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职统计学基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统计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客观现象所带了丝事实反映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等特点。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也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框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课程的理论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做出总体部署,各学科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如果学校的领导力量强,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可进行全面系统的案例开发。
以统计学基础的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统计学基础教学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基础有关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鼓励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收集素质,采取基础数据。这项工作可以成立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对于统计学基础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一采取到的大量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昊光.《统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9(2).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篇2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41-02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突出表现就是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从而决定了统计教学不能只局限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单纯向学生传授统计专业知识,而应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统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按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应坚持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做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些、动手能力强些。根据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追求的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而不是传统的“书本教育”。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统计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统计基础教学中一些教学法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统计教学方法必须由传统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传统的统计教学往往是老师在前面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的记、被动地学。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统计学课程的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将学生生活所熟知的统计现象与统计理论结合,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用科学的统计思想去认识事物,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到统计指数内容时,问学生:“你们听说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吗?知道这个指数是怎样编制的吗?”同学们都听说过物价上涨了或下降了,但他们不知道是怎么计算的,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统计指数,尤其是物价指数以及股票价格指数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让他们感觉统计就在他们生活中,进而激发他们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实际是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统计课程大多是数字和公式,不象语文和历史课那样讲授美妙的文学境界和悠远的历史,容易让人产生枯燥感。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老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同时要有渊博的学识。教师首先要有科学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课是一门艺术,讲台好比是舞台,教师就好比是演员,只有表演好了才能吸引学生。语言表达力表现为口头表达力和书面表达力,这是教师的基本功。语言要简洁、活泼,抑扬顿挫,讲课要讲究文采,有时也要用幽默、诙谐、风趣的语句借以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讲授抽样调查时问同学们:“如果检查一个酒厂白酒的质量是否合格,难道需要把这个厂的白酒都打开化验,才能知道质量合不合格吗?”同学们会在笑声中了解:抽样调查主要用于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语言优美、声音高低起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要想真正把学生吸引住更要依靠教师个人的魅力,这个人魅力就主要源于教师渊博的学识。学生只有喜欢一个老师才会喜欢老师所讲的这门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一定的实践经验;三是较高的统计电算化水平;四是要有自己的、一定深度的研究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
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而后被各国高校管理教育领域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赋予知识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仿真性,使学生有兴趣,学得热情,学得投入,学得扎实,学得灵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力的角度,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统计教学就是让同学们掌握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和分析。在学到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内容时,老师给出调查项目“大学生生活费开支情况调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协作、互帮互助等形式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数据、撰写统计报告,完成项目。通过项目的完成,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统计知识。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需要老师不仅要精通统计的技术与理论方法,同时要掌握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否则没有办法讲解透彻关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统计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因此教师的相关知识贮备量要足够多。笔者在给会计专业学生讲授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时候,问同学们:会计要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那么资产和利润是时期指标还是时点指标?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统计知识和会计是互为利用的,从而产生亲近感。所以要想利用好案例教学法要求统计老师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会计、营销、贸易等方面的知识。
四、实践教学法
统计公式比较多,而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学校每周三、四课时的教学任务,又不能让同学们很好地掌握统计的方法,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如果讲授难度太大又会使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把实践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介绍统计学的抽样估计内容时,可以以同学的身高、血型、眼睛视力、每月消费支出等为调查内容,课堂上当场随机抽取单或双号部分同学,当场取得资料,当场进行样本资料计算,当场进行估计和精度分析,当场给出结论说明。可采用重复抽样或不重复抽样两种方式,使同学身临其境,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让他们直接感受到了抽样调查和估计的整个过程,从而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不再显得抽象和难学了。
为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在学校建立统计实验室,使学生实现学校课堂知识学习与企业日常工作实践“零距离”衔接。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之后,通过学习,掌握统计理论知识与技能、统计软件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际数据处理与分析,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中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在统计实验室开设的实训项目可以有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汇总、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统计指数、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区间估计等实践项目;在技能强化实训过程中,主要教学模式是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边讲边练、边学边练、理论复习与应用、技能运用与实际问题解决同步进行,同时可以保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指正,进而保证学生学习过程即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时还可以检验课堂讲授理论知识量是否够用及学生对其掌握程度及其应用程度。
