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本运营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资本运营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

篇1

(一)收益法收益法主要采取收益还原思路,即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其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取收益的风险回报率。收益法就是通过预测目标企业未来所能产生的收益,并根据获取这些收益所面临的风险及所要求的回报率,对这些收益进行折现,得到目标企业的当前价值。收益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资本运营后的公司价值或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现或本金化等处理的过程。收益法中最为常见的是贴现现金流量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DCF),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等于该资产在未来时期所付给投资者的净现金报酬以一定的折现率(折现率r=时间价值+风险溢价)换算成现值的总和,公式为:V=■■,时至今日,由费雪创立,经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展,完善的企业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DCF)仍然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也是评价资本运营绩效的一种重要方法。但DCF法仍然存在许多缺陷。William D.Rifkin在谈及企业价值的确定时也认为:从纯财务的角度看,DCF是一种最合理的估值方法,但也是一种充满主观性和需要大量假设的方法。运用DCF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适用条件比较苛刻。例如,处于投资期或重组期,对经济周期较敏感,拥有闲置资产和人员等企业并不适用。更为重要的是,非上市企业很难通过CAPM或APM计算出企业的股利折现率。(2)未能反映企业灵活性所带来的资本运营收益,该方法并未考虑企业战略对企业价值的作用。(3)DCF法隐含的假设是企业的价值与企业评估的时间无关,不考虑企业投资和评估的时间选择。实际上,企业价值是时间的函数,企业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4)未考虑企业投资项目之间的时间依赖关系,不具有动态性。(5)客观性较差,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计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容易忽略了企业当前所隐含的未来增长机会价值。当然,针对成熟市场中的企业并购等资本运营,还有可以采用超额收益法、预期收益法,但适用条件甚为苛刻,考虑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实效性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这里不作详细探讨。

(二)成本法经济学家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系数,即“托宾Q”系数,托宾Q=企业的市场价值÷该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而企业市值=资产重置成本+增长机会价值=Q×资产重置成本,所以增长机会价值=(Q-l)×资产重置成本。可见当Q>l,增长机会价值>0时,市场对企业的未来盈利状况有较好的预期,企业资本运营对公司绩效有正面效应。该理论提出后,Q值作为公司价值的评估指标。在实际计算中,Lang和Stulz(1994)以公司股票市值作为公司的市场价值,以公司的账面净资产价值替代资产的重置价值,提出了MBR的概念,MBR=公司市值÷公司账面净资产。在我国,重置成本法也是估算公司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即用现时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被评估资产已经发生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后所形成的差额,作为被评估资产评估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如果只考虑资产的实体性贬值,根据资产的使用期限,考虑资产功能变化等因素重新确定成新率,评定被评估资产的评估价值的计算公式为:“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成新率。”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资产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考虑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等因素,评估结果公平、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待定用途资产的评估。但该方法涉及的参数众多,工作量较大,计算过程复杂,且不易估算经济性贬值。此外,该方法虽然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贬值,但是未将资本运营中企业财富的增长源泉表现出来。

(三)市场法市场法采用市场比较思路,即利用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已交易企业价值或上市公司的价值作为参照物,通过与被评估企业与参照物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必要的调整,来估测被评估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思路。具体包括:(1)市净率法。企业的市净率(price/book value ratio)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净资产的比率。即先计算出该行业平均的市净率,再将行业平均市净率与调整后的账面净资产相乘,即得出公司的资产价值。“目标企业的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净资产”。市净率估价模型的主要缺点是账面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如果各参照公司与被评估企业在存货计算、折旧方法和坏账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则需作出繁杂的调整;此外,若被评估企业在长时间内资本运营并未导致正的利益流入,而是持续亏损,使其账面价值(净资产)为负数,则市净率估价模型就不再适用。(2)市盈率法。市盈率模型认为公司价值等于公司盈利与价格收益比(市盈率)的乘积。公司市盈率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获得:第一,通过对基本参数(如预期的增长比率、股利支付比率以及风险)的分析得到公司的市盈率;第二,通过与类似企业的比较得到公司的市盈率。市盈率模型法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数据易得、使用方便、理解直观,最大的缺点就是粗糙、误差大,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盈利额,最容易受到会计人员的操纵,如果各参照公司与被评估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差较大,则需做出复杂、费时的调整;对相似企业的选取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即使使用同行业企业作为目标企业的对照组,企业之间的差异也会非常大。现在许多人使用回归的方法来确定企业的PE比率,但在选取横截面数据时,同样也会面临这个问题;此外,按照这种方法,在与参照组比较得到原始比率之后,总要进行一些调整,否则得到的比率不会反映企业的具体情况,在调整过程中总会加入人们的主观意志。最后,若被评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则市盈率模型不再适用。除此之外,针对某些高科技企业,彼得・林奇认为,增长型企业的价值应等于企业的长期增长率与红利率相加再乘以企业的净利润。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将企业的长期增长率与红利率相加再除以市盈率。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未在证券市场上挂牌交易,这时还可以选择参考企业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但这些方面均较为片面。

(四)经济增加值(EVA)法公司绩效评价的经济增加值法是指从税后营业净利润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包括股权和债务的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指公司的剩余收入必须大到能够弥补投资风险或者说是企业净经营利润减去所投入的所有资本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后的差额。该方法在承认评价公司利润及回报率的同时,强调产生利润的资本数量,旨在计算公司的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和经济资产(economic capital)。若EVA为正,表明公司资产使用率高,公司价值增加;若EVA为零,说明公司的盈利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最低报酬;若EVA小于零,即使会计报表上的净利润为正值,也表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公司的价值在减少,股东的财富受到侵蚀。EVA=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成本=调整后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其中,资本投入额=权益资本投入额+债务资本投入额,WACC=权益资本比重×权益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重×债务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贝他系数×市场风险溢价,债务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公司特有风险。EVA法的优势:从衡量企业为股东创造了多少财富的角度出发,考虑了资本成本,将其从税后利润中予以扣除,真实地反映了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创造的新增经济价值。EVA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在同一目标下很好地统一起来,使经理人像所有者一样思考和决策,从而能有效缓解因委托关系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EVA方法不仅能为上市公司,也能为非上市公司提供绩效评价标准,并使得非上市公司具有能与上市公司进行绩效比较的共同基础。EVA法也存在一些缺陷:(1)EVA绩效评价方法本身指标的合理性。现在无论以何种绩效评价方法来衡量企业绩效,都没有超出企业的边界。而企业都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各种资源投入,企业并不能将发生的成本全部内部化,其成本还存在外部化问题,如企业社会责任。在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还需要对这部分成本进行考虑。(2)资本成本难以合理获得。债务资本的成本比较容易取得,而股权资本的成本难以取得。一般而言,主要是利用CAPM方法来计算资本成本。但CAPM的假设比较严格,模型也相对简单,假设条件与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相差甚远,由此计算出的资本成本合理性值得怀疑。(3)EVA法只注重财务方面的评价,忽视了非财务方面的评价。

二、综合财务分析法的缺陷

为了弥补单个财务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绩效的缺陷,许多学者提出从综合财务分析视角进行重新评价。但是,这些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

(一)构建财务指标体系法 财务指标体系法是指使用多个指标综合来评价公司绩效的方法。冯根福、吴林江(2001)选择了四个财务指标来分析,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为便于对资本运营前后公司的绩效进行对比,对于这四个财务指标构建了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四个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还有学者认为要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性、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性六个方面来反映公司资本运营绩效。这六个方面又分别包括了许多具体的财务指标。通过对各个指标利用统计学的技巧进行极值、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或进行回归分析对各指标赋以权重,构建了一个综合函数,以综合函数值的变化来衡量公司资本运营前后绩效的变化。此方法虽然能全面评价公司绩效,但是搜集数据与计算相关指标的工作较为繁琐,而且在进行极值、无量纲化处理与权重的确定时也很复杂,操作性不佳。

