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历史笔记

篇1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篇2

为了便于对教材中选取的城市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六大主题,每一主题又包含一些具体知识点,如表1所示。拟从这六大方面对所选取国家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主 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城镇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城市化\&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等\&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镇体系、城市等级、城市的影响范围、聚落区位的选择、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分类、城乡联系等\&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乡产业布局、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城市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内城问题、城市蔓延等\&城乡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表1][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分析的主题]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的比较

通过对中国大陆、英国及日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的分析,可得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市问题、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这三个国家教材中均选取的城市地理主题,如表2所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方面:在所分析的教材中,都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尤其是英国用大量篇幅,分专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详述,中国大陆也对其给予较多重视。然而,在该主题内部还是存在知识点选取的差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英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中国大陆对城市形态讲述较详细,英国、日本仅在讲述乡村聚落时,简单提到乡村聚落因位置选取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都对城市土地利用或功能分区以及城市结构模型给予重视。不同点是英国、日本经济发达国家讲述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尤其是英国对其进行详细讲述,而发展中国家较详细讲述的则是城市或乡村形态。

“城市化”方面:中国大陆、日本、英国都对城市或乡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讲述,并都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国际比较。不同的是中国大陆详细讲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英国、日本对城市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讲述都很简略,并且日本讲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在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讲述都较详细,不同的是英国、日本讲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此外,中国大陆还讲述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讲述详细,其所选知识之多和讲述详细程度都是英国和日本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而英国、日本教材中城市化方面的知识已不占重要地位,且所讲内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问题”方面:所选国家都对其进行了讲述。其中,英国、日本都详细讲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二者都以某两个典型城市为案例,并用较大篇幅对其加以叙述。此外,还专门讲述了城市的居住或生活问题,并涉及到内城衰落问题。可看出城市问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的教材都涉及城市功能方面的知识,并对城镇等级进行讲述。其中,中国大陆、英国侧重讲述不同等级(或规模)城镇提供的服务功能是有差异的,日本侧重讲述不同等级的城镇通过政治或经济等机能相互关联形成城镇系统。城镇体系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教材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日本更侧重讲述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而城市区位的选择是英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此外,中国大陆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讲述,日本讲述了城市或乡村的分类。可看出城镇体系与中心地理论在英国的教材中很少涉及。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大陆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述。英国在城市规划中提到公众参与,虽说教材没有明确讲述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在其它一些内容中却隐含有如何布置某种事物的方法与原则,如“快餐:区位”一节,实际上即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方面的内容。日本提到了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如对市中心的再建设、节约资源、循坏利用等,倡导建设生态城市理念,注重给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此外,中国大陆和英国都讲述了城市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

“城乡景观”方面: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涉及到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日本介绍了特殊环境中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

四、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差异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因素

这里主要讨论城市的发展情况。英国和日本城市化的高峰已经过去,我国大陆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所以我国大陆高中重视选取城市化方面的知识,而英国和日本对其讲述很简略,且英国、日本都是以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的城市化为讲述对象。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导致原有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数目增多。为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为促进一定区域内不同等级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国大陆高中重视讲述城乡规划和城镇体系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的国家,大都经历过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阶段,所以高中地理课程中选取了内城区衰落和内城更新方面的知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所以各国的城市发展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大都市圈或大都市带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日本东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和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拥有较强的中枢管理功能,并有东京大都市圈之称号,这可能是日本高中地理课程选取城市中枢管理功能、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大都市圈的成长等方面知识的原因之一。可看出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地理知识的选取是与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或趋势相匹配的。

2.学科发展因素

主流城市地理学仍由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占主导。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以及新领域与新方法的研究是目前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研究的最主要领域。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一直研究的热点。而城市化、城市职能的研究已经不是重点。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为西方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城市地理已经从对经济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许学强、周素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在研究领域方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以及城镇体系与城市带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数字城市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有的学者对生态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中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的共同点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有着同样的浓厚兴趣,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同样受到重视。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热度都在下降,只不过西方这种趋势来得更早,我国这20年来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同点是,我国城市化过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已过,研究兴趣已开始变淡。我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有些领域亟待加强和发展。

篇3

一、明确目标,准确把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概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实现,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要为学生参与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从科学素养的内涵以及物理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到的作用看,高中物理基础应该是基本的物理知识、学科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它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作用自不待言,它始终处于物理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物理基础是物理知识在内的多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因素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他们分割开来。试想,如果没有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就不会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如果没有法拉第“磁转变为电”的思想,那么就不会有第一台发电机的诞生;如果没有开普勒三定律,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出现。

二、树立理念,夯实高中物理基础

理解了“物理基础”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夯实物理基础必须明确“物理基础”的概念和内涵。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勇于超越昨天,超越自我,树立全新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力求思维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夯实基础的前提条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从基础抓起,从教师做起。作为教师要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就是改变自己主宰课堂的做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重视教学方式转变,由教法向学法的转移。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大多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自始至终习惯了牵着学生走,让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是为了教师的教。教师中心论的思想在很多教师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依赖性增强,任何的情况都是被动接受,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丧失。其结果基础不牢,效率不高。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获得的,要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科思想必须有正确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夯实基础,而且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将好的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逐渐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物理课堂教学不仅看教师如何讲,还要看学生如何学。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篇4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篇5

不一样的看法。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 教学设计 兴趣与态度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的身心全面、自由与和谐的持续发展。在当下初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历史学科的内容繁杂、头绪多、知识点零散,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是藏而不露,教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会感觉到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教学基本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甚至拘泥于教材,以书为本,课堂上让学生在重要知识点上划线,然后强行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由此中学历史教学成为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造成这一尴尬境地的原因,既有外在的教学环境,也有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摆脱这样一个局面?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先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去求新、求变,避免自己的教学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历史是“活生生”的正确认识。

但要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问题,只有当教师真正明确了、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历史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成效和实效。

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那么学习历史,它又会带给我们怎么的益处?

