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简述消费行为的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简述消费行为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简述消费行为的特征

篇1

一、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简述

1.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通过对网络消费者长期消费行为的观察与研究,可将网络消费者消费的行为特征归结为如下几点:(1)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消费者在网络消费中的主动地位。与实体店的消费对比,网络消费可以将使用过某类产品的用户评价显现出来,进而为用户的购买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购物的风险性,消费者在购买前则会主动向商家咨询产品的有关信息,进而在了解产品信息的基础上,制定购买决策。(2)消费者与商家的互动性增强。基于传统消费模式下的消费行为,通常以一对一的沟通为主,而在沟通方式中,大都是商家或企业单方面的向消费者灌输产品信息。而在网络消费的背景下,消费者则可以通过浏览评价和网页上的产品信息,主动向商家提出关于产品的疑惑和问题,进而增强其与商家的互动性。(3)消费者选择商品趋于理性化。理性化的消费是在前两点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由于消费者自身消费行为的主动以及互动性的增强,使得其在购买相关产品时,通常会考虑到商品评价、商家信用、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增加了其消费的合理性。

2.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1)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心理因素对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则是个性消费的回归。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再受商家或企业灌输产品信息的影响,而是从消费者自身消费特点和消费偏好的角度出发,进而发生相关的网络消费行为。其次是主动消费,这一点由上述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可加以验证。最后,则是新的心理需求的尝试。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网上购物或网上冲浪等均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的精神享受,而这种精神享受将则会对具有追求新鲜体验心理特征的消费者产生巨大吸引力,引发其网上购物的行为。

(2)外在因素。影响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①产品特性。网络消费产品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主要包括了具备相应的技术或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以及无形性的特点。网络产品以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②价格因素。多数消费者选择网络消费的原因便是基于其价格上的优惠。与实体店相比,网络营销企业省去了店面的支付费用,这为其降低产品售价以打进同行业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相对低廉的价格则必然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我国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在消费中出现的问题

1.消费行为的盲目性。虽然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营销与网络消费成为了一种可能,而基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其主动性和与商家的互动性也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孕妇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紧张、忧虑或过度关心宝宝的心里特征,诸如此类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会使得其在进行网络消费时的盲目性增大,从而导致其所购买的产品并不符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家人过度关心或紧张的可能,这种潜在的心里变化会促使其家人为了呵护孕妇,而为其购买相关的孕妇用品,而通常出现的结果是:由于所购买的用品只是出于“一时脑热”,与孕妇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在造成了不必要浪费的同时,也对孕妇的心里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利于孕妇的心理健康。

2.消费行为的随从性。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不科学的另一体现则是消费行为的随从性。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几个同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孕妇互相讨论近一阶段彼此经由网络消费购买的相关产品,而只要一听说某种产品具有相关功能,孕妇便开始搜寻该家网店,购买产品。这种消费行为的随从性在忽略了孕妇自身实际需要的同时,也为孕妇的身体健康埋下了较大的隐患。而随从性的另一表现则是“盲目跟风”。虽然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评价来分析产品购买者的使用情况和产品的功能等等,但却忽略了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性与真实性,其不知同一家网店可以雇佣多个人员为其刷新信誉,进而以“全五星”的评价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家产品。当孕妇及其家人看到了评价良好的产品并本身有意象购买此类产品时,便匆匆将其购买意向付诸实际行动。这种盲目跟风的购买行为不仅是用户无法了解到产品的真实信息,同时,商家对产品真实信息的隐瞒也对孕妇的安全产生了较大威胁。

3.信息搜集不全面。当前,多数孕妇用品消费者在购买其用品时,经常以自身的购买意向、产品评价、商家信誉以及产品的网上信息等作为依据,而对于产品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用户评价的真实性并未进行深入的考察和了解。由于与产品相关的各方面信息搜集不全面,加之其购买行为的盲目性,往往使得包括孕妇在内的广大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吃了“哑巴亏”。例如,在选择孕妇服方面,消费者更加注重服装的材质和尺码,但对于服装材质是否符与其当前的身体状况相符等方面却未进行充分考虑,这通常使得孕妇在穿上部分孕妇服时产生过敏等生理状况,严重影响了孕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比较选择困难。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下,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孕妇产品的触摸、试听、试穿、嗅、闻等方式来对不同商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货比三家”的方法选择最适合孕妇需求的产品。但在消费者通过网上消费来购买相关孕妇用品时,则只能依赖于商家对产品的描述或其他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这通常会为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带来较大的比较困难,加之受用品信息局限性的影响,使得其在进行网络消费时难以对不同商家的产品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又增加了消费的盲目性。

三、解决孕妇网络消费者消费问题的若干建议

1.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是解决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存在盲目性和跟从性的根本方法。一方面理性消费观念的树立可以提高包括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在内全体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理性消费观念又可以为孕妇对相关用品的使用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从而为孕妇提供健康、稳定的外部生活条件。首先,孕妇及其家人或朋友在进行孕妇用品的网络消费时,应本着对产品客观的态度,在充分分析孕妇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购买相关产品。例如,孕妇服的购买则需要考虑胎儿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状态,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而应符合孕妇腹部大小的实际情况。其次,在进行孕妇用品的网络消费时,消费者还应摒弃盲目跟风的消费心里和消费行为。作为孕妇本身,应该更多地从自身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网络购买行为。而作为家人或朋友,其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应与孕妇本人进行协商后,在充分结合其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购买相关产品。

2.做好消费前的准备工作。做好消费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孕妇的身体状况分析、孕妇不同阶段的需求分析、用品与需求匹配程度的分析以及孕妇个人对产品购买意向的分析等。首先,孕妇及其家人应定期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并将可能引起其过敏的外用产品或内服药物进行仔细分析,进而降低孕妇与其接触或产生相关产品购买行为的可能。其次,对于孕妇身体变化不同阶段所需要的不同产品还应进行全面研究,并尽可能以清单的形式列出,对应清单在网上商城搜索与之需求相符的产品。最后,在参考孕妇购买意向以及医生意见的基础上,从网上购入相关孕妇产品,从整体上提高购买行为的合理性。

3.加大信息搜集的力度。加大信息的搜集力度是保证孕妇用品消费者消费行为具有较高合理性的必要条件。在进行网络消费线,消费者应该尽可能多地搜集与产品和商家相关的信息,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一方面,孕妇本人及其家人、朋友在为其选择孕妇用品时,应该对产品的内在功能和外部结构等进行全面考虑。除了参考产品的介绍和评价外,还应资讯医生,进而判断相关用品与孕妇身体适应能力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消费者还应加强同类产品的实体商店走访,通过对比价格、功能以及材质和品牌等多项信息,进而购买相关孕妇产品,从根本上提高用品选取的科学性。

4.加强理性消费、合理制定购买决策。加强理性消费、合理制定购买政策是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合理消费的另一重要方法。科学而合理购买决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网络消费者保持理性购物的头脑,另一方面还要求孕妇用品的网络销售企业或商家为其提供真实的产品信息。首先,消费者应该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孕妇的实际需进行相应产品的购物。其次,商家也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商品的网络宣传和销售策划的活动,通过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商品信息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共同促进孕妇用品网络销售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在消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结合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加大信息的搜集力度以及做好消费前的准备工作和加强理性消费、合理制定购买决策等方面对提高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合理性的方法展开了深入探讨。可见,未来加强对孕妇用品网络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力度,对于保障孕妇健康、促进我国网络消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将不同业态商店群和功能各异的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会展等设施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在一起的全新的商业聚集形式,并且有着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有计划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同时与城市空间相接纳,将城市空间引入综合体内,使得综合体成为“城中之城”。【1】

商业综合体人流动线是指人在商业综合体内部行进的动态的,连贯的路线轨迹。人流动线是一条看不到的“线”,不存在物质形态。它是商业综合体内外空间、水平(同层)和垂直(不同楼层)空间联系的纽带,将各个空间统一为完整有序的大系统。

1行为研究的基础――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有多种名称:建筑心理学、环境设计研究、环境与行为、人――环境研究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从概念来说,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但事实上,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2】

1.1环境心理学的内容

环境心理学的内容涉及很广,包括环境知觉方面的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和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等。

本文省略了与研究对象无直接关系的理论。这里只是介绍环境心理学涵盖的内容中与商业综合体动线设计相关度比较大的四个方面: 感觉及其主客观触发因素、知觉的倾向性与适应性、认知、人对不同空间的使用方式。

1.1.1感觉及其主客观触发因素

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质感等,而且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如饥饿、疼痛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引起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的新异性,主义的广度和个人特征。

1.1.2知觉的倾向性与适应性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识别,知觉是对整体事物的反映。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语言知道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3】

1.1.3认知

认识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其中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提出了图式的感念,所谓图式指的是人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人们总是习惯利用已有的图式去理解自己遇到的新事物,并将新的认识并入到自己的图式库中,这一过程叫做同化。当遇到的新事物无法在图式库中找到时,人会利用类似的图式,通过多次尝试转变为反映该新事物的新图式,这一过程叫做顺应。同化是图式的量变,顺应是图式的质变。不断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就是人们只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适应周围生活的环境的过程。

1.1.4人对空间的不同使用方式

通过认知人们适应了周围环境,并且在环境中做出各种行为来满足自己。但由于生物特性,人对于空间环境的使用方式却有着不同的方式。本节从动物领域性概念入手,分析人在使用空间时的特征,引出人交往的标准――人际距离,从而研究使用空间的不同方式,并将之应用到设计中。【4】

1)领域性:领域性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天性。一般来说,动物领域性是指动物占领一定地区的某种倾向和特性。人的领域性不仅仅具有生物性,同时具备了社会性。人对领域行为的需要和反应比动物复杂得多。随着人的需求层次的提升,领域的特征和范围也会发生变化。在建筑设计中,组织功能其实就是在组织满足人不同需求的领域空间。

2)人际距离: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会互相保持一定的空间,如果靠得过近,对方会被这种过于热情吓跑,但如果离得太远,对方会觉得有所疏远。就像人被一个无形气泡所包围,这个气泡包围起来的空间被称为“个人空间”。

交流的渠道是有人际距离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通过研究将人际距离概括为以下四种:a亲密距离(0~0.45m)这一距离小于个人空间。在这一距离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味,交往方式以身体接触为主。较为亲密的人在相对私密的领域空间内才会在此距离下产生交往。陌生人在此距离下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人们往往避免说话、注视来平衡心理。b个人距离(0.45~1.20m)与个人距离基本一致。人们的交往方式主要以语言交谈为主,也会有少量的身体接触。在此距离上可以进行友好的交谈,感受到亲密的关系。一般适用于日常熟人交谈,密友促膝谈心等。c社会距离(1.20~3.60m)这一距离常常用于非个人事务的接触,例如在办公室内的同事之间的交流。在此距离下,交往双方都不会害怕受到伤害,或是过于疏远,是一种具有安全感的交往距离。d公共距离(3.60~7.60m,甚至更远)是演员和政治家和观众正规接触的距离,通常为单向沟通时采用,为表达意义的差别,需要提高声音、语法正规、语调郑重、遣词造句多加斟酌,甚至采用夸张的动作来辅助语言表达。

