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0 引言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实训课程对培养工科类学生电子工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一定的电子工艺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工科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才能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吻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①
1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实训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接触电子制造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先进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电子工艺实训室增加了贴片机、自动印膏机、手动印膏机、回流焊等用于贴片元件装配的设备,以及进行PCB制板的一整套设备,实践教学内容在保留原先手工焊接训练、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装配的基础上, 增加了PCB制板、贴片元件装配工艺训练,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实践训练
基础实践训练包括手工焊接训练、拆焊训练、几种小型电子产品安装、焊接及调试几部分,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掌握手工焊接技能,学会常用元器件检测方法,了解小型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1.2 表面贴装工艺训练
收音机作为经典的实践教学载体,在保留其分立元件插接装配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贴片元件、插接元件混合的装配方式,实训中学生通过动手印刷锡膏、贴片、回流焊接,掌握贴片元件手工装配过程。首先,学生利用手印台印刷锡膏,要求学生刷膏时用力均匀,锡膏厚度合适;其次,学生进行手动贴片,因为贴片元件体积小,不同型号及规格的元件外型几乎一样,为避免错贴、漏贴,采用工位装配方式,每个工位放置若干种盘状纸编带封装的贴片元件及用于取放元件的真空吸笔和镊子,工位上附有元器件安装的PCB板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完成贴片元件的装配,贴装完毕后,学生要检查元器件的贴装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特别是有极性元件,更不能装错,比如,收音机低放部分贴片二极管正负极装错,会造成电路电流的不正常。最后,将装配好的PCB板送入回流焊机中完成焊接,焊接后的还要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虚焊、连焊的地方,因为放置贴片元件时元器件移动可能会造成锡膏桥接。
1.3 印制电路板制作训练
电子工艺实习所做的电子产品通常都是使用常规的配套器件和设计好的线路板,实训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只需要机械地插件、焊接、调试,缺乏对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在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原理图绘制、PCB图绘制、Geber文件输出、裁板、贴膜、曝光、显影、腐蚀、清洗等一系列制板过程,然后进行元件检测、成形、镀锡、安装、焊接、测试等,完成循环彩灯的整个制作过程。在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研究、设计、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该实训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PCB制板的一般流程,为今后的电子科创活动打下基础。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PCB制板,所以选用的实践载体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会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选择相对简单的循环彩灯作为实训载体。
2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实训内容③
通过购置新的电子工艺实训设备,开发新的实践项目,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优化。
2.1 重视课程的综述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信息化社会,电子工艺发展迅速,在综述环节通过大量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手段介绍当今电子工艺发展状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中,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电子工艺发展现状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确实践课程的学习目的,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所能解的知识及应掌握的技能,以及本课程在学生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2 编写电子实践工艺文件,加强学生工艺技能的训练
原来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的是,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后,根据教学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往往由于学生记忆不全或有误造成操作e误,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现在,学生进行工艺训练及电子产品装配前,首先要求学生编写工艺文件,然后学生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训练以及产品的安装与调试,避免了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安全性。工艺文件作为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反映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装配准备、装联、调试、检验、包装入库等各道工序的工艺流程及规范,在实践课程中,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中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的种类及其作用,懂得工艺文件对指导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实训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写方法,在实训中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保证了实训产品装配质量。
2.3 引入6S管理观念,培养学生责任、安全、节约意识
6S管理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规范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6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整理”主要是指工作中区分出需要和不需要的事与物,再将现场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现场;“整顿”是指,将物料、器材、工具、文件的位置固定下来,明确数量并进行标识,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清扫”主要是指将实训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并注重细微之处;“清洁”是指,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状态能维持下去,并进行标准化;“素养”是指,培养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团队精神;“安全”主要是指,清除事故隐患,排除险情,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④在电子工艺实训中,根据企业广泛应用的6S管理方法,结合电子工艺训练课程的特点和实训条件,制定学生实训中的行为和评价标准,在锻炼学生的电子工艺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树立责任、安全、效率、节约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具体如下:
(1)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将与实训无关的物品放在工作台上,个人生活用品要放在工作台下面的柜子里。(2)将与实训有关的工具、材料、元器件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手工焊接烙铁要按要求摆放在右上侧,工具包放在左上侧。(3)课后清理、清扫自己的工位及周围,保持清洁,最后将剩余的材料及元件上交,培养节约意识。(4)保持、维护自己工位所有实训物品清洁、整齐、有序,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6)学生要严格按照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作业,减少人身伤害,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在实训过程中,要按照以上标准评价学生行为规范,并将学生的表现计入课程考核中。
3 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
原课程考核为三部分: 电子制作、实践报告和平时到课率。为了更加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包括考勤及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件、报告四部分。考勤及行为规范考查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尊章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工艺文件编制及具体操作是否正确、符合要求;考核件考查学生做出产品的质量情况;报告考核学生对产品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产品安装、调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改进后的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
4 结束语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发展,不能仅满足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作的过程,完成一些模仿式的焊接训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实际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⑤根据企业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和调试的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引入新的电子工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生掌握工艺文件的编制,避免了工作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地考核学生能力,反映学生实践训练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素|的培养。
注释
① 王晓红,李欣.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进[J].高教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0):120-121.
② 奕庆磊,刘宏宇.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125-127.
