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业的利与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业的利与弊

篇1

(1)培养目标不明确,行业素质教育未强化。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过分强调专业特色,不重视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公共和专业基础课偏重。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毕业后往往还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本科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从课程所占比例上分析,占比例较重的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时偏少,在课程学习上,没有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行业素质教育未提到高度。

(2)实训设施条件欠缺,师资实践经验不足。受各方面条件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在基本实训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同时,受资金、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各院校建设的实训设施在层次、规格、条件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校内实训场所,实训主要依靠校外实习基地,虽然从表面上看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3.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1)准确定位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实践性较强,因此,这一行业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髙专设置专业必须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不仅要考虑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特点,还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等特点,要根据社会对旅游业人才需求特点准确定位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还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以知识掌握为基础,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要抓好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课外实践,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终生学习,不断提髙各方面技能奠定基础。

篇2

本研究在实施CBI理念教学实践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在现有条件下,CBI理念应用于旅游行业英语教学可行性、课程设置,以及此教学模式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训练的模式和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选取在校一年级旅游专业的两个班进行。其中实验组班级人数41人,学期英语教学应用CBI理念;对照组班级42人,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共计83人。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入校高考英文成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整体成绩表现无明显差异,故可以被视为相似研究群体。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两份检测工具。一份是我国旅游行业英语水平测试,试卷出自《旅游饭店英语考试》高级证书中的两套考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在试验中期和后期语言应用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变化。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题型包括写作、听力、阅读、口语,总成绩100分。

另一份是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此项调查目的在于了解CBI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否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愿望。该问卷内容参考了Gardner(1985)编写的态度、动机测试表(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4],结合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作了适当修改,包括20个小题。评分设计采用Likert五点式自评量表,选项包括“非常同意”、“比较同意”、“同意”、“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本研究中还组织了学生和教师就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教学效果进行访谈。访谈问题由8个固定的问题和随机问题组成,目的在于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2.3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了两项检测,分别是语言能力测试和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课题组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每两周听课一次,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课堂观察。学期结束后还组织学生就旅游行业英语CBI教学的使用进行访谈。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3.0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使用的问卷及试卷的内部信度一致性均达0.75以上,因此,测试结果是可信的。课题组老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后的英语成绩和学习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对比确定两组学生的差异。

2.4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

2.4.1教学安排

依照内容依托教学理念和方法,本研究将《大学英语》及《旅游专业英语》两门课程整合为旅游行业英语,作为旅游专业学生初始阶段的必修课程。课题组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周期及内容进行了解析重组,制定出新的教学大纲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共计60学时,分为15个教学周,每周4学时,每两学时间隔2―3天。

2.4.2教学内容

对照班所学课程是《大学英语》和《旅游专业英语》,学期中同时授课。传统授课模式将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分解开来,单独设置独立内容,在内容体系方面相关性并不强。

实验班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重构,根据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的需求,课题组教师设计出新的课程体系模块并有针对地选取教学内容。课题组组织了本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需求,严格按照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教学主题,即教学模式中的theme。根据旅游行业的工作特点和规律,本课程具体分为酒店服务和旅游服务两个模块,包含五大技能:客房服务、旅行社接待、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及涉外导游,具体的包含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CBI模式的要求,大量选用原版教材及原声影视资料。教材难易程度略高于学生实际已有水平,正如Krashen在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中强调,当学习者能够理解略微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的语言习得就会产生[5]。

2.4.3教学方法

对照组授课中主要采用语法――翻译与听说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侧重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重点讲解,对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兼顾不多。

实验组教学法的选择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只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能够促进内容学习、有利于语言习得和语言技能发展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课题组教师都积极引入。情景教学法适用于这两个模块中的很多教学主题,例如前台预订、结账离开、订餐点菜及投诉服务。课题组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观看影视资料后进行模拟表演,场景简单,便于操作。在旅游接待、景点导游教学模块中,课题组教师很多采用了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在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际性的、任务式的教学活动,成功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大大拓宽了他们的工作思路。教学过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学习法,教师将学生混合编组,安排学习任务。小组内分工明确,学生各负其责。这样的团队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机会。常见的组织形式有双人讨论、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相互纠正等。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来进行交流,相互影响,分享观点,验证假设,并以一种低风险的论坛形式一起来构建知识[6]。

三、结果与讨论

3.1语言能力

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成绩显示,实验组总体语言能力高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t=9.639,p=0.003)。具体地说,在阅读技能的提高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9.412,p=0.003)。口语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t=5.288,p=0.024),表现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法与词汇方面也是如此,实验组优于对照组(t=5.692,p=0.019)。听力和写作方面,数据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听力水平有所提高(t=0.407,p=0.526),写作也是如此(t=0.139,p=0.710)。

CBI理论指导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课题组教师广泛收集旅游专业的图书、视频及音频材料,结合教学主题将材料重新组和,保证使用原汁原味的材料(Use of authentic texts);教学语言为过渡性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老师多用英语讲解,对难度较大的地方用中文解释;课堂活动则重视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积极讨论、自由表达。这些都促成了实验组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单项技能的提高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组织活动的完善。阅读方面,教师就某一特定主题提供大量的文章、资料,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整体阅读、概括归纳、比较分析等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词汇积累,实验班学生语法与词汇部分得分整体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即得益于此。实验班灵活的组内讨论、小组发言、个人阐述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表达机会,在学期末的座谈中,不少学生表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自己的口语学习“很有压力,但也有很大的提高”。初中高中英语学习中对听力训练的忽视导致学生整体听力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多数学生存在畏惧心理。课题组教师大量采用原声的影音材料,且使用过渡性双语教学,这对学生是极大的挑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仅仅一个学期的教学并不能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但这给了学生很好的积累,大多数学生表示“能够逐渐适应,并且有信心迎接第二学期的学习”。写作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成绩表明实验组在专业词汇的认知和使用上优于对照组,这和教学中大量选取专业主题材料是密不可分的。

需要一提的是,访谈中发现CBI教学对于低分学生意义不大。个别学生入校英语成绩很差,CBI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因此产生抗拒心理,对此难以接受,成绩并不理想。

3.2动机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方面都有不同,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11.221,p=0.001),实验组在学习动机水平上高于对照组(t=9.848,p=0.002),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英语的愿望(t=16.005,p=0.000)。

