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双减小学语文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双语教学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部分或全部使用外语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高校人文课程双语教学实施的优势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指出,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而对于人文科学,在进行学科选择时,应当首先考虑那些国际化程度高或者直接起源于西方的学科。对于那些民族性、区域性强的或者某些我国所特有的学科,则不宜开展双语教学。”
的确,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经济学、法律等领域,我国在本科教学方面与国际一流大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进行双语教学则有助于缩小这个差距。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大部分属于多学时、难度系数高的“大”课,即使用母语教学,也需要授课老师具备相当雄厚的知识功底和较好的教学技巧,并且还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些课程一般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当前条件下,自然科学基础课反而不宜采用英语授课,相反,人文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有其独有的优势。
双语教学是利用外语讲授非外语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涉及到母语(汉语)与第二外语(英语)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而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普遍的象征,它会深深地打上民族的文化烙印。尽管科学课程研究的是客观现象和客观规律,但它需要用语言来表述,其背景脱离不开现实生活,亦脱离不开语言文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双语教学中东西文化的碰撞。若不顾我国实际,一味照搬,双语教学将难以实施。如何扬长避短,找出东西文化的契合点,是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一方面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吸取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应结合我国实际,从符合我国学生文化习惯出发,在讲授科学知识之时,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而目前我国有的高校在双语教学的专业或课程的选择上,往往忽视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双语教学整体效果出发,只一味地盲目求“全”、求“多”,不利于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我认为,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师资队伍状况,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先在加强中西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英语水平。
三、双语教学的实施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风,从广义上是指整个学校治学的风尚。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指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以及学习作风的勤奋,学习纪律的严明,学习效果的优良等的综合表现。学风直观反映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氛围,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感觉到一种压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懒散的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优良的学风还具有一种凝聚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学风建设是指学院各级组织及教职工对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考核、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籍管理等方面所实施的措施和方法。就培养人才而言,它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就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对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求实、严谨、创新、进取、成才”的优良作风。
据此,我认为在高校人文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校整体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双语教学能把传授知识融入到创造的意境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操作者,更是融入到教学所营造的情景中,与学生协作学习、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基础的学习资料,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一步一步进入学习的境界之中,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好基础。
实施双语教学能提升师资素质,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不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样,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升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同时,实施双语教学还要求老师多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学生,无论课堂中还是课堂外,做他们的朋友师长,懂得他们的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和学生用英文沟通、帮助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英文进度、专业理解能力,设定自己的教学进度,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学习,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浓厚学习氛围,以带动整体学风的建设。
实施双语教学还可以多给予学生以国际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教育的根本。 总理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实施双语教学,提高了英语水平,语言将不成为学习西方知识和文明的障碍。师生在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和学习着世界上各个种族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美好的一方面,从而形成严谨治学、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培育自身的文化气质和人文素养。
总之,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英语的普及和提高,同时也促进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尤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消化理解、有利于学生复习和自学,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过来又可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从而实现双语教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德宁:面向21世纪深化大学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活动的进一步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也日趋多元化,中外院校合作办学的“2+1”“2+2”、海外实习、中外学生互换交流等模式在高职院校不断呈现,各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在某些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创校时间较短,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教学理念有待成熟,教学手段上尚需进一步多元化,师资结构有待优化,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外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弱,而双语教学对师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都要求很高,在双语教学条件还未完全具备的背景下,应景式地施行双语教学,难免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大关键问题:教学理念、教师准入、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剖析,探讨高职院校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如何提高双语教学成效的相应对策。
1 双语教学的定义及教学目标
(1)双语教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是指教学活动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后者是指教学活动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黄安余,2011)。而我国高校时下普遍流行的说法,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和一门外语(目前在我国大部分是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学科教学,更确切地说,即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外语(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
(2)双语教学的目标:①使学习者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扩大外语实践时空,提高外语学术交流和获取先进科技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习者的外语思维能力,改善外语习得环境,以便于他们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地运用在实践当中。总而言之,就是把学习者培养成不仅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双语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明,2008)。
