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市场经济的优劣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经济的优劣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场经济的优劣

篇1

一、市场交易环境下,中小企业经营的劣势

(1)抗风险能力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领域形成了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在利用经济资源、获取市场信息、争取外部支持等方面明显比大企业逊色。同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领域的技术、资本等进入壁垒较少,竞争主体多,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其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而。在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的时候,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受到冲击最重的往往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劣势使得中小企业,尤其是创办时间不长的中小企业失败率较高。

(2)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之一,既包括市场融资的困难,也包括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 从市场融资来看,由于国家证监会对中小企业上市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发行证券成本又很高,直接融资难度很大。而间接融资,由于资本实力较弱,符合银行偏好的抵押物或质押物不足,使得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向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正门难入,便门交易成本很高,取得银行贷款困难较大。与大企业相比,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单位经营成本相对较高,这无疑降低了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此外,中小企业不惜通过损害自身信用来获取短期利益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进一步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3)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对外缺乏合作精神。由于中小企业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发展预期以及技术创新的层次与大企业无法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和挽留更多的技术人才,人才流失和紧缺现象严重。另外,大量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企业决策、管理等重要岗位通常都由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或是关系密切人占据,企业用人的封闭性特征较为明显,外部人才遭到一定程度的排斥。其结果是,独断决策、经验管理较普遍,现代管理、民主管理、战略管理较缺乏。另外,目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喜欢单枪匹马而不愿与其它单位合作。这会增大它们的创新难度和风险,而且中小企业各搞各的还有可能搞重复的技术创新,这样可能造成某些中小企业失去技术上的优势,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相较于大企业的优势。

(1)企业规模小,内部信息对称程度较高,经营机动灵活

首先,中小企业决大多部分是民营和私营企业,无论体制和经营机制都十分灵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国外成功的机制和模式,完全市场化运作,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潮流。其次,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管理跨度较小,职能部门较少,内部信息对称程度较高,因而决策链短,协调简单,信息上下传递速度快、失真度低,在企业快速决策和准确决策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再次,中小企业所需投入较少,进入门槛较低,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因而产品生产及投放市场时间短、见效快,产品转型成本低,适应新环境较为容易,在生产经营上具有很大的弹性。

(2)拾遗补缺,发挥配角经济的作用满足市场特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多样化明显,市场日益细分。中小企业能凭借其在技术、资源方面的特有优势,按特定顾客群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化的特定需求。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是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紧密,配角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而中小企业能够发挥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与经验优势,承接其他企业零配件的生产或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从而发挥其生产经营特定商品的优势,与其他企业形成互惠共生关系。

(3)企业创办者多是科技人员出身。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较高。

首先,创办者作为科技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熟悉科研的规律,在引进技术之前可不分的参与这一技术的研究、开发,充分地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另外,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管理体制简便,避免了大企业决策时费时、费事的缺陷,技术开发周期短,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来自欧洲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小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是大企业的3.5倍。美国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有26%来自联邦政府的资助,而中小企业仅占11%。但中小企业却创造了美国50%以上的创新成果。

(4)管理费用较低。社会负担小。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从企业管理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关系角度认为,企业边界取决于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即企业的边际管理费用等于边际交易费用。尽管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降低外部交易费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内部管理费用递增,因而企业的最优规模不一定就是大规模。这为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依据。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内容相对较少,管理难度相对较低,从而管理费用也相对较低。另外,参加统筹后中小企业基本无退休、养老、医疗等问题,无需背上发展的包袱,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在降低成本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此外,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多是合为一体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没有偏差,不存在内部激励相容的问题。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市场竞争的温床,是技术革新的核心力量,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是确立产业结构的主体,是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杠杆。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应该重新定位。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的状况如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发展中小企业呢?

三、市场交易条件下,中小企业以“小狗经济”战胜“斑马经济”的经营策略

1 正确区分“小狗经济”与“斑马经济”,改进观念。提高认识。

“小狗经济”与“斑马经济”的本质区别是,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管理关系。张五常教授说过,企业是要素交易的契约,市场是产品交易额的契约。“小狗经济”就是用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企业内部的产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对于“斑马经济”的垄断性配套,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即使成本高一点,质量差一点,也不得不用,只能最大限度的加强管理,把次品率降到最低,把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范围内。而“小狗经济”是将产品的零部件由内配转化为外配,有垄断性配套转化为竞争性配套,这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优势。综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越来越完善的过程中“小狗经济”的活力将远远大于“斑马经济”。

2 发挥专精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隐形冠军。

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谁是最优秀的公司》中首次提出“隐形冠军”这一名词,“隐形冠军”是指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去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有的甚至达到70-90%。近年来。我国广东、江浙一带开始涌现出有中国特色的隐形公司,如扬声器零配件生产商天乐集团,国内覆盖率达到80%。而要打造“隐形冠军”最重要的任务是培育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7年,80%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五年,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内中小企业要相应的竞争优势。必须在自己所处的价值链中发挥专精优势,以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以加快企业的发展。