整合过的旅游行业英语教学,将英语学习和旅游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消除了语言和专业之间的人为分割,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会到真实的工作场景,这就使得英语课堂具有了很强的真实性和目的性。在专业主题的学习过程中,枯燥的语言转变成为获取信息的手段,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所在,这样就很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动机水平[7]。

四、结语

CBI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立足于学科内容知识,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符合自然语言的习得规律[8],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行业英语教学中实施此教学模式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自觉的语言学习者[9]。它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语法教学和单词机械记忆,把两者融入了学生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学生在交流、表达、展示和共享当中练习了知识点,在参与中锻炼了个人综合能力。这比传统的被动接受更激发了热情,领悟了知识,开拓了思路,锻炼了能力[10]。研究结果显示,CBI理念对于行业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次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周期相对较短,一个学期的60个学时难以全面体现学生的语言认知及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接受者的能力及需求,灵活运用。在课堂安排、教材组织,以及师资力量培养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吕良环.语言与内容相融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2-63.

[2]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9(3):13-15.

[3]Leaver B L,Stryker S 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3):269-275.

[4]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Ontario:Edward Arnold,1985.

[5]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167.

[6]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59-63.

[7]张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内容教学法(CBI)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1):61-64.

篇3

随着全球酒店业“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然成为全球各酒店集团的市场开拓要地,这也进一步对提升本土酒店的服务理念、管理方法以及酒店品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一般而言,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主要表现在基本岗位涉外口语沟通的能力以及必要的写作能力。基于此,英语课程的教学授受就必须要以就业的现实需求分析,以此来促成英语课程的特色教学,通过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强调学生规范应用酒店情境下的用语、培养学生在旅游与酒店岗位上的口语交际水平,以期使学生成为酒店管理型的复合人才。

1.依托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依托教学在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第一,依托教学需始终以旅游与酒店学科的专业知识为教学原则。换言之,依托教学法的应用应当是密切围绕专业学科知识来运转的,而并非基于语言的形式或某一功能而展开。高职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养成,是在学习旅游与酒店中得到的,例如酒店前厅服务和旅游客源文化等;第二,依托教学需始终以真实材料为教学软硬件。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中应用的材料,如教材文本、多媒体课件等一定要选于本族语所用材料,教学活动应重视用真实目的的英语语言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任务要求;第三,确保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多面性。教师要保证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所用内容、语言教学材料都要契合每一个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和情感需求,最终,满足学生的个体兴趣与其未来的职业需求。总而言之,以内容依托教学法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仅应当讲授教材计划中的学科知识,还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目标语实现自主思考和学习。

2.依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2.1课堂教学步骤

(1)教师可先行完成导入部分,即通过多媒体、多模态建立酒店情境,明确主题;(2)教师对主题任务展开讲解,并演示教学情境下每一角色所应用的语言特点,给学生设计场景且提出更为细化的标准,制定相关的评定标准;(3)学生按照课前所分的小组各自开展任务规划、明确分工,进行小组内部的排练,相关交流,知晓旅游情境或酒店情境下的技能要点;(4)每一小组均开展工作环境下的模拟演示,教师从旁进行适当引导,在演示完毕后由各组展开互评,教师对每一小组完成针对性点评,细化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依托教学法在结合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本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厘清工作流程、学习思路,更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规范语言的阐述。

2.2实践教学步骤

以酒店餐饮服务中的中餐服务为例,依托教学的实践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知晓和掌握中餐服务所涉及到的日常词汇与表达形式。而这些词汇主要可细化成:问候语、预定、领客入座、推荐菜品、明确菜单、饭前祝福以及客人就餐后的满意度询问、埋单、送客和告别等。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一问话模式,由教师扮演客人,学生扮演服务人员。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提出不同的语言交际标准,例如:告知学生用餐人数、对座位提出要求,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眼神沟通,使学生明白目光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其服务自信。让学生推荐菜品,还可模拟结账出现错误时的处理抑或是是离店时伴随下雨等诸多现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依托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可分成五个学时完成。学生可以大致具备酒店餐饮部门的服务常用词汇、短语还有句型;其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应变力有所缺乏,交际语言的细微处依然有提高的空间。例如“Sit down please”就有明显的祈使语境,带有一定的命令口吻,缺乏尊重意味,教师可建议学生使用“Please be seated”更为妥当。

需要明确的是,在培养学生技能上,依托教学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为基本思路,在此背景下重视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实现自主化学习。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因而,通过依托教学创建情景单元,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不同情景的设计,模拟旅游与酒店环境下的场景,让高职学生得以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反复操练,明白在酒店中的实际环节,提高酒店英语教学质量。总之,实践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师可按照教材文本中所提供的内容,以此为依托展开角色模拟对话,并在内容的原有背景下修改细节内容,考虑服务过程中用餐前后可能会发生的状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教材编排和课程设置上来说,由于依托教学的介入使得学生在旅游与酒店管理英语的专业规范上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合综合教学法与专业化教学,探索旅游与酒店英语的课程改革,在实践中进步,为社会需求输送更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是高职教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篇4

旅游管理:旅游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旅游业的探索。包括对旅游企业的管理,比如管理酒店,旅行社等;还有旅游资源的开发,比如在一个旅游城市中挖掘新的景点吸引更多的顾客。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解决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问题。

旅游管理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究,以大学课程为例,旅游管理主要方向分两种:企业管理和旅游规划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度假区管理.

旅游规划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会展等等。由于旅游管理涵盖的层面较多,对于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利与弊。

二、旅游管理对城市发展的正面影响

旅游管理若要细致解析就先要从旅游这个方面来看了,一个城市若要发展他的旅游行业就要先从旅游资源入手,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奇迹”。由于兵马俑的发掘,西安这个古城如今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地为此建造博物馆,并在周边开设酒店以供游客休息,并推出许多纪念品供游客纪念。

秦始皇兵马俑这个旅游资源十分珍贵,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纪念意义,从多方面吸引游客前去,当地也毫不浪费这珍惜的旅游资源,从发掘到扩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与酒店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西安市的发展。利用旅游业解决了当地的一些资金与就业等问题。当地也开展了许多旅游企业,例如旅行社的建立,培养导游为游客讲解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利用旅行团创造收益,带动了导游这个行业的兴起。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现如今,酒店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业的带动,酒店业也逐渐兴起,当地也开了许多家连锁酒店,既为前去旅游的游客带来便利,又为当地带来额外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旅游管理对城市的影响这时就显现出来了,由于西安市在这旅游资源的考察方面十分细致,从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这才大力投资这个旅游项目,先是做了文物出土的保护工作,又合理地规划了旅游项目,创造了旅游产品,宣传工作也十分到位。将旅游管理知识以最大程度地进行运用,很好地开发了这个旅游项目。