其一、以史为鉴:说明了历史的镜鉴作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到他写史的目的是要“擎起历史的火炬,引导人类在摸索中的脚步”。人生苦短,不过百年,岂能样样都亲身实践,只有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提高自己。

其二、明辨是非:历史人物形形,既有崇高伟大,也有卑劣昏庸;历史事件纷纷攘攘,既有慷慨激越,也有阴暗污浊。透过重重历史迷雾,让我们明辨善恶美丑,弃恶扬善,从善如流。

其三、读史明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纵看:古今中外;横看:政治、经济、文艺、军事、科技等。马克思说: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门科学,就是历史。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我们可以摸索到历史的规律,可以得出重要的历史结论。当我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使我们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逐渐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束缚。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

其四、激发爱国: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们却无地自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体现的尤为明显。

同时,历史学科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要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该课程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它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在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可见,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个人、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愿学历史、好学历史、乐学历史呢?还是应先从教学设计着手:

1.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导入语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在备课的时候要选择好材料,设计导入语。

2.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学生既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导入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相关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等进行展示,再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进入有趣的课堂,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3.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掌握,这是教师设问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全面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考虑设问的内容,拟出设问的提纲,以保证设问突出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设问除了要有启发性、要适度、要适时外,设问的语言要准确、意图要具体,否则既传授不了知识,又扰乱了学生的思维,更有碍于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设计行之有效的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得出相应史论。史料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史学界对历史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都会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新的知识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辨别和提炼能力,进行历史事件阐述,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台湾的张元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主动的结合教学实际,学习、研究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和提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求新、求变、求实,也让历史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严育洪编著.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篇6

1 研究地理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新课改提出后,如何把老内容讲出新道理、如何把旧习惯变成新方法,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一是深入理解新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的牵引,与教学结果相呼应。只有从更高层次、更宽的领域了解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研究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才会使地理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二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学生教育的最高追求和境界,要改变过去“硬性灌输”和“打乒乓球”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紧贴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实际,才能使地理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体系。要围绕新课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发展相应的教学体系,从教学计划、教育内容、实施方法和评教评学等方面建立起责任机制,指定负责人、实现时限和评估方法,确保整个教学体系高效运转。

2 转变基本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所有的教育内容中,只有地理学科内容变化相对较小。教师“十年如一日”,在相同的岗位讲述相同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良习惯和疲劳感。一是转变教学的基本观念。“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观念发生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理教学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风”和“学风”,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而不教则荒、教而不研则浅”,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要由“教书匠”变成“老学究”,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严而后道尊”的传统观念对师生关系影响较大,导致学生厌师、厌学。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定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亲其师必定信其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扮演好家长、师长、兄长的角色,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3 结合未来实践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地理知识在未来实践应用中具有深刻和广泛的意义,与未来就业、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息息相关,必须要通过地理教学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一是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必须要通过精研、细读、联想的方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质疑是思考的前提,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教育模式;三是培养学生结合的能力。知识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具有不竭的生命力,必须要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与自然科学、未知现象和生活百科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篇7

2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②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③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的差异;④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料的分析,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②借助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②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③引导学生进行开发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3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4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的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5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相结合。

6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相关人口增长资料。

7 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是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出示幻灯片,内容为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图片。师问:2009.6.5日是什么日子?(世界环境日)。教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必修一我们主要学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必修二人文地理环境,也就是人类活动与环境,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再次出示幻灯片:世界第60亿人口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图片。进而提出问题:世界乃至中国为何这么关注这一刻?(学生回答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太多)。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过程的教学环节。如教师在讲授“历史上人口的增长”这一问题时,还是先用幻灯片出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接着师生共同归纳步骤与方法:先看图名,再看图例,然后看横纵坐标代表的变量及关系,最后看曲线的形状(陡缓)及表达的含义。最后教师让同学们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思考下列问题:①世界人口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②这幅“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反映了人口增长的哪些特点?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读图思考回答问题及学生读数据图表,自主学习完成问题。教师以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来对学生进行读图技能的培养。因为本部分知识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中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引导。

篇8

    我省的考试试验项目"高中英语毕业会考加测听力"于1991年底由国

家教委考试中心列为"八五"教 育考试科研课题,经过1992年的宣传准备,

93、94、95三年的逐步推进,已于1995年基本达到 课题研究的预期

目的,1996年起正式实施。

    在高中英语毕业会考中加测听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英语教学要求对

听、说、读、写"四会"能力 进行全面训练,这是由语言学习规律所决定的,

并已列入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还对听、说、读、写的各 年级量化要求制

定了具体的指标,作为进行测试检查的依据。英语考试必须反映教学的需要,反

过来,又促进 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由此形成教学考试教学的良性循环,

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学科素质——运 用英语的能力。目前中学的各类

英语考试试卷对"四会"中的"读"与"写"均有体现,对"说"的测试由于

难度太大,尚难实施。至于对"听"的测试,在国外大规模考试中是必考的重要

部分,国内的EPT考试及大 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都要考听力。目前要求

在高考中英语加测听力的呼声很高,看来也是势在必行,但因 高考影响大,必

须慎重行事,要经过较长时间充分试验,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推行。而另一

方面,如果不 尽快采取一定措施对听力进行测试,那么目前使用新教材在教学

及教改中所取得的成果将付之东流,英语教学 又会恢复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英语学习中的"聋哑局面"将依然如故,中学生英语水平就会与目前国内改 革

开放、扩大对外交流的形势很不适应。因此,本课题作为高考加测听力的前期试

验对英语教学改革和测试改 革是有一定意义的。

    为顺利实施本课题,我们制定了"坚持方向,起点宜低,创造条件,分步到

位"的原则。我们的设想是一 定要把听力测试作为英语考试的一个内容,这样

可以起到教学导向作用。但在测试的标准上要考虑现实情况, 要照顾到广大农

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现状,不能使他们的总成绩受较大影响,从而积

极引导、鼓励 他们创造条件加强听力训练。为此,我们提出在加测听力后确保

英语会考的及格率仍控制在95%左右,通过 逐步引导,一年上一个台阶的办

法,争取用3~4年时间使这一改革基本到位。在课题的具体实施中我们的目 的

有两个:1.证明这一改革不但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国内现实条件下,只

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在 实施上、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广大农村地区考生也

可逐渐适应并接受。2.在保证及格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降低优秀率,使优

秀率控制在20%左右。要想达到英语优秀水平的考生在听力上至少要达到中等

水平,这样 通过加测听力可以提高高分段的区分度,确保得A级的优秀生(特

别是保送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有较 全面的发展。

    根据上述设想,我们在1991年底接受课题后,经过1992年的积极宣

传、准备,于1993年、9 4年、95年三次在当年元月份的高中英语毕业

会考中加测了听力,情况如下:

