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

篇1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如下三个新特点

一、新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和知识占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学生总是被看作一个无生命的容器,教师总是试图将全部知识灌输给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而“抱”着学生“走”。由此,学生的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创造力。教师更以知识记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发展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大型真菌――蘑菇”的过程中,笔者只是给予学生引导,带领学生观察蘑菇种植场,在观察中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起到了启发与组织的作用,而学习掌握新知的整个过程则是学生自主完成的。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激励思维,变“教”为“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全新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团队中的普通一员,而不再是掌权者。若非要指出教师与学生的不同,那他也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个“首席”,一个“参谋”。

二、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随着各种教育教学设备与手段的更新发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有着更为广泛的运用,其中尤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实验课程的开展为代表。

在现代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参与,许多原本在课上无法完成的探究过程得以实现。仍以“大型真菌――蘑菇”一节教学为例,在原本的教学条件下,城市中的学生很难到蘑菇种植场参观研究。而现在,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先去种植场参观,并用DV将整个参观过程拍摄下来,在拍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DV的过程中思考、探索,从而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探究过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此外,实验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开展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观察,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能提高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学生还能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求实的实验习惯。

总体来说,探究性学习和以前的“填鸭”式学习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改善思维的品质,完善研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层次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和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目标。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教师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学生全面的“素质能力鉴定”转变。

在评价范围上,只限于智能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变为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独立思考问题、能否表现出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等。

篇2

(一)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前教育的核心走向是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与拓展能力,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领悟人文关怀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初中生物教学作为初中生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这是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成当前初中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人文关怀的渗透,势在必行。

(二)由受教育群体及生物学科特点所决定

初中生物教学的对象是刚从小学毕业的青少年,多数年龄尚处于十一岁到十五岁之间,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有限,需要家庭和学校积极施加正面的引导,初中教育因此显得任重道远。学校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对于端正初中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认识世界的角度,对于初中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人文关怀,也是由生物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生物,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某些生命特征的个体或群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产生更为准确的认识,从而珍爱生命,严肃处理与生命攸关的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充满活力而不失和谐的世界。

(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

任何教学,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人,促成人更好更快的成长,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有的人误以为人文关怀只是诸如语文一类人文学科所要重视的东西。初中生物教学如果脱离了人文关怀,就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无法称为完整的教学。如果说语文之类的人文学科是从文化的角度去阐释世界文明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延续,那么,生物教学就是从生物(人和除人以外的动物)本身构造去搞清楚人类和世界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延续,两者只是探讨的角度不同,落脚点是一致的。因此,从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言,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认识初中生物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我们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客观地认识到其重要性――也就是正确认识做这件事的价值――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去做好它。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首要的也是准确认识这一行为的重要性。老师认识其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才会有意识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彻到知识的传授流程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而完整的生物教学;而学生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会认为生物老师在课堂渗透人文关怀为“多管闲事”。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的宣传,引导学生在遇到类似情形时进行妥善处理;也可以出一些与生物教学相关的黑板报,将人文关怀渗入其中。

(二)以人文关怀为导向,领悟生命之真谛

初中生物教学要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向导,领悟生命的真谛,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人都具备拥有生命的权利,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是平等而同样珍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一生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不再拥有。这启示初中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警示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举个例子,在学习《健康的生活》这一个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例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危害生命安全的不良习惯,包括抽烟、喝酒、熬夜、长时间游戏等,告诉学生这些不良习惯的危害,这样,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方法中学习,可以渐渐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三)充分借助学科衔接点,传播人文关怀

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时,应该充分借助学科的衔接点,尤其是一些人文学科与生物学科的交叉点,来展开人文关怀的传播。比如,现在的初中生物课本有“生物学与文学”的专题小栏目,为我们的人文关怀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文学的积淀基本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真实的记录着文明发生、发展的点滴,将文学引入初中生物教材,无疑是有卓识远见的。一方面,文学的加盟可以促使生物教学的诗化,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之美;另一方面,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所学知识。

