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学生们学习基础差,动力不足

中职生很多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的动力也不足。还有就是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好,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试想,如果课堂上,学生们不积极的回答问题,老是做小动作,讲话,吃东西,那么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很容易降低,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也会下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既不利于老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二)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低下

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低,他们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比如抽烟、打架、上网、逃课等方式。这些行为严重的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的阻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对于他们的成长以及学习是很不利的。另外,他们的意志力比较低,可能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或者是受自身成长的经历影响,他们的意志力整体都比较低。遇到一些问题时,很难坚强的去完成或者克服,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

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表现较差,很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广,但是交往的质量较低,还有一些交往的群体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在学习或者做事上,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不能理智的去分析一件事情,然后去解决这件事情,很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人际关系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强都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不好的表现。

(四)自卑心理、迷茫

中职学生整体的竞争优势是比较低的,他们的学习相对没什么竞争力,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以及迷茫的态度。很多学生们感觉自己的学历差,没脸面,不如那些普通高中学生们未来发展有潜力,所以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实践的动力,慢慢的就对未来迷茫,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一)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形成的良好基础,也是学生们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条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们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让学生们逐渐从自卑感和迷茫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动力。试想,如果学生们的心理不健康,那么他们的人格养成就不会很健全,也不会很好的去应对和面对一些问题,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是很不利的。

(二)有利于让他们摆正心态,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心理健康可以让学生们重新摆正自己的心态,重新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并能够以更加积极和良好的状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们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就可以很好的促进他们心态的健康,也就能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去面对人生和未来。当他们的心理是积极的、健康的,那么他们就会更好的散发出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活力和青春,也会对未来更加乐观。

(三)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动力的产生,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要想更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那么学生们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很好的激发他们去学习,去探讨,不断的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考虑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不断的交流,进而更好的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动力。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不断的了解学生们的想法

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的促进彼此的了解,也可以很好的让老师了解学生们的想法,不断的为学生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们处在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可以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然后更加健康、有效的去实现自己的求学梦以及未来的社会实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不断的引导学生们去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篇2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篇3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篇4

进入大学,就意味着长大成人,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负责。况且,美术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因此,加强美术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我院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美术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存在着焦虑、依赖、任性、退缩、孤独、懒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现象,如果不及时很好地矫治,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连,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美的形式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调查表明:爱好对比强烈的高纯度色彩的学生,其个性表现较为活跃好动,态度鲜明;爱好明度低、深沉凝重的色彩的学生,其个性显得沉稳、缓慢,态度不明朗;爱好中间色和粉色类较为淡雅色彩的学生,其个性较为灵活多变,并富于想象和创造性;常使用色彩无目的、无规律,任意涂抹的学生,其个性较为任性和不受纪律约束,经常犯毛病。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的不良诱因,起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困惑

1.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一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不一样,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美术生面对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受挫。

2.人际关系不协调

进入大学后,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个别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习上的压力

高中学的是基础知识,以文化课为主、绘画为辅;而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以绘画为主,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术生的学习压力来自内部和外部。内部的压力来自学生自身。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目标过高,动机过强,超越了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使自己时刻感受到失败的威胁。外部的压力来自于学生自身难于承受的繁重学习任务,以及大学里激烈的竞争环境。另外,有的学生因专业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面对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学生便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这些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5.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

近年来,特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20世纪80年代也不乏贫困者,但为什么他们能坦然面对,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而对今天的学生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80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再如,“网络生”,上网成瘾,甚至形成依赖,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并引发了种种问题。

6.情感上的变化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学生中流传着“每周一哥”,“普遍撒网,重点捕鱼”,“预约失恋”……爱情与婚姻分离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单相思、失恋、网恋的现象时常发生,引发的问题很多。部分同学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分不清友情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尺度。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很多学生反映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即使通电话,也仅仅是“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担心”、“我没有生活费”之类的话。与此相反,恋人之间的短信、电话越来越频繁,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7.就业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2009年,在国家各高校平均就业率36%的困境中,中央美院仍然保持了70%的就业率,而清华美院也继续保持了以往90%左右的高就业率。由此可见,美术类人才在就业问题上虽然因国家大环境的原因面临一些困难,但其就业的前景并不比其他专业差,甚至有些高校、有些专业还要高于理工专业和文科专业。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以及专业制约着择业的自,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面对以上种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1.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的挑战性。所以,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

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对新生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4.组建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和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我系建立以周广彦书记为组长、袁冬梅书记为副组长、各年级辅导员为成员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各班、各宿舍委任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健康委员在系心理健康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及时了解本班同学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协助班主任做好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工作,帮助同学树立良好的心理观。

5.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鼓励学生积极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忧解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外活动以及可以利用的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尽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和发展。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可以组织开展如讲演、辩论、绘画展、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美术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因此,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克服和解决美术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5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商讨、训练、引导等形式解决团体成员相似的心理困惑;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众多人员一起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由团体带来的动力学因素,其受益面和受益的人员较之个体咨询更广,能更有效率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3]。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

