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康复理疗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其虽属以退行病变为主的疾患,但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CS临床症状(颈肩痛、头晕头痛)的严重程度除与生理功能障碍有关外,与心理功能障碍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在颈椎病治疗中同时给与心理干预,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7年10月我科门诊就诊颈椎病患者68例,颈椎病神经根型27例、椎动脉型24例、脊髓型9例、交感神经型5例和混合型3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运动及感觉障碍。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 3±6. 7)岁,病程(5. 37±1. 42)年。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 1±5. 4)岁,病程(6. 13±1. 37)年。两组患者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1]问卷,调查最近一星期以内影响其身体不适感(如心血管、肠胃道、呼吸道系统主诉不适和头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躯体征象(如震颤)等,其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问题。但上述人群均无精神疾病既往史和家族史和其他全身性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取物理因子治疗,主要以红外线和中频电治疗。红外线采用日本产SLT-1101型红外线治疗仪,输出功率100W,颈背部照射,间距30cm左右,微热量,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中频电治疗采用北京产K8832-T型电脑多功能治疗仪,选用2号处方,患者仰卧位,电极板为6cm×9cm,分别两片于颈部,沙袋固定,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
1. 2. 2 治疗组
采取物理因子治疗+心理干预,物理因子治疗同上,心理干预穿插在整个治疗中进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措施。以上两组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及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变的情况。
1. 3 评定标准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和心理状况(主要抑郁、焦虑)[1],并根据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来判定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2]。痊愈: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显效:症状基本缓解,局部轻微压痛,颈部活动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减轻,体征不明显,但劳累活动后复发或加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均为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99,P<0. 0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略)
2. 2 心理状态的评定
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前后心理健康水平SCL-90各因子分经物理因子治疗和心理干预后,见表格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治疗组各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表2 颈椎病患者SCL-90主要因子分比较(略)
3 讨论
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甚清楚。临床通常注重消除颈椎病患者的躯体症状,而对颈椎病伴发的心理障碍较少关注,也较少注意到颈椎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3]。尹晓涛等研究表明颈椎病等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会引起患者心理上的改变和异常,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等诸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即心理因素与躯体不适会产生相互作用,躯体不适会使抑郁状态加重,不良情绪又会使躯体不适症状加重[4]。在临床治疗颈椎病时,我们在常规的物理因子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以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5],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通过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措施,采取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减轻或消除使患者痛苦的各种情绪、行为以及躯体症状),通过解释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说明由此所带来的不适表现及如何配合治疗,并建立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患者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达到减少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降低心理痛苦,增强信心,纠正不良行为,从而提高疗效。由于颈椎病的发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其复发率高,易造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问题[6]。故对各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2个疗程治疗后对比显示,心理干预在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能明显改善患者躯体症状、抑郁和焦虑症情绪,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物理治疗,故认为心理干预在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中能减轻症状,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文源. 症状自评量表//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2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96.
[3]区丽明,谭杰文,心理治疗对颈椎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413-415.
篇2
The effect of the cognitive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of schizophrenics
Du Hongqun ,YiDaiwei,SongKun,Liu Na
The Fifth Hospital of Zibo ,Shandong 255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of schizophrenics.Methods 120 schizophrenics in remi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nd measured with BPRS,IPROS,SDS and SAS and BP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the end of 3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In study group, the score of IPROS,SDS,SAS and BP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the end of 3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but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 of BP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 of IPROS ,SDS and SAS between two groups at the end of 3 monhs after intervention (p
【Key words】Cognitive therapySchizophreniaRemission Rehabilitation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影响疾病的正常康复。若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一是加重原有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性低血压,心律紊乱,体重增加,障碍等,特别是合用抗抑郁药物更易引起五羟色胺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1],二是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认知心理疗法对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心理疗法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1.1.1 为2005年1月―2006年1月本院住院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的60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干预组),另60例为对照组(未干预组)。入组标准:①病情处于恢复期,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现实检验能力较好,且BPRS
