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

篇1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篇2

    1.1学生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不会连接实物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1.3不懂得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现在的家庭电路都是以暗线的形式安装,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1.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掌握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2学习初中“电学”知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

    2.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篇3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篇4

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二)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三)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四)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五)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1)电流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

(2)电压表

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

(3)滑动变阻器

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四)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

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有的学生感到电学学习困难,有的教师也说电学太难讲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解起题目来方可得心应手。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因此电压越高,电流越大;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通过具体实验的探究得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篇5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1)仔细审题,弄清关系。(2)简化电路,标明数量。(3)列式结算,正确求解。(4)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篇6

一、初中物理的现状与问题

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模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来说,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灌输给学生知识,通过实验来探究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物理教学还是存在问题的,主要有:

1.对于很多初中学校来说,其教学的硬件本身就不完善或者维护的不好,很多物理实验无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看,这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阻碍。

2.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很少有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同时,学校的课程拍的也非常的密集,这也压缩了物理实验的上课时间。

3.对于我国学生来说,中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但是中考的物理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会对物理的实验教学产生影响。

二、控制变量法的相关介绍

控制变量法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岁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肩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然而就教学而言岸生产生一定的认识是基础,因为在物理学科中,主要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组成的多样性问题。由此对于学生深层次的体会产生了契机。而这一条件除了主要因素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忽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能够从实际上建立控制变量的初步认知。

在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解决时控制变量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关键在于可以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从而化繁为简的对问题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感性认知比较缺乏所以控制变量法无法有效的进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

三、初中物理电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在进行初中物理电学内容学习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关于电学的公式解释的是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它就是有名的欧姆定律,要想更好的掌握欧姆定律,学生首先要对电流、电压和电阻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在研究电阻、电流及电压之间关系的时候,就可以义勇上变量控制法来学习,这样就确定了学习的方法,确定其中的一个物理量保持恒定,然后改变其他的物理量,再结合欧姆定律,遮掩更有助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可以保持电阻的恒定,然后去改变道题两端的电压数值,通过对输出电压的改变,实现了对电压的控制,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应用控制变量法来发现电压和电流之间存在的关系,理解的也会更深刻;其次,还可以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恒定,然后去调节电阻,这就能够得到电阻和电流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进行试验,为了保持电压的恒定,在更换不同的电阻的时候,都由同一个电源来进行供电,然后进行电阻的更换,这就能够很直观的看出电流和电阻之间存在的联系。其次,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注意,电源本身也是存在电阻的,电源的电压也能够随着外电阻值得变化而影响电源电压的数值,这就容易使实验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老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认真的观察电压表,保持电压表读数的恒定。在学习电阻的时候,电压和电流的理解是基础性的工作,学习好了电压和电流,学生学习电阻会非常的容易,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入控制变量法,并且结合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就会让学生感觉到非常的直观,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的认识,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控制变量法是一个种研究的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物理学科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控制变量法也可以在生活的很多领域来利用,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认真的学习控制变量法,这能够有效的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学的3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3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1)固定电阻值,可保证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变。(2)影响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的改变,可用两种办法: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2.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可改变电阻R的值。(2)变动电阻R的同时必须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改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二、电学习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1.在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1: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简析:求解电功率的公式比较多:P=UI,P=U2/R,P=I2R,学生分析起来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电功率与两个因素有关。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意思找到起相同作用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并联时,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所以我们可以选择P=U2/R或P=UI。已知R甲>R乙,可根据P=U2R直接得出P甲R乙,由并联电路可知I甲

2.在突破动态电路的难点中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2:如图3所示电路,试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简析:引导学生从U=IR入手,电压与电流和电阻两个因素有关,当I、R都发生变化时(R变小,I变大),很难判定U如何变化。此时最好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保证I、R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另一个因素。电路中的电流I肯定要发生改变,所以从定值电阻R入手。电路中的电流I变大,R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两端的电压UR变大。电源电压不变,UR变大,则UC变小。此电路是电学中的一个典型的电路,很多中考题都是由此题衍生出来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准确率低。学生对滑片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c的变化和电路中电流I的变化比较容易判断。但对于UR、UC的变化就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明白了这样分析的原因,就会正确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突破难点了。

三、用控制变量法来学习电阻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两个基本部分:电流及电压;紧接着学习电阻,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但这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物理的方法还没什么概念。这时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要求授完这节课,然后引入“控制变量法”安排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3: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两段后分别接入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这是用来探究( )。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条件看,两段导体是同一段导体按不同的长度截取的,即它们的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是相同的,但是长度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C。