若是西安市未能投Y开发这个项目又会有多少人来一睹兵马俑的雄姿,又会有多少人知道这秦始皇做出的壮举。还有在规划方面,因为附近开设了酒店,交通相对便利,也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博物馆的开设也使许多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西安古城。从这些方面,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与酒店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经济。

由此可见,旅游管理方面对西安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个城市若要在旅游业做出发展需要做出准备和铺垫,这时候旅游管理的负面影响就显现出来了:

1.旅游资源的探寻。市是由于发掘了秦始皇兵马俑才开始了旅游业的发展,若是一个城市也想要开发旅游业去创造经济,却没有有价值的资源可开发,亦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该如何去发展这旅游业。这时,旅游管理的负面影响就显现出来了,一个有价值的资源的探寻,需要用到人力物力,有的城市没有什么特色,也没有什么自然的风光,那么,拿什么去发展旅游业。或者,即使有了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资源的保护修缮、交通的便利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旅游的开展。

2.旅游产业的规划。一个城市有他特色的资源就有开发的价值,但是,如何去规划开发却是个不简单的问题。例如,一个城市里的乡村民风淳朴,空气清新自然,十分适合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中每天闻着汽车尾气的城市人去旅游,城市人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过大,清新自然的生活反而使他们感到慰藉。这个旅游资源就十分值得去开发。但是,农家乐开起来了,有城市人去旅游,但是过段时间就会发现并没有先前那么火爆了,因为什么,城市人虽然放松了自己,却总是不习惯农家乐,居住几天还可以,时间一长就发现与自己格格不入,比如洗澡啊、网络啊等等的问题就出来了。这就是规划的问题,虽然农家乐这个创意很新颖,但是还是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迎合大部分游客的生活习惯去改变虽然可行,但改变却失了农家乐的本质,如此并不适合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过于执着于开展旅游业却未能修成正果的城市也有不少,旅游管理知识也过于繁多,稍有不慎,丢下个环节,却能将所有准备付之东流。在中国,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旅游业的发展,都有能力去发展旅游业,都能良好应用旅游管理的每一环节。过于追求去发展旅游业,导致衰退的城市也有。旅游业是个新兴产业,也带动不少城市发展,有利必然会有弊。

四、总结

旅游管理作为旅游产业的支柱,其利与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旅游管理若要被很好地利用,对于想要开展旅游业的城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城市所组成,国家要想富强就得发展城市,权衡利弊,发展旅游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源,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的每一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旅游管理这门知识还需要人们继续去探究,还有许多的未知数等待人们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旅游高层管理丛书.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家刚.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篇5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愈加多样化,从而使民族地区旅游业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土著居民居住区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民族旅游是一条投入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率高的扶贫之路。各民族地区亦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发展。民族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具体来看,内蒙古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11%:云南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其中丽江、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等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增加值比重占到50%以上。目前,民族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民族旅游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带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下面具体分析旅游业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其消极影响。

二、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稳定繁荣民族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产业问题,更是地区之间文化和经济活动交流的重要形式。我国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众多民族自治州(县)等。地域辽阔而且大多处于边疆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间居民的相互交流、沟通,进而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融合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民族落后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并促进市场化商业意识的觉醒。富民强边不仅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而且能够反作用于民族旅游业加快旅游业发展进程。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欠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交通不便更成为阻碍民族地区发展的桎梏。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等级和发展速度,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先后安排无偿中央国债资金13亿元.用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85个项目分布在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占资金总量的70%。在国家西部旅游投资专项贷款的支持和带动下,旅游专用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规划建设公路里程达到15万公里改建、扩建和新建机场20多个,并开创性建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极大地便利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民族地区的航空网络、铁路和公路网络、水路系统都得到空前改善,基本形成了能够满足现代旅游需求、完善旅游接待体系的立体旅游交通综合体系,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也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加强了居民之间合作互助意识,并且促进了接待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加快了民族地区精神文化建设进程。

(二)消极影响

1.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虽然旅游业的发展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益。但由于对科学规划的认识不够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导致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具体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改建、扩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原有生态环境,而且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旅游景观景区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如有“滇中明珠”之称的抚仙湖景区,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张乱贴,使湖滨优美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大量游客涌入给当地带来各种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

篇6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

(二)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

二、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

(二)我国旅游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新的需求、新的市场、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新的预期

国内旅游不仅有传统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的需求,而且在商、养、学、闲、情、奇需求方面有新的表现,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使大众旅游之下有“小众化”的趋势,新的需求必然促进旅游市场的新发展。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与新的旅游政策,如个人出境游、落地签证、入境免签、国民休闲计划等,以及高速交通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市场的新发展。为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的自助游、自由行的出现,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交易方式与营销方式的革新,带来了旅游业态的新变化。在新需求、新市场及新业态的推动下,供方调整了产品内容与供应方式,重新整合资源,促进了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旅游学科独立

旅游学科的独立有利于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旅游学科的独立也有赖于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与成果积累。目前旅游学科基础理论还存在不足,还有赖于相关学科的“渗透”,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这当然不只是国内旅游研究的任务,但中国成为旅游大国后,旅游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的积累以及科研条件的改善,使我们有能力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

(三)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

四、结束语

当代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会向社会倾斜。二者的关系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这有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的拓展。从而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这不仅是旅游的经济利益方面更是旅游在社会方面作用的突出体现,在这一程度上就要求我们现在的研究者的方向与变革。

参考文献:

[1]陈燕华.当前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刍论[J].中国集体经济,2009,09:132-133

