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编程自学教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编程自学教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编程自学教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11-01

20世继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继而通过作曲家的创作推广及新的电脑科技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电子电声配乐优秀作品,例如美国近代流行歌曲先锋杰克逊的太空音乐电子配乐就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流行传遍西欧各国。而中国从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音乐最先流入中国。因为是同宗同源的文化背景,最先接受和喜爱并在中国广为传播,例如邓丽君的歌曲,其作品及配乐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电声乐队配器新颖好听,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曲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都易于接受。也为当时的大学生所喜爱,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青年学生对爱情的向往追求当中最能代表心声的一首好听歌曲.健康,优雅,?人美的精神内涵,现进入21世纪,大量欧美流行音乐及运用现代计算机数字采样电子音色做的音乐流行元素流入冲击中国市场时,如何编创出更加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歌曲和配乐风,在青年学生当中广为传唱,这也是一件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事情。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戏剧音乐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有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戏剧音乐来源于民间音乐素材,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戏剧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及精神内涵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戏剧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音乐艺术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在于我们的心中唤起当看到这一事物时所体验过的情感。音乐作为艺术所给予人的艺术感受叫美感,通过美感使人们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赏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功名和情感体验,从而祈祷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最终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把音乐同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他不仅指出音乐可以模拟人的各种感情状态,而且指出音乐具有这种能力的原因在于它同人的情感一样都是一种运动过程。他不仅承认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而且承认音乐的娱乐作用,认为它可以使人们在闲暇中享受精神方面的乐趣,使心灵得到净化,产生。上述强调音乐的道德伦理作用的理论,后来被称为“艾托斯学说”。

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其特点是戏剧音乐大量融合了民间音乐原素,并对民族的精神内涵产生深远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戏剧中的民歌元素特点:生动、扑实、真情。民歌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为更好的表达内心情感而发的心声,经一代代的口传,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民间音乐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印象,与民族的性格,生存环境,以及民族的多种文化特点的具体呈现,形成一种普遍性裂变与聚合的民间音乐情感表达方式,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旋律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具有民间不同地域的音乐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例如最近广为流传的歌曲《草原high歌》,《万物生》等等,用的就是内蒙古的民间音乐元素再创作而成。他们的配乐风格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化的采样音色加入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受到大众和广大学生喜爱,《万物生》中国民间原生态的音乐风格更是获得格莱美国际音乐大赛的提名,并在世界产生影响。戏曲音乐由于它是民间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具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也有代表本地方特色的声腔、语言的文化特点及时代特征。如《情丝前门大碗茶》歌词中唱到“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剧元素的歌曲,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音乐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东方韵味,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这一唱段,作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细琢给人以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受力。而这些元素加入教学当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普及意义重大。这个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这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通过广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编创课程教学中引用中国戏剧元素的原创歌曲作为教学,对民间戏剧音乐进行分析,明确而有效的引导,通过解析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感受和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重视戏剧民间音乐元素教学理念无疑会对我国大学生实践以及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音乐编创风格和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篇2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感到根本出路还是要着重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计算机发展很快,学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新,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指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强调计算机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学的时间,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善于联想、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在讲FOXBASE部分我们采取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很多命令、函数、程序部分的菜单设计等等,我们根本不讲,让学生课下自学,上机练习掌握。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把重点放在了编程设计上。

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从传授知识到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在教育思想上是一大进步,要把加强素质教育贯彻在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教育环节中;每次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学方法要研究。如,讲编程题目,不能直接讲出如何编程,直接写出程序。而应向学生展示你的整个思维过程,“示之以曲”,即展示你曲折的分析过程。

四、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讲课过程中的作业,往往针对一定范围的课程内容,以巩固当时所学章节的知识为主要目的,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课程结束后还应安排一个综合性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应用程序,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巩固提高。我们每年在讲FOXBASE部分都给学生准备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题目,95、96级的是一个学生管理系统。97级的是一个县的党支部书记档案管理系统,从500份档案拿来后的开始建库结构,一份一份的档案输入,输入后的数据校对、整理,到编制、调试应用程序;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使学生学到了编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一步,库结构的建立作为一项作业,然后讲评确定;第二步,档案的输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字输入,需要编出一个输入程序,要求输入程序输入量尽量减少,同村、同姓名的不能重复输入等,此程序也是作为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谁的程序编的好就用谁的,课堂上讲评确定用一名学生编制的程序;学生很有热情、很认真,输入程序确定下来后,很多学生还在修改自己的程序;第三步,档案的输入、校对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同时又巩固了命令操作、提高了汉字输入速度。第四步,程序的编制和调试学生们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教师在不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做下去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90%的学生完成了任务,选出实用、容错性强的交给用户。用户对这个程序很满意。只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编出这么完善的应用程序,可见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通过此实用程序全过程的实施,使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用FOXBASE编制应用系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程、调试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学生经过这种能力训练,普遍反映对今后的学习很有信心,原因是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有提高,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篇3

1 JAVA概述

JAVA是一种计算机的编程语言,目前仍然是较为常见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效率高、覆盖面广、简单易用等特点,不但可以用来进行桌面程序的开发,还可以适用于与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在当前具有广泛的应用。JAVA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在计算机、网络和多线程等技术领域都涉及到JAVA的相关知识,学习JAVA编程语言应经成为软件技术开发相关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但发展,JAVA编程技术人员需求巨大,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JAVA语言相关课程。

2 当前JAVA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JAVA课程的认知困境

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民办高校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宣传,计算机编程专业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习和就业方向。在这种大趋势下,学习JAVA编程的学生显著增加,但由于很多的学生对JAVA知识并不了解,只是为了获得理想的就业而选择编程,在学习时缺乏主动积极性。JAVA语言作为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踏实的态度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较高的要求使得JAVA学习成了很多学生的难点,产生了畏难和认知的偏差。

2.2 JAVA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JAVA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大多没有相应的基础,因此所设置的课程大多集中在以JAVA SE平台教学为主,包括有面向对象编程方法、JAVA多线程、JAVA界面及事件编程、JAVA数据库连接、网络编程等基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能构建完整的JAVA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了解JAVA与C++等计算机编程语言之间的关系,JAVA语言编程的优越性,并且认为这些知识就可以满足社会对JAVA人才的要求。其次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后续自主学习能力,不能适应JAVA编程技术的新发展,在JAVAEE等新对社会流行编程技术面前感到吃力,学生在完成学习走向社会岗位时,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实际上从整体降低了JAVA学习的应有水平。

2.3 JAVA作业和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由于JAVA学习的特殊性,其作业和毕业实验设计等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JAVA的动手实践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不能独立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毕业设计等过度依赖已有的资料,套用现象严重,不能进行原创;学生在学习期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表现出对系统设计和实现的随意性。

2.4 JAVA教学老师的问题

JAVA技术是一门不断深入发展的技术,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高校的JAVA教学老师缺乏长期的一线实践开发经验,不能适应发展的新技术,教学效果不理想。JAVA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做好教学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老师并不能有效的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之间的协调发展。

3 JAVA的教学设计探讨

3.1 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

JAVA知识主要包括有JAVA基础知识、JAVA核心知识和JAVA提高知识三个部分。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对面向对象的编程、JAVA的语法和异常处理、JAVA的环境等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是进一步学习JAVA知识的基础。核心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对面向对象的继承性、封闭性、抽象性和多态性等,并掌握这些特性设计的技术。JAVA提高知识部分是指根据专业方向学习的不同需要,选择多线程、图形处理、数据库处理、网络等内容学习。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JAVA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对象思想、算法设计思想等,为更深入的学习和提高程序设计水平奠定基础。