(二)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单纯的财务会计模型主要体现企业过去的绩效,不仅难以抵御财务造假的欺骗,而且难以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难以真实体现企业资本运营绩效。由于财务虚假问题已构成对全球上市企业的信任危机,目前越来越多的评价机构在寻求更综合的评价模型,以求能真正体现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加权综合评价模型适当降低了主观指标的分值,并首次提出了财务预警概念,其评估体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财务预警体系,第二部分是发展潜力。(1)评分体系评估程序。首先以定性的财务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为主并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挑选出200家左右的候选企业,然后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对200家公司作逐一筛选,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将其中的一部分财务绩效与企业真实情况明显不符合的公司剔除出50强候选公司的名单,对候选名单中剩下的公司进行评分和排序,并将结果交专家委员会讨论来做最后决定。具体包括:①财务预警系统。其核心是选择一系列财务指标,如应收账款率、销售成本率等。在行业均值基础上设置一定的置信区间,得到这些财务指标的行业标准区间,将某个具体公司的财务指标与行业标准区间比较,进而作出该财务指标是否预警的判断。②发展潜力评分体系。对上市公司进行发展潜力评价,该模型分为四个方面,即从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治理结构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绩效,每个方面又细分各项指标,并对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2)模型结构分析。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不局限于某个侧面,更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财务绩效评价的弊端。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是评价模型及权重设置仍有不合理的地方,模型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时,部分指标的评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甚至单凭某个董事长或总裁的介绍来打分,容易使评价结果失真。因此,应分析选取更多的客观性因素并加以量化,以求能更客观地对上市公司绩效进行正确的评价。

(三)因子分析法许多学者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企业资本运营的动因是多维度、多目标的,而绩效是这一行为导致的结果。人们认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动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绩效首先体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资本运营应首先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高。为全面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绩效,研究者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资本运营绩效进行了评估,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反映上市公司在资本运营后盈利能力的变化。每个指标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企业资本运营前后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具体是通过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将赋予权重的指标值相加,得到每个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然后将进行了资本运营的上市公司当年的得分与进行资本运营前一年的得分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看出进行了资本运营活动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否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或降低。但因子分析法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1)该方法所采用的指标较少,对资本运营绩效的分析不全面。仅仅采用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四个指标进行分析,侧重于分析资本运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变化,而实际上,企业的资本运营行为对资本运营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还包括管理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2)将进行了资本运营活动的上市公司当年的综合得分与上市公司资本运营前一年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上市公司在资本运营当年需要支付大量的收购成本以收购目标公司,而且资本运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目标企业进行资本运营后的整合管理,结果使资本运营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利用资本运营当年的财务指标来计算综合得分显然是不合适的,其结果必将弱化资本运营活动给资本运营企业带来的绩效。(3)对每个指标所应赋予的权重未进行科学地分析,仅仅是根据主观判断赋予指标以各自的权重。这就使得根据所赋予的权重而计算得来的指标值缺乏科学的依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单纯用财务指标进行公司绩效评价不仅具有滞后性,而且更促使管理者注重短期财务目标,偏离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再加上财务指标的人为操纵性和欺骗性,更会使评价结果与事实相去甚远。从国外对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来看,目前已基本从财务业绩评价过渡到非财务性绩效评价阶段,并更注重无形资本的运营。这其中的代表理论是卡普兰与诺顿创造的平衡计分卡。现在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无形资本运营带来的绩效度量问题,例如对知识资本、信息资本的测度等,这必定会是未来企业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

篇2

企业资本运营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外,属于高层次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企业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资本进行操作,实现大范围的资本流动,借此配置企业资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运营经验不足的情况,导致资本运营质量明显降低,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情况,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调整,对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与投资方向进行优化,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重组。文章以资本运营与投资决策思想作为研究核心,促进现代化企业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规模化以及可持续性准备了条件。

二、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所遵循的原则

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对于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工作的重难点进行明晰,还需要从原则框架的角度出发,对自身工作进行梳理,以期完善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的途径与手段,构建起科学高效的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的全新模式。

1.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对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工作活动的主要流程、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的基本要求以及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的重难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实践操作模式满足切实满足使用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管理人员才能够以现有的管理条件为基础,构建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體系。

2.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由于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内容多样,操作环节较多。为了适应这一现实状况,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的相关操作之中,就要尽可能的增加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方案的容错率,减少外部环境对新时期背景下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活动的影响。降低操作的难度,使得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批量操作,保证各个环节之中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的路径与方式

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的探索是一个全全方位的过程,需要企业以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为框架,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融资渠道的扩展以及运营决策机制的健全等几个层面入手,对资本运行质量进行提升,形成科学的企业投资决策思路。

1.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运行质量管控的过程中,公司管理人员首先要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处理好企业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空间结构以及风险结构的关系。从具体操做来看,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资本结构与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投资风险过大对企业资本结构带来的危害。同时在进行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投资环境、企业文化等基本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并针对企业资本运行质量的实际,对企业经营战略展开必要调整。在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处理好不同层面资本结构的不同需求,防止单一资本运营风险对于企业资本优化工作的带来的不利影响,借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投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持续进行,使得企业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融资渠道以及资本积累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对于资本的使用需求。针对这一现状,为企业发展塑造良好的资金环境,需要企业不断进行融资渠道的扩展。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以实用性原则为先导,化繁就简,对企业资本运营与投资方式进行优化,减少冗余环节,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债券发行、土地置换、存量资产出让以及股权出让的方式,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拓宽企业的融资能力,多样性的融资方式,能够在保证企业融资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效率,确保资本的充足性,满足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切入点,将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结合起来,这种操作方式,将企业的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序提升。

3.实现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健全。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健全,需要将企业投资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进行明晰,为快捷、高效投资决策机制的形成准备了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分权,对投资决策的权限进行明细,实现决策责任的细化,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的决策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有助于规避人为原因出现的资本运营风险,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健全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对联动机制进行优化,扩大经营业务与产品类型,实现资本风险的分担,确保运营决策机制始终能够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

四、结语

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和分析对于增强企业资本管控能力,提升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文章以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为先导,将其作为基本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方式、融资渠道的扩展以及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运作模式进行探索,确保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活动能够满足实际的企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保东.基于EVA考核模式下的企业财务价值管理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2015(11):78-79. 

[2]徐宏智.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J].东南大学,2015(10):102-103. 

[3]胡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监管分析[J].上海企业,2017(9):56-57. 

篇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24-01

营运资本管理是指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上半部分项目进行管理,确定合理的营运资本持有量。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资本管理的基本和最终目标应该遵循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目标。概括而论,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保证企业营运资本的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并尽可能地提高营运资本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企业营运资本的循环始于现金的支出(原材料的购买),而终于现金的回收(产品的出售),其间涉及到存货周转、应收账款周转以及应付账款周转等环节。因此,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公司规模、销售状况、管理效率、通货膨胀、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等因素将影响着企业营运资本规模的大小。

一、行业特征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一定的销售额下,公司所处的行业特征、它所采用的技术特点和细分市场决定着营运资本规模。例如,要完成相同的销售额,机械制造商就比百货连锁店需要更多的营运资本。行业特征决定了百货连锁店与机械制造商相比,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和存货。一些公司,如大型超市,营运资本需求是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运营不仅不占用现金,而且能产生现金。

二、公司规模对营运资本的影响

营运资本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周转使用的日常性流动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转需要相应的营运资本作保证,即企业规模扩大,其营运资本规模也应该相应扩大,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过正常进行。虽然,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其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并非同比例的增长,但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营运资本需求也应该会上升。如果营运资本的增长不足以满足企业经营规模扩张的需要,则企业的过度扩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管理者不仅需要决定不同经营规模下的营运资本需求水平,而且也要保证为维持这一营运资本水平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当企业的经营规模随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而扩大时,有可能出现过度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当市场需求出乎意料的迅猛增加,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面对利润丰厚的市场,企业很难抑制其强烈的扩张动机,但如果经营规模的扩张得不到相应的营运资本支持,企业经营问题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财务困境。而导致过度增长的常见问题是,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企业业务量增加所产生的新增利润自然会成为企业新的营运资本资金来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因果关系是反向的,新增业务量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在营运资本的需求(增加存货、提高工资费用支出)增加之后,即往往企业营运资本的增长在前,业务现金流的实现在后。大多数企业在销售实现之前,必须为确保销售实现而垫付大量的成本。总之,公司规模会对营运资本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销售收入及增长趋势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一般来讲,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不变,营运资本规模会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增长。因为随着销售增长,一方面直接造成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也会自发要求提高存货水平以保持较高的销售水平。也即是说,需要更多的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支持增加的销售额。但是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营运资金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现金和存货,即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现金和存货所占用的资金因时间、数量的不一致而可以相互调剂使用,使占用于流动资产的资金增加速度小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

