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绿色建筑景观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篇1

一、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对室外环境景观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它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历史学及等各方面内容。生态园林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可以美化住宅小区,让住宅居民生活在愉悦的自然景观下,为他们提供调养身心,休闲娱乐的好环境,二是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净化空气;三是调控自然风,植物可以影响气流的速度和方向,起到调控自然风的作用。通过生态景观设计既可以引导自然风进入住宅小区内部,促进住宅小区通风,也可以防止寒风和强风对住宅小区内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景物的不同和具体的空间布局转换不同。所以在设计时,既要把景观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又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未来生活影响。

2、综合性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且相互作用渗透的综合体,它包含自然景观和人义景观两大系统,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综合性特点。 它不仅要研究各个组成因素,更重要的是将其综合为统一的整体,研究各组成因素与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

3、手法的多样性

由于景观本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们所呈现的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是设计者当地景观的构成和特点,运用当地的材料和方法,并结合时代气息的材料和技术而所做的设计。

三、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探讨

1、根据生态园林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应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中的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还要懂得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当这种认识与生态园林美学有机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地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以厦门地区一个已获得绿色三星认证的住宅小区为例,生态园林的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者必须十分重视并且牢牢把握景观的动态性的同时,还应制定相关设计策略:

(1)、对整个住宅区进行风光模拟:通过对各个代表时节的风向、风力和日照的动态模拟,得出一张不同季节最适宜室外活动和最需要遮阴的区域分布图,直接指导景观设计中功能场地的布置。

(2)、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绿色三星项目对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要求为30%,通过在地面或地下布置蓄水池收集屋面和地表雨水,同时经过物化过滤处理,作为后期园区浇灌及冲洗用水。

(3)、保证30%的绿地率:如今的住宅小区多为高密度建筑群,室外景观需保证软硬景比例在7:3以上,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

(4)、采用透水地面:对除了小区消防车道以外的其他园路及广场,尽量采用透水材料铺地。

(5)、节约用水:在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同时,大面积绿化浇灌采用节水措施,设置浇灌或者滴灌。

(6)、增加乡土树种的应用:采用五重植物配置,多层次、多种类地运用适当的植被,既丰富景观效果又创造生态的植物群落。

除此之外,在项目预算许可下,还可以设计人工湿地,靠雨水补充水源;开设人工护城河,建立自身生态系统来保持水质的清洁;布置大面积垂直绿化,改善建筑的节能性能并且丰富景观。

2、从功能出发,将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林荫树阵广场、国际象棋图案铺装及景观小品、螺旋形铺装广场、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镜等景观要素,遵循动静分离、分区明确、适度围合、边界开敞的原则合理布局。运动空间开阔平坦、无障碍物;儿童活动区铺装图案柔和流畅、铺装形式新颖、色彩丰富、设备及材质安全舒适;树阵广场以极富动感的一组倾斜平行线为构图背景,树阵下灵活分布仿树桩桌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汀步石与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区空间连接为一体,动静分区相隔却相见,创造轻松、休闲的感觉。

3、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区泳池不仅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作为小区最大的水景,通过形式艺术化的处理,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及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同时,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水深不宜超过35~40 cm。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

4、在后期的景观维护中,注重采用节水措施和技术。在园区公共区域,布置高效率滴灌系统,将经过计算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这样可以减少50%-70%的用水量。在大面积草地上采用自动浇灌系统,同时采用经过净化处理的水,作为景观植物的灌溉用水。

四、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要重视创造景观,同时要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绿色生态景观设计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综上所述,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充分利用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核心,要充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建筑居住环境模式,对于住宅小区及其环境设计,在构思中,要将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两者有机的结合,求得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陆娟:《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出路》,《艺术百家》, 2007年01期

篇2

Keywords: construction site, plant system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创造景观的种植方式

根据场地绿化的功能分区,采用中心植、对植、列植等规则式的种植方式,也可采用孤植、丛植、群植、林植和散点植等自然式的种植方式来栽植树木,既可以将花草配置成花坛、花境,也可以配置成花丛和花群等各种形式,有时在场地中还存在多种形式的垂直绿化等。

