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

篇1

1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1)累积式学习就。语文的总体知识和能力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宜采用累积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

(2)联想式学习。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篇为单位,一课一课的学,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而要把分散在每课中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性认识,就必须充分展开想象,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直线速进式的方法不适合语文学习。

(3)体味式学习。语文是工具性与情意性相结合的学科,课文内容不是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接受它的形式,而且接受它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因此对这样的学科,宜采用反复体味、领悟、推敲的方法来学习。

(4)模仿式学习。模仿是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的行为的过程,模仿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模仿几乎是唯一的习得方式,在学校语文学习中,模仿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

2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N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1)加强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篇2

二、阅读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其次就是阅读。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现在有些学生读文章只用口,不用脑。读过的文章,不知道写的内容,更不要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欣赏文章的美点了。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常常答题不得要领,甚至连题的要求都没有看清楚就做。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认真阅读。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概内容,力争理解文题;在研读文章时,先让学生在每段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主要内容。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答题的依据,不是想当然地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增强。现在我带的七年级五班,通过一学期的培养,慢慢养成了较好阅读习惯,理解能力逐步增强。

三,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自于科学的学习方法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学习上要养成自己动手,自己主动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的习惯。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初中学生的阅读量逐步增加,初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许多时间花在识字上,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检查学生在音形义方面的掌握情况,老师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有特殊含义的在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试译,不能理解的字词在书上勾来,上课时提出来,师生来共同解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翻译不是老师把它翻译出来,学生写在书上。

四、复习方法的应用

篇3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不仅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自学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提高,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通过拼音或者字典来对字音进行准确识别与朗读,能够识别字形,了解字义,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句子的含义等。在预习时要有侧重点,在预习时带着问题进行,并对自己严格要求,强化制度。养成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倾听需“三心”,即:一是做到上课一心一意,不管是老师上课还是同学发言都需要认真地听;二是要有耐心,懂得尊重,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插嘴,等到别人发言完毕后再进行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发现别人出错时,要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指出。三是要用心去听,边听边思考,在别人发言时,要做到听与想结合,取长补短,吸取他人回答的精华,促进自己不断提高,掌握补充发言的技巧。

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是多次反复历练达到的一种素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就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凡涉及自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都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阅读教学中的预习,可指导学生课前采用“读、划、查、思、议、写”六步法进行。读――即读课文,看预习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划――即划出疑难句、重点及精彩词语,划分段落屋次。查――即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义项,理解字词义,疏通课文。思――思考文中疑点及课后习题,进一步理解课文。议――针对文章疑问进行议论,初步获得答案。写――即做摘录,写心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

勤奋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新的语文教学标准,中学语文更应强调积累、熏陶、感悟以及培养语感,让其更多地进行读与写的练习。积累不仅要重视课内的知识掌握,同样对于课外的知识积累也要给予重视。通过鼓励学生建立阅读笔记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查与督促,鞭策其掌握语文知识,通过定期上交阅读笔记,老师通过审阅给予评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些笔记写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产生模范作用。文学积累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读并且背诵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背诵的文章熟记于心,更好地在表达与写作中应用,不仅增强了理解力同时也丰富了其文学色彩,对于其语文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规范表达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扫除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障碍。可是,有许多学生在表达的时候用语很不规范,回答问题不是用句子,而是用词语,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或者层次混乱,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训练,如当老师讲完某个问题后,或请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求另一个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地把刚才所说的内容总结一下,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规范的标志性词语,如“老师或某某同学刚才一共说了几点……”,“一、二、三……”或“首先、其次、最后……”,“我同意他的……观点,不同意他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是(或不是),因为……”这样反复训练,能提高学生听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层次感,慢慢学会如何抓住要点对别人的说话内容加以整合处理,并言简意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著应让学生多阅读。起先教师要求学生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课外书,再慢慢增加数量。同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另外,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

篇4

一、从小抓起,早期训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习惯培养“最好是在心理还很清新”的时期。在一张崭新的纸上可以任意书写自己想要的文字,反之,要是擦除错误的文字重新书写效果一定不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错误习惯的时候就开始,所以我们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专心听讲、用心写字、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等。

二、激发兴趣,强化意识

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强,可塑性较大,但甄别能力相对较弱。要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杜绝坏习惯先入为主的可能。习惯养成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语文老师要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落实训练,让孩子通过游戏、竞赛、歌谣等各种形式,强化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意识。