但学生要掌握的是:本题由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演化而来,这是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命题来源,更重要的是,本题中涉及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在学习电学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

篇8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篇9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知识的处理

教师在传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一般都在是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后再给学生归纳结论为:平面镜所成像与物体等大、等距离、正立、虚像。看似把这个知识点解决了,但在日后的考试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等大”这一特点不理解,觉得物体在远离镜面时,像在缩小,因为学生看到的实际感觉是缩小的。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个困惑,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第三章“视觉”的知识提前讲解给学生,告诉他们远离镜子时像变小的真实原因是人的视角引起的,并利用视角和学生分析像是怎样感觉缩小的,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学生才能真正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像和物体始终是等大的,才能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

二.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知识的处理

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上关于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知识归纳了两条,分别是: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这两句话由于理论性较强,而且需要逆向思考,初中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琢磨不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加强理解,可以补充这样几个笔记:1.看到的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就透过什么颜色;2.看到的不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就反射什么颜色;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4.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其中第1、2两条笔记可以让学生避免逆向思考,而且这两条笔记吻合日常生活常识,是平时生活的体验,易于理解记忆,而且把这两条笔记对比后可以总结出“不管物体是否透明都有共同特点,就是物体是什么颜色,就透过或反射什么颜色”,第3、4两条笔记是作为特殊情况的解释。如果学生能把这四条笔记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和理解

许多教师在讲到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都会给出以下类似表格给予总结,并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表格如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大、缩小 虚、实

u>2f 倒 缩小 实 f

U=2f 倒 等大 实 V=2f

f

U=f 得到平行光

u

根据我们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对这块表格的理解难度较大,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地记忆,但记忆的时间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慢慢地就把这个知识给忘记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加强理解记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归纳四条笔记,分别是: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两倍焦距为中心,你进我退;像距越大,像就越大。第一句话是以U=f为特殊点,归纳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将得到的是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实像。第二句话是以U=2f为特殊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缩小的像,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内时得到的是放大的像。第三句话是引用的作战策略,可以更生动地加强学生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两倍焦距为中心,当物距进入两倍焦距以内时,像距就退出到两倍焦距以外,当物距退出到两倍焦距以外时,像距就进入两倍焦距以内。第四句则很好地解决了像的大小问题,以物体在两倍焦距时是刚好等大的,如果像距增大了,对应的像也会变大,如果像距缩小了,像也会变小。把这四句话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就不难了。

四.显微镜、望远镜的理解记忆

教师在传授显微镜、望远镜知识时,由于这节知识在中考中考察的几率不高,许多老师不够重视,仅仅把两者比较学习,重要的原理要求学生在书本上相应的内容划线,但学生学习的东西多了,又会慢慢忘记。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显微镜、望远镜的知识归纳成如下表格:

显微镜 望远镜

目镜 相当于放大镜 相当于放大镜

篇10

一、针对重难点知识,制作或收集相关“微课”

很多物理知识点是有前后联系的,有时因为前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导致后来的知识薄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这将不断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一个个重难点知识,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学习复习巩固提高便利。例如:在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利用静态课件展示,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一定容易理解,而我们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配有讲解过程,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了。

二、如何使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

1.课前预习中使用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网络,学生也都配有智能手机或电脑,为此,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将相关难点知识的微课发给学生,回家预习自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预习课程,为新课指明方向,也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比如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时,这是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在微视频上也可以通过动漫演示,只需要轻轻地移动视频中的蜡烛,就可以轻松地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但是这一重要的物理规律如果让学生只通过微课就能解决,那也是有背实验之嫌。因为学生在鼠标移动之间很难完成这一个很深刻的探究过程,而如果动手做的话,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还能进一步拓展一些其它知识,如用凸透镜直接观察窗外的景色,你将会看到一棵倒立的树呈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印象将会极为深刻,你可以直接用手遮挡住一分部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也可以上下移动蜡烛,观察成像情况,虽然学生可能做的蜡烛油满桌,但是通过其亲手操作,有许多结论可能终身难忘,那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用微课进行预习,使上课时有目的性的去完成这一验证性的实验,不至于在动手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在动手实验后也可以用微课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归纳,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对实验结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课堂教学新课引入中使用微课

