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

篇1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中男53例,女22例;年龄22~89岁,平均(68±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脑血管意外19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喉癌各8例,ARDS 3例;均行机械通气。经鼻气管插管5例、经口气管插管53例、气管切开17例,全部病例均行鼻饲。

1.2 原因分析

(1)人工气道的建立:气管插管明显削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并可抑制吞咽活动,易使反流胃内容物吸入肺内[1],气管插管气囊压迫食管括约肌群,使防止胃内容物逆流的功能下降,亦增加了的反流机会。(2)呼吸机机械通气对胃肠道的影响: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正压通气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由于气囊充气不足,加压气体从气囊逸出引起吞咽反射亢进,也可能造成反流和吸入。(3)鼻饲胃管的影响:机械通气患者常因气管插管昏迷.神志模糊,不能自行进食,需插胃管供给营养,而置入鼻胃管使食管下括约肌关闭受阻而致胃管反流和误吸,易并发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4)抑酸药物的使用: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常规早期预防性应用抑酸药防止消化道出血。抑酸药抑制了胃酸的分泌,使胃液pH值改变,导致胃内细菌繁殖和鼻咽部定植菌向下呼吸道转移,同时减慢了食物的水解,使得蛋白酶活性降低,延缓胃排空,可造成胃内容物的反流和误吸。(5)ICU常用药物的使用:如镇静剂、肌松药、茶碱类药、多巴胺、酚妥拉明、抗胆碱类药,部分钙拮抗剂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和损害抗反流屏障,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增多[2]。(6)意识状态的改变:ICU患者处于昏迷,神志模糊状态会厌反射受抑制,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引起胃液反流误吸入肺内。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气囊护理,加强口咽部和气管内吸痰,有利于减少误吸的发生。鼻饲前应先吸净气道及口腔内的分泌物,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min内尽量不要吸痰,以免刺激引起反流,定时检查气囊充气量,以不漏气为宜,一般<10ml,维持气囊压在25~30cmH2O,气囊放气前应先吸净气囊周围的分泌物,带冲洗导管的气管套管每2h气囊上方冲洗一次。

2.2 预防隐匿性吸入

隐匿性吸入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声门下,气管套管及气管插管气囊上部的分泌物及通气机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微量吸入所致,故除做好上述主要诱因的防范护理外,还应及时倾倒集水瓶冷凝液,1次/周更换呼吸机管路,以减少肺吸入,减轻肺损伤[3]。

2.3 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

本组患者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明显减弱,根据吞咽能力分级标准结果:“高度误吸危险”。监督患者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用其引起咳嗽的副作用,来增加咳嗽反射。

2.4 加强口腔护理

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开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2~3次/d。

转贴于

2.5 改善胃肠功能

餐后1h按摩腹部3次/d,10~15min/次,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并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如上肢伸展、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等运动。服用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莫沙比利能加速胃蠕动和排空,吗丁啉可使幽门舒张直径增大,胃排空率增快,或服用中药。避免长期使用能降低食管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茶碱类药,受体激动剂等。

2.6 妥善固定胃管

确保位置正确,放置鼻胃管后,妥善固定胃管,胃管入口应有明显标志,可用棉绳在标志处打结后再缠绕于患者耳后固定,松紧度以1指为宜,每次鼻饲前均应抽取胃液及观察标记。每次更换鼻饲管时,应用止血钳夹住其尾端向外迅速拔出。kiver的临床研究显示,经鼻胃管的误吸率为46%,而鼻肠管内鼻饲的误吸率仅为6%。条件允许尽量使用鼻肠管。

2.7 定时测量胃内残留量

每隔4h听诊肠鸣音,以确定有无胃动力不足。每次鼻饲前应测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为鼻饲量的50%,应暂停鼻饲。多数研究认为若胃内容物潴留量>100~150ml,必要时停止或减慢喂食速度。

2.8 鼻饲护理

鼻饲后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保持60min,30min内不可翻身[4]。可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可使口咽部分泌物向咽部聚积,刺激吞咽从而减少误吸发生。若患者出现突然分泌物增多,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如出现误吸应及时处理,以防意外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管饲营养液的温度、量及时间,目前多采用营养泵滴注法或微泵推注法替代传统鼻饲推注法,减慢鼻饲速度,每次鼻饲液不宜过多,控制在200~300ml,温度在40℃较为合适,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误吸。

3 讨论

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存在较多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因素。重视机械通气患者鼻饲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通过精心护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既满足患者营养需要又减少误吸的发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机械通气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罗小青. 机械通气中鼻饲与吸入性肺炎的相关性护理对策. 现代医学,2005(5):50~51.

