳定和安全性的影响、气温异常对需求的影响和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预测误差长尾等问题纳入对能源布局、技术选择和政策框架设计中。

具体来说,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能源系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将目前的着重强调鼓励新能源等缓减气候变化技术的政策体系,转变为缓减和应对技术并重的政策体系。

例如,应当对不同地区输配电设备和系统在极端天候事件中的稳定性进行摸底和分析;对暴雨、暴雪和大风发生频率升高后,电网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设计进行研究;设计补贴,鼓励降低地下输电、分布式应急供电体系等提升电网应急能力的相关技术成本等。

除了新技术鼓励政策上的调整,对未来能源系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也应纳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考量。在推进相关改革进程时,不仅要考虑到更加有利于新能源的利用,还要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战略布局问题。

例如,在权衡大电网模式和分布式模式的决策中,应当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的视角,将气候变化进程中发电和输配电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问题纳入对大电网的稳定和分布式的灵活的权衡中。又比如,在中国石油产业布局时,充分纳入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区域水资源分布变化的评估。

与此同时,将一些已有的政策框架,如电力行业的节能节水鼓励和管制政策体系,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短中长期部署。

篇7

由于全球环境演变,可持续发展面临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不明显,气候问题会更加突出。面对国际前沿热点以及国家迫切需要,环境学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要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确保粮食及水安全,因此须加强研究已有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规律,抓住气候变化与全球减灾热的机遇,努力使环境学科的发展适应全球主流政策,按市场机制的发展模式,开发新技术,推动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实现。为此有必要在战略环评中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战略高度评价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计划。

(一)国际社会关于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由于过去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气候变暖已不可避免,有必要采取适应措施以应对变暖所造成的影响。目前我们尚未对适应的限制因素或成本有清晰的了解,还因为有效适应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地理的和气候的风险因子。也取决于制度、政治和财政方面的制约。虽然多数技术和策略已被一些国家了解并得到开发,但已有的评估并未指出,各种措施选择是如何有效降低风险的,特别是在变暖更厉害、影响更严重的情况下以及脆弱群体的反应。此外,履行适应措施在环境、经济、信息、社会、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适应能力建设尤为重要。

非气候压力的出现会加剧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例如气候波动和气候灾害、不能公平地获取资源并导致贫穷、无法保障的粮食安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冲突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等。

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不仅取决于气候变化,还取决于发展途径。在不同情景下,地区之间在人口、收入和技术发展上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因素通常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程度起到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在中高排放情景(以人均收入较低、人口增长巨大为特征)下预估的受影响人口数量相当大。

可持续发展能够降低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气候变化也能阻碍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提高适应能力并增强恢复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够降低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然而,目前几乎还没有促进可持续发展计划把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或提高适应能力明确地纳入其中。

(二)国际社会关于气候变化响应的行动

现在已针对观测到的和预估的气候变化采取了部分适应措施,但仍有限。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适应已有和未来气候变化的证据被观测到。例如,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中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因素,如在青藏铁路设计和建设中考虑了未来气候变暖对冻土地带路基的影响。

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最能够降低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提高适应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把气候变化影响纳入到发展规划中予以考虑,如通过“把适应措施包含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设计中”,“把降低脆弱性的措施包含在现有的降低灾害风险策略中”等方式。

气候变化影响造成的损失将因全球温度的不断升高而逐年增加。IPCC评估清楚地表明,未来温度升高不足1℃-3℃的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是混合的,但会增加适应成本。然而,如果温度升高超过约3℃,很可能所有区域不利影响更为严重,而发展中国家预期会承受大部分损失。如果变暧4℃,全球平均损失可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制定针对不同阶段影响的应对措施。

如何把适应气候变化纳入战略环评

(一)战略环评和气候变化

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气候变化:包括对已有变化的评估和对未来变化的预测。这些变化包括海平面上升、温度和降雨的变化、极端事件(如暴风雨和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

影响复杂:气候变化无疑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类型和强度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也不一致。

适应措施:气候变化影响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采取怎样的适应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改善洪水风险管理和防止在海平面上升地段建设不合适的建筑。

减缓措施:人类采取的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直接行动,特别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效果,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等。

人类共识:未来的人为活动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战略环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战略环评中开展评价气候变化对规划的影响不同于评估其他方面的影响。首先,气候变化是多种原因复合累计效应的结果,是多种活动(包括人类活动)累积产生的效果,虽然每一个单独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很有限,但是这些有限的影响累积起来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其次,在战略环评中一般需要考虑下面两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重要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规划所产生的影响及约束(一般在战略环评前言部分描述);规划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般在战略环评的预测和评估阶段)。

(三)与气候变化一致的目标和指标:气候变化基准的描述和监测

战略环评的目标和指标中应该包括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相关内容,与可能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目标和指标要一致,并可以实施。

(四)确定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导致的主要问题和约束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影响包括高温的风险,暖冬后的寒潮、干热的夏天、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涝风险的增加、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风暴、干旱等)增加等。这些影响结合其他因子的作用可以导致对以下领域的重要影响。

对水供需和水质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夏季河流水位下降,冬季上升,这一影响可能恶化(或加重)水质问题和水资源问题。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粮食生产的波动性,使粮食供不应求、全球粮价持续上涨。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夏季的洪涝可能严重影响湿地。温度升高可能影响物种习性,导致物种迁移甚至消亡。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事故和某些疾病对天气非常敏感,热的天气可以加速疾病和病菌的传播。

(五)将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纳入到评价规划中

篇8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04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8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导致的各种气候风险所引发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势之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现象及气候移民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潮、地区冲突等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自莱文斯坦将“不适宜的气候”视为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1],关涉气候移民的研究历经波折,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性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威胁越发严重,Myers等有关气候移民规模的预测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但由于Myers,等关于气候移民的研究偏重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警示性预测,集中于对气候移民称谓、类型、规模及迁移动因的探讨[3];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则主要见诸于一些新闻报端之中略显羸弱[4]。随着气候变化、气候移民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复杂,施国庆等17位国内外专家指出现阶段我们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将导致的严重的人口迁移问题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移民却是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如何从开发项目导致的移民安置(DFDR)活动中学习和借鉴,响应潜在的气候移民问题,就需要我们对实施气候移民的政策、途径以及进行有组织的移民做出探索[5]。如何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突破社会文化交叉法、经济视角的牵绊[6],提升人们对气候风险导致气候移民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对关涉气候移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索与梳理,剖析造成气候移民问题的制约性因素,已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迫切性的重要议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提出因应气候移民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方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