篇2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灵魂、主线,实训室不能像一盘散沙,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育人机制,把分散的实训室有机串联起来,从而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力。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创建的校企共管型培训中心,不仅可以接受企业捐赠的大量无偿设备和有限使用设备,还建立了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双方协商培训中心的设备管理方法和使用制度,最终达到合作发展的共赢局面。
以专业为主线的建设脉络。像汽车这种工科实训基地,应以行业产业链为依据,理顺建设脉络,优化配置、统筹策划、合理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根据教师、场地、任务的不同,将实训基地配置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实习、实践和顶岗等教学任务,构建涵盖专业技能点、体现专业特点的实训体系。
校企双元的实训基地建设实体。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将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机结合,使受训者学得好、学得会,学得有用;校企共管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能加强校企信息的互通,融合双方专长,达到合作发展的共赢局面;校企共享实训资源,能巩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双方长久、全面发展的可能。
软、硬件协调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内涵。实训基地建设从内容上分为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料两部分,软件资料分为教学文档和管理制度。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实训基地为纽带,组建校企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实训基地为实体,强化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以实训基地为氛围,熏陶塑造职业人;完善实训基地规章制度、配套建设管理制度。
产、学、研并进的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以实训基地为研发平台,以项目组为单位组织科研活动,实行项目负责制和绩效管理,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以实训基地为场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实训基地为孵化器,加强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专项用于扶持科技成果转化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研究;以实训基地为窗口,扩大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和社会培训等服务功能;以实训基地为旗帜,辐射带动其他院校师资水平、实训基地规划和专业建设。
赋予“工学结合”新内涵
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资源,不仅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之外,还被用于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基本实现了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生产实际、行业标准“四统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基地的平台上,实施“1-4-1”工学结合的教学结构,1――在第1学期完成入学教育、汽车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4――在第2-5学期分别完成冲压、焊装、喷漆、装配等专业学习领域,穿插职业资格取证;1――在第6学期完成就业教育和顶岗实习,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学院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汽车制造生产岗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熟悉企业文化。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管理规则和实习考评标准。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实训中心为场地,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设置了11个专业学习领域,这些学习领域的部分内容将分别融入到卡车模型、轿车模型、气动机械手的三个项目中。三个项目间设有能力梯度和能力侧重点,卡车模型是基础层面的;轿车模型涉及材料、热处理、冲压、焊接、装配、电控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成果――电动汽车是学生在多个实训室实际操作设备工作积累的结晶,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了汽车制造的流程,体验到职业工作氛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连续性的积累,在做中学,在学中成长、收获;气动机械手在机加工生产出零件的基础上,增长控制方面的能力,增强故障排除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每个实训室都制定了安全守则,配套实训基地的实训室设备,开发校本讲义、实训指导教材、安全守则,整理企业培训资料,明确责任人、责任教研室,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安全守则,配备特殊场地应急救治设备。
科研、社会服务齐头并进。在实训基地,以学院老师为项目负责人的校企双师结构的科研小组,负责了以“汽车生产线自动控制课程教材的开发”为代表的教材类课题6个;以“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解决实际企业技术问题的校企横向课题5个;以“装焊机器人技术改造”为代表的课题21个。深入的科研课题,搭建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培养了双师型的教师,为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篇3
Key words: teaching enterprise;core skills;responsible for one's own profits and losses;trustee council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197-03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办学中基本形成了“三段式”、“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理念离不开实训条件的支持,经过多年对于高职教育特点的研究,应电专业逐步构建了自己特色的实践实训体系,包含教学企业(校内校外)和12家的校外实训基地。
对于教学企业,有些高校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校办工厂”,有些企业主办了“企业学校”,实践证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都无法形成规模。科干学院在自己的实践体系建设中,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企业”理念,教学企业的建设要依托学校、行业与企业,教学企业具有双重身份:教学与企业,既要承载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学生顶岗、学校技术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同时,教学企业也是一个真实的企业。学生在教学企业中,可以体会到真实企业文化,参与到真实电子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等多个环节;教学企业可以不再依赖学校资金支持,自负盈亏,同时支持师生的实践需求[1,2]。
1 行业企业调研
1.1 调研学习国内外电子实训环节建设理论和案例
1.1.1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设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认为教学企业应分为模拟、模仿、扩展和融合四个阶段,教学企业不是仿真或者模拟实训室,而是真实企业,具备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并与未来工作、能力知识目标一致。在教学企业中,学生会有很强的工作压力,逼迫自己不断地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3,4,5]。四阶段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1.1.2 清华伟创力实验室 清华—伟创力SMT实验室立足于人才培养,着眼于教学和培训。清华—伟创力SMT实验室有四项功能和目标:
①教学:全校性的电子实践教学;兄弟院校电子实践教学;提高性SMT课程(专业选修课);研究生课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②培训:对外SMT培训;校内SMT培训。
③研究:适合教学需要的小型SMT设备及教学内容、方式研究;SMT材料与工艺研究。
④服务:面向校内科研的SMT加工;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科研课题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服务;SMT产品化设计。
1.1.3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是省教育厅办的,有一条生产线的设备可以实操练习,全国唯一的可以提供昂贵的一套SMT设备可以让学员练习,主要承办SMT培训,提供专业的SMT贴片机编程使用与制造工艺控制。
1.2 调研国内各高校SMT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①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由高校与投资公司一起投资1000万组建,成立高新技术企业,集研发、生产、教学为一体。
②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学校自筹135万,企业捐赠70万,建立表面组装国家级实训基地。
③威海职业学院。与威海天海机仪表电有限公司共同投资600万元,按照现代电子企业自动化生产车间的模式,建成了可容纳百余人同时实训的校内电子产品生产性教学工厂——威海天信电子有限公司(面积达1600平
方米)。
④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NOKIA电子工艺实训室主要特点:参照NOKIA的技术标准,焊接设备和焊接检查 设备由NOKIA捐赠,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环境。
三星SMT实训中心主要特点:成套SMT生产线由三星半导体公司捐赠,校企共建。
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学院与宁波华祐微电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融生产、教学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
基地。
1.3 企业调研
1.3.1 企业调研选择
调研的企业有:a)珠海伟创力;b)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有限公司;c)珠海三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d)珠海鑫润达科技有限公司;e)珠海伊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f)湖南科瑞特股份有限公司;g)珠海中大电器有限公司;h)珠海金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3.2 调研情况
经过调研,湖南科瑞特股份有限公司、珠海鑫润达科技有限公司+珠海伊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珠海中大电器有限公司有到科干学院投资合作建设教学企业的意愿。企业情况介绍如下:
①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现有员工100人,其中研发人员11~20人,产品涉及:电工电气产品加工、电子产品制造设备、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五金材料、教学仪器。
合作意向:
a)在科干投入150万设备,共建教学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
b)与科干共同进行骨干校建设;
c)指导竞赛;
d)作为对学生创业基地。
②珠海鑫润达
珠海市鑫润达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 公司位于珠海市吉大景路2号3楼,公司目前员工人数200人,其中本科以上占10%,专业技术人员占12%,管理经验丰富的占8%。公司拥有4000平方米的空调厂房,拥有3条全自动SMT生产线,公司实行ERP系统以对数据实施精确的系统管理,通过并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合作意向:
a)投入科干SMT设备价值535万,共建电子产品研
发、生产教学企业;
b)开展专业教学:电子产品设计、SMT课程、丹纳赫集团DBS培训及改善课程、金蝶软件K3-ERP管理系统、ISO9001课程;
c)产品研发:2.4G无线模块及900M数字无线麦克风项目;
d)作为学校校外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协助学校建设同行业实训基地。
③珠海中大电器
珠海市中大电器有限公司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定点的自行研发、生产和销售数字电视接收机和有线电视器材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珠海拥有员工100人,中大公司已通过了ISO9001-2000,CE,CCC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虹晖二