在新课引入的时候,利用微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阶段,如果放一段与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不但能够使学生快速安静下来,而且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讲授《物体的相对运动》一课时,播放太阳系中的各行星和卫星运动的视频画面,让学生看到太阳、地球、月球、卫星等等天体都是运动的。从而引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在迷茫和渴望中期待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也为判断物理是否发生机械运动奠定基础,也容易突破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了。

3.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借助黑板、粉笔讲授板书新课内容,上课显得生硬无趣,并且座后排的同学可能会看不清楚黑板而影响新课学习的效果,例如讲关于简单机械――杠杆力臂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后排同学不容易看清楚,而且有些实物杠杆不好绘画,现在很多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显示作图过程,形象直观,但是也有弊端,比如学生只是观看了其过程,印象也不深。所以我们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将此知识点做成了简单的微课,教师在图纸上作图加讲解过程,学生看的清楚明白,还可以反复学习,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使用微课

微课教学在物理实验课上的有效使用,可以很好地缓解传统物理实验课“课时少”与“任务多”,“大班额”与“小器材”的矛盾。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课课时有限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必不可少,且其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出来。如果不是小班化教学,坐在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讲台前做演示实验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如果能把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使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且?⒔淌?解放出来,在学生中巡视,随时解决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高效的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教学中,我试图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明确了实验的原理,接着利用微课教学视频,细致介绍实验仪器及连接方法,然后利用提前录制的另一个微课视频,分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这个时候,我可以一直在学生身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总结。当然,这些宝贵的“微课”资源,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应用,也可以在同事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5.课堂教学后使用微课

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时,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回过头来利用微课进行“再学习”。这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6.习题讲解中使用微课

篇11

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

(1)固定电阻值,可保证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变。

(2)影响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的改变,可用两种办法: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2.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可改变电阻r的值。

(2)变动电阻r的同时必须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改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本文由收集整理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二、电学习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1.在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1: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简析:求解电功率的公式比较多:p=ui,p=u2/r,p=i2r,学生分析起来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电功率与两个因素有关。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意思找到起相同作用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并联时,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所以我们可以选择p=u2/r或p=ui。已知r甲>r乙,可根据p=u2r直接得出p甲<p乙。 <br="">

也可用另一方法:已知r甲>r乙,由并联电路可知i甲<i乙,可根据p=ui直接得出p甲<p乙。 <br="">

2.在突破动态电路的难点中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2:如图3所示电路,试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简析:引导学生从u=ir入手,电压与电流和电阻两个因素有关,当i、r都发生变化时(r变小,i变大),很难判定u如何变化。此时最好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保证i、r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另一个因素。电路中的电流i肯定要发生改变,所以从定值电阻r入手。电路中的电流i变大,r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两端的电压ur变大。电源电压不变,ur变大,则uc变小。此电路是电学中的一个典型的电路,很多中考题都是由此题衍生出来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准确率低。学生对滑片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c的变化和电路中电流i的变化比较

容易判断。但对于ur、uc的变化就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明白了这样分析的原因,就会正确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突破难点了。

三、用控制变量法来学习电阻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两个基本部分:电流及电压;紧接着学习电阻,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但这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物理的方法还没什么概念。这时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要求授完这节课,然后引入“控制变量法”安排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3: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两段后分别接入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这是用来探究( )。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条件看,两段导体是同一段导体按不同的长度截取的,即它们的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是相同的,但是长度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c。

但学生要掌握的是:本题由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演化而来,这是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命题来源,更重要的是,本题中涉及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在学习电学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

在总结“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会用到如下图所示的例题:

篇12

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且更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澄清认识误区、明晰概念和规律的产生条件

由于惯性思维和一些错误经验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对这些概念和规律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老师必须注意多强调并更正这些错误的观点,明晰物理概念、规律和产生条件,或者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反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意义。如电功和电能,学生往往不能区分它们的不同,总认为是具有相同的物理意义,老师注意强调虽然它们的单位相同,但它们的意义不同:电能是一种能量形式,是一个状态量,而电功是过程量,它的概念是:电流做功的多少,实际上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必须针对用电器耗电的过程才能说电功。相同的例子还有热量和内能。

