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边远民族地区的文化相对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们的语言交流都主要为地方方言,所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现状
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城镇地区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民族语言的影响,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教育部门也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方面的区别,要慢慢地提高这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笔者是长期在民族边远地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很多的儿童进入学校之前都没有上过学前教育,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很多教师也都是少数民族教师,大多应用双语进行教学,慢慢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识字能力。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语言条件的限制,语文水平比其他地区相对次后,成绩也相对较差。例如,新疆等地民族地区的学生,很多到中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和领导部门,在以《教学大纲》为准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上有所自主创新,研究出一套适应本地区民族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服务。
二、要重视新课程教学改革,因地制宜
在全国上下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大张旗鼓的进行着,而实际的成效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在应用上不能走形式主义,要讲求“道法自然”,所谓的“教无定法”就是讲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讲灵活性,随机应变,不能生拉硬扯。要从学生的识字、阅读、作文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教学硬件设施较差,比如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科技教学设施还基本没有完全落实,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教学实际情况,自制一些教学挂图、直观教具等,在教学中起到直观、加强记忆力的作用。而很多地区的课程改革情况是,传统的教法还未退场,素质教育只是表面的提倡,喊了几年的口号就好像又消声匿迹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也不大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放纵自由的心态。所以,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站在时展的高度,立意高远,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汉语言文字水平。
三、语文教学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缺乏发展活力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至今还处于一种发展的盲区,缺乏生活动力,这主要是我们还未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的原因。其实,这些地区的学校要加强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朗诵诗文竞赛活动、猜字谜、作文竞赛和创建校报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教师也在教学当中缺乏动力,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使语文课教学显得苍白无力,这也是民族边远地区语文教学现状之一,所以,我们在抓好其他科目的同时,也要重视这门工具学科的教学。
四、不能为教学而教学,走形式的教学应该改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一直走在一种形式主义之中,教师在教学当中走形式,学生在在学习当中也走形式,领导在指导上也走形式,所以,形成了极端不负责的现状。语文教学可称之为“国学”,是更应该使我们引以为荣地去教与学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都在应用这门学科的知识,作为教育者,应该寻找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不断提高边远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五、识字、作文教学的困惑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在识字上,由于学生受民族语言的影响,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而这些地区的学生作文水平都比较落后,也是由于语言差异引起的,往往把少数民族或地方方言作为作文的造句,在语法上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篇2
2.教学资源落后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就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即使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无法达到实际教学标准,因此,很多地区就教学方式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完成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除了教学设备外,其他教学资源也较为短缺,如课外读物、教学技术、微课资源等等,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教学改革无从开展。
3.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地区观念等原因,致使农村教育事业教学理念的整体落后,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多为基础教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养都相对低下,没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现状引发思考
1.实现城乡互换,共同进步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可开展城乡教学资源互换及共享,城镇带动农村共同进步,让城镇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便于教学后期的交接,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拥有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技术,配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不再单一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述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自素质身提升的基础上,要逐步脱离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方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学外,还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式的具体创新方法则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体现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及学校要积极寻找政府或相关单位的资助,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课堂。
篇3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未闻习作,先畏习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所以各科教学都采用活泼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可是一进入二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教师家长便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要开始写作文了,作文很重要,写不好语文成绩就上不去,甚至会下降……”孩子在没有接触作文前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语文基础好的孩子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动笔,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更是不敢动笔,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恐惧心理,怎么能敞开心扉,在作文中表达思想,释放自我。
2.对“生活习作”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生活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练习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小学毕业,作文要求一般为400字左右,可是在这几年中能够真正学会作文,顺利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家长看重每一次习作训练,总结了许多应试题目,翻来覆去的让学生作文,不是《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难忘的一个人》,学生从开始写作文就写这些,每学期要写好几次,教师讲评也就是那几篇范文,学生倦了,厌了,失去兴趣了。孩子们丧失了留意生活,随手作文的习惯,小小的头脑里只有应试作文。
3. 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在面对困惑的同时,教师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总结解决困难的对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年左右,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心得。
1.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儿童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写作启蒙阶段,应该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使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作,爱护他们想说和想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夸讲,是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对写作充满兴趣与自信。这也是教师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写作的本质》,语文教育学P150~152