3.2 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的编程思想

JAVA编程语言的学习,重要的是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编程思想的掌握,从而真正实现举一反三,能够进行独立的编程开发工作。编程思想的形成,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观察、分析和思考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是符合JAVA知识特点的有效手段。采用的案例一定要小而精,符合学生已掌握的JAVA知识,使得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索,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体系构建,不但可以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效掌握,还可以实现对自学和设计能力的锻炼。

3.3 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JAVA知识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将多媒体直观、形象和吸引力强等优点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时以传统方式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以多媒体技术进行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增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

3.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JAVA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JAVA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为目标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当前高校的JAVA课程教学,应该在讲解代码、编程调试等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加强上机实践的相关内容。可以探索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际JAVA研发项目的参与中体会需求分析、设计、编写代码和进行测试等各个环节,增加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培养专业的职业素质。

3.5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JAVA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开发项目中进行提升和锻炼,这是当前教学老师所缺乏的。应该尝试建立老师的继续深造和培训实践制度,如定期参加合作单位的企业JAVA开发项目,获得实践经验和与一线开发人员进行交;参加JAVA程序培训班;对老师的入职考核加大力度,对JAVA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进行严格要求。

4 结语

JAVA语言是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编程的重要语言之一,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当前JAVA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改变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增强实践运用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促进JAVA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简称VB,它是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实用的编程工具,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它具有可视化、面向对象、采用事件驱动编程机制等特点。简单易学且功能强大, 使用 VB 编程, 不需要编写大量代码去描述界面外观及界面上的各种元素, 只需把 VB 预先设置好的控件拖到界面上即可, 也无需编写代码描述程序的执行条件, 只需给对象施加相应的操作。 为了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及应用能力,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首选 VB 作为编程语言的入门课程,并把它列入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考试内容以衡量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能力。因此, 搞好 VB 的教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按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一般遵循讲概念定义, 控件的属性、事件、 方法, 例题分析, 学生上机验证的模式。这种方式表面上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计算机前进行教学,但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所设计课题学习的成分过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而且部分学生基本功差, 缺乏学习主动性, 理论基础不牢靠, 加上涉及到了英语单词不会,阻碍对VB中的关键字、控件、以及其属性的学习及使用。再加上编制的程序往往错误百出, 在机器上运行不通, 自己难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会主动请教同学、老师, 因而就只能放弃。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来探讨以下几种方式:

1)以实例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取案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极其重要,要精选。合适的案例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案例选择不合适,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选取要掌握技巧,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选取。备课时,教师要仔细斟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案例,精选案例。

2)用“问题”和“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多思考

教师希望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但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学好。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却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在VB程序设计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用“问题”和“任务”作为驱动,以通俗易懂、有趣实用的案例引出问题,有了问题,就得去解决,最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学好,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避免学生只停留在语言的使用层面上,不能吃透和用活所学知识。通过这种用问题和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学生在通过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极大成就感,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也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引导式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授按钮、文本、标签控件以及其属性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做一个登录界面的布局,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怎样合理的进行控件的布局,之后又引发问题:点击确定之后又怎么去完成这一按钮的功能呢?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其知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指导、总结,概括其一般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用“问题”和“任务”作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可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思考、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彻底改变传统的“讲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被动思想,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 VB 程序设计的讲课前, 要演示一些有前几届学生自己编写好的、 有趣的程序,例如登录界面程序,文字移动界面等, 从而吸引学生, 并告诉他们学习了 VB程序设计的内容后, 大家都能够编出这些有趣的小程序。在让学生编写程序时一定要注意有浅入深,建立学生自身的信心,以及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用 VB开发应用程序, 让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受到用 VB 编写程序并不难, 逐渐产生成就感,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 VB 程序设计在实际专业领域方面的实用价值。尽量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手段

由于VB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此, 在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在 VB课程的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方法, 以其针对性强及应用性强,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作者简介:王付山(1974-),男,硕士,德州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及数据挖掘。

0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本专业服务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本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编程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专业知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对培养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意义重大。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德州学院的校级精品课程(网站:http://211.64.32.29/kc/jsjx_jsjjsjcc/index.php)。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C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多而繁琐,教学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偏低。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语法规则多而枯燥,不易记忆,再加上学生本身对计算机的可计算特点、计算思维的认识不足,因而,学生面对这些多而繁琐的知识点,感觉无从下手,一时找不到学习的重点。这样学过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又跟不上教学的步伐,偏离对学生计算思维和编程思维培养的重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失去了学习动力。

(2)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存在偏差。项目:德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LX-B09032。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虽然知识点也讲了,案例也给同学们分析了,也启发学生思考了,但是同学们对如何用,在什么情况下用,还是不清楚。说到底,这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存在偏差,对学生认知过程、认知结构和学习状况不够了解,没有真正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进行组织教学。

(3)实践教学的层次低、应用性低。目前,多数高校对于教学的安排是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践,对于上机实践环节方面,多是验证例题,设计习题,教师再给予指导。这样的实践教学应用性低,导致学生学习C语言感觉没什么用处,缺乏对学生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编写与教学改革理念相适应的教材 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C语言基础知识的需求定位,强调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规范性、急用先学性、实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侧重对学生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本课题组在综合调研国内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教材、专科教材、高职教材、中职教材、二级教程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编写并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体系完整、重点突出、内容讲解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讲解透彻、案例丰富新颖、注重理论、突出实践。该教材已在我院试用了两年,现已形成了一本较为成熟的、特色鲜明的适用于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课教材。该教材的突出特色是:内容精简、实例广泛、突出实践,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性例题,以实践问题引出解决方法,从解决方法引出知识点,然后从知识点再到实践案例,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系统化教学内容体系。

3 与学生认知过程相适应,实施以“问题驱动+案例”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C程序设计教学以注重培养学生编程思维、计算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了以问题驱动+案例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3.1 问题驱动+案例教学法

“问题驱动+案例”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教学方法。在讲授新知识和新方法时,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或实际的问题场景,给学生首先展示设计的效果;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编程思维;第四是引出新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同学们找出解决问题好办法;最后,再将新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新的案例,形成了与学生认知过程相适应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系统化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注重经典案例的积累,使教学案例、实验案例与学生专业尽可能相接合,以一个大案例贯穿课程始终,注重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实施模块化教学,每次课设计一个小任务,课程结束后完成一个比较大的案例,使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开发系统地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2 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3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配合“问题驱动+案例”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随机帮助文档和查阅网络资料,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构建以培养学生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编程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构建以实用型设计性实验、阶梯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为实战手段,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计算思维的实践教学项目。根据这一理念,实践教学中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再将大的实验项目模块化、简单化,使实验题目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编程技巧、编程思维、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考核,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在C程序设计考核上,采用了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维认证”考核方式,即由传统的笔试考试改革为课堂表现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项目考核成绩、与C语言程序设计有关的科技竞赛、全国计算机二级C考试等社会实践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多维考核模式,突出了对学生编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5 结语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德州学院的校级精品课程,并通过在我校理工科专业的改革实施,教学实践证明,从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过程相结合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编程技巧和编程能力等三个方面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中科.《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4(3).

[2][美]H M DEITEL,P J DEITEL.C程序设计教程[M].薛万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6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教学将面临许多新挑战,那么为适应新挑战,职高的计算机教学将怎样改革呢?

