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系统管理理论的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系统管理理论的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系统管理理论的案例

篇1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篇2

对社会协同内涵的认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当代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是治理的主体。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在大一统的时代对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造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不合理局面,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完全是政府的附属品,统治的意味更为浓厚,造成的后果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微弱,政府权力过大、管得过多过死,但在社会治理某些领域中政府并不能发挥完全的作用,而社会组织在更适合其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却完全无所作为,这样不仅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二是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要形成互动、加强合作,该模式的优点是将社会至于与国家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现实局面下,合作模式的构建恐怕还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三是“社会协同”模式。“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目标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时首次提出的。十报告在论述社会管理体制时又再次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予以法制保障保证其落实。现在看来社会协同模式是更适合我国现实的一种模式,为什么如此说呢?在这一社会管理体制中,公众参与是基础,社会协同是依托,法治保障是根本。在我国的现实是政府治理能力较高,公民社会发育不足。我们还处在培育公民社会的阶段,自然不能与西方国家一样在短期内实现两者的合作关系,更适合我国当前现实的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帮扶社会组织的成长,使其逐渐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法律与制度保障是协同治理机制形成。

二、国外关于社会协同的相关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在社会治理中形成的许多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多中心理论、国家―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与我国的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存在着共通的地方,应充分借鉴先进理论、尊重我国现实,形成适合我国治安管理工作的社会协同治理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观点是针对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现象,主张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灵活的特点来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1]。根据这个理论,警察公共服务同样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目前在西方国家非常发达的私人警务如保安、私人保镖等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的一种现代经济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不同种类的物品和服务可以通过两个特征――排他性和消费性来进行整理和分类,分类的结果确定了政府和社会(非政府组织)在物品和服务提供中所扮演的角色[2]。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服务)由政府提供,纯私人物品(服务)则由社会和市场提供,而准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物品)既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也不能完全依靠社会和市场提供,而应该通过政府和市场、社会的竞争、合作来提供。

(三)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也称善治(Good Governance)理论、治道,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关于公共事务解决之道的理论。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但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的事务管理之间[3]。关于治理的特征,虽然学者概括并不完全相同,但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如治理理论创始人之一的罗西瑙所说:“治理则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4]

(四)多中心理论

当代美国学者E.奥斯特罗姆根据多中心社会秩序、公共选择、公共物品等理论,在长期实证研究公共事务(尤其是警察服务)的基础上,主张公共事物自主治理,提出“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理论”,以改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思路[5]。

(五)国家――社会互动理论

国家―社会互动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西方国家的“市民社会”,但其流行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社会互动理论主张:关于国家、国家制度及社会、社会制度等的研究,不能单从国家一元的单向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国家―社会二元的、多向的角度,从国家、社会的互动来认识。即:要批判那种“自上而下的”一元性“国家”分析范式,建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轨型“国家与社会”互动范式。简言之,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和社会互动的结果。按照这个理论,警察制度、治安制度也应是国家与社会组织互动的结果。

(六)社会资本理论

该研究视角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力量在治安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作用的缺失及对策作以探析。社会资本是指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种约定中的互惠和信任的规范。在社会治安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有效使用往往能够倍增治理的绩效,这也是治安管理自增强机制的动力所在。

上述理论,因为主张政府之外的市场、社会也要提供公共服务,与以往由政府完全提供公共服务的旧理论有很大差异,所以也被合称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警务研究,其结论自然就是重视市场、社会在警务中的作用。譬如,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国家提出了“private policing”(或privatizing policing、private police)的概念,对社会组织参与治安工作及如何增进社会组织与警察机构的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英国艾莉斯?韦克菲尔德的《Selling Security:The private policing of public space》,提出了“安全被”(security quilt)理论,认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场所需要由不同的管理力量参与的各种安全管理模式;不同的管理力量和安全管理模式组织起来,就组合成为覆盖城市任何角落的“安全被”;在构成“安全被”的力量中,既有代表国家与政府的警察,也有单位与社区的专有安全保卫人员,既有市场化的保安公司,也有各种志愿者和警察辅助力量。

三、我国治安管理“社会协同”的相关理论

(一)治安综合治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逐步提出了治安综合治理的思想,强调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民众的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的稳定。

治安综合治理理论强调治安问题的根源在社会,治理治安问题的力量在社会,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也在包括政府、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多种主体。

(二)治安主客体关系理论

治安主客体关系理论,是指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多重关系,一般而言,公安机关是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或主要力量,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众也会成为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

(三)治安、警务(国家警事)社会化理论

篇3

1.网络层安全防范要点

1.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尤其以接入Internet网络为甚。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除了安全作用,有的防火墙还支持具有Internet服务特性的企业内部网络技术体系VPN 。通过VPN,将企事业单位在地域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LAN或专用子网,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不仅省去了专用通信线路,而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1.2入侵检测技术

IETF 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四个组件: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 );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 );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和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 Bases )。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基于主机的监测。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这种系统经常运行在被监测的系统之上,用以监测系统上正在运行的进程是否合法。最近出现的一种ID ( Intrusion Detection ):位于操作系统的内核之中并监测系统的最底层行为。所有这些系统最近已经可以被用于多种平台。网络型入侵检测。它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往往将一台机子的网卡设于混杂模式(Promise Mode ),对所有本网段内的数据包并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判断。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

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功能。从技术上,入侵检测分为两类:一种基于标志(C Signature-Based ),另一种基于异常情况(Abnormally-Based )。

2.服务器端安全防范要点

只有正确的安装和设置操作系统,才能使其在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以WIN2000 SERVER为例。

2.1正确地分区和分配逻辑盘

微软的IIS经常有泄漏源码/溢出的漏洞,如果把系统和IIS放在同一个驱动器会导致系统文件的泄漏甚至入侵者远程获取ADMIN。本系统的配置是建立三个逻辑驱动器,C盘20G,用来装系统和重要的日志文件,D盘20G放IIS,? E盘20G放FTP,这样无论IIS或FTP出了安全漏洞都不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目录和系统文件。因为,IIS和FTP是对外服务的,比较容易出问题。而把IIS和FTP分开主要是为了防止入侵者上传程序并从IIS中运行。

2.2正确地选择安装顺序

一般的人可能对安装顺序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安装好了,怎么装都可以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管理员思想上的松懈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Win2000在安装中有几个顺序是一定要注意的:

2.2.1接入网络

Win2000在安装时有一个漏洞,在你输入Administrator密码后,系统就建立了ADMIN$的共享,但是并没有用你刚刚输入的密码来保护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你再次启动后,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ADMIN$进入你的机器;同时,只要安装一完成,各种服务就会自动运行,而这时的服务器是满身漏洞,非常容易进入的,因此,在完全安装并配置好Win2000 SERVER之前,一定不要把主机接入网络。

2.2.2补丁的安装

补丁的安装应该在所有应用程序安装完之后,因为补丁程序往往要替换/修改某些系统文件,如果先安装补丁再安装应用程序有可能导致补丁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 IIS的HotFix就要求每次更改IIS的配置都需要安装,尽管很麻烦,却很必要。