2 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存在的关键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重“教”轻“学”,“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对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输入”,忽略了学生的有效回应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教师准入门槛过低:由于师资匮乏,合格的双语教师要求较高(不但外语能力强,还要具备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切换,而且拥有较强的教学理论、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造诣,师德高尚),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外语能力强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外语能力弱”的现状,因此,绝大部分双语教师都是由外语教师担任,而非专业教师担任,校方对双语教师的素质没有具体的准入要求。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在于双语课程的设置比例不明确,随意性大;对于双语课程的选择方向偏离,不是专注于专业核心课程,而是更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双语课程开设的梯次混乱,没有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学生适应度低。
(4)教学的实施和设计不够科学:①对教学对象的选择没有严格根据英语水平分级管理,班级规模偏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师生英语水平及沟通能力匹配度低;②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偏离实际,教师机械地照搬课本内容,所教内容的难度高于学生对语言和学科专业知识所掌握的现有水平;③教学中心更多地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没能有效地将学科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有效地结合;④缺乏适用性强的高职双语教材;⑤教学模式传统,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⑥课时有限,影响教学质量。
(5)忽略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进行认真分析,造成许多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排斥态度,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活动。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目前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改变以往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输出”的良好习惯,将教师的以“输入”为重心转移到以“导出”为重心,把“老师教,学生学”变为“老师教学生学”,将高职“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贯彻到双语教学上面,注重学生终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现代先进的教学经验,构建一个本土化程度较高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
(2)设立符合实际的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由于双语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黄安余,2011),资格准入制度既要严格规范,又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对双语教师的遴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核:师德、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具体要求:①双语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合格教师的一切素质(师德高尚、学业精湛、敬岗爱业);②三年以上的高校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经验;③能够运用汉英双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可顺畅交流,扎实掌握1~2门专业学科知识;④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博士优先。
由于优秀双语教师的师资匮乏,人员流动性大,为了更好地做好双语教学人才的储备,建议在高职院校拓宽双语教师的来源口径:①从海外留学归国的优秀人员中招募,这类人员具有良好的双语运用能力和较扎实的专业功底,熟悉本专业最新的前沿信息和动态,学历高(大多是硕士以上学历),视野开阔,来源广,可以充实学校的学缘内涵,而且资源丰富(光是近5年就有约80万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但对于没有教学经验者,应在教学理论、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等方面适当的培训后方可以上岗;②从本院校主动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遴选,学历结构可参照:外语本科+专业研究生或专业研究生+外语较强等级能力(或海外合作院校培训经历);③聘请外籍教师,但因为外籍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对学生的疑难问题难以解决,建议采取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合作的教学方式;④聘请校外兼职的涉外企业精英管理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历,授课内容更加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更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C都应本着成熟一门开一门的原则,逐渐展开;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高2006,16号),所以开设的双语课程比例不宜过高,1~2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宜。双语课程的开设的时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程度(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入校时的英语词汇量在2000以下,即全国大学英语二级考试的水平之下,英语基础知识尚不牢固),建议在二、三年级中开设双语课程,因为此前,学生至少已学完一至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院校称为专业平台课程)、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高年级开设以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为目的双语课程,学生的适应度会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4)科学进行教学实施和设计:①双语教学班级必须是小班,人数以30人为限,以期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操练机会;学生准入标准为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通过者以上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适应度;②教学内容的难度已略高于职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的难度为宜,以最常用的专业知识内容为首选;③教材内容应以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难度适中,必须是针对和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由于市场上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优秀双语教材奇缺,可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真正优秀的、能体现专业前沿发展成果的原版教材并进行必要的本土化,也可以选用由国内外专家合编的优秀教材;④改革创新适合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借鉴国外现代行之有效的以内容为依托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CBI)教学模式,因为CBI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授课内容的难度对课堂涉及的语言和专业内容进行调整(都建颖,2011:58),而且CBI模式并不排斥母语的使用。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属于保持型教学(蔺丰奇,2003:21)。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双语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的教学目标,构建一个本土程度高、适用性强的高职双语教学模式,即:传统+现代: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真实交际练习,辅之于多媒体、网路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交替使用,“杂交”和“混血”效果会更好(夏纪梅,2006);⑤增加双语课程的学时,保证学生足够的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输入”,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输出”活动创设更好的语言环境。
(5)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高职学生群体的典型特点就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求知欲不强烈。而一旦离开了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即使是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显得无可奈何。因此,教师应当把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放在首位,在双语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表扬学生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给他们在双语学习上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正确的态度和动机,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成效。
4 结语
高职院校引入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实践,在当前的双语教学环境下,各方面条件都尚未成熟,必然要受到诸多瓶颈的制约。我们应当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学习国内外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掘我们的教学资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构建一个本土化程度较高的、适用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双语教学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1.浸入型双语教学,即对学生使用一种非母语进行教学。2.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3.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模式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使用的第二语言绝大部分是英语。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体系、思想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的理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所从事的专业教学。
