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途径实用13篇

小学德育途径

篇1

一、全员德育

学校要做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育人”,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育人。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的工作,而是要学校广大教职工全员参入的系统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德育教育不留死角、不留空位,从而使全体学生沐浴在德育的春风中。

二、网络德育

此网络非“E特网”,而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形成的大网络。网络德育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有利资源,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在社区养老中心做义工等,让学生结合年龄和个人实际进行选择,长期不间断的进行德育教育。另外,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接受更多更好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德育的第一任教师,不断提升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

三、活动德育

组织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习得。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请校内外优秀领导老师进行国旗下讲话,向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教育,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接受好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朝读时间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利用队会进行阵地建设,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聘请的校外法制副校长给学生进行交通、消防等知识讲座,充分提高学生安全自护能力;开展欢庆“六一”儿童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幸福的生活;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九九重阳节”对学生进行爱老敬老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让学生缅怀先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春、秋两季组织学生到户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自我德育

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有时间内省,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每周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就个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互相探讨、争论,让他们互相教育,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进而迸发出发自肺腑的自我教育。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长期而有效的。

五、校本德育

通过学校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产生自己独特的东西,让学生打上本校独特的教育理念符号。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德育教育。

六、现代德育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有利资源,运用网络、电脑、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工具进行实时教育,结合当代社会热点进行讨论,老师再适时进行引导,这样就能赋予德育更多的时代鲜明特点。

七、人文德育

现在独生子女多,学生个性比较鲜明,自我意识很强。因此在德育教育上采取一刀切式的说教方法,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德育教育。而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需要,适时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加人文,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德育教育。

篇2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篇4

1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离不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而且,目前,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比较漠视,并认为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需要将其传承。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学生不仅要增强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中充分融合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1.2培养德才兼备的小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学校和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可以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一个人的能力,既包括他的成绩、才能等,也包括他体现出来的道德素质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通过强化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小学生。

2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其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关系到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小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他们还尚未形成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因此,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结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小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跟孩子讲授一些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2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同时,它也是每个学科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知识紧密结合,每个学科中都要充分体现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可以使小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通过学习小学数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小学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

2.3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小学生的指引者,发挥着重要的典范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促进他们的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师要发挥典范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另外,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强学生对他们的信任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2.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大环境,弘扬我国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大力宣传我国的道德模式,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在小学,要拓展校园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与一些民俗节日等,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在校园中的传播。

3结语

小学是初级教育阶段,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德育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范朝华 单位:深圳宝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同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能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行为规范、道德观、人生观、信仰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观念,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小学德育教育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1]。

(三)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目标,都与学生对人生及理想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实行的到位,才能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引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实现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除了校内教育外,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二任教师,也要注重对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意识到强化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做出改正,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全面落实德育教育[2]。家长在同学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方面和目标,遵循规范的教育模式,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进步,为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将社会、思想品德及语文等多个科学整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德育教育,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使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任务融合为一体,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各个学校在制定德育教育规划计划时,应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全面、有序、规范地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

篇6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wWW.133229.coM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篇7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篇8

目前,小学品德课程在一、二年级是《品德与生活》,三——六年级是《品德与社会》,这是向学生直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一堂成功的品德课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另外,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二)其他学科渗透育德

思想品德课只是学校教学中的一部分,单靠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科内容都具有教育意义,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科都是为更好地系统学习服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加强德育,但切忌安“德育的尾巴”,为德育而德育。

(三)集体活动专题育德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德育很多时候是通过集体活动来完成的。学校德育处或者少先队大队部要通过集会、集合、专题讲座、主题班队会、课外实践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题德育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积极改正。

二、小学德育实施途径

(一)说服教育,晓之以理

说服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谈话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耐心和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语言要生动、具有启发性,态度要和蔼、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在交流沟通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学生沟通交流是说服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谈话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回答教师的问题,体现了民主和开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谈话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谈话,因材施教,做好工作后及时向学生提出要求,使每一次谈话都有实质性的进展。做好谈话要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不能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找学生谈话。谈话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谈话的内容;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要让学生愿意和教师沟通,愿意和教师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否则教师做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劳的。

(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和说服教育相比,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教育方式。情感陶冶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信任等,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进而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环境成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道德影响源。这样,通过多种情感陶冶,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学校通过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三风建设上墙;注重更新学校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和黑板报,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一砖一瓦都发挥德育的作用。