3.安全配置防范要点

3.1端口

端口是计算机和外部网络相连的逻辑接口,从安全的角度来看,仅打开你需要使用的端口会比较安全,配置的方法是在网卡属性——TCP/IP——高级——选项——TCP/IP筛选中启用TCP/IP筛选,不过对于Win2000的端口过滤来说,有一个不好的特性:只能规定开哪些端口,不能规定关闭哪些端口;这样对于需要开大量端口的用户就比较麻烦。

3.2 IIS

IIS是微软的组件中漏洞最多的一个,平均两三个月就要出一个漏洞,而微软的IIS默认安装又实在不敢恭维,所以IIS的配置是我们的重点,所以在本系统的WWW服务器采 取的设置是:(1)把操作系统在C盘默认安装的Inetpub目录彻底删掉,在D盘建一个Inetpub在IIS管理器中将主目录指向D:“Inetpub。(2)在IIS安装时默认的scripts等虚拟目录一概删除,这些都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我们虽然已经把Inetpub从系统盘挪出来了,但这样作也是完全必要的。如果需要什么权限的目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建,需要什么权限开什么。特别注意写权限和执行程序的权限,没有绝对的必要千万不要给。(3)应用程序配置:在IIS管理器中删除必须之外的任何无用映射,必须指出的是ASP,ASP和其它确实需要用到的文件类型。我们不需要IIS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映射,删除所有的映射,具体操作:在IIS管理器中右击主机一属性一WWW服务编辑一主目录配置一应用程序映射,然后就一个个删除这些映射。点击“确定”退出时要让虚拟站点继承刚才所设定的属性。经过了Win2000 Server的正确安装与正确配置,操作系统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同时增加了补丁,这样子就大大增强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

虽然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措施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我们切不可马虎大意,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网络安全知识、采取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措施,才能保证我们的网络安全防御真正金汤。

参考文献:

篇4

1.1系统操作平台存在漏洞

在完成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操作过程中,用户必须基于操作平台方可实现。因为操作平台将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信息传输和接收的运行环境,但是一旦信息管理系统代码编写过程中出现漏洞的情况之下,必然会直接为系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系统进程在合法权限之下的正常创建,如果非法进程实现入侵并控制了系统的操作平台,那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将会直接暴露到受外部病毒攻击的危险之中,进而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威胁。

1.2网络环境存在外部威胁

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必然会接入到网络之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环境中带来的威胁和隐患。

首先第一点,当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注册用户通过外部互联网来获取资源和信息时,必然会可能出现因为信息配置错误,或者口令输入有误而使得系统的入口被他人恶意窃取并侵入到其中来,从而影响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第二点,当互联网中的非法用户通过合法注册,获取到系统登录权限后,很可能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通过破坏网络传输协议,侵入到系统数据库中恶意篡改机密信息,这些致命攻击将使得信息资源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三点,互联网中的很多黑客为了通过非法入侵的手段来获得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信息,往往会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后台漏洞躲过安全防护机制,然后实行入侵,从而为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当中仍然较为普遍,而且至今尚未被完全解决。

2.信息资源系统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2.1动态口令技术

动态口令技术,从本质上而言,其实是用户借助服后台服务器的口令验算算法和密码算法进行动态生成登陆口令的一项技术。凭借这项技术,用户登录到系统中去的口令不仅无需强行记忆,而且具有不可重复性。

目前,实现动态口令技术的方式主要由三种,分别是:口令序列认证技术、时间同步认证方式和挑战应答认证技术;口令序列认证的运行原理,重点在于系统内部设定的单向算法和Hash算法,这两种算法将帮助系统实现口令的认证与匹配,而且每一次登陆以后系统都会重新初始化。而时间同步认证则通过时间戳来控制用户的口令获取保持与系统同步,每当用户发送登录请求时,系统都会根据时间戳来计算出相应的口令,且该口令会被服务器加以认证,最后完成口令匹配过程以后就可登陆成功。挑战/应当认证技术相较前两种技术而言,其生成口令的方式略有不同,需要经过服务器通过特殊的内置算法,计算出用户应答数是否和挑战书相对应,当两者吻合则表示服务器接受挑战,然后通过口令认证。

2.2数字签名技术

在当前,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所保存、使用以及通信的各类信息大多是以电子的形式而存在的。因此,为了保证用户所获取以及上传的信息在验证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破坏其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也就逐渐开始被普及开来。数字签名,同传统蚊子签名相比,不仅在被验证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而且对于数据的唯一性和保密性也表现得非常优秀。具体来说,数字签名其实是通过一种特殊算法生成的一组比特串,然后帮助信息数据实现传输,其中数字签名会根据被签消息的具体类型而有所变化。从其分类上来说,如果按照消息的特征来分类,则可被分为单个消息的数字签名以及压缩消息的数字签名;如果根据签名用户的数量来分,则可被分为多用户数字签名和单用户数字签名。

2.3 备份技术

备份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面临特殊情况之下,仍然能够使得数据库内所存储的数据的完整性不被破坏,专门开设另外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来实现对重要数据的备份保护工作,从其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备份技术:l)硬件备份。2)系统备份。3)应用系统备份。4)数据备份。

通常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来说,两种数据备份方式会被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无论是面对系统的自动崩溃或者外界病毒的恶意侵入,还是出现数据大规模丢失、泄露的特殊情况,都能够确保数据得以完整恢复。

2.4加密技术

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内数据的安全性,隔绝非法操作以及越权行为给系统所带来的安全威胁,需要对系统数据库内的重要数据利用加密算法来完成加密。下面是当前常用的加密处理操作。

l)文件加密:将涉及重要信息的文件进行加密,它是进入应用系统时解密,在退出应用系统时再进行加密。

2)记录加密:记录加密的操作对象主要是针对系统中的日志记录,这些记录由于涉及到系统的运行、后台的数据交互信息,以及系统性能的记录内容,因此需要通过加密算法完成加密。

3)字段加密:系统根据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来完成对数据字段的加密操作,针对字段的加密算法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主要有DES算法、基于多项式共享口令的算法等等。

3.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如今互联网领域技术更新飞快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今网络环境中限制其发展的安全问题,就必须促使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者在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法律政策并且不断加强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D].武汉大学,2014.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 and proved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elements, patterns, content. To build a building project facilities work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sub-management system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ecurity measures, unified and harmonious operation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safety incident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建筑业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难度较大,且具有危险性。据统计,建筑业的生产事故频率、灾害率要高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每年建筑业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占全国生产事故总伤亡人数的25%。频繁和严重的伤亡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切实可行的现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施工安全管理内涵概述

现代建筑安全管理是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信息工程理论、信息论和工程技术理论来研究、分析在施工生产系统和作业中每个环节固有的、潜在的、不稳定的安全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评价评价,及时的反馈,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