四、管理效率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可能不同。因为尽管它们可能面临相同的约束条件,但是有些企业经营较好,有些企业经营较差,导致其经营效率存在差异。对于那些存货、应收账款管理高效率的企业来说,由于其资产周转率高,支持相同销售增长所需流动资产的投资规模显然要低于一般水平。而存货或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得其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就会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应付账款周转率提高,表明企业还款速度加快,企业占用的其他企业的资金减少,从而需要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占用,使得企业营运资本规模增加。但是应付账款周转速度加快,会使得企业的信用水平提高,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五、通货膨胀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从而对企业营运资本循环的每个环节均会产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随着销售价格上升,引起销售额增加,即便是销售量可能不变。由此,造成应收账款增加,原材料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本费用价格也上涨,进而企业存货增加。此时应付款项规模也可能扩大,除非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否则,必然会造成营运资本规模扩大。

六、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非衔接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都广泛地以商业信用为媒介来实现,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保持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就越多,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的协调程度就越差。因此,企业应保持较大的营运资本规模,以偿付当期的到期债务。而如果企业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确定性程度越高,并且在时间上保持衔接一致,就可持有较少的营运资本。

七、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篇4

二、营运资本的自身特征分析

(一)变现能力强

大多数企业的营运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企业消耗或者是出售掉,将其进行变现,转换为现金资本,并且相对于长期的资本来说,不论是发生了紧急的状况,还是其他特殊情况,营运资本都是十分容易变现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困境。

(二)时间周期短

企业的营运资本相对来说,具有较大的波动,为了尽可能的规避资本管理的风险,企业的营运资本一般的周转时间都是不长的,在一年之内,有些企业的周转期限甚至更短,具体的可以由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获得的渠道较多

从大多数的企业实际发展来说,企业在筹备营运资本时,它的渠道是非常多样化的,主要的有国家、商业、个人、贸易等,具体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各项预收账单、应付账单、直接借款等。

三、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综述

(一)含义阐述

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流动资本以及企业流动负债管理的各项内容的总称。营运资本的管理就是在管理人员的操作下,对资本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规划,进而实现对企业流动资本和流动负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盈利和短期的实际偿还债务的能力,它在时展的形势下已经成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管理的具体内容阐述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从营运资本管理活动的角度来看,它的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企业营运资本的预算、控制、决策以及分析考核等;从管理的对象来看,它的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企业流动资本的管理、企业流动负债的管理以及两者的混合式管理等。总的来说,它最终的管理内容是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以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控制管理为核心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四、我国企业管理中营运资本管理的现状

前些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很多的企业由于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不科学,最后被市场所淘汰,经过近几年的恢复完善,很多的企业都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企业的融资不足

很多的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担保条件,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的要求时,银行基于风险因素而拒绝提供贷款服务,造成企业融资困难,很多企业存在着流动资本欠缺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营运资本管理的风险。

(二)投资管理能力较弱

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中,投资出现亏损现象十分常见,这种现象是由决策的失误、资本的不足、资金机构设置的不合理等多个方面因素造成的,导致企业的营运资本紧缺,增加了管理的风险系数。

(三)营运资本运行的效率低下

企业的营运资本运行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金管理的不合理,导致很多的现金出现了闲置或不足的状况;其次,企业的存货管理方式不恰当,造成大量的货物堆放在仓库之中,很容易出现存货积压的情况;第三,企业的赊账管理方面缺少系统的管理要求,造成企业很多的应收账款得不到及时的收回,导致企业的资本周转率大大降低,这也就给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活动的时效性带来了不利影响。

五、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我国企业在营运资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基于长期稳定正常的发展角度来说,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并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规律,有针对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理念和措施,取长补短,找出自身在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所在,而后制定改进优化方案。

(一)提高企业的资金融资能力

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在保证了目标规划方案正确合理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方案的实施,规划方案实施的重要保障前提就是有充足的发展资金做支撑,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提高融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进一步的完善企业资金管理体制,制定举债的标准和规模,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其次,构建自身完善的信用体系,强化自身的信用担保能力,从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银行融资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融资手段,但是由于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一般是会对企业的贷款请求有一定要求的,甚至于限制一些经营能力较弱的企业的贷款要求,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就需要企业切实的加强自身的担保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顺利的获得银行的融资;第三,对政府部门来说,要根据时展的变化情况和特点,对我国的资本营运市场进行不断的完善优化,以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健全。

(二)对企业的资本管理结构进行优化

对于企业来说,要具备国际化的战略性思维,要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营运资本的各个项目之间的快速转换,确保项目的消失和项目的成立之间不会有较大的冲突发生,而且对于那些消失的项目也可以进行及时的补偿。除此之外,还要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间隔内对营运资本的各个项目总额、流动资本以及流动负债等各个项目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平衡性,如果缺失平衡性,就要采取措施进行结构调整,保证企业营运资本结构的平衡,进而促进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提高。

(三)对营运资本实行归口管理

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需要在管理人员的正确带领下,根据企业实际的现阶段的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的流动性资本和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的流动负债情况进行归口管理,对营运资本归口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建立健全营运资本管理的相关制度,在管理制度中要制定出一整套可行性的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奖励惩罚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于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的实际状况进行动态化的考核分析,对于管理效果较好的应给予相应的奖励起到鼓励作用,而对于那些管理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的要提出指导性的改正意见,并对问题的出错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篇5

营运资本又称为营运资金,是维持企业日常经营周转所需持有的资金,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两位美国学者对美国一千家大型按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的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这足以说明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营运资金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公司的流动资产总额,较强的流动性使该部分资金成为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剂和基础。狭义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通常用来表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二、文献回顾

1.国外营运资金管理文献回顾。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在内容上,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单个营运资金项目(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在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扩展到了整体的营运资金管理,如Keith V· Smith(1979)首次探讨了整体营运资金规划与控制的内容。(2)在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上,从流动资产周转率扩展到了营运资金周转期。西方国家早期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法用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评价,主要衡量企业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这类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些指标只能从单个方面反映流动资产管理状况,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应用时经常会产生相互矛盾的现象。为了避免矛盾出现,Richard V·D和E·J Laughlin(1980)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全貌,他们将现金周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3)在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上,从单纯的数学方法上转变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重心。在财务管理教科书上常见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有:组合理论法、数学规划法、成本平衡法、概率模型法和约束条件发等,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以明显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

2.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文献回顾。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晚,营运资金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概念是在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后引入的,自此国内营运资金研究才正式开始。1995年毛付根在“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指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王竹泉等人在“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一文指出“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提出要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结合起来。

三、研究假设

1.应变量的选取。本文采用权益报酬率(ROE)作为应变量,权益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从公司财务角度看,权益报酬率是反应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指标,该指标包含了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是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直接反应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与股东目标价值相一致,能反应公司的绩效水平。

2.研究假设。(1)流动资产(X1)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资产比是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即流动资产比=平均流动资产/平均总资产。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要比非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弱,企业留有过多的流动资产会影响企业总资产的盈利能力。所以提出第一个假设:a:流动资产比与企业绩效之间成负相关关系。(2)流动负债(X2)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负债比=平均流动负债/平均总负债,通常流动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是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短期借款虽然在融资成本上低于长期借款,但是过高的短期借款会降低当年的现金流量,还使公司面临较高的短期偿债风险;如果企业较多的使用推迟应付账款方式进行短期融资,就会降低企业的信用,不利于企业后期融资。上述两种原因都会降低企业的绩效。所以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b:流动负债比与企业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3)流动比率(X3)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即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虽然流动比率越大可以减轻企业短期偿债风险,但是这也会导致企业绩效降低,因为流动比率越大,说明流动资产就越多,流动资产的获利能力相对于非流动资产而言较弱。所以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c:流动比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4)流动资产周转率(X4)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资产周转期=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其周转速度就越快,公司就更容易地偿还期债务和购买更多的材料,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据此我们提出第四个假设:d:流动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5)现金周期(X5)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现金周期是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综合指标,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现金周转期越短,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从而就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据此我们提出第五个假设:e: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6)公司规模(X6)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经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的结构和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此外企业规模的大小是一个企业实力和信誉的象征,规模越大,则融资相对就容易,而且在融资过程中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把公司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并用总资产的对数来代替公司规模变量。(7)净资产增长率(X7)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净资产增长率反映企业成长的速度,从侧面也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净资产增长越快,表明企业前景越好。本文把净资产增长率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8)资产负债率(X8)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资产负债率越高则企业的负债越多,应付利息就越高,产生税盾就越多,就越能提高企业的价值,所以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也把资产负债率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

