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属性和功能既包括物质性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形式;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既包括一般的人——人类或者说是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也包括特殊的人——群体,以及个别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以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其层次分类,可划分为: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等;以其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等。此外,以不同的活动主体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个体价值等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为现实,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理论灌输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对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这些思想观念进行选择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教育客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产生的积极能动的影响,不断促进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教育客体也能动的作用于教育主体,促使教育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学习,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主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客体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现,既能够更好的满足自我精神需求,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感化。在其正确思想意识持续影响并内化为自我意识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因此,教育客体价值的实现,不仅能够体现出自我价值,而且能使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必须坚持:

(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当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不利于其价值的顺利实现。这些错误认识,主要有:

1、“万能论”。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人。无论什么人,只要给条件、环境,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把人教育培养成所要求的人。它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能决定社会制度、决定一切的地步。

2、“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是指一种极其片面,极其错误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日益弱化的社会控制力,对经济效益的直接产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意义”。

3、“代替论”。它主张用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未来形态,应当用公民教育理论来替代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错误思想认识片面夸大或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为更好的实现其价值,提高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必须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作用。

(二)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目标来进行。价值主体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决定着其价值实现的大小程度。因此,要做到:

1、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指导

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够推动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最终价值目标,必须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依据。要正确把握价值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加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把价值主体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教育者,以科学的需求理论正确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会不断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性过程。因此,要使价值主体能够持续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目标和动力,必须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帮助价值主体树立正确的需要观。

2、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同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主体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人的主体性能动作用的大小。人的主体意识主要是个体对自身主体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它能够引导价值主体正确的认识其内在需要。只有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合理的激发和引导符合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时,还必须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以这种主体精神进行自我激励,增强主体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更好的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为目标。只有尊重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只有理解教育对象,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关心教育对象,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客体的内化与外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现代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特定的时空境遇,不断增强自身功能,更好地满足主体发展需求的动态实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转变观念,以开放的视野,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作用和影响教育对象,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武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教育主体也要顺应时展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现代化。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但并不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助于其价值的实现。只有当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时,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

1、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有效性

篇2

所谓主体原则,实际上就是主体转化原则,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性,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原则。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恰好处处包含着浓厚的主体性色彩。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渐增强对道德感的认同趋向,对道德的“接受”从“需求”变成自觉接受的主观行为。这样就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教的灌输性和强迫性,受教育者的愉悦感会产生一种自内而外的作用力,他们自身对音乐的喜爱和认同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教育主体提及并运用,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隐性教育方法的优点是教育对象在不受到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相融合,其内容和层次必须是多方面的。而音乐艺术的魅力正在于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究其原因,音乐教育的过程是“音乐创作者的思想音乐作品(共鸣)欣赏者的领悟”,因而通过音乐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音乐载体(共鸣)接收者接受”,这个过程似春风化雨,既做到了润物,又做到了细而无声。

二实践价值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欣赏和演唱革命历史歌曲、民族歌曲,欣赏和演奏传统民族器乐曲,不仅可以传授音乐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欣赏《黄河大合唱》、《十送》、《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爱国歌曲,让学生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激情的旋律、生动的歌词等中受到感染。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之中,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形式,把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触动心灵深处积淀的民族情感,民族责任感则油然而生。

(二)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指人在正常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唤起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是道德的升华。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内心以强烈的震撼,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真正内涵。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品格得到完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令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尊重人的自我发展和创造,更强调人与人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而音乐正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整体的艺术,音乐艺术形式中不乏集体合作的项目,它是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艺术形式,除了极少数乐器会有“独奏”之外,绝大部分的乐器独奏及个人独唱都需要伴奏,这就使得独奏与独唱者需要经常与其它乐器的演奏者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性的音乐活动,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的协调统一,更能够使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锻炼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相互激励,更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艺术创作和科学发现都需要有积极探究的心理导向、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创新进取的人格品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对丰富表情的体现以及自由的联想,这一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思维的展开。音乐极具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引向高度激活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充满幻想和激情,从而令他们思维极为活跃,进而激起创造的灵感。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显现学生创新价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音乐作品无论是体裁的创新、手法的创新还是演绎方式的创新都可以体现出二度创作的创新过程;其次,音乐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此外,音乐创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还可以启迪学生的创作智慧,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实现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加快音乐教育观念及内容的创新