的调整企业生产的方式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消除隐患,有效地对企业的施工进行安全预测、和预防,以获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在建筑施工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所以说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管理的范围广、难度大,如果稍一疏忽,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的安全系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运输安全的管理,也有施工的平面管理,还有施工的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减少安全事故、节约施工的成本、促进生产。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相结合在一起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还有人为方面的;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状态,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而且,这些原因随着施工的发展又在不断变化着。因此,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安全管理系统要素

构成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施工机械、环境,因此将安全管理系统分为:人的安全管理、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和施工环境的安全管理三个子系统。由于每个系统的性质、作用、功能各部相同,这三者之间既有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形成施工安全管理的复杂环境,只有这三个子系统互相协调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 。

2、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模式

建筑安全施工系统模式如图2所示。它是建立在以信息的反馈和工作联动的高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的,运用工作指令、操作规程是法令 、规章制度对人的安全约束,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施工的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水平是社会实践的体现,也是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的体现;环境干扰是周围因素对人的作用,是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角度,而心理行为是来自人自身的影响。

3、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属于施工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三级层次管理体系,也是企业管理体系中最细化、最具体的部分,它与一二级层次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一样,由几个子体系共同组成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

(1)生产经营管理子体系。由项目经理组织,主要负责按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和有关规定组织生产并制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计划,按时完成施工的任务;生产经营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经济合同中安全指标的要求、劳保用品的进场与检测、涉及到工程部、材料部和安全部等方面的事情。

(2)思想政治工作安全教育体系。由书记组织,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和思想工作,对职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消除职工的心理负担等。

(3)安全技术管理体系。由工程师组织,主要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施工,分部分项工程的季节性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指导施工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施工的安全教育、职工的技能培训等。

(4)专业检查管理体系。由安全部组织,主要负责对工地现场施工安全进行检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依据有关法规处理安全事故,收集整理安全事故资料。

(5)群众监督管理子体系。由工会组织,主要负责和监督参加工程职工的职业病预防情 况等 。

4、安全管理系统的内容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分析、评价及安全事故控制技术。

(1)安全分析

它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是对安全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操作、环境、可靠性等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正确,得到准确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分析要从人员、环境、技术和设备几方面着手:

第一、在施工作业中人是安全管理的主体,所有指令都是由人发出、接收、执行的,做好人员的管理是实现安全管理的中心环节。人员的安全管理,要根据人员的个体心理、年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安全意识、疲劳程度和施工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

其次、环境分析主要针对施工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不良,容易造成分心、烦恼、紧张、反应力差等,还会影响施工的进度,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因素主要有通风不良、噪音过大、物料储放不当、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几方面。

第三、至于机械与设备,其设计与安全装置对于施工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对象。

(2)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评价

施工安全系统的评价包括:对人的评价、施工的环境与进度评价、人的精力、人的条件失误率、施工的效率等方面进行,可以从数量上说明分析对象的安全程度,使人们得出可供比较的概念。它能够准确地提示系统存在的危险性,并对对危险进行大致的分类,并针对系统的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记录以往的安全施工事故,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完善施工的规章制度。

(3)施工安全技术的管理

施工安全技术控制首先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的规章制度进行,通过各种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找出或预测出发生事故的原因,根据对象和施工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局部控制方法。事故控制方法大致有:消除法、保护法 、控制法、隔离法、保留法和转移法等 6类。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每一项工序,都需要进行危险性研究。①对整项工序的过程作充分了解。②利用鱼刺图、事故树等科学分析方法,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让施工人员明白其所从事工作的内在危险实质和危险因素,使其在工作中提高警惕,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③对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最后,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操作程序,使安全事故频率和强度降至最低 。

三、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的工程实践

某工程为12层框架结构,地下室 2层,总建筑面积17857m,2006年3月动工。甲方要求2007年10月完工,该工程地处闹市,交通繁忙,场地狭小,施工难度较大,工期较紧。该工程项目班子配备较齐,技术管理能力较强,整体素质较高。为了保证该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建立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对该工程实行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项目经理重视施工安全,注意加强对项目部人员的安全教育,具体负责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把关,做好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项目部成员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出班子整体合力的优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井然有序。从创优目标的确定到质量、安全的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分项进入下一道工序,保证了工程质量;从编制分阶段详细的部分计划到各工种组织协调确保衔接不出现断档空缺,生产顺利开展,保证了工期;从项目经理部建立的各种基础台账到按月分段至项目成本盈亏状况进行核算,做到心中有底 ,确保了经济效益,正是项目班子团结一心,紧密配合施工的安全管理,使该工程得以优质快速完成,不仅工程项目没有发生安全事故,而且工期满足国家定额工期并提前竣工,工程质量合格,受到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动态一项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施工项目实行法人负责制,项目经理的安全意识与素质直接决定着施工体系中的各因素的积极性和相互协调的能力,决定着体系的运转和工程的安全状况,而要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治久安,既需要每个施工企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整体配合,也需要全体职工共同自觉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近些年来,我国煤炭行业迅速发展,跃居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煤炭出口国,也是世界上使用煤炭较多的国家。由于现阶段我国使用煤炭的数量在一次能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煤炭的需求较大,煤矿行业发展处于一种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煤矿的开采条件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出现事故。煤炭行业的危险性很大,除了容易受地震所引起的塌方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因为在操作环节的一个小小的过程从而带走无数人的性命,所以说煤矿行业是一种高危职业。为了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定了煤矿无论大小,都必须安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因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过运用高科技技术,实现了对煤矿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直观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及时对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后盾。

2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情况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由地面中心站、光缆传输交换机、井下监控分站、远程断电器、近程断电控制器、模拟量传感器、开关量等组成。地面中心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井下监控分站根据设定好的方式接收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合分析,处理不准确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送给地面中心站,通过地面中心站的机器显示;而传感器的作用是将获取到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有一个限制因素是:它不能单独显示、也不能传输,必须依托显示设备才能显示出来并转换为可以传输的信号。而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对电信号进行分析,如果出现突况时,电信号会进行预报,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3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意义

在以前没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时候,一旦井下发生突况,由于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往往会造成救援人员到达事故发生地点较晚,使得事故损害更大。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由于运用了科学的手段,对井下情况进行实时的监察,一旦有问题出现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地面监控系统。而且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对于井下瓦斯的浓度值进行监控。如果井下瓦斯的浓度值超过标准值,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切断电源,减少事故的发生。而一旦瓦斯的浓度值回归正常水平,系统就会解除警报然后提供用电,从而恢复生产。而这个优点是通过人工检查所无法做到的。井下作业会面临一大问题,就是通风。如果不能及时通风,井下工作人员十分有可能会煤气中毒,所以通风问题是十分有必要解决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记录瓦斯涌出的变化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瓦斯的变化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通风问题的计划。可以说使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科学地对井下情况进行监控,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4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管理的应用