1.1 认知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强化了团体成员对积极的人际情感的认识。不仅一些特意安排的活动强化了成员对积极人际情感的注意,同时,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氛围以及一些特殊的规定(如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使团体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人际情感氛围,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更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系。

(2)团体心理辅导促使团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团体对于个人的意义。在团体中自己能敞开心扉,能够在新环境中与不熟悉的人交流,在其他学校内的场合也能主动发言和与人沟通交流。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成员的自我开放水平和自我开放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团体成员在自我开放方面的提高对于改善其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3)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成员对自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于团体成员是有意义的。

(4)团体成员在认知方面提到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在冲突发生时怎样去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调适心理。

1.2 情感方面

(1)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自在感、自卑感、不信任感和抑郁都有所降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个人的孤独感、不安感都有所降低。

(2)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对学习、人际关系的自信心有所增强能更好地信赖他人,与人交往。

1.3 行为方面

(1)不少团体成员反映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并且能运用正确的认知方式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2)通过使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人际沟通技巧等,较好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效率

2.1 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2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2.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3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优势

3.1 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的情感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3.2 团体心理辅导使团体成员互相学习,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都得到直接的帮助

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成员可以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团体心理辅导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团体成员提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其他团体成员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圆满的处理。

3.3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度[5]。

3.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 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篇6

3.优美的班级环境是育人基地。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它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置身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催人奋发向上,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作用。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心,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优美环境的创设,既包括心理环境的创设,即使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心情氛围,也包括现实环境的创设,即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环境。

4.开展心理辅导是必要环节。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初中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他们面临多种矛盾与困扰,感情比较脆弱,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心理疏导方面的技巧。班主任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要细心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学生能够解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对待人生,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增强适应社会复杂形势的能力。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班主任要做到把对班级整体的心理教育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相结合,整体教育是防范性的,而个别辅导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工作。

篇7

素质教育是20实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里立的一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少数专职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多方渗透,全面推进。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与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班级工作中去。要建立起情感交流资料库,对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动态褒良抑莠,及时总结并加以实践。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任课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从心理上与学生加强沟通,使学生乐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

3.做好家长工作。充分发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双管齐下,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最信思想动态。

4.对学生采取点面结合的教育方法。利用专家集体讲座和个别学生个别咨询的方法,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为问题学生做好隐私的保护工作。

(1)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如:对记忆力、注意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指导。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可取之处,提升他们的智力素质,让他们心理上对自己有信心,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

(2)学习心理的教育。帮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人生观、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正确应对社会。要教育聋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开心接纳自己,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如《中国达人秀》节目中的刘伟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乐观面对现实,勇敢接纳自己,畅想美好未来。用他的话说就是:“既然没有选择死,就要精彩地活着。”

我们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能让学生每周接受一次心灵洗礼,让一些健康向上,又积极美好的东西一点一滴去感染、培育、激励他们。

第二,关注聋童的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要满足学生情感宣泄和沟通的需要,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聋童虽然失去了听觉,但他们也有情感,也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谈心,谈生活,谈人生,对待学生要像朋友和像母子、像亲人一样,精心呵护着聋童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如我班的阳丽娟同学,学习成绩差,常被同学嘲笑,她总是低着头,但她绘画很有天赋,我总是鼓励她,把她的画贴在班上的墙报上,让她参加各种绘画比赛。她获奖后,同学们都投以羡慕的目光,她也逐渐恢复了自信,显得很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要锻炼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挫折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必修课,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情况。如折纸学不会,穿针线穿不上等,针对这些表现,我们对聋童进行“挫折教育”,使他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发展能力,从而体会到克服困难、跨越难关之后的愉悦。

第三,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创建良好的心理成长氛围

在学校走廊和教室挂上身残志不坚的优秀残疾人的画像和事迹,给聋生们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聋生起着一种无声的心理暗示作用,让他们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聋生进行心理沟通,解决他们存在的困难,处处关心、照顾他们。学生病了,要主动带他们到医务室看病,叮嘱他们吃药;天气变化,要提醒他们添减衣物;在聋生受到挫折时,轻拍学生肩膀以表示鼓励和安慰;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时,要用掌声和微笑表示鼓励和肯定。

第四,加强职业教育,让聋生走向社会

聋哑学生和正常人一样,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回归主流。近几年来,我校对聋生进行了刺绣、按摩、舞蹈方面的职业培训,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成为社会中真正的劳动者。例如:叶正武同学在南昌残疾人培训中心任职,他的刺绣作品远销日本和香港。我对聋哑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也是无形之中对他们进行了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协同合作。通过劳动,他们体会到了工作中的幸福,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他们的自信心、感恩之心、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储存。难道说这不是最好的心理治疗的良药吗?