一、加强基础性及发展多元化教学

虽然各地职高间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取可谓五花八门。但无论如何,根据职高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及其实际,计算机教育应有基础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要多元化,要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因此教材的选取应从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来考虑,这就要突出基础性和发展多元化。

1.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基础。职高的计算机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广泛的运用软件能力为目的。课程的开设应包括以几个方面:①操作系统: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如:WINDOWS XP和WINDOWS 2003等;②应用软件如:《汉字录入与排版技术》、《office办公自动化教程》、《photoshop图片处理教程》、《Dreamweaver网页制作教程》《Flas设计》等;③信息化技术如:《网络技术》、《Internet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等;④程序设计;⑤计算机系统维护。

2.计算机教学面向多元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及多元化,也规定职高计算机教学向多元化发展。职高的培养目标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外还要给学生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因此,我们应要求教学内容和形式多元化,让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综合运用,做到学以致用。

二、充分认识和利用硬软件与新技术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必然带动这一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这样就要求我们做到:

1.教学中注意把握最新知识,补充、使用最新软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职高计算机教学水平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不可能性,但我们必需认清这它是一个动态跟踪过程的现实性。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计算机教学发展的趋势。因此这就使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家中的计算机或学校机房开放时间以课外任务的形式来完成部分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去一些单位实习,尽量使我们的教学能针对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编程训练、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如有些同学在活动中编出了较完善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成绩手段;又有些同学编写了一些益性的游戏软件放在学校的局域网中,给全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带来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3.多作教学演示,让学生多了解新软件内容。教学演示是开拓学生视野的好方法。教学中可播放一些有关教材的光盘让学生观看,作为学生了解一些新软件内容的途径。

三、确立和定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目标

职高生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既要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又要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只要这样职高生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持续发展,实现自我。

1.敬业精神。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第一线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在生产岗位上,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有的在经营岗位上,需要有较强的自律性;有的在管理岗位上,需要较强的责任感;有的在服务岗位上,直接反映出城镇的形象,服务质量的高低。总之,职校生应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稳定的职业意识,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勤奋的工作态度,优秀的工作能力等,并做到有机结合。

2.能力素质。

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使职业技能的更新加快,这就要职高生们努力培养自身能力素质。①本专业的基础学力,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专业领域知识、技术的同时,下功夫培养其行业的基础学力,培养一般性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一专多能,提倡本专业学生以计算机专业为主兼学多种专业,做到标准、兼容、通用、开放。无论在哪儿工作,都能良好运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7

高职计算机;教学质效;压力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强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高职计算机教学范围广泛,涉及软件、硬件、计算机理论、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本文以.net的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开展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NET是MicrosoftXMLWebservices平台。XMLWebservices允许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讯和共享数据,而不管所采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平台提供创建XMLWebservices并将这些服务集成在一起之所需。对个人用户的好处是无缝的、吸引人的体验。高职计算机教学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这门科学已经是一门可简可繁、可易可难的学科。计算机内容的包罗万象,从软件到硬件,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从具体应用到抽象软件,如果要系统完整地教学,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即使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一位电脑方面的全才,计算机专家只能是精通一个或者几个领域,这些客观事实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更何况不少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仅懂得皮毛,稍微加一点深层次的东西就无法理解掌握。因此,基于计算机教学的客观现状,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重点应该突出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上。教学作为师生活动中的一种双向活动,它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教师通过言传身授不断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不断地接受和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这个基本载体,在经济发展和人类交流活动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今社会离开了计算机几乎寸步难行。高职学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做好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专业的、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一、理论部分,精讲多练

计算机的普及让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接触到了,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应该看到,这些计算机知识一般都是停留在表面上,以硬件方面的知识居多。.net偏向于设计类,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要求很高,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算法。值得庆幸的是,高职计算机教材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修订,越来越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需要。教程也比较通俗易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上。以.net平台中的VisualBasic的学习为例,教师在理论课上只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加以讲解,如对类、对象的引用等。除了进行理论讲解之外,在上机课时还要进行详细的演示,帮助学生学习。而对于软件的基本操作,可以留给学生自学,等以后上机让学生自己来操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时间里进行灌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学生的感受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被压抑,而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在讲课之前,不仅要单纯地备课,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喜欢的知识。计算机操作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因为几乎每个软件都有很多功能和结构各不相同的菜单,不易记忆,很容易引起混乱。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软件不同的功能特点编制教案,在上机操作时按照步骤进行演示,化繁为简。

二、实践部分,注重引导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还要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自学是当今社会的又一种生存方式,不会自学的人就意味着在未来社会中他将失去生存的权利。大而全的教学内容仅在授课时间很难完成,教师的作用是点拨要点,介绍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上机操作是连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对于.net平台中大量的操作实践需要学生来完成,上机也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金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但上机操作、动手实践能力则相对欠缺,这些都是由于在教学上机实践部分时,缺乏教师正确引导的缘故。教学实际中,职业院校学生上机操作前的准备步骤一直到上机完成的结束步骤,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在每节课结束的前十分钟,对学生上机操作进行随机抽样,与学生交流上机时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样本及时了解学生的上机情况。再依据掌握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机操作能力。

作者:王萍 单位: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8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学习兴趣

0 引言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兼具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的设计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型人才。但实际上,学生往往会比较喜欢艺术类型的课程,对C++程序设计这样的技术类型课程比较畏惧,学习的兴趣比较弱,因而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动手能力也不强。

通过对大量学生的观察和访谈,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大多数大一新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不善于自主学习;不少学生逻辑思维不够好,之前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刚上大学很难一下子适应编程的思维;教材选择时有一些问题,不方便学生自学。学生课堂听不懂,课后自学难度比较大,很难坚持下去;自己想动手实践,但程序错误很多,很难坚持下去。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习信心不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教育,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头脑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完成整个学习。

如果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初始阶段,就能多编出一些运行成功的程序,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思路,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因此大为改善。

1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比较精通。面向对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很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事实上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尽可能参照比较权威的观点,如C++发明人自己描述的面向对象观点口。计算机语言这种信息技术方向的基础性课程注重应用,学生不会编程,就很难进行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教师的实际经验不多,有可能讲不出精华的东西,甚至可能误导学生。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需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而不能机械地遵照教育理论或者死板地依据教学大纲。这些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笔者阅读了大量专家关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书籍,了解了不同的学习和教学思路,试图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另外,笔者有比较多的实际开发经验,参与过比较大的软件系统开发。除了教学,目前还在一线进行科研和开发工作,自己的代码量比较大,对所讲授的语言本身了解比较多,对语言使用有一定体会,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对指导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了实现制订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1.1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了能跟上当前IT业界的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筛选。首先,教材的内容必须经得起实际工作考验。它不只是用来做题和考试的。某些流行的教材,学生学习后除了做课本习题,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太大帮助,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需要重新学习,以至于某些技术论坛的编程版,对C++初学者的建议其中一条就是“远离***”。笔者学习程序设计也有类似的经历,对此深有体会。因而,教材最好和社会上IT从业人员选择的程序设计书保持一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材还应该适合在课堂讲解。其次,教材需要有良好的易读性。因为学生水平的原因,我们不能假定课堂的讲解学生能完全理解,因而教材应当适合自学,这非常重要。此外,教材应该附有足够的例题和习题,最好还能有一部分问题的答案。为了方便学生查找相关知识点,附录需要有索引。我们比较了大量在市面上能看到的教材,最后选择了国外大学采用比较多的一本教材。