总之,人文关怀的渗透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应尽之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实施初中生物教学人文关怀的渗透,既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素质教育内涵的要求,也是由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的。实现将人文关怀切实渗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认识到人文关怀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初中生物老师要以人文关怀为指引灯,指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同时,还要关注学科间的衔接点,积极传播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篇3

1.初中生物教材分析

文字教材与辅助教材是初中生物教材的两大组成部分。文字教材作为生物教学大纲具体化的存在,是教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必须要用的,同时亦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重要载体。中学生物文字教材现在是以国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编写的统一生物教材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允许各地区依据自身地域的特点,编写与本地域相适应的文字教材、乡土教材等。

而与初中生物文字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的教学模式还未有所改进,依然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初中生物电教教材一般是以投影教材与录像教材为主要材料,也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为教学工具。但即便如此,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2.生物教材面临的现状

教师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并且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中,没有将生物学科纳入中考中,这对提升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处于受挤压的阶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致使教学方式难以有效地将学科特点表现出来。而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师还是注重单方面的课堂教学。即便教师运用了教学模型,但过于老旧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仍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正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在环境的影响下很难形成生物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教学方式难以同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学科的实践性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讲述法与演示法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对生物产生兴趣,而也是因为如此,直接致使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内容不够了解,难以学到真正的生物知识,从而难以有效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去。此外,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时也有一些弊端,多媒体教材自身也有问题。而这些对教师教学情绪都有一定影响。

二、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1.初中生物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多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例如教师向学生演示,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演习,在实验室或课堂上模拟实验、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测验与评价,详细解答生物问题。但是,即使有这么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还是有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未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

2.初中生物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存在多媒体教学软件数量过少、多媒体教学软件不成体系、多媒体教学软件难以解决重难点、多媒体教学软件没有配套的使用手册、多媒体软件趣味性小等主要问题。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量使用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多媒体辅助工具,能够有效地增加课程容量,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人教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大自然的风光、生物圈的范围等等,让学生从生动、富有趣味的视频中对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有所了解,并乐意去学。

以上就是笔者对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多媒体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希望通过这些探究,能够有效推进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成绩。

参考文献:

篇4

篇5

(1)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 《课程方案》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由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下文简称《课程方案》)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课程门类的国家标准。《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生物”是初中必需开设的一门国家课程。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下文简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程的国家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具体标准。

(1)开课的年级和周学时设计标准。 《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初中生物课的开设年级为七年级和八年级;周学时设计为:七年级每周3学时,八年级每周2学时,即初中学段生物开设学时为每周5学时。

(2)教学的具体内容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将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规定为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其中,具体内容标准用行为动词标注,规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基本学习目标的要求非常明确和具体。

二、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深化高中生物新课程和生物新高考的基础

1. 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发展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下简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高中生物教学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1)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是学习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初中生物知识中,其基础性表现特别突出的内容有:观察细胞的结构、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等等。

(2)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对比分析《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时发现,初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初步的和基础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高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较高层的和发展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

2. 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学科的总授课学时数少,高考生物学科的赋分占理科综合(以下简称“理综”)总分的比例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远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的总授课学时数和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1和表2。

(2)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接近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后,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完全相等,都为108节;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例非常接近。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相比,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大幅度提高。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比以及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3和表4 (以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高考理综各学科赋分为例)。

(3)新课程的高中教材建设,大幅度增加生物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新课程高中教材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如绝大多数学科的知识内容都略有减少,知识难度都略有降低。但生物学科,不仅知识内容大幅度增加,而且知识难度也大幅度加大。

3.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在高考命题时的立意相同。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0年开始,实行高考命题改革,强调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一样,都以能力立意命题。

(2)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所确立的高考试题难度接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2年秋季明确提出:高考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要平衡难度。从2003年高考开始,理综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三个学科的难度值比较接近,并呈波浪式前进,共同维持着理综的难度值控制在理想难度值0.55左右。2003年~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湖北卷)学科难度值见表5。