3 因“企”制宜制定品牌策略。

当今的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没有强势品牌支撑的“市场”必然缺乏稳定性,也就是说,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品牌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它甚至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条件所局限,它们大多数是市场补缺者不具有与大企业相抗衡的技术、资金、营销能力、生产能力,加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虽然已占到全部企业总数的99%,2003年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但它的品牌影响力却普遍较弱因此,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打造品牌策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精心服务于大市场中的某个子市场,从一开始就在经营企业的同时,策划、培育、经营、发展自己的品牌,以坚持品牌创新,塑造优势,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 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克服技术创新的劣势。

篇2

众所周知,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作为个体,有多样的需求,有生理的需求,价值认同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等诸多方面,需求得到满足,积极性创造性就会更高。就电信企业而言,员工也存在着各种各样要求。如何将学有所长人员安排到最能发挥其特长并能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的岗位工作,这是每个企业领导者应十分重视的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

此外,企业对员工的亲情式的关怀也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必要工作。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的一些细微的工作,如对职工的尊重、关心、爱护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围绕经济中心,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

的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促进这一中心紧张、有序、高效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合则俱兴,离则双废”,切不可偏废一方。因此必须把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是按照经济工作需要设立政工组织。做到哪里有经济组织,哪里就有政工组织,哪里有企业职工,哪里就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

二是围绕经济工作重点,安排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当企业进行较大决策时,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发展,围绕长远利益,对干部职工进行团结奋斗,再展宏图的教育,引导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抓实干,为实现企业新的飞跃发展而统一思想,共同奋斗;当企业面临“资金困难”、“市场困难”、“生存困难”等重重困难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干部职工进行艰苦奋斗、共度难关的教育上,鼓励大家齐心协力,闯出一条生产经营的新路子;当企业遇到突击性任务时,思想政治工作则要把握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行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以保证生产和其他任务的完成。“”版权所有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思想政治覆盖面。

篇3

《军品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军品价格=定价成本×(1+5%) 。其中,定价成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军品专项费用。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两部分。这一定价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规范定价行为、促进武器装备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推进,这种单一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现行武器装备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装备定价模式导致装备价格居高不下

首先,装备价格主要由装备的定价成本决定,提高生产成本,利润也会增加,相应的在装备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作为定价成本则统统得到补偿。因此现行定价模式不但不能有效降低装备成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装备成本大幅度提升。这种“定型即定价”的定价模式控制装备价格的水平有限,最终形成了成本上升的“激励”。其次,这种定价模式造成装备利润的重复计算也使得装备价格越来越高。现在大型复杂武器装备增多,配套层次增加,往往较低层次的配套厂家获利低,而较高层次的配套厂家仅因为利润累加就可获得大幅利润,最终导致企业争做总承制单位,破坏国防工业市场结构。

(二)现行装备定价模式约束企业技术创新

此定价模式中装备的利润率固定不变,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导致承制单位内部不愿意改造技术,更新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流程,最终使军品生产线落后,技术贫瘠,跟不上国际武器装备的发展。甚至,有些企业将优良的军品生产工艺,设备转入民品制造方向,而将冗余人员、陈旧设备,不良资产引入军品制造。这反映了此定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丧失了市场经济中价格促进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传递价格信息的作用。

(三)现行装备定价模式造成装备成本随性能提高而攀升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产品性能的提升往往带来产品成本的降低。然而武器装备因为其需求方是军队,属于国家采购,往往其军事需求大于经济需求,甚至二者严重脱节。军队提出的性能要求往往不考虑其实际的资源约束,只注重完成的时间和使用性能。于是,在武器装备飞速发展的现在,性能的提升导致价格提升的现实已经无法使买方承受,导致的两难约束也越来越明显。

(四)现行装备定价模式限制承制单位的长期发展

我国现行的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平均10%以上,相较工业的资金利润率,5%的装备利润率很低。如此利润率会导致承制单位长期无法形成较雄厚的财政基础,综合实力降低,无法进行高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武器装备的持续发展。

(五)现行装备定价模式不注重知识产权

现行装备定价只注重有形资产的确认,忽视无形资产的评价,缺乏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复杂劳动的考核和重视。特别是一些尖端的技术专利权和专有技术,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却并没有得到价格上的倾斜。知识产权在使用上得不到丰厚的利润回报,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定价原则,也不利于装备的可持续发展。