4.1 实际运用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科研机构不断地推出不同种类与实用性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专业性、稳定性、科学性不断提高,以此满足我国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井下将各个装备连接起来,建立了一套系统性、科学化的网络。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预警机制能够实时监控到煤矿中各个情况。由于是机器作业,没有人工作业的时间限制,系统可以全天、连续性的对井下情况进行监控。而且各个设备将获取的信息传送到地面中心站,地面中心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能够清楚地了解井下的实际情况,避免在突况发生时难以应对。

4.2 光纤传感技术

随着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在这一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就当前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精确度低、稳定性差等,有关机构研发出了新型的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并且将这一技术运用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甲烷传感器是进行灾害预警与处理的一个关键性的设备。然而我国常用的甲烷传感器一直面临着稳定性差、寿命短等问题。而光纤传感技术是最近几年才研发出来的一种高效传感技术。光纤传感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具有使用寿命长、使用形式多样、安全等优点,十分适用于将其运用到煤矿行业中。

光纤传感技术还具有其他的优点。例如除了通风问题之外,灰尘也是煤矿灾害易发的原因之一。在井下工作的人员由于长期吸入灰尘,肺病的患病率十分之高。而且灰尘的燃点低,当灰尘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一旦遇到明火就极易发生爆炸。需要注意的是,粉尘爆炸的威力要远远大于瓦斯爆炸。灰尘爆炸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而在井下又很难将气体排放出去,所以会对井下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而光w传感技术占地面积小、易安装的特性可以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节约空间,将空间更多的运用到煤炭开发中去。通过使用光纤传感技术对井下空气中的灰尘含量进行及时的监测,达到高准确度、高效率的监测作用。

5 结束语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凭借其可靠性高、准确度高、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减少了煤矿企业事故发生的次数,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矿区工作人员的性命,进而保护了国家财产。而且由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预警功能可以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我国煤炭行业生产和监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升级,但是我国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封闭性较强,各个职能部门相对较为分散,信息的传递容易出现滞后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各个部门对于信息的使用度,没有真正发挥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所应该发挥的功能,不利于煤炭行业科学生产目标的实现。

为了真正发挥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作用,应当建立起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监控系统,将监控系统的各方面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建立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监控系统外,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任何小问题不忽视、不放弃,从而推动煤矿产业的和谐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分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 6201-2006)[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2]郭进伟,吴明发.基于中小煤矿的双机热备数据同步系统[J].煤炭科学技术,2009(07):97-100.

[3]霍中刚.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方向[J].煤矿安全,2008(12):122-126.

[4]耿军平,许家栋,郭陈江,等.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研究的进展及趋势[J].传感器技术,2001,20(2):132-136.

篇7

Keywords: electric system; Installation quality;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气系统安装的质量管理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涉及多方面,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安装施工的全过程。唯有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地管理, 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安装施工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安装施工过程中的科学管理。实现图纸和规范的要求,保证工程的安装施工质量。

1、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 影响安装施工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施工管理者只有事先预测到影响安装施工质量的诸多因素,在管理中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才可能实现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目标。结合以往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实践,主要有下面一些因素会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

(1)施工人员和劳动组织,人的因素第一。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责任心对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至关重大。没有与工程技术难易程度相适应的业务水平、有责任心的施工员去施工,就谈不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2)施工技术措施及施工机械、工具。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要靠科学施工方法和工艺来保障,也要有能保证施工质量的机械、工具。

(3)土建设施的质量。与电气安装工程有关的基础设施及其它设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关系到电气装置能否安全可靠地运行。

(4)施工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施工的环境、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电气装置的绝缘及能否施工。所以要选择和创造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的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

(5)工种之间的交叉作业。一个工程项目同时可能出现多工种交叉作业。互相之间会出现影响。如土建施工的砂、石、砼会进入电线管将其堵塞等等。所以要合理安排交叉作业外还要采取防范措施。

(6)电气装置本身的质量。电气装置本身的出厂质量及经过运输、保管后的质量, 也直接影响着其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上述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外,还有一些自然的或其他人为的因素等等。

2、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1)施工前期的管理

针对可能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诸多因素, 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环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 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针对人的因素和劳动组织的影响,在施工前,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相适应的施工人员, 对施工班组进行优化劳动组合。针对施工项目的难易程度,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提出科学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选用适当的施工机械、工具,从技术上保证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总之, 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要强化质量意识明确质量目标落实质量责任。

(2)施工中的管理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 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监督。首先是通过自检、互检,在施工班组内把好质量关。根据工程进度。在各施工阶段进行质量评定工作,把出现的质量问题处理在施工中间阶段,以免留下难以处理的质量问题。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发现图纸、工方案中在施工方法及工艺上有问题要及时变更、调整。并对施工用的电工仪表及试验器具进行定期校验,保证其精确性。

(3)电气装置的采购及现场管理

电气装置的采购应派专业人员认真采购,签订采购合同时,合同中必须有保证质量、约束厂商的条款。电气装置到现场前必须经施工管理及施工人员验收。不合格的电气装置要严格按“三包”处理。进入现场后要有专人保管。

二、电气系统安装后的调试

1、电气系统调试概念及内容

电气调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当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结束以后, 按照国家有关的规范和规程、制造厂家技术要求,逐项进行各个设备调整试验,以检验安装质量及设备质量是否符合有关技术要求,并得出是否适宜投入正常运行的结论。电气调试的主要内容是:对全部电气设备, 在安装过程中及安装结束后的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和带负荷下的调控试验;调整设备使其在正常工况下和过度工况下都能正常工作;核对继电保护整定值;审核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及装置的调试方案、重要设备的试验方案及系统启动方案;负责整套启动过程中的电气调试工作和过关运行的技术指导。为使调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调试人员事前应研究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厂试验报告和相关技术资料,了解现场设备的布置情况,熟悉有关的电气系统接线等。除此以外,还要根据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制定设备的调试方案,即调试项目和调试计划。其中调试项目包括:不同设备的不同的试验项目和规范要求,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列出具体的试验方法、关键的试验步骤、详细的试验接线以及有关的安全措施等。

2、电气设备试验

(1)电气设备的绝缘试验。设备绝缘试验的目的,是检验电气设备长期在额定电压下运行时的绝缘性能的可靠程度,以及在承受短时的过电压时,不至于发生有害的局部放电或造成设备的绝缘损坏。绝缘试验大致可分为绝缘特性试验和绝缘强度试验。

(2)电保护装置调试试验。电保护配置:机组在继电保护总体配置时,着重考虑最大限度地保证机组安全和最大限度地缩小故障破坏范围,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突然停机,对某些异常工况采用自动处理, 特别是要避免保护装置的错误动作和拒绝动作。因此,保护装置在调试过程中, 要求做到保护装置动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灵活性。差动保护装置调试:差动保护装置是发电机一变压器组用于内部故障时,切除外部电源而经常采用的主要保护装置。针对现场安装和调试情况,对差动回路的接线和装置调试,应着重注意以几个问题:差动回路中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配合;差动保护中的相位补偿;差动保护的极性关系; 差动保护的接地点和电动机保护回路调相;差动保护装置校验时的要求。

