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篇2
为了便于对教材中选取的城市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六大主题,每一主题又包含一些具体知识点,如表1所示。拟从这六大方面对所选取国家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主 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城镇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城市化\&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等\&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镇体系、城市等级、城市的影响范围、聚落区位的选择、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分类、城乡联系等\&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乡产业布局、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城市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内城问题、城市蔓延等\&城乡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表1][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分析的主题]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的比较
通过对中国大陆、英国及日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的分析,可得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市问题、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这三个国家教材中均选取的城市地理主题,如表2所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方面:在所分析的教材中,都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尤其是英国用大量篇幅,分专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详述,中国大陆也对其给予较多重视。然而,在该主题内部还是存在知识点选取的差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英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中国大陆对城市形态讲述较详细,英国、日本仅在讲述乡村聚落时,简单提到乡村聚落因位置选取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都对城市土地利用或功能分区以及城市结构模型给予重视。不同点是英国、日本经济发达国家讲述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尤其是英国对其进行详细讲述,而发展中国家较详细讲述的则是城市或乡村形态。
“城市化”方面:中国大陆、日本、英国都对城市或乡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讲述,并都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国际比较。不同的是中国大陆详细讲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英国、日本对城市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讲述都很简略,并且日本讲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在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讲述都较详细,不同的是英国、日本讲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此外,中国大陆还讲述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讲述详细,其所选知识之多和讲述详细程度都是英国和日本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而英国、日本教材中城市化方面的知识已不占重要地位,且所讲内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问题”方面:所选国家都对其进行了讲述。其中,英国、日本都详细讲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二者都以某两个典型城市为案例,并用较大篇幅对其加以叙述。此外,还专门讲述了城市的居住或生活问题,并涉及到内城衰落问题。可看出城市问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的教材都涉及城市功能方面的知识,并对城镇等级进行讲述。其中,中国大陆、英国侧重讲述不同等级(或规模)城镇提供的服务功能是有差异的,日本侧重讲述不同等级的城镇通过政治或经济等机能相互关联形成城镇系统。城镇体系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教材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日本更侧重讲述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而城市区位的选择是英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此外,中国大陆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讲述,日本讲述了城市或乡村的分类。可看出城镇体系与中心地理论在英国的教材中很少涉及。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大陆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述。英国在城市规划中提到公众参与,虽说教材没有明确讲述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在其它一些内容中却隐含有如何布置某种事物的方法与原则,如“快餐:区位”一节,实际上即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方面的内容。日本提到了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如对市中心的再建设、节约资源、循坏利用等,倡导建设生态城市理念,注重给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此外,中国大陆和英国都讲述了城市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
“城乡景观”方面: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涉及到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日本介绍了特殊环境中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
四、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差异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因素
这里主要讨论城市的发展情况。英国和日本城市化的高峰已经过去,我国大陆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所以我国大陆高中重视选取城市化方面的知识,而英国和日本对其讲述很简略,且英国、日本都是以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的城市化为讲述对象。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导致原有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数目增多。为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为促进一定区域内不同等级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国大陆高中重视讲述城乡规划和城镇体系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的国家,大都经历过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阶段,所以高中地理课程中选取了内城区衰落和内城更新方面的知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所以各国的城市发展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大都市圈或大都市带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日本东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和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拥有较强的中枢管理功能,并有东京大都市圈之称号,这可能是日本高中地理课程选取城市中枢管理功能、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大都市圈的成长等方面知识的原因之一。可看出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地理知识的选取是与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或趋势相匹配的。
2.学科发展因素
主流城市地理学仍由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占主导。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以及新领域与新方法的研究是目前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研究的最主要领域。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一直研究的热点。而城市化、城市职能的研究已经不是重点。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为西方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城市地理已经从对经济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许学强、周素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在研究领域方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以及城镇体系与城市带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数字城市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有的学者对生态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中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的共同点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有着同样的浓厚兴趣,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同样受到重视。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热度都在下降,只不过西方这种趋势来得更早,我国这20年来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同点是,我国城市化过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已过,研究兴趣已开始变淡。我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有些领域亟待加强和发展。