音乐教育观念创新、变革的实质是用审视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扬弃与超越。音乐教育应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仅培养“音乐家”、“音乐机器”,更要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变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音乐教育者应针对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音乐教育观念的创新最直接地体现在音乐教育内容的创新上。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与美育相联系的,从而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吸收西方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更要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不能让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土壤脱离,要提供一种源于本土又具有世界性的音乐教育,将音乐教育所依赖的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到新的音乐内容之中,以拓宽受教育者的文化视野,提高其审美素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加快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非专业的音乐教育。这种非专业的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以学校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这是一切教育的共性,音乐教育除坚持这一共性之外,还应尊重其本身的特殊性,应采用多课堂、多环境、多手段的教育模式,加强音乐教育的艺术实践;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接触并了解优秀的网络流行歌曲,对内容低级庸俗的网络歌曲进行批判;组织开展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音乐活动,例如合唱、合奏等,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

(三)加强社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都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但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在整个音乐教育事业中占主导地位,却仍然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无法满足全体公民学习的需求;难以解决启蒙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社会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价值:直接面向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地满足国民学习音乐的不同需求;可充分发挥社会音乐教育的人才优势,解决学校音乐教育容量与社会音乐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可通过多种渠道办学,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节约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探索和发现内在的自我,了解本我及他人,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学生的心理疾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更有助于保持校园稳定,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0.

[3]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篇3

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的各个环节,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确定的理论基础

第一,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哲学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沿用的是“物质的决定作用”加上“意识的能动反作用”的分析框架。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上层建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正如所说:“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巨大保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第二,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人们从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掌握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形成理性的经济行为,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与道德原本同宗共源,不可割裂。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经济性和道德性,并引导社会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经济与道德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其中,起到引领和指挥的作用。

第三,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人的素质是一个表示人的质量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认识的误区及其危害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确定,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范畴,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认为,人类的整个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但是很多人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地看作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基础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价值,只能以政治为中介产生间接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从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结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确定的直接证明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具有无形资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才能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起着推动作用,能使劳动者对掌握科学技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无形资产价值。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最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首先,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其次,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道德环境。最后,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社会心理环境。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个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显得越发的重要,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要努力提高在复杂而变动不居的经济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

注释:

[1]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3页

[2]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参考文献:

[1]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3页

[2]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4—435页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7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主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凝结。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优秀的传统思想,它汇集了儒、道、墨等思想精华,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转型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膏内涵

(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蕴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立足于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的治国人才而展开。无论是儒家的“内圣外王”还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新民德”都注重道德境界的培养。在《大学》篇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将每个人天生具有的道德萌芽发扬光大;所谓亲民,即“爱民”,它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体现。要爱民,就有不仅自己为善,还须帮助别人为善,使民众去其旧习而自新;所谓“止于至善”,就是每个人都要在他所处的地位上恪守其道德义务,并要不断攀登新的道德目标,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张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生生不息的创造。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使我们这个民族绵延至今而不衰。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述可谓源远流长,这种教育内容立足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对现代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这种以理想信念为主体的人生观,家国一体的世界观。

(三)、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的肯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重视人的价值,关于人的论述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在我国的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这里的爱人是爱一切人,爱人的道德意识着眼于人的共性,而不是个别等级的人。这一思想包含着对人的价值的普遍尊重。其继承者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观点,体现着朴素的民本意识。

(四)、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践履

每一位受教育者,既具有人的共性,又具有作为个体的独到之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首创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现在仍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启蒙式”的教育理念,注重“内省”的教育观。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它深深根植于我们这片沃土。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惩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性文化。中华优秀文化值得我们回味,更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传承这种优秀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弘扬“仁、礼”一致的道德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创新。无论是儒家的“内圣外王”还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新民德”,都注重道德境界的培养,可以说,正是这种自孔孟以来的道德传承,才造就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这个民族极富涵养的人格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谦和”的形象。

(二)传承理想信念、家国一体的价值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生生不息的创造,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使我们这个民族绵延至今而不衰。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进行理想励志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每一位公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崇尚“民本”意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他们是有血有肉,具有真情实感的人。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到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无不体现着对人的重视,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传承这种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的发挥,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不断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