二、装备激励约束定价机制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装备研制生产主体日趋多样化,当前有关装备价格的法律制度形成缓慢,尤其是装备价格形成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等矛盾问题已经升级,因此装备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分析上述装备定价的问题可以发现,我们需要制定一种装备定价机制,使之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规律,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实行中站在全寿命周期的高度上,从武器装备的成本、质量、生产进度、技术水平等多个角度形成激励,配套使以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形成综合性价格管理制度体系。针对第一问题,深层剖析装备价格根源,不止要用外部行政手段干预或强制执行,更要形成内生的激励约束定价机制才能高效解决价格问题,于是建立装备价格激励约束机制应从多角度入手,采取多种形式的装备激励约束定价形式。

(一)成本激励约束定价

对装备成本激励约束,是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它分三步实现对价格的控制:一是目标成本的控制;二是过程成本的监控;三是实现目标价格确定最终价格。

1.目标成本的控制:在开展研制立项综合论证时,要重视军品的经济性分析,根据装备建设规划计划,经费规模和以往的装备建设经验,比较国内外同类同期产品的成本,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类推法,参数法,评估测算等),对武器装备的目标成本做出测算,设置成本范围,通过测算成本约束买卖双方,提供价格确定的依据,使得装备的军事指标与经济指标并驾齐驱,也为后续的过程成本监控提供蓝本。

2.过程成本的监控: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全系统全周期的各个阶段,在研制技术方案、工程研制阶段,研制定型等重大阶段,进行成本评估报告,反馈给目标成本,做出调整,便于实施成本控制,使得项目实际成本不会偏离预测值过多,也易于调整整个研制阶段的技术方案。

篇4

在对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优劣进行讨论前,先对两种产权形式的概念进行概括与区分。

公有产权是指权力归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即共同体的每一成员都有权想同样的权利,但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分割其财产,并据为己有,但排除共同体外的其他人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权力的干扰。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公有产权不具有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为使用公有物品而没有障碍地进行竞争。公有产权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更重视社会利益最大化。

私有产权是指产权主题或是一个自然人或是有限的自然人集合,所有权权利行使的决策及其承担的后果完全由私人(个人、集体或家庭等)做出。私有产权的关键在于排他性,私有产权的设立使一部分人无权享有私有物品的使用或竞争。对于私有产权来说,产权所有者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关键点在于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

二公有产权的利弊分析

(一)公有产权存在的必要性

公有产权的产生于存在,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

市场缺陷指单靠市场机制自身的作用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这是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着经济波动的能够缺陷,而且单纯的市场经济很难实现效率与公平,若既要确保经济的高效率,又要兼顾社会公平,则需要国家和政府的介入。

市场失灵与市场效率相对,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垄断、信息不充分和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出现导致市场经济运行不合理,经济发展无效率,最终阻碍国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防止国家经济运行出现问题,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需要公有产权的参与,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进而维护国家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

综上,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依据,着也成为公有产权的产生并存在至今的原因。

(二)公有产权存在的弊端

(1)个人偏好难以实现。对于公有产权来说,决策的实施需要集体的共同协商,最终的决策须是每个参与者均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实施,因此公共产权的最终决策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参与者的意志,这会导致集体意志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集体内的个人偏好难以实现。

(2)激励机制无法很好发挥作用。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主要提供两种机制:激励机制和信息机制,钱颖一也曾说过:“搞对激励和让市场发挥作用是改革开放的精髓”,激励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公有产权无法很好的激励人们提高利用效率和培育创新精神,这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大不必要的财政开支;此外,激励的缺乏也会致使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公有产权企业的运行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私有产权的利弊分析

(一)私有产权存在的必要性

(1)有助于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由第一部分的概念比较可以看出,私有产权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私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的是剩余价值最大化。由于私有产权自身的特性,使其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动力,我国的私有产业企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利于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私有产权可以是激励机制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私有企业为例,企业经营与个人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会调动员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鼓励经营者与员工培育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真是由于激励机制作用的存在,私有产权可以弥补公有产权激励不足的问题,更好的激发相关企业工作人员的创造力。

篇5

1.1市场经济是“不稳定性”的经济

现在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逐渐转换到市场经济上来,市场经济已经显示了它的巨大优越性,但市场经济并不会对每个企业都是一帆风顺的,市场经济会不定期的发生商业周期,会出现经济萧条期,即市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一点已从许多企业的发展过程得到了证实。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人才,必须对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在人才市场中,具有各种文凭和走俏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克服这种不稳定性的影响和冲击,会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位置,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因为在经济萧条期,各个企业为了能继续得到发展,克服危机的影响,老板们会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的留住和招揽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掌握理论和技能的人才就会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高的竞争能力。