路北。
合作意向:
a)投入科干SMT设备价值300万,科干硬件投入可以不计,共建电子产品研发、生产教学企业;
b)与科干合作进行机顶盒项目研发、市场推广;
c)进行专业课程教学。
2 教学企业建设模式
2.1 校方对教学企业建设的设想 教学企业建设成功后,学校获得的收益:①在企业化的生产环境中,学生的实训教学可以在真实生产岗位上进行;②利于“互聘共培”师资团队的组建;③利于基于企业真实产品项目的课程开发及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④方便教师近距离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等活动,利于快速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⑤有利于与企业共同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及社会服务等活动;⑥降低学校实训教学成本。
2.2 合作企业选择 学校建设教学企业,重点在于教学,要求教学企业完成:专业生产、实践教学、科研创业和社会服务四大功能。三家企业到科干学院合作建设教学企业的合作意愿如表2所示。
根据合作企业意向和学校建设教学企业的初衷,应电专业讨论觉得湖南科瑞特的思路更为优越:①科瑞特公司的重点不在产品生产,使得教学企业的生产线可以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②科瑞特公司有很多的科技转化项目,可以提高应电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③科瑞特与高校的合作经验丰富,与学校管理模式较适应。
所以,应电专业基本意向是与湖南科瑞特合作建设电子产品教学企业,但针对科瑞特生产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可以考虑引进鑫润达与科瑞特合作。
2.3 合作模式 教学企业由学校投入专业厂房1500平米,将教学企业功能划分为教学区和生产区两大部分,生产区包括培训室、项目研发部、基地办公室和会议室;生产区包括:SMT无尘室、插件组装生产线、老化室、仓库,教学企业分布图如图1所示。
学校投入168万,购置大型设备,包括:气站、上板机、全自动锡膏印刷机、贴片机、供料器84把,回流焊炉、AOI光学检查仪、波峰焊,与EDA工程中心合建,投入60台电脑,投入35万购置专业SMT教学软件30套,办公家具和电脑、投影仪等,并负责整个教学企业的装修,目前,采购项目都已经完成,装修工作也已经开展,预计12月底完成。
3 运行与管理机制
企业的运行主要由合作企业也就是湖南科瑞特负责,企业自负盈亏,同时要负责学生专业课程训练、师生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建立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合作工作。该理事会可由相关行业企业人员、教学院系领导、 专业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等组成。通过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学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训基地共建、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员工培训等工作。
4 讨论
经过长达3年的调研、校企协商和行业交流,科干学院基本建设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企业,教学企业既是一个真实企业,同时兼顾教学功能,由于主要硬件资源由学校投入,学校在专业教学方面有很大的主动权,同时可以依托校内教学企业,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同时以校外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为重要扩展,形成了以行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小飞,许淑燕.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2]潘效军,林,吴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实习有效途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39-41.
[3]刘合群,朱飞.以企业永续发展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10).
[4]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
篇4
2006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北京奔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在该中心的平台上成立奔驰定向班,将“双元制”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与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育模式。笔者在英语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德国教学理念下对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脱节,实用性、社会性不强。其次,实行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再次,教学手段单一,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样的教学难以满足社会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策略水平低,学习兴趣缺乏,英语运用能力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施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被看作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被人们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要求使受训者能在某一工作岗位上独立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实施工作计划和独立评估工作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既让受训者掌握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技能,即“怎么做”,同时又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为什么这么做”。这正是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亦即企业和职业学校这“两元”所要解决的问题。
1.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教师必须要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效果的反馈,是认知、行为、交际、情感等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师一切课堂行为的实施。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是传授语言知识,教会学生运用英语去获取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将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定位、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2.构建真实的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围绕学生进行“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四要素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多的了解, 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创造了特殊的授课氛围。如“上班式”课堂设计,教师和学生演变成车间主任和企业员工,车间主任(教师)起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的作用,员工(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产、学习、汇报、总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掌握了词汇知识,充分练习了口语表达,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即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团队、英语应用能力认证机构、职业证书认证机构等联合组成评价队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加大学生自评和同学之间互评的比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学评价过程中要结合职业资格证的要求,注意行业标准的运用,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融入考核之中。
四、英语师资的培养
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是语言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教学成效的评价者,所以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际能力,以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
1.科学教学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科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反思、考虑、筹划,才能预见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策略,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乐观教学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心情、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投入教学。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处于某种环境下的人,而是拥有某种态度的人。教师积极、乐观的教学行为,必然会感染到学生,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成绩起到积极作用。
3.科研教学
高职教育国际化对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促使教师增强创新意识,多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与国际接轨。通过教学科研,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教育的价值有了更客观、科学的认识;通过教学科研,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有信心。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增强,反馈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4.企业文化教学
英语基础课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文化,了解行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企业文化带入课堂,把企业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篇5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利用与高校联合办学的优势,以其为科技成果的资源库和农业科技建设项目的“龙头”,先后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引进23个新品种在市、县建立示范基地实验、示范。为保证各基地技术环节落实到位,学校抽调6名技术骨干,专门负责基地的技术指导、项目落实等工作;同时引进中科院生态氨基酸矿质肥和液态肥在多点、多种植物试验示范,又实施山枣嫁接大枣工程,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并先后20多次聘请中国农大园艺专家来承德市及其区县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教学科研活动,由此带动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承德市的示范推广;通过专家建立教学科研基地过程中的直接培训,促进了农民科技带头人队伍的形成,围绕项目累计培训骨干农民6000多人次。
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大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组织参与实施“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加速农业科技传播和人才培养,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承德市农广校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四新两高”农民科技大培训活动,特聘掌握农业高新技术及其科研成果的中国农大专家深入乡村,开展以新世纪、新阶段、新农民、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起点、高效益技术培训活动,先后培养农民5000多人;加大“农村大喇叭科技广播工程”实施力度,先后建立广播站82个,购置、录制、调拨农业科技录音磁带4280余盒分送到各县分校,各广播站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播放。
三、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架起城乡沟通的桥梁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然后输送到大城市就业,每年每人可为家乡带来3~4万余元的收入。自2004年以来,承德市农广校本着“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的宗旨,探索出了“以提高技能为手段,以就业安置为吸引,以转产增收为目的”的农民进城务工技能培训之路,形成了集培训、输出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先后开办了计算机网络工程、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等专业,招收农村初高中毕业生5400多人,经过2~3年的中专脱产技能培训,输送北京、天津、青岛等大城市就业发展。