注:2003年~2005年的难度值,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中国考试(高考版)》杂志;2006年~2011年的难度值,引自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提供的《普通高考成绩分析与中学学科教学诊断报告》。

三、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促进学生继续高中学习的基础

1.加强初中生物的终结性评价,可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形式是生物中考。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证明:将初中生物纳入中考考试科目,能有力地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好老师、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规范初中生物教学,为学生在生物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打牢基础。

(1)初中生物的教学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3年~2005年,荆州市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比较规范。3年后,即2006年~2008年,当年中考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非常理想。2006年~2008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注:①表中“+ +”或“––”表示水平差异,荆州市非常显著高于或低于湖北省;“*”表示水平差异不显著。②荆州市的人口数占湖北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 . 57% 。2006年~2011年,荆州市参加高考理综·生物的考生数占湖北省高考理综·生物总考生数的比例依次为11 . 82%、11 . 74%、12 . 34%、12 . 38%、12 . 84%和11 . 76%。

(2)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6年~2008年,荆州市未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3年后,即2009年~2011年,当年中考未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不理想。2009年~2011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综·生物卷(湖北卷),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对初、高中生物知识整体性的考查,而2010年又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市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的成绩特别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现将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湖北卷)的第32题介绍如下:

例: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剌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解析:除第(2)小题考查的属于高中生物知识(共2分)外,其第(1)(3)小题考查的都属于初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生物知识(共8分)。如果初中学校能规范开设生物课,学生在生物高考时,解答此题应该非常轻松。

四、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6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程中的应用是一个新鲜的、极具开发潜力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笔者充分借鉴其他生物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特性及其教育特长,以便更好地在本教育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将生物学科与多媒体有效整合在一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都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等功能学习新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思想容易开小差等特点,加之生物学科没有被列入到中考范围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适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兴趣,为学生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情境,更利于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对新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内容时,许多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较为陌生,更不知道还存在着有如此微小的生物。为提升学生对其的感性认识,授课过程中可以《湖天春色图》曲为背景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和菌类等)。学生也一下子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所吸引住,仿佛身临其境,并且积极投入其中。由此可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对新知、对生物学科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资源海量共享、形象直观可感、操作简单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类教学活动当中,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自然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开展。比如,在分析“家鸽”这一节内容时,先向学生讲解这节课程的重难点,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家鸽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为提升学生对此节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在讲述过程中可适当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探究欲望;在课程中间可以借助PPT形式将家鸽外部形态有关的知识用图片或者结构图演示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到课程的讲解当中,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互动探讨的学习平台。这种利用感官刺激和综合思维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促使课堂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多媒体的课件设计要做到精细化

生物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多媒体课件准备设计。例如,在分析“观察变形虫”的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直观形象地开展变形虫的实验性教学的,不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进度。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下,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变异过程,对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可重复观看,使其操作过程中的关键要领能更直观地得到展现。

此外,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时间得到有效延伸;这种精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有效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有效的应用,学生的知识范围得到了拓宽,而且还脱离了呆板无趣的教学课堂,同时得以提升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意识、分析能力等。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求的愿望。

四、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是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锻炼能力,通过实验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知识。尽管多媒体教学能提升实验的展示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验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中不能简单只依靠多媒体机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要将传统的实验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内容,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促使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之前积攒相关的经验,接着,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能进一步降低对实验的操作误差,通过多媒体的事先演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更利于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应用技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生物知识学习。

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也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将多媒体与生物学科有效整合更能突出多媒体课件优势的同时,还改善了生物教学中晦涩、抽象的知识点和概念,在提升生物教学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为此,需要生物教师在实际运用中要坚持明确目标、适度应用、加强交互性等原则,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功能和优势的同时,提升生教学绩效,为生物教学改革和创新服务,为学生长远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杜敏华,杨建伟,⒀沛茫亓彩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

[2]蔡振祥.探究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T].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