1 气候变化的表现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现象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已对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严峻挑战,已成为人类最迫切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

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现已导致了约2 600万气候移民,在未来40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将使全球10%的人口,约5亿到6亿人,面临沦为“气候难民”的风险,其中将有约2亿的气候移民被迫背井离乡,不得不迁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孟加拉国政府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称,该国有越来越多的气候移民已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移民,度假天堂马尔代夫也已开始为40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7]。

全球气候在持续暖化恶化的同时也导致冰川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融化,使冰川和积雪的储水量减少。据一些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冰川融化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0 m[8]。而当今世界发展格局的客观现实却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基本集中密布于各大洲的沿海低洼地区(如纽约、伦敦、上海等),由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势必将导致世界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

此外,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还表现在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加剧等方面。

1.2 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背景下,气候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全球气候变暖致使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突变性气候风险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热浪天气、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出现飓风、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气候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更高、强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极端突变性气候变化使得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大,人口密集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面临的风险更大,如亚洲和非洲的大型三角洲和一些小岛屿。

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催生大批“气候移民”,他们因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灾。

2 气候风险与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实机理

2.1 气候风险与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关联分析

气候移民是指由于气候的突然或缓慢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或生存条件产生不利影响,在相关气候政策或气候工程的影响下,而被迫或主动、暂时或永久离开其家园进行迁移的人或人群,他们既可以是国内迁移,也可以是国际迁移[8]。从我国浩繁的史料记载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历史时期上因气候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变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气候风险致因下人口迁移路径图大致呈现出:“气候变化气候风险气候灾害环境变迁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变化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变更”的总体轮廓。

中国的气候类型是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最近几千年来,中国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因气候干旱化和荒漠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是因为年平均温度降低1 ℃-2 ℃,等温线即要向南推移200-300 km,气温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9]。加之,古代中国的社会生产以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生产为主,其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受自然灾害影响明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末期和元代初中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寒偏干,旱灾、沙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同时也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的时期[10]。强烈的气候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已不能维持秦汉、隋唐湿润时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的人口大规模迁移。在13世纪40年代蒙古地区由于连年干旱,“野草自燃,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元史·定宗纪》);加之冬季暴风雪的侵袭,气候风险导致北方地区环境严重恶化,引起元代内、外蒙地区蒙古族牧民的大量南迁,因灾害而“北来贫民八十六万八千户”[11]。气候风险和气候灾害不仅诱发了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南迁,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并导致了社会加速变迁。类似的现象也见诸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历史时期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导致的玻利尼西亚群岛的人口迁移;干冷时期的干旱迫使中亚地区的人口向欧洲迁移,中亚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向西、向欧洲迁移成为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12]。

2.2 气候风险与现代人口迁移的关联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条件的加速持续恶化导致了气候风险加剧与环境剧烈变迁进一步催生了气候移民。目前,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已呈现出“气候变化气候风险生态失衡环境变迁气候政策出台气候工程实施气候移民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重建”的趋势。国际卫生组织的报告称现在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在美洲,20世纪30年代,持续干旱和土地过度开垦导致的席卷北美大平原的“黑风暴”,曾使北美数百万居民被迫逃离家园,许多城镇被一度弃为空城。

气候变化、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在过去20年增加了1倍以上。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已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中国陕西为例,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应对辖域内南部山区频繁多发的多种自然、地质灾害,不得不从2011年年末开始计划并着手实施一项为期10年、投资约1 280亿元人民币、搬迁约279.2万人的宏大移民规划。这其中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避让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搬迁32万人。如何将深受极端气候风险影响和难以快速有效脱贫的居住生活在陕南地区的民众向陕西其他地区进行迁移安置成为了其首要和主要目的。气候变化及由其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加之荒漠化、水源污染和其他压力,将导致地球上的更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3 气候移民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就注意到移民问题与气候变化、环境退化之间的关联。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模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确定性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环境退化、极端突发性气候风险事件频发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问题,使得“气候移民”成为了国际社会新的关注点,气候移民及与之关联的问题逐渐进入了国际相关组织、政府部门与研究者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关注。

3.1 气候移民的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受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显著上升、降雨方式改变、季风变化加大、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干旱、洪涝灾害、更强烈的热带气旋、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直接导致了气候移民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数激增,气候变化成为了21世纪人口移民的主要原因。据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香港发展与救援NGO组织——香港乐施会等组织机构在2009年4月的报告,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气候难民人数约为2.43亿人;2015年后气候难民人数将达到3.75亿人以上。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已开始进行自发和有组织的气候移民,世界上现在已有约2 600万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的气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移民”[8]。而亚洲开发银行在2012年3月最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亚太地区的迁徙》的报告称,仅2010-2011年,亚太地区因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导致的移民人数就已达4 200万以上。

3.2 气候移民的波及区域持续扩大

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变,造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与居住(如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没入水底),按照气候风险的预期发展演变模式地球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面临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风险。气候移民不得不在高压的气候风险之下奔波在不同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现阶段气候移民波及区域明显呈持续扩大的态势。世界银行、国际移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根据全球遭遇的主要气候风险,预测未来20-50年全球气候移民的热点地区,主要包括东亚、南亚、东非、中非、中美洲等地区的沿海低洼地带、河口三角洲、地势较低的太平洋小岛国、半干旱或不太湿润的区域,这些地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气候移民的重灾区[13]。在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中,常住人口不超过40万的亚洲岛国——马尔代夫,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无独有偶,另一个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现在已有5 000多名图瓦卢人在新西兰安了家[8]。人口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沿海地区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所罗门群岛、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及肯尼亚在内的其他很多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气候移民。