二、加强植物生物多样性

利用丰富的植物种类创造优美景观。众多植物种类不应杂乱无序地堆砌,要注意植物材料的和谐与统一。种类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统一中有变化。各组团、各类绿地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各有特色树种。

三、光大传统园林艺术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题,近些年,国内出现了类似美国前些年出现的美化运动,许多的绿地被装扮成亮丽的色彩或五色斑澜,一时间,彩叶植物几乎到处泛滥。英国将树木贴成墙壁种植的病态方式开始在日本流行。在我国几乎要失传的传统优良的基础栽植(建筑物最近周边的一种栽植方式)在欧美却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发展和普及。因此,我们要大力光大传统的园林艺术。

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植物与建筑的调和与烘托。如充分利用门的造型,以门为框,通过植物配植,与路、石等进行精细的艺术构造图,不但可以入画,而且可以扩大视野,延伸视线。窗也可充分利用为框景的材料,安坐室内,透过窗框外的植物配植,俨然一幅生动画面。由于窗框的尺度是固定不变的,植物却不断生长,随着生长体量增大,会破坏原来画面。因此,要选择生长缓慢,变化不大的植物,如:芭蕉、南天竹、孝顺竹、苏铁、棕竹、软叶刺葵等种类,近旁可再配些尺度不变的剑石、湖石,增添其稳固感。这样有动有静,构成相对稳定持久的画面。为了突出植物主题,故而窗框的花格不宜过于花哨,以免喧宾夺主。不同的墙面可以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白粉墙常起到画纸的作用,通过配植观赏植物,用其自然的姿态与色彩作画。

案例:海淀生态办公区场地植物系统设计

海淀生态办公区位于中关村科技园海演园发展区园区,场地植物系统设计以生态设计为核心,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生态办公区分为三个组用,各组团之间相对独立又通过中心绿地彼此相连,为了营建一处田园般的办公环境,园区周边采用片植和群植的手法,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配以适量的花灌木及缀花地被。林木的郁闭度在0.6—0.7之间,林间可以安排一些游步道,但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活动,可容纳人们散步,给人以葱郁、茂密、林木森森的感觉。场地植物系统的配置具有挡风、通风、降噪、滞尘、杀菌、消纳污染、遮阳降温、防火减灾、净化雨水的生态功能,同时注重植物系统的景观功能以及与建筑的配合效果等。

1、挡风方面

选择常绿植物,对西北主导风向的寒风进行了最佳效果设计。植物系统的配置与建筑系统的通风关系,通过调整植物系统的布局,达到为建筑输送新风的功能。

2、降噪、滞尘、杀菌、消纳污染、防火减灾方面

选择功能强大的植物类型,并进行合理布局。

3、遮阳降温方面

在建筑的东西两侧利用植物进行了遮阳降温设计。

4、收集雨水、净化雨水方面

篇3

1.2绿色建筑理念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阶段,许多居住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过度追求装饰性元素的表达,频繁使用喷泉、雕塑、亭台等设计要素,这其实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误解,背离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本质。绿色景观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应当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并且要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就这一点而言,景观设计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采用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和应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对原始空间关系的处理,使之与居住区总体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因势筑园,就势造景,通过较少的投入,简易的工艺,乡土化的树种来实现局部的景观改造,且尽可能避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取得较为出色的景观效果。

2绿色建筑视域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2.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将景观设计的消极要素转移至地下,从而为地上空间的设计规划奠定基础。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建造地下车库,可以将车库的出入口、采光通风口同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相结合,使之看起来协调自然,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2.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2.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2.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2.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2.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2.7种植设计

景观植被应以绿色为主,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并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予以搭配,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景点的景观特征,实施专题种植设计。对于居住区换热站换气口、消防水池通气口等区域,可利用植物加以遮挡,达到环境美化效果。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对不同色彩、类型、高度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构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植被系统,用不同的植物点缀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兼具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空间。

篇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这些变化,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适合“居住”,而是住宅小区的环境、居住功能甚至生态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体现在了建筑设计理念的变迁上,我国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理念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刚开始的简单的“坐北朝南”到后来的“亲水近水”,再到现在的“绿色建筑”,而且并朝着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一、何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概念上主要包含如下几点:(1)节能,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我们减少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3)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的使用空间要做到“适用”、“健康”、“高效”。绿色建筑从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到拆除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的节能及环保要求。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的利用,还要尽量地降低建设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健康的空间,并全力降低拆除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坚持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