篇4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篇5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计算与问题解决相穿插,由于知识点较多,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确实较困难。很多学生计算都是很熟练,对于问题解决就更难以掌握。
其次,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呈现或教学时比较注重“景”,而忽视问题解决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现在的新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景,让学生选择,整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是长处。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解题列式,不需要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一旦遇到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那么新教材的“问题解决”则是采用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度”的把握提高了难度,因此我们要细化自己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考能力。
一、分析教材,均衡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的比重。
在教学问题解决与计算结合的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如果以计算为重点,那么无论是创设的情境还是提出的问题都要为计算服务,数量关系尽可能简单一些。如果安排了问题解决的练习,那么也是为了把所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理,如果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那么课堂就要围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解决进行,其中要用到的计算不能成为问题解决的绊脚石。
二、突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被特别强调,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读完一道题后,就立即能看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例如:人民电影院楼下有411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75个座位。人民电影院共有多少个座位?(楼上的座位+楼下的座位=总座位数)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问题解决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我们只要走进商场,就要和“单价”打交道;至于“速度”及与它相关的词,诸如“高速公路”、“超音速”等,小学生也了解颇多。人们的生活、工作到处都需要数量关系,并用它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比如各行业都有自己所需的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式)用于生产、生活、调查、统计等。即使是一场球赛,也要统计如投篮命中率等各种数据,一场歌手比赛的评分也有一定规则。另外,学习数学就要学习数学方法,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就要得出并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以及包括数量关系在内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以其简约、概括等特点,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试想,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三、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猜想、实验、分类、对应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关系的分析代替学生丰富生动、个性不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展示。但是,我们不能全部抛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精华。教学中,我国广大教师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叙述,找到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篇6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
1.1家庭方面。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他们发挥良好模范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保持以前传统的方式,经常对着孩子大吼、严厉批评,甚至打骂小学生,致使小学生出现反叛心理。与此同时,部分家长非常宠溺自己的孩子,不让小学生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也不让他们自己解决任何问题,从而降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影响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
1.2自身方面。小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成长阶段,一般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够强,自控能力也比强,如果遇到难度较大一点的问题,则可能出现畏惧、逃避、不自信和美元耐心等情况,从而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
1.3学校方面。在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领导都会成绩较好的学生关注较多,而成绩不好或比较差的学生则得不到关心,甚至被成绩好的学生嘲弄。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直处于被隔离的环境,不但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还嫉妒缺乏安全感、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心等,最终厌恶学习、成为学困生。
2.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措施
2.1家庭方面的措施。家长作为孩子的导向标,需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加强关心、沟通和交流等,才能降低孩子对父母的惧怕感。同时,在设定期望值时,应全面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分析孩子的成绩,才能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要与教师、学校保持良好互动,经常询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情况等,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对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极大作用。另外,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孩子,通过不同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交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陪伴孩子学习、识字和玩游戏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篇7
Discussion on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perplexity and Countermeasures
Wei Xiuyou
【Abstract】School assignments is to use language to share our feelings, imagination, written, but, of rural pupils from grade to high grad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write a thing, written by a person, always those who write, write with cooked things, produced by the feel is very superficial. Therefore I on rural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with deep anxie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Rural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fusion and Countermeasures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有23个年头,有3个年头主持一个乡镇的语文教研活动,因此有机会听了许多作文教学课例,看了不少学生的习作。我深知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习作题材陈旧缺乏新意、记流水账语言枯燥、条理性差感悟不深。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当前素质教育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学生确实没有体验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感受过新鲜的刺激,自然没有新的内容写诸习作之中;二是许多教师忽视了有效的指导,不注意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致使学生把仅有的一些新的生活素材给遗忘了,自然是习作中用之不着;三是农村小学生看的书较少,知识库存量少,词汇严重匮乏;四是习作训练次数不足,质量偏低;五是农村语文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一些教师作文功底好,但不乐于去深入研究教法,一些教师的作文功底确实令人担忧,连教学计划、总结之类的常规写作都不会写,指导学生写作确实不知从何入手。
根据农村小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和本人多年来的农村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真正做到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对策如下:
1 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作文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关键在于教师,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农村小学生才有希望。
第一,农村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有生的力量投入作文教学改革之中。农村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认清形势,彻底破除“得过且过蒙混过关”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快马扬蹄奋起直追”的新观念。观念更新了,行动才会有所改变,农村作文教学也才会焕发出生机。
第二,从组织上加强对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辅导。要有计划地培养作文教学骨干老师,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理论培训,改变教师们的作文知识库存量匮乏的缺限;定期进行课堂考察,检查督促作文教学方法的落实;定期组织举办作文公开课或赛课,定期召开作文教改论文交流会,切实提高教师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水平,
第三,从机制上促进教师积极参加作文教学研究活动。没有竞争激励,是没有对比的平淡,最终是缺乏互动和张力静止。因而,乡村作文教研工作必须从引导教育入手,在激励竞争中获得成效。创办教师作文特刊、举办有各年龄段的教师参加的作文指导赛课,进行优秀作文课教案评比和优秀作文教研论文评比等等。
第四,教师要加强作文指导课的研究力度,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当前农村常用的作文课堂模式有:范文引路,掌握写法——相似联想,模拟写作;创设情境,感受体会——回味叙述,文字传达;实有物象——合理联想——连缀成篇等等。
第五,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生习作训练内容,并进行有效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也就是:做过什么,写什么;看了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读了什么,写什么。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写好、写具体。学生写作文有了内容,但如何写好,写具体,还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方式去开拓学生思路,把文章写具体。如:引导回忆,再现情景,事情起因是什么,经过又是怎样,事件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事情的结果如何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了。
2 多种因素参与,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第一,营造规范的语言环境,消除学生语言表达障碍。首先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随时随地都用之与学生交流,摒弃课上用普通话课后用土话交流的习惯;其次鼓励学生多看电视中的少儿节目,有意模仿吸收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再次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师一言谈的教学现状,把时间让给学生说。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提高,也就不会再有“家我”(我家)、“假我”(等我)等土方言进入习作之中了。
篇8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
1.新课改观念认识的缺失
在传统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他们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点,这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改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尚未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新课改的转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将新课改精神融入到教学的细节中去,不能空喊口号,不将其落实到实处。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自我反思,并且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将阶段性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观念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和应试理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要想普及新课改教育理念,就要放弃应试理念。他们的这种想法使得新课改丧失了生存的根本,不利于新课改的发展和普及。由于教师无法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选择争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对教材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一直都不理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激情”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懂得“激情”的运用,那么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转变教学态度,而教学态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态度和方向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转向
1.转变教育观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应该注重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其能够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使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转向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坚持全面的评价,不仅仅仅以当前学生的分数就断定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应该综合分数、进步程度、学习态度、品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先进教育理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的改革进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建立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教育理念的。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其次应该明确为我国的教育现状,当前教育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新课程改革落实情况依旧不理想;最后应该了解我国的教育理念发展现状,我国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在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没有依据我国的教育事情对其进行修改,而是照抄照搬,这就会出现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现状相分离的情况,不利于小学语文改革的推进与完成。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转向,应该从我国的教育实情出发,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教育生存的根本,例如可纳入《论语》、《孟子》等,并不断吸收外国教育理念的先进之处,从而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先进教育理念。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其才能够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能够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除此以外,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为其举办的各类培训,通过积极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与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出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并重的优秀人才。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转向。
参考文献
[1] 高贵忠,任京民.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
[2] 方建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赤子(中旬),2014(03).
篇9
一、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惑
(一)规划教材内容过于求全,缺少专业特色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础,而在高校应用文写作教材的安排上存在以下问题:高校应用文写作专业教材编写不合理,教材知识理论性过强,学生难以理解,知识更新慢,严重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目前,现行的应用文教材内容安排如下:绪论、行政文书、事务文书、科技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传播文稿以及文书处理等,首先,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过高,实际的教学案例较少,使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强;其次,应用文教材的内容安排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切合度不高,难以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其工具性特点并不显著。
(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味注重对文书概念、特点的讲解,对各种文体写作特点的掌握,而缺少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这脱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应用文写作的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解决,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堆砌使得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三)学生缺乏热情、学习积极性较弱