人们的行为受到距离的影响,在交往过程中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距离的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这一因素来控制空间的尺寸,有利于人在空间中进行交流和产生各种行为,从而让交往的空间变得更为人性化,让建筑空间具有活力,避免因距离而产生的交往尴尬。

2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中的行为

商业综合体中的空间的行为指的是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中为满足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了需求层次递进理论,其中包括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面。这五个层次是逐个递进的,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可以引发高层次需求。

同样,人在商业综合体环境中的需求心理也存在着从低到高的递进关系,当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消费心理)得到满足时,人的心理会演变成精神需求。这样综合体中的各种功能成为一种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社会活动。

2.1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中的消费行为

人们在商业综合体内的消费行为,一般分为以下三大类:购物、餐饮、娱乐。

1)购物:购物是商业综合体内部最主要的行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顺行性购物、选择性购物、冲动性购物、多元消费的购物行为。

2)餐饮: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温饱问题已经普遍解决,现代的餐饮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涵义。商业综合体内部的餐饮,从需求层次上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满足基本需求的餐饮、满足美食享受需求的餐饮、人际交往需求的餐饮。

3)娱乐:商业综合体内部娱乐可以分成观赏类和参与类两种。观赏类主要有影院、音乐会、演奏会等,参与类主要有电玩、卡拉ok、滑冰、儿童游乐场等。这些项目一般单独分区,并处于综合体垂直方向较高的位置。

2.2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中的非消费行为

商业综合体内部的非消费行为由四类组成:行走、停息、交往、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消费性的行为是消费行为的基础和保障。【3】

1)行走:行走从消费者的目的性层面上,可以分为目的性行走和随意性行走。目的性的行走包括确立目标、寻找目标、完成目的和离开一系列活动。

2)停息:停息分为随机暂停和休息。随机暂停是指随时可能因突发因素而导致的行进终止,一般时间较短。例如停下来看导购牌,突然遇到熟人寒暄几句,遇到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休息的时间一般会比较长,主要为消除疲劳。

3)交往:交往是通过参与他人来往活动来获得信息和心理满足感的行为。交谈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也使其成为交往的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商业综合体空间中根据对象不同,交谈分为与同伴交谈、偶遇熟人交谈和与陌生人交谈三种。

4)感受:感受是人收集周边环境的行为,主要包括观察、聆听、触摸、闻嗅等动作。

3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商业综合体人流动线设计策略

3.1灵活自由的策略

商业综合体人流动线的设计,应当给予消费者充分的选择自由度。这是因为:首先,不同的消费者有非常多个人化的、多样化的需求,没有一种特定的动线设计可以满足如此庞杂的条件;其次,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中的活动对自由度有较高的需求,如果过度的强制消费者按照某种路线游览,会引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不能很好地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2导向性策略

在复杂流动的人群中,强调自由的策略的同时,仍然需要具有导向性。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分区复杂,规模大,甚至多次光顾的消费者也很难对综合体的空间图示有明确的把握,往往为寻找一个商店或出口感到麻烦。因此商业综合体人流动线的导向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弥补主观感觉的不足,使人在商业综合体,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方位,找到入口位置。

3.3可识别性策略

商业综合体的规模一般都有几万至几十万平方米,即使有一个明确的指示图,对于陌生的消费者,无法通过简单的视觉观察,明确掌握环境背景和背景区域的位置和流线的安排。因此,商业综合体中可识别性是非常重要的。可识别性是指事物可以把自己从周围环境的区别出来,并可以显示其内容,特点和价值的属性。

3.4开放性策略

开放性策略指的是将室内和室外的人流动线进行组合。首先,根据人流动线间歇流线的设计策略,以满足消费者行走缓冲的需要。其次,依据参观动线的变化性,使得空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消费者的积极性。通过设计开放式的空间,使得商业综合体的空间更加透明。舒缓封闭的空间,只会为消费者带来压抑的情绪。

3.5流动性策略

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视觉接触,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形态,构成了空间的开放性和方向性。一般静态的空间,是一个基本的物质和功能的环境,流动的空间添加空间的人情味。当人们走在丰富的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力,常常感到怡然自得,意趣盎然。灵活、开放的空间,在满足物质功能需要的同时,也创建了多种多样的情境,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3.6生态化策略

动线空间应充分与自然元素相结合。对于自然的环境,人们有着特殊的偏爱,这种偏爱不存在复杂度与喜好的反比关系,为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环境状态越自然,自然的状态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商业综合体动线的设计,应结合人们对自然的偏好,结合自然元素的动线设计,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游览兴趣。设置在自然环境中的展品或娱乐设施,往往会得到消费者额外的关注和好评。

4结语

本文运用建筑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建筑设计的有关知识,分析人在商业综合体中的行为及其类型做出一定的诠释。首先,简述行为与建筑心理学的关系,罗列出建筑心理学的内容,进而分析建筑心理学和建筑设计的关系。然后,对商业空间的行为做出分类总结,作为商业空间行为分析的补充。最后,提出基于行为的商业综合体动线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杜坤,大型商业综合建筑中交通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10.

篇3

虽然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呈现井喷式现状,但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技术水平,我国移动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相信随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逐渐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未来中国移动医疗将会拥有大批成熟且固定的用户群体。

2分析方法简述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移动医疗市场消费环境心理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在移动医疗业中哪些环境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第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设计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步,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设计,将问卷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

第三步,通过SPSS stats对问卷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从而得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

3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能够将定性指标量化为可以分析的变量以便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本文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的基础上拓展评级层级至7级,以提高数据检验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问题所代表的7层级赋值反映的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在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得到主成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主成分的成分构成。本文所采用的是统计软件SPSS中的降维分析和因子分析。

3.1降维分析

在降维分析中,本研究根据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判断主成分及其影响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用以替代原来可能具有多重共线性的指标。其数学分析模型为:

使用SPSS软件将因子分析的原始变量录入“变量”列表,得到特征变量矩阵,并由特征向量矩阵得到主成分分析的计算公式。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的提取,并计算因子贡献率指标。

通过对主成分累计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对原有指标信息的保有程度,若累计贡献率达标,即可用其代替原指标的信息。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代表该因子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权重。

3.2因子分析

本研究需要采用因子分析来判断主成分的成分构成。

4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体系构建的依据

毕众增《消费心理学》(2011)中将消费环境心理系统划分为微观消费环境心理、产品、价格、广告和宏观消费环境心理,这是构建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但由于划分标准过于宏观,无法据此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因素。

因此,针对我国消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现状,笔者试图从更多实践研究中借鉴经验。梁宁、邵荣昭(2007)认为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而消费环境又同消费者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构成统一的整体。卢泰宏(2012)则引入迈克尔?R.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由个体到群体,从市场、个体、决策者、亚文化和文化五个角度逐层剖析消费者行为。

4.2指标设计原则

4.2.1科学性原则

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以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各指标对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影响。

4.2.2系统性原则

从框架来看,体系涵盖微观、中观、宏观消费环境心理,指标构建系统全面。从内容来看,在指标的设计方面更适合中国消费者行为特点。

4.2.3直接评价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直接评价原则,即将被调查消费者充分被纳入评价过程中,通过相关人群直接反馈对指标影响效果进行直接评价。

5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毕重增《消费心理学》(2011)一书中将微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环境因素、消费者反应、中介因素,中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宏观消费环境心理分为经济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等。

为使指标科学有效,本文通过排除描述性指标、解释性指标、相关性指标,将二级指标定义为软件因素、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继而通过枚举法分解出三级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表。

6主成分分析

本次共发出问卷150份,其中实体问卷70份,网络问卷80份。实际收回149份,有效问卷146份,经由SPSS-Stats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7解释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和笔者原本的设想有一定差距,Y1~Y7代表移动医疗市场中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但其中并不包括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价格因素,反之宣传渠道、文化因素和设计包装却是主导因素。

首先,根据市场调研,虽然当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开发呈现井喷式发展,但实际上百分之八十的用户都集中于使用下载量排名前五的APP,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等,这些APP在平台相关的资质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医师资质透明化程度上做的相当成熟,因此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并没有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环境因素。

其次,移动医疗APP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处于金字塔的最低端――生理需求;另外当前移动医疗APP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白领、在校大学生为主,前者经济条件较好,而后者属于非自我能力消费者。综合两点因素,当前移动医疗领域主要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一般。

8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8.1理论依据支撑研究框架

本文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8.2采用较为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调研方面,问卷依托“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问题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要问题。该套成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参考价意义。

9研究局限性

9.1未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

篇4

论文将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但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沿用此定义时,将做必要的修正。

二、关于研究方法

论文以实证分析为主,根据各种被认为可能会对储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依次对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检验得出两类结果。第一,证实不同理论对于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适应程度,以及该适应程度随经济环境变化而改变的性质;第二,确定影响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

被认为可能是决定我国居民储蓄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强迫储蓄,绝对收入水平,收入增长率,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信贷约束,遗产动机。论文的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就这些因素的分析依次展开。各章基本上循理论探讨、建立模型、模型检验和对检验结果分析的思路进行。当对各国素的实证分析依次完成后,即确认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关于基本结论和基本结论形成过程简述

l、我国基本国情决定1979年以前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主要被绝对收入理论解释。1979年以后这一特征依然存在,但逐渐减弱。生命周期以及永久收入理论这些具有跨时预算约束特征的储蓄理论,对79年以后的居民储蓄行为的解释力迅速增强,并且形成预测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角度考察,绝对收入理论对于1979年以前的居民储蓄应该有较好的解释效果,但数据方面的原因使实证分析结果难以对此给予有力的支持。79年以后对绝对收入理论的检验效果较好。这—现象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解释。第一,分析期间较短,只有14年,不足以暴露绝对收入理论关于长短期实证结果不一致的矛盾;第二,居民收入水平由很低速提高,可以表现为很好的收入水平决定储蓄的特征。

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对1979年以前的居民储蓄解释效果很差。主要原因在于居民过低的收入水平。1979年以后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决定了这两个理论的解释力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确存在一个收入水平的临界线,在该临界线以下,居民储蓄行为较好地服从绝对收入理论;在该临界线以上,居民储蓄行为较好地服从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模式。论文提出我国居民平均收入的临界线可大致定位于250万元的假定。按照这假定,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储蓄行为应该更好地由跨时预算约束类储蓄理论解释。

2、到目前为止,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增长这两个收入增长源中,真正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是人口增长。更确切地说是劳动人口增长。

在53——92年期间,我国劳动生产率在绝大部分的时间内徘徊于较低的水平只是八十年代以后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无法对居民储蓄的变化做有效解释。相反,劳动人口增长与储蓄率提高之间有良好的吻合。论文运用由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为基础得到的人口年龄结构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很好地证实我国劳动人口增长对于居民储蓄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结果也证实了我国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即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单纯投入量增加维持,而非投入产出率的提高。这一结论提示,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劳动力资源供给状况的改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储蓄的规模,从而影响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

3、1955一1978年,强制储蓄是我国居民储蓄中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重要内容,但该成份在1979年以后减弱。目前已达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