五、多媒体教学法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至少有如下优势:一是课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生接触的课程外延更广;二是教学手段生动活泼,不再使用或大幅度减少使用原先单一的板书文字和手绘图形的方法,改为结合彩色文字(可以起强调、突出作用)、动画作图、背景声音解说、录像播放等等,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三是将教师从课堂上的板书劳顿中解放出来,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可以做的越来越生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无所不包。对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立即变得枯燥起来。显然,在大量的试听材料面前,板书的吸引力肯定是大幅度下降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很容易被课件所吸引,更加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积极性去听取教师对课件的讲解和分析,并且对所学内容也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在统计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处理,过去限于板书的影响,只是一带而过。借助计算机教学形式,可以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大量现实案例来说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使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例如在讲述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内容时,利用Excel软件实施教学。教会学生用Excel自带的函数公式计算标准误、方差等统计量、利用Excel的“图表向导”求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制作图表等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复杂的统计计算简单化,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而且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有自己丰富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法的应用中不能把某一学科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中任意搬用。同一学科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学方法的变化要考虑教学的阶段性。高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新形势对统计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统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和方法,熟练掌握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创造机会投身到实践中去,丰富实践经验,钻研教学方法,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摸索出适合本学科的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计教学课堂上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红华.高职统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现代商贸农业,2008(12)
2.付文娥.谈高职统计教学改革.陕西教育,2009(7)
篇4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1-02
0 引言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是一种方法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医学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医学过程为背景,运用概率统计等基本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宏观观点、逻辑推理、定量运算及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在医学院校中已成为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我校在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数学基础本身就不够扎实,而统计方法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数字多、符号多、公式多,比较抽象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有畏难情绪。有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也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医学统计学和以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的落后、考核方式的不甚合理等等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医用统计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上机操作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熟悉统计软件的功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解决医学统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我们学习和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的医药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要求,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例如在“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章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我们就采用了既是学生比较了解而专业性又不是太强的案例“医患关系对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对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分为“医患关系良好组”与“医患关系紧张组”,比较两组间的住院死亡率。结果“医患关系良好组”25例,住院间死亡3例,死亡率13.6%,“医患关系紧张组”23例,住院间死亡9例,死亡率39.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医患关系紧张亦可增高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医师害怕被病人告而治疗方案趋向保守有关。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即使学生了解了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基本概念,也对医学生的医德以及人际关系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实用价值,能比较顺利完成从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变。
摘要: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本文旨在分析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提出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学统计观念,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方法,提高科研和综合分析能力。
Abstract: 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tudy of medical data. Medical Statistics guides medical students in med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w to effectively access the data, analyze the data correctly to get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eaching situation of Medical Statistics,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uses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s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edical Statistic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develop the proper concept of Medical Statistics, grasp basic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1-02
0 引言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是一种方法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医学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医学过程为背景,运用概率统计等基本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宏观观点、逻辑推理、定量运算及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在医学院校中已成为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我校在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数学基础本身就不够扎实,而统计方法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数字多、符号多、公式多,比较抽象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有畏难情绪。有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也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医学统计学和以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的落后、考核方式的不甚合理等等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医用统计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上机操作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熟悉统计软件的功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解决医学统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我们学习和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的医药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要求,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例如在“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章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我们就采用了既是学生比较了解而专业性又不是太强的案例“医患关系对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对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分为“医患关系良好组”与“医患关系紧张组”,比较两组间的住院死亡率。