四、开展“送教下乡”工程,为农村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把中专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自2009年以来,承德市农广校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委组织部、省农工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见》精神,围绕承德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需求,让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种植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的农民工接受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掌握生产经营技术。3年来,全市累计招生3500人,有2600多名学员已经过3~5年的学习,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承德市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五、实施“阳光工程”,培养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自2004年以来,承德市农广校开始承担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先后完成国家下达的培训任务12110人,学校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农业相关项目,进村办班,培训专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严格按规范要求开展培训,注重培训效果,为新农村培养了一大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篇7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国转化,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1、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就是企业主建型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向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而国腾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送使双方获得利益,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目前,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既是一个教学实体,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大学创办经济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更受欢迎,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以及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集团)。
3、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相对较少,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60万元起家,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厂),形成高技术产业群,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本的增殖,被列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二、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1、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①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快科研进程。如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②合作成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一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
2、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地基地,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三、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1、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各方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资本运行,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软件,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一体型合作模式,是近年来四月}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建筑面积5000m=,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2、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其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四、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技术转让型。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合同)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技术开发型。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技术咨询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或工程)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4、技术服务型。技术服务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五、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篇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0-02
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中明确指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看,大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良好,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因此,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本科院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通过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理论前沿、发展趋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理论教学内容
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宽口径招生,强化公共基础,培养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方向,按社会所需,动态调整学生专业走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可以将课程设置成基础、核心、提高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系统的操作使用与维护维修技能,重点开设的课程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等;核心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系统电路原理图的识读与分析技能以及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重点开设的课程有电工基础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等;提高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应用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进行电子系统的应用开发设计能力,重点开设的课程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应用设计课程等。为突出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性与综合性,应加大跨学科课程、也就是所谓的通识课程的比例,以适应专业宽口径的要求。如开放“电路综合设计应用”课程等。
2 实验教学内容
(1)开放性实验
教师应积极改进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方法,包括时间、内容、元器件等诸多方面的开放。一是给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公布开放时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预约实验,灵活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二是学生除了完成教师规定的实践任务以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进一步扩展实践内容,由任课教师提供相关实验课题或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题,学生自行独立设计方案和实验完成时间表。三是元器件的开放是指要把与实验相关的所有元器件发给学生,学生有统一的元器件库,在杜绝浪费的情况下,提交领物单,经培训老师签字确认后可以免费领取元器件。
(2)分层次实验
一是基础操作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基础层实验为主,以电工基本技能、模拟电路实验、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学生自行安装并测试电路,以此增强学生应用电子器件的能力,同时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在该环节中,要强化基础实验课所必须掌握的各项训练内容,让学生们用实验验证相应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是设计实验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教师只需要给出实验的要求,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进行方案的制订,通过应用大中规模的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仿真及虚拟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DSP技术完成应用电路系统的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强调各专业实验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强调多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强调关键知识点在不同实验中的灵活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突破进取,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三是研究性实验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电子信息学科的科研课题或者学生自主研究的课题等,要求学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基础,又可以获得更多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1 电子工艺实训
所谓电子工艺实训,主要指在学生完成了基本的模拟电子课程和数字电子课程之后开展的实践活动。在过去的电子工艺实训教学中,由教师统一发放电路图、印制电路板或元器件等,学生只要将各个元器件连接起来既可,操作过程非常简单,没有挑战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或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对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改革,将基本的电子电路原理图交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等,由学生自主选题,在充分了解原理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经过教师认可之后即可进入制作印刷电路板、焊接电子元件和调试电路的环节。若完成了既定的电路设计基本功能实训任务,则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制作说明书。通过这一训练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电路设计的模拟实践水平,将所学的数字电路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可自主动手进行电路操作,增强了实践技能。