(四)重视“因材施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首创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现在仍有深远的影响,“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处于统领地位,这一教育方法要求对不同的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并体现教育队伍人员来源的多样化,在环境优化、劝说引导、实践锻炼等方面充分体现每个受教育者的不同之处,为每个受教育者制定符合其自身的教育方案,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一、价值基础――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因需要而生

在需要理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需要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同时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只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基于人与人彼此的也就是他们的本性,才将把他们之间联系起来,包括分工以及两性关系等。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实际上即是人的本性,而需要作为人生存状态的一种直观的外在体现,也是人异于其他物种的一种具体反映。人对外界以及自我表现出来的多样化的不满足状态,包括这些不满足被不断实现的过程,实际上也即是人的本性活动全过程的体现[1]。

(二)需要的层次性及差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规律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行为这一机制上,并且是三者的有机统一。需要一方面确定了人的行为的目标以及方向,另一方面也是维持具体行为的一种重要动力源泉。

(三)需要的满足和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人的需要越强烈,一般来说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也就更加具有内在的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具有人的社会性以及精神性实践活动,能够较好的促进人在社会化进程中思想方面以及道德需求方面的不断完善,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增强思想能力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能够起到磨砺人格意志的作用,尤其是可以大幅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满足人的生存、享受以及发展需要。

二、价值实现――在需要理论指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一)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当立足于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还应当立足于未来价值的延伸上,在此基础上寻求现实价值以及未来价值之间的一种最优化满足,以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达到工具性价值以及目的性价值之间的最优化优化,其首要任务就是应当始终遵循客观的历史尺度,始终坚持人的尺度,确保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能够满足人性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在两者间寻求一种良好的共生与平衡的落脚点。话句话来说,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当紧紧围绕着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来进行,另一方面也应当以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

(三)抽象价值和具体价值

如果要达到抽象价值和具体价值间二者之间的最优契合,其关键就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具体化问题,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怎样来实现集体价值的个人实现、怎样完成整体价值的局部实现、怎样完成长期价值的阶段实现、怎样完成高位价值的低位实现,在特定的时期内达到动态平衡。

三、结束语

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的了解和掌握需要理论,在其指导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人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的需要层次的持续提高,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的满足,进而提高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并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14-02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使人的生命更美好,既源于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爱人的生命的呼唤,也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命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

一、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意义”追求的生命。有“意义”追求的生命既是“现实”的生命,也是有“超越性”的生命。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即人是现实的、可感的对象;同时人还是一种“应然”的存在,即人渴望不断地超越其实然性和给定性而向着应然性腾飞。这也就是说,人既“是其所是”又“不是其所是”。承认人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亦即承认人是现实的、可感的对象,他不是虚幻的、超验的,一切对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这里出发。尽管如此,我们对人性的把握却也不能到此止步,我们还必须承认,作为人,他总是要不断地从这种可感的现实中“腾飞”,必然会超越种种给定性,实现自己所追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人总是存在于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否定性的动态过程之中的。“应然”一旦实现就又成为新的“实然”,在这种新的“实然”的基础上,人又追求着新的“应然”。实践在不停地推动着这种“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人就是这样向前生成着与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从其“实然”向其“应然”的不断超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的能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很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也具有建设人本身的属性。事实上,人的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人的个体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之所在。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身。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的变化均不是社会规律的自行运动,它只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个人的发展是其所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建构在人的生命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生命的存在、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离开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的价值。因此,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说,让人的生命的价值在“实然”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而走向“应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确确实实可以涵养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的境界,可以在促使人的生命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给个体生命的“应然”成长提供精神给养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是完整的、具体的、发展着的个体。每个“实然”的个体的生命都具有未完成性与可发展性,需要被指引、被激发和被完善。教育中包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起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观念,帮助学生明白人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个体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积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个体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水平和程度。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等,使个体生命获得“应然”成长所应有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为个体生命的“应然”成长提供丰富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2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体生命把握“应然”提升的方向

人的生命的成长需要意义与价值的指引,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它体现着人的生命在“应然”追求中对意义与价值的渴望。思想政治教育阐释着完美的理想人格,并激励人们为此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教育褒扬着真善美、贬抑着假恶丑,激发着人们在道德上的认同感,促使人们“知善从善”“见贤思齐”,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它以善恶评价为主要手段,以应当与不应当为尺度,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生最理想,什么样的品质最高尚,应该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使人的生命更充实、更圆满、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3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个体生命实现其“应然”的社会化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生命的社会化,在开发个体生命的社会化意识、能力及行为,在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动力和调控的作用。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千差万别的需要。但每一个个体生命又不可能脱离其现实的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能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发展和完善营造现实的土壤和环境,促进个体生命实现其“应然”的社会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围绕个体生命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克服高、大、空、远的教学设计,注重个体生命的微小叙事,以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为主线,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以使他们在追求与改变个体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个体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自然结合与统一。

