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篇1

一、文字的渊源、起因和发展就促使中西语言方面的差异

不论是我们中国,还是西方的国家,对于远古时候的一些文字起源都是像一些形近于国画形式的字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渐渐的都形成了各国独有的文字形式,例如我们中国,国画文字形式到象形的文字,再从繁体字体到简体字体。但目前为止,还能够看到一些形似于象形的文字,这是属于一种视觉和意向之间的转化。而一些西方的国家,从开始的国画形汉字到流线型的文字,之后在演变到符号形文字,这是强调一种运行的轨迹,这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转化联系,是文字语言的另外表现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文字的发展不一样,就肯定会促使语言之间带有差异,这是无法避免的现象的,甚至还是会形成巨大的差异的,其中对于语言习惯来讲,中西方就是存在差异的,西方的国家一般习惯是将名字放在前面,将自身的姓氏放在后面,在写书信的过程中先写收件人,后写接收人地址,但是我们中国的习惯是在称呼对方时,是习惯先将对方的姓在名字的前面,是不允许填到的,在写信时也是先写地址,后写收信人的,在西方是可以直呼长辈的姓名的,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更为亲切,而我们中国在一般收稿i不允许直呼长辈的姓名的,那样会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行为的,严重的还可能认为是不孝和大逆不道了,由此可见,由于语言文化体现的不同就会直接的制约了价值观、

二、语言的语音、语义、形、语法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

(一)语音的存在的差异

语音实际上还分为语调和音调,在中国的母语汉语是有语调的,包括感叹、疑问和陈述等方面,就从语调上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是陈述还是感叹,还是问话,音调包括一、二、三、四声、轻声、在读起来之后抑扬顿挫,很响亮也很好听,有规则,、音节的吧,就是有单音节,并没有存在任何的闭音节,如果是ha再加上t,那就只能是英文了,成了hat,在西方的语言文字中是讲究开和闭音节的,之中又包括请音节和中音节,单音节、多音节等,这些的种种特征都早就了在根本上的差异。

另外,中西方双方的诗句是最能够体现语言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效果的,中国的诗句是讲究押韵的,押韵到艺术效果就会更好、感染力就会更强,而英文中的一些诗歌在相比之下押韵的数量很少,会出现一些间行韵、轻韵,例如西文有些诗有ababcdcd等韵式,韵脚的不断变化,使得诗歌、艺术效果相对减弱,感染性不强,音乐感降低。

(二)在语形方面的差异

一说到语形上,我们立马就会想要我们国家的象形文字,例如“火”和“人”等。一看就会明白,各个方面都可以联想到自然的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魅力的图画。还有像现在的一些书法,特点是非常鲜明的,意境是非常深远的,在字体的结构上也是上下和左右包围、就像是建筑的结构一样,立体互通的,自然就会融入到自然界,而西方的文字是非立体性的结构的,只是一些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并没有向中国的象形文字,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效应不同,其主导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乾坤”。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镜头而且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个点,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三)语义的差异

西方文字很精确,表达什么,表述什么都有确定的词。词的分类比较多,意多义少。中国文字则一音多义,并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种解释,使得中国文字的概括性高,综合性强表达简化,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如“妙”。西方文字,表达精确,定义性强,讲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确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区别也暗示了中西万户的差异

(四)语法的差异

西方文字在词法方面有前缀、后缀、时态等严格规定的同时有着机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语,词的词态、词性都用符号表示并标注在每个词后面,没有丝毫自由灵活。中国文字后安排就行对自由灵活得多,前后颠倒词的顺序,灵活多变,甚有像“上海自来水来自上海”的句子。反、正法意义不变,称“回文句”,运用相当灵活自如。创造、创新性提高,但语法结构、词法结构不太发达,一些介词运用也相对少许多。语形、语音及时补足遗憾。字形的生动含义、语形的多姿多彩弥补缺失,即自然万物、万事都有其组织结构并自行调节的功用,弥补短缺。中西文化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长亦发展,短亦补足,各有其发展的轨迹。也就形成了语法的差异,导致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郁青.《中西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与翻译》