3.3 临时性迁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续演变

气候移民正在或将要经历短暂临时性迁移向永久移民的艰难过渡。气候移民主要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由于缺乏迁移的资源,在遭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泥石流或突发疫病侵袭时,人们一般是暂时性的避难迁移,不过随着气候风险在某一区域的持续化常态化,临时迁移已不能解决问题,而永久性的迁移成为无奈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西海固地区,由于这一地区“十年九旱”的趋势愈演愈烈,“一方水土已养活不了一方人”,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干旱的气候状况适应气候变化,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得不将中部干旱地区、南部山区约76万人进行永久异地转移安置,安置到扬黄灌区或水源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在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一些低洼地区被淹没,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开始进行永久性气候移民。如孟加拉国越来越多的气候移民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的移民,度假天堂马尔代夫近40万国民不得不另觅栖身之所[4,6]。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永久性改变和生产居住环境条件的恶化,已使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永久性气候移民成为了现实气候移民的典型类型。

3.4 多种因素叠加交织致使气候移民问题日趋复杂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多的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几十年间,气候风险引致“气候移民”的过程还会加速,气候移民问题更趋复杂。首先,气候移民将进一步加剧相关国家国内的社会矛盾冲突和紧张局势。气候风险引发的自然灾害会迫使一些受灾民众暂时涌进大城市,而有些大城市的生活资源本来就很紧张,一旦这些移民涌入,大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陡然加大,就有可能恶化现有局势、加剧紧张关系和不稳定因素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其次,气候移民除了会造成国内的社会矛盾外,更为严重的是,气候移民问题将威胁到脆弱的、濒临冲突边缘的国家与地区间的沉重关系,威胁有关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在气候移民集中地区及其边界区域出现气候变化环境衰败气候移民社会冲突的恶性循环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由此将导致一些局势脆弱国家加速崩溃、种族问题与宗教冲突激化、政治激进主义抬头,致使世界部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气候移民的贫困问题与环境恶化交织叠加在一起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气候移民肇始区域一般是贫困与自然资源条件的严重恶化的区域,本就脆弱生态环境加之持续恶化的气候变化状况,在导致不同区域气候移民的形成与汇聚的同时,极易引发“气候贫困”产生的次生灾害风险。

气候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影响,使得气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决与气候移民相伴而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资源、心理、生态、管理等问题,已不只是某个或几个国家的职责,而是需要全体人类共同担负、共同面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协商解决。

4 应对气候移民及相关问题的对策思考

由于各国眼下主要将精力放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关涉气候移民的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没有采取足够的应对措施,现阶段还尚未设立任何国际合作机制处理气候移民问题及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风险,将使这一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基于对全球日益紧迫的气候移民问题之社会现实的关照与因应,易受影响的地区和国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快努力,实施更广泛的应对气候移民的措施,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建立有效的适应机制,以应对其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尽量减小未来气候移民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4.1 改进现有国际性法律条款关于“难民”权利的相关规定,制定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

鉴于目前非自愿气候移民还没有被纳入国际难民和移民政策之中,气候移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尚未得到国际相关法律的明确认可[14],趋于紧迫的现实气候移民问题与相应法律规范严重脱节,气候移民在国际社会上还未甚至不能得到合法的保护,这就需要尽快修改1951年的《难民协定》(Refugee Convention)或单独起草气候移民法律协定,以适应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气候移民问题,为气候移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同时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制定出台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在涉及气候移民工作中的职责,明确应对气候移民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构建应对气候移民的国际合作、国内协调两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在应对气候移民中的主导作用,以法律为准绳规范预测气候移民的科学评估报告,及时解决处理相关的气候移民问题。同时,在气候风险导致的环境退化和极端突发性灾害发生时,将人权不驳回的原则纳入国际法的考虑范畴。

4.2 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地区间协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协力促进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

气候移民是全球性问题,气候移民在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合作等领域都可能对国际社会造成新的挑战。它事关各方利益、地区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世界各国联手应对,加强应对能力建设,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将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人口迁移纳入到各国政府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计划之中,使其成为国家行动的一部分;建立各相关成员国官员、专家相互交流经验的对话机制,推动在气候移民方面的国际智囊合作。其次,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无偿接纳气候移民的伦理道德责任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并倡导国际社会直接为极端突发性气候风险事件导致的移民进行捐赠、救助和投资。第三,完善以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为主的国际移民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国际发展合作机制,比如南南合作,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等,促进发展中国家逐渐提升适应能力,降低气候风险和气候移民的潜在压力[4]。

4.3 在国际社会建立灵活应对气候移民迁移的政策、治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从目前气候移民遭遇的现实境况来看,无论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而言,气候移民都尚未纳入政策考虑的范畴,国际社会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气候移民事务进行管理。从速召集国际社会移民研究的权威机构和组织,尽快形成世界公认的关于气候移民定义的权威性论述,明确国际移民组织(IMO)和联合国难民高级专员署权责内容,使气候移民摆脱成为游离的中间人角色,制定相应的气候移民政策、管理机构、组织制度与治理机制,已是当务之急。首先,可在国际社会构建起一套灵活应对气候移民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包括在认识和分析气候移民所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基础之上,探寻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以使气候移民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社会环境变迁;建立气候移民预测预警系统,完善预防和减少气候移民问题的社会管理体系,以有效降低与规避气候移民给社会良性运行带来的原生冲突次生风险。其次,要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地区主要气候灾害的历史信息库和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气候移民救助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救助体系,在法律、政策、组织、制度等层面强化救助体系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移民管理及国际经验交流和高效的气候移民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应对气候移民相关问题的社会文化适应机制建设。第三,基于预防胜于治理的认识,加强对气候移民的监测和评估。