结果“医患关系良好组”25例,住院间死亡3例,死亡率13.6%,“医患关系紧张组”23例,住院间死亡9例,死亡率39.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医患关系紧张亦可增高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医师害怕被病人告而治疗方案趋向保守有关。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即使学生了解了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基本概念,也对医学生的医德以及人际关系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实用价值,能比较顺利完成从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变。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篇5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简称16号文),进一步强调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具有以下诸多优势:一是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问题,扩大了专业视野;三是为学生提供了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四是增加了学习兴趣与动力。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教”和“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起来显得格外重要,也极富挑战。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起步较晚以及条件所限,能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参加观摩、练习的并不普遍,但除了深入企业实习,我们还可以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实际问题引入日常学习生活,创建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类似工学结合的效果。
二、重构课程体系
高职统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的统计原理和方法,最终服务于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由于统计学具有理论抽象、计算繁杂、应用性强的特点,按传统的课文讲授―课后练习―习题讲解的模式基本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书本内容,但无法将统计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也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没有完全达到统计教学目标,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从工学结合的理念出发,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外,结合不同的专业设计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有自身的特色与要求,又能与理论体系相互融合与促进。
由于在传统理论教学体系外增加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客观上要求增加统计学的授课学时,这是有效且必须的。高职院校的统计教学一般安排在72―80课时左右(平均每周4课时),这与统计课程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符的。这些课时对于理论教学尚可,若想强化学生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则显得捉襟见肘,建议增加至108―120学时(平均每周6学时),将增加的课时分配给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用课堂情景模拟企业环境,用课堂实训问题替代企业真实问题,从而能产生近似工学结合的学习效果。
整个专业实践体系分解为四大块:教学计划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校内实训体系和教学改革体系。首先要求教师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外部环境变化,发掘企业及社会的需求,从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其次,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课堂模拟也可以课外实践;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比较、总结和学习,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核心价值。
三、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高职统计教材都能做到结构清晰、内容完整,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实用性,但真正能做到基本理论与专业需求较好融合的并不多见。
1、传统教学内容的特点
(1)一般按照原来苏联模式下的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从基本概念入手,依次安排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模块;接着讲解抽样推断、参数估计、相关回归和统计指数,最后介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抽样推断和参数估计需要一定的概率论知识,因此一般略过不讲。
(2)缺少案例分析。这也是目前统计教材最大的通病。大多数教材只能做到将概念、计算讲解清楚,但内容稍显陈旧和单调,没有很好地和专业内容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统计教材一般不像经济类教材那样内容生动、案例丰富。虽然统计学基本特点是客观真实,并不像经济学那样充满想象和主观判断,但统计教材完全可以多采用案例分析――统计并不缺少实际事例。可能有老师觉得可以在课堂上自己增加举例,但枯燥的课本已经提不起学生自觉看书的兴趣了。
(3)缺少高质量习题。一般的教材课后习题只是注重对概念的识记,如选择或填空“统计的特点是什么”、“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有哪些”等;或是对例题的重复变形,不过将例题稍微改头换面就变成了一个新的习题。这里并不是说这样的题目不好――初学者总要经历一个识记和模仿的过程――而是说这样的题目占整个习题的绝大多数,仅通过这些习题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在识记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理解和运用层次的练习。
2、设计和优化内容
越来越多的统计教学工作者也发现了上述问题并为之努力。本文就如何设计和优化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根据工学需要,明确统计教学的内容范畴,并将课程内容细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再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课程内容不等于授课内容,课程内容只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必须讲授的知识点,但如何让学生学好学透这个知识点,老师应该围绕该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特点等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比如统计课程内容的“强度相对数的定义”,如果只是按书本讲解强度相对数是“某一总量指标数值与另一有联系但不同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学生一般难以掌握,此时,教师可以针对此知识点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强度相对数定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强度相对数与其他相对指标的区别,强度相对数的争议等”。显然教学内容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统计教学应该经历确定课程内容――细化具体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
其次,大量增加实例分析,将工学需求紧密结合。目前的统计数缺少引人入胜、紧贴生活的案例。案例一般分为三种:引人入胜型,这种案例一般是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常识或趣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决问题型,这种案例是统计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启发思维型,这种案例是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增加案例分析有三个途径:书本案例、课堂案例、课后习题案例。第一要增加书本案例,书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一本书如果内容枯燥无味,是很难吸引学生认真阅读学习的,而没有认真研读书本则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第二要增加课堂案例,课堂案例应以生产生活实际应用为主;第三要适当增加课后习题的案例分析,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又是对统计学习的补充。
最后,鼓励使用工学结合教材和习题。编写合格的工学结合教材和习题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一方面要求教师紧跟专业要求和地方经济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跨专业的复合知识结构。工学结合的教材要求体现统计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工学结合的习题要求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始终坚持“兴趣性”和“重要性”原则
统计学本身涉及了大量抽象概念和计算,而数学是高职学生的普遍弱点,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对统计感兴趣并且重视,从而愿意学且认真学。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上述两大原则。
2、善用教学方法
目前倍受推崇的有项目驱动法、工学交替法、情景模拟法等。项目驱动法是指根校企双方据实际需要确定研究项目,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工学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训分段交替进行,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个学期下企业实习。这两种方法效果明显,但局限性也较强,比如研究项目的选择、实习人数的限制等。情景模拟法是利用校内条件,仿真企业环境和实际工作需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企业实训,从而达到身临其境般的效果。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指导学生