篇7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生物的全新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生物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能够综合促进初中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下面,笔者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将生物与社会联系起来入手,探讨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才能够真正展开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某一具体的生物知识产生疑问,并在问题引导下进行深度思考。这种情况下,初中生的思维一直保持十分积极的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中,我看到很多学生在课间因为跑不动出现气喘现象,于是我对学生提问:“为什么你们剧烈运动之后,跟平常的呼吸相比,呼吸会变得十分急促呢?”很多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愣住了,因为他们已经对这种现象感到司空见惯,却从未思考过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看到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之后,我让学生根据生物教材进行预习,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增加初中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将生物教学局限于教材以及课堂中。然而,要想使初中生真正学会学生物,并且使他们能够深刻认知生物知识,就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经验总Y出某一生物结论,并且通过这些现象来得出某一生物概念。因此,教师必须要在生物课堂中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综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探究生物知识。在“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我并未公布实验结论,而是让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测量。学生要分别测量没有植物的裸地、有着矮小植物的草地、有着浓密与高大的植物三处地方,并且针对地上有无水洼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测量,由此判断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要认真、仔细记录数据,自主探究生物知识。

三、将生物与生活结合起来

生物这门自然科学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起源并发展起来的,将生物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初中生学到真实、生动、形象的生物知识,改变传统观念下认为“生物无用,仅为应试科目”的错误观念。只有当初中生正确认识生物,才能够真正学会学生物,这也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另外,将生物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也更能够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探究兴趣。在“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课中,我利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了雾霾、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照片,还为学生搜集了一些关于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等相关资料。学生在观看这些照片与新闻之后,直接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并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中,我也让学生讲述他们所认识的水中生物。由于学生参观过水族馆,养过金鱼、乌龟等生物,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来促进学生探究鱼类的运动、呼吸、特征、特点等,便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本课的难点知识便是了解鱼鳍的作用,我也结合人们游泳的视频,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进行讲授。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它是使初中生物实现高效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初中生物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初中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探究学习做好准备;教师要增加初中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将生物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篇8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为带头学科的世纪,生物科学在一些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会对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生物学基础教育是生物科学和技术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生物学基础教育对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生物学科没有得到足够应有的重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众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对于不参加中招考试的生物课重视不够,每周仅安排两课时课堂教学时间,其它时间不允许占用。辅助教学的教具、挂图、模型等更是不愿投资.实验仪器要么不愿买,要么上级配发了也是束之高阁。素质教育成了口号,致使初中生物基础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2.教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的中招考试中有专门的理化生实验考试,三门考试共仅占15分。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设备简陋,缺乏实验材料,准备实验嫌麻烦等因素,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只在实验考试前,突击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实验学习。再加上实验考试要求相对不严格,就更加纵容学校工作的功利性,靠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了一句空话。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由于生物没列入中考科目,上上下下都将其视为“副科”而打入“冷宫”。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极少生动讲解,不愿对课堂效果进行研究,固守陈旧的教学方法,甚至上课时不愿携带挂图、模型、生物标本等直观教具。教师的消极情绪又反过来刺激学生的厌学情绪,致使学生对生物课不重视,上课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或复习中考科目。教师和学生的“负面”情绪相互影响,使原本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失去了魅力而枯燥无味。

二、 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要走出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使初中生物教学赶上时代的步伐,也为高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端正教学指导思想,从以“应试教学”为主的办学思路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切实从各个环节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提高对生物学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克服“短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观念,把生物课放在应有的位置,采取积极措施改变教学现状,以尽快扭转目前生物基础教育被动局面。