二、高校会计学科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满足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高教[2001]4号文件规定: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成为全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着陆点,双语教学能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成了教育界的关注点。高校会计学学科实施双语教学将满足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
(二)有利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人才
中国公司大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很多上市公司在香港和NASDAQ上市,这些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需要一大批能够理解与熟练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因此,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在全球会计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高校会计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有利于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发展眼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会计专业人才。
(三)促进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单位会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来讲学。这些都既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又有利于促进高校会计学科与国际接轨,也有利于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四)满足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入世后,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尽快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这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新颁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都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制度。高校会计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具备一定双语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三、会计学科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但大多数仍然处于尝试阶段,对于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上是因人设课,有什么样的师资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所以,尽管开设了双语教学的专业课,但仍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哪些课程需要采用双语教学,课程之间如何衔接,这些问题没有经过有效的论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保证双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合适的教材少,配套的参考资料匮乏
从我国会计学科双语教学的历程来看,最初大多使用的是国内自编的专业英语教材,虽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其中的内容仍存在“中国式英语”的思维定式,不能提高学生对英文资料的阅读能力,针对专业问题进行中外交流更是纸上谈兵。随着会计学科双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许多高校开始部分或全部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但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仍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用英文编写的会计学科参考资料相对于中文教材来讲极为匮乏,学生在课余时间不能接触到更多的英文参考资料来进行补充学习,容易引起整个学习链的断裂,严重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工作量较大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完全合格的双语教师还是凤毛麟角。由于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外语教学时,过分注重词汇教学和应试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非英语专业教师的外语阅读能力较强,听说能力却较差,不能用外语进行交流。而外籍教师虽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但大多对会计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尤其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方法更是知之甚少,请他们用英语来讲解会计专业知识,结果往往使学生不但掌握不了英语知识,而且,会计专业知识也学不好。另外,会计双语教学的过程教师备课量大,要占据大量科研工作的时间。
(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运用能力差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我国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和英语运用能力差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进入大学时,学生相互之间的外语水平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经过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外语强化学习,这种差距会更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比较欠缺,特别是听说能力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尝试双语教学,最终将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会计专业知识,也没有提高英语水平。
(五)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会计学科双语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仍然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和双语教学的要求,探索出一种适合会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发挥教学的灵活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加强会计学科双语教学实践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应考虑系统衔接性
在课程的选择上应先易后难,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扩展范围。否则,学生以较差的语言能力去接受完全陌生的东西,其结果只能是违背教学初衷。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中文《基础会计学》和《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有关会计专业术语,为以后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然后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开设《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双语课程。会计双语教学所讲授的内容不宜过深、过难,一般应从基础的学科逐步过渡到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并在部分相关学科中同时交叉开设,每学期经过不断的接触和反复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否则会由于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会计实务操作,还应该单独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实验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手的机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选用英文原版教材,补充国内相关会计知识
根据会计学科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在教材选用上宜选择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在视和读等方面为学生创建一个会计专业英语的学习环境,不过在使用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所侧重,不能全部照搬。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会出国深造或进入国外机构工作,但绝大部分学生仍要留在国内,其会计工作仍然是处在国内的经济环境中,需要遵循我国的会计法规和制度,面对的主要是我国的会计问题。因此,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时,需要注意补充学习国内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中外会计理论和实践差异的对比,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
解决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主要途径包括:1.直接引进长期在国外留学的我国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2.派遣一批具备双语教学潜力的会计专业教师到国外名校进修,加强外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的教学经验。3.利用国际合作办学的途径,聘请国外高校外籍会计学专业教师讲学,最好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外籍专业教师,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双语教学任务。4.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机会,从外资企业聘请一批来自专业实践第一线且外语水平较高的高级会计人才,让他们承担部分双语教学任务。各高校在培养适合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双语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太大,不仅要查询和吸收大量的外文资料,还要考虑如何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其工作量往往是非双语授课的数倍,这就需要在计算工作量、课时安排、课时补贴、教学考核、职称评定、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经费资助及成果出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