[2]李玲.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2009,12:86-89+93

篇7

1.内蒙古大草原以其广阔无际、自然秀美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规划、项目选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空间配量、游客引导等行为,它包括开发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行为。”拥有大片优质草场,是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依托于此而发展起发达的畜牧业,跻身为全国四大牧场之一。“从东至西由草甸草原逐渐过渡至荒漠,期间亦伴有森林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大漠戈壁,草原类型丰富多样,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景观观赏系统。”来到草原游玩的旅游者来说,都被它的广阔无垠所吸引,内蒙古草原成为夏季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2.独特的民族风情时草原旅游文化的另一大特色。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方式、独特的与传统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华美的民族服饰,精致的装修风格,精彩的歌舞演艺,以淳朴天然的“乌兰伊德”(红食,即牛羊肉为主)和“查干伊德”(白食,即奶食品为主)为特色的餐饮文化,这些都在一代代人的延续与改良中成为了现代草原旅游文化的精髓。正因为独特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悠久源远的历史,让草原旅游文化不同于华夏民族其他的旅游文化,被刻上了天然的民族性。这是草原旅游文化得到青睐并且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重要原因,蒙古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都融合于草原旅游文化中,向世人展现出其他旅游文化所没有的魅力与不凡。

3.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发展草原旅游的区位优势。从古至今,内蒙古高原都是绝佳的交通枢纽,在古代,它是通往丝绸之路至波罗的海的重要区域,而今,它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地跨三北(华北、中北、西北)、内连八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外邻两国(俄罗斯、蒙古),是距离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旅游市场最近的草原旅游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扶持,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日趋完善,拥有多条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国道公路和省道公路,机场建设也随之发展,而在今后几年还将陆续开通动车、高铁,这为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通区位支持。

4.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闲散的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最终形成规模效益。依托草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草原旅游文化,提炼了数代蒙古民族智慧的精华。居住在苏木嘎查这类最基层的地方的农民、牧民,其中有很多掌握着祖传下来的蒙古手工艺技术,比如缝制蒙古袍、蒙古靴,制作蒙古画等,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这些很难进入市场被广为认知,而草原旅游文化的兴起为传统蒙古手工艺技术的发扬带来了机遇,更多的优秀民族工艺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得到推广。与此同时,草原旅游业为聚集在草原牧区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吸纳了劳动力,缓解就业问题,让草原旅游文化具有更实用而丰富的内涵。

二、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弊

(一) 观念落后,品牌化创新化的意识淡薄

由于游牧民族本身的生活习惯与传统,导致对草原旅游的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不足,逐水土而居的生活方式带给蒙古民族的不仅仅是豪爽热情的性格,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思想闭塞,性情散漫。而传统的放养式畜牧方式,使得草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草场退化。许多中小型旅游企业并不注重长远,不掌握大局,只看眼前,不计后果,使得草原旅游始终无法形成大规模、重品牌、高收益的行业。

(二) 重复建设问题广泛存在

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的经济还处于欠发达的阶段,由于政府投入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全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整体还有待提高、草原旅游开发的门槛过低等问题,致使草原旅游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不仅让远道而来的游人感觉到草原文化名不副实,也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重复建设所产生的浪费与污染,更让草原旅游文化的充实出现尴尬局面。

(三) 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从事草原旅游业的人,大都来自牧区,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草原牧区旅游。在这些从业人员中,真正学习过管理、旅游、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的人寥寥无几,他们思想守旧,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水平欠缺,无法很好地将草原文化――生态平衡――经济效益这三者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他们经营的草原旅游业带给游人的或许不是草原旅游文化应有的品质,而是落后与散漫的表现。草原旅游文化的未来,与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与素质水平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前景也受制于这一因素。

(四) 草原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内蒙古草原旅游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而其他省份的旅游区,有的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行业,并能够很好地解决与其他两大产业的关系,同时协调文化与物质、原居住人口与外来旅游人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内蒙古草原旅游业虽有悠久的历史基本,但形成独立产业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暴露出各类问题。其次,无规划、无标准的开发,使得草原旅游或呈现饱和状态,或出现稀缺状态。以呼和浩特周边为例,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周围就设立了很多草原旅游景点,如辉腾锡勒、格根塔拉、希拉穆仁,它们之间相距也不过几十公里,这些景点食宿环境雷同,反而降低了草原旅游文化的深层意义,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的问题。最后,内蒙古周围其他省份的旅游业日趋完善,给原本滞后的草原旅游带来了空前的竞争压力。

三、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草原旅游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所提草原旅游文化发展所处的瓶颈,如果仅依靠从业者的努力,是很难成规模化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给予支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为草原旅游设定权利义务,可通过出台政策扶持那些中小草原旅游业,加大财政支出为草原旅游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提供物质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来弘扬草原旅游文化。这样,才能够让草原旅游文化能够在一个安全、法制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水平与素质是当前草原旅游文化得以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环保意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草原文化与草原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布局,放眼全局,勇于创新,站在一个管理者的高度去经营――哪怕是规模很小的草原旅游景点,根据市场竞争规律和统筹管理的运用来从事这份工作;而作为草原旅游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从业人员势必有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心,把握机会去了解和学习草原旅游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并通过旅游业的展开与发展,让所有前来草原旅游的人们都能够为草原文化深受感染。

(三)把旅游变成真正的体验活动

篇8

到目前为止,玉龙雪山共架设了3条索道,它们分别是玉龙雪山大索道、云杉坪索道、牦牛坪索道。3条索道进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为欲近睹雪山风采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它却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观,并给保护区带来了生态灾难。曾于前年夏天亲自到过玉龙雪山,当时走出缆车,周围全是游客,几乎站满了平台。不大的高地上,岩石,积雪消融,木头搭建的栈道通向更高处。另外,游人可行之处,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践踏、破坏的相当严重;本应经常可见的珍稀野生动物,也难觅踪迹。如此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索道建设的思考,以下就从经济、社会、旅游、生态环境、安全等几方面对索道建设作简要分析,并参考国外名山大川索道建设情况,谈谈本人对索道建设的看法。

一、索道建设利弊分析

1、索道建设的有利方面

1.1、索道建设对当地建设、发展的益处:索道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效益。

1.1.1、索道建设的经济效益

索道建设投资少,资金回收快,经济效益好,促进旅游业发展。玉龙雪山作为丽江的重要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达322万人次以上,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与其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旅游税收也已成为地方税收增长的新亮点。

1.1.2索道建设的社会效益

玉龙雪山索道的建设,加速游客周转,便于景区管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使人民收入提高。根据统计,目前丽江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00人,间接的达到70000―80000人。旅游业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供了机会。玉龙雪山等地的彝族、藏族、纳西族等贫困人口,通过出租马匹、出租服装、经营土特产品、经营餐馆等提高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提高社会的安定团结。