(3)其他电气设备试验项目。电气设备试验还有很多,如发电机、变压器的其他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电动机动静态试验;高压断路器试验;电流、电压互感器试验;电缆试验;绝缘油试验;电容器、避雷器试验;高压母线试验;接地电阻试验等。具体的试验要求可以根据《电气装置安装施工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1》中相应篇章所要求的项目进行。

三、电气装置的试运行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完成后, 要进行试运行作、试运行是对电气装置及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要制订试运行操作规程。并按操作规程操作。在试运行中要做好记录工作,及时处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使电气装置的试运行符合图纸及技术规范的要求。电气装置试运行后通过验收移交使用单位,施工单位在保修期内要做好质量跟踪服务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电气工程的安装、调试质量,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其安装与调试过程,要注重质量管理,认真做好设备的调试工作。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8

(2)设备管理系统网络。主要用于上下级设备管理部门的数据传输。

(3)管理计算机。主要用于本级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设备数据的录入,下级设备数据的查询等工作。

(4)二维码打印机。将设备的各种信息(包括设备的类别、生产商、型号编号、购置价格等主要信息)生成二维码并打印张贴于外部。

(5)android二维码识别设备。通过扫描张贴于外部的二维码信息,进行数据采集。

(6)wifi网络。将android二维码识别设备采集到的信息上传到管理计算机。

2设备管理系统流程

设备管理部门通过设备管理系统网络连接至服务器,根据上下级管理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不同赋予各级不同权限。本级设备管理部门通过管理计算机管理本级及下级设备管理的相关信息,通过二维码打印机生成二维码,张贴于设备外部,通过android二维码识别设备可以高效的进行设备的信息录入,当设备有流转、使用等活动时,只需扫描相关二维码,就可以将设备的流转信息直接上传至网络,摒弃了传统的人工输入输出、数据录入等工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android二维码识别设备和管理计算机之间采用了wifi网络,这就使得各级设备管理部门数据采集人员可以通过便携式android二维码识别设备将相关设备信息上传至管理计算机,摒弃了传统的网线或者数据线连接,适用于通信线缆过短或者通信线缆无法直达的作战地域,而且减少了通信线缆的连接时间。管理计算机将android二维码识别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设备管理系统网络,上级设备管理部门就可以通过访问数据库得到更新后的设备信息数据,为更好地、合理的分配设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9

一、档案信息网络系统改变了档案收集工作的方式

传统的档案收集主要是按照文件的类别与属性,通过区分其内容进行划分,此方式不仅大大的消耗了时间,也使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长期处在单一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在工作效率方面,传统的档案收集工作也难以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工作,而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则利用编码的方式,对档案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时间,并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可准确的依据工作量计算出所需时间。档案的收集与录入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时刻记牢档案的具置,以便使用,而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利用虚拟符号,对收集与录入的档案位置进行记录,方便后期查阅,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档案信息网络系统改变了档案整理与鉴定工作的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档案工作基本上是内向管理的模式,管理手段主要是落后的手工操作,档案人员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环境中,这样使一部分档案就成无人问津、保管良好的一堆废纸。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应用使得档案的整理工作大大规范化和轻松化,它将档案的总目、分目的整理按照系统合理运行,用计算机筛选录入。在系统对扫描或录入的档案信息在审核完之后,分类进行压缩、整理、合并,并使数据量在保持图档质量的同时,进行尽量的减小。

三、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给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带来了全新概念

为能够加强对档案的保密,通常情况档案需要经过层层保护,并需要多名档案管理人员时刻对档案进行清理,保障档案不被外来环境所腐蚀,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完全不需要对档案进行时刻的清理,并且档案的保管也不许经过层层保护,仅通过对档案进行加密,然后进行网络环境的隔离,形成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保护网络,进一步提高档案保管的安全性。

在档案的利用方面,虚拟系统则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原始档案使用中,需要对使用人及使用目的进行记录,在使用前也需要长期间的申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依托虚拟系统,可使档案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收到档案使用人的申请,并及时对信息进行记录,抛除原有的繁琐环节,提高档案使用的整体效率。

四、档案信息网络的建立使档案统计工作趋于简化

档案统计是档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项目,以往传统的档案统计方式主要以人员分管,逐级统计为主,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颇多,因而统计次数也相较少,不能够及时的对档案管理状况进行实时的掌握,同时为维护档案管理与统计次数,档案管理通常有较多的缴费项目,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档案信息网络的建立将原始较为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不断简化,首先在收费方面,由于档案管理便捷性的提高,档案管理不再需要消耗数额庞大的管理费用,也无需对大量人员进行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其次在档案信息的实时掌握方面,档案信息网络对档案的实际情况一目了然,对任何的修改与更正均能迅速做出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最后在档案统计方面,不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统计,并且档案统计的时间大大缩短,为档案管理与统计的其余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五、电子档案的利弊

(一)电子档案的优势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占用的空间逐渐缩小,依目前的电子档案储存技术而言,中大型图书馆的书籍内容及相关信息的储存,仅需要不到20平方米的位置即可全部存放。电子档案在文件传输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原始的档案输送需要考虑交通情况,而电子档案则在任何情况下均可进行有效的传输,并且速度之快,是传统档案传输所不能比拟的,在电子档案的使用方面,原始档案的使用需要进行固定信息的查找,查找时间长,速度也相对较慢,电子档案则不需要长时间的查找,通过准确的信息输出电子档案即可在短时间内找到符合查找信息的所有内容,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电子档案存在的不足

电子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与纸质档案相比,法律兼容性较差,不具有良好的法律效益,在进行具有法律限制信息的文件签署时,电子档案不能够起到法律保护的作用,同时在法律上对电子文件的承认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是电子档案的作假方式较多,作假可能性较高,作假也更为容易,可信赖程度相对较低,而纸质档案则不容易进行轻易的修改,由于笔墨与字迹形态及风干程度与时间的不同,纸质档案在法律上具有较好的保护性。

依目前的情况而言,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有待提升,现有的网络环境相对较为嘈杂,网络环境管理力度尚未达到较高的标准,安全性始终是威胁电子档案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纸质档案作为固定存在的物质载体,在三维立体空间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更容易进行保存与维护。

电子档案在现代环境中的建设与普及程度较低,并不能形成完善的管理与应用体系,导致其必须在固定的环境下进行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成本较高,软件方面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致使其仅能够有效应用于大型企业与政府机关单位,对于小型企业而言,电子档案管理设备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在企业的成本规划上有所损失。

六、结语

档案管理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标志,但近现代的档案管理模式已完全不适用于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时刻需要面对快捷化与未来化,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出现为档案管理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使档案管理不仅快速的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不断提升,为未来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10

一、档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业务需求

就目前看,各类型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基本采用现代化办公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物资采购系统等,常常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从业务角度看,面对庞大数量的电子文件,单位需要的是集中式规范化管理、确保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多途径的检索途径,只有这样采用有效利用电子文件。