篇3
一、明确目标,准确把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概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实现,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要为学生参与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从科学素养的内涵以及物理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到的作用看,高中物理基础应该是基本的物理知识、学科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它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作用自不待言,它始终处于物理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物理基础是物理知识在内的多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因素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他们分割开来。试想,如果没有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就不会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如果没有法拉第“磁转变为电”的思想,那么就不会有第一台发电机的诞生;如果没有开普勒三定律,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出现。
二、树立理念,夯实高中物理基础
理解了“物理基础”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夯实物理基础必须明确“物理基础”的概念和内涵。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勇于超越昨天,超越自我,树立全新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力求思维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夯实基础的前提条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从基础抓起,从教师做起。作为教师要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就是改变自己主宰课堂的做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重视教学方式转变,由教法向学法的转移。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大多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自始至终习惯了牵着学生走,让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是为了教师的教。教师中心论的思想在很多教师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依赖性增强,任何的情况都是被动接受,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丧失。其结果基础不牢,效率不高。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获得的,要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科思想必须有正确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夯实基础,而且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将好的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逐渐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物理课堂教学不仅看教师如何讲,还要看学生如何学。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篇4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1.元电荷:电荷量e=1.60×10-19C的电荷,叫元电荷。
说明任意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考点2: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公式
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4.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物理高中静电场知识点2电场强度
1.电场
(1)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
⑴ 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 单位:N/C或V/m。
⑶ 电场强度的三种表达方式的比较
⑷方向: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或与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⑸叠加性:多个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这种关系叫做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强度的叠加尊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电场线、匀强电场
1.电场线:为了形象直观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2.电场线的特点
⑴ 电场线是为了直观形象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理想化模型。
⑵ 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于无穷远或负电荷,静电场的电场线是不闭合曲线。
⑶ 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⑷ 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它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⑸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线从高等势面(线)垂直指向低等势面(线)。
3.匀强电场
⑴定义: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之为匀强电场。
⑵特点: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并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板之间除边缘外的电场就是匀强电场。
4.几种典型的电场线
孤立的正电荷、负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等量同种电荷、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间(正点电荷与大金属板间)的电场线
物理高中静电场知识点3电势能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一点移动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势为零)静电力所做的功。
2.单位:焦耳(J),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3.矢标性:是标量,但有正负,电势能的正负表示该点电势能比零电势能点高还是低。
4.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⑴静电力对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就减小,静电力对电荷做负功电势能就增加。
⑵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变化量,所以静电力的功是电荷电势能变化的量度。
电势
1.定义: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在数值上等于把1C正电荷从某点移到标准位置(零电势点)是静电力说做的功。电势实际上是和标准位置的电势差。
2.定义式
3.单位
4.矢标性:是标量,当有正负,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电势比零电势点高还是低。
等势面
1.定义: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
2.等势面的特点
⑴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
⑵电场线总是从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⑶任意两等势面都不会相交
篇5
不一样的看法。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 教学设计 兴趣与态度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的身心全面、自由与和谐的持续发展。在当下初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历史学科的内容繁杂、头绪多、知识点零散,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是藏而不露,教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会感觉到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教学基本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甚至拘泥于教材,以书为本,课堂上让学生在重要知识点上划线,然后强行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由此中学历史教学成为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造成这一尴尬境地的原因,既有外在的教学环境,也有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摆脱这样一个局面?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先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去求新、求变,避免自己的教学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历史是“活生生”的正确认识。
但要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问题,只有当教师真正明确了、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历史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成效和实效。
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那么学习历史,它又会带给我们怎么的益处?
其一、以史为鉴:说明了历史的镜鉴作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到他写史的目的是要“擎起历史的火炬,引导人类在摸索中的脚步”。人生苦短,不过百年,岂能样样都亲身实践,只有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提高自己。
其二、明辨是非:历史人物形形,既有崇高伟大,也有卑劣昏庸;历史事件纷纷攘攘,既有慷慨激越,也有阴暗污浊。透过重重历史迷雾,让我们明辨善恶美丑,弃恶扬善,从善如流。