    1993年1月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听力与笔试分

卷考试,听力测试时间为30 分钟,听力试卷单独组织阅卷。听力实际参测人

数占会考总人数的28%以上,报送听力成绩人数占参测人数 的10%。以听

力基础较差的恩施州为例,听力及格率为70%,高分率(80分以上)近20

%。

    1994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听力与笔试合卷考试,听力测试时间为

20分钟。全省考生十万多人 全部参加测试,但听力部分(20分)暂不计入

总分,只作参考,供统计、分析用。根据会考办公室提供的数 据,全省各地、

市英语笔试难度为0.71—0.82之间,听力在0.52—0.67之间。

    1995年1月进行了第三次试验,听力与笔试仍为合卷考试,全省考生全

部参加,听力成绩以10%计 入总分。根据省会考办提供的数据,95年与9

4年成绩对比如下表: 项目 1994年听力测试 1995年听力测试

    (不计入总分) (以10%计入总分) 平均分 80.69 80.84 及

格率(>60) 94.4% 94.33% A级(>90) 33.69% 2

1.89%

    由上表可见1995年听力测试以10%计入总分后,由于我们把握了起点

宜低的原则,全省各地、市听 力测试得分率在65—70%之间。整卷在平均

分及格率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对90分以上A级的人数影 响却很大,由1

994年的33.69%下降为21.89%,下降幅度达到11.8%,实现

了我们设想的 通过加测听力控制优秀率的目的。这样也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必须

在听力训练上下功夫才能取得好成绩。

    根据"创造条件,分步到位"的原则,本课题在1995年已基本到位。在

课题组的精心组织下,这三年 来的试验进展顺利,这一改革也已为有关部门及

广大师生所接受。从1996年起这一课题的成果就作为制度 巩固下来了。为

稳定起见,在1996年会考时听力部分仍维持占试卷总分的10%(1997

年起占15% )。1996年会考时英语试卷人均分为82.04,及格率为9

2.7%,90分以上优秀率为23.1% ,与1995年相比,成绩变化不

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测听力的导向下,我省广大师生在英语教学中 加

强了听力训练,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数据较全的襄樊市为例,在听力题难

度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他们 在1994年听力部分得分率为55.8%,而1

996年为68.27%,提高率达12.4%。由此可见 ,加测听力对纠正

英语教学中的"聋哑症",全面提高英语"四会"能力是有重大作用的。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我们从以下三方面采取了措施:1.事先组织大规

模模拟训练及全省性试测,以 取得必要的数据及经验,同时通过试验点收集各

方面的反馈信息。我们还做到了至少提前半年公布第二年的样 题。2.制定及

下发"听力测验实施办法"。明确测试前应做好的各方面准备工作,并提出测试

中发生问题时 可采取的临场应急措施,确保正式测试时不出问题。3.在所发

放的录音带A、B两面均录有相同内容,从而 基本杜绝了出现空白带的可能性。

    我省听力测试主要通过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对收听效果不好的地方则发放

录音带(随试卷同时下发)。 全省有三千多个考场,其中1/3以上用录音带进

行测试,每年发放录音带数呈上升趋势,有的收听广播的考 场也有录音带作为

备用。

    通过考场实践,我们发现在使用录音带测试时,相邻的教室要注意隔音效果,

以免由于按键先后产生互相 干扰。我们在1995年测试时,由于电台某一中

继站换电造成信号中断数秒钟,好在影响的分值小,只半分 ,没造成大的问题。

1996年电台接受教训,制定了相应措施,从而确保各个环节在考试时间内不

出任何问 题。在1996年测试时还发生有的考场拿错录音带的情况,测试时

发现放的是1995年的带子,不得已临 时决定考生先做笔试题,并从附近考

场借来录音带改在最后20分钟测试听力,这样避免了发生重大问题。通 过上

述事例的处理,我们认为听力测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技术上都是可以解决

篇9

1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

心理咨询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开始走向世界,并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最初兴起的是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1984年4月,我国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1]。此后,各个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应该谨慎地审视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问题。

首先,理论与其对象的文化适配性要求高校心理咨询理论必须本土化。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是普及高校心理咨询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也是不得不努力去改变的弊端。因为,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某种事物的普及与推广同该事物的科学程度与实际效果并不具有自然的联系,甚至于,在社会需要迫切而承担机构并不能提供优质、甚至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的条件下,这种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视线。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所使用的理论及模式,除去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了部分心理咨询的任务之外,整体上并没有摆脱依赖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移植模式。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科学知识或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知识或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更明显地体现了文化的影响,而当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借助其世界文化中心地位获得超越文化的解释权力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如何消除这种偏差是高校心理咨询理论自身对本土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按照文化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原理去认识,用普适的理性原则去解释,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中,虽然心理咨询理论的源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是不仅大多数的咨询人员没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加以消除,甚至在现实迫切的需求推动之下,心理咨询的理论工作者忙于应对怎么满足这种需要,而淡忘了自己所运用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疗法是舶来品,默认了以西方文化为基础产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疗法能解决东方文化条件下的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也必须要实现本土化。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咨询理论上的,心理咨询理论适用性受到质疑的同时,其方法的适用性同样也受到了质疑。如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是成年期的人格包括变态人格,更多的受儿童期经验的影响,在西方其理论观点遭受最初的质疑后,被普遍接受,但在大部分相对保守的中国人中,这样的观点还是很难被接受的。那么建立在其理论基础上的一些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如“自由联想”方法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再如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人具有实现的倾向,在心理咨询方法的采用上应该以非指导性为主要原则,帮助来访者理清其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但不提倡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实际的操作程序与方法上不能做到本土化,考虑到中国大学特有的文化性格、社会习俗及独特的生活环境,那么这种咨询的程序与方法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来访者都是问题导向的,非指导性的咨询原则和方法会让来访者对心理咨询产生失望。

最后,从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也必然要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理论与方法适用性最终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效果,效果既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要求,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虽然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上投入很大,但从效果总体来看不容乐观。更多时候,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成了一个摆设品,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学生自杀等一些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增加趋势,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并没有在预防、发展或干预上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当然,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结构剧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咨询效果的低效性。或者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社会结构剧变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才更需要对移植式的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加以高度的理论关注与实践努力。

因此,探索并发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不仅是弥补理论原产地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差异的主观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心理咨询的历史使命。

2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中的弊端:移植与附庸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学习、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社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感期待各种心理援助。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提出的一些咨询理论和方法也进入了学术界。心理咨询理论的引入和心理疾病的增加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国内很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把这些国外的咨询理论与方法“借用”来帮助重塑中国人的健康心理,但这种借用和理论移植并没有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预期效果。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明显存在心理问题影响生活与学习,而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学工作者觉得无用武之地,在求助者和帮助者之间找不到交结点。

当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的题解决上屡屡碰壁时,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首先应该从本土化的角度来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正如杨国枢教授所痛陈的,中国学者所探讨的对象是中国与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这导致无论在研究的数量或质量上都无法追赶西方,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2]。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心理咨询研究者缺乏本土化的创新。钟友彬提出的“认识领悟疗法”就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但像这样的理论或方法创新太少了。