四、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地机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总样本数据为144个,为了实证研究的准确性,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剔除了ST、PT的企业和数据不齐全的企业,最终选择108个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企业2009年度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本文使用的软件有EXCEL和EViews,其中EXCEL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EViews是用来完成实证分析。

2.描述性统计。表1是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个别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特别大,高达0.9。这说明企业营运资本采用的是稳健性融资政策,采用这一融资政策,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通常比较小。个别企业保留较高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高达44,这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发挥流动负债的作用,或者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较多。还有的企业现金周期很高,达到400多天。

3.实证分析。本文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Y)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标准。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有: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比、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现金周期、总资产对数、净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并建立模型:Y=α+β1χ1+β2χ2 +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μ,其中βt是变量系数,t=1、2/、3、4、5、6、7、8,μ是方程残差。

表2 实证分析结果

R-squared=0.307338,Durbin-Watson stat=1.582098。

从表2我们可以得出回归方程:Y=0.1625-0.0904χ1+

0.2289 χ2-5.94Eχ3+0.0478χ4-3.96Eχ5+0.0090 χ6+0.0003 χ7+0.1300χ8+μ。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资产比和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成负相关关系,即降低流动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即企业实行激进式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但风险比较大。流动负债比与企业绩效显著成正相关关系,这和假设正好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机械企业一般是大型国家控股企业,知名度、声誉比较高,管理制度完善。过多的短期负债或应付账款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危险。而企业正好利用短期借款利息的抵税好处来获得更多的节税以提高企业绩效。流动比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可能是样本比较少,数据不够充分导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提高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现金周期越短越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净值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经营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拟合度为0.31,这说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可以用营运资本来解释。

五、对机械上市企业的几点建议

1.提高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从表2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只有1.14,因此企业需要降低流动资产以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2.缩短现金周期。机械上市企业的现金周期的平均值为82天,这说明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为82天。现金周期越长越需要营运资本,越多的营运资本对企业经营绩效有负面效果。所以企业需要缩短现金周期,缩短现金周期的途径有:在不影响企业声誉的情况下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或者缩短存货周转期,尽量实行零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周转期。

3.提高资产负债率。从表2中可以看出,机械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是0.42,这和国外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是较低的,美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60%左右。所以企业需要提高资产负债率以充分发挥负债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袁光才,陈菊等.电力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9)

篇6

1、资本运营的概念

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企业内部一切可以增值的价值的总称,企业对资本的拥有表现为强大的资源支配权。运营的一般含义是指对企业的筹划和管理活动,那么所谓资本应该是指对企业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所谓资本运营,就是指以追求最大利润或资本最大增值为目的,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通、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调整和优化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本进行有效运作,实现增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2、资本运营的主要特点

(1)资本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经营。资本运营者不仅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要考虑运用一切经营手段扩大可以利用的资本的份额,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来获得更大价值的增值。资本运营的这种开放性,使企业面对的经营空间更为广阔,打破地域、行业、部门、产品等分割,把企业看成可增值资本的载体,使企业资本随着利润的多少和高低而转移。

(2)资本运营要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动是资本的内在属性,资本只有通过不断的流动才能实现合理配置和增值,资本的闲置是资本的极大浪费和流失。一方面,资本运营要求通过资本形态的变化,盘活沉淀、闲置、利用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的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业和产品上,优化资本的组合质量,达到资本有效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资本运营要求加快资本流动的速度,缩短资本的流动过程,提高资本的流动效率,实现资本的迅速增值。

(3)资本运营具有分散风险的要求。资本运营而对众多的可供选择的经营对象和经营方式,在未来结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而也存在着风险。任何一项资本运营活动,总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自己的资本既能够安全运行,又能够得到最大盈利,因此资本运营均趋于把资本分散并吸收其他资本参股,营造一种分散和混合的资本结构,通过资本组合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而增强资本的抗风险能力。

(4)资本运营重视资本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而非占有权。利润来源于对资本的使用、运作而非占有,因而资本运营把资本的支配和使用看得比资本占有史为重要。资本运营关注一切有利于自身资本扩张的资源,可以通过控股、合资、租赁、兼并等方式将木不属于自身占有的有增值价值的资本纳入自己的支配体系,尽可能利用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的企业,从而增强竞争能力,“做大蛋糕”,提高获取更大盈利的可能性。

二、完善国内企业资本运营的建议

1、企业资本运营应以企业战略为依据并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协调

(1)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战略广义上包括目的与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狭义上只包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认为战略是由若干要素构成。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是由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要素构成的。产品与市场范围说明企业属于什么特定行业和领域;增长向量说明企业有产品与市场范围向未来产品与市场范围移动的方向即企业经营方向;竞争优势表明企业某一产品的市场组合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凭此可给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协同作用指明了一种联合作用的效果,涉及到企业与其新产品与市场项目配合所需要的特征。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通过运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因素是不利的,以及分析企业自身在竞争中存在哪些有优势和长处、哪些劣势和不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在行业或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以便决定采取何种企业战略等。

(2)为何要以企业战略为依据。企业战略的总体指导性。企业战略是指贯穿于企业一定历史时期的所有重大决策中的指导思想及其事关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目标、规划与谋略;是企业进行各项管理工作的总体指导思路,具有强大的指引性。企业战略的科学性。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战略是充分分析了所有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与内条件)之后决定的。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通过运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而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因素是不利的,以及分析企业自身在竞争中存在哪些有优势和长处、哪些劣势和不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在行业或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以便决定采取何种企业战略等。二是战略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企业对影响企业经营因素进行分析时运用了各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包括产品生命周期法、学习曲线法、竞争性分析法、成本领先地位分析、产品差异分析、价值链分析、盈利相关分析、市场份额分析、产品质量分析、技术领先优势、关系矩阵、成长/份额矩阵分析、吸引力矩阵分析等,这些分析方法或工具为企业科学地、正确地确定企业战略提供了保证。国内企业资本运营的盲目性,是指国内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目标定位不能反应企业实践发展的要求。表现在:一是重产权资本运营轻产业资本运营。部分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产权资本运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所以要从产业资本运营转向资本运营,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自己的主业,结果搞得企业组织庞大,但资本盈利性却较小;二是资本运营不讲究量身策略。有些企业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施无关联多元化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有的企业本无良好的基础和业绩支撑,由于收购项目与企业原先所具有的核心产品、技术缺乏内在的联系,又未能在新产品中培养出新的核心产品最终把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也丧失了。正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国内企业资本运营应该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运用各种资本运营方式、方法来进行。

2、提高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决策水平

(1)处理好战略决策与财务决策的关系。在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在具体资本运营方式的选用上,要以战略决策为主,并发挥财务决策为辅和细化的作用。战略决策为主是指在扩张、收缩或治理型资本运营方式类型的选择上应以企业战略为依据来确定。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通过运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因素是不利的,以及分析企业自身在竞争中存在哪些有优势和长处、哪些劣势和不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在行业或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以便决定采取何种企业战略等。另外,企业对影响企业经营因素进行分析时运用了各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或工具确保了企业战略制定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发挥财务决策为辅和细化的作用。发挥财务决策为辅和细化的作用是指在先定的资本运营类型后,以财务管理的各种分析、决策方法来评判该资本运营类型下方案的盈利性、可行性,以对战略决策进行财务管理上的第二道把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风险与收益的比较,选择具体资本运营方式。