市面上可以选择的实验教材比较少。我们使用的是自编的电子版实验任务书。它的主要内容来自于理论教材的配套电子实验教程,也参考了其他经典教材中的内容。另外,还有一部分内容完全是根据当前课程的需要进行调整。

由于学时的原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也就是程序设计语言的最主体部分,其次需要培养自学能力。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即便是有经验的IT从业人员也需要经常更新自己的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程序员需要经常查阅MSDN之类的联机文档,或者在网络上查阅技术资料。我们希望学生一开始接触并慢慢树立一种观念:学习基础知识,了解核心思维,先编出一些程序,了解到一些主体知识,会查阅和使用文档。因而,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突出最基础的技能培养。面向过程程序设计部分强调程序设计入门,能编出一些小程序,而不刻意引导学生过多关注语言细节。面向对象则强调要理解概念的意义,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到用这些概念思考的作用。如学习循环时,着重点可能让学生通过只使用while语句去解决问题,等入门了再介绍do/while、for语句。再如学习指针,只做了最基本的要求,一些细节和比较高级的应用留给后续课程。这样学生能快速收获信心,也可以专注在学习培养用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而不是某些琐碎的语法和细节。然后把运算符重载、模板、文件操作等内容放在一些稍微复杂的实验中,通过一些完整的简单的实例,让学生自学。

1.2 考核方式的选择

考试可以用来督促学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知识比较感兴趣,也有一部分学生的目的性不是很强,但他们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分数,可以通过考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复习。C++程序设计考试分为理论闭卷考试和实验开卷考试。

理论闭卷考试中完整的程序设计题分值很大,这些题大多数来源于讲解过的例题或者练习过的习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的分值比重比较少。客观题容易形成套路,减少客观题可以减少学生对往届试题的依赖心理。填空题大多数来自于课本后有答案的自测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做一些练习。另外有一部分改错题、问答题这种偏重理解的主观题,大部分都是实际的软件开发经常用到的。考试题里没有奇怪的问题,例如不会去考查类似i++这样的问题,因为实际开发过程中,如果编程人员不熟悉操作符结合性,可以查阅在线文档,或者直接加括号就能解决问题。我们确立的这种考核方式,会鼓励学生多编程多实践,而不是背几个概念或者过多关注一些细节。

实验考试主要考查的是一部分不宜在理论考试中考查的东西,比如文件操作、运算符重载等。这些内容上课讲得比较少,但给出了简单例子,学生们可以通过修改这些例子,翻阅教材来完成考试。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的情形也有类似之处。

为了进一步督促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设置了期中考试。结果表明,通过期中考试,让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少数学习放松的学生还能起到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能掌握成绩不佳学生的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他们学习所出现的问题,再通过对他们进行一些单独的指导,有可能让他们很快跟上学习进度。

2 理论与实验相互配合的教学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强调学习程序设计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如何用程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计算机的编程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际需求促进了程序语言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会用一些实例对此进行说明,并进一步解释编程语言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此,我们经常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讲解:首先列举一些应用,包括时下的软件中比较多的应用,从中抽取一个公共的东西出来,以此说明这样的应用非常多,所以程序设计语言会提供相应的支持。这样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强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讲解表明如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到计算机世界中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有很大帮助。实践表明,对于没有说清楚应用背景的技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2.1.1 难点导引

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感觉困难的地方。首先,刚接触编程时对程序设计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不知道变量为什么要定义,如何使用,语句的含义,语句的执行顺序。其次,理解函数的概念,不清楚函数定义和调用,形参和实参到底怎么回事。第3个难点是指针,这是很多学习C/C++的人的共同难点。如何正确理解面向对象概念,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这些难关,可以采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学习。

对于第1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程序设计语言,需要给学生一个计算机大概能干什么、大体如何实现这样的直观印象。从简单逻辑电路开始,不讲细节只说明这些电路能做什么,这样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计算机是通过指令来工作的,数据存放在存储单元中,计算机工作必须由人们设计好指令才能完成。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破除某些学生之前对计算机的神秘心理。他们往往认为告诉计算机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答案。其次,可以建立好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如果要用计算机解决问题,需要将问题表达成计算机里表达的数据和程序指令序列。这个概念需要以不同方式不断加深说明,这也是一种计算思维的熏陶。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基本语句,体会到变量的重要性。

对于第2个难点,可以用数学函数作类比。对于类似于经常用的正弦余弦之类的事情,数学里会做成函数,用的时候直接查表就可以,而不是每次都临时找方法计算一遍。在计算机里同样有类似的需求,这样抽象出程序里的函数。更进一步,可以把经常要做的事情,做成一个模块。这样就能理解使用函数的必要性了,甚至学生可以继续去设想使用函数的细节等。

因为课时的原因,指针问题侧重在最基础的概念上。我们主要做了一些必须使用指针的示范,以及说明数组和指针的关系,以及在函数参数传递时的关系。这样做的原因是,必须先掌握最基本的功能,使用这些最基础的部分能编出一些常见的程序,至于指针的高级应用则留到后续课程中,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困惑。现代C++不鼓励使用太多底层的指针,这种做法也是顺应这种潮流。

面向对象的问题,采用了一组精心设计的可视化实例来说明面向对象封装、继承、多态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动画程序:在窗口里单击鼠标左键,生成各种形状,以各种速度各个方向飞行,遇上窗口边界会反弹。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出发来说明如何表达三角形。如果没有面向对象,只能通过多个变量来表达一个三角形以及相关属性,表达一组三角形,则需要多个数组来表达,如果要增加属性,如绘制颜色,则需要增加数组。这样有关某个三角形的信息就会出现在多个数组中,对这些信息的维护会出现在程序多个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程序不好维护,因而需要一种机制将这些属性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经过这种讲解,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需要结构体。更进一步,如果能把结构和对操作它们的函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程序结构将更加清晰,这样就引出了类和封装的概念。继续这个过程,如果要继续加入四边形、圆形,这样的类之间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使用继承来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引入虚机制,可以应对将来可能加入六边形、七边形等新形状这样可能存在的新变化。这一系列应用的代码并不多,可以在课堂上示范代码的编写,展示效果比较生动,因而效果比较好。有不少学生说,原来程序课还可以这样。

2.1.2 教学方式

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多媒体PPT、板书以及程序示范。几种方式根据不同的需求结合进行。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最好使用PPT。实验课的点评,很可能来不及做PPT,则需要板书。某些程序的课堂示范效果可能比较生动。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算法,则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练习,让其他学生来评价,也在黑板上进行修正。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式学生刚开始比较畏惧,但习惯之后,反馈的结果开始转好。

2.2 实验教学

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制订好的,另外一部分内容根据理论课进度和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学生感觉当前课程比较难,可以补充一些实验题用于复习和总结。如果当前的学习情况比较理想,则补充一些用于衔接后面课程的比较难的问题。这部分难题会做上标记,用学过的方法往往解决不了,需要用接下来学习的内容。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会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思考,也有利于学习新的内容。

为了提高学习的信心,每一个实验题一般都设多个小问题。第1个小问题往往非常容易,然后后面的问题会被前面的问题所启发,每个小问题都比前面的问题更深入一些。如果省略中间的小问题,学生很可能对要解决的最终问题完全没有思路。这提供了一种典型的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解题思路。我们会提醒学生,遇上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先去掉一些条件,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考虑,然后慢慢增加条件,逐一解决它们。这种类型的实验题实际效果比较好,不少学生因此而受到启发。