(二)用户需求

用户分为普通用户、档案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要求档案管理系统具有浏览、检索、借阅、下载等功能。对档案管理员来说,要求档案管理系统具有文件管理、收集,档案信息的录入、审核、验证、分类,以及相关辅助管理等功能。对系统维护人员来说,要求档案管理系统具有系统权限定制、档案管理架构定制、档案整理规则定制,以及数据和用户使用维护等功能。

(三)系统需求

档案管理系统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成熟而先进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开发设计出一个安全、稳定、友好、简单的系统,能高效的处理用户请求,自动按照档案管理规则实现档案分类处理。为清楚掌握系统需求,要从功能需求、需求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三方面分析。从功能需求角度看,要求系统具有采集管理、数据操作、查询利用、增值服务等功能;从数据需求角度看,要求相关数据信息的录入、处理具有精确性、高效性,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以及共享等功能;从非功能性需求角度看,要求保障档案的原始性、完整性,传输安全性,以及身份认证、加密处理、防篡改等功能。

二、目前档案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一些档案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中表现出了这些问题。第一,对档案管理系统的业务了解不足;第二,对档案管理系统的系统需求分析不深入、不全面。系统需求分析是进行系统功能开发设计与利用的基础和条件,这是跨出成功开发设计档案管理系统的关键一步,值得引起设计者足够重视;第三,不少档案管理系统存在不完整性等问题;第四,管理系统跟踪服务、更新服务不及时。为设计一个能满足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及系统需求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是必要的,了解软件产品开发设计中的问题更是进行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开发设计工作的前期工作。

三、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开发设计及利用

(一)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在这里,采用低耦合度和高内聚度的标准进行档案系统架构设计。档案系统主要包括电子档案应用服务平台、业务层、存储层、配置管理层、数据层、系统安全层,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都是独立的,通过对外接口实现各功能模块交互、调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尤其每个功能模块都设置对外接口,从而确保系统功能的开发设计、利用、维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按照功能性分析,分为输入部分、输出部分和管理部分。输入部分设置档案数据扫描入库、格式转化、录入及分类整编等功能;输出部分设置在库档案数量统计、借出档案数量及类别统计、超期档案自动催还、用户查询档案等功能;管理部分设置档案审核、归档、档案备份、删除等功能。

(二)功能开发设计与利用

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界面友好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其系统是复杂而强大的。基于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设计,下面从档案管理角度及各方需求看,这一系统应开发设计以下功能模块。

1、档案的归档与接收

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是档案形成的基础,也是检验档案真实性的关键。对于电子文件,收集、整理、鉴定是一个交叉操作的过程。由于电子档案形成以后,依然可以进行编辑和修改,所以进行电子文件归档时要附属清楚每一份电子文件的静态及动态数据信息,以加强电子档案原始性认定。

2、档案的存储与备份

档案的存储与备份,是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所以要求建立一个电子文件的有效备份、恢复的系统,这就要依靠计算机的软硬件产品。基本上应采用通用的存储格式,并设置格式转换功能。如果是机密文件,要加密,或进行脱机保管。此外,还应采用多样的存储方式,如目录存储、光盘存储等,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定。

3、档案的检索与利用

在整个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的检索与利用是档案管理系统的终极工作目的。为便于用户查询与使用,在这一功能模块要设置灵活多变的组合查询方式,可在网上浏览与下载无查阅条件限制的电子文件等功能。

4、档案的维护性管理

进行维护性管理目的在于保障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能实现长期、有效的存储与利用。对电子档案的维护性管理由用户来实施,根据用户需求设置具有不同功能的维护性管理功能。主要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管理、电子档案保管期限坚定及销毁、电力档案加密与解密、电力档案数据输出等。

(三)数据安全管理

档案管理系统内的信息数据是非常庞大的,为保证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除了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安全管理机制之外,还应设立一套完整的数据访问系统,避免机密档案泄露。例如,建立授权管理机制、档案档案密级管理和审批级别设置,从而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四、结束语

档案管理系统是为用户、档案管理而服务的,所以系统架构设计及功能开发利用都要以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系统需求为基础,通过功能需求分析指导功能模块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开发利用与需求相符合,满足各类型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需要。当然,随着各方需求的变化及提高,档案管理系统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系统内软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文斯.档案馆:记忆的中心和传承者[EB/01].中国档案,2011,(4): 59-61.

[2]Michael.俄罗斯档案文件保管中的安全问题[J].陕西档案,2011,(3): 43-45.

篇11

 

需求分析阶段是软件定义时期的最后一阶段,它的基本任务是准确的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任务还不是该怎样完成系统的工作,只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更进一步的说,应该确定系统必须具有的功能和性能,系统要求的运行环境,并且预测系统的发展前景。必须仔细分析系统中的数据流又要分析长期使用的数据存储。通过此阶段可以知道该软件主要有学生学籍异动管理、奖惩情况管理、档案管理、成绩管理、考勤管理等功能模块。

 

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工作阶段性强,涉及面广,涉及诸多细节。目前,学校学生管理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是:

 

1.为加强学生社会能力和工作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就业前的校内管理效果不明显,须加以改善。

 

2.大部分学校逐渐走上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综合管理工作更需要规范化。

 

3.毕业涉及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主要依赖人工处理,效率低。

 

基于以上,开发了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二、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就是把程序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问题的需求。系统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考试模块管理、教师信息管理等。

 

三、系统流程分析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总体设计过程中确定的系统功能及模块,可以分析出系统的流程。系统的启动首先要通过用户权限的验证,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系统无法运行,点击确定按钮将重返登录界面。

 

四、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应该具备如下主要功能:

 

(一)学生管理:学生能够查询自己的资料以及考试信息、课程信息等。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在课程考试后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以及成绩排名情况。

 

(二)教务人员管理:教务人员能够查询并修改自己的资料及密码,可以增加、查询、修改、删除学生基本信息,查看学生成绩以及总分、单课排名情况。可以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课程信息、考试信息、教师基本信息等。

 

五、可行性分析

 

(一)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目前,在不少大、中专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都是单机的MIS,甚至有的还是手工方式。这种单机的管理系统不仅工作方式效率是极低,而且存在许多弊端,主要包括:

 

1.档案录入效率低下:例如每学期开学,数以千计的学生档案都由学生处负责录入,这个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2.查询不便:例如,某个系部要调出某个学生的档案,由于系部没有管理档案的权限,他就必须到学生处去调这个学生的档案。

 

3.毕业生转档不便:每年大量毕业生,他们都要转走个人的档案。在这个过程中,若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参与,工作繁重不可言喻。

 

可行性分析对系统的开发至关重要,可以大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系统开发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对此系统进行技术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两方面的系统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本系统是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C#语言,用Microsoft Access 2005数据库完成。由于C#的与平台无关性,所以在任何有C#运行环境的计算机上都可以运行。

 