篇2

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2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3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抱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篇3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篇4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 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篇5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登记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且与派出所核查复实。人口资料来源于钟家庄镇派出所,根据年末人口计算平均人口数。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

1.3死因分类

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为统计口径,根本死因以国际统计疾病(ICD-10)分类为标准。

2 结果

2.1 死因别、死亡率及死亡顺位

本团2012年全团总人口数12664,死亡75人,总死亡率是592.23/10万,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事故(意外伤害)、消化系统疾病,这五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6%。见下表。

2.2死因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33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恶性肿瘤11例;事故(意外伤害)5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96%,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2.7%。而传染病死亡所占的比例很低,仅占总死亡的2.7%。

2.3 2012年,我团男性总死亡50人,死亡率为66.7%, 女性总死亡25人死亡率为33.3%,男性死亡率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前6位死因相同,但顺位不同。

2.4在意外伤害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交通事故。

2.5在居民死因中存在着社区、连队差别。2012年社区总死亡38人死亡率为51%, 连队总死亡37人死亡率为49%,连队死亡低于社区。意外伤害死亡5例,占6.6%社区3例、连队2例,居民排在首位的也都是车祸,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1.5:1。

2.6疾控中心每年都要统计分析全团居民死亡原因和顺位的意义在于:统计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团场公共卫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它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以及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疾病防治等项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分析

循环系统疾病:①脑血管病②急性心肌梗塞③冠心病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恶性肿瘤: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

这三种疾病是我团镇区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防治对策

最重要 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预防的方法就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烟、过量饮酒、静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意外伤害等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只要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好,就能使每个人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及意外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覃常宇,周小军.关于2011年西湖区居民死亡及死因监测分析中国保健营养[J].2012(22).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呈逐年提高,在上海,人们的预期寿命由2002年的78.44岁上升至2009年的81.73岁,寿命的延长使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通过对杨浦区殷行社区2002 ~2009年60岁以上老年人的死因分析,了解本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死亡规律,为制订社区老年人保健、老年疾病防治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2 ~2009年殷行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为户籍人口。

1.2 方法

人口资料由杨浦区公安局提供。死亡资料来自杨浦区殷行社区2002~2009年医学死亡证明书,并由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死因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9 标准进行整理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由专人统一录入,应用EXCEL2003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2002~200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持续增长势态,其占全社区总人口数的比重也愈来愈大,从2002年占18.99%上升到2009年的24.23%(见表1)

2.2 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情况

6O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占全社区总死亡人数的84.44%,其中男性占81.29%,女性占88.39%;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见表2)

2.3 60岁以上老年人死因构成及顺位

在死因顺位排列中以循环系统(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为第一位,其次是肿瘤、呼吸、内分泌、消化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包括骨折、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等)。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有上升趋势。 (见表3)

2.4 不同年龄组老年人患病死亡情况

60岁组因患肿瘤而死亡占同年龄组死亡总人数的第一位.循环系统次之,第三位是内分泌系疾病 ;70岁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占同年龄组死亡总人数的第一位.肿瘤次之,呼吸系统死亡率为第三位.但死亡人数较60岁组增加;80岁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占同年龄组死亡总人数的第一位,第二位为肿瘤疾病.第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 三个年龄组的其他疾病死亡位序无明显变化。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见表4)

2.5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老年人患病死亡情况

患肿瘤疾病男性死亡构成高于同年龄组女性,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构成远远高于女性;男性60岁和70岁组肿瘤死亡为同年龄组死亡数首位,80岁组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位;而女性60岁组肿瘤死亡位于同年龄组死亡的首位,其余年龄组以循环系统疾病占首位。(表5)