实验课注重培养调试程序的技能。常用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一般先看看要练习的问题,说明每道题大致的思路。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用一个类似的问题进行示范,接下来让学生练习,教师和助教则负责答疑。虽然理论和实验课中教师都会做比较多的程序调试示范,但这种技能仍然不容易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自实践才会有所体会。当出现程序运行错误时,学生在教师或助教的帮助下,自己去调试程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掌握调试技能的帮助非常大。事实上设置断点、跟踪程序语句的执行、观测变量值,也是一个初学者是否入门的标志之一。如果学生学会了简单调试,他们对面向过程编程的认识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编程实践中,如果一个简单程序总是不能顺利编译、不能正常运行,学生的信心将严重受挫。因此,对于60人左右的实验课,我们一般会配备2名助教。助教一般来自著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编程水平普遍比较高,并且比较擅长调试。助教年龄普遍比较小,和学生们的距离比较近,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很容易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助教在辅导时会说明他们如何判断错误,如何进行调试,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问题,另一方面也在示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随着学生编程数量的增加,学习的信心逐渐增强,学习的热情也会提高,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有了这个基础,一些实验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学。如果内容难度恰当,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心。

通过实验课的辅导,可以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公共难题,这类问题将在理论课中进一步说明。学生遇上理解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和助教都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课后会对此进行一些交流,总结出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哪种类型学生的理解。这些情况也会在理论课中进行复习和总结。如果不使用助教,解释方式将相对单一,无论教师如何反复讲解,学生有可能依然不理解。

3 辅助材料

和其他课程一样,可以使用教学网站来辅助教学。教学网站是比较好的辅助工具,可以把资料分门别类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现,比之前使用的FTP更为方便。教学网上一般放置课程PPT、习题、习题截止时间、习题参考答案。教学网放上一些辅材料也将起到很好的效果,如编译器的安装指南、常用调试方法、程序设计常见错误等。这些材料直接放在网页上,学生用到时直接查阅,自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能比较顺利地进入直接的编程训练,哪怕是运行起最简单的“HelloWorld!”程序。过多的小挫折会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这些举措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另外,我们在教学网页上放置了一些用于加深和扩展的材料,如MFC基础教程,还有一个小游戏的源码,供有余力的学生参考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有的学生通过源码学习,加上教师的辅导,完成了“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前几关的简单模仿。

4 结语

我们对近3届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分析来评估教学改革探索的效果。2010级使用2007版的教学大纲,只有理论考试,其中选择判断题占50%,编程题占20%。2011级起使用2011版教学大纲,并使用了新的国内教材,2012级开始使用了国外教材。2011级起理论考试的客观题只占30%,编程题比重则超过30%,另外还增加了实验考核。2010—2012级的理论试卷都是同一人命题,难度逐年递增,对实际编程能力的考核要求也是一届比一届高。经过统计,历年80分以上人数所占比例为:2010级为20%,2011级为25%,2012级则升到35%。2011级实验考试方式比较传统,考核结果和理论考试是一致的。2012级的实验考试进行了调整,每一题都有A、B两种难度不同分值的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测试结果表明每一题所有学生都至少完成了低难度的选项。2012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以往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从分数上很难判断,但从答题的内容上可以观察到。

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们选用的教材还是存在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主要是在部分面向过程的章节出现了一些有关类的内容。所以接下来我们希望将课程分拆成C和C++两部分,分别使用两种教材。此外,将采用课程wiki,可以让学生在wiki上提问,助教或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回答。这种方式在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里用得比较多,相信用于教学也会起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信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不断提高,国内高职类院校陆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并建设了配套的实验环境。虽然各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都比较重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环境相对较差,教学方法也比较保守,老师讲授和理论学习较多,学生实践较少,制约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配合。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条件较差的原因比较集中,主要在于缺少经费、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验教材和实验网络环境建设方案。针对实际情况,笔者及所在教研室设计了低成本、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建设方案,并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教材,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发挥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2.计算机网络实验教材编写

根据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所在教研室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该材料适用于计算机技术、通信、管理工程等专业的高职学生使用,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材,也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参考教材。

2.1 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特点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实验设计,必须深入理解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特点。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即不同于本科院校同类实验,也和高职院校的其他实验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系统性。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由若干电脑、服务器通过传输介质、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网络设备按照一定规则组成,在各主机和服务器上的运行着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及其他各类软件。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集成的系统,网络实验和常规的电子测量、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验课程有所不同。例如,数字电路课程的实验主要围绕具体的数字元器件,学生按照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电路图设计,再搭建电路、编程,就可以完成实验,按部就班的成分较多,学生思考、实践的机会较少。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学生只有进行“元器件”级的实验和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实验所涉及到的电路,如果只进行简单的单机操作和基础的网络使用实验,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工作的要求,必须让学生从系统层面了解、熟悉真实的计算机网络。

第二,继承性。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硬件、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环境搭建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只有完成了组网实验,才能进行配置实验、应用实验,这是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硬件继承性。另外,具体的应用类实验必须建立在特定网络配置的基础上,只有完成了操作系统安装、配置相关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各类应用实验,这是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软件继承性。由于存在硬件、软件继承性,计算机网络实验必须采取循序渐进地方式进行,首先理清实验的目的和层次,合理规划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利用实验本身的继承性加深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2.2 《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的主要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系统性、继承性特点,合理编排了实验内容。根据高职类院校教学的实际需求,教程分为基础篇、实验篇两部分。

基础篇共分为三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方法、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础技术、常见网络设备、基本的组网方式等。学习完基础篇的内容后,学生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教程所涉及到的实验内容。

实验篇共分为五章,分别详细介绍了基础组网实验、基于Windows的网络实验、基于Linux的网络实验、网络安全实验和网络多媒体应用实验。通过这些操作性较强的网络应用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使用常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搭建小型计算机网络学习,设置并使用打印、上网、文件共享等常规网络应用的能力。

2.3 《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的编写目的,是针对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满足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的教学需求,教程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弥补了传统教材的不足。在实验内容设计上,教程采取了难易结合、分层推进的方式,既有难度较低的基础组网实验,难度始终的主流网络环境(Windows,Linux)安装、配置实验,也有难度较高的网络安全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

《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实验设置合理,内容安排科学,能满足国内高职、高专类院校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所需的主要设备如表1所示。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设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室,但是限于经费和设备等客观原因,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都只能覆盖常规的基础性实验,对应用类实验的支持不足,本文介绍的实验环境,完全满足《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教学的要求,较好的兼顾了基础性实验和应用类实验。在实验系统的搭建部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交换机的IP是192.168.0.100,1号交换机的端口分别属于两个独立的VLAN,其中202.115.65.72(9口)、202.115.65.71(23口)和外网接口(24口)属于Outgoing VLAN,其余的端口属于Default VLAN,对应的子网地址为192.168.0.0和255.255.255.0。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合法IP 202.115.65.72可以不经过NAT服务器直接对外网进行访问,子网内的计算机则需经过NAT服务器访问外网。

2)实验网络环境中,子网内只有一个合法IP地址,专用的服务器(双网卡计算机)将子网IP转换为外部IP地址202.115.65.71,服务器可以作为FTP服务器或Web服务器,也可以使用软件进行端口映射,使得192.168.0.0子网内的计算机可以向外网提供服务。