分析居民储蓄的强制成份时采用Feldenstein等人的方法,即将被管制的物价水平还原为可以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真实价格,建立基本分析模型,考察在真实价格下居民储蓄与在管制价格下居民储蓄的差异,从中发现强制储蓄的程度。由于用这种方法设定的参数a中可能包含因社会货币化程度提高导致高估储蓄被强制程度的因素,需要用货币需求函数做为辅检验模型。检验的结果发现1979年以前货币化程度的变化很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很弱。79年以后货币化程度提高幅度较大,在较大程度上椎动货币需求的扩张。剔除货币化程度提高的因素后,居民储蓄中强制的成份有79年以前较多、79年以后减少的变化。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1986--1987年的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可以大致估计至八十年代中期,强制储蓄占居民储蓄的成份低于1/3。进入九十年代该比重继续下降。由此可以认为,强制储蓄已经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4、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构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用收入增长的储蓄模型对储蓄率与利息率的关系做回归分析后发现,利率弹性由79年以前的负值转为79年以后的正值。弹性的显著性略有提高,但均未达到显著的程度。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很低的结论。论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从利率敏感性和财产的期限结构两个角度进行的。

利率的敏感性指人们对于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很低的利率敏感性必然有低利率弹性。利率敏感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我国居民长期的低收入水平从根本上决定利率的弹性很低,无论是正的弹性还是负的弹性。改革以后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但到1991年(本论文的截止分析期),居民财富积累依然有限。这使79年以后利率弹性略有提高但仍未高到足以影响居民储蓄的程度。低于真实利率水平的名义利率也会抑制利率的敏感性。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以及过低的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利率的敏感性和储蓄的利率弹性。

在利率敏感性既定的条件下,居民财产期限结构是影响利率弹性以及弹性正负方向的重要因素。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有正的替代效应和负的收入效应。利率的弹性则取决于两个相反的效应相互抵消的结果。当财产以长期为主时,利率的替代效应较强;当财产以短期为主时,利率的收入效应较强。我国人口增长的特征、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收入水平决定居民财产以中短期为主,这决定了79年以前利率很弱的负效应和79年以后略有提高但依然很弱的正效应。

按照我国人口增长、收入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以替代效应为主的利率弹性会略有提高。但可能仍然不会成为影响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实证结果发现通货膨胀对储蓄率有不显著的负效应。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我国长期低收入水平下过低的财富积累水平和货币幻觉的作用。1979年以后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通货膨胀对储蓄的影响力可能会增强,但货币幻觉的作用又使这一影响力不确定。货币幻觉的存在可以使通货膨胀对储蓄形成两种相反的作用,因而减弱通货膨胀的作用力度。

由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宜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作为决定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5、社会保障程度对我国居民储蓄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改变居民储蓄率的基本模式。这意味着除非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否则,该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没有影响。

根据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覆盖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特点,将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分析分别就城镇与农村进行。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命周期假说。

研究发现,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可能使城镇居民储蓄率略有提高,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则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缓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因此发生变化。考虑到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若按人口平均的话,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可能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将社会保障的因素排除在决定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之外。

6、信贷约束对我国居民储蓄有一定影响。用永久收入模型检验,发现79年前后信贷约束有从很强到开始缓慢减弱的变化过程。因此判断,79年以前较强的信贷约束可能构成抑制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跨时预算约束特征的因素之一。79年以后信贷约束减弱则有助于加强该特征。但是,从79年以后收入大幅度提高与信贷约束缓慢减弱的情况看,信贷约束并不构成决定居民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7、遗产动机目前不构成我国居民的主要储蓄动机,估计遗产在居民财富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遗产动机的强弱以及遗产率(遗产占财产的比重)取决于居民收入分配的非均衡程度。按照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一段时期内收入分配的非均衡程度将会随收入增长进一步扩大,居民的遗产动机也会和遗产率也会提高。遗产动机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会加强。但如果遗产率基本稳定并且遗产不占财产的主要比重,遗产动机的存在基本不影响居民的储蓄模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界的有关研究,该假设条件在发达国家存在。由此可以初步认为,居民遗产在我国居民财产中有增加的趋势,但并不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模式。考虑到遗产动机的大小随收入增长扩大的性质,可以将该因素纳入到收入增长的储蓄模型中一并考虑。

8、对各相关因素做逐一分析后,可以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增长。如果假定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变,用人口变化趋势的有关数据对劳动人口增长的储蓄模型进行趋势预测,发现直到2010年以前,居民储蓄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此后趋于下降。因此,从现在起直至2010年是我国的储蓄和社会财富积累的黄金时期。紧紧抓住这一由人口变动规律创造的机会,为2010年以后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奠定丰足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关于基本结论的政策含义

篇5

企业以满足消费者时尚需求为目标,通过研究社会时尚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生产营销高品质的时尚产品的一切活动就构成了时尚营销。时尚营销的核心精髓突出体现为三个金三角关系:一是在营销理念上的文化、品牌、营销的联动关系;二是在营销战略上的定位、设计、传播的联动关系;三是在营销元素上的时尚、情感、体验的联动关系。这三个方面最终就是为了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时尚需求,为消费者创造独特价值。因此,时尚营销的核心就是向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时尚产品。时尚营销就是一种体验式的营销方式。

二、时尚营销的基本运用过程

1.树立并强化时尚营销意识

从上述时尚营销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时尚营销的主要问题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因此,当代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时尚产品的打造。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关键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能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时尚产品。相信大家对“可口可乐”并不陌生,其实可口可乐与其他饮料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可口可乐公司却将其与当代消费者“运动”和“享乐”的观念相联系,把可口可乐打造成了一款与运动相结合的时尚产品,使其荣登第一饮料名牌的宝座。这就是可口可乐强化时尚营销意识的结果。第二,时尚营销的创新。时尚营销体现的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产品的打造随着企业的观念、科技、管理等的创新不断实现着创新,因此,树立和强化时尚营销意识也要时时刻刻体现着创新精神。

2.作好时尚营销的市场定位

第一,强化市场时尚调研,提出全新的时尚概念。由于时尚具有新奇、多变等不定性特征,企业只有强化市场调研,时刻提出受欢迎的时尚概念,才能准确把握时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才能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从而开发出更好更实用的时尚产品来促进时尚营销。众所周知的上海仙娉莱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设计并销售孕妇服装及孕妇用品的公司。公司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的准妈咪,于是对年轻准妈咪们进行市场调研和深度剖析,发现准妈咪的不同喜好,根据大多数准妈咪的需求制定了以自然文化为主题的品牌风格演绎之路,在产品研发时注重产品自然、健康、时尚、现代的品牌风格,迅速赢得年轻准妈咪们的喜爱和追捧。该公司的成功及突破与强有力的市场调研和与时俱进的时尚感及自然、健康主义的全新时尚概念的提出和跟进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把握消费者的时尚观差异。每个人对于时尚的敏感度、辨识力及感受都各不相同,即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会因其知识、阅历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时尚观差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时尚观来设计和生产出不同的但却能满足所对应群体的时尚产品。例如,在中国台湾就有一家名为“恶魔岛监狱餐厅”的餐厅。在这家餐厅,男生身着深绿色的狱卒装,女生则一律穿黑白相间条纹的囚犯服,完全照着准监狱的模式打造,这家餐厅获得了异常的成功及认可。因此,了解消费者的时尚观差异是进行时尚营销市场定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制定时尚营销的策略

第一,产品策略。时尚产品就是在特定时间内率先由特定人群购买、使用,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或仿效而争相购买的各种热销产品,是短时间内一些人为满足自我所崇尚使用的各类新兴产品。如服饰、饮食、电器、家居饰品等。其特征:色彩明快、造型独特新颖、功能实用性强。企业应围绕时尚概念,以高科技化、强化文化特色、形式产品艺术化和体现大自然等多种手段打造独特的时尚产品。比如,针对环保这一时尚概念,西方国家出现了时尚的垃圾时装、垃圾工艺品、用废旧报纸做成的时尚包等。

第二,价格策略。一件商品的定价是很有学问的,尤其是设定一个促销定价时,怎么设定才能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合适、很便宜的价格。设定一个价格落差,制造热烈的营销氛围,都可以让产品促销变得事半功倍。在当代社会,时尚产品的价格是必须适应不同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而不再全部是昂贵的代名词。近年来,英国著名的时装设计师海明威夫妇设计的时装价格低廉,非常受到中低层次收入的消费者的欢迎,被称为普通消费者能“买得起的时尚”。为此,他们的时装品牌已连续三次荣获英国时装界的大奖,成为英国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时装品牌。

第三,促销策略。时尚产品的促销要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为中心,围绕人们的眼球来进行。时尚产品除了传统的促销手段之外,还必须充分地运用以下两种的广告手段:第一种,品牌代言人。企业必须根据其营销目标,赋予明星与品牌的内在同一性来选择更适合的品牌现实代言人以更有效的利用这些明星的影响力,这成为时尚营销成功的捷径,已为营销实践所反复证明。第二种,社会重大事件。由于社会重大事件广为世人关注,因此它就成为促销时尚产品的有效手段。2003年时,在抵抗SARS病魔向人类发起的猖狂进攻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这使中医药成为新时代人类抵御疾病、强身健体的时尚医疗手段。

三、时尚营销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时尚营销与名牌战略的结合度有待提高。时尚营销作为新的营销方式,它应该更多关注的是打造名牌战略。在独特而清晰的品牌内涵定位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与价值回报,是时尚营销的重要理念。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上,名牌是时尚的先锋。消费者追求时尚的意愿越来越高涨,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营销成功,那么企业在营销中必须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以及在产品创新中融入全新的时尚概念,并不断根据消费者的新需求作出全新的时尚营销策略。

第二,注意积极时尚和消极时尚的区分。时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其本身有积极时尚与消积时尚之分。凡是能促进消费者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时尚都是积极时尚,反之就是消极时尚。因此,企业在时尚营销中,必须树立对消费者彻底负责的态度,以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积极时尚需求。

总之,时尚是消费者进入某个“时髦社会圈”的门票,能否深入了解消费者行为,寻找到驱动消费行为的时尚力量和元素,是考察企业营销能力和水准的重要因素。追求时尚不代表要彻底颠覆传统,崇尚时尚更不意味要抛弃旧经典。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时尚营销的商业思维注入赋予许多传统行业新的活动。尤其是中国市场当前时期,把握时尚的规律,深挖时尚之源,发展时尚的市场策略,将为中国企业带来空前机遇和创新空间。在食品行业、汽车行业、电视机行业的革新中,我们都可以轻易地找到时尚营销的元素闪耀在其中。我们也期望时尚营销这一全新的商业思维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活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感。

参考文献:

[1]孔繁正.营销综合管理.理论、事务、案例、实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彭诗金.营销新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篇6

引用格式:陈科帆,周洪成.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及策略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40(1): 63-67.

Research on Realization Mode of Telecom Operators’ Big Data Resource

and its Strategy

CHEN Ke-fan, ZHOU Hong-cheng

(Jiangsu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6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source and features of telecom operators’big data resource were briefly addressed and the operating mode of big data companies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elecom operators, the realization mode of big data resource suitable for operators was presented and some typical application case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meantime, the realization strategy of big data resource for domestic operators wa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big data realization for operators.