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其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适用统筹兼顾原则。考虑到促进生态和谐的总方针策略,我们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还要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总体,将这种生态理念应用到绿色建筑的设计中来,以此对小区进行布局的规划,楼房构造的设计,节能减排。无论是对空间的配置还是绿化系统的设置都以“促进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展开设计工作,在这个大“总体”中尽可能的面面俱到,以实现整体性、共生性、反馈性的统筹兼顾式绿色设计。

适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以人为本”是建筑的核心,是建筑的灵魂,人才是建筑的最终使用者,建筑是冰冷无声的,人给予了他“生命”,因此我们创设绿色型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提供给居民一个高效、环保、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在建筑给予居民庇护的同时让自然融入居民的生活,回归自然地净化,给心灵一片净土。确保了安全,愉悦了心情。为了实现这份美好的规划,就需要绿色设计充分发挥它的积极能动性,以建筑为媒介和桥梁,在人与自然中贯穿一气。融入人文精神,保护历史遗留文化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先人智慧的结晶,在社区中进行社区历史文化的宣传,对传统的故址予以保护。

设计要点

确保人的健康。以人为本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最根本原则,因为人才是住宅的最终使用者。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居住在住宅里的人的健康,这要求室内的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以及电磁场辐射等因素均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尽量采用采用无毒材料,比如墙和吊顶使用不会释放有毒气体的涂料,选用不会释放甲醛建材,装修地面时采用陶瓷、硬木等硬材料,避免大量使用木制品、地毯、涂料等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的材料。合理组织室内自然通风,这也有利于节能,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声环境,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水的质量是居住在一个小区住宅品质的重要方面,因此提高水质量也是绿色建筑设计所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可直接采用直饮水。还要改善室内采光,这既有利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同时有节能的效果。

节地与室外环境。(1)建筑场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2)适当提高建筑的建筑密度,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3)降低环境负荷,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4)绿化: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以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合理配置绿地,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声的目的。

墙体保温方面。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实心粘土砖作为墙体材料,“秦砖汉瓦”的概念根深蒂固,对能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近几年,各地均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墙体材料更新:在粘土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多孔砖,按节能要求改进孔型、尺寸;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用粉煤灰、煤矸石、浮石和陶粒等生产各种混凝土空心砌块;充分利用加气混凝土优良的保温性能条件,广泛用于框架填充墙及低层建筑承重墙的施工;复合墙体作为能满足较高绝热要求的主流墙体,在我国已开始使用,一般有外保温、中间保温和内保温三种。门窗保温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前,门窗材料以木材为主;70年展为钢门、钢窗;80年代铝合金以其在门窗制作使用过程中优越的性能异军突出;20世纪末至今,塑料门窗已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应用。随着我国屋面节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平顶屋面,应用较为广泛的一般是加厚加气混凝土屋面、架空加气混凝土屋面、屋面下设保温层(充填材料一般为聚苯板、浮石砂、膨胀珍珠岩等)等做法;对于近期在国内发展较快的尖顶屋面,可利用顺坡顶铺钉玻璃棉毡或岩棉毡等绝热材料,也可在天棚上铺设。

4、应用昼光照明技术降低照明能耗。在建筑的能耗排行中,建筑照明是排名前列的选项。在一些商业性质的建筑物中,建筑照明所消耗的电量有时候可以占到总耗电量的30%以上。而且由于照明发光制热的因素,在一些需要降低环境温度的区域空间里,因为照明制热的原因还导致制冷系统载荷的被动性加大。昼光照明就是将日光引入建筑内部,并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以提供比人工光源更理想和质量更好的照明。昼光照明减少了电力光源的需要量,减少了电力消耗与环境污染。研究证明,昼光照明能够形成比人工照明系统更为健康和更兴奋的环境,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5%。昼光照明还能够改变光的强度、颜色和视觉,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中。

5、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必要且非常有效,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即越优越。在夏热冬冷地区,对于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两者间有时又会产生矛盾。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太阳的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