应用文写作课程理论性、概念性过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并不高涨。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在课堂上缺少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堂反馈效果差。同时,学生写作基础的薄弱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一个原因。
二、改善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教材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应用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应用文教学教材。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尽量简洁,抛弃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增加实践性、工具性的教学内容,减少应用文写作教学环节,简化应用文写作教学程序。另外,对于高校应用文课程教学过程而言,专业化教学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因此,应用文教材的改革应以不同专业特色为导向,在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此提高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
(二)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及改善教学现状具有直接且有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摆脱对应用文教材的过度依赖,丰富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景演绎法、感官刺激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师要营造自主开放的应用文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联想发散能力。如在会议稿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参加会议,以了解实际的会议流程。此外,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当减负,根据教学大纲对应用文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必要时可增加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应用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写作素养和水平素养得到全方位地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各地都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然而,在教学调研中发现,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大量问题困惑着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有着具体的情景,是一线教师经常思考、试图解决的,但是又没有办法解决,或是解决的效果并不好。
这些问题“被研究对象所持续关注并不断调整其行为模式以期得到改进”[1],因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这些问题长时间存在着,不能得以解决,会阻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二是教师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可能会得以提高,也可能会带来反复的挫折感。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提示着课堂教学改进背后的制约力量。
这些问题到底有哪些,形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本研究试图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厘清问题领域,分析它们之间的类属关系,并试图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提出教学改革与教师培养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扎根理论最早由GLASER等于1967年提出,被认为是质性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逐步被教育研究者运用,是一种基于定性资料构建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2]。其核心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一个由下而上的归纳过程[3],其研究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任何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不同的教师群体其敏感性不同。一般认为,新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比较敏感,但是由于其经验缺乏,关注的问题往往细小而不确定;工作年限过长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会熟视无睹,失去了对问题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多个中职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学员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教龄基本在5~20年间,他们从教的专业为机械、计算机、财会、旅游、服装等20余个,基本涵盖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主要专业大类,因而是研究该问题的一个较好群体。
(二)资料的收集
1.问卷调查
向121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即“请结合你的课堂教学实践,描述困惑你的现象与问题”,调查在授课期间进行,时间为20分钟。采用描述性回答方法是因为这样的调查易于实施,获得的资料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更加真实、丰富,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打好基础。
2.访谈
对其中20位教师作了访谈,主要采用电话访谈与当面交谈的方式,从上述121位教师中选取访谈对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追问,获得对研究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你是怎么注意到这些现象与问题的?”“它们为什么会困扰着你?”以及“你尝试过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解决的效果怎么样?”等。其中一次为群体访谈,访谈对象12人,访谈时间2.5小时。
3.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情景性,因此,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在具体的课堂情景中进行理解并获得解释。研究者是资深的教学研究人员,近五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对专业课课堂教学的调研,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细致的记录。
采用上述几种方法,共获得近10万字的书面记录资料,用于下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三)资料分析
根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要求进行资料分析[4]。按照扎根理论研究的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逐层编码,反复比较,不断抽象与概念化。研究共收集了121位骨干教师的问卷与访谈资料,以及平时课堂观察的相关资料。其中109位教师的资料用于编码,另外抽取12位教师的资料用于检验饱和度。
1.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将获得的所有资料进行逐条登记并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开放编码的目的是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并将属性特征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发展成范畴。在本研究以“不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为原则,首先从现象与问题出发进行整理,经过多次的分析与整理,概括出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80个(类)问题,如“学生学习基础这么差,连小学知识都没有掌握,该怎么教?”“怎么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学校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该怎么办?”,并进一步抽象出与问题相关的80个概念以及19个范畴。整个编码的过程与结果见表1。
2.关联式编码
关联式编码是指通过聚类分析,把前一阶段所发现的范畴有机地关联起来,确定其间的类属关系,进行第二次编码,发展出主范畴与副范畴,通过分析各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进行分类。本研究中,对困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范畴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表2所示的类属关系。
通过反复比对调整,在表2的基础上发现,这些概念与范畴之间存在几条内在的“脉络”,一条指向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一条指向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一条指向的环境,也即三大主范畴: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其中,对象(学生)因素包括关系类别中的“学业基础”“行为习惯”“兴趣动机”;主体(自我)因素包括“文化知识”“经验能力”“心理人际”;(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三大主范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3.选择性编码
所谓选择性编码是指通过第三次编码,选择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系统与其他范畴加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将从资料中发现的范畴加以统合。