(三)示范引领,树立榜样

教师可利用别人的好思想和好品德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榜样示范相对于教材中的知识更吸引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模仿。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希望找到心中的偶像和榜样,进而去模仿和学习。因此,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更大。教师运用榜样示范教育学生,要选好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比如,通过学生了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和发扬他们的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以是学校的、班级中的,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这些人物和事件所表现的好品德、好行为,学生都不陌生。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模仿。这些更具有说服力,具有更高的德育教育意义。

篇9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水平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准。学校是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基地,而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强化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德育水准,多元化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进而促使德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德育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为德育工作者落实德育提供框架,还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众所周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普遍拥有较丰富的知识,但是素质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德育工作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端正学生的“三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明确的方向,也能提高综合素质、认知能力。

(二)方便学校进行管理与引导,提升小学教育的有效性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德育对教育者的教学进行了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约束,教学管理工作可以以一种更加程序化、科学化的流程进行,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有“法”可依,有利于管理者依“法”办事,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大幅度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也自然更高。

二、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途径的多样性

(一)学校主导德育教学的大方向,制定基本德育行为管理制度

学校是落实德育工作的最主要场所,德育行为管理制度是保证德育有效性的基础。因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制定德育管理制度,为德育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以保证教育者能够基于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而有效提高教育实效。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校园氛能够促进德育管理制度的实施。因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充分感知德育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尽可能地降低落实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教师主导班级德育教学细节,优化班级德育内容

教育者是德育的主要执行人,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师设计的德育内容能够影响德育的最终结果。因此,小学教育者应积极借鉴先进的德育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丰富德育内容。要积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以更为灵活、生动的方式进行德育,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如此德育才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德育效果。

(三)学生主导班级德育实践,促进学生融入德育环节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除了教育者的“授”,还有学生的“受”。德育水平的提高无法脱离德育实践,教育者是德育实践的指导人,而学生是德育实践的操作者。因此,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德育活动,主导德育实践,帮助学生真正地融入德育教学环境。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有益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德育问题,并积极改正。

三、优化德育管理的主要方向

(一)采取个性化的德育辅导计划

由于性别、年龄、生长环境等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模板式的德育由于未能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德育的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以及教育者在设计德育管理细节时,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基于学生现阶段以及随后发展阶段对德育能力的迫切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辅导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德育工作,如此才能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

小学生的各项发育还不够完善,他们模仿力强,但却没有太强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德育榜样能够促使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德育榜样也会促使他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方面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要积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让学生的发展“有所依”,要让良好的榜样成为学生上进、提高的驱动力。

综上所述,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者始终需要深思的课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水平,促进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因而需要被予以重视。虽然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管理质量不理想,但是相信通过德育管理者的不懈努力,德育工作一定能够为提高我国小学生德育水平、发展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篇10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以下介绍几个最主要的方面。

1.思想品德课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已经组合进了社会课,但是它的任务仍然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些现象和行为,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2.其他各科教学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同时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但是由于各科教学内容不同,因而它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不同。

语文课的许多内容思想性都很强,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历史、地理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算术、自然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指全校性的大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如开学典礼,在开学初举行,一般是向全校师生报告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任务,激励他们在思想和学业上努力上进。又如结业典礼,在期末进行,欢送毕业同学,总结一学期的工作,表彰“三好”学生,号召同学向“三好”学生学习。还有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也是通过校会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的队会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少先队及其活动中,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推选出自己的领导人,学习过健康向上的民主生活。他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并组织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由于少先队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方法:一种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我们要进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1.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化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一。因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当然也不止于情感的培育。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情感陶冶法广泛应用于德育过程之中。陶冶法的长处是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和理解能力等等。陶冶法的短处是它不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陶冶法须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2.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运用榜样教育学生,要选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

一般常选用的榜样有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以及教师和家长。

3.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

学生参加实际锻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学习活动、各种劳动、社会活动、参观访问、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等。

4.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含表扬与批评),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

篇11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小学德育教学,就必须进行德育创新,将德育引入新的境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营造健康有感染力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如: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与智育高度结合的学科应属语文,篇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桂林山水》等可用来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你,浪花里的一点水》教育学生学习雷锋舍己为人的“傻子精神”等,体会我们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志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另外,利用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利用《科学与社会》教学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科学教育。