事实上,我国的文化遗产中不乏与人的心理有关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的“老庄思想”。其养生处世之道适合于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并对现代人类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诸多启示[3]。但遗憾的是,没有将之发扬光大,而是热衷于翻译更为流行的国外先进理论。波莉.汤因比认为[4],全球化造成了文化殖民主义。这对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更具警示意义。20多年的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与繁荣的过程,正是以一种学术无意识的方式,自觉地将西方(实际上可以说是美国的)的心理咨询理论以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的方式蔓延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以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对现实的心理反应与疾病标准作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疾病诊断标准,甚至心理咨询室的内部格局都以其为榜样。心理咨询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与所要处理的问题相匹配,不能使对象的构建活动脱离对象构建的工具以及对这些工具的批判[5]。

由此可见,本土化的最大敌人不是发展水平低下与处在附属地位的现实,而是处在低水平移植与附属地位而不以之为耻的麻木和学术创新意识的泯灭。只有保持警醒的状态,以一种逼视的眼神审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及其模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与繁荣的正当性,并从东方文化特质与中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环境出发,努力探索属于自己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才有可能避免对本土化问题的麻痹,最终完成本土化的任务。

3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多层次的文化差异

3.1不同而共存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美国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在美国社会的良好解释力。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背景中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把这些原理应用到其他社会背景中,就会导致很多误解[6]。例如在传统上,西欧与美国的文化是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指向的,对于成就的认识往往是以个人的成功作为标准的,追求个人的成功是成就动机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文化影响下,中国对个人成就的认识是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指向的,衡量成就的标准不是依据个人的成功,而是集体的成功。

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理论,相对应的是一种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前喻型文化与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后喻型文化的冲突。在米德看来,在后喻型文化中,每一代儿童都能不走样地复制文化形式,而缺少疑问、缺少觉悟则是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在前喻型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孩子,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而且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已普遍变得乐意接受各种观点相互冲突的书面,而不是正统观念[7]。虽然不能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单一的文化类型,但具有较为典型的后喻型文化的特征却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欧美的社会文化传统而言,这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特点尤为明显。

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8]。在很多方面,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共存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明的冲突,处在霸权地位的美国文化与欲摆脱附属地位的被支配文化之间必然会形成竞争,对于文化与知识生产标准的争夺会日益剧烈。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咨询理论如何清醒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是实现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本前提。

3.2城市和农村区域的不同文化场景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度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变的加快,我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源于类似欧美的文化场景。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还必须考虑城市与农村、贫困与富足差距加大所带来的问题。这种以城市与农村的对立、支配与被支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场景是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所未曾涉及的,却是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必然要涵盖的。

虽然从传统文化背景角度上看,来自于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当把差异比较的目光从国际转向国内时,可以发现同样是大学生,由于其生活场所的城乡差别,有着不同的亚文化。农村与城市生活场景的差别,最主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是封闭和贫穷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实际上不是面临着相同的大学生,或者相同的女生和男生,而首先是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在面对两种不同的人群时,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和方法应该也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贫穷等问题,而且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非常要强,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倾诉,避免用一些严厉的话语伤害其自尊心;而城市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物质丰裕后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咨询者应更多地给予建议和帮助,指引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而在现有的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当中,所考虑的场景可能更多的是同样的城市场景中的富有与贫困的人群,并不是我们所要普遍应对的农村与城市的区域文化差别。考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视野转向国内区域时,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所要思考的另一个层面。

3.3中国人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

除了国际文化差异与国内区域文化两个层次之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还需要对反映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所特有的个体性情与心理行为的特征之不同于英语世界大学生的差异进行思考。在具体的咨询实践中,必须考虑这种个体行为与性情倾向系统的差异。如高校心理咨询中常会涉及“非指导性原则”,指的是咨询者要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咨询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倾听来访者倾诉,但不提具体的建议,最后由来访者自己作决定,自己决定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显然,这同英美等国家比较直率、比较强调个人的自主意识,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性情特征与心理特征有关。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将之运用于我国高校实践中,则可能默认了中国人与美国人是同样的这样一个前提。而事实上,这种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马哈蒂尔在评价亚洲人与美国人不同的行为特征时指出,亚洲人一般是以微妙、间接、调解、迂回曲折、非评价、非对抗的方式与其他人一起来追求他们的目标[9]。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遇事忍耐、老成温厚、消极避事、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幽默滑稽;罗素认为中国人宁静淡泊、死爱面子、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贪心、怯懦与麻木不仁[10]。由此可以总结出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甚深的中国人是内敛的、爱面子的、仁义的、服从权威的,而其中“内敛”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也是与西方人“奔放”性格最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得不怀疑“非指导性疗法”对中国人的适用性。要想不犯忽视理论的源产地与应用对象差异的毛病,就需要在面对大学生个体时,充分考虑在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对咨询的某些原则加以创新。中肯的观点是既要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死人”。同时又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11],把来访者看成是一个“活人”,有其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不是以理论里规定的某种“抽象人”来对待,因为每个来访者都是不一样的,带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4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在本土化探索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自出现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整体上仍处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水平,并且在本土化的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影响了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认识。如分不清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区别,把良好的服务态度加上给予来访者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当作是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把对群众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讲座当作集体心理治疗等[12]。但本土化的努力仍让我们看到希望,关键在于能不能完成一些改变。

首先,要改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重理论而不重本土实践的状况。真正的心理咨询理论只有在现实的土壤中才能形成,没有实践支持,而是一味地以国外的理论为依归,以介绍、解释与验证国外理论为荣,就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中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分纠缠于心理咨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过分强调某一西方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可适用性,而不关注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现阶段,对什么是心理咨询的关注超过了具体应该怎样做心理咨询和怎样普及心理咨询的关注。这就造成了精通咨询理论的人忙于讨论理论上的问题而没有具体的实践,不懂咨询理论的人则通过热线、面谈等多种形式从事实践工作的局面。

第二,要突破以高校心理咨询为心理咨询主要阵地,只针对大学生的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心理咨询不能只在大中城市内发展,只在大中小院校普及,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没有普及。除了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外,心理咨询门诊一般都依附在大医院或者精神病医院,社会上很少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而这些机构对于受社会转型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与折磨的群体而言,对于离开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数量太少,这种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可以继续扩大一些公益辅导机构的帮助力度,尽可能增加辅导机构的数量。但同时要考虑辅导质量,因为很多这些机构的存在更多的是出于宣传的因素,对于咨询人员的选择和咨询的质量没有足够的保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诊所也可以像一些专科性的医疗机构一样开设,行政机关在开设申请过程中做好监管工作。

第三,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严格心理咨询事业的准入条件。作为一项严肃的科学事业,对于人的发展与生存而言,心理咨询对于人之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医疗卫生事业对于人之生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与管理办法,不同的部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出了不同的行业标准与执业要求,缺少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唯一可以让业界认可的,就只有一些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守则,但是这些守则对心理咨询师的限制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和责任上的限制。如果医院出现医疗事故,患者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心理咨询来访者则很难找到可以维护自己权益的武器,这既使得一些不合格的人员继续呆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也使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失望。

参考文献

1 樊富民.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青年研究报告,1993,4:31-36.