这是一个由资料出发的“倒溯过程”,三大主范畴实际上构成了“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因此,将“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确定为核心范畴,其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以上为一个完整的三级编码过程。用抽取出的另12位教师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上述范畴相符,即结果仍然符合“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这一脉络与关系。因此,研究认为,经过检验,没有形成新的范畴和关系,该理论模型可以认为是饱和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困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地发展出“扎根理论”即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为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困惑职校教师的教学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以便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一)对象(学生)因素
困惑职校教师的问题大量指向教学对象——学生,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基础、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动机。
1.学业基础
学生的学业基础主要指文化知识水平,中职目前的生源状况是“低水平、高分化”,用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基础薄弱、参差不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生源是教学实施最困难的一个群体,知识的接受以及技能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离开了这样的学业基础,许多理论性的内容学生“学不会”,一般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线教师很困惑“该教学生什么以及怎么教”。
2.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睡觉、玩手机以及不带书本等行为普通存在,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与教师描述的情况高度一致。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但要让学生做出改变难度很大,一般教师会求助于“约束”的办法,但是效果往往不佳,且容易与学生产生冲突。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困惑教师的又一主要问题。
兴趣与动机。“学业基础”“行为习惯”“兴趣动机”等方面的描述在资料中反复出现,实际上它们是中职生学习基础的三个方面,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其中兴趣动机处于最高层面。在集体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当前中职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与动机,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找不到普适性的办法。
从教学对象的角度看,怎么让学生肯学,是一个终极性的问题,这个看似课堂内的问题的根源实际上不在课堂,一线教师认为,“他们个人的努力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才会长久地困惑着他们”。换一个角度看,改变学生的学习基础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改变必须先从其他地方开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中职生群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的方式。从课堂观察与调查中也发现了差不多的生源状况,“丰田班”等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这表明,要解决类似困惑教师的问题,关键是要对教学模式作出根本性的改变。
(二)主体(自我)因素
从资料中发现,困惑教师的问题中许多指向“教师自我发展水平”,包括教师的文化知识、经验能力以及心理与人际三个方面。
1.文化知识
从教师反映的情况看,必备的专业性知识很重要。目前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师经常会感到“自己落后了,跟不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改行,文化课教师改任专业课教师,或是因为专业调整,教师跨专业教学,这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文化课教师改任专业课后,只进修或是学习过其中的一门专业课,但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行为,在一门课的教学中一定会涉及到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会使教师失去“教学的自信”。
2.经验与能力
一线教师在冷静反思的基础上认为,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经验与能力分成两个紧密关联的领域,即与教学相关的经验与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经验与能力。教师认为,随着教龄的增加,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提升。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了行业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他们作为职校教师最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些经验怎么来获得。这两种经验怎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统一,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心理与人际
课堂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师生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描述课堂感觉时提到“害怕去上课”,不喜欢学生,师生之间经常产生冲突,自己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以及生活质量,他们希望学生是“喜欢、信任并敬佩”自己的,但事实上,许多学生“不尊重老师”,这无疑让教师备感失望与困惑。
与教师自我相关的因素中,三个方面也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而且同样表现出了层级性。其中人际关系处于较高的等级,在访谈中了解到,在教学中存在困惑较少的老师往往“师生关系较好”,而这些教师多来自企业,有着非常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这给我们深刻的启发,中职教师成长的原始环境可能在于企业,“企业的培养经历是学校环境无法替代的”。
(三)(环境)因素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问题明确指向课堂以外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又与课堂紧密相关,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环境)因素。
1.教学环境
主要包括教材、相应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备等。中职教材虽历经改革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滞后的、矛盾的、脱离的。滞后是指落后于学科以及专业发展,脱离是指脱离行业实践,矛盾是指教材之间以及教材与相应的资源之间不匹配,让教师无所适从。有意思的是,关于教学需要的设备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认为学校“基本的教学设备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认为大量的所谓先进设备空置,教师不会用,也用不上。
2.管理环境
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对学生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刚性,但是目前学校层面的迁就过多,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不能劝退学生,教师除了“说教”没有好的办法约束学生。教学管理缺少科学性,特别是对实训的管理,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实施效果不好,“技能比赛太多”、“技能比赛捆绑教学”等。加上学校对学生以及教师的考核评价没有一种好的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社会环境
在职业学校的办学中,由于相对的开放性以及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环境对教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一是校企合作。职校教师对校企合作充满期待,但目前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企业对教学的支持有限;教师到企业的挂职锻炼效果不好,因为“企业不会真正给教师机会”。其二是家长的观念以及社会的氛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多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继续学习;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重视不足,也影响着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环境的支持,当环境不利于教学的时候,教师个人的努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减。事实上,职业学校的教学对于各类环境的依赖性更强。在困惑教师的问题中,与“环境”相关的编码多达30条,说明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很大程度上需要环境的协同,这也将是职教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整体分析
从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现象与问题出发,把所有资料关联在一起,发现这些资料是“高度分散”的,实际困惑教师的现象与问题如此之多,从经过一定抽象的一级编码来看就有80个,这样的“问题域”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其他类型课堂教学的“问题域”,同时这些资料又是“集中指向”的,即它们集中指向“学生”、“自我”与“环境”三个领域。
从资料中还发现,困惑单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远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问题群”,这个“问题群”内含一种逻辑,即“起始于学生”——“反思于自我”——“依托于环境”。从下述典型的访谈示例中可以看出这一内含的逻辑。
访谈者:困惑您课堂教学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学生太差了,没有办法教。
访谈者:你尝试过用什么办法改进吗?