[Key words]telecom operator big data resource resource realization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据IDC预测,未来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35ZB,为2009年的44倍。电信运营商是这些数据的传送者,处于数据交换的中心,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部分运营商已经开始研究基于这些数据的大数据应用,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充分挖掘用户的行为特征,提升对用户消费偏好的精准把握,从而进行市场营销;利用信令数据支撑终端、网络、业务平台关联分析,优化网络,实现网络价值最大化。

目前这些大数据应用基本都是面向运营商内部运营,极大提升了公司的运营效率,但很难直接产生大量现金流。而互联网公司却已利用大数据形成了收益,如阿里的数据魔方和淘宝指数都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提供数据增值服务,直接转换为收入。运营商如何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利用大数据资源开发产生大量现金流的对外服务或应用,即实现大数据资源变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大数据相关技术已较为成熟,制约大数据变现的主要因素是缺乏适合运营商特点的大数据资源变现业务模式及策略。

2 运营商大数据资源特点

2.1 运营商大数据资源的来源

(1)来自IT支撑系统的数据

这部分数据由IT系统记录生成,主要包括用户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住址、工作单位等)、业务使用信息(语音、短信、流量、增值业务等)、消费信息(ARPU等)及投诉信息等。通过这些数据可形成较为完善的用户画像,描述用户特征。

(2)来自网络产生的数据

这部分数据主要来自CS域和PS域中的信令分析,比如开关机信令、漫游信令、位置信令、DPI信令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统计用户位置、用户数等信息。

(3)来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数据

这部分数据来自手机终端,主要包括用户使用手机中的访问日志、收藏关注信息、交易记录、UGC数字内容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统计用户使用手机的习惯。

2.2 运营商大数据资源特点

(1)用户基数巨大。截至2015年6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2.93亿户,而互联网应用中用户数最多的微信用户为6亿户,远低于移动电话用户数,运营商在用户基数上占绝对优势。

(2)用户信息真实。目前我国已实行电话用户真实信息登录规定,对非实名制用户后期将采取限制通信、业务等手段,督促用户依法实名登记,从而保证电话用户信息的真实性。

(3)用户行为连续。只要用户手机开机,运营商即可随时了解用户行为;而APP则只能在应用运行时才能收集数据,具有很大的碎片性。

(4)用户行为全面。运营商可以了解用户终端上所有应用的基本行为(如打开过什么应用、浏览时长等),而APP只能了解自身数据,无法获取其它用户行为。

(5)位置信息准确。运营商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是基于网络而非终端,即使用户使用的是非智能机、没有GPS、不能上网,也可以掌握用户实时位置。而APP则必须要基于GPS和联网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 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业务模式

3.1 国际主流大数据商业模式

参考国际经验,大数据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广告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描述个人用户特征,将用户可能需求对接至DSP等平台,供广告商实时竞价。

(2)数据源服务。主要是将自身的大数据资源向其它企业或开发者开放,表现方式通常为平台方式,提供简单易用的API。

(3)咨询分析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自有数据、公开数据或第三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特定客户提供在匿名数据基础上的统计分析服务,支撑客户决策。

(4)平台提供。主要是提供大数据平台的出租,用户可将其自有数据导入平台或利用平台处理自身数据,借助平台强大的分析能力实现大数据应用,该模式下按照数据量和使用时间进行收费。

3.2 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业务模式

参照主流大数据商业模式,根据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的对象,运营商大数据变现业务模式可包括以下几类:

(1)基于个人特征的分析服务

1)基于个人特征的精准营销服务

这类业务通过对用户基本信息、业务信息、消费信息、位置信息、行为信息的综合分析,形成全方位的用户画像,给用户打上各类标签(如游戏玩家、商务人士、网购达人、美食爱好者等)。根据广告公司、媒体公司或调研公司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目标客户群体,提升营销的精准性。

运营商典型实践:Verizon公司成立了精准营销部门,充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资源对用户进行分析,实现了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精准判断。在获得用户允许情况下,将用户数据销售给第三方公司。

该模式优点是业务模式成熟、市场规模大、能立即产生现金流且具有可持续性;缺点是针对个人用户的分析必定涉及用户隐私数据,可能存在政策风险(如工信部31号令,明确禁止运营商未经用户同意利用短信点对点营销),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2)基于个人特征的征信服务

目前,运营商涉足的征信服务主要体现在消费金融领域。运营商基于用户基本信息、终端、消费、行为、位置等多个维度,构建能反映客户信用评价的子模型,如:坏账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力模型、交往圈模型、内容偏好模型等,以实现用户各类特征的多维度洞察,得到最终的信用评分提交给银行,从而收取手续费。后期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需要征信的领域将不断扩大,如找工作、商品租赁、商品交易、签证、交友等领域运营商都可涉足。

运营商典型实践: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当招商银行需要了解某位潜在客户的信用或个人情况时,可向中国联通发起申请,中国联通会根据已有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给出是或者否的判断,或者给出某些标签。

该业务模式优点是盈利模式清晰、市场规模巨大,虽然涉及个人隐私,但符合国家政策,无运营风险;缺点为评估模型的建立和优化需要较长时间,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且初期准确度可能较差。

(2)基于群体行为的分析服务

这类业务重点围绕位置数据洞察用户轨迹,并结合用户身份形成人群分布及特征分析服务。典型业务模式为:

1)人群分布流动分析

人员流动实时观测。以热点事件(如大型公共集会)或热点位置(如热门景区)为汇总粒度,采用匿名算法实现人源分析,实时对人流量进行监控与预警。例如云南某运营商在南博会期间,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人员流动进行实时分析,为组委会提供相关决策依据,有效保障了会议期间的安全。

交通规划辅助决策。政府部门对交通进行规划时往往需要大量的调研数据,运营商可以提供市民在城市中的流动规律,比如从A点到B点的流动人群数量、高峰时间段、持续时长等。从而帮助政府决策是否需要在两点之间增开公交;是否需要调整交通信号控制;以及是否需要建设地铁和地铁站点的选择等。例如法国电信通过其公共服务项目的IT系统建设,每天都会记录几百万条的用户流动信息,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为市政建设提供依据。

商圈选址价值评估。通过精确统计人口流动情况,形成细分的可视化网格,并结合用户属性(消费能力、消费爱好等),制定选址分析报告,辅助商家精确选址。例如西班牙电信推出名为“智慧足迹”的商业服务,可对特定区域的人流情况及人员特征进行分析,比如为零售商提供该区域人群的聚类特征、驻留时长、驻留位置,零售商根据人群的特点来决定商品类型、店面位置等。

这类业务模式优点是技术实现简单、成本较低、能较快产生直接收益;缺点为进

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且部分业务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公益性质较强,收益可能较低。

2)特定场景人群聚类分析

这类业务是基于某些特定场景(如地铁、公交、商场、美容院等),分析该场景下人群的聚类特征,从而为商家有针对性的营销提供辅助决策。如对经常坐地铁的人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该类人群的年龄分布、消费能力、购物偏好等,从而为广告公司或商家的精准营销提供支撑。

该业务模式与基于个人特征的精准营销服务有相同的优点,且因为是聚类分析,不涉及个人隐私,避开了政策风险;缺点为需要对不同的场景建立不同的模型,并需要不断优化,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面向政企客户的能力开放业务

1)面向企业的平台服务

运营商将大数据平台能力开放给中小企业(为客户开辟私有云空间),中小企业利用自有数据或平台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只需付给运营商相应租金即可。例如日本KDDI利用自身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

该业务模式优点为市场空间巨大;缺点为市场竞争激烈(互联网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可能导致服务单价过低。

2)面向政府的平台服务

另一类业务为对一些公共项目,如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金融云、环保云、旅游云等,通信运营商通过自身的大数据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例如NTT DoCoMo建立了Medical Brain和MD+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根据用户行为洞察其个性化需求,医疗人员根据这些个性化需求帮助用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

该业务模式优点为市场前景广阔、收入来源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缺点为网络基础资源要求较高、前期投入巨大且回收期较长。

4 我国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策略

4.1 我国大数据产业特点

(1)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已进入发展新时期,在各领域都需要科学、高效的决策和管理,大数据在这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因此未来在政务、制造、金融、民生、交通、电子商务等各领域都将有巨大的需求。

(2)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大数据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大数据迎来快速发展契机。

(3)网络和信息安全至关重要。网络和信息安全是红线,中央专门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行业的大数据业务而言,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4.2 我国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原则

基于国内大数据产业和运营商的特点,我国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的原则可总结为“提前布局、扬长避短、阶段推进、合作共赢”。

(1)提前布局。开展大数据业务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的人才和灵活的组织架构,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建立的,因此运营商需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提前布局。

(2)扬长避短。虽然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在大数据运营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未达到压倒性的程度,甚至在某些能力上弱于互联网公司,如创新性思维、公司流程制度、营销手段策略等,因此在大数据业务选择中运营商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3)阶段推进。在人力、财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数据运营不可能一蹴而就,运营商需做好大数据发展顶层设计,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

(4)合作共赢。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各有所长,相互之间除了竞争外还更应有合作,通过合作取长补短,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大数据产业的整体市场做大做强。

4.3 我国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策略

我国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策略可概括为“基础先行、聚焦突破、整合提升”。

(1)基础先行

基础设施是所有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运营商首先需要进行大数据基础设施的部署与升级。

网络基础设施中,应推进通信骨干网络扩容升级和网络通信能力优化,加快LTE建设和网络带宽升级,构建“智能管道”;IT基础设施中,在合适的地区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同时应做好IDC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新型数据中心技术等)、服务器和存储技术(桌面云、虚拟化、数据仓库、云存储等)、大数据技术(Hadoop、Mpp数据库、NoSQL、流式计算、内存计算等)的应用。

(2)聚焦突破

在大数据运营初期,运营商无论在项目经验和人才储备上都存在不足,此时应积聚优势力量,在某几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大数据行业影响力。

随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将产生巨大的大数据服务需求(政务、交通、旅游、电子商务等),且这些需求具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收入稳定、安全等级要求高的特点。运营商长期以来深耕政企市场,在基础通信业务上已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可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大数据应用(合作模式可多样,如资源托管、能力开放、ICT实施等)的落地。同时对不具备大数据运营能力但又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可开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提供标准化的数据分析产品,有效扩大客户群体,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除以上能力开放业务外,也可选取部分收益较高的基于个人或群体的大数据应用进行突破,如个人征信(金融信贷、商品租赁、商品交易、签证、交友、找工作等)、人员流动实时观测等,这类业务互联网厂商也在积极布局中(如阿里的芝麻信用、百度慧眼/热力图/迁徙图等)。运营商应利用自身大数据资源特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3)整合提升

后期随着大数据运营经验的丰富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可在之前各项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升,打通行业壁垒。通过搭建社会级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引入互联网公司、中小企业、开发者的大数据资源,实现社会级大数据资源共享,成为大数据行业的领导者。

5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大数据运营的商业模式,并结合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运营商的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和策略,对运营商大数据运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后续研究可针对不同运营商的具体特点及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大数据资源变现业务模式和策略,提出更能实际操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钱志新. 数据大金矿[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大数据时代[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 大卫・芬雷布. 大数据云图[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4] 涂子沛. 数据之巅[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14.

[5] 阿莱克斯・彭特兰. 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6] 伊森. 大数据分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惊人价值[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7] 石方川. 得大数据分析者得天下[J]. 调研世界, 2015(2): 62-63.

[8] 庞淑娟. 大数据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征信, 2015(3): 12-15.

[9] 姚若辉.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4): 196.

[10] 王钦敏.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数据应用[J]. 地理学报, 2015,70(5): 691-695.

