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实用13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

篇1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体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困惑。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来分析小学语文在课改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以及我们今后要如何转向的问题。

1.困惑

1.1教师的课程改革观念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一定的缺位性。滞后性的体现:现在推崇的一些比较有权威性的观念的确对许多的西方先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发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在形式上虽然阵势很大,但是缺少适合国情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并打造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理念。缺位性的体现: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内容,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教书模式,按照课程给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给学生讲授知识,在这种教师"教"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智力水平的提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语文课改理解的不够透彻,没有随着课改而进行观念的更新。

1.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单单是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对教师的各个方面其实都有很大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各个方面其实就是一种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面临小学生的时候,要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高、文化底蕴没有那么深厚,这时候就是老师发挥自己综合能力的时候,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的综合能力其实是和课堂的学习氛围成一个正相关的关系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能力越高,感染能力越强,反之,亦然。但是往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学,而且对教材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在育人方面的体现:虽然语文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但是就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教师单纯的知识灌输,的确体现了教书这一概念,但是在育人这方面却没有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扭曲了课程改革的本质"学会让学生学习",而且就语文这个科目来看,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科目,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然而现实却没有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1.3评价机制非常单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人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仿佛早已融合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人们习惯上以成绩来评价一个人。殊不知这种方式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就语文这个学科来看,该学科无论从哪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它的灵活性,强的灵活性决定了它的评价机制也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向

2.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好,但是终究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我们可以合理借鉴他们教育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地方,在借鉴的同时也要注意创新,促进教育理念更快的融入到我国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灵活创新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人,促进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当代学生的教育观。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在面对学生的过程中,要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差别的对待,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

2.3关注教师的成长,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一昧的强调对学生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教师也应该给予培养。当然,因为他们是第一次经历课改,往往学校会比较重视。

但是老教师也应该关注,部分老教师早已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思维固化,表面上学习、接受,但是在课堂上往往难有改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应该不仅仅注重教师素养,还要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培训,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在孩子思想上扮演着很重要的启蒙者的角色,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篇2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篇3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当前改变语文教学传统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在新课改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能够及时把我现代教学的先进观念,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下内容通过两个部分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一些困惑或者继续改进和填补的内容,并提出在未来改革中需要把握的方向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根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实际情况的调研总结,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阻碍主要来自于没有认清楚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此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观念认识不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完全主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也仅限于教师授课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精髓所在,不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也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情况,没有了很好的反馈体系。

(二)我国教育理论的缺失

我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探讨起步较晚,现代的脚下理论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经验,作为先进理念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语文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变化,这些教育理论思想和体系与我国实际情况之间产生的差异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发现,这些教育理论体系是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不适应。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教育理论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产生了冲突。

(三)教师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教学思维,这就造成在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阻力重重。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课堂理解片面,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也无法实现深层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教学水平高、感染力强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讲课毫无亮点,无法用自身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是无法实现创新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转向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

思想能够指导人的具体实践,为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保障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决心,在小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并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对每个学生尽量做出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借鉴国外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正常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性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在当前,我国在创立本国教育理论时,必不可少的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论,但是这种学习不应当是照搬,而是要有限度的借鉴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因此在创造和发展我国语文教学理论时还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融合现代的理念进行创新发展。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载体主要为语文教材。目前,教材也开始从传统黑白模式进入到彩色模式,其中有大量彩色的插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插图联想出动态的短片,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现有的插图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插图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应对小学语文改革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接触知识、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也处于转换阶段,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感性,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素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场景设置、主题变化等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篇4

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那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远离城镇,信息闭塞,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这样一来,往往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最终呈现出了:教学思路公式化、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教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流于形式,还依然恪守“应试”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和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而受考试这一硬性指标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仍把语文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把语文的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语文教学仍强调“双基论”、“工具论”,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只是添装的“容器”。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三)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要开放思路,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曾经有这样一个形象化的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学生一开始画得大多不像苹果,直到第三、四次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让学生打开书,开始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让学生照着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就画得很像苹果。这例子就像我们当前新旧课堂教学的差异。所以我们应把我们的社会、生活、大自然引进我们的语文课程,以此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在实践学习语文,从而画出更真实的“苹果”,学到更实在的语文。