三、榜样示范,多方入手

低年级学生有着极强的向师性和超强的模仿能力,语文老师要充分意识到时时皆课堂,事事皆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清醒地认识到范读课文、黑板板书等都会展现自己的语文学习习惯并被学生所模仿,所以要注意用良好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在学生之中寻找表现优秀的学生树立为其余人的榜样。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个学生主动借助工具书进行识字学习,老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在此后养成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伟人具有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如何培养的,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要求,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老师在训练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学生无故不完成语文作业一次如果被宽恕的话,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出现第二个学生、第三个学生,因为不好的榜样也是榜样,学生容易相互影响。

学生一开始学习书写的时候,由于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过一段时间会不自觉采取一种比较自由的坐姿,老师应该及时纠正,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那时候知识才变成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要注重细节,特别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比如学生读书唱读的习惯大多都是学生齐读的时候养成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尽量减少学生齐读的机会,低年级学生书写时候容易出现增减笔画的现象,老师要针对容易出错的字进行有效的教学。

五、关注差异,耐心指导

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不能避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天赋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特别关注学困生,并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

三年级学写毛笔字时,我发现班上有位女孩,由于智商原因执笔姿势老是不正确,别的学生看老师示范一次就会,到她那手把手教了几次也没有太好的效果,我充分意识到问题难度,认真分析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发挥示范作用。我先坐在课桌前进行执笔示范,引导该生进行观察汇报,主要看老师足的安放、肩的特点,引导她得出“足安、肩平”的要点,然后引导该生重点观察执笔姿势,汇报老师各手指的动作和位置,接下来选择一名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示范,然后引导该女生观察,强化坐姿和执笔特点。

2.分解执笔动作。我用手机拍摄优秀生正确执笔过程,然后在多媒体上进行慢动作回放,引导该生总结出五指分工一二捏、三勾、四抵和五贴。

3.反复强化训练。在该生基本弄清楚握笔要领之后,我让学生握笔训练,并及时进行纠正,直到学生能够正确进行握笔后,我让对该生正确的握笔姿势进行拍照,让该生按照自己正确姿势反复练习。

4.激励评价。在训练过程中,在每一个细节上只要该生做出正确的动作,我都不吝表扬,一方面激发该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缓解训练的枯燥,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5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并且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威信,父母经常会听到小学生说:“我们老师说。”在这里,我想提高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功课,用尺子画一条直线,但教师讲课随意画一条直线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但自己在黑板上龙飞凤舞,教学时怎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从小开始培养

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在胎儿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越早培养良好的习惯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误解开始,无不良嗜好。早期可塑性极强,这一时期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这个时期学生充满了信心愿意按照老师的指示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学生就像一张空白的纸,任你在上面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了,把他涂成红色,他变成了红色。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相反,当孩子染上恶习,要改变他,那将是困难的。例如,超过5个月大的女儿,她每天早晨八点钟必须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玩,每天一次,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不管你怎么哄她,她不买你的账,但你带她到幼儿园,她会立刻转哭为笑。很明显,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童年实施。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入手,许多的“细节”教学姿势,如坐姿、阅读姿势、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等。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注意这些细节,以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抓住一点点琐事进行教育。习惯的动作可以形成自动化的形式,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必须有一个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仍然需要继续加强持之以恒做渗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习惯自然形成。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篇6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制度、宗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而明确这一点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只能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所写的内容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因此,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正确使用注释

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很困难,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化难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零散内容进行系统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应用归纳教学

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实现语言交际的现实性和得体性。

(三)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

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介绍外国文化中的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学生们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教学。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时进行。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将有些故事当作课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将这些故事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体验教学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通常情况下条件不会允许。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齐筠.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外语学刊,1998,1.