4.4 致力减缓与主动适应并举,降低气候移民被迫转移的社会风险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气候风险的数量与能量不断升级,在未来几十年内,即使做出最迫切的减缓努力,也不能避免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影响,这使得在气候移民问题上减缓和主动适应成为主要的措施或是唯一可行和适当的应对措施。虽然目前国际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但仍十分有限。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不同,为应对气候移民所采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进行实施。首先是进行事先预防。在受影响较大的国家或地区需要未雨绸缪着手建立防洪堤、建筑水库等工程以对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后果引发的大量气候移民。其次,展开知识普及教育。普及应对气候风险的相关知识,加强人们对气候变化现象的认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灾害的措施等;在发展地方经济时融入气候变化视角的适应性项目,减少迁移的必要性助益于减少非自愿气候移民的数量。第三,进行人口迁移。迁移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应对策略,不只是在气候过程和气候风险事件发生之前组织进行的人口迁移,也包括气候灾害发生后的非自愿气候移民。考虑从区域角度合理引导人口迁移,减少人口盲目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活带来的冲击;将气候移民问题的减缓、适应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与更典型的信息和基础设施的措施一起,有助于气候移民减少脆弱性增加适应性。

4.5 降低气候移民的社会脆弱性,提升气候移民适应能力建设,弱化气候风险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群体、甚至不同家庭的社会脆弱性差异很大。弱势或边缘群体更容易从灾难中流离失所,如果受气候风险影响地区有更多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往往房屋损失严重),更大的建筑环境密度则飓风过后这部分人外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气候风险降低了潜在气候移民家庭的社会承受力,使其社会脆弱性提高,从而导致移民[15]。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人类不能阻止全球气候变化的脚步,那么面对各种可能引发移民的因素,人们至少可以想办法增强社会的承受力,降低社会脆弱性,而不总是选择移民。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因为气候风险而移民总是痛苦的经历,而对全世界来讲,气候移民问题又是一个无比棘手的会引发地区政治冲突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一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在选择气候移民迁移安置区时,需要借鉴社会脆弱性理论,尽量迁往就近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以提高移民群体的社会承受能力,而不致使移民因为搬迁使其社会脆弱性提高,为后续发展留下隐患,例如移民返流等。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的适应资金机制,建立气候移民基金或融资体系,努力突破贫困地区资金和技术匮乏的瓶颈,有助于降低高风险地区的社会脆弱性。此外,在气候风险形式严峻区域,进行项目扶持和产业规划设计以降低区域社会脆弱性时,要综合考虑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需要立足前期调研进行多方论证,以提升风险管理优化水平对症施策物尽其用,避免对有限紧缺资源的浪费,防止出现尽力不尽事的现象。

5 结论与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与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由其引致的气候移民及相关问题的处理解决日益趋于复杂化敏感化。对气候移民的概念进行明确指称界定既是理论研究亟需,又是有效破解这一社会难题的现实需求。气候移民所面临的社会风险既有需要迫切解决食物和栖居地的问题,还有在迁入地新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下如何调适生计方式、实现文化及身份的认同问题。气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决与气候移民相伴而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资源、心理、生态、管理等问题,已不只是某个或几个国家的职责,而是需要全体人类共同担负、共同面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协商解决。但是,由于现阶段尚未设立任何国际合作机制处理气候移民问题,关于气候移民的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现实情况可能变得更加糟糕。将气候移民纳入政策考虑的范畴,在国际社会上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气候移民事务进行管理;建立全球性的气候移民监测和评估机制,协商制定合适的气候移民政策、管理制度,或将有助于气候移民的统计和预测、政策的制定和国家的管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9, 52(2): 241-305.

[2]Myers N. Environmental Refugees: An Emergent Security Issue [C]. 13th ed Economic Forum, Prague, 2005, 5:73-79.

[3]Castles 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orced Migr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Debate [R]. New Issues in Refugee Research - UNHCR Research Paper, 2002:70.

[4]潘家华,郑艳,薄旭.拉响新警报:气候移民[J].世界知识,2011,(9):61-62. [Pan Jiahua, ZhengYan, BoXu. Sounded New Warning: Climate Immigration [J]. The World Knowledge, 2011,(9):61-62. ]

[5]Shi Guoqing,et al. Ready for Climate Change Related to Immigration[J]. Science, 2011, 10(334): 89-94.

[6]Stark O, Bloom D E. 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175-178.

[7]陈绍军,曹志杰.气候移民的概念与类型探析[C]. //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移民与社会发展,2011:20-29.[Chen ShaoJun, Cao ZhiJie.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Climate Migration Analysis[C]. // 2011China Sociology Annual Meeting -Mig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2011:20-29.]

[8]李继峰.被迫迁移的气候难民[N].文学报,2010-01-07(8).[Li Jifeng. Forced Migration of the Climate Refugees[N]. Literature Report, 2010-01-07(8).]

[9]倪根金.试论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考古,1988,(1):56-62.[Ni GenJin. Discussion on Climate Change on the Chinese Ancient Northern Agriculture Economic Effect[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1988,(1):56-62.]

[10]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8.[ Zhu Kezhen. China’s Nearly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limate Change a Preliminary Study [J]. Chinese Science, 1973 ,(2): 168-188.]

[11]方金琪.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J].地理环境研究,1989,(12):42-44.[Fang Jinqi. Climate Change to Our Country Historical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J].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989, (12) :42-44.]

[12]Huntington E. The Solar Hypothesis of Climate Changes[M].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14:477-590.

[13]潘家华,郑艳.气候变化催生移民 亚太成热点区域[N].文汇报,2011-05-27(2).[ Pan Jiahua, Zheng Yan. Climate Change Hasten Parturition Immigration Asia Pacific has been a Hot Topic Area[N]. WenHui Newspapers, 2011-05-27(2).]

[14]FOE, Melbourne. A Citizen’s Guide to Climate Refugees[C].Friends of the Earth, Australia, 2005:226-241.

[15]Lori Hunter M.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J].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5,(4):79-86.