[2]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篇2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篇3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篇4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转贴于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篇5

3.身体语言方面的差异分析。身体语言主要是指人的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一般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内敛,外国人说话而比较真实,他们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都比较夸张。外国人认识中国人说话非常藏着,喜怒哀乐都不容易表现出来,而外国人却不然,他们的表现同他们同内心感觉经常一致。在中国,用食指、中指指别人是标明“二”的意思,但是外国人却是表示胜利的意思,这就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内涵的不同引起的。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原因的探讨

篇6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

中西方谚语的最典型差异,就是以动物词为主体的习俗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相同的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众所周知,含有动物词的谚语在英汉语言文学中的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构成了谚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一个动物词“狗”,狗在汉语意义中是种卑微的动物,如果在中国,被对方比做是狗,那将是很恶劣的中伤。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与“狗”这个动物词有关的谚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贬义词,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爱狗人士,社会上许多人把宠物狗当成家族成员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与日倍增,可由于汉语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汉语文字及口语表达中的贬义形象却不曾改变。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语谚语中出现以“狗”这个动物词来比喻人的行为的一般为褒义或是赞美。如:“Youarealuckydog.”(汉语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Everydoghasitsday.”(汉语翻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时)等。不仅“dog(狗)”这个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性以外,还有很多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谚语中的意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龙”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贵的人或物都以“龙”冠之。而在西方语言中,赞扬“dragon(龙)”的词语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贬义。比如在英语中,“dragon”一词,指凶狠残暴之人、严厉严肃之人、恶毒的老妇人。

二、宗教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种人心向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宗教对其语言的影响反映得也颇为具体。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信奉的宗教都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说英语的国家中的许多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如:“Christmascomesbutoneyear.”(汉语翻译为:佳节难逢);“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汉语翻译为: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等。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宗教种类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多与这些宗教有关,如:“借花献佛”(意为:拿别人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为:平时不用功,不提前做好准备,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才慌慌张张开始准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意为:即便一时可以逃脱,但由于其他无法脱离的牵绊,最后还是无法全身而退)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信奉佛教的人们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意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等谚语则反映出了道家在汉语文化中的影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为:别人不来侵犯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别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谚语则反映汉语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学派宽待以人、礼仪为先的思想。

篇7

[2]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

篇8

一、手势

提到非语言行为,首先会联想到手势。手势语在整个非语言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身势语的核心。它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思想表达。但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手势动作稍微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大相径庭;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犹如人们在不合适宜的场合下说了不合适宜的话语。

表示“胜利”,英美人是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并且手心面向别人。在中国,表示胜利的方式是高举双臂,在空中挥舞着双手,正如人们经常在体育赛事中看到的那样,中国运动员获得奖牌后站在领奖台上举着双手挥动着手中的鲜花。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渐渐使用V形来表示胜利。此外,这一手势还可以用来表示数量2,并且此时不管手心还是手背面向对方意义一样,但在法国手心面向自己的时候就是一个侮辱性的动作。

招呼人过来的手势,英语国家的人是食指朝上向里勾动。中国人对此较为反感,因为这一手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挑衅的意思。中国人是用手掌向下朝自己方向招动来招呼别人。英语国家的人使用这一手势,是让人“慢一点”,如果手掌向外举起向下招动,则表示“你好”或“再见”。此外,中国主人常见“老外”在酒足饭饱时,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指伸开,手心向下,(常会同时说道:I’m full up here.)然后在自己的脖子上一横,这一手势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杀头、威胁的意思,而在西方国家是代表我已经吃饱了,已经到脖子这儿了。在表示害羞的手势中英语国家是双臂伸直,向下交叉,两掌反握,同时脸转向一侧,就表示害羞。而中国人表示害羞时,喜欢用手臂捂住脸,头向一侧低垂。同样,在祈祷和发誓时,汉英身势语也是有所差异的。祈祷时,中国人一般是双手合十虔诚地放在胸前,英美人则是“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即用中指搭在食指上。发誓时,中国人是用手指向天或太阳发誓,有成语曰:“对天发誓”或“指天誓日”。而英美往往有两种方式表示发誓。一种是举起右手,伸开手掌,有时会将左手放置在《圣经》上;另一种则是用右手高举《圣经》。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但其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可以说面部表情对非语言交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变化也是人们在交际过程较容易留意到的。由于生理特征,人们在用面部表情来表示情感的时候具有较多的共性。正是由于共性较多,以致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因文化造成的差异,没能正确理解其行为含义,常会引起交际双方的尴尬、困窘,甚至误解。