1.2市场经济是“人才流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固定地工作在一个企业和一个岗位上,必然存在“人才流动”,市场经济是“人才流动”的经济,“人才流动”是人们追求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流动,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流动,是人们追求最大的自由度的流动,是人们追求实现心中理想的流动,是人们追求事业成功的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有利于改变人才的分布结构,有利于实现人才的最佳配置,有利于发挥人才的能力,使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市场经济的人才流动取决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和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流动的成功与否,想流动成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能承担各项工作需要,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1.3市场经济是“胜优劣汰”的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它是“优胜劣汰”的经济,各个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中站住脚并能长久的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技术和吸引人才,吸引那些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吸引那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质量和信誉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没有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任何花俏的产品都不能长久,这就要从事生产和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过硬的本事,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专多能和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知识经济要求多证书存在

2.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当今社会,已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它要求的人才是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许多学科交叉融合,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日益增强,各专业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许多科技的成果也不再是一个学科的结果,而是多个学科综合的结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拥有多种知识和技能。知识经济时代是谁拥有大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高端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谁就会拥有主动权,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事业正加速发展,要想达到或超过世界上发达国家,就必须培养出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有了复合型人才,必将激励经济的发展。

2.2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时代,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学习便能一劳永逸,终生享用,而是需要终生的不断地学习,因而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便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多种证书的存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2.3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要想创新,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经济时代是高水平人才竞争,高水平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要求人才的创造性,要具备创造性,必须掌握多种技能,必须有灵活的头脑,具有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懂多个专业,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4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在从事科学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能力的过程中,要具有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理论知识、技术技能,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参与经济国际化的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能做好团队合作工作,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做到适应经济知识时代的能力,就必须掌握好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一专多能型和多专多能型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篇6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若干特点

国内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管理思想和方式的研究。在中国管理学大会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会理事长李京文院士,管理学家刘源张院士等曾多次呼吁管理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的呼声较高,但动作不大,形成强大研究体系的不多,很难拿出一个有充分证明的著作和系统的理论方法。

国内的研究不如国外的研究多。国外对以日本为首的东方式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步,其中的“日本式管理”早已被列入公认的管理理论之中。而欧美的管理早已形成体系,理论缜密,方法充实。国内受“中国不存在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虚无观点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鲜见,学者们大多将研究力量集中在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探讨和推广上。

国内学者的管理理论“西化”严重。国内学者对管理理论的研究长期存在着“重西轻东”的倾向。当然,近代的管理理论大多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管理理论“虚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中国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否定,直接反映了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否定,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怀疑与偏见,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有人则主张偏向市场经济,有人则主张二者合一。

国内企业家对有效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自我体验和西方管理理论学习经验严重不一致。再好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必须结合本土实际,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配套,必须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相结合,否则必然出现脱节、消化不良等尴尬的局面。

研究手段的重定性、轻定量倾向严重。现有的一些东方式管理研究,包括中国式管理研究大多围绕在定性的说明罗列之中,沉湎于对古典词句的解释推理之中,缺乏数学家的参与和对IT的使用,方法显得空泛、不实用、不易操作。无论是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还是近期台湾出现的中国式管理都局限在条条框框之间,缺乏大企业如丰田、本田、浦项、LG、海尔等的实证分析研究,更缺乏定量管理方法的探索,还缺乏严格数学论证、推演和样本统计比较手段的投入和归纳总结,没有计算机应用的提炼。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思路

西方管理理论与方式。证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说明管理方式是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欧美等西方式管理必须满足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提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通过对东方主要国家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根源探索,提炼与总结出东方式管理,证明中、日、韩管理思想与方式的同源性。分析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中国传统(民国及以前)经济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达到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根源的目的。东方式管理与西方式管理两大理论阵营比较。在管理理论上进行定义,提出新的管理理论阵营和学派划分理念及方法,建立更明确的界线,形成容易学习和理解的东方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和东方其它国家理论界明确自己的管理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后成功的经济发展理论,努力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寻找优劣,取长补短,取利去弊,研究适应中国目前发展的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结合东、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式管理。证明中国企业更需要偏重东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证明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只能是中国式管理,以利于企业的学习和方法的借鉴使用,减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学习和实践的盲目性。总结制定中国式管理要求。理论性的论述与方法阐述相结合,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追求可操作性,必须使用计算机和IT手段。

而研究内容是从对西方经济理论、西方式管理、东方式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进行总结来看,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突出东方文化元素,尤其突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基因,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并进行重点企业案例剖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创新点

市场经济与欧美管理方式密切关联研究。市场经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欧美的管理方式也很成型,但证明欧美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说明欧美的管理方式更适合西方企业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则很难说明东方式管理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当然也就没有研究的可能,就掉入东方无管理、中国无管理的“虚无论”之中。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管理实践,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已达成共识,确实存在着东方特色的管理方式和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世界管理理论之林中独树一帜,日渐强大。所以,区分西方式管理与东方式管理的研究是重要前提之一。