1.1.2 一般资料: 认知治疗组60例,其中男15例,女45例,年龄18-56岁,平均(33.51±9.83)岁;初中文化6人,高中或中专39人,大学及以上文化15人。对照组60例,其中男17例,女43例,年龄19-58岁,平均(34.49±9.91)岁;初中文化7人,高中或中专41人,大学及以上文化12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认知治疗组接受Beck的认知心理治疗[2],第1-4周为2次/周,第5-8周为1次/周,第9-12周为1次/2周,疗程为3个月。2名负责督导的治疗师为经过认知心理治疗理论及技巧多次培训的主任医师;认知治疗具体实施方法:①首先与患者形成治疗同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把认知治疗的小册子介绍给患者阅读,使之加深对认知治疗的理解。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特点以及人格特点与患者一道制订出治疗方案,根据此方案实施治疗。②帮助患者认识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和症状,住院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患者自己找出属于幻觉或妄想的内容,焦虑、抑郁情绪是如何发展,问题的来龙去脉等,向患者说明认知与情绪及行为的关系,并让患者进一步熟悉认知治疗。③给患者讲解自动思想和错误的核心信念,让患者学会识别和检验负性自动思想及识别和改变潜在的功能性假设,确认自己的认知错误。④每次治疗后,给患者布置作业,记录自己的情绪和自动思想,下一次治疗时进行认知矫正。对照组仅限于一般性的介绍,不实施认知治疗。
1.2.2 评定工具: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3]、焦虑自评量表(SAS)[4]、抑郁自评量表(SDS)[4]、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5],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量表评定及心理测评。测前由2名评定者对同一名患者进行量表评分,一致性检验(r>0.98,p
2 结果
2.1 组治疗前后SAS及SDS标准分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认知治疗组SDS及SAS在治疗前后心理测评结果比较,标准分均差异有显著性(p
2.2 应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见表2)
由表2可见,认知心理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时BPRS总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变化比较(见表3)
表3显示:认知心理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社会功能缺陷分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2.4 认知治疗组在治疗前后IPROS量表各因子分析见表4
表4可见认知治疗组各因子分除“社交能力”、“关心、兴趣”两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外(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进入恢复期,此期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对自身的现实状况及周围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由于面临着出院后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社会功能的恢复问题,患者担心自己未来的前途,怕别人耻笑,怕遭家庭及恋人的遗弃以及对精神疾病复发的担心恐惧等,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其自杀率达10%[1],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康复。
认知心理治疗由Beck首创,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首先改变患者地不良认知,帮助患者矫正其消极的自动思想,应用新的观念行事,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认识那些消极的自动思想背后潜在的功能失调假设。通过不断地反复复习和应用合理的反应方式,改变那些失调性思想,以改善患者的症状[2]。本研究结果表明,60例住院患者在接受为期3个月的认知心理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显著降低,BPRS总分较干预前差异性非常显著。认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干预3个月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说明在恢复期进行认知心理治疗,不仅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而且还能改善社会功能、减轻精神症状。
认知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情绪障碍、行为障碍。C.Perris认为认知治疗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幻觉和妄想也是认知的歪曲,是由于精神疾病所致的认知歪曲。当患者自知力丧失时,出现了认知的歪曲,否认自己有“精神病”,对治疗往往不配合。经药物治疗病情缓解后,自知力逐渐恢复,这时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改善预后,使患者更好的与医生配合[6]。本研究支持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治疗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时机应选在恢复期。认知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障碍,增强社会功能,提高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学军,王超英.认知心理疗法合并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对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10-612
[2] 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7-630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43-148
篇3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过程,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1],HF仍是住院的主要原因,而症状性HF患者的1年病死率可高达45%[2]。2013年ACC/AHA指南将HF运动康复列为ⅠA类推荐[3],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是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可降低HF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4]。目前各临床指南、共识均推荐运动康复,强调其在HF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既往运动康复被列为HF患者的禁忌证,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开始注意到运动康复可提高HF患者运动耐力[5],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了HF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益处,但我国HF运动康复仍处于早期阶段,很多医生及患者对HF运动康复的认识不足,接受正规系统运动康复治疗的HF患者少之又少,这就需要加大对HF运动康复治疗的推V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了解与接受,而临床医生对运动康复治疗HF作用机制的了解与掌握则是最基本的。
2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2.1 运动康复与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机制是HF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疾病进展,神经体液调节逐渐失衡,心肌损伤加重,HF进一步发展,此过程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作用最为重要。
2.1.1 交感神经系统 HF失代偿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作用于心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周围血管收缩,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肥厚,细胞核及线粒体的增大、增多均落后于心肌的纤维化,致心肌功能不足,继续发展最终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另外NE还对心肌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促使心肌细胞凋亡。Rengo等[6]研究发现运动康复可降低HF患者的心率、血浆NE及脑利钠肽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有动物研究显示,运动康复可通过上调心肌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的表达和下调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表达,调节交感神经末梢、肾上腺髓质NE的释放量[7],以及通过抑制下丘脑室旁核γ-氨基丁酸的释放[8],控制交感神经活动,恢复循环和心肌NE水平。
2.1.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激活,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升高,是心肌肥厚的又一重要原因,AngⅡ协同醛固酮、抗利尿激素促进心脏和血管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Coats[9]研究发现,运动康复可使HF患者的静息血浆Ang Ⅱ和醛固酮水平分别减低26%和32%,同时抗利尿激素和心钠肽水平分别降低30%和27%。另外有动物实验发现运动康复可通过调控下丘脑室旁核AngⅡ1型受体的表达,阻断RAAS进一步激活,降低血浆AngⅡ及醛固酮水平[10],延缓神经激素水平紊乱导致的HF发生发展的恶性循环。
2.2 运动康复与心脏功能
心脏以其收缩射血为主要功能,该功能来自心肌自动的收缩与舒张。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下降,舒张功能障碍,不能保证收缩期的有效泵血,任一功能障碍均可导致HF的发生。