2.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实现生物学科的改革

提高国民的生物学素质,培养生物高科技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考试就是指挥棒”。不考,就不会引起重视。如果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并与理、化等学科并驾齐驱,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都会对生物重视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广大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学中,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增加对生物教学设施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首先,要增加实验设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开齐实验,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普遍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为课堂教学提供内容配套的直观教具。其次,开辟生物园地,通过科技活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根据学生的志趣和爱好,组织课外科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4.改进初中生物教材,切实普及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县以下的基础教育贯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特别是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农村有相当部分初中毕业生要加入广大农民以科技为支柱脱贫致富的行列,他们就业前的素质如何至关重要。生物学教学的改革要适应这一需要,教学大纲和教材要进行改革,在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对农村初中生物课程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医药卫生等教学内容和实用技术,相应增加课时比例。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教师除了加强对生物知识系统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等知识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生物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特点,改变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生动、形象、有趣地向学生展现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发展。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9

分层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解决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间的矛盾。对于低视盲生,视力的困难,使得初中生物学科中重要的感知能力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味盲目的灌输,是对盲生个体间差异性的视而不见,是一种未能结合盲生特殊性的生物教学方式。而应用分层教学,能让盲生收获信心,明白到自己能做到怎样程度,而不是对于生物里面操作复杂的实验等难点望而却步。分层教学更是利于教师对于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设置,更贴近盲生实际水平,做到突出重点的效果。

一、学生分层,因材施教

实质上,因为家庭干预及其他原因,盲生个性差异和智力差异都是十分大的。虽然,教学是面对全体的,但对通过对盲生进行分层,便于生物教学有针对性的展开。但是不能笼统的分层,把学生分成能力优秀、中等、差这种分层毫无意义。结合到初中生物学科的能力要求,从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具体能力去对盲生进行分层。可以帮助盲生了解自身,并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学生的分层是动态性的,教师要鼓励盲生针对薄弱的能力部分努力提升,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例如,对于盲生观察能力进行分层。受视力的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偏差更大。初中生物学科中的实验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都有一定要求。例如,低视力学生选用放大器,对于洋葱表皮进行观察;或者脊髓的反射实验需要通过创设不同条件下,不断地观察来了解反射特点。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帮助了解盲生现象分析、抽象思维水平,从而得出观察能力的分层结果。那么,针对盲生的观察能力的层次差异,教师要进行补偿性的教学辅导。虽然视力很难改善,但是通过学生分层可以发现一些学生思维抽象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教导这类学生对比观察及局部整体法等补偿性方法弥补。比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通过两相对比,大大加强了盲生的辨析能力。通过学生分层,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帮助盲生了解自身的能力层次,并为有效的教学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二、目标分层,提高兴趣

初中生物有整体目标,也应该有分层次的目标。有些盲生的能力高,要求也不应该跟大家一样,不然会丧失动力。对于目标分层,主要有三种层面,最低是生物基础知识稳固;继而是达到善于发现生物现象规律,有一定自主分析能力;最高是达到自主学习能力强,对于生物有反思、探究的精神。对于目标进行分层,有利于鼓舞盲生向高层次的目标进发,培养其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利用目标分层可以点燃盲生普遍不高的学习热情。例如,在人体免疫功能一课。我通过预设目标、导向、调整优化目标。把学生从掌握免疫功能的基础知识的最低目标,引导到学会探究现实中的生物现象层面。通过把预设状态转变成为现有状态,极大地满足盲生的提升自己的心理,促使盲生更主动、自信的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并且,学生从低层次目标到高层次目标的转化过程,可以达到深化记忆、高效拓展的教学效果。

三、知识分层,重点突出

盲生课堂上主动表现自己的意愿不强,反而是容易收到暗示。将课堂上知识分层,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帮助盲生理解生物学科的要求。抓住了重点等于触碰到了心脏。有的时候,老师追求全面,结果知识方方面面都有所缺失,找不到中心。有些知识,只需要了解;有些知识,需要掌握;而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能进行深入探索。不同认知水平的盲生对于知识层面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教师对于知识进行分层,利于学生自己进行把握。