其三、读史明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纵看:古今中外;横看:政治、经济、文艺、军事、科技等。马克思说: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门科学,就是历史。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我们可以摸索到历史的规律,可以得出重要的历史结论。当我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使我们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逐渐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束缚。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
其四、激发爱国: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们却无地自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体现的尤为明显。
同时,历史学科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要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该课程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它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在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可见,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个人、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愿学历史、好学历史、乐学历史呢?还是应先从教学设计着手:
1.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导入语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在备课的时候要选择好材料,设计导入语。
2.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学生既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导入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相关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等进行展示,再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进入有趣的课堂,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3.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掌握,这是教师设问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全面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考虑设问的内容,拟出设问的提纲,以保证设问突出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设问除了要有启发性、要适度、要适时外,设问的语言要准确、意图要具体,否则既传授不了知识,又扰乱了学生的思维,更有碍于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设计行之有效的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得出相应史论。史料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史学界对历史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都会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新的知识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辨别和提炼能力,进行历史事件阐述,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台湾的张元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主动的结合教学实际,学习、研究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和提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求新、求变、求实,也让历史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严育洪编著.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篇6
1 研究地理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新课改提出后,如何把老内容讲出新道理、如何把旧习惯变成新方法,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一是深入理解新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的牵引,与教学结果相呼应。只有从更高层次、更宽的领域了解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研究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才会使地理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二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学生教育的最高追求和境界,要改变过去“硬性灌输”和“打乒乓球”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紧贴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实际,才能使地理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体系。要围绕新课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发展相应的教学体系,从教学计划、教育内容、实施方法和评教评学等方面建立起责任机制,指定负责人、实现时限和评估方法,确保整个教学体系高效运转。
2 转变基本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所有的教育内容中,只有地理学科内容变化相对较小。教师“十年如一日”,在相同的岗位讲述相同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良习惯和疲劳感。一是转变教学的基本观念。“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观念发生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理教学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风”和“学风”,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而不教则荒、教而不研则浅”,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要由“教书匠”变成“老学究”,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严而后道尊”的传统观念对师生关系影响较大,导致学生厌师、厌学。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定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亲其师必定信其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扮演好家长、师长、兄长的角色,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3 结合未来实践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地理知识在未来实践应用中具有深刻和广泛的意义,与未来就业、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息息相关,必须要通过地理教学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一是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必须要通过精研、细读、联想的方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质疑是思考的前提,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教育模式;三是培养学生结合的能力。知识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具有不竭的生命力,必须要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与自然科学、未知现象和生活百科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篇7
2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②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③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的差异;④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料的分析,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②借助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②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③引导学生进行开发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3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4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的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5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相结合。
6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相关人口增长资料。
7 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是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出示幻灯片,内容为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图片。师问:2009.6.5日是什么日子?(世界环境日)。教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必修一我们主要学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必修二人文地理环境,也就是人类活动与环境,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再次出示幻灯片:世界第60亿人口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图片。进而提出问题:世界乃至中国为何这么关注这一刻?(学生回答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太多)。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过程的教学环节。如教师在讲授“历史上人口的增长”这一问题时,还是先用幻灯片出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接着师生共同归纳步骤与方法:先看图名,再看图例,然后看横纵坐标代表的变量及关系,最后看曲线的形状(陡缓)及表达的含义。最后教师让同学们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思考下列问题:①世界人口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②这幅“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反映了人口增长的哪些特点?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读图思考回答问题及学生读数据图表,自主学习完成问题。教师以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来对学生进行读图技能的培养。因为本部分知识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中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引导。