太阳能热水系统。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供应逐渐成为住宅建筑必须具备的功能,热水能耗也会越来越大,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应是符合绿色建筑原则的。在住宅建筑中普及太阳能热水供应的最大障碍还在于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一体化时,只有当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设计真正一体化,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屋顶应成为绿色建筑、尤其是绿色住宅建筑的一项重要措施。

如今,绿色节能建筑已成为了最热门话题,绿色节能建筑降低建造和使用中的能耗,降低了环境负荷,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解决能源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广大建筑设计者一定要在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从规划、建筑、环境、园林、材料等方面着手,贯彻落实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集环保,节能,舒适,安全为一体,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秉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综合多门科学技术和专业设计人员的智慧,综合考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方案。发挥自然的能动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给居民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顺应时展潮流,促进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杨仁山.建筑技术中绿色建筑技术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3)

[2] 张卫宁,李保峰.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8(05)

[3] 穆慧敏.谈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的关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2)

篇5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前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还缺少一致性的认识,因此在实施上的差距较大,而绿色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我国近几年在全面的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并争取在5年内在全国新建建筑达到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争取三分之一以上的既有建筑基本上实现节能的改造,而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实现节能的百分之五十。到2020年绝大部分的既有建筑就可以实现节能改造,新建的建筑全部实现建筑节能为65%的总目标,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下降20%,而我国建筑的资源消耗水平也将接近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分析

新时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集成化与综合化的设计方式。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各方参与人员能够给予对生态保护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融入新时期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重点关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生态、环保、节能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绿色平衡理念以建筑设计为载体呈现出来。基于以上分析,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其设计目的与设计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一)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遵循生命周期的设计原则:基于对生命周期理念的分析,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针对人居环境加以特别关注,将包括材料回收、材料处理、建筑施工以及环境保护在内的相关内容视作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借助于此种方式合理控制建筑设计及后期施工运行阶段的废弃物,从而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二)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整个现代经济社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在于――人。人不仅广泛的参与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同时也肩负着对绿色建筑进行合理使用的关键主体。基于以上分析,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绿色建筑设计应当在针对能源进行高效节约的前提下合理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此过程当中更不得以人自身健康及舒适性程度的牺牲为建筑设计的代价,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设计中以充分遵循人为本设计原则的基础与核心所在。

三、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分析

新时期绿色概念与建筑设计领域的融合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行业设计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积极性对挑战的过程当中有效展开有关建筑设计绿色化发展的探索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正确分析并把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确保建筑设计行业能够不断向着绿色产业方向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这一因素,未来建筑设计应当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应当向着“因地制宜”化方向发展: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当中,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制定及其规范无疑发挥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设计工作人员在实施绿色建筑设计行为的过程当中应当如何体现建筑设计“绿色性”呢?最为直接与有效的方式就在于结合特殊气候环境,把握区域性经济文化特点,设计与其特殊地理位置相匹配的建筑方案。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广大的地域结构及占有面积使得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区域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举例来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常年炎热多雨,因粗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应当因地制宜的关注隔热与通风问题;而对于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的我国北方内陆地区而言,考虑到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夏季短暂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就应当针对保温与防寒问题加以特别关注,以此种方式确保绿色建筑设计的环境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应当向着 “人文”化方向发展:新时期的绿色建筑决不能单单从对绿色环境的满足角度上进行理解,同时也需要追求对社会大众身心需求的充分满足与实现。在此过程当中应当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能源消耗问题以及资源消耗问题的合理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抑制整个绿色环境应受到建筑作业而产生的冲击。基于以上分析,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者的角度上来说,合理把握绿色建筑设计尺度,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实现有关建筑平面/立面选型以及整个环境的充分融合。不仅如此,为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思想,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还应当借助于对地形地势的综合应用实现整个建筑功能应用的综合性、智能性与便捷性,以方便受众的使用为重要因素。

(三)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应当向着“生态节能”化方向发展:新时期现代经济社会的优化与完善将可持续发展摆在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地位,绿色生态建筑同样应当充分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对于绿色建筑设计而言,这种可持续发展形式的设计不单单应当从设计结构与设计方案的确定上加以关注,同时也应当着眼于对生态节能性设计技术、材料等问题当中。现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建筑应用的节能降耗,这就要求绿色建设设计工作者需要通过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以及对物质能源消耗的有效控制加以特别关注。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外墙保温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均是值得绿色建筑设计引入的。

四、结束语

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文明正在逐步向着新时期的绿色文明转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再在此发展背景作用之下,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核心已转变为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全新发展。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绿色建筑设计毫无疑问的承担起了整个建筑设计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产物。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柴宏祥.胡学斌.彭述娟等.“混凝沉淀――人工湿地”处理绿色建筑中水正交试验.[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32.(04).101-107.