[11] 黄小刚. 电信行业大数据应用的四个方向[J]. 信息通信技术, 2013(6): 26-28.

[12] 黄勇军,冯明,丁圣勇.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探讨[J]. 电信科学, 2013(3): 6-11.

篇7

概念题01.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题目2

概念题02.

隔代教养

答:隔代教养——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题目3

概念题03.

同伴

答:同伴就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题目4

概念题04.

同伴互动

答: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是儿童的同伴互动。

题目5

概念题05.

平行游戏

答: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

题目6

概念题06.

联合游戏

答:联合游戏:帕腾的学前儿童游戏分类中的一种。一些儿童一起做游戏,商借玩具,但彼此并不协作。小组里所有儿童从事同样的或类似的活动,但没有分工,也不对活动目标或结果进行组织。游戏者并不想使个人的兴趣服从小组的兴趣,相反,每个儿童都不管别人,只凭自己的愿望游戏。

题目7

简答题01.

简要分析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答: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治安状况、人口密度、家庭结构、消费心理等。例如,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对住房需求多,价格也就较高;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增加了家庭单位数量,从而引起住房需求的增加,也会抬高住房的价格。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也影响着房地产的设计和开发建设,当人们消费心理倾向于经济实用型的时候,房地产的设计和开发都会以降低成本和售价为目标。当人们消费心理趋于舒适方便时,房地产开发则注重功能的完善和居住环境的美化。虽然这可能会增加开发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售价。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指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的国家政策法规,包括房地产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城市发展规划等。例如,目前中国政府正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致力于减少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住房价格,使之与广大居民的收入相匹配。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物价状况、居民收入状况等。例如,当经济处于增长期时,社会对房地产的需求强烈,其价格也水涨船高。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社会对各种房地产的需求减少,价格自然会下降。物价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也与房地产价格呈同向变动。

4.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房地产所处地段的地质、地形、地势及气候等。例如,地质和地形条件决定了房地产基础施工的难度,投入的成本越大,开发的房地产价格就越高。气候温和适宜、空气质量优良的地域,其房地产价格也会比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域高。

5.区域因素

区域因素包括交通状况、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环境状况等。例如,地处交通便利城区的房地产价格较高,交通不方便的郊区则价格偏低。对于商业房地产,区域因素尤其重要。繁荣的商圈区域内的房地产价格高昂,因持有这些区域的房地产而取得的租金收入不菲。

6.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指影响某个房地产项目的具体因素,包括建筑物造型、风格、色调、朝向、结构、材料、功能设计、施工质量、物业管理水平等。功能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良、通风采光好和良好的朝向等因素都会相应地在房地产价格上体现出来。

题目8

简答题02.

父亲与孩子和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耍,而母亲则倾向于照顾孩子。所以父亲的角色更可能会向孩子展示“竞争性”和“独立性”这两种品质,母亲的角色则倾向于赋予孩子“公平性”和“安全感”这两种品质。

在与孩子玩耍时,父亲更重视设立规则,母亲更重视为孩子创造安全环境。

如果只有父亲的教养起作用,孩子可能会回避风险,减少很多亲身体验,这会使他们人生无法取得进步。

在父亲保护过于强势的家庭中,孩子普遍比较软弱,安于现状,不肯冒险;如果只有母亲的教养起作用,孩子可能会不考虑后果就参与冒险活动,因为他有足够的安全感,但没有“限制”。在母亲保护过于强势的家庭中,孩子会不太重视社会规范,轻视甚至践踏他人利益。

只有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结合,才能使孩子的成长处于一种平衡之中。

题目9

简答题03.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中有几个维度和类型?

答:一般把教养类型划分为四种:

第一种:权威型

这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也可称之为民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保证孩子能够遵从指导。权威型父母,会努力“看见”孩子的需求,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给以回应。他们还会征求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因此权威型父母能够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而非盛气凌人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第二种:专制型

这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教养方式。通常父母会提出很多种规则,希望孩子严格遵守。一般他们不会跟孩子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强制性迫使孩子去顺从。孩子顺从便好,不顺从就是直接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往往无法敏感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将他们所说的话当做法律,接受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常常他们会过度相信自己,并且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并尊重他们的权威。

第三种:纵容型

这种教养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型。是一种接纳且放纵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有较少的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但不能够密切监视孩子的行为,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坚决的控制。缺乏规则,无限制满足。尤其在物质满足上缺少限制。

第四种:未参与型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父母大量缺席就是典型的未参与。比如那些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完全顾不上管孩子的;还有些父母长期务工在外把孩子丢给老人的。它是一种非常放任且具有较低要求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要么会拒绝孩子的要求,要么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

题目10

简答题04.

幼儿的游戏是观察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答: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2-4.5岁的幼儿。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是:独自游戏(2到2岁半)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题目11

简答题05.

简要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1)媒体暴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媒体暴力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

①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刺激而引发某种兴奋状态,如果此时儿童正面临一个可能诱发攻击反应的情境时,那么,这种兴奋状态很可能被他们解释为生气,进而增强他们的攻击行为。

②电视上的攻击者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经由观察学习,儿童很容易学会许多他不知道的或没有想要表现的暴力动作。而且他们难以理解电视节目中,先前攻击别人的人与他们后来所受到的惩罚之间的关系。

③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一些儿童对某些电视情节的记忆会尤为深刻,不仅会模仿影片中的动作,还会幻想和无意识假设自己身处同样的环境当中。通过这样的想象,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会渐渐失去平等意识,产生对周围同伴的控制欲,表现在行为中则出现侵占性和攻击性行为。媒体暴力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可能会对暴力产生“免疫”,在暴力场景中更不敏感、无动于衷;他们会逐渐接受这种观念,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儿童也可能会模仿他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暴力行为;认可、喜欢、崇拜某个角色,该角色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侵害者,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角色将对孩子的行为特征与个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电视对家庭互动的影响。电视的出现使家庭中其它休闲活动如游戏及全家人出外旅游的时间减少了,有些父母还把电视当作幼儿的电子保姆。社会生态系统论的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幼儿是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在游戏、谈话、家庭活动及争论中学习、成长的,但电视切断了儿童走进人际互动的通道。此外,电视还是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幼儿对各种人群概括性的印象深受他们所看的电视节目的影响。此外,由于幼儿不太了解广告商的操纵(贩卖)意图,所以电视中的广告信息也会影响儿童对某些玩具、服装、快餐产品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题目12

简答题06.

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影响幼儿发展?

答:一、教学内容有时候也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伤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zhidao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来说则是有害的。

二、对幼儿的心理伤害,有时候往往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

由于我们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在教育活动中,很多版时候,我们伤害了幼儿的心理,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察到那是一种伤害。

三、有意的心理伤害在幼儿园中确实存在,但这又确实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

四、教师的不慎言语有时也会造成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我带学生到某幼儿园见习时曾见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三位从农村来的小朋友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五、教师的偏爱对全体幼儿的心理都是一种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权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

题目13

简答题07.

简要分析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良好的幼儿园课程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但是即便如此,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还是认为,幼儿园没有必要让儿童过早地接受正规的教育,幼儿应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学前阶级段太过强调正规的学业学习是不必要的。正规的学业学习并不是幼儿学习、成长的最佳方式;鼓励自由游戏、讲故事和表演等活动的非学业取向的幼儿园教育,更有益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有利于幼儿的幼小衔接。这类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在社会互动的实践中,学习诸如沟通技巧及对规则的尊重、责任与任务意识等,而这些特质可以更好地协助儿童更快地适应小学正规学校里的团体学习生活。

题目14

论述题01.

家庭功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家庭功能?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有什么特点?

答:从从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来看,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如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还要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养条件。

从家赶功能的结构来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关系、相互关怀、应对能力、家庭凝聚力以及在家庭应对外界压力事件中所体现的家庭生活质量。

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家庭功能执行情况良好的家庭,面对家庭问题时,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

(2)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顺畅,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言所欲言、知无不言(家庭沟通顺畅)

(3)家庭角色界限清晰,分工明确,既没有人越俎代庖,也没有人推卸责任〔家庭角色分工明确)

(4)家庭成员间互动充分、情感交流深人,经常有爱与相互接受的身体的、语言的沟通如拥抱等(情感反应能力强)

(5)家庭成员间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家庭成员对家庭有较高的认同,家庭成员间也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可(情感卷人程度高);

(6)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控制能力强)。

题目15

论述题02.

试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答:(1)父母自身的因素: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童年期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也相应地成为了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代际传递的现象;父母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亲角色的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2)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存在于家庭内外的压力因素,往往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母亲过分热衷于工作,或是一些生活事件,都可能导致他们教养行为的改变。家庭内外的支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能成为父母舒解压力的管道,进而改善父母的教养行为。一般而言,低收入家庭中,较多采用限制与专制的管教方式,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更多地采用诱导式的纪律约束方式、温暖开明的教养方式。这种差异,在男孩身上比在女孩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3)孩子自身的因素: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亲子之间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发展出来的对于对方的态度,也会影响双方对对方行为的解释或期待,进而影响双方的互动。教养行为也常常是动态的。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越多地扮演管辖监督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亦趋向平等。

题目16

论述题03.

妈妈看到5岁的毛毛有几次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而毛毛又总是吃亏,甚至挨打,毛毛的妈妈担心毛毛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以后就尽量不让毛毛和小朋友一起玩,带着他和大人一起散步、跳舞,请你根据“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来分析毛毛妈妈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不恰当。同伴关系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力量。幼儿之间的交往是构成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对幼儿十分重要,是幼儿生活中经常需要面对的状况。而同伴交往比起成人交往更有利于幼儿扩展知识,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发展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之间亲密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幼儿优秀品质的的形成,可以增加幼儿之间彼此的信任,面对生活会更加乐观,从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时常发生的,而争吵,打架更是幼儿生活中普遍出现的现象。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家庭对幼儿需要关注的。在幼儿园,如果需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必须认识到幼儿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身份,学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要注重培养幼儿之间的良好关系,这样才会使家庭氛围变得和谐,美好起来,也能是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相反的,如果幼儿时间的关系变得不友好,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心理,例如:自卑,胆小、孤僻等,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所以,作为幼儿的家长和老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由着义不容辞的义务

题目17

篇8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电子商务迅速普及。凭借互联网无地域限制的优势,消除了产品、服务供应商和需求者之间地点与距离相关的障碍,我国经济正逐渐成为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方便节约时间,网上购物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b2c、c2c模式在降低运营成本、方便快捷等方面的优势,大大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行业进入门槛,一时间网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网络购物的兴起,正悄然改变着社会的商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网上购物已经从当时雾里看花遥不可及的状态,变成了当今最火爆,最适合上班族、年轻族群购物口味的一种购物方式。网上购物已经慢慢地从一个新鲜的事物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和思维、生活方式,以其特殊的优势而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是未来购物市场上的潜在用户。

二、调查目的

这次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研究目的是研究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态度,正确指导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以及未来对网购发展潜力的期望。

三、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学院学生。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

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问卷》,了解了大学生关于上网购物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88%。

四、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68%。而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其中只有7。8%的人没有浏览过购物网站。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说明大学生对网上购物这一行为能够接受,并且接受的比较快。