统计也有其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从事统计学习和工作,必须本着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弄虚作假。教学工作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知识的讲解,应该以知识激起兴趣,以兴趣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全面地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利用课内外可利用的渠道来指点学生、关怀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长久、融洽、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
四、改变考核标准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目标,考核标准也要做相应调整。除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外,更应该注重对平时的学习态度、实训效果进行考核,改变“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同时,除了教学考核外,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关从业资格证,甚至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考试(如统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等),这也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根本出路。真正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任重道远,需要在加大学校软硬件投入,强化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最终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下转第62页)(上接第38页) 转贴于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篇7
一、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统计学不够重视
在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深入,统计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及统计,很多学生仅能联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很难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统计学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学以致用,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分的层面上。加之学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数理统计、探索性数据的挖掘、多元统计方法、西方统计制度等新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不够规范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但有的侧重于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在其它章节上下较大的功夫。
(三)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归纳总结。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五)创新统计学教学考核方式
结合统计学自身特点,打破原有的考核制度,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采取“理论+实践”的考试形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可以将考试分为卷面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卷面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部分主要考察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操作部分,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选题,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这种考核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对“团队”、“合作”等概念有更切身的体会。
[参考文献]
篇8
计算机应用技术,狭义的理解是通过利用任意一种计算机软件的某一项功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服务。广义理解则是对各类软件的使用功能、设置等操作技术要有充分的认识及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纵计算机,并使之高效的为人们提供各类所需的服务和帮助。总而言之,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通过软件为人提供便捷服务的技术。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领域,传统生产过程依靠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和改造,并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并促进了新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次,计算机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大秕新型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下,人们运用计算机帮助生产、学习、工作、甚至来丰厚的财富已经非常普遍,计算机技术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逐渐地改变我们人类的的生活。计算机技术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前进步伐,国家信息化建设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实现过程
因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校类型和层次各异,课程的内容及深入程度会存在区别,但其课程的设置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普遍性
通识教育简单的说是面向大学生的非专业教育,所传授内容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和普遍意义,并能适应于各个行业,而不是只针对某些职业或个别岗位。
2.永恒性
通识教育的内容通常要经过实践,并证明其正确性、具有严密的逻辑规律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工具体系及方法体系,内容有长期作用的潜在能力。
3.基础性
通识教育主要是关于语言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它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学生经过基础性的学习,对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发展提供一个共同的学习平台,通识教育也为不断地进行再教育提供了认知可能。它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对事物判断的能力。
4.教养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之理念,其实质是培养高尚的情操,培育一种心灵的状态。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识别对和错、好的和坏的、善与恶、正义与非义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5.全面性
通识教育内容涉及其广泛,包括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应用等各类学科范畴的知识与技术,涉及科学知识的所有主要领域。通过对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及训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的能力结构合理化。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客观、理性、全面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植入通识课程,经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职业修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实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职业院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学始终是专业教育的主线,形成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及实训课程的专业教育模式;而通识教育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扩展教育形式出现,并最终形成科学的通识教育体系。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在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多年,但教学上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泛统一的认识及课程的定位模糊。首先,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应该不同,但是目前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及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没有针对性,这样不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所有的专业几乎都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案例及实验内容进行教学,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根本不考虑学生所学专业,使得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脱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授课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教学;最后,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 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
1.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1.1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想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首先教学主体必须要具有创造力。为实现此目的,身为学习主导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最明显的例证是:教师随时准备解答学生提出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