微笑是一种常见的面目表情。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微微一笑表示略有快意;张嘴露齿而笑表示较大的欢快情绪;嘴张得越大,牙齿露得越多,所表达的欢快之情越强。但在日常行为举止中,中国人的谦虚态度和英语国家的人的自负态度之间确实出现了值得提起的差异。受到了别人诚恳赞扬时,中国人一般都会从动作到语言给予否定,脸上表现出“否认”、“不能接受”、“不相信”等表情;而英语国家的人受到赞扬时一般是报以微笑、接受赞扬并说“谢谢”,这种态度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太谦虚,太骄傲或太自负了,反过来,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过于谦虚。还有一个面部动作,那就是“伸舌头”。中国人在表示十分惊愕或知道自己做错事后会伸伸舌头(尤见于女性和小孩),而美国人朝别人伸舌头则表示对此“不屑一顾”。

三、目光接触

目光语是眼神、目光传达信息,表达思想感情,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明通过眼睛及眼神,我们就可以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但由于各国文化的异同,它们之间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例如:英美国家的人为中国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认为看不起自己,而中国人却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中总爱死盯着人,尤其是中国女子对英美男子的这种盯视感到极不自在,这就是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和习惯的结果”,在交际时,美国人往往先进行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但是,他们并不目不转睛或死死地盯着看,他们看一眼之后就把视线移开,或从一只眼睛移到另一只眼睛,之后再目光接触。这种目光传递的信息是:“我在听你的谈话,而且也不冒犯你隐私。”这种行为也传递“我与你平等”的信息。中国人那种谦卑的目光行为对美国人来讲,也可能意味着“我把你排除在外”,而美国人那种频繁的目光接触对中国人来讲,也可能是不礼貌乃至侵犯性的行为。正如习语所说:“Don’t believe those who dare not look straight at your eyes.”(不要相信那些不敢正视你眼睛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与英美人握手时可能会造成误会的原因所在。

还有关于“目光礼节”的差异,如:中国的会议和报告常常是发言人一个人在专心地读稿,而听众可看、可听、可记笔记甚至可翻阅资料,发言者很少和听众进行目光交流。但在美国人就可能认为对听众态度冷漠,听众也对发言人不大尊敬。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际时,应该做到把握其中的分寸,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障碍。

四、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主要指双方通过身体部位接触而交流信息的方法。中国人属于低接触文化,见面招呼往往仅限于点头、举手问候、握手等方式,好友重逢也不过是拉拉手或轻轻打几拳。在英语国家,同性和异性间的人们都有互相拥抱和亲吻的习惯,这两个动作中国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中国一般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间在私下才会这样做。

在中国,同性好友经常有勾肩搭背、手拉手之类的亲密动作,对英美人而言就觉得非常别扭,因为在他们那边通常是“同性恋”所为。还有,在英美国家,如果确实因为拥挤或不小心发生意外碰触,大多数会立即表示道歉,而在中国却很少,因为他们对于公共场合的拥挤早已习惯,比如,买菜“贴身紧逼”是经常的事,那你还需要道歉吗?