3)HUB1端口连接子网192.168.1.0的计算机,在HUB1和交换机间设置有一台双网卡计算机用于防火墙实验。HUB2端口连接子网192.168.2.0的计算机,在网管软件安装和使用的实验中,HUB2将被2号交换机代替。

4)路由器的系统IP为192.168.0.80,L1端口的IP地址为192.168.0.81,L2端口的IP地址为192.168.2.1,用来进行路由器配置实验。

5)需要在系统中选择两台计算机,安装有视频采集卡、麦克风、摄像头和耳机,用来进行网络视频会议实验。

需要说明的是,各院校在参考《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开展教学实验时,使用的网络设备可能与方案有所差别的,但设备的功能是通用的,同样可以实现教程编制的相关实验。

4.结束语

近年来,笔者所在教研室使用《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验教程》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贴近实际,通过实验得到了能力提升。我们将继续努力钻研、持续改进,促使课程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作为近年来常说常新的话题,课堂教学创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社会都知道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更好地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但是,我们看到,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做不到这点,纸上谈兵胜过了付诸实践。

1 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理论性太强

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计算机专业课的理论性又太强,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计算机网络教程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C 语言作为编程学习的基础语言,这门课程通过数据结构和编程思想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同学对于C语言的了解更多的是黄色程序代码和蓝色屏幕,让大多数同学感觉都较为枯燥,做不出实际成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计算机网络教程因为有不少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矛盾,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同学难以把学到的抽象理论跟网络实际应用联系到一起。

1.2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

要想让学生可以更为扎实的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则需更好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并非如此,更多的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管不停地讲,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知识的吸收情况不闻不问,而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难以通过其课程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1.3 教学环境无法跟进

现如今,计算机软件技术可谓是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也呈现着高速前进的态势。在此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保证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其具体的表现,对于教学硬件而言,需要不断跟上时展步伐,如机房投影仪、教师机和学生机配置、教学银幕及相应的配套教学软件的使用安装等。同时,有些学校所开的计算机专业课,应用的某些软件对于机器硬件有着较高的配置要求,比如说需要一些高质量的显卡和内存,但是所用的机器却实现不了,即使可打开某些软件也需很长时间,而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2 计算机课堂教学与创新举措

2.1 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2.1.1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众多老师与学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将相关知识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教学,也就是通过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一个知识点,进而实现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而且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学效率。

2.1.2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作为新课程教学标准提出的新教学手段,在当前的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即赏识教育就是教师要能够欣赏自己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尤其是新奇的想法与创新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想给予肯定。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到职高的学生,相对于普高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是自卑的,在每一件事情前面都感觉自己不行,做不到。所以老师要赏识他们所想的,所做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计算机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来树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爱的基石。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计算机,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2.1.3 网络教学

我们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多提一些能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发动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来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对网络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的监管,以便于更好地确保学生是用网络进行学习而不是做些无用的事情。

2.2 强化实践

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动手应用知识以及动脑创新知识。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环节自然也就难能可贵。引导、支持动手动脑能力好的同学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或者技能比赛,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实际工作打下创新和实践的良好基础。

2.3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计算机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打好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基础。如果一名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都不深厚,他怎样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当然,教学工作本就相长,在此规律下可不断让自己学识修养更为丰富。一名计算机教师还需要更为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研究教法,饱读群书,提高自己对课堂的管理,让自己更为全面发展。

3 结论

作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与创新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终究不变的一点就是掌握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计算机教师需要大胆尝试,不断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和创新,争取让计算机课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倩,宋洪娟,张强,张景光.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2]胡青玲.巧借“游戏”使课堂“动”起来――“游戏教学法”在计算机课中的运用与研究[J].职业,2011,(30).

篇11

1 教学内容的改革[3]

1.1 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福建省高校计算机系列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语法基础、程序控制结构、数据类型、指针、函数、文件以其它们的应用等。教材在内容组织上,虽然依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归类,但难点还是较为集中,跨度大;概念讲得多,分析少;语言深硬,不够形象,较难理解。虽然教材在各章节也举了一些编程例子,但多数难度较大,适用性不强。笔者本着“深入浅出,突出实用”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归纳,将难点再次分散,以缩小台阶,达到循序渐进。例如,C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种类繁多,放在一块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于是笔者就刻意将算术型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以及相关的表达式先介绍,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紧接着又教学生编写简单的、实用的C程序设计,然后趁机引入基本输入、输出函数就顺理成章了。这样一来台阶小了,学生的信心也增加许多,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被提高起来。对于深硬的语言叙述,笔者则改用生动的比喻,进行详尽引导。譬如,在开始学习指针的概念时,教材对“间接存取”叙述比较深硬,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就借用比喻:将A房间的钥匙放在B房间里,若要取A房间里的物品,就需要先打开B房间,取出A钥匙,再打开A房间,取出A房间的物品,这就是“间接存取”。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也加深了指针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及时查阅英文版教材和有关报刊杂志,对较难理解的概念,用不同的方式给以解释,甚至直接引用英文原版教材内容。

1.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程序、设计程序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掌握概念,又要动手编程,还要上机调试运行[2]。因此,C语言的教学特别需要重视实践环节,包括编程和上机实验。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笔者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一方面保留基础性实验,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各类三角图形的绘制、简单的排序算法等基础编程实验。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通过实验,并及时理解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热情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难度略大的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算法流程,然后上机编程调试。例如:要求分别用数组与指针,将一个字符串中的所有英文字母取出,并转为大写,然后再将它们倒序存放。做这个实验之前,学生先通过讨论,分别得出使用数组与指针进行读取英文字母及倒序存放的算法流程图,然后上机实验。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问题的分析能力,更主要的是也培养了他们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用数组与指针不同的解题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C语言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4]。但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不利之处,主要体现在不恰当的使用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主要问题的理解,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考虑到课程的特点,扬长避短,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例如:由于C语言的数据类型、变量类型、运算符、程序结构等,它们的定义、概念较多,又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多少逻辑推理,所以笔者就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将概念、大信息量的案例代码制作成课件,在课堂做展示供学生增加信息量用,也简化传统教学无法板书的缺点,课堂教学也不再显得枯燥无味。但对于案例分析或程序的编写过程,笔者就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课堂讨论、板书讲解、结合提问,将问题层层剖析、层层深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对问题的理解也变得更容易。另外,笔者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电子教案、大纲、课件、习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自行调用,同时通过Email、QQ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讨论,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C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授课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师注意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几年的C语言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3.1 问题探究教学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是一种相当有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冒泡排序”为例,笔者没有平铺直叙地介绍算法与程序代码,而是先跟学生讲解什么叫“冒泡”,然后让学生思考冒泡排序的算法思路,进而让学生讨论并写出算法流程图,接下来讲解如何用for与if程序结构实现算法,最后才讲解为了减少交换次数而引入swap这一判定变量,直至整个程序编写完整。整个讲解过程结合板书,逐步引导,层层深入,取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归纳教学法

C语言有很多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它们使用灵活、难以记忆,也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语言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printf()与scanf()函数,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对它们进行归纳之后,学生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自然就会使用了。又如:数组与指针,由于它们使用灵活,许多学生与教师都认为它们很难,尤其是指针。但如果对它们进行归纳之后,就会发现无论是二维数组,还是指向指针的指针或其它类型的指针,它们都会变得与一维数组的使用一样容易。为了这些归纳便于记忆,笔者还将它们编成了顺口溜,例如二维数与各类有二重地址的指针归纳如下:数组名与指针名代表二重地址,即无“*”也无“[ ]”加减数值对行操作;仅有1个“*”或“[ ]”代表单重地址(即行地址),加减数值对列操作;“*”与“[ ]”加起来有2个就是元素值。