2 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应按照工业园区实习公司的要求,修改部分教学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校内的实习可以和利用各类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节约成本,又可保障学生安全,利于管理;积极建立“产、学、研”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直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岗位,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训练。
3 课外教学活动
可以依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他们提供实验室,配置仪器设备,推荐指导教师,以竞赛激励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合作意识;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以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活动,达到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提升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养成团队合作意识的目标。可聘请著名专家、教授对学生举行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氛围;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如网页制做、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电子科技活动。
四、教学手段改革
1 制作高质量的CAI课件
应当在课堂中努力营造一种教与学的和谐教学环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凭借CAI课件的生动、形象、大容量等优势,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内容呈现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充分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电路设计,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方案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各种实验参考数据也能实时进行保存。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Multisim电路仿真平台。还可以在EWB技术基础上,运用专业化的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工作模拟,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既提供了电路的多种仿真分析技术,如交流频率特性、参数扫描分析、直流扫描分析、傅里叶分析、瞬态分析等,又提供了虚拟仪表和仪器,如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功率表、示波器、扫频仪、数字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和逻辑转换仪等。还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各种仿真电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课程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此习题、补充相关资料等,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下载课件。也可以通过网络作为交流的园地,实现在线答疑、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介绍电子工程网站、著名电子技术网站等,通过这些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促进与专业电子工程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拓宽视野,随时了解电子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9
一、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性
1.科学研究的需要
实际上,数学本身就是产生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及抽象化,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微积分理论建立之后,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分析并建立模型,比如用MAXWELL方程组描述电磁学基本规律,Navier-Stokes方程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原问题为适定问题)利用计算机模拟便可以给出实际问题的解答。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种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各个行业,是科学研究的一门基本工具。比如:
(1)天气和气候预报。气候变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如果有更精确的数据为依据,较好地预测全球气候是如何变化的,就可以减少长期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各种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要达到如此的精确就意味着要能用天气预报对全球进行正确的预测,这在目前还是不可行的,因为这需要存储海量的数据,需要超长的计算时间。因此,建立更有效的数学模型和提高计算性能便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问题。
(2)机械设计和交通控制。从有科学计算的早些日子开始,计算模式就已经用行器元件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比如飞机起降分析和机翼推力设计等。当计算变得更为有力和计算机功能变得更强大时,计算模拟已被用作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必须工具。例如,波音777是第一种100%数字设计的喷气式飞机,三维立体建模贯穿整个设计过程,飞机在电脑上预装配,节约了全面装配所需的巨额花费。在其他的机械系统设计过程中,比如机车,机器或机器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模拟来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动态反应)已成为标准的处理方法。因为这可以大大减少构造和测试原型的需要。模拟技术不仅仅用来提高性能,也用来提高安全性和人类居住环境。由于操作者和硬件方面的限制,实时模拟目前面临的实际挑战是模型,算法和软件的限制。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城市交通路网管理上也已凸现。随着模拟能力的提高(比如用在内燃机设计中的燃烧数字模拟技术),数学建模和求解将在整个设计和分析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设计自动化和计算模拟早已有着共生的关系。现代电子系统(大多数显然是微处理器)是极端复杂的。开发这样的系统只有也惟有在建模和计算工具的帮助下才有可能,用这种方法来模拟和验证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每个部分。建模和计算在各种层次的电子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模拟制造半导体设备的各个过程,到模拟和验证微处理器系统的计算机电路或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4)生物科学。模拟技术现在对生物和医学科学正快速的变得不可或缺。模拟在医学设各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包括诊断(电磁,超声波等)和人造器官设计(心脏,肾等)等。生物医学光学主要依赖计算建模来检测和治疗。数学建模在把数学和生物学融合进基因科学(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的定型,基因分类等)中起着基本作用。在这个领域需要大规模的模拟,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用来发展新的理论/概念模型和理解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
(5)材料科学。材料研究是发明新材料,制造和加工已有的材料使其更加完美,让它们有我们想要的性能和环境反应。比如,对薄膜,有很多新的重要的应用,包括基于硅的微电子学,化合物半导体,光电设备,高温超导体和光电系统,这种薄膜的制造对很多因素都是极为敏感的,生产过程可通过各种处理完成,比如化学蒸发和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模拟是在理解这个过程时的基本工具,这要求用到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技术。近年来,大规模复杂计算建模已经被用于设计高压,高吞吐量的化学蒸发和沉积(CVD)反应器。为生产新型材料提供设各。
数学建模及计算在科学探索中也很重要,比如在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实验起来太困难和花费太大的等各种科学研究领域,计算建模都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总之,绝大多数科学性学科都从数学建模中获益。事实上,新的发现和模拟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在科学研究中,以模拟,实验和理论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
2.人才市场的需要
在过去的十年间,信息和计算技术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理事会不只一次的提到过,工业和自然科学实验室关心的是,他们早已不能满足大量增长的信息与计算技术培训的需求。另外,联邦部门,比如能源部的先进战略加速计算部门(ASCI)和信息技术指导部都依赖于既有科学知识又具有计算知识的职员。这么多人对计算教育的需求是过去十年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持续增长和计算机价格的不断下降的共同结果。现在的学生能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而十年前都认为这种性能的计算机只可能出现在政府部门的实验室里。
计算机现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影响着人才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把一些人放在要求的知识超出自身所受教育的岗位上。相应的,具有多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雇主愿意选择这些受过多种课程教育的雇员,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雇少量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可以长时间的胜任相应的工作。但是,要具有多种学位的话,不但花费昂贵,并且由于选修多门课程,还要耗费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相对地,由于这些要求或工作的一大共同点是(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并建立模型(用计算机)求解,因此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为这些学生节约时间和金钱,可以培养他们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和兴趣,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比他们仅仅是接受知识会学得更好,可以把原本不太投入的学生转化成积极活跃主动的学习者,可以更好的胜任今后的各种工作岗位。
3.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虽然“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已开展多年并于2006
年由四川省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学建模也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参与,但要看到的是这种教学本身依然是个案教学并且时间不长;传统的数学知识讲授主要集中在传授理论上,学生的普遍认识仅仅局限于同学位相关,对于数学的应用,哪怕是在他们的专业方向的应用也一点不知,更遑论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是让学生不但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并且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来理解和领会科学。让许多科学和数学概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而这些概念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另外,这种教学方法本身便带有研究性教学思想,更加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数学建模教学自始至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材料,如果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一些同其专业相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案并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类似麻省理工学院“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的Mini Project),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方法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所提供的材料学生感觉有兴趣又能不脱离教学呢?