研究东方式管理,求证儒家思想与东方式管理的关联。与西方式管理相对应,建立东方式管理。重点是从中、日、韩企业发展的相融性,推导出三国管理方式的互用性,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基础的特性。在市场经济的理论下,建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重点包括三国现有管理方式的整理与提练、近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源关联与论证等,提出东方式管理。除现有较为成功的东方式管理的归类、总结、提炼之外,还可以在儒家思想体系下、在理论上创新提出丰富的东方式管理,尽管这些管理方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证明,也有很大研究难度,却尤显重要。

完成东、西方式管理的比较研究。在建立了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这里进行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东西方两种管理方式的比较,采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完成其共同之处的归纳,不同之处的分离,建立各自的特色,重点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指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不能只是跟在西方管理学家的后面亦步亦趋、摇旗呐喊。其创新点是进行两种管理方式不同的根源比较,除了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外,还重点进行管理方法、方式、实证等方面的探讨,力图使东方管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计算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总结。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理论进展,在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后中国经济的变化。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别、与原计划经济的差别,本身独特之处的概括与总结。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产生现有中国式管理的土壤,是目前适应中国发展的最好形式。如果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那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成功的。与欧美的经济成功一样,中国一定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方式,与欧美的管理方式并驾齐驱,这个管理方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总结。重点是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难点是要抓住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进行比较,指出不同之处,强调适应性。以国家100强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导出中国式管理的主要特征。不但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不同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也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与市场经济下的东方式管理的不同也很重要,不然将不能证明与日本式管理的区别,也说明不了与韩国式管理的区别。以上证明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优缺点的归纳和总结带有预测性,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篇7

在财务工作中,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个人和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获取合法的自身利益,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获取违法利益的经济行为进行抵制、反对。会计职业操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会计职业操守是道德范畴的会计职业活动准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会计职业操守是会计从业人员,在经济活动中保持合理合法的行为准则。会计职业操守是财务人员道德规范,是财务人员遵守法律的前提。

2、其次,会计职业操守和行业规范一样,不管在那种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的职业操守是相对固定的。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和职业技能。对财务管理本身而言,会计的工作相对比较固化,因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对各个经济个体的财务计量、记录和会计报告,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对于客观经济规律,财务工作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主动适应、掌握和运用它,而不能去改造它,更不能违背它。所以不管市场如何变化,财务工作面对的是都是共同的客观经济规律。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相对固定的,就是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客观公正这是会计职业的普遍要求。

3、会计职业操守的监督体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会计职业操守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广泛,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重。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提供会计服务。会计职业操守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这时候会计的职业操守也接受着广泛的社会监督。

二、提高会计从业员的职业操守应该从其特征出发进

行改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技能继续教育。

从业资格管理和认证,这是会计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职业技能的硬性指标。因为只有具备优良职业技能的财务人员才能更好的为经济活动服务,也是成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具有优秀的职业技能也就预示着具有比较高的个人素质,这是具有较好职业操守的基本保证。只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2、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在工作中遵从财务工作的原则,确实提高职业操守。

对财务人员的品德教育是最基础的会计职业操守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会计职业信念教育、会计职业义务教育、会计职业荣誉教育、会计职业尊严教育和会计职业节操教育。简单理解就是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只有诚信教育才能使会计从业人员从主观上提高诚信意识,才会在工作中具备客观、独立、保密、道德自律的品质。

职业道德培训在于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寻私利的良好品德,增强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会计从业人员在服务、工作中建立以社会公益为为重、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工作中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道德行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教育的重点是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地应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

3、做好针对财务职业的法制教育,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又一有力的工具。

首先,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职业技能。现有的会计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颁布和执行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是在会计法律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从事会计工作的,他们从事会计工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会计人员仅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会计工作者的,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会计事务。

其次,学习法律、法规有助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自律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制订了很多相关经济的法律、法规。现行经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依法治理经济秩序。学习和了解经济、财务法律法规可以对会计从业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是违法。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行为,规范日常工作。

篇8

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分工的结果。地域分工、专业分工为区域市场形成的必备条件,通常来说,区域市场是以专业分工为原则向专业化市场方向发展。关于这一点,建立在市场发育基础上的“斯密动力”理论能够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摘要:如果区域农业条件优越、粮食产品丰富,那么当地就可能形成粮食区域市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区域,则可能形成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等。

篇9

一、经济增长质量概述

“质量”一词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某种物质在物理上的重量;第二是产品或者工作的优劣程度。经济活动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围绕产品产生的一系列服务活动的集合体。所以,经济增长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优劣程度。伴随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使之成为一个经济学名词,在经济学范畴中,经济增长质量使之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需要的程度。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数量”和“质量”。首先在数量上要满足一定的扩大需求,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然后,在数量有效增长的基础之上,经济增长要实现质的飞跃,无论在增长效率上、增长结构上、还是成本控制上必须满足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公众消费需求。