教师:有啊,教一些技能性的东西,学生比较喜欢学。
访谈者:那很好,可以多教一些实用的东西。
教师:可是我自己都没有什么技能。
访谈者:可以到企业学啊,现在不是要求教师到企业锻炼吗?
教师:我们没有时间,课务太重,再说企业不会真正放手让你学的。
……
集体访谈中也多次发现教师“问题群”的这种特征。
由此可见,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但根源不只在课堂,表面上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实际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入手”,即从环境的改善入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支撑,这样教师个人的努力“才会使得上劲”。要“多方协同”,即教师、教学管理者、企业共同参与,使之相互促进;要“整体突破”,即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教学改革要从办学模式转变的高度进行新的设计。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资料,对困惑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梳理;通过三级编码等技术手段,对概念与范畴进行分类并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是三个,即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及(环境)因素,这三个领域以及由之构成的整体应该是今后中职教学改革要研究的重要领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观点与建议。
第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但是大量指向课堂之外。课堂是一个丰富的节点,它与外部有着多种形式的联系,中职课堂较之于其他课堂更加开放,因此,要解决中职课堂中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课堂外的因素入手,即“入手”,通过环境改善等手段,给教学改进以足够的支持。
第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依靠一线教师但更要多方协同。最根本的是要有效提升教师的经验与能力,其中职校教师的“企业化”培养是关键;课堂教学中困惑教师的问题仅通过教师个体的努力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多方协同”。
第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而应寻求整体突破。单个教学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这样相对复杂的教学类型,这提示着教学改革应该致力于在更高层面上寻求效果,例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课堂教学,这也是深化职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晶心.扎根理论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6):85-88.
[2]Glaser B. G.,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 Aldine, 1967.
[3]Pandit N. R.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2(4).
[4]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335.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Nonplusing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Impacting Factor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ZHU Xiao-ping, ZHANG Jian-ping
篇11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句子的领悟力也不足。因此,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学科教学,应当考虑其所处学习阶段的特殊性采取合理丰富的教学策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其实追求的是教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有效的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预先大致了解课程内容,初步构建课堂框架。长此以往,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条理性十足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共处于一个教学系统内,其关系本就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优质的预习工作不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而言都百利无一害。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预先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无疑需要更高的课堂组织筹划能力,时间统筹能力。因此,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提前记忆生字生词,了解相关语文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课改强调自由民主,重视合作教学。小学语文预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协调学生与教师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学得好,教师才能真正教得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应当好好学。在上述教学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内容建立清楚的框架,学生不易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师的思维以及对教学内容充分的把握,也很难对课程单元分类的目的、标准、主题等方面拥有清醒的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预习效率,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教师发挥“引路人”的关键作用
学生积极预习的前提是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成为学生预习道路上的改善者。教师应当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英语预习习惯,抛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不足,适时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课程预习的兴趣。教师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个人魅力,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小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预习战略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生字生词的恐惧,鼓励学生开口说,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学生预习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开放意识,找到合适的预习方式,提高成绩的同时提升各方面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持久的基础。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在预习工作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对于语文学习,要有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理解。学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而应在对几个单元的内容做到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对于课程的内容安排,课时内的不同模块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总结、分析建模的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养成的,而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久预习习惯下培养的分析能力的配合。在预习中逐渐找到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点和兴趣,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绩虽重要,但学生也不应以成绩的提高为单方面目标,忽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找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搜集网络上与这一课相关的课时资源,预先浏览课时内容。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利用新兴多媒体提升自身技能。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知识面,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开拓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不懂得问题要及时问,想学的知识要及时说。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本领。课前预习中,先大体浏览原文再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并自己试做分析。边阅读边思考,找出自己的疑问并记录下来。课间的时候与老师及时的沟通交流解答自己的疑惑。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为例,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通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如鸟的天堂是什么,为什么大自然可以被称作鸟的天堂呢,文中写了哪些鸟,描述了哪些风景。学生提出困惑以后,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文的第二次朗读,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文章的情感。学生如果做好这样的预习工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篇12
一、整合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1.小学语文知识结构比较分散,涉及的知识点又比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知识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困惑感。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利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教学对丰富小学语文知识展现全面的特点,帮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提升学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表达形式生动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深度认知,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的真实作用。