3 讨论

3 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杨浦区殷行社区2009年60岁以上人占总人数24.23%,而且逐年上升,2009年上海市的6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5%,说明殷行社区老龄化程度显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死亡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反映该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是常用的表示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1]。本次调查显示,2002~2009年殷行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前三位病因分别为循环系统(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多为机体功能退化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造成的慢性疾病。我社区老年人死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女性平均死亡率低于男性,男性肿瘤死亡率和呼吸系统死亡率高于女性。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居于首位,且肿瘤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③各年龄组死因顺序亦不相同,60岁组肿瘤死亡占首位;70岁、80岁组循环系统死亡上升至第一位。④损伤和中毒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升明显,可能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因素造成的意外伤害,这都是我们应重视的。

本文结果提示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循环系统、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大多为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但死亡率较高,这些疾病形成主要是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长期积累而致[2-3],如:饮食习惯、精神紧张、吸烟、酗酒、减少运动等。若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提高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抵抗力;防止有害因素的侵袭;提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耐受力;提高对致病作用的不利因素的自身防御能力。对于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广泛开展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系统性的教育健康工作。比如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老年心理卫生、精神卫生、常见疾病预防、家庭护理、用药、生活卫生、饮食营养、体育锻炼、健身等方面,通过讲座、制作宣传栏、电视、发放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加大慢性病的一、二级预防,加强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意识,掌握各种慢性病的防治方法技能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措施,[4]并对于行动不变的老年患者开展社区家庭病床,提供便捷、高效、低廉的服务。我们应努力制定适宜的社区预防保健措施和方案,减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旭东,魏生明,黄伟,山东省枣庄市农村人口死因调查分析[J].河北医学,2003,9(7):664-665.

篇7

1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空气污染因素

1.1室外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室外空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空气中微粒物质增多和空气中其它有害气体含量超标,且以微粒悬浮物对人体的影响最为显著。室外空气中的微粒主要分为PM2.5和PM10,前者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滋m的极细微粒,后者则指直径小于10?滋m的颗粒状物质。就人体的肺部和呼吸道结构和生理特征而言,粒径超过10?滋m后很难被吸入到呼吸道并进入肺中,多数能够被鼻毛、鼻腔粘膜或呼吸道粘膜捕捉[3]。但是,当微粒的直径小于10?滋m大于2.5?滋m时 ,颗粒则可随着呼吸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可诱发呼吸系统不适。但是随着人体粘膜的外排作用的不断加强,颗粒最终可随着人体的呼气、打喷嚏或者痰液排除体外,对人体的危害较为有限。但是,当空气中的微粒直径小于2.5?滋m时,不仅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系统,而且可以在呼吸道内大量蓄积并逐渐进入人体肺部,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可在人体支气管或肺泡内发生致炎反应,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支气管炎甚至是尘肺病。儿童作为免疫功能较弱的特殊群体,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易于收到PM2.5或更小粒径微粒的影响。魏复盛等对PM2.5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吸入PM2.5可大大增加哮喘、支气管炎的发病几率。Desqueyroux等[4]对空气污染致病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的发病与PM10、PM2.5以及臭氧在空气中比例的增加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国外一些临床研究还证实[5],NO2和臭氧是目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肺病患者住院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且一直处于恶化态势。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6],NO2和PM10的浓度是导致呼吸系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患者的死亡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空气微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王海荣等[7]对支气管炎、肺炎以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SO2、NO2、PM10等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是导致儿童哮喘、肺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支气管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则为NO2和PM10,而导致儿童肺功能减弱的主要致病因素则为SO2,且女性儿童更易受到影响。关于SO2导致人体肺功能下降的原因,Sam等[8]进行的临床研究证实,当人体吸入大量SO2后,可导致患者出现呼气流量峰值(PEF)下降,使肺部无法获取足够的氧气而逐渐导致肺部功能受限、肺部功能下降。