身势语在特定的场合下可以成为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交际方式或手段,往往带有比较强的感彩。身势语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与口头言语一起使用。如果使用得好,可以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反之,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处于尴尬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身势语的方式和含义,了解中西身势语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以后的日常交际中进行更好的、有效的沟通,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篇9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转贴于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 are a lucky dog ”,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篇10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增多,广告翻译对于商品的推销以及品牌声誉的建立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是,在广告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始终影响着译文的好坏和广告的效果,因此,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必须对文化有深入的认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英汉广告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透过英汉广告,我们不难发现英汉两种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无不结晶在各自的广告语言中,广告语言折射出鲜明的民族心理,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

(一)一元论和多元论视角下的中英广告差异

从文化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一元论”观点,即“天人合一”。因此,有些企业恰好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一元论”观点,创作出一些出色的中文广告,“物我和谐”,如:

(1)“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电器广告)

(2)“天堂水沏的龙井茶,娃哈哈矿泉水茶饮料。”(娃哈哈广告)

(3)“一片云,远在天边;一份好奶,近在你我心间?天生的好奶,天山雪。”(天山雪牛奶广告)

这些广告是以天上、彩虹,天堂、天山、云彩等来烘托、映衬,给人以“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感受,从而能够引起中国人们的思想共鸣,使产品深入人心。

而西方文化则崇尚“多元论”观点,强调事物的变化与不同,个人的自我发展与进取精神。让我们看几则广告:

(1)Why grow old gradually? Fight it. (化妆品广告)

(2)We can create a new world.(通讯广告)

(3)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

(4)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IBM公司)

这些广告用了fight(战胜),create(创造)等词将西方国家挑战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愿望。广告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人定胜天”的智慧和勇气,这些都是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具体阐释。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历史上的华夏民族长期实行“大一统”政策,这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呈集体主义取向。所以中国的广告处处出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主义”的价值观,比如:

(1)“长虹电器以产业报国。”(电器广告)

(2)“舒肤佳,促进健康为全家”(香皂广告)

(3)“孝敬爸妈,脑―白―金”(保健品广告)

(4)海尔,中国造。(海尔集团)

(5)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

(6)中华永在我心中。(中华牙膏)

这些广告以“国”、“家”“父母”等为关键词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这些都是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西方在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中,他们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不仅包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还包括对个人意志、个性自由的追求,很多美国产品广告都展现出“自我”、“自由”、“独立”的概念导向。

(1)Volvo is never meant to be a car for any but the discriminating few.(沃尔沃汽车广告)

(2)It makes you feel like the man you are.(别克轿车广告)

(3)Just do it. (耐克运动装广告)

(4)Fit you well. (Reebok)

这些广告或者用“discriminating few”强调你和别人不同,提倡你就做你自己“the man you are”,或者鼓励你的自我欲望“just do it”,甚至鼓动你“脱离大众”“don’t run With the rest of the crowd.”

(三)历史文化差异

古老而灿烂中英文化,曾孕育出无数个蜚声全球的伟大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他们虽已作古,但其英名及思想仍“流芳”于广告的字里行间。以下是20 世纪80 年代几乎家喻户晓的电视广告词:

(1)孔府家酒,叫人想家。

(2)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

(3)曹雪芹酒想你想到梦里头。

这几句广告词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色彩,它不仅使人联想到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统治中国思想近2500年的孔子学说和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而且令自己宣传的产品身价百倍。

我们再看一则名为Radken的发廊所作的广告:

(4)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KEATS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MS―― SHELLY

这则发廊广告会使消费者联想起两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Keats和Shelly以及他们的作品《无情的美人》、《秋颂》、《西方颂》、《致云雀》等。汉英两种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其溯源和发展历程亦不尽相同。细心观察英汉广告,我们会发现一些作为历史沉淀的典故和某些习语引伸、发展的文化轨迹。请看几例汉语广告: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牌汽车广告)

(6)叶公好笼(龙)。 (鸟笼商店广告)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星球”收录机给您带来四海知音。(“星球”收录机广告)

以上广告均借用汉语成语典故,其隐含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悉,笔者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再看英文广告:

(8)Ask for More. (More牌香烟广告)

More是美国一种特长型香烟品牌,整句广告词来自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奥立佛乞讨时的名句,一语双关。

(9)Wearing is believing. (Lovable牌内衣)