比如,学完免疫后,学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身健康评价等课程知识。这些知识内容,只需要让学生去自我把握就好了。初中生物学科理论性较强,分叉多。把握住躯干重点,才是根本。把握住躯干,进行知识延伸自然变得容易了。初中生物教学要进行知识分层,才能凸显重点。尤其是盲生,对于知识分辨能力差,容易找不到重点。繁多的知识会让盲生形成思维混乱,失去学习兴趣。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能有效地帮助盲生掌握重点的内容。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学引入分层教学的理念,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知识分层,适应了盲生个性化需求,并增强盲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盲生掌握生物学科内容中的重点,提高盲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10

(二)初中生物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以及专业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作保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在实际当中,由于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生物教师在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导致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西部边远地区的师资队伍有着很大的缺口,而且对于生物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化、制度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

(三)缺乏教学设备生物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有着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大量的教学实验设备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施。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区还很落后,无法满足所有的初中生物教学的需要。另外,一些初中学校对于生物教学不够重视,对于教学所需的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单一滞后虽然随着我国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避免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主导地位,多数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探讨。这种没有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开展的教学,学生接受知识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死记硬背,显然严重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极不符合生物学科的学习规律。

二、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

生物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理念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初中生物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初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坚持素质教育,教师应该积极按照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应该提高对于生物教学的认识,认真学习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不断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生物师资队伍建设上,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师资规模,大力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建立必要的考评激励制度,提高生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作为生物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教学水平。

(三)加大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资金投入生物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教学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设备,国家应该加大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善教学设施。而学校需要正确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在分配教学资金时也要根据课程特点在资金安排上做到有侧重的均衡协调,以保障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不断创新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选择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时要与所学课程相匹配,要符合教育原理和学科特点。初中生物教学有着实验性强、应用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率。

篇11

一、新课标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

(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和研究获取相关知识。而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则需要教师在思想层面将传统的教学理念予以转变,在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1]。

(二)深化对教材的剖析应用

新课标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加入了更多的生活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材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剖析,进而以教材为依据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同时,使其所教内容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思考问题能力。此外,依托于生物学科的特性,教师还需以教学目的为导向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基于问题导入的兴趣激发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引导,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其对教学内容予以理解、消化。而这一教学效果的达成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导入方面,尽可能地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而后,再同教师一起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2]。例如,在“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的教学上,教师可在课前准备“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即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以小组为单位,将一种植物的栽培作为一项重要的作业予以布置,通过作业的形式提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并令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课前准备和课上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发地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与过程。同时,对芽的发育与根的生长过程进行描述,进而总结出开花与结果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来完成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探究,并利用抽样检测的方式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检测。这种通过提出问题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其爱护植物的情感,促使“教”与“学”的效率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新课标要求下保障课堂教学效率,有必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生物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可以初中生物的特点为依托,从以下两方面对初中生物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科学应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可先向学生讲述相关基础知识和原理,进而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使学生分组展开谈论,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以及和同学的探讨中不断深化自身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②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因材施教是各个学科领域教育教学的主线,而新课标也对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及理解能力具备清晰认识,进而制定出与教学目标相符的分层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任务及课后练习方面体现出一定差异,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其学习水平。

(三)应用情景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物教师在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可以采用问题情景的模式,将教学的内容植入情景和问题分析之中。而在情景构建上必须严格围绕教学目的,保障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思维跨度的问题,并根据实际课程安排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使其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在情景的设置上应尽可能将生活情景作为情景教学的设置主要方向,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科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后能够在生活中主动总结和探索相关生物知识,在拓宽其知识面的同时,确保“教”与“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表明新课标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对生物学科要求的了解,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和生物学科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立明 单位:榆树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12