篇8
我省的考试试验项目"高中英语毕业会考加测听力"于1991年底由国
家教委考试中心列为"八五"教 育考试科研课题,经过1992年的宣传准备,
93、94、95三年的逐步推进,已于1995年基本达到 课题研究的预期
目的,1996年起正式实施。
在高中英语毕业会考中加测听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英语教学要求对
听、说、读、写"四会"能力 进行全面训练,这是由语言学习规律所决定的,
并已列入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还对听、说、读、写的各 年级量化要求制
定了具体的指标,作为进行测试检查的依据。英语考试必须反映教学的需要,反
过来,又促进 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由此形成教学考试教学的良性循环,
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学科素质——运 用英语的能力。目前中学的各类
英语考试试卷对"四会"中的"读"与"写"均有体现,对"说"的测试由于
难度太大,尚难实施。至于对"听"的测试,在国外大规模考试中是必考的重要
部分,国内的EPT考试及大 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都要考听力。目前要求
在高考中英语加测听力的呼声很高,看来也是势在必行,但因 高考影响大,必
须慎重行事,要经过较长时间充分试验,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推行。而另一
方面,如果不 尽快采取一定措施对听力进行测试,那么目前使用新教材在教学
及教改中所取得的成果将付之东流,英语教学 又会恢复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英语学习中的"聋哑局面"将依然如故,中学生英语水平就会与目前国内改 革
开放、扩大对外交流的形势很不适应。因此,本课题作为高考加测听力的前期试
验对英语教学改革和测试改 革是有一定意义的。
为顺利实施本课题,我们制定了"坚持方向,起点宜低,创造条件,分步到
位"的原则。我们的设想是一 定要把听力测试作为英语考试的一个内容,这样
可以起到教学导向作用。但在测试的标准上要考虑现实情况, 要照顾到广大农
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现状,不能使他们的总成绩受较大影响,从而积
极引导、鼓励 他们创造条件加强听力训练。为此,我们提出在加测听力后确保
英语会考的及格率仍控制在95%左右,通过 逐步引导,一年上一个台阶的办
法,争取用3~4年时间使这一改革基本到位。在课题的具体实施中我们的目 的
有两个:1.证明这一改革不但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国内现实条件下,只
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在 实施上、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广大农村地区考生也
可逐渐适应并接受。2.在保证及格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降低优秀率,使优
秀率控制在20%左右。要想达到英语优秀水平的考生在听力上至少要达到中等
水平,这样 通过加测听力可以提高高分段的区分度,确保得A级的优秀生(特
别是保送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有较 全面的发展。
根据上述设想,我们在1991年底接受课题后,经过1992年的积极宣
传、准备,于1993年、9 4年、95年三次在当年元月份的高中英语毕业
会考中加测了听力,情况如下:
1993年1月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听力与笔试分
卷考试,听力测试时间为30 分钟,听力试卷单独组织阅卷。听力实际参测人
数占会考总人数的28%以上,报送听力成绩人数占参测人数 的10%。以听
力基础较差的恩施州为例,听力及格率为70%,高分率(80分以上)近20
%。
1994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听力与笔试合卷考试,听力测试时间为
20分钟。全省考生十万多人 全部参加测试,但听力部分(20分)暂不计入
总分,只作参考,供统计、分析用。根据会考办公室提供的数 据,全省各地、
市英语笔试难度为0.71—0.82之间,听力在0.52—0.67之间。
1995年1月进行了第三次试验,听力与笔试仍为合卷考试,全省考生全
部参加,听力成绩以10%计 入总分。根据省会考办提供的数据,95年与9
4年成绩对比如下表: 项目 1994年听力测试 1995年听力测试
(不计入总分) (以10%计入总分) 平均分 80.69 80.84 及
格率(>60) 94.4% 94.33% A级(>90) 33.69% 2
1.89%
由上表可见1995年听力测试以10%计入总分后,由于我们把握了起点
宜低的原则,全省各地、市听 力测试得分率在65—70%之间。整卷在平均
分及格率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对90分以上A级的人数影 响却很大,由1
994年的33.69%下降为21.89%,下降幅度达到11.8%,实现
了我们设想的 通过加测听力控制优秀率的目的。这样也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必须
在听力训练上下功夫才能取得好成绩。
根据"创造条件,分步到位"的原则,本课题在1995年已基本到位。在
课题组的精心组织下,这三年 来的试验进展顺利,这一改革也已为有关部门及
广大师生所接受。从1996年起这一课题的成果就作为制度 巩固下来了。为
稳定起见,在1996年会考时听力部分仍维持占试卷总分的10%(1997
年起占15% )。1996年会考时英语试卷人均分为82.04,及格率为9
2.7%,90分以上优秀率为23.1% ,与1995年相比,成绩变化不
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测听力的导向下,我省广大师生在英语教学中 加
强了听力训练,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数据较全的襄樊市为例,在听力题难
度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他们 在1994年听力部分得分率为55.8%,而1
996年为68.27%,提高率达12.4%。由此可见 ,加测听力对纠正
英语教学中的"聋哑症",全面提高英语"四会"能力是有重大作用的。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我们从以下三方面采取了措施:1.事先组织大规
模模拟训练及全省性试测,以 取得必要的数据及经验,同时通过试验点收集各
方面的反馈信息。我们还做到了至少提前半年公布第二年的样 题。2.制定及
下发"听力测验实施办法"。明确测试前应做好的各方面准备工作,并提出测试
中发生问题时 可采取的临场应急措施,确保正式测试时不出问题。3.在所发
放的录音带A、B两面均录有相同内容,从而 基本杜绝了出现空白带的可能性。
我省听力测试主要通过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对收听效果不好的地方则发放
录音带(随试卷同时下发)。 全省有三千多个考场,其中1/3以上用录音带进
行测试,每年发放录音带数呈上升趋势,有的收听广播的考 场也有录音带作为
备用。
通过考场实践,我们发现在使用录音带测试时,相邻的教室要注意隔音效果,
以免由于按键先后产生互相 干扰。我们在1995年测试时,由于电台某一中
继站换电造成信号中断数秒钟,好在影响的分值小,只半分 ,没造成大的问题。
1996年电台接受教训,制定了相应措施,从而确保各个环节在考试时间内不
出任何问 题。在1996年测试时还发生有的考场拿错录音带的情况,测试时
发现放的是1995年的带子,不得已临 时决定考生先做笔试题,并从附近考
场借来录音带改在最后20分钟测试听力,这样避免了发生重大问题。通 过上
述事例的处理,我们认为听力测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技术上都是可以解决
篇9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高职毕业生群体是一个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处于“边缘人”地位,心理尚不成熟,受多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各种心理内在原因的影响及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心理问题。
1、恐惧自卑焦虑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据有关调查表明,全国每年有20%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他们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又担心因学历低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并且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心中没底。处于焦虑状态的高职毕业生会出现情绪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等心理现象。
有些高职毕业生还会存在自卑心理,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抱有自卑心理的高职毕业生往往由专业不热门、学历过低、身体素质差、性格内向等原因导致,他们经常觉得自己的“技”不如人、矮人一等,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业求职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跟别人竞争,特别在遇到求职挫折困难的时候,他们的自卑心理显的尤为明显,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自负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高职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院校为示范性高职院校,或因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等,或因自身条件优秀而为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筹的自负心理,他们往往好高骛远,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往往表现为“这山看着那山高”,他们看这个单位不顺眼,看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结果是错过就业机遇,难以及时就业。
3、盲目攀比与攀高心理。
据有关调查表明,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具体表现为:攀比工作地点,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单位和行业,攀比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高职毕业生表现为:他们要么暂不就业等待好单位来临,要么朝三暮四频频更换工作岗位,导致跳槽率增高,违约现象增加。