该广告来自英语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

(四)礼貌表达形式差异

“贬己尊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尊称词,如您、君等,这些词应用到广告中,会使消费者感到亲切、自然和真诚,会震撼人们的心灵,造成一种无发抵抗的诱惑力和鼓动性,从而实现广告的移情感召功能。例如:

(1)别墅是您的,花园是您的,设施也是您的。(深圳蛇口明泉苑广告)

(2)“金鸡”为您足下生辉。(天津“金鸡”牌鞋油)

(3)“发达”电器,伴君发达。(“发达”牌吸尘器)

与汉语相比,英语虽几乎没有尊称词,但其礼貌表达可通过疑问句型以及语调等来实现。例如:

(1)Could you find the 26 different products from Amway in this photo? (Ad for Amway)

(2)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 (Buick Car)

(3)You will buy this special gift to your daring, don’t you?

三、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诸多广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广告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在广告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折射。研究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对于广大广告文案人员和翻译人员做好跨文化广告的创作与翻译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孙晓丽.广告英语与实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篇11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amsorryforhavingwastingalotofyour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alotforyourhelp.I’mafraidImustbeleavingnow.Idon’twanttogetcaughtintherushhour.”或是“Thankyouforoccupyingyousomuchprecious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Youmustcomearoundfordinnersometime.

(2)Iwaswonderingifyou’dliketocometodinneratourplacenextSaturdayevening.

(3)we’dliketoinviteyoutodinnernextFriday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takeyouto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eat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isarealdragon,you’dbetterkeepawayfrom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arealuckydog”,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篇12

How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ranslation

WANG 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Language translation does not only mean recode the words, sometimes is much influenc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concludes the four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d: the ways of thinking, the values, religions and customers and manner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guage; translation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1.1 顺向与逆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其角度和顺序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为翻译的人员需格外注意。最常见的如信笺地址的书写,中文习惯从国家省份到市区街道,由大到小,而英文正好相反。再如表示方位,中文通常以“东西南北”为顺序,而西方人习惯按祷告时划十字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 South, East, West. 因此中文的“东北”应译为northeast才符合习惯。同样,关于打折,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率,如“九折”,而英语着眼于打掉的折扣,用ten percent discount表示;汉语说“自学”,强调学,而英语说“self-taught”, 强调教;汉语说“寒衣”,而英语却说“warm clothes”。

1.2 求同与求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径,古今之通义也”奠定了其根本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礼教,科举的八股,经过多年来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时间的沉淀,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体现到思维方式上,力求“异中求同”、“整齐”、“一刀切”、“随大流”等等。而西方文化在民主、人权、独立的氛围中,多强调个体、创新、忌同和立异,认为批判不是为了废除知识,而是开拓创新,增长知识。纵观西方文明史,不同时期各流派、不同学术团体和思想体系并存。个体主义的影响使之形成不易苟同和挑战权威,更喜各抒己见的个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因如此,当外宾看到学校学生一律坐的整整齐齐,手统一放背后,教室鸦雀无声时,甚是不解。再如,“随便”两字在点菜时频频出现,或是说“客随主便”,对应的英语up to you。中国文化强调不要让主人太为难,万一我提的要求他做不到怎么办,考虑甚多。而西方文化则认为这没有个性。例如,在告别晚宴上的讲话一律是“风景很美丽,人们很友好,接待很热情”。深知文化差异的翻译灵机一动,将讲话翻译为“牛排能否煮烂一点;多数人不懂外文,能否将材料译成中文;马桶不习惯,最好是蹲坑”。结果这些建议被如获至宝,过好久还表示感谢。

2 价值取向的影响

首先,对时间的看法不同。中国人崇尚悠久的历史,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如“老”在中文中往往意味着资历、经验和权威。当表示尊敬时也习惯用“老”字,如王老,您老,老先生,老革命,姜是老的辣等。但对应的英语old 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失去竞争力和可能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在翻译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如表示上了年纪,可以说in one’s golden age, in one’s advanced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a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 公汽上老人专座应译为courtesy seats.