2 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台湾:中国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2.152.

3 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176-178.

4 波莉・汤因比.谁害怕全球文化?载于威尔・赫斯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3.263.

5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

6 肯尼迪.成功的代价:我们的单一文化科学.转引自:叶浩生.心理学:世纪之交的困惑与争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7-32.

7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21-122.

8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2.

9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2.

10 辜鸿铭.中国人与外国人―世界各国人的性格与文化侃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04.

篇10

Analog simulation for heavy?traffic limit of loss proportion in many?server queues

ZHANG Ying, LIU Jian?min

(College of Scienc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To get the heavy?traffic limit for the loss proportion in many?server queues, the model of [G/G/1/K]queue with customer loss is extended to the model of[G/GI/m/K]. The limit theorems for the queue?length process, loss process and the heavy?traffic limit for the loss proportion in the system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eavy traffic. Taking the[M/M/m/K]queue as an example, the analog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with Matlab programming to verify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 It is a new way to analyze the many?server queues.

Keyword: [G/GI/m/K]queue; heavy?traffic; queue?length process; loss proportion; simulation

0 引 言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遇到的是多服务台排队系统且队伍较长的现象,例如银行和医院中的排队现象,这其实就是高负荷条件下的多服务台排队系统。在高负荷情况下研究多服务台的排队系统已有很多文章,如Whitt研究了带放弃的多服务台的流体模型[1],Whitt给出[G/GI/n/m]队列的扩散逼近[2]。Whitt和Hal fin研究了多指数服务台队列的高负荷极限[3]。Whitt研究有阻塞的服务系统的高负荷极限,讨论了局部高负荷极限[4]。Whitt研究了单服务台队列中流失比例的高负荷极限[5]。关于高负荷条件下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模拟仿真研究的也比较多,例如霍明的并联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建模研究[6]以及邓年华的基于Matlab的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计算机模拟[5],陈实的多服务台混合制排队模型[M/G/s/k]的仿真研究[7]。本文是在高负荷情况下,对有顾客流失的[G/GI/m/K]队列模型进行了研究,给出队长过程、流失过程及流失比例的高负荷极限,同时给出基于Matlab编程的仿真算法,进行模拟仿真。

1 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的是[G/GI/m/K]队列模型,一个一般平稳到达过程,到达率为[λ],独立同分布的服务时间且服从一般分布,[m]个服务台,平均服务率为[μii=1,2,…,m],等待空间的额外最大容量为[K],服务规则为先到先服务(FCFS)。设到达过程与服务过程是相互独立的,服务强度为[ρ],则有:

[ρ=λμ1+μ2+…+μm] (1)

设[Uk,V1,k,V2,k,…,Vm,k:k≥1]是一非负随机变量序列,其中[Uk]表示的是第[k-1]个顾客与第[k]个顾客的到达时间间隔,[Vi,ki=1,2,…,m]表示的是第[i]个服务台潜在服务时间序列,则相应的部分和为:

[Suk=U1+U2+…+Uk] (2)

[Svi,k=Vi,1+Vi,2+…+Vi,k; i=1,2,…,m] (3)

且:

[Su0=Svi,0=U0=Vi,0=0] (4)

相应的计数过程为:

[At=maxk≥0:Suk≤t] (5)

[Nit=maxk≥0:Svi,k≤t, t≥0] (6)

令[N]为叠加过程,定义为:

[Nt=N1t+N2t+…+Nmt, t≥0] (7)

由以上的定义可知:[At]表示的是[0,t]内共到达的顾客数,[Nt]表示的是[0,t]内共服务完的顾客数,记[Qt]为[t]时刻的队长,[Lt]为[0,t]内共流失的顾客数,考虑一个上面描述的队列系统序列,则相应的刻画随机过程为时间用[n]来刻画,空间用[cn]来刻画,[t]表示向下取整:

[Sunt=c-1nSun,nt-λ-1nnt] (8)

[Svn,it=c-1nSvn,i,nt-μ-1n,intAnt=c-1nAnnt-λnnt] (9)

[Nn,it=c-1nNn,int-μn,int] (10)

[Nnt=c-1nNnnt-μnnt] (11)

[Qnt=c-1n?Qnnt] (12)

[Lnt=c-1n?Lnnt] (13)

式中[μn=μn,1+…+μn,m]。

为了陈述结论,令[?]表示依分布收敛,[DD0,+∞,R,M1D,M1]表示在[M1]拓扑下在[0,+∞]上除0点外左极限存在的右连续实值函数空间,[Dk=D,M1k]为[k]维[D]乘积空间,[Dm+1,WM1]表示的是在[WM1]拓扑下的[m+1]维[D]乘积空间,[Discx]表示函数[x]的不连续点的集合,[=d]表示依分布相等,[e]表示在[D]上的恒等函数,即[et=t],[x?y]表示复合函数。

令[?0,ψL0:DD2]的一维反射映射,且在0处有下界,满足:

[?0x=x+ψL0x]

且令[?0,k,ψL0,ψUk:DD3]的二维反射映射,且在0处有下界,在[k]处有上界,满足[8]:

[?0,kx=x+ψL0x-ψUkx]

式中:[ψL0x]为下界修正函数;[ψUkx]为上界修正函数。

2 [G/GI/m/K]队列的随机过程极限

2.1 队长过程与流失过程的随机过程极限

定理1 (队长过程与流失过程的高负荷极限) 考虑上面所述的[G/GI/m/K]队列模型序列,假定系统初始状态为空,在[Dm+1,WM1]上:

[Sun,Svn,1,Svn,2,…,Svn,m?Su,Sv1,Sv2,…,Svm] (14)

设[cn∞], [ncn∞],[μn,iμi,0<μi<∞],有:[ηn=n?μn-λncnη, -∞<η<+∞] (15)

[Kncnk, 0

且假定:

[PSu0=0=PSvi0=1] (17)

[PDiscSvi?μie?DiscSvj?μje=?=1] (18)

[PDiscSvi?μie?DiscSu=?=1] (19)

则有:

[Qn,Ln?Q,L= ?0,ki=1mSvi-Su-ηe,ψUki=1mSvi-Su-ηe] (20)