1.2注意与专业、就业相结合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教学案例,应与学生实际所学专业知识及将来的就业岗位有所关联。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些基础工作。
1.3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
有些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应适当引导开展教学;一些学生更喜欢独立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
1.4注意教授和操作的关系
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只讲授理论知识,这样就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学中要把理论教学和和实践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1.5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
在实验课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疑惑,应马上给予解答,对疑难问题应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探索问题的热情。
1.6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思考、解决难题;针对同样的难题,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中的。
2.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法
2.1构建适合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如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考虑符合市场需求,且学生在具备通用素质与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其自我创新的能力。。
通用素质与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所有行业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工具。不仅如此,当利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这门学科独特的逻辑性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应该和哲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一样得到重视,加入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并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计算机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通识教育,让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把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应用到专业学习上来。专业应用能力:在课程的建设中,首先要对专业进行调研,分析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对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及具体的岗位展开分析,了解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找出不同专业之间对计算机基础知识需求相同的地方,及各专业自身所需要知识的特殊性,教学大纲分类制定,确定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以为专业教育服务为核心,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创新源于问题、来自于实践,高职院校总是要求任课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分门别类的设立了专门的综合开发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模拟工作室等,面向学生开放。增加大型综合作业、各种实训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2.2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通识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团队。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科研等能力,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熟悉学生的专业特征,避免把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法及对学生的要求,用到通识课程的教学对象上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团队应经常性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召开研讨会等活动,主要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课程案例的选择。举行计算机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专题研讨会。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长进,开阔视野,从而获得更多新知识,这样可以很快提高教学质量,传授给学生的才会是符合时展需要的知识,加强教学的创新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与相关专业的教师要相互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这样可以熟悉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计算机技术与其融会贯通。为了跟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可以选出一些优秀教师到企业去交流、学习、锻炼,了解社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2.3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内容的改革。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能力和应用应是考核主要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操作技能。
考核方式的改革。随着考核内容的改革,考核形式不能再用传统的试卷理论考试的模式,不能再只是单一的笔试或单一的机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实际的学习能力,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最终的考核成绩应采用理论笔试加上实践操作机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再加上平时的技能测试,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才能对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小结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对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今懂得计算机知识,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现在和将来人才需求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水平越来越作为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将计算机技术作为高职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将是未来高职通识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韩凝.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4).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篇10
一、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概述
(1)组建模式。学院是由4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联合体,本身属于组织结构较为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学院把上海市交通行业原有的不同归属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形式,合并转型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这是上海市高教改革、行业办学以及集团化管理的一大探索与实践。
(2)管理体制。学院针对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以及多种体制并存的实际,实施“在市教委和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由学院各组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党政领导和组建学校领导7至11人组成。现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共5人,其中院长 1人、副院长4人。学院内部机构设11个教学系(部、室)、 10个党政管理部门。
(3)管理原则。学院采用本部与校区两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第一,在学院内部与校区之间,采取“三个不变”、“两个统一”的原则,即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三个不变,学院管理制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办学标准(专业开设、人才规格、招生计划、场地设备、师资条件、教学环节、毕业发证)两个统一。第二,对师资、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使用,做到优先、优惠、有偿使用,既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体现公平、互利的原则。第三,学院根据“合理、必须、节约”的经费使用原则,采用内部各校区资金划转的形式,建立了“上海交通学院共同经费”,主要用于学院行政、教务、科研、招生、宣传、会务等方面的开支。为加强共同经费的统一核算与管理,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共同经费使用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共同经费的使用效益。
2.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多种体制并存。学院各组建单位分属于本市交通行业不同的主管局和集团公司。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四个校区内部既有事业办学,又有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这种“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实体,既带来了政府扶植、行业支撑和资源共享等综合优势,也连带出诸如制度的统一性、管理的规范性、分配的公平性等管理的难点,成为集团化办学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2)多层次办学。学院各组建单位内部除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外,还设有其他不同层次的机构,如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机构,形成以校区为单位,中高职教育共存,职前职后并举,校企合作互动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依据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院采取分类、分层,以及分类与分层相结合和相区别的方式进行管理。学院与中职学校、成人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之间编织的职业教育链,使各校区成为一个办学层次较为完整的、多功能的交通职业教育的培训实体。