三、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生命价值“应然”提升方面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忽视以下的几个方面:

1 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内在的发展潜力的,所以创新与超越就是人所固有的特性。当然,这种创新虽然是人的特性,但它可能因被重视从而让其能自由展开,也可能因不被重视而受到压抑或戕害。超越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充分领悟和体验到这种超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人能摆脱世俗和平庸,从而从“实然”走向“应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启迪学生对生命的自觉,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使自己成为发展和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主人。这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既要立足于“实然”,又要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实然”作出价值评价,以使自己能有批判和改造现实生活进而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素养的栋梁之材上,还应该使之成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巨大的生命潜能及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感,应激发起学生生命的潜能。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己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及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自觉。人的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应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或教条式的理论灌输,而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仅应避免对生命情感的简单或粗暴的干预,更应该主动而积极地将“生硬”理论的灌输与对人的生命情感的激励相结合,从而使之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正是因为在基于对生命的“应然”提升的过程中,人的生命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生命情感的培养。通过培养人的积极的生命情感,通过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因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且可以使蕴藏于受教育者生命之中的人的巨大精神和潜能得以进发。

3 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有不懈的追求,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篇7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本依据。因此,我们需要能动的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原创性概念的理解,运用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赋予价值哲学以具体的内涵和品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实践的对话交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实证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与西方相关价值理论的对话,开拓比较价值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实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源整合。

一、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及本质的理解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学界主要存在“关系说”、“意义说”和“复合说”(三说)。其中,项久雨基于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灵魂驱动力”概念的理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它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关系。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无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施教”和“受教”过程满足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形塑的需要,其具体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持续的、明确的导向价值、动力价值和协调价值,唯此,方可解释它的本质属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过渡形态解释模式

为了避免社会和个体长期远距离互动的局面,在经历了“社会----个体”价值形态的划分之后,有学者又在二者之间提出了“集体”这个中间价值形态概念。用政治学或社会学中的“公民社会”概念替代“集体”价值形态这个价值的过渡形态日益凸显其合理性。因为“公民社会”概念比“集体”所能涵盖的社会中间组织形态更为丰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组织是以集体或团体出现,但实质上它可能是属于非法的或非正式的,这就无法与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含义实现对接,也就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这就需要在理论和话语体系上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与此相应的,“价值”定位模式也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价值”概念它先验的将主体置于一个有价值的祭台之上,但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事物存在的本身事实上对更大的价值所造成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因而,用“效应”替代“价值”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效应”这个中性词比“价值”这个有价值倾向的词更显得客观。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价值分理论上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上价值的兑现。就此而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途径、规律等三个主要领域。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通过作用于主体(即社会和人),并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能动性地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也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是其价值实现的本质。项久雨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已经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的效用关系入手,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大规律:即神形统一律、真善美统一律和虚实转化律。但规律最终还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条根本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有效消费(被认可)之后才显示其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是主体的需要、利益的实现和实践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前提,价值主体的利益实现是生成动因,实践活动是生成的源泉。

四、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

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多种观点:袁贵仁较早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将这类特征归结为间接性、渐进性、潜在性、渗透性;有学者则归结为间接性、潜在性、累进性、社会性;其后,陈华洲、项久雨等学者也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认识到,特征认知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切入点,没有这种特征上的面面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就是抽象的,在这些特征当中,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累进性和客观性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也将继续存在于无阶级社会中,必将为我们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坐标。

五、高效度、高信度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一直为学界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在评估的意义、标准、原则、特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着墨较多。目前,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科学评估模型的系统构建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问题上,我们也要警惕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万能论”、“无用论”、“代替论”三种主要偏见。随着市场经济渗透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化倾向日益浓厚,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日益凸显其现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日益受到社会下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客体式的价值评价模式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的民主需要,主体间性模式日益提上日程。这是一个不以某个阶级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单向评价模式将让位于对话评价模式。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石,从理论上廓清研究评估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制订好评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标准体系,准确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工作机制的研究。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减少失误。

