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寻找说的机会,加强说的训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1.通过多种手段创设说的情景,寻找学的机会。感知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学生认识事物、问题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亲身的参与,从中去体验。在教学中,要求根据多媒体等手段练习创设的情景动口、动手、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物体,充分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如:在上课时,结合课文描写的情境讲一讲,化静为动,既能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画面讲一讲,化抽象为具体、入情入境,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断讲一讲,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既能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又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2.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读。因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训练,只有多读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要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学生在阅读时有这几种方法可供借鉴:①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通过接读,悟出作者的真情;③通过引读,领会文章的意境;④通过分层读,深入理解课文;⑤通过分角色读,活跃课堂气氛;⑥通过评点读,激起参与的欲望;⑦通过齐读,达到共同参与和提高的目的。
3.多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讲解课文时,听是吸收知识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只有不断的听取,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
4.多写,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要写规范字,对于课本中的关键句子、字词要多写,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效率。
二、培养学生笔读的能力
所谓笔读,就是边读、边圈画、边欣赏、边制订的愉悦读书方法。如读《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发疯”的精彩片断,“鲁提辖打死郑屠的三拳”片断描写,均可采用趣读法。学生边读、边揣摩,演示他们的动作,老师及时点拨,及时发问,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学习的重要诱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就是所谓的兴趣。只有“好”学习才能深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但不少是节选的。教师在上好课内教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如教《守财奴》后,就要指导学生看《欧也妮?葛朗台》。了解葛朗台这一个吝啬的形象,从而激起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从而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抓住关键性问题阅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譬如讲《背影》一文,开头和结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关键要注重父亲下火车、爬月台,为“我”买桔子的行动描写,从课文对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艰难的动作的描写、刻画上,体会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围绕这一点设计出关于几个主要动词的比较练习,就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篇2
一、阅读的作用
阅读是借助感官,通过对文字或材料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提炼出其中所包含本质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知识更迭较快,要靠什么方法来获取知识,阅读就是一种好方法,而阅读的时候就要懂得如何去区分重点和次要的东西。
1.阅读首先具有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获取知识。我们的知识获取主要靠的是间接的方式,而书籍正是这个方式的最好承接,它将祖先的生产经验进行记录,让我们得以学习,同时也对我们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和保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要进步,靠的还是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还要靠阅读能力的提升来实现。
2.阅读能促进技能的形成。虽然人的技能是通过实践来达成的,但离开了理论支撑,技能的形成也将成为一个空壳。
3.阅读能增长知识,拓宽视线。从本质上来说,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文本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文本中所蕴含的让读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于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得到其他方面的知识。而就初中生而言,拓宽阅读的范围,不但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近年的中考分析来看,课外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把握材料中的信息,如何让他们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
二、拓展阅读教学空间,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曾有人推算,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读书以“卷”为标准的话,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材料只相当于六卷,显然要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还应将阅读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阅读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面对当前学生的“阅读危机”,我们必须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教学的轨道上来”,让学生博览群书,广为汲取,才能开阔视野,才有可能下笔如有神。如果课外阅读再拓展一下,还应包括学生对社会的阅读,对生活的阅读。社会、生活是一本巨大的读不完的无字书。无论是社会中的人、事、物乃至思想感情,教师都应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处处留意,就可吸取到更加丰富的营养,从而全面地触动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在无限的“阅读”中去写作、去提高。
正如有句话:“现在我们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问题研究很不够,还没有完全解开阅读与写的关系之‘迷’。”又如以前的先生们所讲:“写作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再输出的过程。”这其中的复杂,岂能是以上这些粗浅认识所能叙清的。不过,“应当说书读得越多,写作才能越有灵感”,我们语文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加强阅读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人们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做好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第一次转变,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兴趣的广泛性。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才能结构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多种才干的通才。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存在“偏食”的现象,各种专长的发展也明显受到自己喜厌程度的限制。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狭隘的阅读兴趣中解脱出来,对各类各科读物都有涉猎的愿望,广泛觅食,广开读源,学而不已。
3.要培养学生保持阅读兴趣的浓厚性。蒲松龄有一句名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说明读书要痴读,方能有良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就会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4.要培养学生维持阅读兴趣的持续性。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变化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经常变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方式,使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常保不衰。高尔基说:“每一本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四、结论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尤其是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针对阅读和写作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阅读方法训练,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阅读写作,切实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篇3