(2)改变企业财务决策方法的运用方式。改变企业财务决策方法的主体方法。据有关调查,国内企业所采用的决策方法中,成本法是最主要的评估方法,占95%左右。收益法一般被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无人采用。一般其中的收益法是最科学合理的一种决策方法,其被国际公认为是企业价值估算最恰当、最理想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却被企业运用的最少,这一点是一定要更正的。所以,应提倡一般的企业在决策时以收益法为主体方法。当然,这也要根据企业的客观情况而定,应该收益法也有它的缺点。辅以非主体方法的验证。因为各种决策方法都有它的缺点,都有它小适用或发生偏差的情况,所以企业有必要再选用另外一种方法加以验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与科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期权法的优点决定了它应当被用为验证方法的第一选择。

(3)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操守等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而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说又处于一个管理的核心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各相应执业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企业财务决策时选用的财务方法,必然提高了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特别是收益法、期权法的复杂原理和对数学等方面的高要求。成本法原理简单、操作简便,这也是以往企业财务决策大都采用这一方法的原因。所以,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本运营上下功夫,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企业产权资本运营中的虚值资本运营

企业的虚值资本运营包括管理资本运营、人力资本运营、无形资本运营。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者是产生的新价值的源泉,而企业的劳动力就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资本运营、人力资本运营和无形资本运营当中,所以企业的虚值资本运营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三个过程,企业的所有资本的运动只能表现为各资本类型的等值的转化,而没有新增价值的产生。

不论企业进行产业资本运营还是产权资本运营,企业价值的增值都离不开企业的虚值资本的运营。所以企业不论进行产业资本运营还是产权资本运营都要重视虚值资本的运营。

然而,在企业进行产权资本运营时,主要是并购资本运营,其并购动机决定了并购的成败就取决于企业并购后新企业或两个企业的虚值资本运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将原有的和新增的虚值资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虚值资本整体,然后发挥虚值资本的价值创造作用。所以,企业虚值资本的运营对企业的产权资本运营的成败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产权资本运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进行企业虚值资本的整合。

三、结论

本文在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理论与方法上,吸取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针对国内企业资本运营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理论思考解决办法,提出企业资本运营要以企业战略为依据、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加强企业产权资本运营中的虚值资本运营三个建议。

本文对企业资本运营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力图为完善企业资本运营的实务提供一个理论指导。但是,由于能力及篇幅所限,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提出的方法也还有待于在实务中进行一步验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 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企业出版社,1997.

篇7

(一)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经营的内涵是指以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它有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营的基本模式

(二)资本运营模式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横向型资本扩张、纵向型资本扩张、混合型资本是扩张。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其主要实现形式有: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购。

二、国内外能源企业资本运营对比分析

(一)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

1.我国能源企业的现状

早在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就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腾飞伴随而来的是能源供应紧张。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达到了32.5亿吨标准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源的获取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开采技术的落后使其开采成本和效率大大的降低,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变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2.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本运营的现状

我国能源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运营模式,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本运营模式正处于基本的阶段。大多数的能源企业是通过简单的资金内部积累、追加投资资金、吸纳外部资金或资源的注入,使企业的规模快速的扩张,资本得到迅速的积累。即就是兼并和收购。

(二)国外能源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

经过100多年的资金和技术积累,由于本国的资源很难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他们用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开采技术进行收购和兼并当地的能源企业和当地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开采,使其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国外能源企业已经开始迅速的抢占能源资源丰富的资源矿藏和拥有先进的科技开采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国外能源企业在能源资源的占有量上比国内能源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

(三)国内外能源企业资本运营状况对比分析

1.国内外能源企业对比分析

我国能源企业与外国能源企业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国外能源企业利用大型机械进行地下作业,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

2.资本运营对比分析

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本的占用时间过长,使其利用率低,在国际能源企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我国能源企业大多数的规模都比较小,并且数量也比较多,企业的分布也不均匀,影响企业在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国外能源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在数量上也比较少,因为企业的运营模式一般都是股份制,所以国外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力就大大地提高。

三、我国能源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本利用率低

我国能源企业的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资本监管制度有待完善,企业资本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资产经营效益降低。集团总部掌握的信息基本是通过下级单位提交的,造成了信息的传达的误差非常大,给企业高层的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更错失了企业在能源市场的竞争先机。

(二)我国能源企业资本运营模式较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能源企业在现今能源市场上只有几家企业比较有影响力,例如:中石化和中海油等等。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本运营主要是那些大型的能源企业中进行,我国大型的能源企业在现今的国际能源市场上掌握着一定的定价权。而大多数小型的能源企业就是通过普通的融资或者借款来进行一些小型的项目投资。

(三)我国能源企业资本运营缺乏创新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诸多因素中,企业的资本运营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目前能源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以下特点:能源行业的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资本运营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中小型能源企业在资本运营方面仅仅只是局限于企业经营。

四、解决我国能源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对策

(一)进行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资金结构

影响集团公司的资金结构具体形式的因素很多,除了竞争环境、公司战略、等等,能源集团公司资金结构应该是以股份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为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增加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兼并重组不断地扩大其再能源市场的份额,进而提高企业在能源市场的定价权。

(二)培养优秀的资本运营人才、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大资本运营的经营规模投入,分散持股减少风险

我国能源企业要严格遵循集团发展战略,结合集团的经营业务,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人力资源规划体系、考核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和职业化行为能力评价体系六大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对企业员工进行招聘、晋升、培训、薪酬、考核、接班人,做到企业人尽其才,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增值。国内将通过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整合能源企业的规模,实现分散持有股票,提高企业的定价权,从而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加快我国能源企业的资本运营的的创新

我国能源的资本运营处于开始阶段,各项资本运营的管理制度都不健全,国家对资本运营的监管同样也不完善,所以我国能源企业急需引进先进的资本运营理念和资本运营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加快我国能源企业资本运营以及刻不容缓。结合当地资源条件、技术优势、传统产业或产品优势,整合资源,引导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走联合、重组之路,由目前小而散的点状分布,转向规模化、聚集化、环保化的网状或块状分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曹银平.打造新型现代能源企业集团模式研究[J].河北企业,2007(9).

篇8

一、资本运营概念

资本运营是指公司把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营运,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经营活动。简单的说,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相关问题

在全球市场化的环境中,中国国有企业已不满足于生产经营,而是通过资本市场,改善资本机构,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且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诸多问题:

(一)中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国外的资本市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资本市场相关制度体系相对完善,资本运营模式相对成熟;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尚短,部分相关体制并未建立,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产权、债券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不成熟。

(二)产权关系不明晰。中国行政管理基本呈“金字塔”型结构,国有企业产权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确定责任人,尤其在资本运营中,易出现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这很可能在资本运营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政府干预相对较多。国有企业由国家出资,与各级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人有任免权,即企业的经理人实际是政府的利益代表,在资本运营方面,企业经理人的最终决策可能反映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国有企业实际所需。

(四)部分国有企业割裂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在企业经营中,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但有部分国有企业,将资本运营置于生产经营之上,为了扩大规模而不加选择的并购。这样,可能反而使企业失去原本的竞争优势。

(五)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相对简单。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资本运营模式仍然以实物产权交易或债权为主,其它方式为辅;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运营的模式日益多样化、国际化,相对简单的模式已不能适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及建议

(一)积极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快资本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保障其稳健发展;其次,完善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主体,规范其运作方式;再次,适时引入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促进资本市场上资本交易模式的多元化、国际化;最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规范上市主体,保障投资者权益。

(二)出台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国有企业管理权限、管理职责。

针对中国产权关系的相关问题,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对国有产权的管理权限、职责,由立法机关完善各项法规并监管其实施情况。国有企业定期向立法机关报告国有资产的资本运营情况,构造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运营组织架构,使国有资产真正能通过资本运营保值、增值。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曾经以全民所有制的模式存在,近些年,大部分国有企业已从全民所有制改制为公司制,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应在改制后,真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并通过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使国有企业在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国有企业引进并打造高素质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并建立科学的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结合的管理制度。

资本运营得以实现依赖的是资本运营专业人才,国有企业应引入高素质的具有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并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同时具有生产经验和资本运营意识的管理型人才,促使国有企业建立起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国有企业应有效运用资本运营人才队伍,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型,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使企业经营生产和资本经营实现双赢。

(五)国有企业运用多种资本运营模式,扩大企业资本规模。

资本市场是现代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平台,国有企业应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企业投融资模式,通过企业重组、国内外IPO、借壳上市、买壳上市、兼并、收购等不同方式,从资本市场投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促进企业资本的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并扩大企业收益和影响力。当然,资本运营能为国有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企业必然也会面临一些风险,但企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四、结语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宏观方面,国有产权管理权限和资本运营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有效开展的迫切需求;微观方面,国有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改革、人才队伍建设、资本运营模式研发等,已成为企业实现资本运营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仅仅靠生产经营已不能实现,企业只有通过把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有效结合,发挥其各自优势,才能解决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解决资本运营相关问题,并结合所在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采用合理的资本运营模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安冬梅.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问题探讨[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2,(02).