二、基于地区经济差异前提下,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

(一)固定资产类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企业针对资金、设备、建筑等硬件方面的投资行为。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设备购买、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操作的同时,投资行为开始对投资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具有时效性较强的特征。所以,针对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的地域,固定率资产投资能够较快的产生投资效应,有熊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以最的速度取得良好的增级增长质量。但是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该地区本身已经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硬件设施,如果企业继续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容易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市场秩序的改变,甚至导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生恶性竞争的后果,不利于资源集约型经济增长,容易早成资源浪费,使得经济增长质量异化。所以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察当地同类型投资行为的发展状况,以投资目的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免柚子行为对地区经济造成负增长,不能达到预期经济增长质量。

(二)无形资产类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

无形资产投资是指企业针对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资行为。无形资产投资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是无形资产在经济活动中升华为全新的生产力,具有时段长,收益高的特征。所以,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是一个含蓄和储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验证和实践检验。企业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投资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假设进行考察,验证该目的地是否具有足够优越的硬件条件支撑投资行为的有效运行,往往无形资产的投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起效速度较慢,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相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稳定,人力资源、工程建设基本呵护投资标准,所以对该类地区的无形资产投资能够取得稳定的效益,而且取得效益的速度会比较高,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增长质量。

三、基于地区制度差异前提下,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

(一)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政策

由于地域内的资源分布状况和历史经济发展不同,所以导致区域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布状况不尽相同,而区域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地方政府通常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联系。地方政府会根据地区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的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率较高的地区,由于市场前景大、消费能力较高,所以,企业的投资行为能够推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以及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而时间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增长质量。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人力资源等方面制约,经济发展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制约,使得经济增长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民营企业势单力薄

民营经济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力量,但是整体呈现势单力薄的状况。所以,民营经济一般都具备快速发展的欲望,因此企业针对区域政府对民营经济比较重视的地区进行投资,能够取得有效的经济增长质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就业弹性,使市场环境趋向多元化,因此,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一般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环境下,继续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措施,但是面对地域性经济发展差异,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导向作用调节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将市场调节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整合,使二者形成合理,铸就企业高镜子增长质量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希望通过本文的了解没能够为企业提供投资取向的意见,是企业清晰掌握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结构。

参考文献:

篇10

在一些美术设计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们认识到许多学生没能够真正站在市场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其设计的作品包含太多理想化与艺术化成分,缺乏实践性。由艺术设计产生的作品最终会因其经济性而成为商品,而对商品进行审美的主体是消费者,而不是艺术设计者。同时,商品审美的客体是实用品,而不是艺术品。在设计课程上,其艺术设计作业呈现形式只是效果图或者模型,设计草图或者各种实际解决方案比较少见,设计变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概念。从评价基准角度来说,产品设计可以对各个设计要素进行最适合的调整,而不是对效果图或者模型制作优劣进行比较。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能靠艺术美的造型来实现。提出了最新优秀产品设计审查基准,即为审美性、安全性、独创性、功能与操作性、品格、品质、妥当的价格以及同使用环境协调等。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与教学设计存在一定差异,而教师和学生对实际开发程序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了解,会用美的造型设计来取代其他设计要素。而艺术应该与技术相统一,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且还能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用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实现艺术设计的自身发展。

艺术设计的本质目的在于人,而不是商品。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类创造理想的生活条件。另外,艺术设计必须遵循客观法则以及自然规律。艺术设计不能缺乏科学性,而且应该先考虑其科学性,再对其艺术性进行考虑,否则会使得设计落空。艺术可以为政治提供服务,但是设计其必须为经济提供服务。然而设计与艺术之间并不等同,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尤其是艺术设计学,应该给予经济原理的应用指导作用足够的重视。艺术设计可以将产品的科技含量、艺术含量与审美附加值提高,创造更理想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艺术设计专业较为重视材料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更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用性,为了配合市场经济,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上做出了很多的改革。以高职艺术类《装饰材料性能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例,将工作情境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从了解到掌握,依据工作内容组织教学,摒弃传统单一记背的方法,合理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每个学习情境都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些装饰材料。以在各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典型性应用来设计依据业务谈判、设计、施工等工作任务中装饰材料应用的情况,侧重选购材料、鉴别材料、应用材料、概算成本等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任务项目及相应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就完全反映了以市场需求和发展为基础,摒弃了普通艺术设计学校曾经单纯的模式,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

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将知识经济的社会特点把握好,让艺术设计打上信息时代的烙印。同时,运用艺术手段与科学手段实现生活文化中精神空间的拓展,从而完成艺术设计的时代使命。

篇11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毫不例外地渗透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中,冲击着大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品质的形成,所以,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就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几方面来入手。