一、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让人乐观不起来!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二、具体措施
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农村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以资共勉,互进!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还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并且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多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我们不妨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在班级内部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定期在学校展示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三)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四)写好日记,活学活用。
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记忆办法,而日记,则教会学生运用。教师参与学生的成长日记,会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养成爱读爱写的习惯。我就喜欢静静地捧读学生的日记,时不时的写上几句,与学生通过日记做心与心的交流。而我的学生们也乐于这种纸上交流,课堂上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生活中不同的看法、每天不同的心情、班级里的大事小事……这些学生有亲身体会的内容都喜欢在日记里用他们最喜欢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班里有有个叫薛菲的女生,因为在一次日记中用到了好多四年级没有学到的新词,我让她班里读了,请同学们点评,从此她的日记记的更勤了,学校竹林里的小鸟、花坛里打的第一个花苞甚至老师的新服装都走进了她的日记,而且语言越来越优美准确,读她的日记经常有许多惊喜。
篇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字、词、句的识记,过多地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而忽视了阅读。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学生上了一节课竟然没读过课文。课堂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也往往就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貌似讨论热烈,但因为缺少了阅读这一环节,多数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甚至连课文的基本内容都不太了解。内容都不了解,怎么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写的事理说明文。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地准备了好多关于沙漠现象的图片,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欣赏。接着又用一段提前准备的音频材料对沙漠现象进行了介绍,等讲到“鸣沙” 现象时老师终于提到我们课文,请大家找找看。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不知从哪去找。这时有些同学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讲《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同学们相互转告后,才在书中找起来,可不一会儿下课的铃声响了,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像这样的一节连课文都没有进行阅读的课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从头至尾,师生没有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导致课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讲那一课,很显然,这样脱离阅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
二、少讲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文章内涵,体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必须摒弃传统的重分析、轻体验的教学模式,少讲精讲,多让学生开口读书,在读书中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多读书中培养语感。
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本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背诵等多种形式。范读是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为学生进行阅读。略读就是快读。目的是通过草草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具体地说,就是略去细节部分,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
通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篇5
1、什么是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由以下几种能力组成:
1.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地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只能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不能说是阅读,这是因为没有把声音或书面符号同所代表的意思连在一起。因此,最初教学生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若是朗读要读准每个字的音;若是默读也要看请楚每个字每个词,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1.2 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指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认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 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或称其为“评判能力”,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作者思想任意驰骋的跑马场。能对文章作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就是说不盲目读书,不迷信书本。所以,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读懂文章的字、词、句、篇,还要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要能品味作品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从而真正在阅读中增长学识。
1.4 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 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因此,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积累到一定成都就会把书本知识同自己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触发联想。
如读这篇作品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学到这种知识,能联系到别的知识;由此种文体延及到多种文体;从书本上讲到的情景联想到自己感受到的某些情景,等等。这样就能将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生成新思想。
2、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倾向。造成学生蒙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
2.1 缺乏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录音直观而且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由于缺乏阅读兴趣,看书的人就少。
2.2 心里障碍严重,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两种心里倾向。分析其原因:惧怕是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偷懒是因为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不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现象时有发生。
2.3 缺少方法指导,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中分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篇的分析上,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冷落了学生的读书指导,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
3、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蒙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呢?