2.2 流失比例的探究

因为[Lt]表示的是[[0,t]]内共流失的顾客数,记[Πt]为[[0,t]]内的流失比例,则[Πt=Ltmax1,At],且其相应刻画随机过程为[Πnt=nΠnntcn]

定理2:在定理1的条件下,若在[D0,∞,R,M1]上:

[Πn?Π] (21)

其中[Πt=Ltt],[t≥0],假定当[t>0]时,[Pt∈DiscL=0],对于所有的[t>0],当[n∞]时:

[ncnΠnnt?Πt] (22)

且:

[Πnntμn-λn?Πtη] (23)

式中[η]是式(15)中的极限,若当[t∞]时[Πt?π],则有:

[ncnΠnnt?π] (24)

式中[π]是某一确定的流失比例。

3 模拟仿真

3.1 算法设计

为了方便排队系统的信息记录及仿真算法的研究,本文构建这样一个状态矩阵A为一个[8×s]矩阵,[s]为考虑的[0,t]到达的前[s]个顾客,矩阵的每一列存放着一名顾客的所有信息及此顾客到达时系统的状态,则以第[i]列为例,矩阵每一行所存放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在算法中:[r]表示平均到达率;[μ]表示平均服务率;[k]为等待空间容量;[m]为服务台数;[loss]为流失比例。根据到达过程产生顾客的间隔到达时间,则可得到每个顾客的到达时刻,并初始化矩阵A的第一行,根据服务时间服从的分布产生顾客的服务时间,流失比例的计算应用第2节中的定义式。

表1 状态矩阵A

由于前[m]个顾客到达时均不需要排队,因此可初始化矩阵A的前[m]列。当第[ii>m]个顾客到达系统时,会遇到如三种情况:情况1为 顾客到达时有空闲的服务台,顾客不需要等待直接接受服务;情况2为顾客到达时无空闲服务台,顾客进入等待队列;情况3为顾客到达时等待空间已满,顾客被阻塞而流失。这样通过对顾客的到达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数量指标,同时初始化矩阵A。

3.2 算例分析

现在给出算例分析,以[M/M/m/K]为例:考虑一[M/M/m/K]队列的模型序列,在第[n]个模型中:令刻画常数[cn=n],顾客的平均到达率[r=m?1+1n],各个服务台的平均服务率都相同为[u=1],则服

务强度为[ρ=rm],令等待空间容量[k=30],[s=n],即考虑在[0,t]内到达的前[n]个顾客。

3.2.1 对顾客基本信息的分析

对到达的前100个顾客进行分析(m=100)如图1所示。从图1中的(a)部分可得到当顾客的离开时刻与到达时刻相同时,则该顾客为被阻塞而流失的顾客;从(c)部分可得到当顾客的等待时长为0时,主要为两种情况:顾客到达时有空闲的服务台顾客直接接受服务;顾客到达等待空间已满,顾客因被阻塞而流失;而 (d)、(e)、(f)部分分别表示了顾客到达时系统的队长、流失顾客数及流失率。

图1 到达前100个顾客分析图

3.2.2 探讨流失比例[loss]与[m,n]的关系

模拟在[n]与[m]取不同的值的情况下的流失比例(横坐标均为时间,纵坐标均为流失比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当[n]的取值相同服务台数[m]不同时,服务强度相同但平均到达率不同;当服务台数[m]相同[n]取不同的数值时,平均到达率不同从而服务强度不同。服务强度与流失比例对比,如表2所示。

由于到达时间间隔与服务时间均为产生的随机数,每次的模拟结果均不相同且有时相差很大,但是当[n=10 000]时,可观察到流失比例基本上趋近于一个确定值,当[n]取值更大时,通过多次的模拟计算,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与推论结论相符,所以建立的仿真算法是有效且可行的。

图2 n,m取值不同时的流失比例

4 结 语

本文给出[G/GI/m/K]队列在高负荷下队长过程、流失过程及流失比例的高负荷极限,并且以[M/M/m/K]为例,给出关于流失比例的模拟仿真。根据[K]的不同取值可被应用到不同的随即服务系统,当[K=m]时,可被应用到呼叫中心服务系统,当[K>m]且为具体某一个值时可被应用到随机服务系统(如银行系统)。通过对更新方法与随机数产生的方法,该仿真算法还可被应用到其他的队列系统,如[G/M/m/K]或[M/G/m/K]等队列系统,显然当[m=1]时为单服务台队列系统。

参考文献

[1] WHITT W. Fluid models for multi?server queues with abandonment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 54(1): 37?54.

[2] WHITT W. A diffusion approximation for the [G/GI/n/m] queue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 52(6): 922?941.

[3] HALFIN S, WHITT W. Heavy?traffic limits for queues with many exponential servers [J]. Operations Research, 1981, 29(3): 567?588.

[4] WHITT W. Heavy?traffic approximations for service systems with blocking [J]. AT&T Bell Laboratories Technical Journal, 1984, 63(5): 689?708.

[5] WHITT W. Heavy?traffic limits for loss proportions in single?server queues [J]. Queueing Systems, 2004, 46: 507?536.

[6] 霍明.并联多服务台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建模研究[J].广东科技,2012(15):198?200.

[7] 邓寿年,姜培华,何广.基于Matlab的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计算机模拟[J].安庆学院学报,2011,17(3):61?63.

篇11

而今你们就要离开,这里的小草也会向你们挥手;这里的树叶,也在为你们轻轻吟唱着离歌;而你们的老师,更是对你们依依不舍。因为三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校园里看到你们熟悉的身影,我们喜欢面对你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喜欢你们的顽皮,喜欢你们的率真。三年的师生情谊,似一杯浓浓的甘淳的酒,它必将历久弥香,值得我们一生去珍藏,去回味!

同学们,初中毕业,意味着一段教育历程的结束,但更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今天,我们师生之间难舍难分;但明朝,老师们相信,你们必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你们不愧为马中的学子,你们将搏击长空,勇往直前,不断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请记住,母校永远是你们前进的坚强后盾;母校的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每一点进步,你们的成功将是老师最大的安慰和骄傲!