2.2.1 收缩功能 心室重塑是HF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心肌细胞减少使心肌整体收缩力下降;纤维化的增加又使心室顺应性下降,重塑更趋明显,心肌收缩力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射血效应,形成恶性循环。沈玉芹等[11]3个月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构,左心房重构作用效果不佳。但Giannuzzi等[12]报道,6个月以上的运动康复具有抗心室重构效果,国内黄南清[13]12个月的研究表明运动康复可提高左室射血分数,缩小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强运动耐力,改善预后。以上研究提示运动康复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与治疗时间有关,6个月以上的治疗时间可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2.2.2 舒张功能 HF患者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机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能量供应不足时钙离子回摄入肌浆网及泵出胞外的耗能过程受损,导致主动舒张功能障碍,二是心室肌顺应性减退及充盈障碍。Belardinelli等[14]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长期运动康复可改善等容松弛时间、舒张早期及晚期充盈,改善舒张功能。另外有国内研究显示,运动康复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同样益处,试验组的脑钠素水平由(815.9±50.5)ng/L下降至(295.3±36.4)ng/L(P
2.3 运动康复与外周适应
HF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体液潴留所致的运动不耐受,涉及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而外周适应是运动康复治疗获益的主要机制,决定患者运动能力的主要外周因素包括外周血管、骨骼肌及通气系统[2]。
2.3.1 外周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道半透膜屏障,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心力衰竭时,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失衡,使外周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动力学紊乱,形成恶性循环。Mammi等[16]研究发现运动康复可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运动康复可通过动员骨髓源性的内皮祖细胞和循环血管生成细胞,增强内皮细胞的更新,促进血管内皮修复[17],恢复正常血液动力学。
2.3.2 骨骼肌 心力衰竭时,骨骼肌质量下降,肌肉萎缩伴随力量下降。运动康复可通过增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Ⅰ型肌纤维[18]。另外,运动康复还可提高微脉管氧气的运输和利用率,从而增加血液-肌细胞氧气流量[19]。动物研究显示,长期有氧运动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大鼠骨骼肌糖原含量和运动耐力[20]。
2.3.3 通气系统 通气效能下降是HF患者运动不耐受的重要原因。运动康复可提高无氧阈摄氧量及摄氧量峰值,提高摄氧效率斜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预后[21]。通气/二氧化碳产生(VE/VCO2)斜率反应通气效率,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康复可使VE/VCO2斜率下降6%~23%,从而提高通气效能[22],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2.4 运动康复与炎症因子
HF早期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已升高,常见的炎症因子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上述炎症因子均参与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促进心室重塑,影响心肌舒缩功能,进而加速HF的进展。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体系主要通过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心肌损伤和应激、细胞分化和凋亡促进心室重塑,而NF-κB的激活主要依靠炎症因子的参与[23]。研究发现运动康复可降低HF患者和HF大鼠的血浆TNF-α和IL-6水平[24,25],从而抑制NF-κB激活,调节免疫,改善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
2.5 运动康复与焦虑抑郁
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随着疾病进展,患者躯体症状加重,生活质量降低,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焦虑、抑郁情绪通过影响机体神经体液调节,进一步恶化心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运动康复可轻微改善患者抑郁情绪[26]。而最新荟萃分析显示运动康复可明显改善有症状的HF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加患者自信心,使其回归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27]。
此外,运动康复还有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代谢[20]、调节脂代谢[28]、降低血压[29]等作用。
3 结语
随着治疗技术的提高,HF患者的寿命得以延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变得十分重要。但HF运动康复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究其原因不乏临床医生对运动康复治疗HF作用机制的不明确,导致心脏康复临床运动处方的制定不能完全符合患者的机体需求,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运动康复治疗HF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目前对HF运动康复的机制研究并不全面,对运动康复治疗HF的机制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例如运动康复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与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间的差异,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间的差异则需进一步阐明,为运动康复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
[2] 张永珍.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的循证医学依据[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4):377-380.
[3] Yancy CW,Jessup M,Bozkurt B,et al. 2013 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 J Am Coll Cardiol,2013,62(16):e147-e239.
[4] 中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14-720.
[5] Lee AP,Ice R,Blessey R,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coronary patientswith impaired ventricular function[J]. Circulation,1979,60(7):1519-1526.
[6] Rengo G,Pagano G,Parisi V,et al. Changes of plasma norepinephrine and serum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fter exercise training predic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Int J Cardiol,2014,171(3):384-389.
[7] 李晓霞,陈鲁沂,孙化玉,等. 有氧运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交感神经活性、心功能和运动能力[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8):775-780.
[8] Patel KP,Salgado HC,Liu XF,et al. Exercise training normalizes the blunted central component of the baroreflex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Role of the PVN[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13,305(2):H173-H181.
[9] Coats AJ. Clinical utility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J]. Nat Rev Cardiol,2011,(7):380-392.
[10] Zheng H,Sharma NM,Liu XF,et al. Exercise training normalizes enhanced sympathetic activation from the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Role of angiotensin II[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12,303(4):R387-R394.
[11] 沈玉芹,Y金法,王乐民,等.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1, 91(38):2678-2682.
[12] Giannuzzi P,Temporelli PL,Corrà U,et al. Antiremodeling effect of long-term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heart failure:Results of the exercise i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ELVD-CHF)trial[J]. Circulation,2003,108(5):554-559.
[13] 黄南清. 运动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5):501-504.
[14] Belardinelli R,Georgiou D,Cianci G,et al. 10-year exercise training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2012,60(16):1521-1528.
[15] 蒋. 康复运动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5):163-164.
[16] Mammi C,Sala AL,Volterrani M,et al. Exercise training reduces serum capacity to induce endothelial cel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Eur J Heart Fail,2011,13(6):642-650.