3.1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童话、语言、童谣、古诗等);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3.2 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篇6
我认为,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也可以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最终达到有效阅读,有效阅读就是要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那么在平常的教学培养中就须做到:
一、以“读”为主
“读”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跳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阅读讲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它擅长于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语音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它可以把蕴含在文章的感情的语言的形式外现出来,易于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线索。课堂上时常会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因为那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默读,是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利于文章内容再现,辅助带着问题思考。速读、跳读适用于熟知文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探究文章。精读,属于阅读的升华,它具体到了语言,是真正提升阅读能力的部分,以为理解时需要联系上下文,以及背景以及作者之类的信息,它锻炼人的综合素质。
比如,《济南的冬天》,课改之后,面对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师在适当删减部分内容之后加快了课堂的步伐。授课中“读”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上成朗读课啊,所以教师在这篇文章中选取了默读、跳读与精读,适时分布在课堂的不同时段,以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二、以“教”为辅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个人理解的影响。可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只等靠“读”来见义,就显得捉肘见襟了,所以有限时间内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完成自读,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
比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其故事性较强,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故事梗概,学生讲完后,教师对讲的好的地方加以肯定。讲漏了的地方马上纠正,这样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知道自己在阅读中哪些地方错了,漏了。既调动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再如,《想北平》,要想让学生把握主旨,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对比效果。“‘想’改成‘写’的变化。”随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思考默读文章,便对整篇文章有了一个通识,感情基调找到了。然后从整体感知文章,看作者如何写北平的,要求学生补充提纲。最后细品作者字字流露的感情,并适当补充时代背景。
三、多思考,勤动手
阅读言语作品,是理解作者语言所表达的思想,阅读的是语言,接受的是思想感情;同样读者要感知、辨析、评价、创造,也是借助于语言在思考。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表现的一般思维规律,形成勤动脑的习惯。要真正走入作者,理解主旨,除了感受作者的经历之外,还可联系自己的实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融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于一身,做到亲历。比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让学生首先观察“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挂图,然后读文章,再然后将阅读和观察对照分析。通过观察,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做批注、摘抄、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是阅读的良好习惯。人所接受的知识,有时是很短暂的,但是接受知识时养成的一种习惯却是长久的,且是终生受益的。要想有语感,大量阅读不可少;要想提升阅读,批注思考不可缺。教师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尽情阅读,并给予一定的选择阅读指导。根据课内所涉及的阅读方式,比如批注、摘抄、做卡片等,进行课外积累。并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小组内交流,做到复述与概括。
四、不必拘泥,大量阅读
篇7
一、激发阅读兴趣
一般来说,人们只有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太过枯燥,教师只注重文章、段落的分析,或是只进行简单的朗读而忽视了深入的阅读,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阻碍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也不强,对于学习仅凭兴趣,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从阅读兴趣开始。教师应该积极备课,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模式,掌握一些阅读教学的技巧,尽力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会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从而主动走进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二、注重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做事情讲求方法诀窍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中,很多学生虽然进行了阅读,但只是平平淡淡地读一遍,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方法给学生,例如,快速阅读法、目标阅读法、精读法等,学生可以在阅读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选择,以此达到阅读的不同目的;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预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阅读基础。在阅读方面,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差别,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从阅读中受益。
三、在活动中实践阅读,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应该搞好课堂的阅读活动。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广阔的交流平台。要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具体的要求以便获得及时的反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情境之中自由发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身的认知和语感得到提升,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享受。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表演来进行阅读,使文章更加形象化,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阅读的局限性,多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从作品中感悟到更多,思考更多,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带来各自收藏的书籍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并且剪贴材料、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览等,这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渠道更加宽广,更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加深了学生之间的读书心得的交流,有利于阅读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基础。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做出指导,除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遇到问题先做出标记,尽量在自己反复的阅读之后解决,太难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坚持达到阅读的目的。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教育。这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基础的学习,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加强指导,不断给学生渗透语文来源于生活、阅读来源于实际的意识,并且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实践,找到最理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
篇8
一、夯实基础,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收集与加工信息、促进思维发展、增强审美体验、提升知识涵养的有效途径。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题型在高中语文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却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有些学生甚至一看到阅读题目就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这就需要教师由日常教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基础,丰富阅读积淀,提高阅读技巧,也给学生终身学习准备好技能。
首先,通过默读、朗读、阅读等方法,咀嚼字词语句,分析字词本义、引申含义及所起的作用;感知语言结构,体会语言特色;梳理情感,培养学生推理与判断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如《江南的冬景》(苏教版),文中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互换位置?是否能替换这些名句?说说原因,探究诗句的作用。另外,把握概括方法。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概括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阅读技能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同学的综合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快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中心内容与主旨大意。如学习散文类作品时,抓住“文眼”,概括内容;学习议论、说明或者记叙类等文章,注意关键词句与语段,即对表达中心、表述内容起作用的词语、承上启下的句段,提炼信息,归纳文章内容。或者依照标题及段意等,加以概括,理解作者思路,如何安排表达顺序,梳理结构。
二、放手阅读,强化质疑与探究能力