篇12

1.1 科研管理的职责

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责就是对学校的科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指挥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1.2 科研管理的宗旨

科研管理的终极宗旨是要通过管理达到科学开发、科学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最终推动科技事业的蓬勃和发展。

1.3 科研管理的地位及重要性

事实上,科研管理的开端及成长过程已经足够解释了科研管理在组织有效地完成其目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科研机构范围越大,科研活动越繁杂,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就越突出。科研管理作为整个科研活动中的核心,通过对众多复杂关系的调节和服务,积极地创造出一个适合科研发展的时机与平台,促使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管理理念、体制、信息化、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给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阻碍。因此,分析当前高教科研管理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对进一步改进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弊端

2.1 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校科研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孵化器,在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显现,想要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提升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在当今的许多高校中,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这种积极性,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科研项目数量较少。科研项目大多由一些少数人负责承担,调动不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对纵向科研项目的投入相对较少,以至于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②研究特点不够突出。许多科研人员缺乏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的了解,致使在申报项目中出现低水准的重复,从而影响申报的成功率。

③科研项目的结题与成果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它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影响。

2.2 科研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科研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触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就必须尽力融合各方面的发展。由于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只发挥着行政部门的管理功能。管理层存在着官僚作风、行政命令, 缺乏积极地服务意识, 对科研项目与科研人员的管理比较僵化, 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目标上,“重立项,轻实施” 、“重成果,轻转化” 、“重数量,轻质量”,这种不适合现展的管理理念,难以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将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保护制度,让高校的很多科技成果未能及时地申请成专利,也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

虽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但是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却十分丰硕,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念的停滞不前,会阻碍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因此,实行观念与指导思想的创新,才是建立全新科研管理理念的根本出路。

2.3 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内向模式管理,即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而高校科研部门做的工作层次并不高,都只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例如科研经费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机构管理和信息等。从实际来说,科研管理应当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制来引导高校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否则就不能形成系统机制,而且难以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种科研管理的职能和模式对高校科研面向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并参与市场竞争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它没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也就失去了很多产学研协作的机会。组织的执行力好坏与否是管理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以好的制度为根基,去彻底地执行就能发挥出管理的最大功效,才能确保各项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而当前我国大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恰恰缺乏的就是对科研管理制度去实事求是的执行。

2.4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信息科学、科学技术研究、管理科学与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综合应用。在知识信息化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然会向着信息化的趋势去发展。科研管理部门要想保证管理工作的及时性与高效性,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科技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节控制。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校有着良好的硬件条件,却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网络管理系统和科研信息平台以及相对应的应用管理软件与数据库,致使高校的优质资源不能充分组合和利用,不能同享管理数据,从而影响了领导有效的制定科学决策,造成科技成果鉴定的冲动性和局部性,还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一方面阻碍了科研人员查询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方向、专业技术及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的科研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利用,影响学科交叉申报课题。因此,随着高等院校科研开展的进一步深入,对其科研管理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管理队伍不稳固

由于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多个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问题又导致其在管理问题上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因此,要做好科研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而作为一名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有管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了解,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高效的管理。然而,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为非管理专业人员,在管理方面不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只会依照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如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等;同时,现有的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于其所管理的科研工作并不了解,对科研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也不具有主动分析、理解,进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此外,目前各高校对于科研管理本身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科研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薪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相差极大,使得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不屑于从事管理工作,而现有的科研管理从业人员的由于待遇不高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主动进取,偶尔有优秀的管理人员也往往不甘于长期从事此类工作,使得科研管理人员的岗位不足有足够的稳定性,管理工作也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从面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行,难以真正做到为科研工作服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水平的、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才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3 改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

目前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象征性,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能够有所提高,以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和需要。

3.1 对管理机制进行深化改革,促进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高校只有增强自身科研条件的建设,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利用改革发展的契机,进一步集中科研要素,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构建系统的科研平台。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扩大项目组对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同时加大奖励力度,以鼓励更多教师从事科学研究。鼓励全校师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科研交流活动,紧跟国内外研究热点,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建立层次分明、组织合理的研究梯队。促进多学科交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课题攻关,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注重产学研的相互结合与促进,根据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立足本地高科技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与科研单位,以及兄弟高校间的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对重点项目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联合攻关。积极联系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学术讲座和课题攻关,紧跟国内外研究热点,建立长期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提升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而对在一定时期内未取得任何科研成果的教师,适当的采取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

3.2 创新为“基于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在高等院校中,科研管理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且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与人才队伍的建设则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若想在科研管理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就首先要彻底的转变思路、转变观念、转变理念,既要坚持好的传统,同时更要大力鼓励科研管理理念与科研管理思想的创新,只有这样才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根本出路。因此,在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中,就必须要弱化或是冲淡,甚至彻底取消科研管理中的行政身份管理,同时对科研管理人员,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深化为科研人员全心全意服务的管理意识。在高等院校中,教师既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时也是承担科研任务的科研工作者,具有双重角色,这决定了高校中科研管理工作的双重角色管理。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明确教师角色的主导性,以为广大的教师角色群体服务为首当其冲的任务与目标,既要强调服务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也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相信良好与卓越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同时必能激励与鼓舞全体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与干劲,激发教师群体的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

以往的高校管理实践证明,科技的发展进步,除了依赖于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全身心投入,还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撑,这就要求高校的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管理人员要全力营造并维护一个具有“公平”、“公正“特点的科研环境,同时这个科研环境还要保证“宽松”、“宽容”。这样一个科研环境将有利于广大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的科研活动中去;也能保证广大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彼此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且顺畅的沟通机制;还可以为广大的教师及科研人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除了要在人员管理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诸如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推介、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努力服务于广大教师及科研人员,努力培育及发展良好的高校科研环境[2]。

3.3 更新科研管理体系

3.3.1 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团队。它对于将高校的人才与知识资源有机的改进并结合起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科技管理部门在其建设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的效用,它是学校进行科研工作连接校内校外的纽带,它能够清楚地掌握校内科研人员的信息,对校外一些相关的科研信息也能有所了解。所以要想为科研团队更好的服务就要充分的利用好自身的这些优势。此外,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它还应该帮助科研团队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3.3.2 对科研项目的各阶段进行全面的管理。它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管理。从前期的申报到中期的实施,最后到后期的结题总结,虽然处于的阶段不同,但是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科研管理部门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科研经费和提高绩效,就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对科研项目这三个阶段的管理。

3.3.3 推进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近年来,我国已经积极筹划并开始建设了一批高校科技平台,搭建专业性研发平台可以解决资金分散利用,重复建设,平台定位就是整合分散在政府,企业,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的各类资源,推进“合作,公用服务”的保障体系。对各类科研资源进行系统地整理组合,重视科研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集中科研资源优势,攻克科研难题,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建立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科研工作模式