2、大学生网购群体特征:性别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有68%的大学生有网购经验,而其中女生网购群高于男生。女生对于购物的欲望更为强烈,对美更为追求,女生对服饰等较为热衷,而男生则相对倾向于电子产品。

3、网购原因分析

(1)、网络中的商品比较丰富。

相比现实社区活动区域的局限性,网络作为虚拟的社区,有“无限”的空间和领域,在这个“无限”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商店来寻找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网络虚拟社区空间的无地域、无国界的特点,导致网络购物也突破了地域、国界的界限,使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到自己生活的社区难以买到的商品。

(2)、网络中商品价格相对低廉。

在网络中出售的商品通常要比传统商场的商品价格低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比较关注的几种商品,服饰是折扣最大的,能达到50%以上;其次是电子产品,平均折扣在40%;折扣最小的是书籍,一般只便宜20%—30%。网上中的商品低价的原因就在于网络可以省去传统商场无法省去的一些费用,例如场地租金、员工的工资等。因此网络商品的附加费用比较低,商品的价格也就低了。低廉的价格正是吸引大学生这个“纯消费”群体乐意参与网络购物的重要原因。

(3)网络购物的快捷便利。

快递公司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网络购物的繁荣。现在的快递公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邮局,新出现了很多快递机构,例如宅急送、申通快递、圆通快递、中通快递、天天快递等等。这些快递公司的出现加速了网络购物的发展,使网络消费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一个方面减轻了商店的促销和分销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消费者购物。消费者只需在网上挑选商品,剩下的事情就由商家和快递公司来完成,无需消费者亲自到商店中购买。而且网络商店24小时的开放,更大程度上方便了顾客,不会受到营业时间的限制,大学生更适应这种新式的购物方式。

(4)网络购物的群体认同感。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从它的兴起到慢慢成熟,网络购物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但由于网络购物的限定性,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相对而言还是少数,人们对网络消费还是感觉很新奇,网络购物者也会把自己同其他群体分离开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大学生,个性使他们更喜欢“标榜”自己,从而更加注重网络购物所带来的特殊群体的认同感。

五、网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网上商家的信誉问题

由于商品交换是经由网络这种无形的媒介来流通,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网络的弱点及人们对网上购物的不充分了解做一些违法的勾当,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受到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的人们宁愿到传统商场去购物。

2、网上购物的支付方式问题

目前银行卡支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络购物的发展,通过网络进行购物的同学,很多人愿意选择银行卡支付的方式。但由于提供银行卡支付的商家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所以对于利润很低的商品,商家就有可能无利可图,因此,商家就不愿意或者禁止客户在网上通过银行卡支付方式来购买这些商品。再者是网络安全问题。在网络购物中,大学生对网络安全也有很大担忧,诸如个人信息、交易过程中银行账户密码、转账过程中资金的安全等问题。所以建议大家选用货到付款的方式来支付。

3、商品信息问题

由于购买者对网络上的商品的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来完成,而有些商家对商品的描述语言模棱两可,容易使人对商品的认识产生歧异。当购买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网络购物交易,拿到商品后,就会投诉商品与自己订购的不一致。而且与传统购物相比,网络购物退换商品是一件相对麻烦和有成本风险的事情。另外尽管商品信息很快,但商品不能及时到位。很多商品信息上网后,购买者能够看到,却无法立刻购买到,这主要是因为信息在网上,但是供货商仍然是传统企业。传统企业的商品配送无法和互联网信息同步,所以会产生信息快于商品的现象。

4、商品的配送问题

传统购物一般是在选好商品后,就可以直接付费拿走,而网络购物就需要一个订货后的等待过程。所以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物流公司,他们在为网络购物者送货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目前的商品配送上,就同城配送而言,最快的一般需要一个小时,最长的则需要两天时间。如果购买者需要的东西很急,网络购物一般就不适合。

网购的市场调研报告模板2调查对象:

在读的大学生

调查方法:

本次通过采用网上向QQ好友发放问卷调查形式,发放问卷份数为100份。

调查背景: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在互联网带动电子商务的同时,新的购物方式也是层出不穷,上网人数不断的上升,人们对上网购物的热情大大加强,而大学生是这些网上购物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所以,我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调查研究。

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网上购物情况,从中可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并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网上购物的看法,态度等状况。

调查内容:

1.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所占比例多少;

2.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产品有哪些;

3.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水平;

4.大学生对网上购物的弊端有怎样的看法和态度。

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网上购物的经历占比例为75%。男生在网上购物中所占比例为75%,女生在网上购物群体所占比例为25%。互联网在男生中普及程度高于女生,男性更加敢于冒险和追求新的事物。

表1.在校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普及程度所占比例

(1)有网络购物的经历75%

(2)无网络购物的经历25%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普及率达到75%,从而说明我们在校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有很好的接受能力。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网上购物的形式,这将给我们电子商务带来很大的发展。还为了了解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网上购物的商品种类进行统计分析。

表2.在校大学生网上购物产品的种类

购物种类

服饰37%

电子产品5%

化妆品9%

书籍26%

游戏卡点13%

送礼物6%

其它4%

表2中表明:

网上购买服饰占比例最高,说明大学生在大学中越来越注重外表方面的打扮,也许外观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以后前途。其次到购买书籍,表明以学习为主。依次递减为游戏卡点,化妆品,送礼物,电子产品。

同时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的网上购物消费水平,结果如下:

表3.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水平

每次平均消费金额所占比例

50元以下18%

50元到100元49%

100元到200元23%

200元以上10%

有上表可知有49%的大学生平均消费金额在50元到100元,其次是100元到200元的占到23%,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到18%,再者消费金额在200元以上的也能达到10%,这说明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比较高,同时也表明他们会购买一些档次比较高的产品。而消费金额在200元以上的比例比较低,说明在校大学生在追求新鲜事物时比较理性。

然而为了更加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网上购物的看法和态度,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对网上购物存在缺陷的看法有:管理混乱占到比例为15%,学们怕网上购物存在很多欺骗情况和虚假宣传占到56%,说明很多大学生对网上购物存在的很大欺诈行为表示担忧。

有的大学生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不够占13%,也是在较大程度下影响大学生网上购物的热情。认为对中间环节的管理有待加强占10%,有待于加强其力度。其它的看法和态度占6%。因此我们作为消费者要注意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渠道维护我们自身的权益。

调查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了一些大学生网上购物的相关情况,比如他们主要购买的产品有哪些,网上购物消费水平,对网上购物存在的缺陷有着怎样的态度和看法等等。整体而言,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他们不仅注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而且也很看重品牌。我们大学生在这种这种网络迅速发展,交通便利,资源充沛的环境下得到熏陶,在网上搜索品牌,了解各信息,对好的品牌有更深的认可。

但是网上购物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如存在很多欺诈情况以及宣传虚假,管理混乱,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不够等等。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我们大学生要保护好自身的利益。

网购的市场调研报告模板3一、调查目的

当今的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加上大学生青春阳光、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而网络购物的时尚性和快捷性正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为了了解当今青年大学生的网上消费的情况,更好的发展大学生良好健康的消费观念,以及了解大学生网购行为以及他们对网购的看法,对在校大一到大三的大学生进行了网购情况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本次调查共发出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份。

其中女生26人,男生14人。相关数据显示:其中大一学生中有9人进行网购,比例为22.5%;大二的有15人,占37.5%;大三的有11人,占27.5%。只有5人从没有过网购经历,占12.5%。

2、本次调查中,同学们的网购消费水平数据显示,每月一次的有9个,占总数的25.7%,有19个的同学每季网购一次,占54.3%,每年一次的同学有5个,占14.3%。

还有2个,5.7%的网购达人平均每周一次。每次购物的平均交易金额在100以下和100~500之间的人数都占总数的45%,其他金额范围分布较少。

3、经调查,大学生网购商品中,服装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5%,其次是数码产品27。

5%,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5%。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4、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6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所有同学都觉得网购值得信任。

另外,在前者中有80%的人以后会尝试网购。

5、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购物方便快捷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0%,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网购产品种类多样,可以对比从而挑出性价比高的商品。

而在众多大学生选择的购物网站中,有57.1%的大学生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0%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有些商品质量较差,占30%。

7、同学们网购为了安全性考虑,付款方式一般都采用支付宝,占比例的60%,货到付款占22.9%,网上支付占17.1%。

三、大学生选择网购的原因:

1、大学生的追求时尚性,他们跟随时代趋势。

而且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购物使大学生寻求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2、大学生一般没有过多的闲置资金,所以总想在网上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网购的价格一般比市场上亲自买要便宜;

3、网上卖家更多,选择余地更大,能够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

4、大学生大多熟练使用计算机,对网购容易接受,而且引导潮流,如今网购就是时尚的潮流;

5、网购方便,不去自己花太多时间逛商场,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四、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

1、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网上购物平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就使得同学们在网上购物时容易被欺骗,有时候会买到假货,得不偿失。

2、大学生的金钱大部分都来自于父母,由于网上购物的便捷性和时尚性,使有的同学花更多的钱更频繁去网上购物,甚至形成“网购瘾”,造成生活费的高度开销。

3、网络上的商品有可能描述不清楚,当事人不能够亲身了解商品的质量,当买到的商品与自己期望的不一致时,较容易形成心理落差。

五、对策分析

1、大学生要学会理性购物,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里面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当在网上购物平台购物时要细心谨慎,注意对商品的真假鉴定,防止被骗。

2、在网上购物时,要货比三家,了解每一个细节,购买性价比最高的网络商品;

当购买比较贵重的数码产品时,应当去实体店购买。

3、网上购物平台管理方也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环境的整理,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购物环境,让广大买家更能安心淘宝。

六、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已经形成一种流行趋势。只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不选择网上购物。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青年大学生具有追求时尚和容易从众的心理特点,而网上购物的快捷性、时尚性,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这就使得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选择在网上购物。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存在的弊端,网上购物存在安全隐患是不可忽视的,若操作不当或遇到非法分子,就会受到欺骗,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网购的市场调研报告模板4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简介

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这些词语如今是大学生的'常用语,在校园里、在宿舍里,怎样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也是每天都能听到的讨论,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宿舍楼下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邮件。但是还有许多同学不懈于或者不愿尝试网上购物,阻碍他们的原因是什么?那些热衷于网上购物的学生,他们的购物动机、购买物品特点又是什么?男女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有什么样的区别?