一、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开展微课教学

不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初中生物作为注重实验教学效果的学科注定是要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因此在微课教学情境下依然如此。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内容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学生作为学科学习主体与课堂学习主体,同样也是评价、使用微课的主力军。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进行微课教学必然要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并在这一原则的约束下开展微课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微课进行课前设计、录制乃至课后交流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耐受性、学习理解力以及最基本的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前文提及过,微课教学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形式注定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一针对性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点进行展开的教学的针对,换句话说是要在缩小教学范围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缩小范围,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对光合作用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区别不甚了解,我在此基础上就录制了叶绿体与其他植物细胞在显微镜条件下的微课,并将这些细胞绘制了简图。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微课教学,不仅解答了学生对植物细胞作用发生条件的疑惑,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维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开展微课教学时要突出学科特点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短小精悍就要求微课教学在开展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特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学习注意力的维持。所谓微课特点既包含微课本身的技术特点与参与特点,还应当包括学科特点。如初中生物的学科特点就是可实验性,那么初中生物学科在录制微课教学时就应当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生物科学是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教学学科,这就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了天然优势。当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能将生物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时,就要在设计、录制微课时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保持对生物学科微课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微课教学要遵循“资源多样”与“简单实用”原则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制作设计是在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的技术前提下实现的,这就使得初中生物微课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与技术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与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极为便利的方式将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到微课视频设计与制作中,教师则在这一教学方式中重视对学生视野的培养培育,不能让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堂中。也正是由于微课教学资源的广泛性,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维持“微”这一微课的技术特点。即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要遵循“资源多样”与“简单实用”这一双重特点。毕竟微课制作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这一时间往往不超过十分钟,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教师对微课的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时就要以“微”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使学生可以借助移动平台进行随时的补充与学习,这将极大地利于微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当下,初中生物教学不可避免地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迈入信息化。信息化“微课堂”教学,有助于明显地缓解教师缺乏时间与精力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并通过这种微课堂教学方式,来补上自己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有一个远见,将其认识与研究延展得更为深入与广泛,以促使微课阅读教学更加成熟、系统,通过微课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1 加强预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我们国家所积极倡导的教学理念一般是“先教后学”,也就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选择,所以在教师课堂教学开始前,应该先对学生提出预习课本的要求,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1 明确学习目标

在预习开始之前,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对他们进行具体的自学指导,同时指定所要预习的教材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向学生规定自学任务。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来为学生讲解自学要领,例如在预习时应该优先从哪些方面考虑教材上的问题,教材上的插图有什么重要作用,如何从插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怎样对教材的核心要点进行勾画批注等。尤其是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对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还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进行自学指导时应该多加关注,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1.2 明确预习重点

也许教师的自学指导十分到位,学生也明确了学习目标,可是在预习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实现更有效率地自学,教师应该提前告诉学生自学的要点和重点。这样,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知识,还可以掌握知识要点,明确学习方向。同时,鼓励学生针对预习重点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老师将这些疑惑收集上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己找到的问题来进行专门的学习情况检测,有利于开展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精准点拨。

2 加强教学指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有效预习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方向,但是如何在正确的教学方向上走准、走远,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指导了。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答学习疑惑?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同时有效的教学指导,还有助于提升W生的思维能力。

2.1 有针对性教学

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已经向学生强调了预习重点,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初中生物学科的教材中有许多操作性实验以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原理,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讲解教材时,教师可以在这些知识要点方面下工夫,尤其是考虑到初中学生思维比较灵敏,因此还可以选择值得探究的合作探究问题供学生自由探讨。

2.2 下放解惑权

尽管学生使用统一的导学案,但是并不代表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指导和解惑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其实,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导学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中遇到困惑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自主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再度灵活设计探究问题。而且研究表明,教师在全面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将解惑权下放给学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当然,某些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指导。

2.3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教师讲授的时间也相应缩短,如何对学生做出精确的点拨和正确引导也就至关重要。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时,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情绪、欲望和需求,热情耐心地予以指导,并对学生后续的表现多加关注,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想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3 强化知识整体性,及时反馈课堂效果

3.1 强化知识整体性

尽管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学生解惑和教师解答等环节已经能够对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却还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建构还存在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了。教师在每节课开始前都应该对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框架回顾,在本节课结束时也应该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进行总结,在一大章讲完时,还要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3.2 及时反馈课堂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