[2] 柴宏祥.胡学斌.彭述娟等.绿色建筑节水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经济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09).113-117.

篇6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篇7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建筑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景观设计要不断以提高建筑使用群体满意度为前提,加大建设生态建筑景观的力度,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规划的效率和效用,从而使居住人员能够充分感受建筑景观的美好,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满意度。当前,人们对建筑环境越来越趋于绿色生态的方向,由此生态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打造绿色生态建筑环境是以后建筑景观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是针对生态建筑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见解,力图为提高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1 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1.2 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1.3 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因此,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1.4 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2 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2.1 景观道路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到与车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热爱程度。

2.2 景观植物规划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充分保证种植植物能够成活,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灌木、草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层次性,使景观构造能够体现层次性,要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养护的难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发挥景观植物的功用性。

2.3 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建筑景观小品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自觉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3 结语

建筑景观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环境及整体布局,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精心设计建筑景观各要素,从而保证建筑景观与建筑实体的协调,创造一种视觉冲击,从而增加人们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满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喜爱程度,使人们能够充分与自然接触,在居住环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进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瑾.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J].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J].文艺研究,2009(1)

[3]袁毅.浅析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8(9)

篇8

1 “生态小区”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生态住宅小区”的定义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组织住宅建筑室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无污染、生态平稳的建筑居住环境。所谓的“生态小区”,主要有三个要素,即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

2 生态小区的特点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首先要协调发展。生态小区内营造自然与人共生的人居环境,将自然融于小区,小区环境融于自然,使人们回归到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理想居住环境。生态小区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还要达到

环境、人、建筑、自然的和谐,使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整体协调。应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应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在小区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导入雨水利用或净水系统的设计,在小区内实行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轻污染。

3 生态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生态小区景观的营造,应当符合舒适、高效、健康和美观的设计要求。小区的景观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力求营造“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花木扶疏、缓坡清流、阳光草坪、生机盎然”的人间仙境。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环保的,又整体和谐的人居环境,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景观设计自然多层次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生态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节约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能营造自然的景观,使空间有变化,有层次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其次,选择地域性植物树种,在园林绿化上尽量选择适宜生存的乡土植物为主。

3.2小区内外环境立体化原则

运用“景观生态网络”的设计理念来规划设计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景观,赋予住宅小区景观空间的立体化、多样化和网络化。小区内部绿化与外部环境景观连接成绿色网络,内外景观交融,和谐过渡和延续,使得小区外部也成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小区围墙绿化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住宅小区环境。

3.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在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合理梳理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始终要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居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社会学、美学等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人与自然界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要使景观设计更加符合整体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小区景观。

3.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住宅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石缝和浅沟里寻找小动物;买菜回来的老人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小区绿化要依据人们的需求来设计。

4 生态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四大要素设计

生态小区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为地形、植物、建筑、水体。

4.1地形―――“因地制宜”打造缓坡景观地形

地形是小区景观设计的基础,是构成小区景观的骨架。在建筑过程中的平整土地,使得小区原地形通常遭到破坏,破坏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是生态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英国对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世界各国设计师的广泛认可。这就要求小区景观设计时在满通流线的基础上,尽量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原来的地形地貌,依坡而建,在景观设计中选用起伏的缓坡设计。

4.2植物―――“适地适树”丰富植物景观层次

在进行小区植物配置时考虑到植物的适地适树、功能要求、景观需求、经济要求,注重选用多样化的植物来营造舒适、美观的生态环境。首先,通过乔灌与地被草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采用各种形态,各种花色的树种、宿根地被植物、芳香植物配置成多样性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其次特别要注意“适地适树”原则,小区景观设计植物应用的尽量乡土化,作为骨干树种的乔木,以及丰富景观的花灌木,都要注意选用乡土树种。再次,要注重植物配置的功能性,推广保健植物,提倡利用植物来隔声减噪、吸收废气、净化空气等等。