在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精心研究所任学科的德育规律,探索德育渗透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三、教师率先垂范,做学生榜样

小学生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要从思想作风到言行举止,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教师表率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家校联合,共同育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是家校联合抓好德育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掌握与学校德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按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好子女。二是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在强化少先队工作、主题班队活动、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等校内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建立校外固定的德育教育基地也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课本知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共青团、妇联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教师和村长担任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平时帮助、指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把学校的阶段性德育教育内容、要求及时传递给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和检测学生在校外的道德表现。

五、实践锻炼育人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教师要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集体以探讨的方式讨论,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六、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内外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开展“忠、孝、雅、诚”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忠于祖国、孝敬长辈、举止文雅、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推进“文明校园”、“体验亲情”、“爱心奉献”三项重点工作,在家庭、学校、社区开展经常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体验亲情中净化心灵、在互助友爱中提升境界、在奉献社会中陶冶情操,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篇12

一、教育者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习结果直接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影响。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在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好的形象,这样才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

二、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如:在进行科技教育的课文教学时,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我国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为国作贡献的伟大与自豪。立志做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又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从而达到既能学好学科内容,又能教育良好品德的培养。

三、让道德教育走出课堂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都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让道德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我们还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慰问五保老人,为老人打扫清洁卫生;打扫公共场所等活动。使德育教育做得扎实有效。

四、让道德观的培养在实践中体验形成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因此,我们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组织好各种有益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观。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五、抓住机遇实施德育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要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让他们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六一”体育运动竞赛和文艺表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小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七、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八、加强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少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篇13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转换思路,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德育首位”的政策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虽然小学的德育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大多数学校还是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的首位,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德育教学中简简单单把课本讲完了事,不注重学生接受德育的效果,关于德育的教学活动有时也是流于形式,草草了事。有的学校没有配备全职的德育教师,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使得“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2.德育教科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全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比较陈旧,内容非常简单,教科书上的内容大多是5年甚至10年前的社会例子,在信息量发达的今天,缺乏与时代接轨的教学内容。

3.学校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大多数小学的德育仅限于每周一到两节的思想品德课以及课间活动和班会等,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参加实践活动,阻碍了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进步。部分文化课教师一味的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己无关,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与自己的业绩考核相关,德育教育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事。

4.学校德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与学校的智育考核相比,学校在德育评价考核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在制定德育计划上,一味的求大求全,没有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没有分年龄的进行适时的教育,没能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立体化的德育网络。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仅注重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做了好人好事等,只是记录一下,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

5.外部社会环境对德育工作存在“负能量”

随着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盛行,黄赌毒的泛滥,加之有的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使得小学生把一些不良品质当作护身的法宝,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大的负面效应,对学校的德育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二、小学德育工作管理的新途径

下面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条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管理的新途径。

1.转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德育首位”,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场所,学校应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改进传统的灌输式的讲课模式,丰富授课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开展拓展训练,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其他文化课的教学中应结合德育工作要求,有意识地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和家庭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建立教师随访制度,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督促家长在家中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在抓师德教育的同时,不断推进师德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度约束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和维护自身的职业形象,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从而自觉地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园秩序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学校软硬件组合发展,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经常性地组织全校性的德育活动,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合当地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渗入学校,共建良好的学习秩序。

2.加强对小学生班主任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年轻教师勇挑重担

班主任在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在班中发挥的作用,能影响整个班级的德育工作,甚至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引路人的角色,班主任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陪伴小学生最多和最近的老师,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小学生教师队伍的逐步年轻化,应挑选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担任班主任,年轻人在思想上开放,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有充分的时间和经历去组织活动、开展家访等,深入学生的内心,真正成为小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常常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对于年龄比较小的他们来说,实际效果并不是那么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从理论上对他们进行教育,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爱劳动的良好品德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良好的精神文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性格,积极地帮助别人,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教师应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4.德育教育也要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要激发兴趣,这是大多数先贤名士达成的一个共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老师都采用激发兴趣的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应如此。单纯的说教往往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其教育的内容往往并没有进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若采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笑话来说明道理则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通过说歌谣、做小报、讲故事、演小品、看典故、赛诗歌、听讲座、搞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思想会受到触动,美好的品质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他们的灵魂。

三、结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