六、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变动趋势准确把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变动的趋势问题,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跟踪、观察、调整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异化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异化的可能是存在的,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纠错机制失效,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会沦为一种相互倾轧的口实或工具。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大小是有边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而已,而且也仅仅是人之行为的很小一部分,国家治下的民众不要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起拯救万千事物的重担。它只是在可预期的人的活动场域里发挥作用,一旦超过它的“临界点”,想当然的东西就彻底成了妄想。最后,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象将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被消费着,不论你是否愿意,它将渗透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参考文献:

[1]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篇8

植根于社会与人的发展诉求之中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回应,也为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之路,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如概念、本质、功能、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制的贯彻落实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其活动的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又必然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认识并积极适应这种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方式应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方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

从人的活动的视角来看,由于人们有更好地生存并发展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有德行修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刚好能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于是就成为人们发展自己,尤其是发展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本身的一个业已形成的、特有的生存发展方式”“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德育功能之所以能够展现和实现,根本在于人有德行修养的需求”。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文化为共同的活动客体结成了“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互式主体关系,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构建活动的动力系统、导向系统和调控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由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的思想品德构建活动。而且,当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完成后,教育者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知识和经验,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与意义也能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对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思想品德构建的活动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在与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文化相互作用中不断构建其精神世界和价值生活的过程,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将外在的思想道德文化、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身思想品德发展并创造新的思想道德文化的过程。

因此,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再也不能以单子式主体开展活动,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和自己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在按一定方式形成的教育共同体中与学生进行合作、沟通、交流、对话、竞赛等交往教育实践,关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并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单一的主体观都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主体一客体”的模式中,使本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一种“工艺性”的工作流程而产生机械化模式倾向。为什么以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欢迎,实效性不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只知道“我打你通”式地单向灌输,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本质应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本质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宣扬满足了阶级统治的需要而成为工具。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为了确保本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就要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一样,支配精神生产资料,也就是发展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机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出于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的需要,任何阶级社会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的政治功能就认为它的本质只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或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才是最根本的事情。这种以人为目的,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的内在价值,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以及它对人实行精神引导,促进人的发展,才使其具有根本目的性。也就是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要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求它的属人性,既要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应该看到其目的性本质。

表面上看,工具性与目的性是对立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在实质上,两者是统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具性是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表现,目的性本身就包含有工具性的成分。两者的区分只不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角度与层次不同而已,“相较而言,工具性是低层次的属性,目的性是其终极属性”。强调工具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所表现的阶级实质,不会因为全球化、社会化的趋势而消失;而以人为本、建设人自身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之使然,是其教育职能的深层应用,这不仅没有违背工具的效能,相反却使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放置于目的性基础之上。工具性正因为有了目的性而有了发展的根基,目的性正因为有了工具性而有了社会的支撑。

综上所述,只有工具性(维护阶级统治需要)与目的性(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或忽视、淡化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本质上是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满足政治需要、服务政治要求的工具的“传声筒”、“社会代言人”角色,转而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出发,贴

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高度,向受教育者宣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理论的宣讲者;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做他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从“传声筒”角色向“宣讲者与引导者”角色的发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新要求。

三、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应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其活动的功能和价值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定义,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

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作为人与社会中介的教育,其基本功能在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这两个功能和价值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教育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的个体和群体的素质;教育为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社会能提供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这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而且两者是统一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实现或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服务的同时,也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与精神引导,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这基本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时呈现出来的“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管理”等功能和价值。的确,从‘‘社会哲学的视野来看,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且在社会大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维持现存社会正常运转,支持社会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其“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是独立的和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正如前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目的性时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社会的人、满足人的政治文化需要,固然有维护一个阶级政治统治的现实,但对人的发展与完善的推动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提升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其目的性本质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引导个体思想和行为、激发个体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规范调控个体思想和行为等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只能是通过其个体功能来实现。“德育的个体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品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的意义和最直接的、个体的、本体的功能就在于人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通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社会进步。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教育实践上,人们却总是更加侧重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相对忽视了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必然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尽管侧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是历史地形成的,但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相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能持久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要求来讲,还是从借鉴历史经验来讲,或是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来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社会哲学范式中走出来,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以人为本,通过引导、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旨归。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实现其活动的方式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活动的本质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发展,活动的功能和价值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就是要与受教育者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受教育者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均衡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9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