4.3水体―――“生态循环”梳理绿色景观水系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水是景观设计中最活跃的要素,极富表现力,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生命之源,水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丰富的营养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他野生物。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具有动的喧嚣,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产生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在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生态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是实现小区水环境生态化的理想途径,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生态住宅小区污水处理今后的发展方向。

篇9

一、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1.2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1.3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区设计美轮美奂,但转来转去没有一处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让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因此要强调休息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1.4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二、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2.1 景观道路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关注与喜爱。居住区园路设计还要着力关注方便居住者的进出,防止设计的园路因不方便使用而导致业主自行在景观地上随意踩踏成路。

2.2 景观植物设计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充分保证种植植物能够成活,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灌木、草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层次性,使景观构造能够体现层次性,要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养护的难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发挥景观植物的功用性。同时还要避免由于过度追求植物的密度和丰富度和堆坡造景而对低层建筑的视线和采光造成负面影响。

2.3 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建筑景观小品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自觉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三、结语

建筑景观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环境及整体布局,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精心设计建筑景观各要素,从而保证建筑景观与建筑实体的协调,创造一种视觉冲击,从而增加人们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满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喜爱程度,使人们能够充分与自然接触,在居住环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进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瑾.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J]. 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 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J].文艺研究,

篇10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购买新住宅成为家庭头等大事。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及提高。故而创造优美、舒适、生态的住宅外部环境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地产商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通过生态、优美的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因此,以居住者为对象,为其营造出舒适、安宁、绿色、生态并有良好户外空间的住宅小区环境成为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一、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

生态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经验,遵循生态学、建筑学原理的基础上,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对室外环境景观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它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涉及建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美学、历史学及等各方面内容。生态园林不仅美化住宅小区环境,还有改善环境生态因子,对恶劣环境因子起到防护作用,尤其极大调节并改善小区局部的小气候,对人们产生良好的保健效果。归纳起来,绿色生态住宅景观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和谐性。

由于城市人口、高楼、工厂、车辆等增长迅速,使得我们居住的地方变得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东西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系统及环境,因而,搭建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的生态园林系统,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多样性。

生态住宅景观设计不只是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它受到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受构成生态园林系统中动物,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在设计中运用材料、方法、技术等多样性的影响,其内容及形式也必然是丰富多样化的。

3、可持续性。

生态住宅景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材料,资源的再生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改造并营造出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最终使人类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

4、公共性。

生态住宅景观虽然看似都是一个个小区个体, 但其与我们的城市园林形成的是一个大的整体,其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所有能起到调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一样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二、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探讨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特别是城市住宅小区园林中,以植物为园林的主角,最大化提高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达到自然美的唯一途径,是符合人类要求的生态环境。植物不仅仅是装饰因素,它对构成室外空间,改变空气质量,稳定土壤,改善小气候和弥补能源消耗都有许多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初期,植物应作为综合要素与地形、建筑、铺装材料及园林构筑物一并加以分析研究。

1、种植设计 通过各种色彩植物、花卉、树木、草坪的栽植与搭配,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达到清洁空气,吸尘降温隔音,营造与美化生活环境。

(1)构造空间,疏密得体。在住宅小区植物设计中,以植物配置围合出开阔和幽静的疏密空间,以及运用园林植物的体型、色彩衬托建筑,创造出观赏美景的最佳视线。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其空间处理可分为上、中、下层及地被栽植。上层栽植以大乔木为主,如栾树、木棉、杜英、大王椰子等;中层以小乔木植物为主,如夹竹桃、鸡蛋花、含笑、小桂花等;下层以灌木为主,如杜鹃、扶桑、马缨丹等,最下层覆盖草皮地被。

(2)注意植物的生态习性。由于小区绿地比起公园,风景区等绿地而言,其局限性相对明显。避免形成不适合下层植物生长的“覆层混交”。除了在树木的株行距上注意调整外,还要严格选用耐荫品种。

(3)塑造植物,形色兼备。利用修剪的绿篱,丰富层次,勾勒轮廓,作为背景是近年来植物造景比较灵活运用的一种手法。绿篱宽度从一,两米直到七,八米,选用叶色奇特,鲜明等不同品种的绿篱。