4、消极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十分依赖自己的亲人、朋友,尤其是父母亲。抱有这种心理的高职毕业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人、亲戚、朋友给自己找就业路子,或者自认为自己拥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着学校帮忙落实用人单位,这样与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合拍,其最终结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不能顺利就业。
5、盲目从众心理。
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信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抱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没有理性分析,而是盲目认为只要单位给予的报酬多,所处工作的地理环境好,条件优越就行。特别是在招聘会上,看到哪个招聘单位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他们没有理性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作很好的分析,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不管所谋职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随大流找一个用人单位,到最后要么毁约,要么出现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从业的压力。
6、急功近利心理。
据调查,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功利性太强。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去发达地区和工资高、待遇好的用人单位,为了满足眼前的物质利益不惜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有一些毕业生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
1、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调整好求职心态至关重要,应该用平常心去应对挑战,认清自我,摆正位置,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能真正回答“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等问题,确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职业期待是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高职毕业生要做到对自己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环境及职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评估自己的社会支持因素;要对就业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对自己和就业环境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2、努力克服自卑与焦虑。
克服自卑和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自信,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要相信现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而且一定还可以更好,给自己设定前进的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目标的追求上来。
3、学会消除依赖心理。
要消除依赖心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责任感。树立“大学生就业时大学生自己的事情”的理念,积极行动起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主动寻求社会、家长和学校的支持,真正百分之百为自己负责,只有愿意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有可能担负起社会责任。
4、树立终生择业的理念。
用人单位对专业有一定的要求,但专业对口不是最重要的,它们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能,特别是有过管理经历的学生干部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择业是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被用人单位拒绝,但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职业是很多的,只要勇于竞争,耐心选择,敢于决断,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
5、杜绝盲目攀比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在工作岗位、薪水、待遇等方面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别人盲目攀比。在没有清晰自我认识的情况下,过高评价自己的实力,当别人超过自己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杜绝盲目攀比的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培养自己共赢的心态,看到别人的付出和实力,真心为别人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在欣赏别人的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努力锻炼和提升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6、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高职毕业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去改善自己的心境,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事实上,参与竞争就难免要遇到挫折,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其实这并不是坏事。良好的就业心理调适可以帮助高职毕业生正确对待挫折,把它看作是锻炼意志,提高能力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程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53-68.
篇10
一、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优点
笔者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教学有三大优点:
第一,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先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师生共同突破难点,这大大改变了已有的学习方式,从“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交流表达能力都有了可喜的改善。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夯实双基。该模式使用学案进行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获,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另外,导学案中集中了一节课中的基础知识,使课堂学习更易于延伸,即使是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弥补掌握一节课的知识,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学生因为某节课的缺席或者精神不佳而无从学习的状况。
第三,有利于生物学习的课后延伸和教学反馈。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视觉、听觉等教学材料的刺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播放的时间短,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课堂貌似看懂或者听懂了,但课后自主学习时又发现不会了的现象。而导学案不仅对繁琐复杂的难点内容进行了清晰表达,也可以针对重难点配以有效合适的图片,这样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后延伸,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
二、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干扰与问题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导学案编写的有效性对课堂导学开展的影响。导学案的编写是该模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常的学案以问题或者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编排,实践发现,填空式的学案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对导学案产生抵触心理。因而有效的导学案应更多地采用问题探究的编写方式。因而如何有效编制导学案就成了该模式教学的关键。
第二,教师个人魅力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对导学案教学开展的影响。该模式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利于探究的外部环境,比如充足的课前准备、和谐的小组学习、公平的学习活动评价等,而这些与教师的组织能力、个人魅力和相关经验的积累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三,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受到一定制约。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时,事实上已经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思维中,这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发散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导学模式的策略
第一,导学案使用的时机。课堂导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只有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进而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问题。但高一课业压力、作业量都较大,学生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高。笔者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针对问题实施教学,有效化解了此矛盾。
篇11
而今你们就要离开,这里的小草也会向你们挥手;这里的树叶,也在为你们轻轻吟唱着离歌;而你们的老师,更是对你们依依不舍。因为三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校园里看到你们熟悉的身影,我们喜欢面对你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喜欢你们的顽皮,喜欢你们的率真。三年的师生情谊,似一杯浓浓的甘淳的酒,它必将历久弥香,值得我们一生去珍藏,去回味!