人格,源于拉丁文“ Persona”, 原意指面具、脸谱,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能够成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创新人格”是在“人格”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术语,一般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进行讨论和研究。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发生、发展的动力保证和方向性保证。张晓明、郗春媛在《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中提出,创新人格是创造性人才形成的基础;在诸多人格因素中,独立性、意志力、自信心是起基础作用的“核心特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发挥着前提、维持和动力作用。

二、创新人格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方面要符合社会要求,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个人发展的要求,实现个人发展的目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既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一,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符合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中学阶段均未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学阶段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培养自己的特长。这种较为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状况普遍欠佳,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意志力、独立性、自律性缺乏。由此可见,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能力的需要,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其二,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当今时展的迫切需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创新人格。目前,我国的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我国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在社会发展方面,我国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的转变。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要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人格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当前,我国的发展,急切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创新人格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人格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受教育者的思想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更不能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其原因在于,人格是形成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创新人格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通过对对古今中外的一百多位杰出创造性人才典型案例的研究,人们概括出创新人格的几个要素: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赤诚的爱心;友爱合作的精神;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探索精神;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求实精神;抗压精神;勤奋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精神;敬业精神;自信自强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要促进他们具备以上这些的良好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做人的工作的,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来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四、创新人格培养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大学生不断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创新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人格的培养,能够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国的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滞后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将创新人格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创新人格的培养,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正面的、显性的、灌输式的教育,而忽视了侧面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说教化、严肃化的面孔,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创新人格的培养,着眼于促使个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人格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使个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都受到积极影响。这样,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并能发挥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通过各种实践进行判断,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若松.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J].思想理论导刊.2005(4)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作者简介:

篇10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思想

(一)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自由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元因素交汇融合,共同导致了价值澄清理论的诞生。经济上,由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顽疾,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倡导绝对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治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主张指导思想的自由化、多元化。社会环境上,对越战争泥潭越陷越深,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反战运动愈演愈烈,社会治安混乱、多种思潮碰撞和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失效,使得多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1.价值的相对主义定向。价值澄清理论的价值论是相对主义的。它认为,价值来自个人经验,人们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个人的。“作为行为准则,价值观随着个体的经验的发展成熟而发展成熟。”

2.价值的评价过程。在价值澄清理论看来,价值教育的核心是让儿童学会评价过程而非传递具体的价值观,而这个过程由一系列非标准化的技能组成,对过程的教育是向学生示范这些技能并训练学生掌握之。“通过价值教育,价值澄清理论试图培养出这样的人:这种人有能力去掌握和运用构成评价过程的各种能力,即认知的、情感的、自我反省的和行为的能力,即这种人已有条件去为自己决定价值取向。”

二、价值澄清理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价值澄清理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借鉴

1.大力发挥“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尊重教育对象,主张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发展学生道德能力和品性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它注重对教育对象主体选择自由的保障,如对价值界定的七个标准中,第一个就是“自由地选择”,“个体越是感到自己是主动且自由地选择价值,他就越有可能觉得这一价值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另外,价值澄清理论也注重对教育氛围的营造和教育策略的设计,主张通过多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稳固的价值教育成果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观念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非常有启发。

2.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价值甄别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逃避的现实。

3.大力创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的创新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价值澄清理论非常注重对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创新,1966年拉斯思等人在《价值观与教学》中就列举了21个策略,而1972年出版的《价值观澄清――教师和学生实践策略手册》中则讨论了多达79种教育策略。

(二)价值澄清理论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局限性

由于价值澄清理论在理论设计方面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招致不少批评和诟病。因此,在运用价值澄清理论指导“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以下情况要特别注意避免:

1.避免价值相对主义导致“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混乱。价值澄清理论的价值相对主义定向,强调了个体价值的特殊性和变化性,但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共性和稳定性,割裂了价值的相对与绝对、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价值相对主义主要表现为对价值的定义和价值教育的过程。首先,价值澄清理论自身对价值定义混乱,经常在“价值”标签下罗列种种与价值毫不相干的内容,“他们的价值观概念包罗万象,把许多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都包括在价值观之中了,甚至连活动也是不稳定的价值观”。