1.2室内空气污染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的装修质量,大量新型的装饰材料不断被广泛使用。甲醛、苯等在室内空气中的含量超标,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已被社会广泛肯定为室内主要的污染源。室内装饰材料所释放出的甲苯、甲醛、苯等有害气体,人类长期接触不仅会出现神经过敏症状或免疫功能紊乱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白血病、肿瘤等恶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巨大。研究证实,当甲醛的在室内的含量超过0.25ppm/m3时,即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和体质虚弱的成年人最为明显[9]。儿童长期在室内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玩耍,可因室内污染源发生各种呼吸道疾病以及其它较为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因此,在新房装修时,应对房间及时通风、尽量购买释放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较少的装饰材料,以减少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污染的程度。朱悦等[10]对室内环境在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以及室内环境中的螨虫、微粒等均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对于降低儿童因室内环境而诱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3煤炭燃烧后的一次、二次污染物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直以来,煤炭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被广泛使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生存资料。虽然煤炭的燃烧可以为我们带来电、热等能源,但其所产生的粉尘或有害气体同样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煤炭燃烧后所产生的SO2、烟尘等一污染物在空气中可与其它污染物发生反应,并逐渐形成二次污染物,比如SO2、NOX和CO等。二次污染物可通过呼吸系统而进入人体,且不可经肝脏代谢而消除,NOX和CO可以逐渐进入人体血液而导致人体产生一些炎症性疾病或者全身不适症状。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煤炭燃烧后的二次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险情况更为明显,主要由于北方冬季因天寒采暖需燃烧大量煤炭,其空气中煤炭燃烧所致的污染物的释放量较大,可对儿童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来,冬季燃煤取暖导致室内CO中毒的案例发生率逐渐升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赵宝新等[11]对冬季采暖燃煤所致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采暖期时空气中的PM10、SO2水平大幅增加,所处该环境的儿童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呈降低趋势但呼气流量峰值(PEF)有所升高,即说明PM10、SO2可降低儿童的肺功能。此外,就季节而言,冬季时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气管炎等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除与冬季气温交替频繁有关以外,与冬季燃煤导致的空气内污染物含量增加也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2户外尘沙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有大量的研究证实[12],沙尘天气是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且具有季节性的特点。王振全等[13]指出,在一些沙尘天气高发的地区,尘肺病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大大高于无沙尘天气的地区。赵春霞等对沙尘暴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呼吸系统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表明,在沙尘天气发生的前一天,该地区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大幅上升,且主要集中于体制虚弱、免疫力低下爱的儿童。孟紫强等进行的关于沙尘天气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处于沙尘天气地区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其它地区,且沙尘天气能够与其它户外污染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儿童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产生影响而诱发相关的疾病[14]。

3展望与结论

从上文中可见,室内外的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均是导致儿童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儿童作为免疫力和身体机能均较弱的特殊群体,对于一些致病诱因的抵御能力较弱,探明导致儿童出现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很有必要。就上述的内容而言,空气污染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① 室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所致的空气中PM2.5、PM10等微粒的含量大幅增加,儿童吸入体内后在免疫力低时可诱发呼吸系统相关疾病。②室内装饰材料或其它污染源所释放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可刺激儿童的呼吸系统并进行其肺部,诱发相关呼吸系统疾病。③煤炭燃烧、秸秆燃烧等导致大气中烟尘、SO2、CO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增加了儿童患病几率。④沙尘暴、尘沙天气或者高发区域空气中粉尘和尘沙的含量较高,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慢性阻塞性肺部样症状或者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改善大气环境和周边生活环境对于降低上述因素所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实质性意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难题,欲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任重而道远。但从世界范围内的儿童以及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出发碳、节能、环保洁净的生活模式是我们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宁,张本延,彭晓武.大气污染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1504-1505.

[2]魏复盛,胡伟,滕恩江,吴国平等.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患病率的相关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3):220-224.

[3]胡伟,魏复盛.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肺功能的交互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6:361-363.

[4]Desqueyroux H,Pujet J C,Prosper M,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low-level air pollution on respiratory health of adults suffering from moderate to severe asthma[J].Environ Res,2002,89(1):29-37.