篇4
1.1 护理常规。①心绞痛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应保持环境安静。②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各种诱因,加强生活护理。③观察抗心绞痛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亚硝酸类用药后常有头痛、头胀、面红、头昏等血管扩张作用的表现。对此药物敏感者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④给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禁烟酒。⑤室温不宜过冷过热,因冷与热会增加心脏负担,心绞痛易发作。⑥严密观察下列各项:心率、心律,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用药后是否好转;夜间应加强巡视,因心绞痛常在夜间及清晨发作;疼痛性质发生变化或心绞痛增频、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疼痛稳定后,可做适当的体力活动。
1.2 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尤其是AMI患者除常规护理外,心理护理技术日益得到重视,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放松技术、冥想、体能锻炼、增加社会交往等有可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预后。所以生理-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势在必行。戴晓阳等进行的CHD 心理干预对照研究发现[1],干预组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他们的措施主要包括:①和患者建立理解和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并采取疏导、支持、安慰、帮助、鼓励等措施,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②采用缓解负性情绪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等。③心理行为的治疗。④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焦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常见,而且可能通过寄过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根据斯皮尔博革状态焦虑量表(Spielberger State AnxietyInventory)测定,急性心肌梗死后44.6%的病人为焦虑状态;国内报道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45.9%,女性53.4%有焦虑和恐惧,并认为通过系统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安全感,能有效改善预后。患者往往喜欢用隐喻式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病情况,尤其对疼痛的描述,加上不同经历,对病情描述和理解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存在困难。护士不能强迫患者接受自己的思维方式,反之应该利用隐喻式语言更好地洞悉患者内心世界对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反应。
健康宣教能帮助患者更好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康复的信心。男性患者倾向于让护士宣教,最想了解危险因素;而女性患者倾向于临床医生,更需要了解药物治疗。抱怨自控丧失和自我管理不善者以女性患者为多,而且大都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女性患者在冠心病监护室经常抱怨三个主题:其一“很脆弱”,包括“依赖他人感”、“被欺凌感”和“自己是麻烦缠身的人”;其二“远离”,包括“不能面对现实”、“拒绝涉及他人”;其三“有意义、长了见识”。对这些特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特别关注,共同分担其心理疾苦。
Glaserian将精神定义为由神明、家庭、朋友、医务人员、牧师等给予的支持生命的力量。战胜疾病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面对死亡、消除恐怖不安、改变生活方式、寻求精神寄托、感受生活的意义。了解患者的精神世界,尊重其信仰,能帮助患者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提供内心力量、舒适感、满足感,使其更加配合治疗,这些因素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
2 康复护理
2.1 康复护理基础20世纪40 年代,Levine 和Locon 等人首先提出急性心肌梗塞后长期严格卧床是不明智的,随后有关冠心病康复的研究得到重视,成为近期康复医学的一大进展。按照美国心血管康复专业组定义,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包括:① 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病人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2.2 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 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 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 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饮食与冠心病的发生率也有密切关系,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应鼓励冠心病病人改变生活方式:戒烟、低脂饮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足够休息和睡眠、避免精神紧张。病人能否接受有关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是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长时间广范围合作,通过专业性护理,掌握病人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病人主动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3 综合康复方案
20世纪90 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3.1 急性(住院) 阶段康复方案。该阶段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 代谢当量(METS)[1METS = 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 min 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许多研究也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程序。如余同珍对317例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症病人进行为期2周的康复程序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离床时间,第3 周末6min 步行距离,心理测定及住院时间,半年后生活质量评审均优于对照组。还有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症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使平均住院时间由传统治疗护理时的48d 下降至20d.病人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Baird通过对5 例60~70 岁心脏病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设法提高病人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病人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3.2 恢复(门诊) 阶段康复方案。主要针对出院早期病人的康复,一般在病后3 个月内进行。包括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 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医疗方法。通常从心肌梗死后3~14 周开始,以1 周为单位制订康复程序,每周按1/2、3/4、单倍量、1.5 倍量、双倍量顺序增加,均进行负荷后心电图检查。8 周后,即心肌梗死11~12 周,病人多能完成二级梯双负荷,相当于6.7Mets,即可进入社区康复治疗程序。在此阶段,护理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帮助病人学会自我健康的维护,制订运动方案,安排病人定期进行康复运动,记录具体执行情况,评价提高康复效果等。康复运动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康复运动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可提高运动的效果。
3.3 社区(家庭) 阶段康复方案。应持续至第二阶段后6~9 个月。主要任务是:协助病人在改变后的生活方式下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方案应该是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开展职业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等。
4 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多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因此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更为重要。而且,心血管疾病多属慢性病,其发病危险因素具有遗传性、社会性,患者健康教育也应从院内延伸到院外,深入到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全社会的生活中。院内宣教。教育形式通常有: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知识;编制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宣教册供患者及家属取阅;把成功病例介绍给患者,让他们交流预防保健心得,互相鼓励;定期请专家解答患者疑问;定期举办知识讲座,观看教育录像。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药物指导以及运动休息注意事项。
5 体会
篇5
1.1 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对于一个以保健疗养和康复疗养为主的疗养院来说,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尤为重要。首先,疗养院选址应选择一个气候适宜,有丰富疗养因子的地方,注重营院内的绿化、美化。在科学的绿化基础上加以喷泉、假山、回廊、休闲广场、凉亭等建筑,配以优美音乐,让疗养员在优美的环境中,尽情享受舒适的感觉刺激。
1.2 疗养房间设施的舒适度。疗养房间是疗养员疗养之家,怎样才能给疗养员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除了卫生、光线好、通风好以外,加强疗养设施的改进,尤其是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在不断地提高,对住房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在房间摆放一些书画或一些花卉,使疗养房间从视觉上感到舒适、温馨,改变过去宾馆房间模式。另外,尤其注重疗养房间床的舒适度,因疗养员一天有1/3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床铺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到疗养效果,应选择质量较好的席梦思床垫,枕头柔软,厚度恰当,软硬适宜。护理人员及时与疗养员沟通,了解疗养员的感觉和需要,尽快给予调整、满足,以达到睡眠和休息的舒适。