价值相对主义定向,极易导致“90后”大学生对价值观问题过分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人需求,难以实现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也易导致“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混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确立困难。“由于过分强调每个人的个体性,极易导致价值的相对性,助长学生在学校中自以为是,形成自我中心论,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价值澄清法的致命弱点之一”。

2.避免全盘否定灌输导致“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虚无。价值澄清理论猛烈抨击传统的道德灌输,“否定既定价值或道德的传授和灌输方法是学生接受既定价值观的德育过程”。它看到了传统的硬性灌输方法的缺陷,反对死板的说教和灌输方法,在批判某些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病时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11

体性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性功能以个体性功能为基础,个体性功能以社会性功能为实施保障。在现代社会中,为最大限度挖掘人

本思想的潜在价值,应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人本思想

一、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这源于儒家思想包

含着众多社会观点,对社会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儒家思想的社会

功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着重体现为个体性功能。

(一)政治整合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整合功能指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培养高素质人才或者个体,通过高素质人才或群体的影响力去传

播政治思想,进而提升全民整体素质水平。政治整合功能能够最

大范围最大限度传播政治思想、最大程度造就政治人才、最大力

度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功能中,政

治整合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孔子认为政客在政治运行中扮演者重

要角色,政客的思想与行为直接关系这国家兴亡与衰败。在社会

生活环境中存在诸多人际交往的关系,这些复杂而细微的关系直

接影响着社会道德规范化。儒家善于从整体把握社会关系,提倡

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和谐,推动社会政治健康发展。

(二)经济发展功能

经济发展功能指的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受到启发,

在经济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经济的腾飞贡献自身的绵

薄之力。儒家不反对个人追求财富,只是在乎追求财富的手段,

儒家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财富的追求方式能从本质上区分

君子与小人。君子用符合道义的方式追求金钱,小人不择手段追

求财富,在关系到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君子愿舍利取义,贫困

中仍保持自身高尚的气节,而小人则会为一己之私投递叛国。儒

家认为对财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追求的程度要合乎“礼”的要

求,对过多财富欲望加以制止。针对国家的管理,儒家主张施行

仁政,爱民亲民,反对苛捐杂税。儒家思想认为,附属制度不应

成为酷吏施行不仁政策的依据,而应成为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工

具,在赋税制度的激励下培养人们对经济的理性认知,进而发挥

主观能动性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儒家人本思想的经济发展功

能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从民族经典中汲取营

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

(三)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对个体精神世界有积极作用。儒

家思想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颗明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历史

的沉淀,其蕴含着丰富而充满哲理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思想也已经深深内化到每一个中国人的

心中,成为凝聚社会的一种向心力。

二、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

从社会发展层次上讲,儒家人本思想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

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性功能以个体性功能为基础,个体性功

能以社会性功能为实施保障。在现代社会中,为最大限度挖掘人

本思想的潜在价值,我们应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发挥其教育功能。

(一)主张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发挥学的价值

学而无用不可谓之学,儒家着为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孔子认

为,学诗旨在学习其中深刻哲理,从中领会侍奉父母道理、正确

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修身治国

平天下的基础是个体生存需求的满足,个体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基

本单位,只有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谈

及整个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的进步。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健全个体人格

榜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在榜样的模范带头下人们会认识

到自身的缺陷,并以榜样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使自身满足社会

的要求,成为社会栋梁。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这就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需要,在看到

他人的不足时,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

真正为社会需要的人。

(三)教育内化,内外统一

孔子率先提出“自省”,意在要求人通过惯常自身的行为,

对自身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

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儒家

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即使在没有舆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人要

真诚对待他人,不能将个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人。人的道德修养是

在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养成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下定决定改正错误,才能以错误为垫脚石成就自身的道德素

养,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会对其人际圈产生良好的带头作用,人

际间道德的广泛传播对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四)实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建立和谐社会

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个人做到谦让不争。

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丝毫不讲自己摆在德高望重的位置,而是以谦

虚的态度向有知识的人学习。面对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孔子也是

虚怀若谷的坦然接受。从孔子的谦虚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

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自身的高尚品德,孔子所表现出的这种道德

品质正是儒家所人本思想的核心,我们要领会其中深刻的哲学含

义,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学识程度与其处

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能通过自身良

好的道德修养处理社会关系,使自身的人际关系处在和谐状态。

结语

儒学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积,儒家

思想沉淀下意蕴丰厚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人本思想逐渐

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时代进

步中,儒家思想发展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究其根源儒家思

想的核心为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挖掘其内

在价值的首要前提是确立人本思想的首要地位。在对儒家人本思

想教育功能的研究中不仅要利用儒家的君子教育方法,也要与时

代相结合,积极融入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多教

育方式的引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林,王治中.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解读[J].杨凌职业技