Analysis of Climate Migrants’ Migration Mechanism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limate Risk

CAO Zhijie CHEN Shaoju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ttlement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篇9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严峻挑战,尤其是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可以预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敏感行业和区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面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只有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现有的科学认识,研究和选择积极主动的适应方法和技术,才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1-7]。本研究以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重点领域为对象,通过分析上述行业和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其所作响应的基础上,构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以期为适应技术清单的建立和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

1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的主要影响[8-16]

1.1 农业领域影响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气候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50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气候变化将严重威胁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频发;地力下降;适应性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模式和结构改变;旱情加剧等。

1.2 林业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林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全球将持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林业发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林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林业灾害频发(火灾、病虫害等);林业生长周期和生长界限改变;林业生态系统退化;林业碳汇功能减弱等。

1.3 水资源领域影响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挑战性,如干旱灾害和洪水灾害等频发,温度和降雨量或蒸发量变化规律和趋势难以预测等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冰川积雪融水加剧等。

1.4 海岸带领域影响

自从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后,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已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海岸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地区,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有着多方面的、不同尺度的体现。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海岸带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风暴潮等气候灾害事件增加;滩涂湿地面积减少;海岸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围海造地工程受到破坏等。

1.5 生态系统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正在普遍改写人类及其它地球生命体所熟悉并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服务和资源供给能力,威胁发展的生态基础。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迁徙通道和周期改变;外来物种侵入;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等。

1.6 人体健康领域影响

极端气温和致命热带疾病将成为更多地区和更多人口的严重困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社会公共卫生压力正不断加大,尤其是落后地区将因贫困和增加的健康风险而限于更为窘迫的发展状态。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热浪频发;流行疾病频发和潜在区增加;脆弱人群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压力增加;贫困地区死亡率增加等。

2 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17-24]

2.1 农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生产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产量波动加大。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调整农业发展布局;调整农作物种植模式;优选农作物品种和品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控农业病虫害;研发先进装备工具;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模拟和预测等。

2.2 林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林业生态系统(尤其是高纬度的寒温带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林业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从而危及林业的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林业灾害预警、动态监测与防治;恢复和重建林业生态系统的;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建设;加强林业保护立法等。

2.3 水资源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是在水资源量上更加短缺,还包括水质量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灾害频发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发展节水集水技术;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有步骤地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展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水资源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立法和社会宣传等。

2.4 海岸带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是海洋灾害频发,如海洋风暴潮以及海岸地质灾害频发;二是海平面升高,海水侵蚀倒灌现象严重;三是海岸带滩涂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海岸带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海洋灾害预警、监测和防治;建设海岸带堤防工程;建立海岸带生态保护区;做好海岸带开发利用规划等。

2.5 生态系统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日趋增大,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特征,如沙漠绿洲数量和面积不断缩减,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森力生态系统病虫灾害增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生态系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站点;加强灾害预警和防止;保护濒危物种,防止有害物种入侵;建立各类生态保护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立法等。

2.6 人体健康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包括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死亡、营养不良和意外伤害的增加,传染病的流行强度、范围和传播种类发生变化而导致人群患病风险和疾病负担的加重以及空气污染等造成心肺系统疾病的增加等,尤其以脆弱人群健康响应更为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人体健康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气候变化致病机理研究;气候变化与健康预警研究;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负担和成本效益评估;公共卫生环境条件改善;脆弱人群心理辅导等。

3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构建

3.1 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原则和依据

(1)遵循国际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2)适应技术表达方式要方向明确;

(3)适应技术应用措施要切实可行和可操作;

(4)适应技术要易于检索和选择。

3.2 适应技术框架的表达

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种类丰富,如何有效地选择和描述适应技术,就需要有一个分门别类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表达方式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构建适应技术框架,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适应和科学的技术选择。综合对所收集的上万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成果分析归纳,对各领域适应技术门类归纳为11项表达方式。

(1)预警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预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适应技术之一,预警技术主要在对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基础上创建的,属于规划适应技术范畴。

(2)工程方向技术(研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程技术种类最为丰富,具有多方向性特点,是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所研发和实施的具体工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动态监测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对气候变化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响应和反馈,是基于“3S”技术手段的一种技术表达方式。

(4)评估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技术主要是灾害评估,即包括灾害预测评估还包括灾后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灾害评估体系的科学建立可以为更大可能的减缓灾害影响和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技术提供服务保障。

(5)灾害防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灾害防控技术主要针对各类频发灾害所做的具体研发技术,灾害防控的适应技术主要目的是降低灾害所产生的风险和影响程度。

(6)适应空间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空间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空间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地制宜。

(7)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时效性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时间阶段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时制宜。

(8)模型分析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计量模型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表达在相关性分析、各种预测、评估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模型表达方式主要以丰富的数据和科学理论为支撑。

(9)重大工程方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工程设计属于国家战略规划范畴,投资规模较大、设计标准较高,对气候变化响应和影响程度较为长远。

(10)各领域行业标准和规范。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主要是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技术规程、标准、法规以及政策,从行政管理和立法角度建立适应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11)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主要是提高人们认识和使用适应技术的思想意识,改变人们破坏气候资源的不良行为,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负面影响。

3.3 适应技术框架的构建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包括两方面表述内容,一方面明确表述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适应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重点领域,另一方面明确表述各领域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以便于归类和选择。综合相关文献分析[1,2,5],本研究共划分6大重点领域和11种类型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并对专利检索的上万条技术数据进行归类表达,具体如表1所示。

4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清单选择

4.1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一般步骤

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根据适应技术应用领域以及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适应技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依据相关文献分析[26-29],本研究提出选择和分析适应技术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充分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脆弱性和敏感性;

第二,正确表达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优先考虑选择的适应对策和措施;

第三,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成本效益;

第四,有效选择适应技术并示范及推广应用。

4.2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的深入思考

根据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综合分析,目前,尽管应对气候变化的专利技术数量庞大,但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响应和具体的适应技术措施还比较单一,仅集中于某一个领域的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适应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性相对较差,可选择性不强,而且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以及适应性效果分析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在建立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保障适应技术表达清晰、归类明确、选择科学、依据充分。

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多被应用于海平面上升、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区域项目评估中,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还很有

限。应推进相关研究, 以便为制定和实施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适应技术框架中,适应技术在空间性和时效性方面的表述和归类还较为薄弱,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适应技术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范围内的适应技术研究也是未来适应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Fields of Sea Level Rise and Glacier Melt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

[3]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495-499.[Chen Yiyu. Several Points of View about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4,19(4):495-499.]