(3)多校区管理。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使学院形成了独特的两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度,即本部对校区行使领导和指导的职责,校区对人、财、物的管理权保持相对独立。本部的职能部门主要从事招生、专业设置的协调配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审核、基础课统考、学生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教学经验交流、学生毕业证书的签发等工作;校区依据学院的制度与标准,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及学生的毕业推荐等工作;本部与校区的教学资源共享,实行内部有偿服务制度。这种创新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学院本部与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使责、权、利得到了统一。
二、上海交通离职集团化办学的初步成效
1.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共自筹6 800多万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的建设与改造。短短几年,整个学院的占地面积特别是教学用房面积有较大增加。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参与投资的多项“实训中心”开发工程相继启动或竣工,专业实验、实习场所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优化。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学院增加安全防范设施和装备的资金投入,安装了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制订安全应急预案,建立报警点和报警指挥中心,全面实施校园24小时巡逻制。为有效地加强对校区的统一管理,加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联系,并最有效地缩短校区间的距离,保持第一时间管理信息的畅通,学院构筑了本部与各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内网与外网)互相联网的教育信息平台,同时安装了“视频电话会议系统”。2005年8月,学院还完成了学院本部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
2.综合办学优势不断增强
联合办学不仅提高了学院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配置效率,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更形成了学院特有的综合办学优势。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对事业、行业、企业的扶植与投资,使学院享受到了多渠道的政策优惠;广阔的行业背景给学院带来了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学院已与交通行业的200多家大中型优秀企业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其中6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与美国通用、日本丰田、浦东机场等大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及订单式、模块式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就业质量与数量,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院建立了较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每年职后培训约2.5万人次。学院成人高教开设的 (业余斑)综合交通类专业5个,每年招收学员约300人。学院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训基地”、上海唯一具有汽车维修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资质的培训考核单位、“上海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点)管理网络核心组成员单位”、“上海市高校学生物流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上海市高校学生交通营运管理类和集装箱运输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筹建单位、国际航空协会认证(全球统考、通用)LATA/UFTAA证书的培训机构、“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PET、四、六级考试考点”、“上海通用(SGM)和日本丰田(TOYOTA)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指定教学院校”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衔接。
3.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双赢
学院以联合办学、岗位培训、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的产学合作平台,有效推进了校企之间产学研的合作,使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更为宽广。学院在实施T-TEP 的经验介绍。几年来,学院在各级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长三角交通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思路》、《高职院校技能培养与行业合作模式研究》、《产学合作、校企双赢》等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论文与文章20多篇,其中《搭建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构筑与汽车维修业同步发展的桥梁——我校与本市汽车维修业实施‘产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正式发表于“2006上海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论坛”上。
4.开设的专业广受社会欢迎
学院坚持交通高职为交通服务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与布局,办特色院校,创品牌专业,重点建设骨干专业,开拓创建新兴专业,主动调整短线专业,先后开设的21个专业(含专业方向)85%以上被社会认可、被家长看好、被学生接受。其中,集装箱运输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国家和市级教改试点专业,航空乘务、物流管理(口岸物流网络管理)等热门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外轮理货与港口业务等新设专业备受考生青睐,招生形势日趋“火爆”,办学规模合理增大。学院高职学生报考数与计划数之比已连续三年排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06年更是一跃而为全市第二。学院毕业生就业牢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排行榜上处于前列,
三、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几点启示
1.政府关心是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依靠
高职集团化办学,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领导对组建交通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一直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有力的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
始,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始终将本市交通行业的职业教育推在改革的前列,指导交通职业院校进行了高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在学院两年多的筹建过程中,始终得到市教委领导和原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领导,以及专家们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从办学模式到运行机制,从董事会章程到教学管理细则,都经过了各级领导和专家们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论证。学院成立六年来,政府部门给予学院多项扶植高职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包括近期又投入了20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学院建成了“上海高校学生报关与货运公共实训中心”;另外,由政府参与投资的“物流实训中心”完成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安装;总面积为4 000平方米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楼层即将破土动工;政府投资350万元、总面积为5 400平方米的“上海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项目正式立项。
政府的宏观决策、统筹协调和投资扶植对学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效调控,使集团化办学机制良性运转;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投资、评估和指导,使集团办学更具有方向性,引导着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2.行业支持是集团化办学的坚强后盾
学院各组建单位所属的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上海铁路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交运 (集团)公司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支柱以及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民航、铁路、港口、交运行业所属的众多企业,成为学生理想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场所。有强大的交通行业作后盾,使学院目标定位更为准确,校企合作更为紧密,学生就业前景更为广阔。
多年来,各主管局和集团公司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学院全方位的支持。例如:2003年,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投资500万元的L型教学楼落成启用;2005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投资87万元,建成港口机械专业变频实训室;2006年,民航总局审核通过并投资1 847万元,建造上海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近年来,学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始终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年增强,得益于上级主管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关心、重视和全力资助。