3.3 讨论教学法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几个专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发言和讨论。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许多课外知识,同时也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3.4 因材施教法

由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决定了C语言课程必须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就鼓励他们自学,并给予方向性指导,让他们超前学习。在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才能掌握,而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对于多数学生,则把精力放在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上,让他们学好基本功,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不时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讲解内容,加强师生的互动效果,以降低学生学习的焦虑情绪。

3.5 实践教学法

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是掌握设计程序的思路,学会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实现所需处理的任务[2]。因此教学重点要放在解题的思路上,通过大量的实践让学生学会怎样设计一个算法,构造一个程序。笔者一开始,让学生编写简单的程序,然后逐步深入。在实验题目设置上,根据课时安排以及要掌握基本知识,设置必做与选做题,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本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综合的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3.6 综合考核法

衡量这门课学习的好坏,不是看学生“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考核的方法不能主要用是非题和选择题,而应当把重点放在编制程序和调试程序上[2]。所以笔者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采用综合考核法,将平时的实践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进行综合,得出本课程综合考评分。这种教学法,不但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并已经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使用与设计某种教学方法时,还要求学生的配合才行,也就是说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要有机统一。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日趋完善。希望本文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桂兰.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篇12

本文以Flas制作网络课程为例,从教学策略设计的角度,讨论高职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Flas制作网络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用于辅助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提供扩展性的网络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课外学习需求。

1网络课程分析

1.1课程特点

Flas制作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程序性知识为主,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常见的教学问题包括:一些Flash概念和软件操作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困难;学生学习进度各异,步调不一;软件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脱节。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适合的网络课程来改善。

1.2教学目标

Flas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Flas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掌握Flash绘图、常见特效制作和ActionScript基本编程,能够完成Flash课件、广告、MTV和网页动画等综合作品的设计与制作。Flash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分解为5项子能力:矢量绘图能力、特效制作能力、ActionScript编程能力、作品创意设计能力、综合规划制作能力。

1.3学习者特征

本课程的学习者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职专业的大二或大三学生,通常已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和平面设计等先导课程,掌握了计算机基础操作、程序设计和平面知识,仅缺少美术功底和创意训练;具备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决策意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条件和需求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1.4教学内容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目的,应该让学生尽早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逐渐扩大学科基本结构的范围,并增加深度,以螺旋式来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1]。“螺旋式上升”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学科情境深化和现实情境深化[2]。

基于此理论,本课程将课程内容按螺旋式上升划分为3个模块,即基础入门、专项训练和综合实训(如表1所示)。基础入门模块占课程的1/3课时,讲授Flash的核心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模块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注重让学生尽早掌握Flash整体的知识框架。专项训练模块围绕重要的Flash制作能力(绘图、特效、编程等),专项展开,深入发展,以螺旋式反复促进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熟练掌握。综合实训模块以Flash网站、Flash广告等各种类型的真实案例,类化和拓展现实应用情境,使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设计与制作能力。

这3个模块的编排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逻辑结构,力求体现学习者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它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即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含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3]。基于上述的前期分析,下面将从网络自主学习设计、基于UGC的学习资源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角度,对“Flas制作”网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2.1网络自主学习设计

网络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一个外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学习活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型需要五大系统的支持,包括学习内容支持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辅助内容设计)、交互支持设计、学习活动支持设计、评价反馈支持设计和导航支持设计[4]。

鉴于此,本课程设计和制作了“学习中心”模块,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主要支持。“学习中心”模块涵盖了课程所有章节的学习内容,每节包括如下项目:学习指导、知识讲解、案例视频、测试习题、练习实训、添加笔记、添加提问,其导航菜单如图1右侧所示。

“学习中心”的所有功能均基于Flash环境下的ActionScript进行开发,服务器端采用ASP动态脚本语言,所有章节目录及其资源数据、测试试题、笔记本和提问数据,均存储在Access数据库中,结构清晰,易于扩展。“学习中心”不仅用于学生课外自学,还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案例。在教师指导下,不同能力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水平,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案例,便于实现分层教学,缓解不同学习者进度不一、需求不同的矛盾。

1) 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

“学习指导”指明当前小节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建议。“知识讲解”围绕后续案例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提供SWF格式的文字讲解或视频讲解。“案例视频”通常包含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提供“观看效果”、“要点解析”、“步骤演示”和“仿真操练”。“步骤演示”是采用Adobe Captivate录制制作的、配有语音讲解的交互式视频,不仅录制了案例制作的演示画面,还在视频中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插入板书、提示性强调和扩展性资源链接,增强视频的交互性。“仿真操练”则在“步骤演示”的基础上,需要学习者按照指定的要求单击鼠标或输入键盘进行交互,视频才能继续播放。

2) 自主学习的评价设计。

学习者可以通过“测试习题”和“练习实训”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和巩固,其中,“测试习题”从数据库读取本节对应的试题,在测试完成时报告测试得分情况。

3) 自主学习的交互设计。

本网络课程同时基于Flash环境和Web环境实现了添加笔记和提出疑问功能,学习者可以及时记录学习成果,提出学习疑难,获得同学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为方便学生查看笔记或疑问的上下文情景,改善交互性和访问效率,笔记和提问具有“回溯功能”,即在添加笔记或疑问时,系统自动在笔记或疑问的正文中附着关联章节的标题和ULR链接,便于他人在浏览时可以快速定位其对应的章节。学生可以管理笔记的分类(栏目),设置笔记的开放方式(公开、小组内可见或仅自己可见)。学习笔记以发表时间倒序呈现,可以用于记录学习心得、笔记摘要和课外资料,具有类似博客的基本功能。

4) 自主学习的导航设计。

良好设计的导航可以为自主学习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常用的导航策略有模块导航、导航图导航、路径导航、书签导航、检索导航、帮助导航等[5]。本网络课程基于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检索导航、导航图导航和书签导航。学习者不仅可以对章节目录和关联资源进行检索,还可以浏览章节内容的导航图。导航图图形化标识了“已学”和“未学”,便于学习者把握整体学习进程。

2.2基于UGC的学习资源设计

扩展性学习资源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和整理优秀学生作品、文字教程、视频教程和优秀商业案例等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 Based Learning),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知识学习深度,并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扩展性学习资源按照“学习中心”的章节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织清晰,主题明确,学生在学习完某章节后,即可查阅与该章节关联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按照资源自身的属性(Tag标签、资源类型、时间等)来浏览资源。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体现了离散、去中心化、非权威化、集体创作与协同创作的特点,包括3个特征:1)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由非专业人员或权威人员创作[6]。依据UGC的思想,扩展性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开放的添加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动态添加网络化资源,包括图文教程、视频教程、Flash素材和Flash案例等。学生借助处理工具中的复制/粘贴功能,可以从互联网快捷地收集大量在线资源及其引用书签,进行一定加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以实训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编制图文教程或视频演示教程,然后上传至网络课程。基于UGC思想的学习资源建设,使学生成为资源的利用者、贡献者和评判者,符合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Resources-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RBLEs)的特点要求,即要求学习者参与资源的编辑、评价、加工处理和意义生成等认知管理过程[7]。