(二)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篇5

其一,“拖堂”有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经过35分钟的紧张思维活动,精神已很疲乏,身体需要排泄,硬撑死憋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和神经系统紊乱。应及时地让其轻松调整、恢复情绪。

其二,“拖堂”既不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殃及下节课的正常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积极思维和有效记忆是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他们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也浓,余下的时间是由教师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前20分钟学习效果加以巩固罢了。下课铃响时,若不及时下课,学生虽然装出一本正经的听课样子,其实他们早已心不在焉。

其三,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张有弛,学习也亦如此。课节安排、时间设置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5分钟内他们动脑动手,消耗了不少的精力,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如不按时下课,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心力不足,影响记忆效率和教学效果。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1、过多的追求形式

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让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上公开课时,总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增设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或环节,还常常为自己的别出心裁而沾沾自喜。素不考虑这是否是本堂课语言学习所必须的,是否是学生所喜爱的。对这种现象,有一位老师作了富有个性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公开课和随堂课,就如宴席菜和家常菜,筵席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毕竟成本太高,无法天天享用,更何况营养价值并不一定比家常菜高,常常是物不所值;家常菜精心搭配,也能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经济实用,人人、餐餐均可享用。也好比是时装和生活装。时装价格昂贵,欣赏性强,适合舞台,倡导潮流;可我们更多时候毕竟还是需要实用性强、穿的比较轻松自在的生活装。是的,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贪多求全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简单、实在,讲究有效。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

3 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课堂教学中若就事论事,学生常常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感到枯躁乏味。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对采用的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教育性不强,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缺乏严格考究,那么就将事与愿违,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方向,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就无异于用“法定”的教学时间去作无效的劳动,导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上的深化、扩展与发挥是具有方向性的,否则反倒成为滋生拖堂的土壤。我们一部份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拖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课堂教学中随意性太大所致。

4 教师不良个性倾向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已形成共识。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健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倾向性,诸如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静,强迫自己要当即处理好发生的事,这些个性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就啰嗦重复、填鸭说教、下“暴风雨”,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总之。教师个性品质的不健全也是引起他们在教学中拖堂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如何杜绝拖堂现象的思考

1、教学内容由“胖”变“瘦”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胖”变“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2、教学环节由“碎”变“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论述揭示了汉语言的学习规律。汉语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意会”,有时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因此,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3、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

“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要求的那样:“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不要“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咏之乐”。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记得住”──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篇6

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3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篇7

2.教学资源落后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就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即使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无法达到实际教学标准,因此,很多地区就教学方式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完成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除了教学设备外,其他教学资源也较为短缺,如课外读物、教学技术、微课资源等等,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教学改革无从开展。

3.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地区观念等原因,致使农村教育事业教学理念的整体落后,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多为基础教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养都相对低下,没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现状引发思考

1.实现城乡互换,共同进步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可开展城乡教学资源互换及共享,城镇带动农村共同进步,让城镇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便于教学后期的交接,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拥有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技术,配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不再单一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述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自素质身提升的基础上,要逐步脱离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方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学外,还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式的具体创新方法则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体现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及学校要积极寻找政府或相关单位的资助,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课堂。

篇8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就目前而言,新课改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课程的内容有着“繁琐、困难、生偏、陈旧”、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对分散性讲解、通常进行一些比较机械的重复性的工作、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之间不能够很好的融合、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的学工作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的追求学科的一个知识系统构架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困惑,从而影响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1]。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

在很长的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局面,总是处在一个教学的边缘地位,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上,也拨了一批资金进行辅助,但农村的教育却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教育范围大、校点较多、师资教育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热情,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等等。就小学语文教育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工作而言,其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1.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困惑