篇12

一、“家访”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走访学生家庭,向学生及学生家庭传递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院的规章制度、高校的育人机制以及学生本人的思想状态等信息而从将思政教育空间从狭窄的校园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家庭。

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家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接收来自家庭、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这些信息让教育工作能彻底地了解学生成长背景和环境、理清学生成长历程,把握学生思想发展方向,可以随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说,家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校园转移到了家庭。

二、家访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原始珍贵资料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家访这种途径收获了很多与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的典型事例。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空洞的理论与僵硬的典型事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很难达到教育育人的效果。当思政教育工作者走出课堂走进学生家庭,通过聆听学生与家长的心声、体察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历程就会发现在学生中蕴藏着很多切切实实的闪光美德和自立、自强、勤奋好学、乐观豁达的道德榜样。

其次,家访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研究学生思想、心理问题提供了确切的支撑资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承担着将教学中的成功方法和经验以及学生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整理,并系统化为理论,并用该理论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三、家访架起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合力

通过家访,思政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家庭,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校的相关政策等向家长反馈,家长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将学生成长的经历告知教师,这样思政教育者就可以根据家访掌握的情况,深入分析、总结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措施;而家长可以根据家访教师反映的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适当可行的引导和教育措施,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当行为。这样就统一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整合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家校育人合力。

四、家访缩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家访过程中热情而耐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对高校中的贫困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中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生活的压力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敏感、自卑、封闭且超常的自尊。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家访过程中思政教育者通过平和而亲切的交谈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表达学校、教师的关心和理解,让这类学生及其家长真实的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及教师的关怀与帮助,从而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谈论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愿意接受教师的鼓励与支持。

所以说通过家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这些特殊学生传达了友善、关爱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敞开关闭的心扉与思政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今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家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访改善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不仅仅承担着通过思政课这种主渠道完成正确思想理念的灌输的职责,更是要培育大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积极健康的心态。所以,家访这种思政教育途径能让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让思政教育工作者从单纯的课堂教学理念转化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培养的全新思政教学理念。

其次,家访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校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接触仅仅是通过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体现,这种短暂而又表面的接触很难客观、公正地把握一个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更不容易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工作。当思政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家庭,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学生,就会发现很多以前被忽略的问题或者被错误认识的现象,思政教育者会用一种诚恳的、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优点、正视他们的不足,指出他们的优势。

高校家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实践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思政教育者的重视,这种活动使受访学生和家庭感受到来自学院和老师的关爱,使思政教育工作者能更好的理解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13

本文作者在创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财会金融系学生工作网站(WWW.ckjrx.com)的实践基础上,对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这一课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要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因此,创建学生工作专题网站,对于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以网站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平等性和有效性。在网络社会 的虚拟空 间里 ,学生更容易放开顾虑,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因而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交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深入有效进行。

(2)网络的运用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3)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在“财会金融系学生工作 网站”的建设 中,注重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符合学院系学生思想实际的主题网站目标定位 ,即努力使我们的网站成为集舆论宣传、思想交流、提供服务、提升素质于一体的寓教于乐网站,具有较强互动功能的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成为展示大学生时代风貌的窗口、服务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园区、引领大学生舆论方向的坐标 。反映到新机制的建立上,应体现整合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在整个创办网站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的出现和发展 ,增加了开展教育工作的新工具和新载体,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应当抓住机会,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为切人点,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完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先要从教育观念更新人手,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其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其二,要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三,增强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意识 ,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我们既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更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把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并外化为积极 的 自觉的行为。

(2)改进教育方法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更加丰富、自由、开放、活跃,这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特点,把握其思想动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改进教育方法,则成为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 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如何让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加人教育这一过程。因此,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正确选择思想信息,增加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 ,乃是关键一环。二是要善于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以服务为抓手,寓教于乐,重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中展开交流,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将网络教育和其他各项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树立客观地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