阅读需要读者的自主思维。但有些语文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质疑与探究意识的培养,常常是包办代替,学生依赖心理较重,甚少有自己的思维,抑制了学生质疑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布置的读前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未提问时,就不会主动提问与探索,因为思维是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探究意识,增强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时,以“质疑与探究”为主线,精心组织多样活动,教师适时予以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把握质疑探究方法,能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提升审美与鉴赏情趣。比如引导学生课前阅读全篇,组内交流阅读中遇到的有关语言语句、篇章构思、细节问题等等方面的疑问。整合质疑问题,教师再予以筛选,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以鼓励性语言略加评价,不作重点探讨,以维护学生质疑积极性;对文章的难点问题或者探究价值较大的问题,比如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为何写到江南采莲之事?等等,教师予以提示与启发,让同学们多方位分析与探究;对本文必须要解决的但学生未想到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诱导与启发,比如本文的美主要表现在哪方面?等等;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同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与结论,碰撞思维,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其次,深化阅读,拓展延伸,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究,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强化探究能力。
三、指导方法,提高鉴赏与评价能力
篇9
一是在比较阅读中有效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比较阅读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主体与情感、形式与内涵、人物与形象、时代与背景等一个或多个层面,对作品、人物和作家进行求同求异,从中帮助他们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把握、接受和欣赏。例如,《我与地坛》(当代作家史铁生)和《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这两篇散文,都是以张显生命旋律为主题的。前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体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死观;而后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在基督文化(忍受人间苦难、寻求灵魂安宁)影响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映衬,寄托了对人格美的赞赏之意。通过比较阅读,既可让学生在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中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还能使他们从中了解东西方生命文化之间的异同。此外,还可通过“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筛选、归类总结”中训练思维迁移能力。
二是在扩大阅读中有效丰富学生的思维结构。我们从教学现实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不仅对阅读学习缺乏个性化的认识,而且在习作时也常显力不从心之感或者言之无物。 究其根本原因,这实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象!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说,知识是思维内容的重要来源,博览群书不仅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还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结构的丰富和更新,使得思维方式更趋成熟化和合理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推动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途径(报刊、网络、影视等)进行博闻强记,进一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扩大阅读量,以不断丰富其视听,最大限度地扩大“进口”渠道。还要引导和教会学生能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以不断拓展阅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厚积薄发中有效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情趣和志趣。还可以在各类课外实践活动(阅读兴趣小组、演讲辩讨等)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合一,从而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思维结构。
篇10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仅可以获取信息、积累知识,还具有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会有阅读的冲动,才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我们首先得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积极的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有许多,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如创设导入情境,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创设音乐情境等引导学生乐读,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阅读能力。例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呈现项羽和刘邦的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的情境,教师再对这两首诗歌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思考楚汉争霸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进而引出《鸿门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创设音乐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营造诗意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深层内涵,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通过这样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培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我们还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对于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来说,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浏览性阅读。即通过博览、略读、速读确定是否需要详读、精读。其次,要指导学生理解阅读。即通过精读、评读等方式理解掌握原文的内容。再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记忆性阅读。即通过复读、背诵、抄读等方法,理解、记忆原文的内容。最后,要指导学生学会评价性阅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欣赏评论。此外,学会思考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以必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想象、假设和联系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地感知文本,从而悟出主旨,领略妙处,养成缜密思考的品质,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对于阅读的方式途径来说,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开展个性阅读、探究阅读、目的阅读、比较阅读、自主阅读等。如,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以引入洪升的 《长生殿》、《新唐书》中的“杨贵妃传”等进行比较阅读,它们来源于同一历史题材,但表达的体裁不同,各种体裁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从中领悟到不同的写作方法及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的保持提高,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深化,都是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完成的。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技巧的同时,我们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不断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感悟、提高、升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最佳途径便是课堂的课文教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的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使学生对组成文章的语言文字材料等充分熟悉,达到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和由感性到理性的收获,为教师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做到科学合理,不应盲目的练习,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认真思索,这样才能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是基础,课外的阅读是补充,是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精读文章,每学年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倘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就给我们充分的阐释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积极的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不断的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是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高对阅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的去开拓、创新教学途径,不断的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1
默读课文,会为学生营造出对话的空间,在读文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才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学生默读,会使课堂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把学生相互间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会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倾心思考,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情境,感悟语言情感,品味语言技巧。
二、轻读,悟情境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也就是说,书要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感受,从读中悟出作者的情。教学课文时,可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轻读课文,凭借阅读教材,通过想象等形象思维,使文中的情景得以再现,语言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感悟语言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是静态知识,而是鲜活的智慧。