[5]查日胜.空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病症影响的纵向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21(18):445-446.

[6]李宁,张本延,彭晓武.大气污染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1504-1505.

[7]王海荣,翟秋敏,沈娟.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以河南省A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3):54-57.

[8]Sam Pattenden,Temenuga Antova,Manfred Neuberger,et al.Parental smoking and children's respiratory health:independent effects of prenatal and postnatal exposure[J].Tob Control,2006,15:294-301.

[9]潘小川.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科学基金,2005,(4):205-208.

[10]朱悦,杨小南,李宇斌.沈阳市某地区大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关系[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7):575-578.

[11]王少利,郭新彪,张金良.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健康杂志,2004,01:713-715.

篇8

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被列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卫生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达到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等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针对慢性疾病的社区医师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医疗机构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康尔福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CareFusion)携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区医师开展了“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

据了解,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及适宜技术研究”之“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申请。

会上,多名专家出席并围绕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对来自不同社区近120位医师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旨在为社区医疗机构普及传授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方法,结合肺功能仪的临床应用讲解,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篇9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大型煤矿企业工伤定点医院。为充分了解本院疾病谱的构成变化,合理调配人力、设备、床位,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为医院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对本院6年前十位疾病构成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本院2007-2012年出院患者疾病分类报表,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分类,第一诊断进行编码,资料完整、准确、真实。详见表1。

2 分析结果

从表1看出,本院住院患者逐年增长较快,定基增长速度为92.57%,说明这几年本院的管理和技术服务水平提高较大,地区患者逐年增加,医院飞速发展。

2.1 前十位疾病

2007-2012年6年总计出院患者70 600人次,其中前10位患者为62 177人次,占出院患者的88.06%。居首位的是损伤和中毒,总计14 510例,占住院患者总数的20.55%;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总计8754例,占总数的12.45%;第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总计8295例,占总数的11.75%;第四位是消化系统疾病,总计5963例,占总数的8.45%;第五位是肿瘤,总计5458例,占总数7.73%;第六位~十位依次是影响健康状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分别占住院总数的7.36%、6.77%、6.39%、3.53%、3.13%。通过分析看出本院前十位疾病占较大比例,故要提高前十位疾病的诊治水平,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宣传防治工作。

2.2 顺位变化

从表1中看出,2007-2012年出院患者构成为损伤和中毒居第一位,循环系统疾病由2007年的第三位升到第二位,并保持不变;消化系统疾病2010和2011年有所变化,但一直在4~6位交替;泌尿系统疾病由前四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第5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由2007~2009的第5`6位降到第8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变化不大。

3 讨论

损伤和中毒居首位,因本院是国家大型煤矿企业医院,在创伤急救技术上是本地区带头人,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完善和锤炼,建立有严密的创伤急救组织和完善的创伤急救预案。骨科、颅脑外科和烧伤是本院的重点科室,且技术服务水平居该地区之首,所以周边的创伤患者就诊较多。损伤和中毒疾病的住院人数中,以骨折、颅内损伤、烧伤为主,且根据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编码得知,交通事故和意外跌伤较多。因其以危害健康人群为主,突发性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损失,建议提高交通管理,强调安全施工和安全生产,加强各种安全防护措施,提高人们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1]。

循环系统疾病跃居第二位,以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压力大等原因,使循环系统疾病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院要针对性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加强对心脑血管病的诊治工作。

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三位,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较多。由于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过快,城市环境污染、吸烟、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居高不下。因此,本地区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生存环境,提高人群免疫力和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减少感染机会。本院要加强相关科室技术诊治水平,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工作[2]。

消化系统疾病居第四位,其病种主要是胆结石和胆囊炎、阑尾疾病、肝疾病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喜食辛辣,使消化系统发病率居高不下。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科学饮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

肿瘤居第五位,以食管、胃、肺恶性肿瘤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为主,这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源严重污染,农药化肥大剂量使用,以及各种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医院应努力提高肿瘤的诊治水平,积极开展肿瘤普查工作,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对恶性肿瘤的预防、保健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防病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

参考文献

[1]郭炜玮.2004-2006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7,14(4):369-370.