1.1.3、索道建设的环境效益

索道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对植被和地形破坏少,占地少、污染少,能耗低,适应景区的环保要求,同时,加速游客的流动,避免在山上留宿,造成生活垃圾的增加。另外,丽江古城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收取古城维护费,实施了排污工程、三线入地等工程,还成立了环卫队和古城垃圾运输队等,有效地维护了丽江古城的环境。

1.1.4、索道建设的文化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丽江的对外开放。吸引中外游客,推动丽江文化的对外影响,并且促进文化的流传于延续。如纳西古乐会,开办了纳西文化传习馆,到香港、北京、英国、挪威等国进行交流演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纳西古文化发展。

1.2、索道建设对外来游客的益处

索道所起的代步作用,使原先相当一部分由于体力、时间限制不能上山游览观光的人们也能进入名山大川旅游,并且对于山地游览,索道能更好的欣赏风景,增加上山安全性。运输建设物资和生活物资,便于建设与生活需要,并在发生特殊情况时提供有效的应急服务。

2、索道建设的不利方面

2.1、经济上的不利性

索道的建设,片面强调短期效益,是传统发展经济观的表现,对旅游资源保护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旅游资源保护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是对旅游增长和旅游发展模糊性认识的必然结果,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片面强调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必然导致企业为了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在遗产保护与增加收入的矛盾中,舍弃长期利益,使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偏离,终将降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反过来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生态、资源保护上的不利性

2.2.1、地形的破坏

索道建设,炸山劈峰,破坏山体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2.2.2、植被与生态的破坏

沿索道线的地面,要砍伐宽约20米的森林植被带,要占大片土地做站场,为此还要有公路接通下站,毁掉大批树木,大量原始植被无法恢复。不合理的建设工程,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使不少地方丧失了自然的再生能力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2.2.3、当地小气候环境的破坏

玉龙雪山现代雪线高度为海拔4800-5000米,雪线附近的年平均气温为-3.3℃-4.7℃,雪线以上的山体面积公18-8平方公里。经过有效计算:如气温上升1.5℃-4.5℃,则玉龙雪山的雪线将上升180-350米。为此,雪线以上的玉龙山体的面积将降低到2-8平方公里,以至衰退到不足2平方公里。按如此发展,将对玉龙雪山的生态环境、旅游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雪山的现代冰川将可能完全消失。

2.2.4景观自然美的破坏

由于架空索道强加于自然景观之上的不协调性,成为山水审美中的刺眼物和视觉污染物。游览名山风景区的主要目的是求美、求知、求真,求健康身心。游览风景区的最大参与就是徒步揽胜,这是对自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修索道已损害了风景区的价值。

2.2.5、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

索道主要为了盈利,总是千方百计招徕游客,这就导致容量有限的山上人满为患,进而诱使商家开店设铺,山顶成了污染源,危及全山,降低了雪山的品位与档次。

2.3、安全上的不利性

索道安全上存在隐患,玉龙雪山索道曾出现过缆车悬停半空,游客困于缆车里与海拔4506米的休息室中与缆车脱轨掉落山崖的事件。

二、国外名山大川索道建设的情况

世界很多国家对名山大川的保护非常的谨慎。例如在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而不是业主的角色,对遗产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在欧洲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世界遗产保护区内几乎见不到索道,即使有,也都远离遗产保护区。其作用更不是运送游人,而是主要为一部分滑雪爱好者服务。。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比泰山高1倍多,公路修到海拔2000多米,以上不准建索道,也不准修建像泰山样的台阶式的登山道,只是樵夫式的步行道,年游人量200多万人次。

另外,“人满为患”被国外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各国国家公园中的重要景区、景点普遍采取限量游览,游客如果想在美国的大峡谷上面过夜,必须在一年前申请,由管理部门统一安排,以保证国家公园的适度利用。韩国知异山国立公园中的古塔,一天只准许400人参观。

三、思考与想法

篇9

华亭宾馆是中国旅游业标志性饭店之一,位居上海新兴的商务娱乐中心——徐家汇地区,毗邻轨交1、3号线和内环高架路,使之处于便利的交通要道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宾馆附近还设有各种商店、办公楼、餐厅及娱乐设施。上海华亭宾馆是一座为商务和休闲旅行而设计的华亭宾馆,房间里有室内单独浴室、大床或双人床、国际直拨电话、国际卫星电视和房内小酒吧。对崇尚豪华的宾客,贵宾楼提供单独登记入住、单独休息室和24小时管家服务。 宾馆拥有可容纳1200人的商务会议场所,并提供24小时商务中心服务。健身娱乐中心包括健身俱乐部、室内游泳池、桑拿、网球场、桌球房和保龄球。宾馆还配有国际标准的酒吧和餐厅,包括日本料理、上海本帮菜、港式粤菜、美国风味和其化国际特色的风味。

篇10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也是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内部研究为主体还是外部研究为主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旅游文化的自身与内容的地位问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现在在旅游文化的领域内对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讨论中更是有对其旅游文化的界定问题产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当代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问题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设上与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对旅游文化宣传的这一方面上的问题,因为旅游存在多种那么这种宣传也是多种的,这就个文化的宣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区别,很难鉴定这种素质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规则来提升对建设者的要求这才能有效的建设旅游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旅游文化的应用问题上也是一大难点,对此研究的程度也较高,许多专家为此进行讨论怎样应用,应用到的地区和范围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中国旅游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一)向文化方面转变中国旅游业

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文化做为精神方面是对精神上的提高,当代社会下人们已经有以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与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都对文物古迹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的旅游人数更是创下了史上之最。这种回归文化的势头还会继续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华侨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文化的作用不断突出。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态度的转变过程。文物古迹作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这种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这种文化的转变。长城也是文物古迹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国家的优秀文化,游客的认可也显示向文化转向的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强

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明显的态度的转变。我国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旅游的开发要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环境,而这种生态保护也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当地的生态保护做的到位,旅游景区的质量的不断增强,才能招揽大量的游客。例如对我国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对藏羚羊的保护尤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资源,保护要第一位,为此随着旅游的开发,生态保护也会得到加强,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风景区带来大量的资金来做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旅游文化内涵