[2]罗传伟.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篇7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用微笑面对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

(二)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四)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二、提高自身素养很重要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篇8

一、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

传统作文教学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教师先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写法进行指导,之后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却收效甚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二、探索小学写作教学的新方法

正是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调查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入手,遵从新课程理念,着手研究、试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经过不断的摸索,我总结了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我把它称作:作文自评方法。所谓作文自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评价别人的作文,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每一节习作课,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以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评”的能力。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的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改”的水平,继而在会评的前提下去改,使“改”的目的更明确,“改”的行动更自觉。开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也很费时,学生根本不会评价,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评价。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班上写得好的作文和问题作文都输入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边评价边修改。二是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修改作文。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三是利用教室的墙壁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在作文评改之后,将好的作文进行展评,大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在每一次评改作文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评价,也格外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习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作文的评改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在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教师还要留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三、评改作文时的几个重要环节

1、简要总评

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方法、步骤如下:出示“作文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作文情境;教师简要评价初稿,指明优劣所在。这一步就是要提醒学生,他们的作文可能在这些方面也出现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下面的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2、逐条引评

这是学生自我评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各方面的要求,发现自己作文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会评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这一环节,依据“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对重点条目(“简要总评”时指出存在问题的条目)逐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条评价自己的作文。“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基本反映了作文的程序,也是评改作文应遵循的顺序。依据“作文目标”顺序评改,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评改能力。要求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评价自己的作文,将问题各个击破。例如评价“条理”是否清楚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等评价完了“条理”后,再评价其他方面。评价每一方面时,我遵循从“评他”到“评己”,从模仿到独创的规律。首先,让学生回顾这一方面的要求。然后,列举正、反例子(包括“病例文”),让学生比较评价,并对反面例子(包括“病例文”)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确怎样符合要求、怎样不符合要求和怎样修改。对“病例文”的评价,可在出示的大“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的符号(如符合本条要求打“√”,不符合本条要求打“×”等),以防“综合评价”时忘记对本条的评价。

3、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弄清楚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从整体着眼,肯定好的方面,改好写得不足的部分。首先,对学生综合评价未修改前的“病例文”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优、缺点都要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说,使学生学会综合评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综合评价“病例文”的方法,将“逐条评价”自己作文的情况综合起来,作出“综合评价”;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指导。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也就能全面而有重点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了。

4、自己修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作的就是提醒学生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逐条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差生”给予具体指导。学生通过自我修改的实践,改正作文中的问题,掌握修改的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5、互改交流

篇9

一、“问题学生”的特征

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他们有着以下的共同点:(1)上课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课上不是讲话就是睡觉,严重到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2)作业基本不完成,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3)晚上在宿舍不能按时休息,几个同学聊天到深夜,白天精神状态不好;(4)夜不归宿,经常通宵上网或打游戏;(5)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交往,经常吸烟喝酒打架闹事;(6)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行为习惯差。

二、老师克服的心理障碍

(一)厌弃心理。“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老师的教导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些老师就会把这些学生当成包袱,甚至希望他们早点被学校开除。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校的生命在于学生,没有学生就不存在学校,所以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学生。并且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针对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方法都可能不一样,所以要求每位老师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找到引导他们的方法。

(二)定型心理。心理学上有“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即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以往的差的表现给学生定型,任何时候都用同一种眼光看待学生,致使学生“破罐子破摔。殊不知,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用积极的思想影响他们,引导他们积极上进,在表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提出改正一些缺点的要求,使他们树立“我也很优秀”的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急噪心理。对于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但他们仍我行我素,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当老师得知他们犯同样错误的时候,更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否则,老师会失去耐心,揭老底、算总帐,全盘否定他们的进步,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和老师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以致前功尽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问题学生”的转换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工作。

(四)偏见心理。当班主任老师发现班级里一些不良现象时,首先想到的是哪几个“问题学生”所为。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工作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不给“问题学生”进取的机会和承认、改正的机会,并且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老师和他们的距离更远,更不容易接受教育。

三、问题学生的策略与方法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援助转化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情感熏陶、行为引导。对学校而言,转化问题学生是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教育难度大,工作漫长复杂,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以下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同行们分享。

1、和“问题学生”交朋友。“问题学生”因为常常位于后进,一般来说,他们得不到关爱,任课老师不愿理,成绩好的学生厌恶,家长动不动就会斥责,所以他们容易走上厌学、孤僻、叛逆与反抗的道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首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予他们全心的呵护、理解、信任和关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及他们的过去,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谈话,帮他们剖析自抛自弃的原因和后果,用爱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掌握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气质类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他们,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之主动接受教育。