2、硬景设计。住宅小区中,开阔的广场,华丽的铺装,木质花架,欧式亭廊,应有尽有,给住宅小区里的人们创造轻松、休闲的生活空间。但是如果广场位置不合理,距离住宅太远,导致其使用权仅供周围部分人使用;再者,偌大广场没有一棵树遮阴,导致使用率降低,这都不是生态住宅园林该有的。另外,要充分利用宅间距,规划成组团布局,并设置足够的空间和小品,使每个区域都拥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在组团内设置具有识别性能的特色标志,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会给园林带来生机勃勃,使用更加合理;构筑物的质量更加提高,成本也可能大大降低。如仿古建筑采用现代结构,增加有效面积和防火性能,使用更合理,节约木材等。

3、水景设计。水是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种园林因素,也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水体可赏、可游、可乐。大水体有助于空气流通,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景观的设计和维护注重采用节水措施和技术。草和灌木对水的需求相对较大, 产生的生态效应却相对较小,因此,在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中,提倡尽量减少对大面积草坪的使用。在景观维护中,提倡通过高效率滴灌系统将经过计算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这样可以减少50%-70%的用水量,草地上最好采用小容量、小角度的洒水喷头,对草、灌木应该分别供水,对每种植物的供水间隔宜适当加长,以促进植物根部扎向土壤深部,要避免在干旱期施肥或剪枝,因为这样会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对水的需求。另外,可以采用经过净化处理的中水,作为景观植物的灌溉用水。

结语

总之,园林水景景观设计在现代居住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一大亮点。景观设计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种各样的景观设计风格也开始走入现代的住宅小区。加强现代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体现。理想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原则,还要结合考虑工程的造价,达到最理想的景观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国志.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7(9):109-112.

篇11

绿色设计理念,是一种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以保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也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绿色设计的含义非常广泛,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设计理念与环境相符合是绿色设计的必然条件。把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能够尽最大程度降低设计的经济投入,还能够打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景观环境,并通过改变景观环境的布局、构筑物等方面使欣赏者得到更好的精神体验,同时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 绿色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2.1 针对能源进行创新

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天然能源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严重污染环境。如: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这都与绿色环保理念极不相符。当前,全球已开始面对严峻的能源问题,而作为负责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人员应针对这严峻的问题对园林景观环境予以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在保证满足景观美态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地引入新型的能源,并以此为推动力,减少或避免由传统能源携带而来的不良影响,进而达到降能减耗、减少对环境二次污染的目的。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处理不同能源物质时,还可以深入挖掘能源物质的使用性能,借以发挥其再次利用的功能,以实现节约的目的,与绿色环保理念相契合。

2.2 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通俗地进行解释,景观设计实质上就是设计园林景观,但是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景观,根据环境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师要结合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环境、资源、地质的统一结合,以设计出独具一格,极具当地特色的景观。譬如说:针对有关的动物、植物等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将当地极具特色的物种引入到设计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同时也能够保护植物,打造属于当地的特色。再者,还可以对当地的古树名木、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发扬,在发挥其美感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实现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 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篇12

防止盲目崇洋。由于近现代以来西方列的综合国力较强,造成部分国人对其盲目崇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则一切以西方为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打造中国特色景观设计;

注重保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些年出现了各地一律修建仿古建筑或西式建筑的情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其实各地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传不仅异常珍贵,而且能够凝聚居民认同感,因此需要注意体现地方特色。

与城市整体建设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整合,除此之外,要打造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使其能与城市的整体建设风格相协调。

篇13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一定的生命周期内,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及保护环境,并以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原理为原则,对建筑物进行布局设计,使建筑物中的物质及能源等能够有序运行,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一、绿色理念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盲目强调装饰性,从而使得许多小区周围出现大量的喷泉、亭台和雕塑等建筑,这样的布局实际上很不科学,景观设计应以生态自然为主要原则,而在内容上应朴素简单与当地情况相符,突出特色。实践证明,生态景观设计能促进景观绿色化的进一步推广,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对景观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风格上要与整体风格相互融合协调。即在环境舒适度一定的情况下,对原有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就势造景,尽量实现用较小投入,获取最大回报的目标。注意避免使用化石能源,这些能源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二、绿色理念在住宅设计中的体现