1.3注重护士仪表。
1.4服饰美。疗养院不同于医院,对于医护人员服饰要求美观大方,颜色清新素雅,舒适整洁,便于活动。
1.5 形态仪表。疗养护士应给人以亲切、随和、端庄、文明的印象,温柔言谈,轻盈步伐,敏捷的动作和自然的表情,以诚待人的态度,都可以给疗养员感觉上的舒适。
2 心理舒适
心理舒适指疗养员在入院―出院的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乐观进取,心情舒畅,神经放松,最大限度获得心理上舒适感,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2.1 疗养程序化使疗养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2 从接站,门诊护士的热情微笑到疗养科室医护人员认真细致的查房;从外出游玩中护士导游风趣幽默细致的讲解到门球场上激烈的竞争;从营养师耐心的营养咨询到食堂美味可口的饭菜;从其乐融融的工休联欢会到疗养科护士的亲自送站,一系列有计划性、程序性的安排,使疗养员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克服疗养区自身弱点,开展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特色活动,使疗养员心理上感觉舒适。
3 护士自身素质提高
3.1 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实施者多数为护士,这就要求护士的整体素质一定要提高。作为疗养院的一名护士:①要熟练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②有健康的心态。③要做一名疗养员与医师之间的联络员。④有一定的聆听技巧。⑤善于做健康教育,提供健康信息。⑥具有一定导游能力(外出游玩双重角色)。只有素质高、业务好、有能力、有耐心、有爱心的全方位护士,才能给疗养员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3.2 灵活巧妙的应用沟通技巧,满足疗养员的尊重需要。心理学提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对于疗养员(尤其是一些离退休老干部)灵活巧妙的应用沟通技巧尤为重要,沟通多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3.3 语言性沟通。首先,称呼一定得体,一个得体的称呼给人以亲切、自然(受欢迎)的感觉,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的疗养员。其次,护士所叙述的内容清楚具体,切合实际,要掌握好语调,语调平和谦逊。在与疗养员沟通交流时,要掌握聆听技巧,表情自然,平视对方,并适时对交流话题给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对疗养员提出的意见及问题,要尽快给予改进和解决,切勿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所答非所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64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 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8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液病诊断标准。其中男91例, 女73例, 年龄22~75岁, 平均(41.2±3.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对比。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抗感染药物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 应用0.2 g伏立康唑进行静脉滴注, 2次/d, 服用伏立康唑, 0.3 g/次, 2次/d。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仔细观察患者感染控制时间、持续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率。
1. 3 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均消失, 实验指标显示恢复正常范围;显效:病情得到较大程度改善, 临床表现及其体征未全部消失, 实验指标显示仍存在未完全恢复正常项目, 细菌学呈现阴性;有效: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无较明显实际效果;无效:患者病情未出现任何改变, 有加重趋势。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以χ2检验, 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效果有治愈14例, 显效16例, 有效26例, 无效26例, 总有效率68.3%,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治愈24例, 显效32例, 有效18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中, 很多资料显示,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已经位列感染疾病第4位, 发病率很高[1]。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具有较为隐匿的发病过程, 不存在典型性临床表现及体征变化, 在临床检查中较易发生漏诊、误诊现象, 没有可靠的真菌培养阳性结果, 而且易出现假阳性, 使得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较良好的早期诊断。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 并未发现任何具有高效性、低毒性抗真菌药物, 因此临床治疗效果并未达到较高理想度, 且易出现反复性, 使其难以得到根治。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进行检测时, 往往应用组织病理学方法作为其诊断“金标准”。临床中因为血液病患者一般具有较为严重的病情, 许多患者都无法耐受存在创伤性的病理检查, 导致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无法得到较高的临床确诊率。
伏立康唑属于一类三唑类抗真菌性药物, 能够对细胞色素P450、14α-脱甲基酶产生显著竞争性抑制效果, 使得细胞膜在合成麦角固醇时受到阻断, 降低真菌细胞功能, 避免真菌大量生长及繁殖[3]。而应用口服和静脉滴注结合方式治疗, 能够提高其抗真菌作用。经本文研究发现, 研究组应用伏立康唑, 有效率为90.3%, 感染控制时间、持续用药时间均明显缩减, 和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篇7
1. 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简析
心理疾病:是心理与行为失常的总称,当面临来自环境的挑战时,不能充分利用其心理机制的调节潜能,作出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的抉择,而是表现为一种紧张的心态和不良的情绪。如:自卑、失望、痛苦、抑郁、恐慌、偏执、暴躁等,从而心理畸形、变态、出现自杀或杀人的行为等。
1.1 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观原因。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父母也想尽一切办法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这些孩子的最大弱点就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特别是那些成绩很好,在中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骄子,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进入大学后,则是山外有山,再加上学业紧张,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人际关系解体,而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原先的优势受到挑战,由于性格和原有习惯、见识的局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因遇到挫折而发生悲剧。如苏北某高校的一女大学生,平时学业很好,因一次外语没考好而影响了拿一等奖学金,就打开煤气自杀了。另外震惊全国的连杀几名同学的大学生马加爵,中学时代的他还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大学期间,因各种原因他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非常偏执、暴躁,仅仅因与同学打牌时发生了一点矛盾,先后残忍地杀死了四位同学,犯下了法理难容的罪行,同时给他人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1.2 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客观原因。大学时期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后期,向成年人过度的重要阶段,正是个性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成长之初什么都依赖父母,进入大学后逐渐走向独立,其面临的困镜和挫折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处于社会激烈竞争的旋涡中,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人生三大课题。当许多问题与主观愿望相背离时,往往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更不懂得去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又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因而陷入心理上的困镜,形成心理失衡。《大学时代》2005年第11期报道,北大在近100天内发生三起坠亡事故,有男生、女生、还有博士生,另有许多名高校均相继出现多名大学生自杀现象。
针对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困扰和障碍日益增多的客观现实,加大对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方式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和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两种主要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从总体上讲,这种仅靠少数专业教师付诸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干预力是单薄的,实效性也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多途径、多方式、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众望所归。这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阅读治疗”服务,有利于化解大学生心理障碍,弥补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高校图书馆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作用,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把“阅读治疗”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治疗。
3.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服务的措施