同学们,初中毕业,意味着一段教育历程的结束,但更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今天,我们师生之间难舍难分;但明朝,老师们相信,你们必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你们不愧为马中的学子,你们将搏击长空,勇往直前,不断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请记住,母校永远是你们前进的坚强后盾;母校的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每一点进步,你们的成功将是老师最大的安慰和骄傲!
篇12
1.1 科研管理的职责
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责就是对学校的科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指挥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1.2 科研管理的宗旨
科研管理的终极宗旨是要通过管理达到科学开发、科学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最终推动科技事业的蓬勃和发展。
1.3 科研管理的地位及重要性
事实上,科研管理的开端及成长过程已经足够解释了科研管理在组织有效地完成其目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科研机构范围越大,科研活动越繁杂,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就越突出。科研管理作为整个科研活动中的核心,通过对众多复杂关系的调节和服务,积极地创造出一个适合科研发展的时机与平台,促使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管理理念、体制、信息化、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给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阻碍。因此,分析当前高教科研管理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对进一步改进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弊端
2.1 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校科研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孵化器,在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显现,想要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提升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在当今的许多高校中,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这种积极性,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科研项目数量较少。科研项目大多由一些少数人负责承担,调动不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对纵向科研项目的投入相对较少,以至于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②研究特点不够突出。许多科研人员缺乏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的了解,致使在申报项目中出现低水准的重复,从而影响申报的成功率。
③科研项目的结题与成果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它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影响。
2.2 科研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科研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触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就必须尽力融合各方面的发展。由于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只发挥着行政部门的管理功能。管理层存在着官僚作风、行政命令, 缺乏积极地服务意识, 对科研项目与科研人员的管理比较僵化, 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目标上,“重立项,轻实施” 、“重成果,轻转化” 、“重数量,轻质量”,这种不适合现展的管理理念,难以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将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保护制度,让高校的很多科技成果未能及时地申请成专利,也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
虽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但是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却十分丰硕,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念的停滞不前,会阻碍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因此,实行观念与指导思想的创新,才是建立全新科研管理理念的根本出路。
2.3 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内向模式管理,即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而高校科研部门做的工作层次并不高,都只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例如科研经费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机构管理和信息等。从实际来说,科研管理应当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制来引导高校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否则就不能形成系统机制,而且难以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种科研管理的职能和模式对高校科研面向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并参与市场竞争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它没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也就失去了很多产学研协作的机会。组织的执行力好坏与否是管理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以好的制度为根基,去彻底地执行就能发挥出管理的最大功效,才能确保各项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而当前我国大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恰恰缺乏的就是对科研管理制度去实事求是的执行。
2.4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信息科学、科学技术研究、管理科学与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综合应用。在知识信息化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然会向着信息化的趋势去发展。科研管理部门要想保证管理工作的及时性与高效性,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科技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节控制。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校有着良好的硬件条件,却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网络管理系统和科研信息平台以及相对应的应用管理软件与数据库,致使高校的优质资源不能充分组合和利用,不能同享管理数据,从而影响了领导有效的制定科学决策,造成科技成果鉴定的冲动性和局部性,还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一方面阻碍了科研人员查询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方向、专业技术及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的科研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利用,影响学科交叉申报课题。因此,随着高等院校科研开展的进一步深入,对其科研管理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管理队伍不稳固
由于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多个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问题又导致其在管理问题上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因此,要做好科研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而作为一名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有管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了解,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高效的管理。然而,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为非管理专业人员,在管理方面不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只会依照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如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等;同时,现有的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于其所管理的科研工作并不了解,对科研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也不具有主动分析、理解,进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此外,目前各高校对于科研管理本身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科研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薪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相差极大,使得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不屑于从事管理工作,而现有的科研管理从业人员的由于待遇不高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主动进取,偶尔有优秀的管理人员也往往不甘于长期从事此类工作,使得科研管理人员的岗位不足有足够的稳定性,管理工作也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从面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行,难以真正做到为科研工作服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水平的、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才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3 改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
目前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象征性,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能够有所提高,以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和需要。