1.家庭教育中感恩氛围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知识与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孩子择校、上补习班,孩子被剥夺了天真的童年,似乎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全部家庭活动都围绕着孩子的学习而展开,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在孩子眼中,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似乎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梦想或为父母争面子,这就使得原本令人感动的父母之爱披上了“功利化”的外衣,使孩子失去了感恩父母的情感体验,将父母的所有付出都理解为理所当然,完全漠视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远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个别家长由于缺乏感恩意识,不能善待自己的父母,有时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对父母拳脚相加,甚至不惜与自己的父母对簿公堂。父母的这些不知感恩的行为给孩子树立的不是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他人、感恩父母的良好榜样,而是对亲情的忽视、友情的冷漠、社会的仇视。

2.学校教育的“脱节”与偏差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对“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感恩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大学的感恩教育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感恩有一个新的解读与感悟。但大学感恩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偏重于感恩知识的体系结构,严重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与事,脱离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未真正彻底地放弃儒家伦理道德,但又深感儒家伦理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希望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的矛盾”[1],学生陷于迷茫与困惑之中。同时,感恩教育主要以讲授为主来实现感恩知识的认知,将感恩教育视为单纯的学习,而没有成为一个内心激荡,产生感恩冲动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了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情感体验的过程,导致感恩教育的纸上谈兵。

如今,公众选择、评判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毕业生的考研率与就业率,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考研率与就业率,学校往往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教师身上压力过大,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道德教育。部分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率,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要求,如没签约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或扣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使得部分学生为了如期参加论文答辩或毕业不得不弄虚作假。这一举措一方面冲淡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激,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对自己原有感恩情感的质疑,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功利意识。

3.社会环境的物质化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对经济活动起着规范与约束作用,但有人却错误地将其作为衡量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如2009年11月发生在湖北省荆州市的长江“天价捞尸案”。在大学生救人落水身亡后,打捞公司不是积极打捞而是因打捞费问题数度停止。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2]

在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功利”、“实用”成为衡量人际交往的标准,人际关系呈现出功利化和陌生化趋势,充斥着裸的经济利益关系,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日益减少。人际关系的功利化无时不在冲击着传统的感恩文化,使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加强,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聚集于自身的发展和现实利益,表现为注重现实和功利多于理想,注重索取多于注重奉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感恩教育的路径

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也给感恩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感恩品质。

1.创设感恩的家庭教育氛围

感恩首先得从感激父母开始,一个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因此,感恩教育也得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智”与“德”的关系。人才不仅是“才”,更应该包括“德”,在某种程度上“德”比“才”更重要。改变“读好书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这一传统观念,重视对孩子健全人格与品格的培养。对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体会到家务劳动的琐碎与繁重,为父母的长期辛勤付出而感动,从而形成感恩父母的良好品德,同时又培养其生存技能与责任意识。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方面,父母要告诉孩子现有的生活不仅是父母的劳动创造,也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应该把父母、他人、社会的恩惠永记心上,并尽自己所能回报父母与社会。另一方面,父母要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以自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经受着感恩氛围的熏陶,学会识恩、感恩与报恩。

2.面对新群体,更新教育理念

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优越于多子女家庭的成长环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他们对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自觉与敏感,同时,多元文化的熏陶,互联网的普及都在一定程度上使“90后”大学生形成了自主、独立、接受能力强,但同时又奉行享乐主义,追求自我的个性特点。面对新型群体,高校的感恩教育迫切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感恩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感恩教育的立足点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置于“90后”大学生这一新群体中。

感恩教学的内容能否为学生认可、理解与接受是决定感恩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也是内化为感恩品质、外化为感恩行动的关键。感恩教育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感恩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相联系、相适应,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感恩思想的精华,继承好、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要超越传统,对这些优秀的感恩思想作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阐释与发展。如:孝敬父母,在传统感恩教育中强调的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孝敬父母首先要尊重、关心父母,其次才是赡养,而且赡养不仅是物质赡养而应该是物质赡养、精神赡养与情感关怀共存。传统的感恩强调的是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感恩不仅仅是报答施恩于己的人,更应该是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的形式也应该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相适应。感恩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教育,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都需要通过感恩实践来体验。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能够为大学生的感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他们的内在品质[3]。为此,感恩教育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父母、老师之恩,在社会中体会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社会除了物质关系外更有知恩、感恩之心与报恩的之举,只有真正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构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

3.倡导主旋律,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宣扬感恩文化,净化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一,面对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整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的感恩文化,赋予感恩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感恩自觉,营造一个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光荣,忘恩负义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90后”大学生处于思想道德观念未成熟,价值观也还未定型的阶段。因此,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除了对社会上的真、善、美等感恩事迹大力宣扬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的知恩不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深刻剖析这些丑恶现象的严重危害,使大学生能够形成明确的是非界限,从而形成识恩、知恩、报恩与施恩的良好品质。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感恩还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让他们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参考文献: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信息经济时代,可以明显地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程度,对资源的整合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加大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力,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性意义。

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也要随着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要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创新性的市场化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运输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