阻碍大学生进行网上购物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是: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可靠性、保质期等方面,以及网站上同类产品的信息丰富程度、可筛选性、可对比性是否能够达到购买者的预期标准。此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方便与否也是影响因素。男生更多怀疑的是网站信息的可靠性,而女生则更多怀疑的是网上购买产品的质量。求乐、求廉、求方便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动机,男女消费动机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较看重便捷,而女性更加重视价格。从网上买来一件商品自己是否满意,除了商品本身外,支付方式、商家信誉、运送满意度也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几个重要方面。因此,网上购物对于大学生而言的利弊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将就此类问题进行简述与分析。

二、调研方案与结果

(一)调研方案

1、调研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研,了解并寻求大学生购物的趋向以及大学生的购物标准等问题。

2、调研方法:通过口头询问,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研、研究。

3、调研对象: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二)调研结果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各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性别特征

经过调研,发现进行网络购物的男生略多于女生,男生运用网络的频繁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对于一些网络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好于女生,这可能是导致进行网络购物的男生多于女生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年龄特征

现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8~24岁的范围内,而18~22岁居多。经过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网络购物的人数要多于大一、大二,并且网络购物的次数同样要对于低年级。因此可以看出,网龄对于进行网上购物同样有着一定的影响,高网龄的人群同时也是进行网购频繁的人群。

3)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支付力特征

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花费大都是来源于家庭的供给,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必须与其家庭情况相符合。大家的生活费基本上都是集中于400~800之间,过高或过低的人只占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大家在必备的一些花费外,才会去考虑进行一些额外的消费。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原因分析

1)不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

调研显示,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其不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并不是不会,或是对网络购物了解的比较少,多数原因集中于其对网站的不信任,怕受骗上当,质疑网络的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等都是在消费者进行的时候才能切身体会的。因此,诸多原因的存在让很多人不愿意尝试进行网络购物。

2)进行网络购物的原因

通过访谈,多数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人表示,他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是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低以及商品的多样性。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多是看好了其便利的特性,网络购物更方便,更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商品信息。

3、大学生对购物网站的选择

1)获知渠道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获知购物网站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朋友介绍、网站介绍、网上广告、网络连接、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等。大学校园中,人口比较密集,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年龄比较相近,所以消费趋向也比较相像,使得大学生消费时,在室友、同学、老乡、朋友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从众的行为。

2)选择原因

网站的选择通常看的是该网站的知名度、信誉、信用等。大学生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意识,对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所选择的网站也大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大型的网站,比如淘宝网、易趣网。

4、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购买行为特征

1)购买的商品类型或服务类型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在网上最常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服装鞋帽、书刊、在线充值、票务/教育服务等。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研,网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书刊、服装鞋帽、数码音像制品、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等。这些商品和服务体现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消费。书刊的质量风险不大,运输方便,因此,大学生网上购买服装的比例增多,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度高于普通市民。

2)购买频率和购买金额

通过调研,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频率多数集中于每三个月一次,但是也有少数人每一个月会有一次网络购物。而在购买金额方面,则有普遍集中于100~300元,购买的金额与上述所说的大学生主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类型相吻合。

3)价格期望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的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选择的多是那些比商场价格低30%以下的商品。由此看来,对大学生而言,影响其是否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价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较理性,不仅关注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而且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意识,对知名度高、信用度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

4)付款方式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选择的是第三方支付或网上支付。由于电子支付的状况已得到一定的改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比较放心。

5、大学生对于网络购物的评价

1)网上购物的担心因素

通过对商品的质量品质、付款安全性、售后服务、配送的及时性等问题的评价相比较,经常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对于商品质量品质的问题的担忧率是最高的,而对于售后服务和配送的及时性问题的评价相对比较低。而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人则对于网络的安全性顾虑得较多,而在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中已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因此,初次的网络购物体验非常重要。

2)需要改善的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商品的质量品质、售后服务、配送的及时性、安全性等问题多次被谈及,尤其是质量品质与售后服务问题,表现的尤为严重,所购得的商品与自己想象中的反差过大,而售后服务又不能得以保证,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3)未来购买意愿

对于网络购物,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购买欲望还是比较浓厚的,除去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网络购物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方便、商品种类多样、价格低等优点都是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

4)网络购物的前景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易于被接受。

三、结论

1、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潜力巨大

虽然经济条件约束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无法开展更多的网络购物活动,但进入社会后,他们将成为中高收入的人群,其购买力也将有所提高。因此,大学生的购买力不能仅是局限于他们目前的实际购买量,而应该将目光集中于其终身价值,固定的收入将提升他们的消费力,他们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潜力是巨大的。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市场已形成

由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已经普及,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多数人对于网络依赖性较强。而在网络购物的人群中,大学生又占有一定的数量,学生之间的宣传与交流必将促使进行网络购物的人群扩大。

3、购物首选网站高度集中

大学生购物首选的网站多会集中于几个网站,例如:拍卖网、淘宝网、易趣网、卓越网等。由于这几个网站的知名度高、信誉度高,这就促使了大学生将购物的首选网站定于其中。较清晰的品牌意识是大学生在网站选择方面的主要决定因素。

网购的市场调研报告模板5现代生活,网上购物越来越常态化,而大学生俨然成为网购主导力量。每个高校门口云集的数不清的快递包裹佐证了大学生网购的频繁性。探究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分析决定其购买的因素,对于各大电商网站来说,能更有征对性地铺设产品架构,改进服务体系,促进其长远发展。

样本说明:

总样本:933;地理分布:平均分布于25个省(地区),北京、天津、江苏、湖北、四川、重庆、广东等全国25个省市。

性别:基本平均分布;男:女=54:46;

专业:包含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各个专业的学生;

年级:涵盖了从大一到研究生各个年级。

数据结果:

超九成大学生最近6个月有过网购经历

关于是否网购过的问题,90.89%的大学生表示最近6个月有网购过,由此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网购的主力军之一。

网购频率

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网购行为集中在“偶尔”(60.24%)和“经常”(21.86%)阶段;而只有2.36%的大学生处于“疯狂网购”模式。

与前面数据对比,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目前整体处于理性网购阶段。

经常逛的购物网站

调查显示,天猫成为大学生群体最受关注的购物网站,以72.59%的指数领先于其他网站。苏宁、易迅则指数较低,推测原因: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关注频度相对较低。

他人评论对购买决策的影响网络口碑的力量?

调查显示,54.45%的大学生表示评论者对其网购的最终行为影响很大,另有41.37%认为影响一般。

整体看,网络口碑对网购购买行为有着绝对性的积极引导力量。

付款方式

关于支付方式?

目前,大学生在网购时较多使用支付宝(46.62%)和网上银行(45.57%)。

在其他差距较大的支付形式中,货到付款也有较多的使用。

网购最担心问题

阻碍网购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调查显示,产品质量问题是大学生在网购是最担忧的问题(75.46%),经验表明,网购退换货的条件、程序较为复杂,且色差、质感等无法直观感受,因此质量问题连带安全、及售后服务都成为较让人担忧的因素。

平均月生活费

整体来看,单个大学生的网购消费力较低,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尚未取得经济独立。

调查显示78.35%的学生月生活费处在500-1500元之间,大学生网购并未出现过度消费状况。

关于大学生网购调查报告

我在很久以前就听说了“网购”这个词,淘宝网更是家喻户晓的知名网站。人们对于网购这种购物形式众说纷纭,在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网购存在很大的风险,也很少人真正尝试过。我一直都对网购很感兴趣,很好奇,在今年春天我开始了我的“网购生涯”。从那以后,身边的同学也纷纷开始了网购。后来网购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什么东西都喜欢从网上买。像我这样喜欢网购的大学生有多少呢?因此我选了这个主题。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为了揭开网购的真实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

(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

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经贸学院的全部学生(限于三年级以下)进行分层,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

随机选定某一学号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四、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对样本中网购人数的调查,得到以下数据:大一学生样本中有9人进行网购,在该层中的比例为56.25%;

大二的有15人,占该层的68.18%;大三的有11人,占该层的50%。以95%的把握推断经贸学院中网购人数比例范围为45.36%~70.44%

2、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5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有97%的同学觉得网购值得信任。

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会尝试网上购物。

3、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节约费用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和寻找新奇商品而选择网购。

在众多的购物网站中,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有48.57%的网购者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4、大家都在网上买些什么呢?经调查,数码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7%,其次是服装27.87%,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67%。

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5、本次调查中,还对同学们的网购消费水平进行了调查,有42%的同学每季网购一次,每月一次和每年一次的同学分别占总体的25.8%和27.5%。

还有4.7%的网购达人平均每周一次。每次购物的平均交易金额在100以下和100~500之间的人数都占总数的42.8%,其他金额范围分布较少。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21%),网购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还不是很普及,但潜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绝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目前,人们在网上消费的商品种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购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优化购物体系,打破这种局限。

购物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能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最时尚的商品,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来网购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形式之一。

中国网购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已形成一个巨大的用户规模和方兴未艾的增长态势;网购市场的发展和网上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与支付宝首创的担保交易的在线支付方式密切相关,支付宝已成为中国网上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

历年第三方支付工具用户数

--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工具飞速发展,预计09年末第三方支付工具总用户数会达到3.4亿。

网购消费者中第三方支付工具拥有情况

网购消费者中有63.2%拥有支付宝账号。调查结果显示,财付通用户相当于支付宝用户22.2%。

第三方支付用户和中国网民数年同比增长率

支付宝用户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同期中国网民的增长速度。

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最高省份

从交易额来看,广东位居全国第一,与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位居前五名。

首次网购时选择的支付方式超过八成的消费者首次网购是在淘宝上进行的。以来首选支付宝的比例达到77.4%。

网上购物规模和渗透率

调查的21城市合计有2703万人曾经在去网上买过东西,网购总金额达到734亿元。

第三方支付用户特征:年龄

第三方支付用户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占比为77.8%,

第三方支付用户特征:学历

第三方支付用户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非学生用户个人月收入在3-5000元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第三方支付用户特征:职业

年轻白领是最典型的第三方支付用户,超六成支付宝用户家庭月收入超过了6000元。

据调查,在全国城市的调研中,上海、北京、深圳的网上购物人数已经超过300万,从年龄结构层次分,主要集中在18岁__35岁,从性别分,网上购物人数女性远远大于男性,从职业划分,全职工作的占到45%,从消费者所选择的购物网站中,有87%的网民选择在“淘宝”网站上购物。按照行为分,月度购买2次以上用户占比超六成,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12:00-晚上9:00,其中晚上9:00是网上购物的高峰时间段。

调查数据显示,在各品牌购物网站中,用户使用最多的是淘宝网,85.7%的网上购物用户使用淘宝网,其次是易趣和拍拍网,当当网排名第四,腾讯(qq)排名第五。

用户细分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网上购物的主要群体是非学生人群,但tgi表明,18-24岁学生人群和25岁及以上中高收入人群比较偏好网上购物。

网民人群划分标准:

18岁以下人群:18岁以下

18-24岁学生人群:18-24岁,职业为学生

18-24岁非学生人群:18-24岁,职业不为学生

25岁及以上普通收入人群:25岁及以上,个人月收入3000元以下并且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

25岁及以上中高收入人群:25岁及以上,个人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或家庭月收入5000元及以上

用户特征

1)用户区域分布特征

从用户区域分布来看,网上购物用户中华东地区用户比例最高,其次是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

2)用户年龄特征

从用户的年龄分布来看,网上购物用户中,18-24周岁的人群比例最高,为33%,其次是25-30周岁的人群,分别为22.0%。tgi表明18到35周岁的用户比较偏好网上购物,18周岁以下和35周岁以上的用户不偏好网上购物。

3)用户性别特征

从性别分布来看,网上购物用户中男性多于女性,tgi表明女性比男性偏好网上购物。

4)用户婚姻特征

调查显示,单身网民的比例高于已婚网民的比例,tgi表明已婚网民比单身网民稍微偏好网上购物。

5)用户学历特征

从学历分布来看,网上购物用户中,高中学历的用户最多,为35.8%,其次是大专和大学本科学历的用户,分别为21.8%和20.6%,初中以下和硕士以上学历的用户比例最小。tgi表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不偏好网上购物,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比较偏好网上购物。