3.1 对管理机制进行深化改革,促进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高校只有增强自身科研条件的建设,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利用改革发展的契机,进一步集中科研要素,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构建系统的科研平台。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扩大项目组对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同时加大奖励力度,以鼓励更多教师从事科学研究。鼓励全校师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科研交流活动,紧跟国内外研究热点,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建立层次分明、组织合理的研究梯队。促进多学科交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课题攻关,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注重产学研的相互结合与促进,根据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立足本地高科技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与科研单位,以及兄弟高校间的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对重点项目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联合攻关。积极联系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学术讲座和课题攻关,紧跟国内外研究热点,建立长期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提升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而对在一定时期内未取得任何科研成果的教师,适当的采取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
3.2 创新为“基于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在高等院校中,科研管理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且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与人才队伍的建设则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若想在科研管理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就首先要彻底的转变思路、转变观念、转变理念,既要坚持好的传统,同时更要大力鼓励科研管理理念与科研管理思想的创新,只有这样才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根本出路。因此,在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中,就必须要弱化或是冲淡,甚至彻底取消科研管理中的行政身份管理,同时对科研管理人员,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深化为科研人员全心全意服务的管理意识。在高等院校中,教师既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时也是承担科研任务的科研工作者,具有双重角色,这决定了高校中科研管理工作的双重角色管理。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明确教师角色的主导性,以为广大的教师角色群体服务为首当其冲的任务与目标,既要强调服务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也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相信良好与卓越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同时必能激励与鼓舞全体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与干劲,激发教师群体的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
以往的高校管理实践证明,科技的发展进步,除了依赖于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全身心投入,还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撑,这就要求高校的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管理人员要全力营造并维护一个具有“公平”、“公正“特点的科研环境,同时这个科研环境还要保证“宽松”、“宽容”。这样一个科研环境将有利于广大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的科研活动中去;也能保证广大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彼此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且顺畅的沟通机制;还可以为广大的教师及科研人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除了要在人员管理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诸如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推介、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努力服务于广大教师及科研人员,努力培育及发展良好的高校科研环境[2]。
3.3 更新科研管理体系
3.3.1 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团队。它对于将高校的人才与知识资源有机的改进并结合起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科技管理部门在其建设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的效用,它是学校进行科研工作连接校内校外的纽带,它能够清楚地掌握校内科研人员的信息,对校外一些相关的科研信息也能有所了解。所以要想为科研团队更好的服务就要充分的利用好自身的这些优势。此外,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它还应该帮助科研团队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3.3.2 对科研项目的各阶段进行全面的管理。它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管理。从前期的申报到中期的实施,最后到后期的结题总结,虽然处于的阶段不同,但是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科研管理部门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科研经费和提高绩效,就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对科研项目这三个阶段的管理。
3.3.3 推进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近年来,我国已经积极筹划并开始建设了一批高校科技平台,搭建专业性研发平台可以解决资金分散利用,重复建设,平台定位就是整合分散在政府,企业,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的各类资源,推进“合作,公用服务”的保障体系。对各类科研资源进行系统地整理组合,重视科研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集中科研资源优势,攻克科研难题,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建立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科研工作模式
3.4.1 建立高可靠性的科研网站,完善基于网络的服务。总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验,该网站应该及时科研工作的信息,促进科研工作的交流,构建统一的平台。国家、省市以及学校内的最新科技新闻和政策法规、各类科研信息以及不同学科组织的学术活动,应由科研管理机构通过该网站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并提供相关信息给出链接以及来源,且提供相关资料的下载。针对各类科研项目,该网站要实现在线申报、中期检查、评审和验收等功能,而且还要对行政事务进行及时的公开,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4.2 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教师的科研信息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机地结合,首先对学校内的每个教师的科研信息进行充分地采集,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保存,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并在系统终端进行有效地应用和维护。它建立后,面向本校进行科研活动或者科研辅助工作的教职员工,同时能与学校人事处、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有关数据资源的共享,使各部门的管理系统都能联动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彻底更换以前不能开放的管理方法。系统既能够完成对信息的实时和利用,也能有效地抑制网络本身对于信息只能传送而不能加工、不能应用的缺点,又能够完成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设置,使平日的日常管理实现自动化,使科研管理人员能及时核查资料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并为其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巨大的便利。
3.4.3 创建分层次的科研数据库。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研项目等科研数据,从学校与学院两个层次建立起数据库。如今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最根本的支撑条件。在每个层次的信息系统建设中,至始至终都连接着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而这些资源只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达成共享和使用。我国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服务共享、资源共享的想法来考虑和安排,积极地采用标准化的数据形式,使得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得以顺利完成,以此来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标准,使得在平时的日常工作、项目监督和评估中能将各层次的数据资源与信息资源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为领导制订科研计划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资料,使高校的科研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目标开展[3]。
3.4.4 组建一支健全稳固、干练的科研管理团队
篇13
例1读某等值线图(图1),图中数值a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B.沿岸暖流
C.地形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地吹偏南风B.②地易出现锋面
C.③地降水较多D.该地区天气晴朗
【参考答案】(1)C(2)C(3)B