[4]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 Pan Jiahua,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5]《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Compiling Committee.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R].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丁一汇,林而达,何建坤.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1-207. [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7]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Ⅱ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3-37. [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9]张兵,张宁,张轶凡.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1,(7):43-49. [Zhang Bing,Zhang Ning,Zhang Yifa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43-49.]

[10]齐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思考[J].林业经济,2012,(1):39-47.[Qi Chuang.A Systemic Thinking on Forestr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Forestry Economics,2012,(1):39-47.]

[11]孔凡斌.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及我国政策机制研究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0,(7):105-109. [Kong Fanbin. Progres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Chinese Fore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0,(7):105-109.]

[12]Xia J, Zhang 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orth China[M]// Wagener T. Regional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Impact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Wallingford: IAHS Publication No. 295, 2005: 167-173.

[13]夏军,Thomas Tanner,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15-219. [Xia Jun, Thomas Tanner,Ren Guoyu,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Screening for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15-219.]

[14]赵慧霞,吴绍洪,姜鲁光.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445-450. [Zhao Huixia,Wu Shaohong,Jiang Luguang. Research Advance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2):445-450.]

[15]何霄嘉,张于光,张九天,等.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3966-3984. [He Xiaojia,Zhang Yuguang,Zhang Jiutian,et al. Study on Strategies of How Biodiversity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12(20):3966-3984.]

[16]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Qian Yingjun,Li Shizhu,Wang qiang,et al.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4):241-247.]

[17]蔡运龙.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Cai Yunlong. Sensitivity and Adapy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Geography Journal,1996,51(3):202-212.]

[18]朱建华,侯振宏,张小全.气候变化对中国林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林业经济,2009,(11):78-83.[ Zhu Jianjun,Hou Zhenhong,Zhang Xiaoqua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ry and Its Adaptation Proposals[J]. Forestry Economics,2009,(11):78-83.]

[19]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2):20-27. [Ding Yihui. Human Activ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2):20-27.]

[20]范代读,李从先.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1-114. [Fan Daidu,Li Congxian.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oas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5,1(3):111-114.]

[21]居,韩雪.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展及对我国行动策略的若干思考[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257-260. [Ju Hui,Han Xu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257-260.]

[22]吴建国,吕佳佳,艾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Wu Jianguo,Lv Jiajia,Ai Li.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693-703.]

[23]李克让,曹明奎,於,等.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J].地理研究,2005,24(5):653-663.[Li Kerang,Cao Mingkui,Yu Li,et al.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in China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5):653-663.]

[24]李智.气候变化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5(4):205-208.[Li Zhi. Researc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AntiInfection Pharmacy,2008,5(4):205-208.]

[25]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24(4):426-432. [ Yin Yongyuan. Adapta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426-432.]

[26]Smit B.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M].Guelph: Environment Canada, 1993:3- 17.

[27]居,李玉娥,许吟隆,等.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实施框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55-58. [Juhui,Li Yuer,Xu Yinlong,et al. Action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0,26(6):55-58.]

篇10

1.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1.1 研究进展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多个国际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开展的,研究计划包括世界气候计划(WCP)、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EWEX)等。美国是较早组织气候变化与水之间关系讨论会的国家。随后多项研究和报告出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是WHO与UNEP共同组建的IPCC,其专门就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依据,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评估报告(分别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气候变暖及其对水资源、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虽已得到全球公认,但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国际环境、政治、经济、能源、贸易等诸多问题,在落实《里约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方面,各国分歧仍然严重。

1.2 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流域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预测径流流量变化趋势以及对区域供水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评价气候变化时无法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值,只能得到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就称作“情景”――种基于假设基础上获得的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的描述。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时先定义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资源模型,将气候变化情景作为条件输入到水文水资源模型中,经过模拟运算得到区域水文循环的过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气候变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设置情景、长系列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流模式3种方法生成。水文水资源模型可依据经验统计、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水资源模型数量众多,但多属孤立、静态模型,存在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问题,且集中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平均变化影响上,故应改进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强对供用水系统、土壤水分、农业灌溉用水、水环境、航运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2.1 对年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在我国,水文水资源主要分为七个流域,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南北方的径流量会随之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与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交替进行,但是,整体趋势还是以减少为主。针对我国的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量影响最大的是淮北地区,径流量的增幅最大的是辽河一带,在黄河地区,其径流量本来就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降水量将减少,那么,其水文水资源的年径流量势必随着减少。

2.2 对西北山川径流量的影响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形高且地势复杂,其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冰川消融水源的补给,随着气候的变化,在全球气温不断变暖的趋势下,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在夏季,流域的径流量会急剧增加,而到枯水季,河流的变干速度也在加快,这对靠水源迁徙生存的动物是极其不利的。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流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加大了水文水资源的敏感性。

2.3 对径流量系数的影响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对区域的湿润与干旱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以及气候的不断变化,水文水资源径流量的系数也会随之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若某一地区的径流量系数提高,那么该地区的气候湿润指数也随之增加,则该地的水文状况将会更加湿润。反之,如果某地的径流量系数降低时,那么该地区的干旱指数将会增大,水文情况则会边干。所以,在气候的变化下,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也随着改变。

3.气候逐渐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为因素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渐增多以及相关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列的影响,同时对水文水资源系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1 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会增加降水量,增加了空气湿润度,也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会使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温度随之提高,大大的降低了河水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降低了水文水资源的质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到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3.2 对用水供求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大气环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会对区域的降水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工业都对水资源具有极大的需求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系,区域降水量不平衡且相对减少,同时,水资源的蒸发量也提高,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供给量,这样,水资源的减少不仅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在降水量本身较少的地区,这种情况的发生将会更严重。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对用水供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对降水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3 对区域敏感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对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对各区域的干湿程度也会造成影响,在湿润地区,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干旱地区,敏感性较弱。在全球气温变暖的情况下,我国七个流域的径流量发生变化,其敏感性也会发生影响。