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人们对旅游的文化的认同的表现,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所体现的内容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场景中发展与利用,外在型与内涵型是旅游产品的在发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对文化产品的外向型的需求,这就为旅游文化向内涵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是从广众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内向型的转变的深刻体现。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转变的趋势将会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是一大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篇11

Keywords:Externality;Holidayeconomy;HolidayTourism

一、介绍假日经济的外部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门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例如假日经济,国家想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面临着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此时,国家就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权衡取舍。从而,我们不得不提到假日经济的外部性(externality)。

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假日经济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假日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时间上来讲,集中在双休日与三个"七天"的节日高峰。

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行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近年来,为拉动经济发展,政府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在此前提下,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的假期,使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

二、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近来假日经济在中国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从我国现阶段的“假日经济”来看,主要还是以旅游消费为主。假日经济的出现对我国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认识假日经济,研究假日经济,较好地解决假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使假日经济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开发假日旅游资源,在管理和服务领域利用一切机会创造出新型的内容和形式,已成为今后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假日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几年前,中国曾发生过是“加工资”还是“加假日”的争论,最后是“加假日”占了上风。“宁加假日不加工资”,显示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一大转变.分析家认为“假日经济”勃兴的原因有三:一是人们有了钱,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问题之后,即自动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二是有“闲”,有时间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百姓的视野宽广了,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随之发生变化。

三、假日经济带来的利益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消费条件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还要有文化。消费层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浓,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费外延越广。

假日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给国家政府,商家,消费者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此时,政府加大对商家的税收,商家迎来比平时更多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可借此假日享受更多的打折优惠。可见假日经济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利益。假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将产业重要作用。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假日经济也存在某些弊端

假日经济使人们对旅游资源有了创新发展,政府也为此转向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但是,假日经济中过于集中的消费(或旅游),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对国外消费趋势和我国发达城市消费的分析后,提出要将假日经济引导到市场更广阔的休闲消费,休闲经济中来。

假日经济使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假日经济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在各行各业生意都兴隆的同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宿告急、服务下降等等令不少消费者抱怨“挤车难、住宿难、吃饭难、游玩难”。再看看我们的服务水平,不少出租车司机“坐地起价”,不是拒载就是宰客;旅游景区层层留下“买路钱”。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假日经济中最大的弊端则是环境问题。在假日经济,假日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不可忽视。假日经济既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也降低了旅游质量。不合理的假日旅游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威胁着旅游业长远的发展,也影响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假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有人认为,良好环境是基本人权,不应该因为经济方面的考虑而贬低。环境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无论代价多大,都应要尽可能保护它,但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很少有人赞同这种观点。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但是,必须把它们的价值与起机会成本相比,也就是说,与为了得到它们而必须放弃的东西相比。完全消除污染是不可能的。想要完全消除污染就要把许多使我们享有高生活水平的技术进步颠倒过来。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使环境尽可能清洁而接受不去享受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护为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假日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环境问题。

五、解决办法

对于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专家建议,要尽快改善假日服务质量,尤其是与“假日经济”紧密相连的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此外要倡导一种新的消费习俗,变必要消费为冲动性消费,使假日消费成为一种不是为生活必需的,而是一种时尚的消费。

而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休闲消费方式,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旅游的方式把假日经济的各种消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合理调整假期,调节市场,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设施和交通运输的作用,使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配置更加合理,才能使假日经济这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降发展。

总而言之,“假日经济”已开始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好的开头固然令人欣喜,好上加好。在次,本人呼呈,“假日经济”商机无限,请善待下一个“假日经济”!

篇12

(一)博物馆式的文化艺术与文化商品化

博物馆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通过陈列展览的方式把区域内所有的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给游客。然而,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不可能成为直接的旅游产业或者旅游商品,从这一概念和性质而论,所谓的博物馆式文化艺术就是指那些在旅游区域内,具有吸引游客却不能直接作为旅游商品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民族传统歌舞、节日、建筑等等。文化商品化(commoditization),指旅游使得目的地社会一切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都被标上价格而在市场上买卖。[3]酉阳桃花源景区是一个让游客青睐的地方,然而如果要在这里欣赏土家摆手舞,就得在景区内吃饭,因为摆手舞被附带在餐饮过程中。通俗而言就是有消费才有表演,而表演人员却是餐饮服务员,表演者只为完成表演而表演,对摆手舞知之甚少,不会多跳也不会少跳。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商品化现象,它借助于餐饮过程而间接收费。我们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博物馆式文化艺术,它不能成为直接的旅游商品,但在这里它已经商品化了,因为只有游客消费才能欣赏摆手舞,表演者不再是以土家族的身份在展示,而是以一种为获取收益的工作者的身份在表演,他们的表演所传达的不再是摆手舞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只是一种特殊的经过包装的舞蹈形式而已。民族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展现,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民族传统艺术的适应性转型。然而,那些依附于少数民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一旦随着经济转型而“发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须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必须维护民族传统艺术原有的生存环境,让民族传统艺术在属于自己的生态空间生存发展。要怎样保存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怎样使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走博物馆式道路而不被商品化是值得政府及旅游相关人员深思的问题。

(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重创与真实性的困惑

旅游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游客和东道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游客体验目的地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外界的文化、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等,当东道主社会在取得经济回报的同时又能得到外界的肯定和各种文化模式的影响的时候,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得到加强,更自觉更自信地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其直接后果可能带来民族文化的重创或文化复活。笔者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调查时发现,一种叫“柚子龟”的旅游工艺品在后溪古镇一家非旅游工艺品商铺出售。据说“柚子龟”是土家族长寿龟图腾崇拜的产物,寓意“健康长寿”,在2005年左右才重现后溪古镇。笔者在后溪河湾山寨也见到了土家族传统婚俗里的花轿,从花轿主人处得知,这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复兴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第一辆花轿。在酉阳县各景点还见到一种称为“炭画”的工艺品,它借助现代工艺表现土家族、苗族人物故事题材……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地方开始抢救那些濒临灭绝或是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恢复和保护,但另一个事实却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这里我们不免又会产生困惑,即旅游人类学中常提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authenticity)。我们说博物馆里陈列的展览品、民族传统舞蹈、建筑物以及为日常生活生产需要而制作的各种服饰、工艺品等,都是真实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而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见到的歌舞表演、服饰、民族工艺品难免是一种所谓的“舞台化真实”(stagedauthenticity),它呈现给我们一种类似于真实的对象,正如戈夫曼(ErvingGoffman)“前台与后台”理论中所言,游客所领略到的只是前台的舞台化表演,而存在于“后台”的真正涵义是不可见的[4]。正如我们看到的为了旅游收益而拿一辆轿子在游客面前展示,为了获取利益而表演摆手舞。可见,东道主社会及其从事旅游工作的民众,通过重构、创新来复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带来的利与弊同在,其结局可能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发展,也可能是传统文化艺术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伪真实产品。