1.挖掘教材内涵,激发求知欲望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联系实际,作为数学选材并不难,数学应用意识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教材中,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蕴涵应用数学的材料,从中加以应用、推广,结合不同的专业选编合适的实际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多安排学生身边的或具有专业性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在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好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很好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完概率与微积分后与学生探讨下面问题:报童卖报纸的诀窍。报童每天清晨从报社购进报纸零售,晚上将没有卖掉的报纸退回,设报纸每份的购进价为b,零售价为a,退回价为c,这就是说,报童售出一份报纸赚a-b,退回一份赔b-c,报童每天如果购进的报纸太少不够卖的,会少赚钱;如果购进太多卖不完,将要赔钱,请你为报童筹划一下,他应如何确定每天购进报纸的数量,以获得最大的收入。这个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值得深入探讨,类似这样的日常问题还有很多,都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动手操作、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这正是数学建模教学所能达到的要求,也正是高等学校数学教学应做到的,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
2.结合专业题材,强化应用意识
在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广泛从事的是工程和科学的相关职业,对这些毕业生来说,三种重要的技能是解决科学问题,综合信息和数学技能。这些技能对于从事软件相关职业的毕业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其数学教学必须以应用研究型为目的,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内涵与应用并重”的思想,学数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种要求决定了理解并使用数学的重要性。一些专业教材中(如《电磁场与波》)的问题都是现实中存在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数学建模教学的最佳材料。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的诸如《数学物理》、《数学金融》、《生物数学》等《数学+x》教材,这些教材也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实际问题的较好材料。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据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典型问题进行教学,舍去部分数学教材中纯数学的例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强化数学思维及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如:函数的分析作图法对机械学院的学生可引用“图解法和解析法高计盘形凸轮轮廓”的例子;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学生则可引用“材料拉伸过程的δ―ε:图”专业知识习题;在讲授微分方程时,对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学生可以穿插LRC回路方程的建模和求解,使得他们在学习“电路分析”等课程时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在讲授函数的最值时,经济学专业可选取最小投入、最大收益、利润等典型例题,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外调查物品进价、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寻找模拟函数,找出物品的最佳售价等。对数学系学生而言,在讲授“数学分析”中可以穿插一些力学问题建模或经济学问题,如Nash均衡等。通过接触大量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人才培养的力度,为社会各界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体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的价值,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
3.课程体系的建设
篇10
一、高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体内容
高职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业务人员在管理账目、整理报表、信息采集、管理高校财务档案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使财务档案存储方便、安全性较高、储存空间较大,运用计算机电子化与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档案管理效率。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结。
(一)完善财务档案管理电子化进程
加快财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首先,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建立效率较高、储蓄完备的信息化财务档案数据库,运用网络数据库充足的空间,将以往纸质的财务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合理有序的转变为电子化文件。其次,为了保证财务档案数据信息在转变成电子文件时的准确性,它要求着财务人员应该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全面的了解档案管理流程与计算机电子化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记录各项账务信息和规范信息采集的过程,认真核对数据信息,从而促使数据库在保存信息时的精确性,促使数据库系统稳定运行。
(二)完善网络信息化设施建设
网络设施建设平台和计算机硬件设施是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计算机本身所具备的逻辑与推理功能,可以为工作人员在处理财务信息时带来一定的方便快捷,减少工作误差,因此完善网络信息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加快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方便业务人员解决财务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建设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学校在财务档案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在档案管理中运用传统的管理手段,采取纸质的记录方式,在思想上还没有明确的意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便快捷与重要程度,导致了部分高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与不完善,由此高职学校的财务人员应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加强信息化的管理规定,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档案管理力度,建立明确的档案管理目标和措施,学校档案管理的业务人员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交流和解决,完善网络档案管理信息化数据库。
(二)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
由于我国财务档案管理模式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偏向于纸质的财务记录,使财务人员在工作时较少的使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导致了培养的财务人员电子技术水平较低,计算机知识素养还不够高,阻碍了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造成了缺乏将纸质档案转变成电子档案的业务人员,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再者财务人员在档案的管理思想上还比较简单,对于财务的管理还未形成系统的信息化体系,缺乏前瞻意识与信息化意识,导致档案信息化的缓慢发展。
三、高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方针
(一)领导加强管理意识
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深刻的意识到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财务档案在管理与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领导的关注与支持,领导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了解与认识现代科技水平,在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财务人员,加强管理,及时与财务人员沟通,制定合理的财务档案管理规定,促进财务档案信息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与专业化素质
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纸质记录财务的方式,而且还要熟练的应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促进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但需要学校领导正确的指引和规范,而且还需要财政人员拥有过高的专业素质,对于计算机信息数据库的掌握程度。因此财政人员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个人的培训与学习,使其更好更快的适应新技术水平。同时,高职学校在招聘财务人员时,应该引进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学校合理配置,发挥人才优势,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从而优化了内部结构,打造了较强的人才队伍,推进了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三)完善高职学校财务档案管理规定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高职学校不断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只有档案管理的透明与规范,才能更加的运用档案管理资源,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加强网络财务档案的管理,保证重要的财务信息的安全规章制度,增强保密安全措施与公开透明程度,从而增进财务档案信息化全面快速的发展。
四、总结
时代的进步,推进了财务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断的发展,它需要业务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数字化数据库的形式取代纸质记录的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运用网络信息化解决业务人员的难题,增强财务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高职学校运用档案信息化的方式完善财务档案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档案管理的手段,促进学校档案管理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自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教发[2009]6号文件,公布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政策以来,经过国家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5年的探索,其已有了重大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现,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缓解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与社会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相符的问题[1],使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同步接轨,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校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保证培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求接轨。
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针对当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实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实践依赖性等特征。[2]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应用性创新人才的需求。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习方式及年限、课程设置及结构等都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时间分为2年、2.5年和3年不等,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进行课程学习,在研究生二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进入实验室,完成导师的科研项目,之后为毕业设计和准备就业的环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课程学习不超过1.5年,采用课程学习(住校全脱产)+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方式,运用“双导师制”,其中学校导师为第一导师。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办近5年时间,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方式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改革阶段,许多高校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及经验指导,还存在较多问题。
1.师资队伍问题