6)用户职业特征

篇9

一、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各地方分散、独立的发展进入到不同层次的地域合作、协同发展。所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是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的合作化发展的必走之路。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思想指导下,我国各地相继进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期,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在我各地广泛开展起来,如环渤海旅游圈,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中快速发展形成比较强的阵势。在理论上我国学者对此的研究也逐渐宽泛,包括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类型、方法、动力机制、整合模式和途径等方面,并出版了许多研究文献,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有了理论借鉴。

二、区域旅游整合的条件

(一)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每一个旅游资源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同时也具有其他个体的相似的共性。区域旅游整合是指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系统中各旅游要素相互吸引、凝聚、协同、融合的趋势或状态,其结果是形成有一个跨区域的,具有新结构新功能的旅游系统或旅游地域综合体,所以旅游地域综合体的形成也是以旅游资源要素整合为基础的,没有旅游资源要素的整合或整合的不好,都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旅游资源的整合,整合效果如何又主要看旅游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互补性越强,就越容易整合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产品和项目,也就越容易逐步形成新的旅游地域综合体。反之,区域旅游资源相互缺乏互补性或互补性不强,就不易形成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也就谈不上区域之间的旅游整合,因为缺乏基础。所以,旅游资源互补是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重要条件。旅游资源互补就是指相邻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正的近邻效应,即资源个体的吸引力因其他个体在其附近出现更加强,这就是正的近邻效应。旅游资源互补既加强了各个资源本身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互补加强该区域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丰富、独特的旅游形象,从而实现旅游整合。

(二)客源市场

市场经济环境下,旅游企业总是首先注意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并根据旅游者的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但不同客源市场,其人口统计因素、心理及需求、空间活动等特点各不相同。只有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客源市场是产业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市场的目标、功能定位是区域旅游开发整合方向的决定因素、因此要了解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规模、特点和规律及旅游者的个性特点、决策行为、需求类型和消费水平。这些都是制订区域旅游市场目标重点、结构、整合策略和设计旅游产品的出发点和前提。如果没有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科学充分的调研,区域旅游开发整合就会变成无的之矢,成为一般项目和内容的胡乱堆砌,最终结果是整合的失败。由于市场的扩大和改变,具有前后的延续性,故区域旅游开发整合中的市场整合内容必须以目前的市场基础为依托,稳定老市场,开拓新市场,以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一旦得到客源市场的肯定,区域旅游整合就会从概念变为现实,区域旅游要素都会在此基础上实现整合,从而保障旅游地域综合体的逐步形成。

(三)区位条件

区位关系主要指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旅游地与客源市场的空间关系和旅游区内的交通关系。良好的区位关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各区域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处于一种正相邻的关系,所谓正相邻关系是指资源的互补性强,替代性弱。负相邻关系是指资源趋同,替代性强。如果各区域间资源处于正相邻的关系,将容易形成旅游开发合作关系,也就容易进行区域旅游整合。二是各区域的空间关系有利于客源的互流和旅游大市场的形成,三是各旅游区的交通关系有利于跨区旅游线路的形成,跨区旅游线路的形成是区域旅游整合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区域旅游整合形成的重要因素。旅游线路的基础是旅游交通。跨区旅游线路的形成必须要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做保证。

(四)发展环境

区域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环境,这一点己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和产业布局;软环境是指政府发展旅游的决心和意识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相似的区域旅游发展环境是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环境保障。区域旅游发展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环境的规定性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将决定旅游业获得发展机会和资源的多少。区域旅游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区域共同参与,政府在其中扮有很重要的角色,政府对旅游整合的重视以及投入资源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了区域旅游整合的进展和最终的成败。政府的发展战略不是随便确定的,它是在对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后,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出的。因此,相似的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容易形成相似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而相似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利于进行区域合作。所以,相似的区域旅游发展环境是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环境保障。

三、区域旅游整合的实施战略

(一)资源整合为旅游大整合奠定基础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从区域整合角度对资源点和资源区进行重新划分和评价。原有的资源划分和评价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大,许多有机统一的旅游资源被行政区界分割,造成资源的不完整性和资源价值的降低,使我们的资源开发出现误区。在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下,资源点价值评价不仅要考虑资源点自身的价值,更要从资源互补的角度考虑资源点的价值,不仅要考虑资源点在本区域内的空间位置关系,更应从大的整合区域来考虑资源点的空间位置关系。同样,资源区的划分和评价也要考虑资源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各个资源在整合区域中的空间位置关系。旅游资源整合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对旅游资源点和资源区进行划分和评价,更能科学地评价出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开发潜力,为区域旅游开发奠定一个客观真实的基础;旅游资源整合奠定了未来旅游地域综合体的资源开发格局,旅游资源整合是区域旅游整合的起点;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市场整合在资源布局上的反映,整合能否成功,关系到市场对整个区域旅游整合的认可;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形象整合的一个重要根据,资源点和资源区的重新评价将影响旅游形象对“地方性”和“文脉”的判断总之,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就是要形成大资源观,为区域旅游大整合奠定基础。

(二)市场整合形成区域旅游大市场

旅游市场是指旅游目的地的客源。从空间范围来讲,一般旅游目的地的客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专门前来目的地的外地游客,二是从外地前来,把目的地作为一个过境地,只做短暂的停留和游览的游客,三是目的地本地的游客。旅游市场整合就是要利用各自区域的原有的市场关系(三种市场关系),通过畅通游客的进出通道和旅游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促使客源在不同旅游区之间流动,从而扩大各个区域原有的市场范围,即“你的市场是我的市场,我的市场也是你的市场,大家共享大市场”。通过市场整合,每个区域都可以利用客源互流系统,将其他区域的客源变成自己的客源。同时将自己的本地客源和过境客源通过客源互流系统发送到其他整合区域中去;旅游市场整合将扩大旅游区的接待规模,将刺激旅游区的扩展,而旅游区的扩展必须根据旅游资源整合的要求进行,所以旅游市场整合将促进各地资源整合;旅游市场整合不是简单地将客源互流的通道建立了就可以使客源互流,客源互流有一个前提就是旅游产品要整合,没有产品整合,不符合旅游者决策行为规律和旅游空间行为规律,旅游市场整合无法完成:旅游市场整合是区域旅游整合顺利进行和旅游地域综合体最终形成的根本保证,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旅游整合必须得到市场认可,如果市场整合不能形成,区域旅游整合和旅游地域综合体将永远是一个概念,游市场整合是区域旅游整合主体推动整合的主要动力,不能实现市场整合,或市场整合太失衡,都将影响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区域旅游整合的进行。

(三)形象整合为区域旅游整合指明方向

1.旅游形象整合。旅游形象整合是指在原有各个区域的旅游形象基础上,通过对新的自然地理特征、新的历史过程分析和新的民俗考察,重新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分析,以达到原有形象的突破和提升。一方面通过旅游形象整合增强了区域的可识别性,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强化了与竞争地的差异性;一方面通过旅游形象整合为区域旅游产品和项目设计与整合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区域旅游整合的深入进行,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的最终完成是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重要标志,最后通过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有利于减少各个区域的恶性形象竞争,因为区域旅游形象整合就是在承认各个区域形象差异的基础上,综合各个区域的形象优势,形成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旅游形象,她的存在就是对各个区域特色的肯定。

2.旅游形象整合类型。由于进行整合的各个区域形象条件不一样,所以旅游形象整合的类型与方法也就不一样。一般来说旅游形象整合的类型有三种,相应方法也有三种。第一,“强强”整合。即参与整合的区域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形象整合中很难说哪个区域占有绝对优势,在没有更高层次的旅游形象进行提升时(旅游形象不能太抽象,太抽象也就太普通,也就缺乏特色和个性),整合方法多采用“并列”式,将各自特色形象并列地呈现在游客面前。第二,“强弱”整合。即整合中一方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另外一方受资源本身的限制,旅游形象独特性不强,容易受人家的“形象干扰”。这种情况在形象整合时多采用“主辅”式,即以旅游发达地区的形象为“主题形象”,在主题形象的延伸中,根据旅游欠发达地区的“文脉”设计“辅助形象”,最终形成“主题形象”和“辅助形象”相互相存,交相辉映。第三,“弱弱”整合。即参与旅游整合的各个区域开发旅游时间都很晚,资源有一定特色,但依靠自身的资源很难具备某种“垄断性”,形象定位不清晰,什么都可以,但什么都不是最强。这种形象整合的方法是“概念”式。这也要求产品和项目要能支持形象,否则会陷入“形象空洞化”,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四)产品整合成为区域旅游整合的核心

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在理论上是指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整个经历。从经济学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整体概念。从规划和实践的角度看,旅游产品是一种空间和时间并存的点线艺术,从本文的角度看,旅游产品是不同游景点的空间组合即旅游线路。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就是落实区域旅游整合形象,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旅游者决策规律和旅游者行为规律为导向,突破行政区划对旅游线路的限制,重新调整和建立新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整合是区域旅游整合的实质内容。新产品线路的形成也是新旅游区形成的标志,产品整合涉及到众多要素的整合,产品整合能否形成是众多要素整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产品整合能否成功决定区域旅游整合能否成功。旅游产品整合关系到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区域旅游整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地域综合体,而旅游产品是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旅游产品整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域综合体未来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交通整合形成区域旅游整合骨架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联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旅游者的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影响着其决策与选择;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旅游交通联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得以实现。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交通包括两部分:一是旅游地与客源地和集散地的交通联系;一是旅游地内部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旅游交通整合就是要畅通旅游地与客源地和集散地的进出通道,让游客不走回头路,根据旅游产品整合要求,在中心城市、重点景区和一般景区形成环状线路和网络状线路,减少旅游时间比,增加信息拥有量。

(六)管理整合为区域旅游整合提供保障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进行旅游管理整合必须首先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目前中国旅游行政管理模式做一个了解。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旅游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旅游发展初期,政府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主要负责投资基础设施,拟订旅游发展计划,直接进行重大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企业的经营。在旅游业逐步兴起和发展时,政府扮演规范者的角色。主要负责立法、规范工作,保证行业良性发展。在旅游业逐步走向成熟时,政府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用各种方法鼓励企业发展,并保护消费者利益,重心工作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我国旅游业总体上处于开拓期,属于政府主导型,因此政府对旅游业的直接干预比较强。目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方面。

2.统一行政管理模式。作为政府职能机构之一,中国各级政府对旅游事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并未形成法制化模式,而是允许根据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决定是否成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如果有必要,依靠的基础和具体格局也允许各地自行选择。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区、市、县级机构设置,出现多种模式。在已经成立的市县级旅游局的地方机构中,大多数单独建立旅游局,也有相当多的机构与其他政府职能合署行政,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模式:与建设部门合署的风景旅游局,与文物部门合署的文物旅游局,与林业部门合署的森林旅游局,与外事部门合署的外事旅游局,与文化体育部门合署的,由政府办公室兼管的。现有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部门权威不够,组织协调能力有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旅游管理宏观失控,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集中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盲目上马、各行其是难以控制;旅游行业管理的部分领域职责交叉、影响行业管理法规的实施;缺乏解决旅游业重大问题的宏观协调机构和机制。在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时,旅游管理部门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效率,许多重大跨区域的旅游业发展问题没有一个协调机制和机构来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大悟.发展华东区域旅游刍议[J].社会科学,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