(一)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

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绿色建筑在平面布置、三维空间分布及立体设计方面的优势,会直接为自然通风效果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居民住宅的舒适度及室内空气质量。

(二)日照、遮阳效果的设计

由于阳光照射及热辐射的影响,会导致居室产生热环境。对建筑周围进行凹凸变化设计能够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从而减轻室内受热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按照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经过设计人员严谨地科学计算,对日照、采光等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检查其是否满足基本要求,进而实现更好的效果。

(三)隔离噪声,控制污染

要想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噪声及污染。通过对绿化带进行合理布局,能够确保建筑物周围气流流动正常,这样将会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前,设计人员应对施工现场认真勘察,看当地噪声及污染是否限制在一定标准内,如果超过标准,需采用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处理,改善居住环境。若噪声及污染问题严重超标,那么可以在住宅区使用双层玻璃,这样既能控制噪声污染,还能保持室内自然通风。

(四)避免热岛出现

绿色建筑热环境与气流流动及周围辐射系统具有密切关系。由于受材料、绿化面积及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绿色建筑周围很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因此,如何对建筑物进行科学设计、绿化布局从而降低热岛效应,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建设生态型住宅不仅能够增加绿化面积,还能增加花草树木和水景设施的数量,从而保持住宅内良好的通风效果。但需注意的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需使上述几点同时达标,若上述几点其中任意一点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就无法改善住宅热环境,并且还会在浇灌草地的工作过程中浪费过多的资源。在选择绿化植物及水景设置时,需充分考虑住宅热环境的设计,景观除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外,最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从而使住宅内外环境得到改善。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若将人与绿色理念区分开来,将会给环境带来更多的威胁。

三、景观设计中的绿色理念

(一)景观设计人员应满足的要求

要想使景观设计满足生态发展的要求,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对景观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善于学习,积累经验,掌握自然规律,提高本身哲学素养,通过设计工艺充分体现景观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景观设计都会或多或少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而这种改变也会由于工程的实施影响自然环境,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所以,如何避免害处,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成为设计人员关注的焦点。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全面掌握科学,熟悉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上实现形式美与视觉美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应考虑设计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一个设计作品若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那么该设计必然不是优秀作品,这样的作品具有很多潜在威胁,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一个成功的设计人员,应该同时兼备生态学者的身份,只有让这二重身份相互支持与补充,才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另外,一个成功的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其作品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威胁外,还要求他们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对那些缺乏美感,存在缺陷及遭到破换的环境进行改善,使它们逐渐转变成既适合人类生活又有利于其它动植物生长。从这一方面来说,设计人员又具有园艺家的职能。

(二)景观在生态设计中的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自然美,就是指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因素,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依山傍水的真实感觉。当然,这样的环境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遵循当地生态环境原则,通过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渗透生态理念。在进行设计工作前,应对当地环境进行深入观察,仔细研究,在这过程中渗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有些设计人员已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对已有地貌进行充分合理地利用,或在已有的自然植被上添花加绿等。

其次,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尽量减少人为建设。目前大多数景观作品仅呈现出绿色的表象,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的就是生态的。但景观生态学者们却对其进行了否认,提出自然格局在整个绿色设计作品中占据核心地位,要比人为设计更加健康,更具生命力。因此,设计人员应合理处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间的关系,对已有的资源充分改造利用。同时,还要通过科技技术,减少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再者,景观设计工作基本上是一次定型,需要较长的工期,所以在对其设计时,设计人员一定要对其长远发展进行考虑,若因景观设计不合理导致实行几年就要将其,会对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说,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还应充分掌握平衡理念。

(三)如何实现理想设计方案

对于一些常规景观的设计来说,要想实现需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依据,以使用的工作性、社会的文化性及工艺艺术性为原则进行设计。顺应自然,将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完成最终方案。

四、结语:

总之,要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需综合多种技术加以运用,除了采取先进技术外,也需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支持与指导。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都应相互配合与支持,促进彼此间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从而综合多学科知识,从环境、经济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对绿色理念的建筑环境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相关人员找出问题所在,实现更好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