三、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课堂上适当的幽默或一些小技巧,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密度》一课时,我借了一个戒指戴在手上,我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戴着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我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这枚戒指是我刚才在路上拾到的,扔了又可惜。同学们帮我想办法弄清它是不是纯金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创设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规范教学用语、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用语对教学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例如在讲授物体的上浮与下沉时,研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所受浮力是在完全浸没时的浮力。在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关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我们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而物体“受到惯性”或“惯性的作用” 或“惯性力”这些错误的说法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指出。在说滑动摩擦力方向时,只能说“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能说“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物理教师语言的准确和规范,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意每一个细节,才能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知识体系。“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这样才能实现如古人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目标,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不二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真正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key contact point on carrying out the service of the high-quality nursing care for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s To survey the key contact point of 60 patients with questionnaire, and mak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 according on it.Results Increasing the dialysis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and increasing the satisfaction rate. Simultaneously, the whole diathesis of nursing staff was improved obviiously, and the awareness of service enhanced.Conclusion Directing to the key contact point to carry out the high-quality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can increase the satisfacation rate of the nursing care better by patients.

【Key words】 High-quality nursing; Hemodialysis patients; Key contact point;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时间点均为接触点,但最能“打动患者的心”以及影响患者下次就医抉择的时间点为“关键接触点”[1]。在对血透患者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针对关键接触点施行优质护理,可以更快提高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现有的有认知能力的维持性透析患者发放问卷52份,收回50份,有效率96%。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89岁,<50岁21例,50~69岁24人,>70岁5例。调查项目依据《透析患者透析流程》结合本科护理工作而制定。

1.2 方法

1.2.1 关键接触点的调查 问卷由16项内容组成,根据测试者对16项内容的在乎程度分为:很在乎、在乎、一般、不在乎、很不在乎,然后将患者所填护理项目中百分比高的内容进行排列。

1.2.2 关键接触点的提取 将问卷百分比高的内容定为关键接触点,依次为:透析过程中的巡视、观察、监测的需求,对所用药物及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的需求,对技术操作水平的需求,对透析环境及床单元的整洁、安全、安静的需求,对血透结束后告知瘘的保护的需求,透析前注意事项介绍及病情评估,告知下次透析时间的需求,对接诊的需求,对透析结束后告知饮食注意事项的需求,对血透专人、专责护理的需求,介绍透析室环境和人员,护士服务态度及沟通技巧。见表1。

1.3 制定护理对策

1.3.1 组织全科学习、讨论“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和主要精神,根据调查获取的关键接触点,制定科室开展优质护理工作方案及工作流程,让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主动服务意识。

1.3.2 完善工作流程,加强关键接触点的护理

1.3.2.1 加强接诊工作,热情接待透析患者。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给予称量体重、测量血压、安排透析机器,必要时护送患者到床前。对新来的透析患者,予以详细介绍血液透析的有关知识、注意事项以及所作的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需要配合事项,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打消心理顾虑。可现场介绍透析中的患者与之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及时给予解释、疏导。需要做深静脉置管的同时做好相关的知识宣教与护理。

1.3.2.2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倾听患者的诉说,深入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给予同情和安慰。同时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治疗环境,并且正确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积极暗示患者医疗技术先进,医术高明,医护人员经验丰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及依赖感。

1.3.2.3 安排科里资历深的护师为新入院的患者进行动静脉瘘穿刺,保证穿刺成功率。不断关心患者,指导正确的饮食和睡眠,做好新入院患者的宣教,如动静脉瘘的保护,干体重的控制。不断为患者提供相关信息,使患者对血液透析术有更进一步认识。树立正确的信念,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

1.3.2.4 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巡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为患者提供生活所需及舒适护理,如为患者安置舒适的、提供适宜的环境、减轻患者的痛苦或不适。加强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所用药物及有关疾病的知识,提高其遵医行为。必要时为患者讲解所需检查化验的注意事项。

1.3.2.5 透析结束后,根据患者需要再次强调饮食注意事项,告知瘘的保护知识,通知下次透析时间,看护患者称量体重后交至家属手中,或护送回病房。

2 结果

笔者所在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运用关节接触点的管理,调查、分析出血透患者在护理环节中的关键接触点,针对关键接触点采取护理对策,使血透患者的满意度大幅度上升。

3 讨论

3.1 关键接触点是一种进步的、实用的、有价值的管理理念[2]。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若护理管理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护理管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关键接触点采取针对性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管理意识。

3.2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根据关键接触点采取针对性护理,可以更快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使护理人员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4~6],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朱少明,金朝霞,徐汉军.“零缺陷”管理与医院接触点服务质量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5):10-12.

[2] 苑记清.“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关键接触点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7(26):16-18.

[3] 胡世俊.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全科护理,2009,7(2):424-425.

[4] 李小萍,覃少珍.加强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