【e因分析】该题考查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知识。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二是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且此处地形应该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规避方法】因知识缺陷导致答题失误只能用狠抓基础知识来弥补,别无他法。如本题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考查图形之一,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基本知识,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和判断方法。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二、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
例2[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1)~(2)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2),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错因分析】解答第(1)、(2)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该题图文信息十分丰富,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文字信息:①“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说明人口分布不均,甲地缺乏劳动力;②“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说明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说明开发历史短。图像信息:①经纬度位置,此区域为西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②海陆位置,濒临海洋――海运方便;③位于热带,沙漠广布――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④图例中的油田、输油管――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等。
【规避方法】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提取有效信息的具体方法如下: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仔细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一边阅读一边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标出,特别是有关时间、空间和地理事物特征的信息。
(2)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认真读图,重点分析图名、图例、图中的经纬度、海陆分布、注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3)从试题设问中获取、解读信息。仔细阅读设问,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明确试题问的问题是什么;注意设问中关于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定性词语的要求。
三、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相矛盾
开放型问题是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要求考生先判定结论,然后依据结论给予一定的说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试题的解题思维始于问题,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考生体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其创造能力,发挥其创造才能。
例3[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3)题]阅读图文资料(见例2),回答问题。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错因分析】该题是典型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类型,设问中“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这是肯定的命题。现在的问题是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对于此类题,考生容易判定自己的结论,但在理由说明中往往出现与结论不相符的观点,出现因果关系不一致的情况。考生开始不能准确判断试题是否具有开放性,答题时畏首畏尾,思路不开阔。另外,由于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有结论却无法证明”,不能自圆其说。
【规避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解答开放性试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指向,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答案与题目所问的顺序要对应。论证时作答的论点和论据相统一,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不能含糊其辞。
三是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简答题的答案在于“简”,但在强调语言简洁时,千万不可忽视表意的完整性。对于发散思维型的开放性试题,要尽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来,争取多得分。
四、解答过程描述类试题逻辑混乱
描述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描述问题是建立在具体地理事象上的科学表述,如描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温线的分布、城市区位特点、气候特征等,但过程描述类问题更强调对地理事象的运动与分布规律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还要求考生能针对“形成过程”具体表述。
例4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参考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错因分析】此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然后结合图中信息,运用该原理去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过程。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图例文字信息中的新、老关系。由于考生往往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整个过程分析难以形成整体的思维过程,逻辑混乱,语言表述颠三倒四,词不达意,致使得分情况不理想。该题正确的思维过程是:
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以看作等高线,由于该湖的面积不断缩小,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比较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可知,新三角洲不断地向湖心移动,这虽然只是沉积现象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变化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避方法】解答过程描述类问题时,一方面要了解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考查方式,另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描述方法。关键是要“抓住过程,理清头绪”,一般可分两步走:首先要知道所要描述的过程是哪一种,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其次是将该形成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有层次地逐一表述出来。
五、解答区域比较类试题找不到着力点
以一个或几个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将一些地理事物呈现出来,要求考生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对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知识―能力―实践”为主线,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这是综合比较类试题的基本特征。
例5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图4)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广阔的市场。
【错因分析】第(1)题是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因区域特点相同,相近知识的干扰,考生易产生错觉,导致审题、答题的错误。第(2)题是不同区域的比较,因比较对象(工业)的影响因素不确定,容易出现知识迁移错误,对比片面,丢掉答题要点等问题。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易漏点:①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不仅提供水源,还能在水运(以及防卫、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②资源只想到矿产资源,漏掉水资源,水源只想到水量而漏掉水质。
(2)易混点:沿河流分布易答成沿交通线分布。
材料二
(1)简述艾比湖湖岸线变化特点及原因。
(2)分析b、k两河河口三角洲位置自1966年至今的化趋势。
(3)艾比湖湖滨地区是中国西部沙尘暴主要来源地之一。简述艾比湖湖滨地区风沙对铁路及列车运行的主要危害。
(4)分析艾比湖建盐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和“四幅图都位于北半球”可知,a、b、c、d四地风向依次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和西南风。
2.A四幅图图幅相同,等压差依次为6百帕、2百帕、3百帕和2百帕,但c、d两图比例尺小,可排除C、D选项,对比a、b可知,a、b两地比例尺相同,a气压差大,故风力最大。
3.D由图中信息可知,红枣主产区分布在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4.D国外多数国家没有种植红枣的历史,因而各国消费者对红枣的价值了解不全面,也没有食用红枣的习惯,使得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5.(1)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和河谷为主,西、南、东部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2)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河流含沙量减少,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6.(1)位于北印度洋航线中转位置,为过往轮船提供物资和休整服务;位于波斯湾与东亚(中国、日本)石油运输线上,战略位置重要;该岛距印度半岛距离近,与陆地联系比较便利。
(2)气温、降水适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
(3)位于恒河平原,是黄麻产区,为麻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政府政策支持;临近海洋,海运便利;周边国家和地区人口多,市场广阔;世界品牌优势与该区域生产低成本相结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7.(1)湖岸线下降(向湖心靠近),湖岸线变短。原因:地处内陆,降水少;区域人口增长快,灌溉面积增大,用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减少;气候变暖,蒸发更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