通常来说,所谓的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指的是进行道路商品交换的场所与双方经济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作为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对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实际经营权的落实与经营机制的改革都是重要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对实现交通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内部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经济愈加激烈,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新时期下,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适时的调整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交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交通经济管理的效益。第一,可以从交通企业职能部门划分入手,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成立生产经济决策中心,负责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交通运输做调研工作,从而做出市场预测,规划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职能间的界限划分明确,有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素质的最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所以说,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观念的革新,明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会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二)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实践的检验后,被许多大型公司经营者所采用。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还要懂得与自身企业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现金流的问题,在市场的环境下,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向,围绕企业收支两方面过程实行企业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监管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益。

(三)实行合同运输管理方法

法律规定,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受法律保护的。交通运输实现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运输经济中,对运输企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依据约定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市场来说,要维护市场的依法管理,在实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运输业主与货主的合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合同的履行,积极构建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实践证明,实现合同运输管理方法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稽查的力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收入的稽查力度,通过企业内部审核、会计核算与实地稽查等手段,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收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更好的发挥稽查的作用,避免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大错,出现违法犯纪的错误与贪污舞弊的行为,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要求稽查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稽查素质和更高的政治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稽查工作中,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已的职责,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严格对待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进最大可能为国家挽回在运输收入上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涌现出许多高效的应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在逐渐朝着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市场的监控,及时的掌握市场动态需求变化,收集市场交通运输数据,对数据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更加有用的运输市场信息,使企业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数字模型与相关理论,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篇1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一)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发展程度的日渐深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前进发展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加快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化构建。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必然联系,前者的规范性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二)精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利于精准配置市场资源,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进程。从更深层次的层面进行探究可以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需要从交通运输生产力的提升这一环节入手对交通运输经济进行科学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高效联动,能够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进程。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生产力强化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强化的必然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必然联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进需要生产力与生关系的协同发展方可实现。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也要与社会生产力提升相承接,并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框架之下,无论生产资料属于何种性质都需要在此种环境之下开展一系列的经济运行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要根据生产力提升的客观要求对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企业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企业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从概念上来说,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是与交通运输行业息息相关的经济产品的总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是交通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能够进一步增加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框架的科学指导可以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奠定良好的制度保障,对经济管理方案的深入落实和具体践行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只有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优化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进而实现企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

(一)合同管理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合同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此来更好的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众所周知,在法律框架之下双方根据法律法规要求所签订的合同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应。换言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要在法律法规合理的框架之下进行规范进行,做到有法可依。交通运输双方根据合作意向签订相应的运输合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运输方的社会责任心,保证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安全送达。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率。根据大量实践证明,合同管理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以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企业的投入成本。

(二)内部管理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内部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自身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来促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浪潮中处于不败地位。对此,交通运输企业要对自身各环节的管理内容进行精心设置,对方式进行细化调整,同时深入到市场实际之中进行调研,保证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相契合,进而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目标,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案进行科学制定和顺利落实。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传统人工管理方式进行改良,扭转传统人工方式中效率低下的负面局面。使得岗位标准朝着精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每个部门、岗位人员配置的科学化,从而实现系统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三)运输收入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运输收入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利用稽查的方式来缩短资金流动效率,实现交通运输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交通运输行业具有周期性强、规模扩大化的发展特征,因此,相关人员要对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管理,对其中的隐性因素、不可控制因素进行科学管理,避免出现财政赤字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加强对运输收入的有效管理,借助稽查的方式来对收入进行合理化调整与整合,减少不合格收入管理行为的出现。同时,要强化运输收入管理和稽查的执行力度,保证相关制度能够更好的落实和具体践行在实际工作之中,切勿出现“走流水”的形式。最后,要构建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收入稽查管理队伍,通过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责任意识的强化来更好的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率。

(四)车辆综合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车辆综合管理方面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证相关道路管理工作可以充分践行到实际工作之中,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能够与预期效果相承接。值得说明的是,如果仅仅通过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而不对道路车辆进行管理则无法创建出与之相对应的运输市场。因此,在实际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通过道路管理、车辆管理的方式来促进交通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制定道路车辆综合化管理模式,对其中的管理方案、运行流程等内容进行精准化设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级运输管理,对不同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进而从而根本上提高道路车辆运输管理效率。

(五)全面预算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入手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切实有效的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此,相关人员需要对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管理的情况进行客观精准分析,完善与之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的预算管理相对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保证各项资金运用在实际之中,满通运输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同时,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企业来说,管理者要对预算管理制度给予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辅之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落实来保证预算成本管理效果的最优化,更好的完成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总结

交通运输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同时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应该从合同管理、内部管理、运输收入、车辆综合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五方面入手,不断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曹文雯 单位:昆明公路局

参考文献:

[1]章雁.内蒙古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6,(10):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