2、挖掘“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问题学生”虽然是后进生,但他们身上也有长处和积极因素。有些“问题学生”放任自己的行为,满不在乎的欺侮弱小者,一味胡来,不讲道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具有一种优秀的能力。他们勇敢、有决断力,并拥有统帅部下的领导能力。运动能力也很优秀,还富有冒险精神。老师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优点,而只注意到其表面上的问题行为。要想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找出这些优点来,使之得到很好的发展。我班的一个问题生名叫李强,他是一名单亲家庭孩子,个子高大,身体强壮,性格倔强,顶撞老师,上课睡觉、自习吵闹,学习更是一塌糊涂,但他爱好体育,非常爱打篮球而且组织能力比较强。我就抓住他的这一特长,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并推荐他参加了校篮球队,结果他进步神速,我让他担任我班篮球队长,结果他带领我班选手跟其他班打比赛,屡战屡胜,打得很漂亮,其他班都很佩服。利用这个契机,我在班里当众表扬了他,我发现,这个平时桀骜不驯的学生竟然羞涩的低下了头。课后我主动找他谈心,他说我是第一个表扬他的老师,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表现,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的乖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他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劳动积极。

3、了解问题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问题学生”表扬和肯定。“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是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严声厉色的批评换成和风细雨的说教,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溢着期待和希望。

4、消除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叛逆的学生,必然是在某一方面受到过严厉的指责与嘲笑,因而“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久而久之,便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总是很没有面子。只有真正了解叛逆学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寻找到解决的方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5、做好家访工作。叶圣陶曾说过:“学生不光在学校中受教育,在学校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问题学生问题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有许多与家庭情况有关。

6、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公平、公正、正确地看待“问题学生”,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对学生不挑肥拣瘦,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是我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最佳策略。最后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学习了,其他学生难倒还会不行动吗?

7、给予适当的任务,促其成长。给予任务、让他们具有完成任务的充实感,这个方法对那些不跟别人合作、不合群的“问题学生”很有效。很多孩子不爱说话,也不愿跟老师说话,对这种学生,要尽量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机会与老师接触,通过完成工作,使他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自己与他人同样收到承认,从而鼓起干劲来。

8、引导问题学生做好自评,积极转化自己。让问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问题。给那些冒冒失失的、对自己缺乏控制的以及感情、欲望过于冲动的问题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比如,以“给自己的信”的形式,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写信,就是一种教育效果很好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要比老师从正面要求学生做出检查,作用更大、更深。

9、塑造问题学生健全人格,奠定他们成长基石。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问题学生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他们成长的基石。(1)、正确的是非观念;(2)、科学的人生观;(3)、认真负责的生活、学习态度;(4)、热情、开朗、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5)、宽容、大方、奋发向上的良好心态;(6)、爱心、孝心、感恩之心。

10、教师要修内功固本强基,创造教育的契机。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重点在学校关键在教师。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是问题学生转化工作能否顺利完成最有力的保障。然而,在转化问题学生的问题上,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外,还应该充分把握好教育的契机,等待机会,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只有积极主动出击,努力创造教育的契机,才能有效促进问题学生的迅速转化。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1)、努力学习,开拓视野,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2)、积极交流、讨论,集思广益;(3)、善于思考、认真总结,推陈出新;(4)、重视德育科研,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努力创造教育的契机。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教育任重道远、贵在坚持,不管问题学生有怎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理性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用我们的爱心、智慧、责任善待每一个学生。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应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成为金子的。也许有些学生是暂时的问题生,需要我们用心把自己变成“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锁,以心换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使每一个问题学生健康成长。爱是教育的灵魂,我们要牢记爱是教育的主旋律,让我们用爱和赏识真诚地对待每一个“问题学生”,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宽容、多一分信赖、多一分鼓励,多一分等待,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教育基础知识,成都时代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3月1日

篇10

1、课本干条知识记忆不牢

人文地理条框的知识特别多,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共两大种9小类;比如旅游业对区域的影响有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分消极、积极影响一共17条。学生在课下背诵时不是背少了就是背混了,在做大题时得不到满分。这在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中此类现象都比较普遍,学生对干条的知识点记不全,很影响大题基础知识的得分。