3.1 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阅读治疗”,首先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藏书要有针对性,集中展示有关心理问题的书刊。在做好新书刊宣传和导读的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学及阅读治疗的知识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书刊来解决心理问题,并向学生开列阅读治疗的必读书目,对其进行分类,推荐适合的书刊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变盲目阅读为理性阅读,被动阅读为自觉阅读。比如,鼓励具有忧郁倾向的大学生多读欢快、幽默、积极向上的书刊,少读悲观凄凉的书刊;性情暴躁易冲动的学生,可多读修身养性的书刊及伟人传记,少读冤屈悲愤的书刊;多愁善感的学生应少读悲观伤感的书刊等等。“阅读疗法”能够治病疗伤,主要取决于阅读过程和图书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中相关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此引起对与自己有关问题的思考、对过去的回忆、对相似事件的联想和对主人公的认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实现心理转变,进而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我调适、加速病情缓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是引发患者产生共鸣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产生美的享受、愉悦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发患者想象、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读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因此图书馆人员一定要把好选书这一关。
3.2 培养专业化馆员。“阅读治疗”是借助书刊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正逐步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在“阅读治疗”过程中,馆员的素质及其服务的质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合格的“阅读治疗”馆员,必须能够根据读者的心理问题制订阅读计划,推荐合适的书刊,保障“阅读治疗”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图书馆应选拔知识较丰富、思想品德好和心理素质高,熟悉本馆馆藏而且热爱“阅读治疗”,对“阅读治疗”有浓厚兴趣,还必须有耐心、爱心、助人和奉献精神的馆员,并且还要进行系统的“阅读治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这样就能对患者的阅读活动给予阅读指导和适当的干预。所谓阅读指导,就是要在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阅读的内容等方面给患者合理的建议和引导。指导者除了必须具有“阅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必须具有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从事指导的实际经验;阅读干预就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善于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阅读感受,及时回答患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对原有的阅读计划做出随时调整,以适应患者的阅读需求和治疗需要。
3.3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一新生入校后,对新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人际交往等多种问题,图书馆在进行新生入馆教育中,不但教会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熟悉图书馆的藏书等,而且还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藏书的利用引导 ,对新生进行阅读心理和心理健康调查,了解他们阅读倾向和心理状况,这样方便馆员进行“阅读治疗,并且对学生的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
3.4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虽然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很容易导致人际感情的疏远,终日与计算机终端打交道,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减少,缺乏直接的感性的联系。但是网上咨询无疑也是实施“阅读治疗”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已的网站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网页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解答心理问题,网上咨询的匿名性、保密性更易被学生接受,避免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并且还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4“.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有独特的干预作用的。心理健康辅导具有外显性、公开性的特点,而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则属内隐性、保护性。无论那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它们都是发挥转移、暗示、升华和投射的作用,符合大学生思想沉闷、相对闭锁、独立自主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而“阅读治疗”的随意性、灵活性、广泛性及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突出优势,决定了它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起着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充分表现出止怒泄愤、调整观念的功效。大学生常因缺乏应对心理急剧变化的能力,产生愤怒、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如能通过阅读大量的小说、人物传记、科幻、神话等各种书刊,则能分散他们注意力,从烦燥的情绪中转移出来,恢复健康平和的心态。其许多心理困扰主要是他们视野狭窄、观念陈旧、追求完美等非理性的心态,他们又不轻易接受他人的劝教。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整个社会环境,他们就忧心忡忡、焦虑难安。究其原因,是他们求轻松、图享受的择业观念,把就业的范围设定在大城市,一些效益很好的外企或公务员等事业性单位,他们的这些困扰又不能从亲人、朋友、师长的说教中得到解决,而图书馆的电子信息及报刊中有关大学生的分配政策、毕业生择业新方向、人才交流信息、成功人士的经验信息等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其观念则可能发生隐形调整,转变择业观念,进而平稳心态。
图书馆馆藏中许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潜能开发和训练等方面的书刊,不仅能为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能教他们学会心理和行为的调整方式、方法、技能和窍门。大学生有些心理困扰难以启齿,比如性困惑,与别人无法交流解决,但可以借助“阅读治疗”,就很容易解决。实践表明,书籍在解决性困惑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可以通过以下表格观察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服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大学生阅读缓解心理症状调查表
调查内容 有效率 较有效率 无效率 总有效率
强迫症状 21.79 48.82 32.25 70.61
偏执症状 34.42 38.21 23.17 72.63
敌对症状 15.81 50.25 32.35 66.06
人际关系 27.18 41.69 27.08 68.87
抑郁症状 30.75 44.52 27.82 74.97
焦急症状 30.95 32.82 34.45 63.77
学习压力 18.62 61.45 19.93 80.07
情绪不稳定 23.25 58.42 11.80 81.67
心理不平衡 30.75 38.58 28.15 69.33
性困惑 80.75 15.80 3.45 96.55
上表是以用问卷的形式利用学生在阅览室看报刊时,在同学中作一现时调查,共发下表格708张,收到有效问卷680张。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阅读缓解各类心理症状的总有效率为63.77%,将以上十类症状的总有效率相加,除以10得出:73.45%的大学生认为阅读对解决各类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而对性困惑有96.55%的效果,“阅读治疗”在这方面的作用确实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正如美国医学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因此,我们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书籍作为医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良药,帮助大学生完美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自我控制的技巧,增强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使他们人人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蔡莉娴,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行性的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5)20-24
2. 大学时代 2005(11).7
篇8
方 法 患者入院后,①急诊行血肿清除或引流、溶解术;②常规神经营养支持对症治疗:预计昏迷时间长者早期气管切开、雾化、翻身拍背、应用抗生素等防止肺部感染;早期进食者(必要时下胃管鼻饲),防止应激性溃疡,防止尿路感染、褥疮行成、静脉血栓形成等。病情稳定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5例经过常规手术、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治疗组191例在常规治疗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①早期(清醒病人在术后2~3天进行;昏迷病人在发病1周后开始)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及被动运动,关节强直一静息时将患者维持于功能位,如:肩外展50°。内旋15°,前屈40°,手腕适当背伸,用支架或夹板或板鞋防止足下垂,幅度要大,动作须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松弛的关节。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主动运动时即应按阶段进行训练,避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②早期(清醒病人在发病2~3天内进行,最晚不超过术后2周)进行心理治疗、精神干预,经常接触病人,主动进行激励疏导,设法消除病人的自悲、抑郁、紧张、恐惧、烦躁、焦虑等心理,同时动员其亲属或朋友给予病人热情和温暖,并协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促进病人心理的积极转化:如果抑郁状态重者可给予抗抑郁药(如多虑平等):若烦躁可适当应用镇静药。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半年随访,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作为疗效判断标准评估。ADL1:社会生活能力正常;ADL2:有自理生活能力;ADL3:部分生活自理;ADL4:卧床,不能自理:ADL5:植物生存或死亡。(注:ADL1~3,为有效,ADL4~5为无效。)