很长时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门学科了,全社会都普遍将视线关注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之中。不难发现,在新一轮的课改的实施过程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艰难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的小学中,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教材往往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为接受能力稍微强一些,通过自主的一个学习和培训往往会对新课程的内容略有所悟,但是一些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教师因为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接受能力又比较的慢,所以往往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他们在新课改的这样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当中不断徘徊,不知道具体的方向在哪里。但当还是要靠分数来决定成绩的时候,就又会朝着的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一些年轻的老师计算已经接受到了新课程的内容,可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设备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工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也就只能机械的对学生传递一些所谓的“新课程”,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新课程的实施基本上还是一纸空文[2]。

2.新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

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并不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研究所提出来的,其本质上是结合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方式所提出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实际上,在现在的农村的一些小学中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了,可是由于其依旧采取大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即便老师的激情再充沛,教学情境设计的再新颖,当看到一大班的人数的时候,五六十双的眼睛齐刷刷的望向老师的时候,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困惑。因为老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课堂处于井然有序情况下的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之内,能够让那个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此外,由于农村的中小学的生源相对的较差,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部分的学生并不喜爱学习,甚至会感觉知识很让人厌烦,而一些能力较强的优等生,也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取到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进行补给,同样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3]。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解决措施

对于农村小学中的学生而言,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也最了解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因此农村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行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材选择机制;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三是建立完善的新课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变培训的形式,提升培训效率;四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构,从评价内容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机制。

小学的学习阶段是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现如今的社会却还是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小学语文这样一门文艺性质很强的学科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这样的后果智能偶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要想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就需要从本质上将分数决定一切的这样一种观念给改变了,进而培养学生的一个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方式外,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同样也是极为必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新课程的推广不能只是一纸文书下达就可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必须对农村小学中例如投影仪、教室、有关教具等一些教学设施进行换新改进,才能将农村的办学条件改善起来,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的教学工作不应只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能力的一个培养,才情不是表现在试卷上的,而是生后运用过程当中的。只有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才能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篇9

问卷调查七年级238名学生,87.24%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重要,但是只有48.57%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43.1%的学生不喜欢英语的原因是“考不好”:许多英语学得慢的学生跟不上,学得好的想快但快不了。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许多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时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增加,并逐渐成为他们的困惑。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谈这一问题。

一、中学英语教学法的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英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大不相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而初中课堂中这一教学法逐渐减弱。经问卷获悉,有90.26%的小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把教学内容翻译成中文很有必要,能使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动”起来,而七年级英语教学实际是教师在授课中逐步取消这一做法,开始转为大量用英文授课,这一教法使得学生一下适应不了,成为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二、“音标”学习对于学生亟待解决

教学中笔者时常发现,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读相同的英语单词时,发音并不完全相同,既不是英式英语,也不是美式英语;朗读句型和对话时,语速语调呈现出很浓的“中国风味”,和标准的英语读法相差甚远。也时常有许多学生抱怨单词记不住。的确如此,小学阶段最高年级的学生,每周新单词的识记量不到十个,而时间仅隔半年,七年级学生每周单词的识记量大约是四十个。由于教学内容增多,教师没有时间反复领读新单词并多样操练,七年级学生识记单词难度增大。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音标学习对于学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急需教师运用有效教法教会他们标准的国际音标读音。“音标”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三、“句型转换”答题效果甚差

笔者在习题及检测中屡次发现,学生在“句型转换”这一问题上答题效果很不理想。课文中原原本本的句型,除了极少优秀生能按要求转换出正确答案,大部分学生做这种题正确率很低甚至为零。将此类问题详细地一一来练习,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于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的句式结构的掌握比较混乱。经调查,他们之前的学习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一问题的系统学习,因而时常成为其学习中的困惑。

四、“写作”能力基础薄弱

七年级学生在教材内容无任何难度的情况下,按要求学写作文,能达到作文单词数量,单词书写正确的学生约有70%,但写作内容无语法错误的学生却不到10%。这一现象表明,学生机械识记单词的效率较高,却不会正确运用语法。这些问题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因而成为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困惑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中小学教材内容、评价和教法衔接上的脱节,使学生短时期内难以适应