3.班子合力是集团化办学的可靠保证
要达到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共赢的目的,其前提是紧密的联合、高度的统一和规范的管理,这也是确保集团化办学良性运作的基础。对于管理这把双刃剑而言,集团化办学既有利也有弊,同样具有双重性。利的方面,集团化办学这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可以使学院获取最大化的效益;弊的方面,如果各个校区都强调自己的个性、忽视全局的话,就会影响管理的规范和政令的畅通,从而使效益大打折扣。
学院重视班子合力,强化班子建设。一是确立校长负责制,二是加强班子的集体领导,三是增强班子成员的全局观和整体观,努力营造一个务实、高效、精干的决策系统。董事会全力支持学院领导班子在行政事务上的独立决策权,并通过董事会会议和院务会议形式对一些重大决策寻求共识,以达到认知和决策的高度一致。事实说明,一个团结一致又深谙管理艺术的领导班子是集团化办学最可靠的保证。
4.创新务实是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根本
职业教育要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除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外,探索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是一种发展方向。它既是上海交通高职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行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客观现实做出的改革创新,也是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根本。
其中,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的关系,是职业教育探索走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成败的关键。因为,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进程中,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上海交通高职的改革创新,不仅是办学体制的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的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不仅是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求真务实、产学结合和校企双赢的求真务实,也是学院内涵建设和软硬件建设的求真务实。
在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这个过程中,改革创新是落实集团化办学的保证。如果不坚持改革创新,缺乏创造性,就很难取得集团化办学的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然是落实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保证。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同时,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落实集团化办学是十分重要的。落实集团化办学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集团化办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改革创新不能脱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也不能脱离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是含有改革创新的求真务实。因此,在改革创新中做到求真务实,在求真务实中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统一起来,上海交通高职的人才培养任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篇11
(二)研究方法
调查时让学生匿名作答,答卷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信息搜集成效。所有问卷信息经过审查与核实后输入电脑,保证问卷分析质量。因此,此次调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情况。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3.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份问卷中,学生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33人,占调查总数的16.3%;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170人,占调查总数的83.7%。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4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中专学生90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9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1人。经卡方检验,高职学生课余时间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数比率显著高于中专学生(X2检验:X2=3.859,P=0.049<0.05,见表1)。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65人。二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2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73人。三年级学生3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只有1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32人。经卡方检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具有显著的差异性(X2检验:X2=7.829,P=0.020<0.05),越是低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能坚持自己学习,越是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更多地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等方面(见表2)。
3.男生、女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男生94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3人,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方面的81人。女生109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经卡方检验,男、女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差异性不显著(X2检验:X2=0.462,P=0.497>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能否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3)。
(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针对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自主学习0小时的37人,占调查总数的18.2%,每天自主学习1小时的114人,占调查总数的56.2%,每天自主学习2小时的39人,占调查总数的19.2%,每天自主学习3小时的13人,占调查总数的6.4%。结论是,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是1.14小时。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6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0.99小时。t检验后,高职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显著高于中专学生(t检验:t=-2.447,P=0.015<0.05,见表4)。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12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36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1.722,P=0.18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5)。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0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t检验:t=-1.252,P=0.21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6)。
(三)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针对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课余上网时间0小时的32人,占调查总数的15.8%;每天课余上网时间2小时的67人,占调查总数的33.0%;每天课余上网时间4小时的74人,占调查总数的36.5%;每天课余上网时间6小时的30人,占调查总数的14.8%。最后计算结果,每人每天课余平均上网时间约为3.01小时。
1.中专学生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8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9小时。通过t检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显著低于中专学生(t检验:t=2.002,P=0.047<0.05,见表7)。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8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13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03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0.413,P=0.66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8)。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9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性(t检验:t=1.815,P=0.07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性别影响不大(见表9)。