结 果
结果见表1、表2。
篇9
方法: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发热,不明原因发热37例,上呼吸道感染58例,下呼吸道感染30例,消化道感染12例。WBC 0~4.0×109/L,N0 0.5×109/L患者一旦出现粒细胞缺乏,即单间消毒隔离,给予G-CSF 300μg静脉注射(上午),GM-CSF 300μg皮下注射(下午),并给予复发新诺明片1片,2次/日口服,盐酸小檗碱片3片,3次/日口服,进行消化道感染预防。一旦发热(T>38.5℃),即给予亚胺培南针0.5g,静脉注射每8小时50例,联合去甲万古霉素针0.4g,静脉注射每8小时30例,同时联合伊曲康唑口服液20ml,2次/日口服57例。
结 果
疗效结果,见表1。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轻微,用药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均正常,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讨 论
粒细胞缺乏患者,免疫力、抵抗力均低,极易合并感染。粒缺合并感染是临床急症,需紧急处理:①尽快提升粒细胞数量,应用G-CSF或GM-CSF。②强力抗感染药物尽快控制感染: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包括早期真菌预防。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是一种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静脉注射剂型供应。本品的广谱杀菌作用是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能力,可杀灭绝大部分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需氧和厌氧病原菌。本品的抗菌谱包括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拟杆菌在内的不同种类的病原体,而这些病原体通常易对其他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本品有对抗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降解能力,使其能对大部分病原体,如绿脓杆菌、沙雷杆菌属和肠杆菌属等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而这些病原体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性。去甲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株、各种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肠球菌属等多数革兰阳性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伊曲康唑是三唑类衍生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体外试验显示伊曲康唑在常规浓度范围内可抑制多种人体致病真菌的生长,这些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体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伊曲康唑可以破坏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他的合成将最终产生抗真菌作用。上述3种药物联合应用,覆盖细菌、真菌面广,杀伤力强。能为粒细胞缺乏患者设立强力的抗菌面,为患者度过粒缺期提供强有力的保证。③增强抵抗力,营养、支持包括静脉丙种球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的应用。
通过对137例粒缺患者的治疗,三药联用收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篇10
康复治疗学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康复实践技能,掌握中、西医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师。总之,康复治疗学的培养目标定为综合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医院)培养拥有全面技能的康复治疗师。
理疗是利用物理因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方法。理疗是康复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疗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康复治疗专业的理疗学课程主要讲解在康复医学中较为实用的现疗方法,包括:电、光、声、磁和温热等物理因子,克服功能障碍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使学生懂得理疗学的深刻内涵和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怎样去正确认识和应用物理因子去克服机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
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教学问题和改进
如上所述,理疗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就理疗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理疗内部各种疗法的关系以及理疗学本身的特点来说,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课程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1.从理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
理疗是康复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理疗并不属于康复,理疗是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这四大类医学所共同拥有的手段,理疗既可用于康复,也可用于预防、保健,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医院里,理疗可以广泛用于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而不仅在康复科发挥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理疗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理疗学也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国内目前临床工作中,康复科相比于其他科室与理疗关系更为密切,许多医院的理疗室从属于康复科。也就是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理疗工作时将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需要理疗的病人。因此对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除了熟练掌握理疗在康复中的应用之外,也应该掌握理疗在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的应用。为了使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在将来面对这些非康复科的病人时能更好的运用理疗进行临床治疗。一方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内、外、儿、妇产、皮肤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理疗学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增加常见疾病物理因子治疗的相关课程介绍。而这是很多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目前不充分的地方,也就可以成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2.从理疗学内部的结构来看
在我国实际理疗临床工作中,电疗法和光疗法占据了临床所有理疗的绝大部分,剩下的热疗、超声波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水疗法、磁疗法在目前我国康复科或理疗科比重较低,上述某些理疗方法在国内很多医院的康复科或理疗科尚未开展。而在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教学中,无论是教科书中各疗法所占篇幅比例,还是教学计划中各疗法所占学时比例,都与各疗法在临床实际应用时所占比例有很大出入。例如,很多高校的理疗学课程在各理疗疗法之间所分配学时基本平均。很多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课中,临床应用较多且内容丰富的光疗法章节和国内很多康复科或理疗科没有开展的水疗法,磁疗法章节课时数相同。这显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各种理疗方法时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更好的从事临床理疗工作。
当然,理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各种理疗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在高校读书时应该掌握所有临床理疗方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各种理疗方法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临床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显然对学生是最有利的。毕竟理疗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临床具体内容很多,而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理疗学课程的学时是很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更充分的理疗学知识,以更好的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从理疗学的特点来看
一方面,理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少、疗效持久的特点。尤其是和药物、手术等临床其他基本疗法相比相对更安全,但是理疗并不是没有副作用,每种理疗也都有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而这往往被临床从事理疗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所忽视。临床理疗工作者忘记询问患者有无植入心脏起搏器就进行如高频电疗等理疗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与理疗学教学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的另一表现。因此,在理疗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从事理疗工作的安全意识教育。教师有必要结合临床多讲一些物理因子疗法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理疗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各种新的理疗设备和理疗技术不断出现,因此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物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并对每种理疗的作用机制理解透彻从而更够在将来工作中理疗设备和仪器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能够最快适应。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加强理疗学最新发展情况的学习。对教学工作者来说,理疗的作用机制和理疗的最新发展应该在教学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教师所教授的理疗学知识应超过书本上的内容,应该掌握更多物理学,生物学和理疗学最新进展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更好的胜任未来理疗和临床工作。