“音标”“句型转换”以及“写作”等问题,是七年级检测练习中必考的题型,而小学阶段教材很少有这一内容的安排及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几乎不涉及此问题,自然时常被学生忽视。另外,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如兴趣、动机、信心、意志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进入七年级的同时都被轻视了。例如,《英语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第二级):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七年级为20~30首。但是问卷调查显示,六年级学生达到要求的占到75.2%,而在七年级学生只有16.53%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2.师资力量的制约,造成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农村有的小学至今英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专业英语教师寥寥无几,聘请英语代课教师占一定数量(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为初中或高中),有的学校是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超课时兼职上英语课,他们自身存在英语发音不准、语调不正确和语法知识不扎实等问题,这样无论这些教师在能力上还是精力上进行教学,英语课的正常开展都会受到影响,教学中的困惑问题自然也时常得不到解决。

3.试题的不同,让学生一时无从适应

农村地方由于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成绩”需求,小学阶段教师自己出的英语试题检测极其简单,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如“音标”“句型转换”及“作文”所占比例甚少,五年级试题中开始检测音标,最多达到10%;六年级试题中开始出现“句型转换”和“作文”,此三者合计所占检测比例最多不超过20%。而进入七年级,考试内容一下正规化,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是同一套检测题,之前基本由教师控制的试题及成绩局面被淘汰了。

总之,农村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上出现的这些困惑,归根结底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时找准其根源并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能最大限度地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提高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在实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进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当然矛盾和困惑也在所难免。带着这种实践和探索,我进行了调查和探究。现将我调查的情况作以整理,形诸文字,仅作教学反思和抛砖引玉。

一、调查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二、调查范围

金洞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学生。

三、调查方法

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情况统计。

四、调查报告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才从小学脱离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课文学习中去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一是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二是学习中探究的组织和实际效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际价值,达不到应有效果。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且颇有心得,也有一定的收获;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阅读教学以教师讲为主,这种传统的教法他们得心应手,而且学生也已经适应了;百分之四十的老师,介于二者之间,不讲,则探究式学习到底怎样组织,他们实在困惑。讲吧,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叛逆,况且很难让学生满意。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一部分学生力主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开发智慧,发展个性,这当然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一部分学生则留恋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方法,这主要是大部分女生和较差的男生;而大部分学生则无所谓,这一方面是懒惰,习惯于不劳而获,另一方面则是对自主探究没有把握。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要不要逐句翻译讲解?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知识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基本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得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老师在这方面的观点,也是分庭抗礼,莫衷一是。主张讲的,自然是文言功底较好的老语文教师,主张不讲或少讲的,当然是比较年轻观念较新的语文教师。学生呢,也是各占半壁江山,不相上下。其实主张讲的居多。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现在的初中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业和作文来更是错别字满篇,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唱起流行歌曲则精曲联唱,乐此不疲,说起明星趣闻轶事,更是如数家珍;读起文章来往往语音不准,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节奏、音调、情感了,而说起电视剧和言情小说却是争先恐后,精彩纷呈;动起笔来简直是“别字大全”,鬼画桃符,所谓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凡此种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颇感棘手,又不知从何入手抓起。

困惑之四: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学的实际?

现行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语文综合性活动,设计的语文活动虽然花样翻新,但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的确很难。专家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他们怎样去查资料,怎样去做调查,怎样去野地探险,怎样去胜地旅游?可是如果不做这些准备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从现状看,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确是十分头痛的矛盾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这种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有的甚至跳过。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活动也是毫无兴趣,有与没有,上与不上,根本无所谓。在教学实践和调查中,我本着“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倒也颇有收获。到底怎样解决以上这些也许长时间困惑一线教师的问题,在调查中,通过商讨、辩论、论证、查询等方式初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一些主要措施。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在阅读课中,教师就是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的去听、去说、去读、去写。所以,我们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篇11

《Go for it》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起点较高,而且词汇量较大,仅仅是英语词汇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如何促使学生既要掌握丰富的英语词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技能,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和无从着手。