3.4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径流减小及降水分布不均,供水需求在人口增加的条件下仍在增长,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总量能排到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28位,同时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北方人口接近全国的一半,耕地近2/3,GDP占45%,但水资源不到全国的20%,经常干旱缺水,而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增加,频发洪涝灾害。这个特点决定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难度较大,所以应加强水资源的分析和预测,研究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4.结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通过水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温度、日照等在区域的变化,会对区域的径流量、生活生产用水供给量等产生影响。所以,要积极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让气候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气候环境,这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难以改变的破坏。

篇11

运营方面:要确保供应链和需求链的安全

在公司运营方面,气候变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设施、雇员和供应链上。据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调查显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那些面临长期资本投资决策的公司、生产深受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的部门、供应链和需求链严重依赖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行业以及其他承担风险的行业。在运营过程中,它们必须要考虑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以及电力、水力和交通运输服务的中断等。

除了商品、原材料以及保险成本上升之外,极端天气灾害和海平面的上升同样会给公司设施带来危险,而雇员也必须要做好应对各种新疾病的准备。

时下,供应链已经扩散至全球。即便地球一端出现极端天气事件,也可能会影响到地球另一端的公司,因为当地供应商的业务有可能因此中断。此外,运营风险还源于基础设施的破坏,如果公路或铁路遭到破坏或被洪水淹没,那么生产所需原料就无法到位,而生产出来的商品也无法投放市场。

同样,气候变化也可能会造成电力中断,因为电力的供应和需求都已发生变化。气温飙升可能导致高峰期用电量超过电力基础设施的运营能力,从而出现拉闸限电或断电的情况。此外,水位的下降或大面积积雪也可能会造成电力中断,从而导致生产停工。

就机遇而言,公司可以通过实施节能、节水措施降低成本并提高收益;通过帮助雇员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雇员的生产效率和对公司的忠诚度;通过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和配送网络的维护,建立更高效的协作伙伴关系,确保供应链和需求链的安全。

法律法规:气候变化未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法律法规方面,目前风险还很难确定,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很少有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法律和政策的层面上。气候变化的实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上,如土地使用法、水资源利用法等,还有就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诉讼。

机遇则是公司将有机会与政府一起设计和制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这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司声誉:利用声誉扩张市场份额

在公司声誉方面,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公司的产品或运营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那么它可能就会面临公众(消费者、雇员以及公司所在的社区)的反对,从而导致市场份额减少或失去扩张时机。比如说,在2004-2005年间,可口可乐在印度南部的工厂就曾因水资源问题而导致公司信誉受损。

在公司声誉方面,气候变化也会为公司带来巨大机遇。那些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将会进一步提升其品牌的知名度。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者将会成为新时代的行业领导者。比如说,新加坡城市发展有限公司(CDL)实施的绿色发展战略就让其在房地产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因为它所推崇的生态、低碳和绿色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慈善活动提升自己的声誉。比如杜邦公司在菲律宾开展的植树造林项目以及为当地居民提供的免费医疗项目。

市场和产品: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

在市场和产品方面,存在很多风险且表现形式各异。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消费人群发生变化。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热敏产品的性能可能会大打折扣,非节水产品的需求量可能会大大减少,政府等大型机构对所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机遇同样也很多,公司可以为制冷系统、医疗保健产品、基础设施产品及新型建筑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可以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订立合同,为其提供适于气候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直接向个人用户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

融资:面对责任投资

对于那些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公司来说,贷款或其他债务融资将会变得更加困难。部分投资者会更加关注公司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管理。不过,目前很多投资者仍未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投资的一个考量。比如说,碳排放披露项目2008年度全球报告就表明,一些基金经理认为并没有明显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对特定领域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因此,将气候变化因素包含在投资战略中是有问题的。

不过,现在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公司在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行动。比如说,最近JP摩根就为其公司客户和投资客户完成了一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水资源报告,指出了未来几年间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水资源挑战。

篇12

气候变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对于了解相关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运行管理、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具有重大意义。必须要对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具体的研究方法,对其影响有大致了解,对其中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积极的改正,采取措施进行弥补。

一、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方法

1、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

各个地区之间的气候变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不能通过气候的预测很准确的表述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即便是测量到的值也不是一个精确的,只是大致的估计范围,是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被称为情景。可以根据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进行研究。比如说通过任意的情景设置,对可能出现的情景进行模拟,或者是通过对以往一系列气候环境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亦或者是通过大气环流的模式,对气候变暖的可能情况进行分析。所有这些,都是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

2、水文模拟技术

这是指通过模型来模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为保证水文模拟结构的准确性,因而保证模型的通用性和便于利用性;现有资料的准确性;模型内在精度的精确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保证这些问题的准确,才能较为正确的反应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1]。

3、水文遥测系统的运用

所谓的水文遥测系统就是指一些自动化的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为了采集远距离的水文信息。水文遥测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门合理组合更加便于水文资料的搜集、储存、整编、分配和检索。通过水文遥测技术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信息,更方便对水文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分析。进而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我国河川径流的影响

河川径流一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气候的变化一有变动就可以在河川径流上反映出来。比如说我国从北到南,由干旱到湿润,山川河流对气候的变化反应迅速。在气候变化较为严重的今天,全球变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气候变暖对我国山川河流的影响主要可能表现为三种结果,一种是北方径流量增加,南方减少;一种是南方增加,北方减少;还有一种是南方北方的径流量都减少。

2、未来全球变暖将导致我国西北高寒山区冰川萎缩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影响下,对冰川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极地地区冰川面积的大幅度减少,这可能会造成冰川退减,一些流域干涸等情况的出现,使一些干旱的地区变得更加干旱,对我国影响最严重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2]。

3、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使降水量发生变化,蒸发量变大

全球气候变暖,不可避免的会对各个地区的降雨量产生变化,进而使全球的平均降雨量发生变化,可能会使平均降雨量增加,降水变率也会相应的增加或者减少,但不容置疑的是蒸发量一定会增加,这样就会使河流变的越来越干枯,干旱也会越来越严重。