三、结语
理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临床性很强,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而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还有很多与实际临床工作不完全相一致的情况,导致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很多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上体现不充分等问题。这有必要成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改革的入口。总之,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有必要进行不断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篇11
一、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主要特点与临床疾病诊治范围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疗效最确切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针灸运用其简、便、验、廉的治疗优势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外表皮肤特别是腧穴系统的刺激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增强人体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达到阶段病势、恢复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仅治愈了疾病,也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大大加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尤其在保健康复方面显示出了中医的绝对优势。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刺激病患特定的腧穴以治疗受伤、疼痛、不适性疾病。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和阴阳、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活利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
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通过使用力、电、光、声、磁、冷、热、水等物理因子以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机体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与药物代谢相比,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近年来在医院与社会上的使用愈来愈多并逐渐被广大医患及家属所认同,被大量应用在疾病后期的功能康复与年老体弱人群的保健。
二、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异同点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中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不同,且因为使用治疗工具的不同而在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注意事项。针灸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具有自己特色的理疗技术,治疗手法和设施分为针灸(即毫针,在此基础上60年代中期出现了许多新针疗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熏蒸、穴位注射等。物理疗法以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识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因素和运动因素作用于人体以调节人体虚弱与疾病状态下的局部或全身状况,达到转化病理生理,消除病因及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作为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一项诊疗技术,物疗也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伴随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医疗设备与治疗方法。
三、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结合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解放后国家重视的不断提高与在世界范围的大量应用,针灸推拿在国际医学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族的人们所认同,成为了一项公认的世界医学技术,也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创立和现代物理疗法与针灸推拿的有机结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临床上,通过大量的物理疗法与中医针灸的有机结合在治疗顽固性疾病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面瘫、 耳针加磁疗治疗胆石症等。另外,物理疗法应用针灸经络原理并配合药物,通过敷贴、导入、吸入等渠道进入人体,作用于相应的疾病部位,能有效加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今后当从以下方面提高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综合效用:(1)针对不同疾病灵活调节二者的应用强度,也就是或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或者二者并重,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2)密切注意现代现代医学治疗进展,深入研究针灸推拿理论,不断改进现有治疗仪器并研究开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医疗设备;(3)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此二者配合药物或其他诊治手段,推广应用到更大、更广的治疗领域中去。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针灸治疗疾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镇痛三个方面。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的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与抗痛这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刺镇痛的作用机能是复杂的,虽然已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探索和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1] 余瑾,张宏. 物理疗法与中医外治法 [J]. 现代康复2001,5(11):18-19.
篇12
1、是从事中医行业的上岗资格证,有了这个证可以到中医院、中医诊所、美容养生会所等各个行业。
2、康复理疗师指的是提供康复理疗指导或帮助的人,理疗即物理疗法,其优点是作用广泛,无损伤性,又没有痛苦,比较安全,对许多康复恢复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效果。尽管如此,做理疗的客户仍应掌握一定的知识,积极地配合,以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保安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为18岁,平均年龄为42.1岁。病程时间最长为10年,病程时间最短为1周。对所有患者依据内科学标准进行分级:患者可以顺利完成正常活动的评为Ⅰ级;患者活动受到中度限制但依然可以适应评定为Ⅱ级;重度限制且不能完成大多数日常活动的评定为Ⅲ级;失去活动能力的评定为Ⅳ级。本次研究中59例患者为Ⅰ级,45例患者为Ⅱ级,16例患者为Ⅲ级,无患者为Ⅳ级。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风湿以及活血药物进行治疗,以风湿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相关护理且接受关节活动的相关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基础上加上局部理疗按摩遗迹关节功能锻炼。按照不同分期程度的患者,进行对应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知识的讲解,主要如下:①急性期理疗护理。在这个分期的患者护理原则是对关节进行制动使得关节可以得到休息,尽量避免负重或者是过度的活动,不要让关节受到压迫。1天进行2次理疗,每次需要10分钟。②亚急性期理疗护理。对这个分期的患者护理原则是关节运动,维持患者关节的活动程度,让伸屈肌力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平衡,进行理疗可以让患者的血液循环加快,按摩是为了使肌肉松弛。理疗加上局部按摩:病变关节还有周围的软组织接受理疗,并使用一定手法进行按摩。两处关节同时接受理疗并且进行交替按摩,按摩的时候将其中一只手放在受累的关节位置,在关节感受到一定的热度之后进行按摩,力度由轻到重,在局部肌肉松弛之后对肢体使用手进行轻拉,让关节可以伸屈到正常的位置。1天使用2次理疗,每次30-60分钟,理疗使用红外线类进行。按摩则是使用掌腹或者是指腹进行点按,按摩的范围从病变关节的周围到病变关节的中心,力度从轻到重,1天进行2次,每次时间为10-20分钟。③慢性期理疗护理。这个分期患者的护理原则是对畸形进行预防还有纠正。进行局部理疗按摩,理疗和按摩的次数和时间与上述亚急性期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接受治疗1周后晨僵的时间明显缩短,没有出现休息痛以及严重关节压痛,肿胀有所消退,日常生活正常的评定为显效;2周后晨僵的时间明显缩短,没有出现休息痛以及严重关节压痛,肿胀有所消退日常生活正常的评定为有效;3周后患者无发生任何显著改变,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抗风湿以及活血治疗的基础上面,加上及时科学的红外线理疗、按摩还有功能锻练,对于症状的减轻、病程缩短、改善关节性能、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量以及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使用红外线进行理疗能够让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得肌肉可以得到松弛,同时也起到消炎、去肿还有镇痛的效果。按摩可以改善局部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现象。对于关节功能的保护还有增进可以通过锻炼来达到,并且可以有效预防畸形,对于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抗风湿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红外线理疗按摩护理,对于康复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