三、朗读,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从文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语言的魅力,从而使语言的形象美、蕴含美、情感美、技巧美,借助朗读者的语气和语速展示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会使学生对语言和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以升华阅读感悟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知,大胆想象。要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语言的形象,充分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
篇12
一、鼓励学生质疑,注重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质疑,以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善问和敢问,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可能会对文章的看法不一样,在理解上也存在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能直接地否定,而要多多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应用科学合理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为学生讲解一些有效的学习和阅读技巧,让学生深入地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指导学生回答疑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一定要注重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务必设置好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提出一些问题以有效地导入课文,比如,当你看到文章题目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关于这个题目的什么内容?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比如,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诸葛亮在少年时代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都想知道,进而会通过自主阅读进行探究。
三、师生之间加强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传播知识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教师的话语可能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跟学生加强交流,明确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的收获和困难,经常性地指导学生纠正与积累,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并能够逐步增强自信心,进行阅读。此外,教师需要为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阅读的书籍,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指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多读和多记,只有如此,才可以厚积薄发,博闻强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当中,无论是在表达上还是在理解上,都需要积累丰富的语言。然而,由于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补充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不足,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只有使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的互相补充、互相结合,逐步让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语言素材,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一切尽可能的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可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比如,开办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等以指导学生多读书。
综上所述,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传播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化的主要方式。然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和长期地积累。在此过程当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小学教育组成了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并且与学生素质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高低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由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因而,老师应始终将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上。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书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给讲懂得。”这句话既告诉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原因,又告诉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如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培养要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任务的完成者以及实施者。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阅读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学生才会主动自愿地去学习阅读。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由于威尼斯离学生实在遥远,如果老师贸贸然直接开始讲课,学生显然不会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不会了解到课文的真正意思。如果老师换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会产生出其意料的结果。比如:老师可以以一个游戏为突破口,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比赛回答问题,比赛的问题可以设为课文的中心思想,小艇的整个印象,对威尼斯小艇的看法等。在比赛结束以后可以对各小组进行奖惩,这样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激发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学生可在游戏中团结合作,互相竞争,这也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二、善于使用教学工具,创造情境表演阅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阅读实践是由学生独立自主地与书本进行对话,并在熟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大多数的小学生课文是一些感情深刻或者幽默风趣的文章,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的方式帮助学习学习课文。以人教版《三顾茅庐》为例,该课文具有极强的表演性,适合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做道具、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由于学生在表演前必须对课文进行熟读或者背诵,这就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这就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更进一步。与此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感受到阅读给自身带来的快乐,也更加乐意继续阅读。
三、传授阅读技能,形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的初期,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还不知所措。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不仅应传授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还应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习惯。由于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老师应长期督促学生坚持优良的阅读习惯。此外,阅读作为一门独立的教学方向,阅读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下独立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快速阅读掌握中心思想。同时老师应该讲授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比如:关键句以及中心句通常在段落的句首或者末尾,在重要句子下面划线方便理解。在传授方法的同时注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时要注意抄写优美或者意义深刻的句子或者在一些句子锻炼旁边加上注释,标明自己的理解。长久以往,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能得到培养,这样,即使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也能自主的进行阅读,汲取知识。
四、创造良好阅读环境,促使学生融入课堂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积极的阅读环境,促使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阅读。比如在课前在教室中张贴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照片,或者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音频、视频。在观赏完照片、音频以及视频之后,老师还应该针对所有的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以《秋天的雨》为例,老师在课前张贴与雨有关的照片,增强对雨的直观感。或者在课堂中播放一些有关秋天的视频,在学生内心处产生一种对秋天强烈的感情。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在照片以及视频制造的环境下,学生的各方面器官都比较活跃,更容易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在老师讲解完课文以后,学生还可以针对老师所讲内容以及有关秋天的雨的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五、善于提出问题,引领学生主动阅读
小学生还处在成长的初期,对所有事物存在极强的好奇心。老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以提问题为开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刻的阅读。以问题为突破口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如果老师直接开门见山的对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能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相反,如果老师以问题为开端,比如:小女孩为什么在经历了这么悲催的遭遇后还会感觉到幸福,星星与灵魂又有什么关系。在问题的冲击下,学生会对课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小女孩幸福的原因,以及星星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带着强烈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同时老师对文章进行深化,学生的情绪得到调到,加大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小女孩的同情,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讲授基本阅读技巧,促使积极阅读习惯的形成,层层推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老师应不断探索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使之适应新课标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