[2]黄珏.中国国有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及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

[3]蒋茵.国有资本运作模式及资本市场完善问题探讨[J].财政研究,2004,(04).

[4]毛剑峰,胡林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0,(08).

篇9

一、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现存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改革企业资本运营模式,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产出利润。然而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市场运营决策主体非市场化、缺乏规范化的中介组织、企业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未进行规范化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解决我国企业市场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1.决策主体非市场化。企业资本运营是一种市场行为,因此,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而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实际上是以一种不完全的企业法人形式存在。因为其不是真正的产权主体,所以大部分的企业,其实是由政府介入并且承包资本运营,为企业作出相应决策。市场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决策能力减弱,因而政府成为决策主体。

2.中介组织没有实现规范化。中国的商业模式主要偏向于发展商业银行,开展借贷业务,而对于介入产权交易的中介媒体的发展力度相对不够。而产权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在实现产权的转让、流动以及重组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中介组织的撮合,企业间资产的交易以及流动会变得及其困难,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交易效率低。由于我国的企业交易中介组织起步较晚,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方面不到位、发展不完善,因此,没有实现规范化的中介组织机构将导致企业交易信息不流通或者信息传递较慢,这对于我国商业的发展将会是一大阻碍。

3.企业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上企业间竞争不断增强,企业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不断地扩展其资产规模。除了在本行业内进行规模扩展,跨行业扩展也成为其规模扩展的一个主要方式。企业除大规模收购兼并运营本行业主营业务的相关企业资本运营活动,也对非主营业务的领域进行投资。这种多元化的资产规模扩张形式,看似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以便更好地创造利润,并且分散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其实,多元化的扩张在实质上却加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企业对于不了解的非主营业务不能很好的掌握并且控制、运营,因而面临着跌入资本运营陷阱的风险,副业不旺,主业不精,更加造成了企业对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综上所述,盲目、无目的地大规模、无关联、多元化的规模扩张,不仅不能使企业抓紧发展的机遇,反而会使企业走向衰退甚至灭亡。

4.未进行规范化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是企业资本运营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其他国家,资产评估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资产评估体系。但在我国的企业并购过程中,并没有完整准确的资产评估标准以供参考,导致资产价格难以准确估量,为资产交易、买卖带来困难。另外,政府过度干预使得资产评估核算未按照市场标准进行,从而为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

二、提高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改革对策

面对上文中提到的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在决策主体、中介组织、盲目扩张规模和资产评估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企业以及政府应勇于面对问题,并且积极寻找改革策略。在下文中,笔者将根据已经分析得出的各类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并进行分析与阐述,为我国的企业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作出贡献。

1.建立政资分明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由于国家的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的资本经营权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所以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的时候无法作出合理的决策。为解决以上问题,国家应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授权经营的工作。具体实施方法为:由国务院管理、控制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地方各级政府分级管理、控股国有资产,大型企业以及企业集团掌握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政府监督、资本机构运营、国有集团控股参股、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经营。政府应作为监督机构,履行监督职责,并且授权资本机构进行资本运营,让国有集团控制股权,而参股企业负责经营,掌握经营权。这样政资分明、产权明确的资产经营模式才能够实现真正的高效率的资本运营。

2.加强企业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中介组织在企业资产交易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当重视企业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建设。首先,应理清政府与资本运营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转化而来的中介组织,必须与之脱离,使之成为真正的中介组织。其次,要根据我国实际的具体情况,加之借鉴国外的资本经营中介组织的发展经验,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的各种运营规章制度,形成一套有自我特色的约束和管理的内在机制,保证中介组织的服务活动有条不紊、高效率地进行。

3.为企业选择合理的企业资本运营方式。由企业资本运营的实践证明,企业资本运营方式对于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企业为了实现良好的资本运营效果,为了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都会使用规模扩张的方式。然而,过度的规模扩张或者是选择了方式不正确的规模扩张都会使企业面临不可以预知的风险。企业应当重视适当的规模收缩以及有效的内变,或者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现状,选择适当的多元化规模扩张方式,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这样才能够收获最有效率的资本运营效果。

4.规范资产评估。建立实行标准的资产评估行业准入制度,对于已成立的各个评估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要依据国家规定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检查,以保证资产评估机构的规范性、准确性。另外,评估机构要严格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公正性原则,即资产评估机构不能为资产业务当事人的任何一方所有,而应该是独立、规范、公正性的资产评估机构;第二,科学性原则,即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标准并依据充分的科学依据进行评估;第三,客观性原则,评估机构必须要求评估委托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并且严格执行评估流程。综上可见,资产评估机构的健康发展要靠每个资产评估人员的自觉性以及标准法规体系下的监督机制来实现。

三、结语

通过上文中对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中现存的问题的阐述,国家和企业都要进行反思,并且可以参考笔者在上文中提出的一些解决策略及时改正。国家在宏观上,应为企业资本运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自身应当加强自身的产权建设、明晰产权、增强产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星吕.企業资本运营模式改革[J].商业会计,2015,(15):106-107. 

篇10

风险即发生不确定的可能性。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本身运作能力的有限性,导致资本运营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遭受的损失。

资本运营风险定义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运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是资本运营主体;(2)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3)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资本运营实施能力相对有限,是导致资本运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4)资本运营风险存在资本运营失败和达不到预期目标两种结果。

二、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类型

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将资本运营风险归纳为两大类,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对所有企业和所有行业都有影响的,都无法回避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化给企业资本运营所造成的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2)体制风险。主要包括政府过多干预、各项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3)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和市场风险等。(4)社会文化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心理等因素而引起的资本运营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只与运营主体和运营对象相关决策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决策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发生决策失误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2)财务风险。主要指资金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因资金筹集不足而导致资本运营中断的可能性,或大量资金支付后引起资金链断裂。(3)资本运营中客观上存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信息失真使运营主体遭受重大的损失。(4)管理风险。是指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因管理能力不足,或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5)技术风险。是指因技术进步而给资本运营主体造成的风险。(6)营运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运营主体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整合,无法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从而遭受损失,甚至拖累运营主体。

三、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的传导模型

1.资本运营风险传导的要素

影响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要素有很多,具体表现在政策法律、体制、经济、社会文化、决策、财务、信息、管理、技术、营运等要素。

2.企业风险传导产生的基础

所有企业风险产生的基础都是风险因子。风险因子是指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非预期的变化的存在及可能。

3.企业风险传导的桥梁

在企业风险传导的过程中,蕴含于初始时刻风险因子中的风险流,随着企业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状态的改变,会依附于某些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即风险在企业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被传递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的功能节点及作业流程,或随着时间推移、扩散效应而被逐级放大。而承载或传导这些风险因子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即风险在企业和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我们称这种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传导过程中的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为风险载体。

4.企业风险传导的路径

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部和内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布不均,彼此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即内外部利益链产生的风险。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而每一个子循环又由一系列的节点部门所参与完成,任何一个业务节点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形成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另外,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开放的经济系统,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环境对企业这类开放性系统的影响是系统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作用范围的关联性存在,也会形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而各个业务循环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宏观经济的波动和调控,政策的影响,行业结构和变迁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即形成了企业外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而影响着企业资本运营。

5.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风险流的迸发释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风险因子中蕴含风险流流量的大小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导致风险流从风险因子中迸发释放;另一种则是指风险因子中风险流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导致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UE(Ra)――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承受能力;

Uv(Ra)――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变化速度承受能力;

Q[t] [n]――t时刻n 类性质的风险流的流量;