篇10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68.7岁。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气肿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咳嗽、咳痰的对症护理、功能锻炼、电话随访。

1.3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45例,除2例因年龄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过护理干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情绪稳定,能正确对待疾病,身心状态良好。

2 护理

2.1 病人评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反复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生,进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显下降,胸闷、气短、缺氧等肺气肿症状。3期矽肺支气管痉挛或粘膜水肿,缺氧出现紫绀,合并肺心病时,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

2.2 心理护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因为长期患病,影响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我们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有计划地进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动与患者接触,肯定他们为国家煤炭事业所做的贡献,耐心倾听工人师傅的诉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培养患者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属配合,逐渐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生活及饮食护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室内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卧床休息,坐位或半卧位,衣服宽松,被服松软、暖和,以减轻对呼吸运动的限制。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粗纤维饮食,低糖饮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过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饱和脂肪酸如:黄豆油、花生油等。粗纤维食物可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可以预防腹胀。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强壮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观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发绀加重常为原发病加重的表现,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心肺体征变化,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及血压的变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 咳嗽、咳痰对症护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励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每日2~4小时定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后爆发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2)胸部叩击:五指并拢,呈空心掌叩击胸部,叩击从肺底到肺尖,肺外侧到内侧,叩击时间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况。

2.6 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卧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气时尽力挺腹,用口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吸气2秒,呼气4~6秒,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1:2或1:3。(2)缩唇呼吸锻炼方法: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2]用鼻吸气,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两种锻炼方法达到提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缓解气促的症状。

2.7 电话回访 患者出院后护士每月一次电话回访,询问身体情况,告诉病人做到生活规律、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避免烟尘吸入,如天气良好多到户外活动,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结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早期预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好转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传染病控制力度的加大,居民疾病死亡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且呈现年轻化或有年轻化的趋势[1]。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死亡病例有普遍性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死亡病例的分析,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2007医院就诊的所有住院及门急诊死亡病例1262例,其中男910例,女352例。

1.2 死因分类及统计分析

死亡原因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分类及编码,资料的统计计算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主要疾病构成

按照WHO将所有疾病分为三大类,1262例死亡病例中慢性病占66.25%,伤害占26.39%,感染性疾病与母婴疾病占7.37%(见表1)。

2.2 死因顺位

前6位的疾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构成达86.84%。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并列死亡谱的首位,占死亡总人数的26.39%;第3位为恶性肿瘤,占死亡总人数的17.83%。男女死亡谱的排位略有不同,男性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为首位,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女性循环系统疾病为首位,其次是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见表2)。表1 1262例死亡病例三大类疾病不同性别构成(略)表2 1262例死亡病例前6位死因顺位及构成比(略)

不同年龄组分析死因顺位,结果表明有明显的年龄特征。0~14岁组以损伤中毒、先天畸形、围生期异常为主要死因;15~39岁组以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为主要死因;40~59岁组以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恶性肿瘤为主要死因;60岁以后的老年人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见表3)。表3 1262例死亡病例各年龄组死因顺位

死因顺位0岁~15岁~40岁~60岁~1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2先天畸形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恶性肿瘤3围生期异常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4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传染病内分泌系统疾病5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6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3 讨论

本文资料表明,循环系统、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传染病是城市居民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尤以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为主,占死亡总人数60.61%,该三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重要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与报道的全国死因资料基本相似[1]。不同年龄组的主要死因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损伤中毒已成为40岁以下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40岁以上居民的重要死因之一,这与有关报道一致[2]。其伤害的外部原因中又以交通事故为主[3]。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使得交通事故频发,成为了青年人最主要的死因。自杀也成为伤害外部原因中的一大因素,值得重视[4]。循环系统疾病是威胁中老年生命的主要疾病,其次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一致[5]。提示人们应加强对中老年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保健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

慢性病以及损伤中毒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及残疾,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应加强全民损伤健康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人群的健康保护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加强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锻炼,以减少此类死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俊峰,冯子健.2001年中国国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241-243.