2、图文知识转化困难

在讲旅游地理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时,中国35处世界遗产是常出的考试点。学生辛辛苦苦费了很大力气,能记住大部分甚至全部时,结果遇到考旅游资源分布地区时一个都答不上。如中国著名三窟分布在哪个省份,往往张冠李戴;更难一点的如,例举北京的世界遗产,例举出距上海500千米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学生还不知道上海附近的省都有哪些,更别提能例举出来了往往都瞎写一通。图文不能做到随时转换。

3、原理性知识不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案例

在讲到旅游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自然的评价时,课本上从旅游自然本身、旅游资源的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三大方面九小点进行评价,由于内容少好理解,学生背诵情况较好。但是当遇到如对泰山、对我们熟悉的壶口瀑布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无从入手,部分学生写不全,甚至部分学生九点全部都评论一遍,以致前后矛盾。

4、课堂死气沉沉,时效性不强

人文地理容易理解但知识琐碎、要点不明晰,所以课堂上学生提不起兴趣,死气沉沉。有的学习特别认真的女生课下反映,上课认真听了、理解了也认真记了,可是考试时得不到高分,觉得自己写的对但是根本就答不到得分点上。有些学生上课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人文地理学习时,学生提不起精神很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中的实践,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拼图游戏法记忆――以中国34省区为例

学生对图文转化不敏感,主要原因是记不住中国的省份、分区。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一个关于34个省区的拼图游戏,游戏中把34个省份按照轮廓形状分成34份,只需按照位置一一回归原位。在给班里同学播放时,学生特别感兴趣,都争着抢着上台做游戏。在接下来调查发现,只要拼过一两次游戏的同学,很多都能记住34个省份的位置。为了更有效的提高省区轮廓的记忆效果,我把省区轮廓想象成现实中的类似事物,如陕西像兵马俑,宁夏像箭,贵州像哈巴狗,青海像兔子,内蒙古像狐狸,广东像象鼻,山东像老鹰,吉林像雾凇,四川像兔皮,台湾像萝卜、海南像菠萝,湖北想警察帽子,湖南像男人头,河南像三叉戟。我又把几种动物之间的联系起来,如狐狸(内蒙古)吃兔子(青海)吐出骨头(甘肃)剩下兔皮(四川);戴帽子(湖北)的男人(湖南)与女人(江西)照顾老人(福建)和小洋人(浙江)。这样相邻的省份既能记住位置又能记住轮廓,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省区的速度和效度。这对学习整个人文地理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学习世界地理国家定位时我们也可以应用此类方法。

2、统计法记忆――以35处世界遗产为例

学生在记35处世界遗产时,好不容易记住了名称,结果一对应省区就迷糊了。所以结合本节知识的考点,我按照常考题型用统计法让学生记忆。如按省份划分六处世界遗产的有北京、五处的有四川、三处的有云南等。再比如我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分类,如北京、山西、广东、甘肃、、辽宁等只有文化遗产;这样分类之后,学生不仅能记住常考的几个省区的世界遗产,也能做区域定位的题目了。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世界农业分布、工业分布、气候分布等内容的学习。

3、实例法验证原理性知识――以旅游资源评价为例

用实例分析印证原理知识。如,我在课堂中先讲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壶口瀑布。等学生纷纷发言后,我们开始总结做题规律,又让学生对如熟悉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评价,之后又让学生对不熟悉的安徽九华山进行评价。经过实例反复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知道如何入手了。这对于学习人文地理中原理性比较强,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题目都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

4、死记硬背、默写加强干条知识记忆

学生在记忆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资源分类等干条内容较多的知识时比较困。针对此问题,开始我让大家死记硬背,先记住一共几条,再分别给每一条填内容,这样就不会少哪条了。后来又让大家课前上台默写,再让同学上台点评,这样反复写反复评,学生互相争强好胜,记忆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这对于人文地理中干条知识比较多的内容时,比较好用。

5、组队法加强零碎时间的利用

篇11

在所有人类社会的早期,魔法师与宗教都是紧密交织的。人们认为各种神、鬼掌握控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太阳的升起降落、贫困和富有、造成疾病和健康等等。而魔法师被就是控制这些精灵和鬼怪的人。虽然在公众心目中,魔法非常普及,但是社会中的上层阶级对于魔法师、能够预测他们的死亡的占星师,以及有可能被敌人所利用来打败自己的人都充满了戒备。同时,随着基督教的日益兴起,他们对于魔法及其实践也持抵制态度,因为这些对基督教信仰构成了威胁。所有形式的魔法都被认为是与魔鬼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都被基督教法律所禁止。所以在早期的西方文学作品当中,魔法师大都是阴险的反面形象。