基于UGC的学习资源建设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资源质量。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学习者通常缺少应有的概念框架和实践策略,学习者所添加资源的可信度、有效性和可靠性存在不确定性,日积月累会导致信息过载,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为此,我们在引入学生参与学习资源建设时,不仅要加强资源建设的管理与控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资源评价技能,还要建立机制,实现资源的筛选。本网络课程提供资源评价功能,学生可以对每一份资源进行打分和描述性评价,可以按评分和点击次数对资源排序,以人工的方式对资源进行筛选。同时,本网络课程建立等级积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添加优质资源,提高资源整体质量。

此外,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动态学习资源,本网络课程提供站内邮件、学习笔记、BBS异步交互和基于Flash的同步交互等网络化交互工具,支持学习者获得来自学习伙伴或指导教师支持,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分享。

2.3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评价者参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形成价值判断的过程[8]。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的原则为: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网络化和人性化结合[9]。参照此评价原则,本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化评价手段,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互评相结合,主要的评价形式包括:

1) 单元测试。学生学习完每个章节,通过测试习题和练习实训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我评测,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估学习效果。

2) 作品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作业提交”功能将实训作品提交至网络课程教学系统中,教师对实训作品进行批阅和反馈。同时,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对实训作品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品鉴赏能力和学习参与热情。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教师将其转移至“优秀学生作品库”,以资鼓励,便于后续的学生学习。

3) 电子作品集体互评。计算机操作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单纯的纸质化考试通常无法准确评价学习效果,因此,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和学期期末的评价中,一般要求学生提交电子作品,通过学生作品的评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品的评分常常是由教师一个人根据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完成的,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评价主体单一,因为教师个人视角和主观印象的偏差,容易造成评价结果有失公允,挫伤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网络课程内置了一个学生作品集体互评模块,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网络化计算机教室中演示作品,然后全班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评分,按照一定规则计算出来的平均分数就是学生互评分数。在作品的最终得分中,学生互评分数占40%,教师评分占60%。

3结语

“Flas制作”网络课程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年,期间不断充实完善,较好地发挥了课堂辅助和课外助学的功能,该网络课程设计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借鉴性,期望能对其他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有所帮助。教无定法,课程类型、课程性质、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的差异都会带来设计的差异,这仍需我们今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美凤,李艺.“螺旋上升”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14-17.

[2] 孔凡哲. 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 教育研究,2007(5):62-68.

[3]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0-82.

[4] 吴东醒. 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电化教育研究,2008(6):88-90.

[5] 王同明,闫鹏展. 网络课程中导航系统的设计[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4):30-33.

[6] 赵宇翔,朱庆华. Web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9):107-116.

篇1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83-02

1 前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关注度逐渐提高,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学生质量的下降与社会的高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对从事中职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与学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继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编程语言课的必要性

自1987年起,国家教育部就开始了中职毕业生直接上大学(普通高校)的探索。目前,国家每年都有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和专科对口单独招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编程语言课的学习是必然的,因此在中职阶段提前开设相关编程语言课的学习就很必要,它会为学生今后拓展专业知识奠定有利的基础。

3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

1)学生普遍阅读能力差,抓不住重点,遇到题目不明其意。

2)逻辑推理能力差,缺乏全局统筹安排意识,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加之中职配套教材例题又多以数学问题为主,学生初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欠缺,直接导致现阶段问题突出。

3)英文界面的操作有难度,关键字不能借助英语知识记忆。

4)变通能力差,不会举一反三。

5)学习惰性强、缺乏自信,遇到困难不愿自行解决、认为也解决不了。

6)主观意识中排斥编程类课程的学习,认为没有实际用途。

4 教学思考与对策

目前,中职学校编程语言主要开设VF和C两门课程,VF的学习相对容易一些,可视化的界面直观形象操作也很简单,同时VF作为高考对接考试中的考试科目,学生主观上更重视一些,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问题不突出。而C语言前几年曾经是考试科目之一,近两年被取消,目前有些中职学校又在重新开设,具有一定教学难度。教师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学习需要,这门课就是让学生理解计算机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思路、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统筹布局的能力,要合理安排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学校现在所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从第一章到第十章内容分别是概述、数据类型和运算、基本输入与输出、流程控制、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与联合、编译预处理、文件、对外接口、图形、汉字处理、用户界面技术。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往届学生的学习效果,再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笔者将第二章数据类型及运算的知识点结构做了些微调整,即先讲数据类型,然后将整型、实型、字符型数据类型又分为相应的变量和常量,常量讲各种表示方法,变量讲标示符命名规则、讲不同的定义形式、讲初始化和赋值方式。第三章基本输入的知识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调整为先讲单个字符的输出与输入函数,再讲格式化输出与输入函数,而字符串的输出与输入等到学完数组和指针后再讲。C中的图形和文本部分,界面效果相比较适合,但程序相对大,函数、指针的运用比较多,程序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这几章内容我在课堂上不讲解,但会建议感兴趣的学生自行上机调试,看程序界面和前几章的有何不同,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一些空间。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并调整讲课进度 在每节课的例题中精选一些学生容易掌握的、有特点的例题进行讲解,并对其举一反三、变换对比程序,让学生每节课学得少而精。

不同章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注意将上机环境融入到课堂讲授中,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程序的调试、运行、结果的必然联系和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课堂分析程序与上机调试程序存在的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自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讲函数的定义时,可将之前学过的程序代码(主函数中实现相应功能的程序语句)改写到自定义函数体中,然后为该自定义函数加上相应的变量说明、输出语句等,使之形成完整的自定义函数。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将改写的程序变成自定义函数。

2)讲函数的调用时,接触到的程序中一般含有多个函数,因此先教学生将大程序分成小模块(每一函数就是一个模块),然后结合上机过程,采用F7键进行单步调试,每次点按F7,程序从主函数进入后会单步顺序走一条语句,直到碰到调用语句时,程序会跳转到相应的自定义函数定义处,接着再按F7键,程序会从自定义函数定义处顺序执行,遇到return语句时程序又会返回到调用位置处。结合上机过程讲解这节内容,程序的走向、函数的调用、函数的返回过程清晰明了,相比较课堂的讲解效果好许多。

3)讲解变量的存储类型和作用域时,也可采用上述的将程序划分模块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程序分成若干源文件、若干函数,接着在函数外找到外部变量和外部静态变量,在函数内部找到局部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最后告知学生每一种变量的作用域和特点,这节内容上机调试程序时,教学生利用监视器窗口对每种变量添加监视,仔细观察每种变量的初值、变化情况以及最终值的保留情况(即作用域的长短)。

课后作业控制难度 多年的教学发现,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能较顺利地完成程序代码的分析,得到正确的运行结果,但是独立完成作业时,却问题很多,这说明学生对课堂内容没有完全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所以课后的作业难度要降低,作业可以以小组(3~5人)的名义上交,交作业的最终目的是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相互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还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注重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 如和VF课程的衔接。编程语言都有相通之处,VF 和C就是这样,在处理有些问题时,只是两种语言的表示方法不同而已,让学生对比学习,效果会更好。

5 结语

语言类的教学会有这样的瓶颈,教得浅了,学生学得容易,但实际编写代码的能力不高;教得深了,学生学起来难度太大,提不起学习积极性,反而会打击学习热情。笔者认为语言类的教学尤其是C语言对学生的帮助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它更多是思维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考虑问题的角度、解决的步骤、是否考虑到多个方面等。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