在现有的教师职称职级评定标准下,学校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过程中,较少关注相应行业的前沿发展形势和动态。经过多年的学术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在专业学位相应领域的实践经验慢慢减少,最终导致学校的部分导师往往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其职业背景却不是十分丰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无法与社会接轨。[3]另外,绝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管理团队共用,在精力分配、教学模式区分等多方面也会产生矛盾。
2.课程设置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重点体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以我校为例,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1.5年,总学分40个。
表1中的学位课部分,即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大部分专业课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课程相同,限选课与任选课的选择范围一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毕业设计实践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大部分由导师负责,对于同时担任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而言,在毕设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总体看来,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年级课程结构与学术型硕士课程结构差别不大,而在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大部分实践课程没有具体的实现措施和评价机制,现有的实践课程普遍流于形式,课程教学缺乏应用性,随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未能有效结合。
3.社会实践问题
实践教学方面,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通过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其了解企业文化和技术开发,更适应企业的要求,在未来更易于就业。但在我校的现实情况中,学生的实践教学多被在校参加导师所承担的国家工程应用科研任务或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等研究工作所代替。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学位硕士在二年级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但我校学生外出实习需征求导师同意,原则上在完成导师科研任务的基础上才可考虑外出企业实习,因此很多学生被迫留在学校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去企业实习的数量较少。在未能去企业实习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接触到当前主流前沿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方式,不能接触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脱节。
4.评价激励政策问题
在奖助金方面,我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金评定覆盖面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在奖学金等的评定上与学术型研究生使用相同的政策,即以考查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为主,对于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在竞赛参与方面,科技竞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各层面对于研究生的竞赛重视程度远不如本科生。相较研究生,国家针对本科生的电子类竞赛更为丰富,如与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相对应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举办多年,各方面都更为成熟,我校师生的参与度高,学校和学院都有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度广。目前,虽然针对研究生的各类企业竞赛纷繁复杂、层出不穷,但国家层面的竞赛较少,学校的评价政策上并不规范,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学生在选择竞赛时没有针对性,积极性下降,也导致教师对竞赛的重视程度降低。
三、加强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措施
1.课程教学中加入企业选修课程
社会企业往往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尤其在技术的更新换代方面。学校的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教材及培养方案的更新速度较慢,从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角度来看,让学生在求学期间了解企业的前沿技术和社会的现实需求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在培养环节应适当加入企业教学,强化企业教学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在课程结构上,应增加企业类选修课程,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一年级的课程中选修1至2门企业选修课,使课程教学多样化且具有前沿性。企业选修课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在保证课程内容与基础教学衔接的基础上,加入企业最新技术和最新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发展、学习前沿技术、紧跟时代需求。
仅仅是企业选修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与企业沟通的需求。目前,很多企业在高校广泛设立俱乐部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但这种组织更注重开展和企业互动的学生活动,技术学习及工程实践的部分较少。所以,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以实践技术培训为主的管理部门,通过建立类似企业“技术社区”或企业俱乐部形式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学生技术讲座或者企业技术培训等形式的交流会,让学生了解相应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需求自由选择。不同企业社团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技术交流。
2.充分发挥科技竞赛在一年级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我校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一年级的培养主要以课程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培养则放在二年级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在一年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加入动手实践培养的环节。本文认为,应从学生入学伊始开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一年级的培养中充分发挥科技竞赛的作用则可以填补在培养方案上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在科技竞赛方面,一年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以下优势:本科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从内在方面自我要求进步,内在动力足;相对于本科学生,硕士新生在经过本科四年的培养后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实力,具有独立实践创新的能力;研究生作为思想非常活跃的团体,创新性思维强,能够产生“好点子”;研究生一年级课余时间丰富,具备时间条件;同一导师的学生研究方向相近,志同道合,容易产生创新团队。
利用国家针对硕士研究生的电子设计竞赛,将其与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课程相结合,将竞赛结果纳入评价考核机制,具体操作建议如下:校方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院系进行竞赛宣传,将竞赛分院系赛、校赛、省赛和国家赛四个阶段。院系赛中可以通过技术社区、学生技术社团等组织相关技术讲座,如培训讲座、头脑风暴等,将院系赛中获奖作品提交至校赛,并经过相应教师(包括企业人员)指导改进后参加校赛;在校赛中获奖的学生进一步升级至省赛乃至国家赛,并在此期间聘请专业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与教师的成绩也根据比赛层次不同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3.调整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奖励办法
为了使广大师生对科技竞赛等实践项目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应在实践教学、科技竞赛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方面,将对学生的竞赛指导纳入职称评定考核中,在教学、学术、科研评价体系的教学部分增加实践教学的成果,建议增加“实践教学名师”评选。学生方面,由于研究生奖助金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生活费用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定的政策和倾向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于参加竞赛并获奖的学生来说,学校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和颁发荣誉之外,还可将科技竞赛纳入学生学年总评以及奖助金评定政策中,增加比重,确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吸引学生在一年级课余时间广泛参与科技竞赛等实践项目,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建立推荐至企业的优秀学生榜,将在实践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向优秀企业推荐实习,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给予大力推荐。
参考文献:
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篇13
科研基地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科研基地是科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科研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得到了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因为大多数出身于中专校,建校时间短,科研底子薄,科研基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单凭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科研基地的建设,或者说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所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基地是校企共建的,但是在科研基地的建设初期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一种短期利益基础上的互利行为,企业通过出售设备、材料而获利,学校通过企业的培训、指导建立起科研基地,这种合作源于科研基地的立项,终于科研基地的结题,至于后期的合作也基本上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推动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校企合作的成效依然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对于科研基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的首要点就是深刻分析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劣势,找到深度合作的切入点。
1 高职院校情况分析
1.1 目前的劣势
(1)与外界交流少,市场信息滞后,闭门造车项目较多
绝大多数的教师和管理者忙于授课和日常管理,与企业接触和交流很少,不了解市场的最新需求和动向,所以很多科研项目工作成了闭门造车之举,研究内容不新颖或者不现实,成果的转化及双效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
(2)科研信任感尚未建立,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因为社会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仅限于课堂,所以很多企业尤其是国家大型企业根本不愿意在一些研究开发或技术革新项目上与高职院校合作。即使有些高职院校与大型企业在某些研发或技术改造项目上签订了协议,其真正的主体还是企业,学校只不过是做些简单的辅助工作,有名无实,无助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1.2 目前的优势
(1)国家大力扶持,科研专项经费充足
自2002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家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发展方向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科研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得到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科研基地专项经费不断增加,科研工作环境日益改善。
(2)科研仪器、设备精良、场地富裕
科研基地经过几年的校企共建,仪器、设备的配备逐渐完善。因科研专项经费比较充足,考虑到科研基地的长效发展,高职院校所购仪器、设备大都是国内一流品牌产品,精度高、性能稳定、信誉好,完全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场地较为富裕,可以为科研基地提供场地保证。
(3)科研基地建设初期以研促建,重在培养人才,风险小