困惑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起点和教学进度难以把握

在农村中学中,学生层次有很大差异,使英语教师无法找到教学的起点,更谈不上因材施教,教学进度经常被打乱。

在英语学习中碰到的上述问题不仅给许多教师带来困惑,也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致使许多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心理,不愿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实施中的这些困惑,作为教师,应该要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积极的方面,克服畏难、抵触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恢复他们的健康心理状态,以适应新目标英语的教学需要。教师要重新认真领悟新课程的要旨,敢于摸着石子过河,向实践要方法,在实践中找对策:

一、借助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创造词汇重现的机会,让学生自我强化所学词汇

《Go for it》教材中的词汇量多而难记,所以在班内定期展开词汇竞赛,形式各异,有直接根据中文写单词的,或根据英语写中文的,也有根据首字母写单词的,或在文章中填写关键词的等,既让差的学生能经过自己的“跳一跳”,体验到成功,也能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做到两头兼顾,又能让全体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二、借助作业评语和兴趣小组,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做到每天与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与谈心之类的,所以,我常在学生在作业本写上简单的英语评语,通过评语送给学生阳光般的温暖,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使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学生在翻阅作业本时,不会感到很苦恼,而是让他们带着新鲜感去翻阅,就像是去接受老师的一个神秘礼物,不知今天又会得到什么。有时老师的一句评语,学生看不懂,就会很好奇,去问同学、老师或查字典。他们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这也是一种学习。用简短的英语评语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看法、意见或提出更高的期望,而学生从评语中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体会评语的含义,评语成了联系和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学习小组可以发挥帮带作用,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那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起到小老师的作用,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提高了班级整体英语水平,还融洽了同学关系,可谓一举三得。

三、借助多媒体有效资源,拓展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英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随处可得,网络英语、英语报刊杂志、电视广播、CD光盘等都可以作为英语阅读材料,教师只需稍微做些挑选和组织,就可以作为拓展学生阅读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资源:有网络条件的同学,组成一个网络学习团队,由团队成员轮流通过网络下载英语短文、故事、新闻等,用Email或QQ的形式发给团队其他成员,供大家阅读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改写;对报刊杂志感兴趣的同学组成报刊学习团队,订阅一定的英语报刊。通过形式多样的团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渠道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又提高了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

总之,在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善于总结、正视困惑、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成长。同时,要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坚持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闯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来。

参考文献

篇12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老师们的心田,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可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部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让人既忧虑又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困惑与思考

在课改实施的近几年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曾参加了不少新课改活动,听了一系列的比赛课、观摩课、示范课,再观察身边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冷静地思考,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令人深思。?

一、语文课堂成了学生的表演秀

新课程改革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但假设应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有些语文课堂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表演脱离语文本身。有部分语文课堂,老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游戏课或表演课。这些活动使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真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二是双基很受冷落。在部分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老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使得了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略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可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

一是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教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怎么样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二是气氛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权威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由于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教师要的气氛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三、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难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老师只是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其实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滥用表扬。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老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有些老师,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既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难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使得学生随意应付,懒得思考。?

二是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老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教师模糊,学生迷惑。

四、多媒体课件“一枝独秀”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喜欢看上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实,我们始终要明白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假设它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教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带领下,依次将课件展现。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

二是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老师和学生也失去了展现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是录音代替教师的朗读。语文课堂中,再也听不到教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有些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总之,语文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道远,如何努力做到真正贯彻新理念,切实可行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相信我们只要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不追求形式,不走极端,就一定能步进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篇13

应的教学参考书籍的缺乏,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层面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使得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们何时拥有跟城市中学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困惑二:

教师的期许值与学生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农村的小学教育阶段中,一些学校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颇,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让他去打球、绘画、跳舞等等,还美其名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声韵母、声调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把原来对小学的压力转向了初中,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而受到了限制。教师不由得感慨,我们何时能有城市中学这样的生源。

困惑三:

农村语文教材相对单一和受限制。我认为农村的语文教学要和城市里的学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要体现农村的特定环境。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体现在教材的创新上。教材的内容要让农村学生所喜闻乐见,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当前我们农村中学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本省的情况从中选定的版本。这套教材成了命题的唯一依据,因而没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实上,单一的教材无法与农村这种特定的环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它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乡土教材,可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教材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