[2]陆艳,张永红.苏州市2002-2005年居民死亡资料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18(10):510-511.

篇12

Key words Death causes; Mortality; Constituent ratio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在总死亡中的比重,定量地揭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状况、居民健康水平和疾病危害程度,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死因监测系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调查资料,全区2004-2006年所有人口为监测对象,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标化死亡率按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所得年龄计算。所有死亡报告卡由专业人员进行死亡原因调查后,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统一编码,应用Micro Access进行数据录入、整理,资料采用中国CDC统一编制的死亡医学登记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死亡情况 2004-2006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监测总人口数分别是522 340、527 591、425 885人,死亡总数分别为2 251、2 456、1 657人,总死亡率分别为430.95/10万、465.51/10万、389.07/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78.23/10万、499.39/10万、518.82/10万。

2.2 死因分析 2004-2006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死亡疾病及位次详见表1。2004-2006年临河区居民前5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2.3 年龄别死亡率 2004-2006年各年龄组死亡率见图1。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并且从45岁开始死亡率升高幅度加大。

3 讨论

2004-2006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死因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威胁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因此,应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应适时调整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从近几年临河区死因分析资料查阅分析得知传染病已经从1952年的第1位降到2005年的第10位之后,原因是重点加强了疫苗针对性传染病防治和监测工作的力度,使传染病死亡率大大降低[2] 。

结果显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提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男性比女性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暴露于危险因素机会增多。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特别是男性的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管理”新理念[3],减少罹患各种慢性病的危险性,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延长期望寿命。

参考文献

篇13

死亡资料来源于2002―200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的户籍人口居民死亡证明书。所有死亡证明书均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分类。死因大类的分类方法按卫生部统一报表,分17类疾病。历年人口数和年龄组构成由浦东新区公安局提供。不明原因死亡或不规范填写均由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进行调查,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专业人员执行质量控制。

1.2统计方法

粗率按历年浦东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调整,标化率按世界人口标化。减寿年数以1~70岁为早死年龄域。计算公式如下:

1.2.1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Σai×di

式中ai=L-(xi+0.5),L是目标生存年龄(根据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寿命为70岁);xi是i年龄组的平均年龄,di是目标生存年龄内各年龄组死亡人数。

1.2.2平均减寿年数(AYLL)是指实际死亡年龄与寿命预期值之差的平均值。

AYLL=∑(ai×di)/∑di

式中ai为各年龄组年龄均值与期望生存年龄之差。

1.2.3减寿率(PYLL率)是指某地区人口中某年内平均每人寿命损失量。

减寿率=∑(ai×di)/∑Pi

式中Pi为各年龄组实际人口数。

2结果

2.1死亡率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用世界人口标化后平均标化率为7.30‰,其中男性为9.49‰,女性为5.64‰。男性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2.2年龄组死亡率

年龄组的死亡率除小年龄组外,男性和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到70岁组快速上升(表1)。

2.3死因顺位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全人群的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8.15%。沪东街道居民男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9.17%。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营代病、损伤中毒,前五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6.94%(表2)。

2.4减寿年数

肿瘤所致寿命损失最严重,为4 227.50人年。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2 505.00人年,女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1 722.50人年。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传及寄病),达到14.43岁,女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恶性肿瘤,为6.22岁(表3)。

3讨论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而2006年浦东新区户籍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93‰,男性为7.44‰,女性为6.42‰。沪东街道的死亡率男性与女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沪东街道居民的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与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死因顺位一致,说明沪东街道可采用浦东新区统一的疾病防治总策略。

沪东街道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两者稍有不同。

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是造成早死的主要原因[2]。沪东街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死因顺位为第6位,浦东新区为第7位,并且为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疾病,达到14.43岁。说明男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引起的早死现象需引起特别的重视。男性损伤中毒平均减寿年数也较长,为12.88岁,亦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总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将是沪东街道疾病防治工作的新重点,应做好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健康促进,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而传染病防治工作将继续加强,同时应积极参与“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注意劳动保护、安全教育工作,减少损伤中毒的发生。

4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