三、减少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1、实行人工降雨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下,降雨量逐步变得越来越少,各地的水资源会越来越贫乏,尤其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的缺乏,草木生长面临更大的困境,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更加的突出。这就需要通过人工降雨的措施,人为的制造降雨,满足一些严重干旱地区的水量需求,最大限度的为干旱地区提供降水[2]。

2、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在气候变化如此干旱,水资源如此缺乏的情况下,除了采取人工降雨的外在方法,必须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来涵养水土,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壤的需水量,并且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洪水的强度。在降雨的过程中,能相对的涵养住水源,增加地表水的含量,并且丰富地下水资源,进而能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大可能的改善气候条件。

3、加强有关科研工作

从事与气候或者与水文水资源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致力于人工降雨工作的研究,更加的投入到相关的科研建设中去。国家必须要加大对于这些工作部门的资金投入,除了资金,还要及时的更新设备和工具,并且要加大投入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个科研机构只有具备这些充分的条件,才能发挥好科研机构本身能开发的潜能。更好地致力于人工降雨工作的研究,以及跨流域调水工作的研究,以便能更好地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4]。

4、加强气象服务和农田水利建设

为面对气候变暖环境下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水资源越来越缺乏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便更好地利用水资源,节能保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气象预报的服务,即时汇报天气情况,并且增强天气预报的精确度,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

结束语

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到许多领域和许多学科,它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近年来,全球变暖越来越明显,这就对水文水资源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方法,进而探讨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不断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其中不利的方面,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利平,秦琳琳,胡志芳,曾思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文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水利学报.2010,10(11):13-14

篇13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l-0009-04

一、导论

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政策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认识加深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目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包括全球变暖、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

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个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气候变化政策成本即减少温室气体或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机会成本。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指削减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1992)和Stem(2007)认为富裕国家需支出其GDP的2%来采取行动。二是国际公共品框架。气候变暖源于跨国外部性效应的影响,但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传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拓展,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Sandier&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国际间有效合作。“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三是博弈论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的确定,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自利的,只有一个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对所有参与者有利的策略(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

气候变化政策分为适应性气候政策和减缓性气候政策。前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后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减缓气候变化(Stem,2007)。减缓性政策研究较多的是碳税和限额,限额有助于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碳税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价格的波动(Metealf,2009;Ka-plow,2010);适应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候变化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经济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开(Stem,2007)。

近年来国内直接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敏感性行业的影响上(吕亚荣,20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刘恩财等,2010),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思路(刘晨阳,2010;张丽宾等,2010)。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O.69℃,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1986年到2009年间,广西经历16个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减少排放,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气候变化对广西的主要影响

(一) 气候变化影响广西农林业

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广西局部干旱和洪涝的频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断加大。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暖冬现象加大了病虫害现象。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未来的影响虽有正面效应,但可能仍以负面为主。气候变暖以及降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将减少甘蔗的产量、蚕桑生产的产量和使其质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减产为主。广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变暖,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来广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进入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广西北部的林业种类将发生变化,广西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分布变化显著。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广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广西境内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 气候变化影响广西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广西是海洋大省,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水温升高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使广西依托海洋的水产养殖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萎缩,养殖品种减少。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速度加快,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引起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种群和数量。

(三) 气候变化影响广西的水资源分布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广西水资源分布的变化。就全国来看,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广西洪涝灾害更加频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加大了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气候变暖使得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未来广西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 影响广西人的健康

气候变化对广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胁包括由热应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传染病(疟疾和登革热)、与水有关的疾病如腹泻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会间接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发和热带气旋(强风)造成的结果。因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路

(一) 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有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主要以适应和减少排放绝对量为目的,且宏观层面讨论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

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才更具适用性。因此,广西要积极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尽快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政策决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广西自身特点的政策措施。

(二) 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累积,全球气温呈缓慢上升态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不断强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广西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合作框架内,主要集中在减缓性行动,如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此外,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国内压力的体现,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要求。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广西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外部性,在时间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经典经济学范围,需要用一种更大的视角进行研究。市场仍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广西应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仅仅依靠广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化,通过适应性政策影响资源配置,在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三)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减缓性行动

当前,全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减缓性行动上,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大的铝、锰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厂的建设和扩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传统常规技术的建设模式,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国未来发展技术路径的选择,对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节能减排的历史潮流面前,不论从对全球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必须积极探索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法规制度、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展现广西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

(四) 把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国际气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广西也在外在压力下把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减排任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减缓性气候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大会进展缓慢,“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至今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质性内容并未落实,国际气候谈判越来越艰难。此外,根据斯特恩报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十年内全球气温仍将上升O.5-1度,减缓性行动不能根除气候变化问题。而且,减缓性行动的不断推进需要适应性的行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考虑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广西应加快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循环工业,改善农业效益,提高林业的固碳效果。具体来说,广西应综合利用财税、产业、金融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例,降低工业比重。工业内部,应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建立健全和完善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各项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成立节能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节能工作常态化、市场化等。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必将向广西转移,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等。大力发展林业,提固碳效果。

(二) 加大财政资金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投入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关键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新的技术降低排放,通过新的技术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研工作在广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资金严重不足,研究成果较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广西应设立专门的研究资金,通过政府委托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加快共性技术进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实用技术。同时,在各类科研经费的分配中,向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倾斜,提高广西区内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为制定适合广西特点的气候变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三) 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广西应利用经济政策,优化气候变化的资源配置,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是要加快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相关知识的研究。目前,对气候变化最大的共识就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即气候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难以确定,政策评价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气候变化信息,有利于公众做好准备,提高自我适应能力。二是财政资金大力支持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如开发耐干旱的品种、推广适合较高温度的物种,通过新技术应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等。三是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如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墙,激励和补贴农村建设储水设施等。四是推行有关气候变化的保险,以加强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财政,2010,(4).

[2]刘晨阳.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内外部动因及效果初探[J].现代财经,2010,(10).

[3]刘恩财,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1).

[4]张丽宾,等.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J],环境经济学,2010,(5).

[5]cline,w.R.“The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Washington:Instutute for Intenmllonal Economics.1992.

[6]Kaplow,L.“Taxs,Permits,and Climate chaege”[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