V[t] [n]――t时刻n类性质的风险流Eb的变化速度;

令系统对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量阀值,记为UEmax(Ra)

令系统对风险流量变化速度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速阀值,记为UVmax(Ra)

(1)在t时刻,当风险流的流量数值上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即企业风险阀

值时,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Q[t] [n]>=UEmax(Ra)时,风险流释放

(2)在t时刻,当风险流的流量变化速度超过企业风险阀值时,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V[t] [n]>=UVmax(Ra)时,风险流释放

6.风险流的流动、传导

定义判断函数:

则在t0+T时刻,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为Eb[t0+T],则有:

设在T时间内ra风险流流量变化速度为:V(T),则有:

四、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

1.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开展资本运营

企业资本运营应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目的,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国有控股公司开展资本运营,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建,所以必须更多地考虑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不断强化自身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不能简单地考虑所谓“低成本扩张”、经营规模扩大、短期财务利益,而盲目扩大规模和进入其他领域,特别是进入那些与核心竞争力缺乏关联的领域。

2.发展战略为指导开展资本运营

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是资本运营能够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保证也是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并购、改造、联盟、资本收缩等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

3.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对企业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这些分析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运营成本的分析比较、对运营效益的预测、对标的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分析和支付方式的比较、对重组的能力和成功性论证等。通过这些分析论证,可以选择出最佳的资本运营方式即采用何种并购方式,制定周详的资本运营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制定对策。实际上,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的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无论多好的资本运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都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这就需要国有控股公司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

4.建立健全公司资本运营的科学决策机制

为规避资本运营的失败,国有控股公司应该建立的健全资本运营决策机制,形成合理的决策程序。资本运营的决策权应集中于国有控股公司。下属企业可以提出资本运营的建议、进行调查研究、策划资本运营方案、开展可行性研究,但最终决策必须由国有控股公司决定。还要建立集体研究决策的机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运营决策不应该由某个领导或某一个人决定,而应由经理班子、董事会和参与资本运营的整个参与者集体研究后作出,以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准确性。还要建立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应急预案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5.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尽职调查,防范信息风险

资本运作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为防范信息风险,避免不慎落入陷阱,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应高度重视尽职调查。资本运营中的尽职调查包括各方面资料的搜集、真伪的辨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等。实际操作中,做好尽职调查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有关专业人才的力量;其次要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力量,聘请他们作为资本运营的顾问;再次要利用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的力量。这些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投资银行等。

6.通过多段操作和共同分担规避和分散风险

多段操作是指运营主体对目标企业的资本运营交易通过多次完成。即分阶段递进操作。多段操作的可行方式包括:先购入部分股权,以后逐步追加,直至完成并购;进行租赁经营、承包经营或托管经营,认为有并购价值后再进行并购;进入新行业时,先并购有价值的中小型企业,待熟悉行业情况后,再实施较大规模并购等。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还可采取共同分担的方式减少和规避风险。所谓共同分担方式,是指国有控股公司联合其他投资人共同实施资本运营,减少自身的资本投入。这样,即使发生了始料不及的风险事件,导致资本运营失败,也可以由其他投资人与国有控股公司共同分担损失,较之国有控股公司全额投资,大大减少了风险。

7.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专业人才

企业资本运营是一项专业性强、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政策、社会文化、技术、财务、投资、管理、重组、营销、企业文化等很多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着运营风险。国有控股公司要成功进行资本运营,减少和规避资本运营的风险,必须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

8.对UEmax(Ra)和UVmax(Ra)控制

还必须控制好UEmax(Ra)风险流量阀值,UVmax(Ra)风险流速阀值,尽量控制到:V[t] [n]<= UVmax(Ra),只有风险流的流量不突破UEmax(Ra)风险流量阀值时,风险才不会爆发,当V[t] [n]突破UEmax(Ra)风险流量阀值时风险流从而突破风险临界点造成风行爆发,从而使企业资本运营产生风险,此时最危险。

参考文献:

[1]张济建:试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小企业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最优的战略性飞跃,资本运营是必要手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南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营方式迅速进行资本扩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迈入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资本运营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济活动,它在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资本运营风险的特征

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资本运营失败或使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资本运营风险具有一般风险的特征,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为:

1、资本运营风险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资本运营风险的本质特征。资本运营风险不仅存在于资本运营前的准备阶段,资本运营的运作阶段,而且涉及到资本运营以后的生产经营阶段。因此,要求资本运营者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性眼光。

2、资本运营风险有较强的破坏性。资本运营风险不同于一般产品生产经营风险。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运作过程复杂。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一旦遭遇风险失败,破坏性也很大,不仅影响企业运营资产的安全,还可能危及到整个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资本运营风险的传递性和波及效应。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在某一阶段、某一环节发生风险,会直接纵向和横向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资本运营风险的传递性就是风险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从前向后单向传递的作用,即前一阶段的风险将影响后续阶段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的波及效应,是指资本运营一旦失败,则这种失败的风险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其他横向的正常经营活动。

二、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因素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就湖南中小企业目前的情况看,经营风险主要是由经营方向选择不当和经营行为与市场脱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若资本运营决策者对市场分析不透彻,对自身经营能力把握不准,或者目标选择不恰当,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经营方向失误,这是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经营行为与市场脱节,那么企业的资本运营也必然面临风险。

2、财务风险。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单靠企业的自由资金难以支撑,为此最终付出的成本可能要远远超过事先预期的成本。企业资本运营所耗费的巨大费用将可能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资本运营中的财务风险涉及到融资安排风险、债务结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财务风险在企业资本运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到支付困难,大到企业破产,都与财务风险有关,因为较高的债务结构往往使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无法支付债务资金本息而破产。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债务杠杆来完成兼并收购,尤其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发生巨变以及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其财务风险很大。

3、信息风险。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资本运营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如何入手方面,应以足够充分的信息为依据。但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运营主、客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客体方会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致使主体方对客体方了解不够,看不到客体方的真实情况,从而给自身造成风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影响着众多从事资本运营的企业。

4、管理风险。从资本运营的宏观控制来看,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国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监控系统尚未形成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分干涉。从资本运营的微观过程来看,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资本运营主体的管理素质不高及运营后对新企业的管理、协调不好等。

5、法律法规风险。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各国政府都制定了维护公平竞争、限制垄断的“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这些法案使大规模的、有可能形成垄断的并购行为受到了限制,有的并购方案甚至被迫中止,从而使并购企业损失严重。目前,尽管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法规,但公司法中含有某些增加交易透明度、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条例。企业在资本运营中,特别是兼并收购中应仔细研究,以尽量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法律限制,从而增加交易成本。

此外,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等。

三、防范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有效措施

1、选择和引入符合条件的资本运营主体。符合条件的主体,首先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具有控股和资产置换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其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方向;其次是资本运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都是为了企业自身和被控制对象的长期和长远发展;再次是企业本身已形成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和较为齐全的经营管理班子,具有吸收、消化被控制源的能力。上述各项条件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资本运营将给企业招致更大的风险。

2、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股份化改造、兼并收购、合资嫁接、联合协作等资本经营方式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否则,为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企业发展将无从谈起,资本运营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注重企业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的巩固与发展。已有的实践证明,资本运营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切都必须围绕主营业务而进行,否则,必将本末倒置,使企业发展误入歧途。资本运营成功的秘诀在于:在实行并购战略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宗旨,就是所有兼并收购活动都必须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并购公司中与核心业务无关的部门和分公司经过整顿和包装后将其出售。这样一来,公司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以分拆出售并购企业的这一方式取得大量利润,以获得需要的生产要素,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达到成功。

4、对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分析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运营成本的分析比较、对运营效益的预测、对标的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分析和支付方式的比较、对重组的能力和成功性论证等。通过这些分析论证,可以选择出最佳的资本运营方式即采用何种并购方式,制定周详的资本运营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制定对策。实际上,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的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无论多好的资本运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都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