其次,谦逊的程度。中国人习惯谦逊内敛,甚至自贬。如招待时常说“家常便饭,没什么菜”等等。西方人费解,也许心里会问,十个凉菜,十个热菜,为什么还说没有菜。既然菜不好,为什么不把好菜端出来呢?换做他们,就会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好的菜”,如果是在家里做客,就说“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同时,中文称呼别人家为令尊、高堂,说自己家是鄙人、贱内、犬子,对于英语是一样的,就是your father, your mother, I , my wife, my son 等等。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差异。中国人习惯将家庭视为内团体,其他人是外团体。在内团体中,自我与他人的距离很近。所以,表示感谢一类的话多用于外团体中。即使是非家庭成员,有时也会认为是“自己人”,做点事是应该的,说谢的话就太“见外”了。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心理距离要大一些,他们区分的是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内。他们认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要说thank you。就是夫妇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也习惯各自付账。这种潜移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称谓上。中文中的亲属称谓数目远多于英语,也更细化,还常用来称呼非血缘关系的人。如孩子称呼长辈为叔叔、爷爷等。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可以拉近双方距离,而西方人不会随便用这些称呼,会引起误会。同样,西方人忌讳谈论年龄、婚姻、收入、小孩等,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而中国人习惯谈论上述话题,反而认为是关心和亲密。

另外,如何对待个人安全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往往习惯从社会关系中寻求安全感,首先在亲属和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寻找,再向外逐步扩展,形成互相依赖的特点。如常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兄弟三个帮”,“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和靠自己。他们认可的英雄是“自我成功的人”(a self-made man)或“白手起家的人”(going from rages to riches)。英语谚语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我是我们的核心”(Self is our center),“生活就是战斗”(Life is a battle)。这些谚语都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3 的影响

宗教在西方历史和思想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方式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人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中国主信佛教、道教等。因此,中文讲“佛光普照”,“佛祖留心中”,“万信向佛”,而大量英语的习语出自圣经或希腊神话,如Helen of Troy(美人祸水),restless like Ulysses(劳顿不休),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大祸临头)。看到朋友打喷嚏会连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为根据西方人的古老传说,打喷嚏会喷出气息,连魂魄都会一起跑掉,当然需要上帝保佑一命了。又如英国人常常会对拙于言辞的人说“You should 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你早该亲一下布拉芮城的那块石头了)。原来在爱尔兰的Blarney城有快怪石,据说只要在这石头上亲一下,笨嘴笨舌的人就会变得口齿伶俐。再如,当有人说“My ears are burning.”(我的两耳发热了)就表示有人在背后造谣。中文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直接翻译成“dragon, phoenix ”,因为“龙”和“凤”在西方文化中是两种妖怪,而要翻译成“somebody”,即“人物”。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的翻译,多半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出处,尽量保留原文特点后,翻译出其潜台词。

4 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语言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见面习惯以“吃了吗?”“到哪去?”作为打招呼,有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想获取信息,因此不能直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只需简单地说“hello, hi ”就行了。曾有文章报道说,中方一位领导在与美国的老客户见面时,一时忘记了对方国家的习俗,为了表示热心和亲切,马上迎上去问:“你们去哪里了?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译,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翻译按照西方的习惯译为“It’s a lovely day to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因为谈论天气这个中性话题,是西方人见面时的主要问候习惯,这样就使双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同时又为谈判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异普遍存在,民族个性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还会随着文化精华的不断沉淀和社会历史的日益进步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会让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复杂的困难和新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外,还必须通晓两种或多种文化,经过仔细分析,精心推敲,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各种文化差异现象。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篇13

中西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流上的表现

摘要:非语言交流具有补充替代性、意义模糊性、后天习得性等特点。中西方人们在体态语、服饰语、界域语、花卉语等非自然语言方面的差异性,体现了语言跨文化性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在世界交流越来越密切,讲究中西方文化接轨的今天,掌握这个特征,便于避免文化抵触和产生误会,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使人际交往取得成功。

关键字:非语言交流差异性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Paralanguage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ern

GuoJiang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