为了方便交互式应用和数据的大型存储,大学综合管理系统必须采用B/S框架模式而且支持大型的后台数据库,而Asp.NET、SQL、Server 2005数据库正好满足了交互与大型存取两方面。可见使用Asp.NET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操作可行性。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了教师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考试信息管理,用户只要会上网就应该会使用本网站,网站各个部分都有说明和提示,引导用户达到他们的目的。

 

对于用户来说,本系统只要求使用者掌握一般的上网经验,经过仔细设计和测试之后的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等优点,足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方便了学校的内部管理。用户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使用。只要动一动鼠标键盘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3)经济性可行性。

 

通过网络化的学生信息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才的利用率,使之创造了更大价值;减少了工作人员,同时减少了学校开支;人才利用率的提高,适应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管理要求。

 

(二)可靠性方面。

 

篇12

2.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局限性

2.1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1)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少档案管理意识,且其思想落后

我院为精神病医院和戒毒中心结合的一所特殊性的医疗机构,其主要任务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对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依据将其重心放置在医院业务及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上。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工作没有深刻的、充分的认识,因此,其在工作时,为了应付相关人员的检查,只是注重工作的表面,缺乏真正的实际意义。此时,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苍白无力,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2]。

(2)医院相应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进而给医院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只是将重心放置在医院业务发展上,对其基础设施等没有足够的重视,进而严重影响整个医院的发展。纵使我院是由精神病医院和戒毒中心结合的一所特殊性的医疗机构,也出现该种现象。如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均由相关工作人员手工操作,流程较为繁琐,这一繁琐的流程占据医院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医院工作效率、安全质量及档案合理、科学利用率。

(3)(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一般情况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均为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的,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工作人员,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管理意识,对于人事档案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大部分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纵使在专业知识有很多欠缺,依旧不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较低[3]。

2.2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局限性

基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大多数采用的为传统性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其工作主要侧重对资料进行静态性的描述、不能动态性的将个人信息状况反应出来,没有共享性及公共性,同时注重对过去时及历史性的事件记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该种工作方式尤其显得落后,严重影响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伴随着医院人事管理制度逐渐改革,医疗机构在选用人才时,其手续也相应的简单化[4]。基于没有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终身制进行补充及修正,从而导致医院人事档案材料出现不完整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人才流动。

3.信息系统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就是指,通过对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医院中的相关信息实施存储、加工、传输及检索等,从而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提供较为便利的条件。伴随着医院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医院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人事档案检索、查询、统计和输出,从而有利于充分了解掌握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状况及知识结构状况等,为医院提供较为便利的、科学的参考数据,同时还为医院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5]。医院采用信息系统对人事档案实施同步管理及存储时,对于档案的真实性及时效性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从而充分的提高医院人事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对人事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有效的建立合理的、科学的人力信息资料库,便于相关人员准确、及时的获得工作人员的档案资料,同时便于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便于选拔人才。

在采用信息系统对医院人事管理工作进行管理时,首先应注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具有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观念,进而可以积极的、富含热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应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加强,确保工作人员可以高质量的完成工作。最后,应注重培养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因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为档案管理的主体,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4.信息系统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

纵使我院为精神病医院和戒毒中心结合的一所特殊性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在我院的作用及其重要,其在我院为一个特殊的档案管理部门,在此部门中,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考查,并为其提供科学的依据、便利的条件,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档案管理部门为我院人事工作及组织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加强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对档案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为医院选用人才提供较为便利的、真实的材料依据。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信息系统管理逐渐逐渐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6]。

5.结束语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医疗机构也相应取得较大的进展。信息系统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将过往繁琐的工作流程简单化,显著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从思想上提高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高度认识,进而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便利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月仙,谭善梅.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3(05):124--125.

篇13

一、暖通空调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管线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基本上采用CAD辅助系统绘制。

安装专业设计虽然在绘制施工图前就对管道和设备的标高进行了初步规划,但在施工图出图前往往没有进行详细的校对,经常造成各专业施工图中管线标高、定位交叉严重,给工程质量管理、协调造成很大困难。对于综合性的建筑物,吊顶空间内有空调末端设备、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喷淋关、消防管、电气桥架等专业管线。

2.空调系统设备的噪声超标

空调终端设备运行工作时噪声过大,是暖通空调系统工程常见的问题,目前风机管盘的技术较为完善,我国大部分生产厂家的产品噪音指数都能达到使用标准。而大风量空调机组的技术却无法达到这个效果,往往对噪音指数的实际测量结果要比产品的样本参数高很多。所以,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暖通空调的设备噪音指数做出妖气,对大风量空调机组进行隔音处理。及时对进入施工场地的空间设备开箱检查,尽量在安装施工前电测试大风量空调机组,如果发现噪音指数不达标,要及时更换、验退或者调整隔音处理措施。从而消除施工后,工程调试运行阶段的返工。

3.暖通空调水循环系统的安装施工问题

水循环系统时中央空调施工中最关键的环节,施工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中央空调冷水系统最常见的问题是冷水系统管道循环不畅。造成管道循环不畅的原因之一是管道因各专业管线交叉,施工中没有协调处理好,造成管网出现许多气囊,影响管网循环。二是空调水系统管道清洗不干净,直接造成空调水系统堵塞。

4.结露滴水问题

造成空调系统在调试和运行中结露滴水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管道安装和保温问题,管道与管件、管道与设备之间连接不严密。造成漏水主要原因有管道安装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施工。管道、管件材料质量最低劣,进场时诶有进行认真检查。系统没有严格按规范进行水压试验。因冷凝水管路太长,在安装时与吊顶碰撞或坡度难保证甚至冷凝水管倒坡造成滴水现象;空调机组冷凝水管因没有设水封而机组空调冷凝水无法排出。冷凝水管施工安装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尽可能将冷凝水管应按机内的负压大小设水封,以使冷凝水排放畅通。保温材料容重不足或保温材料厚度不够,运行时保温材料外表温度达到露点温度而产生结露。保温材料与管道的外壁结合不紧密,空调水管道末端做封闭处理,造成潮气侵入保温层导致结露滴水。穿墙处冷冻管滴水,主要原因是保温层不严密或保温材料的防潮层破损。

二、暖通空调安装的技术方法

1.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

对于综合性的建筑物,吊顶空间内有空调末端设备、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冷凝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电器桥架等专业管线。在图纸标注不足的情况下按图进行施工,往往是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只能装在不该安装的位置或标高上,影响工程质量甚至不能使用,造成返工。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进行管路综合设计。所谓管线综合设计就是将建筑内各项管线工程统一安排,以便于发现各项管线公车管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对单项工程原来布置的走向、位置有不合理或其他工程发生冲突的情况,提出调整位置或相互协调的意见,并会同有关单位商讨解决。使各项管线在建筑空间上占有合理的位置,为管线工程的施工、运行使用、维修管理创造条件。