第五,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篇9

一、留级生的心理特征

(一)留级生形成的原因

大学的考核制度一般都是以每年的期末考试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而大多数的留级生就是因为不能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学分,需要对课程进行重修。这类学生往往都是要跟随下一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而留级生形成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老师和学校得责任。学生自身不能很好的完成角色的转化,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必要的自制力。任课教师的讲授方式过于学术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过分的大规模招生,对学生疏于管理,再加上考核制度本身的弊端。致使高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级生。

(二)留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本身是经过高考选的优等生,一进入大学就出现了挂科,甚至留级的情况,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致使很多的学生难以接受。留级生要跟随下一级的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要离开熟悉的班级和同学,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而且,很多学生化解挫折与心理紧张的能力较弱,在学习成绩挫折和心理压力面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就是留级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留级生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目标,在大学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气息的感染,最终致使对学业分心,造成留级的后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俗话说内因决定外因,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往往产生于其内心的暗示。所以对大学生,特别是留级生的教育也要从其内在入手。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先决条件,这样就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重大。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留级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促使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同时提高心理免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留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从引导其有良好的心理入手,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才能谈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学习。此外,我们还应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要从心理教育入手,多鼓励留级生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热情,也就更容易学习。反之,如果长期处在自卑、自闭的不良环境之中则更容易自暴自弃,使其丧失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可见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留级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三、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期,在这个阶段中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思想品德的训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可以使大学留级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留级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大学期是人生的重要探索期,我们要增强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开始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留级生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并让他们感觉到自身价值的意义,以便使他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开展对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提高其综合素质,让他们了解排压、减压的方法,更好的放松的自己的心理,同时具备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正确看待留级事件,使其摆脱心理负担,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大学留级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而且针对大学留级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应该排斥,更不应将其边缘化。应该悉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的完成学业。重视和加强对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得责任,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留级生,还应扩展到广大的在校生。随着教育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相信我们大学一定会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慧颖,任翠香.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0(11)

[2]闫静茹.留级生的教育策略[J].吉林教育,2010(06)

篇10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近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1], 对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和伤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3]。医药类大学生是特殊的大学群体, 其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重要, 而且还可折射在未来工作中对患者的关爱能力和程度。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医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适应社会及自我调整能力较差。既要承受繁重的学业及今后对患者负责的压力, 又面临着当前社会的变革, 择业方式的改变, 导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等的压力增加, 容易造成心理冲突, 影响心理健康。已有的研究提示, 医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高于非大学生同龄人[4]。但学校不同,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教学设施都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6]。医学院校学制长,课程枯燥、抽象,大多需要死记硬背,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学习上的过度焦虑,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学习压力增大,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志反应。

2充分认识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生。在过去,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医疗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及学习,忽视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成长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思想观念的冲突、利益的抉择,一些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恐惧、抑郁、困惑中,严重者甚至表现激烈或者异常行为。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3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医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医学生肩负着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医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到被服务的患者及家属。因此,有必要分析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医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医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纠正, 对其今后的工作及自身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1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活 针对医学生课程多的特点, 学校应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尽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利用主题班会、社团、学生会等活动,组织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讨论会、演讲比赛,观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电影以及拓展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医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学生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业余文化生活,灌输和传授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2设立心理咨询门诊,解决医学生的心理困惑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心理咨询门诊,组成由心理学、精神病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网站,并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医师和教育心理学工作人员的心理指导,帮助医学生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感问题、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医科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使医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3建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高等院校应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临床心理医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早发现心理困惑或心理疾患,及早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为心理指导及治疗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校医院的作用,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治疗,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品质,如性格、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应对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定期接受心理咨询人员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高等院校应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使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 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赵虎,刘少文,张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四年追踪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28-30.

[2]陈虹霖,张一.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J].湖南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6):87-90.

[3]张付全,唐秋萍,邓云龙,等. 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60-65.

篇12

(一)学业压力导致

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以我国目前学生所面临的学业而言,任务量是非常繁重的。许多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小学阶段就已经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放松和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因此,也就无法很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无法达到家长、老师的满意时,一些家长、老师往往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批评能够提高他们的认识,改变学习的态度,更加的在学习知识上下功夫,然而,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或是家庭环境的原因,产生自卑心理,在面对批评时,无法很好地应对,进而对老师和家长产生好、恐惧,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差、精神不集中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二)外部环境影响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相较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会比较脆弱。如父母离异、因某些缺陷被同学嘲笑等等,都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一部分学生, 由于自身条件的弱势,往往会以一种敏感的情绪对待题,无法正视他人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以对抗的态度来应对各种情况。许多学校所谓的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从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找到问题的来源与症结。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为解决当前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校方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提高教师们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存在问题时,主动地加以引导。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以平等的、倾听的方式,介入到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应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在班级中,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兼顾,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区分,因为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应得到平等的对待,否则,会造成学生之间形成隔阂,造成不良的影响。

篇13

虽然没有普通高中学生那样的学习压力,但厌学仍然是目前中职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学习期望带来的苦闷和学习动力缺乏带来的疲软造成他们心理上有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如果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我们将背负更多的负疚感。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部分中职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导致一些家长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当老师与其交流的时候,往往表示诧异甚至对教师的不满。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其所好,只讲好的,不说问题;也不能不顾家庭特点,一味否定学生。对于心理过偏激的学生,我们更有必要与其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取得他们对我们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并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必须把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不是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而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教师的劳动成果中也凝聚着学生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在现阶段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