5、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尽职调查。资本运作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为防范信息风险,避免不慎落入陷阱,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时,应高度重视尽职调查。资本运营中的尽职调查包括各方面资料的搜集、真伪的辨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等。实际操作中,做好尽职调查,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有关专业人才的力量;其次要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力量,聘请他们作为资本运营的顾问;再次要利用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的力量。这些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投资银行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是比生产经营更高级的形式,但资本运营最终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这两项指标的同步运行。对于湖南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言,生产经营是基础,资本运营是保障。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生产经常和资本运营的优劣势所在,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合理安排,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风险并加强防范,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增长创造新的空间,为湖南经济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市场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于资本运营管理也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资本运营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对于企业而言,如何进行资本运营的管理考验着每一个企业,很多企业在资本运营管理当中,没有对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管理的效率十分低下,这不仅给企业增加了极大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中风险的防范,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从而有效的避免或减轻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一)来自市场的风险

企业的资本运营从本质上来说即为一种市场经济较为流行和广泛存在的行为,处于市场浪潮之中,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制造各种可大可小的风险情景,进一步阻碍企业的长远健康的壮大路程。市场风险大致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为企业对于市场动态信息的了解不及时,还有其中大量信息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企业资本运营管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市场各种条件制约;另外,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管理过程中,市场行情一直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某些项目上的成本有所上涨。最后,企业若是未提前准备好行之有效的计划与方案,也极易遭到敌对公司的反策略影响,最终给自身带来极大的隐患。比如说,2013年微软公司用约合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旗下的大部分手机业务,依据当时的估值,这个价格很显然偏高,另外收购以后,微软也未针对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存在的问题做出全新有用的革新,致使诺基亚手机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没得到好的改善。

(二)来自经营的风险

不少企业利用收购企业的资本运营管理重组,但又因两家企业的相关文化以及管理制度之间存在大量的差异,使得被收购企业和母公司之间的管理与财务不能良好的协进,内部资源得不到良性的统筹,严重阻碍母公司的资金运转。最熟知的便是联想从谷歌手中收购了摩托罗拉手机品牌,因为较长时间内没有进行快速有效的协同整合,联想迟迟未出彩的手机产品。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摩托罗拉的产品仍相对较少。

(三)企业盲目的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与目标。眼下我国大量的企业在多元化层面上在不停的做出改进,尤其是有些体型较大的企业结束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在自身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所以,企业持续的向多元化的目标前进,且于另外一些行业做出资本运营活动,扩大投资和经营的范围,这种追求多元化的战略,从最外层的角度看能够极大的释放企业所要应对的风险和隐患,但本质上却是会加大企业的资本运营管理风险,严重的话也会致使主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副业亦是很难有出彩的机会。腾讯公司是以即时通信软件发展起来的,在前几年腾讯公司也进行了多元化的开拓,比如做电子商务收购了拍拍网,做搜索、做微博,但是因为擅长的领域差异性太大,使得上述各项业务并未收获什么利润。

三、完善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市场预警管理机制

企业想要对市场做出良好的经营与妥善的管理,其资本运营管理就一定要掌握市场会带来的各项风险和隐患因素,所以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预警机制,方可缓解和分散企业要规避的不同种类的风险。另外一方面,市场预警管理机制的健全同样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同时认真采纳员工对于风险的各种良好见解以及意见。

(二)以经营稳健促进风险防控

企业在进行收购活动的过程中以及整合阶段的磨合方面,一方面要稳定住母公司的经营管理,有效增强盈利水平和能力,同时强化被收购公司的整体统筹,必须第一时间了解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现状,并依据此进行岗位配置和资源有效利用,有效缓解母公司所面临的各项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被收购方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实施,特别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要取得员工的赞同,进一步缓解之后铺展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阻力因素。

(三)立足本业,开拓创新

不少企业在完成本行业的市场开拓以后,持续性的进行多元化策略的实施,在此之时,必须要注意的是必然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控制度,在夯实自身领域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有条不紊的实施新业务的拓展,继而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康发展的今天,资本运营普遍且广泛的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欢迎,资本运营首先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前进机遇,另外也使得企业面临了更多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怎样良好的对资本运营做出管理渐渐演变成眼下我国企业所共同要面临的一项问题,通过本文上述对于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风险分析,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眼下我国企业在资本的运营管理过程当中面临的风险还是相当多的,因此企业需切实地关注在资本运营管理中所潜藏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并作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和措施,方可有效及时地减轻企业资本运营的当中要面对的风险,继而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行业实力。

参考文献:

篇13

一、企业资本运营概述

(一)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的内涵是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关注资本的投入产出比,保证运营的效益。

(二)企业资本运营的特点

1.资本运营的价值性

企业资本运营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使资本实现的价值和在生殖过程中的附加值,使其更有效,我们实现资本扩张。资本运营过程中,任何元素的使用是有成本的需要,以反映资金成本的需要,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比较测量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价值。有利于资本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

2.资本运营的流动性

资本的内在属性是流动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流动才能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和增值。对于资本运营而言,企业的存量资产已经不单单是实物,不仅要求实物形态的完整,同时对实物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重视。

3.资本运营的市场性

资本运营不能脱离资本市场,资本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了解资本价值的大小和运营效率的高低。资本的竞争,也是通过市场活动来完成的。可以说,资本运营就是市场运营,缺乏健康而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运营就无法充分实现。

4.资本运营的增值性

资本运营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资本增值,也是资本本身所要求的。无论是资本的优化配置还是产权重组,目的都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较小的资本成本去获取最大的资本收益。资本运营看重的不是资产规模的简单扩张,而是新价值的增加。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基础

在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考核标准,生产了什么和生产了多少不再是重点,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是否实现才是其评价的标准。因此,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把财务管理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企业的最佳财务状况。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也对财务管理目标做了明确规范: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不断增值。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

企业经营方式转化为资本运营以后,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不断像其他能够创造利润的领域扩展。财务管理也不仅仅是商品经营过程中的理财活动,也包含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理财。科学的资本运营模式,需要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

(三)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运营的核心应该是财务管理。有效运用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合理的分配和运营资金,从而达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发挥着整个过程的监管和控制作用,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说,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环节,是其核心内容。

三、企业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

(一)资本收益最大化是资本运营的财务目标

一个企业是运营资本进行经营,是资本保值、增值的载体。企业追求的目标是通过资本运营获取资本收益最大化。从投资者角度来讲,他们往往会把资本投向社会最需要、能实现最大化资本收益的部门、行业或产品中,从而有效保证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从经营者角度来讲,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二)优化资本配置是资本运营的财务核心内容

优化资本配置就是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掘潜在经济效益。从企业的理财角度来看,企业筹资规划与投资规划是其核心问题。而企业筹资规划是资本运营管理的一项重要财务活动。由于资本成本影响着资本收益,所以企业应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发展,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资本筹集渠道以及不同的资本结构。

(三)加强风险防范是资本运营的财务重心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风险也会随之增加。除却经营风险之外,资本运营也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比如在筹资过程中要承担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及资产配置风险等。为了达到资本运营工作的预期效果,财务管理人员应尽可能科学预测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从财务管理角度对资本运营的运作方案进行充分论证。

四、完善企业资本运营中的财务管理

1.实现资本运营的会计核算

实现资本运营的会计核算,就是企业将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形成生产经营能力过程的会计核算。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资本投入而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经营利润以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2.产权资本运营的会计核算

通过产权交易集中或分散企业资本,从而使企业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产权交易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其中一方面是经营者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产权资本,进而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依据财产权来经营,以达到经营目标。

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向资本运营以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了,其领域不断拓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经营的选择方式和投资机会呈现在了企业面前。企业依据投资组合理论,结合自己的盈利目标、融资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尽可能丰富资本经营活动。

(三)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适应资本运营工作,财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

企业要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并配备适当的财务人员。如果是二级核算单位,应配备相应的专兼职核算人员,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在资本运营工作中可配备总会计师或者与这一职务匹配的人员,尤其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更应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以规避核算不清造成的管理混乱等问题。

会计原始记录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原始资料,应对其统一内容和格式,有序管理、规范存档。有效行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职权,避免财务工作操作失控。

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参谋人员,应为企业领导做出科学的资本运营决策提供依据。无论是实业资本运营还是产权资本运营,都与财务人员的出谋划策是无法分离的。因此,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全过程。

作为一个管理现代化的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和《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和自身所处行业的财务、会计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本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企业资本运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为企业达到资本运营目标做好财务基础工作,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其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