1.1应认真对待风管的设计

吊顶告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管截面高度方向的尺寸。风管走线不宜太长,否则施工难度大,其他管线也难布置。如某商场最大的风管截面积为2400mm×500mm,风管截面积大,机房必然大,机房大则噪声也大,回风组织困难。加入风管走线短,选择风机功率就可以小些,这时可选用卧式机组挂装,机房设置就比较灵活。

1.2 管线工程综合设计原则

根据管道性能和用途的不同,建筑物中的管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a.给水管道:包括生活给水、消防给水、生活用水等;b.排水管道: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消防排水、雨水、其他排水等;c.中水管道:包括中水收集及中水供应;d.热力管道:包括采暖、热水供应及空调空气处理设备中所需的蒸汽或热水;e.燃气管道:有气体燃料、液体燃料之分;f.空气管道:包括通风工程、空调系统中的各类风管,以及某些生产设备所需的压缩空气管;g供配电线路或电缆:包括动力配电、照明配电、弱电系统配电等,其中弱电部分包括共用电视天线、通信、广播及火灾报警系统等。

以上所列的管道或穿线管具有各自的工艺布置要求,当出现相互交叉、挤占同一空间时,应从整体出发,使众多功能各异的管线布置得当。

2 暖通空调系统设备噪声超标的处理措施

空调末端设备运转噪声超标,是暖通空调工程中经常碰到的设备噪声问题。由于风机盘管技术比较成熟,国内许多厂家的风机盘管产品噪声指标都能达标。而大风量空调机组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往往噪声实测值比厂家提供的产品样本参数高出不少。因此,设计中要标出对设备噪声参数的要求,对设计时采用大风量空调机组应考虑隔声措施。当空调设备进场时应及时开箱检查,大风量空调机组未安装前最好进行通电运行,发现噪声超标应及时更换、退货或修改完善消声措施,避免工程进入调试阶段才发现空调机组噪声超标而造成返工情况。

2.1 设备安装

新风机、空调机安装采用弹簧阻尼减振器,风机与风管连接采用软连接,新风机组与水管采用软接头连接,风机盘管采用弹簧吊钩,风机盘管与水管采用软管连接。对空调机房进行吸音处理,比如在空调机房内采用隔声3材料做成围护结构,以防止设备噪声外传,或在机房内贴吸声材料:采用凹凸型吸声板作为机房墙面或吊顶板,以增强吸声效果;机房应尽量减少设置门窗,且设置门窗应采用吸声门窗或吸声百叶窗,尽量减少设备噪声外传。

2.2 水管安装

水管安装要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冷冻水主干管及冷却水管吊架要采用弹簧减震吊架,而且吊架不能固定在楼板上,应尽量固定在梁上,或在梁与梁之间架设槽钢横梁固定。水管穿过楼板或过墙必须采用套管,且套管与水管之间要阻燃材料填封。

2.3风系统安装

风管制作安装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施工,在风机进出口安装阻抗消声器,信封进口处采用消声百叶,风管适当部位设置消声器,风管弯头部位设置消声弯头,空调和信封消声器的外部采用优质保温材料保存,与静压箱一样其内贴优质吸音材料。由于送回风管均采用低风速、大风量以及降低噪声,风管截面积比较大,如果风管安装强度及其整体刚度不够,就会产生摩擦及振动噪声。建议风管吊架尽可能采用橡胶减振垫,确保风管不产生振动噪声。

2.4冷冻水管主管支架安装

比如某工程水管主管管径较大,且有轻微震动,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程安装经验发现噪音会沿冷冻主管传递,出口处一般可达70dB(A)~80 dB(A),距出口20m处可降至50 dB(A)。而传来的轻微振动,沿刚性导体将无限传递。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对设备运行带来一定的损害。经过研究、试验,对刚性支架做出改进,即在原主管刚性支架上加装弹簧减振器,使振动及噪音被在楼板与刚性支架之间的弹簧减振器有效消除。在笔者调查的某施工企业的几个工程施工中均采用了此工艺,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故建议有关施工企业,在机房内的供回水主管、冷冻水主管也使用此工艺施工,消除噪音。

3.空调水系统水循环问题

水系统中央空调施工中最关键的环节,施工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最常见的问题是了感动数I系统管道循环不畅。造成管道循环不良的原因之一是管道因各专业管线交叉,施工中没有小涛处理好,造成管网出现许多气囊,影响管网循环。二是空调水系统管道清洗不干净、直接造成空调水系统堵塞。

根据以上2个问题,首先处理方法就是加强施工前管理,合理安排管线标高和坡度,尽量避免出现气囊现象,同时在不可避免出现气囊部位设置排气阀并将排气管出口接至有利于系统排气处;其次是在焊接钢管安装前必须用机械或人工清除污垢和锈斑,当管内壁清理干净后,将关口封闭待装;管道施工过程中未封闭的管口要做临时封堵,以免污物进入一个比较大的排污阀。如果排污阀太小,排污效果差,则清洗次数要多,如果排污口不在最低处,则排污不彻底。管网安装中适当增设临时过滤器和旁通冲洗阀门,在连接设备之前,结合通水试压进行分段清洗设备。清洗工作完成以后,还要进行水形同循环试运行,其目的是将管网中的污物冲洗集中到过滤器,然后再拆洗过滤器清除污物。

4.结露滴水问题

因冷凝水管路太长,在安装时与吊顶碰撞或坡度男保证甚至冷凝水管倒坡造成滴水现象;空调机组冷凝水管因没有设水封(负压处)而机组空调冷凝水无法排出。冷凝水管施工安装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是尽可能将冷凝水管就近排放,以避免冷凝水管倒坡积水或与吊顶“打架”现象;柜机冷凝水管应按机内的负压大小设水封,以使冷凝水排放畅通。

保温材料容重不足或保温材料厚度不够,运行时保温材料外表温度达到露点温度而产生结露。保温材料与管道的外壁结合不紧密,空调水管道末端未做封闭处理,造成潮气侵入保温层导致结露滴水。穿墙处冷冻管滴水,主要原因是保温不严密或保温材料的防潮层破损。风机暗管滴水盘排水口被保温材料等杂物堵住,且安装后没有及时清理并做冷凝水管的灌、排实验。吊式柜机、风机盘管滴水盘的保温材料受损造成滴水盘结露。

三、结束语

在现代建筑中,暖通空调的应用之广泛,发展之迅速不得不让人感叹,但由于其工程复杂且施工中产生的问题较多,因此在安装中会面对各种质量难题,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本源头,才能够彻底解决,减少、避免问题的出现。

提高建筑空调安装施工的总体质量应该根据建筑空调安装施工的实际,对建筑空调安装施工的管件环节进行强化和控制,特别应该加强建筑空调安装施工中系统施工、主机安装、风机盘管等重要环节的技术运用和基础性施工管理,起到强化建筑空调安装施工关键性的作用,为建筑行业和企业更高地从事建筑空调安装施工,提高建筑空调安装施工的技术含量,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总体目标,方便人们的起居生产,做好技术上和基础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