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原生态”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原生态”,可以定义为没有被刻意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化艺术形态,然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应当是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生命体,积淀着民族生存过程中最精练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续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在区域旅游中它对当地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因此也在区域旅游中悄然转变,这种文化的变迁或者说转变是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要求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持“原生态”必须是在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这种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原生态”要求也与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辅相成,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的鲜活特色。

(一)建立新型社区参与———文化保护模式,杜绝纯商品化交易

旅游业要发展,必然有当地政府、决策部门以及相关开发经营商的互动,然而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是社区的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区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生活化的性质,社区参与有利于对这些公共资源的保护。同时,社区参与要以参与决策、管理、经营、监督、利益分配为主要内容,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社区参与旅游的新型方式,能够打破那种“因物质激励而参与”的思想局限。文化商品化现象的出现大都在于只为获取经济利益而“盗卖”文化,要使得这种现象较弱或消失,就要社区躬亲感受所处文化旅游资源带来的利弊,同时去反思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一种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在文化氛围中寻求经济增值。让社区参与旅游的过程还在于能够带动民众的积极性,笔者在酉阳后溪河湾山寨考察时发现,这里仅有的106户人家,只有酉水河沿岸的十来户户主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我们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方面的问题,而住在“上坎”④的人家却只是一味地忙于农活,对于开发旅游态度“冷漠”。他们认为,旅游给他们带不来收入,还会耽误干活。当问及土家族文化时,他们更是知之甚少,而且认为要忙于生计也没必要去学。由此可见,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性,只有当民众在其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以及所处环境的意义的时候,才能转变思想,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队伍中,才能以主人身份来经营旅游事业,才能懂得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平衡关系。

(二)真正做到“前台”真实与“后台”传统文化的衔接

篇13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4日

民居区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北京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保护范围东至交道口南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西侧为地安门外大街,北到鼓楼东大街,总面积88.15公顷。其中,南锣鼓巷全长786米,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8条特色商业街之一。但是,南锣鼓巷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古城特色,亟须实现优化升级。为促进南锣鼓巷街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南锣鼓巷的发展现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南锣鼓巷街区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迅速。2005年以前的南锣鼓巷还是一条十分破旧、狭窄的小胡同,如今已经成为一处“京城新名胜”。南锣鼓巷的形象定位是“大都之心、原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近年来,随着一批文化投资者、艺术爱好者和休闲旅游者的介入,南锣鼓巷将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已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文化创意氛围。经过多年持续改造提升,南锣鼓巷街区现已成为北京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休闲特色商业街区,名列北京市级特色街,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25处地道的亚洲风情体验地之一,成为展示北京城市形象、历史传承和商业文明的独特文化窗口。

(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南锣鼓巷街区的1,000多个院落中,保护完好的尚存数百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可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这些文保单位历史悠久,规格较高,具有重要的建筑和观赏价值,南锣鼓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弥足珍贵。该区域属清代镶黄旗管辖,积淀了浓厚的官府文化气息,而且民间自发形成的民俗文化兴盛,多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民间文艺、器乐、游艺与竞技、手工艺、美术、节事庆典等。

(三)商业与文化相互交融。随着对南锣鼓巷旅游资源的开发,南锣鼓巷逐渐呈现出商业与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象。一是商户的字号凸显个性特征。南锣商户大多为“主题”店铺,每间店铺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和基调;二是酒吧呈现文化气息。南锣的知名酒吧多为“文化”酒吧,集文艺表演、艺术创作培训、书店、博物馆、电影放映等功能于一身,文化气息浓郁;三是餐饮注重新特菜品。部分餐厅不断推陈出新,从分析消费者需求出发,注重探索中西、南北各种饮食元素的混合搭配,或将文化艺术内涵寓于食物中,基于此开发出的新特菜品旨在捕捉食客心情,迎合不同需求;四是服装饰品初具创意。部分服饰店定位为服装设计工作室,其将设计与销售融为一体,销售的服装包含原创设计元素,还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定制业务,产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五是街区商业活动独具特色。南锣鼓巷一年一度的胡同文化节是融合老北京市井风情和民俗曲艺于一体的节日,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老北京服饰艺术,聆听响器叫卖,观看民间杂耍,使人仿佛置身当年商贸文化盛景之中。

二、南锣鼓巷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北京南锣鼓巷是一条古老的胡同,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位列北京规划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近些年,南锣鼓巷声名鹊起,来这里参观成为不少人来京旅游的一个必选项目。

穿行于南锣鼓巷,过于浓郁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从南口穿行到北口,在全长700多米的胡同两侧,商业门脸一个紧挨一个,胡同中买卖的吆喝声、音乐的播放声、游人的嬉笑声不绝于耳。南锣鼓巷有许多创意店铺,也有很多独特美食,混搭了各地特色,却鲜有人知道南锣鼓巷的历史,更少有人知道南锣鼓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这些都是因为在南锣鼓巷街区内缺少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宣传,这实在有违历史文化街的称号。

南锣鼓巷主街有着曾经恢弘一时的万庆当铺遗址,主街两侧的16条胡同内更是有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可园、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著名画家齐白石的故居、清初投降满清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的故居、茅盾故居、清末重臣荣禄的故居等。而整条主街除了街中间有一个南锣鼓巷介绍牌,主街南端立有写着“南锣鼓巷”的牌楼,没有一处景点、故居指示牌。而众多故居中除了茅盾故居对外开放,其他所有府邸都在门口处贴有“谢绝参观访谈”的提示。整条主街看不到老北京特色纪念品,听不见胡同叫卖声,尝不到正宗北京小吃,着实让人感到胡同气息流失。