从12世纪中期开始,魔法又重新抬头,至少在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它不再像罗马时代那样受到人们的唾弃。相反,在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诗歌作品中讲述了很多传奇冒险故事。故事中那些勇敢的骑士会使用魔法,故事中还有美丽的少女和英勇的国王。这些现今被我们叫做“中世纪浪漫故事”的传说,使得魔法不再与魔鬼、巫术联系在一起。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魔法有关的作品,并为读者塑造了很多经典的魔法师形象。我们熟知的与魔法师有关的西方文学作品很多,如《地海传说》、《纳尼亚年代记》、《海里波特》、《魔戒》《亚瑟王传奇》《尼古拉的遗嘱》等。这些作品为我们描述了很多著名的魔法师形象,比较出名的有梅林、甘道夫、以及哈利波特。

梅林作为亚瑟王的顾问、魔法师和先知,恐怕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魔法师了。很多我们喜爱的英国传奇故事中都出现过他的身影。他能够运用自己的魔力获得战争的胜利,也能把自己变成动物。他能预见未来,还能控制人的命运。人们认为梅林有变形的本领,可以把自己变成小孩、老人、女人、侏儒或动物。他可以控制咆哮的大海,还能为亚瑟王的城堡修建围墙,把试图登上围墙向亚瑟王进攻的士兵扔下去。

梅林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可谓无人能及,他的智慧和神奇的力量吸引了无数艺术家,他也成为数不清的科幻作品中的主人公。

甘道夫(Gandalf)是英国作家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魔戒中的人物。他的身份类似亚瑟王的巫师梅林。

在第三纪元他以埃斯塔力(巫师)的身分暗助反抗索伦的中土势力;在中土大陆各地,不同的种族对他有不同的称呼,甘道夫是北方人对他的称呼.

甘道夫以一个圣者的身份来到了中土,在瑞文戴尔的会议上,加入了护戒远征队成为领队人,带领众人穿越了莫瑞亚地下宫殿。在与炎魔的战斗中,甘道夫以身为盾,与炎魔一起坠入深渊。在苦战后战胜炎魔,成为了最高等级的巫师。从此以白袍的形象出现在中土众人面前,完成未完成的任务。此后甘道夫揭穿了洛汗国国王身边宠臣格里玛·沃姆坦的间谍身份,并取代萨鲁曼成为圣贤会议的首脑(白袍巫师长)。魔戒之战结束后,甘道夫与精灵王艾隆、比尔伯和弗罗多一起过起了海洋生活。

在《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中,作者在书中设置了两个不同的空间,一个是世俗世界,在故事中被称为“麻瓜世界”,另一个是常人所看不到的魔法世界,在故事中指“对角巷”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哈利·波特是这本书的核心人物。在书中,哈利·波特因被赋予“小巫师”的特定身份而具有许多常人所不具备的“魔力”。这种“魔力”使他常常在困难中暗暗得到保护,使他在无知无识中逢凶化吉,使他刚出生就成为令人追慕的名人。即使是伏地魔都不能杀死他。利·波特所拥有的这些超凡魔力内在而不张扬,巨大但又渊源有自,它更象一种潜能深深地蕴藏在波特的灵魂深处。哈利·波特身上还体现出许多美好的道德品质。最主要的就是富有同情心、正义感而又勇敢、忠诚、机智、宽容。

在早期的与魔法师有关的各种神话和传说当中,由于魔法师具有操作神灵和鬼怪等一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能力,虽然与人们崇拜的宗教力量有所相似,但是却大都给予人们一个神秘但却恐惧的印象。中世纪,在天主教的影响下,魔法师被称为魔鬼的仆人,是邪恶的象征。但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魔法师的角色,才反衬除了宗教力量的伟大,可以说在宗教与魔法的冲突中,正是魔法师的反面角色推动了宗教的传播与发展。