(四)学生晚自修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人中,住校学生63人,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的10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15.9%;趴在课桌上睡觉的23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6.5%;同学之间聊天的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7.9%;看小说杂志的2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9.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梳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结果可知:(1)职校学生目前厌学心理普遍严重。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人数比率很低,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者看电视看小 说等。相比较,中专学生比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厌学情绪高。(2)职校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很短。职校学生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只有1.14小时。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要明显比中专学生多。(3)职校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较多。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01小时。中专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要明显比高职学生多。(4)只有少部分住校学生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大部分同学晚自修时间是在睡觉、聊天或看小说杂志等。
(二)建议
1.注重培养校园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加强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本次调查发现,7.9%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理论课,56.2%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实践操作课,11.3%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数外等公共文化课,24.6%的学生则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所以,要营造校园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等,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学习热情不太高的中专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更要调动其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次,专业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历,因为只有进入企业实践并经历真正的企业岗位锻炼,才能掌握贴近企业实际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给学生传授有用的动手操作技能。唯此,才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减少其上网频率,缩短其沉溺网络时间。[1]与普高学生相比,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机动时间较多。因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本次调查发现,81.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8.7%的学生则对此持无所谓态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客观上也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课余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周三开展的“广场周周演”活动,还有“女子管乐团”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度都极高,节目质量也很高,深受学生喜欢。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一,积极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技能训练取得的成就感能够冲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压力。[2]第二,实行“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替代学分”是指用技能成绩来替论课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如数学考试不及格,可用电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学分来弥补。“过程学分”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拿到学分。[3]如在实训课上加工出了一件合格的机械零件产品,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只要总学分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就能按时毕业。“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这些对于考试没信心而对待动手技能操作却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来说,真正是因材施教的可取路径。
另外,增强住校生晚自修管理,配备适当的值班教师,既能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也能维持良好的晚自修纪律。
篇12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篇13
一、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设置待完善。纵观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现状可看出,其课程内容大多继承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侧重于单学科发展,只是单纯依据基础医学学科分类内容开展教学,比如: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因其科目之间存在独立性和系统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此外,相比较国外的医学教育而言,国外在医学教育中增添了很多实践环节,但是我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增添临床实践环节,存有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对此,根据目前教学形势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但并不是完全依照已有的医学知识体系开展教学,而是应当充分结合国内医学教学模式,进行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而帮助医学课程教师开展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待加强。现如今,大部分教师都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学生长时间处于枯燥且乏味的理论教学中。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相脱节,因所授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差异,衔接性不强,促使学生后期学习临床知识时无法有效衔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
(三)系统化水平待提升。在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一般都会根据形态与结构把实验课程的设置划分成为:生物学实验、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三大点,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充足知识内容,但是这种形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每个都注重强调自身的独立性,没能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终致使教学整体的系统化水平低,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医教协同模式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途径
基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对医教协同模式下的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途径,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其内容包含: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教学内容;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印象;拓展理论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养等。
(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教学内容
医学教师要想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科之前的约束界限,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组、整合,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彰显出知识的整体性,并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水平和能力。针对教学课程整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解剖学、病理学和组织学等知识点内容,进行创建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借助此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基础医学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还能让其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特征,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整合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改变课程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也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教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印象
众所周知,在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实验教学还是临床教学中的后期重要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对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大重视,通过搭建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的方式,其中包含生理机能观察和正常形态观察等实验,让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究。
(三)拓展理论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