3.4.1 建立高可靠性的科研网站,完善基于网络的服务。总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验,该网站应该及时科研工作的信息,促进科研工作的交流,构建统一的平台。国家、省市以及学校内的最新科技新闻和政策法规、各类科研信息以及不同学科组织的学术活动,应由科研管理机构通过该网站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并提供相关信息给出链接以及来源,且提供相关资料的下载。针对各类科研项目,该网站要实现在线申报、中期检查、评审和验收等功能,而且还要对行政事务进行及时的公开,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4.2 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教师的科研信息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机地结合,首先对学校内的每个教师的科研信息进行充分地采集,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保存,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并在系统终端进行有效地应用和维护。它建立后,面向本校进行科研活动或者科研辅助工作的教职员工,同时能与学校人事处、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有关数据资源的共享,使各部门的管理系统都能联动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彻底更换以前不能开放的管理方法。系统既能够完成对信息的实时和利用,也能有效地抑制网络本身对于信息只能传送而不能加工、不能应用的缺点,又能够完成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设置,使平日的日常管理实现自动化,使科研管理人员能及时核查资料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并为其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巨大的便利。

3.4.3 创建分层次的科研数据库。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研项目等科研数据,从学校与学院两个层次建立起数据库。如今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最根本的支撑条件。在每个层次的信息系统建设中,至始至终都连接着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而这些资源只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达成共享和使用。我国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服务共享、资源共享的想法来考虑和安排,积极地采用标准化的数据形式,使得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得以顺利完成,以此来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标准,使得在平时的日常工作、项目监督和评估中能将各层次的数据资源与信息资源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为领导制订科研计划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资料,使高校的科研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目标开展[3]。

3.4.4 组建一支健全稳固、干练的科研管理团队

篇13

例1读某等值线图(图1),图中数值a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B.沿岸暖流

C.地形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地吹偏南风B.②地易出现锋面

C.③地降水较多D.该地区天气晴朗

【参考答案】(1)C(2)C(3)B

【e因分析】该题考查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知识。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二是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且此处地形应该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规避方法】因知识缺陷导致答题失误只能用狠抓基础知识来弥补,别无他法。如本题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考查图形之一,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基本知识,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和判断方法。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二、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

例2[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1)~(2)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2),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错因分析】解答第(1)、(2)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该题图文信息十分丰富,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文字信息:①“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说明人口分布不均,甲地缺乏劳动力;②“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说明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说明开发历史短。图像信息:①经纬度位置,此区域为西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②海陆位置,濒临海洋――海运方便;③位于热带,沙漠广布――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④图例中的油田、输油管――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等。

【规避方法】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提取有效信息的具体方法如下: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仔细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一边阅读一边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标出,特别是有关时间、空间和地理事物特征的信息。

(2)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认真读图,重点分析图名、图例、图中的经纬度、海陆分布、注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3)从试题设问中获取、解读信息。仔细阅读设问,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明确试题问的问题是什么;注意设问中关于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定性词语的要求。

三、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相矛盾

开放型问题是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要求考生先判定结论,然后依据结论给予一定的说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试题的解题思维始于问题,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考生体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其创造能力,发挥其创造才能。

例3[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3)题]阅读图文资料(见例2),回答问题。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错因分析】该题是典型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类型,设问中“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这是肯定的命题。现在的问题是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对于此类题,考生容易判定自己的结论,但在理由说明中往往出现与结论不相符的观点,出现因果关系不一致的情况。考生开始不能准确判断试题是否具有开放性,答题时畏首畏尾,思路不开阔。另外,由于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有结论却无法证明”,不能自圆其说。

【规避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解答开放性试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指向,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答案与题目所问的顺序要对应。论证时作答的论点和论据相统一,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不能含糊其辞。

三是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简答题的答案在于“简”,但在强调语言简洁时,千万不可忽视表意的完整性。对于发散思维型的开放性试题,要尽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来,争取多得分。

四、解答过程描述类试题逻辑混乱

描述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描述问题是建立在具体地理事象上的科学表述,如描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温线的分布、城市区位特点、气候特征等,但过程描述类问题更强调对地理事象的运动与分布规律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还要求考生能针对“形成过程”具体表述。

例4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参考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错因分析】此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然后结合图中信息,运用该原理去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过程。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图例文字信息中的新、老关系。由于考生往往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整个过程分析难以形成整体的思维过程,逻辑混乱,语言表述颠三倒四,词不达意,致使得分情况不理想。该题正确的思维过程是:

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以看作等高线,由于该湖的面积不断缩小,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比较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可知,新三角洲不断地向湖心移动,这虽然只是沉积现象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变化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避方法】解答过程描述类问题时,一方面要了解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考查方式,另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描述方法。关键是要“抓住过程,理清头绪”,一般可分两步走:首先要知道所要描述的过程是哪一种,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其次是将该形成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有层次地逐一表述出来。

五、解答区域比较类试题找不到着力点

以一个或几个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将一些地理事物呈现出来,要求考生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对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知识―能力―实践”为主线,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这是综合比较类试题的基本特征。

例5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图4)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广阔的市场。

【错因分析】第(1)题是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因区域特点相同,相近知识的干扰,考生易产生错觉,导致审题、答题的错误。第(2)题是不同区域的比较,因比较对象(工业)的影响因素不确定,容易出现知识迁移错误,对比片面,丢掉答题要点等问题。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易漏点:①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不仅提供水源,还能在水运(以及防卫、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②资源只想到矿产资源,漏掉水资源,水源只想到水量而漏掉水质。

(2)易混点:沿河流分布易答成沿交通线分布。

材料二

(1)简述艾比湖湖岸线变化特点及原因。

(2)分析b、k两河河口三角洲位置自1966年至今的化趋势。

(3)艾比湖湖滨地区是中国西部沙尘暴主要来源地之一。简述艾比湖湖滨地区风沙对铁路及列车运行的主要危害。

(4)分析艾比湖建盐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和“四幅图都位于北半球”可知,a、b、c、d四地风向依次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和西南风。

2.A四幅图图幅相同,等压差依次为6百帕、2百帕、3百帕和2百帕,但c、d两图比例尺小,可排除C、D选项,对比a、b可知,a、b两地比例尺相同,a气压差大,故风力最大。

3.D由图中信息可知,红枣主产区分布在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4.D国外多数国家没有种植红枣的历史,因而各国消费者对红枣的价值了解不全面,也没有食用红枣的习惯,使得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5.(1)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和河谷为主,西、南、东部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2)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河流含沙量减少,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6.(1)位于北印度洋航线中转位置,为过往轮船提供物资和休整服务;位于波斯湾与东亚(中国、日本)石油运输线上,战略位置重要;该岛距印度半岛距离近,与陆地联系比较便利。

(2)气温、降水适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

(3)位于恒河平原,是黄麻产区,为麻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政府政策支持;临近海洋,海运便利;周边国家和地区人口多,市场广阔;世界品牌优势与该区域生产低成本相结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7.(1)湖岸线下降(向湖心靠近),湖岸线变短。原因:地处内陆,降水少;区域人口增长快,灌溉面积增大,用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减少;气候变暖,蒸发更旺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