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魔法的地位得到了转变,魔法师不再以阴险可怕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相反,他们成为了饱学之士,如炼金士、医生等的代名词。魔法师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在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颠覆性的提高。与魔法师同时出现的英雄人物相比,魔法师虽然称不上是英雄,但是却是帮助英雄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人物。这一时期魔法师在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改变进一步推动了与魔法有关的文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诸如《亚瑟王传说》和《亚瑟之死》等。

魔法师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地位的提高和西方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进而形成了新的文学力量,这就是奇幻文学。到了现代,以《 魔戒》、《 哈利 · 波特》 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奇幻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已经风靡全球,成为大众文学的一种主流形式。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为读者塑造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魔法师形象,魔法师已经成为西方奇幻文学中的主角。”

从古希腊到罗马时代,到现代,魔法师在西方文学中一直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魔法师的特征吸引了很多作家,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魔法师形象。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典魔法师形象。在文学力量与这一形象的互相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西方奇幻文学。在现代,奇幻文学的作品数量与日剧增,很显然,这一文学形式正在日益繁荣起来,将会有更多的魔法师与读者见面。

参考文献

篇12

2.1建议高一数学教师在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或太易,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同时要立足于高中大纲和教材,特别要分析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高一第一学期内容的特点,其次是在一开始高中的学习时就一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课后自主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的学习。

篇13

(1)学生的审美知识和能力欠缺。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学生几乎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只是注重考试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学生基本的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在语文中发现美,不利于高中学生在美的认知下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2)语文阅读量小,阅读量窄,致使学生思维结构单一。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教授课本上的文章知识,也很少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课外语文知识,致使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知识中审美观的培养也便无从谈起。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型,以一种传统的学分思维学习高中语文知识,逐渐抹杀掉语文知识审美情趣,使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成为空谈。

(3)忽视了审美自身的特点,不懂得何为审美,语文教学如何审美。高中语文教学审美观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复杂的心理和精神活动,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本不懂什么是审美,审美观的精髓在何处,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培养无法开展。在这种语文教学困境下,老师和学生根本就不懂审美的概念、原理和特点,在语文教学审美观培养的教学任务下,他们也仅仅是为了审美而“审美”,只是让审美拘泥于语文教学形式上,不懂得如何使学生身心充分结合的审美培养。

(4)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习环境压抑,不利于语文审美教学。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凡事以学生成绩论成败,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习环境枯燥,一心放在如何提升考试成绩上,并无心思静下心来发现语文学习中美的元素,审美理念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

(5)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缺乏足够的互动,互动“场效应”缺失。高中语文教学中把特定范围内的交流称之为“场效应”,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在审美观的培养中并没有利用好这种互动效应,致使学生语文教学审美观的培养存在着不小障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具体方法

探索出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审美观培养的方法,必须对现有的语文教学机制进行改革,在新课程大纲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下,探索出一系列完善学生语文审美观培养的方法。

(1)增强学生审美知识和能力,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观培养提供必要前提。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就必须使学生具备对美的基本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首先,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美,运用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审美,语文中美的具体展现形式和表现原理,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知识和能力,并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学任务和目标。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读、写等方式融入审美观培养教学中;此外,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让学生出现思维偏差,这种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知识和基础的重要保障。

(2)根据审美自身的特点和原理进行语文审美观教育。众所周知,审美实际上是对审美的客体进行精神和身心的体验,老师在进行语文审美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审美的特点和原理进行教学,千万不要使学生抱着审美的态度去审美。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顺应了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当前教育环境下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遵循语文审美特点和原理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培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3)注重教学条件的创造和气氛的烘托,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新课程大纲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培养体制,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改革思想开展教学。在语文审美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创造恰当的教学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力伸展身心,尽情地运用自己的审美思维和知识对语文进行审美式学习,不仅提升了语文知识水平,而且使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注重师生互动过程,在学生语文审美观培养中充分利用互动所形成的“场效应”。审美是由个人内心对相应客体进行的欣赏行为,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靠闭门造车的方式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良性的互动中不断交流审美心得和成果,扩大对语文美的更深的认识,才能是审美能力的培养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中,老师要充分利用互动方法,使学生在互动的审美气氛中切实强化自身的语文审美能力。

(5)扩展学生语文阅读面,强化阅读深度,同时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语文审美观培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必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多读、多看,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丰富的语文知识素材中形成审美思维,进而培养出语文审美能力;同时,老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审美观教学,从而提升高中学生的整体语文审美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