2.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截至目前为止,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学校数量正在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速度。可以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称之为“现代教育事业的一次突破性进展”。从技术角度来看,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表现力,并可以充分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延展,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飞速提升。
从另一方面进行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具体来说,由于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大量的参考模板,小学语文教师仅仅需要轻松地摁几下鼠标就可以找到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就很有可能产生过度依赖于互联网的情况,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产生和小学语文知识的脱节情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造成恶劣影响。
二、整合策略研究是把“双刃剑”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张,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正逐步发展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引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扬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充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进行小学语文课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可以快速地进入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度思考,可以穿插使用文本中重点内容的多媒体幻灯片。这样,学生在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形成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知识的立体性认知,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合理规避信息技术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
为了合理发挥出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规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语文学科是一门涉及很多有趣知识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语言文字独特美的学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结合信息技术的实际特点,不仅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更要注意语言文字独特的美是用画面、多媒体替代不了的。语文中的语言文字可以塑造具体形象,文字中的意味隽永可以让人自由地想象。语文课中只一味地让多媒体全盘代替其中的词语积累背诵、朗诵,口语交际等都无法深入,这样导致语文课空洞、虚设,丧失其特性与美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深度了解,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经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双刃剑”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利大于弊”的。没有信息技术辅助的语文教学是单调乏味的,课程表现形式也是单一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长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打造多样化语文课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策略深度的分析研究,可总结出合适的整合策略,还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并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建伟.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2).
[2]孙明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许小红,窠毅.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
[4]徐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篇13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泼化。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具有轻松且活泼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安排,利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情景创设者。在有效的情景中,小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动力更为充足。学生越主动,课堂氛围就越活跃,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第二,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理解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情景的创设,可以快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小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热情,就能高效地与学习内容进行互动,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文字的意义。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小学生因为死板的教学模式而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枯燥且无趣的学科。在情景教学法被提倡的今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能够得到端正,可以更加全面地去理解语文学习内容。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资源,应用情景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资源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形象性,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在设计教学情景时,教师要选择与小学生生活相近的教育资源,将教学专业性与情景创设的艺术性结合起来,给小学生打造魅力课堂,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简单的学习之地,更应当是学生享受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在情景中实现积累,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在讲解《阳光》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室的窗帘都拉上,灯关上,给小学生创设一个神秘的情景。教师提出“这时候,你们最需要什么?”,小学生会说出“灯、电视、零食”等多种事物,当小学生说出“阳光”时,教师提问“阳光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引导小学生去寻找阳光。当小学生拉开窗帘,他们发现阳光,以此来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小学生将更多的关注放在阳光上,突出教学主题。
(二)利用音乐资源,应用情景教学法
音乐,是小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将音乐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用音乐去渲染语文课堂的氛围,给小学生带去视觉、听觉上的震撼,能够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音乐作品是情感作品,用音乐去创设小学语文学习情景,能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与课文以及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讲解《夏夜多美》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夏夜之美,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播放一段静谧的轻音乐,同时展示几张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图片,让小学生在欣赏图片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在这样的情景中,小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语言。
(三)利用教学语言,应用情景教学法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也不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实施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师用不同的语气去陈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促使不同课堂情景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好奇、快乐、悲伤等不同语气,展示不同风格课文的情节,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用着急又困惑的语气去读“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调动小学生的情感,让小学生也跟着一起着急起来。这样,真实的教学情景自然而然地形成,小学生也能够融入到课文学习活动中去。
(四)利用现代技术,应用情景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给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许多便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新鲜感。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形象性与丰富性,能够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比如在讲解《称象》时,为了让小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称象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称象的视频,让小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了解称象的步骤,降低语文阅读学习的难度。动画情景的创设,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让语文课堂达到小学生的心理期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利用情景教学法实施教学,会让小学生更快乐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灵活应用各类教学手段,重视情景教学法的作用,将情景教学方法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作者:周玉芳 单位:唐山市益民园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