(二)创意空间少。众所周知,创意店铺是南锣鼓巷的金字招牌,然而几年过去了,南锣鼓巷的创意却很难坚守。首先,商品服务缺乏创意。南锣鼓巷的商品和服务虽具备一定特色,但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带有南锣区域标志性色彩的独特文化产品。尤其是经营手工艺品、服装服饰的店铺缺乏集创意、设计、制作和销售为一体的特色显著的产品;较多商户单纯采取“拿来主义”,其经营的大多数商品多为直接购入再转销的成品,在国内各旅游景点均有销售,文化创意性和区域特色性尚显不足;其次,创意品牌活动少之甚少,主题不突出。南锣鼓巷每年仅举办一次“创意文化市集”,但创意主题并不突出,而是流于庙会的表现形式,摆摊销售商品、展示民间艺术、新锐音乐表演,真正缺乏的是主题创意活动与创意文化艺术产品的展示。

(三)游客与居民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南锣鼓巷商业化的发展在为胡同里的居民带来了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对南锣鼓巷的旅游资源开发,让其从空荡的街道变得人潮涌动,越来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由于客流量过大,有时夜晚的休息时间南锣鼓巷还是一片喧闹,居民的睡眠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此外,车的数量也变多了,占用了狭窄的街道做停车位,还要在密不透风的人墙中挤出一条道路,说明商业化开发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四)街区整体对消费者的文化吸引力有待提高。南锣鼓巷街区是一个发展的整体,不仅包括南锣主街,还包括周边交织密布的胡同。据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研究《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2020)》,南锣鼓巷街区建筑沿用古代“里坊制”思想,是北京城市内唯一保存着元代“八亩院”式严谨规整胡同院落肌理的民居区,其构架以南北向的南锣鼓巷为轴线,两侧均匀分布着16条平行胡同,呈“鱼骨状”。

目前北京旧城内仍能保留“鱼骨状”形态胡同-四合院严整规制,并且面积最大、格局最完整的,只有南锣鼓巷周边地带。完整严谨的胡同肌理,平实生动的老北京生活,共同组成南锣鼓巷街区文化风情的魅力,仅集中开发南锣主街,过度发展南锣主街,显然割裂了街区整体文化体系,也有悖于街区整体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

三、南锣鼓巷旅游开发对策

(一)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一方面可在南锣鼓巷的南北两端、街区内等处增设对南锣鼓巷的全面介绍牌,包括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文化价值、名胜古迹等,在街区著名遗迹处增设景点指示牌、介绍牌;另一方面可以在街道两边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如老胡同叫卖、吹糖人、剃头师傅等传统艺术展示,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央戏剧学院的资源,模拟再现万庆当铺当年的交易场景。如果真人表演较难实现,也可以在道路两边设立模拟场景的塑像,使游客可以充分的感受胡同文化。此外,应适度扩大南锣鼓巷街区名人故居的开放程度,使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创意,也同时亲身感受古老街巷。

(二)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具有南锣鼓巷特色的纪念品,将南锣鼓巷的招牌“创意手工制品”概念加入其中。由于南锣鼓巷主打创意牌,在旅游纪念品的征集工作方面可以借势在此举行,号召手工创意迷们踊跃参加,并可以把入选作品放置在南锣鼓巷内,让过往游客投票选出。

此外,在旅游纪念品的选择上可以借鉴重庆瓷器口。对于磁器口来说,游客对它的整体印象就是历史的、民俗的,因此游客对磁器口这个特定地域的消费理念就倾向于传统化、手工化,因为传统手工制作所产生的艺术唯一性以及人文价值是机械制作无法替代的,能使产品更具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而南锣鼓巷给人的影响同样是历史的,外加创意标签。在重庆瓷器口有现场抽取蚕丝进行蚕丝被的制作、葫芦图案绘制等手工旅游纪念品。那么在南锣鼓巷同样可以制作印有南锣鼓巷路牌状的搪瓷杯子,有南锣鼓巷宣传标语的环保袋等。吹糖人的师傅还可以制作带有南锣鼓巷名字的糖制品。

(三)将矛盾最小化。商业化发展存在利与弊,当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应该,将矛盾最小化,居民也要配合政府,让南锣鼓巷胡同文化不断融入时代特色,从而更具有生命力,更加持久的发展。

1、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历史文化街区在接待游客时,既要满足作为旅游区的娱乐和观赏性,也要考虑作为文化历史保护区的可持久性,更要考虑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协调发展。应通过宣传画、导游、公共媒体宣传等方式,对游客进行当地旅游风俗的介绍和文明旅游的教育。

2、对居民进行培训。区域居民整体系统地进行旅游服务培训,有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有利于居民更正面直观地了解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更积极地投身到胡同游的旅游当中来。主动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专业知识,宣扬京味文化,促进整体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更有利于南锣鼓巷的旅游产业发展。

3、成立旅游发展监察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南锣鼓巷的联合管理,协调多方政府部门,比如环保局、城管、派出所、居委会等机构,成立旅游发展监察机构。监督和解决南锣鼓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执法人员定期在胡同游区域巡查,治理夜间噪音、私闯民宅等不良现象。交管部门应合理安排南锣鼓巷的停车问题,可将南锣鼓巷建设成一条步行街,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也提高南锣鼓巷的形象。

(四)梳理胡同资源,适度蔓生发展街区文化。南锣鼓巷街区是一个文化的整体,其建设也不能走单一路线。作为历史上北京城市形态片段遗存的活化石,目前南锣鼓巷街区仍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19处文保单位,包括园林建筑、名人故居、宗教祠堂等,可以说16条胡同“一胡同一特色,处处有故事”,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底蕴。梳理胡同资源,让胡同深处的历史文化被现代人感知、体验,在一定意义上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

对应主街两侧16条胡同,建议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发展。南锣鼓巷街区的整体发展,特别是胡同文化的开发,应强调适度蔓生,既以主街为主干,根据市场规律逐步向周边渗透,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发展。尽量选择与环境氛围相匹配,与街区文化基础相对应的相对安静的体验型业态,如与名人故居相结合的名人名家展览馆,与文物艺术品底蕴相适应的古玩艺术品鉴赏与交易场所,与中戏文化相适应的影视剧制作与推广场所等。

同时胡同文化的发展,也以不打扰周边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为基本原则,居民生活、市井百态同样也是文化体验的一部分。保护性地发展胡同文化,让生活与文化同行,让文化体验走进胡同深处北京人的生活,能从更深层次上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原生地文化,体会南锣鼓巷街区的文化内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