高职院校建设科研基地,科研成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在职称、学历、年龄及实践技能上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所以即使科研的最终实验结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只要科研团队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就达到了初期建设的最终目的,所以风险较小。
2 国内中小企业情况分析
2.1 目前的劣势
(1)资金匮乏、周转不畅、垫资严重
目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严重匮乏的局面,在国家宏观紧缩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不容乐观。一些中小企业为开拓市场,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借资研发新产品,但风险巨大,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一些中小企业即使很清楚市场的需求,但因资金匮乏,无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只能在逐步萎缩中被淘汰出局。
(2)仪器、设备、场地受限
中小企业基于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考虑,所购设备、仪器以够用为原则,以减少投入的成本,因此在后期的产品开发中,可能会因设备、仪器的精度及系统稳定性问题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于一些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中小企业无力购买,只能花高价去其他地方租用,从而提高了研发成本。另外,一些企业因为资金、场地有限,无法承接一些大的项目。
(3)人员流动性大,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中小企业的规模取决于其效益和利润情况,项目多、效益好的时候招人,项目少、效益差的时候裁人,这种形式虽然比较机动灵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许多中小企业在业务量增加时往往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而致使一些业务无法开展。
2.2 目前的优势
(1)市场反应敏锐,行为灵活,反应速度快,开发产品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顾客需求。
(2)中小企业大都具有“专、精、特、新”的特点,即专业性强、研究深入、特色鲜明、富具创新。
3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决定以中小型企业为重点合作对象,并在机电产品科技创新平台――智能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项目上先后与北京京雁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及北京睿永康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共识:互通有无、联合开发、共求发展,实现了“技术、市场、资金”的3方合作,达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多赢,在校企深度合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1 校企合作三方情况
(1)北京京雁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雁)成立于1972年,是一家专门研制与生产地埋光缆/电缆探测器的小型企业。公司在20世纪时,因起步早,产品应用领域窄,同类企业较少,产品在国内竞争力较强。进入21世纪,因国内大力推进基础建设,地埋光缆/电缆探测器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同类产品包括国外产品也如雨后春笋,对京雁产品产生巨大冲击。因竞争激烈,开发新产品动辄上百万,企业研发资金匮乏,技术人员流动性大,研发力量趋弱,试验场地受限,产品更新缓慢,致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2)北京睿永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永康)是一家以产品研发为主的科技创新型小企业,技术力量较强,对外承接开发项目较多,但没有自己的产品。因企业大部分员工是研发人员,运行成本很高,利润薄,企业的发展处于维持状态。为寻求发展,企业曾经研制自己的产品并力图开拓市场,但因市场环境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产品之路一直悬而未决。
(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直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上述高职院校所有的优势和劣势。学校成立于2007年,科研基地的建设始于2009年,因此无论是经验还是科研骨干都十分匮乏,急需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走出目前困境。
3.2 校企三方合作模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认真分析三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了机电产品科技创新平台――智能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项目的长期合作方案。
3.2.1 合作的目标
开发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性价比优于同类产品的智能型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根据需要多期进行。
3.2.2 三方承担的责任
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机电产品创新平台――智能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项目立项方式,解决开发资金问题,并由校方组织科研团队,负责组织和协调整个产品开发进程,
科研团队由学校科研骨干、京雁工程师、京雁销售人员、睿永康工程师组成。
2)京雁提供其最新产品的所有技术资料,并配合校方和睿永康做好技术开发、筹备现场及实验测试工作,产品开发完毕后,由京雁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完成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3)睿永康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进行方案的论证、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指导,并负责研制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重点培养校方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在产品设计及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
3.2.3 资源共享
京雁和睿永康可以无偿使用校方科研基地的仪器设备,校方图书馆的图书和论文数据库资源对两家企业免费开放,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书籍可以由企业工程师列出书目明细,然后校方购买,购买图书入库后,以借阅形式出库。
3.2.4 成果的归属
开发产品最终形成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专利归三方共同拥有;开发过程中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三方共同署名;开发产品申请的各类课题与奖励由三方共同拥有;产品投放市场后产生的利润由3方协议分成。
4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的优点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是一种基于资源共享机制下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实现了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机电产品创新平台建设,京雁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也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睿永康解决了资金与产品问题,同时也可以借助京雁的市场去推广新产品。校方的科研团队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在睿永康技术专家的带领与指导下,系统设计和实践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享有产品市场化后带来的利润分成。校企3方可谓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2)有助于缩短产品或技术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存在竞争性创新的情况下,创新时间的长短对创新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校企合作创新可以缩短资料收集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降低信息费用。校企合作创新还可以使创新资源组合趋于优化,对提高创新效率,缩短创新时间也大为有利。此外,即使在不存在竞争性创新的场合,校企合作创新也可以通过利用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缩短创新时间,及时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有效降低合作主体的创新成本与风险
通常情况下,项目的规模越大、研发内容的复杂程度越高,成本和风险就越大。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能够有效地摊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从而降低各合作主体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有利于鼓励更多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求发展。
综上所述,这种合作新模式对于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科研基地的初期快速发展具有推广价值。
5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的缺点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互利多赢、共同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合作主体较多,有时会涉及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各合作方的经营活动目标及对创新项目的态度、重视程度可能不一致,另外高职院校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机构体制的变化和人员的更替,都会给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
(2)因成果归属多方主体,因此成果在分配上,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另外,成果市场化后,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成本,原有成果的分配方式受到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多方合作时带来的一些弊端,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6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的实施保障策略
(1)选好合作伙伴
为避免在校企多方合作时因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利益损失(如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等),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充分分析各方的技术及经营情况,选择那些信誉好、技术有一定实力或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地位的企业。
(2)选好合作形式
在校企多方合作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各种创新合作形式的优缺点,选择那些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合作形式。同时要对合作形式的预期目的和效益有明确的认识,必要时还应该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评估。
(3)明确利益关系
校企多方在合作时,应该就利益分成或知识产权分配及处理方案进行讨论,在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执行,为今后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约束机制,实现“三真”
高职院校科研基地建设初期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因此应充分利用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来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使科研团队成员达到”六有”(有意识、有方向、有目标、有干劲、有成果、有效益),科研基地达到“三真”(真课题、真团队、真效益)。
为了保证科研团队在3方合作中得到真正地锻炼,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利用睿永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加强对校方科研团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使科研团队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研究”。
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合作与攻坚意识。加强科研基地的过程监控和成果监控,通过定期汇报、中期检查、抽查和结题答辩,督促成员积极参与科研,对于没有实质性参与科研的人员除从团队中除名外,并在随后的2年时间内,不得以主持人身份申报任何科研课题;课题负责人应积极组织团队研讨、参与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对于完成情况较差、团队成员参与度不高的科研基地负责人,降低其在科研考核、评职称、职务聘任、评优及晋升中的分值权重。
通过校企科研合作新模式,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总之,科研基地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逐渐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求是.2006-05.
[2] 胡志鹏,章建华,张洪涛,郭芳芳.基于“科研生态系统”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1.
[3] 刘冰峰,王培根,.关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J].商业时代.2008-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